采茶戏范文

时间:2023-03-29 10:40: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采茶戏,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采茶戏

篇1

“茶灯”与“采茶灯”大多表现的是在采茶过程中的情景,采茶姑娘或是采茶的小伙子在茶山上一边采茶,一边跳着舞蹈。同时,结合着不同地域山歌的曲调,形成了极富地方特色的戏曲形式。由此,诞生了颇有艺术感染力的“采茶戏”。

采茶戏是“时唱时和,锣鼓伴奏”,唱、做、念、打融为一体,配合默契。在浙、赣、皖、苏、闽、湘、鄂、川、黔、滇等省区,采茶戏都很普遍,是民间迎新春、闹元宵的主要节目。我国有很多以茶命名的戏剧剧种,如江西采茶戏、湖北采茶戏、广西茶灯戏、云南茶灯戏等。这些剧种都是在茶区人民创作的茶歌、茶舞、茶乐的基础上,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这些从严格意义上来说应该称作茶戏剧,广泛流传于长江以南的地区。

壮族壮采茶戏

“壮采茶”流行于广西南宁地区及百色地区的一些农村。每逢春节,各村采茶班互相到邻村拜年表演。由于经常在广场演出,群众称其为“平地戏”,而将专门在舞台上演出的称之为“高台戏”。“壮采茶”的演出形式载歌载舞,生动活泼,富于生活气息。一般由三人表演,一男二女,也有些地方由一男多女表演。男的叫“茶公”,女的叫“茶娘”,均舞花扇和手绢,有些地方女的拿灯笼(或花篮)和扇子。演唱时男女以哥妹相称,内容多是表现劳动和爱情。表演顺序各地大同小异,一般开端第一段为“开台茶”(或称“恭茶”),表示恭贺新年。接唱“十二月采茶”,表现一年中开荒、点茶(即播种茶)、摘茶、炒茶、卖茶等劳动过程。有些地区尚有九龙摆尾、六人斗金花、梳妆茶、花鼓灯、中秋茶、端午茶等歌舞表演。此外还有一些能单独演出的生活小戏,如《卖鸡》、《撑船》、《打铁歌》等,都很幽默风趣。其戏剧用二胡、笛子等乐器伴奏,打击乐占相当重要的位置。“壮采茶”的身段朴实健康,动作优美活泼,扇花丰富多样,舞步灵巧轻盈,融合了少数名族能歌善舞的天性,别具一格。

台湾三脚采茶戏

三脚采茶戏是客家地区最为人熟悉的小戏,另外尚有其它的小戏,如相褒戏和抛采茶等。三脚采茶戏的形式由大陆传过来,因所有故事场景都仅由二旦一丑呈现,故名“三脚”,在台湾所演出的戏码,多离不开“张三郎卖茶”的故事情节,因为剧情涉及采茶、卖茶,因此习惯称之“三脚采茶”。最初三脚采茶班的成员完全是男性,每个不到十人的小团体,在北部客家地区游走于各个客家乡民聚落,不搭戏台,不备砌末,在旷地广场里卖艺赚取赏钱,跑江湖,称为“落地扫”。

祁门采茶戏

流传于祁门县的一带的地方剧种。源自江西,原名叫“饶河调”。清初流传至闪里、历口、奇岭等地,经过老艺人的继承和发展,形成具有茶乡特色的祁门采茶戏。采茶采茶戏曲调美丽,有西皮、唢呐皮、二凡、反二凡、拨子、秦腔、高二凡吹腔、文词、南词、北词、花调等数十种。也是以传统采茶过程为主题创作的戏种。

赣南采茶戏

赣南采茶戏是闻名的客家戏,它源于赣南一些地方的民间歌舞采茶灯。明代中后期逐步发展成为“茶灯戏”。据石城崖岭《熊氏大修谱》记载:“每月夕花晨,座上常满,酒半酣则率小奚唱《插秧采茶歌》,自击竹附和,声呜呜然,撼户牖。时有联唱《十二月采茶歌》。”此后,闽、粤、赣主要组成部分之一的粤东的采茶灯传人赣南,其与九龙茶区民间灯彩结合,演变成有简单情节与人物歌舞动作结合的采茶小戏《姐妹摘茶》。后经改编并加入纸扇等道具,创造了《卖茶》、《板凳龙》等剧目。剧中人物演变为二量一丑,即“三角班”。继而发展到有十三场、四十多折、十余人演出的《九龙山摘茶》等茶灯戏剧。就这样,采茶灯演变成了赣南采茶戏。

福建采茶戏

福建的采茶戏是流行于闽西龙岩、宁化、清流、长汀、将乐、连城和闽北光泽、政和一带的戏曲剧种,这些地方离赣南很近,在戏曲风格上受到了赣南采茶戏的影响,传承采茶戏的也大多是客家人。这些采茶戏在茶歌、灯舞和花鼓的基础上,吸收东河腔和徽剧的表演艺术,逐渐形成一种小戏。初期戏曲内容多表现民间生活,一般只有三五个角色。清末以后采茶戏发展迅速,戏班遍布各地。

龙岩采茶戏当地又称“茶灯戏”,由茶婆2人,武小生和小丑各1人,茶姑8人组成。女角由男人扮演,以歌舞演唱小戏为主,因其在乡村演出时,摆出“天下太平”、“五谷丰登”字样队形,故被视为吉祥戏,流传到永定、漳平、长汀等地。闽北光泽县的采茶戏,又称“茶灯戏”,源于北乡。清乾隆年间在县内广为流传,以采茶调为主,茶姑为主角,手提采茶篮,头戴花包巾,腰系围裙,表演采茶动作。为了便于晚上演出,经艺人加工,改制点灯茶篮。上世纪90年代非常出名的《采茶扑蝶》创作灵感就来源于光泽县的采茶戏。

湖北黄梅县采茶戏

篇2

【关键词】采茶戏;音韵特点;探讨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7)05-0050-01

中国戏曲艺术有着悠久的历史,传统的采茶戏是戏曲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采茶戏的发展经历了从繁荣到衰落的过程。采茶戏曾是我国地方戏曲的重要部分,但近年来,随着现代文明进程的加快,对这种传统文化产生了严重影响。采茶戏属于民歌,与当地的民间采茶艺术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探讨过程中,我们应该把地方戏的艺术特色,在传承的过程中不断地发扬和创新,将采茶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地域文化内涵反映出来,让其成为地方戏曲传承和发展的一个重要指标。

一、采茶戏简述

民族戏曲艺术不是独立出现的,而是从当地人民的生活中产生和孕育的,在对其进行分析和研究时,要将其生存背景和文化背景作为主要内容。对采茶戏的分析研究也不例外,它与现实的文化背景相联系。我们从外部形态部分,分析采茶戏音乐的互动和与外部世界的交流。

(一)采茶戏与其他地方戏的联系

采茶戏音乐受到区域和时展历史背景的影响比较大,它并不局限于传统的采茶戏,而是在发展过程中借鉴了当地的花灯戏、花鼓戏的风格。其与当地戏曲的曲调节奏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吸收了京剧的采茶戏表演,可以从民间的茶采茶戏表演中看到京剧的唱腔、龙套戏路等。

(二)采茶戏与方言的联系

在研究地域文化时,方言与地方戏曲是两个重要的研究领域。方言在当地人的文化系统中占据着统治地位,是当地人创造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载体。在地方戏曲中,方言是第一要素,所以地方戏剧与方言有着密切的关系。在一般理解中,方言能够很完美地体现地方戏曲的特色。因此,能够明显区分地方戏曲的是方言,而不是曲调。方言调的歌剧旋律是有限的,各种地方戏曲都在培育各种声乐风格,并在方言的基础上发展和流传。汉语方言是非常复杂的,因此中国地方戏曲有着不同的特点。

