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设施设计范文

时间:2023-03-30 21:02: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设施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设施设计

篇1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 空间场所 教学方法 主题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公共设施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也逐渐成为了设计艺术学科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是笔者在所承担教学改革项目研究过程中,对课程内容进行梳理及优化设计实践的基础上,尝试引导学生在课程中以相关的设计理论和调研依据为基础,将环境、设施本体和人之间的相关概念、原理和方法应用于创新设计中,充分把握公共设施在设计实现过程中的可能性和可行性,使之适应公共设施设计教学的发展需求。

一、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学科背景

在当今知识经济时代的背景下,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在不断扩展。而作为横跨文理、融技术和艺术于一体的设计艺术学科,其发展历程充分证明了学科的综合性和交叉性。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作为设计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不断有新的学科理论和知识在更新。动态的设计艺术学科在横向外延并不断扩展范围的同时,专业内部间的交叉与融合更是显得频繁与血肉相融,从而推动着设计艺术学科整体的不断发展。

二、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特征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所涉及的学科领域跨度较大,涵盖了环境艺术设计、工业设计等专业内容,因而不同专业领域对公共设施设计有不同的理解和思考的侧重。对环境艺术而言,其首先是对城市环境的设计和景观要素的组织,具有完善城市功能的重要意义,主要从环境的整体视觉出发;而对于工业设计而言,公共设施是室外空间的大尺度产品,需要在实现功能的基础上追求形、色、质及结构的统一,是微观具体的实现和创造。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课程就是立足于与环境相结合的思路来拓展工业设计的视野,恰与当今跨学科设计的趋势相吻合。与此同时,工业设计的程序、研究方法,以及系统整合的观念和问题先导的思维,常给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带来新的启发。

三、课程的教学内容及组织方式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教学需要实现学生的知识构建形成从感性认知到设计实践能力的转化。我们将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学共分为三部分进行:前期侧重于理论教学,中期侧重于设计前的市场调研与分析,后期则侧重于设计过程的指导,形成完整的教学链,依次完成学生知识的建构。

(一)理论教学

前期理论教学主要通过对基本内容的讲述和对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典型案例的分析,侧重学生对于设计方法的学习,力求运用正确的思维方法指导设计。教学的主要内容包括:阐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概念;论述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以“人类——环境系统”分析为核心的基本原则;介绍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过程及内容,使学生从中掌握公共设施设计调研、分析、评估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技术;介绍各类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要点。

(二)调研与分析

要求学生结合城市公共设施设计项目进行实地参观调研,鼓励学生接触生活、接触社会,调查身边的公共设施与人生活的密切关系,并分析公共设施所体现的审美性和实用性。调研所得出的成果以制作PPT报告的方式在课堂上演示并陈述,通过汇报交流来积极消化理论教学环节中的知识内容,并加强学生对设计原理与方法的理解。

(三)主题设置

后期设计过程的设计内容严格按照教学进度要求逐步深化。从方案起步、修改深入,直至定稿上版,整个设计过程中教师指导的重点在于设计方法、设计思维过程的引导。其别强调培养学生在设计前期的分析和制作能力,例如,利用草图进行图示思维、制作效果图模型帮助方案推敲比较。为提高学生方案研究与表现的综合技能,在方案草图阶段进行与设计课题相关的主题性与概念性城市环境空间的平面图设计,增强学生对于环境与设施统一性的理解。

四、主题性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学实践

具有主题性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教学实践强调课题的概念性与实验性。笔者曾多次尝试将拟定的空间形态让学生进行设计创作,以实验性的研究态度,从对场所空间的认识入手,对城市中人们的活动现象予以重新梳理和组织,从而体现人、公共设施与环境之间的协调关系,塑造更为美好、和谐的城市户外生活场景。

在实践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树立起对公共空间环境的系统性观念,因此需要结合公共设施形态、结构以及功能的配套性等方面,寻找设计的切入点,进而做出较为明确的创新性设计方案。这个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打破学生以往单向思维及封闭创作的定式。这一方面可以使学生在做设计时更具有针对性,使其最终的方案具有较强的现实意义;另一方面,以主题性的空间形态为切入点能充分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更能充分调动起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激发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增强师生教学的互动性。

结语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实际上是一个系统性的设计课题,随着城市化进程和城市公共环境建筑的加快,公共设施设计前景光明。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课程的设置在强化学生专业设计能力的同时,拓宽了学生的专业知识面,更多地了解和熟悉其他相关专业领域的技能与理论。通过对该课程的学习,能为学生将来胜任不断发展更新的设计行业要求,包括从事设计管理与协调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注:本文为武汉大学211建设项目“面向智慧城市的城乡规划学”科研基金项目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1]王呁,王菁菁.城市环境设施设计[M]. 上海: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6.

[2]安秀著.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6.

[3]丁熊,刘珊.公共设施设计跨专业教学研究[J]. 创意与设计, 2011(1).

[4] 高翠萍.试论室内设计与工业产品设计的交叉[J]. 大众文艺,2010(9).

篇2

【关键词】文化观 设计 公共设施

一、文化观的释义

文化是人类社会特有的现象。对于文化的解读复杂而多样,就一般意义而言,文化可以以狭义与广义加以诠释。[1] 《现代汉语词典》关于“文化”的释义,即“人类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特指精神财富”。当属狭义文化。一般而言,凡涉及精神创造领域的文化现象,均属狭义文化。

广义的文化是人类创造出来的所有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其中既包括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等具有意识形态性质的部分,也包括自然科学和技术、语言和文字等非意识形态的部分。正如弗莱在《创造与再创造》一文中,对文化做出了一个宽泛的定义,他说:“人不像动物那样直接与裸地生活在自然之中,而是生活在他从自然中建构出来的封套里,这个封套通常被叫做文化或文明。”[1]弗莱此处所说的文化,就是一个大文化概念,它指自然之外人类所建构的一切生活。基于对文化广义的理会与全面的认知,文化观可界定为以广义文化内涵为指导,建立的面对与解决问题的态度与方式、方法。依据思维取向的差异,文化观可划分为:以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技观与感性思维为主要方式的人文观;按照文化出现的时间先后顺序又可划分为:传统文化观、现代与未来文化观等。

全面理会、认知与把握文化是建立文化观的前提与基础,而清晰、完整与正确的文化观则是审视、考量文化的依托与保障。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未来文化是三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传统文化的积淀与整合形成了现代文化,现代文化的提炼与嬗变构成了未来文化。无论是传统文化还是现代与未来文化总是在矛盾中完成和发展。我们要有新而全的文化观概念,摒弃狭隘的文化观。人类昨天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对于今天而言,都是传统文化;今天人类社会实践活动所创造的文明成果,对于明天而言,也将是传统文化。所以,我们不能一提传统文化,就联想到落后;现代与未来的文化也未必就是先进的代名词。

二、设计与文化互动关系诉求以“文化观”的视角来审视公共设施设计

设计是人类通过劳动改造世界,创造文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而最基础、最主要的创造活动是造物。作为人类创造的诸多文化中的一个门类或领域,设计的文化观建构于设计的特质与属性的认知。设计作为一种文化现象,或称之为文化活动,它既是“新生文化”的构建、传播与发展,也是对“旧有文化”的传承、梳理与提炼。[2]

设计与文化的关系是错综复杂、相辅相成的。清华大学的柳冠中先生在《事理学论纲》一书中写道:“设计是一种投射文化的活动,是将文化意象物质化的过程;同时,设计对文化具有反作用,一个民族的文化心理,并不仅仅与宗教、政治、伦理或自然因素有关,而且,还与人们创造的、组成生活环境的物(设计)有关。”[3]

作为人类的众多设计造物之一的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产生的融工业产品设计与空间环境设计于一体的新型设计门类。它是城市的不可或缺的构成元素,是城市文化重要的有机组成部分,属于城市细部文化设计。公共设施设计的主要目的是完善城市的使用功能,满足公共环境中人们的生活需求,方便人们的行为,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工作效率。公共设施是人们在公共环境中的一种交流媒介,它不但具有满足人需求的实用功能,同时还具有改善城市环境、美化环境的作用,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对于提升城市文化内涵与品位均具有重要的意义。

