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基础设施范文

时间:2023-03-31 03:24: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旅游基础设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旅游基础设施

篇1

关键词: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经济效应;CGE模型

中图分类号: F592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10)04-0123-06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与发达国家发展旅游最大的不同是:中国发展旅游业是在经济尚处于欠发达的背景下,期望通过旅游的经济效应来带动社会经济的发展。然而基础设施的明显滞后,成为制约中国旅游业进一步加快发展的“瓶颈”。为此,从2000年开始,国家首次将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纳入国债投资计划,以完善旅游业发展的硬件条件,为建设旅游经济强国打好基础。至2005年末,全国共向30个省(区、市)和5个计划单列市的617个旅游基础设施项目安排国债资金68.1亿元,项目总投资额累计达238.96亿元;累计修建旅游公路约11 000公里,游步道4 000多公里,用于旅游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资金约占国债旅游项目总投资的80%以上。国家利用大量国债资金支持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对旅游业的发展进而对整个社会经济的影响如何?这是政府和学术界都极为关心的重大现实问题。对这一问题开展研究,对于未来国家旅游产业发展政策的制定、基础设施投资项目的合理安排利用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文献回顾

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关系的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中后期。英国发展经济学家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Rodem,1998)将基础设施视为一种“社会先行资本”,认为政府应当大规模地投资于基础设施,才能冲破发展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基础设施瓶颈,推动整个社会生产力的进步。罗斯托(Rostow,2001)则将基础设施看做是社会变革、生产力发展、经济成长的前提条件,认为任何国家的经济起飞没有基础设施的大规模集中发展和积累都将不可能成功。经过半个多世纪的探索和争论,目前经济学者们对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的作用基本持一致的积极态度。Nijkamp(1986)将基础设施对区域发展的促进作用总结为四个方面:(1)基础设施服务作为生产的中间投入,可减少投入成本导致生产获利;(2)基础设施可提高其他生产要素的生产力;(3)基础设施的存在可以吸引区域外的额外资源,如私人资本的涌入,降低要素成本和交易成本;(4)家庭对基础设施服务消费也有助于提高福利和真实收入,提高生活质量、节约时间。世界银行(World Bank)在1994 年的年度发展报告中指出:“基础设施如果不是经济发展的引擎,那也是经济活动的车轮。”

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实证研究则集中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末期。特别是自Aschauer(1989)利用生产函数研究公共资本的边际产出之后,关于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关系的定量研究和争论越来越多。相关研究内容也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以及基础设施的相对贡献分析;二是测定基础设施投资存量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对于相关性的实证分析,国内外研究中主要使用生产函数法、成本函数和利润函数以及向量自回归YAR法等方法:而关于基础设施投资存量对于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则主要是运用投入产出模型。

在中国,钱家骏、毛立本(1981)最早提出应将基础设施作为一个独立研究对象进行研究的问题(刘伦武,2003)。20世纪80年代末至90年代,由于中国基础设施的滞后对经济增长的“瓶颈”制约日益严重,樊纲(1990)、马树才(2001)等经济学者对基础设施“瓶颈”产生的原因和对策以及基础设施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进入21世纪之后,越来越多的国内学者关注于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先后从理论上进行了系统分析并进行了实证研究,如娄洪(2002)、高峰(2005)等的研究。而对于国债投资效应的研究则主要集中于国债投资对货币需求的影响、挤出效应、财政风险以及乘数效应等方面,大部分研究以理论研究和定性分析为主,只有少量学者对国债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如李子奈等(2001)运用投入产出投资乘数模型和投资矩阵对国债对GDP增长的拉动,对当年相关产业的拉动进行了分析。

经济学者们分别对基础设施投资和国债投资的经济效应问题开展了大量研究,但是未能将两者结合起来进行考察:研究基础设施的学者很少考虑投资的性质和来源,而研究国债问题的学者很少关心国债资金的投向,从而使国债基础设施投资的效应问题成为双方研究中的一个空白点。并且,这两方面的实证研究均局限于经济增长相关关系问题,很少关注投资流量对于经济增长的短期效应,也不能全面反映出国债投资或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存量在推动全社会消费、就业等方面的具体作用。另一方面,就本文的研究对象而言,由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去向是旅游业。旅游生产分散化的特点与工业品的生产模式截然不同,因而传统的基于工业生产模式建立的生产函数模型不能直接套用于旅游业,必须根据旅游的生产消费特性进行相应的修改和调整。这使得本文所研究的问题更加复杂,必须另外寻求适当的方法进行研究。

三、研究方法与数据

本文将利用CGE模型综合测量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旅游业以及全社会经济增长所产生的短期效应问题。CGE模型由于其严格的理论基础、灵活的模型框架、对现实经济多方面的综合描述以及价格内生等方面的优势,目前已经成为经济政策模拟和分析的标准工具之一(郑玉歆、樊明太,1999)。但本文的目的不在于发展CGE模型建模技术,而是在于将现有的CGE模型技术拓展应用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经济效应问题研究,重点考虑旅游与工业经济在生产和消费方面的特殊属性,并根据本研究的目的对模型方程进行适当调整。

1.旅游生产函数的构建。将CGE模型应用于旅游研究,首要的问题是怎样将在各类统计资料中没有专门界定的“旅游业”作为一个单独的活动部门列入模型中。在这一方面,国外的旅游经济研究者和旅游CGE模型研究者都没有进行探索,而是直接沿用各国产业分类法,将旅游业分解为不同的原子部门,如住宿、餐饮等,无法反映出旅游消费(生产)的“综合”特色。本研究对旅游业的界定和划分没有采用“分解”的方法,而是借鉴了贝克尔的“家庭生产”思想,将旅游者视为旅游产品的生产者;将旅游者活动过程中直接消费的各类物品和服务及其提供者如交通、住宿、娱乐等分别作为旅游产品的中间投入品和中间投入品供应商;由于旅行社并不为旅游活动提供任何具体消费对象,它并非中间投入品生产者,而是扮演着促进旅游产品及其中间投入品生产、交换和流通的角色,可以将其视为一种生产“技术”(左冰,2008)。由于每一种旅游中间投入品仍然需要使用最基本的资源,如土地、资本、劳动力等生产要素进行生产,因此,旅游生产函数的形式将呈现出三重嵌套形式(如图1)。

第一层嵌套,反映的是旅游者作为生产者将各类中间投入品相结合用于生产旅游产品的生产方式,即旅游者作为最终旅游产品的生产者;第二层与第三层嵌套,反映的是旅游中间投入品生产商生产其产品所需要的全部稀缺资源和组合这些资源的方式,与一般工业产品的生产相同。假设旅游产品生产函数形式为广泛使用的Cobb-Douglas函数,同时考虑到中国旅游业年均技术进步速度较低(左冰、保继刚,2008),则包含旅行社技术进步在内的旅游生产函数形式为:

Z=Aeλt・xα11・xα22…xαnn

pixi=I (1)

其中, xi、I 分别是生产(消费)单位旅游产品Z 需要投入的中间产品向量与总生产成本(总旅游消费支出)。A是效率系数; λ代表旅行社技术进步速度; pi是每单位中间投入品xi 的价格; αi是中间投入品xi的产出弹性。根据中国标准产业分类及其指标解释,可以将游客消费项目与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部门xi进行一一对应组合(共12项),根据公式(1),收集相关数据资料。即可拟合得到旅游生产函数。

2.对旅游市场的划分。在一个既定国家里,由于游客来源地与旅游目的地的差异,存在着国内旅游(含一日游游客与过夜游客)、入境旅游、出境旅游三种旅游形式。其中,入境旅游将被视为“出口”,而出境旅游则作为“进口”加以对待。

3.投资的动态化问题。模型将采用递推动态的形式模拟分期实现的基础设施投资所形成的资本,以实现模型的动态性。

4.其他产出部门中旅游产值的剥离。游客所消费的住宿、餐饮、游览、娱乐、购物、交通等中间产品将作为其他产业部门的最终产品从其产值中扣除。

CGE模型的参数来自以下四个方面。一是社会收支矩阵(SAM)的校准数据。二是模型中的替代弹性、资本存量的计算直接引用了前人的研究结果或方法。三是关于旅游业的参数的测算通过收集相关数据采用计量经济学方法计算而得。四是模型中的转换参数、分配参数以及比率参数通过对基期SAM数据进行校准的方法反推求得,而关税、进口商品税等部分参数直接使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

四、研究结果及分析

1.仿真情景假设

研究在利用CGE模型进行仿真模拟分析国债基础投资的经济效应时,暂不考虑国债的利息因素。假设从2000年开始,在保持政府各项消费支出不变的条件下,政府通过向国内居民借贷投资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研究将情景分为两类。情景A是对现实投资状况的真实模拟;情景B假设全部国债资金在2000年一次性投入到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可作为情景A的参照,以便于进行对照研究(见表1),分析期为2006年。

2.CGE模型仿真结果及分析

(1)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价格的影响。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生产者价格、资本品价格以及增加值价格都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在生产价格方面,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降低了生产价格,对于生产率的提高从而对社会总产出的增加产生着积极影响;在资本品价格变化方面,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直接导致了旅游业以及建筑业资本价格的上涨,由于资本市场收益存在扭曲以及不同行业之间前后向产业关联强度存在较大差异,这种价格上涨压力因行业差异而有所不同,如表2所示。在增加值价格方面,由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投资量相对于整个经济的投资总量来说非常小,所引起的增加值价格上涨幅度几乎可以忽略不计。在这一投资总量下,政府不需要考虑价格增长压力方面的财政政策和财政平衡问题。

(2)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社会总产出的影响。从总的效应来看,68.1亿元的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国内总产出和GDP增长起到了一定的促进作用。国内总产出与GDP在基期的基础上分别增长了1 287.76和511.63亿元,增长率为0.47%,年均增长率0.08%(见表3)。

从结构上看,虽然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去向是旅游业,但这一投资对于产出促进作用最大的并非旅游业,而是特别有助于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出增长,并且对于农业生产具有轻微的负面影响。这说明,基础设施投资可以在诱导地区经济结构由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和服务业经济的转换中发挥很大作用,特别是对于那些进入性很差和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区域。

图2是A、B两种情景下旅游业总产出的年度增长率。图中可见,在模拟期末(2006年),情景A与B导致的产出增长额以及增长率虽然相差不大。但从发展的路径上看,一次性大规模地投资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可以获得更大的经济效应。图中,情景B 的发展路径OBB*与基准线(benchmark)OC所构成的面积OBB*C是情景A的发展路径OA与基准线OC所构成的面积OAC的1.71倍。这正是罗森斯坦―罗丹(Rosenstein -rodan,1943)在“大推进”理论中所提出的基本思想。即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应当对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大规模投资,才能冲破发展中国家工业化过程中最为常见的基础设施“瓶颈”,推动整个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和全面发展。

(3)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居民收入水平的影响。国债旅游投资带动的经济增长直接提高了居民的收入水平。图3反映了国债旅游投资所带动的产出增加值(GDP)在劳动者、资本与政府之间以及劳动者报酬在各产业之间的初次分配情况:在全社会增加的511.63亿元GDP中,劳动者获得了268.65亿元的劳动报酬,资本获得利润164.97亿元,政府获得间接税收入78.01亿元。GDP在劳动者、资本与政府之间的初次分配比例为53 ∶ 32 ∶ 15,劳动者报酬占有较大比重。

