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范文

时间:2023-04-04 12:25: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计算机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计算机基础

篇1

在全球范围信息化浪潮下,良好的信息素养成为社会对信息化人才的必然要求。与之相适应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规划目标逐年提高,专业领域对人才的信息实践能力更加严格,信息应用技术与学习、科研和社会发展的结合日益紧密。而作为培养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环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则面临着学生基础参差不齐,理论教学缺乏针对性,实践教学滞后于技术发展,缺乏明晰的改革方向,有可能沦为“鸡肋”课程的困境。

为了顺应信息化潮流,走出困惑,在新的环境下正确定位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深入思考与教育教学相关的系列问题,我刊特邀请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教学实验中心程向前老师,主持开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专栏探讨。本次探讨主要基于对当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SWOT分析和对课程发展思路的思考。

1) Strength(优势)。

(1) 由于计算机和网络的普及,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大学新生的计算机技能有长足进步。

(2) 大学生对计算机技术具有较好的亲和力和敏感性,特别乐于学习新技术。

(3) 国家对计算机教育十分重视,设定诸多考核和评估措施,促进计算机教育的发展,保证计算机教育的质量。

2) Weakness(弱势)。

(1) 部分大学新生中学阶段学习信息技术课程,并未达到教育部的教学目标,因此大学新生的基础参差不齐,并导致课程的目标定位模糊或难以实现。

(2) 部分大学对计算机基础课的投入(人员和环境) 在扩招的背景下严重不足,使课程质量低下。

(3) 部分大学新生不清楚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区别,满足于同中学一样学习计算机操作技能和实验模式。

3) Opportunity(机遇) 。

(1) 改革开放使国际化教育模式和交流取得长足进步。

(2)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新的教学模式和理念得到更多应用和实践机会。

(3) 新一代教师开始承担教学任务,对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有使命感。

4) Threat(威胁)。

(1) 受计划体制的影响,部分大学生必修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发展缓慢,跟不上IT技术和社会需求的发展。

(2) 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部分省份对教学的行政干预和部分指导内容的滞后和僵化,影响了正常的教学改革。

(3) 一些大学把应试作为学生的唯一培养目标,造成计算机教育事实上的失败。

本专栏拟定9个主题,内容如下。

1.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衔接问题。

2.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的关系探讨。

3. 根据学校类型和教学对象确定课程教学目标的研究。

4. 大学计算机基础与专业结合、与学生的发展方向结合的研究。

5. 中国大学计算机基础如何突出大学教育的特色。

6.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7.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方法研究。

8.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和管理研究。

9. 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评价研究。

篇2

[关键词]微课程;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平台

中图分类号:TP31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22-0200-01

一、计算机基础课程现状

1、部分免修免考

在大一新生入学之后,会组织一次计算机基础摸底考试,目的在于了解新生计算机基础知识掌握情况,其中约占20%比例的新生通过测试。对于这些基础较为牢固的同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可以免修免考,但出现了有些同学免修免考后不再学习基础知识,导致知识遗忘的问题;还有些同学想要加强知识点却无处可查。最后出现免修免考的学生到期末,基础知识不如上课的同学,这就需要免修的学生自己在课余时间适当地学习基础课程。

2、大量的知识点和有限的课时

计算机基础主要内容就是《大学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程》这两本教材。其中《大学计算机技术基础教程》有八章,《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实验教程》有六章,大量的知识点需要消化。而“理论教学+机房实践”这种教学模式课时为“24课时+20课时”,教学时间非常有限,学生若要掌握各章节的知识,需要花费大量课外自主学习时间和课外指导。

3、教学过程和教学设计不能满足所有学生的需求

在传统教学过程中,学生由于无法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一般很难吸收老师课上所讲的全部知识,上课睡觉、玩手机、聊天,甚至于吃东西几乎随处可见,然而上课环境的拥挤,课业时间安排的紧凑,以及对老师们行为规范的约束,让老师们对这种现象多是有心无力。同时由于传统教学的形式单一,即使引入投影仪、实物展台、交互式电子白板等多媒体教学设备,也无法避免这些陋习的存在。

二、微课程设计

1、微课设计原则

微课程是微型学习一种特殊表现形式,运用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多媒体表达形式。微课程的学习在时间、地点上有很大的自由,但也可能会受到处于非正式学习情境等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对微课程的教学形式及其内容提出了相应的设计原则(1)明确微课定位(2)小模块设计(3)“会声会影”。

(1) 明确微课定位

微课是适用于平时自主学习,如课前预习,课后复习,学习生活中遇疑可搜索查看;单个知识点的详细解读,由于时间有限,对于单个知识点突出主要内容,需精炼简洁,也要求充分准确。

(2) 小模块设计

微课内容选择不能过于专业化,专业化的知识在短时间内很难得到解答。而对简单的知识点进行划分即可;稍难的知识点可制作成多部视频,由浅到深,由简单到复杂进行教学。认知负荷理论认为:影响学习者的学习效率有:学习内容的组成形式和学习者自身的认知限制。大量的学习内容会增加认知负荷,影响学习内容的连续性;而微课视频的信息量是有限的,单个屏幕显示的内容太多会让学习者很难记住有效信息,所以需要将知识点细分,突出其重点知识,减少冗余。

(3) “会声会影”

微课程运用了文字、图像、影像、声音等多种表达形式。声音和影像分别对应着人的听觉处理器和视觉处理器,而根据认知科学理论认为,这两个处理器分别占用独立的信息加工通道。采用视听元素结合的形式能同时使用两种处理器,可以扩大记忆的信息处理容量并提高记忆效率,降低记忆的认知负荷。因此在微课程的设计过程中,要高度重视视听结合的特点,对重要知识点配以适当的提示文本、形象的插图、精炼的同步解说。

2、微课设计思路

基于设计原则的基础上,正确的教学设计有助于更好地指导微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其中教学内容分析、学习对象分析、反馈的信息分析尤为重要,而良好的学习氛围对学习者也非常重要,力求页面的美观大方。确保微课程能满足学习者的实用要求。

(1) 课程分析、内容设计

在内容选择上要主题鲜明,从易到难,将知识点合理划分,每一个微视频都包含单一、完整的知识内容,这些内容可以但是不必要与其他的零散知识点相结合,而视频内容结构不是杂乱无序的,将某一个主题制作成一系列微课程,这样既遵循了小模块原则,又不会破坏教学内容的完整性,即尽量将内容划分成微小的知识点,以便学习者短时间内学习,一个微视频承载着一个单独的知识点。

(2) 制作PPT及相应视频

开始根据每一章节的的内容制作PPT,以PPT为视频资料开始录制视频。在录制过程中,注意音频要清晰,无其他杂音或噪音,陈述内容时口齿清楚,发音准确。讲解时,适当使用画笔等工具辅助标记重、难点,讲解过程中最忌讳照本宜科,多加自己的理解和思考,启发引导学生学习。微课程的时长一般为5-8分钟左右,最长不宜超过10分钟。格式为mp4,尺寸为:640 X 480或320×240。