特定民族、地域的文化是设计构建的原生动力与驱动力,而设计的效应则体现在与特定民族、地域文化的契合与共鸣上。[4]设计与文化的互动关系决定了研究设计必然关联文化,而作为设计内容之一的公共设施设计也需着眼与把握文化,并应将其纳入文化的范畴。公共设施设计并非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它涉及到城市及交通的规划设计、环境艺术设计、公共的信息传播设计、生态环境学、设计心理学、造型学、行为学、美学及人体工程学等一系列的广义文化,是透视一个社会文化内涵、文明程度的载体与标志,是打造城市文化品牌与价值取向的重要构成要素。

三、文化观是架构公共设施设计独特性的有效途径

有些学者不将公共设施划归工业设计的范畴,其主要原因在于工业设计具有机器化、大批量生产的特征。而公共设施设计往往采用专项设计、小批量生产的特点,这与环境设计的特征具有相似之处,因而较多的将公共设施设计视为环境设计的延续。事实上,随着以加工工艺与生产技术为代表的现代文化进步,早期工业设计的大批量化生产正在向今天“人性化”、“个性化”的小批量生产方式转移。设计中“人”与“环境”的因素已经摆在了突出重要的位置予以考虑,这一点与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特点是一致的。设计意味着创造,而公共设施的创造有别于其他设计之处便体现在其设计的独特性上[4]。公共设施设计的独特性表现为:设计者应根据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地域环境、城市规模等文化因素的差异,对相同的设施提供不同的解决方案,使其更好地与人相契合,与环境相融合。如2004杭州公共环境设施竞赛中有一个名为“框景”公交站台的设计。该设计的独特性体现在准确、巧妙地把握了杭州的传统文化,采用现代文化语言,符合了杭州未来的文化取向。

“设计是从无到有的创造,创造新的、有用的事物”(李斯维克:《工程设计中心简介》)。要“创造”就需灵感;有“创造”才具独特性。[2]就设计而言,我们不应只停留在就文化论文化的空谈阔论。设计是实实在在的造物活动,公共设施设计更是人们所必需的物质存在。既然设计是在创造新的文化,由于文化的延续性,公共设施设计独特性的架构就需要从传统文化中寻觅创造的灵感,用现代文化来获取创造的依据,以未来文化把握创造的方向。

四、文化观是公共设施建构“合理”的基础与保证

就文化观而言,公共设施设计的“合理”可释义为符合理性思维为主要特征的科技观。正如上文所述,公共设施设计涉猎众多文化门类,其中便包涵了人体工程学、材料学、成型工艺等理性科学技术。

公共设施设计是设计师依靠现实的材料和工具,通过深刻的想象和艺术的直觉而进行的创造。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为代表的理性文化为公共设施的构建提供了可以信赖与依托的物质基础,更从理性的角度为公共设施的创建拓展了空间。科技文化的发展与进步既为公共设施的构建注入了“合理”因素,同时也激发了公共设施新语言文化的出现。[5]

公共设施的建构不仅以科技文化为创作手段,而且还以科技文化为实施基础。公共设施的科技文化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公共设施构建、形成所需的诸如材料、成型、涂饰与人机等科技文化因素;二是通过公共设施语言所蕴涵与传示出的“科技文化感”。

首先,就公共设施的生产成型过程而言,形态的建构包括形成形态所需的材料,材料的加工成型工艺,以及材料成型后的涂饰、组装等工序,可以说每一步工序自身及其实施均体现着科技文化的“存在”。[6]公共设施作为一种物质形式,其基础是构成公共设施的物质材料,材料学自身的发展与材料加工工艺、成型方式的进步为公共设施的建构可行性提供了科学文化依据。就材料而言,它是设计师实现设计的物质条件,技术则是设计师实现设计的有力保障。没有材料,任何设计师也将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设计将成为纸上谈兵,设计只能停留在构思阶段;缺乏技术,设计师难以实现公共设施造型的物化,即使再高明的设计师也难以造就功能优良的设计。

其次,公共设施作为一种体现设计理念的视觉语言,在其构建中由于科技文化因素的介入,在语义表述上必然存在科技的“身影”,在一定意义上,公共设施便成为科技文化的视觉“代言人”。

五、文化观是公共设施建构“合情”的核心与依托

公共设施设计的“合情”则是指其设计应合乎文化观中感性思维为主要方式的人文观。这个“情”可以解读为:人情、地情与时情;就设计而言,则可诠释为:人的因素、环境因素与时间因素。

公共设施作为一种面向社会大众开放的公共场所的设施、设备,可以说,人的生活方式决定了公共设施的存在及构成,物质层面的需求左右着其功能的实施形式,精神层面的活动诉求其审美与价值取向。所以,公共设施设计应该首先着眼于人,而深厚的人文文化底蕴则成为设计的必须要素。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认为人是通过“自我实现”,满足多层次的需要系统,达到“高峰体验”,重新找回被技术排斥的人的价值,实现完美人格。[7]城市中的公共设施以其服务人们的工作、生活和供人们欣赏的双重功能,方便着人们和美化着城市。人是城市环境的主体,因而公共设施设计应以人为本,充分考虑使用人群的需要,以达到实现“完美人格”。

其次,公共设施的存在并不是孤立的、单纯的,它从属于环境,是环境的有机构成部分。文化观所赋予的社会与历史责任诉求公共设施的设计应考虑到环境因素,包括自然与社会环境因素,注意设施与环境的和谐、统一与共生。顺应环境,又要有节制的利用和改造环境,通过具有“合情”设计的公共设施这一中介,达到“天人合一”(环境与人的生活的和谐统一)。

再次,文化依据时间的界定分为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未来文化三种不同形态的文化。作为文化意象物质化过程的设计活动,公共设施设计也具有时间性。这种“时间性”是全面的、动态的,既表现在公共设施设计与周围环境文化上的呼应与契合,也彰显于公共设施设计对整体环境现代与未来文化的反映、引领上。

注释:

[1] 马林诺夫斯基.文化论[M],南宁:广西美术出版社,2000.

[2] 赵江洪.设计艺术的含义[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1999.

[3] 柳冠中.事理学论纲[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7.

[4] 左铁峰.产品设计进阶[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8.

[5] 彭泽立.设计概论[M],长沙:中南大学出版社,2005.

[6] 彭吉象.艺术学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7] 唐纳德・A・诺曼.设计心理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3.

[8]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6.

[9]张夫也,孙建君.传统工艺之旅[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1.

篇3

关键词:南山公园;公共设施;设计

中图分类号:J0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4115(2014)11/12-320-2

一、九江市南山公园整体概况分析

南山公园地理环境优越,位于九江市庐山区骡子山上,园区气候湿润宜人,空气清新,园内植被丰富,层次分明,四季皆景。南山公园其名源于东晋著名诗人陶渊明《归园田居》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经典诗句,这里的南山,也就指的是庐山。同时,南山公园设计紧扣山水田园特色,园内建有市民广场、山体公园、德化楼、五柳湖、广佛寺、净居寺等园林景观,整体设计融合了园林文化、历史文化和现代文明,是一座集行政、休闲、文化、生态于一体的区域性综合公园。

二、南山公园公共设施使用概况分析

南山公园被十里商圈、双峰小学、九江学院和周边众多居民区围绕,是许多九江市民闲暇时休闲的好去处。通过问卷和访谈调查发现,南山公园的公共设施种类配套相对较为齐全,园区内建设有公共休息设施、公共卫生设施和公共照明标识设施等几类公共设施,设施造型、材料及风格等与公园的整体环境基本相协调。公园服务对象主要以老人和小孩居多,这就使得南山公园的公共设施建设需要更多地考虑人机性和人性化等因素。但园区部分设施设计上还有很多考虑不周到的地方,如座椅设施、卫生设施没有考虑到多功能和无障碍设计;健身娱乐设施较少,无法满足老人小孩的使用需求;垃圾桶分布不均,管理维护功能有待改善。并且根据不完全调研结果表明,南山公园公共设施在服务人群、人机工程及人性化设计上满意度分别达72%、75%、74%,依然存在很大的改善空间。

