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设施与设备范文

时间:2023-03-28 03:22:0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流设施与设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流设施与设备

篇1

关键词:物流设施设备;课程建设;探讨

作为高素质和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教育主体的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根据我国物流业发展的需要,均在本校开设了物流管理专业,并在该专业中设置了物流设施与设备这门课程。但在教学中,因为存在学生与教师双方面的原因,以至于有的院校降低了考核要求,改为专业考察课或选修课,有的院校干脆取消了该课程。但是,在物流实践中,就高职高专所培养的应用型人才的社会需求来看,熟悉和掌握这些设施与设备的功能、原理、操作都是必不可少的。一些物流企业(或企业的物流部门)在面向高职毕业生的招聘中,非常看重学生的操作能力。

一、物流设施与设备在物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含义。

物流设施,是指为了满足物流需要而建立起来的机构、系统、组织、建筑等。主要包括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物流配送系统、港口、码头、货场、航空港、仓库、自动化立体仓库、物流基地、物流中心、配送中心等。

物流设备,是指为了满足物流生产作业需要而必备的操作工具。主要包括堆垛车、搬运车、货架、登车桥、叉车、升降机、升降台、油桶夹具、吊装车、.手推台车、液压升降平台车、液压托盘堆高车、柱型托盘、集装笼、集装辅助件、货捆、长途货车等。

(二)物流设施与设备在物流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物流设施为物流运作提供了良好的场所和服务平台,物流设备为物流运作提供了名目众多的技术支持。发达的物流设施设备是现代物流系统的显著特征,不仅影响物流系统的能力与效率水平,而且还影响着物流成本的高低、物流服务质量的好坏等。如物流信息管理系统的建立,实现了物流信息的无缝连接和物流决策的快速和准确性;港口、码头的建设,为货船的停靠提高了方便与可能;升降机、升降台的投入使用,实现了物流生产高空作业的安全和可靠性。

二、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教学情况

(一)课程建设目标不明确,逻辑性较差。

大部分职业院校物流管理专业是在毫无准备地情况下匆匆忙忙上马的,只有极少数职业院校的物流管理专业是在原来的仓库管理、运输管理等课程的基础上改头换面而来,且这部分职业院校基本上是由过去的中等专科学校升级为高等职业技术院校的。由于没有科学的思维体系和实际岗位工作经验,造成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建设的目标不明确,甚至于课程定位也不准确(究竟是文科专业还是工科专业课程),设置的目的只是应付专业建设的需要,其目标仅仅定位于物流设施与设备发展状况的描述、物流设施与设备的类别及使用与管理介绍,设施与设备的实际构造、使用方法、操作规程及设备维护等专业性、实践性略强的知识和技能,只是写在教师的讲义上和课堂的文字讲述过程中。

(二)师资力量不足,理论知识教学为主。

物流设施与设备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课程,且需要有工科类机械专业知识背景与之匹配,属于典型的交叉性学科,涉及的专业面较广且跨度很大。而目前开设该专业课的院校基本上没有与之相适应的师资力量,大部分教师都没有工科专业背景,基本是以经济学和管理学专业为主。由于缺乏具有较强实践能力、能驾驭课堂教学又能指挥实践教学的专业教师,以至于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没能脱离理论教学为主的传统教学方式,给实践教学造成很大的困难,教学效果普遍反映不佳。

(三)校内实训设备缺乏,岗位技能培训空白。

现实中,大部分职业院校源于资金及场地限制等原因,出现物流实训设备不足或缺乏等情况,使得学习内容与职业实践的关系是间接的,甚至是脱节的。学生对物流设施与设备的认知也是只停留在图片或视频里,根本就没有看到真实的物流设施与设备,更不用说现场观看实际操作过程,以致于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差,自我完善和发展能力低,不能适应物流行业发展的需要。

(四)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无内涵,很难发挥作用。

教育部16号文件下达后,大部分院校都在校企合作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与众多的企业建立了校企合作关系。但是,这些合作关系普遍是建立在校企合作协议书上,缺乏实质性的内涵建设,根本就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学校无法安排学生到校外实训基地参加工作实践,有的只是走马观花式地现场参观,对学生的岗位能力培养和案例教学平台建设都没有帮助。

(五)学生数理基础差,缺乏空间想像力。

管理专业的学生读文科的比较多,逻辑思维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实际较差,乏空间想像力和严谨的推理性、创新意识和协作意识等都存在一定程度上的缺陷。因此,照本宣科式的理论教学,机械部分难懂,会造成学生因于缺乏实践和感性认识而看不懂书、听不懂课,并就此产生厌学情绪。

三、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建设的对策与措施

课程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传统教育思想观念的革命,需要创新理论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手段,需要师资队伍和教学管理制度建设,需要改善教学条件等多方面内容的协同。鉴于此,本研究提出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建设的对策与措施如下:

(一)把能力培养作为课程建设的主要目标。

树立能力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通过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学习,熟悉物流作业中较常用的物流设施和设备。具体是在引领学生学习物流设备类型、使用方法与管理措施等基础知识的基础上,重点让学生掌握常用的运输设备,仓储设备、装卸搬运设备、包装和流通加工设备、集装箱设备、信息技术设施与设备的类型、功能、应用场所、操作规程、维修维护等等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学生具有物流作业操作与管理岗位所需的高技能型人才相匹配的职业能力。

(二)建设校内实训室。

努力争取建设教学与实训一体的校内实训基地及模拟实训系统,以利于理论课与实践课相结合,方便学生的实际操作与教师指导。一方面,实训内容既要来源于企业,也要考虑学校的场地供给和经费情况。实训内容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主,通过实践动手操作,让学生加深对物流设施与设备的认识,掌握操作技能,提高校内实训室的实践功能和趣味性,增强实践效果。另一方面,购买物流专业的实训系统软件,将物流作业的各个环节通过电脑模拟,让学生对物流设施与设备的操作有一个感性认识,加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建立多方共赢的校外实训基地。

做实做好校外实训基地建设工作,建立多方共赢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企业:可以通过接受学生实训,从中选择到企业需要的、岗位技能较好的各类人才;学生:可以通过到企业实训,认识真正的物流设施与设备,并学会操作、维护这些物流设施与设备,真正提高和掌握自己的实际动手能力和岗位技能;学校:可以通过具有深度内涵的校企合作,弥补校内实训条件不完善的问题,完成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的实践环节。同时,可以聘请校企合作单位负责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工程技术人员做校外兼职教师或专家顾问,由他们给学生讲解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实践课。

(四)实行多种教学方法协同的教学过程。

为了更好地解决物流设施与设备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分离的情况,教学过程设计以展示或演示直观、生动的图片和影像资料来认知物流设施与设备,续而进行多媒体教学、企业参观学习、物流设备模拟模型创作大赛、案例教学、任务互动体验等多种教学方法的协同教学,给学生一个系统完整的认知过程,并产生对枯燥无味的物流设施与设备学习的兴趣,以提高教学效果,实现教学目标。

(五)探索订单培养的办学模式。

积极与大型或新建规模型物流企业沟通交流,以公司岗位需求为教学培养目标,实行校企联合招生(工)的订单培养模式。即招生专业与毕业岗位技能相匹配,学生入学前就由学校同用人企业签定联合培养高素质技能型物流管理及应用人才的协议,学生入学后的2.5个学年是在学校里学习专业课,课程标准以企业职业岗位所需要的能力、职业素质和知识点为设计原则,强调工作能力的提升与物化,动态地调整与优化专业教学方案,教学任务由学校老师和聘请的企业技能型人才共同完成。另外0.5个学年学生到企业顶岗实习,以实践性的训练方式缩小需求与学习间的潜在差距,学生毕业后直接转变为企业员工身份,真正实现高职院校毕业生与企业对高新技术含量一线岗位人才的有效对接。

(六)建设有工科专业背景的教师队伍。

学校应努力构建专业结构较为合理、人员较为稳定的教师梯队,以保证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建设具有科学性、连续性和前瞻性。如物流设施与设备涉及到机械专业方面的知识比较多,这就需要在教师队伍中充实具有机械制造专业背景的教师。

(七)面向工科类的学生招生。

鉴于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是一门原理性很强的课程,因此,各高等职业院校要改变物流管理专业以文科生为主体生源的现状,转而录取部分工科专业的考生。广义上来讲,工科学生是未来的高级技术工程师,具有一定的工程实践能力,掌握着工程实施的基本理论。其所掌握的工程方法,可以有效地在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维修和维护等方面实施,并取得良好应用效果。

(作者单位:江门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2

1.《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特点分析

1.1教学难度较大

一方面,本课程涉及的知识范围广、内容十分丰富。物流机械设备涉及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搬运、流通加工、配送和信息等现代物流活动的各个环节,在本课程课堂教学中主要对包装设备、集装单元化设备、仓储设备、装卸搬运设备、运输设备、流通加工设备、物流信息采集与传输设备的类型、性能参数、工作原理、适用条件及选用和配置等内容进行讲解,知识点多且跨越度较大,是物流管理专业教学大纲中为数不多的与机械专业知识关联性较强的课程。

