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场地设施范文
时间:2023-04-01 06:06: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体育场地设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群众体育 场地 设施 现状
中图分类号:G81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6-000-01
一、前言
从2001年北京申奥成功开始,群众体育由此进入了发展热潮,直接导致场地设施供不应求。尽管物质生活水平的日益丰富,国家不断的促进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扩大,但这一问题依旧未得到缓解。这种状况出现的重要原因是我国人口基数大,有限的场地设施难以满足群众对体育运动的需求。在研究过程中,笔者通过查阅众多与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相关的资料发现,《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管理与使用》中有这样一句话是值得深究的,它指出“大众体育的参与离不开作为前提和基础的体育场地设施,而在正确的地点提供正确的场地设施,是促进群众参与体育的关键。”[1]就在正确的地点建设场地设施这一点而言,我国目前也面临着很多群众体育场地设施没有建设在正确地点,造成物力资源和财力资源浪费等一些问题。
二、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当前的现状
(一)群众体育场馆建设位置不合理
当前体育场馆存在的普遍现象是室外场地建设的地理位置不合理,有部分体育场地建设在相对较差的自然条件和人为条件下[2]。到目前为止,我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大约是1.5平方米左右,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家政策的鼓励,体育人口的数量逐年增加。就目前的情况来看,高楼大厦与日俱增,可供选择建设群众体育场所的范围变小,以致于部分社区选择建设运动设场地的位置不合理,主要体现在群众活动的基础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在马路或者是高架桥两侧的开阔地带,如果在天气条件较差,在加上交通噪音和汽车尾气的影响,进行体育活动所需的空气质量便不符合群众体育锻炼的要求。因此,在正确的地点提供场地设施是至关重要的。
(二)群众开展健身活动的场地范围小
中国人口众多的特殊国情,不仅造成群众体育健身场地缺少,还出现群众开展健身活动时,场地范围小的问题。常出现抢占位健身场所的现象,例如新闻报道两支队伍广场舞大妈队伍因为争夺场地发生冲突,归根到底是群众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有的群众体育场地设在离社区较远的地方,不方便群众进行体育活动,尤其是老年人和残疾人。在群众体育场地建设的过程中,很容易忽视弱势群体是否能用得上、愿意用这些场地[3]。《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明确指出:促进重点人群的体育活动。这里所指的重点人群就包括了老年人和残疾人在内,体育活动场地距离远,会增加这两类人群的健身难度,给他们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
(三)群众体育场地器材资源浪费
从群众体育建设地理位置不合理中侧面折射出资源浪费的问题,政府、企业、社区及各界人士建设运动场地是为了更好的服务于群众。规划场地,建设体育场所,购买体育器材,这些过程的执行都需要资金,但是资金与器材的投入是否能真正起到为群众服务的作用,关键还是在于广大群众是否用得起、愿用以及用得上这些场地设施[4]。因此,选择一个正确的地点决定了财力投资与物力投资是否值得。如果场地设施建设位置不合理,会导致运动场地无人问津,投资的体育器材不能得到利用,直接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也从侧面反映出投资不合理,俗话说:钱要用在刀刃上。取之于民,用之于民,有效地利用资源才能为群众体育的发展起到积极作用。
三、结语
在笔者看来,当前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不容乐观。广大群众参与运动的目的是为了锻炼身体,增强体质,优良的环境及设施对群众广泛参与体育运动有着良好的诱导作用。场地设施的建设对群众参与体育活动的动机有重要的影响[5],在环境质量差,场地拥挤的情况下进行体育活动,不仅会对身体带来负面影响,也违背了广大群众进行体育锻炼的初衷,对这种环境和建设位置不合理的场地设施,大多数群众都会不会选择。除此之外,还会造成群众纠纷、器材浪费等问题。由此可见,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的现状需要调整和改善,虽然数量上不断增多,但是依旧不能满足群众对正确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
四、建议
(一)政府和企业要高度重视群众体育场地选择存在的问题,建立以政府为主、企业为辅的一体化管理机制,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二)规划场地大小及场地用途,减少广大群众在运动中因场地问题而产生不必要的纠纷。综合利用场地,结合科技发展,采用创新的方式设计可变换的场地,提高场地的功能、开放和使用率。
(三)加强学校体育场馆和政府管辖的体育中心的对外开放程度。尤其是各大高校c体育中心,在保证学生安全的基础上提高对外开放率,加大开放力度既能为群众体育提供场馆又能为学校带来经济收益。
(四)在场地建设时减少浪费,综合利用场地器材与资源。考虑器材配备齐全的同时,需要注意投入和成效是否成正比,以便充分发挥体育场地设施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唐胜英,Elizabeth Pike.英国大众体育场地设施的供给、管理与使用[J].体育与科学.2015(2):94-100.
[2] 魏华,权德庆,雷福民,等.中国群众体育场地发展变化及驱动力研究[J].体育科学.2012(7):3-8.
[3] 魏华.后奥运期我国群众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调查分析[J].新西部(下旬・理论版),2011(5):250.