(3)后期校验及加工

在PPT和视频做完后,需要认真校对,不能出现知识点错误。页面要简洁明了,尽量杜绝花哨的图片,防止引起用户不必要的反感,色彩的搭配要合理,字体也要选择恰当。颜色是可以对学习者产生直接影响的重要因素,所以微课程主要选取活泼清新的色系,以此来减轻视觉疲劳。把学习者放在首位,思考如何更好的获取学习者注意力,营造出自由、快乐的学习体验。让短时间的学习过程能是学习者印象深刻。

三、微信平台实现

从2006年3月大微博服务被推出,到微博逐渐席卷全球,掀起了“微”的浪潮,打开了“微时代”的大门,从此微小说、微电影、微媒体等成为人们生活娱乐的主流,同时为满足人们的需求,“微时代”以微课程的形式进军教育事业,在新技术融入课堂的同时迎来了又一场教学改革的狂潮。微信是现如今人们用的最多的交流方式之一,而微信公众号是一个可供人们了解知识的平台,关注公众号即可获取大量信息,可以在手机、PAD上随时随地进行学习,关注方式简单,学习时间自由。所设计的微信平台框架如图1、2、3、4所示。

四、结束语

随着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手机对于学生而言几乎已经成为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所以借助移动终端的新型学习方式必然是适应时代潮流发展的,而微课程的兴起,更是适应了当前碎片化学习的学习要求。而本次研究针对大学生群体将这两者进行有机结合起来,设计并实现了一个微课移动学习平台,使得广大高等院校的学生对于计算机基础课的学习更加便利,也更加容易,可谓是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胡铁生.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36-42.

[2].张一川.国内外“微课”资源建设与应用进展[J],远程教育杂志,2013.06

[3].钟琦.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微课程”教学模式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4.02

[4].尹合栋.微课程的设计、开发与评价,现代教育技术,2015.01

[5].李小刚.微型学习视野下的微课程设计及教学应用研究,现代教育技术,2013.10

[6].余胜泉.基于学习元平台的微课设计,开放教育研究,2013.06

篇3

关键词:计算机思维;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

计算思维是当下时代最为重要的三大科学思维之一,并伴随着其主体框架的不断完善越发受到了人们的重视,为了进一步提升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国内外大部分高校都开设有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

一、算思维概述

计算机思维其实质为借助计算机基础理论,对所存在的问题加以整合分析的思维模式。主要是借助约减、嵌入以及转换等方法将较为抽象反复的问题转换为易于处理的简单具象化问题,这一思维模式充分借助了递归的思想,能够有效实现对参数、译码的整合性处理。也就是说,计算机思维也就是处理各类人类社会中繁杂事务的思维模式,以计算机技术为核心,实现对人类社会问题的简化处理。在我国现今新课程改革的时代背景之下,高校教育人员必须要重视计算思维对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要作用,将其合理的引入相关课程之中,以此来提升计算机技术相关学科学生的综合性计算机能力。而就现实情况来看,计算思维在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应用还存在一定的问题,笔者参考相关文献资料,总结出了以下几点计算思维应用的不足之处。

二、现今计算思维应用的现状分析

首先,部分计科学院的教育人员并没有充分意识到计算思维对于提升高校学生计算机基础能量的重要作用。大部分教育者只是简单的将计算机当作是一种应用类设备,只是向学生传授一些简单的软件操作方法与程序编译的技术,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忽视了计算机基础知识的重要性,甚至认为只依靠自学就能够完成对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掌握,没有实现对自身计算机知识体系的系统化。由此可以看出,现今高校教育者与学生对计算思维的现实作用并没有详细的认知。

其次,过分重视对学生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本科教育目标与专科院校不同,并不是为了培养专业技能应用型人才。但是现今有部分教育者对培养目标的认识还不够深刻,在计算机基础课程教育的过程中,过分重视对学生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而不重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该方法虽然能够在短时间内提升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水平,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学生计算机创新能力发展是没有益处的。

另外,由于受到了我国传统应试教育固有观念的束缚,大部分教育者还是简单的沿用以往的“满堂灌”式教育理念,并没有充分体现出学生作为受教育主体的重要地位,这就导致了大部分学生只是在被动的接收相应的计算机理论知识,而不是通过思考将其纳入自身的计算机思维体系中。机械式的教育与学习模式容易让学生的思维处于放松状态,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形成惰性思维,被动地接收知识,而丧失了思考的能力,这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与计算机基础能力的提升都是极为不利的。

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优化对策

为进一步提高高校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提升计算机基础教育的实际教学成果,必须对现行的该类课程教育模式加以优化,笔者在参考相关文献并结合自身自学成果的基础之上,总结出了以下优化对策。

第一,加强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人员与学生对计算思维的认知水平。教育者应该进一步对计算思维的实质与现实意义加以了解,进而将其合理的应用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转变自身的固有观念。例如在讲述Excel的函数公式时,教育者可以拟定相应的专题计划,让学生以合作的方式对函数的关系进行探究,并且充分结合现实案例,利用好学生的数学能力。同时还可以在讲解相应的C语言函数时,让学生自主对其规律进行探究,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升。在此基础之上,加强学生对计算思维的实质、具体表现与应用模式的认知,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学生对计算思维的实际应用,以此让学生自行意识到计算思维的重要性,这便能够有效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第二,加强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深入开发。为了有效避免学生只是掌握了Word、Excel等软件的基础应用,而以计算机思维理解其运作机理的尴尬局面,各大高校在开设计算机基础课程之前,必须要加强对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知识的讲解,让学生从意识形态上对计算机的工作模式加以初步认知,以此为其今后计算机技术课程的深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通常来讲,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涵盖以下几个方面的知识:计算思维概论、计算机理、编程算法、编程基础、硬件构架与连接以及相应的程序运行原理等等。而在实际授课的过程中,教育者必须要针对学生所学的专业选择不同的教学知识,同时还需要确保所学计算机理论知识之间的衔接性,让学生能够进行有层次的学习。

第三,打破应试教育禁锢,改良教学模式。在现今信息化时代的大背景下,为进一步提升学生计算机技术综合能力,教育者必须摒弃传统的教育模式,进一步落实对学生综合能力的提升,进一步加强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大多数人看来,计算思维较为抽象,难以理解,为解决这一问题,教育者可以进一步落实依托于计算思维的实践课程的开发工作,让学生能够以具象化的模式将计算思维应用于计算机基础实践过程中。例如在进行程序编译的过程中,可以让学生借助VC工具对错误的代码进行检测,并且让学生根据自身所讲解的理论知识对其中的问题进行修正。同时还可以让学生以小组讨论的方式完成对错误的修正,这不光能够有效将计算思维应用于实践过程中,还能够在无意识之间提升学生的团队意识。

四、结语

在现今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升的时代背景之下,计算机技术越发受到了各界人士的关注。高校教育者必须加强对计算思维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重视程度,以此来锻炼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落实好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相关工作,为学生今后计算机技术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晶.《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计算思维培养的分析[J]. 科技与创新. 2016(11).

[2] 潘谈.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的计算思维培养分析[J]. 无线互联科技. 2014(11).

[3] 尹慧.浅议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开展计算思维[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4(30).

