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范文
时间:2023-04-04 05:53: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前言
乌海市是的一个重要的新兴城市,因此在乌海市的发展建设当中,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对于城市未来的发展有着极为深远的影响。从控规层面上来看,应当对用地规模、容积率、开口方向、配件项目、用地位置、退让距离等控制性内容进行规定。在这一过程中,为了确保乌海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科学性与合理性,应当建立相应的评估框架,确保乌海市控规目标的良好实现。
一、评估框架的构建
基于控规层面,在构建乌海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评估框架的过程中,应当遵循有针对性、突出重点、公平公正、评估因子可量化等基本原则。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对于自然、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都会产生较大的影响。因此,如果不构建一个面面俱到的评估框架,难以有效的顾及到所有层面。因此,应当突出其中的针对性和重点问题[1]。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公共服务设施对于政府服务职能和公共政策的反映尤为重要,因此必须遵循公平公正的原则。在实际实际评估过程中,由于涉及到较为复杂的因子,因此,在空间、时间等方面,这些评估因子必须具备可量化性。同时,评估因子的选择应当符合乌海市的实际发展情况,确保评估结果的真实有效。在评估框架的实际构建中,应当充分考虑到整体与局部之间的协调,有效的联系环境、层次、结构之间的关系。在评估框架中,可分为内在合理性和外在有效性两个方面,综合性的对乌海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进行评估。
二、内在合理性评估
(一)定位评估
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评估当中,定位评估主要是评估用地位置的合理性。在公共服务设施选址的过程中,有很多方面的因素会对其产生影响。例如经济学当中的区位理论、物质空间理论、生态学理论、地理学理论等学科因素。由于这些影响因素往往较为模糊,因此,在实际评估当中,应当着重选取一些重点因素进行评估。对于乌海市来说,道路交通条件、用地经济性、周边用地关联性、服务范围重合度等十分重要。因此在定位评估中,应当从这些方面着手。
(二)定量评估
作为一种社会产品,公共服务设施具有公平、公共等特征。因此,公共服务设施的对象必须为城市大众,是公众能够依法享有的。为了体现良好的公平、公共原则,应当确保其服务半径满足人口分布特点,从而覆盖整个规划区域。对此,在定量评估当中,应当评估乌海市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人口能够满足需求人口的实际要求[2]。对于服务半径过大或不足的公共服务设施,也要通过定量评估进行调整。在定量评估的过程中,主要将服务半径、用地规模、人口分布等作为主要的依据,并且在评估过程中与之相对应。
三、外在有效性评估
(一)专项规划衔接
基于乌海市总体规划,通过相关的专项规划,分别从环卫、商业、交通、工业等方面进行研究,能够更好的实现乌海市的总体规划目标。在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当中,也具有相应的专项规划方案,例如市场、教育等设施。在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专项规划评估当中,一方面需要评估控规成果是否对专项规划进行了落实,另一方面也要评估其与周边廊道和用地的衔接。
(二)控规之间衔接
由于乌海市属于一个新兴城市,因而财政方面比较有限,编制单位的专业人员也不够完备。因此,在乌海市的控规编制单位中,具有多元化的特点。但是,在不同的编制单位中,设计人员往往只在本领域之内进行规划,没有考虑到与其它领域规划之间的协调和衔接,因而容易造成规划方案不合理的情况[3]。因此,对于乌海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评估中,应当对用地布局、位置等方面的衔接进行评估。
(三)总体规划落实
在乌海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总体规划落实评估当中,需要评估公共服务设施规划的约束性内容的落实情况。其中,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用地、空间等方面的内容,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虽然用地位置规划并不属于规定性内容,但是从控规层面来看,可以对其进行更改,因而存在着一定的不确定性。所以,在总体规划落实的评估当中应当基于充分的重视。结论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城市化脚步不断加快。乌海市作为的一个重要的新兴城市,其发展情况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影响。在当前乌海市的发展与建设当中,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与建设有着重要的基础性作用。为了确保规划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从控规层面来看,应当建立相应的规划评估框架,结合乌海市的实际情况,充分了解和掌握相关的影响因素,从而对其进行准确的评估,以促进乌海市的进一步发展。
参考文献:
[1]俞滨洋,耿毓修,王引,彭瑶玲,阳建强,林隽,耿虹,杨晓光,李王鸣,黄卫东.控规面对面[J].城市规划,2015,01:98-102.
[2]赵毅,郑俊,张建召.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县域基本公共服务设施规划方法[J].规划师,2015,03:22-28.
篇2
关键词:居住区 ; 公共服务设施; 教育设施 ; 配套标准 ;
中图分类号:F294 文献标识码:A
1引言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城市建设面积及人口不断增加,但与之相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往往增长速度不成正比,在各地新闻报道中也常见市民抱怨教育设施缺少、医疗设施缺少、文化娱乐设施缺少等等,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日益成为政府和市民高度关心的问题。
政府由于资金有限等原因,主要负责投资建设市级、区级公共服务设施,社区级公共服务设施则大部分由市场来配套。而在实际工作中,《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对社区的建设指导面临着许多挑战,既不能有效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也不能指导市城乡规划局在核发规划条件时对配套设施提出明确而严格的要求,导致后期开发报建的居住区规划方案往往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较少。
因此各城市制定一个符合当地实际且有前瞻性的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及管理体制,作为地方标准去管理或指引社区建设,是十分重要的。本文通过对相关规定规范、各城市经验、规划管理部门的实际需求进行调查分析,提出相应的实施建议。
2相关规定规范的分析与研究
2.1《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2002版
居住区按人口规模可分为居住区(10000-16000户)、居住小区(3000-5000户)、居住组团(300-1000户)。在《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采用千人指标和分类指标控制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其中居住区为建筑面积1668-3293 m2/千人,用地面积2172-5559 m2/千人;居住小区为建筑面积968~2397 m2/千人,用地面积1097~3835 m2/千人;居住组团为建筑面积362~856 m2/千人,用地面积488~1058 m2/千人。
“公共服务设施项目分级配建表”及“公共服务设施各项目的设置规定”中确定了各级居住区需相应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如居住小区要配套幼儿园、小学、卫生站、文化活动站(含青少年、老年活动站)、居民健身设施(含老年户外活动场地)、社区服务中心;居住区还要配套中学、医院、门诊所、文化活动中心(含青少年活动中心、老年活动中心)、街道办事处、派出所等。
该规范存在的欠缺之处:①千人指标数据较为繁杂,且指标跨度较大(既包括各级居住区本身的数据跨度大,也包括三级居住区之间的控制规模相差大),不便于指导控制性详细规划的公共服务设施总量统筹计算及控制单元的公共服务设施量计算,也不具有很强的指导城乡规划局进行具体建设项目审批的意义。同时千人指标控制的公建用地面积与用地平衡控制指标中的公建用地比例(居住区15~25%,小区12~22%,组团6~12%)也不完全一致。
