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公共设施范文
时间:2023-03-23 05:52: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城市公共设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引言
城市化率一般用一定地域内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来表示。改革开放以来,尤其是近几年,我国城市社会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化水平进入快速增长时期。我国城市化率从2005年的42.99%提高到2009年的46.59%,年均增长0.9%,预计到2020年,将有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2050年则有75%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尽管我国城市化率提高很快,但不仅远低于发达国家85%的水平,也低于世界平均50%的水平,未来发展空间很大。
然而,真正意义上的人口城市化并不是人口流动到城市这么简单,城市化水平的整体评价体系还应包括下列要素:适龄人口入学率;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城市第三产业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城市人均道路铺装长度;城市用自来水普及率;城市人均住房面积;万人拥有医生数;人均公共绿地面积等。这表明,人口城市化起码应该是一个包含相应的城市建设的过程,而这个过程中相当大的一部分内容就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水映了城市的整体经济实力、规划建设能力,是体现城市良好投资环境、生活环境的重要指标之一。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能够提高城市环境质量,维护城市形象,为城市经济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而且能够提高人口城市化水平。当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水平无论从人均占有率还是从质量来看,都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
1 城市公共设施的内涵
城市公共设施是指有由政府提供的为社会公众享用或使用的公共物品。城市公共设施是指道路、桥梁、港口、广场、路灯路标路牌、城空防空、等等。从空间布局来分,有全市性公共设施、区域性公共设施、邻里性公共设施三种。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最能体现城市的文明程度和精神品质,优秀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能强烈地突出城市的地域感,增进城市居民的归属感。城市公共设施数量多少、品质的优劣以及摆置位置是否合适等,都影响着城市综合景观的整体效果。随着本县经济的发展和居民余暇时间的增加,城市公共设施以它独有的功能特点,遍布整个城市。伴随着经济的不断的深化,公共设施已经逐渐落后于城市现代化发展的进程。
2 功能
在影响公共设施造型的诸多因素中,功能是最为重要的,它对公共设施产品的造型形态有决定性作用。一件合适的公共设施造型设计我们会从使用功能、环境功能、文化功能等方面考虑。因为不同的功能要求而设计不同的座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相关群体对景观公共设施的需求呈现多样化,如休闲类设施户外小品,因为环境要求不同而造型迥异。
同时,随着现代人对文化的重视,人们对公共设施功能的诉求上升到文化层次。不同的文化背景要求公共设施在整体环境中艺术效果不同,如英雄纪念碑和牌坊。作为城市户外公共设施,其功能设计体现了设计师对生活的理解度,它不仅要解决功能,环境舒适问题,而且还要激发、引导城市形态的发展。
3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策略
3.1 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项目运营的收费机制
城市公共设施是政府提供的一种公共产品,这与政府从中收取一定的费用并不矛盾,这一部分收费如同城市维护建设税,其对于当前我国城市公共设施所需资金而言杯水车薪,但它同样体现了城市居民对城市建设发展的关注和参与,所以这一部分资金来源也需要进一步完善和保持稳定。然而,在现实中我们经常发现城市公共设施被“绑架”进行乱收费以及不合理收费的现象。城市公共设施收费是一种社会收入再分配形式,对于经济运行有重要的影响作用,但乱收费以及不合理收费的现象是绝对不应该存在的。因为收费范围的确定、收费标准的高低会直接影响城市公共设施建设企业的效益和居民生活,所以政府必须要明确哪些城市公共设施应该收费、能够收费以及如何收费。在此基础上,政府还要合理规划和使用这些收费,并予以公示。
3.2 进行合理科学规划布局
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布局问题关系到社会公平和效率的问题,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过程中的一件大事,因此必须要对其进行合理、科学的规划布局。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过程中必须依据程序进行,讲究合法性,避免快速决断;连续性决策,每个过程都要进行选择,不断调整决策,以谋求共识;综合审视,注重比较与选择,不要专注于某一个方面。在我国城市化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建设不应一味追求规划的效率与经济性,不应主观的追求单一要素对整体的拉动,而应在规划中更多地体现合理性与科学性,综合各方面因素,满足更广大市民的需要,赢得更长远的利益,实现更长久的发展[3]。
3.3 是必须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城市管理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是为广大人民群众创造良好的工作生活环境,为经济社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城市环境。这就要求执法必须严格,不能有随意性。城市管理工作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执法涉及的许多问题都是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问题。多数违章者都能说出一大堆“理”来,怎样用“大道理”说服他们的“小道理”,已成为对执法人员的基本要求,否则群众会说执法人员“不讲理”。在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要首先消除与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倾听当事人的意见,关注和尊重当事人的权益,在依法说理的同时,努力消除当事人的对立情绪,加强沟通交流,注重法、理、情的有机结合,着力化解矛盾,促进工作。
3.4 是必须依靠广大群众积极参与。现代社会是信息社会,要在畅通与市民信息互动渠道上做文章,不断增强群众认同感和责任感。通过开展城管工作进社区等活动,深入了解和关心群众疾苦,从群众的角度审视执法中的重点和难点,调动街道办事处、居委会和居民参与社区管理的积极性,形成群众全程参与、全程监督,共创共管美好家园的良好氛围。
3、5 用市场化模式激发活力。一方面充分发挥各类市场主体和社会组织的作用,对能够实行市场运作的城市管理公共服务,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适当的方式交给社会组织、中介机构、社区等基层组织承担,引进竞争激励机制,以扩大公共服务的供给,并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另一方面结合该区实际,对市区主干道及重点区域的环境卫生、城市“牛皮鲜”、车辆停放、乱晒乱挂、乱倒垃圾、公共场地及设施实施管理,甚至是流动摊贩、占道经营管理,先由城管部门通过确定管理标准,然后通过招标、承包的形式,委托有合法经营执照、依法在工商部门登记过的、有管理经验的公司来管理,对不服从的管理者,再由城管部门实施行政处罚,逐步形成“执法与管理相分离,即市场化管理在前、城管执法在后”的城市管理新机制。