三、南山公园公共设施存在的总题及对策分析

(一)休息娱乐设施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个好的公共设施建设不但可以给人们生活带来便利,而且可以作为独特的城市景观,给人以视觉和精神的享受。南山公园的休息设施包括石凳、石椅、木凳、配套桌椅及辅坐具等,根据调研结果显示,设施存在的问题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部分座椅人机尺寸设计不合理。例如,在南山公园广场入口处,一组专门为儿童设计的米奇型、马车型等趣味性座椅,外形深得孩子们的喜爱,但设计没有考虑到特殊人群的身体尺度要求,“儿童石凳“的坐高为350mm,而一般小孩(以5岁小孩为例)的小腿长度为280mm到300mm之间,使得大多数孩子使用过程中需要大人帮助,否则容易摔跤,而且大多石质座椅没有靠背设计,长时间坐着容易致脊椎受累,造成使用者使用困难,不符合人机工程学。同时,大理石凳给人的感觉是重、硬、厚,存在夏天石凳过热而冬天较凉等不利因素,亲人性较差。所以,公共座椅的设计在充分考虑人机工程学的基础上,还必须考虑使用新兴材料,将太阳能发光材料等新兴能源应用技术与休息设施相结合,强化节能措施,提高设施利用率。

第二,部分座椅布局不科学,后期维护较少,使用率较低。南山公园部分公共座椅以木材为主,多选用橡木涂上防水漆制成,由于九江雨水天气较多,即使做了防水处理,经过雨水的冲刷还是容易腐蚀,使用年限较短,同时后期维护费用较高。南山公园地处山区,地势较高,周边无遮挡建筑物,且在放晒功能上设计考虑的也较少。改善方面可以多考虑与树池、水景等景观设计相结合,同时综合考虑环保、美观、经济等特点。

第三,娱乐设施方面,南山公园缺少为老人儿童专有的安全娱乐活动区域,并且无障碍设计较少,没有根据周边人群状况进行区域化和针对化优化设计。改善方面应该适当增加老年人喜欢的健身器材和孩子的游乐设施如滑梯,荡秋千等,这样不仅丰富了公园的景观,还能给公园带来一丝欢乐。

(二)公共卫生设施现状及对策分析

在公共卫生设施设计中,南山公园垃圾桶的设计多采用常规的金属材质镀锡板,表面静电喷漆处理,利用不同颜色形状区分可回收垃圾、不可回收垃圾标识,具有防锈、防潮、耐高温和易清洁的好处。烟灰缸设计在垃圾桶的最顶端,防止明火,也方便吸烟者熄灭烟头。但是,多数被访者认为垃圾桶的色彩及造型设计应进一步丰富,当前存在数量不足,功能设计不合理、过于单一化,投掷口和容量桶太小,大件垃圾无法投入,需要较大幅度姿势才能将垃圾顺利地投入等问题。同时,环卫工人也反映清洁垃圾较为困难,造成垃圾箱周围垃圾较多,影响南山公园环境美观。所以,在垃圾桶的设计中不仅要考虑造型和材料选取,注重结实、耐用等性能,而且要考虑垃圾回收的隐蔽性,如地下式垃圾桶的设计等。

此外,根据调查发现南山公园的户外洗手池较多,但是洗手台没有考虑到特殊群体要求,都制成了统一标准的高度。如洗手池的高度为800mm,成人手臂自然抬起的高度为900mm,年轻人可以轻松洗手,但是残疾人、小孩洗手非常困难,导致家长只能接水给小孩洗手,用过的水倒在卫生间的地下,造成卫生间地板湿滑,容易使人摔跤。同时,洗手池镜面的尺寸较小、粘贴尺寸较高,使用率较低。所以,设计时要考虑使用群体的区别,根据成人、残疾人或小孩的高度,设计出两种高低不同的洗手池,这样就解决了使用不便的问题,体现了无障碍设计中的人文关怀。

(三)公共标识设施现状及对策分析

一个较大的公园,没有路灯和路标是万万不可的,路灯设计可以帮助夜间路况照明,标识设计可以提前让人们知道前方的路况,以便做好相应的选择,南山公园的公共路灯和路标设计有许多,它们的共同的优点就是功能合理,清晰,明了,而且摆放的位置显眼,基本满足使用功能。如南山公园正门入口处的残疾人通道指示牌,高度为820mm,而残疾人所用的轮椅高度为920mm一低头就可以看到,而且标识上选取了使人醒目的红色,配有残疾人士的简易图形,图形和文字。但是,在造型方面没有统一,形态过于五花八门,相互之间没有联系性,无法系统化地体现九江南山公园的文化特色,设计时如果考虑将其结合九江南山公园景观元素及传统文化,将造型、材质、色彩等因素融入设施的设计之中,会达到更加实用、美观、经济的目的。

四、总结

一个好的设计是不能与周边建筑孤立开来的,必须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公园内的设施设计中只有充分考虑人的身体尺寸、心理尺度、物体的尺度、颜色及材质与周边环境相呼应等因素,才能创造出强烈的地域感和认知感,为南山公园划分出尺度宜人、边界丰富的公共空间。

参考文献:

[1]林达里,李房英,吴少华,高宝明.乡村公园公共设施现状调查研究―以福州市闽侯县为例[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5).

[2]蒋昊,胡茜.公园公共设施设计[J].艺术科技,2013,(04).

[3]刘海英.公共设施设计中人性化的表达[J].大众文艺,2011,(11).

作者简介:

皮文君,女,江西南昌人,九江学院艺术学院学生,本科,研究方向:环艺设计;

篇4

【关键词】:城市系统;公共设施;设计构建

中图分类号:TU2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引言

随着时代的进步,公共设施在人们的生活、城市的发展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它对满足城市功能需要,提高城市档次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可以作为一种公共设施使用,同时亦是很好的城市景观,是城市中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1、城市公共设施的定义

什么是城市公共设施?正确的认识与理解城市公共设施,对于建设和管理城市公共设施以及建设管理过程中将会出现的种种问题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克莱尔认为:“城市公共设施就是城市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他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内部使用的设施。”这一定义较为含糊,包涵了很多方面的内容。我们可以将城市公共设施归纳到公共物品的范畴,一般指由政府或者其他社会组织向城市提供的,满足市民生活需要的公共设备。

城市公共设施被称为“城市家俱”。简单的说,人们交流必要的场所是公共空间。但人们室外交流不仅局限于单纯的在城市中行走,还有一些户外的活动,那么人们就会希望公共空间能提供一些像室内家俱一样便利的设施。如路灯,垃圾桶,导向牌,休息座椅,报刊亭等等。城市公共设施不仅是城市环境的组成部分,也属于硬质景观设施系统。

它除了要满足城市的使用要求,体现时代文化与精神的,还要具备美化城市形象的作用。通常我们在街上看到的各种地景设施就是城市中的环境小品。一般可以分为公共环卫设施,休闲娱乐设施,观赏设施,以及商业服务设施。它的设计标志着城市面貌与人民生活状态与品质。

2、城市系统

城市居住空间主要是指住宅区,是人们生活,休息的主要场所。居住空间的公共设施的发展水平是人们的生活环境以及生活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城市的主要交通要道以及人们活动的公共场所构成城市的流动空间。城市交通流动空间是反映城市整体经济实力,规划建设能力,体现城市良好的投资环境的重要因素。城市建设空间主要是指城市内部正在建设,实施的子系统的物质设施的实施空间,并促进城市经济发展。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不仅能够美化城市形象,提高城市环境标准,促进城市文明化发展。因此,城市系统质量的优劣直接关系到人们的生活质量与城市经济发展。

3、现阶段城市公共设施发展的具体情况与关键问题

城市系统是一个关联的、发展的、整体的系统,应该将城市公共设施合理的引入人性化内涵的概念。但是一些设施忽略了人的行为特点。如一些地下通道不利于残疾人士使用,楼梯的扶手没有考虑到老人与儿童的人体工程学,还有公用电话亭,随处可见,缺乏系统化的规划。如果在公共设施的建设不以人为本,建成后再要改变,既不方便又耗资。故,我们在设计的前期,就应该尽可能的考虑周全。

