基础油范文

时间:2023-04-03 21:03:5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基础油

篇1

基础油用于什么地方 基础油可以用来按摩身体,洗完澡后摸在身上按摩有保湿的功效.

基础油可以加玫瑰,茉莉这些单方精油比利是10毫升基础油3滴单方油可以在洁肤后按摩脸部20分钟后洗去,不要停留在脸上.

基础油用什么油好 玫瑰果油

英文名:Rose HipOil

拉丁学名:Rosamosqueta

萃取部位:果实

成分:玫瑰果油

功效

极品玫瑰果油以修护美白功效闻名,有助改善色素沉着,明亮的肤色;并赋予受损、老化肌肤新生活力;柔软、嫩滑、湿润肌肤,积极改善干燥,淡化早年幼纹,令肌肤日渐丰盈饱满、有弹性。

同时是绝佳的养发精品,有天然防护及润发亮发之功效。

使用说明:可单独按摩使用(直接涂抹肌肤);调和单方精油使用效果更佳。

适用范围:多种肌肤适用,特别适合衰老、暗黄、受损、色斑肌肤。

注意事项:肌肤如有不适,请立即停止使用或在专业人士的指导下使用 [1] 。

小麦胚芽油

英文名:Wheat germOil

拉丁学名:Triticum vulgare

萃取部位:小麦胚芽

成分:小麦胚芽油

功效:

含丰富高单位维他命E,是著名的天然抗氧化剂,平皱保湿效果卓越;能稳定精油,与其他植物油混合使用,可防止混合油变质,延长调和油的保鲜期,使效果更加持久;同时蛋白质含量丰富,含人体必需的8种氨基酸,能保持皮肤弹性和光泽,最适合衰老、干燥、粗糙、色素沉着的女性护肤或美体使用。能由内而外改善肌肤。

使用:可单独按摩使用(直接涂抹肌肤);调和单方精油使用效果更佳 [1] 。

葡萄籽油

英文名:Grape seedoil

拉丁学名:Vitis vinifera

萃取部位:葡萄籽

成分:葡萄籽油

功效:

渗透力强,适合细嫩敏弱、油性、面疱皮肤。含丰富维生素、矿物质、蛋白质,能增强肌肤的保湿效果,同时可润泽、柔软肌肤,质地清爽不油腻,易为皮肤吸收。

油脂较清爽,易吸收,为肌肤提供多种矿物质和维生素。亲肤性强易于皮肤吸收,且有最佳的度及温和性。多种肌肤甚至是婴儿肌肤都适用。

由于其温柔容易吸收,渗透力强,清爽不油腻等特性,是十分理想的全身用油。

适用范围:多种肌肤适用。尤其是中性、混合性、油性、敏弱肌肤。

注意事项:用后肌肤如有不适,请暂停使用或在专业人士指导下使用 。

基础油是什么油 基础油是从植物的花朵、根茎、种子等部位萃取的油脂,基础油一般用来稀释纯精油,避免纯精油直接擦拭在皮肤上后对皮肤造成损害,基础油营养物质丰富,能够保持皮肤光泽,基础油品质繁多,同时也有不同的效果。

基础油和精油的区别 基础油:基础油是从植物种子、花、根茎或果实中提取的非挥发性油。基础油能肌肤,可直接用于皮肤按摩。它也是稀释精油的最佳基低油。常见的有荷荷巴油、甜杏仁油、葡萄籽油、玫瑰果油、橄榄油等,基础油一般应用于护肤产品中。

篇2

关键词:加氢基础油;光缆填充油膏;复合应用

中图分类号:TE626.9 文献标识码:A

The Complex Application of Hydrotreated Base Oils in Optical Fiber Cable Ointment

LI Li-jun, SHEN Jiang-bo, WANG Hai-yuan

(Kunshan Xinhuan Petrochemical Co.,Ltd, Kunshan 215333, China)

Abstract:Hydrotreated base oils are the main materials for optical fiber cable ointment. The quality of ointment will be greatly affected by the base oil. Hydrotreated naphthenic and paraffinic mineral base oils have their own features. Based on the quality of filling ointment in optical cable (optical fiber and cable ointments) produced from different base oils,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naphthenic and paraffinic base oils and their impacts on the optical fiber cable ointment were analyzed. And the complex application of these two kinds of base oils was put forwar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ointment products are cost-benefit and have excellent performances.

Key words:hydrotreated base oil; optical fiber cable ointment; complex application

0 引言

众所周知,加氢基础油是提高油质量的最有效手段,它不仅体现在工矿设备、车辆的使用上,而且作为一种填充材料在光纤、光缆油膏领域也得到了广泛应用。大家都知道,光通信是靠光缆传输信息的,光缆的核心材料是光纤,光纤的保护神是纤膏和缆膏;光纤在水分、潮气和应力的作用下,会产生应力腐蚀,在含氢环境中会产生氢损;光纤一但受到腐蚀和氢损将会大大降低光缆信息的传输性能,也就是说纤膏和缆膏的质量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光缆的传输性能。光缆填充膏是光电缆中广泛采用的阻水材料,在光电缆中起着密封、防水、隔潮和缓冲防护作用,性能优良的油膏能使光缆在各种严酷的自然环境和恶劣气候下,特别是在海底隧道、潮湿地域等环境下更具阻水能力、抗冻性和耐高温性,从而延长光缆的使用寿命。而加氢基础油作为光缆填充膏的主要材料,其性能优劣对油膏质量影响很大。

加氢基础油分为石蜡基与环烷基,其性能各有所长,各有不足,对填充材料来说其石蜡基油的优点是:粘温性好、闪点高、密度小、生物降解好;其缺点是低温性差(倾点高)、溶解性差、安定性差、分子结构不稳定、生物降体性好。而环烷基油的性能正好与石蜡基油相反。

本文通过我公司几年来供应上海一家光通材料厂填充油膏的生产应用中,找出基础油类型对填充油膏主要性能的影响。与大家一起讨论,以提高光纤、光缆填充油膏的质量和性价比,促进光通信行业科学健康地发展。

1 光纤、光缆填充油膏的性能要求、基本组成、生产过程

1.1 光纤性能要求

(1)填充膏的分类

以使用功能来分可分为纤膏(直接同光纤接触,适用于光纤松套管内或大束管内、带状光缆用。主要起保护光纤在管内柔软与弯曲等特性)和缆膏(不直接同光纤接触,适用于光缆、缆芯的间隙及涂覆在缆芯包装外表面,用于阻止水渗入光缆内);从填充膏的触变性上看又可分为触变型和非触变型;从组成上看又可分为矿物油膏、合成油膏和硅油膏(性能好但价格贵,所占比例较小)。

(2)填充膏的特性分析

光缆填充膏的特性是在宽的温度范围内不溶化,而且无相变或结构变化,在低的温度时保持柔软性,温度升高时没有滴流现象(-40~+80 ℃),油膏在缆芯不发生泡涨、有良好的兼容性。无毒性、不含易燃物质,对人体皮肤没有过敏,可用肥皂或洗洁精洗净,易擦拭干净。光缆填充膏是一种可塑性的半流体,它具有固体和液体的双重性质。从光缆使用的角度看,它有如下特点:

①光缆的理想缓冲材料,可使光纤免受外界带来的应力损伤而导致的微弯损耗;

②粘度适中,触变性强,可在常温下填充;

③遇水膨胀阻水型:吸水速度快,吸水率高,阻水性能好;受热膨胀阻水型:遇热膨胀快,膨胀均匀,不硬不脆;

④优良的温度性能,且具有长期稳定性;

⑤与光缆材料有良好的相容性,酸值小,耐氧化等;

⑥良好的工艺性及质量稳定性。

填充膏的特性对光缆性能的影响有很多,如:闪点过低则易燃;滴点过低则高温下易滴流;析氢量过大会造成光损耗增加;与光缆元件(材料)相容性差,会使元件变形,强度和延伸率下降,影响光缆的使用寿命等等。填充膏的各种特性也有相关性,往往一种特性的改善会伴随另一种特性的降低,如滴点的增高可能会使锥入度降低。因此,填充膏的特性是一个综合优化的结果,不能只以某一个特性参数来衡量。

(3)填充膏的关键特性

填充膏的相容性事关光缆的寿命,是特别重要的特性。根据目前所涉及到的光缆材料,都要考虑与它们的相容性。这里不涉及以膏为准选择其他材料,还是以其他光缆材料选择膏的问题,只规定出相容性的界线。

相容性是考察油膏长期与光缆中的其他物质相接触时,是否对其他材料产生溶胀而降低性能,是否对其他材料造成腐蚀。虽然相容性与被考察的两种材料的化学结构和化学成分都有关,但由于油膏的成分相对光缆中的其他材料而言更复杂;而且有一定的流动性,可与其他材料充分接触,所以在考虑光缆中材料的相容性时,油膏是相当关键的。表1为油膏与其他光缆材料的相容性试验。是将其他材料浸在油膏中,在一定高温下保持相当的时间达到加速老化,然后测试材料的溶胀程度和其他性能的变化,如机械性能等。