结语
表面上看,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和管理不属于国家大型规划项目,重要性不大,但由于其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城市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形象,因此必须要时刻关注其实施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政府要加强素质教育,不仅要发动他们参与这项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教育他们爱护城市公共设施,合理使用和维护好城市公共设施。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上海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城市公共设施是与我们生活密切相关的一种室内外辅助设施,是伴随城市发展而产生的集合工业产品设计与环境艺术设计为一体的新型环境产品设计,它在城市空间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媒介功效,成为体现市民生活品质的人与环境的纽带。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公共设施使用,同时亦是很好的城市景观,是城市当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1]
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景观设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好坏,不仅关系着城市整体的环境印象,同时也是城市文明的重要体现。以上海的城市公共设施为例,它的设计追求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从本质上讲应以人为本,兼具生态性、经济性与文化艺术性。上海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很好地满足了人们户外活动诸多功能上的要求,丰富了城市的户外生活,突显了城市的人文特征,就是遵循了如下几种基本原则:
(1)人性化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提出人在城市户外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通过户外家具本身,使人的各个器官能得到延伸而发挥作用。
此外,人性化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的特殊要求。2010年8月,上海市设立首批残疾人汽车无障碍停车位,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人人都可以平等且无偿地享有在户外进行活动的权利,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
(2)生态化原则
自然生态环境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基础。随着噪音、拥挤、污染、疾病等城市问题越来越严重,人类的生存受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因此,不滥用资源、不破坏环境的观念,提倡一种生态型的城市景观已成为人们的共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生态化原则主要是指在其原材料获取生产、运销、使用和处置等整个生命周期中密切考虑到生态、人类健康以及安全向题。具体而言,就是应该考虑选择对环境影响小的原材料,减少原材料的使用,优化加工制造技术,减少使用阶段的环境影响,优化产品使用寿命及产品的报废系统。例如在上海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上采用和自然息息相通的材料,使城市公共设施的质感与自然和谐融合,这种取于自然,归于自然的表现手法,使城市公共设施的营造充满活力。
(3)科学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要采用国际通行的标识;使用符合国家标准的汉语和拼写规范、符合英语习惯书写规范的中英双语文字标识。[2] 公共设施中的指示系统、公共座椅、垃圾箱、路灯、公共厕所、候车厅等,都要有一定的科学性。例如上海温热多雨,选材要注意防潮防锈,故材料的运用多运用塑料制品或不锈钢材料,色彩上也以亮色调为主;要注意照明系统的防雨措施。
(4)艺术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创意与视觉意象,直接影响着城市整体空间的规划品质,这些设施虽然体量一般不大,却与公众的生活息息相关,与城市的景观密不可分并忠实地反映了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以及文化水准[3] 。上海市随着人们交往的增多,经济的发展,城市的功能也越来越趋于完善,城市公共设施的种类和材料将不会再像从前那样单一和形式简单,更注重功能与艺术性的统一。在对于设施的艺术性所创造的价值,上海市已经认识到通过公共设施的艺术性去感知城市和建筑、交流情感、平和情绪、激发想象与创意;如果我们能从街区、局部地域、整体环境的角度来进行各种公共设施的设计探索,将有助于构建一个融都市特征、文化、品种、便利性和装饰性等综合元素为一体的优美环境。如上海人民广场的公共设施,既是美化环境的花架,又是自行车存放处,功能与艺术的完美结合。
(5)历史性原则
上海市在保护城市公共设施作过很大的努力。陆家嘴中央绿地旁那幢风雨斑驳的“陈家宅”,如今成了陆家嘴中心绿地最突出的亮点之一。它与金茂大厦、东方明珠等摩天楼形成的有趣对比,吸引了无数旅人的目光。同样的事例还有复兴公园东南门口的那座老消防龙头。三十年代建成的这个金属制品,粗看上去是那么生硬、那么笨拙,又横拦在公园大门口“丢人现眼”。但主持公园大门重建的著名建筑师项秉仁聪明地保留了这个“老家伙”,搞了一个玻璃罩将它罩起来,再配上一段说明它来历和历史功劳的铭牌,如今这个消防栓成了复兴公园最出色的景点之一。
我国逐渐意识到城市公共设施的重要性,并不断加大对公共设施建设的投入,但是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从国内的公共设施投放情况来看,产品普遍存在外观设计缺乏创新,设计不够人性化,以及产品设计与周边环境没有协调统一的造型美感;目前国内公共设施的设计对生态的考虑也存在着不足,产品材料、功能设计、产品生产、报废过程还未考虑到生态的问题。[4] 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该着眼于创新和生态发展,站在可持续发展的高度上寻求合理的产品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要加强对公众意识的关注,将公众意识转化为因地制宜,因人制宜的设计,在给人们带来生活方便的同时,必定营造出人人共享成果,人人参与其中,人人受到尊重的和谐的城市公共设施气氛。
参考文献:
[1] 王昀,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 李超,李稳.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思考[J] .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报,2007(5).
篇3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整体协调性要素;地域文化要素
引言