另一方面,国内目前高校设置有物流管理专业的院系多为管理类、商学院类(参见表1),且大多数物流管理专业为文理兼收,导致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缺失力学、制图基础、机械原理等前设课程的基础,兼之欠缺对物流机械设备的感性认识,致使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普遍反映学习有难度,进而难以提高学习兴趣。

1.2校内实训条件有限

基于前述情况,《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中结合直观演示法、参观教学法或者实训法等教学方法更有利于学生接受和掌握。然而物流机械设备种类繁多,随着物流机械设备技术朝着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集成化、柔性化和标准化方向发展,新装备、新技术层出不穷,设备更新速度很快,一所高校往往无法同时具备各式各样的设备作实训之用,同时建设校内实验室或实训场地,占地面积大、设备购置成本花费不菲,使在校内开展实训条件受限(参见图1)。

1.3校外实习安排困难

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通过实习验证和掌握课程内容,是一种很好的教学方法。目前国内高校物流管理专业的实习基地呈现多元化,涵盖物流企业、生产制造企业、商贸流通企业,符合物流是复合型生产服务业的特点(参见表2)。但反映出一些问题,如单个企业的实习基地提供的有效岗位不足;单个物流企业拥有的物流设备种类有限,导致实习内容与教学内容不衔接,不利于学生系统学习和掌握课程内容;学生到企业实习,对企业正常生产秩序形成一定干扰,导致有的企业不愿意接收学生实习。以上因素导致安排学生到企业实习面临诸多困难。

2.《物流机械与设备》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2.1教学内容改变

在《物流设施与设备》课程开始讲授时,应充分考虑物流管理专业学生的专业背景和知识结构基础,适当为学生补充部分识图和机械基础知识,为后面教学做好铺垫。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利用物流机械设备的图片和视频,增强学生感性认识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应通过就地取材、网络收集、与设备厂商联系等手段逐步建立丰富的教学资源库并及时更新。

2.2适当引入案例教学

案例教学法是一种以案例为基础的教学法,有利于鼓励学生独立思考、举一反三,引导学生变注重知识为注重能力,加强教与学的双向交流。笔者从与企业的科研合作项目中归纳凝练出若干案例,如邮政快递企业邮件处理流水线设计、制药企业成品仓库设备系统设计等,通过案例教学,学生在对企业实际问题的分析与解决过程中,加深对物流机械设备在物流企业生产实践中的具体功能和作用的实践认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2.3引入研究性学习

学生自愿组合,一般4~5人为一组,由教师设置任务场景,学生通过自主分工,独立完成资料收集与分析、关键信息提炼、解决方案设计及整合工作,最后撰写书面报告并形成PPT,最后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讲评并打分,以此作为本课程平时成绩。研究性学习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书本知识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强化各种能力,通过分析和解决问题,加强学生对知识的联系和运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

2.4校内外实训基地建设

在校内实训实验室建设方面,应充分利用现有实验条件,紧密结合教学内容,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实训内容。在场地和资金有限的情况下,可考虑引入物流机械设备模拟操作实训软件和仿真教学,在模拟实训和仿真教学中,提高学生对物流机械设备的操作和管理能力。

在校外实训基地建设方面,应充分发挥高校智力资源优势和企业物质资源优势,探索建设“校企合作”办学合适模式,结合企业需求和教学要求,与校外企业联合建设长期稳定的实训基地。

篇3

北京市住房和城乡建设委员会

关于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历史遗留项目处理意见的通知

各区住房城乡建设委,东城、西城区住房城市建设委,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局,各有关单位:

为吸取“葛宇路”道路名牌事件经验教训,举一反三,进一步加强和规范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及备案管理工作,市住房城乡建设委于2017年10月印发了《关于开展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项目调查摸底工作的实施方案》(京建发﹝2017﹞430号),组织开展了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项目排查工作,现将有关处理意见通知如下:

一、项目排查情况

(一)总体情况

按照《关于开展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项目调查摸底工作的实施方案》要求,全市20个市、区有关部门(包括市住建委综合服务中心、市监督总站、市公用站、17个区住建委)对2016年12月底前已办理施工许可手续,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的工程项目进行了认真排查。根据各部门排查报送的数据,经统计,全市已办理施工许可手续但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的工程项目共约5630项。

(二)具体情况

根据各单位排查报送的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项目清单,进行分类汇总,大致原因可归为以下6类:

1.因停工烂尾、停建灭失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工程项目

此类工程项目数约164项,占总数的3%。

2.因未通过规划验收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工程项目

此类工程项目数约550项,占总数的10%。

3.因未通过消防验收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工程项目

此类工程项目数约200项,占总数的4%。

4.因不具备出具监督报告条件,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工程项目

该类是指工程项目已通过规划验收、消防验收,但由于不具备出具监督报告条件,导致工程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具体包括:监督机构责令整改尚未完成、已组织竣工验收未通知监督机构、建设单位不组织竣工验收等。此类工程项目数约3051项,占总数的54%。

5.已出具监督报告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工程项目

该类是指监督机构已经出具了监督报告,但由于建设单位未按规定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此类工程项目数约703项,占总数的12%。

6.因其他原因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工程项目

该类是指由于上述原因之外其他问题,导致工程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具体包括:未开工建设、工程款存在结算纠纷、建设单位联系不上、建设项目部分单体未完工等。此类工程项目数约962项,占总数的17%。

二、处理意见

(一)处理原则

针对排查出的全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项目,按照职责分工、依法依规、妥善处置、分类处理的原则,提出以下处理意见:

一是对已办理施工许可证的停工烂尾工程项目,具备复工条件的,由施工许可管理部门牵头协调推进复工手续的办理。

二是对因未通过规划验收未能办理竣工验收的工程项目,按职责分工,由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分别将相关项目清单移送规划验收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三是对因未通过消防验收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的工程项目,按职责分工,由市、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分别将相关项目清单移送消防验收监督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四是对因不具备出具监督报告条件,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工程项目,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依法处理。

五是对已出具监督报告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的工程项目,由竣工验收备案管理部门依法处理。

六是对因其他原因未能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的工程项目,由相关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分工依据工程具体情况依法处理。

特别是对未组织竣工验收,擅自交付使用的工程项目,由工程质量监督机构严格依法处理。

(二)处理职责

市住建委工程质量管理处负责牵头组织协调此次处理工作;制定处理指导意见;组织相关部门研究疑难问题的解决方案;向市城管委移送相关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手续的工程项目清单;向市监督总站移送相关未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工程项目清单;研究建立健全竣工验收备案工作长效管理机制。

市住建委法制处负责就处理工作中有关问题给予法律法规及政策方面的业务指导和合法性审查。

市监督总站负责按职责分工,依法查处相关竣工验收或备案违法违规行为;向规划、消防等部门移送相关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手续的工程项目清单。

区住房城乡建设主管部门负责按职责分工,依法查处相关竣工验收或备案违法违规行为;向规划、消防等部门移送相关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手续的工程项目清单。

三、处理工作要求

一是提高认识,加强领导。此次排查出的未办理竣工验收或备案历史遗留项目多、处理工作时间紧、任务重、难度大。各部门要提高对处理工作重要性、紧迫性的认识,加强领导,并指定专人具体负责,确保处理工作顺利展开。

二是切实履责,依法处理。各部门在处理工作中要切实履职尽责,依据处理意见,结合相关工程项目具体情况,制定详细处理方案,明确具体工作计划,依法依规、扎实细致开展处理工作,确保处理工作取得实效。

三是加强协调,密切配合。各部门在处理工作中要密切配合、相互支持,按照工作职责,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处理中难度大的事项要积极加强沟通协调,集中力量研究解决办法,切实履职尽责。

四是认真总结,及时报送。各部门要结合处理工作,系统总结分析竣工验收及备案管理工作中存在问题原因,研究解决的办法和措施。请各部门于2018年11月底前将处理相关情况形成书面报告,报送市住建委工程质量管理处,处理工作将列为2018年住房城乡建设系统质量工作考核内容。

四、下一步工作思路

竣工验收及备案工作是工程建设法定程序,把好竣工验收及备案工作关口,对规范建筑市场秩序、保障工程质量安全具有重要作用。市住建委将对竣工验收及备案管理制度进一步完善,健全竣工验收及备案工作长效机制。

一是加大法律法规宣贯力度,增强竣工验收及备案意识。在工程办理质量监督注册时,主动向建设单位宣贯《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北京市建设工程质量条例》、《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关于竣工验收及备案的规定,使其了解掌握竣工验收及备案的相关制度要求,增强主动进行竣工验收及备案的意识。

二是加强对竣工验收及备案工作的提示督办,建立健全联动机制,优化竣工验收及备案工作管理模式。在监督竣工验收时,督促建设单位在工程验收后15日内及时申请办理竣工验收备案,同时督促各参建单位配合建设单位完善相应的手续。进一步建立健全竣工验收及备案管理市区联动机制,加强同规划、消防、档案等部门联动,形成监管合力,切实加强竣工验收及备案工作管理。