保证油膏与其他材料的相容性,除了大量的试验外,保证油膏的配方合理和材料稳定以及生产过程的严格控制是很关键的,也是决定成本和价格的关键。如纤膏一般都使用石蜡基加氢油作为基础油,且大多采用进口原料(性能稳定)。缆膏则采用国产环烷-中间基加氢油为基础油(价格较低)。

(4)主要性能分析

①锥入度

通常只是一个静态物理量,本身既不能表征填充膏流变性能,也不能表明其触变性,但在某些时候可以用来判定它软硬的程度,尤其对光纤填充膏,在-40~+80 ℃温度范围内希望膏的锥入度曲线越平坦越好,使得光纤在缆内有最大余度的伸缩性,不会产生微弯损耗,保证光缆的可靠传输。因此锥入度指标在光纤油膏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说光纤填充膏必须具有一定的锥入度和低温性能。既要保证光缆在冬季和恶劣气温下顺利填充,又要保证光纤在低温环境下的使用性能。

②闪点、滴点

闪点体现填充膏在空气中自燃的可能性,应保证在光缆试验和使用的整个温度范围内不自燃。滴点是反映在一定的条件下,填充膏在试验过程中达到一定流动性的温度。滴点的高低可直接影响到光缆的使用温度,为使通信光电缆在较高温度下安装铺设或运行过程中填充膏不流失和滴落,因此要求填充膏的滴点越高越好。现国家行业标准规定,纤膏滴点≥200 ℃、缆膏滴点≥150 ℃。

③油分离

油分离是考核在一定温度下油从填充膏中分离出来的数量。若油分离过大,则在使用过程中油易从缆芯中分离滴落,将导致油膏变硬,从而对缆芯产生应力,影响光缆的传输质量;填充膏的油分离量随温度升高而增加,理论上讲油分离越小越好,但规定的太小将会给制造带来困难,从性价比上看也是值得考虑的。油分离量直接影响到相容性和光缆滴流特性。

④粘度特性

对于环境应用而言,填充膏必须具有粘度,这样就可以与生产同步把填充膏填入挤塑管或缆芯中。对于冷填充膏,其应具有剪切稀化功能,即填充膏的粘度随剪切速度上升而下降,变成一种在环境温度下注入的流性液体,其原因在于粒状键的断裂及其分子取向的变化。因此光缆填充膏应具有触变性能。当它受到剪切作用时,随剪切率的增加粘度下降。而在一定剪速下,随着时间的延长,剪切应力下降,粘度降低。当达到一定时间后,剪切力不再变化,当停止剪切后粘度又开始缓慢上升,这种过程不完全可逆。因此选择合适的粘度,在缆膏加工过程和长期使用中是非常重要的。一般来讲:粘度既不能过小也不能过大,因为光缆在加工过程中希望粘度小些,便于填入缆芯,但粘度太小则加工时填充膏易流失,在缆芯受力时起不到缓冲的作用;而若粘度过大,影响缆芯的自由伸缩,易产生应力集中,造成微弯和大弯损耗。

⑤析氢、酸值和氧化诱导期(OIT)

众多资料表明,填充膏的析氢是影响光缆传输衰减的重要因素之一,因填充膏中有油和触变剂,它的表面存在-OH基团,当其长期使用时可产生氢气,氢气渗入光纤时腐蚀玻璃纤维,导致光纤强度下降,损耗增加。同时由于填充膏的组成中有油和添加剂,这就包含了许多酸性组分,若酸性过大则对周围材料产生影响(如氧化、腐蚀等),还可能在水的作用下产生H+或OH-离子作用于光纤表面,对光缆的传输性能造成不良影响,因此对填充膏而言,应严格控制其析氢和酸值。酸值可预测填充膏的腐蚀性,并反映对析氢的影响,但影响有多大,有待进一步研究;氧化诱导期即反映产品的氧化安定性,它表明填充膏的抗氧化能力,这对填充膏的使用和贮存都很有意义。表2为填充膏在同一温度不同时间老化后的析氢量和氧化诱导期,从表2中可以看出填充膏在连续高温条件下,析氢量会逐渐增加,氧化性能变差。

1.2 基本组成

(1)基础油

填充油膏的主体部分,一般占油膏约 70%~90%,填充油膏的性能大多取决于基础油的类型和组成。

(2)稠化剂

约占油膏的5%~15%。一般使用锂皂、钙皂、复合锂皂,它的主要作用是能在基础油中分散和形成结构骨架,并使基础油被吸附和固定在结构骨架中,从而形成具有塑性的半流体状油膏。稠化剂为油膏这种胶体结构分散体系的分散相,而基础油为体系的分散介质。

(3)添加剂

用量不超过5%,主要有抗氧剂和增粘剂。用于改善油膏的氧化安定性及提高调整稠度。

1.3 生产过程

(1)光纤填充膏工艺流程(见图1)

(2)光缆填充油膏工艺流程(见图2)

皂化法工艺过程是一种化学过程。从光缆填充膏的组成、生产过程看,它与工业用脂极为相似,可以说它是一种特殊的脂。

2 光缆填充油膏基础油的主要类型及其作用机理

与工业脂相仿,用于填充膏的基础油主要有矿物油(加氢基础油)、合成油与植物油等,因价格及性能方面的限制后两类应用较少,所以我们以矿物类加氢基础油来阐述。加氢基础油具有饱和烃含量高、低硫、低氮、低芳烃含量,优良的热氧化安定性,较低的挥发度、良好的粘温性能等优点。一般分子的碳原子数在C20~C40,包括含有不同烃类的组分,表3列出了基础油的组成与其重要理化特性的关系,表4列出了基础油中各组分的氧化性能与对抗氧剂的感受性。

石蜡基加氢油一般含烷烃(主要为异构)超过50%,粘度指数高、倾点高、密度小、胶质含量低;而环烷基油环烷烃含量超过50%(多为双环或三环烷基衍生物),其性能恰恰与石蜡基油相反。一个好的基础油其组成应有一适当的范围,它取决于各种性能的综合平衡,并与原油的类别、加工工艺有关。由于基础油中烷烃、环烷烃具有不同特性,因而对填充油膏的锥入度、闪点、滴点、油分离、析氢量、酸值和氧化诱导期的影响各不相同,有利有弊。从胶体化学的角度来看,填充油膏是一个稠化剂为分散相和一个非极性(基础油)液体为分散介质的两相结构的胶体分散体系。所谓分散体系,是指一种物质以微粒状态分散到另一种物质内形成的一种稳定体系。这两种组分既不是简单的溶解,也不是简单的混合,其安定性取决于分散相的表面和分散介质的吸引力。填充油膏和稠化剂分子或分子聚结体在基础油中形成三维的结构骨架,基础油就被维系在这种结构的骨架的空隙里,如同一块海绵体浸满了液体一样。

3 两类加氢基础油及复合使用制得的光缆油膏性能比较

光纤、光缆油膏的质量从原材料来讲主要取决于基础油的性能。为了考察不同类型加氢基础油对油膏质量的影响,我们分别以加氢石蜡基油、加氢环烷基油生产的纤膏、缆膏的典型数据以及用两种油复合使用生产的纤膏、缆膏的数据进行了比较。

(1)表5是分别以加氢石蜡基油和加氢环烷基油为基础油生产的光纤填充膏典型技术数据;

(2)表6是分别以加氢石蜡基油和加氢环烷基油为基础油生产的光缆填充膏典型技术数据;

(3)表7是以两种加氢基础油(1∶1)复合使用生产的光纤填充膏典型技术数据;

(4)表8是以两种加氢基础油(1∶1)复合使用生产的光缆填充膏典型技术数据。

从表5~表8评价结果可以看出以下几点:

(1)在合理配方和工艺条件下,以加氢石蜡基、环烷基和两者复合使用为基础油生产的纤膏和缆膏产品皆能达到国家通信行业标YD/T 839.3-2000规定的质量指标,在目前国内市场上均能占有一席之地。

(2)以加氢石蜡基为基础油生产的纤膏和缆膏优势在于:滴点高,密度小,闪点高;粘温性能较环烷基优;氧化安定性较环烷基良。弱点在于:胶体安定性差;低温差,析油与蒸发量偏大。

(3)以加氢环烷基为基础油生产的纤膏和缆膏优势在于:低温好,胶体安定性优良;析油与蒸发量小;与光缆材料相容性良。弱点在于:粘温性能差;密度大,闪点低。

(4)以两种(加氢石蜡基油和加氢环烷基油,混合比为1∶1)复合使用为基础油生产的光纤光缆填充油膏产品的质量优势在于:

①具有优良的胶体安定性,胶体结构稳定,不收缩,体系不分油。

②具有优良的氧化安定性,油膏体系酸值小,蒸发量也较小,这与复合基础油的化学组成(烷烃、环烷烃)有很大关系。

③根据试验数据得知,复合后的纤膏与缆膏,在与所有光缆材料相容性和腐蚀性试验中,都较其他两种(石蜡基和环烷基)纤膏和缆膏好。

④复合型(石蜡基和环烷基)所制得的纤膏和缆膏综合了石蜡基与环烷基油膏的性能优势,兼具两类油膏产品的优点,相对掩盖了两类油膏的缺点,故该产品具有优良的胶体安定性,氧化安定性和满意的相容性。

4 讨论

(1)用复合型基础油生产的纤膏和缆膏,其质量和性能皆符合国家通信行业标准YD/T 839.3-2000(通信电缆、光缆用填充和涂覆复合物)的要求,但由于体系属性、构型有别,产品性能各有特色,用户可根据需要,选择符合自己使用要求的光纤光缆填充油膏产品。

(2)为不断提高纤膏与缆膏产品的质量和性能,用心研究各类基础油的特性、结构以及在纤膏、缆膏中的作用机理;研究纤膏缆膏的组成、配方和制备工艺对油膏结构与性能的关系,只有这样,油膏生产厂才能从根本上处理好产品配方工艺与质量、性能之间的关系,有的放矢地实现产品成本与质量、性能的有机统一。

(3)复合型纤膏、缆膏其产品质量水平达到并优于国外同类产品的先进水平,对于提高我国光通信产业的整体水平有着十分重要的积极作用,也为加氢基础油开辟了新的应用领域。

参考文献:

[1] 王丙申.石油产品应用指南[M]. 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02: 74-84.