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消费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近年来政府逐年加大对公共设施修建的投资,在城市中修建了大量的公共设施满足人们日常生活的需要。城市公共设施是指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公共设施具体是由以下三个方面内容构成:其一,交通系统:城市示意图、路牌、街灯、交通信号、道路护栏、公交车站、停车场等;其二,商业系统:电话亭、邮筒、书报亭、售货亭等;其三,休闲系统:厕所、休憩座凳、垃圾箱、花坛、阅报栏、街头钟、健身设施、游乐设施、公共艺术等[1]。
公共设施犹如城市的家具,是城市细节的体现,公共设施设计不当便会影响整个城市空间的整体效果,而公共设施的色彩设计作为公共设施设计的重点,影响到整个城市空间的视觉形象,同时公共设施色彩对公共设施功能性的完善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强调的是内容传达性、视觉舒适性、整体协调性等方面,色彩设计应通过对色彩的创新设计和灵活应用来满足对公共设施的要求。目前中国色彩设计并不规范,在很多城市都存在着色彩污染的现象,大部分是因为过分追求自身色彩的标新立异造成整个城市色彩环境的混乱。一个优秀的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必然是在色彩关系的组织中良好地贯彻、体现了色彩设计的要素。
具体阐述,可分为如下三个要素:
一、整体性协调要素
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空间组成的一部分,在色彩设计中要遵循整体城市空间的整体色彩设计规划。通常在城市色彩规划中背景色为自然环境色彩及人工环境色彩,自然环境色彩多指天空的颜色,是城市色彩的背景色;作为背景色的人工环境色彩指主要建筑色彩,道路色彩及大面积的绿化色彩等。城市公共设施在城市中的数量及位置按照人们对公共设施的需求进行排列,具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和复杂性,如果色彩与整体不相匹配,或是杂乱无章,势必会造成色彩污染。所以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其作为城市色彩的辅助色,色彩要强调有序复杂性,并非指单一、统一和单调,而是在相对统一整体的色调背景下,赋予公共设施色彩新的内涵,既起到点缀城市的作用,又要与整体城市背景色相协调。如果城市背景色颜色丰富,城市公共设施颜色在设计中就要简单、含蓄,多以低明度、低彩度的色彩为主;反之,色彩运用中可以丰富、艳丽。如图1所示,为彩色座椅,背景色为蓝天绿地,背景色彩简单,在设计座椅是选用了高明度、高彩度的橙色、红色、黄色等色彩,与周围背景色搭配和谐,并在此空间内起到了点缀作用。
图1 公共座椅
二、地域文化要素
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中,地域文化是不容忽视的一个要素。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大国,城市的形成并非一朝一夕之间,是经历了成百上千年的沉淀积累形成的,每一座城市都有代表自己特色的地域文化,每一个地区都有与其民族性文化密切相关的独特的色彩图谱。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时,更要考虑到对城市历史文化的尊重,包括逐渐形成的传统用色习惯,其他还有社会风尚、传统习俗、宗教信仰、文化艺术等因素[2]。在城市发展的过程当中运用适宜的色彩设计将文化传承,也就是保护一个城市自己的精神家园,防止造成“历史文化的记忆断层”现象。一种颜色,对一个城市来说是一种情感,代表着祖祖辈辈的思想的延续,所以一个城市的色彩设计不仅具有一般的美学意义,而且更多的是拥有深刻的思想含义。城市色彩设计要以城市的文脉色彩为依据,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更要以此为依据,并且在继承中进行创新。
三、人的心理感受要素
人们在观察不同的色彩时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感受。由于人的生理构造和对客观事物的反应存在许多共同点,对色彩的心理感受和联想就表现出许多的共性,例如颜色的冷暖感、轻重感、软硬感、距离感、涨缩感、愉快忧郁感、兴奋沉静感、疲劳感等。“色调”是从色彩对人产生本能的心理感受来进行定义的,是色彩的一个重要属性。色调在冷暖方面分为暖色调、冷色调和中性色调。红色、橙色、黄色为暖色调, 象征着太阳、火焰。绿色、蓝色、黑色为冷色调,象征着森林、大海、蓝天。黑白灰为中性色调,象征着白天、黑夜。 冷色调的亮度越高,其整体感觉越偏暖,暖色调的亮度越高,其整体感觉越偏冷。
色彩与其他事物一样具有两面性,应用的得当适宜,对人的心理起到积极的作用,而使用不当也对人的心理产生消极作用,近年来常提到的色彩污染就是在城市中色彩使用不当造成的。例如红色,使用时常让人联想到太阳,从而感到崇敬、伟大。红色应用适宜会使人感到温暖,但是红色应用不当,观察时间长或是天气环境闷热时,又会让人感到烦躁,很容易造成视觉疲劳,严重的时候还会给人造成难以忍受的精神折磨,又容易引起兴奋、激动、紧张,这样的红色又被看成危险、灾难、恐怖的象征色,因此在进行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时,红色使用要谨慎,尽量避免大面积使用,可将红色应用为点缀色应用于局部。而白色和黑色这两种色彩在城市公共设施色彩应用中也比较普遍,白色给人感觉明亮而纯洁,利用白色可以营造出一种朴素、高雅、真诚的环境氛围,像路灯、垃圾箱等公共设施会采用白色作为基色调进行设计(如图2所示)。黑色则给人感觉沉稳而庄重,但如果大面积使用黑色时,则会使人产生压抑、抑郁、伤感、恐怖等消极的心理感受。
图2白色路灯
结语
本文提出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三个要素:整体协调性要素、地域文化要素和人的心理要素,并从这三个要素展开阐述,简要分析其对城市公共设计色彩设计的要求。
参考文献:
篇4
引言
目前随着城市公共设施的不断发展,这方面的理论研究也越来越多,然而更多的研究还只是围绕在城市公共设施的使用功能和形式美感等显性因素方面,缺乏针对城市公共设施布局的研究。在现有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础上,通过研究城市公共设施的布局可以提高公共设施使用效率,促进城市环境质量、节约能源等等,因而针对城市公共设施布局进行研究刻不容缓。
城市公共设施布局的相关原则
1.可达性原则
所谓公共设施布局的可达性原则,主要是指拥有相应需求的人群通过某种交通方式从某一给定区位到达目标设施的便捷程度,换言之,即人们到达设施供应地进行活动时所需花费的成本。其所反映的是不同地区的群体对特定社会服务的接近度是否公平,由此确定那些缺乏相应设施而应该加以关注的区域。
2.公平性原则
公平性一词最初源于社会科学。在城市地理学研究中,关于公共资源分布的公平性,有很多不同的定义,归纳来讲,大致可以分为四类,即:以平等性衡量,基于公众需求、带有补偿性质,基于使用者要求,以及基于市场准则。其中,后两者又称“伪公平性”,而为学界所关注的公共设施的空间公平性主要是第二类,也就是基于不同公众需求考虑的设施布局的合理性程度。
3.易用性原则
公共设施的布局还要考虑易用性的原则。首先,某些公共设施需要布置在显眼的位置,这样才能够方便的为人们提供服务,以公共设施的指示系统为例,只有布置在相对相对显眼的位置,人们才能够简单认知;其次,公共设施的布局需要考虑人们对所处环境的需要,比如滨水处设置休息座椅,儿童游乐设施旁设置家长座椅等等。
4.节能环保的原则
目前在公共设施的设计中,很重视绿色设计的应用,包括分类垃圾桶,太阳能路灯等等都是从节能环保的角度考虑设计的;节约能源的原则同样应该应用到公共设施的布局中去,这样才能够充分发挥公共设施的作用,避免能源的浪费。
5.融入城市景观的原则
公共设施的载体是城市景观,公共设施的功能属性也包括为城市景观增添色彩,因此公共设施的布局也要遵循融入城市景观的原则,这样才能够更好的为城市服务。融入城市景观的原则一方面体现在对于公共设施的选择是否融入城市景观,另一方面体现在公共设施的布局是否能够依托城市景观,达到和谐共生。
徐州市新城区城市公共设施布局
随着徐州市新城区的不断建设,新城区公共设施也在逐步完善。本次调研区域主要选择在市民广场周边,包括市民广场、行政中心、建设大厦、吉田广场和中心医院新城分院。其中所包含的公共设施类别包括照明设施、公共卫生设施、交通设施、管理设施、信息识别设施以及休息设施等等。经过调研和分析:
1.公共卫生设施