篇2
【关键词】地方,高校,城市,体育场地设施,现状调查
1.地方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开放情况
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比较与其他的社区、小区,居民区而言是相对比较充足的,而且非专用的空地也相对较多,且环境优雅、绿化充分、边缘空地充足,是进行体育活动、休闲的理想场所.也是周围企业事业单位职工、退休人员、中老年人余暇时进行健身和锻炼身体的理想场所。目前,我国各省市高校的体育资源的空间特征对于群众锻炼的身体状况、锻炼需求及城市基础建设等,具有其他标准的体育场地设施不可比拟的优势和重要性。
据调查了解可知,我国大多数地方的高校所属的体育场地设施中,完全对外开放的不足10%,部分开放的不超过40%,不开放的占50左右%。这也可以说明目前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在群众体育和全民健身运动中并没有发挥其重要的作用。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比较于社区来说设备相对完备,条件优于一般的社区的体育设施,在不影响高校正常的教育活动之余,对外有条件的开发体育场地设施,这样既可缓解和减轻社区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问题,这样不但可以增加学校的收入和运营资金,又可以增加对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的资金投入,因此,采取灵活的措施发展高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运营情况外,也可以缓解社会的需求状况。对外开放部分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将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进程中发挥重要的作用。
2.研究结果与讨论
经过数百年高等教育的发展,国内各高校体育场地设施都有了长足的发展,但是要满足日益扩展的大学生文化生活和体育事业发展、实现社会经济持续发展、构建和谐社会,刚还存在一定的差距。
2.1逐渐提高各个高校的体育场地和设施数量和规格,目前的调查数据显示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基础建设的比例严重低于国家的各项的规定指标。我国第五次场地设施数据显示我国高校的体育与场地设施占全国场地设施的67.7%,是主要的体育运动场所。在表一中可以得出,九江市高校的体育运动场地数量只占全市的场地数量的58.55%,没有达到全国的指标。
2.2国内大多数高校的体育设施档次相对于偏低、功能结构单一,尤其是相对竞技体育发展的要求设施结构条件差、档次偏低、功能单一、种类构成失衡、分布不均,存在着不少问题,学生与体育健身的条件,在档次、规模、种类都不能满足学生的基本要求。
2.3高校的场地设施的数量上分布不均,开放时间短。经济比较发达的地方占的场地面积和设施优于经济相对缓慢的地方,由于各各个高校所处得地区相对不同,经济带也不同。经济是决定一个地区的发展,这也就导致了各个高校的体育场地分布不平衡,对外开放的时间也会缩短。
2.4利用现有的建筑修建体育场地设施,在各个高校中,很多的教室,比如是老的建筑等都可以运作为体育场地的一部分,在其他的国家也有类似的实例,例如,英国有用教堂改造为文体中心,荷兰有用煤气库改造成的体育馆,芬兰有用防空洞改造成游泳馆。这种体育设施的优点是可以以低价位和良好的场地质量受到附近居民的欢迎和喜爱,并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
3.建议与对策
3.1改变观念,增强体育意识
随着体育运动的越来越受欢迎,也在2008年奥运会的大背景影响下,学校领导应高度重视高等学校体育教育工作的发展,充分关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状,在思想上改变对体育教育的忽视,逐步的改善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以保证学校的正常需要,保证广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如今体育场地设施在高校的位置越来重要,改变观念,增强体育意识,以顺应当代社会教育发展的潮流。
3.2加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经费投入
经费投入是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重要因素,只有保证经费的投入到位才可以保证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完成。学校领导应该充分关注学校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象,加大体育经费的投入力度,逐渐改善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不足的现状。
3.3开放特色的运动场地设施
高校应充分利用各个校区的地方特色、开放学校现有的有限资源,采取多种的渠道来开发利用场地,运用各种正规手段来弥补体育经费不足的情况,增加和改善高校的体育场地设施,根据学校学生的运动特点开展各种不同的运动的项目类型,比如一些冷门的运动项目也可以开展:手球、壁球等。发展特色的运动场地设施等。
3.4促进地方高校与城市体育场地设施互动发展
资源互补、合理开发、人性化管理。
参考文献:
[1]五次全国体育场地设施普查.九江市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资料汇编[G].2004.
[2]五次全国体育场地设施普查数据公布[R].2005.
[3]李竖锐.广州市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现状与对策[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04,21(3):19-21
[4]姜同仁.我国两次体育场地普查情况的比较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7(3).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体育场所;建设标准
近几年,我国高校规模发展较快,招生人数更是快速增长,高等教育机构数量也出现快速增长,比如2012年我国本科招生人数达到3566411人,可见我国招生数量之多,对此招生数量的增长高校的体育场所建设也要加快速度,提高体育场所品质。但目前在许多高校教育的发展过程中出现了许多招生人数与体育场馆建设不足二者之间的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已经影响了高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成为高校体育发展面临的瓶颈问题之一。
一.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场地数量太少,经费投入不足
目前我国的高校主要集中在大中型城市中,而在城市由于土地紧张等因素,使得高校的发展用地等出现紧张,尤其是高校的扩大,由于它们的地理位置使得周围的用地土地,导致它们没有相应空闲的土地,据我国有关的统计材料显示我国的高校招生数量与体育场所的数量二者的关系出现了矛盾,体育场所不能适应招生人数的增长。追究起原因主要是体育教育资金投入不足,尤其是对于体育场所建设的资金支持力度不够,虽然近几年我国对于教育投入的力度有所加大,但是落实到对体育场所建设的资金几乎没有增长的趋势,体育场所建设的资金主要来源于体育场所的盈利或者学校的自有资金,而体育场所的建设需要持久性,它需要财政不断的提供资金给与支持。
二.高校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的标准和要求
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和器材设备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课余训练、竞赛正常进行所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落实“健康第一”指导思想的具体措施,是学校基本教学条件建设的有机组成部分,也是检查、督导、评估、规范学校办学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各地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应重视和加强体育场馆设施器材的建设和配备工作,在学校建设规划中予以重视,在财力、物力上予以保证。
国家颁布的《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配备目录》提出,体育场馆设施配备目录分为两类,即基本配备类和发展配备类。其中基本配备类包括必配类和选配类。必配类是根据体育教学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基本要求,在考虑学校规模、水平的基础上确定的,各学校必须按照要求配备。选配类是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地域、气候、传统、经济状况等),围绕学校的体育教学内容和开展课外体育活动的需要,自主选择配备。必配类和选配类共同组成某一学校体育场馆设施的基本配备目录。而发展配备类是根据学校的办学目标定位,学校教学条件的不断完善,要主动使学校体育场馆设施、器材条件进一步满足学生对体育锻炼的要求,从数量和质量上全面提高。
因此高等学校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高要求,充分享受高科技带来的成果,使体育场地与设施建设赶上现代化的步伐。
(一)选择性与发展性
各类不同规模的学校,在基本配备类,室外场地设施在选配类都有规定的内容可供选择,一般都是结合学校人力、财力及学生兴趣爱好选择其它设施内容。室内场地设施有跆拳道室、健美操房、乒乓球房、羽毛球房。同时,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的配置应与高等教育全面发展的态势相适应,因此,又具有可持续发展性。从项目上看,发展室外场地设施有轮滑、滑雪场、体操、武术、散打、健身器械区、野外活动(登山、野营、滑冰、帆板、自行车、冲浪等)基地、攀岩场、棒(垒)球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活动区。室内场地设施有风雨操场、乒乓球(羽毛球)室、手球场、拳击、防身术、形体场地、壁球、固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场所。
(二)全面性与实用性
从配备类看,室外场地设施配置随着学校规模的扩大而数量增多。室内场地设施配置在硬件、标准及功能上都有规定,且各专项用房地面均为木质或塑胶,固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检测场所。从发展类配备看,均按原学校规模提升一个档次和标准。室外场地设施配置注重内容、项目、面积、数量、环保、实用;而室内场地设施则更注重标准、规格、档次、质量、多功能综合性,“一馆多用”是普通高等学校体育场馆设施配置的核心部分。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配置一个很大的特点之一就是全面性和实用性,这与大学体育的特点是相一致的。而配置体育场地设施、器材设备的目的,最终在于实际应用。由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不平衡性,学校目标定位、发展规模大小、及具体情况(地域、气候、传统、经济状况等)因素各异,因此,还应做到配置有序、立体选择、安全实用为原则。
篇4
【关键词】河南省;城市社区;体育公共设施利用率
On the Current Service of Community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CHEN A-qi, ZHU Ji
(Department of Public Sports, Henan University, Kaifeng 475000, China)
【Abstract】Using the methods of literature review, questionnaire, interviews and other research methods, this research analyzes the current service of public sports facilities in cities of Henan Province. It proposes suggestions and countermeasures aimed at the problems existing, hoping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public sports services.