三是进一步完善竣工验收备案信息统计和通报制度,实现竣工验收备案动态管理。市区竣工验收备案管理部门进一步加强竣工验收备案信息统计和通报工作,通过对所有办理竣工验收备案手续的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进行统计分析,及时掌握、了解竣工验收备案工作情况及存在的问题,并研究相应的解决办法,加强竣工验收备案工作情况的动态管理。

四是研究建立竣工验收备案管理定期排查制度。按照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每年组织开展竣工验收备案专项排查活动。一是属地排查,各级竣工验收备案管理部门按照所辖范围开展自查,建立自查台账,对未依法办理竣工验收备案的工程项目进行督促整改,并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提出具体工作措施,形成排查报告报市住建委;二是督查抽查,在属地排查的基础上,市住建委组织竣工验收备案工作专项检查,重点检查竣工验收备案工作制度、办理程序、档案资料管理、专项排查资料和信息通报管理等情况。市住建委将对排查及竣工验收备案情况进行全市通报。

五是推进竣工验收备案管理信息化建设。进一步优化我市竣工验收备案管理系统,加强竣工验收备案信息数据委内委外共享互通,实现竣工验收备案网上统一申报、数据自动流转、信息高效审核、结果实时打印的管理目标。

六是加大执法检查力度,强化社会舆论监督。各级竣工验收及备案管理部门要加大对竣工验收及备案管理工作的执法检查力度,对检查中发现的未依法组织竣工验收、未及时办理验收备案等违法违规行为,依法进行惩处,并纳入信用评价体系,对拒不整改、情节恶劣的,要进行全市通报批评和媒体曝光,通过加强执法检查和社会舆论监督,督促相关单位切实落实竣工验收及备案法定责任。

篇4

物流设施与设备是物流系统中贯穿于全过程、深入到各作业细节的复杂技术支撑要素,设施与设备是物流作业的物质基础,也是物流运作效率的关键因素,提高物流设施的效率,能大大降低物流成本,并能不断增强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本文对影响物流设施设备在现代物流企业中的使用效率原因进行了分析,研究了其存在的问题,为提高物流设施设备效率提供了有效的参考。

【关键词】

物流设施设备;效率;分析

近年来,随着物流的重要性越来越多被政府和企业所认识和接受,因而,在我国掀起了物流业发展的,与此相适应的物流设施设备也得到了相应的发展,随着生产规模和物流规模的扩大,物流设施设备的大型化、高速化、实用化、专用化、通用化、自动化、智能化、系统化、绿色化等程度不断提高,物流设施的使用效率也就决定了物流企业的成本和效益。我国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根据实际需要,选好、用好、管好物流设施设备,是解决提高物流设施设备效率的重要保证。

1 影响物流设施设备效率的主要问题

1.1物流设备选型方面存在的问题

设备选型是设备管理阶段的一项重要工作,物流设备选型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其效率的发挥,而我国大多数企业在这方面缺乏经验,盲目性大,给日后的生产和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以至于造成很多不应有的损失。

在企业生产维修过程中,尤其是物流设施设备选型缺乏统一规划和前瞻, 每有一个新的项目便带来一批新的厂家、品牌、技术的选型, 这些选型往往又和所用项目中所安装使用的设施设备不相兼容和通用, 也不一定比正在使用的设施设备先进和科学, 有的甚至水平更低, 导致设施设备选型过多过滥和低水平的重复。

就企业整体而言, 不同的设施设备各自为政, 和它的规模、性质不相适应。如果只看单一的设施设备可能是合理的, 但从整个企业高度俯视各设备选型配置又是极不合理的,从而导致其效率低下。在进行设备选型时,应该统一筹划,避免盲目购置设备。

目前,一些物流企业在对物流设施设备选型时存在的问题如下:

第一,只重视单一的设施设备选型,没有考虑整个系统的运作,导致不能达到设施设备效率的最优化。

第二,被选设备在一定时期内不能适应企业生产的要求,而且没有综合考虑和结合企业的发展规划。如果购进一些设施设备后,只能适应企业短期生产的要求,这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它不但影响物流企业的效益,还影响着设施设备的效率。

第三,被选设备在使用时对人的操作水平要求程度时,企业不能满足或解决被选设备对人员素质的要求。有的企业花费许多资金购进的先进设备,却因为没有人能胜任操作、维护和保养等工作,只好让设备闲置,造成很大的浪费,对设备的效率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第四,被选设备是否符合国家有关劳动保护、环境保护、安全技术、节能减排等方面的政策、法律规范,以及被选设备的价格、交货期、运输、安装和售后服务等条件。有的企业没有按照国家政策、法规及条件就盲目的购置设施设备,导致企业的生产效率低。

1.2物流设施设备的规划布局问题

1.2.1规划的宏观层次不够

第一,仅局限规划执行的主体

物流设施设备的规划是由单一的某个部门来完成,造成物流设施设备设施设备的发展局限于某个行业,使规划缺乏一定区域物流设施设备整体角度的考虑,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损失。比如,如果物流企业按这种规划建设仓库,那有可能返工,将使企业损失很严重。

第二,缺乏全局的考虑

当前,我国很多物流企业只对物流设施设备的发展方面的问题进行规划,只考虑单一的问题,缺乏物流发展的整体宏观高度,降低了物流设施设备的效率,使物流设施设备失去了物流市场需求培育的支持。

第三,局限于发展的基础

物流设施设备规划在一定区域的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发展中的权威性不高,不能站在推进经济发展和增长质量转变的高度进行物流设施设备的整体性规划与建设,使物流设施设备脱离了宏观经济发展环境和战略的基础支持。

1.2.2与既有相关规划的衔接不够

物流管理存在于各类企业经营管理和社会经济活动的各个环节,其作为“第三利润源泉”是物流管理技术在上述经营管理和经济活动过程中的应用而产生的,物流基础设施对这种应用提供了组织功能的支撑。因此,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就应当体现相关设施对企业和社会物流活动的支持,能有助于企业和社会提高效率和效益。

从调研涉及的部分物流企业对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与规划的实际情况分析,由于很多规划仅仅从经济发展能够产生多少物流需求的角度,单方面考虑物流设施设备的建设与规划,缺乏与相关规划的衔接,造成物流设施设备的发展不仅是单方面的,而且也失去了相关规划的配合和经济发展与产业布局的支持,实施效果往往不佳,部分设施设备建设和规划完成后不能很好发挥作用。

1.2.3空间布局不合理

第一,凭主观判断进行布局。在物流设施设备布局缺乏物流发展过程经验支持和规划方法支撑的条件下,设施设备的规划仅仅成了“图上作业”,往往认为确定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的设施设备的空间布局,缺乏与需求的结合,以及与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发展的衔接。这种布局产生的问题是,一方面规划的物流设施设备在配置和使用后因需求不足导致运作比较困难,另一方面物流企业和企业物流的经营与运作又缺乏在地理位置上具有支持作用的可供选择的设施设备,也就是在物流基础设施的需求与供给之间出现了脱节现象,导致物流设施效率有所降低。

第二,进行利益平衡布局。由于相关行业或地区政府部门对建设大规模、专门化物流设施和布局大量先进的物流设备,在进行规划的过程中不能很好地根据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未来市场需求进行合理布局,往往只图眼前利益而争取设施设备在本地进行规划建设,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设施设备的规模和数量的失控。

1.3物流设施设备的技术水平不够高

1.3.1物流信息化水平落后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落后,物流设备陈旧,物流现代化程度低,从而影响了我国物流效率的提高,导致我国物流设施设备衔接不协调。比如说,我国交通运输基础设施总体规模小,按国土面积和人口数量计算的运输网络密度,我国仅为1344.48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0.43公里/万人,美国为6869.3公里/万平方公里和1253.59公里/万人,远远落后于欧美国家;我国现代化物流集散和储运设施较少,发展水平低,经济系统中能够有效连接不同运输方式的大型综合货运枢纽、服务于区域经济或城市内部的各种物流基地、物流中心还比较缺乏,这严重影响物流集散乃至运输的工作效率;各种物流设施及设备的标准化程度和技术水平较低,不仅关系到各种物流功能、要素之间的有效衔接和协调发展,也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物流业向国际化、全球化发展;工商企业内部物流信息管理和技术手段都比较落后,如全球卫星定位系统(GPS)、物流采购管理(MRP)、企业资源管理(ERP)等物流管理软件,在整个物流领域中应用水平比较低,同时也缺乏真正行之有效的物流信息交流平台,以EDI、互联网为基础的物流信息系统在我国还没有得到广泛应用。

1.3.2物流标准化体系不完善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物流标准化工作涉及的领域越来越广泛。目前,我国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建设还很不完善,物流标准化体系的制定和修改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要。信息标准化不统一,企业间就很难实现信息的交换和共享。物流领域里这种技术标准的多方面差异和缺陷,不仅导致物流系统作业环节增加,物流速度降低,事故增加,从而制约了物流设施设备的协调运作。

1.3.3物流新技术的开发和应用还未得到广泛的提高

目前我国物流设施设备的研发与生产还有一定的落后,不过企业采用仓储运输、装卸搬运、分拣包装、条码印刷等专用物流设施设备在不断增加,但没有得到好的协调发展。在使用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方面还有待提高,比如,还有很多物流企业在装卸搬运方面还在用人工搬运,这样不但对物流企业的运作效率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还增加了物流成本。