[2] 朱廷彬.脂技术大全[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5:26-35.

[3] 程丽华,吴金林.石油产品基础知识[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2006:1-10.

篇3

关键词:油;基础油;糠醛精制;白土精制;分液漏斗间歇模拟法

中图分类号:TE624.512 文献标识码:A

Study on the Solvent Refining Technique to Produce HVI Lubricating Base Oil

LI Shao-ping1, CHEN Shu-qun1, DAI Qing-xin1, ZHAO Liang2, CHEN Ying2

(1.Petroleum Processing Research Center, East China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hanghai 200237, China; 2.SINOPEC Shanghai Gaoqiao Petrochemical Corporation, Shanghai 200137, China)

Abstract:Enhancing the production efficiency by optimizing the processes being used for lubricant base oil is currently one of the major challenges which refineries are facing with due to today′s high crude oil prices. A laboratory evaluation method was established for the lube solvent refining. No.3 and No.4 fraction dewaxed oils produced from Xijiang and Daniel mixed oil at the ratio of 1∶1 were processed by solvent refining and clay finishing to produced HVI lube base oil. The data obtained in the processes are necessary for industrial production and transformation. The intermittent simulation method was used as lubricating solvent refining method. The group composition and other physicochemical properties were employed to determine the theoretical level. It has been obtained that the theoretical level in furfural refining unit is three. Experimental data showed that three counter-current extraction experiments can simulate the furfural refining process in the industrial production.

Key words:lubricating oil; base oil; furfural refining; clay refining; separating funnel intermittent simulation method

0 前言

油基础油是四大石油产品之一,基础油品质关系到石化企业整体实力和经济效益,开展生产油基础油的工艺及相关技术研究是及其重要的[2]。石油大学谭均权对胜利原油350~510 ℃馏分每40 ℃切割一种馏分进行糠醛精制,考察了实验室条件下不同温度、不同醛油比条件下精制对提余油质量和收率的影响。采用醛油比为3,抽提温度在70~95 ℃,可使精制馏分油粘度指数提高10~27个单位,精制油收率高于70%[3]。因此优化工艺具有良好的技术经济效益和开发运用前景。

为配合高桥石化炼厂多品种原料生产油生产需要,本研究工作对其中西江和尼尔(混合比为1∶1)减三线、减四线脱蜡油生产HVI基础油进行了溶剂精制和白土补充精制工艺条件的系统考察和研究,为工业生产和改造提供必要的数据支持,从而增加高质量油基础油的产量,以满足市场的需求。

1 实验方法及原料

1.1 试验原料性质及试剂

本次试验采用了西江和尼尔1∶1减三线、减四线脱蜡油作为实验室溶剂精制原料,各原料性质如表1所示。

糠醛由上海新亨化学试剂厂生产,使用前经减压蒸馏净化,分析所用的试剂均为分析纯。

1.2 油精制试验流程

油精制试验流程如图1所示。

脱蜡油先进行糠醛精制工艺,精制油再进行白土精制得到基础油。

本实验采用实验室三级萃取试验(分液漏斗间歇模拟法[1])是模拟车间萃取塔的逆流方式:溶剂从塔顶进入,自塔底流出;原料从塔底进入,自塔顶出来。进入塔底的新鲜原料首先接触的是已与原料接触过两级的溶剂,其次接触的是已与原料接触过一级的溶剂,再次接触的是新鲜溶剂,成品自塔顶流出。实验室试验就是按照这个原理:新鲜原料先与已反应过两次的溶剂反应,其次与反应过一次的溶剂反应,最后与新鲜溶剂反应至成品出来。实验室三级萃取试验过程如图2所示,四级萃取试验过程如图3所示,其中精制温度是为塔顶温度和塔底温度的平均值,溶剂比及为工业生产的容积比。图2以三理论级为例说明了假逆流模拟萃取试验的操作顺序。图中每个圆圈表示一次萃取操作,圈中数字n(1,2,3……)表示第n组实验。一般说,当n为理论级数的3倍时,各串级内两平衡相基本达到稳定,精油可作为样品采集。每次萃取操作,我们在实验中发现,如经过10 min预热,10 min搅拌和10 min分层,就完全能够实现恒温、传质与分相。

1.2.1 标定糠醛精制装置的理论级数

油糠醛精制其实质为逆流微分接触式萃取,其萃取效果一般用理论级数来表示。N个理论级数的萃取效果相当于N个级效率为100%的级式萃取的萃取总效果。由于实际生产中不能通过测试或分析直接得到理论级数,因而,一般都要通过实验室标定来确定。

由于油体系的复杂性,至今仍不能用简单而准确的解析法或图解法计算油溶剂精制的理论级数。我们采用分液漏斗间歇模拟法作为实验室标定方法。选用油品族组成、油品理化性能等质量状况类数据来确定糠醛精制装置的理论级数。

整个标定工作与生产装置的联系如图4所示。

采用酮苯脱蜡油进行分液漏斗间歇模拟法模拟糠醛精制试验,然后进行白土精制,最后选用基础油油品族组成、油品理化性能等质量数据和生产实际数据进行对比,从而确定模拟萃取试验的理论级。萃取原料及糠醛溶剂均采自生产装置。溶济比与装置生产一致,萃取温度取装置塔顶温度与塔底温度的算术平均值。标定试验具体条件见表2。

根据以往经验,我们按表2条件做了三、四两个相邻理论级的假逆流模拟萃取试验,得到三理论级精油和四理论级精油,并与车间精油一起进行分析,结果见表3和表4。

由表3我们可以看到,车间精制油其粘度指数、残炭、中和值、碱氮、色度等指标与三理论级精制油相近,S、N则略高,说明车间萃取的理论级数接近三理论级而不到三理论级。表4为一段萃取得到的精制油族组成结果。

由表4我们可以看到,车间精制油与三理论级精制油相比,族组成基本相当,相对来说,车间精制油饱和烃含量略低,而胶质含量略高,我们认为萃取的萃取效果相当于三个理论级略低的水平。

1.2.2 白土精制

白土精制在实验中操作程序如下:先将溶剂精制油倒入三口烧瓶,然后通过油浴加热并搅拌,期间往三口烧瓶中通氮气以避免油品的氧化。待油温升至控制温度后,按比例加入白土反应30 min后抽滤收集成品。实验室装置简图见图5。

2 溶剂精制及白土精制工艺条件优选结果与讨论

按照高桥石化的要求,本次试验的目的主要是对西江和尼尔1∶1减三线、减四线脱蜡油生产HVI基础油进行工艺研究,以确定溶剂精制的工艺条件及白土精制的工艺条件。其中减三线脱蜡油生产HVI250型号油,减四线生产HVI500型号油。在使油基础油的粘度、粘度指数、凝点、闪点、色度达到要求时使生产油基础油的综合收率最大。中国石化对HVI250、HVI500油基础油的协议标准如表5所示。

2.1 减三线生产油基础油加工工艺的研究

图6是减三线临界溶解温度曲线,由图6可观察到临界溶解温度随溶剂比先增后减,因而临界溶解温度有最高值。

溶剂精制的抽提过程在抽提塔内进行,其中的过程是连续逆流抽提过程,塔顶温度高,塔底温度低,其间有一温度梯度。塔底温度较高,溶解度高,可以保证提余油的质量;塔底温度较低,溶解度低,可以使理想组分从提取相中分离出来,保证提余油的收率。通常把临界溶解温度减去30 ℃作为塔顶温度,塔底温度按高桥石化的要求(减三线塔底温度为55~65 ℃),实验室精制温度取为塔底温度与塔顶温度平均值。