【Keywords】Henan Province, urban community, public sports facility
引?摇言
2011年2月15日国务院《关于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的通知》(以下简称《计划》),是继《全民健身条例》后,国务院颁布的又一发展体育事业的重要指导性文件,是新时期国家全民健身事业的发展规划,也是“十二五”期间开展全民健身活动的重要依据。在《计划》“保障措施”部分,提出在加大各级财政全民健身事业投入,鼓励社会兴办全民健身事业,有计划地建设公共体育设施,提高体育设施利用率,加强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广泛开展全民健身志愿服务活动,不断加大科学健身指导的力度,做好信息、科研和法制建设工作八项要求。同时,在《计划》“工作措施”部分,提出了十二条具体措施,明确了相应部门的职责。尤其是在“工作措施”中第二条更是明确指出,要“大力发展城市社区体育。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将城市社区体育工作作为社区建设的基本内容,统筹规划,加大投入,以城市街道和居住社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为重点,不断改善社区居民体育健身环境和条件,提供基本公共服务。”
当前河南省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体育需求与社会提供的体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依然突出,群众体育活动普及率不高,政府向人民群众提供体育公共服务的职能尚未得到充分发挥。新形势下对河南省城市公共体育服务现状进行深入研究,并针对其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建议和发展对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1 河南省城市居住区体育公共设施服务现状
根据调研分析,河南省城市社区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情况基本上与城市经济发展水平是相对应的。经济越发达,城市社区建设的功能越齐全,公共体育设施配备的数量越多,居民的健身条件越好。
1.1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总量不足,不能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健身需求
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是发展城市社区体育运动的物质基础。由于历史的原因,我省城市社区的体育设施严重不足,大多社区居民还是在自家庭院、公路街道、住宅空地、场院等非正规体育场所锻炼身体,现有的社区配套体育场地设施远远满足不了居民锻炼身体的要求,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配套建设缺乏立法保障和标准制约,不能适应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要求。一边是体育人口的快速增加,人民群众追求健康的生活方式,锻炼身体的要求愈加迫切。另一边是社区体育场地设施的严重匮乏。这样一来,在我省大多数城市的居住小区中,居民的体育活动根本无法得到正常开展。于是便有不少喜欢运动的青少年在社区住宅楼前后的空地上踢球,造成玻璃破损、花草被毁、行人受阻,严重影响生活安宁的局面。小区好住健身难,这就是刚刚从乔迁之喜之中平静下来的居民新的烦恼和感慨〔1〕,居民日常锻炼身体的迫切要求与体育场地设施匮乏的矛盾日益加剧。
篇5
摘 要 通过对武汉市几所高校体育场地设施进行调研,了解高校体育场地开放的现状和开放形式,探索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进行有偿开放的具体方法,总结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在有偿开放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真正开放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意见和建议。
关键词 高校体育场馆 管理 运营
一、研究目的
体育场馆设施是保证体育教学、课外体育活动和体育训练正常进行必不可少的物质条件,是检查、评估、规范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但长期以来,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工作一直困绕着各级各类学校的体育场馆责任人。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选取武汉市12所高校为调查对象,以体育场地设施的管理运行模式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研究主要采用问卷调查法、文献资料法、数理统计法、逻辑分析法。选择12所高校,共发放问卷100份,问卷回收91份,有效问卷率88%,能满足分析及研究的要求。
三、结果与分析
(一)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开放的必然性
高校体育改革积极寻找突破口,体育场馆也由过去单一封闭的状态,逐步向社会开放,有偿服务开始进入实质性运转阶段。如何在现有的条件下,科学、合理地安排好高校体育场馆的资源配置,使之更好地发挥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这不仅是高校体育改革遇到的一个问题,更是关系到全民健身、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课题。
1.市场需求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只有按市场需求组织生产经营,才有可能取得收益。而高校体育场馆的有偿开放,作为一种经济行为,具有广阔的市场。现代社会生产和生活方式带来的精神紧张、情感失衡、压抑等不良情绪需要宣泄和释放,而体育运动是他们的最佳选择;花钱买健康渐成一种时尚,许多人渴望得到健身指导,高校体育场馆向社会有偿开放,可极大地满足他们健身娱乐方面的需求。这又为有偿开放提供了一个潜在的巨大市场。
2.高校自身的优势
高校体育场馆相对来说面积大,场地条件较优越。另外,体育师资力量较强,掌握了科学锻炼的理论与方法,可谓集教学、训练、科技为一体,这都是高校具有的优势。因此,充分利用高校体育场馆优势向社会开放,发挥高校体育人才优势,参与社会体育指导,从而获得社会和经济的双重效益。
(二)有偿开放比无偿开放更具开放优势
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发现,进行无偿开放和有偿开放的学校或多或少总是要面对开放带来的负效应,这些负效应包括:扰乱校园正常的生活秩序、损坏体育场地设施、污染校园环境、在校园内出现不文明行为给学校带来不安全因素、运动损伤带来的权责纠纷等等,这些负效应会直接影响学校的开放质量,尤其是那些进行无偿开放的学校,因为无法化解这些负效应,所以有些学校就将全开放变成了半开放,少数学校甚至因此而选择了不开放,相反,那些进行有偿开放的学校不但没有被这些负效应所难住,而且能很好的解决和克服这些问题。由此可见,有偿开放比无偿开放更具开放优势,根据我们的调查,有偿开放和无偿开放相比它的优势集中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有偿开放可以有效解决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面临体育场地严重缺乏的困难,尤其在人口稠密的大城市更是如此。1995年国家体委下发《关于公共体育场馆向群众开放的通知》后,各地公共体育场馆普遍开放,群众锻炼场地缺乏的问题得到缓解,但这个问题仍然没有得到根本的解决。目前我国现有各种体育场馆总数的65%以上在学校,以前学校的体育场地除正常上课及训练外,都是闲置的,偶尔有一些学生或群众要求来运动,涉及管理和安全等问题,都无法使其如愿,现在通过有偿开放则可以面向社会人员开放,从而可以有效的解决体育活动场地不足的问题。
2.高校体育场地设施有偿开放可以保证开放的管理力度
开放的生命在管理,管理的力度将直接影响开放的广度和深度,而决定管理力度的因素是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和学校的资金投入,开放是教育部的规定,所以各级各类学校的领导都很重视,但是上级部门没有专项开放资金投入,所以开放资金的投入全靠各级各类学校自己解决,这样一来,许多资金不足的学校,他们的开放资金投入也就不足,由此就会导致他们的开放管理混乱,从而影响开放,而进行有偿开放的学校,由于有偿开放可以解决资金的投入问题,所以他们的管理力度就能得到保证,也因此能保证开放的顺利进行。
(三)有偿开放的具体方法
有偿开放的优势表明,有偿开放具有很强的生命力,那么我们的学校究竟该怎样来进行有偿开放呢?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发现,进行有偿开放的学校必须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明确开放的时间:进行有偿开放,首先要根据学校的具体情况来确定开放的时间,调查显示:开放的时间一般安排在每天的18时至22时,节假日的8时至22时。
四、结论与建议
(一)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进行有偿开放,是贯彻《体育法》和《全民健身计划纲要》,整合社会体育设施资源,推进群众性体育活动广泛开展的需要。
(二)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时,有偿开放比无偿开放更具生命力。
(三)有偿开放的学校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的主要目的不是为赚钱,而是社会资源共享。
参考文献:
[1] 许闽峰,刘素珍等.对北京、天津、上海学校体育场地开放情况的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1999.19(4):1-5.