篇4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措施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由于学生个体计算机学习能力的差异性,导致计算机教学不均衡,计算机能力较强的学生能够快速的掌握计算机知识,并且熟练的运用,对于计算机能力较弱的学生来说学习内容难度较大,这是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容易忽视的问题,除此之外大学侧重学生的专业教学,对于计算机基础教学重视度较低,不利于学生的发展持续性,大学教育要顺应社会的人才要求,落实好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提高学生的计算机能力,使学生更为适应未来的工作,提高工作能力。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现状

计算机是现代人不可缺少的工具,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中存在以下几点问题:

(一)忽视学生个体计算机学习能力的差异性

计算机虽然已经在生活中普及,但是由于教育的不平衡,很多地区在计算机的教学中不充分,一些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较低,教育较好的城市地区的学生计算机能力较高,教育欠佳的偏远地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较低,而在大学计算机教学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计算机能力的差异,教学内容相同对学生不具针对性很难达到理想的计算机教学效果,长期采用这种教学方法会使计算机能力较低的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逐渐失去计算机学习的兴趣,不利于学生计算机能力的提高,影响学生未来生活与工作。比如,在学习Excel表格公式与函数的使用,对于计算机能力较低的学生来说学习难度较大,不仅涉及计算机的知识还涉及一些公式函数,导致很多学生不会输入,只能进行简单的Excel操作。

(二)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被忽视

在大学教育中侧重学生的专业教学,各个院系将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的专业学习与考研、就业指导上,对学生的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不够重视,学校对学生的计算机学习认为学生只要掌握一些基础的计算机能力就可以,忽视学生必要的办公软件、计算机原理等知识的学习,长远来讲不利于学生的持续发展;其次,压缩计算机应用课程课时,导致计算机教学课时少,很多教学知识只能匆匆结尾。

(三)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与学生专业知识脱离

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中,计算机教学与学生专业学习知识脱离,很多的计算机知识没有实现对学生专业知识学习的辅助,导致学生的计算机运用能力差,教师在计算机教学中要根据学生专业的不同来进行不同重点知识的教学,使计算机知识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获得工作优势。

(四)计算机教学评价机制不合理

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知识的考核学校一般采用上机的形式,试卷一般是由选择题、正误题、操作题组成,其中选择题占最大分值(一般为60分)、正误题(一般为10分)、操作题(一般30分),计算机考试成绩合格分数为60分,选择题与正误题占试卷分值的百分之七十。因此,学生侧重对选择题与正误题的联系,忽视操作题的训练,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差。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措施

针对在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中的问题,提出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重视学生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首先,由于学生计算机基础学习的差异性,教师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要根据学生计算机学习水平来进行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师可以采用“分层教学”,针对计算机基础知识较好的学生,教师正常的进行计算机知识的教学,针对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要首先注重对学生进行最为基础的计算机知识、操作的教学,比如键盘打字、文件文档创建、文件文件夹的操作、任务设置、设备管理等,使学生灵活的熟悉计算机的各类硬件、设备的使用,在此基础上进行当节课堂教学知识的学习;其次,注重学生的专业差异,密切联系学生专业,促进计算机学习更好的辅助学生的专业,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比如,学习中文专业的学生,教师可以侧重“Word”、“Excel”等办公软件的教学,促进学生更好的完成文职工作,针对师范专业的学生教师要侧重“Powerpoint”的教学,方便学生未来的课件制作与教学,提高学生的教学能力。

(二)提高对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重视度

首先,科学合理的安排计算机基础应用课程的上课课时,根据国家教育的要求,计算机的可是安排一周有四课时,学校要根据国家要求设置计算机上课的课时,保证计算机的教学,教师也要科学合理安排讲课课时与实践课时,要将计算机学习的重要性渗透到学生的计算机学习中,通过具体的工作实例来提高学生的重视程度,促使学生更加努力的进行计算机的学习;其次,学校要提高对计算机基础应用的重视,积极的配合教师教学,鼓励师生开展有益于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各类活动。比如,创新计算机考核形式(注重学生计算机实践考核)、开展“打字比赛”、举办“ppt制作大赛”促进学生计算机学习的兴趣,有效增强学生的计算机能力。

(三)完善大学计算机基础应用教学的考核

(1)计算机考试加强实践题比重,强化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能力。在计算机的考试中教师在促进学生计算机理论掌握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的计算机实践能力培养,选择题教师可以通过操作步骤的形式让学生进行排序,也可以在正误题中通过实践步骤让学生找出正误,加强操作题的比重,使学生的计算机能力能够得到切实的提高;(2)将学生课堂表现纳入到考核内,教师不仅要对学生的作业、上机成绩联系起来考查,还要注重学生的课堂表现,教师设置具有开放性的提问、操作步骤叙述让学生参与到计算机教学课堂中,给予每一个学生表现自我,获得加分的机会,更加全面的来评价学生的计算机学习。

篇5

关键词:计算机教育,基础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178-03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非计算机专业开设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重点,使学生掌握一定计算机基础知识、技术和方法,为后续课程提供基础[1]。《大学计算机基础》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和基本技能,培养学生信息技术的应用能力。《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具有基础性,实用性,不可替代性等特点,其内容丰富,涵盖面广,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方面具有比其他课程更为直接而深远的影响[2]。随着信息技术发展,只有不断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进行改革,才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学习兴趣及教学效果。

2课程教学现状

2.1学生计算机能力参差不齐

目前大多数中小学开设了计算机相关课程,部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具有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但有些地^学生未接受过正规计算机教育。虽然部分学生在中学上过计算机课程,但是由于计算机课程不属于高考课程,大多数学生只知道一些基本的计算机操作,上网和玩游戏,更多的计算机知识也不是很了解。所以在教学中需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做到因材施教。

2.2教学内容更新不及时

随着信息高速增长,新概念,新知识不断出现,只有将《大学计算机基础》内容不断更新,才能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由于教材更新慢,如授课教师不积极补充更新教学内容,就会造成内容陈旧,枯燥,影响学生的学习热情。

2.3教学效果不理想

经常能听到“我的office办公软件是在写完毕业论文才会的”,“能不能帮我把操作系统装一下”,“照片是别人帮P的”……这些知识都是应该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习中掌握的,而学生直到大四才能掌握一部分,充分说明很多学生并没达到课程要求的基本能力。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很多,其中与教学模式,考核形式的不足有很大关系。

3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

3.1与时俱进,丰富教学内容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介绍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常用工具软件,计算机网络,信息安全等。课程的每一部分都是计算机专业的一到两门课,由于时间限制,每部分都需要精讲。教学的要求就是使学生了解基本概念和新知识,重点是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今后的计算机学习确定方向。随着计算机科学的发展,每部分的教学内容都发生了巨大变化。本校从计算机基础,常用软件及计算机网络等方面教学内容进行了调整,加入了新知识及硬件操作,有助于学生了解新知识,提高动手能力。

3.2多种教学模式结合,改善教学效果

3.2.1叙事式讲解,使学生在听故事中了解计算机知识

计算机基础知识是课程的重要部分,主要讲述计算机发展,原理,软硬件系统的组成等基础知识,由于涉及的理论知识较多,如按概念-解释的授课方式,容易造成学生走马观花,充耳不闻,甚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