1.4物流设施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1.4.1管理机构不健全,管理制度不完善

大部分物流企业非常重视设备的购置,但由于管理和使用人员对设备的管理、软件设施的建设没有跟上,设备管理思想淡化,缺少相关的监督和检查,管理层与操作层上下脱节,常常出现无人管理的局面。

1.4.2设备维护保养欠缺,设备管理技术力量薄弱

许多物流企业只注意产值和效益,在设备管理使用上只重视使用而轻视管理,为了赶生产,设备长期处于超负荷状态,甚至违规操作。对于一些具有科技含量的设备,忽视了它的工作原理、使用功能和维护保养等专业知识和先进技术,缺乏相关的技术人员。

1.4.3设备维修滞后,严重造成不必要的浪费

由于目前很多公司还未能实行点检制度等保养措施,设备维修往往出现事后维修,不注重预防维修,对设备的故障现象未能提早发觉,早期预防,早期修理,以至于人力、物力、财力造成不必要的浪费。很多企业还采取“拆东墙,补西墙”的做法,只要设备能用就行,结果导致事半功倍,影响其设备效率。

2 结束语

目前很多企业对物流设施设备的投资力度不够,选型不合理,管理方面不够专业等。提高物流设施设备的先进性,体现在生产不断进步,产品得到很好的控制。加大对物流设施设备的投资力度,配置先进的物流设施设备,淘汰陈旧、效率差的设施设备,科学正确使用物流设施设备。这样能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设施设备效率。还有更新和改造物流设施设备也是提高物流设施设备效率的有效途径,很多企业希望引入现代物流管理理念,借助于现代物流设施设备,重建自己的物流系统,以降低成本,提高效益,增强市场竞争力。事实证明,通过实现企业物流的现代化来提升管理水平,获得最大的利润空间,已成为有远见的企业家成功的捷径。物流设施设备的市场需求将大幅增加,为整个行业提供了良好的发展契机。

【参考文献】

[1]高玉玲.物流设施设备的现状与发展对策[J].科技向导,2011,(17):169.

[2]于英.物流技术装备[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6~10.

[3]祁怀锦,阎正国.我国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务与会计,2005.

[4]唐连生,李滢棠.库存控制与仓储管理[M].中国物资出版社,2011:36~43.

[5]郭玉林.以现代物流理念促进物资流通企业的机制创新[J].经济研究参考,2002.

[6]刘相民,马英力,曲丽娜.冶金企业设备材料选型方面存在的问题与解决途径[J].河北钢铁集团宣钢公司运输部,2011:80~83.

[7]赵林度,李严锋.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M].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24~26.

[8]江春雨.物流设施与设备[M].国防工业出版社,2008:227~247.

[9] 黄中鼎. 现代物流管理[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5~186.

篇5

[关键词]连锁企业;配送中心;效率

[中图分类号]F25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6432(2010)49-0046-01

1 引 言

连锁企业物流是目前连锁企业十分关心和亟待解决的问题。一个连锁经营企业如何在企业经营中建立完整、完善的物流体系,包括物流战略、物流技术和物流人才,配送中心的建设尤为重要。在美国,配送经营商存在的前提需要拥有以下五个出色的技术和设施:集货渠道、保障设施、配送中心、配送效率系统、低成本运输方法;另外,在连锁商店组织内部,也有配送经营部门的设置,它是通过专门人员,为各地区、各店铺配送商品,并决定其配送量和到货时间。在我国,连锁企业物流在技术和管理水平上还十分落后,配送中心的建设要根据自身企业发展的情况以及周边物流配送设施的环境进行确定。盲目追求大规模现代化会在一段时间内给企业造成一定的负担,而投入规模不够又可能造成无法满足企业的发展需要。所以在建立配送中心之初就要明确配送的目的和职能,按照科学和规范的原则规划和实施及运营配送管理。

2 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的步骤和内容

①企业物流的诊断和分析:包括物流成本、物流流程、物流资源配置、人力资源配置以及物流职能机构设置等的诊断和分析;②企业物流战略的分析和设计:包括物流供应链和物流运作模式的分析和重新设计;③企业全面物流规划和设计:包括资源整合、物流流程优化、物流管理、资源配置、物流技术、物流信息化等的规划和设计;④企业物流实施的规划和设计:包括企业物流网络管理、总仓和异地仓储管理、运输管理、库存控制、成本和风险控制、物流实施KPI指标、评估等物流实施过程中实施手段和物流各环节的规划和设计;⑤物流配送中心的运营:包括物流配送中心设施与设备、配送中心的作业、配货作业的实施与分析、配送中心的自动化和信息系统以及如何提高配送中心的效率等。

3 连锁企业物流配送中心建设解决的对象项目

物流政策:涉及确认配送中心的配置、地址选定、法律限制等条件,选定建筑物和内部规划的设计和建设、配送中心的设备,以及施工、完工验收和经营,借用仓库、委托仓库的利用,还有物流子公司的设立和经营等内容。

配送商品的特性:需要考虑商品的种类、尺寸、形状、重量、价格、分包装和加工,以及计量、包装、价签等的必要条件,作业的商品品种数、装卸等条件,一年的配送量、配送量的时期变化(时间、星期、季旬、季节等)、破损和腐烂的可能性,新商品的开发、品种数、数量和频度,淘汰商品的品种数、数量和频度,以及其他的商品特性等。

物流设备:有自动仓库、冷藏和冷冻库、搬运和搬送设备、保管设备、配货用设备,流通加工、计量、包装和捆包机器、贴价签机器,分拣系统以及其他的自动化、机械化设备,信息处理设备、货场和出库用平台,还有空调、防灾、防范设备,托盘、集装箱、包装材料等。

库存政策和管理:与控制商品库存量相关的政策、库存的管理,以及接受订货和向供货商订货的方法、补充订货系统和盘点等。

相关作业:入库作业、检验商品、搬送和入库方法,接受订货和向供货商订货的单据流程,商品货位管理、配货方法,验货和验数方法,分包装、计量、标贴价签、包装、捆包等的流通加工,出库货物码放方式、分拣方法、运输配送方法,以及配送通用箱的回收方法、退回商品的接收和处理方法,退货量、欠品率、不合格品对策和紧急追加订货的对应措施等。

4 连锁企业配送中心项目物流效率分析

如何实现配送中心的效率化?实现配送中心的效率化需要对相关的内容做具体的调查和分析,找出影响效率的问题点和不足之处,以整体的合理化作为目标构筑其功能的效率化。但现实问题各有不同,如从现在的分散型向集中型配送中心的转移,或改为商物分离型的模式,甚至可能进行的是新的大规模的配送中心的选定、建设和运营。根据企业的业种、业态和企业规模、配送店铺数、配送的量等方面的不同,配送中心的效率化设计和改善所进行的探讨和分析的项目也有所不同。

4.1 配送中心效率化的内容

物流体制和管理:对企业整体的物流管理体制和组织、物流服务管理、物流成本管理、多品种少量物流的问题点和对应方法,以及采购、在库和配送等环节进行综合的效率分析,对相应的供货商、进货地点等进行综合的物流效率化。以上的项目不可能包含配送中心效率化的全部内容,特别是商流和物流两方面的协调,只有两者有机的结合才能使配送中心的效率化加以实现。

4.2 连锁企业应加强与同行业企业、第三方物流合作,采用共同配送模式

尤其是中小型连锁企业应该建立起共同配送联盟,整合行业资源,以提升物流作业的效率、降低物流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将有限的资源投入到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上。同时,注意保持本企业在联盟中的控制能力,加强自身对物流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以及对第三方物流的监控能力,逐步使自己成为供应链中的核心企业。以提高物流服务水平、降低配送成本、快速反馈信息,促进整个社会商品高效流通。

5 结 论

总之,本着必要的设计、改善和改良优先顺序进行分析,根据规模、预算和期间等要素,从中选出有实现可能的项目,在考虑相关作业过程整合性的基础上进行效率化。当需要进行新的配送中心设计和建设时,需要综合、系统的考虑,在充分进行人员、物、资金、信息、时间等方面的分析基础上,整体地加以实现。

参考文献:

[1]丁俊发.物流业调整和振兴规划的意义[J/OL].北京: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会员通讯,2009(171):1-13.