二、采茶戏音韵的分析与探讨

采茶戏独特的唱腔风格,伴奏音律,以及字、乐协调性是对其进行音韵分析的几个重要方面。

(一)采茶戏的伴奏音律

文场和武场是采茶戏音乐伴奏的两种形式。管弦乐伴奏中文字段包括如二胡、板胡、古琴等弦乐器,琵琶、阮等弹拨乐器,以及唢呐、竹笛等吹奏乐器。此外,伴奏的打击乐器包括鼓、锣、钹三种,以及指挥调度的舞台音乐节奏的锣鼓等,在乐队中占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作用。

(二)采茶戏的字、乐协调性

研究采茶戏的l展,必须探讨其音韵特征。杨荫浏老先生认为,从语言、音韵特点方面来看,在音乐中,如果辅音和元音的语言结合在一起,形成一个特定的音调和旋律,音乐会更加流畅,具有艺术美。因此,在采茶戏的演出中演员要做到字正腔圆,而在韵调设计中,三大要素的辅音和元音和声调必须相互协调,符合音乐的节奏。

(三)采茶戏音韵与方言的关系

众所周知,客家话是采茶戏的语言基础,演员在采茶戏的正式演出中必须保证字正腔圆,在演出时对一些语言进行改变。舞台表演语言是方言与书面语相结合的结果。也就是说,在表演中,可能是客家语,但演员需要把它写在书面语中,尽量使用书面语,而不是使用口语来表现。此外,在表演时有一种语言的“普通话”现象。所谓的普通话就是我们今天说的普通话,也需要把脚本语言变成普通话来在一些特殊的场合表演。对于一些脚本语言和歌词,如果使用普通话可以表达丰富的情感和审美要求。

三、结语

采茶戏表演方式多样,有着扎实的群众基础。通过上述内容的总结,采茶戏这种音乐艺术形式源于生活,它是一种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民族特色的戏剧文化,我们在研究探讨采茶戏之前应该对当地的文化背景进行深入了解,在对采茶戏继承中将传统与现代创新要素融合,使得采茶戏在现代社会焕发出新的生机和活力,为观众展现出独特的采茶戏音乐文化特质,以促进中国音乐艺术文化的发展。在表演采茶时要尽可能地避免以低俗化的表演形式来迎合观众的口味和需求,可以利用现在的网络市场对采茶戏进行宣传,以促进采茶戏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万丽媛.南昌采茶戏音韵研究[D].南昌大学,2008.

篇3

关键词:高安;采茶戏;审美价值;演唱方法

基于高安市有着丰富的地域人文景观,所以在这片土地上诞生了繁荣的艺术文化,而高安采茶戏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的。高安采茶戏作为戏曲的一种,对人们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因此探究高安采茶戏的演唱方法与技巧,对传承优秀的戏曲文化有着极大的帮助。

一、高安采茶戏的民俗文化背景

高安采茶戏来源于江西宜春,高安采茶戏最早来源于高安民间古老的灯歌灯彩以及道教歌舞,在吸收了皮黄戏、高腔戏后,由明清的丝弦戏、锣鼓戏等形成。由于最开始的高安采茶戏使用的乐器只有丝弦乐器,所以高安采茶戏还有一个名字是“高安丝弦戏”。经过发展后,高安采茶戏还融入了京剧的元素,并且使用的乐器不再仅仅局限于丝弦,还使用了打击乐器。慢慢地高安采茶戏呈现出节奏欢快、旋律流畅的特点。在历代艺术工作者的努力钻研下,高安采茶戏发展成为江西境内的四大地方戏种之一。高安采茶戏在发展中虽然地位不断提高,但是在经济发展水平提高的背景下,高安采茶戏受到了极大的挑战,所以高安采茶戏在发展上也是需要进行文化的革新的,只有这样才能使高安采茶文化越来越繁荣。高安采茶戏和人们的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可以说对各种生活环境的影响都是比较深远的,其主要原因是高安采茶戏是完全开放的一门民间艺术。其前身为高安丝弦戏,源于高安地方灯彩、广泛吸收各类地方戏的元素,最后在民俗文化的环境中不断成长。清末期间,高安人一到春节等各类重要的节日时候,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花灯聚会表演,种类非常丰富,比如狮子灯、跑马灯、蚌壳灯、茶灯、采莲船、板凳龙等,充满了地域性特征。在音乐方面以灯歌小调、采茶本调为主旋律,可见,民俗文化是该民间艺术的重要的生存土壤。但是,随着当代社会经济大潮的冲击,地方民俗文化渐渐淡去,高安采茶戏也逐步走向创作和表演的低谷。为了传承和保护高安采茶戏,高安市委市政府从1987年开始,每两年举办一届高安采茶戏艺术节,加大资金投入,促进人才培育,创作演出了许多优秀现代剧目和古装剧目,从民俗文化的根源抓起,期待这株古老的山茶花依然能够在今天傲然开放。

二、高安采茶戏的审美价值体现

高安采茶戏是一种具有社会学和音乐学的文化现象,对于城市而言是具有共同习俗、共同社会信仰和地域传统人群的高度集聚,并组成了相对复杂的社会关系。高安采茶戏作为一种社会客观存在的现象会对社会和个人产生不同的影响,把高安采茶戏植根于特定的历史时空和城镇化环境中,既能体现城市音乐文化的审美价值和社会意义,也能展现城市音乐的精神感召力,对社会产生的影响将会是多方面的。高安采茶戏是一种具有很强的审美价值的艺术,同时这种艺术可以促进城市的发展。高安采茶戏也是具有创造性的,可以说创造性是高安采茶戏发展的动力所在,如果高安采茶戏没有创造性的支持,是难以实现繁荣发展的。基于高安采茶戏的创造性和审美价值,应该不断探索高安采茶戏中蕴藏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为我国的文化产业服务,为文化产业的发展注入动力。

(一)促进城市的发展之美

高安采茶戏说是一种唯美的艺术,高安采茶戏文化的展示形式是丰富多样的,无论是哪种形式都可以让人陶醉其中,能够使人赏心悦目。同时高安采茶戏也可以净化人的心灵,使人在城市喧嚣中感受一丝静谧。因此,当人们对高安采茶戏耳濡目染后,可以学会欣赏美、感受美,时间久了,人们的审美意识会促进城市的健康发展。

(二)传播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之美

中华民族的文化是博大精深的,具有自己的特色,所以我们应该对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进行传播。在对高安采茶戏进行研究后发现,高安采茶戏也是优秀的传统文化,所以对高安采茶戏进行继承也是对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播,这样一来我们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可以实现繁荣发展。

(三)创建和谐的社会环境之美

人们在欣赏了高安采茶戏后可以排解压力、宣泄情感,可以说高安采茶戏对释放人的压力有着极大的帮助。因此,当人们释放了自己的压力后,可以促进和谐社会的发展,促进健康社会的发展。例如,在社会上,有一些人的工作和生活压力比较大,心浮气躁,他们总是抱怨工作和生活,这样是很容易引发犯罪行为的。如果在城市发生犯罪行为,那么是会影响城市的和谐的。如果在城市生活中有了高安采茶戏的陪伴,那些心浮气躁的人的心灵会被净化,会感受到生活的美好,看到生活的希望,他们会用积极、乐观的心态生活,这样一来社会才会更加和谐、稳定。

三、高安采茶戏的演唱方法

(一)唱腔旋律、调性及各调式音乐旋法特色

高安采茶戏的唱腔旋律特色是指在音阶、调性、调试等方面体现出的普遍共性。在高安采茶戏中,按照演员和乐队在长期的实践中,遵照共同习惯的音域确定调性。在确定调性的过程中,也是会发生一些变化的,例如,演员在发生了变化后,调性就会发生变化。所以在确定调性的过程中应该及时把握发生的变化。高安采茶戏的唱腔还遵从了我国传统的五声调式,也就是宫、商、角、徵、羽。在高安采茶戏中经常使用的两种调式是宫调式和徵调式,其次使用的是羽调式和商调式,使用最少的是角调式。