白土精制条件如表7所示。

根据以上操作条件进行实验,得到西江和尼尔1∶1减三线基础油性质结果如表8所示。

表8列出了这些精制油的粘度、收率和性质,从表8的数据可以看出,精制工艺大幅度提高了减三线馏分油的饱和烃含量,降低了油馏分中非理想组分以及酸值的含量,有效地提高了馏分的粘度指数,改善了油品的色度,且随着糠醛溶剂比的增加和糠醛精制温度的提高这种趋势更加明显。我们可以看到精制前的脱蜡油凝点-14 ℃,精制后的油的凝点回升了2~4 ℃,这表明按先脱蜡后精制加工工艺存在凝点回升的问题。

对表8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参考表5中的标准,得出在精制温度90 ℃,溶剂比为3的条件下所得到的精制油粘度指数和凝点等物性都达到要求,其收率为64.8%,粘度指数为102.8,达到油HVI250基础油的性质要求。本实验糠醛精制选择的最佳条件为:溶剂比为3,精制温度为90 ℃;白土精制条件:白土用量4%,精制温度155 ℃,精制时间30 min。

2.2 减四线生产油基础油加工工艺的研究

图7是减四线临界溶解温度曲线,由图7可观察到临界溶解温度也是随溶剂比先增加后减小,因而临界溶解温度也有最高值。

我们把临界溶解温度减去30 ℃作为塔顶温度,塔底温度按高桥石化的要求(减四线塔底温度为60~70 ℃ ),精制温度为塔底温度与塔顶温度平均值。

综上所述,本次实验选择的精制温度:85 ℃、90 ℃、95 ℃、100 ℃,选择的溶剂比 :2、2.5、3、3.5,并且除去一些边缘的条件,本实验选取了10个条件进行实验,具体见表9。

白土精制条件如表10所示。

根据以上操作条件进行实验得到西江和尼尔1∶1减四线基础油性质分析结果如表11。

表11列出了减四线精制油的粘度、收率和性质,从表11的数据可以看出,在加工工艺中,精制工艺大幅度降低了油馏分中非理想组分以及碱性氮的含量,有效地提高了馏分的粘度指数,改善了油品的色度;且随着糠醛溶剂比的增加和糠醛精制温度的提高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将精制前后的凝点进行对比,我们可以看到精制前的脱蜡油凝点-11 ℃,糠醛精制后的油凝点回升了3~5℃,这表明按先脱蜡后精制加工工艺存在凝点回升的问题。

对表11数据进行分析处理,并参考表5中的标准,得出在精制温度85 ℃,溶剂比2.5的条件下所得到的精制油收率和粘度指数都很高,其收率为80.7%,粘度指数为92.5,并且它的性质除了酸值都能够达到油HVI500基础油的性质要求。本实验精制选择的最佳条件为:糠醛精制溶剂比为2.5,精制温度为85 ℃;白土精制条件:白土用量4%,精制温度165 ℃,精制时间30 min。

3 结论

(1)本研究采用分液漏斗间歇模拟法作为实验室油糠醛精制评定方法,由油品族组成、油品理化性能等质量数据确定糠醛精制装置二段萃取的第一段的理论级数为三级;用三级逆流萃取可以实验模拟生产中的糠醛精制过程。

(2) 精制工艺大幅度提高了减三线馏分油的饱和烃含量,降低了油馏分中非理想组分以及酸值、碱性氮的含量,有效地提高了馏分的粘度指数,改善了油品的色度,且随着糠醛溶剂比的增加和糠醛精制温度的提高这种趋势更加明显。

(3)西江和尼尔(混合比为1∶1)减三线脱蜡油推荐采用的糠醛精制条件为溶剂比3、精制温度90 ℃,白土精制条件:白土加入量4%、白土精制温度155 ℃、白土精制时间30 min,在此条件能够生产符合HVI250标准的基础油。

(4)西江和尼尔(混合比为1∶1)减四线脱蜡油推荐采用糠醛精制条件:溶剂比2.5、精制温度85 ℃,白土精制条件:白土加入量4%、白土精制温度165 ℃、白土精制时间30 min,除了酸值达不到要求基本能够生产符合HVI500标准的基础油:粘度指数92.5,凝点-6 ℃,酸值0.179 mgKOH/g。

(5)脱蜡油采用较高精制深度条件的精制以后,脱蜡油的粘度指数可以提高20以上;中和值可以降低80%以上。但过高的精制深度将会造成凝点更大的回升。

参考文献:

[1] 邓修,吴俊生. 化工分离工程[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199-205.

[2] 杨道胜.世界基础油的进展[J].油, 2003,18(3):6-8.

[3] 谭均权,张秀英,李俊岭,等.胜利原油350~510 ℃馏分糠醛精制的研究[J].炼油设计, 2002,32(4):28-30.

[4] 杨秋新,焦丽菲.高粘度指数油生产工艺探讨[J].油, 2006,21(3):16-20.

[5] 刘彦峰,王莆村,吴显军,等.加氢裂化尾油异构脱蜡生产高粘度指数油基础油的研究[J]. 化工科技市场, 2007, 30(1):45-47.

[6] 裘峰.提高油基础油质量的工艺研究[J]. 高桥石化, 2008,23(1):20-23.

[7] Khan H U, Nautiyal S P, Anwar M, et al. Studies of Lubricating Oil Base Stock: Characterization and Composition[J].Wiley InterScience, 2006,12:57-65.

[8] Santos J C O, Lima L N, Santos Ieda M G, et al. Spectroscopic and Rheological Study of Mineral Base Lubricating Oils[J]. Journal of Thermal Analysis and Calorimetry, 2007,87(3):639-643.

篇4

关键词:粘度指数;蒸发损失;模拟蒸馏;化学族组成

中图分类号:TE624.43,TE626.3 文献标识码:A

0 前言

现代油的许多使用特性是由不同配方的添加剂赋予的,而基本的、共同的一些性能则是由基础油提供的,诸如粘温性能、挥发性、热安定性、氧化安定性、色度、流动性以及对添加剂的感受性等。这些基本性能是与基础油的烃类组成相关联的。油基础油中的烷烃、环烷烃和芳烃,它们在密度、凝点、粘度、粘度指数、沸点(同粘度下)、挥发性等方面表现着不同的倾向,提供着不同的贡献[1-2]。

基础油组成和性能的基础理论研究已日益受到重视,但相关研究工作仍然不够充分。关于基础油组成与氧化安定性、添加剂感受性的研究工作多集中在加氢异构和溶剂精制基础油之间的对比[3-4]。目前基于模拟蒸馏和化学族组成对不同加氢异构基础油内在质量差异的研究报道尚不多见。随着Ⅱ、Ⅲ类基础油的使用逐渐广泛,研究国内外加氢基础油的性质差异显得尤为重要。

在研制内燃机油配方时发现,国外加氢基础油在平衡高低温粘度、蒸发损失、剪切稳定性、高温高剪切粘度等方面较国内加氢基础油更具优势。这种性质上的优势必然能够反应在内在质量的差异上。研究国内外加氢基础油的性质差异,对配方研制中基础油的选择和平衡以及基础油生产工艺上的控制和改进都具有重大意义。

1 实验原料和方法

1.1 实验原料

由于国内外加氢基础油的牌号分级存在差异,试验原料选择国内2#和5#加氢基础油各两批、国外4#和6#加氢基础油各两批,共8个样品。

1.2 馏程与组成分析方法

基础油模拟蒸馏分析方法采用ASTM D2887,仪器为GC6890(配有7683B自动进样器),使用Agilent DB-2887毛细柱。

化学族组成测定利用四极杆GC/MS等效采用ASTM D2786和D3239测定基础油的烃类组成。仪器为Agilent 6890GC/5973MS,操作条件:进样量0.1 μL,分流比150∶1,色谱柱30 m×0.25 mm空毛细管柱,电离方式EI,电离电压70 eV。

2 实验结果与讨论

2.1 加氢基础油主要理化分析结果与讨论

主要理化项目分析结果如表1所示。

2.1.1 粘度指数

从表1可见,该国外加氢基础油的粘度指数在125~136之间,而国内的粘度指数在101~130之间。可见国外基础油在粘温性能上比国内基础油更具优势。

内燃机油配方研制中可以通过在基础油中加入粘度指数改进剂(OCP等)来平衡高、低温粘度。但是粘度指数改进剂在改善油品粘温性能的同时,增加了油品的低温动力粘度,使低温性能变差。同时相关实验表明,它对油品的其他性能也造成一定的影响,如高温清净性变差等。在满足油品高低温流[CM(81.4mm]变性的要求下,应尽量减少OCP的用量,既可降低成本,又可提高油品综合性能。而且粘度指数改进剂用量的减少有利于调制的多级油具有较好的抗机械剪切性能[5]。

2.1.2 蒸发损失

从表1可见,国外6#基础油的蒸发损失为9.55%、7.64%,国内5#的蒸发损失为12.33%、10.17%。国外6#基础油的蒸发损失相对较小,但是国外6#基础油的粘度也略大,所以对它们的挥发性不能简单地下结论。

2.1.3 氧化安定性

从表1可见,对加入0.8%的T501的油样进行氧化安定性测试(150 ℃),国内外加氢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都比较优秀,均在250 min以上,甚至可以达到411 min。