篇6
[关键词]学校体育;社会体育;互动发展
[中图分类号]G80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 — 2234(2013)09 — 0136 — 02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人们的思想观念在发生着变化,人们更加注重生活质量的提高,决定生活质量的主要因素是教育和健康,而体育锻炼是提高人类身体健康水平的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在现代社会,人们对体育的需求越来越强烈,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使得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界限越来越模糊,并呈现出一种融合的态势。〔1〕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是部分与整体的关系,学校体育的发展会受到社会体育的制约,同时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也会促进社会体育的不断完善。〔2〕我们应该把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的协调发展,以及未来社会对人才健康素质的需求,作为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基本出发点。因此,有效地促进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可以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分析和研究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互动发展,对加快学校体育的改革步伐和实现终身体育教育,对提高国民体质和全面深入地开展全民健身活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的必要性分析
(一)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促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
人类对健康的需求,促使人们自觉地参与到体育健身活动之中,人们需要体育,需要掌握科学健身的方法,这种需求促进了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发展的最终目的是培养人们的终生体育意识和能力。人们在青少年时期都要接受学校教育,我国的教育方针要求受教育者要在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学校体育教育是贯穿于学校教育始终的一门重要课程,增进学生健康,增强学生体质,培养学生终身体育的能力是学校体育的首要任务,青少年儿童正处在身体生长发育的黄金时期,学校体育通过完整的教育计划,小学、初中、高中、大学相互连接的教学内容体系,对青少年体育兴趣的培养,科学健身方法的掌握,终身体育能力的提高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学校体育在促进学生健康发展,培养良好个性及身心的全面发展方面占据绝对优势。加强学校体育工作不仅能为青少年儿童的健康成长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而且也能够为社会增加体育人口和优秀的体育指导人才,从而促进了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
(二)学校高素质的体育人才群是社会体育健康发展的动力
随着我国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社会体育指导员紧缺,总体指导科学健身能力较弱成为制约社会体育发展的瓶颈。而学校体育作为学校教育的基础课程,贯穿于小学教育到大学教育的始终,是历时最长、学时最多的课程。根据国家对体育教育的规定,各级各类学校必须配备一定数量的体育教师,并且对学历和水平都有一定的要求。学校体育教师队伍是一支运动能力过硬,学历层次、学术水平较高,科学健身指导能力强的队伍。如果使这些具有较高体育运动技能和体育知识储备的体育教师投身到社会体育之中,使他们成为优秀的社会体育指导员,为我国社会体育的健康发展做贡献,学校高素质的体育人才群是社会体育健康发展的动力。同时,通过社会体育的指导,能进一步提高体育教师的能力和水平,使他们高质量的完成学校体育教学任务,还可以有效地促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融合与发展。众多的体育专业大学生也是促进社会体育发展的一支重要力量,应积极创建体育专业大学生的课外实践基地,是大学生走出校门,促使所学的体育理论知识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大学生的实践能力,使学校体育在社会体育中得到延伸。
(三)学校良好的场地设施是推动社会体育发展的保障
由于我国人口众多,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现阶段我国大多数地区社会体育场地设施还处于严重不足的状态。虽然国家和社会力量都在努力解决这一供需矛盾,但是由于资金、场地等等众多决定性因素的限制,单靠社会体育很难在短时间内有效解决。而学校体育拥有大量的体育场地设施,这些体育设施在早晚和节假日大多都被闲置,这为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提供了可能,我国早在《全民健身计划实施纲要》中也明确规定,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要有偿或无偿向社会开放。我国政府正在积极努力加快学校体育场地设施向社会开放,学校部分场地设施面向社会的有偿开放,可以为学校创收,形成学校体育场地设施的良性循环,并解决了社会体育场地设施不足这一矛盾,最终达到学校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为社会体育的快速发展提供保障。学校体育和社会体育在体育场地设施上的良性互动,可以满足社会人群参加体育活动的需求,可以使学校体育场地设施进入良性循环状态,还可以使社区居民在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接受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提高自身文化知识和修养。
二、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分析
(一)加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的相互渗透
学校体育课程建设的核心就是体育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创新,体育课程的教学内容要充分体现科学性、先进性、趣味性和民族性,具有区域特色,强化区域社会服务功能,强化区域文化的引领。学校体育课程将“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作为选编教学内容的基本出发点,遵循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兴趣爱好,坚持健身性与文化性相结合,科学性和可接受性相结合,民族性和世界性相结合的基本原则。在教学中坚持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内容的选择与实施过程中充分体现“以人为本、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与学校教育的总目标一一对应。精心选择体现科学化、生活化和健身化的教学内容,重视学生体育文化素养的培养,重视服务地方社会,重视与社会体育的有效衔接,创造性地开设出丰富多彩具有时代性、民族性和校本特色的教学项目供学生选择学习,确保学生掌握多种科学健身方法,为学生走向社会后的科学健身打下坚实的基础,有效地促使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在体育内容上相互渗透。
(二)促进学校体育人才与社会体育的相互融合
学校体育人才如果能与社会体育相互融合,必将有效地推动社会体育科学化的快速发展。师资队伍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确保体育课程建设持续发展的根本保证。在我国大力发展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前提下,各级学校的体育师资队伍得到了较大的改善,体育师资队伍已经逐步形成了结构合理、人员稳定、学术造诣高、教学能力强、教学经验丰富、教学特色鲜明,团结协作精神好、教学思想活跃、教研能力强的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要积极为体育教师业务学习和科研活动提供保障,鼓励教师参加学术活动、进行短期业务培训、考取高级别裁判和社会体育指导员,服务于社会体育。还应该经常组织体育教师参与国家、省市的体育竞赛裁判工作,社会体育指导员培训工作,教练员训练理论培训工作;与社会体育机构联办大学生社会体育实习基地,为大学生提供参与社会体育实践的机会。高校体育教师具有较强的业务能力和科研水平,科研设备也比较齐全,应充分利用这一优势,广泛地开展全民健身运动的科研工作,实现从竞技体育、学校体育的研究向社会体育研究的分流,达到指导全民健身活动沿着科学轨道深入开展。