调研区域内的公共卫生设施主要以垃圾桶为主,其中部分为分类垃圾桶,从公共设施布局的角度来看,该区域内公共卫生设施主要集中在吉田广场和市民广场地下广场这两个人流密集的区域为主,这样的布局是基本合理的。
2.照明设施
通过调查可知,该区域内的照明设施过多,不节能环保,一方面可以从设计本身的角度考虑、改良,另一方面,通过合理规划公共设施的布局同样也可以解决相关问题。
3.其他存在的问题
调研区域内还存在着一些其他问题;例如休息设施相对较少,不能给人们提供方便;另外还有一些公共设施影响了城市的美观等等;公共设施的布局与城市景观的规划如何合理的衔接,使得此类问题得到合理解决,也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结论
篇5
关键词:城市广场;公共设施;设计
1.绿化设施
绿地作为构成广场的基本要素之一,既是突出广场功能的载体,又对广场景观效果及整体风貌构成起重要作用,对使用者的视觉感受和心理体验是其他设施要素所不可替代的。在具体组织时,应充分考虑其配置需求,将其有机地融入到广场整体结构之中[1]。
广场绿化覆盖率应根据广场的功能性质、社会经济条件、设计风格等多种因素综合考虑选取。对于处于闹市区或交通要道的广场,广场绿化覆盖率通常较小;处于副中心地段的广场,其绿化面积可以适当增大;而处于居住区的广场绿化覆盖率相对最高。绿化设施中,草坪的生态效益较小、养护成本高。相反,乔灌木有较好的生态效益,养护成本低。合理搭配乔木树种与草坪,采用散点式或阵列形式的栽植方式,在为人们提供遮荫环境的同时,还能创造出可供游人活动的树下空间。
完善的城市广场植物景观营构,不仅要熟悉其观赏性,还要了解植物自身的质地、美感、色泽及绿化效果,并注意植物种类间的组合群体美与四周环境协调。合理地选择各种植物,是植物景观营构成功与否的关键,也是形成广场绿化风格,创造不同意境的主要因素[2]。
进行植物配置时,要因地制宜,因时制宜,根据当地的土壤环境条件、对太阳光照强度需求以及环保要求配置相应的物种,使植物能正常生长,长期发挥效益,将园林养护要求减少到最低限度。因此,植物品种的选择与配置应当遵循生态的可持续发展原则,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植物改善生态环境的功能。
2.水景设施
通过广场水景设计,可以人为地创造瀑布、跌水、喷泉、溪流等许多动态的自然景象,给人以丰富的视觉感受和听觉感受。水具有与植物景观不同的美感和意境表现,对自然山水的热爱,并将山水赋予人的独特情感是中国传统艺术所特有的。
城市广场的水景设施,在设计上应兼顾多样性原则、安全性原则与节水原则。
不同表现形式的水景,能使不同的人找到符合自己的情感模式。广场上丰富的景观、人际之间的交流很容易分散人的思维和注意力,这就使得广场水景设施的安全性问题显得相当重要,在景观嬉水区,材料的防滑、踏步的高低、水体的洁净度和深度都是设计应考虑的内容。非嬉水区的水池则需要用栏杆、驳岸等安全措施加以隔离。
广场水景的设计上尽量采用有较强视觉效果又对水量要求不大的形式,像雾喷泉、早喷泉、线喷泉等。另外,在设计合理的给排水系统,可以收集并利用来自广场建筑屋顶或其他集水区域的降水,将雨水或水景废水用于广场绿化灌溉,或简单过滤处理后重新作为水景用水,尽可能做到水的循环利用。
3.灯光设施
城市广场是城市空间环境中最具有公共性、最富艺术魅力、最能反映现代化都市文明和气氛的开放空间。在夜晚,广场是靠灯光照明来塑造自身形象的。光强和光色是创造空间气氛的重要因素,灯光太强会引起光的白亮污染,太弱,容易在广场上形成阴暗的角落,降低人在广场上的安全感。对光色的选择应根据不同气候、环境和广场风格来确定。白色或青绿色灯光给人以冷、脆的感觉。红色、黄色灯光给人温暖、柔和的感受,可使广场的气氛更生动活跃。
通过不同光的特性和亮度分布,可以增强广场的层次感,人为强调某些希望被注意的地方,以引起人们视觉上的兴趣,创造出视觉指向性。对灯光照明设施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广场规模、空间尺度、地域特征与文化氛围,体现广场整体性与周边建筑物协调性的美感,丰富其艺术内涵与韵律,还应注重节能与环保,尽量采用耗能少、光效高、色谱广、易控制的新型照明灯具器材,从城市的实际情况出发,确保对生态环境的保护,避免产生眩光或其他光污染的不利影响[3,4]。
4.铺装设施
广场道路是贯穿整个广场的交通网络,是联系各景区和景点的纽带和风景线,在使用功能上具有组织交通、分隔空间、引导游览的作用[5]。合理的广场铺装设计,不仅能使游人获得连续的景观画面,激发游览兴趣,同时本身也可以通过色彩、构图和表面质感等处理,构成独特的广场风景,使游人在生理和心理上产生舒适愉悦的感觉。
就功能而言,铺装设计主要是提供一个不易磨损的路面系统,使行人安全、有效、舒适地步行到目的地。从审美上讲,道路铺装不仅需要耐久,而且还能为行人提供逐渐展现的各种景观和给人以丰富感受的环境。在具体设计中,需重点考虑三个方面的因素。 安全性因素;导向性因素;景观性因素。
广场铺装的常用平面结构形式主要有对称、节奏和层次三种:对称给人有条不紊的印象,节奏可以通过横向或纵向同形状图案或花纹的反复出现产生,层次则由图形大小、色彩明暗、质地粗细、图案密度等韵律地改变来营造。在铺装景观设计上,可根据需要综合运用上述三种表现手法,使游人获得不同的心理感受,拉近广场和人的距离,突出广场主题。
5.小品设施
广场小品是指在广场公共空间中体积小巧、功能简单、造型别致、富有情趣、选址恰当的精美构筑物[6],如坐凳、廊架、景牌、雕塑、园艺灯具、建筑亭榭等。城市广场环境小品不仅能够满足人们行为和活动的需要,而且在视觉上形成许多节点与记忆点,在美化环境、渲染气氛上,能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它们或高于或低于人的视线,是人们在其中活动的依托。
篇6
关键词:公共设施 设计原则 设计要素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6)02-0366-01
一、公共设施的设计原则
1.以人为本的价值取向
任何设计都要以满足人的需要为前提,设计要以人为本,实用性是主要的。人性化设计要考虑到方方面面,哪怕是一个座椅的高低,一个路标的提示都能体现出人文文化的关怀。“以人为本”是时展的需求,是公共设施设计的正确指导思想,整个设计是围绕人服务的。为了更好的实施以人为本价值取向的公共设施设计原则,那么设计师就要具备以下几点素质要求,首先,要求设计师要注重设计中的细节,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比如老年人、儿童和残疾人士,也要让他们能够感受到人文的关怀,社会的平等,每个人都有权利享受户外公共设施,让他们能够觉得这是一个有关爱、和谐的世界。[2]其次要求设计师也要熟练掌握人机工程学原理,根据不同人群的尺寸和需求设计,更好的体现出产品的合理性和科学性。除此以外,还要求设计师具有较高的审美眼光,通过造型、功能、色彩、材料、工艺等设计出满足大众需求的产品,符合社会潮流的发展。
2.易用性原则
易用性(Usability)一般是指产品是否好用。因此在设计的时候就要对公共设施进行不同人群的分类实验体验,找出适合不同年龄阶段人的设计方法。比如自动售货机就要考虑到按键明确,投币方便,不能让使用者找不到投币处,垃圾桶开口的设计就既要考虑到高度和密封性,既要好投入,又要方便回收,或是自助收费设施,让人们使用完卡片后不会忘记抽回,可以使用密码快速完成一系列程序,如汽车加油站和停车场自助收费设施等。
3.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在设计的过程中也是重点考虑的,首先要从人的需求出发,将人机工程学理论应用于设计中,其次要考虑到材料的选择,比如儿童使用的设施要注意圆角、硬度和环保等,再次是灯光的考虑,如公园湖边的光源就要避免人的眼睛受到刺激,产生眩晕,发生意外。
4.文化内涵原则
中国是一个传统的,有着历史悠久、深厚文化积淀的国家。在设计公共设施产品的时候,要遵循一定文化内涵原则,体现出所在环境的文化氛围,不能脱离所在区域的文化环境,积极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把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运用到设计中。使快节奏的现代化城市在公共设施风格上具有本土特色,体现现代人对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5.公平性原则