篇6

【关键词】外资;江西物流产业;物流业竞争力

一、引进外资可对物流产业发展带来的效应

江西省在引进外资可对物流产业发展带来很大的效应,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

1.外资扩大了江西省的物流市场,外资进入其他产业,带来蝴蝶效应

外资的进入,必定会带来资金和生产能力,进而使江西省的GDP增加,扩大企业生产的产品,使各种产品的产量扩大,进出口扩大,壮大省内物流市场。有的外资在省内生产,销售市场在海外,它们的原材料和生产半产品、产成品必须需要流通渠道,壮大省内物流市场。物流作为市场中流通和保管的有效衔接,产生空间效应和时间效应,在整个省内的产量扩大的基础,物流市场就进一步扩大,进而使物流企业的市场需求量旺盛,给物流企业提供发展空间,推动江西省物流产业发展。

2.外资进入物流产业,带来产业效应

外商直接投资会发给江西省物流产业带来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效应,主要从资本效应和技术溢生这两个方面带来效应:

(1)资本效应

促进资本正是物流产业认为对本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贡献。这主要因为一些跨国公司凭借其巨大的平均规律和其他特殊资财优势,通过各种途径促进本地区资本量的增加弥补本地区的期望投资和本地区的资本储蓄之间的缺口。在一定程度上促进物流产业的优势结构。资本作为一种资源,可以增加本地区的固定资本。外资进入,必须扩大其对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装备先进的物流设备,建立本地区的物流网路,增强物流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的建设,提高物流产业的效率。

当然,外资在进入物流产业中来,并不是为了扩大出口,应该是为占有当地的物流市场来投资的,但注入资本为江西省物流产业快进发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在当前外资进入物流市场的分析中得到外资在本地市场并没有天时,地利,人和,地区已经采取能够满足物流市场的物流生产能力,(但层次低,成本高),因此经济采取收购、合并、控股等方式参与中方企业资本融资中,同时带来的资本,技术,管理经验,一起融入本地区。

(2)技术溢出效益

技术溢出,是指发展中国家在引进资金后,技术和管理水平受到影响,又称“外部效应”,具体指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进行直接投资,其先进技术,经营哲学,管理经验,资本优势等能够通过一定途径渗透到东道国的其他企业,从而促进技术进步。在外资进入物流产业,给物流产业带来技术溢出:关联效应,关联效应被视为一种产业间溢出即指FDI进入某产业后,全通过企业之间的纵向联合促进相关产业中企业的生产提高。当外资进入物流行业,促进江西省物流产业的发展,进而降低了物流生产成本,在物流成本与社会国民经济发展成反比例。使江西省的各产业在降低物流成本的基础上提高本产业的竞争力。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采用第三方物流,专注本产业的核心竞争力。物流成本降低,又促进使更多外资流入江西省内,这样保持产业的循环健康发展。

(3)示范——模仿效应

示范——模仿效应使指外商投资企业与东道国企业之间存在技术差距,外商投资企业为东道国企业做示范,同时东道国企业业通过学习,模仿其行为提高自身技术和生产力水平。外资公司进入江西省物流市场,不仅提供着先进物流设施和设备,还带来了物流业务流程规划,管理经验,物流市场产品开发和策略等非物化技术。

(4)培训效应

培训效应也叫流动溢生效应,是指外商投资企业对就业员工提供技术和知识,进行培训,使自己的企业独立运营到本国的水平,国外企业之所以比较有优势并不是完全靠技术和装备,还是无法摆脱其人力资源优势。外资企业要使海外投资项目能够有效运转,它必须主观学地人力资源开发,培训内容,物流基本服务理论,物流成本控制,物流标准化成套设定,物流作业流程和公司管理制度,物流园区管理,物流中心设计等

(5)竞争效应

竞争效应是指引进外商直接投资促进市场主体有效竞争的推动东道国企业加快技术创新,真正提高企业的创新水平。

外商投资企业与江西本土企业竞争,本土物流业务扩大了江西物流市场的竞争,对省内企业形成有效竞争力,刺激本省物流企业提供更有效率的物流服务,提供物流效率。在中国物流行业中,壁垒还是比较大的,物流被分为几块分层不同的部门,如果外资直接投资,逼得现有国有物流企业进行制度管理技术等方面创新。

二、利用外资提高江西省物流业竞争力的措施

根据对江西省内外资利用情况、江西省物流业的经营状况、对江西省物流业的竞争力、江西省物流业竞争力的理论缺陷的分析,得到引进外资提高江西省物流产业竞争力的主要措施。

1.引进外资,增强经济,扩大省内物流市场

许多跨国公司,它们在化工产品、家用电器、食品和纺织品等广泛领域内都建立了世界一流的生产能力,积累了在其本国国内市场上组织市场营销的丰富经验。这些外国跨国公司投资省内,它们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就在于是否有正确有效的物流。外国跨国公司投资必须选择:一方面:通过有效平台关系组织物流,建立有效的合作伙伴关系需要在省内市场上选择合适的物流企业,帮助它有效地提高服务水平。选择省内好的物流企业,为其提供物流服务。这方面讲,扩大省内物流市场需求,为省内物流企业发展提供机会。另方面:企业投资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体系可以有效控制成本和风险,从这方面讲,也为省内物流企业提供示范——模仿效应。

2.开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

开放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市场,完善物流节点建设。外资对如机场、港口、码头、公路、物流基地等方面的投资也在逐年增加。开放建设中要特别注意物流节点与物流网络的衔接。

港口是发展现代物流业的基础条件之一,江西省开放九江港,使九江港成为集装箱吞吐量长江中游最大的集装箱港口。集装箱码头建设应是物流业发展的重点,应该列为外资引资重点工程项目,保证每年建成一万吨以上级的集装箱专用泊位指标;同时要进一步完善港口规划,保护建港岸线资源,确保集装箱吞吐量的不断增大。同时加强南昌港口建设,开放引进外资建设,打造赣江的最大港口,连接南昌和九江国家二级航道。

开放内河航线,通过各种方式,吸引外资参与内河航线开发。如:开发赣州、泰和、吉安、樟树、新建、南昌的赣江内河运输港口;开发信江的上饶、弋阳、贵溪、鹰潭的信河港口,形成信河航道;鄱阳湖中的湖口、都昌、星子、吴城镇港口,形成鄱阳湖中水路中心。

加强和开放赣江流域、修水流域、抚河流域、信江流域、修水流域的生态建设,使鄱阳湖流域有足够的水量,让南昌能够到江入海,提高江西省的物流竞争力。

3.高度重视物流产业链转移,提高江西省物流产业参与国际分工力度

伴随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外资物流企业与跨国制造企业往往通过全球战略联盟方式,拓展海外市场。中低端的物流服务业务在江西省并不完善,利用国外物流产业链转移的机会,吸引外资发展江西省的中端物流服务业务的水平。应鼓励国内企业与跨国公司进行多方位的嫁接,加大承接全球产业转移中的物流业务,提高自身的物流服务水平。如日本的国内制造业出现空洞,也带来了物流产业的空洞,其物流产业必要转移到国外发展才能生存。

4.制定或修订一些物流法规,解决外资进入物流业“高端的物流服务”的障碍

尤其是高端的物流服务,省内设置了很高的门槛,使国外物流企业很难进入,在某些领域可能会使省内逐步形成垄断。近几年,江西省物流业实现了平稳快速增长,运行质量逐步提高,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处于初级阶段,差距达20-30年。外资进入中国物流业是随着国际产业转移,特别是制造业转移中国而进入的,是国际产业服务链的延伸。物流业与发达国家仍存在较大差距,缺少物流高端与(下转第46页)(上接第44页)增值。物流项目规划、物流信息平台建设、物流金融、物流保险、物流仲裁、物流咨询、物流设计、物流规划等相对滞后,政府管理缺少经验,物流业的政策环境还不完善。引进外资进入高端的物流服务,带动省内物流业向高端的物流服务发展,为省内物流也提供学习示范作用,提高物流产业竞争力。

5.引进国际先进物流设施与设备的制造企业在江西省落户

物流设施与设备使物流系统中的重要物资要素,是物流产业竞争力的重要表现。从物流运输设备、搬运设备、装卸设备、保管设备、信息装备、流动加工设备、从系统集成、叉车、货架、识别设备、零部件、周边设备等物流装备的各个子行业中分别选取了一家具有代表性的外资企业,进入江西,提高江西的物流产业的设施与装备水平,提高物流产业竞争水平。

6.鼓励外资进入物流信息平台建设

物流信息化是指广泛利用电子信息技术,使物流企业的生产、管理实现自动化,是物流企业相互融合的重要手段。即,物流信息化的定义是利用信息技术整企业内部的业务流程,使企业向着规模经营、网络化运作的方向发展。近年来,国外企业的物流信息化发展极快,已经成为主导企业物流效益提升的重要方面。物流信息化涉及到制造、运输、金融和流通等各行各业的企业,以及海关、质检、税务、财政、公安、工商、交通、铁道、航空等众多政府部门,而不同企业、行业、政府部门已有的信息系统没有统一的、开放的、标准化的接口。因此需要外资进入提供资金、技术支持。鼓励外资建设公共物流网络信息平台,支持商业企业和物流企业采用互联网等先进技术,实现资源共享、数据共用、信息互通。物流信息技术主要包括移动通信技术、全球卫星定位技术(GPS)、地理信息技术(GIS)、计算机网络技术、自动化仓库管理技术、条形码技术(Bar-Coding)、电子定货技术(EOS,Electronic Ordering System)、智能交通运输系统(ITS)、物资采购管理(MRP)、企业资源规划(ERP)、电子数据交换技术(EDI)及射频技术(RF,Radio Frequency)等。物流信息技术实现了数据的快速、准确传递,提高了仓库管理、装卸运输、采购、订货、配送发运等环节的自动化水平,将传统上分立的运输、仓储、配送、包装、加工等物流服务整合成一体化的物流服务。