在总量为268.65亿元的劳动者报酬中,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劳动者报酬占有特别大的份额,这是由于国债旅游投资对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的生产促进作用最大,农业劳动者收入因为农业生产的整体下降而受到了负面影响。但是,农业劳动者这部分下降的收入通过农业劳动力的转移,从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收入的增长中得到了弥补。表4反映出无论是农村居民还是城市居民,都从国债旅游投资所带来的经济增长中获得了更多的收入。

在国债旅游投资新增的268.65亿元国民收入中,农村居民收入与基期收入相比,增长了68.29亿元,增长率为0.26%;城镇居民收入增长了200.36亿元,增长率为0.30%。城镇居民收入增长额是农村居民收入增长额的2.93倍;城镇居民收入增长率也略高于农村居民收入增长率。这说明,通过国债旅游投资新增的国民收入在分配上更加有利于城镇居民。对于旅游业而言,若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变单一的大众旅游发展模式,积极鼓励自助旅游的发展,将在很大程度上克服这种消极影响。

(4)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社会总需求的影响。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在短期对于社会需求总量具有一定的正向激励作用。国内居民总消费与政府消费分别在基期的水平上增长了164.36亿元和57.58亿元,增长率分别为0.37%和0.49%,略低于社会总产出增长率。由于旅游需求和其他服务需求的收入弹性较大,因而需求增长(相对比例)最为明显的是旅游业本身以及第三产业的诸多服务部门,其次是制造业;农业部门由于需求收入弹性较小的缘故,消费增长相对较小(见表5)。

(5)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就业的影响。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不但促进了全社会总产出和总需求的增加,还带来了世界各国政府都极为关注的就业机会。2000―2005年六年共计68.1亿元的国债旅游投资促进了135万农村劳动力由农业向第三产业和第二产业转移,提供了87万个新的就业机会(见表6);平均每增加一个就业机会需投资7 827.59元。这也许是基础设施建设发挥减贫作用和推动经济结构转换的最主要和最直接的途径。由于模型并未对农村劳动力与城镇劳动力进行区分,即假设劳动力完全同质并可以自由流动,因而在分析结果中出现了农业部门新增就业机会较大的负增长。在现实中,由于农村劳动力缺乏知识与技能,劳动力的转移并没有模型所假设的那样可以在不同部门间自由流动,因而实际转移人数应低于这一理想数值。

(6)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私人部门生产性投资的影响。通过国内举债的方式进行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私人部门投资不但没有产生挤出效应,反而刺激增加了338.012亿元的私人生产性投资,占全社会生产性投资总量的0.74%,略高于社会总产出的增长率(见表6)。如果将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本身视为一种存量资本的积累,那么其激发的生产性资本投入可作为第二重(存量)资本积累。两次资本积累总额是国债旅游投资额的4.96倍,且一次性大规模地投入所产生的效应也优于长时期分批小规模投资所产生的效应。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在对旅游消费与生产行为的特殊性进行充分描述的基础上,尝试将CGE模型拓展应用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宏观经济效应的研究,得出了以下研究结论:(1)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旅游业的发展产生了良好的宏观经济效应。2000―2005年累计68.1亿元的国债旅游投资推动旅游业总产出和旅游GDP分别增长132.59亿元和64.29亿元;提供旅游业就业机会21万个;带动旅游生产性投资53.87亿元;促进居民旅游消费增加4.82亿元,基本上实现了政策目标。(2)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具有较强的非旅游经济外部性,其非旅游经济影响约4~8倍于对旅游业自身的影响,在促进社会总产出和GDP增长、提高居民福利水平等方面都具有积极的影响,而且特别有助于推动产业结构转换、增加就业机会和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3)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可能会加剧农村―城市经济的不平衡发展。由于城市“规模报酬递增”的作用和中国经济结构中存在部门间要素收益扭曲,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将更多地支持以第二和第三产业为主的城市经济的增长,新增国民收入在分配上也更加有利于城镇居民。(4)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居民旅游消费需求增长,但其效果不太明显。其原因在于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项目普遍较小,所建道路等级低,很难推动大规模的大众旅游的发展。(5)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极大地助推了旅游资本积累进程,为中国旅游业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物质基础。国债旅游基础设施投资对于私人部门投资不但没有产生挤出效应,反而促进旅游生产性投资增长了53.87亿元,旅游业累计新增存量资本226.37亿元(未包含折旧),必将对于未来旅游业的发展产生积极的推动作用。(6)在投资总额不变情况下,对旅游基础设施进行一次性大规模地投入所产生的效应优于长时期分批小规模投资所产生的效应。在今后的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中,应当改变小项目小投入的方式,集中性地安排资金用于一些重点项目建设,如此,可进一步提高旅游基础设施投资的实际经济效果。

致谢: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社会司生活质量处原处长饶权同志为本研究提供了详细的资料,特此致谢!

参考文献:

[1]Aschauer, D.A. Is public expenditure productive? [J].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9,(23):177-200.

[2]Baron Raymond. Databank: definitions and classifications[J].Tourism Economic,1996,(4):370.

[3]Nijkamp P. Infrastructure and regional development: a multidimensional policy analysis[J].Empirical Economics,1986,(11):1-21.

[4]Robinson S; Yu’nez-Naude A.; Hinojosa-Ojeda, R.; Lewis J. D. & Devarajan S. From stylized to applied models: building multisector

CGE models for policy analysis[J].The North American Journal of Economics and Finance,1999,(10):5-18.

[5]World Bank. World Development Report 1994: Infrastructure for Development[M].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4.

[6]W. W.罗斯托.经济增长的阶段[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1.

[7]P.罗森斯坦―罗丹.东欧与东南欧的工业化诸问题[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8.

[8]刘伦武.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3.

[9]娄洪.中国经济增长中的基础设施投资问题研究[D].北京:清华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2002.

[10]李子奈,娄洪,王佳.国债投资的宏观经济效益分析[C].第五届中国投入产出学会年会会议论文集,2001.

[11]樊纲.论“基础瓶颈”[J].财经科学,1990,(5).

[12]缪仕国.基础设施与江苏省经济增长关系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6.

[13]郑玉歆,樊明太.中国CGE模型及政策分析[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9.

[14]马树才,等.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测算研究[J].统计研究,2001,(10).

[15]高峰.交通基础设施投资与经济增长[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5.

[16]左冰,保继刚.1992―2005中国旅游业全要素生产率及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2008,(4).

[17]左冰.旅游国债基础设施投资效应研究[D].广州:中山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8.

Assessing the Economic Effects of National Debts Invested in Tourism Infrastructures:

A Study Based on the CGE Model

ZUO Bing1, BAO Ji-gang2

(1. School of Tourism, Yunnan University of Finance and Economics,Kunming, 650221, China;

2. Center of Tourism Planning and Research, Sun Yet-Sen University, Guangzhou, 510275, China)

篇2

近年来,国内外旅游学者对于城市旅游形象的研究不在少数,有的学者从大方向出发,概括地研究当前多数城市旅游形象设计的状况及存在的问题等;有些学者则针对具体城市进行了形象设计研究。本文通过对成都地方政府对成都旅游的宣传、旅行社对成都旅游的宣传,以及游客和潜在游客眼中的成都进行分析调研,发现目前成都旅游形象建设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设计出新的成都旅游形象,推动成都旅游的发展,并为其他城市的旅游形象建设提供借鉴。

二、文献综述

关于的城市旅游形象定位设计问题,许多学者进行了不同方向的研究。席宏伟探讨了成都城市旅游形象建设的意义以及定位原则,分析了旅游形象建设与视觉、文化、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在此基础上把成都定位为“天府蜀都”。[2]张艳采用三种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案例分析、定性分析和定量分析),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研究,同时对四川、浙江、江苏、广东四省省会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对比分析,发现目前成都城市旅游存在的问题,并提出解决的对策,提升成都的城市旅游形象。[3]刘德谦对比分析了成都与安徽合肥和河北石家庄旅游发展特征,将成都旅游发展目标定位为西部休闲旅游中心和四川旅游发展核心,通过成都与杭州的对比,设计了“天府之都,休闲之都”的成都城市旅游形象。[4]白雪以餐饮节庆为切入点,通过对成都国际美食旅游节的分析,综合评价了餐饮节庆对城市旅游形象塑造的作用和影响,概括性地提出了利用节庆活动和餐饮活动塑造城市旅游形象的对策建议。[5]毛长义、段彩丽、张清明等运用多元分析,综合成都城市个性、游客本地感知形象、形象替代与叠加、形象演进态势等,对成都进行了总体形象定位。[6]本文从政府,旅行社以及游客三方的视角出发,研究政府当前对于成都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旅行社对于成都城市旅游线路的开发销售,以及游客对于成都城市旅游形象的认知,分析旅游形象营销问题进而在游客的需求基础上,结合政府和旅行社需求,设计出成都的城市旅游形象,同时提出相应的宣传策略。

三、数据样本

数据来源主要是问卷调研和网络数据,问卷调研的调查对象是上海市居民。课题组一行四人于2013年7月在上海某小区、火车站、汽车站、商场、大学等地发放问卷对成都旅游形象进行调研,总共发放问卷100份,最后收回100份,回收率达到100%,其中有效问卷91份,无效问卷9份,有效率91%。在91份有效问卷中,男性40人,占了有效调查样本的44%,女性51人,占了有效调查样本的56%;样本的年龄结构分布比较合理,其中14岁以下1人,占总数的1.1%,15至24岁段22人,占24.2%,25至44岁段62人,占68.1%,45至64岁段6人,占6.6%,65岁以上人数为0,调查中中青年人群占了样本的绝大部分。调查对象的职业以学生和公司职员为多数,年收入在1000至10000不等,文化程度以大专以上学历为主,样本数据真实有效。

四、旅游者对成都旅游形象与价值的认知

在长三角的上海旅游客源地针对成都旅游形象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将被调查者对于成都旅游形象的认知归纳为以下几类(见表1)。依据表1数据,已到访过成都的游客在“食、住、行、游、购、娱”六个方面都有过亲身的体验,而对于“游”和“食”两方面的印象较为深刻,36.8%的被调查者谈到了成都著名景点,28.1%提及成都的美食和小吃,21.1%的被调查者认为休闲生活、慢节奏是成都旅游形象的代表。对于未到访的旅游者,提到成都,首先便将小吃、美食与成都旅游形象联系起来的有34.5%,14.1%的人选择了著名景点,15.5%的被调查者谈到了休闲生活。成都旅游形象信息的获取可以通过报刊书籍、网络、影视媒体或者亲朋好友等渠道。对比已到访游客和未到访游客的数据不难发现,已到访者以景点为主要认知,其次是小吃美食、休闲生活;未到访者则以小吃美食为主,休闲生活为第二位,景点再次之。虽然三个关键词顺序有所不同,但总结而言,市场对成都城市旅游形象的认知还是集中与景点、小吃美食和休闲三个方面。旅游价值是指游客在旅游体验中获得或期望获得的收益。采用里克特五点式量表测度长三角旅游者对于成都城市旅游的价值评价,1表示没有旅游价值,2表示旅游价值不太高,3表示旅游价值一般,4表示旅游价值较高,5表示旅游价值很高;最后计算得出均值为3.79,可见旅游者对于成都城市的旅游价值认评价在一般至较高水平之间,表明成都有一定的吸引力。