现阶段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主要存在以下几点问题:(1)功能设施缺乏科学的整体规划;不能与建筑,环境相协调,不成系统。城市公共设施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没有采用整体的设计风格,不仅没有起到美化城市的作用,反而给人一种杂乱无章的感觉。(2)公共设施作为一个整体的系统,各地公共设施作为一个整体系统反而分支,应该,保留各自的特色。在设计过程中应注意保留的地域文化特色,注重个性化发展。设计没有区别,从而城市特色也不存在。(3)由于在设计中缺乏创新,使得过多的“山寨版”流露在街头,公共设施没缺乏文化内涵。

4、城市系统论在城市公共设施中的应用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是由一定的要素按特定的形式构成的,以实现城市市民的便利,城市环境美化,城市文化内涵的传播,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地的统一整体。用系统方法论对城市公共设施体系进行分析,从系统的关联性,整体性,发展性的特点出发,研究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在系统论方法中应遵守的原则。

4.1、公共整体性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整体性表现为系统是由众多具有独立功能的子系统构成的有机体,这些子系统按一定的要求共存于城市公共设施中。系统中任何一个子系统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存在,我国不少城市公共设施其社会功能或使用功能欠缺,形如躯壳。功能是产品的第一属性,不管它的外形如何独特漂亮,表现手法如何巧妙,它脱离了系统的整体而存在,忽略了系统中的主要元素,那就会得不到人们的认可,始终不能体现它的价值。城市公共设施主要是为市民服务。人们对于都市生活的活动性、功能性、娱乐性带动了城市公共设施属性的发展。使得城市公共设施所具备的功能性、活动性与系统性必须与人们的社会活动相吻合。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中,整体性与公共性也是不可分割的。如果整体性能脱离公共性而存在,那就具有排他性,是非公共设施了。公共性与城市公共设施是密不可分的。城市公共空间是指可供全体市民免费使用的一个多层次,多功能的空间,适用于休闲,集会,娱乐等活动的场所。市民被动接受公共设施,对于城市公共设施的产生过程缺乏必要的参与。让民众意识到城市公共设施的公共性,主动参与公共设施的主题设计与制作势在必行。

4.2、人性化原则

城市公共设施的规划与设计要体现对人的关怀,关注人在其中的生理需求和心理感受,以人为基本出发点,研究人的需求,探索各种潜在的愿望,提出人在城市户外生活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并在解决这些问题时通过户外家俱本身,使人的各个器官能得到延伸而发挥作用。

此外,人性化的设计不仅要考虑到正常人的需求,还要考虑到伤残人、老人和儿童等的特殊要求。如停车场设立的残疾人汽车无障碍停车位,体现了对人的关怀,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关爱,人人都可以平等且无偿地享有在户外进行活动的权利,努力创造一个公平、平等的社会环境。

4.3、情感性原则

情感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在心理上及态度上产生的反应。现在人们生活节凑加快,紧张,彷徨劳累时时困扰着我们,我们更需要人文关怀,在设计过程中,重视情感因素的作用和情感,注重各个系统设施与心理的联系。人是城市的主体,积极的情感能使人们的心情愉快,因此在设计前应该先调研,对各个不同阶层的市民心理活动有所了解,设置情感体验实验,确保公共设施发挥最大功效。

4.4、标准化原则

这里所说的标准化是指在前人设计经验的基础上,积累的比较准确的设计标准,这里的标准是相对概念上的标准,随着时间的发展,这些标准肯定有些会被科技所淘汰,但是,我们依靠这些标准,仍然可以在设计上,少走一些弯路和少犯一些愚蠢的错误,比如在设计露天垃圾箱的时候,如果没有考虑排水的需要,那么一定会造成可以想象的后果。我们以垃圾桶为例,可以看到标准化的基本模式。

5、结束语

城市公共设施的存在关系到城市居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关系到城市与人的和谐发展。系统论方法主张从整体出发,在部分与整体的联系中,揭示了复杂系统的运动规律是作为一种新的思维模式。在循环整体性,关联性,发展性原则的前提下,将系统论方法引入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研究,加深了对城市公共设施的认识,有助于城市公共设施系统的构建、改进与完善。

参考文献:

黄上宝发电企业安海林董雅.城市空间元素公共环境设施设计[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系统论 大学校园 公共设施 工业设计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3(b)-0003-03

“户外公共设施”一词源于英国,英语为“Street Furniture”,直译为“街道家具”,简略为SF。在欧洲被称为“城市配件”,在日本理解为“步行者道路的家具”或者“道路的装置”,也称“街具”,在我们可以理解为“城市环境设施”或“户外公共设施”。公共设施是指由政府或其他社会组织提供的、属于社会公众使用或享用的公共建筑或设备。[1]

任何一个现代产品都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体现,从社会、文化和经济背景下的产品决策到现代科学技术条件下,无不体现出一个在广泛领域里的多重因素间的相互依存和制约的过程系统的存在。[2]系统论方法即从系统的观点出发,着重于从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对象与外部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作用,相互制约的关系中综合地,精确地考察对象,以达到最佳处理问题的一种方法。[3]同其他现代产品一样,大学校园设施也需要从人、产品、环境的系统,以及整体与部分之间,整体对象与外部环境进行系统的考虑,以求达到设计目标的最优化。

1 高校校园设施的特点

我们知道,设计的本质是寻求差异性。基于系统论的观点来看,与其他公共场所设施比较,大学校园公共设施由于其人,环境的差异性具有自身的一些特点。

1.1 高校公共设施的用户特点

自“十五”计划纲要报告中对“十五”教育的发展做出重要的部署之后,中国高等教育开始了扩大招生规模的进程。(见图1)[4]截止到2009年,我国高等教育为研究生教育机构796所,普通高等学校2305所。随着高等教育从精英向大众化的转变,高等教育已经成为诸多中国年青人人生成长的特定阶段。大学校园的公共设施与通用的公共设施不同之处在于其独特的环境和主要使用人群。高等学校承载着培育高等人才,知识传授和科研创新的功能。大学校园环境相对封闭,主要由学生、教师、管理人员和外来人员构成,其中学生是数量最多,最核心的部分。高等学校年龄层次在18岁至35岁之间。整体知识层次较高、掌握信息化产品和接受新技术和新事物的能力较强,乐于尝试新鲜的事物。

1.2 高校公共设施的用户需求

与中小学学生不同的是,大学生的学习、生活、休闲娱乐等活动大多发生在校园内。虽然在人的一生中,大学生活仅仅是四到九年的时间,却是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形成的重要时期,所以高校校园生活对每个单独的个体来讲,都是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随着信息化对社会的全方位渗透,计算机、移动通讯、网络的迅速普及,使得“数字化生存”成为真实的现代生活方式。大学生群体知识层次较高,综合素质强,接受知识信息和新鲜事物的能力较强。他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决定了这个群体具有信息化、系统化、个性化、效率化的需求特征。

1.3 大学校园公共设施的使用环境

大学校园公共设施在设计中应当表现出与环境的协调性。由于高校承担的特定职能使得高校需要一些特定的公共设施,如每个学生或教职员工拥有一张校园卡,此卡集身份卡、借书卡、消费卡、上机卡、医疗卡等于一体,在卡上可自由充值和消费,在校园内做到一卡通用。实现银行卡和校园卡的结合,持卡人通过圈存等方式实现银行卡与校园卡之间的转账功能,进行电子货币结算等业务。校园一卡通系统是架构在校园网上,以感应式射频IC卡为媒介,综合提供身份识别与电子支付服务功能的系统平台,以及其架构在此平台上的各种信息化应用系统。校园一卡通的应用系统包括数字校园中涉及数字教学、管理、学习、科研、生活各方面的应用系统。

2 系统论在高校校园设施设计中应用的原则

应用系统论对公共设施进行设计,一般都是把人、产品、环境的关系视为一个完整的系统,在设计程序上以人的行为活动进行分析,并进行综合评优,进而设定设计目标,主要体现为以下几点。

2.1 功能性原则

功能性的原则是校园公共设施设计的基本要求,它能让使用者在与公共设施进行全方位的接触中得到精神和物质的多重享受。[5]首先,我们将校园设施分为:

(1)校园公共设施的自然功能属性。

校园公共设施一方面需要营造优美静谧的学习环境,让莘莘学子在浓郁学术气氛中继承学校的优良传统,感受独特的校园精神;另一方面,还要提供足够的课外活动和锻炼的场所和设施,以满足学生的身体成长的需要。所以,与普通的公共设施不同的是,大学校园设施从使用功能的角度划分,大致包含以下几个方面:

信息传达功能:学校路牌、学校公告栏、校园广告宣传栏、交通信号标志,校园示意图、教学楼、食堂和宿舍等场所标识等各种公共视觉、听觉、触觉识别物等。这些设施为师生在校园里的活动提供有效的信息,大大提高了办事效率;如图2,图3。

休闲运动功能:便利的公共设施可以给学校营造出舒适、愉悦的空间,为学生在课后可以得到身心的放松提供具有良好条件的场所。

便利功能:饮水设备、垃圾桶、邮筒、电话亭、自行车棚以及露天桌椅设施等等。这些都为向师生提供方便的公共服务。

遮蔽功能:在公共设施中,亭子、廊、篷、架等可以为师生们遮风挡雨、抵挡烈日。

区域划定功能:如围墙、栏杆、花坛、台阶等可以界定出各种所辖区域,如公有空间、私人空间、封闭空间或开放空间。同时也区分出不同用途的空间,如道路、草坪,广场等等。

安全防护功能:一些公共设施可以提供一些有效的保护措施,如楼梯、高层走廊过道、桥梁的防护栏和路灯等。避免发生安全事故。

(2)校园公共设施的社会属性。

校园公共设施另一个重要的功能是提供人与人交流与沟通的环境和道具,吸引师生滞留在此进行各类交流活动。作为高校校园公共设施,大多数在具有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兼备了“教化”的作用,如进行审美的教育,人文的传播等。而有的公共设施没有具体实用价值,各种环境小品与设施不仅是师生休闲功能上的要求,也是视觉上的需要。如图4为校园广场休憩用的坐凳,作为基本的服务设施。它们不仅能够增加休息场所,提高可坐率,还可以作为沟通的主要场所,提高同学们之间的沟通意愿。

(3)展现学校的文化脉络个性和时代特征。

校园公共设施在满足其使用功能的同时,同样具有强烈的审美特征,并发挥其潜在的美育作用。一个设计合理且极具美感的公共设施,不但可以有效地提高其使用的频率,而且可以增进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和交流,爱护公共设施,爱护公共环境的意识,增强他们对校园的参与性和归属感。此外,校园设施还应该展现学校的文化脉络个性和时代特征。[6]如图5,图6,图7为设置于北京服装学院综合大楼旁休息小广场的校园雕塑,不仅能够增加对学生的美育功能,而且可以充分展现该校的人文特征和教育特色。

2.2 系列化设计原则

从目前大学校园的公共设施的现状来看,存在着千校一面等普遍现象,如图8是校园内常见的垃圾桶,座椅等与公园,居民区其他设施类似。现在很多高等学校十分注重VI视觉形象的设计,通常是将平面的logo简单应用于建筑物、楼宇、标示牌等信息设施。校园综合设施缺乏系统性和统一性,没有考虑高校的特点和特定的人群。

产品的系列化是在校园设施的设计中采用系统设计的思想,把整个设计纳入到一个系统里来,由一个基本构件或元素演变出丰富多彩的扩展系列,这样不仅在面貌上消除了零乱的感觉,而且在生产上也便于组织管理。强调校园设施设计的整体性和系列化,传达内容迅速直观而准确。在校园设施的设计过程中,通过一些共同点,就是由基本形体(元素)组成的设计语言在产品上的出现,让人感受到这是一个系列的产品。通过造型和材料的统一来设计统一的公共设施浑然一体地展现出校园的恬静。展现校园的文化个性和时代特点,如图9,图10是同济大学的楼宇标示示意图设施,不仅很好地实现了使用功能,而且通过材质和颜色的统一使用,使的公共设施和周围环境以及楼宇外立面的装饰浑然统一,增强了视觉的冲击力和识别性。图11,图12, 图13是北京服装学院校园主体广场两边的公共设施,以木材材质的主体运用,不仅营造了祥和安静的学习气氛,而且通过造型、材质、色彩的运用,将垃圾桶、休憩的桌椅和宣传展示橱窗等校园公共设施很好地统一起来,增强了校园设施的统一完整和视觉识别性。

2.3 人性化设计的原则

人性化是以提升人的价值,尊重人的自然需要和社会需要,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主旨的设计观。[3]人性化设计的原则对校园公共设施的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首先需要设计师需要具有人文关怀的精神。表现为对人的尊严、价值、命运的维护、追求和关切,对人类遗留下来的各种精神文化现象的高度珍视,对一种全面发展的理想人格的肯定和塑造。高等院校人口密集,学生是学校的主体,在设计中主要体现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体现效率和公平。如图14,图15是校园内使用频率颇高的一系列自助系统,24小时图书自助系统,自助银行系统,自助充值等系统的设施,这些校园设施的设计和使用,都可以使师生更加方便有效地完成充值和还书等使用功能。满足学生平时的日常学习、生活需求和合理的心理需求,更好的体现公平和效率。

2.4 模块化设计原则

模块化设计也是对产品系统观的具体应用。模块的初始观念源于儿童积木,以一个单元或一组形态进行多种构成,可以构造出丰富的形态,利用积木进行多种结构的变换就是最基础的模块化原理。[2]利用模块化设计校园设施,不仅具有良好的组合性和互换性,达到以少变应多变的设计目的,而且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发展,利用模块化的设计方法,适宜于小批量,多品种的柔性生产方式,用于增强校园公共设施个性化的体现。见图16,图17。[7]

参考文献

[1] 王威.城市特色公共设施设计的探索[J].生态经济,2010(11):196-199.

[2] 吴翔.产品系统设计[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0.

[3] 简召全.工业设计方法学[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0.

[4] 中国教育事业发展状况[Z].

篇6

>> 交互设计对城市公共设施的更新 研究城市公共设施交互人性化设计研究的重要性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文脉主义研究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元素研究 城市公共设施系统设计 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 城市广场的公共设施设计 浅析城市公共设施色彩设计要素 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探索 浅谈城市公共设施中的通用设计 浅谈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 关于城市公共设施规划设计的探讨 城市公共设施与城市名片设计研究 城市公共设施规划布局分析研究 城市风貌视域下的公共设施设计构建研究 城市公共设施的景观生态学创新设计研究 基于本土元素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构建研究 基于地域文化背景下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研究 加拿大公共设施体验设计研究 公共设施的可持续设计研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虽然没有在现实中实现,但是其中的很多理念非常值得我们借鉴。

Contrex矿泉水的定位是“减肥女性的好伙伴”。在视频中,人来人往的广场里,一排运动设施吸引了人们的注意,而且每个健身器材旁边都有一瓶矿泉水。一位女性经不住好奇,当她骑上健身器材时,随着她的运动出现了一道光线。这个场景吸引了更多的人,很快一排健身器材都被占满了,随着大家的共同参与,音乐响起,一道道光线形成了幽默的视频。视频的内容很吸引人,是一个男人在跳脱衣舞。这诱惑大家忘情地蹬着健身器材,以见到更震撼的表演。随后男人手中的牌子揭穿了一切只不过是个广告,标语牌上写着“恭喜!你已消耗了2000卡路里!”。群众并没有感觉到被耍弄,大家都满面笑容,很自然地拿起地上的矿泉水喝起来。

contrex矿泉水广告视频截屏

contrex矿泉水广告的创新点在于它设置了一个情境,吸引用户参与。通过交互尤其是众人交互的力量,达到广告宣传的目的,而且众人在参与过程中也获得了乐趣。

在contrex广告的基础上我们可以继续联想,假如保留这种大众参与的交互形式,但是交互的目的不是广告宣传,而是为了节省能源,诸如用户运动的能量会转换为电能给城市的路灯供电,那是不是又可以延伸出很多潜在价值。

城市公共设施几乎无处不在,人人都可以很容易的接触到它们,假如利用这一点,众人在与公共设施交互给自己带来利益的同时,能不能产生附加价值,在不知不觉中也为我们的城市做一点贡献,是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应该考虑的问题。

实验/结论:

未来城市公共设施中的交互设计应着重考虑三点问题:

城市公共设施的外观应符合城市的气质和风格,具有地域特色。

交互设计不仅仅是有关于可用性的设计,它也包含美感设计。如果设计外观令人舒畅、富有想象力,就能引起用户的兴趣,同时用户也越能忍受可用性方面的瑕疵。

公共设施设计是伴随着工业生产兴起的,但是它的出现却有着悠久的历史,与城市的发展紧密相连。它就像城市的家具一样,装饰在城市的各个角落[5]。

良好的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能满足人们的精神需求。它是城市的一种符号,传递着历史、精神、情感等意义上的审美与文化信息。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环境,城市公共设施设计应该掌握不同城市的文化差异,在外观设计上注意与周围地域的环境特征相融合。比如苏州巴士车站的设计就反映了城市特有的景观和人文风采,增强了公共设施的审美价值。

4城市公共设施的交互设计应便于用户的使用。

设计行为本质上是一种社会化行为,设计师与艺术家不同,艺术家的作品更多的是个人情感的表达,而设计师的作品要投入生产,流入社会为他人所用,所以设计师要意识到自己的责任,本着“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进行设计[6]。

公共设施因为经常与人打交道,所以其交互设计的可用性和用户体验要有更加严格的标准。首先,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的各个要素都要便于人们感知。心理学认为,使人感兴趣的东西容易被感知。从这点出发,设计师要研究人们的经验、需要、兴趣、情绪和个性,把握人的认识过程规律,根据这些规律进行设计和信息架构。其次,城市公共设施应尽量多地提供有价值的信息。在快节奏的信息化时代,谁掌握了信息谁就是赢家。城市公共设施如果能在用户的“碎片化时间”里提供很多有效信息,一方面能方便用户与公共设施进行交互,一方面也为用户节省了时间。最后,城市公共设施的交互要尽量简单易学。因为大部分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是面对各个年龄层的人,不同年龄层学习能力和认知能力都不同。设计师只能做到为中间用户设计,也就是为大多数人设计[7]。就像Norman所说的,简单不是功能的简单和节省,而是通过设计师的合理组织,让庞大的系统不让人困惑[8]。让用户感觉简单也是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韩国智能公交车站设计和“鼹鼠的捉迷藏自行车架”都是城市公共设施设计中具有良好可用性和用户体验的交互产品。

5城市公共设施的交互设计应努力发掘群众的价值。

这是一个大众创造价值的微观时代。每一个网络节点都可能触发创新,带来新的价值。拿破仑曾说:“两个马木留克兵绝对能打赢3个法国兵;100个法国兵与100个马木留克兵则势均力敌;300个法国兵大都能胜过300个马木留克兵;而1000个法国兵准能打败1500个马木留克兵。”足可见群众的力量有多么强大。

目前很多城市公共设施仍然是“一对一”的交互,很少有“一对多”的交互,像contrex矿泉水广告视频中的多人互动形式其实并不多见。而大众的力量往往可以创造奇迹,无论是维基百科的维护还是《江南style》的流行,群众的价值都不可小视。

“互联网好像一种特殊的显影剂,在它的作用下,以前被淹没在黑暗之中的个体智慧以各种不同形式的组织形态突然清晰地浮现出来。它们就像漂浮在互联网这个星球周围的一个个智慧的小行星,相互环绕着,形成了一个具有强大创新能量的新宇宙[9]。”

设计师可以通过自己的设计有效地利用群众的巨大能量,从而为城市的发展做出贡献。

时代在不断发展,公共设施也变得更加多样、更加细化。设计师应该不断学习新的知识,一方面掌握城市发展变化的规律,一方面研究大众对产品的需求、审美以及认知,发挥自己的创造力,设计出更多更好的公共设施产品,服务于社会,便利人们的公共生活。

参考文献

[1]Jennifer Preece,Yvonne Rogers,Helen Sharp.交互设计——超越人机交互.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2]Giles Colboren著.李松峰,秦绪文译.简约至上——交互式设计四策略.人民邮电出版社,2011.

[3]谭巍.公共设施设计.知识产权出版社,2008.

[4]Donald Arthur Norman.设计心理学.中信出版社,2003.

[5]安秀.公共设施与环境艺术设计.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7.

[6]Jon Kolko 著.方舟译.交互设计沉思录.机械工业出版社,2012.

[7]Alan Cooper,Robert M. Reimann著.詹剑锋,张知非译.软件观念革命——交互设计精髓.电子工业出版社,2005.

[8]Donald Arthur Norman 著.张磊译.设计心理学2——如何管理复杂.中信出版社,2011.

篇7

关键词:公共环境艺术;公共设施;城市美化

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20-0079-01

随着现代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全国各大中城市无论在城市基础建设及规模的扩展上,还是公共建筑和公共设施的增加上都有着空前的飞跃。其中,公共设施的使命是与市民生活,社会公益和公共领域的现实需要密切联系的。通过观察公共场所的每件设施和景观的设置的细节就能反映出该城市居民的生活历史和文化态度,从而引领人们感受不同城市独有的气质。

从最基本的定义来说:公共设施就是指城市内开放的用于室外活动的、人们可以感知的设施,它具有几何特征和美学质量,它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和供内外部使用的设施。

公共环境设施与建筑以及其他艺术门类一样伴随着人类文明诞生,并随着城市文化和机制的要求发展变化。公共环境设施作为一套技术和艺术的综合系统工程,在反映最新的科技、文化及人类思维的同时,又愈来愈多的使各学科和专业相互交融。它无论在内容和形式上都处于不断消亡和产生、更新与变异的交替演化之中。

面对现在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们欲了解和认识一个城市,不但可以从它的历史文献,城市资料入手,而且可以通过城市给人最强烈、最直观的视觉感受来了解它。它呈现给人们的街道、广场、建筑、城市轮廓以及不同的景观布局,尤其是那些典型的个性化的公共场所、公共建筑群和其中包蕴的别具魅力的艺术化景观,使人们把对它们的关注与一座城市的记忆及印象密切的联系了起来。新材料,新技术的运用和人们审美水平的不断提高都为现代城市带来了新的活力和看点。

公共设施是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周围环境的特点而不能使它孤立的存在。它是有机的,恰当的,而不是硬性的添加和堆彻。一般要在色彩,材质,功能等方面与周围协调一致。只有各设施自身与整体环境,包括文化氛围协调的组合在一起,才能真正体现出城市艺术涵养和审美水平。

城市具有强大的包容力,我们的公共设施也要体现人文关怀,关心残疾人及老年人和儿童。所谓的无障碍设施就是为行动不便者提供便利,能象正常人一样穿行在城市各种环境和场所。我们现在常见的有坡道,盲道等都是为了便于轮椅的行走。为了便于盲人行走时的方向识别,保证盲人的人身安全,人行道宽度需要在2.5米以上。发达国家的无障碍设施发展的更加完善,以美国为例:公共场所的入口处都修建了无障碍通道或者在台阶旁修建了轮椅升降装置,总统办公地白宫和国会山庄也修建了无障碍通道;所有厕所都有方便下肢残疾人的坐便器;出入门口都安装了位置比较低的启动开关;所有电梯门口和升降开关都有盲文;在停车场有转为残疾人设置的停车区等。

绿化在城市环境中所占的比重愈来愈大,它改善环境的同时还具有调节人类心理和精神的功能。在城市环境中,大多数的绿化都是人工配植的。但其中有的显示自然形态,有的因修剪显示人工形态。这些绿化植物根据自身的特点,品种,配植方式与所在的环境融合,从而创造出丰富多彩的空间。在四季轮化形象,为城市环境赋予不同的性格和容貌。设计要以简洁的

城市景观和环境设施设计中最有魅力的主题。常见的有喷泉,人造瀑布,水池,水道。现代的水景,单纯的视觉欣赏已经不能满足光看不玩的表层体验了。所以,现代的近水,亲水,戏水,用水是组合景物的重点,如果人们能够身入其中,就能达到参与和娱乐的目的,这样的设计才是最受大众欢迎。

社会在进步,城市在发展。公共环境设施也将会更加完善和普及。随着人们精神需求的不断提高,在现代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需要更多的考虑到物质功能和精神功能这两个主要方面,所以我们必须为公共空间制定一个崇高的目标,在保留其功能的同时不断提高起本身的艺术含量,打造出更理想的城市环境。相信未来的城市在高品质的公共环境设施的缀下会更加充实和丰满。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城市公共设施;交互设计;公众需求;信息传达;交流体验