计算机从最初的满足人类自动快速计算的需求到目前应用到各个领域,从机械计算到电子计算,从只有硬件到软硬件都有,计算机的知识是不断丰富的,计算机技术发展的历史就是科技进步的历史。它的每一次进步,都与一些关键人物,技术,思想密不可分。如巴贝奇,图灵,冯.诺依曼,比尔.盖茨,乔布斯,每个人的经历,都是励志的教材。叙事式就是以时间和人物为主线,通过介绍不同时期影响计算机发展的人物生平,成就,奋斗史,使学生不仅学习到计算机知识,而且激励学生学习科学家的钻研精神。要真正通过叙事方式使枯燥知识变为生动,单调变为丰富,丰富的人物经历是重要的,同时也离不开讲授者的精彩演绎。为了达到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教师真正掌握和理解计算机发展的整个过程,并能够用通俗的语言表达,使生僻的专业术语变得更通俗易懂,这也对讲授者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3.2.2基于分层的多种教学方法并用,激发学生学习动力

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是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目的是使学生具有独立使用工具软件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针对刚入学的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参差不齐问题,很多院校采用分班教学方式,即按照能力分成快慢班,力争做到因材施教,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由于本校场地及教员数量限制,无法实行分班教学,只能通过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尽量做到快慢兼顾。在教学中将案例法,任务法和互动法结合使用,并在各种方法的运用中,注重区分不同层次学生的实际情况。

案例法能够直观、生动地将多个知识点结合在一起,很好地弥补了传统教学方法中出现的知识点讲解与实际应用相脱离的问题[3]。案例法非常适合工具软件的教学,它可以将离散的知识点与实际案例结合,有利于学生快速了解软件操作步骤及主要功能操作方法,为后期深入学习及自学打基础。案例法的关键是演示作品的展示和作品的讲解分析。案例法并不是只是让学生看作品效果,分析作品更重要,通过分析才能使学生懂得软件能做什么和怎么做。在作品分析中,鼓励学习过相关软件的学生参与,有利于活跃课堂气氛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任务驱动法强调的是自主学习,通过实践来学习,为完成实际任务来学习,从而到达学习知识、培养技能、获得能力的目的[4]。任务驱动法是教师把教学的内容融于任务完成的过程,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完成任务。为了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任务分为基础类和提高类,初学者做基础类任务,而有基础的学生则完成提高类任务。根据学生任务完成情况,对优秀作品展示和讲评。作品展示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力。

课堂互动不是简单的问答式互动,而是让学生实实在在地参与到教学中来[5]。由于很多学生在高中接触过office办公软件,教师在对这类应用软件讲解时设置了多个环节让学生补充,即部分功能让学生讲解和演示,充分调动学生能动性。同时,由于部分学生在图像处理,视频处理软件能够熟练运用,对于这类软件的讲解,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自己讲的方法,即安排学生独立授课。教师只从内容组织,实践掌控,课件设计等方面提供指导,具体实施完全按照学生的理解。对于学生独立授课方式,不论授课者还是听课者都表现出极大热情,课堂气氛活跃。互动法有利于增强师生交流,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活跃课堂气氛,改善教学效果。

3.2.3软硬兼备,提高学生动手能力

实践教学是课程的必要组成部分,它有助于椭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知识。以往的实践教学主要是使学生熟悉所介绍过的工具软件,并不涉及硬件操作,造成学生虽然学习了硬件知识,但没法进行实践,导致学生硬件实践能力偏弱。本校的硬件实验室(如图1所示)能够开展计算机组装,系统安装,计算机网络组建及常见故障处理等操作实验。依托硬件实验室,在课程的实践教学中增加了整机组装,操作系统及软件安装,网线制作等硬件实验,弥补了课程缺少硬件实验的不足。将传统软件实验和硬件实验有机结合,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3.2.4发挥网络实验平台优势,实现实验的时空扩展

学生在进行软件实验时,由于掌握程度不同,在规定时间内部分学员只能完成一些基本实验,无法完成复杂实验,影响实验效果。网络实验平台(如图2所示)能够实现学生实验作业上传,实验任务和学习资源下载,问题讨论等多种功能。通过网络实验平台,可以实现实验的时间空间扩展,学生只需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成功上传。学生不必为课堂完成不了实验任务担心,教师也不必担心实验任务难度过大影响实验任务完成。学生具有更充分的时间精力用于完成任务,有利于提高作业质量和学习效果。

3.3注重实践能力,多种评价机制结合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考核采取平时成绩与期末考核相结合方式,克服一卷定成绩的不足。平时成绩包括学生回答问题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并对于教学互动中积极参与的学生给予适当加分。期末考核主要考核学生常用工具软件的使用情况,即考核学生运用相关工具完成指定任务的能力。多种评价结合,有利于督促学生注重平时的学习积累,确实通过课程学习提高自身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4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接触的第一门计算机类课程,此课程不仅是使学生了解计算机基础知识和一些软件工具功能,更重要的是使学生能够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以及培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确定自身计算机学习方向。此课程就像计算机发展一样,日新月异,这就要求教师要不断探讨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 赵嘉,吕莉.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研究与应用[J].南昌工程学院学报,2011(4):104-107.

[2] 孙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面临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兰州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9):104-108.

[3] 魏霖静,陈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与案例教学法[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16(2):110-112.

篇6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09)24-6818-02

Exploration of the Teaching Methods ofCollege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HAO Lin-lin,FANG Xing-xing

(Artillery Academy, Hefei 230031, China)

Abstract: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omputer technology, the content of College Computer Foundation course change, update faster; specially in recent years, students’ computer quality improve continuously, which requires the organization and teaching methods for greater reforms. The auther discusses the new mode of teaching and reform in detail,based on practical teching experience, and strive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and teaching effectiveness of basic computer courses.

Key words: basic education of computer; teaching reform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高等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一门必修公共基础课,是学习计算机的入门课。内容涉及计算机各领域概念和知识层面的内容和大部分必不可少的应用技能。它对《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进行了全面的调整,强化了操作系统基础知识、网络基础、Internet、数据库基础、计算机信息安全、程序设计基础等方面的内容,弱化了Windows和办公处理软件,照顾了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要。通过课程的学习,不仅要求学生要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而且要初步具有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意识与能力,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和技能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笔者几年来一直主讲该课程,在此谈谈自己的心得体会。

1 课程目标

《大学计算机基础》主要从培养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出发来构建课程内容体系结构。由五个单元课程内容构成课程内容体系:计算机基础知识、操作系统、办公软件、计算机网络基础及病毒这五个单元内容。第一单元是计算机的基础,其它均为独立的模块。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应掌握计算机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操作,培养使用计算机解决具体问题的能力,具体包括:能熟练掌握Windows平台的基本操作和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用法、计算机基本组成、基本工作原理、计算机网络的基础知识、因特网的常规应用。教学大纲和教学进度均统一,利用多媒体课件和电子教案,形成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密切结合的教学模式。