五、基于网络的政府和企业的成都旅游形象宣传

1、政府所宣传的总体形象和属性形象根据Echtnerv&Ritchie的三轴旅游形象概念,旅游形象分为总体形象和属性形象。[7]总体形象是人们对旅游地总体的认知和评价,属性形象是人们对具体旅游吸引物或产品的认知评价。成都政府当前在网络上宣传的城市旅游总体形象是“成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对于政府宣传的成都旅游形象,在成都政府官网上对其图片进行整理归纳,146张图片共分为五大类(见图1)。从图1可以看到,小吃美食图片占了总数的31%,其次是城市景观,占29%,民俗文化占24%,名胜古迹占14%,国宝大熊猫占9%。其中前三项合计共占了84%,成都政府对于成都旅游形象的宣传以城市景观,美食诱惑和文化三方面为主,比较注重宣传游客在蓉旅游时的参与度。例如品尝成都特色小吃,欣赏城市景观,学习成都文化等,以此来提高成都旅游的吸引力。概括而言,政府宣传的是一个“美食成都”、“景观成都”和“文化成都”的城市旅游形象。

2、企业所宣传的成都旅游形象企业对于成都旅游形象的宣传以旅行社为例,选择中国国际旅行社、中国旅行社、中国青年旅行社、上海春秋国际旅行社等十家国内著名旅行社网站进行搜索。将所有涉及成都的旅行线路进行整理,有220条涉及成都旅游宣传的,209条是成都与四川其他旅游景点的组合线路宣传,占了总数的95%,缺少对成都旅游形象的宣传,只有5%是纯玩成都的自由行项目宣传。可见在旅行社的产品宣传中,成都的形象只是连接九寨沟、峨眉山等景区的中转站、集散地,并没有比较鲜明且具有吸引力的旅游形象。

六、政府与旅行社对成都旅游形象宣传存在的问题

1、旅游形象宣传口号过于笼统旅游地形象宣传口号是将旅游地特征与定位符号化、表征化的过程,它远远超出风景的含义,而成为一种知觉和意义的表达,凭借着旅游地形象宣传口号表达的知觉与意义和旅游者心理需求和心理知觉的拟合,可以唤起旅游者的旅游动机。[8]从旅游形象的宣传内容看,成都政府在官方政务网上以宣传口号为主,结合图片、视频以及文字介绍的方式对成都旅游形象进行宣传。成都总体的旅游形象宣传口号是:“成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从语言表达上看,它是一句写知觉概念的模型。采用这种语言表达方式来作为旅游形象宣传口号需要结合旅游城市实际的旅游发展情况,一般适用于旅游知名度高,旅游开发成熟的旅游地。对成都而言,相对于香港、上海这样的旅游大城市,其自身的旅游发展还不够成熟和完善。在长三角旅游者的调查中也可以发现被调查者对成都的旅游产品知晓度不高,仅限于笼统的、概念化的美食与小吃,对具体美食小吃的名称和种类和旅游景点的名字知晓的都不多。所以成都并不适合使用知觉型的宣传口号来宣传其旅游形象,这样的宣传口号不但没有突出成都的旅游特色,反而会使旅游者对成都的形象认知陷入一个模糊的概念。

2、宣传内容与总体形象脱离如何用网络宣传出一个富有特色的城市旅游形象,莫里森给出了一个网站宣传好坏的评价标准:[9](1)图片、视频等形象应该与宣传口号保持一致;(2)各形象因素不自相矛盾;(3)使用图片巩固加深浏览者对网站文字的描述印象;(4)图像和图形有效且美观、吸引力;(5)丰富的图片来增加网站的视觉美感;(6)使用颜色来提高网站的视觉效果;(7)网站整体具有吸引力。分析成都市政务网旅游宣传版面的设计,并按照上述7大评价标准对其进行对照评价。总体来说成都政府网站规划清晰,页面设计简洁明了,吸引力较强,但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对于一个好的网页宣传,要求图片文字及视频等内容与网站的宣传口号保持一致,给读者一个清晰的宣传意图。然而搜索成都政务网时发现,它的图片及文字介绍并未契合它的宣传口号“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也没有对中国最佳旅游城市做出解释,给浏览者造成一些不便,一些对成都城市旅游有兴趣的潜在游客也可能因此丧失掉兴趣。对于官网上的宣传图片,虽然数量可观,并且分类清楚,但是同样没有紧靠主题。视频是宣传旅游形象的有力工具,在成都政府官网上有170多条视频,内容涉及市民生活、区县风光、文化建艺术、经济建设等,时长几十秒到几十分钟不等。但是视频数量过多对宣传成都旅游形象宣传和网页浏览者造成困扰,浏览者不可能将所有视频一网打尽,而且在网页上最显著位置的视频是文化讲坛类节目,并不是宣传旅游形象的,与宣传口号也没有保持一致。

3、旅行社形象宣传缺失旅行社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在旅游产品宣传时,各旅行社网站采取的是价格战略,以价格优势来吸引旅游者,城市本身形象吸引力起到的作用较小。所以大部分是把成都作为连接九寨沟、乐山等热门旅游目的地的中转站进行推广介绍,只有小部分是成都城市的自助游项目,此类自助游项目各大旅行社网站销售供给量少,游客只能通过携程、去哪儿等综合性旅游网站预订和选购。这种销售宣传与政府宣传形象毫无关系,使旅游者看不到成都的城市旅游形象。

4、政府与企业的成都宣传与旅游者的形象认知存在差异成都旅游形象宣传口号是“成都———中国最佳旅游城市”,而调查中所显示的旅游者所认知的成都旅游能获得的收益是品尝美食、放松休闲、欣赏风景和增长见识,两者之间无法吻合。旅行社方面,其旅游线路中也不乏各种美食、休闲之旅,但由于在线路介绍中缺乏具体的细节介绍,对旅游者同样是没有吸引力的。当旅游形象宣传口号表达的知觉与意义和旅游者心理需求与心理知觉拟合时,旅游者的旅游动机就会被唤起。因此,关注旅游者形象认知,进行有的放矢的宣传才能达到良好的效益。

七、成都旅游形象设计研究

1、设计理念考虑到不同主体的价值诉求有所差异,在设计成都旅游形象时,应以旅游者的认知以及需求为主体,辅助以政府的宣传需求和企业的盈利需求。旅游者对成都的认知以及需求是可以品尝美食、欣赏风景、学习和增长见识。政府的宣传需求是要把成都的旅游形象打造的更具有吸引力。企业的盈利需求是在成都旅游形象的基础上设计出合理的旅游线路,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获取企业的收益。潜在游客虽然认知成都的形象以小吃美食为主,但实际游客的认知评价仍以景点为主,即到访成都主要是景点吸引,其次是品尝小吃美食。因此综合三方的需求成都旅游形象在设计时应以景为主,美食为辅(见图2)。

2、形象设计依据旅游者、政府及市场三方的需求,参照以景为主,美食为辅的设计原则,可以将成都旅游形象设计为“巴适成都景,美哉川之味。”并可以以此作为成都城市旅游形象的宣传口号。分析前半句“巴适成都景”,“巴适”是地道的成都方言,意思是“舒服,正宗,好”等,“巴适”一词不仅体现了成都方言文化的特色,更展现了成都景区景点的风光无限以及成都城市休闲舒适的氛围,给人一种成都独特的感受。后半句“美哉川之味”,契合了旅游者对于成都美食的追求和爱好,单单以辣来概括成都美食的滋味是片面的,因此选用“美”字表明成都的川味更包含了酸甜苦辣的人生百味,同时暗示旅游者成都美食带来的不仅仅是舌尖上的愉悦,更是心灵上的,一个“美”字恰如其分。其次从语言角度来分析,这是一句既写实又写意的宣传语,川之味、成都景———成都的美景和美食是现实存在的东西,这是写实的方面。“巴适”、“美”———这些是心理的感受,因此可以认为是写意的方面,写实和写意相结合,同时又契合不同主体地价值诉求,符合城市形象的设计原则。

3、属性形象网络宣传探索网络时代,网络宣传对于旅游地形象的营销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成都政府应单独开辟旅游宣传页面,考虑游客所认知的成都属性形象(见表2)。应参考莫里森的网站评价标准进行设计,以旅游形象宣传语为中心,辅以契合宣传语的图片文字和视频,注意保持视觉符号与宣传口号之间的协调性,使浏览者可以更直观地了解成都旅游形象,激发出潜在的旅游动机。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政府方可以利用当前火热的手机社交工具(微博、微信、APP)等对成都旅游形象进行营销。对于企业,以旅行社为例,其网站建设的着眼点在于吸引旅游者,刺激消费。因此在宣传旅游线路时,可以在网页中提供多样化的成都城市介绍,例如美景和美食等,同时辅以图片,从视觉上吸引旅游者。

八、总结

篇3

关键词:初中科学;科学实验;设计;原则;实验反思

《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指出: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创设以实验为主的科学探究活动,有

助于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引导学生在观察实验和交流讨论中学习科学知识,提高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但是,目前很多教师在教学中很少让学生动手做实验,或者以教师自己做实验代替学生的实验,甚至有的教师认为“做实验不如讲实验,讲实验不如背实验”,做实验起不到什么教学效果。有的学生做实验也很少进行思考,只是按照老师讲的,按部就班地按照实验步骤完成,实验的过程中也不曾进行思考和探究,做完实验后什么印象也没留下。那么,如何克服这种“费力不讨好”的做法呢?本人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实践经验,从科学实验设计的重要性、科学实验设计的原则、实验的反思等方面进行阐述。

一、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重要性

科学实验设计是指实验者在进行科学实验之前,根据本次实验目的、要求,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对科学实验的目标进行分解、对实验内容进行改进与组合、对实验过程进行优化、对实验效果进行评价的过程。实验设计的优劣,是否科学,对学生的知识能力的培养、科学观的养成教育影响是巨大的。

1.科学实验设计科学有效,能够优化实验教学,提高教学效率

科学实验设计是联系科学理论教学和科学实验的中间桥梁。教材中的有些实验在设计上有些不足,有些实验太复杂不易操作,还有的实验效果不是很好。我们的教师则可以通过优化实验教学设计,避免这些实验的弊端,改进实验教学,从而更好地发挥实验的探究功能及其教育功能。例如,氢气的实验室制法的实验教学,当老师拿出启普发生器的时候,很多学生看不懂仪器,如果老师先准备一支试管,放入锌粒和稀硫酸,学生很快就会反应到要产生氢气,这时候老师引导学生说要收集氢气,应该怎么处理?许多学生会回答用一个单孔橡皮塞和一只导气管连接,可是如果我们想添加药品应该怎么做呢?这时会有学生提出单孔橡皮塞改为双孔橡皮塞,同时添加长颈漏斗,接下去很自然地就联想到如果反应得太快或者我们想控制反应的速率怎么办呢?老师可以在这里引导学生增加一个分液漏斗,现在这个装置的原理和启普发生器就相似,学生也很有成就感。因此,通过实验教学设计,教师通过设置一些引导性问题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解决问题的意识,就会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进而推动学生热爱科学,喜