(二)唱腔表演中的方言声调

高安的方言具有一个独特的特点是细腻委婉,一些人在使用方言交流时如歌唱一般,婉转动听。所以当高安人在说方言时,在这个基础上只要稍微一改就可以变成一首歌。因此,高安采茶戏大部分是在方言的基础上改编而来的,通过对方言进行分析,可以看出高安采茶戏和方言有着密切的联系,高安采茶戏的灵感来自于方言。

(三)高安采茶戏的独特演奏技巧

持琴:把右手的拇指扣住弓毛,左手的翘拇指持琴,食指伸直托住弓杆,铿锵如击,短促有力。勾:使用小指从下往上开始勾,出现滑音。抹:用食指从上到下抹琴,使节奏出现跳跃感。按:用手按弦,使之形成颤音。跳:手指上移下跳,声音如流水一般清澈。打:用无名指打弦,出现上跳音。

四、高安采茶戏与民族声乐演唱的互鉴

高安采茶戏在发展中只有博采众长,才能实现繁荣发展。民族声乐具有很强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高安采茶戏可以吸取民族声乐中的精华,实现高安采茶戏与民族声乐演唱的互鉴,使两者相互影响、相互促进,共同使音乐文化艺术实现创新与融合。

(一)高安采茶戏的演唱融入科学

当前的民族声乐是一种专业性比较强的艺术,所以民族声乐的演唱应该是具有科学性的。而高安采茶戏作为戏曲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属于民族文化范畴的,高安采茶戏与民族声乐演唱进行互鉴后,应该是具有科学性的。高安采茶戏正是具有了科学性,才呈现出字正腔圆、声情并茂的民族声乐特征,在演唱中不仅体现了别具一格的地方特色,也体现了民族特色。当然,高安采茶戏的演唱还应该借鉴科学的发声方法,使演唱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感染力。

(二)高安采茶戏的演唱不能丢失传统

当前的经济发展使人们对文化的需求呈现多元化的态势,高安采茶戏在发展中面临的挑战是巨大的。所以高安采茶戏不能丢失自己的传统,应该在坚持自己本色的基础上,进行文化创新,这样一来,高安采茶戏才能在激烈的文化竞争中站稳脚跟,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高安采茶戏在和民族声乐进行互鉴的过程中,应该在坚持传统的基础上,吸收民族文化中的营养,使高安采茶戏不仅具有自己的独特风格,也具有时代感。

五、结语

高安采茶戏是戏曲文化中的瑰宝,是唯美的戏曲艺术。通过探究这个艺术可以窥探江西宜春人的风土人情,挖掘出潜在的艺术价值和审美价值。做好高安采茶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已经成为时代的使命,相信高安采茶艺术在经过融合与发展后,可以实现文化的繁荣,为中国的戏曲文化注入活力。

参考文献:

[1]王琳洁.对高安采茶戏音乐形态特征的研究[J].福建茶叶,2017,(10).

[2]刘传甫,兰芬.高安采茶戏演唱方法与技巧探索[J].影剧新作,2016,(04).

[3]冯正,张子凡.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高安采茶戏传承与保护研究[J].艺术评鉴,2016,(09).

[4]陈媛.江西采茶戏文化品牌的培育与解读———以高安采茶剧团为研究个案[J].音乐时空,2015,(03).

篇4

[关键词]合格;采茶戏演员;人物

1 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和分析剧情

当好一名演员,首先要发挥出自己的文化修养和广泛的知识面,全面了解故事的历史背景和剧情发展的全过程。这里我以移植的大型现代戏《奇婚记》为例,剖析剧中一号主人公秋萍的人物形象和其内心世界。《奇》剧是一出反映大革命时期的一地下交通员由于而遭受到迫害,在临终前将自己唯一的年仅十四岁的女儿秋萍托付给忠诚老实、憨厚本份的农村大龄青年田大憨,直到党的后农村实行责任制而走上富裕之路以及表现现代农村青年追求爱情幸福生活的故事。由于故事的时间段较长,主人公的年龄跨度大,要表现其聪明、能干、善良和贤惠,首先要从她的天真、活泼及较幼稚的小孩特点开始塑造。

本剧剧情的主线是爱情与恩情的交措,对田大憨来说,是否能在秋萍身上得到爱情,相守终身。而在秋萍的一方,对田大憨却视为父辈,充满感激之情,完全儆诟卸鞯囊恢中睦恚如何来对待田大憨忽暗忽明的爱情纠葛,又不能脱离长期和田大憨在一起生活的现实,正如田大憨在唱词中所表述的那样:父女不父女,夫妻不夫妻,所以在秋萍的内心世界是十分的复杂,最后如何通过她的聪明智慧得到自己的爱情,又能保持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就是把握好这个角色人物性格和形象塑造的关键所在。

2 唱腔要有一个大的突破

唱戏唱戏、唱字当头、唱念做打,唱字当头。做到以唱传情,以唱动情,要充分地发挥其想象力,深入剧情理解唱词中所表现的内涵,在音乐行进当中,深入了解作曲者的风格特点,充满激情,逐句逐段地把情感融入其中,如果演员一开口,能够使台下鸦雀无声,这就说明征服了所有观众,便会引起强烈的共鸣。《奇》剧是一出反映现代生活的重大题材的作品,所以在唱腔上要求精,求细,把作曲者所设计唱腔的音调、节奏、结构有机地结合起来,就是我们说的生情并茂。其二,在演唱时,既要有剧种的特色,又要有鲜明的时代气息,既要有我们的“茶味”,又要紧跟时代的节奏,也就是剧种特色与时代精神的统一,达到一个完美的境界,尤其是在重点场、重点戏的唱腔中,要做到淋漓尽致的发挥,以唤起观众对这个时代的联想。如剧中主人公秋萍在劳动中和有志青年田雨春产生了爱慕之情,在中秋之夜为守护在鱼塘边的心上人送月饼的一段戏中,作曲者首先采用了一段欢快上行的音乐,以表达出秋萍的激动心情,如:

当这段音乐伴随着秋萍上场亮相,就已经把观众带入一种意境当中,对唱好这段中心唱腔打好了扎实的基础,例二:

随着旋律进行的流畅,优美动听,已经彻底把人物的内心世界勾画出来了,这段唱腔作曲者采用的是采茶戏传统曲牌《打娃底》为基调进行改编和发展的,当出现:

唱起来是那样的熟悉,是那样的亲切,旋律中出现的节奏多变,音程级进交替,高低八度音的对比、大跳、切分音及拖腔等,特别是

这种原汁原味的旋律溶在其中唱起来是那样的动情,那样的甜美。

3 在道白和潜台词上下功夫

在道白方面,一要解决好在传统采茶戏中这种较为单一情绪的表现,在传统戏中,因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人物亦较为雷同,有重复寡味的缺陷。二要脱离古装戏的表演程式和道白缓慢、浓重的戏剧腔调。还以《奇》剧为例,这种大型的现代采茶戏,具有其重大的题材,复杂的剧情以及人物内心世界的情绪变化,如何来体现出现代青年,反映出现代的精神风貌,塑造出现代的生活情趣,首先要更新观念,开阔视野,适用形势的发展和人民群众不断提高的审美要求,整个节奏应向现时代生活靠拢,根据不同的戏剧情节场面,创造符合时代特征和现代人物的形象,抓住重要的词句,注重轻重快慢,突出重点,准确地、完美地向观众表达和传递故事情节的内涵。