②公建分级配建表及设置规定的部分内容,已不符合实际发展需求。以教育设施为例,规范将其分为“托儿所”、“幼儿园”、“小学”、“中学”四类,与我国目前实行的九年义务教育体制不相符,高中并不在义务教育范畴内,其就读具有更多的选择性,建议教育设施配套与九年义务教育相衔接,中学分“初中”和“高中”分别控制;托儿所负责保教3周岁以下的儿童,以看护照顾为主,不承担教育职能,在实际操作中一般不独立设置,而是在幼儿园设托儿班,所以规范中要求其独立占地,不符合市场实际。
2.2 《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根据《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公共服务设施用地分为“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R12/R22/R32)”和“公共管理与公共服务用地(A)”两类。R12/R22/R32类用地包括幼托、文化体育设施、商业金融、社区卫生服务站、公用设施等用地,不包括中小学用地;A类用地包括行政、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机构和设施的用地,不包括居住用地中的服务设施用地。
按照该标准,属于R12/R22/R32类的公共服务设施由房地产开发单位在投资建设居住区时予以配套建设,属于A类的公共设施不在居住区中配套,由政府另外负责统筹安排建设,也可以引入市场机制提供或运营。
2.3 两者存在的冲突
前者要求按居住区人口规模配套中、小学;后者明确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不包括中、小学用地,两者存在矛盾。
3 关于居住区教育设施配套的建议
必要的规模是教学质量的重要保证要素之一, 中小学应具备一定规模,不鼓励分散布局。而规模的扩大必然伴随着服务人口和服务半径的同步提高,例如24班以上的小学,其占地面积较大,选址需权衡多方面因素,服务半径和服务人口超出将居住小区范畴。且中小学作为九年义务教育,属于纯公共服务设施,其建设成本和运行成本均由国家公共财政提供。如果作为居住区配套设施由开发商实现,其规模和办学质量必将受到很大限制:①首先是用地规模难以保证,容易出现所谓的“麻雀小学”;②还有部分开发商采取化整为零分次报建的办法,逃避教育设施的配建;③其次是区位普遍偏差,中小学和幼儿园被置于小区中不利居住的地段,如交通噪声干扰区或高层日照阴影区;④此外,设施建设往往滞后于商品房的开发,难以保证“同时建设、同时交付使用”,同时这种建设方式在一定程度上将导致城市教育设施布局零散无序、各自为政。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将小学作为小区级必设设施,主要是考虑其服务半径要求。但是随着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对学校的选择不再局限于居住区范围内,教学质量的高低成为家长对学校选择的决定性因素。因此,小学的布点和规模设置也不应只局限于小区的范畴之内,而应在更大的空间范围内进行统筹协调,实现教育资源的合理配置。
综上所述,建议政府作为教育设施的建设主体,以单独占地形式建设,其用地选址与规模在城市分区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层面统筹协调。对于按《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应配套小学的居住楼盘,可以采用向政府缴纳教育配套费的方式。但大型郊区楼盘因周边城市建设用地缺少,相应的公共设施配套也较少,需要开发单位按居住区人口规模配套初中、小学。
同时各地应根据当地的人口结构合理确立教育设施的千人控制指标(或采用标准户的概念)及建筑、用地面要求,以指导各级教育设施的分布数量及建设规模。如广州市采取80学位/千人控制小学服务规模,40学位/千人控制初中及幼儿园服务规模,考虑到高中不属于义务教育范畴,按照30学位/千人控制其服务规模。
4 关于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的建议
通过参考广州市、上海市、武汉市的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本文提出按照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必配和选配相结合,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原则制定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标准。
4.1 刚性与弹性相结合,必配和选配相结合
为公平协调各楼盘的开发利益,建议统一标准,无论居住区、小区、组团,均需按住宅建筑面积的一定比例配套公共服务设施,这样既便于计算,也容易形成一个固定概念去推广。各城市可以根据当地实际并结合居住区规范,合理确定比例,如以广州为例,则要求每100m2住宅建筑面积配置不少于6 m2的公共服务设施。
在编制控制性详细规划时,可以按照该标准计算公共服务设施总量要求,并结合服务半径合理布局。在设定出让土地的规划条件时,宜要求按每100 m2住宅建筑面积不少于6 m2 的标准配置公共服务设施,如控规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面积低于6 m2/每100 m2住宅建筑面积的标准,则以控规配套设施为必配,其余可由开发单位结合市场及自身需求选配;如控规配套的公共服务设施面积高于6 m2/每100 m2住宅建筑面积的标准,则以控规为准。
4.2 分散与集中相结合
《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里明确了各级居住区的公共服务设施用地面积比例要求,市城乡规划局在核发规划条件时应将此纳入其中,并要求居住区主要公共服务设施宜相对集中布置,独立占地,形成既为小区居民服务、也对外开放的社区公共中心,这样既保证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效率高, 也减缓了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不足的问题。
5 结语
本文重点对教育设施及居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标准提出可操作性的建议,但同时还需在控制性详细规划编制阶段,注重公共服务设施的统筹布局,避免各居住区配置设施重复单一,无法满足多元化需求,或空间分布不均衡、服务半径过大等问题。今后随着经济的持续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也会出现新的动向和特点,如何应对这种变化还需继续研究与思考。
参考文献:
1.《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 50180-93)》 2002年版
2.《城市用地分类与规划建设用地标准(GB50137-2011)》
3.《广州市居住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设置标准》2005年
4.《广州市房地产开发项目配套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移交管理规定》(穗府办〔2010〕15号)
篇3
关键词:现状;研究;实践
1 目前徐州新城区公共设施的现状
(1)环境设施不完善。城区街道上的交通标志、导向设施基本完善,主要道路上有信号灯、地面分道线、路障、绿篱带等,基本完整,但是次要道路设施不健全,缺乏必要的服务设施,如公共厕所、垃圾筒、电话亭、景观亭等。缺乏与街道护拦相配套的辅助设施(如人行天桥),迫使行人或者绕路。
(2)环境设施质量差。徐州市新城区整体情况概述,由于垃圾桶设置过远,导致行人在附近找不到可扔垃圾的地方,为此垃圾满天飞,影响周围环境质量。另外现有的城市公共设施未能很好地引入人文关怀理念,缺乏对人生存状况的关注。
(3)缺乏个性与文化。新城区街道或是公园为人们提供休闲和身心放松的同时,其实也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所处城市的个性。然而新城区内现有的有些公共设施缺乏对新城自身特色的认识与价值的肯定,使得公共设施成为缺乏个性。为此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应该结合各地地理环境、文化特色进行生态化设计,设计出符合当地人们生活方式和审美情趣的公共设施,以提高城市环境的质量。而徐州市新城区的候车亭不能体现当地民族风情,没有很好的利用古彭城的楚汉之韵和本土民俗文化进行设计。
2 生态城市与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化关系研究
一个城市公共设施的生态化与这个城市的生态系统相吻合的,那么就要看这个城市是否具有生态城市的概念,本文主要研究的“生态”是指城市自然生态和文化生态,使它们在两者在发展过程中能够达到健康与共存。公共服务设施的生态化是指用生态化地去指导如何规划与设计的思路,合理解决公共设施的生命周期问题,使人与设施与自然环境三者之间相互和谐。还有就是人与自然和人与社会文化的协调关系。城市的自然生态(本土的自然资源)和生态文化(地域民俗、历史文化资源)为城市公共服务设施设计提供了丰富的素材来源,这些公共设施的造型和色彩,都为市民提供了接触自然、体验地域民俗文化、历史文化、观光、旅游、休闲场所的高新技术产业,充分发挥都市形象品牌文化和美化作用,彰显城市的个性和魅力,防止过度的城市化,不能忽略了民族“根”的东西,使传统文化与现代生活高层次的享受接轨,同时领略本土文化的朴实,体会传统文化感染力。实现本土文化的传统延续,形成生态文化传统和生态环境建设的互动机制,使传统文化和优美的城市环境形成旅游生态景观,并加强生态教育,发展循环经济,形成对观赏者的永久吸引力,推动城市的旅游产业发展。旅游业的发展增强了城市环境意识,产业经济的发展不再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而是把环境影响降低到最低程度,形成了以生态景观和生态旅游业为主的生态产业链;产业链的形成又凭借生态环境和生态文化,反过来又促进了生态环境建设和生态文化的建设。