7.鼓励外资在省内以建点方式和合同方式租赁方式进入

在江西省内的外资企业或和资企业,鼓励将物流活动的某一环节建立在省内,如采购中心、配送中心等。也鼓励外资租赁的方式和合同的方式经营某物流基础设施和公路等方式。

8.允许外资进入多种经营方式

(1)并购。物流企业的并购能够促进生产经营要素和活动的集中,节省培养人才、开拓市场、开发技术等所需要的时间,迅速完成目标市场的布局,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占领市场的目的。并购要求外资企业具备很强的资金实力。对于具体的并购方式,既可以进行资产并购也可以进行股权并购,既可以采取独资也可以进行合资。外资企业一般采用了先合资再并购的方法。通过合资,物流企业可以规避特定国家的法律障碍,在市场进入、与政府关系、网络、客户关系等能迅速打开局面,而本土企业通过与跨国企业合资,也获得了企业发展急需的技术、管理理念和专业人才等。

(2)直接投资。相对并购,直接投资可降低管理难度,避免大额并购资金的支出。但是由于市场、网络、各种关系等都从零开始建立,市场规模扩张速度较慢。

(3)战略联盟。作为物流企业“产品出口”的形式,战略联盟可以在未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的情况下实现市场进入的目标。物流企业通过战略联盟,可以分享约定的资源和能力,扩大物流服务的地理覆盖面,为客户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提升市场份额和竞争能力。外资通过战略联盟,取的分担风险的好处,省内物流企业能够很好成长。

9.引进外资物流企业进行物流产业升级(第四方物流公司)

21世纪以来,随着企业进一步注重核心竞争力和物流技术的不断发展。企业开始转向与上下游企业进行分工和协作,即实施供应链管理,通过深化整个产业链上各企业之间的分工,提升专业化水平,进而提高生产效率。这就对物流方案设计和组织协调水平提出了更高需求同时,第三方物流企业也不断将其内部的物流设计和运作之间的分工转向外部市场,以进一步提升专业化水平,提高效率作为产业分工深化的结果。第四方物流应运而生,与第三方物流缺乏跨越整个供应链运作以及整合供应链流程所需要的战略性技术不同。第四方物流可以不受约束地将每一个领域的最佳物流提供商组合起来,为顾客提供最佳物流服务,进而形成最优物流方案或供应链管理方案。第四方物流的发展是物流产业升级的表现,因此,吸引外资第四方物流公司在省内发展,带动省内物流产业升级。

10.引进国外物流高级人才,鼓励开展物流人才培训公司

由于省内缺乏高级物流人才,鼓励外国高级物流人才来省内发展,并提供好的政策,吸引人力财富到省内发展,提高省内物流产业发展,更鼓励国外有经验的物流培训公司来江西,培训物流人才。

参考文献:

[1]邹辉晖.我国利用外资的现状、问题及策略建议[J].经济师,2006(04).

[2]牛南洁.中国引进外资的经济效果分析[J].经济研究,1998(05).

[3]金亨根.中国第三方物流分析及引进外资物流企业的研究[D].对外经济贸易大学,2005.

[4]黄娟.外商投资对江西省产业结构调整的影晌[J].企业家,2010.

作者简介:

篇7

【关键词】低碳物流 低碳经济 可持续发展

降低二氧化碳排放、保证地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全球性重要议题。随着低碳理念与低碳技术的推动,人类社会的生产方式与生活方式将彻底被以低碳为标志的各种绿色行动彻底颠覆。在供应链领域,从运输、仓储、配送到采购、制造、营销、交付和回收的一整条业务链中,每个环节都涉及到能源的消耗并排放出二氧化碳。相关专家分析了运输成本与二氧化碳排放量之间的关系,揭示出二氧化碳排放量的减少将推动物流业的可持续发展。因此,低碳物流要求企业在兼顾其经济利益外,还必须将环境保护、资源节约以及可持续发展的思维融入所有的物流和供应链环节中,并形成完整的绿色供应链体系。

一、东莞发展低碳物流的必要性

(一)低碳物流的发展符合东莞低碳经济发展的需要

全球气温变暖是我们目前所面临的最为严重的问题之一,为了防止生态环境的继续恶化,发展低碳经济已悄然成为全球关注的焦点话题。世界从此进入一个以低能消耗、低污染、低排放为基础的低碳经济时代,传统的经济发展模式将会逐渐转变。物流产业在低碳经济发展过程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由于物流活动的一个主要功能要素就是运输,而运输过程则主要是能源消耗和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据中国统计信息网数据2014年3月数据显示,2013年全国社会物流总费用为10.2万亿元,运输费用为5.4 万亿元,占社会物流总费用的52.9%,体现了运输在物流活动中占据的高能耗地位。因此,对物流产业结构适当调整并升级以达到低碳的目,走低碳物流之路,是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是减少碳排放,实现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双赢局面的必由之路。

(二)低碳物流的发展展现东莞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可持续发展观点不但强调要以促进地区经济发展为目的,而且要以提升地方政府和企业的环保意识和能力为考量,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发展低碳物流的主要目的之一就是降低整个物流活动中能源消耗,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将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贯穿到整个物流供应链的战略与管理中,将低碳物流与绿色供应链中的绿色采购、色制造和绿色消费环节结合,共同构成一个资源节约、生态保护的绿色低碳经济循环系统,相互渗透、相互作用。由此可见,低碳物流不仅仅是可持续发展中的重要环节,而且能促进企业经济效益!物流活动效率和环境保护利益的协调发展,提升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三)低碳物流的发展增强东莞全球一体化的竞争优势

随着经济增长速度的加快,能源与环境已经成为国际社会日益关注的焦点,良好的环境是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人们逐渐意识到自然环境与能源也是有价值的。全球一体化进程不断加深,贸易保护主义逐渐淡化关税壁垒的限制,而非关税壁垒范畴内的绿色贸易壁垒(亦是环境贸易壁垒)应运而生。作为进入国际市场的“绿色通行证”,ISO14001 环境管理体系强调节能降耗、增强企业竞争力与赢得客户,从之日起便得到众多企业的积极响应"因此,面对物流业蓬勃发展的今天,着力发展低碳物流模式是提升东莞全球经济一体化竞争优势的唯一出路。

二、东莞市目前发展低碳物流面临的问题

(一)物流设施落后,社会化程度低,缺乏提供低碳物流服务的保证基础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行业已超逾传统单一的运输服务功能,只有物流基础设施建设跟得上,物流业才能有继续长足发展的动力和基础。该市港口、公路及铁路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内处于领先地位,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相对落后,缺乏统一规划的物流仓储设施,缺少高效的物流数据平台,致使信息渠道不规范,全社会物流运行效率偏低,社会化物流需求不足和专业化物流供给能力不足的问题导致低碳物流服务基础设施相对短缺。

(二)供应链领域内,低碳物流人才缺乏,尚未开启低碳物流理念的人才队伍建设

物流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着物流企业的生存与发展,虽然东莞市目前物流从业人员的数量和规模都较大,但从业人员的文化水平、学历程度都参差不齐,城市物流的低碳化发展,需要既懂管理又懂技术与操作的复合型人才,更需要众多企业组建一支“低碳型”人才队伍。培养低碳型物流人才可以减少物流操作环节的碳排放量,降低能源消耗,促进物流经济的合理化,是建设美丽东莞的必要条件,也是促进低碳经济模式发展的基本要求。该市大型物流企业多为国有企业,管理体制仍然有计划经济的遗留,在低碳物流经济体制下,低碳型物流人才储备尚存在很大的欠缺,人才培养方案不完整。

(三)绿色供应链技术与管理手段尚未健全,企业缺乏对低碳物流的认识

东莞市目前对低碳物流的研究有限,对低碳物流的操作仍处于呼吁阶段,大部分企业认识不足,在相关政策与实施措施正式之前,仍处于观望等待的状态。2011年,交通部在全国十个城市开展首批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城市试点,但截至当前,符合“绿色货运企业标准”“绿色货运车辆标准”的企业数量较少,大多数物流企业还未开始转型,专业化程度较低。

(四)物流企业规模小、数量多,出现各自为政的局面,造成物流能力的浪费

据东莞市物流协会统计数字显示,东莞市物流及相关企业总数近万家,而其中有规模的仅有几百家,大多数当地企业业务以单一的仓储和运输为主,物流企业发展参差不齐,无标准、不规范、监管不健全,服务范围有限,这些都会造成物流服务成本较高,能源消耗浪费,难以实现供应链规模效益。

三、促进东莞低碳物流发展问题的对策

(一)发展多式联运,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加强产业链条建设

多式联运通过各个运输环节和各种运输工具之间的密切配合,大大减少了货物在路途中的等待时间,从而降低了货物的库存成本,减少运输中碳的排放,同时,由于货物是在集装箱内进行运输,从而也节省了货物的包装,降低能源消耗,最大限度地发挥运输工具等物流设备的作用,通过能够实现公路、铁路、海运、空运等一体化并用,通过合理规划运输路线选择最佳运输路径,尽量避免了企业间各自为政的现象,通过电子数据交换平台,完善绿色供应链体系,有利于加强政府部门对整个产业链的监督与管理,通过宏观调控,实现使用对环境破坏最小的运输方式达到该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双赢。