在一些潜台词中,完全是靠演员自身的文化修养、艺术造旨和表演功底等诸多方面,所谓潜台词就是指在剧本中的道白未表述出来的话语和言外之意,用动作、调度或眼神准确地传递给观众,使观众对剧情有更进一步地理解。如在剧中田大憨去参加侄儿的婚礼,临走时借故表现出的情绪反常和对秋萍的不满,这段戏虽没有道白,而所反映出的这种意识,对秋萍是需要足够的深思,采取一整段的表演,分层次来表现十分复杂的心情,虽然有导演的启发,但更重要的是靠演员自身的表现来塑造秋萍的聪明贤惠。这段戏的成功与失败,对能否塑造好其人物形象、刻划出人物性格,演好演活这个角色靠的就是在道白和潜台词上的表演功底。

综上所说,当好一名演员,而是当一名合格的演员,就应该成为性格演员、形象演员,通俗的说法就是演什么象什么,既能够用甜美的唱腔来征服观众,又能用娴熟的表演技巧来打动观众,这才是真正采茶戏演员的“角色。”

篇5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 服饰款式

中图分类号:J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7)10-0038-01

作为汉族戏曲类别一种的采茶戏,主要流行于我国江西、湖南、湖北、安徽等江南地区,在福建、广东、广西等岭南地区也广为传承。其起源于清代中期至清代末年,不同地区采茶戏的特色也不同。自2006年5月20日起,我国国务院将采茶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采茶戏作为江西省的一大特色,我们更应该做好对采茶戏的保护与发展。

一、南昌采茶戏概述

(一)采茶戏

南昌采茶戏起源于清道光年间,至今已有170多年的历史。起初南昌采茶戏是南昌劳动人民在翠绿山野与明媚的春光中,一边劳动,一边唱山歌,将自身采茶时候的艰苦劳作用歌声表达出来,既是对自身疲劳的一种表达,也是对自身劳作时心情的一种抒发,并且结合南昌民间的“茶灯”和“十二月采茶调”,“采茶歌”也就由此而来。当采茶歌与民间舞蹈相结合时,久而久之便形成了采茶灯戏的演出,这便是采茶戏的最早雏形。南昌采茶戏在表演方面诙谐风趣,唱腔方面优美深情,常常借巧合、夸张、误会等手法来渲染戏剧气氛。南昌采茶戏习惯于表现喜剧和歌舞的特点,凭借传统唱法来强调韵味。南昌采茶戏包含了南昌的本土特色文化,其内容来源于南昌劳动人民传统的生活,是南昌城市的“文化名片”。当前,我们应该积极动员社会各界力量来为振兴南昌采茶戏贡献自己的一份力。

(二)采茶戏服饰

采茶戏服装是采茶戏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它生动形象地表现了众生相,服装的款式造型、颜色的区别反映出古代社会的纲常礼数与地位的尊卑。采茶戏服饰在展示人物形象、刻画人物性格等方面也有不同的作用。

南昌采茶戏服装与其他戏剧种类服装的区别在于浓郁的乡土气息,包含了劳动人民的朴实风格,有浓厚的喜剧风格、淳朴的乡土气息。

二、南昌采茶戏服饰款式分析

(一)戏衣

南昌采茶戏中的戏衣不仅仅继承了中国古代服饰的特色,而且还在工艺手法上做到符合中国广大劳动人民的需求,其中大多为平面裁剪,造型略为宽松平直,腰部则不收紧,呈现出一种自由的形态,与西方的工艺手法形成鲜明的对比,也更加体现出了中国传统服饰特有的意蕴之美。南昌采茶戏中的女戏衣上身为立领盘扣、颜色不限,双圆襟中式便衣,袖围喇叭袖或直筒袖,在前胸衣襟、袖口处镶有花边或花式b饰图案纹样;下身为裤装,直筒或喇叭状,在裤口处镶有花边或花式装饰图案纹样。男戏衣上身则为颜色不限的和尚领对襟衣,领口两边则镶有各种不同样式长条花边;腰间系各色的百褶短裙,下身普遍穿颜色各样的灯笼裤,裤脚处有扎口。南昌采茶戏中的戏衣虽然简朴,却继承了江西劳动人民浓厚的喜剧风格、淳朴的乡土气息,将南昌劳动人民的朴实风格带入了南昌采茶戏中。

(二)戏冠

戏曲服饰中的戏冠是戏曲人物所戴的各种帽冠的统称,在南昌采茶戏中的戏冠种类还是较为繁多的,有的南昌采茶戏中的女角没有戏冠,大多数戴戏冠的都是男角。比如获2004年中国博兴国际小戏艺术节大赛剧目金奖的传统采茶戏《秧麦》就是典型的男戴女不戴,其中男角头上戴有彩色飘带球顶帽。除此之外还有其他戏冠,如草帽、巾帽、纱帽等,不同的戏冠也会有不同的装饰,比如用枪头、彩缨、绒球等做装饰品。

(三)戏鞋

戏鞋,泛指戏曲人物所穿的各种鞋。南昌采茶戏中的戏鞋则显现出了南昌人民的简朴气息,制作精巧。从鞋子的款式可以了解人物的地位,戏鞋对塑造人物外部形象有重要的作用。并且演员也可以根据身高来穿不同厚度的戏鞋,更加直观地显示出演员的身体气质。在南昌采茶戏中我们经常看到的就是简朴气质的戏鞋,这更加体现了南昌人民的简朴生活习惯。程式化和通用性是南昌采茶戏中戏鞋的一大特色,体现采茶戏服饰的和谐统一之美。

三、结语

南昌采茶戏是最具代表性的江西采茶戏之一,其对江西省采茶戏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江西省采茶戏的发展对中国采茶戏的发展也作出了重要的贡献,从国务院将采茶戏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以看出,这是对中国采茶戏的一种肯定,也是对我国广大采茶戏演员的鼓励。对于江西采茶戏来说是十分值得庆祝的,对有悠久历史的南昌采茶戏来说意义是重大的。

参考文献:

[1]胡妮.文学生态学视角下南昌采茶戏的审美精神探析[J].老区建设,2016(12):30-33.

篇6

关键词:南昌采茶戏;存在问题;继承与发展

一、关于南昌采茶戏的介绍

南昌采茶戏是流行于中国华东地区赣中的一个古老的剧种,是我国传统戏曲综合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传统唱腔属于民歌体,与曲牌体结构形式较为接近。戏曲素材主要来自于民间,当地的民歌,小调,灯彩音乐。南昌采茶戏的声腔系统是由灯歌小调、专戏专曲、采茶本调融合形成的,南昌采茶戏演唱的主要声腔有正调和杂调之分。正调包括下河调、本调、凡字调;杂调有高腔、鱼鼓及民歌小调等。

写农村、演农民是赣南采茶戏的传统,其中较有影响的南昌采茶戏分别是取材于南昌本地真实故事的的《鸣冤记》《花轿记》《南瓜记》《辜家记》,被合称为“南昌四大记”。

二、南昌采茶戏发展现状和存在问题

作为一个地方剧种,南昌采茶戏在全国的地方戏中虽然只是小有名气,而在南昌本地却是广为流传,被当地人民津津乐道的。由于它的故事情节就是来源于民间百姓生活,故事内容的生活化气息很浓、表演形式幽默诙谐、唱腔朗朗上口、身段载歌载舞,是南昌周边地区的观众最熟悉、最爱看、最亲切的家乡剧种。随着时间的推移,时代的变迁,经济的发展,观众对审美和艺术鉴赏能力的提高,南昌采茶戏逐渐经受着与流行和新潮流争舞台的考验,面临着一定程度上的市场危机,日渐淡出人们的视野。