3 徐州新城区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化再生设计与实践
随着城市功能的不断深入,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和范围也会越来越多样化,公共设施的生态化设计需要从人与设施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本文主要以点带面的探讨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化,把生态设计原则融入公共设施设计的全过程和公共设施的每一个要素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论述:
(1)遵从自然生态。公共设施作为空间环境的创造者,还要从生态的角度出发,将生态思想进一步延伸到人的精神领域,通过生态化的公共设施设计提高公众对自然环境的保护意识。当然,我们不能为了保护自然而隔离人与自然,也就是说生态化的公共设施要满足人们亲近自然的心理需要,从情感上拉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2)突出地域文化。意在表达民族文化,如公用电话亭,尽可能设置在街道明显处或是在景区相对僻静的地方。对于其形态从中国传统“屋顶、门”的造型形态出发,以独特的徐州地域建筑风格造型为蓝本展现在新城区中,丰富城市公共环境和空间的同时,也强调其造型的艺术性、民族性、生态性,设计了具有半封闭特点的公用电话亭从形态语言上明确传达出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审美倾向。从生态性和经济性的角度出发,尽量减少模块的组合数量,做了一定的减法设计,这样就省却了不少材料和安装工艺等方面的费用,同时也方便了保养和维修。使之成为新城区景观区和街道中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同时也彰显出现代都市地域文化内涵。
(3)强调服务功能。意在满足人们活动的需要。如道路导引指示牌:一种是以极为简洁明了的设计语言设计的,这套方案直接明了地传达了指引的方位性的特点,并配合以基本的文字说明,让市民看到后一目了然;另外一种则通过模块构件的相互拼合形成以代表徐州特有的地域文化的汉画像石石刻的形象,在展现生动活泼的基础上又满足了道路指示的功能需求。这样分门别类的设计也在一定程度上有助于日后的管理及维护工作。新城区公园和广场简介传达着对于关于景点的相关背景信息,所以景区景点简介牌的设置地点一定要明确,尽量做到大方醒目,使游客在需要时能够方便地了解到这些信息。这是对景点简介牌设计时必须首先需要考虑的基本要素,只有达到这一点,才会满足设计对使用功能的基本需求。
(4)形态灵活多变。在外观设计方面灵活度和自由度。如售货亭、书报亭造型上的楚汉文化、剪纸文化运用,材料采用废弃加工塑料和玻璃制作,色彩体现自然环境的绿色,体现新城区时代气息和“新”的特点,并与周围的环境融合,体现地域和生态性特点。在结构技术上采用的是可拆卸的形式,减少连接件及零部件的数量,选择螺丝钉、卡合的方式,增加其灵活性,避免部件之间用粘合剂,因为粘合不利于公共设施的组装和拆卸,特别是化学性的粘合剂,还会造成对环境的污染。整体结构多采用通透形式以增加服务的界面,在选址方面也充分考虑它的位置及朝向,以便人们通过别致的造型、灯光或醒目的色彩等方式提醒人们的注意,方便寻找。
4 小结
公共服务设施生态化是人类处理公共设施系统与自然环境的关系、并试图协调两者关系的重要举措,对于科学发展观在人居环境规划建设实践中的落实具有重要的意义。新城区景区与街区的公共设施设计具体的探求对象为:空间、行为及设施要素组成的行为场所。它是城市环境中不可缺少的构成元素,是城区的细部设计,是促进人与自然直接对话的道具,起着协调人与环境关系的作用。过生态化的公共设施使生态设计、生态观深入人心,构建起人与环境之间的和谐发展关系。设计通过景区内公共设施的设计达到提升城区整体形象,使公共服务设施达到人、公共设施、环境及使用人群之间的互动关系。
参考文献:
[1] 宗跃光,等.道路生态学研究进展[J].生态学报,2003(11).
篇4
一、我国城市社会性公共服务存在的问题
( 一) 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不足,空间布局不合理。由于历史和体制的原因,城市各级政府在职能实施中仍不同程度存在着以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重,偏好参与市场经济活动,对关系城市居民生活的社会性公共服务缺乏足够的重视,供给不足,存在明显的“挤出效应”.同时,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国城市发展呈现出一个显著的特征,即城市区域面积不断扩大,但老城区人口聚居效应并没有减弱,新城区人口的分流作用没有显现。
( 二) 城市信息化程度不高,智慧城市需进一步发展。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是我国智慧型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内容。目前,各地智慧型城市建设步伐逐步提高,但是就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信息化来说还处于起步阶段,各地的信息网络建设参差不齐,信息网络建设滞后,社会公共服务信息资源尚未能有效整合,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机制也未建立。
( 三) 社会公共服务人才总量缺乏,质量不高。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人力资源是公共服务资源供给和配置的重要内容,也是现代城市发展的必要条件。但是,长期以来,由于我们对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缺乏足够的重视,在社会公共服务人才培养方面,虽然有不少地方组织和公益性组织做了诸多工作,但是整体上人才培养意识还比较单薄。
( 四) 多元主体参与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亟待制度创新。首先,政府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中“选择偏好”依然严重。其次,社会组织自身参与动力不足。第三,社会资金介入不足。当前,我国城市公共服务的运营资金主要靠政府财政投入,企业和个人参与较少,这一方面导致了城市公共服务对政府的过度依赖,另一方面也导致了城市公共服务资源的运行效率。
二、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统筹管理和政策衔接的制度设计与创新
( 一) 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治理。城乡社会公共服务的“共同繁荣”,一是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公共服务项目对接制度。可以采取建立“个人社会公共服务账号”和 “全国性社会公共服务项目目录”,两者相结合,突出个人在所在区域的贡献程度、发展特征以及地区对相应人才的吸引,废除地域之间的限制,保障公民基本社会权利的实现; 二是建立城乡一体化的社会公共服务运行机制。区域之间由于发展程度的不同,社会公共服务的标准也有所差别,特别是在社会保障和医疗保险等方面,可以建立相应的“政府补助基金”,缓解由于区域差异所带来的不同待遇。三是打造社会公共服务城乡一体化的治理平台。发挥政策的引导作用,在城乡之间进行社会公共服务的统筹规划和布局。四是打破城乡分割的户籍壁垒。消除户籍决定身份等级的功能,对户籍制度进行实质性改革,彻底剥离依附在户籍制度上的各种福利,真正做到城乡居民公平的享受各项社会公共服务。
( 二) 城市行政管理体制和机制的治理变革。1、调整城市公共服务的组织结构关系,改变过去以层级、职能划分为特征的社会性公共服务供给格局。从纵向上看,实现社会公共服务各层次的整合,改变以往政府纵向结构上的职权交叉、服务缺失的局面。从横向上看,要整合同一组织内以及不同组织之间的服务功能,解决城市公共服务供给中职责不清、多头管理所带来的服务供给破裂和责任模糊的问题,实现不同社会公共服务资源之间的联动、调解和利用,确保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无缝隙对接。2、加强城市社会公共服务的信息体系建设。通过信息的整合实现城市公共服务供给过程中相关利益主体的信息共享。充实城市社区网格化管理要素。提高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责任,将社会性公共服务进一步细分,纳入网格管理员的工作范围之内。3、加强城市区域间社会公共服务的协同配合。在城市社会公共服务领域通过建立区域合作协议的形式,共同承担趋同性和关联性的社会公共服务对于不断提升城市社会公共服务供给能力,最终提升城市竞争力也是极为重要的。