欢学习科学知识。在教学中,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能够主动参与实验教学,不仅能学到科学知识,而且通过自己亲身体验,印象深刻,经久不忘,就会大大提高科学教学效率。

2.科学实验设计能够培养并提高学生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

课前进行合理的科学实验教学设计,能够充分利用实验资

源,让学生有目的地进行实验,从而培养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科学探究能力、创新意识,也能培养学生的交流合作能力。科学实验教学中只有重视了实验设计,才能使我们的实验教学从应试教学向着提高学生自由科学发展、自主科学探究能力方向发展。

重视实验教学设计,才能让所有的学生都能深入进行实验探究,

从而形成良好的实验探究习惯,进而形成科学素养,也就是我们教育的终极目标。

二、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原则

1.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目的性

做任何一件事情,要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完成任务。设计任何一个科学实验教学,都要有它的目的性,我做这个实验要达到什么样的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科学知识,还是要学生掌握实验操作技能,还是要学生学会记录数据、分析数据,还是让学生学会评价实验结果等等。这些都是教师在设计科学实验时首要考虑的问题。在设计实验教学目的时,不但要设计整个实验的目的,也要设计每一步骤实验所要达到的目的。在实验教学前,一定要设计好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实验,这样学生实验时就有目的性,实验中就会注意观察实验现象,从而达到科学高效的实验目的。

例如,蛋白质燃烧实验教学,在做这个实验之前,教师可以提出这样一些问题:在实验中你能闻到什么气味?看到什么颜色的烟?还有,例如,《二氧化碳制取》的整个实验教学,实验设计目标为:知识与技能:(1)了解实验室中制取CO2的反应原理;(2)探究制取CO2的实验装置。过程与方法:初步学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能初步进行科学探究活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合作能力。

2.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计划性

大到每一个学年、每一个学期、每一个章节,小到每一个科学实验教学,都要有计划性。在每学期的开始,教师要系统性地对教材的所有实验进行研究,明确哪些是演示实验,哪些是分组实验?这些实验大概什么时间要完成?这些实验的顺序能否进行优化、合理配置等等,要有个统筹安排。对每一个实验教学,都要认真、仔细地对该实验进行详细的实验设计,如,设计什么样的问题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这个实验要怎样设计,才能有效训练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什么情况下能够让学生更有效地观察实验现象?实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什么意外情况?我们可以设计哪些预备措施等等。

3.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探究性

科学实验具有科学的探究性,对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提

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促进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都是有效的措施。因而,我们科学教师在进行实验教学设计时,要有意识地多设计一些探究性实验,多把验证性实验改成探究性实验,以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例如,《二氧化碳性质》这一课,若是教师在实验前,先将二氧化碳性质讲解完了,再让学生去做实验,学生就会对实验出现的现象失去新奇感,学习的积极性就不是很高,也就很难收到很好的教学效果。然而,把这一课设计成探究二氧化碳性质,让学生在实验的过程中,去收集和观察实验的现象,然后和老师、同学之间进行讨论、争论,效果就会大大地提高。笔者在教学中曾经采取如下的设计:

问:“我们上节课制备了二氧化碳,我们是如何收集它的?为什么进行这样的操作呢?我们人类呼吸,每次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那么大家总结一下二氧化碳有哪些物理性质(如颜色、气

味、状态、密度)。”学生能够很容易地总结出来,然后再展示一瓶二氧化碳气体,让学生进一步验证。

分组实验:在装有二氧化碳气体的饮料瓶里加入体积的

水,拧紧瓶盖。过一会儿,学生都惊奇地叫着:“瘪了,瘪了!”

问:“瓶子为什么瘪了?”

学生讨论也能很快得出结论,二氧化碳溶于水,瓶内压强减小,瓶子变瘪了。

分组实验:把饮料瓶里的液体取出一些放在试管里,滴加几滴石蕊试液。

问:“你看到了什么现象?为什么呢?是什么物质使紫色石蕊试液变红的呢?”

此时,学生的好奇心被充分地调动起来,积极讨论,情绪高昂,气氛热烈,学生的思维高度活跃,很多学生都能够很顺利地

提出自己的假设。使紫色石蕊变红的物质是:(1)水;(2)二氧化碳;(3)水和二氧化碳反应生成的产物。

问:“那么,我们如何验证是哪一种物质使紫色石蕊变红的呢?”

学生纷纷参与讨论,积极给出验证方案。再让学生分组进行验证实验,从而得出最终结论: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使石蕊试液变红。方程式:H2O+CO2=H2CO3。

再如,在做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的实验时,可以先将班级中的学生分成几个不同的小组,让各组的学生实验后,交流实验现象,大多数组的学生都报告了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这一性质。这时,教师继续追问:“有没有其他的发现?”这时会有学生提出:“二氧化碳通入澄清石灰水中,先是变浑浊了,可过一会儿,又变澄清了。”这时教师继续再追问:“那这是为什么呢?”此时学生就会大胆假设:“可能又生成了新的可溶解的物质。”这样的不断追问,不断刺激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思维活跃,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来,不但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还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探究能力。

通过这样的实验教学设计,学生对未知的实验现象有了悬

念,有了新奇感,学生的学习情绪被充分调动起来,思维处于高度兴奋状态,能够根据实验现象“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得出结论”,学生不仅学到了科学知识,也初步学会了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培

养了探究能力和创新意识。同时,学生也会慢慢喜欢上科学学习。

4.科学实验教学设计的示范性

对每个实验教学都要课前精心设计好,做好充分准备,使每个实验都具有一定的示范性,让学生对实验操作(如液体的滴加、液体的倒入、固体的取放、试管的使用等)、实验设计、探究过程、实验结果评价等有个整体的了解和把握,从而在以后类似的实验中能迁移应用,举一反三。

另外,老师的每一个操作都是示范,教师在整个实验中都起到一个示范的作用,因而,课前,教师一定要把整个实验完整地做一遍,从而做到对实验程序、实验现象、实验效果、实验预设性问题等有个整体的把握,不至于上课出现纰漏。“强将手下无弱兵”,老师良好的实验习惯、严谨的科学态度、求实的科学精神会潜移默化地深深影响学生,因而,教师要做好示范性的实验教学,以培养学生的良好的实验操作能力和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5.绿色化

我们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关注环境问题,把可持续发展的观念灌输给学生,让学生养成保护环境的习惯,所以我们的实验教学设计要注意绿色化,少使用有毒的反应物,减少有毒物质的产生,消除污染。

如,《燃烧的条件》,教材中的实验如图1,有两个弊端:(1)污染大。五氧化二磷刺激眼、粘膜、皮肤和呼吸系统,并腐蚀皮肤,还会与空气中的水蒸气反应生成偏磷酸,有剧毒,污染环境,危害健康。(2)不安全。做实验时不容易将白磷上的水完全吸干;镊子上沾有的水,不注意吸干,再用镊子取滤纸上的白磷,白磷上重又沾上水,白磷燃烧时,其表面的水会暴沸。

笔者在教学中重新设计了实验避免了污染,实现了实验的绿色化。如图2:

两个金属瓶盖中各放一些白磷(滤纸吸去表面上的水)、红

磷,并放于培养皿中,再倒扣一个大烧杯,将红磷、白磷罩在其内,向培养皿内倒入60 ℃热水至烧杯边缘被浸没,两金属瓶盖漂浮。

大约半分钟后,白磷着火燃烧,产生大量白烟,红磷没有燃烧。1分钟后白烟消失,产生的有毒有害的五氧化二磷与烧杯中的热水反应生成磷酸,实验后可以向培养皿中加入氢氧化钠溶液中和磷

酸。整个实验过程中有毒的五氧化二磷没有扩散到外界,保护了环境,达到了绿色化,培养了学生的环保意识。

当然,对于危险性比较大的实验,在具体的教学中可以使用实验视频,或者Flas课件来演示,比如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铜实验。但要注意在播放课件前最好设计好相关的问题,让学生能带着疑问观看,把问题设计好,实现科学实验教学的最优化。

三、实验教学设计要重视实验反思

在科学教学中,我们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实验后的反思环节,

因为实验教学后的反思具有如下几个教育价值:

1.情感、态度、价值观方面

如培养实事求是的态度;良好的反馈信息、谨慎、细心的习惯;激发求知欲和好奇心;能进行正确的自我反思性评价。

2.常规思维能力方面

如可以提高实验学习中的归纳、猜想和推理能力;构建理性思维体系。

3.实验创新能力方面

可以提升提出问题和质疑能力、实践的能力;发现数学规律的能力;将不同领域的知识进行有效连结的能力。

实验反思是对实验过程所涉及相关知识的一种深化以及对实验技能和能力的升华。在实验教学设计中,教师要根据所做实验的具体内容,精心设计好相关引导问题,让学生在实验中带着问题去探索,去实验,在实验中思考,在思考中进行实验,从而使实验教学优化。它克服了很多实验课的通病——实验课学生兴趣很高,很热闹,但热闹过后什么印象也没留下,不讨论的冷冷清清的现象——实验是费事地准备了,也做了,效果却是“吃力不讨好”现象。在实验教学中要进行实验结果的交流与讨论,学生间互相探究实验结果,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反思,互相探讨,互相汲取经验,总结教训,继而能够发现新的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获得新知识。平时,要多关注学生的学习反思,通过多种途径培养学生反思的习惯,这样既可牢固地掌握基础知识,又能促进知识的有效迁移,同化和深化对问题的理解,又可提高实验成功的有效率。

总之,若是我们能够坚持做到每次科学实验都能精心设计,

每次实验后都能进行精心的总结和反思,则我们学生的实验能力、

科学探究能力必能大大提高,科学探究意识也必将愈加强烈,那

么我们的学生必将是具有科学素养的人才。

参考文献:

[1]韩程明.不可忽视的“化学实验教学设计”[J].科学教育,2010(9):69.

[2]丁德宵.探讨新课程下化学实验设计的作用[J].数理化研究,2012(6):42-43.

[3]郑喜焕.浅析初中化学探究式实验教学在初中科学课堂中的应用[J].现代阅读,2012(7):173.

[4]张月梅,何晓燕.中学化学实验绿色化设计的方法论研究[J].中学科学教学参考,2004(5).