随着个人电脑、智能移动终端的迅速普及,数字网络、云服务的飞速发展使得“数字化生存”(Nicholas Negroponte《Being Digital》)成为真实的现代生活方式,对人们的生活、学习、工作等带来了巨大、甚至颠覆的改变。已经习惯沉浸在无线网络、云端科技的人们对公共场所中事物的认知、体验、反馈或者分享的要求更高、更个性化了。这使得传统公共设施无法满足公众的需求而被逐渐忽视,而人们在外遇到不便时更愿意去寻求个人终端上各种信息服务类软件的帮助。如何将城市公共设施,公共场所中人与物、与环境的多重交互体验重新还给人们,是新时代下城市公共设施的设计新重点。

1 交互设计与城市公共设施的概念

1.1 交互设计

“交互设计”源于英语Interaction Design,[1]是设计用于支持人们日常工作、生活的交互式产品。“交互”,是指人与设备、系统、网站等的直接或间接的通信过程。就应用开发而言,目前的发展从面向功能的开发转向以用户为中心的开发,它更注重可用性和用户体验。

1990年,IDEO设计公司的创始人,Bill Moggridge提出交互设计的概念,并率先将交互设计发展成为独立的学科。Terry Winograd将交互设计定义为“人类交流和交互空间的设计”,强调的是用户与产品使用环境的共存以及交互场所与空间的构建。[2]在此后的10多年里,交互设计逐渐从少数人从事的一门狭窄、专门化的学科发展到今天在全世界拥有数万名从业人员的跨学科领域,涉及软件工程、人工智能、人类工程学、计算语言学、认知科学、社会心理学等。

从城市公共设施角度理解交互设计,即满足城市公众、公共设施及城市环境三者之间信息传达、交流体验感受的双向反馈需求,使得城市公共设施充分发挥其服务公众、构建便利、轻松的城市功能。

1.2 城市公共设施

城市公共设施指国家政府为市民提供公共服务产品的各种公共性、服务性设施。广义上的城市公共设施包含学校、医院、影剧院、博物馆、公路、体育场等。从狭义上而言,城市公共设施即一般意义上的“城市家具”。主要包含:信息设施(指路标志、导游图、电话亭、邮箱等)、卫生设施(垃圾箱、饮水器、公厕)、照明安全设施、娱乐服务设施(坐具、桌子、游乐器械、售货亭)、交通设施(巴士站点、车棚)以及艺术景观设施(雕塑、艺术小品)等。[3]

随着智能终端、无线网络以及云服务的进步,很多城市中已经陆续出现了基于数字平台、借助计算机二维码的公共设施,如越来越多的感应式灯具、LED大屏幕、智能公交车站、智能导游查询机等。它们作为“智能城市”的一部分,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城市文化与发展,同时担当着公众与城市环境的纽带,构成“使用者物环境其他人”的系统。

2 更新中的城市公共设施

2.1 更新中应注意的问题

焦点在于关注使用者与公共设施之间、使用者与其他公众之间的相互作用,建立信息的多向反馈,从而满足人们传达信息与分享体验的需求。从交互设计角度去更新城市公共设施过程中应考虑4点问题:

(1)市民使用的便利性。城市公共设施的根本目的在于服务市民生活,使用的便利性即易用性成为公共设施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对公共设施的便利体验将直接决定了其使用频率和存在意义,交互设计理念介入城市公共设施设计的目的是更直观快速地满足公众的使用需求并建立信息的双向传导,因此市民使用的便利性是其最基本的需求。

(2)交互信息的多向反馈。交互设计在城市公共设施中应用时从用户即公众角度出发,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建立“市民―公共设施―市民”之间多向对等的信息反馈系统,既能为使用者提供个性信息的传达与互动体验平台,同时可以让使用者将其分享给处在同一公共空间中的其他市民。

(3)充分利用周围环境、空间的因素。城市公共设施作为城市的一部分,在设计与规划时要充分考虑周围的环境因素,并将城市文化符号与地域性符号融入公共设施的设计中。给予使用者与周围人群以亲和、轻松的氛围。在设计过程中应尽可能在公众使用设施过程中挖掘公众的交互需求。

(4)公共设施与个人终端的衔接。个人终端不可替代的多功能性使得人们已经无法拒绝使用它。城市公共设施与个人终端的关系应为相互补充与相互辅助的关系。在每一种类型的公共设施上通过不同的方式衔接好使用者的个人终端将是城市公共设施重回公众视野的关键,也是信息个性化与信息共享化的纽带。

2.2 更新中的案例

(1)New Concept of POS(Point-of-Sale)项目。[4]现代人的购物方式很大程度上会依赖网络,这使得去商场选购的习惯逐渐淡化。在Intel与美国Frog Design合作的“New Concept of POS(Point-of-Sale)”项目里,设计师通过重构商场的导购设施,使人们传统的购物习惯与智能终端进行了结合。让人们从电脑桌旁回归到公共空间。

在使用者体验过程中,该设施会根据他们的需求、以往的购物经历及选购现状作个性化的信息反馈,并按使用者的需要检索其他用户的推荐和评论,存储或输出针对性商品销售信息。因此,客户在整个过程中将获得一个有效的、知识性和流线型的现实生活购物体验,同时也感受了网上购物的便利与满足个性需求的体验。

该项目的硬件设计运用了模块化的体系结构,充分体现了智能终端的可升级性和多样适应性。管理者可以配置系统的功能和样式,以适合更多的使用者。同时,终端通过智能交叉销售工具,数字标牌和有针对性的广告以提高对其周围每一个人的关注度。

(2)Eye Stop项目。[5]Eye Stop公交车站是一个允许乘客做更多的活动不仅仅是闲置的概念装置。麻省理工学院SENSE able城市实验室设计的这个智能车站配备了触摸屏显示器,将显示必要的信息如巴士时间表或某个目的地的最短路线。更多的使用者将能够浏览网页,检查空气质量,看到自己想要的确切位置,如巴士、电话亭等。它与个人移动终端交互使用后亦作为一个社区留言板公告和广告。最重要的是,该智能车站必将改变人们对于传统公交车站的态度。

用户通过一个手指的触摸即可表明其理想的目的地;然后系统将显示在他们和目的地位置间最短的公交路线。以不同强度的发光信号来代表公交车辆的距离远近。乘客和路人可以在电子公告板上广告和社区公告,以提高它作为一个公共空间中聚集各种相关信息平台的功能。

除了显示人为信息,Eye Stop还作为一个积极的环境感知节点,通过阳光供电,并收集空气质量和城市环境的实时信息。Eye Stop项目是一个为智慧城市作统计的项目,它可以被视为一种“信息硬盘”,蜿蜒穿过城市,而收集的各种信息将用云服务的方式传播给每个市民。

Eye Stop旨在丰富城市最先进的传感技术、交互式服务、社区信息、娱乐信息。该项目是采用大面积覆盖的触摸感应电子墨水屏幕,为公众无缝连接地传递信息。用户可以在交互式地图上计划自己的出行行程,将相关信息在数字留言板上作社区交流、网上冲浪,监测污染物实时曝光以及使用他们的移动设备与候车亭界面进行匹配以下载公共开放数据。MIT SENSE able城市实验室主任Carlo Ratti是这样评论Eye Stop的:“就类似于IPhone如何改变我们的移动生活一样,Eye Stop的出现将会改变我们对于城市信息的访问方式。”

3 结语

随着数字技术与城市网络设置的继续发展,城市公共设施将被置入更多的交互功能,公共设施与周围环境、异地设施使用者之间、使用者与周围人之间的交流成为现实。科技的高速发展,富有感情的人机交互将不断出现。为了让生活变得轻松、自由,还有必要对城市公共设施持续展开研究,为创造应对灵活多变的尖端科技的交互媒体而进行设计。

参考文献:

[1] https:///wiki/Interaction_design[DB/OL].维基百科.

[2] 李世国,费钎.和谐视野中的产品交互设计[J].包装工程,2009,30(1):137-140.

[3] 过伟敏,史明.城市景观形象的视觉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05.