2 课程情况分析

大学新生入学时所具备计算机知识差异很大。我们连续两年做过问卷调查,入学前学生掌握的计算机知识多限于网络的初步应用,比如收发邮件和聊天,但是基础知识仍然未达到大学计算机教学的目标。社会信息化不断向纵深发展,各行各业的信息化进程不断加速。电子商务、电子政务、数字化校园、数字化图书馆等已向我们走来,计算机成为衡量大学生业务素质与能力的突出标志。因此,新形势下对大学生的计算机知识结构和应用计算机的能力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应该由操作技能转向信息技术的基本理论知识以及运用信息技术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思维和规律。

3 教学改革探讨

3.1 注重信息素质培养

信息素质这一概念是信息产业协会主席保罗・泽考斯基于1974年在美国提出的,完整的信息素质应包括三个层面:文化素质(知识层面)、信息意识(意识层面)以及信息技能(技术层面)。信息素质是信息社会人的整体素质的一部分。它不是所谓的超前教育观,而是教育界必须要面对的现实问题。

信息素质是21世纪大学生素质结构的基本构成之一,是他们适应信息化社会生活的必备技能。熟悉并能熟练运用各种信息手段发掘、获取所需信息,是知识经济时代大学生成功的关键,大学生只有具备较高的信息素质,增强学习能力、扩大知识面、不断进行创新和发展,才能适应信息社会的发展,促进社会的进步。大学计算机基础是大学生入学的第一门计算机课程,作为对大学生进行信息素质教育的重要承担者,提倡教师在课堂中采取灵活多样、不拘形式的教育方式,以培养具有较高信息素质的新型人才为教育目标。

3.2 创新教学观念,完善教学内容

认识了当前计算机基础教育面临的形势和任务、针对高等学校具体的实际情况,我们要建立新的教学模式和进行教学改革,这就是:将多媒体教室教学和网络辅助教学相结合,加强教师的主导作用,强调实践环节,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中心,提高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素质和实践能力,以及应用计算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进一步确定了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的教学内容及各门专业课程之间的相互关系,保证计算机系列课程的科学性和先进性。计算机基础教育课堂教学着重讲授计算机技术中的一些重要概念和方法,培养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和方法,主要的技能知识内容放在实验教学环节。

计算机课程应该根据不同的专业有不同教学计划,不同专业的计算机基础课程应该包括针对该专业特点的内容。同时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计划内的计算机教学已经不能满足需要,应该有选修计算机课程;该课程又是针对非计算机专业设计,因此,也要突出课程内容的实用性。总之,各专业的计算机课程按照重基础、强实践,突出综合应用能力的原则建立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3.3 与时俱进,更新教学手段

计算机课程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计算机知识与能力的培养在很大程度上有赖于学生上机的实践与钻研。我们应该不能只有课堂教学,在现形势下,网络的应用给我们的实验教学提供了很好的平台。有条件的学校应该有课程的网站,教学中的高层次的需求在网络中得到极大的补充。网站的建设包含讲义、实验指导书、网络课程,还应该包含自学需要的素材库、试题库,以及可以开发出考试系统等丰富的教学资源和软件,它们各自自成体系又相互关联,各种教学形式互相补充又充分发挥了各自的优势,满足了各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计算机基础教学应该是课堂教学,实验教学,网络教学三位一体,相互促进,各方面全面培养学生的上机动手能力、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

3.4 改革教学考核手段

为了保证计算机教学质量、促进计算机教学改革,同时应该改革计算机教学的考核手段。在新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中,我们采用了“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上机实验成绩+机试”三部分组成的课程学习评价模式。

1) 平时课堂表现和作业评价。在课堂教学中,采取集体备课,案,鼓励任课教师根据所带专业和学生的特点创作个性化的课件,加强师生互动,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平时作业中,按照兼顾“基础知识、综合应用和研究开发”三种类型的题目给学生布置作业,引导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能够理论联系实际,增加创新意识。比如在讲完计算机的组成之后,可以设置让学生自己完成配置一台性价比适宜的多媒体电脑的清单,学生可以通过这项大作业实地调查和了解电脑的最新发展动态。又比如,在讲完Word一章后,可以让学生发挥想象力设计个性化的自荐表。通过这些作业,给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不仅巩固了学生对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而且还增加了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学习兴趣,为科学考核学生的计算机文化素质提供了充分的依据。

2) 上机实验成绩。“大学计算机基础”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除了理论学习之外,还有12学时的上机实验。因此,对上机实验课的考核也不容忽视。每次上机实验课前都给学生布置上机内容,要求学生提前预习,做到有备而来,课后要求学生写出上机实验报告,总结上机实验中的收获和不足之处。让学生尽可能抓住每一次上机实验的机会多动手练习,提高动手实践的能力,使得上机实验课真正发挥出它的作用。

3) 机试。采用无纸化上机考试的方法,即在计算机上考计算机,使考试公平、公正、合理。同时使考试更接近实际教学实践,有利于对能力的考核。这一改革使学生上机的积极性明显提高,动手能力也明显增强。

4 结束语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质量的好坏,将会对非计算机专业学生的基本素质和计算机应用能力产生很大的影响。如何采取合适的教学方法,上好大学生的第一门计算机基础课程,是每个教学工作者都很重视的问题,各个高校也在努力探索和实践。

参考文献:

[1] Steven L.Mandell,Sachi Sakthivel.计算机信息处理[M].尤晓东,杨小平,周靖,等,译.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9.

[2] 杨振山,龚沛曾.大学计算机基础[M].4版.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7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8-0250-02

一、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公共基础课,分为理论课与实验课。实验课的教学是整个教学环节中的重要方面,也是学生把理论转化为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环节。为了能让学生在实验教学中充分培养出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使其掌握计算机的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进而提高综合素质,我们针对实验内容、教学方法及实验考核体系等方面做了改革探究。

二、实验课教改探究

(一)更新实验课教学内容

计算机知识更新快,实验教材也要随之更新,要编写采用适应新形势的教材,我们现在已采用Win7和office2010作实验素材,紧跟计算机技术的最新发展趋势和成果,可以培养学生继续学习新的计算机知识、技能和应用的能力。

1.设计以章节为基础的实验,掌握基本技能。在课程实验大纲指导下,针对每章学完的知识点适时地选择有代表性、难度适中的典型应用,让学生进行实际实验,掌握最基本的知识与操作。

2.设计综合性、应用性实验,提高动手能力。针对相关的章节设计综合性的实验,可以把知识串起来。如把word与excel串起来,把网页与Access串起来。多增加实际应用性案例,让学生体验到学习这门课的实用性,培养学生的兴趣,使得每个章节的知识不再孤立。例如给某学院制作学生证,把如下excel库中的人名等信息打印到学生证的相应位置。

再如,给某学院设计一个工作量统计表(如职称、课程性质等内容只用点选,数据自动统计)。

(二)设置合理的内容层次

学生的层次存在较大的差异,实验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差异,设置不同的实验内容,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知识需求。

(三)完善教学计划,科学设置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一般在大一开设,此时的学生还处于高中与大学的转变适应期,大多数学生仍然采用高中时期的学习方法,重理论,轻实验。我们分析历年等级考试的机试部分过关率发现:机试往往低于笔试过关率。实际上,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操作性知识占较大比例,比如word排版、Excel计算、幻灯片制作等。如果学生能够通过较多时间的实验练习,不但提高了操作技能,更能加深对理论知识的认知和巩固。因此,要科学设置实验与理论学时分配。鉴于此,我们采用每周3节理论课,3节实验课。