篇4

关键词:动力研究;基础设施建设;空间布局

基础设施系统的技术状态、功能负荷直接影响着一个地区经济增长速度与城市经济系统的运行效率。从外延上看,基础设施是一个庞大而又复杂的体系,通常包括能源系统建设、水源系统建设、交通系统建设、通信系统建设、环保系统建设和防灾系统建设六个方面,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科学水平的进步,基础设施建设对城市发展的推动作用也日益凸显,显然已经成为新时期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一、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基础和动力

长期以来,基础设施建设一直被认为是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的前提条件。在传统的观念中,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投入大、周期长的城市建设项目,各地的基础设施建设往往缺乏整体性和长远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在为各地经济发展铺平道路之后,往往被抛弃,其作用没有得到充分发挥。事实上,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城市发展的各个方面和不同阶段都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城市经济发展的前提和支柱

基础设施是随着科学技术进步而从物质生产领域中分化出来的专业化产业部门,它为社会创造价值,推动城市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核心基础设施的建设与社会生产力发展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迅速发展,城市建设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这与国家和各地政府重视基础设施建设,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投入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有着密切的联系。合理地开发城市土地资源,辅之以配套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不仅提高了城市的地价,增加了政府的财政收入;同时也增强了城市对外商投资的吸引力,加快了城市的资本积累,增强了城市的竞争力。

(二)城市空间布局的导向标和保障

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城市发展的作用还表现在,基础设施建设不是一般的产业,它不仅仅为社会创造价值,更重要的是,它是人们从事一切生产和生活的一般条件。基础设施建设的状况直接影响到一个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

城市要健康持续地发展,必须有合理的空间布局与之相配套。合理的空间布局主要包括合理的产业布局和人口布局两个方面,它们都取决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水平。有规划地加快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能够为城市各产业的发展提供基本条件,同时能够引导产业迁移,发挥“集聚效应”,提高资源配置的效率,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同时,随着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产业布局的优化调整,城市人口分布也将发生根本变化,城市中心区人口压力将会不断减缓,郊区和卫星城建设将会更加顺畅,这将有助于形成城市各区联动、适合经济社会发展的人口布局。

(三)城市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和护卫军

合理布局城市基础设施,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不仅有利于保障城市基础设施的整体性和系统性,而且能够保证基础设施在较长的一段时间里适应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避免基础设施的重复建设和反复扩建,这有利于减少对环境和资源的破坏,将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结合起来。同时,城市在规划产业布局的同时,应注重加快污水处理、废气处理等环保基础设施的建设,从源头上减少环境污染,发展绿色经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虽然不能带来巨大的立竿见影的经济效应,但它却是城市环境保护的先行者和守卫军,城市的环境得到保护,城市才有长远发展的可能,城市的各方面才能快速、和谐地发展。

(四)树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和制高点

城市品牌就是一个城市在推广自身城市形象的过程中,根据城市的发展战略定位所传递给社会大众,并得到社会广泛认可的核心概念。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品牌的建立之间有着广泛的联系,在一定程度上,基础设施建设是树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和制高点。

首先,合理而完善的基础设施建设本身就是城市的一个重要品牌,世界上著名的城市都有着完善的基础设施。同时,一个城市要想改变其城市面貌,往往要从加快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入手,这样做既迅速又有效,于是基础设施建设就成为树立城市品牌的突破口;同时,基础设施建设还是树立城市品牌的制高点,随着城市基础设施地不断完善,以及由此引发的经济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城市的形象将焕然一新,城市的品牌也将随之树立起来。

二、新时期云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新的规划

改革开发以来,特别是进入新千年以来,云南各地积极地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了城市基本框架,改善了交通,美化了城市环境,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同时我们也应该看到云南在基础设施建设上还存在着一些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云南城市的进一步发展,不利于新时期云南发展的目标的实现。

(一)基础设施建设薄弱限制了城市核心作用的发挥

云南省地处我国西南部,长期以来经济的发展相对落后,缺乏能够带动全省经济发展的核心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薄弱正是导致云南省城市发展水平较低,核心带动作用无法充分发挥的主要原因。昆明市是云南的省会城市,理应承担起拉动全省发展的职能,基础设施建设的落后却一直限制了昆明市的发展。当前昆明市的建成区面积为150平方公里左右,这在我国大中城市中属于规模比较小的。同时,昆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缺乏科学性和长远规划,许多基础设施年代久远,现代化水平低,存在着比较严重的“城中村”现象,这不仅不利于社会的稳定和长治久安,也不利于昆明旅游业的发展和城市形象的维护。昆明市的发展相对滞后,云南省就失去了快速发展的支柱和动力。

(二)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制约了云南城市的整体发展

当前云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另一个显著问题就是城区和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基础设施建设不平衡导致各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各异,最终又限制了城市整体的发展。许多城市主要基础设施都布局在城区,大量的产业和人口也聚集在此,但是城区的发展面积有限,这必然会形成不合理的空间布局,加大城区的环境压力,不利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核心城市要不断向外扩展,但是目前郊区缺乏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必要的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提供水平低,不利于城市的发展扩大。同时,各区之间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导致的发展不平衡,不利于城市的产业调整和经济转移,不利于各区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城市的整体发展受到影响。

(三)基础设施建设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有限

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薄弱和基础设施建设的不平衡,云南省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对于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比较有限。许多城市的旧城改造缺乏整体性和继承性,不利于旧城在发展旅游业、树立城市品牌方面发挥作用;新区建设由于缺乏合理规划和资金投入有限,出现了新建区分布散乱、数量多、规模小和土地利用率不高、工业用地空置、闲置较多、配套设施建设滞后等问题,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效益无法显现。基础设施建设是一项长时期、高投入的项目,同时也能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应。但是这必须建立在基础设施合理布局、发展平衡的基础上,否则将付出巨大的物资成本和时间成本。

(四)交通设施建设落后是制约云南发展的一大瓶颈

云南省由于地貌、经济发展水平和历史条件的限制,交通建设始终是一个薄弱环节,已成为制约云南发展的一大瓶颈。经过多年的努力,云南省的交通建设已经有了不小的进步。但是我们不能因此而忽视:云南省的交通建设仍比较落后,适应不了新时期云南省发展的需要。旅游业是云南省优先发展的支柱产业,旅游业能够增加云南的财政收入并拉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但同时旅游业的发展对交通等基础设施建设有着较高的要求。云南各旅游城市、各景区之间的交通不便利。各地之间的交通以公路为主,道路质量的低下导致旅游的满意度下降。同时,云南省仍有不少地方没有公路,人们出行仍靠步行和马驮。缺乏交通建设这一经济发展的先行者,云南省的经济发展必将缺乏充足的动力。

三、创新基础设施建设,推动云南城市新发展

城市基础设施往往反映着一个城市及地区的现代化发展水平。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理念和观念也必须不断创新。我们必须站在推动经济发展、合理调整城市空间结构的高度布局和发展云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基础设施建设成为推动城市发展的新动力。

(一)统筹云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促进城市协调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必须有大局观念,必须从整个城市和地区的利益出发进行规划和布局。基础设施建设不均衡限制了云南城市的协调发展。政府要着重加强郊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为产业升级和人口迁移做好准备,促进城市协调发展。为此,云南省可以借鉴国内一些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经验。厦门市是我国沿海著名港口城市,在基础设施建设上也有自己独特的方法。厦门市通过改善岛内、岛外交通,完善岛外和新建区的公共服务,实现了产业升级和优化城市空间布局的目标。为此,云南省必须合理地规划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其具有整体性和长远性,以便完成新时期云南省的产业升级和空间布局调整,实现城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

(二)因地制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发挥城市特色

基础设施的建设还必须充分考虑所在城市的地理环境和区位因素,建设既有本地特色又与周围城市交相辉映的基础设施和城市风格,这样既能加快城市发展,又能与周围城市相配合,加强区域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大连依据其区位优越、环境优美的特点和城市基础好、城市化水平高的条件,以经营城市作为突破口。本着“不求最大,但求最佳”的原则,大力发展交通、通信、城市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建设和宣传,经过短短几年的时间,大连的城市形象璀璨夺目,城市品牌和国际知名度日益提升。云南省的有关城市在进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也必须根据城市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城市发展定位加以规划。昆明及其周边地区是省内的优先开发区,为此应加快交通、电信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为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的聚集和人口聚集做好准备,承担起拉动全省经济增长的职能。云南省的西北部和东南部是全省的限制发展地区,今后要加强绿化、退耕等基础设施建设,将产业和人口向省内其他地区迁移。省内的其他城市,要利用濒临东南亚的优势,在保护环境的基础上兴建工业园区,加快支柱产业建设,承接产业和人口的转移。

(三)合理开发旅游资源,发展现代交通,为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

旅游业是云南省的支柱产业,也是今后可以继续大力发展的绿色产业。云南省有着得天独厚的旅游资源,但是许多旅游资源是不可再生的,因此,各地方政府必须重视相关资源的保护,坚持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将旅游资源的开发和保护结合起来。同时,加快旅游景区及其周边地区的公共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这样才能促进旅游业的壮大,并拉动相关服务业的发展。

云南省要想有新发展,必须解决其交通问题,建设现代综合交通体系。加快铁路建设步伐,保持公路现有的快速发展势头,进一步完善民航机场布局,发挥水运补充作用,启动并积极推进城市轨道交通建设,使游客往还于各景区之间时有多种快速的交通工具可以选择,同时,加快跨境交通设施的建设,为加强对外沟通,吸引外资打下坚实的基础。云南省各城市以新的观念看待基础设施建设,必将迎来新一轮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厦门市城市总体规划修编》说明书简本[Z].建设部专家审查组,2003.

2、关春玉.城市基础设施融资创新与制度规划[J].管理,2008(1).

3、胡佳.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城市政府合作机制创新[J].公共经济,2008(1).

4、吴永生,高珊,杨晨.江苏省城乡统筹空间格局动态研究[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7(4).

篇5

一、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机遇与挑战

经济转型给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发展机遇,不过与此同时也存在一些挑战,把握好这些机遇的与挑战,将会推动农村旅游经济步入更加健康的发展轨道之中。

1.发展机遇。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机遇可以说是千载难逢,从需求角度来看,居民消费升级带来了大量的旅游需求,从国际经验来看,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超过5000美元的时候,将会带来旅游产业的大发展,我国的发展也证明了这一点,随着我国朝着中等发达国家稳步迈进,过往十多年旅游业始终保持了较高的增速,而预计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这种高速发展的状态还会持续下去,这对于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利好。从政策角度来看,为了推动经济顺利转型,国家相继出台了多项推动旅游经济发展的政策,而新农村建设的如火如荼也给给予了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很多的政策优惠,这些都给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带来了推动。

2.发展挑战。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虽然面临诸多的发展机遇以及利好,但是从目前的现实发展中来看,其也遭遇了很多的挑战,这些挑战对于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来说是难以回避的。这些挑战主要集中在的竞争、资金、人才等方面,从竞争来看,农村旅游如何能够在充分彰显自身的特色,如何具备与传统景区开展竞争的实力,这是一个挑战。资金层面的挑战主要是农村旅游经济发展面临着如何破解资金支持不足的问题,人才层面的挑战是指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方面的人才短缺,如何构建一支数量充足、能力过硬,能够满足旅游经济发展需要的人才队伍是一个难点。

二、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存在的不足

经济转型的大背景之下,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欣欣向荣,不过也应看到,蓬勃发展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背后也存在很多不足,这些不足如果不能够有效地解决,必然阻碍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

1.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方面存在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制约,基础设施是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一环,没有基础设施的完善,对于旅游经济的发展来说将是一个很大的制约。举例而言,很多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餐饮、住宿等条件简陋,这些都会影响到旅游者的体验,从而阻碍农村旅游经济的最大做强。基础设施的不完善的直接原因就是农村地区资金不足,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力度严重不足,使得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之间存在巨大的差距。