(三)加快体育场馆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
根据《2007年中国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现状调查公报》,体育场地设施的缺乏仍然是影响城乡居民参加体育锻炼的主要原因。〔3〕《全民健身计划纲要》中指出:“各种国有体育场地设施都要向社会开放,加强管理,提高使用率,并为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参加体育健身活动提供便利条件”。近年,我省把加强群众身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作为提高体育公共服务能力的基础和重点工作,大力实施体育健身工程的覆盖延伸,全面推进城乡社会体育一体化发展。但是,现阶段公共体育设施建设的步伐远远跟不上人民群众对体育场地设施的需求,发挥学校体育场馆的优势,挖掘潜力,为社会体育服务,可以有效地缓解公共体育设施紧缺这一问题,并促进学校体育场馆建设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学校的体育场地设施等硬件建设是体育教学、训练任务完成的保障,学校对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十分重视,每年均投入大量的资金来修建体育场地设施,确保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健身和学习的环境,并利用体育来提升学校的形象和知名度。建议各级学校应把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无偿或有偿地向社会开放,积极主动地服务于地方社会体育,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体育健身服务,形成学校体育场馆设施与社会体育的良性互动发展。
(四)推动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互动发展
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同属于社会大文化的背景下两种不同文化,他们可以是相互独立存在的文化。〔4〕但是共同的价值观,相同的育人理念和“以人为本,促进人的身心全面发展”的终极目标,将体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关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两种文化相互融合、渗透,形成了良性的互动发展。学校不仅有大量高水平的体育教师和良好的体育场地设施,还有独具特色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社会体育除拥有生动有趣的休闲体育活动场所外,还有广博的民俗文化,学校体育应肩负起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因此,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结合不是简单地人力、物质的相互利用,而是多方位的相互融合和相互影响。社区居民进入学校参加体育活动的同时,会受到大学校园文化的熏陶,既锻炼了身体,又提高了文化知识和修养。学生和教师在社会这所大学中可以学到书本上没有的知识,既参与了社会实践、锻炼了身体,又增长了社会文化知识,这充分体现了文化资源的共享。学校体育应该引领区域体育文化的大发展并服务于区域社会。
三、小结
总之,随着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体育社会化程度的提高,群众对体育的需求不断增强。学校体育改革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贯彻“健康第一”、“素质教育”、“终身体育”的思想,以增强体质、增进身心健康、社会适应性和提高体育人文素养,传承与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服务于地方社会为宗旨。学校体育的进一步发展会促进社会体育的不断完善,为社会体育提供人力资源和场地设施资源。要有效地促进社会体育和学校体育的互动发展,达到全民健身和终身体育的目的,为全民健身计划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 考 文 献〕
〔1〕邹师,周莹,郭殿祥.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衔接途径〔J〕.中国学校体育,2001,(04).
〔2〕何颖峰.论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互动发展〔J〕.中国成人教育,2010,(20):76-77.
篇7
[关键词]体育场地;影响因素;对策
[中图分类号]G81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1)13-0131-02
1 影响河北省体育场地资源发展的主要因素分析
1.1 体育场地的经济投资渠道单一
河北省的体育场地很大程度上是在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时期建设起来的,带有较高的公益化和福利化色彩,其经费主要来源有财政拨款、单位自筹、社会捐赠、体育彩票公益金、经营收入等。政府的财政拨款是体育场地设施投资的一个重要渠道,政府以指令性计划配置其资金,并对其实行与高度集中管理相适应的统收统支的管理体制。它在一段时期内保证了稳定的经费来源,有计划均衡地发展了体育事业,同时也保证社会成员不受经济限制参与各种体育活动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但是,随着社会体制的变革,这种融资方式导致财政负担过重。据资料显示,河北省体育场地建设财政拨款占整个体育场地建设资金投入的63%。这样无形之中加大了河北省财政压力,也不利于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伴随着全国经济、社会迅速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人口增长,承办国际性赛事的不断增多,对大型竞赛场地的综合需求也越来越大。因而大型竞赛场地建设过程中寻求新的融资方式,特别是在体育彩票公益金、体育场馆经营收入等方面创造新的融资渠道,实现体育场馆的可持续发展。因此,我省体育场地建设获取多渠道的资金来源势在必行。
1.2 体育场地结构单一,缺乏高质量的室内体育场地
从目前河北省现有的场地状况来看,一方面,大型体育场地很少,场地设施较为落后,现代化程度较低;能达到承办国家级综合性体育比赛、国际级体育竞赛要求的大型体育设施仍为空白。如河北省体育馆建于1984年,设施陈旧,其是在群众健身、娱乐、饮食等配套设施上与社会需求差距较大,已远远不适应新时期体育事业发展的要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些场地越来越不能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而将被淘汰,必须对它们进行改造。另一方面,体现现代生活质量的室内游泳场、网球场、攀岩场等体育场地十分匮乏,仅占总场地的0.9%。
1.3 体育场地资源的短缺与浪费
由于河北省的经济水平和发达省份相比是存在差距的,因此在体育消费水平力上也存在差距,相比较经济比较发达省份,河北省体育消费仍然处在较低的水平。因此,有的收费性场馆门槛过高就限制了群众健身的参与。现在,我省体育场馆建设存在如下现象,一是各地耗资很大建设的体育场馆多立足于竞技使用,二是为迎合高消费者的体育需求而建设占地面积较大的高尔夫球场和保龄球馆,通常用途较少,往往在建成后闲置时间多于使用时间,造成了资金浪费;而服务于群众体育的体育设施较少。体育场地建设存在着盲目攀比现象,脱离群众体育的实际健身需求,与国际通行做法相违背,在国外大量兴建的是群众体育设施,大型竞技用场馆很少。
1.4 体育场地结构不均衡
河北省内体育场地结构以室外体育场地为主体,而室内体育场地偏少,室内体育场地中标准体育场地的占10.8%;而在室外体育场地中,篮球场、小运动场和排球场占标准体育场地总数的79.7%。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元化健身需求难以有效满足,同时也制约了许多运动项目的开展。
2 河北省体育场地发展的对策分析
2.1 根据发展规划建设场地,满足竞赛训练和全民健身的需要
体育场地建设是整个社会发展与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开展竞技体育和全民健身活动必需的基本条件。体育场地建设要结合本部门的工作任务、当地经济状况和人文特点,纳入城乡建设规划中。特别是在省内大中城市要按照国家对城镇公用体育设施用地定额指标的有关规定,兴建体育场馆及设施,满足竞赛、训练、健身的需要。县级体育机构所属体育场地设施,应本着因地制宜、量力而行的原则建设。
2.2 发挥各级政府体育场地建设的主导作用