南昌采茶戏目前发展中的一些问题包括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是缺乏年轻演员和剧团人才的引进。剧团最年轻的演员是1984年招的文艺学校的学生,二十多年来未引进各行专业人才。由于缺少新鲜血液的输入,剧团乃至整个剧种将有可能面临萎缩和停滞不前的威胁。二是经济的问题,剧团的专业人员报酬不高,剧团经济现状时有出现拮据的状况,设备陈旧、人员老化、人才短缺、作曲、舞美设计和道具制作等跟不上经济的发展和市场的变化。民营剧团剧目单调、新剧目的创作又受到资金的限制而略显粗糙,由于资金引起的人员和器材,道具到剧本的危机,影响了南昌采茶戏专业演出的市场效果和社会反响。最后是市场的问题,南昌采茶戏虽说有戏迷,有欣赏市场,但作为欣赏和观戏主体的农民由于农忙和生活不富裕的原因,演出价格提不上去,导致演出的经济效果并不乐观,市场难以继续扩大。

三、南昌采茶戏的的未来发展

在新时期,改革是使包括南昌采茶戏在内的所有大小剧种想巩固并不断发展的必由之路。

改革要循序渐进,而不能一蹴而成。有继承有发展才不会与现实脱节。传承和振兴南昌采茶戏,需要戏曲艺术工作者及社会各界力量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各级政府要加大政策资金扶持力度,要把采茶戏当做“文化名片”来打造,积极动员社会各界为振兴南昌采茶戏贡献力量。

戏剧是一门综合性的艺术,它集剧本、导演、音乐、演员(不同行当)、乐队、舞台美术、灯光音响设计等为一体,只有在最完美的配合下,才能达到最完美的艺术境界,缺一不可;首先考虑的应是观众需求、观赏价值、艺术品位、社会效益。要追求艺术的真、善、美,以求达到寓教于乐的精神文化境界。其次是出戏、出人、出成效。在稳定的基础上,对传统剧目进行重新包装,融进现代人的审美意识,同时,创作出讴歌新时代文明、和谐、贴近社会的新作品,让它们被老戏迷以外的更多观众所接受中国的农村就是一块最大的市场,农民就是南昌采茶戏的忠实观众。综上,南昌采茶戏的未来发展主要是以以下三方面为主:

1.重视人才的培养

南昌采茶戏要发展,加强专业人才的培养是关键。要不断引进年轻的专业的戏曲工作者,给南昌采茶戏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以更贴近农民生活和受众市场。加紧对南昌采茶戏这一独具地方特色的剧种的宣传和教育,以利于南昌采茶戏的未来发展。

2.重视与其它产业的结合

采茶戏剧团要重视并不断整理自己的传统剧目,传承一些相应的表演程式,发挥这个南昌采茶戏写现代农村、唱现代农民的剧种优势,体现剧种音乐特色,保留一些精彩唱段。同时南昌采茶戏将走出市场,并开拓新的市场,与其它产业向连接,包括将南昌采茶叶的振兴与赣南、赣中日益发展和昌盛的旅游业紧密联系起来,利用一切交通工具和各旅游景点,大力旋床南昌采茶戏等地方戏曲,以扩大剧种的影响力和培养新的观众群体。南昌采茶戏的未来发展之路,还要与大众传媒紧密结合,在计算机网络快速发展的信息时代,南昌采茶戏与报刊、广播、电视、网络节目广泛而紧密的结合,开辟戏曲类栏目,也是南昌采茶戏在新形势下振兴和改革的必有之路。

3.重视巩固农民市场

南昌采茶戏的未来发展,要在继承传统经典的基础上,不断发扬采茶戏的优势。要在不断巩固农民市场的前提下,开辟更多的观众。在表演艺术和音乐上,南昌采茶戏进行大胆的尝试和创新,把传统程式与现代艺术相结合,编排了现代剧目,免费送戏下乡,接农民进城看戏。采茶戏剧组与爱好采茶戏的个体经营者合作,把传统戏制作成光碟,投放市场,赢得市场氛围。通过赛事和媒体来加强宣传力度,建立激励机制,同时,南昌采茶戏剧团要多与其他地方的戏曲协会进行交流,通过举办专题戏曲会演、评演及各种赛事,有效的提高了南昌采茶戏的知名度以促进南昌采茶戏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中国戏曲志·江西卷中国.ISBN中心出版.1998.10.月

篇7

关键词:赣南采茶戏;客家特色;审美特质

中图分类号:J614.93 文献识别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5)018-000-01

引言

赣南采茶戏历经400多年的长期发展,已经在戏曲文化领域显示出了自身的独特魅力,这种戏曲以其琅琅上口的语言、欢快明朗的韵律、大方得体的动作、风趣幽默的表演,已然成为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地方艺术文化的一朵奇葩。众所周知,赣南采茶戏的独特性主要以“矮子步”、“单袖舞”和“扇子花”三种形式得以诠释,然而,这些一目了然的外在因素只是一种客观呈现,实际上,真正彰显其客家文化特色来自于它蕴藏在深层的精神品格和内在美,赣南采茶戏本身的独特审美特质,为其传承和发展开创了社会契机。

一、赣南采茶戏独具客家特色

衬词作为赣南采茶戏与众不同的戏曲文化特色,是彰显客家地方文化魅力、形成独特戏种风格的一点重要原因。衬词的使用能渲染浓郁的舞台气氛,晕化人物不同的情绪,保证舞台戏剧的均衡性和完整性。加之明朗欢快的节奏,增强了整体的韵律感,使人物性格表现的尤为突出,确保整体舞台效果结构完整、旋律通畅自如。这些衬词属于助词的性质,多源自于江西省各地区方言的大白话,比如“叻、呦荷、依呀依子呦、哎咳呦”等等,这些词组是客家民众在劳动生活中逐渐形成的,是赣南百姓传递情感、表达喜怒哀思的独有语言,以客家人民息息相关,这为赣南采茶戏赋予了浓厚的客家文化特色和独特的艺术魅力。

赣南采茶戏剧中的人物结构与一般大型戏种有很大不同,它的剧中并不存在皇帝诸侯、英雄美女等身份显赫的大人物,而一直以“三角班”―――两旦一丑为主要人物而展开剧情的,这些人物都是社会底层辛苦奔波、碌碌无为的普通人物,他们社会地位较为低下、卑微,其中“丑”又细分为正丑、反丑,正丑是客家百姓中的青壮年劳动者,他们多具有善良勤劳、憨厚朴实、直爽风趣、勇敢机智的性格特征;反丑多是一些反面人物,如风流公子、地痞无赖和赌鬼酒徒等;其中“旦”分为小旦、彩旦,小旦多是百姓中的农村劳动妇女或少女,她们多具备纯朴善良、勤劳务实、聪明秀美的性格特征;“彩旦”多为店嫂和媒婆等等。这些人物都来自于社会底层,属于草根阶层,这些角色的演义完全展现了客家百姓真实的社会地位和心灵呼声,真切彰显了独具内在美的客家文化特色。

二、赣南采茶戏具备较强的辐射力

赣南采茶戏不是闭门造车、自我成长的发展状态,而是与其他不同类别戏种互相借鉴、互相影响的,尤其在唱腔表现方面相互吸收、加以糅合,吸取其他戏种可借鉴之处与本地戏曲有机融合在一起,继而催生出了具有统一声腔系统共性、而又独具自身唱腔的采茶戏种。