2.旅游产品缺少特色。农村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旅游产品特色不够明显的情况,对于旅游目的地来说,旅游产品的特色是其核心竞争力,目前农村看旅游产品没有将自身的特色充分的凸显出来,对于旅游者的吸引力严重不足。同时不同农村地区的旅游产业更是同质化严重,处于一种恶性竞争的状态,这使得农村地区的旅游产品给人一种千人一面的感觉,不利于这一产业的长期发展。

3.旅游服务不够理想。旅游业是一个典型的服务行业,服务质量的好坏将会直接影响这一产业的健康发展,目前农村旅游经济发展比较粗放,没有一个统一的服务标准,旅游者的各种服务需求很多时候都难以满足,结果使得旅游者的旅游满意度不高,危害到了农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另外就是政府在农村旅游服务规范方面处于一个缺位的状态,价格制定、投诉处理方面不到位,滋生了农村旅游的各种乱象。

4.宣传力度有待加强。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目前面临的突出问题之一就是宣传力度的远远不够,很多农村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是因为对外宣传不够,结果导致了各种旅游资源只能是“养在深闺人未识”,不利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以及旅游经济的发展。不少的农村地区在旅游宣传方面重视不足,不能够去主动的开发市场,获取客源,这影响到了农村旅游的持续发展。

三、经济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策略

针对转型时期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不足,广大农村地区需要利用好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正视旅游经济发展中存在的挑战以及不足,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来推动地区旅游经济的持续发展。

1.完善基础设施。农村地区要想办法积极筹措资金,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切实改善地区旅游基础设施条件,一些公益性的基础设施项目,例如交通项目,农村要积极争取财政资金,而一些盈利性的项目,例如酒店项目,则可以进行公开招商引资,吸引社会资本的流入。基础设施完善方面要尽量做好规划,本着适度超前、合理规划的基本原则来推进,从而使之更好地支撑地区旅游经济发展的需要。

2.创新旅游特色。农村旅游经济发展要在旅游产品的创新方面不断努力,充分利用好农村这一概念,立足于本地区的旅游资源特色,进行旅游产品的深度开发,提炼出来与众不同卖点,从而摆脱与传统景区以及其它农村地区的同质化竞争,展现本地区旅游的独特魅力,彰显与众不同,从而吸引到源源不断的客流。创新旅游产品中要把常规线的旅游与特色专项旅游的开发有机地结合起来,使景点布局各具特色、突出重点、避免重复。

3.提升旅游服务。在旅游服务提升方面,政府要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充分发挥好标准制定者、秩序规范者的角色,努力引导本地区的旅游经济发展步入一个规范的通道之中。政府要在本地区旅游产品价格制定的、旅游服务标准制定、旅游投诉处理等方面发挥自己应有的作用。同时还要注意对旅游从业人员的一个培训,让从业人员具有良好的服务意识以及服务能力,打造出来的服务一流这一农村旅游经济发展的核心竞争要素,推动地区旅游经济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篇6

遵义市,是会址所在地,这里到处都有及共和国的缔造者们的英雄足迹,“红色文化”格外璀璨耀眼,令人神往。与其他地区相比,遵义市的旅游资源,有以下特色:

遵义的旅游产品在国内外均具有较高知名度,这为遵义市大力发展红色旅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遵义的旅游资源丰富,且组合好,除红色旅游资源,自然景观也十分壮丽,游客在这里能形成多元消费。

城市交通较好,川黔铁路穿境而过,公路交通发达,可以支持旅游高速运行。

遵义的区位条件优越。靠近贵阳、重庆、四川,与大市场连接得好。

尽管有诸多优势,遵义作为一个旅游城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尤其是在城市形象方面。对此,我们的暑期社会实践团队在遵义调研过程中,有着切身感受。

刚出遵义火车站,映入眼帘的是一条车辆混杂的马路,马路上铺着厚厚的水泥灰,连空气里也弥漫着灰尘,我们只得掩面屏息走过。路上的小青年也大多染发、赤膊、叼烟、纹身,让人好不生畏。好不容易找到了住宿的地方,服务人员却都板着一张脸,让人甚是扫兴。而给我们印象最差的便是遵义的交通了。参观完会址后,天色已晚,我们本想坐公交车回去,却遇上了晚高峰,路上堵成一团,交通停滞不能前进,公交车里也塞满了人。看时间尚早,队员们便决定先步行,等晚高峰一过,再乘车不迟。走了1个多小时,马路上还是塞满了车,因为要赶火车,我们只得求助于路边兜揽生意的摩的,一队人,几辆摩托车,十分拉风地在车辆的间隙中穿梭,急急地冲向火车站。

沿路有清澈见底的小溪以及翠绿的山峰,都展示着遵义毋庸置疑的美丽,它深厚的历史人文底蕴使我们深深震撼,但这些美丽印象都被遵义市糟糕的交通所累,让我们不得由衷地感叹:我不喜欢这座城市!由此可见,对于一座旅游城市,城市形象是多么重要。

二、城市形象的概念和重要性所谓城市形象是指,城市以其建筑物的景观、城市布局、街道、交通、居民住宅、商业区、基础设施等等具有直观性的视觉形象和社会秩序、历史文化传统、城市居民精神面貌、经济环境等这些由人和物构成的有机整体所形成的感知形象,并由其与社会公众相互作用,使社会公众形成对某一座城市的认知和印象的总和。好的城市形象是一座城市的公共财富,它犹如城市上空的灯塔,可以让整个城市分享光辉、共同受益。它可以刻画出一个城市的个性,使人们对该城市产生深刻的认同感、归属感和自豪感,凝聚人心,从而为实现城市的经济社会与文化的协调、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更大的动力。对于旅游城市而言,城市形象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座旅游城市,有丰富优良的旅游资源,经过一定的宣传,自然能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来游览参观,如果该城市的基础设施优良,吃穿住行方便快捷,自然能锦上添花;如果该城市不能与旅游资源匹配,甚至反差很大,必然会影响旅游资源的形象。城市是经济的载体,也是旅游的载体,显然,如果城市的基础设施滞后,城市形象欠佳,不仅不利于旅游的发展,也会大大影响当地的经济发展。反之,建设旅游城市,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增添城市魅力,提升城市形象,不仅能增加旅游产品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提高旅游经济效益,而且也能促进这个城市的社会文明和进步。

篇7

1因废就废,开发资源型产业遗存物资源型产业遗存物指的是资源型产业发展过程中遗存下来的踪迹和实物,其中主要为资源型产业生产、生活遗存物,也包括档案、史籍及其它影音资料等.资源型产业遗存物的最直接开发形式就是建立遗址公园,其中影响很大的一个典型案例就是德国鲁尔区从矿山到公园的转型,鲁尔区是德国的重工业基地,也是其资源型产业的集中地,这里曾经浓烟蔽日,煤渣满地,改造后到处是公园绿地,景色清幽,尤其是北杜伊斯堡景观公园更是鲁尔区遗址公园开发的典范.以矿山公园为代表的资源型枯竭型城市遗址公园的开发对于修复当地环境,保护当地文化,完成产业转型并最终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除此之外,资源型产业遗存物的开发还包括兴建展览馆、博物馆,并可以和工矿企业外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以及资源开发文化展示等内容相衔接,构建统一的旅游景区点.澳大利亚索弗仑金山公园就是由昔日的金矿矿山、淘金场、古街、黄金博物馆组成,这些场景保留古貌,并且展示1851年之后的矿山生产和生活场景.我国44座资源枯竭型城市废弃矿区比比皆是,发展遗址公园真可谓是一举多得,除了能使废弃物(区)变废为宝,还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收益.

2提高旅游地的可进入性招徕旅游者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本前提,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产业的发展也不例外,因此让游客进入旅游地是旅游规划与设计方面需要首先考虑的问题.事实上旅游地的可进入性还应包含两个层次:一是旅游地的空间通达性;二是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提高旅游地空间通达性旨在缩短旅游者进入旅游地的距离,进而节约路上时间,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影响到旅游地的竞争力,能够使旅游者越快到达旅游地越好,这就需要加强交通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新建或改建道路、铁路、机场、桥梁等,从而缩短旅游目的地与旅游客源地或者交通中转地之间的时间.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则是指旅游区点内或者旅游区点间的交通连接情况,游客在区点间或区点内的旅途实际上也是游览观光的一部分,提高旅游区点的可进入性更注重通过完善的交通网络使旅游活动更加充实、有情趣,交通速度也是因势利导,不追求越快越好,缆车、环保电瓶车、游船、步行等是其主要的交通方式.德国鲁尔区转型过程中把建设综合性运输网络放在首位,发展区内快车线,使区内任何地点距高速公路的距离都不超过6公里,同时最大限度发挥本区水运优势的基础上搞好水陆联运,加速南北向交通线路的建设,鲁尔区已建成了欧洲最稠密的交通运输网.通达的交通运输网不仅对旅游产业有重要促进作用,而且对于资源枯竭型城市的整个经济转型过程都是大有裨益的.

3完善相关基础设施旅游业的健康发展离不开完善的旅游基础设施,旅游基础设施主要包括旅游出行设施、旅游接待设施和旅游服务设施,其中旅游出行设施在前文中已经重点论述,此处所指的相关基础设施指的是后两者.旅游基础设施因具有很强的公益性特征及低回报特征,决定了其必须依靠政府部门加以建设.资源枯竭型城市的基础设施往往比较落后,完善基础设施是其转型过程中的必经之路,这正好与发展旅游业的优先步骤相契合.然而,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这也是资源枯竭型城市转型中面临的巨大困境,既要加大力度建设,又要量财力而行,避免出现日本夕张市举债兴建旅游设施,最终事与愿违,导致财政破产的局面.

4引进、培养人才对于绝大多数资源枯竭型城市来说劳动力是过剩的,但往往却面临专业技术人才结构性短缺的局面,旅游专业技术人才也是如此,解决的办法无非有两个:引进或者培养.在引进与培养间要本着首先解决本地人员就业的原则恰当选择,具体来说就是,凡那些培养周期长,专业技术要求高,发展急需的人才应该采取引进的办法,使之能迅速到位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人才支撑,比如旅游企业管理人才、旅游规划与开发人才、职业经理人、投资创业人才,外语导游等,凡那些培养周期短,专业技术要求低,所需数量大的人才则应采取培养本地劳动力的方式填补,比如宾馆饭店的服务人员,一般导游员,汽车驾驶员等.

5依托资源产业名气,加大旅游营销力度旅游营销活动的最终目的就是吸引更多的旅游者,伴随着我国旅游产业的日趋成熟,旅游营销活动也逐步完善,但与西方国家还有着不小的差距,尤其是在市场促销能力方面.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营销活动既要面向旅游者又要面向旅游企业(旅行社等).旅游经济是典型的“眼球”经济,只有让人知道、了解,并且感兴趣才能有可能带来经济效益,因此旅游营销活动也要以此为出发点,想方设法宣传自己,扩大知名度,而旅游广告宣传则是最为直接的手段.资源枯竭型城市的资源产业往往具有一定知名度,旅游广告宣传可以充分利用,以达到最佳的营销效果.