对于面向社会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的体育公益事业,政府的投入仍然是体育事业发展的主渠道,各级政府作为投资主体,必须增加对体育场地建设的资金投入,将体育事业经费基本建设资金列入本级政府财政预算和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确保包括体育场地建设在内的体育事业经费随着当地财政收入的增长逐步增加。把体育场地建设用地纳入城市发展规划,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预留用地。同时,建议在编制规划时要充分考虑新建体育设施在建筑景观特色、配套服务、综合利用和带动产业发展等方面的作用,不应简单追求设施的豪华和大而全。
2.3 拓宽体育场馆融资渠道,拓展体育场馆资金来源
河北省体育场地投资主要是政府财政拨款和单位自筹为主,但国家与单位的财力是非常有限的。河北省要在适度增加政府财政对体育场地的资金投入的基础之上,组建专门用于扶持体育场地发展的政策性金融机构,设立体育场地投资基金,逐步走上政府支撑,企业运作之路,积极引导和鼓励社会资金投向体育场地。不断地拓宽体育场地的融资渠道,造就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灵活的投资机制,确保体育场地的建设和运作有源源不断的经费来源,以加快体育场地的建设步伐,满足河北人民日益提高的对体育健身娱乐、休闲、健美等体育运动不同层次的需求。
2.4 提高原有场地的利用率,进行资源的有效整合
2009年国家颁布的《全民健身条例》第28条明确规定学校体育设施应该积极向公众开放。可见,体育场地资源的利用率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体育场地发展的重大问题。在现有场地使用和进行场地建设时,应摒弃过去只为运动训练和竞赛服务的观念,要与时俱进,用科学发展的思维充分考虑建设和谐社会全民健身的需要,对已有的场地进行有效使用、开发和改造,参考和借鉴国内外的成功经验,提高场馆管理效率,以经济效益为中心,全面开放体育场馆设施。以市场为取向,按照供求规律、价值规律、竞争规律运作场馆,提高使用效率,实行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现代企业制度。体育场地的建设要处理好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关系。采取多种措施,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严禁侵占、破坏现有体育场地设施及任意改变其用途的行为。对于已经被侵占或破坏的要限期归还、修复或赔偿。
参考文献:
[1]陈祥岩,邹本旭,马艳红,等.“十一五”期间我国体育系统体育场地建设影响因素及发展趋势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7(2):13-14.
[2]钟天朗.上海市民营类营业性体育场所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06,14(1):41-42.
[3]滕玉凤,范碧鸿,李小红,等.南宁市体育场地现状分析及其发展构想[J].体育科技,2005,26(3):57-62.
[4]喻小红,朱翔,朱佩娟.公共体育场馆产业化发展的对策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05,28(8):1056-1058.
篇8
【关键词】西南地区;民族传统体育
西南地区是指、云南、四川和重庆等省、市、自治区,世居的少数民族共有29个。即藏、门巴、珞巴、彝、白、哈尼、傣、傈僳、佤、拉祜、纳西、景颇、布朗、阿昌、普米、怒、德昂、独龙、基诺、羌、壮、苗、土家、回、蒙古、布依、水、瑶、满等民族。这里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地区,且是一个多民族文化交融的地带,因山地居多、交通闭塞的原因,这里更是一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地理空间。特殊的地理环境、生活方式、意识形态及,造就了独具一格的西南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小生长在民族地区,八十年代以来就职于民族高校,本人利用生活、工作之便,以多种方式对云、贵、川等地民族地区进行了走访调查。通过调查发现,西南民族传统体育种类丰富、项目众多,体现了各族人民的生活、情感和价值取向,具有健身、娱乐、教育、政治等多种功能,但其现状和传承方式令人担忧。
一、西南民族体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一)民族体育指导人才匮乏
体育指导员是发展我国体育事业与全民健身活动推进中的一支重要力量。由于民族地区较为落后,城乡体育发展不平衡,广大农村地区还没有体育指导员,使农村体育人才极度匮乏,基层农村几乎没有专业体育人才。有的地区乡镇一级都还没有设置专业的体育管理与指导人员,无专人具体负责管理和开展乡村的体育工作,导致乡镇体育工作缺少计划与指导,无法系统地组织和开展农村体育工作。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逐步实施,大批农村青年纷纷进城务工,西南少数民族地区也同样如此。虽然为家乡建设带回了资金,但由于他们的缺失,使人们的观念发生了很大变化,不少人不再把本民族的文化看得那么神圣。于是在西南民族地区,不仅出现了民族传统体育人员青黄不接的局面,还出现了民族传统体育受到冷落,现代体育又未能真正融入少数民族群众生活之中这样一种尴尬局面。
(二)基层体育管理机构设置不够完善
由于长期受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基层群众体育的管理模式依然是靠自上而下的行政指令来发挥作用,且体育的行政组织结构只达到乡镇一级(乡文体站),而没能向村(寨)一级延续。使村一级的体育管理组织基本上处于空白状态。尽管有些村寨已成立有农村体育协会和老年体育协会等民间体育社团组织,但由于受经费、体育人才和体育场地设施等因素的影响,这些少之又少的民间体育社团很难发挥其作用,无法担负起开展民族传统体育的组织管理、指导、赛事策划等工作。
(三)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严重不足,场地被占用现象普遍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群众体育活动的载体,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情况,将直接影响广大群众参与民族传统体育健身活动的条件和积极性。多数民族地区除篮球场外,其他体育场地设施几乎没有。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滞后已成为制约民族传统体育发展的主要瓶颈。此外,有些民族地区的地方政府为了短暂的局部利益,违反《体育法》,将公共体育场地改为商业用地,使原来就已缺乏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更为匮乏紧缺,不能满足广大少数民族群众丰富多彩的健身生活。
(四)少数民族体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够
伴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剧,以及全球化背景下西方现代体育的巨大冲击,许多民族地区在体育事业的发展中忽视了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保护、传承与发展。在西南民族地区开展的国际体育赛事交流活动也多是篮球、足球、排球、乒乓球、马拉松跑、汽车拉力赛等西方现代体育项目。这样的结果对当地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保护、传承与推广是十分不利的。
二、传承和发展西南民族传统体育的对策
(一)加强民族地区体育指导人员和基层体育管理人员的培养
要进一步加强民族地区体育人才和体育骨干队伍的建设与培养,充分发挥各地体育部门和体育院校的优势,对广大民族传统体育人才和骨干进行培训,加大对农村社会体育指导的培训工作,积极发挥他们在组织群众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作用。
(二)进一步完善西南民族地区民族传统体育管理体制
建立科学完善的管理制度,特别是完善乡镇和村一级体育管理结构和体系。积极整合各种乡村社会组织资源,推进西南民族地区体育的不断发展。在建设发展中,要推进文化部门与体育部门的资源进行有效的资源整合,兴建民族传统体育最需要的文化、体育设施,并鼓励群众都可参与。此外,还要重视发挥各种体育社团、体育协会的作用,大力培养民族地区农村的体育骨干和社会体育指导员,不断推进地区民族体育的健康发展。
(三)不断推进民族传统体育场地设施的建设
体育场地设施是广大人民群众进行一切体育活动的基本载体和物质条件。民族地区由于其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地缘特征,体育活动的开展,在满足各族人民群众体育文化生活需求的同时,还肩负着开展国际体育传播与交流,树立国门形象,弘扬国家民族间的文化交流,提高我国体育文化软实力的特殊使命。因此,应从更深远的战略意义来重视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加大投资力度,加强我国民族地区的民族传统体育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满足各族人民日益增长的体育文化需求。