( 三) 城市社会公共服务多元结构供给的形成。首先,引入市场机制,吸引社会资本投资。在社会公共服务设施的建设和运营方面,应鼓励和引导社会资本参与公共服务资源的供给,例如可以采取 BOT、PPP 模式,实现政府、企业和居民的共赢; 通过税收减免等方式,吸引社会资本投资于医院、教育等类型的社会公共服务;通过配额销售等方式,约束市场主体提供相应的社会公共服务配套设施。第二,加快社会组织的培育,提升社会组织参与的能力。
篇5
关键词:社区 公共服务 运营机制
1.研究问题的提出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新的社会阶层的不断涌现,社会利益格局的多元化,社区俨然已经成为各种利益关系的交融点。在社区环境变得更加复杂的情况下,单凭政府机构的力量,是很难满足公众多样化的利益需求。这就决定了政府组织与其他社会组织之间的关系将不再是单纯的管理和被管理的关系,而是通过建立合作关系,达到合作制衡的效果,以实现优化资源配置,提高服务质量与效率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目标。这要求政府要积极与各类社区组织建立稳固的伙伴关系,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上互补优势、拾遗补缺。
目前,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方面,仍存在诸多矛盾与困境。如社区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分布不均;公共事业服务质量不高、良莠不齐;政府在公共服务提供上出现“缺位”、“越位”现象,且“官本位”思想严重;社会组织发育迟缓,跟进滞后;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缺乏必要的信任与合作等。这一切的问题,归根到底在于未建立起一套有效的社区公共服务运营机制。然而,在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方面,改革不合理的体制,设计科学的运转机制,不失为一个有效解决问题的途径。
我们知道,在某些情况下,市场机制不能确保资源完全有效的配置,而机制设计理论往往能用来确认其他更有效率的制度。“机制设计理论思考更强调一种逆向思维,我们先明确我们到底想要实现什么目标、什么结果,然后我们再反过头来思考什么样的制度或机制可以实现既定目标,我们应该怎么样来设计这些机制。”
2.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机制设计
一个合理有效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合作机制的设计要求做到:一方面,政府对于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公共服务的供给,不能撒手不管,而应给社会组织提供更多的政策资源和财力支持,为社会组织提供社区公共服务创造一个较为宽松的外部环境。另一方面,社会组织也有必要处理好与政府的利益关系。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各类社会组织应积极主动地与政府进行合作,与政府建立起良好的信任关系。
2.1建立社会组织与政府组织之间的公平竞争机制
政府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公平竞争是必要的,竞争能加大公共服务供给者之间博弈的筹码,促使其不断改善所提供的公共产品的品质。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领域,民间社会组织由于来自基层,更加容易发现被政府忽视的新的社会需求,对公众需求反应更加灵敏,也更容易去尝试和实现服务创新,因此民间组织无疑是提供良好公共服务,实现良好社会管理的主要载体。可以说,我们所要建立的这种社区公共服务运营机制,更加强调在政府之外,由社区居民根据自身的利益自发地凝聚起多个公共服务中心,承接原来由政府单独承担的公共服务职责。在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中,政府要做的就是发挥宏观调控的职能,建立公平竞争的公共服务体系,使社会组织在竞争中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2建立政府向社会组织购买服务的机制
“政府购买服务”是一种新型的公共服务提供方式。政府将原来由自己承担和直接举办的,为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事项,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交给有资质有能力的社会组织来完成,并按照相关的市场标准,与承接公共服务的社会组织之间建立提供服务产品和劳务的合约,政府按照一定的服务评估标准来有条件的支付服务费用。其实质是政府以财政资金对参与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组织提供资助与支持的一种方式。所以,形成有相应政策体系支撑,可持续运行的机制,是推进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关键。
2.3完善政府与社会组织协作的法律法规机制
弥补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法律制度的缺失,迫切需要将公共服务供给中多元主体的权责体系以及过程分工纳入法律框架内,以法律的形式来确定各参与主体的参与范围、参与程序及参与方式,明确各级政府、各类社会群团组织在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中的利益与责任关系。具体要求做到:1.进一步改革完善社区社会组织的登记管理体制,把社区社会组织纳入规范管理的视野,对参与社会管理的各类民间组织赋予一定权责,使其能够在一定的权限范围内发挥社会管理的主动性。2.分类管理,区别对待,部分取消双重管理体制,放松前置审批。结合地方社会建设的需要,制订促进社会组织发展的地方性法规,为社区各类社会组织参与公共服务供给提供制度与法律途径。3.要将严格的监控惩罚机制纳入法律法规,建立完善“行政公益诉讼”,强化法律追惩,使参与主体间实现相互有效的监督。
2.4促进政府对社会组织的信任机制建设
篇6
条款内容
条款号
定义
l
项目名称是
1(a) ________________
责任期限
17
________________
计算起自
________________
赔偿的限额
18.1
________________
服务开始
22
________________
完成
________________
支付的时间
31(b)
当地货币
__42__ 天
外币
__56__ 天
对过期应付款项
商定的补偿
每天______%
协议书规定的货币
32
支付的货币
协议书中货币的汇率_______
协议书的语言
36
主导语言
汉语/英语
协议书遵循的法律
工程所在国或地区的法律
业务总部所在地
37
________________
通知
业主的地址
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
________________
电话号码
________________
传真电话号码_
监理工程师的地址
________________
邮政编码
________________
电传号码
________________
传真电话号码
________________
仲裁规则
篇7
关键词:社区 公益服务问题
中图分类号: G64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社区公益服务的内涵
所谓社区,是指一定数量居民组成的、具有内在互动关系和文化维系力的地域性的生活共同体;地域、人口、组织结构和文化是社区构成的基本要素。 “公益”在新华字典中被解释为“公共的利益,多指卫生、救济等群众福利事业。"词源中意为“公共之利益。基于对公益概念的理解,笔者认为公益服务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公益服务指为社会大众或社会中某些人口群体的利益而实施的服务或计划,既包括政府部门发起的农业、环保、水力、教育、扶贫、交通领域的公益服务计划,如国家教育部门的“211工程"、科技部门的“863计划",社会保障部门实施的“人才建设工程"、“下岗工人再就业培训计划"等;也包括民间组织发起实施的扶贫、妇女儿童发展、教育等服务。
本文所指的社区公益服务是狭义的公益服务,是一种以非政府组织为主体,为更好地达成公益目的而在社区发动居民积极参与的各种公益服务或活动。社区公益服务的内容主要包括社区照顾、社区环境保护、知识传播、社区治安、志愿服务等等。
二、我国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1、公益服务领域相关法律制度不健全
公益服务是现代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不断发展和公众活动日益多样化的产物,我国社区公益服务与西方国家相比发展也相对缓慢,对于规范公益组织及公益计划方面的配套法律建设十分匮乏,我国的《公益事业捐赠法》、《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中虽然都有对公益组织的财产处理的相关规定,遗憾在于这些规定流于笼统和宽泛,缺乏可操作性。在社区公益服务方面观念滞后和法律规范缺位就表现得更为突出,这有可能成为今后很长一段时间束缚社区公益服务发展的因素之一。
2、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缺乏系统的组织和管理
目前在城市社区公益服务方面,各地区普遍没有设置专门的管理机构,即使设置了相关服务机构的地区也往往是采取由各相关岗位人员兼任组成联合办公机构的方式,没有实现专人专岗。这一方面使得岗位职责不明确,降低公益服务的质量与效率,另一方面,他们很容易将原有的行政管理的思路和工作方式带入社区公益服务的过程中,不利于社区非政府组织的培育及项目管理机制的创新。