二、资源枯竭型城市旅游产业发展困境和出路

1政府的财政收入的大头也来自于资源型企业,资源枯竭就会直接造成财政困难,因此资源型城市发展旅游产业或者进行其它经济转型很难从当地地方政府得到较大资金支持.解决资金困境的出路首先就是要加大中央财政的转移支付力度,截至2010年底,中央财政将累计下达财力性转移支付资金168亿元,推动资源枯竭型城市向可持续化发展方向转移,然而这些资金仍是杯水车薪,转移支付力度仍需加强.其次,积极拓展资金筹措渠道,包括向金融机构筹资,吸引民间投资和外资等,事实上,2009年起国家开发银行与黄石市等8个资源枯竭城市签署了《开发性金融支持资源型城市转型和可持续发展合作备忘录》,其中6个城市已与开发银行签订的融资总额达到320亿元,下一步就是要进一步扩大试点城市的数量,根据不同城市的特点创新合作模式.

篇8

根据工作安排,现将我县2020年以来文化旅游体育产业发展情况汇报如下:

一、工作开展情况

(一)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推动文旅产业发展。

一是谋划建设S县文化创客空间,项目投资预算为3000万元,目前已进入合同洽谈程序。该项目拟对原葡萄酒厂废弃老厂房改造,在保持原来建筑的尺度、肌理与空间文脉的基础上,建设文化艺术中心、中小学生研学基地、艺术家工作室、文化特色民宿酒店、民俗博物馆、时尚餐饮空间、茶室等文化创意项目,赋予老厂房新的生命,使之成为特色鲜明,充满活力和魅力的文化艺术街区、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发展。二是谋划建设国家级4A级景区S古城,打造独具S特色的古城文化旅游商业区,项目预算为6000万元,正在招商中,拟建设S古城建筑群、地方特色展馆、游船码头、古城旅游步道、非遗民俗文化街、夜景灯光装置,并对利民河、环城河改造,改善环境,将S特色民俗迁入其中集中展示,打造S城中景区。

(二)积极谋划重点项目,打造文旅经济新的增长点。

一是文化类项目谋划了S县文化馆项目,该项目已入国家重大建设项目库,并完成了立项、环评、土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能评及可研批复等手续,正在谋划开工建设。二是旅游类项目共10个,其中S古城特色文化旅游商业区配套设施建设项目、S县果林公园游客中心项目、S县梨树王景区游客中心项目等3个项目已入全省第二批旅游重点项目库,立项、环评、土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能评及可研批复均已完成。S县高铁南站游客中心、S县汽车站游客中心、S县西湖旅游区游客中心、S县清真寺游客中心等4个项目已完成立项、环评、土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能评及可研批复等手续,正在谋划开工建设。S慢城度假区项目、S梨都康养田园综合体项目、S千年梨都古城旅游景区项目等3个项目已完成立项,剩余手续正在办理中。三是体育类项目共谋划13个,包括1个文体中心、1个全民健身活动中心、11个社会足球场。其中,文体中心和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已完成立项、环评、土地预审和规划选址意见、能评及可研批复等手续,正在寻找资金渠道,谋划开工建设;按照省、市体育行政主管部门要求,2020年10月底前,S县需完成11个社会足球场的建设任务,计划总投资1500余万元,目前已完成8个社会足球场建设,余下的3块社会足球场正在办理招投标程序,争取8月份前完成全部社会足球场建设任务。

(三)夯实基础设施,提高基建水平。

一是以建设旅游示范村、旅游扶贫村、兴办农家乐、兴建农家客栈、发展旅游商品加工为抓手,成功推动酥梨博物馆、酥梨小镇建设项目等大型旅游项目,目前酥梨博物馆已基本完成。二是按照“旅游八个一”建设内容,--等10个旅游扶贫重点村,利用每村10万元的省级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绩效奖补资金,重点加强旅游厕所、停车场、旅游点建设,完成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三是场馆作用明显,县级文化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我县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开放人次在全省县级场馆中排名均在第一方阵,切实发挥了城市会客厅、市民活动中心和S名片的作用,文企联合开办了山楼美术馆,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得到进一步加强。四是加强镇、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为各镇(园区)综合文化服务中心配备了无线话筒,并拟为6个村(社区)建设综合文化服务中心,并按标准配备设施设备,目前正在筹划中。

(四)创新产业形态,推进经济发展。

为取得经济建设和抗击疫情“双胜利”,S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县内外融媒体的传播优势和电商(网红)直播的资源优势,于2020年3月28日—30日,举办了“春从S来·云游梨花海”网络梨花节,以富民增收为目标,以改善贫困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为切入点,以电商为平台,积极销售S酥梨、梨膏、黄桃罐头等旅游商品,力争达到“精准脱贫”的目的。截至四月底,全县通过电商、直销等形式,销售S酥梨3100万斤、黄桃罐头等6700多件,全县10个省级以上旅游扶贫重点村贫困群众获得了较好收益,并通过网络直播充分反映了S的风土人情,文化底蕴和历史积淀,S县的知名度、美誉度得到进一步提升。

二、下步工作打算

(一)科学制定文化旅游发展规划。

重点推进全县文化旅游产业规划、S湿地生态区修建性详细规划、文家河旅游观光带规划等规划编制工作,进一步优化全县旅游产业布局。连贯城乡旅游景区景点,打造乡村旅游精品带。以S东北部生态旅游功能区为板块,加强东北部乡镇旅游项目建设,促进生态旅游与现代农业、新农村建设、城镇建设融合发展。推进旅游专线公路建设,稳步推进景观带及城市公共休闲场所建设,充分发挥S城区旅游聚散功能、综合服务功能和辐射带动功能。

(二)做大做强“文化+旅游+体育”文章。

结合生态文化旅游,依托我县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以举办“梨花节”、“

采梨节”等节庆活动为载体,通过举办民俗展演、书画展览、戏曲表演、高层论坛、梨园马拉松、马术耐力国际赛等系列节庆活动,整体打造黄河故道文化旅游休闲观光区,融合旅游文化、现代农业、物流商贸、体育健身等产业,建设一批集旅游观光、休闲娱乐、艺术欣赏、健康养生、商务度假等为一体的现代生态农业文化旅游产业园区,形成产业融合,促进文旅资源不断向文化产品转化,实现资源产业化,不断提升S的美誉度和知名度。

(三)加快重大文旅产业重点项目建设。

加快进行S县“国家级全域旅游示范区”创建工作,重点推进梨树王景区4A创建工作,加快良梨镇特色小镇、S酥梨博物馆建设进程,推动S县文体中心、齐白石文化产业园项目、S县文化创客空间、S古城文化旅游特色街区、文家河旅游观光带、S县黄河故道运动休闲中心等文旅体重大项目建设进度。积极开展全域旅游四级联创,做好S古城国家级4A级景区创建工作。推进文化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依托建成使用的齐白石美术馆、白石后人艺术馆、县图书馆(新馆)、县博物馆等四馆和曲艺厅,积极推出S民俗、曲艺、坠子、唢呐等一批精品剧目和情景艺术项目。

(四)加强文化旅游基础设施建设。

推进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向旅游景区和旅游资源点延伸。完善梨树王景区基础设施建设,从功能完善、民宿集聚、吸引物开发、旅游产品开发、文旅购物中心打造等方面强化建设,着力打造一个功能齐全的4A级景区。

篇9

【关键词】 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提升;江西省

雅典指出,居住、工作、休憩、交通是城市四大功能,当今城市已成为区域旅游的聚集地和辐射中心,城市的功能越完善,其旅游影响力和吸引力就越强。江西省生态环境良好、旅游资源丰富,全省旅游业发展较快,旅游总收入占全国旅游总收入的比重由1991年的1.23%上升到2010年的5.2%。但由于江西省各地级市在城市规模、经济实力、基础设施、旅游资源禀赋、旅游产品设计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江西各城市旅游发展的规模和收益存在显著差异,这种差异的核心就是江西各地级市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差异。因此,进行江西城市旅游的竞争力分析,客观准确地找出城市旅游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探寻各城市发展城市旅游的策略,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一、研究回顾

城市旅游竞争力指一个城市行政管辖范围内所具有的,在旅游资源禀赋、旅游服务设施、旅游环境营造等方面,与其它地区相比具有比较优势的综合能力与素质以及城市旅游未来持续发展的能力[1]。旅游竞争力是产业竞争力的一种,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质是一种区域产业竞争力,属于城市竞争力系统中的一个分系统,因此,影响城市竞争力的众多因素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影响同样重要。

国内学者主要是通过构建旅游竞争力指标体系或评价模型对城市旅游竞争力进行定量评价。万绪才从旅游资源与产品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其他条件三方面建立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2];丁蕾等从硬竞争力和软竞争力出发,构建了包括环境竞争力、人力竞争力、经济竞争力、设施竞争力、制度竞争力和开放竞争力等方面的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3];郭舒、曹宁从核心吸引物、基础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发展性因素和支持性因素、管理创新因素六个角度建立评价模型[4]。总体上看,国内关于城市旅游竞争力的评价方法体现出多元化的特征,但针对江西省内各地级市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实证研究尚待深入。

二、江西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构建

1.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城市旅游竞争力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城市的综合竞争力,是由多因子共同影响作用下的竞争力,因此,选择有效的评价指标,建立合理的指标体系,是客观科学地评价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关键。在构建江西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时,主要考虑到四方面的原则,一是全面性,各单项指标力求能反映有关评价对象的各方面状况;二是可量化,评价指标全部采用可量化的因子;三是可操作,评价方法设计尽量简明,资料易取;四是启发性,在评价方法设计时便于对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强弱有全面、准确的认识,并能进一步发现、分析问题。

2.指标体系构建

广义上看,城市旅游竞争力可由三大方面组成:一是旅游现状竞争力,体现了过去到目前为止城市旅游发展的总体表现,是当前城市旅游发展实力的基础;二是旅游潜力竞争力,它表示城市旅游发展的潜在能力;三是基础保障能力竞争力,它能体现一个城市的综合能力,是旅游业的基本保障,对推动城市旅游快速发展,在城市旅游竞争力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本文将江西城市旅游竞争力分为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潜力竞争力以及基础保障能力三类,共27个单项指标,建立了江西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的指标体系(表1)。

三、基于因子分析和聚类分析的江西省城市旅游竞争力评价

1.基于因子分析的江西城市旅游竞争力量算

因子分析的目的是以较少的几个因子反映原始资料的大部分信息,主要是通过线性变换,将众多指标转换为几个相互独立的综合指标,避免了指标间的信息重叠,客观地确定了各指标的权重,克服了人为确定指标权重的主观性,加强了对城市旅游竞争力分析的科学性。

本文结合《2010年江西省统计年鉴》,借助spss15.0软件,运用因子分析法对江西省11个城市的旅游竞争力进行分析。首先对27个指标数据进行因子分析,得出公因子方差;其次采用特征值大于1且累计方差贡献率大于85%的因子个数来确定主因子数,计算表明,特征值大于1的有6个,累积方差贡献率为92.341%,所以将27个指标分为6个主因子,这6个因子所反映出来的信息量已经能充分解释原有27个指标变量所能表达出来的信息;三是建立因子载荷矩阵,对因子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极大化旋转,由此得出旋转后的因子载荷矩阵,本文选择正交旋转计算主成分得分,作为江西省各个市旅游竞争力排名的依据;最后以各因子的方差贡献率占六个因子总方差贡献率的比重作为权重进行加权汇总, 得出各城市的综合得分F(表2)。