赣南采茶戏的形成、传播和创新是错综复杂的一种艺术文化现象,这种辐射和影响是广泛和深远的,这个戏种不仅受到其他地区戏种的影响,同时采茶戏对于其他地区戏种的辐射和影响也更为巨大。赣南采茶戏自形成之后,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先后辐射到闽、粤、湘、桂等省市地区,首先,从赣南辐射到闽西为两个分支,一支传播到赣东、赣中、赣北,另外一支传播到漳州、台湾地区;其次,从赣南传播到赣江上游,随之辐射到赣西、湘中;第三是辐射至粤东、粤北、湘中、桂南等地区,这些地方戏种都以赣南采茶戏为中心加以开展,为赣南采茶戏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稳固的根基。

三、赣南采茶戏独具深层的审美特质

赣南采茶戏是地地道道的客家文化艺术剧种,集中反映了赣南百姓的真实生活及心灵呼声,极具深层的审美特质和较高的鉴赏价值,讴歌了赣南百姓勤劳淳朴、善良厚道、正直坦荡、刚正不阿、聪明机智的完美性格。譬如《茶童戏主》一场戏便是典型代表,剧中演绎了朝奉是一贪财好色之徒,用砍价和追债等极恶手段,强逼茶女二姐为妾,茶童为解救二姐,献计献策,最后朝奉的结局是人财俱空,化解了茶山的困境,讴歌了茶童聪明机智、不惧恶势、英勇顽强、体恤百姓的优良品行,也披露了朝奉那丑恶的本质。

赣南采茶戏的艺术美主要在于其较强的娱乐性,幻化为外在出神入化的卓绝表演,例如“矮子步”的巧妙运用着实彰显其娱乐性的艺术特征。矮子步的形体模拟表现得尤为夸张,头似老虎、腰似鲤鱼,两手柔软如捧月,手腕、双腿、双脚都具有不同的形体表现和节奏感,表演者可依据剧中人物情感变化而即兴调整,整个身形表现、舞蹈动作完全贯通在美轮美奂的音乐中,达到了视觉、听觉上的完美糅合与统一,从而产生了深入人心的艺术美。

赣南采茶戏展现的娱乐性特征就是以“赣南小调”为基础,“小调”有诸多种灵活的演义形式,如阿哥、阿妹互递相思的情歌,也有打哑谜和笑话等等。“小调”以其活泼明朗、载歌载舞的艺术形式,完整、真实地表达了赣南民众日常生活中的精神面貌和草根阶层的内心呼声。这种小调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顽强的生命力,而且具有较强的渗透力和辐射力,这也是其艺术美的深刻体现。

立足于审美角度分析来看,赣南采茶戏不是单纯意义上的审美理念,而是从审美深层的情感世界来折射赣南客家民众的社会真实生活,深情讴歌了赣南客家百姓对于美好生活的憧憬与追求,这是悠闲自得、自娱自乐的一种真实的情感写照,从不同角度满足了广大民众对于审美情感和视野美感的无限向往。

四、结语

总体来说,赣南采茶戏作为戏曲百花园中的一朵奇葩,已经形成了独具客家特色的艺术表演风格,这种独树一帜的戏曲内在魅力彰显了其无法代替的重要地位,正是由于赣南采茶戏独特的艺术魅力和旺盛的生命力,我们必须将这种稀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倾心传承和发展下去。

参考文献:

[1]傅丽.赣南采茶戏丑角艺术的审美略谈[J].文艺研究,2012(10): 247-248.

篇8

关键词:健美操;茶元素;融入

高校体育教学改革不断深入,对体育项目创新改革也显得更加迫切,健美操与茶元素的融合,与我国高校体育改革的要求恰恰相符,不仅能够丰富学生的业务生活,而且还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高校体育教师,应该积极投身于健美操与茶元素的融合研究中,以求为学生创建更好的体育学习环境,以及丰富的体育教学内容。

1采茶健美操在体育教学中的意义

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进步,人们的教育理念和教育方法在不断完善,吸取了国外先进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同时,让国内的学者可以在开放式的教育模式下了解更多的教育知识和内容,整体地把握学生的思想,让学生对开放式教育模式更加适应。在满足学生教育理念和教学需求的同时,教师可以利用研究性教学法、发展教学法等教学手段,让学生通过了解不同类型的体育项目,发现开放式教学模式的优点。由于开放式教学模式在中国实行时期较短,因此并没有收到更好的实际效果。学生在适应这种模式的前提下,还需要具有一定的个人主观能动力和判断性。由于中国具有悠久的茶文化历史,将这种文化应用到学生的健美操教学当中,可以确保学生有积极的学习状态,并在茶文化的基础上了解健美操教学的文化价值和实用价值。学生在学习茶文化以后,利用采茶舞的表演形式,让健美操运动形式更加丰富多样。针对健美操所具有的运动价值可以简单分为以下几种:首先,由于人们在采茶时身处大自然的环境当中,受到大自然的熏陶和洗礼,身心更加健康,此时形成的采茶健美操更有助于人们养成良好的心态和正确的价值取向。学者经过研究发现,在学习采茶健美操的过程中,学员表现得更为积极、乐观、主动,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状态以后,健康状况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次,采茶健美操在社会上也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学者在满足人们观赏需求的同时,对健美操运动风格和运动类型进行完善,让人们可以欣赏到更为优美的健美操表演。最后,采茶健美操具有一定的体育表现价值。由于这项运动需要表演者具有一定的健美操功底,在了解体育发展进程的前提下,利用健美操的形式,对体育内涵和体育文化进行展示,让观众可以了解体育文化的发展方向和改革方向。

2采茶戏在健美操训练中运用的可行性分析

2.1采茶戏和健美操结合的创编

2.1.1采茶戏健美操的含义在进行采茶戏健美操表演的过程中,需要播放具有民族特点的音乐,让表演者利用传统、特色的采茶戏表演形式,促使整体的舞蹈表演动作逐渐形成有氧运动。训练前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力量和柔韧度基础,在进行练习动作的过程中,可以对每个动作张弛有度的进行展示。采茶戏健美操需要利用到扇子和袖子这两种道具,因此表演者需要具有一定的舞蹈技巧,在柔美的展现这两种道具的同时,让采茶戏的动作可以贯穿到整个表演过程当中。由于对表演者的身材和形体有严格的要求,同时表演者还需要具有一定的节奏感,因此表演者的选拔过程十分严格。表演者在进行训练的过程中,要将体育、音乐、舞蹈完美的融合,促使整个表演过程如行云流水般流畅。2.1.2采茶戏运用于健美操训练的创编原则赣南的采茶戏有着悠久的历史,人们在进行健美操动作排练的过程中,可以借鉴赣南采茶戏的舞蹈动作,将健美操内容和赣南的采茶戏进行融合。赣南采茶戏中会结合扇子、袖子、矮子步等表演形式,健美操运动员需要掌握这几种元素的表演技巧,通过领会采茶戏的表演内容和基本步法,让健美操的整体效果更加流畅。健美操舞蹈动作的编排需要具有原创性,依据音乐的风格和特点,在展现具有传统茶文化元素和内涵的同时,让整体的表演过程更具观赏性。舞蹈动作的编排需要具有一定的感染力和创造力,而舞者在进行动作展示的过程中,更要加上自身对舞蹈的理解和情感,让肢体语言显得更有内涵,与观众产生共鸣。