2.1.4 倾点

从表1可见,国内加氢基础油的倾点在-21~-34 ℃之间,国外加氢基础油的倾点在-11~-23 ℃之间。因此,国内加氢基础油与国外加氢基础油相比具有更低的倾点。

2.2 加氢基础油模拟蒸馏分析结果与讨论

就分离工程而言,所谓油料的窄馏分分割,是为获取沸点范围较窄的馏分油料,对分馏精确度要求较高的分离过程。石油混合物分馏精确度是由所得馏分的组分纯度、馏程宽窄度以及被分离馏分对潜含量的拔出率来表征的。

节能型内燃机油要求在使用过程的高温环境下不易挥发变稠,因此对所用基础油的挥发损失有一定要求。当一定粘度的轻油料的馏程在某一范围内,方能获得挥发合格的基础油。

应用气相色谱法ASTM D2887测定基础油的模拟馏程。对应的色谱图,从馏出时间可以直观地反应出基础油馏分的轻重;从起始、终了时间可以直观地反应馏程的宽窄;从谱图的对称性可以直观地反应馏分中轻重组分的分配。

由图1可见,国外4#基础油与国内5#基础油相比组分相对要轻;馏程相对要窄;图形相对要对称。国外加氢基础油馏分轻重组分的分布比国内加氢基础油的更均匀。

对相同粘度等级的基础油来说,馏程相对窄的蒸发损失要小;轻重组分分布均匀的蒸发损失要小。

国外加氢基础油的馏程特点是,馏程范围更窄以及轻重组分分布均匀。这样的馏程特点有助于蒸发损失的降低。

2.3 加氢基础油化学族组成的分析结果与讨论

油加氢处理的主要作用是用来改善油基础油的粘温性能。即采用化学转化过程,在催化剂及氢的作用下,通过选择性加氢裂化反应,将非理想组分转化为理想组分,以提高基础油的粘度指数。期望发生的反应包括:稠环芳烃加氢生成稠环环烷烃的反应;稠环环烷烃部分加氢开环,生成带长侧链的单环环烷烃或单环芳烃的反应;正构烷烃或分支程度低的异构烷烃临氢异构化成为分支程度高的异构烷烃的反应[6]。

将所选加氢异构化基础油的族组成分析结果列于表2。由表2可见,国内外加氢基础油都不含有芳烃(相对链烷烃和环烷烃的含量可忽略不计),仅由链烷烃和环烷烃构成。国外加氢基础油的链烷烃含量比国内的高,环烷烃含量比国内的低。相同碳数烷烃的粘度指数比环烷烃的要高,粘温性能好。所以,组成特点决定了国外加氢基础油的粘度指数比国内的基础油的粘度指数要高,粘温性能要好。

而在环烷烃的环数分布上可见,一环环烷烃含量所选国内外加氢基础油相仿,但从二环到六环环烷烃的含量,国外加氢基础油的都相对国内的小。也就是说它的环烷烃大部分是由一环和二环环烷烃构成,稠环环烷烃的含量很低。可见,该国外加氢基础油的稠环环烷烃在加氢工艺中很好地加氢开环。也即该国外加氢基础油的组成主要有:半数以上的链烷烃以及带烷基侧链的单环环烷烃和二环环烷烃构成。

因此,该国外加氢基础油在化学族组成上的特点表现在:链烷烃含量相对更高,环烷烃含量相对更低,且大部分环烷烃组分集中在单环和二环环烷烃。

因为烃类本身性质差异具有这样的一般规律:相同碳数下的粘度指数,烷烃>具有烷烃侧链的单环烷烃>具有烷烃侧链的双环烷烃;同等粘度下的蒸发损失,环烷烃>烷烃;相同碳数下的倾点,正构烷烃>异构烷烃>环烷烃。可见,基础油中的烃类对各项主要性能的影响往往是多重的,甚至是相互矛盾的。所以该国外基础油的组成特点在有助于得到较高的粘度指数和较小的蒸发损失的同时,在倾点的指标上有所牺牲。

2.4 国内5#加氢基础油切割所得4#样品和国外4#加氢基础油的性质比较

利用小型减压蒸馏装置从国内5#加氢基础油中切割出4#基础油样品,以进一步在相近粘度下研究族组成、馏程等内在质量对基础油的蒸发损失、低温动力粘度等性质的影响。国内4#样品和国外4#加氢基础油的性质分析对比列于表3。

2.4.1 蒸发损失

从表3可见,切割4#样品和国外4#基础油的蒸发损失分别为21.07%和17.95%;环烷烃含量分别为49.1%和37.7%。族组成上环烷烃含量高,同等粘度下环烷烃比链烷烃更易挥发,这与相同粘度下切割4#样品蒸发损失更大是吻合的。

2.4.2 低温动力粘度

0W/30、5W/30级别的内燃机油对基础油的低温性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一般调制SAE 0W/30油要求基础油的-30 ℃低温动力粘度≯1500 mPa•s;调制SAE 5W/30油要求基础油的-25 ℃低温动力粘度≯1500 mPa•s。

由表3可见,国内5#基础油-30 ℃低温动力粘度为3460 mPa•s,无法满足调制SAE 0W/30油的要求。而切割4#样品和国外4#基础油-30 ℃低温动力粘度分别为1370 mPa•s和1270 mPa•s,均满足调制SAE 0W/30油的要求,国外4#基础油的低温动力粘度略小。

研究中发现,该国外基础油的倾点较高,但是低温动力粘度却相对略小。分析认为基础油轻重组分均匀,馏程和分子量分布相对窄,则低温下蜡晶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易于破碎,有助于低温动力粘度的降低;而分布不均匀,相同粘度下必然导致馏程增宽,分子量分布增宽,大分子烷烃的存在使得蜡晶形成的空间网状结构更牢固,对低温动力粘度的降低不利。

3 所选国内外加氢基础油在内燃机油和工业用油中应用性能评价

3.1 加氢基础油在内燃机油中部分应用性能评价

选择同一复合剂,[JP2]选用国内5#加氢基础油、国外4#加氢基础油调制SAE 5W/40等级内燃机油,对100 ℃运动粘度和-30 ℃低温动力粘度的评价如表4。

SAE 5W/40等级内燃机油对-30 ℃的低温动力粘度CCS的要求是≯6600 mPa•s,可见上述配比只有该国外加氢基础油能调制合格的SAE 5W/40等级内燃机油。该国外4#加氢基础油比国内5#加氢基础油在平衡高低温粘度上更具优势。

3.2 加氢基础油在工业用油中部分应用性能评价

工业用油添加剂加量小,且有些性能靠添加剂是不能解决的,即使能够暂时解决也不同程度地影响其使用性能,如:抗乳化度、抗泡和空气释放值等性能,因此工业用油在某种程度上更依赖基础油的性质。选择同一复合剂,利用国内5#和国外6#加氢基础油调制粘度等级32的液压油,进行实验室模拟评价。调油方案见表5,模拟评价结果见表6。

由表6可见,所选国内外加氢基础油在利用RHY 5014调制32粘度等级的液压油时,均能很好地满足各项技术要求,国外加氢基础油的表现稍好。

4 结论

(1)就粘度指数而言,所选国外加氢基础油比国内加氢基础油表现得好;就氧化安定性而言,该国外加氢基础油和国内加氢基础油都表现优异;就倾点而言,国内加氢基础油比国外加氢基础油表现得好。

(2)从模拟馏程上看,该国外加氢基础油的馏程更窄,轻重组分的分布更均匀。这样的馏程特点有助于蒸发损失的降低。

(3)从化学族组成上看,该国内外加氢基础油均由链烷烃和环烷烃两部分构成。比较而言,国外基础油的链烷烃含量高;环烷烃含量低,且大部分组分集中在一环、二环环烷烃。国外基础油的组成特点有助于得到较高的粘度指数和较小的蒸发损失,但同时在倾点指标上有所牺牲。

(4)切割的4#基础油和国外4#加氢基础油均满足调制SAE 0W/30油的要求,国外4#加氢基础油的低温动力粘度略小。在调制SAE 5W/40等级内燃机油时,该国外4#加氢基础油比国内5#加氢基础油在平衡高低温粘度上更具优势。所选国内外加氢基础油在利用RHY 5014调制32粘度等级的液压油时,均能很好地满足各项技术要求,国外加氢基础油的表现稍好。

建议通过改进生产工艺适当生产100 ℃粘度在4 mm2/s上下的国内4#基础油以生产5W和0W的多级油;在综合平衡燃料油、基础油及副产物收率的前提下,尽可能适度引入加氢裂化工序,降低加氢基础油中环烷烃含量,增加链烷烃含量。

参考文献:

[1] 侯祥麟.中国炼油技术[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1:12.

[2] 水天德.现代油生产工艺[M]. 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36-55.

[3] 张峥,许惠.不同加工工艺基础油的结构特征对其性能的影响―饱和烃结构对其性能的影响[J].与密封,2002(6):35-40.