2.基于聚类分析的江西城市旅游竞争力量算

为进一步分析江西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强弱,运用SPSS15.0软件,采用柯西聚类,按城市旅游竞争力的大小对江西11个地级市进行层次聚类,最后分成了强竞争力、较强竞争力、中等竞争力、较弱竞争力四种城市旅游竞争力类型(表3)。

四、江西省城市旅游竞争力综合评价及提升对策

1.强竞争力城市:南昌市

南昌市凭借城市整体发展实力较强而拥有较大的旅游发展优势,在旅游现状竞争力、旅游潜力竞争力等指标上明显领先,在基础保障能力竞争力方面部分指标也有着一定优势,但在基础设施保障方面仍不够完善。南昌市作为江西省省会,既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又是革命英雄城市,其经济发展能力、交通发达性、科研能力等都遥遥领先于省内其他城市。未来南昌市需要加强城市基础设施保障能力及城市环境保护,以整体提升城市旅游的综合竞争实力。

2.较强竞争力城市:包括赣州市,上饶市,九江市

赣州市在影响城市旅游的各因素都较为均衡,其中国际旅游人数,路网密度,总人口等指标都较高,但人均GDP较低。赣州市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区位优势及前景非常好的旅游发展潜力,应该充分发挥其地理区位优势,利用招商引资来加强城市经济实力,增加人均GDP,明确目标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建设,加大红色旅游发展力度,引领全市旅游业快速发展。

上饶市旅游资源较为丰富,4A级景区有8个,因此上饶市在旅游发展现状竞争力方面得分较高,其中国内游客数量以及国内旅游总收入都较高,表明上饶市对国内客源有很大的吸引力。但上饶市在工业污水处理达标率、城市污水处理率等方面指标值较低,表明其环境问题较为严重,另外公共汽车数量、出租车数量等较低,说明了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以及城市人均GDP较低,反映出城市经济基础较薄弱的现状。未来应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明确城市定位,积极打造特色旅游产品,规范旅游市场管理,加大宣传力度。

九江市具有较强的旅游业发展基础,其中,旅游外汇收入、国际旅游人次、交通可达性、星级饭店数量以及旅行社数量都较多,表明九江市对国内外游客具有较强的吸引力以及具有较完善的旅游发展基础保障能力,但人均GDP较低。未来九江市应该充分利用好旅游资源以及较强的旅游发展基础,协调处理好“庐山-长江-鄱阳湖-城区”的旅游互动发展,对区域旅游资源进行联动开发,并加强对外宣传力度,进一步开拓国际客源市场。

3.中等竞争力城市:包括吉安市,宜春市,景德镇市

吉安市在影响城市旅游的各因素总体表现一般,其中,国内旅游总人数、公路密度较高,而公共汽车总量、出租车总量较低,城市居民生活质量有待提升。未来应加大对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重视城市环境质量改善。

宜春市的公路密度、医疗卫生床数、财政支出等指标较高,但旅游发展现状竞争力较差,其中国外旅游人数及国外旅游总收入较少,反映出宜春市旅游资源对国外客源吸引力不大,另外城市污水处理率较低,表明宜春市在环境保护方面还需加强。未来应该重点围绕游客需求开发旅游产品,加大宣传力度,吸引国内外旅游者,重视城市环境保护,走可持续发展道路。

景德镇市在各单项因子的表现中反差较大,其中旅游发展现状指标中表现较好,特别是国际旅游总人次排名第一,表明景德镇市旅游资源对国外游客具有很强的吸引力,但城市综合发展实力、城市经济及基础设施保障能力与较强旅游竞争力城市比较存在着很大差距。针对景德镇市对国外游客的吸引力较大这一优势,未来应该加大宣传力度,继续占领国外旅游市场,与此同时,应进一步扩大就业机会,增加居民收入,改善城市居民生活水平,以及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

4.较弱竞争力城市:包括抚州市,新余市,萍乡市,鹰潭市

此类城市存在着诸多不利于城市旅游发展的因素,从而造成城市旅游竞争力的整体低下。主要包括,经济水平较低,城市旅游产业规模较小,城市基础设施不尽完善等。

未来抚州市应该以文化为龙头产业,用文化统领全市旅游产业,完善旅游配套服务设施,开发设计精品旅游线路,加大旅游宣传促销力度。新余、萍乡和鹰潭这三个城市应该增加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充分利用各种旅游资源,并做好城市旅游的宣传促销。

五、结论与建议

分析表明,江西省各地级市的城市旅游竞争力存在着较大差异,这是由诸多原因造成的,包括旅游资源没有充分开发利用,对外宣传力度不够,旅游形象塑造不到位,经济实力相对薄弱,基础设施以及旅游服务管理水平不完善等原因。但差异的存在也表明各城市在旅游资源开发利用、城市旅游规划管理等方面拥有提升潜力,未来各城市必须政府主导、市场引导双管齐下,对市域旅游资源进行总体规划,统一开发,通过增强城市经济实力、完善城市基础设施、优化城市制度环境、加强宣传促销力度等手段来提升其旅游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涂燕,李海涛.城市旅游竞争力的研究范围和对象[N].中国旅游报,2006-08-09.

[2]万绪才,李刚,张安.区域旅游业国际竞争力定量评价理论与实践研究[J].经济地理,2001,21(3):355~358.

篇10

××*乡位于××*县城西北方向8公里处,辖10个行政村,1个社区居委会,78个村民小组,10033人,与金峰乡、大佛乡、分全乡、三教乡、市中区白马镇、童家镇接壤。“十一五”建设的前三年,是我乡有史以来完成投资最大项目最多的一个时期,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近1亿元,是“十五”期间的10倍。全乡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发展环境不断优化,有效促进了经济繁荣和社会发展。

1、交通建设突飞猛进。20xx年至20xx年,全乡完成通村水泥公路18公里,实现投资400万元,提前3年实现村村通水泥路;打通断头路和联网路30公里,修建碎石路10公里,建成农村客运站1个,招呼站15个。

2、电力建设取得长足进步。20xx年至20xx年,实施全乡四个行政村(永乐村、罗心村、和平村、田家沟村)农网改造工程,新增变压器8台,提高了电网的安全可靠性和广大村民的用电质量。

3、水利设施建设进一步加快。20xx年至今,我乡进入了一个水利设施建设快速发展时期。20xx年农业综合开发渠系防渗整治工程,共投入资金400万元,整治毛坝渠系主渠2.7公里,支渠12公里;20xx年元月,国家投入资金4600万元,新修大佛水库右分干渠,我乡涉及5个村15个村民小组约8.5公里,直接受益人口5000余人,该工程的建设,基本解决了全乡村民的生产、生活用水;20xx年至20xx年,实施红层找水打井600余口,解决4000余人人畜饮水困难;20xx年实施安全饮水工程投入资金150万元,解决农村3352人饮水困难。

4、信息化建设快速发展。至20xx年底,全乡安装固定电话1500余门,入户率达50%,移动电话平均每100人拥有40部,实现村村通广播和闭路电视。

5、集镇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发展。全乡集镇新建门市28个,新增集镇住房4500平方米,安装排污管道300余米,集镇人口达600余人。新建自来水厂1个,用水普及率达100%,集镇综合功能日益增强。

6、城乡统筹发展初见成效。20xx年,新建农民集中居住点4个,实现农村居住集中居住50余户,“井分路”沿线一幢幢亮丽的新活形成了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同时,全乡灾后重建新建农房228户,投入资金20xx余万元。20xx年至20xx年,全乡新建沼气池500余口,极大改善了村容村貌。

7、社会事业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建成了××*医院住院大楼,标准化村卫生室改造2个,逐步改变了农民就医条件;中小学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及体育艺术设施均有不同程度提高。

二、20xx年2013年基础设施建设面临的主要问题

“十一五”前三年基础设施建设取得的重大成就,为我乡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

1、总体建设水平相对滞后。我乡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生产乡镇,虽然已规划了65公里联网路,断头路,但设计标准低,建设难度大,必须依靠国家政策和项目的投入;现有乡道和村道建设标准低,养护和管理十分困难;农网改造不彻底,村民用电质量仍然较差;集镇用电、交通、饮水、排污等网络建设不够完善。

2、要素制约日益突出。全乡争取用于发展建设的项目资金虽每年都有增长,但总量仍然有限,难以满足基础设施建设快速发展的需要。

3、资金筹措渠道和民间投资领域不宽广,如何吸引在外成功人士和民间资本参与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实践。

三、20xx年至2013年基础设施建设的总体目标和基本要求

1、总体目标

根据全乡经济社会发展的总体要求,结合我乡发展水产、兔业、休闲旅游业的发展思路,积极争取国家政策和项目支持,加快交通、电力、城建、旅游、社会事业等基础设施建设,并打造××*后花园,建成乡村旅游环线努力奋斗。

2、基本要求

20xx年至2013年,我乡基础设施建设要再上新台阶。要实现“项目规划超前化,项目实施打捆化,项目建设网络化”。

①项目规划超前化。即在基础设施建设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项目的建设周期及未来经济发展趋势,从而在规划设计中适度超前,保证项目实施后能在一个较长时期满足需求。

②项目实施打捆化。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多个项目打捆使用或一个项目重点打造某一片,从而打造亮点,起到以点带面的作用。③项目建设网络化。即根据基础设施建设网络化布局和建设的要求,建成交通运输网、电力网、水网,从而产生循环经济效益。

四、20xx年至2013年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项目

1、交通

按照网络化的要求,建成四条环线:碑坳儿至土桔子环线,罗心1组经罗心3组至××*医院环线,××*医院经东山红村、尖钵村至××*加油站环线;硬化通向外乡 镇的出境线路,永乐村至金峰平店村线路;田家沟村至金峰乡五星村线路,观塘村至三教乡线路,砖房村至白马镇、童家镇线路,尖钵村至三教乡农乐村线路。从而形成四通八达的交通体系。

2、电力

积极争取东山红村、五一村、砖房村、跃进村农网改造工程,力争2013全部实施;同时根据发展的需求,努力争取已改造几个村的变压器增容改造,达到全面改造电网,实现村民用电满意的目标。

3、水利

争取项目资金,实施对田家沟、永乐、跃进、尖钵等村毛坝支渠、尾段防渗整治,搞好田间便民渠系改造;努力争取红层找水和安全饮水项目,基本实现家家饮井水的目标。

4、集镇基础设施建设

按照科学规划,提升形象,适度扩张的原则,新建一条商贸街道,实现集镇原有旧房全部拆除重建,改扩建贸市场,完善集镇休闲设施,污水处理,垃圾转运,电网改造等市政工程。结合新农村建设,完善村镇规划,实现农民相对集中成片居住,不断完善农村交通、文、体、卫设施。

5、旅游基础设施

农村新建农家乐10个,建成集休闲观光、休闲垂钓、生态农业为一体的观光旅游点10个,打造规模花卉苗木基地5个,初步建成以四大环线为纽带的观光旅游带。集镇餐饮服务业上档升位,打造5家以××*无公害特色鱼和特色兔为主打品牌的餐厅。

6、社会事业基础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