2.2采茶戏运用于健美操训练中编创的流程

2.2.1整体设计将采茶戏的舞蹈技巧和舞蹈方法应用到健美操训练当中,可以让学生设计舞蹈动作和整体编排方案,通过对不同设计方案的明细,让学生有完整的训练方法。由于采茶戏中蕴含着多种健美操的动作,因此将二种融合的过程中会更加方便,人们对茶文化有基本的理解和认识,因此在进行采茶戏舞蹈选取的过程中,可以更好的保留经典的采茶戏动作,并将富有时代气息的健美操表演形式变得更为古典,促使健美操在不失时代感的同时,让健美操表演更具观赏性。2.2.2音乐制作音乐的恰当选取可以触动人的感官,人们在观赏的同时,听取具有旋律的音乐,可以让舞蹈动作显得更有内涵,例如:选用《十送》这首歌曲,整个舞蹈动作和舞蹈编排就要以对的恋恋不舍与鼓励为基础,让整体的舞蹈动作更好的展现当时依依不舍的离别氛围。2.2.3动作的创编由于采茶戏的基本动作与健美操训练动作相同,因此在动作编排的过程中可以最小化的进行改变,在保留基本动作完整性和协调性的同时,让舞蹈更有冲击力,确保健美操动作更加连贯、协调。2.2.4修饰加工由于不同的健美操训练方法需要有针对性地对每个学员进行设计,学员需要反复的对每一个动作进行练习,并找出各个动作之间的连贯点。为了确保整体动作更加流畅,要确保采茶戏动作的选取具有一定的修饰作用,才能让健美操表演更加优美。

2.3采茶戏运用于健美操训练的效果分析

2.3.1采茶戏应用于健美操对学生的形体塑造健美操运动员的形体非常重要,因为形体可以在表演的过程中更优美地进行舞蹈动作的展示。每一位健美操运动员的身高和体重比例要协调一致,在保证接近黄金比例的同时,让健美操运动员在训练过程中进行适当的饮食和锻炼,塑造完美身形。先天的成长和后天的训练对身材保养都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健美操运动员需要时刻注意身材的变化,通过控制饮食以及加强锻炼,使得拥有傲人的身姿。2.3.2采茶戏在健美操训练中的运用可以完善学生的身体机能指标表演者的身体机能要保持良好的状态,才能满足大量运动的需求。健美操运动员需要时刻注意营养的摄取,确保身体素质和整体机能不会发生巨大变化的同时,利用科学的方法进行训练。不同的舞蹈动作需要健美操运动员具有高的肺活量和更加持久的耐力,因此需要加强这方面的训练,有些运动员会出现心率小幅度的浮动,此时需要适当控制训练力度和训练过程,确保对运动员的身体不造成伤害的前提下,继续完成训练任务。2.3.3采茶戏在健美操训练中的运用可以完善学生的力量健美操的不同动作需要运动员具有一定的上肢力量,运动员在训练的过程中,肌肉会时刻处于紧张的状态,此时在平时的训练中,需要保持具有良好的恢复能力,,短时间的进行肌肉强化训练,可以确保运动员在表演过程中肌肉能够承受更强的压力。运动员经过长期的训练肌肉的耐力和持久力已经形成一种记忆,为了提高个人素质,学生还需要不断加强对肌肉力量的练习,才能适应更高难度的舞蹈动作。

3采茶戏在健美操训练中运用的训练模式探究

随着音乐的缓缓播放,采茶戏的动作被健美操学员所学习,由于整体动作训练过程需要逐步完善,因此采茶戏的肢体动作需要被强化和记忆,在保证整体动作更加连贯的同时,让采茶戏所展现的茶文化,与健美操体现的现代文化相融合,促使二者形成的全新文化形式符合观众的审美需求,并具有一定的审美价值。

3.1健美操训练模式多元化

随着现代社会的需要,体育教育正向着多元化趋势发展。基本的健美操训练模式已经无法满足体育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需要保证训练模式的多样化,才能让学生可以更好地适应各项体育运动。学生通过日常的训练,增强体质的同时,强化身心,利用科学的方法和严谨的态度,学习与采茶戏和健美操有关的训练科目,让整体的动作不会对身体造成伤害。为了满足不同的训练目标和训练要求,学生需要有阶段性的加强训练难度,让更加柔美的肢体动作可以通过有韵味的音乐旋律进行展示,为日后的训练工作奠定基础。

3.2训练评价体系的综合化

学生在完成阶段性训练以后,教师可以按照学生的训练成果进行评价,评价的内容需要公平、标准且公开化,为了保证向学生传递正能量,也为了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收获成果的喜悦,教师可以与学生之间进行互评,学生需要听从教师有经验的指导方法和训练步骤,完善学习过程中的不足,学生也可以向老师提出符合自己的训练方式,在满足提高训练能力水平的同时,促进自身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学生由于需要在训练工程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因此教师可以开展不同程度的采茶戏文化知识,让学生在了解茶文化内容的同时,懂得利用茶文化知识与健美操动作相结合,形成全新的舞蹈形式。

3.3注重训练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老师需要有针对性的培养有能力的健美操运动员,针对不同的学生开展相应的舞蹈动作练习。学生还可以通过模仿赣南采茶戏中的扇子花、单袖管、矮子步等动作,确保整个舞蹈过程属于有氧运动的前提下,符合科学的训练标准和训练理念。学生需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针对教师编排的不同舞蹈动作,学生可以通过练习而完成。

3.4将多媒体运用到健美操的训练中

现代化多媒体科技对健美操训练有一定的帮助和促进作用,学生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的视频学习更加标准的舞蹈动作,在了解赣南采茶戏舞蹈形式以后,针对每一个动作要领反复练习,直到熟练。学生可以通过模仿视频中舞蹈动作,不断提高自身舞蹈水平,调动学生学习舞蹈的热情和积极性,让学生掌握更多关于舞蹈的技巧和方法。

结束语

健美操极受高校学生的喜爱,在健美操中融入茶元素,在塑造学生形体的同时,也能够塑造学生的人格,本文对高校健美操中融入茶元素的对策进行了分析研究。

参考文献

[1]芦燕.以“采茶健美操”为例探究现代化体育教学模式的新思路[J].福建茶叶,2016(5):243-244.

[2]邢峰.在高校中开展采茶健身操的可行性研究[J].福建茶叶,2016(5):283-284.

[3]王丽娟.探析采茶健美操在体育教学中的运用[J].福建茶叶,2016(6):281-282.

[4]李继锋.高校体育课教学中采茶健身操元素的融入[J].福建茶叶,2016(7):249-250.

篇9

江西自古以来人文荟萃,物产富饶,民间艺术资源形式丰富。具有浓厚历史文化意蕴和赣派个性特色。例如:婺源三雕、湘东傩面具、南昌瓷板画、鄱阳脱胎漆艺、乐安蛋壳雕和瑞昌剪纸等民间工艺,写实尚意、巧夺天工、制作精良、驰名中外,被世人视为珍宝;安义、乐安的古村落等民间建筑,颇具特色,在建筑史上奕奕生辉。表演艺术异彩纷呈,有采茶戏曲、戏剧、歌舞、歌谣、器乐等;尤其是采茶戏曲,更是形式多样,有赣南采茶戏、抚州采茶戏、南昌采茶戏、高安采茶戏、武宁采茶戏、赣东采茶戏、吉安采茶戏、景德镇采茶戏和宁都采茶戏等;此外,还有民间楹联书法等,也都具有浓郁的地方色彩。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江西赣南地区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之一,客家先民自秦汉初迁入后,中原文化与南方文化的交融,对江西民间艺术的发展以及特色的形成起到积极的促进作用,客家民间艺术已享誉国内外。但近年来西方文化对本土文化造成了强烈的冲击,部分年轻人包括在校大学生认为民间艺术是“土”的东西,不如西方“洋”的东西。江西民间艺术的传承普遍存在青黄不接、后继无人的局面,迫切需要年轻人尤其是在校大学生承担起这一重任。

大学生艺术教育与地方民间艺术融合,一方面形式多样、蕴含深厚民俗风情的民间艺术,可为大学生艺术教育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挖掘学生的艺术潜质;另一方面在艺术教育中渗透地方民间艺术,可以唤起大学生对民间艺术的记忆、了解和认同,增强民族情感,热爱本土艺术,引导和教育大学生学习和继承具有民族特色的文化,使丰富多样的民间艺术遗产得到传承和发展。