[4] 夏青虹,武志强.基础油组成对油品清净的研究[J].与密封,2005(2):50-54.

篇5

一、怎样让牛奶变热

下午的加餐是盒装牛奶,天气变冷了,牛奶盒摸上去凉凉的,我对孩子们说:“小朋友们,喝了凉牛奶,肚子会舒服吗?”孩子们都说:“不舒服!”我说:“那我们想个办法,把它变热吧!”一个孩子用两只小手紧紧地捂住牛奶盒,我向他伸出大拇指说:“不错!”很多孩子也模仿他捂住牛奶盒。我问道:“谁还有别的方法吗?”有的孩子把牛奶盒贴在脸上,有的把牛奶盒抱在怀里,还有的把牛奶盒放进衣兜里……这时一个孩子大声说:“老师!你看我!”原来他把牛奶盒放在外套里面捂着呢!我问他:“你怎么想到了这个方法呀?”他说:“冬天手冷的时候我就是把手放进外套里面,一会儿手就不冷了,所以我把牛奶盒放进衣服里,肯定能捂热!”我对大家说:“同学们,他的办法与众不同,是经过认真思考的!我们办什么事情要勤动脑,想办法解决问题!”

二、怎样打开牛奶盒

看着拿着牛奶的孩子们,我突然又有了一个主意:“小朋友们,你们可以喝牛奶了,但是这个盒子的盖子,你们得自己想办法打开!”有孩子说:“老师!你的力气大,你帮我们打开!”我微笑着说:“这也算是个主意,但是今天你们要靠自己想办法打开它。”孩子们拿着奶盒,有的拧、有的拔,有的两个小朋友合作,一个握、一个拔,还有的干脆用牙齿咬着瓶盖扭……过了一会儿,终于有人成功了:“老师,我拧开了。”“老师,我也拧开了。”孩子们都喝上了自己打开的牛奶,并且眉飞色舞地向旁边的伙伴讲述自己是如何打开牛奶盒的,开心极了。

三、神奇的塑料片

一个孩子坐在柜子旁边,手老在一边摸着什么。我走过去说:“在摸什么呀?”他举起手中的东西,原来是个塑料片,但他却说:“这是一片花瓣!”这时,旁边的一个孩子接口道:“这是一个滑板!”顺着他们的思路往下走,我问道:“还像什么呢?”孩子们又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我又说:“小朋友说了这么多它像什么,说明你们都特别爱动脑,那我们能用它做什么呢?”一个孩子马上走过来,拿起那个塑料片,两个手指放在后面,露出两个手指尖说:“可以变成兔子!”还有个孩子拿起塑料片在前面露出一截弯弯的手指说:“看!我可以把它变成一只大象!”孩子们纷纷展示着自己的创意,这个塑料片在孩子们的手里变成了娃娃、大象、小船……我不禁思考:假如我发现这个孩子玩塑料片后,不是耐心地倾听他的想法,而是简单地斥责他,让他停下来,那将是什么样的结果?或许,孩子们正要展开的想象的翅膀,就折毁在我的轻率之中。

类似上述三件事的教育契机还有许多,我认为,及时发现、捕捉和把握教育契机,需要教师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

1.善观察,具备敏锐地发现教育契机的能力;

2.会应变,具备掌控教育契机的能力;

3.会引导,有把孩子引向正确轨道的耐心和智慧;

篇6

科技之光50周年

《油与燃料》征稿简则

我国轿车行业发展及其对油的性能要求

烟炱对柴油机油规格的影响及解决策略

油评定台架PRISM自动控制系统

混合动力汽车的发展和对的要求

燃油稀释对耐久性试验中油的性能影响

核磁共振研究齿轮油中磷系添加剂的耗解规律

亚洲引领金属加工液的增长

SK创新公司与JX日本石油能源公司在韩国建Ⅲ类基础油装置

Oronite公司扩大新加坡油添加剂装置产能

2010全球脂产量同比增加13%

雅宝公司为阿米瑞斯和科赞公司合资企业生产可再生基础油

阿米瑞斯公司推出可再生资源合成工业油的EvoShield生产线

巴西国家石油公司2016年新增Ⅱ类基础油

福斯在俄罗斯建调和厂

哈萨克斯坦将生产Ⅲ类基础油

GEO将收购前CognisPAG工厂

Sovkomflot选用俄罗斯船用油

《油与燃料》征稿简则

烷基萘基础油的性能及应用研究现状

航空油规格发展

3号喷气燃料运输过程中电导率变化研究

加氢异构基础油的氧化安定性研究

两种羧酸钙金属清净剂性能研究

初论温度对脂锥入度的影响

红外光谱技术在分析不同种类油无灰分散剂中的应用

基础油将继续从Ⅰ类油向高档次转变

GTL为高质量油市场带来机遇

新一代生物燃料正在加速开发

专利检索

2010年度《油与燃料》目次总索引

卷首语

《油与燃料》征稿简则

我国油生产存在的问题及发展战略

硫代氨基甲酸金属盐用作添加剂的研究进展

水溶性多功能添加剂的现状及发展趋势

有机金属油添加剂研究进展

节能型75W/90轿车手动变速箱油研制

昆仑钢厂专用工业齿轮油的应用

昆仑KG/S100合成型工业齿轮油在青海盐湖钾肥的应用

有机钼化合物在脂中的抗磨性能研究

癸二酸与冰乙酸在复合锂-钙基脂中的应用效果研究

EP脂的研制

未来环烷基油的需求将超过供应

亚洲Ⅱ/Ⅲ类基础油需求将增长

Ⅱ类基础油在许多应用中可挑战Ⅲ类基础油

中国金属切削液需求不断增长

美洲Ⅰ类基础油生产能力分析

道达尔拓展美国油市场

德国Puralube扩增Ⅱ类基础油能力

美国推出新型全合成车轴剂

《油与燃料》读者意见调查

《油与燃料》征稿简则

汽油组成以及汽油清净剂对燃烧室沉积物的影响

水泥行业设备及

世界柴油机排放标准发展及柴油轿车发动机油规格发展

篇7

踏板摩托车有很多种,不同品牌型号的踏板车放油螺丝的位置、尺寸等也不相同,常见的踏板车放油方式,分别在发动机右侧底部有一个带滤网的大螺塞和发动机左侧有一个放油螺丝,从这两个地方放机油都可以。

发动机是汽车的心脏,发动机内有许多相互摩擦运动的金属表面,这些部件运动速度快、环境差,工作温度可达400C至600C,全新PurePlus技术可将天然气制成水晶般纯净的全合成基础油,在此基础上添加独有的动力清洁技术,从而创造出具有超强清洁保护性能的油。

在这样恶劣的工况下面,只有合格的油才可降低发动机零件的磨损,延长使用寿命。市场上的机油因其基础油不同可简分为矿物油及合成油两种(植物油因产量稀少故不计),合成油中又分为:全合成及半合成。油基础油主要分矿物基础油及合成基础油两大类。矿物基础油应用广泛,用量很大约95%以上),但有些应用场合则必须使用合成基础油调配的产品。

(来源:文章屋网 )

篇8

关键词:加氢裂化尾油;酮苯脱蜡:脱蜡油;脱油蜡

中图分类号:TE624.53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he Effect of Hydrocracked Tail Oil on Ketone-Benzol Dewaxing Production

LIU Shu-hua, WANG Xin-hua

(PetroChina Dlian Petrochemical Company, Dalian 116032, China)

Abstract:The hydrocracked tail oil from hydrocracker in PetroChina Dalian Petrochemical Company was tested with ketone-benzol dewaxing technology. The feasibility of producing premium base oil and wax from the hydrocracked tail oil was investigated. The test result showed that the premium dewaxing oil and deoiling wax can be obtained under proper process adjustment, and the dewaxing oil can be used as the excellent blending component of lubricating base oil.