在我国把公平性原则表述为“无障碍设计” ,公平性原则主要是被所有人群都能使用,表现为公共设施应不受任何因素的限制。自1967年以来,欧洲更多的把它叫做“为所有人设计”(Design for all)。[3]事实上,“无障碍设计”最早关注的问题是“是谁最不方便”,答案无疑是“残疾人、老年人、孩子”,如果将无障碍设计只简单认为是为残疾人使用的设施,是不全面的,而是应该把这种原则运用到所有公共产品中,能让所有使用者公平使用。
二、公共设施的设计要素
1.公共管理设施设计
公共设施管理系统是社区环境要素的重要组成之一,如今发挥着比较重要的作用。在建筑设计和规划的小区,社区结构以建筑为主体,道路为基础,和公共空间的大面积保存,适应这种配置的公共设施管理功能应多元化。[1]
以停车设施设计布局为例,应做到使用安全、方便、便于管理、减少干扰、占地面积小、疏散方便,还应配备照明、指示标志等辅助设施,在下雨时还应考虑到雨水排放设计等原则。
2.信息识别设施设计
信息识别设备具有指示,提示、容易让人识别和认识的作用,主要包括电话亭、电子信息屏、导示牌、广告牌、告示牌等。在一个城市如果没有信息识别系统,无论是当地人口还是外来人口都可能会迷失方向。这种公共设施不仅只具备功能性,还可以配合人和环境发挥更好的社会作用。
图一 信息识别导向牌(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3.公共卫生设施设计
公共卫生设施在日常生活中非常重要。公共卫生不仅影响城市环境的美观性而且对人们的身心健康哦充分考虑到卫生、环保等。校园社区的公共卫生设施包括果皮箱、烟灰箱、垃圾桶、饮用水栓、洗手设施等。下面以果皮箱、垃圾桶为例进行分析。[4]如图二所示:
3.1果皮箱的种类
一般分为独立可移动式和固定式。也有连体式和普通分立式。果皮箱材料是多种多样的,有钢材、陶瓷、木材、石材、铁材、混凝土等,它们在造型上,和材质、色彩方面上都是丰富多彩,所以,果皮箱利用这些元素,也可以起到美化装饰城市环境街道。
3.2收取垃圾方式
垃圾桶是城市卫生重要设施之一,可分为直接摘取垃圾袋或容器和在箱体下部有收取口收取垃圾。在设计的时候除了美观以外,还要考虑它的功能和材料以及环境的协调性,合理的产品会给人们带来便捷,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图二 垃圾桶 (图片来自:百度图片)
4.休闲娱乐设施设计
休闲娱乐设施是人们户外活动的重要场所,体现城市的文明进步。包括健身器材、棋盘桌、座椅、儿童游乐设施、绿廊、凉亭等。在公共空间活动中座椅在休闲娱乐设施中使用最多,座椅的分布应符合环境行为学原理,使人们在行走的过程中方便休息。其次是休闲健身器材,可以满足人们户外运动,在设计的时候要熟练运用人机工程学原理,并且在保证满足功能的基础上尽量使操作变得简单方便,且便于管理,除此以外,它们还可以美化环境。
参考文献
[1]王善奎,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科技文汇,2008.08上旬刊
[2]何人可.工业设计史[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1992.
篇7
关键词:城市发展,城市中心,公共设施,建设
城市中心公共设施是城市的组成内容之一,是城市生活机体不可缺少的成分。城市中心公共设施与城市市民的工作、生活息息相关,中心公共设施的规划、布局、造型群体组合等方面反映了当代城市的面貌,同时也体现了人们物质文化生活的水准与要求,可以说城市中心公共设施的建设是城市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象征,是城市发展建设的一个重要问题。
一、城市中心公共设施规划的原则
城市中心公共设施的分布规划主要是在确定公共设施用地指标的基础上,根据公共设施不同的性质、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方式,对全市性和地区性一级的中心公共设施进行用地分布、组织城市和地区的公共中心。中心公共设施分布规划的具体要求如下:
1、结合生活居住用地分布的原则
多数类别的公共设施为居民提供的服务项目是与居民日常生活直接相关,但相关的程度却不同。应该充分调研的基础上,结合生活居住用地分布的原则设置中心设施。免费论文。
2、结合城市交通的原则
公共设施比较集中的地区往往也是城市中主要的交通产生学有所长吸引点,人流、车流非常集中。城市中心公共设施的使用性质不同,其交通生成量和交通流的特征也不相同,例如体育场馆、俱乐部、博览中心、会议中心等,在布置时必须考虑用地周围的城市干道是否有足够的通行能力,是否能方便快捷的集疏人流和车流,要根据不同公共设施区别对待,尽可能地避免城市中心交通拥挤和阻塞。
3、考虑各类公共设施之间关系的原则
城市中心公共设施等级不同,其配套内容也有所区别,在布置各等级的公共设施时,应以满足城市功能和居民生活需要为目的,使各中心设施要有合理联系或分隔,在使用中避免互相干扰,又要便于集中管理经营,方便使用。例如:学校、医院和科研等中心设施,要求有良好的环境条件,不应与影剧院、游乐场等建设在一起。
4、服务半径合理性原则
城市中心设施服务半径是指某类公共设施到其服务范围最远处的直线距离,它是检验中心公共设施建设布置是否合理的指标之一。影响公共设施服务半径的因素很多,在人口密度高、公共设施需求量大的地区,相同规模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比人口密度低的地方要小一些。按照国家有关对居住区的划分标准,居住小区级中心公共设施服务半径要小一些,居住区级和市级的公共设施的服务半径就要大一些,还有自然条件、交通方便程度等也是影响中心公共设施服务半径的因素。这些都是在建规划中心公共设施服务半径时应当考虑的因素。
5、环境协调的原则
城市中心公共设施本身既作为一个环境形成因素,同时它们的分布对周围环境也有所要求。例如:医疗中心一般要求有一个安静清洁的环境,露天剧场或体育场就要考虑自身发生的声响对周围的影响。可通过不同公共设施和其它建筑的谐调处理与布置,利用城市地形等其它条件,组织街景与景点,以创造具有地方风貌的城市景观,使城市中心设施与城市的固定环境相协调。
6、充分利用城市原有基础的原则
老城市中心公共设施内容、规模与分布一般不能适应城市的发展和现代城市生活的需要。它的特点是:布点不均匀;门类余缺不一;用地与建筑缺乏;同时建筑质量也较差。具体可以结合城市的改建、扩建规划,通过留、并、转、补等措施进行调整与充实。
二、城市中心设施的组织与分布规划
城市中心指城市中各类大、中型公共建筑相对高度集中的地区,是城市居民进行政治、经济、文化、商业、金融、娱乐等社会生活活动的中心。它是城市居民活动最频繁的地方,也是城市第三产业发展最活跃的地方。这里群集有城市许多重要的公共设施,为了发挥城市中心的职能,和市民公共活动的需要,在中心往往还配置有广场、绿地以及交通设施等,形成一个公共设施相对集中而紧凑的地区或地段,它是城市面貌集中表现的重要场所,因此城市中心规划在城市规划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必须给予足够的关注。因此,可按使用功能对中心进行如下分类:行政中心;文教、科研中心;体育中心;商务贸易中心;金融、保险中心;综合性中心等,如图1所示。
城市中心设施用地是现在城市建设中的一个需要考虑的问题,使城市中心占地与城市规模相适应。英国的J•M汤姆逊曾统计了世界各地20个城市的中心区规模,最大的是伦敦,占地27.3平方千米;最小的是哥德堡,占地0.9平方千米。20个城市中心区的平均占地规模是8.6平方千米。我国有关专家学者也曾对6座百万以口以上的特大城市进行调查,城市中心区平均用地规模为4.9平方千米,占城市总用地面积的2.16%,城市中心用地规模的扩展与社会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的变化有着密切关系。从世界范围看,西方发达国家由于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产业结构也发生了明显变化。人口下降,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比重也是下降趋势,第三产业则显示出上升趋势。城市从产业型向信息、服务型转化,商业、商贸、体育保健、金融、服务、行政办公越来越向城市中心汇集,使城市中心规模不断扩大。从我国情况来看,城市社会经济发展进入高速发展阶段。城市产业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各城市中心区的规模也在有组织地或自发地扩大。在实际规划中,要尽可能准确地预测各城市变化的总体趋势,总结发展规律,提出引导政策和办法,合理确定城市中心用地规模,合理规划城市中心设施。
三、城市中心的规划布置
1、城市中心的位置与布置