二、艺术教育中渗透民间艺术元素的教学策略

民间艺术博大精深,门类多样,民间艺术渗透到艺术教育中的目标不能仅满足停留在表面的形式上,不能仅把教会学生一两样艺术技巧作为我们教学的最终目标,而是要在提高艺术修养的同时让学生懂得合理开发和创新运用,通过显性或隐性的语言、符号或精神反映到学生具体的创新实践中去,这才真正体现了进行民间艺术教育的真谛。[3]所以其教学策略要重点围绕着这个核心目标来展开,在科学、合理性基础上,采用丰富、多样的教学策略来有效进行渗透。

第一,结合当今大学生传统文化知识薄弱的特点,适当补充设置一些地方传统文化教育普及的课程,地方传统文化与地方民间艺术息息相关,民间艺术中呈现的思想、意境往往是地方传统文化的艺术再现,通过地方文化与相关民间艺术比较的讲解,可力求让学生能够透过“艺术现象”看“文化本质”,领会和掌握民间艺术中的博大精深的艺术语言。

第二,在进行地方民间艺术传授的过程中,为了避免枯燥、乏味,使学生失去学习兴趣,应多以互动实例的方式来进行,让民间知识在不知不觉中渗透到互动案例的展开当中,积极鼓励学生动手创作,诱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第三,针对民间艺术知识应长时间学习的特点,所以除了集中设置课程外,还应该让民间艺术学习分散、分流到高校大学生第二课堂活动中,可以不定期的邀请地方民间工艺大师、艺人举办一些讲座、论坛,以此来丰富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亲身感受民间工艺大师、艺人的艺术气质,增加学习的乐趣。[4]

第四,在民间艺术教育课程的传授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适时地结合不同民间艺术创作方法的特点,将民间艺术知识与学生专业背景知识融合,可以设想出多种民间艺术创作方法与学生所学专业课程的切入点,使两种知识可以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这是解决学生在学习民间艺术过程中学会懂得开发创新运用的最好办法。

篇10

【关键词】鄂东地区 生产民俗 舞蹈性 采茶

【基金项目】本文由湖北省“十二五”重点学科“戏剧与影视学”和湖北省普通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黄梅戏艺术研究中心”资助,项目编号:2013002003。

【中图分类号】G8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05-02

鄂东地处长江中游北岸, 大别山的南麓, 历史上素有“吴头楚尾”之称,有着丰富的文化地理环境。就鄂东在整个长江中游的地理、地形而言,它在东西部经济、文化交流中的孔道地位可见一斑。鄂东地区又以平原,丘陵为主,农业历史悠久,从事耕作业的人民长期从事耕作活动,他们把耕作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演变成一种特定的民俗,通过加工、演化化使之具有一定的舞蹈艺术色彩。

鄂东地区生产形式下产生丰富的生产民俗,具有代表性舞蹈表演形式主要有采茶舞和采茶小戏。

1.生产民俗“采茶”在鄂东地区的发展历程

“采茶”在鄂东地区各县市广为盛行,历经演变、发展的采茶戏流行乡里。民间每逢节日、庙会、迎亲嫁娶、生日做寿,都有采茶戏班,鄂东采茶戏主要源于黄冈地区蕲春县。据《蕲州志》记载,早在唐代,蕲春便盛产茶叶,山区茶农每逢采茶之季,总爱对茶歌。长期以来,在“采茶对山歌”的活动中,逐渐形成许多特有的唱腔曲调,人们称它为“蕲春采茶调”。在畈区,老百姓根据自己的传统出现了“蕲春畈腔”。由于插秧季节时间长,而所唱内容及歌词又不能天天照旧重复,歌者便引来民间说唱本和戏文中的唱词片段,借以更新歌唱内容,于是畈腔便不自觉地进入戏曲领域。随着生活内容的丰富和文化的发展,采茶调和畈腔逐渐流传开来,人们根据采茶调和畈腔进行填词,由一个或两个人按照不同的人称演唱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后来,又由几个或十几个人,按照不同的人称演唱一些生活中的小故事;后来,又由几个或十几个人,按照不同的角色化妆后,穿上“服装”,演唱一个情节比较完整的故事,把它搬到台上,老百姓称之为“蕲春采茶”或“蕲春采茶戏”。 采茶的发展历程经过单纯的“茶歌”、载歌载舞的“茶灯”、有简单情节的小戏三个阶段逐渐发展,成为黄梅戏最具有地方特色的表演内容广泛流传于鄂东地区各县市。

2.生产民俗“采茶”的舞蹈性

鄂东地区丰富的生产活动经过长期的发展逐渐成为一种生产民俗,人们把采茶过程转变成有鲜明特色的舞蹈动作,伴以茶歌,边歌边舞,渐渐发展成为有固定形式的民间歌舞,常用的道具除茶篮外,还有笠帽、凉伞、花扇等。采茶舞步轻盈跳跃,略带颤动。舞蹈的队形有:“水圈花”、“篱笆花”、“八字花”、“螺旋花”等。茶乡人民在长期的生活中,形成了独特的舞蹈语汇和舞蹈形象,后来,又与各地民俗活动结合,在黄梅戏歌舞表演中创造了茶篮灯、板凳龙等载歌载舞的形式,代代相传,久演不衰,从而使鄂东民俗具有很强的舞蹈艺术色彩。

2.1采茶舞的“味”。“味”即舞蹈的“语言”、身体各部位的有机配合,在动作中形成的一种自然规律。茶农为表演山区行路,登越高山峻岭的特殊神态创造了“矮子步”,“高桩步”。制茶需采茶叶,从踩的脚法中又提炼了一种“踩步”。为表现炒茶叶的神态,男角服装左袖加一条长的“单袖筒”供演员甩舞。晾摊茶叶需要扇风,就创造了“扇子花”舞耍。在采茶、制茶的过程中,要擦汗就运用了“手巾花”的变化。可见“矮子步”、“单袖筒”和“扇子花”、“手巾花”等,都是茶农在体验“茶”的劳动操作上面创造的舞蹈表演动作,也是采茶舞的基本表演程式,这些特征综合成为完整的动态形象时,采茶舞的“味”就展现出来了。

2.2 采茶舞的“活”。 是依情而“变”,“变”而生“活”。这是采茶舞表演的一个基本特点。采茶舞中,扇子运用得很“活”,一是作为象征性的道具,可以用作其来表演;二是有多种表演形式,大的分类有“单扇花”、“双扇花”,表演动律以“摇”为主;三是不同的耍扇花可以表现人物各种不同情感和动作。如配合人物行路,表现人物动作。可见扇花的灵活与优美。

2.3采茶舞的“点”。“点”就是在动作中,身体各部位在相互配合时,存在着节奏上的差异,但看起来又非常和谐。如“矮子步”,这是采茶舞中生与丑的基本步伐,具体做法是:屈膝蹲身、抬头、直腰;右手持扇在头上、胸前,或腰间舞扇子花,左臂舞长袖,前后、左右、上下自由摆动。以跳跃节奏行进,快慢自如、左右听便、进退随意,也可原地踏步,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和感彩。由于舞蹈动作完全融汇在完整的、统一的音乐之中,听觉形象同视觉形象和谐统一,因而产生动人的艺术魅力。

2.4采茶舞的“情、意、形”。采茶舞蹈之所以为群众所喜闻乐见,主要有以下三点吸引人:①具有丰富而生动的舞蹈语言;②具有鲜明多变的人物造型;③具有风趣美好的故事情节。

由采茶演变成的采茶舞是民族化、群众化、生活化的艺术,采茶的舞蹈表演形式及其丰富,具有很强的舞蹈艺术色彩。所以在黄梅戏表演被广泛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