(二)培养低碳物流专业人才

低碳物流人才培养是一项长期的工作,培养低碳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应该有针对性地对普通高校,尤其是成人高校物流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进行改革,在教学资源准备过程中,将低碳环保以及绿色供应链体系的相关知识融入到目前的教学资源中,坚持长期专业基础知识教育与短期技能培训相结合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在学习传统物流与供应链知识的同时,学习物流二氧化碳排放测算、核查、报告以及审核等技能,以及物流低碳经济、物流低碳金融和物流代碳资产等知识。其次,推进低碳物流人才培养职业资格认证的工作,帮助物流管理专业人员全面熟悉低碳物流相关管理知识与技能,系统掌握现代企业低碳物流管理的理论与方法,能做到胜任低碳物流相关职业岗位,提高工作效率。最后,应提高目前高校物流教师的师资能力,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或者选派优秀教师学习发达国家低碳物流的知识与技能,深入国外企业或者政府相关部门了解法规政策,学习实践操作经验,提升教师职业素质,为培养优秀的低碳物流专业人才做好储备工作。

(三)尽快制定低碳物流发展策略,推出相应政策措施

供应链管理是一项长期的过程,制定相应的绿色采购制度,规范绿色制造流程,合理设计产品绿色交付及绿色回收过程,合理选用供应链分析软件,从企业内部系统流程中贯彻低碳!绿色,用精益化管理达到高效运转,进而降低碳排放;通过加强物流企业的合作,共享物流基础设施与运输渠道,共同配送,减少重复建设物流网点,可以有效提高运输效率,提高服务质量和降低能源消耗。因此,政府合理发展低碳物流,不一定意味着成本的增加,相反,低碳物流手段的应用,可以提高对客户服务的效率。

(四)推进物流基础设施发展,采用低碳环保设备,发展第三方物流

发展物流基础设施是需要在满足各种物流组织需要的同时,又能通过合理的规划和分配方式达到各类设施共同发展的目的。合理发展运输设施与作业流程,整合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提高设备利用率,采用多式联运、集装箱运输、铁路运输、运输网络等综合运输环境和运输效率,鼓励跨行业、跨企业的整合,增进物流设备的综合利用是物流组织实现低成本、高效率和优质服务的基本条件。政府及相关物流企业采购低碳环保型物流设备时需要根据不同行业的特点进行:在车方面,目前该市主要物流运输工具主要以石油、天然气和煤炭等资源为燃料,碳排放量相当高,可以考虑利用传统汽车和内燃机减排技术、推广柴电混合动力汽车,推进甩挂运输,更长远的减排措施是研制可替代燃料;在航运方面,开发系统管理海运中碳排放足迹,开发系统识别碳减排能力和贯穿供应链的碳减排监测机制;在港口方面,应大力推广轮胎式集装箱、门式起重机、“油改电”和船舶使用的岸电建设。

参考文献:

[1]李健,周慧.中国碳排放强度与产业结构的关联分析[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1).

篇8

改变物流园区名称泛滥的局面。物流园区应有以下特点:首先要具有一定规模,包括占地面积、物流设施用地面积、物流投资强度等指标。其次,要有多家物流企业进驻,提供社会物流服务,而不是自我服务。此外,还应具有一定规模的物流量,有两种以上的交通运输方式汇集,以实现多式联运。只有具备上述条件,才可叫物流园区。国人对于物流园区的概念还比较模糊,对于什么样的园区才能真正称得上是“物流园区”不是很清晰,通常为了宣扬自己的实力、吸引客户的注意力,往往把只有几万平米占地的规划设施也冠以物流园区的称谓。更有甚者,明明是现货市场,也叫物流园区。这样就给客户带来了麻烦,也给政府管理设置障碍,还需加强规范管理。

规划建设要科学。当前我国物流园区发展还存在着园区选址不当、建筑没有考虑物流工艺要求、规划朝三暮四,缺乏严肃性和标准化等问题。有的对货物流量、流向预测失误,在不适于建设物流园区的地方建了园区;有的市场定位不准,物流设施与实际需求不符;有的没有和城市规划衔接,造成人流、货流混杂;有的缺乏多种交通方式衔接规划,造成物流成本增加,多式联运无法实现;有的重复建设严重,在一个区域内,规划了过多的物流园区。不规范的规划建设损坏了物流园区的名声,很好的一种物流设施模式,被宣传为乱占耕地、闲置无用的典型,以至于引起高层重视,要求清理整顿。

运营管理应规范。由于物流园区是多家企业进驻,就有许多公共事务需要专门机构来做。如交通、电力、上下水、环保、安全、网络、统计、协调、服务等。尤其是在一些商贸型物流园区内,商品质量是重点,监督、认定、检查,防假冒伪劣,维护购买者权益的工作是不可或缺的。在保税物流园区内,还要配合海关、检验、检疫做好查验工作。目前的很多物流园区在运营管理方面极不规范,影响入园企业业务。甚至有的物流园区把土地、店铺一卖了之,致使园区混乱或开不了业,入驻企业损失很大。

篇9

关键词:物流教学 物流实训平台 实践教学

引言

现代物流连接着社会经济的各个部分――运输、仓储、包装、装卸、流通加工、配送、邮政、电信等等,它具有多行业性、综合性、基础性和服务性的特点。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直到21世纪,与物流有关的新概念、新理论、新技术层出不穷,涉及面很广,横跨多个学科。在这个发展过程中,物流学科逐渐形成了理论体系,物流有了自己的研究对象、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显然,建立在对物流实践和规律认识基础上的物流学科也就有了多学科性、交叉性、综合性的特点,是一门属于经济学、管理学、工学、理学等互相交叉的新兴学科,而这种特点也蕴含着物流学科教学的复杂性。

当前国内物流产业快速发展,物流专业人才存在较大缺口。为加快物流人才培养,国家恢复了设置本科物流管理专业。2003年全国共有37所高校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本科专业,之后全国有更多的高校开始招收物流管理或物流工程专业的本科学生[1]。全国上下形成了一股“物流热”的浪潮,不可忽视的是在这股浪潮之下也隐藏着不少“暗流”,如果我们不给予足够的重视,将直接影响到物流人才的培养质量。

一、一些典型的问题

在物流产业高速发展的驱动下,物流专业成为当前的一个热门专业,各类院校(包括高职高专、理工类院校、综合性的院校,以及一些师范类院校)纷纷开始了该专业。毫无疑问,高等院校加强对物流人才的培养力度可以满足国民经济发展对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然而,在这股热潮中,不少院校不顾自身是否具备相应的专业开设实力,一哄而上,这样的后果是物流教学与物流人才培养没有特色,所取得的效果也不尽人意。有学者指出[2],现在的物流管理专业的教与学存在较多的问题,如基础理论不够扎实、教育模式比较陈旧、缺乏高质量的物流教材、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简单化、学科建设没有系统观、严重缺乏既专业又具有综合素质的教师队伍、与理论教学相配套的实验室建设相对比较落后。

结合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与观察,笔者认为物流学科的教学需要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1)专业基础储备。专业基础是指师资力量与专业技术。不管是物流管理专业还是物流工程专业,都具有专业跨度很大的特点,属于典型的交叉性学科。例如,物流设施与设备、运输经济学、供应链管理、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物流成本管理、物流信息系统等课程就分别涉及机械工程、经济学、管理学、系统工程、会计学、计算机与信息系统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这就需要开设院校在这些方面具有相应的专业基础储备。一般来讲,不同类型院校具有不同办学优势,师范类院校在文、理学科方面实力较强,而在工程技术方面实力较弱;理工类院校在在工程技术方面实力较强,而在经济管理方面实力稍弱;综合性院校在经济管理方面实力较强,而在工程技术方面实力要弱;交通、物资类院校则具有较强的物流办学的综合实力。因此,各院校应结合自身实际,弥补缺陷,发挥长处,调整或整合自己的专业基础。如果没有相应的专业基础储备,单单是开课教师都难以配齐,更不用说教学与培养特色。

(2)物流实训平台。物流实训平台是指物流实验室与物流实习基地,国内许多的高校在这方面的投入非常大[3-4]。物流实训平台的建设就是搭建理论与实践的桥梁,激发学生对学习的兴趣,深化学生对现代物流理论的理解,提高学生的业务操作能力。由于物流实验室所需的投入经费较大,而且物流专业对于大多数院校而言都是新设专业,所以实验设施与设备严重不足,有的根本上就没有,这对于带有很强技术与实践色彩的物流专业教学来说,无疑难以取得好的教学效果。至于物流实习基地,它既是学生直接从社会吸取专业技能的场所,又是学生运用与检验自身技能的场所,其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