Key words:hydrocracked tail oil; ketone-benzol dewaxing; dewaxing oil; deoiling wax

0 前言

大连石化分公司1000万t/a蒸馏装置及后序装置投产运行后,加氢裂化装置的处理能力为360万t,由于加氢裂化转化率通常为60%左右,尚有40%左右的未转化产物――加氢裂化尾油,由于加氢尾油经过了加氢裂化、加氢饱和、加氢异构及环化等反应后,加氢尾油具有饱和烃和蜡含量较高,芳烃、胶质以及硫、氮等极性化合物含量低等特点,经过脱蜡后脱蜡油具有良好的粘温性能和氧化安定性能,是生产油基础油理想的原料。

加氢裂化尾油的综合利用,国内外很多厂家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开发出了许多技术,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国外一般利用加氢裂化尾油大部分采用加氢降凝工艺生产油基础油的,同时也有部分采用传统的“老三套”工艺生产油基础油和石蜡产品。国内厂家采用加氢降凝工艺或传统工艺或两者结合方法利用加氢裂化尾油,金陵石化公司南京炼油厂采用加氢降凝―加氢精制串联的方法生产出了VHVI75和VHVI100基础油,收率达到55%~58%,粘度指数大于100[1];茂名炼油厂采用溶剂脱蜡―白土精制工艺生产变压器油、汽轮机油、液压油以及多级内燃机油使用的基础油[2];另外的企业采用尿素脱蜡工艺生产变压器油和重液体石蜡[3]。

大连石化分公司作为中国石油的油基础油生产企业,为充分利用企业内部的有限资源,提高加氢尾油的经济附加值,满足市场需求,开展了加氢裂化尾油为酮苯脱蜡生产油基础油和石蜡的试生产,考察了加氢裂化尾油采用酮苯脱蜡工艺生产高品质油基础油和石蜡的可行性。

1 实验室研究

1.1 加氢裂化尾油性质

委托中国石油大连油研发中心于2008年8月15日和2008年8月22日,采集了大连石化分公司的加氢裂化尾油样1及加氢裂化尾油2(以下简称加氢尾油),对两个加氢尾油样品在试验室中进行酮苯脱蜡试验,并对试验得到的油基础油进行性质分析,试验结果见表1。由表1可见,试验所选样品硫含量均低于5.0 μg/g,蜡含量均高于15.0%,由于加氢裂化装置操作转化率不同及分馏塔操作条件不同,在粘度、蜡含量和凝点等方面略有不同。

1.2 工艺条件

结合酮苯脱蜡装置、糠醛精制装置和白土补充精制装置的工艺条件,根据大连石化分公司加氢尾油的性质,参考国内利用加氢尾油生产油基础油的主要工艺条件,模拟实际生产工况,确定了本次加氢尾油生产油基础油的工艺条件。

1.2.1 酮苯脱蜡试验工艺条件

甲苯∶丁酮=40∶60(v/v);剂油比∶3.5∶1.0(v/v) ; 一次溶剂比:0.5∶1.0(v/v)。

二次溶剂比:1.3∶1.0(v/v);三次溶剂比:1.7∶1.0(v/v);过滤温度:-20 ℃。

1.2.2 糠醛精制试验工艺条件

剂油比:2.0∶1.0(v/v);新鲜溶剂1次萃取;精制温度:95~100 ℃;精制时间:30 min。

1.2.3 白土补充精制试验工艺条件

白土与基础油混合温度为:80~90 ℃;精制温度为(100±5) ℃;精制时间为:30 min;白土加入量为3.0%。

1.3 实验结果讨论

在上述工艺条件下,以加氢尾油为原料,依次进行了酮苯脱蜡试验、糠醛精制试验和白土补充精制试验,试验结果见表2,基础油API分类见表3,从表2可见,加氢尾油1生产的基础油粘度指数为109,饱和烃含量大于90%,旋转氧弹为337 min,硫含量小于5 μg/g,可以满足APIⅡ类基础油的要求;加氢尾油2生产的基础油的粘度指数为128、饱和烃含量大于90%、硫含量小于5 μg/g,满足APIⅢ类基础油的要求。但是在倾点、蒸发损失和旋转氧弹等方面同油基础油指标有一定的差距,需要在加氢裂化装置工艺条件控制,酮苯脱蜡、糠醛精制和白土补充精制工艺条件优化等方面继续开展工作。

2 工业试生产

参考大连油研发中心实验结果,2008年于10月22日开始加氢裂化尾油试生产油试炼工作。试炼工作共进行两次。

第一次工业试生产加氢裂化尾油编号为生产1,第二次工业试生产加氢裂化尾油编号为生产2,其性质见表4,从表4加氢裂化尾油分析数据来看,第一次工业试生产的原料2%~97%馏程范围较宽为148 ℃,原料蜡含量较高为43.52%,从粘度和馏分看,相当于减一线到减三线的混合油。第二次工业试生产原料馏分2%~97%温度在128 ℃,比第一次工业试生产的原料馏分窄20 ℃左右,原料中含蜡量减少25.69个百分点。在经过了试生产的必要准备后,开始了两次工业试生产,工艺条件见表5,各馏分油收率见表6。

3 试炼总结分析

3.1 原料性质

(1)由于两次加工的原料是全馏分油未经过切割。原料馏分2%~97%温度范围宽(在123~148 ℃),馏分宽造成蜡结晶颗粒小、蜡饼粘、易堵塞滤布、过滤速度减慢、滤机失效快、蜡表面油豆多的不利影响。

(2)实际蜡收率在6%~11%,蜡中低凝蜡较多,造成蜡收率低、蜡回收负荷小。增加酮比,过滤速度相对提高,但油收率下降。

(3)从表4原料成绩看,生产2与生产1加氢裂化尾油相比,运动粘度(100 ℃)变小、密度(20 ℃)变小、蜡含量17.69%比上次43.52%下降25.69个百分点,2%~97%馏程范围比试生产1窄20 ℃。因为原料性质发生变化,尤其是蜡量减少可降低冷冻负荷和过滤机负荷,馏分变窄了对蜡结晶有利,油豆明显减少,提高了过滤速度,提高了油收率,可见原料性质对生产的影响较大。

3.2 产品加工量和收率

生产1和生产2加工量和收率对比,见下图1~图3。

从图1看出生产2由于原料性质好,加工量达到700 t/d以上。如果增开冷冻机,加工量可提高4~5 m3/h。

生产2的去蜡油收率提高很大,平均去蜡油收率60.55%,比首次49.63%提高了10.92个百分点。 原因是原料性质的变化,较重组分减少。生产2的滤机蜡膏含油量比生产1下降,说明油的拔出率比生产1提高。如果能改善蜡的结晶状况,油收率有提高的潜力。

生产2平均蜡收率为10.84%,比生产1提高了2.01百分点,蜡收率提高原因是原料性质变化重组分减少。从蜡的熔点看, 生产2料蜡熔点在60~61 ℃之间比生产1料熔点降低了,说明高熔点蜡减少,相对蜡收率提高。其次生产2将脱蜡滤机进料温度降低了3~5 ℃,有利于提高蜡收率。

3.3 产品质量

3.3.1 脱蜡油产品质量

生产1、生产2脱蜡油成品罐性质见表7。

由表7酮苯脱蜡油性质可以看出,脱蜡油的凝点合格,生产1粘度指数128;生产2粘度指数132,饱和烃含量96%,达到了APIⅢ类基础油的要求。

3.3.2 脱油蜡产品质量

生产1、生产2蜡罐性质见表8。

生产1的蜡含油量1.27%,熔点63.5 ℃,生产2的蜡含油量0.98%,熔点60.20 ℃,由于是原料性质发生的变化,生产2料蜡含油、熔点均下降。以加氢裂化尾油为原料经过溶剂脱蜡工艺,生产的蜡料质量完全符合要求,酮苯装置有能力加工加氢裂化尾油。

3.4 加氢裂化尾油与馏分油比较情况及装置生产中的经济指标对比

3.4.1 原料性质对比

加氢裂化尾油与大庆馏分油原料性质比较分析,见表9。

从表9看加氢裂化尾油的粘度与150SN接近,2%馏分是100SN和150SN之间,密度比100SN轻,97%馏分比150SN高,馏程范围比150SN宽71 ℃。

从加氢裂化尾油原料性质看与减一、二线料接近,下面是加氢裂化尾油与近期同样是连续生产周期为四天的减一、二线料的各项参数对比比较。

3.4.2 油蜡收率对比分析

100SN和150SN的油蜡综合收率与加氢裂化尾油作比较,见图4、图5。

从图4、图5看加氢裂化尾油的油收率平均在60.55%,比150SN高3~4个百分点,但受原料性质影响,生产1的油收率平均在50.2%。减一线和减二线的蜡收率接近,加氢裂化尾油的蜡收率低,原因是蜡中低凝蜡较多。

3.4.3 过滤速度(见图6)

从图6可以看出加氢裂化尾油过滤速度较慢,只是加工减二线时过滤速度(开三台滤机,无液面状态下)和加工减一线时过滤速度(开两台滤机满负荷状态下)的1/2和1/3。由于过滤速度的制约,所以生产加氢裂化尾油时,加工量要比生产减一线和减二线时少。在下次试生产中,尝试添加助滤剂,提高过滤速度。

3.4.4 能耗对比(见图7、图8)

生产1蒸汽单耗比100SN高0.15 t/t;生产2蒸汽单耗比100SN高0.2 t/t,蒸汽单耗高原因是生产加氢裂化尾油时需将滤液循环溶剂停用,加入新溶剂,溶剂比高。

3.4.5 产品质量

加氢裂化尾油经酮苯脱蜡脱油和糠醛精制的产品性质列入表10(编号为HVIHB),同表列出减一线、减二线馏分油经酮苯脱蜡脱油和糠醛精制的精制油性质。

从表10看出减一线、减二线馏分油经酮苯脱蜡脱油后脱蜡油粘度指数一般在100左右,达到APIⅡ类基础油的要求, HVIHB基础油饱和烃含量高、硫含量低、粘度指数高,达到133属于APIⅢ类基础油,比减一、二线糠醛精制油粘度指数高30。但蒸发损失和紫外吸收值高。可以通过加氢裂化工艺调整:提高初馏点温度减少轻组分或者通过蒸馏分馏切割来减少蒸发损失。可以通过增加糠醛和白土比工艺参数的调整,减少紫外吸收值。