3、城市社区公益服务的参与度不高,缺乏公众监督
从当前调研情况看,居民对社区组织的公益服务相关活动参与度普遍不高,经常遇到组织的一场社区公益讲座准备了一个月,结果只有十几个居民来听,不仅打击自己的工作积极性也是对社区公益资金的浪费。不仅如此,据有些社区工作人员介绍,经常参与社区活动的居民大概只占到居民总数的5%左右,而且集中与老年人群体。这种情况的出现除了居民公益理念有待提升和服务或活动本身的形式过于单一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相关信息不公开、不透明,缺乏公众监督。在一项社区公益服务项目中,居民与组织者之间有“委托―_"关系的性质,如果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信息不对称,这就使得公众难以监管公益组织的行为。公益组织可能利用信息优势,进行暗箱操作,在资金使用、项目操作中为组织或个人牟利。公众不会去参加自己不了解的活动,不会去选择自己不信任的服务。
4、城市社区公益事业资金来源单一,缺乏资金保障
近几年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公益事业的发展,陆续在这个领域投放了很多的资金,但这些资金来源往往是比较单一的,主要是来自政府部门和一些政治色彩浓厚的慈善机构,而且这种公益资金往往更多应用于宏观层面,而对于社区层面的公益事业投资是相对较少的。即使有些关注社区公益事业发展的项目也往往采用由政府或全国性的慈善机构间接投放资金于社区公益事业的方式来进行,这样不仅容易被机构挪作他用而造成社区公益基金的流失,而且也可能因对社区需求的不了解而使公益资金很难发挥最大的作用。另外,近些年一些地方政府开始尝试探索直接安排专项资金,由社区基层组织直接运用于社区公益服务的提供和活动的组织过程中,但是作为一种探索与尝试,这部分资金普遍水平比较低,远远不及西欧和美国政府对的社区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支持力度。
三、关于完善我国社区公益服务的建议
1、要出台政策或法律,加强对社区公益服务的项目化管理
目前我国对于公益慈善活动的项目化管理运作处于尝试阶段,很多政策、制度都没有相应配套,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相关管理还不成熟。本文建议一是,政府要出台政策或法律对公益慈善等非营利组织开展的公益慈善活动进行明确定义。二是,政府要出台政策或法律明确社会工作专业在社区公益服务中的作用,保证专业人员的岗位及薪酬。三是,政府在制定和出台相关政策架构、制度体系时应该尽量向公益慈善活动的项目化管理模式倾斜,对于社区公益服务的资金来源及使用、项目的申请、审批及评估参照社会工作专业化的项目管理的需要制定相关政策。
2、设置独立的公益服务项目管理机构,明确部门职责及审批程序
笔者认为,为了更有效的促进社区公益服务质量的提升,实现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的构建,应该在民政系统设立一个由社会工作专业人员组成的专门的社区公益项目管理机构,主要负责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的审批与评估。在设立方式上,它应该在省市一级设立,各区县设分支机构,不需要每个社区均设立管理机构,只需以派驻专业社工的方式进行即可,这样便于资源的整合以及项目经验的推广;在部门职责上,这个部门负责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资金的筹集及管理、项目的审批及评估和发展社区非政府组织等工作;在人员构成上,除少数的财务及技术岗位外,应全部雇佣专业社会工作者,以保证社区公益服务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的运行。
3、加强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的科学化评估
对于社区公益服务项目评估来说,在评估内容方面,笔者认为既应该对社区公益服务项目在调查、策划、申报、执行、结束各阶段的实际运行情况进行过程评估,也应该从目标完成情况、服务对象的改变等方面进行结果评估;在评估形式方面,笔者认为,可由项目管理机构聘请该领域的专家、居民代表、资深社会工作者组成评估小组对各完成的社区公益服务项目第三方进行评审,并将评审结果与奖惩机制相关联;在评估方法上,笔者认为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电话访问、评估会、焦点小组等多种形式,力求客观程序项目的完成情况,总结宝贵经验,及时发现问题,促进社区公益服务社会工作项目化管理模式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卡佳•“购买服务”――政府的钱不好花[J]•社区,2005(5)
[2] 徐永祥.社区工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篇8
关键词:社会工作机构政府购买公共服务
一、实行“政府购买”的运营机制
先进的运营机制是社会组织发展的先决条件。大同和北斗星都是在广州市人民政府的支持下成立的,但是政府并没有采取“政府直接经营”的方式,而是采用“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方式,按照政府出资,社工机构提供服务,百姓受益的方式完成运营过程。同时,为了保障服务质量,政府有专人负责社工机构的定期考察,服务跟进,实现社区资源的聚集和优化,让市民享受优质的社会服务。
二、探索“依托街道”的运营模式
2011年7月23日广州市委市政府发文《关于全面推进街道、社区服务管理改革创新的意见》,文件要求加快构建和完善广州市的多元化社区服务体系,提高社区服务水平,开展以街道、社区为单位的社会服务。大同和北斗星以此为契机,共依托广州市19个街道1个社区成立了多家家庭综合服务中心、社区学校、美沙酮社区门诊等多个子机构。这种“机构依托街道”的模式能够集中街道居民,利用社区优势,方便服务市民。
三、实现“持证上岗”的专业理念
广州市社会工作者必须“持证上岗”,所谓“证”,是指“助理社会工作师”、“中级社会工作师”和“高级社会工作师”资格证。不只“持证上岗”,还有“凭证领薪”,是指根据社会工作者资格证的不同级别领取薪酬,不同级别的社会工作师的工资标准是不同的,如员工级的社会工作人员指导薪酬为3000元,而助理级的大致分为两级:一级为3500元,一级为4000元。这种“持证上岗”的制度能够加强团队建设,提升团队专业素质,促使工作人员提高自身修养。
四、建立“统一与灵活共存”的环境管理
通过对北斗星天园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③的探访,我们注意到北斗星不论在场地布置、员工着装,还是空间设计,甚至机构的PPT模板都有统一部署和规范。他们的环境设计采用橙色、绿色为主色调,色彩明快,清新活泼,符合机构服务具有亲和力的特点。大同的环境管理主要体现在充分利用空间,将机构的风采不遗余力地展示给所有服务对象。由于海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 ④面积相较于其他中心较小,工作人员将天花板都作为项目宣传之用,使服务对象对中心的项目一目了然,宣传效果十分明显。
大同和北斗星对于环境管理的共同点有三个:一是“口号上墙”。“口号上墙”是指机构将服务宗旨、服务项目、机构目标、工作职责、团队展示等制作成宣传板,张贴上墙,时刻谨记团队的共同使命。二是巧妙利用卡纸。我们发现大同和北斗星的各个街道家庭综合服务中心都将色彩缤纷的卡纸运用到周围的环境中,如“请节约用电”等环保标语运用生动可爱的漫画方式加以展现,“12月第四周工作安排”也用卡纸剪贴而成,不仅环保,人们也更愿意接受。三是合理安排服务空间。大同和北斗星提供的服务包括长者服务、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外来务工人员服务等多个项目,机构将空间合理安排,划分出专门的“长者乐园”“亲子乐园”“膳养乐园”“心灵乐园”等不同的功能区,方便多个区域同时工作,也能够针对不同对象分别进行空间设计。
五、强化“规范化”的制度建设
大同和北斗星的鲜明特点之一就是具有非常规范的制度建设。实验室制度包括《实验室守则》和《实验室管理制度》;管理制度包括《办公室管理制度》和《财务管理制度》岗位职责包括《副总干事职责》《总干事职责》《部长职责》和《社工职责》等。规范化的制度建设保证了机构项目的正常、高效运转,确保了服务品质,提高了科学性和可操作性。
六、对廊坊市社会工作机构的启发
社会工作是舶来品,进入中国大陆的时间不长,但是它依托社区开展综合服务的模式在当今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中显现出其存在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广州市社会工作机构在五年时间内发展壮大,逐步完善的经验为我们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推广提供了建议,特别是针对廊坊市爱翼行社会工作服务社⑤(下文简称爱翼行)这一刚刚起步的社会工作机构,广州经验具有不容小觑的力量。
1.机制理念为先导
先进的机制和理念是服务的先导。大同的服务理念是“助人自助,公益和谐”,北斗星的机构愿景是致力于创办一个“有信念、有灵魂、有良知、有专业操守”的服务创新型社工组织。因此,社工机构本着以人为本,需求导向的理念,按照受众的需求设置项目,提供服务,以服务对象的特征开展工作,建立服务效果导向的考评机制。