城市中心位置,应根据城市规模、性质、地形条件、主要交通设施的分布、城市中用地分布的特点、城市未来发展方向等因素来确定。城市改造中,城市中心的建设要从实际出发,不要盲目追求中心设施的大而全,要充分利用原有的基础条件,尽是避免大量拆迁,节省建设资金。城市中心的基本布置方式有下列三种:
(1)广场式布置
这种布置方式通过广场形状和周围建筑物的变化,较好地体现了不同类别城市中心的性质和风格。城市政治、行政中心常采用这种布置方式,例如北京天安门广场。这种方式窨组织层次比较丰富,城市景观效果好。
(2)沿街和片区布置方式
这种布置方式商业服务气氛较浓,常见于城市综合商业服务中心。
2、城市中心交通组织的基本要求
城市中心是城市中社会活动最集中的地方,人流、车流量较大,是城市交通的主要产生源和吸引源,也是解决城市交通问题的关键区域。因此布置城市中心时,应注意以下问题:
(1)注意掌握城市中心用地所产生和吸引的交通量与中心区道路交通设施所能提供的通行能力的宏观平衡,以避免城市中心区的交通阻塞。
(2)城市中心既要与城市干道系统有可靠的联系,以疏散车流、人流,又要避免将城市主要干道两侧都布满大型公共建筑。免费论文。
(3)在城市中心地区应商业街内部设置步行交通系统,并在其周围设置适当规模和数量的自行车停车场和机动车停车场。
(4)城市中心要与城市对外交通枢纽和市内公共交通系统有便捷的联系。免费论文。
现在我国出于城市大发展时期,城市建设、城市改造日新月异,利用城市原有基础,规划好城市中心公共设施用地,尽量避免大规模的拆迁,节省用地、节约资金,以搞好城市中心公共设施建设,使城市成为宜居城市和生态城市,这是城市发展的需要,也是广大城市市民的愿望。
参考文献:彭岩.居住郊区化趋势下配套公共设施供给模式探讨.建筑经济.2008年s2期王爽.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政策建议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07,(1).
篇8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导向,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济宁
中低收入住房问题是一个长期的社会问题,不仅在我国,在发达国家同样存在。由于社会制度、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渊源以及中低收入人口数量等因素的差异,解决这一问题的途径不是唯一的,国外的经验只能用来借鉴而不能简单照搬。本文从城市公共设施的引导作用来分析,通过居住空间的落实,进行回归性研究分析问题的核心,以探讨解决问题的途径。
1 城市公共设施对居住空间布局的主要影响1.1 引导居住空间开发时序城市公共设施建设是居住区开发建设的基本要素,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时序决定着开发的时序,也是择居人群的重要导向之一。同时,城市公共设施又会根据相应地段与居住人群而建设,以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形成对择居人群的二次吸引力,逐步形成功能完备的社区。免费论文。
1.2 对城市地价起决定作用凡是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公共服务设施齐全的地段,都对择局人群形成强大的吸引,其地块价值也相对较高。从公共设施完备到人群聚集、地块价值的提高,再到公共设施的进一步完善,形成良性循环,所以,城市公共设施配套的完善和便利程度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地块的价值。
1.3 参与社会网络构建城市公共设施中的道路、公交网络以及服务设施对于城市居民的出行、生活、交流等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居民社会网络构成和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时随着社区文化、结构、层次的明晰化和固定化,对于设施的选择和建设重点又起到筛选作用。因此,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对于居住环境的层次、文化品位、阶层关系等有着预设作用。
2 城市公共设施的导向性分析2.1 交通可达性需求城市道路和公交网络的完善程度决定了人群的出行方便程度,进而影响其对城市资源的利用以及人际交往圈层的范围。低收入人群等城市相对弱势群体在占有城市资源方面原本就处于相对较低的层次,尤其在私有化交通工具日益发达趋势下,更处于一种不利地位。由于资源的分配不均,高收入者对城市交通设施的占有比例将大幅增加,从而将低收入者进一步推向边缘,形成了公共设施占用中的“马太效应”(马太效应(Matthew Effect),是指好的愈好,坏的愈坏,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种现象。名字来自于圣经马太福音中的一则寓言)。所以,受保障者对公共交通便利程度有着更高的诉求,住所周边的公交网络成为人群的主要出行节点,与公交站点之间的步行距离直接反映了出行便利程度。济宁市由于城市建成区范围较小,以及城市公共设施分布较为集中,居民多以公交加步行和自行车等方式出行为主。而济宁市北湖新区的建设和东部中心的拓展,必将导致的城市建成区的“跨越式”扩展,结果将是步行与自行车出行的比例将急剧下降,受保障对象的出行劣势将快速呈现。
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应结合公交网络布局, 在主要公交换乘中心周围布置保障性住房。在旧城区中,越是居住条件好的地段其公交系统越发达。基于目前老城逐步疏解的趋势,济宁市一方面可以加大已建设保障性住房区域的公交网络建设;另一方面需要对原繁华地段整合,政府可以集中调换与回购其住宅以用作租赁性保障住房。就北湖新区和东部新区而言,从保障性住房的选址阶段就应重点考虑将其选在交通便捷的地域,充分发挥公共交通网络的优势,以保证受保障群体的长期受益。
2.2 区域就业需求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为居民提供了必要的生活、生产的服务条件,同时,公共服务设施由于其行业特性需要大量的不同层次的工作人员,起到对社会劳动力的配置作用。旧城更新改造的居民迁往新区,打破了原有社会网络的支持,虽然有了住房保障,但是在收入来源和交通成本的影响下,其生活品质并没有得到实质性的提高,这方面在国外的建设实践中已被证明。
济宁市北湖新区的起步以及东部新区的拓展将孕育出南部中心和东部中心,必然形成分别以两个中心为基础的公共服务网络。如何利用本区域的优势完成对受保障对象的就业安置是居住空间布局首要考虑的问题。理想化的选择是结合区域公共服务设施中心和公交换乘枢纽集中布置保障性住房社区,其他社区临近公共服务设施地块分散布置保障性住房,便利受保障对象就近就业,统筹安置、定向选址,以达到合理的居住空间结构。
2.3 文化生活需求城市公共设施的功能是否健全、利用是否充分、服务范围是否广泛等因素直接影响着社会功能的发挥,也影响到群众文化生活品质的提高,特别是社区中心更是区域的文化生活的集散地,所以对于住区居民来讲,能否方便的共享这种资源直接影响其生活水平,甚至影响其社会价值的实现程度。
济宁市旧城区居住密集,公共设施配套完善,且受到早期“单位制”和居民购买能力的影响,多被中高收入群体占用且地价较高,在这一区域建设保障性住房的余地有限。随着城市行政中心南移,将带来新区的发展和内城的整合,鉴于此,结合旧城和拟建新城公共设施布局保障性住房是现实的,也是必要的。
2.4 有效引导社会网络的同构社会系统被视为一种依赖性的联系网络,社会成员按照联系点有差别地占有稀缺资源和结构性地分配这些资源(Ruan 1993)。免费论文。其中和居民最为密切相关的是社会支持网络,也是微观社会网络分析的非常重要的方面,前三项需求均是社会支持网络的基础性构成要素,均与城市公共设施布局和完备程度相关。低收入人群的社会网络是相对低水平的,处于社会边缘的状态,保障性住房如不能从社会网络特别是社会支持网络构建的保障上给予受保障人群以更多的支持,就无法给予其社会活动和生存能力的保障。免费论文。迁往郊区、新区的居民以及其他受保障人群,得到的是住房实物支持,而原有的社会网络却几乎不复存在,其生活水平并不能得到切实有效的改善。因此,充分利用城市公共设施的作用和引导是其社会网络特别是社会支持网络重新构建所必需的。