(四)加强开展与对外的体育文化交流
我国西南地区应充分利用毗邻东南亚、南亚诸国的特殊区域优势,充分发挥体育在国际社会交往中所具有的特殊作用,来推进与周边国家、东盟国家之间的国际外交与文化交往活动,不断提高我国在周边国家中的国际声望,提高边疆地区各民族人民对国家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促进我国民族地区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建设。
参考文献:
[1]袁瑛.西南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其传承方式研究[J].黑龙江民族丛刊,2008.1
篇9
【关键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困境,对策
新生代农民工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在产业转型、城市繁荣和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由于长期缺乏社会的关怀,这一特殊群体往往处于社会的边缘地带,与社会主流文化格格不入。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急剧上升,已经发展为一种新的社会阶层。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承担的都是苦、脏、险的工作,其健康问题已经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农民工体育是提高新生代农民工健康水平的重要路径之一,在发展职工体育和农村体育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桥梁和纽带作用,是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转变的必备条件。目前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几乎处于空白状态,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益保障研究已经成为我国社会转型时期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
1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相比,具有以下不同的特点。第一,受教育程度高。新生代农民工与父辈一代农民工相比,受教育程度较高,大部分接受了九年义务教育、高中教育甚至大学教育,具备了一定的文化知识。他们获取知识信息的途径多样化,如电视、手机、书籍、报纸、网络等媒体,为了解体育相关知识和掌握体育技能奠定了基础。第二,消费观念更加开放。传统农民工挣钱的目的是养家糊口,除了衣食住行的日常消费以外,大部分钱都带回农村消费。新生代农民工受城市消费的影响,其消费观念相对比较开放,除了衣食住行方面,他们对生活品质和商品档次的消费有一定的追求。第三,维权意识相对较强。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较高,具备一定的法律知识,当他们的利益受到一定侵害时,会积极主动地寻求方式解决问题,列如沿海地区的“民工荒”和“用脚投票”正是新生代农民工维权意识萌发的具体表现。第四,价值取向多元化。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期望较高,追求梦想、体验生活是他们就业的主要动机,寻求更好的发展机会,摆脱“候鸟”生活,渴望定居城市,过上城里的生活,追求并实现自己的小康梦想。以上特点为新生代农民工追求健康的余暇生活方式、参与体育运动提供了可行性。
2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现实困境
2.1体育权利缺失
从人权法学角度出发,体育权是法律赋予每位公民的与生活相关联的一种权利,亦即由法律保障的公民能够参与体育健身并通过体育获得相关权益的权利,是国家以法律确认和保护的公民实现某种体育行为的可能性。健全的法律是新生代农民工行使自身体育权力的前提和依据,我国出台了《体育法》、《全民健身计划》、《全民健身条例》、《公共文化体育设施条例》等法律法规,涵盖了学校体育、竞技体育、群众体育等方方面面,但没有涉及到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问题。虽然国内专家学者对农民工体育问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呼吁国家把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权利纳入到法治化、规范化的轨道上来,但由于缺乏立法依据,效果不佳。
2.2余暇时间不足
余暇时间是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业余文化生活的前提条件,是指除去工作、吃饭、睡眠、家务劳动等生活必要时间以外,可供自己自由支配的时间。我国《劳动法》明确规定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8小时,每周工作的总时间不能超过44小时,每周至少保证1天休息时间。新生代农民工由于其社会地位的卑微,很难享受到国家规定的待遇。根据调查结果显示,大部分的新生代农民工每天工作都在10小时左右,有的甚至超过了12小时,甚至连国家规定的法定节日都不能享受。新生代农民工大部分时间都用于工作,余暇时间严重不足,在加上长时间的工作使他们身心疲惫,没有时间和精力参与体育锻炼。
2.3体育场地设施匮乏
工厂企业的体育场地设施是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首选,其次是工厂企业周边的体育场地设施,场地设施的好坏直接直接影响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根据相关调查显示:34.2%的工厂企业没有任何体育场地设施,9.2%的企业工厂有几片简陋的篮球场,10.4%的工厂企业有几张乒乓球桌或台球桌,只有55.4%的工厂企业拥有少量的体育器材,如篮球、足球、乒乓球拍、羽毛球拍等。从调查结果可以看出可供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的体育场地设施严重匮乏,大部分新生代农民工只能选择免费的广场和公园进行体育活动。尽管新生代农民工居住的周边会有一些体育场地设施,但是也是杯水车薪,难以满足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健身需求。
2.4体育消费能力有限
新生代农民工受教育程度明显高于传统农民工,具有容易接受新鲜事物的能力,具备一定的体育锻炼意识和体育消费观念,在经济条件容许的前提下也会注重体育和健康方面的消费。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民工工资水平普遍提高,但与城市居民相比仍然是低收入人群,除了日常的生活开销以外所剩无几。根据《新生代农民工调查报告》数据显示,我国新生代农民工平均月收入为1747.87元,是城镇企业职工平均月收入(3046.41元)的57.4%。王晓贞等对江苏省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消费情况进行了现状调查,结果不容乐观,37.54%的新生代农民工每年的体育消费不足100元。消费在101―250元的占41.71%,消费在250元以上的仅占9.15%。由此可见,经济收入水平的低下使新生代农民工在体育消费上严重不足。
3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健身的应对策略
3.1健全法治建设,保障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健身权利
受城乡二元结构和户籍制度的制约,新生代农民工很难享受与城市居民一样的各种社会制度保障,往往不能被城市居民认同,处于城市的边缘化,容易产生自卑的负面情绪。目前政府相关部门还没有出台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政策法规。政府应该引起高度重视,把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纳入法制化建设的轨道,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健身的合法权益。同时加强政府的执法力度,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监督机制,规定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和城市居民一样的体育权利,列如体育健身权利、使用体育公共设施的权利、参与体育比赛的权利等等。
3.2加大宣传力度,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参与意识