加氢裂化尾油生产的蜡产品列入表11,由表11可见,尾油蜡的熔点62.10 ℃,含油0.84%达到半精炼蜡质量标准。

3.4.6 加工量处理能力

生产加氢裂化尾油受脱蜡滤机过滤速度影响,加工量在700 t/d,装置负荷率在77.8%左右。装置在满负荷工况下生产减一、二线料加工量在950 t/d,比生产加氢裂化尾油处理能力高26%左右。

4 结论

(1)加氢裂化尾油能够使用酮苯脱蜡装置生产粘温性能优异的APIⅢ类基础油和专用蜡产品;

(2)加氢裂化尾油馏分范围能控制在90 ℃以下,2%温度控制在370 ℃以上,对操作生产更加有利,提高油蜡收率;

(3)加氢裂化尾油酮苯脱蜡过程中过滤速度慢,可以尝试采用添加脱蜡助滤剂,提高过滤速度;

(4)蜡收率低,蜡回收系统负荷小;

(5)汽单耗高,比100SNA料高0.2 t/t,合单位能耗15.2千克标油/吨;

(6)HVIHB基础油蒸发损失高可以通过加氢裂化工艺调整解决;

(7)HVIHB基础油紫外吸收值高通过糠醛、白土精制工艺参调整来解决;

(8)如果将加氢裂化尾油进行馏分切割,酮苯脱蜡脱油可处理加氢裂化尾油28万t/a,可生产出APIⅢ~Ⅳ类基础油16万t/a左右。

参考文献:

[1] 杨建军,陈锡功,朱蜡.燕化炼油厂加氢裂化尾油的综合利用[J].石化技术,1996,3(3):173-180.

[2] 贺产鸿.加氢裂化未转化油研制中高档油[J].茂名石油化工,1996(1):16-24.

[3] 戴逸云.浅谈加氢裂化柴油的综合利用[J].金陵石油化工,1996(2):31-33.

[4] 水天德.现代油生产工艺[M].北京:中国石化出版社,1997:279-283.

篇9

今后,太和县将坚持问题导向、市场导向、生态循环导向,通过实施“五调、七转、六促”的发展方略,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调出农业竞争优势

调整思维。坚持跳出粮食生产与农业结构调整非此即彼的思维定式,把稳定粮食产量作为前提,提升粮食产能和品质作为根本。

调整理念。坚持大生态、大循环、大食物、大市场、大农业、大科技理念,以新理念引领农业向广度、深度进军。

调整重点。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重点培育主导产品、支柱产业和特色品牌,优先发展比较优势突出的产业或产品。

调整导向。坚持消费导向、市场导向和特色导向生产,做到数量与质量、总量与结构、成本与效益、生产与环境并重。

调整结构。突出太和特色,防止盲目跟风,避免产业同构、同质竞争,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产品优势、竞争优势。

转出农业发展新空间

转变粮食生产方式,突出粮食生产专用化。走控肥、控药、控水等节本增效环保之路;围绕“太和板面”专用面粉、特需人群专用食品,构建粮食全产业链,打造全国、全省粮食绿色增产的先行区。

转变产业布局模式,彰显结构调整特色化。突出发展“一乡一业、一村一品”,资源配置向优势产区、优势产业集中。因地制宜,宜种则种、宜养则养、宜林则林、宜游则游。大力发展中药材产业,大力发展瓜果蔬菜产业,大力发展花卉苗木产业,大力发展特色农业产业,大力发展休闲观光农业。促进优势“点、片、线”转化升级,聚点成片,集片成区,扩线成带,形成一批规模产区。

转变传统营销形式,促进农业经营品牌化。实施“龙头带动”和“品牌强企”战略,大力开展农产品精深加工。通过招商引资、兼并重组、参股联合、支持上市等方式,打造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甲级队员”和“联合体”,组建现代生态农业产业化“俱乐部”。培育区域公共品牌和企业知名品牌。

转变科技推广路径,推动技术应用集成化。开展“院企联合”,建立科学研究试验、核心技术推广、职业农民培训、生态农业模式和农业决策参考“五大示范基地”,打造育繁推一体化“瑞泰种业”;建设完善大学生就业园、返乡农民创业园;推进农艺、农机、农信深度融合;建设节水灌溉、病虫绿色防控示范区和农场式现代农机服务示范区;打造农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和农业物联网综合服务平台,培育一批农产品电子商务示范经营主体。

转变常态配置思维,推进农业装备现代化。本着“集中投资、多年受益”的原则,切块治理、分年实施,建设生态高标准农田,配套与之相适应的种子加工、深耕深松、秸秆还田、种肥同播、高效节水、绿色植保、机械烘干、仓储物流等现代农业设施装备。

转变农业服务方式,实现农业服务多元化。发展多种形式的适度规模经营;建立工商企业租赁农户承包地的资格审查、项目审核、风险防控制度;培育农村土地流转市场,建立农村土地流转平台和各类农业资产价值评估机制,开展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试点。

转变增收渠道,形成农民收入多元化。积极稳妥推进农村土地有序流转,鼓励农民以土地等生产要素参股经营,努力增加群众财产性收入。

篇10

轰轰烈烈的2009年已经过去,2010年的油行业形势会如何?从目前的业界分析来看,今年的汽车行业将会继续增长20%,那么按照最通常的思维,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作为汽车行业附属产业的油行业,也将获得整体20%以上的增幅。但是话又说回来,假如我们的分析仅仅满足于此的话,那这种预测水平无疑也太小儿科了。

其实,根据笔者的判断,油行业真正值得关注、并且可以说是令人兴奋的一大趋势,是两年之后,民营、外资油企业将全面获得与“石化双雄”平起平坐的资格——世界是平的! 低碳经济与油升级

为什么这么说呢?这就要从最近的一个热门话题——“低碳经济”说起。

我们知道,低碳经济之所以近来在我国备受关注,一方面是因为我国确实已经成为了世界级的污染大国,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在去年年底指出,中国的二氧化硫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32.9%;氮氧化物排放量占世界的20.7%,颗粒物排放量占世界总量的33.5%,都是世界第一位;另一方面,发达国家自去年以来也不断地拿中国的污染排放“说事”,欧盟、美国都已经威胁即将开征“碳关税”,碳关税一旦开征,对已经是世界第一出口大国的中国来说,短期内无疑将带来相当不利的影响。

那么,如何从根本上应对环境污染、贸易壁垒等多方面的挑战,从根本上打造健康、宜居的“低碳经济”?最有效的办法就是通过技术革新与相关法规、标准的门槛不断提高,来控制与减少整体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中国政府已经承诺,到202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温室气体排放要比2005年下降40%—45%。按照这一目标,作为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机动车尾气的排放将在今后受到更为严格的控制——继两年前的国Ⅲ排放标准之后,国Ⅳ排放标准预计将会从2011年或2012年开始全面实施,而这一标准的实施,将会给整个油行业带来一次“大震荡”,最终把“石化双雄”拉到和民营、外资企业同样的起跑线上。

“人人平等”的国Ⅳ时代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知道,在油行业内,相对于众多的民营企业而言,“石化双雄”的最大优势是其拥有价格相对低廉的Ⅰ类基础油,而且内部实施的补贴政策和内部价格结算机制,因此在低端油成品的价格上能够做得比所有油品牌更低。而且,为了控制对民营品牌的基础油供应,他们的基础油炼油设备常年只保持70%左右的开工率,可谓是“殚心竭虑”。但是一旦“国Ⅳ时代”来临之后,这种优势将不复再现:实行国Ⅳ排放标准之后,柴油车必须使用CI-4、CJ-4等级的柴机油、轿车必须使用SM等级的汽机油,而这些高档的油产品,所使用的基础油都必须是Ⅱ、Ⅲ类的基础油。

而“石化双雄”目前的Ⅱ、Ⅲ类基础油产量有多少呢?仅仅占其基础油总产量的10%。如此之低的产量,是不可能支撑大规模的高档油生产需求的。而且,即使“双雄”从现在开始“奋起直追”,力图加大Ⅱ、Ⅲ类基础油的产量,最终的收效也会非常有限,这是由于时间、技术、原料、体制、场地等原因限制造成的;内部价格结算机制这种典型的计划经济运作模式也是不能持久的。“双雄”的低价格、消耗资源的做法不可持续。而且,大量的I类基础油产能和资源,将会从扼杀民营油企业发展的利器,变成他们的累赘。甚至为了消耗这些资源,不得不做低端产品,导致品牌低端化。

由此可见,其未来的唯一选择便是从国外进口Ⅱ、Ⅲ类基础油资源,用于进行高档油的生产。而这正是民营油企业近年来的通行做法。也就是说,随着CI-4、CJ-4、SM这些产品在一到两年之后成为油消费的主流,“石化双雄”将不得不大幅度提高基础油进口的比例,从而在价格成本上回到与民营、外资油企业“平起平坐”的地位。

民营油企的天赐良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