基于以上观点,济宁市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必要在旧城疏解和新区发展中重视受保障人群社会网络的构建和优化,在保障其居住权利的同时为其生活、交往以及长期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旧城疏解中,结合原有公共设施用地配建住房,将危旧房集中地段更替为相对较高容积率的住房,用以还迁和增设保障性住房;对于原有设施和环境较好且其原居民迁出的地段,政府采用回购的方式予以保障低收入人群。新区建设中,在居住用地规划布局前就应充分考虑保障性住房利用城市公共设施的便利性,重点以临近公共交通设施和服务设施的地段作为选址参考,在政府收益与社会保障之间取得平衡。
3 结语居住空间布局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其中,保障性住房建设更是关系到国计民生和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对其研究要落到实体物质空间上,以解决低收入人群住房现实问题,本文提出了以城市公共设施为导向、如何优化与合理布局济宁市旧城和新城保障性住房的措施,以期对城市保障性住房空间布局方面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参考文献】
[1]张文宏著. 中国城市的阶层结构与社会网络[M]. 上海:世纪出版集团,上海人民出版社,2006.
[2]聂兰生,邹颖,舒平著.21世纪中国大城市居住形态解析[M]. 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2004.
[3]焦怡雪,伊强. 关于保障性住房建设比例问题的思考[J]. 城市规划,2008,(9).
篇9
[关键词] 城市化; 公共设施; 建设管理; 对策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3 . 18. 058
[中图分类号] TU9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3)18- 0101- 01
城市的公共设施是政府为了满足公众的需求而建设的,为公众提供可供休闲或使用的公共产品。城市公共设施一般分为公共建筑与公共设备,如公共行政设施、公共教育设施、公共文化设施、公共休闲与体育设施等,总之公共设施是与居民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城市公共产品。
1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问题
1.1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系不够完善
城市公共设施是一个城市的形象,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是一项系统而复杂的工程,会涉及不同部门与行业,一套高效的管理体系可以提高对公共设施的管理水平。政府在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中,没有进行科学的统一规划,统一管理,造成管理效率低下。由于分工不明确,一些项目会由两个部门共同负责,权责不明,积极性不高,管理问题不断。另外,还存在政企不分的现象,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制改革落后,影响了建设的效率。
1.2 建设管理资金缺乏,效益不高
在很多的建设中,由于对拆迁款、居民补助以及一些设施的建设费用预算不合理,使得建设资金大幅增加,严重影响了建设的进程。城镇公共设施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政府的财政支持,以及银行贷款。由于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政府缺少多渠道筹措资金的意识与经验,城市产业集聚小等原因,导致公共设施建设资金不足。在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国家允许地方政府向银行贷款,缓解了城市建设资金短缺的压力,但商业银行贷款大多期限短,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周期较长,资金回收率低,短期限与长贷款的矛盾使借款成本增高,政府还贷压力增大。
1.3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布局不合理
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的根本目的是为改善城市环境品质,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但是,城市公共设施建设还存在建设用地所占比例低、布局不均衡、辐射力不强、设施配套不足、内部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由于政府在城市建设中缺乏科学合理的引导,城市公共设施空间分布不合理,不仅影响了居民的居住水平,更导致了城市生态环境、居住环境的破坏。
2 提升城市化进程中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水平的路径
2.1 完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体系
随着技术和管理的创新,城市公共设施领域的竞争也会越来越激烈。大型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都是为了最大限度地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应该切实考虑群众的需求,要建设广泛的公众参与机制,通过与群众的沟通,广纳民意,完成科学、合理的符合民情的规划。政府大力发展非营利机构参与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适时进行法定机构试点,丰富运营主体,形成共同发展、有序竞争的格局。
2.2 拓展融资渠道,强化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资金保障
政府要很好地融资,一定要拓宽融资渠道,可以进行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土地储备、直接投资等。有让政府保持一定比例的资金投入城市公共设施的维护,才能让居民感觉到“税收取之于民,用之于民”的好政策。在一些基础性的设施项目上,综合考虑其社会效益与影响后,政府可以由施工单位垫资建设,政府逐年进行带息偿还。政府部门要认真制定和完善相关的融资方案,为融资创造有利的条件,规范各项条款,严禁不公平不公正的现象出现,不仅要照顾到群众的利益,更要处理好资金的融合。
2.3 提高信息化管理,优化科学决策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政府要不断提高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的信息化水平,要建立信息机制,不断提高信息公开水平。随着网络的发展,微博成为一种高效的政府与公众沟通的方式,因此政府要在各大门户网站上建立自己的官方微博,将各种与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有关的信息都微博,接受公众的监督。政府还需要建立一个系统的公共设施管理信息资源库,对城市建设的各种相关数据进行采集、管理,为政府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与规划提供有力的参考资料。此外政府还要成立官方的城建官网,将各项公共设施的建设计划详细公布,让公众参与政策的制订,提高政府决策的科学性。在城市建设的进程,要完善公众与媒体的监督管理体制,引入公众参与讨论,同时要让各类专业进行点评,提高政府投资的科学化、民主化、法制化水平。
3 结 语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是城市化进程中的重要内容。但由于管理体制不完善,融资渠道不畅通等原因,在三年的城市公共设施的发展中存在一些问题,影响了城市化进程的全面发展。笔者认为,城市公共设施的建设管理是一个长期的工作,只有政府与公众共同参与建设管理,积极探索,才能不断推进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 徐清海. 城市公共设施服务模式的选择和理念的创新[J]. 特区经济,2006(6).