新生代农民工与传统农民工相比虽然受教育程度较高,但体育健身意识薄弱,体育参与行为不强,业余精神文化生活严重匮乏,主要是以看电视、打扑克、睡觉和喝酒等活动为主,很少参与体育活动。加大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宣传力度,提高其体育参与意识和行为是开展农民工体育的重要战略。充分利用手机、电视、网络、报刊等现代媒体手段加大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宣传,建立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健身科技指导信息平台,对体育健身活动的开展、体育健身知识、体育健身方法作全方位的宣传报道。总而言之,利用一切资源提高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参与意识,并科学合理引导新生代农民工参与体育锻炼。其次根据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需求特征,开发适合新生代农民工参与的体育项目和内容,提高新生代农民工体育需求的层次。
3.3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新生代农民工体育场地设施建设
随着我国全民健身运动的深入推广,全民健身路径得到了大幅度的改善和提高,但仍然存在设施种类简陋单一、总量供给不足、体育设施的分布不均衡等问题。近些年新生代农民工数量和体育需求日益膨胀,目前的体育设施总量还无法满足新生代农民工多元化的体育需求。应积极探索新生代农民工体育设施多元化的融资渠道和模式,可以形成政府、民间、企业、单位、个人等多渠道筹集资金,如充分利用体育彩票、企业赞助和捐赠、冠名权和广告等形式筹集资金。政府在城市建设规划和社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过程中,在满足城市居民体育健身的同时,要充分考虑城市新生代农民工的数量和分布状况,加强对新生代农民工居住地体育设施的规划和建设,突出体育场地设施建设的公益性、福利性、全民参与性。
3.4提升企业责任,加强新生代农民工体育文化建设
工厂企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是新生代农民工谋生存的场所,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还要担当社会责任,保障新生代农民工合法的体育权益。企业应将体育活动纳入企业文化建设之中,丰富新生代农民工精神文化生活,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企业的发展依赖廉价的劳动力将成为过去,企业应放弃狭隘的利益追求,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承但更多的社会责任。企业应该重视新生代农民工的体育需求,以体育宣传册、体育海报、体育比赛等形式大力宣传农民工体育,邀请体育健身专家、学者定期到本单位作关于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知识讲座和专题报告,与此同时,严格执行我国劳动法规定的工作时间,增加新生代农民工的余暇时间和工资待遇,加大工厂企业体育场地设施建设,为新生代农民工创造良好的体育文化环境和氛围。
参考文献:
[1]丁振峰等.新生代农民工体育的发展策略研究[J].山东体育科技,2014,36(3):29-32.
[2]吴漾.论新生代农民工的特点[J].东岳论丛2009,30(8):57-59.
[3]张世威,荣干.一个不可忽视的农民工问题―体育权利的缺失[J].体育学刊,2007,14(8): 28-31.
[4]陈小蓉,谢红光等.珠江三角洲农民工身体健康与体育行为调查研究[J].体育科学,2010,30(3):11-21.
篇10
一、中学体育教学中教学内容资源的开发
1.传统竞技教学内容的创新和改进
在以往的中学体育教学过程中,传统的竞技教学内容占据了课堂教学的主要地位。然而,实际上多数体育竞技内容并不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体育任课教师不顾学生的身心特点,盲目的利用体育竞技的内容来开展中学体育教学,只会影响学生的体育学习积极性和体育活动的参与热情。
但是,这却并不是说在开展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就要完全摒弃竞技教学内容。正确的做法应是在有针对性的对其进行创新或者有意识的加以改进之后,再将其合理的运用到中学体育教学之中。例如:很多竞技化的运动规则过于苛刻和死板,且标准和要求一般较高,如果将其直接在中学体育教学中进行套用,很容易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打击学生的参与信心。而此时,如果能够根据教学的实际需求和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进行灵活的改造,适当的淡化教学内容的竞技性,降低规则规范的标准和要求,学生就能够更好的体会到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的乐趣,从而带来更好的教学效果。
2.民间体育教学资源的挖掘和利用
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多样的地理条件、不同的风俗习惯,也孕育了我国丰富的民间体育资源。民间体育资源形式多样、特色鲜明,融健身性、娱乐性、民族性和教育性于一体,是一种非常宝贵的资源,如果能够根据中学体育教学的特点和需求,将其有选择、有意识引入中学体育教学活动之中,能够有效的提升中学体育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为中学体育教学活动的高效开展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例如:竹竿舞、滚铁环、跳绳、挤棍等等,不但符合中学生的身心特点,而且特色鲜明、简便易行,均可引入中学体育教学之中。
3.新兴体育运动项目的改造和引入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近些年来,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不断出现和推广。而且在我国经济相对较为发达的地区,部分新兴体育项目已经逐渐融入了学校体育教学之中,有效的促进了学校体育教学改革的实施。因此,在开发中学体育教学资源的过程中,任课教师也可以有意识的挖掘新兴的体育运动项目,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和学校的现有条件以及学生的学习需求,科学引入适合中学体育教学的内容,例如:国标舞、瑜伽以及有氧操等等。这些现代时尚的体育运动项目,能够有效的丰富学校体育教学资源,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另外,任课教师在将新兴体育运动项目引入中学体育教学时还应注意,不要一味的照搬套用,而是要根据学生的身心特点,有针对性的对动作技术进行简化或者对活动的内容进行改造,使之符合学生的学习需求,更为有效、可行。
二、中学体育教学中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
体育设施资源是开展中学体育教学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体育设施资源的短缺或陈旧,不但会影响中学体育教学的质量和成效,还会给学生的体育学习和体育锻炼带来安全隐患。因此,体育设施资源的开发也是中学体育教学资源开发中至关重要的一环。
1.体育场地设施的合理安排
对体育场地设施进行合理的安排和调度是进行体育教学设施资源开发的重要途径之一。具体来说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科学安排的方式主要有三种:一是通过对体育场地设施资源使用功能的深度开发来实现体育场地设施的科学安排。例如:利用一条标志线对体育场地进行划分之后,可以一面进行往返运球接力跑教学,一面可以开展健美操教学,从而使有限的教学场地得到了高效的利用;二是通过对体育场地设施的替代性开发来满足中学体育教学的需求,这种体育教学设施资源开发的方式尤其适用于教学设施较为匮乏的偏远地区学校。例如:部分农村中学缺乏开展耐久跑所需的跑道,任课教师就可以在严密组织教学,确保学生活动安全性的基础上,利用学校周边的小路或是空地来开展教学。三是通过场地设施的合理安排和调度,来实现体育教学场地设施的有效使用。例如:体育任课教师可以根据本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体育教学和课外体育锻炼中场地器材设施的分配时间表,以最大限度的开发场地设施的使用空间,提高其使用效率。
2.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一物多用
为了能够有效的提升学校现有体育设施的利用效率,达到对现有体育设施资源的深度开发和利用,在日常的教学活动中,体育任课教师就必须要改变传统的、固有的体育教学观念和体育器材使用理念,多角度、多方式的来利用学校现有的体育设施,尽可能的实现教学设施的“一物多用”。例如:沙坑既可以用来开展跳远、跳高教学,也可以利用其来巧妙的设计障碍运动;跳绳既可以用来开展跳绳教学,也可以用来做绳操,还可以打成结之后用作投掷的工具等等。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体育课程教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