广州市“依托街道”的社会工作服务运作模式值得推广,特别是从去年开始廊坊市的广阳区和安次区每个街道都在建或已经建成了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在这一起步阶段,可以适当推广广州市以街道和社区为单位的服务模式。
社会工作者“持证上岗”的工作理念应该在廊坊市逐步普及并运用,鼓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考取“社会工作师”资格证,实现专业就业。同时推动社区工作人员参加社会工作师的考核,实现社区工作人员“凭证上岗,按证领薪”。这一措施能够保证社区工作的专业性,也能够增加学生按专业就业的兴趣。
环境影响情绪,做好环境管理能够促进社会工作机构的顺利运行。无论大同还是北斗星,他们的每一个子项目,子中心都做到了合理安排空间。
爱翼行在成立之初面临一个困境:服务不被认同。此次广州之行,我们就此问题同社工进行探讨,他们的观点是:持之以恒,从义工做起。
2.服务内容是核心
服务项目丰富与否是机构吸引服务对象的核心。大同和北斗星的服务项目基本包含青少年服务、家庭服务、长者服务、残障服务和义工服务等。机构的服务内容全面,涵盖对象广泛。
机构推广特色服务,比如北斗星天园街的长者服务中“舌尖上的天园”这一服务,针对社区长者开展以家乡美食美为主线的聚会,让长者共聚及回顾生活乐事,项目从老人的需求出发,实现老人的共聚同乐,创造集体回忆。
美沙酮⑥社工项目是广州市社区药物维持治疗门诊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社工介入美沙酮项目是专为海洛因吸食人士及其家庭提供专业的深入辅导和提供戒毒及美沙酮维持治疗的知识。主要目标是促进艾滋病防治工作的发展,减少因吸毒感染艾滋病的比率。
大同龙洞街的长者服务分为“老有所爱,老有所乐,老有所为”三个项目,老有所为的目的是提升自我,其中有一个子项目是长者义工队,这就将长者服务与义工建设联系在一起,老人既是服务对象,也是义工,一体两位,使老人找到自身的价值感。
3.专业依托为保障
机构背后高校资源的支持是机构运行的保证。正如大同得到广东工业大学的支持,北斗星得到华南农业大学的支持一样,爱翼行是依托廊坊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优势建立的社会工作机构。
比如,广东工业大学的社会工作专业是广州社会工作方面的“领头羊”。他们为促进专业发展组织开展了一系列社会工作活动。其中,常规活动包括:第一,讲座。社工系不定期邀请在社会工作、社会学、心理学等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讲座,丰富学生知识,开拓视野,并增加对社会工作的了解以及社工技巧的深入研究,对社工实务以及相近学科有更多的认识。第二,社工沙龙。社工系不定期举行社工沙龙,指导学生的社会工作实践以及分享实践收获与感受等。第三,常规活动。社工系学生长期并经常性地参与各种形式的志愿服务活动,其中包括义工、义教、义演等。
学校的社会工作活动促进了专业发展,也促使高校同机构合作。但是机构并没有完全依附于高校资源,机构和高校是互依共存的关系。这种互依共存的关系体现在:第一,社会工作机构离不开高校。机构依托高校专业优势,吸纳高校培养的社工专业毕业生作为工作人员,实现团队高素质建设。同时,社会工作机构利用高校专业资源,为机构的社工开展定期培训。社会工作机构的理事、干事以及督导都来自于高校的专业教师,能够指导社工机构的专业化进程。第二,高校社工专业需要机构支持。大同和北斗星分别是广东工业大学和华南农业大学社工专业毕业生的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将四年的所学理论应用于实践,从而成为真正意义上的社会工作者。
注释:
①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文简称大同),是广州市首家社工机构,创立于2008年6月,依托广东工业大学社会工作系的专业资源,伴随我国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的大潮应运而生。
②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下文简称北斗星)于2008年9月成立,依托华南农业大学社会工作系,致力于向广州市有需要的个人、家庭、组织和社区提供人性化、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服务。
③天园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由广州市天园街道办事处和北斗星社会工作服务中心合办的社区综合服务机构,旨在立足社区需要,开展专业社会工作服务,为天园街十个社区所有居民提供涵盖家庭服务、青少年服务、长者服务、残疾人服务、义工、企业、学校等专业化、综合性、一站式的社会公益服务。
④海龙街家庭综合服务中心是2011年1月,广州市荔湾区海龙街街道办事处为提升居民的幸福而特别举办的社会公益项目。该项目由海龙街道办事处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把中心交给广州市大同社会工作服务中心运营,主要由专职社工为海龙街居民个人、家庭、群体、社区提供多元化的服务。
篇9
【关键词】民政领域 政府购买社会 工作服务 招投标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通过参与式观察、参与式行动、个别访谈、文献分析等方式展开研究,依托访谈大纲对G市本地的社会工作机构6位负责人、7位一线社工、2位救助管理站的工作人员进行了半结构式的访谈,在此基础上深入研究,试图探索西部地区二线城市民政领域政府购买服务的探索与思考。
广西G市试点民政领域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形势分析
2014年12月,作为G市民政局下属的副处级参公管理事业单位的G市救助管理站,通过政府购买方式引入民办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竞标,成功“试水”民政领域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这是G市民政领域第一次创新性地探索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分析G市救助管理站“试水”民政领域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的背景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天时:政府购买服务相关政策文件的出台使试点工作有章可循。在面对转型加速期中国出现的诸多社会问题和急需帮助的困境人群,社会工作作为一种新的职业、新的制度安排在顶层设计层面得到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未成年人尤其是困境中的未成年人是社会工作重要的服务对象。2012年民政部和财政部联合发文,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进行了引导和规范。这为政府通过购买服务方式引入专业的社会工作开展未成年人保护有了可能。①2013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又发文对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进行了引导和规范。文件指出了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的购买范畴也包括了未成年人。②201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人民政府办公厅下发了《关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后又于2014年4月由广西财政厅下发《关于印发自治区本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中央与广西壮族自治区区级的有关政策和文件为G市救助管理站推进政府购买服务提供了动力和依据。
地利:G市成为全国首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城市。据统计,本着“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2010年至2013年,G市救助管理站共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及临时遇困群众22541人次,其中未成年人1751人次,老年人1666人次,危重病人及精神病人3458人次。③所有受助人员均得到及时、妥善的救助,没有发生任何安全责任事故,圆满完成救助任务。由于工作成绩突出,2013年5月,民政部发文大力在全国推进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G市被选为全国第一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城市,G市救助管理站被选为推进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的第一批救助管理站。民政部在《民政部关于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的通知》中指出,可通过“购买服务等方式支持社会力量参与”,形成“政府主导,民政牵头,部门协作,社会参与”的未成年人保护机制。这进一步为民政领域通过政府购买社工服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提供了依据和指引。