(四)革新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实验过程中的学习主体

结合培养计划的要求,对每一次实验课都进行精心地策划,主要从以下五个方面做了改革探究:

1.上课前预习。教师在上课前把实验内容和要求提前布置给学生,同时学生提前做好预习工作,即充分了解该实验的原理和目的、实验的具体操作步骤和方法等。教师在实验之前或在实验的演示过程中通过适当的方式,如提问等检查学生的预习情况,通过课前预习,保证了学生对实验有了足够的理论储备,学生在实验中就会思路清晰,能及时发现问题,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会得到提高,也就更容易取得实验的成功。

2.动手体验。要求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不能“动”而不“思”也不能“思”而不“动”,要边操作、边思考。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效保证实验质量。在实验进行过程中,教师融入到学生当中,与学生进行双向的交流,了解学生在实验中遇到的困难。根据学生在整个实验过程中所遇到的苦难和错误,作为教师可以采用多种方法例如设疑提问法鼓励学生开动脑筋想出调试的有效方法。这样使学生对实验方法以及操作过程的认识更加深刻而记忆也就更加牢固,他们提高了实验操作技能,也有效地培养了独立思考能力。

3.互帮互学。考虑到学生的层次存在差异,除了分层设计实验内容和要求外,让学生们在整个实验过程中可以建立起一种“互帮互学”关系,即分成小组由计算机基础比较好的学生来帮助计算机基础较差的学生,一般每组6~8人。作为老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对帮教者多一些激励和鼓舞,例如评优优先、考试加分等,通过鼓励使帮教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与此同时,也要督促受帮教者虚心学习,不断上进。通过“互帮互学”不但可以使帮教和受帮教双方的水平得以提升,而且培养了团队合作意识,同学之间的友谊也在“互帮互助”的过程中得到增强。

4.实验成果分享交流。实验完成后,一方面要求学生写实验报告,另一方面可以挑选部分同学展示他们的实验结果(作品),也可让他们演示操作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观众同学有种羡慕感,而演示的同学具有成就感。能够形成互追互赶的效应。

5.完善考核体系。实验考核既要看实验结果,同时也要看实验的操作过程。采用考勤+课堂回答+实验作业+操作考试的方式。

三、结语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实验课的改革探究提高了教师的积极性,也提高了学生上课的主观能动性,学生的学习兴趣得到大大增强,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提高,对他们以后使用计算机打下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实际教学检验此方案是可行的,实际教学效果非常好。对于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的改革我们还会继续在教学实践中不断探索和总结。

参考文献:

[1]韩秋凤,王伟杰,罗俊.以任务驱动法主导“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J].计算机教育,2011,(20):79-82.

[2]陈亚军,赵博,李树君,毛文华,苑严伟.基于多特征的杂草逆向定位方法与试验[J].农业机械学报,2015,(06).

[3]姜芳,李国和,岳翔,吴卫江,洪云峰,刘智渊,程远.基于粗分和词性标注的中文分词方法[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13,(12).

[4]冯博琴.以培植“名师、名课、名实验室”为抓手,提升计算机基础教学与研究水平[C]//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组委会.大学计算机课程报告论坛论文集[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89-93.

[5]袁科萍,龚沛曾,杨志强.面向应用和实践创新的“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课程教学模式探究[J].中国大学教学,2011,(11).

[6]孙怡,杨露.计算机基础实验教学与学生创新能力培养[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6).

篇8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教学方向;教学定位;计算思维

1存在问题

在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扮演着一个将大学生参差不齐的计算机知识水平拉齐的角色,能够使得在上大学前没有计算机基础的同学得到一个很好的知识补充。随着信息技术渗透到社会各个领域,我国的基础教育中也都开设了信息技术类课程,绝大多数高中生都需要通过高中信息技术会考。至少,在我校录取的三年制大专学生中,99%的学生都是已经在高中已经学习过相关知识,而且在知识结构上,也与我校现有“大基”课程内容一致,那么我们是否还有必要再重复巩固和提高,我们是否在这个点上教授他们一点别的区别于高中课程的东西。而这个不一样的东西,应该是计算思维。

2计算思维

计算思维古已有之且无处不在,而在周以真教授对计算思维清晰阐述前,虽然有人知其之重要性,却无系统之研究。知名学者周以真先生研究发现“通过对计算机科学基础概念的科学使用,从而完成求解问题、设计系统、理解人类行为等囊括计算机广度的所有思维活动就是计算机思维。”而且,简单的课程无法承担、囊括所有的计算机思维内容。同时,在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期间必须全程贯彻计算机思维,在日常教学中,要提供全面的计算机应用课程为学生完成计算机思维能力培养提供支撑,如数据库、程序设计等课程。

3如何去做

对于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来说,培养计算思维,使学生能够使用计算机科学技术和方法处理问题,这是计算思维的目标。有两种解决方式,一种是开设以“大基”为基础,程序设计为重点的相关选修课程。如今的程序设计能力已经不再是计算机专业学生的专属能力,而是逐步向基础能力方向发展的工具型技能,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在此基础之上能够将其运用到自己的专业问题的解决中,是十分有用的。另一种是将“大基”课程内容转化为项目能力,针对不同专业的学生开展“专业大基”课程教学,项目式的教学内容给学生提供一些计算思维解决专业问题的实例,向学生内心埋下一下计算思维解决问题的种子。

4教学方案设计

基于上述思考,尝试对本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进行改革设计,实现课程对学生计算思维教学。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改革不是颠覆,不是对原课程内容的一概否定,而是提炼原课程内容,提纯提精提高优化。原课程其实也在进行计算思维的教学,但这样的教学只是课程的附属产品,现在我们需要将计算思维有意识的与原内容结合,达到主动、可控、积极、有意识培养。

4.1计算机基础部分

原“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所有学生必修的课程,课程包含了计算机基本知识、基本使用技能和office应用及网络、数据库与多媒体四个核心模块使用。要想提炼这部分的内容,必然会存在课程内容多、学时少、学生程度不一等问题。针对以上问题,可以考虑采用在线课程的方式,运用信息化教学和在线资源弥补扩展和详解的课时不足问题,把必要的知识点和等级考试所需的要点单列精讲,保障量化指标达成。

4.2计算思维部分

在基础保障的同时,探索实施以计算思维为导向的教学方案。根据我校专业实际,将大基教学对象大致分为医学类、综合类和艺术类。主要区别是前两者增加程序设计算法要求,后者增加办公软件高级应用。过程设计上,用问题驱动教学基础,项目式教学拓展计算思维,对于不同专业,进行专业项目案例设计。如:医学类学生开展对病人数据处理的项目,采用编程的方式呈现病人生理状态分析等。