(3)教学与培养模式。由于现阶段的专业教育组织模式尚未脱离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被动式学习模式,引起的问题是被教育者的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特别是综合分析能力、谋划组织能力、信息获取和知识加工能力更弱。对于具有浓厚的技术与实践色彩的物流专业来说,仅仅局限于课堂讲授和从有限的课本上获取知识,不与物流的同行进行交流,这些做法必然产生“高知识,低能力”的现象。对于物流专业的教学,要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并重,组织并鼓励学生广泛地参与物流方面的社会实践,加强对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4)课程设置与教材选用。在当前的物流专业课程设置中,很多的课程重复性内容太多,而不同的授课教师都按照自己的教学计划重复讲解,这样就形成了一个冗余的教学体系。比如在《物流设施与设备》中有条形码信息技术的内容,而在《物流信息技术》中也有同样的内容。类似的例子还很多。课程的设置不是非常科学。核心与非核心课程的分类,课程的时间安排,课程的层次性等都或多或少存在问题。现行使用的教材,大多一个模式,不同的教材之间内容雷同,质量不高。另外,有关物流技术方面的教材也跟不上实际运用的需要,笔者在选用《物流系统规划与设计》课程的教材时,前后翻阅了十几本书也没有找到满意的教材。

二、几点改进措施

以上四个方面的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物流教学质量的提高,如果不加以重视,那我们所培养出来的物流人才与社会的用人需求可能相差甚远,物流人才的供需矛盾也难以得到缓解。对此,笔者提出几点意见,希望能对改进物流专业的教学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

(1)依托办学优势,发挥专业特色。各院校都有自身的优势与劣势,要结合自己的办学特点和优势,筹备物流专业的教学与科研的专业基础,精心设置专业课程,开展物流专业的教学实践。例如,工科、交通运输类的院校突出技能的特点,商业类院校突出商业领域的物流特点,综合类院校突出管理、学科综合的特色等。没有特色的教育是平庸的教育。

(2)加强实训平台建设与实践教学。实训平台是实践教学的硬件平台,院校领导要从思想上重视实训平台的建设,充分意识到物流实训的重要性,在建设经费上给与支持。实训平台的建设要以校内物流实验室为主,校外物流实习基地为辅。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基于现代物流的核心理论和核心流程,并结合院校的专业特色,全面系统考虑,避免“肤浅”、“游戏型”的实验环境。要重视和定位技能训练的项目及内容、训练方法和考核标准,以使学生在踏上就业岗位时具备较为熟练的实践技能。基于物流实验室建设的目的,物流实验室的建设应该包括物流教学用的物流设备、物流影视及实战推演课件、实训手册、物流实验教学计划、物流操作单据、物流运作案例等整套方案,以发挥物流实验室的功效,为教师提供全面、系统的辅助教学材料,真正提高物流专业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是一项比较艰巨的工作,应积极探索以下三种类型的校外实训基地:1.通过专业教师与企业的联系,建立“协作型”校外实训基地。2.通过学校与企业合作,构建“合作制”校外实训基地。3.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建立“自主管理型”校外实训基地。

(3)注重对教师的进修与教学交流。我国高校物流管理本科专业的师资主要是从其他专业转型过来的,本身需要知识结构的调整和理论更新,师资匮乏严重制约了物流人才教育和培养的规模和质量。例如,《物流成本管理》需要既懂成本又精通物流管理的教师任教,而大多教师要么只懂成本会计,要么只懂物流管理,而既懂成本又精通物流管理的教师是少之又少。另外,物流实验指导教师也严重缺乏。这种状况要求院校不仅在人才引进方面把关,更要注重对现有师资的进修培训,组织好各专业教师间的教学协调与交流,同时也要向其他院校学习其先进经验,逐步提高教学质量。

(4)精心设置课程,优选教材。在参考其他院校物流专业课程设置的基础上,要系统地、科学地设置本校的专业培养课程,突出自身的优势,不可亦步亦趋,没有自己的特色。教材的选取最好采取任课教师集体讨论的办法决定,这样可以减少内容重复的现象,有利于前后课程衔接的顺畅。如果在市面上找不到合适的教材,可以考虑自编教材。

结束语

物流学科的性质决定了其教学工作的艰巨性与复杂性,其强烈的技术与实践色彩也决定了我们不可能关起门来搞教学,必须理论与实践并重。当然,它还是一门新兴学科,其建设也不能一蹴而就。在正视问题的同时,要认真地思考如何提高与改进并付诸实践。

参考文献:

[1]孙淑生,海峰.国内外综合型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比较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6年5月:69-70.

[2]汪长飚.物流教学模式改革和创新的探索[J].现代企业教育,2007年8月下期:27-28.

篇10

药品行业是朝阳产业,有美好的发展前景,药品经营企业发展迅猛,竞争激烈,要规范药品经营活动,推进市场持续健康发展,必须从药品经营的储运工作抓起。

关键词:药品;商品;验收;仓储;运输

一、药品的验收

为使药品的验收便捷,防止差错,消灭差错,避免药品的错购错收,药品经营企业应设立计算机管理系统,记载企业在药品经营中的一切活动与数据;

应成立专门的药品验收组,配备专业药品验收员,验收员不得兼职;应设置与药品储存条件相一致的待验区,隔离实施与标识明显,避免混淆;采购验收与销售退货验收应分开验收;

1.药品的采购验收

(1)采购的药品,在进入验收程序时,必须放入待验区,按规定分开堆放。

(2)有随货同行单,药品数量与实物一致,有销售单位质量管理部门盖红印章的药检报告。

(3)进入计算机管理系统中核查该药品,应有采购计划,无采购计划或数量超过采购计划的药品,为非采购药品,不得验收,并通知物流人员,作退货处理。

(4)按照药品验收的规则,对药品外、内包装进行检查,必要时拆到最小包装检查,抽检的样品放回原包装箱加封并标示;质量不合格,记录并作退货处理。

(5)验收合格的药品,按计算机管理系统的程序录入计算机管理系统,打印验收票据,第一联为存根,存档备查,第二联与货同行,送入药品仓储区。

(6)对低温储存药品的验收,还应当检查物流的运输方式及运输过程的温度记录、运输时间等低温控制情况进行重点检查并记录,不符合要求的,不得接收。

2.药品的退货验收

(1)销售药品需退货的,应有销售退货计划,无退货计划的,不得验收,并立即通知物流销售人员,退货处理。

(2)销售退货药品的验收程序与方法同药品的采购验收。

3.药品的进库验收

(1)仓库保管员,按药品货与单同行时,进行验收,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号、剂型、数量与药品验收单据一致,外包装应完好无损。

(2)验收合格的药品,按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号、剂型,规范地堆放在编码区域。

二、药品的仓储

GSP明确规定,药品经营企业,应有与药品储存条件与经营规模相适应仓储条件的设施与设备,按规范摆放,防止药品的污染、交叉污染、混淆和差错;

1.药品在仓储中,应根据具体情况,按规定分区、分库分开储存:

(1)药品与非药品、易串味的药品、中药材和中药饮片应分库存放。

(2)特殊药品应专库专柜存放,并应实行双人双锁管理。

(3)内服与外用、不同剂型、外包装易混淆、不同批号的药品应分区、分开存放。

(4)需要冷藏的药品,应放入冷库,按药品的品名、规格、批号、剂型规范堆放。

2.药品的在库管养:

(1)药品的摆放应符合规范要求,应严格控制堆码高度,防止压坏药品。

(2)对储存药品的库房进行温湿度监测,确保设备设施准确有效,并有记录。

(3)加强近效期药品的管理,防止到期药品销售,不合格的药品,移入不合格库区,进行专人管理,在计算机管理系统中锁定并记录,按规定处理。

三、药品的发放

1.建立销售药品发放的两级复核制:

仓管人员按出库单捡货发入复核区,复核区人员复核无误后签收,按规定并货,据销售单发货给物流人员,复核无误后签收,职责分明,快速便捷,消灭差错。

2.零散药品并箱包装的,应有明了准确的并箱标识,以便复核。

四、药品的运送

1.选择具有运输资质和药品运输条件,服务质量好的物流公司,与之签订药品运输协议,明确各方责任,使药品能保质保量地运送到客户手中。

2.运送工具必须能密闭,并采取措施防止药品在运送过程中出现变性、破损、污染;低温保存药品的运送,还应配备温度记录仪,与货同行,全程跟踪。

五、怎样才能做好药品经营企业的储运管理

1.以《药品经营质量管理规范》为准则,制定药品经营中的各项质量管理制度,做到事事有制度规定,事事有人员管理,明确责任,严把药品进货、仓储、在库管养、出库发放、运送各环节的质量关,提高服务质量。

2.加强各项制度的人员培训工作,不断提高员工的素质,加强监督检查,不断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把差错消灭在萌芽状态,提高服务质量。

3.加强各项制度的考核,责任到人,对工作中的差错,坚持“三不放过原则”:(1)差错原因不清不放过;(2)相关责任人未受到教育不放过;(3)差错的防范措施未落实不放过,提高服务质量。

4.认真研究和分析经营客户的需求,提供满足客户需求的各项服务,使客户在接受服务中有满意感,并以客户的满意度作为经营工作的评价标准,才能使客户的满意度不断上升,服务质量才会不断提高。

5.只有不断提高各项经营活动的服务质量,才能把药品经营企业的储运管理做好。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