“人和”:G市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的重要因素。虽然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成为一种趋势,G市也成为了全国首批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城市,但是推动G市民政领域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众多影响因素中,“人和”成为了重要因素。2013年6月25日,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会议在G市召开,民政部、自治区人民政府、区民政厅、G市副市长等出席会议,为推进民政系统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营造了良好的氛围,明确来的社会参与的方向。其中,民政部部长窦玉沛指出,要积极统筹整合社区、社会组织、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志愿者等力量和资源④。本次会议为G市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当然,除了“天时”、“地利”与“人和”,“人为”的因素也显得极为关键。G市救助管理站在G市民政领域首推政府购买不是一件容易的事,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困境,但在相关人员的努力和协作下,最终成功“试水”民政领域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
G市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遭遇的困境反思
2014年初,G市救助管理站协同民政局、教育局通过填表、入户走访等方式建立了7000多个困境未成年人的档案。2015年6~9月,G市救助管理站多次召集本地社会工作机构开会,就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听取各方意见。期间,还多次跑民政局、政府采购办、财政局、招标公司等协调政府购买相关事宜,虽然遇到诸多障碍,但克服重重困难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2014年9月29日,广西云龙招标公司了“社会救济服务采购招标公告”的招标公告,后因各种因素流标。2014年11月12日,G市救助管理站通过广西云龙招标公司再次采购公告。后各社会工作机构积极竞标,经过评标、公示和签订仪式等程序,最终圆满完成了G市救助管理站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开展未成年人保护工作。但是试点遇到了许多的困难,主要有:
一是相关职能部门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缺乏认知影响购买工作的进程和效率。政府购买服务源于西方的社会福利制度领域的改革,主要是指政府拿出经费通过招标方式或直接拨款购买服务方式,引入各类社会力量开展公共服务,这项举措从20世纪60年代至今已经实践了四十多年。⑤国务院([2013]96号文)指出,要建立“政府统一领导,财政部门牵头,民政、工商管理以及行业主管部门协同,职能履职,监督部门保障”的工作机制开展政府购买社会力量的服务。
虽然有了文件指引,但是政府购买社会力量服务尤其是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活动是个新鲜的事物,在G市之前也没有开展过,所以出现了某些职能部门“不配合”、“嫌麻烦”、“很生气”的反应,对于第一次政府购买服务出现的流标、延缓2个月拨款等举措更是没法接受,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政府购买服务的进程和效率。
二是招标公司对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类的招标缺乏相应的认知和准备。承接本次政府购买服务的招标公司是广西云龙招标有限公司G市分公司,他们对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来服务未成年人的特殊性并没有觉知,而是以常规商业招标的思维来对待这一次政府采购,而且误以为所有应标的社会工作机构对招标程序和标书填报都熟知,致使其中出现了较多的不确定性。
一些社工机构反映说:“标书我都不会写,对盖章的要求也不了解,没人告诉我们该怎么做。最后几乎每家社会工作机构都出现重做标书或补全手续的情况”(S,男,某社工机构,总干事)。还有社工机构反映:“我连续熬夜几个晚上研究招标文件,很多东西还是不明白该怎么做。如服务条款偏离表到底应该怎么填写?服务承诺到底要承诺什么?我们生怕自己填错了丧失了竞标的资格,但机构彼此之间又不能相互帮看标书和商议标书的填写,真实为难我们呀。”(H,男,某社工机构,总干事)
从参与竞标的机构社会工作机构负责人的反馈来看,招标公司对于政府购买社会服务类的招标缺乏相应的认知和准备,这一点确实存在很大的问题。弄不好,会再次导致第二次竞标的流标。
三是社会工作机构对招投标知识和法规缺乏系统的了解。G市本次参与竞标的7家社会工作机构有高校老师背景,有商业背景,也有公务员背景,但是大家依托所开办的社会工作机构来竞标,对于招投标知识86%的机构表示都很缺乏。大家的认知还停留于自己是公益机构,自己社会社会工作机构,应该和商业竞标不一样的层面。如有的机构指出“招标公告出来了我们都不知道,没人通知我们!”(L,男,某社工机构,员工)。有的机构认为:“我们是公益性的招投标,购买标书就要花250元,招标公司还要收中介服务费,最后还有交纳一定额度的押金,真是不可思议,这不是太商业了吗?”(X,男,某社工机构,员工)。
种种反馈表明,社会工作机构对于政府采购的招投标法及相关程序缺乏系统深入地了解,还未能真正接纳招投标的流程和模式,还停留在纯公益的期待中,这一点导致了许多机构对招投标这一工作较为方案和不耐烦,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招投标工作进度和成效。招标投标法规定禁止投标人之间相互串通投标,禁止投标人与招标人之间串通。而许多社会工作机构对这一条例具体内容并不熟悉,如果社会工作机构举措不当,还会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进而可能无意导致政府购买服务工作的失败或流产。
四是社会工作机构资质不符影响竞标。〔2013〕96号文件对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主体进行了资质要求;广西《关于政府购买服务的实施意见》的文件和《关于印发自治区本级政府购买服务试点工作方案的通知》对于供给主体也进行了资质和条件上的要求。而在本次招标中对承接主体的要求是:“在国家民政部门注册登记并取得国家民政部门颁发的民办非企业(含法人、合伙、个体)单位登记证书,并且在G市城区设有服务机构的供应商。”事实上,这是购买主体与相关职能部门进行多次协调沟通后进行进化的结果。
一位救助站工作人员说:“如果严格按照竞标要求,参与竞标的社会工作机构必须要有依法缴纳税收和社会保障资金的良好记录,年检合格;但评估了G市本地的社会工作机构发现许多机构刚成立,无法满足严格意义上的资质要求,只好进行简化”(L,男,G市救助管理站工作人员)。以上给我们的启示是:在社会工作机构发展处于起步阶段的市县,推行政府购买服务时要对各个机构的资质提前进行评估,以制定有效的策略更好地推进政府购买服务的工作进度。
五是选择政府购买服务的类型失当将影响工作成效。相关的采购法规定,政府购买社会力量的形式有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询价和单一来源采购等方式。G市救助管理站这一次探索的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一开始选中的政府购买社会力量的形式是公开招标。但发现社工机构过少使得公开投标缺乏可行性,加之其他因素的影响最终导致了第一次竞标的流标。根据《政府采购货物和服务招标投标管理办法》的规定,投标截止时间结束后参加投标的供应商不足三家的,经报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批准,可以采用竞争性谈判采购方式。于是,G市救助管理站协调相关部门改变了政府购买方式,由公开投标改为竞争性谈判,使得招投标工作得以继续。
此外,本次政府购买服务受各种因素影响最终在货物类、工程类、服务类的采购类型中因多种因素最终选择了货物类的采购方式,即只能采取低价中标的方式来进行竞争性谈判,这对于以困境未成年人为服务对象的社会救济服务项目而言是极不科学的。
推进和完善民政领域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建议
应在招标中明确社会工作服务活动和项目评估的具体要求。因受经验、资金和时间等因素的限制,G市民政局在本次政府购买服务时标书中的“社会救济服务内容及要求”部分只提出了项目要开展的具体顾总和活动没有提出明确的量上的要求;此外在项目中期评估时发现在G市本地尚未有能承接社会工作项目评估资质和能力的组织存在,从广西区外邀请评估单位评估成本又过高,这导致评估工作成为了后期工作中的一个难题。此外,在2014年底民政部出台的《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绩效评估指南》只是对社会工作项目评估提出了指引,也没有细化到如何操作。因此,建议以后的民政领域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在招标时一些适合量化的服务活动并尽量量化,不适合量化模糊化处理,整体上尽量符合SMART原则;同时提前安排好项目评估的预算。