4.3计算思维核心

要在课程中强化计算思维教学,计划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教学:①将程序设计课程的部分内容前置到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主要包括:程序设计语言基础知识,结构化程序设计,算法的表示,简单算法的设计。②从计算思维的角度出发,重组经典案例,将问题求解提升到计算思维的高度,重点给出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思考模式,即搞清问题,分析问题,找到对策,解决问题。计算思维中问题求解的一般步骤为:建立模型设计算法、编码求解。按照计算思维重组教学案例,让学生更能体会计算思维的本质,即抽象和自动化。

篇9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方法;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10—0148—02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国民计算机操作水平的提高,高校《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越来越体现出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就以河南城建学院的实际情况为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解决方法。

一、存在问题

(一)学生程度参差不齐,教条的授课内容不能满足学生的个体需求

河南城建学院的生源是面向全国的,各个省市的生源都有,有的同学高中和初中就已经学习了部分计算机的知识,对计算机有一定的了解,并能进行一些简单的操作,甚至有的同学计算机操作水平已经很高,但是有些偏远地区的同学却有可能连见都没见过电脑长什么样子,更别说会使用了,因此学生程度存在严重的不平衡。

现有的授课内容却是从基础的开关机开始,对于那些计算机基础较好的同学这个过程很有可能会打击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认为《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内容自己都会了,不用学了,产生了极大的抵触情绪。但这部分内容对那些没用过计算机的同学来说,如果不讲,将会挫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对后面的学习也产生抵触情绪。因此处理好这部分内容,对学生提高对这门课程的学习兴趣及积极性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二)授课方式采用课程授课与上机实验结合的方式

目前使用的授课方式往往是在课堂上老师在上面讲理论,做操作演示。等到上机课的时候,学生完成老师布置的上机作业。这样的方式在表面上看起来,没有什么问题,可实际上存在有很多问题:

1、师生对操作的熟练度不同,对一个问题的看法也会有不同的角度

教师由于操作熟练,在操作过程中往往比较得心应手,而对操作不熟练的同学来说,往往会出现一些失误。由于老师很少出现这种失误,所以在上课的时候往往不注意这样问题的讲解。例如,复制的操作如果鼠标不是停留在选定区范围内,往往点右键的时候就不能进行复制操作。这点在教师的操作过程中是很简单的,而且一般不会认为这个操作会有什么问题,所以在鼠标要停留在选定区范围内的强调就不够,甚至有的老师就不会提到这一点。而这些操作在不熟悉计算机操作的同学中却是常常犯的一个错误,往往是上机时连个复制操作都做不成。因此由于老师和同学对计算机操作的熟练程度不同,有些细节是需要老师强调的却往往被忽视。

2、课堂教学与上机实践距离时间较长,严重影响了课堂教学的效果

由于多媒体教室和上机机房等多因素的影响,往往不能做到上完课就能进行上机操作。上机时同学们往往不能完全的回忆起课堂上的授课内容,在操作中也常常会犯课堂上已经讲过的错误。

3、上机结果往往没有成品,让学生没有成就感

目前的上机实验,尤其是windows基本操作一章的实验,在上机结束以后学生看不到自己有任何的成品,很没成就感。在Word一章的实验中由于每次都能看到自己做的作业,学生就很有成就感,下机的时候往往是很开心的。

二、主要措施

针对以上问题,我采取了一系列的方法,来最大程度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的发挥学生自己的创新能力,主要措施如下:

(一)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进行摸底,了解学生层次分布

在第一次课的时候不急于给学生讲授内容,而是先对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进行调查,了解他们掌握Windows、Office基本操作的情况。这样做到在授课的时候心里有底,可以根据掌握的人数调整课时的分布,另外对后面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做准备。

(二)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进行教学。

在第一次摸底的前提下,对《大学计算机基础》前面的基本操作部分,进行学生自主教学。即让学生教学生,凡是已经掌握这部分知识的同学就可以作为老师来给其他的学生讲解。这样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对于那些已经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学生来说,为了能给同学们讲的更好,他们往往需要在课下学习更多的知识,而不会认为这些东西太简单了而产生抵触情绪。对于那些程度差的学生,为了能早日赶上自己的同学,也往往更努力的学习,从而带动整个班级对《大学计算机基础》的学习兴趣。

(三)多让学生动手,发现他们存在的问题并及时纠正

由于教师和学生在操作上的熟练程度不同,因此教师往往很难预料学生到底哪里不会,因此在课堂上请学生上来演示是最好的方法。学生往往总会出一些问题,或者采取了和老师教授的不一样的方法来实现。因此在请同学自己上来演示的时候,教师就可发现学生在什么地方存在薄弱环节,从而进行进一步的讲解。

(四)尽量详细上机内容及操作步骤,帮助学生回忆课堂内容

由于课堂教学与上机实验的时间间隔很难达到理想的状态,那么为了避免学生上机的时候对课堂内容的大部分遗忘,在上机内容上就需做出调整。例如,上机内容要尽量包含整节课所讲授的所有内容,尽量将讲到的操作都让学生做一遍。另外,为了防止学生遗忘,在上机实验内容给定以后,要尽量将操作步骤给出参考操作步骤,而且步骤最好尽量详细,这样学生就可以在做实验的过程中回忆起课堂所讲授的大部份内容。

(五)实验内容有所创新,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创新能力

为了让学生掌握基本操作方式,往往教师给出的实验内容都是已经确定的。如果在某部分的基本操作讲的差不多的时候,对学生的上机作业可做适当的调整,给出可以让学生自己自由发挥的题目。如在PowerPoint中我给学生留的上机实验内容是“使用所学内容制作自我介绍”。由于没有了教条的规定,学生可以自由发挥。由于是自我介绍,学生都尽量做的美观大方,方式方法上也大都用到了新讲的内容。因此对该软件的使用通过这一个实验学生就能掌握了大部分,并且在这个自由创新的过程中学生往往会自己发现一些新的操作来添加到自己的作品中来,增加自己作品的美观,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充分的调动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六)实验结果尽量可视化,满足学生的自我肯定需要

由于学生在看到自己做的作业成品后有很大的满足感,因此每次的上机实验内容要尽量的可视化。例如在Windows基本操作中,让学生用Windows自带的画图工具,自己发挥想象做一幅图画。在这个题目下,学生要学习Windows中应用程序的启动,应用程序的使用,以及鼠标的控制,Windows窗口的操作等内容。由于这个题目的最终结果是一个可视的画图作品,因此学生往往很乐于做这个实验,并在实验的过程中不自觉的就进行了Windows的基本操作练习。

(七)及时的奖励机制

教师在改作业的时候要将每次作业中做的好的学生的作业及时的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展示并表扬。学生受到表扬会更努力的学习,争取下次作业还受表扬。没受到表扬的同学,看到了自己和同学的差距,为了追上甚至超过同学,往往也会更加努力。因此良好的奖励机制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三、结语

总之,随着信息化的到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正在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危机,如何把这门课程做好,做的受学生喜欢,做的满足社会的需要,仍是一个需要不断探索的过程。不管对这个课程如何改革,课程的主体还是学生。因此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学生,才是这个课题改革关键所在。上面提出的几个教学改革的方式方法,也只是更好的服务于学生的一部分措施,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仍需不断的完善和改进。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能动性,让学生对这门课程爱学,好学,学好,才是我们这些教师的最终心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Z].北京:教育部高等学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2003.