[2] 赵勇. 城市化进程中的城市公共设施建设管理问题研究[J]. 经济研究导刊,2011(5).
篇10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灾难应对设施;公共设施
一、城市公共空间的灾难应对现状
自然灾难是人类依赖的自然界中所发生的异常现象,而城市灾难则泛指城市灾害事件对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诸多不利或负面影响。当今世界城市化进程呈现飞速发展之势,目前全世界已有超过50%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当中,根据联合国人类住区规划署执行主任安娜·蒂贝朱卡预计,到2050年左右,全世界城市人口将达到人口总数的70%。可以预见的是,城市中的人口密集程度将会呈现前所未有高度。同时,未来的大型都市将占有全球66%的经济活动以及85%的技术发展成果,可以说,对于大部分国家来说城市的安全与发展将决定整个国家的命运。然而,目前城市对于自然灾害的防范、抵御等应对能力还远远不够。回顾21世纪前后,全球的一系列城市巨灾应当引起我们的思考:1995年日本阪神大地震,1999年中国台湾“9·21”大地震,2004年印度洋海啸,2005年美国卡特里娜飓风,2008年中国汶川“5·12”大地震,2011年“3·11”日本9级大地震等,在这些灾难面前,城市的灾难应对系统显得极为薄弱,特别在我国,城市中还极少设有针对突发性灾难的应对系统,这对于保障公民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经济稳定来说是极为不足的。
目前,在全世界范围内,大部分城市的灾难应对系统还很薄弱,联合国大学(United Nations University)的Srikantha Herath称,大城市在建设公共空间时很少考虑到减灾措施,即便是欧洲和北美国家也是如此。在发展中国家中,大多数城市建造在平原上,面对风暴、暴雨或海啸袭击无法抵御。就当今的城市灾难应对系统来看,日本的设施设计以及灾难抵御能力无疑是首屈一指的,由于日本处于火山地震带,其领土内发生地震的频率非常高,因此,其建筑及公共设施设计都考虑到抗震因素。在2011年日本“3·11”大地震中,东京虽然陷入交通瘫痪、通讯不畅的局面,但人员的避难和疏散过程并未造成伤亡和明显混乱,充分显示了其城市应对灾难的能力。而在我国城市发展过程中,很少考虑灾难应对因素,虽然国家了《国家自然灾害救助应急预案》等法律法规,但各级城市并未配套相应的公共设施,也很少有企业及科研机构对此进行研究。
因此,城市公共空间的灾难应对设施系统设计研究对于提高我国城市应对突发灾难的能力、保障城市在灾难事件中的安全、保证居民人身财产安全、保证经济正常运转都将起到重要作用。
二、城市公共空间灾难应对设施的设计可行性及优势
公共空间,是指可供城市居民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公共使用的室、内外空间。它包括街道、广场、居住区户外场地、公园、体育场地、商业中心等,在城市中属于人员密集度较高的区域,同时也是公共设施种类较全、数量较多的区域,因此,在灾难发生过程中及发生之后,是最有条件成为临时安置点的区域。公共设施系统及产品由于长时间的存在于公共空间之中,在灾难来临时不需要临时安装,具备了实现由一般性的服务产品转化为抗灾、救灾产品的可能性,并且公共设施类的产品耐用性比较强,可以在灾难的恶劣环境下完成功能上的要求。因此,将公共设施与灾难应对设施进行组合设计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设计思路,总体来说:其可行性与优势有以下几点:
1.突发灾难应对速度快。将灾难应对设施与公共设施进行组合设计,能够在灾难发生时最快的发挥抗灾、救灾功能,避免灾难降临时安置救灾设备的时间延迟。
2.不需要专门的安放设置空间。公共设施本身占用一定的公共空间,将灾难应对设施与之相结合,不会额外占用空间。
3.日常维护成本较低。由于公共设施往往使用高耐受度材料制作,因此不容易损坏,灾难应对设施与之组合能够有效的减低日常消耗及相应的维护成本。
4.公众识别度高。公共设施的尺寸、形态使其在城市建筑中具有较高的公众识别度,将灾难应对设施与之结合,在灾难发生时能够使大众尽快的就近得到保护。
三、城市公共空间灾难应对设施的设计研究方向
由于上述提到的可行性及优势,我们将公共设施系统作为公共空间的灾难应对产品系统设计的主要研究内容,考虑到灾难发生时情况的复杂性,其具体设计方向有以下几点:
1.公共空间灾难临时信息传达设施,针对灾难来临时预警、疏导、救援、安置、搜寻等各个阶段的应对重点,对信息传达类公共设施的功能、造型、材料、信息传达途径及方式等方面进行分析、研究及再设计。事实证明,灾难来临时如果民众能够及时得到有效的信息指导,能够避免由于盲目求生而导致的大面积骚乱、获得更多的生存机会,在灾难发生后能够帮助民众得到更多的有助于救援的信息,并得到良好的心理安抚。
2.公共空间灾难临时救援、庇护设施,针对灾难来临时民众如何有效利用公共设施进行临时避难的问题,对公共空间中的大、中型设施(例如:防护栏、广告牌等)进行功能、造型、材料及使用方式等方面的分析、研究及再设计,使这些设施在灾难发生期间能够直接或通过某些简单操作为民众提供临时的庇护。
3.公共空间灾难临时安置设施,其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包括:人员安置空间、物资安置空间、医疗点设置、水源、食物发放、工作路径开拓、失踪人员搜救等多方面问题。
四、城市公共空间灾难应对设施的设计原则
对于灾难应对设施而言,其功能指向和具体使用环境都比较复杂,因此设计的难度也相对较大,需要对各个因素进行综合考量,其设计原则应包含以下几点:
1.功能多样化。由于灾难来临时,使用者往往既需要逃生、防护,也需要通讯、医疗以及临时住所,另外,这些设施在日常也担负着一般公共设施的作用,因此,灾难应对设施的功能必须是多样化的。
2.造型结构简易。复杂的造型在灾难中可能会导致使用者意外的伤害、较低的操作效率或较高的损坏几率,因此灾难应对设施的造型结构应当是简易的,从而使使用者能够以较快的速度进行操作。
3.色彩标识性强。在灾难发生过程中,明快的色彩能在复杂环境中给予使用者较高的辨识度,有效地指引使用者,从而高效的发挥救生作用。
4.材料耐受性强。灾难的破坏程度各有不同,因此,灾难应对设施应当具有较强的材料耐受度,以对应破坏度较高的灾难。
5.制作工艺简单、成本低廉。不管是在日常还是灾难过程中,各种损耗情况时有发生,因此,灾难应对设施应当具有较为低廉的生产及维护成本。
五、小结
综上所述,在城市化进程愈演愈烈的今天,如何有效利用现有资源及设施抵御灾害,有效地保护公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社会正常运转,将成为一个日益受到关注的课题,而城市公共空间灾难应对设施的设计将日益显现其必要性和重要性。
【参考文献】
[1]谭巍.公共设施设计[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2]张玉茹.突发社会灾难的危机干预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1).
[3]陈敏.从工业设计的角度探索城市公共设施设计[J].大众文艺(学术版),20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