应加大对利益相关方开展有关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和招投标的知识培训。在G市救助管理站探索的本次政府购买服务时发现,诸多利益相关方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知识和对招投标知识都缺乏系统深入的了解,对政府购买社会服务产生了较大的影响。
因此建议一方面通过培训、手册、宣传、简报等多样化的方式对相关的购买主体、政府采购办、财政局、招标公司等开展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社会组织与社会工作等主题培训和知识灌输;另一方面,通过培训等方式提高社会组织和社会工作机构开展有关招投标法律法规、招标流程、标书撰写、不当行为规避等知识的培训,快速“补课”。通过上述两方面的努力,最终提高利益相关方对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和招投标知识的认知度,统一认识,规范操作,更好更快地推进民政领域购买服务。
大力协调和推进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项目的减免税政策落地。L社工机构负责人认为“政府财税部门了解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的公益性、非营利性,理解并支持社会工作专业服务,税收上予以倾斜”(L,男,某社会工作机构,负责人);H机构负责人认为目前政府购买“缺乏免税政策支持”。本来是政府购买服务用于服务困境人群的公益性项目,但因财税政策的不完善而截留了税收,这其实违反了公益精神和政府购买服务的初衷。所以建议多部门协调尽快出台有关购买社会力量服务的减免税政策,将有限的资金真正用在需要帮扶和服务的人群身上。
除了以上建议外,许多承接政府购买服务的社会工作者还提出了一些建议:第一,加大政府购买服务和社会工作的宣传,“居民群众的不了解”让社会工作者开展服务时很尴尬,被当成是传销人员(Z,女,某社会工作机构,社工),或被误以为是义工或政府工作人员(Z,女,某社会工作机构,社工)。第二,普遍认为一线服务的社工薪酬过低、“社工薪酬应当按规定高于地方标准”(G,女,某社会工作机构,负责人),“薪酬并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Q,女,某社会工作机构,社工)。第三,为实现服务效果、保持服务人员稳定性,减少招投标成本,建议项目周期能三年一周期;“项目周期太短”难以见成效而且对于一线服务人员安心做好服务不利。此外,还应该增加政府购买服务的项目金额。
(作者单位:广西师范大学法学院社会学与社会工作系;本文系广西人文社会科学发展研究中心“发展城市爱心GDP在桂林国际旅游胜地建设中的作用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FW2014019)
【注释】
①《民政部、财政部关于政府购买社会工作服务的指导意见》,民发〔2012〕196号。
②《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政府向社会力量购买服务的指导意见》,〔2013〕96号文。
③数据来源于“G市救助管理站工作报告”,桂林市救助管理站,http:///index.php/article_c/Article_show/12/79。
④“未成年人社会保护试点工作会议在广西G市召开”,广西民政,http:///article/gzdt/201306/20130600479917.shtml。
篇10
关键词:市政工程;档案管理;市政建设;服务职能
市政工程档案真实地记录和反映了城市建设中智力创造和劳动的全过程,对市政设施建成使用后的管理、维修、养护、改建、扩建等技术工作的决策、设计都起着重要的凭证和依据作用,且对其他城市建设项目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的借鉴作用。做好城市工程档案管理工作,对于更好地辅助和支持城市建设活动,提升城市建设档次和质量,美化城市环境和提升城市基础设施服务性能有着重要的意义。
一、市政工程档案管理对城市建设的服务职能分析
市政档案管理工作对城市建设的服务职能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市政工程档案管理是城市建设规划的基础
不论是新城建设活动,还是旧城改造工程,都需要在全面掌握城市现有基础设施、交通路线、地下管线情况的基础上进行,而市政工程档案是这些信息的主要来源,因此只有做好市政工程档案管理工作,才能为今后的城市建设互动提供详实、可靠的基础信息,才能保证城市建设规划的科学性和城市建设活动的可行性。
2.市政工程档案管理是保障城市建设质量的重要基础
建设部颁发的《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明文规定:“列入城建档案馆档案接收范围的工程,建设单位在组织竣工验收前应当提请市政档案管理机构对工程进行预验收。预验收合格后,由城建档案管理机构出具工程档案认可文件。”可见,市政工程档案是城市建设工程质量保障日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严把市政工程档案管理关,对于维护城市建设秩序,保障建设质量至关重要。
3.市政工程档案管理为城市建设活动提供了科技资源储备库
市政工程档案中记录着市政工程建设活动中的技术使用、施工方法、材料、设备等重要信息,记载着新材料、新设备、新技术应用方法、应用过程和应用成果等极具价值的科技信息资源。在城市建设活动中,通过查阅和参考这些档案,可更好地指导新建工程的开展,使之工艺、方法等更具经济技术可行性。
二、市政工程档案管理服务职能发挥对策
为充分发挥自身对城市建设活动的服务职能,市政档案管理人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出改进:
1.强化市政工程档案规范化、标准化建设
《城市建设档案管理规定》及省、市市政档案管理部门,为市政工程档案管理活动提供了明确的标准和原则,市政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应予以认真贯彻和落实,这是减少市政工程档案管理失误和发挥其服务职能的重要基础。除此之外,市政工程档案管理部门还应全面贯彻规范化、标准化理念,采取全过程档案管理法,针对城市建设工程的设计阶段、招投标阶段、施工阶段、竣工验收阶段分别制定细致可行的档案收集、整理方案,以保证档案的完整性和可靠性。
2.提升市政工程档案的延续性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人口、城市建设规模均不断扩大,因此市政工程的建设规模、功能、数量等也发生着相应的变化,这导致许多陈旧的市政工程档案中的信息与实际情况产生偏差。为保障市政工程档案管理工作能够持续、可靠地为城市建设活动发货服务职能,市政工程档案管理部门就必须确保档案管理的延续性和档案信息的时效性。例如:当市政基础设施的布局、数量等发生变化时,市政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应及时对建设部门进行咨询,必要时开展实地考察活动,以确保变动信息的可靠性,并将新的布局、数量等信息录入相应的工程档案,以保证市政工程档案信息的时效性,为今后其他城市建设工程的开展提供更可靠的依据。
3.提升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
提升市政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对于丰富服务方式,提升服务效率有着重要的意义,当前市政工程档案管理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应注重以下几点:(1)积极转变档案管理工作方式,全面借助计算机、网络等媒介开展市政工程档案的收集、整理、保存、开发活动;(2)不断提升当那管理人员的信息化素质,引导档案管理全员积极学习信息化知识和技术,并结合档案管理信息系统的不断升级、改造,开展相应的技术培训和知识讲座活动,使档案管理全员的信息素养的提升跟得上档案部门的信息化建设速度;(3)应与各级市政档案管理部门进行积极沟通,在此基础上通过信息化手段实现市政档案系统内的信息资源共享,为城市建设部门查阅、调用档案资源提供方便,同时为市政工程档案部门开展社会打下良好的基础。对此,市政工程档案管理部门,应注重并不断强化档案管理信息化建设,在加大信息化设备、技术投入的基础上,有意识地减少纸质档案数量,强化数字化档案资源的建设与开发利用,进而提升市政工程档案管理工作的成效,以为城市建设活动提供更快捷、更方便、更全面的支持。
三、 结语
综上所述,市政工程档案对城市建设活动有着重要的服务职能,对城市建设工作的开展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做好市政工程档案资源的收集、整理、开发与利用工作,是市政工程档案管理部门的重要职责,为城市建设部门提档案资源和档案服务是市政档案部门的重要职能。鉴于此,市政工程档案管理人员应在认真遵守和贯彻市政工程档案管理规定和政策的基础上,从规范性、延续性、自动化等方向入手,不断提升市政工程档案管理效率,并主动发挥对城市建设工作的服务职能。
参考文献:
[1] 王岩.论市政档案管理对市政建设方面的作用[J].城市建设.2016(9):238.
[2] 杨东权.在中央和国家机关档案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中国档案.2011(5):14-20.
[3] 陈红意.浅谈如何做好市政工程档案工作 提升服务品质[J].办公室业务.2013(1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