[2]方美琪,王宁.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一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篇10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案例教学;任务驱动;网络教学

大学计算机基础是我校学生入学后的第一门计算机公共必修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提供计算机知识、能力与素质方面的教育,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并为他们将来继续学习和利用计算机解决本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

1新生的计算机水平

随着信息化的发展和普及,城镇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已经越来越普及,但偏僻农村的信息水平仍处于发展阶段。根据我们的调查,我校2008级和2009级新生中,有87.7%的学生在以前的学校接受过正规的信息技术课程教育,主要内容是Windows以及MS Office的基本操作,也有部分(10.8%)学生还学习了程序设计。而有些学校虽然也开设了信息技术课程,但是由于设备条件限制或者重视程度不够,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基本上没有得到培养,课程内容只限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和理论,这是导致部分(5.5%)学生没有真正接触过计算机的原因。

从学生的整体计算机水平来看,大部分学生已经拥有一定的计算机操作经验,但只局限于上网、聊天、打游戏等一些娱乐层面,对常用软件较高层次的应用掌握很少,对计算机的基本概念的理解也仅限于直观认知水平,不系统、不准确。

所以,大部分新生计算机水平是入门级的,少数学生基础更差,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这门课程教学内容的选择和教学目标的定位都需要进行深入研究,以便使所有学生都能在已有的水平上有所发展和进步,并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有所收获。

2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是基于绝大多数学生已经具有一定计算机基础的现实,其目的是期望学生能够掌握一些高级的、综合性的应用技术,它强调基本理论和实际操作相结合,让学生在了解计算机基本概念和理论的同时,也能利用计算机解决日常生活和专业学习中问题。至于办公系统软件的一些最基本应用,教师不在课堂上讲述,基础较差的学生,可通过网络和实验指导进行自主学习。表1是我校为不同专业设置的教学内容及教学时数安排。

具体来说,在Office组件文字处理软件的教学中,教师主要介绍邮件合并、样式、文档结构图的应用,并增加PDF文档的制作、学术论文排版等技术;在Excel的教学中主要介绍函数的应用、数据分析工具的应用等。除此之外,还增加了Access数据库的应用、个人网站的制作、计算机软硬件知识和计算机维护等知识。这样做可以避免学生重复学习、规范学生的电脑操作、增加课程的实用性。

在实验环节,我们增加了综合设计性实验,通过综合设计性实验让学生将所学的知识综合起来,以提高实际工作效率的综合能力。文字处理部分安排“出版物的编辑和排版”实验;Excel安排“基于Excel的数据管理与分析”实验,让学生设计一个简单的成绩分析系统和单选题评分系统。另外,根据不同专业类型,安排“小型网站制作”、“多媒体作品创作”等综合性实验,以此增加课程的实用性和趣味性。综合性实验给出不同的等级要求,以方便不同基础的学生选做,这样做可以使基础好的学生发挥优势,使基础差的学生不至于出现畏难情绪。

3教学方法的改革

3.1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为了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意识,我们采用了案例教学和任务驱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从案例中了解计算机的操作,带着“任务”去学习和实践,这样学生的学习过程是知识主动构建的过程,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的习惯,也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通过展示精心设计的同时融合多个知识点的教学案例,我们介绍案例中隐含的基本知识和操作,让学生在课堂上及课后完成整个学习过程[2]。然后给学生提出能反映多个知识点的任务,提出解决问题的一种基本思路和知识要求,让学生独立完成任务,并发表作品。学生在带着任务完成作品的过程中,会碰到不少问题,而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学会了解决各种问题的手段,并对涉及的知识点有了深刻的认识。

在Word的教学中,格式设置是一个设置好格式的文档,如文档中字体、段落格式的设置,页面边框、文字边框,段落底纹、文字底纹等,老师可以告诉学生该过程是通过什么操作来实现的,之后,让学生自己探索,并实现几种排版的效果;样式、模版、大纲视图、目录的生成等可以用长文档的编辑作为案例;或是通过邮件合并作为案例。通过这些案例的教学,教师将相关的知识点相融合[1],最后要求学生结合这些知识编辑一本出版物,要求学生自己设计出版物封面、封底,内容要实现图文混排,并自动生成目录。

3.2构建的网络教学平台

随着网络的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成熟,教学从原来的PPT课件升级到基于网络问题(Webquestion)的方式,为了利于学生开展自主学习,我们建立了课程教学网站和个人教学网站相结合的教学模式。课程教学网站主要承担教学平台资源展示的角色,围绕该门课程的基础知识从教学内容、教学思路合方式、教学课件、教学参考、课程要求等体现课程的特色,方便学生自主学习。此外,教师也建立个人网站,根据自己班级的实际情况,在网站中及时教学内容、作业、实验情况及学生作品。学生作品的公开展示,激发了学生的进取心和学习的积极性。

此外,我们还建立了FTP作业系统,学生以FTP的形式上传作业文件,还可以在网络空间中实现文件的备份与转移,甚至可以实现网络中文件的共享。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及时解决学生在课程学习或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加深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理解和掌握,我们还建立课程答疑系统、BB平台讨论板、仙湖论坛等各种互动平台提供学生提问和教师答疑,老师和学生都可以借助平台进行学习交流,这有利于“生生互动”和“师生互动”,有了这些平台,学生可以随时提问,而老师也可以及时了解学生的需求和学习情况,解答学生的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有助于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技能的掌握及能力的培养,也有利于激发和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答疑过程积累了学生的问题和老师的答案,他们是可重复利用的宝贵资源,后继的学习者可以从以往学生的问题及其解答信息中获得有益的帮助,老师也可以利用这些资源有针对性地对教学内容和策略进行调整,提高教学质量。

4考核方式和内容的改革

期末考试采用计算机网络考试的方式,全部上机完成,考试的内容包括所有教学内容,着重考察学生的理论知识和应用性的操作,其中理论占60%,操作占40%,操作题考查综合排版、邮件合并、复杂表格的绘制、公式和函数、分类汇总、高级筛选、图表的绘制和修改、数据透视表、数据库和数据表的创建、查询的创建等知识点。由于平时成绩占学期总成绩的30%,而平时成绩主要来源于综合性实验的成绩,所以本课程总体上是理论和实践并重,并适当偏向实践能力的培养和考核,这有利于培养应用型人才,也符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

通过一个学期的学习,学生的计算机综合素质和应用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大部分学生可以设计出合格的作品,作品中也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和计算机的操作能力;从期末考试成绩看,学生基本掌握了计算机理论和实际操作;从访谈结果看,绝大部分学生认同该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对该课程是比较满意的。

5结语

目前实施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模式顺应形势的发展,能够激发学生进一步学习计算机的兴趣,有利于学生计算机综合素质的提高,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教学模式。

参考文献:

[1] 郭伟刚,骆懿玲. 大学计算机基础[M]. 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8.

[2] 郭伟刚,郭俐,骆懿玲. 基于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地方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与实践[J]. 计算机教育,2009(20):26-28.

Practice and Teaching Reform of Compter-basis

LIN Qiu-ming

(Information and Educational Technology Center, Foshan University, Foshan 528000,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