[4] Intel Point Of(Pos)Concept by FrogDesign[DB/OL] . http:///intel-point-of-sale-pos-concept-by-frogdesign/.

[5] EyeStops:Futuristic Bus Stops from SENSEable City Lab of MIT[DB/OL] . http:///eyestops-futuristic-bus-stops-from-senseable-city-lab-of-mit/.

篇9

【关键词】北京胡同 导向设计 公共标识设计 传统文化

一、胡同

(一)胡同的由来

所谓的“胡同”,相当于人们所熟知的“弄”和“巷”。至于北京的胡同从何而来,大部分研究显示“胡同”这个词来自元代,且来自蒙古语,意思为“水井”。据说那时北京城市里的居民日常用水大多为井水,水井通常坐落于两排四合院之间的小巷子里,因此,市民就把水井所在的巷子称为“胡同”;另一种意见认为“胡同”来自蒙古语中“浩特”一词的音调,“浩特”在蒙古语种意为“居民聚居地”,后来发展成为城镇;还有的说法是“胡同”就是小通道的意思,这种通道被蒙古人称为“火疃”,后渐渐被人们读成“胡同”。

在辽代的南京城里,人们将“坊”作为划分城区的单位。坊在历经了南北朝、隋朝、唐朝、辽代、金等各个朝代,到了元代,胡同打破了之前坊存在是墙壁的封闭性,使得居民间以及居民和外界的沟通方便很多,同时也是北京作为大都市对外开放的一个象征。

由于北京的四合院大多数是坐北朝南,院子的正门朝南,有些院子开有后门朝北,所以北京的胡同多数是东西走向的,南北走向的胡同也有,为数较少。斜向的胡同就更少了,像樱桃斜街、铁树斜街等都直接标明是斜街,以免行人迷失方向。

(二)胡同的传统文化

老胡同对于北京这座城市来说是历史的见证。其一砖一瓦都代表了北京的变化,同时也汇集了这座城市和生活在这里的人的感情。都说胡同是北京的活化石,承载的不仅是感情,更是文化,它的方方正正就是中国人最直白的特写。

北京旧城内确有的胡同就有数千条,它们形成于元、明、清3个朝代,其中大多数形成于13世纪的元朝。在元朝,胡同更是达到兴盛,官僚归主们都在这里盖起了住房和院落;明朝时期,建筑布局改变,形成了北京城的凸字结构;清朝向明朝过渡时期,北京城里形成了一条贯穿东西的纬线,与纵贯南北的中轴线交与天安门,街巷胡同就以此中心向外展开来。胡同的走向多为正东正西,宽度一般不超过9米。

胡同虽小,却承载着北京城里人们的生活和智慧,比如胡同的命名就很有特色。其不仅代表了这条胡同在整个城市中的方位,而且成为人们交往、通信等活动中不可缺少的标志。如河湖海(大江胡同、河泊厂胡同)、山川日月(图样山胡同、川店胡同)、人物姓氏(路、贾家胡同)、市场商品(菜市口胡同、银碗胡同)、花草鱼虫(花枝胡同、草园胡同、养蜂夹道)等,名目繁多,令人眼花缭乱,生动形象地表现出了北京老百姓的生活色彩。

过去北京的胡同遍布京城,老北京人说:“有名的胡同三百六,无名胡同似牛毛。北京曾有胡同6000多条,若把这些胡同连起来,长度不亚于万里长城。”不少文人也对老胡同情有独钟,汪曾祺曾写道:“北京城像一块大豆腐,四方四正。城里有大街、有胡同。大街、胡同都是正南正北,正东正西。”

二、胡同导向标志的调研

在对北京胡同的市井文化进行研究后,我们在本次设计中注入胡同文化等传统老北京的韵味,在公共设施标识和导向标识的设计中渗透出北京文化的精髓,并将探讨如何将标识设计融入到胡同环境之中。

首要步骤是分析并研究北京胡同的导向及公共设施标识的基本情况,包括其发展的现状,存在的优势以及其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

下面以烟袋斜街为例,在进行了大量的走访调查下,总结出北京胡同导向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有以下几种:

1.标识系统混乱,后期管理失当,标识指示不清,标志牌倒伏等;

2.门牌缺乏后期管理,文字磨损,影响整体美观性;

3.胡同内已经有与胡同文化相结合的标志牌,但数量少,可以做成系统推广;

4.导向设置应该考虑到胡同内旅游、生活等其他功能的影响,如晾晒等。

同时在对烟袋斜街进行初步调研的过程中,对其标识数据进行了初步统计,经分析可得到数据如下:

1.导向系统的完整度为40%,即应该具有向导功能的地方是否具有良好的导向设施;

2.导向设施的准确性为50%,即是否能通过该导向设施准确到达目的地;

3.导向设施的后期维护管理程度为45%:即具有良好后期维护的设施设备。

从上述数字可直观看到,现在胡同中的导向系统不完整性问题较为严重,首先并不是所有应具备导向功能的地点具备导向标示,不能为游客提供导向;其次,导向设施准确度不高,表示游客也许并不能通过导向标示找到目的地,从而失去了导向系统的功能;再次,导向设施后期维护管理的水平较低,表明虽有建设相关导向设施,但并未通过后期管理达到导向设施使用的可持续性。

在明确现有导向系统存在问题的情况下,也要通对国内外优秀的导向设施设计案例学习来弥补软实力上的不足。在研究过程中,对国外在导向功能、文化内涵、空间组织、人性化实现等方面的技术手法进行了总结学习。国外优秀案例如巴黎城市导向系统,其将巴黎定位在国际化大都市同时加强对巴黎本土文化融入,其导向标识既与传统的历史遗迹和建筑的街道景观相融合,又与现代街区商业中心相协调,标识在创意上充分利用了独特的建筑景象,是值得借鉴的案例经验。国内如成都的著名景点宽窄巷子,可以说是“老成都的底片,新都市的客厅”,其导向标识设计也十分具有当地文化特色,且宽窄巷子与北京胡同有异曲同工之妙,值得推敲借鉴。又如日本美术馆的指向标志设计,简单生动,醒目独特,充分体现现代文化与极简主义之美,在起到导向功能的同时,也作为该美术馆的一大特色被人记住。

三、胡同标识及导向设施的初步设计

(一)胡同的标志设计

胡同的标志要有醒目、简单,体现文化特色。此标志作为代表北京胡同的符号,其形象需有广泛性和代表性,并且要结合北京胡同的意象特色和文化底蕴,经过合理抽象,充分体现胡同的魅力及内涵,让人一目了然,过目不忘(图1)。

(二)胡同的导向标识设计

每一条胡同都有导向标志作为其独特的名片,名片上不仅要有名字、简介,还要有交通方向指引等信息,表现中国特色的同时也加入很多国际元素,名片上会标注出多种语言来介绍胡同的基本情况,目的就是让语言不通、文化不同的游客可以体会到文化的和谐交融,同时使游客在观光旅游时畅通无阻,进而享受旅途中的文化韵味,把胡同的特色和传统文化通过导向符号等视觉信息给游客留下难忘的记忆。

此次所研究的烟袋斜街和琉璃厂,目前都是以商业、旅游业为主,是吸引外地游客、展现京城文化的主要地方。胡同的肌理较复杂、建筑立面造型多样、色彩丰富、人流量大等,都是这两条胡同的显著特点。

(三)胡同的公共设施标识设计

公共设施作为公共用品的重要部分,主要为所受用群体提供方便、快捷的服务,在北京胡同中更是不能缺少的组成部分。公共设施通常包括停车场、厕所、应急避难场所、垃圾桶等,但是在信息化普及的今天,公共设施也将无线网供应纳入其中,因此,在公共设施标识设计中也要体现出与此相适应的部分。

公共设施标识是实体的抽象,其设计必须使不同的群体能够简单快速地识别,也要具备美观协调的可观赏性,同时作为北京胡同的公共设施标识更重要的是与老胡同的文化特色结合起来,形成一个和谐、连贯、有序的导向系统,并通过公共设施标识为各国各地游客提供便捷服务,形象直观又不失文化底蕴,在新的环境为游客贴心提醒,使游客心情放松,营造一个和谐温馨的环境,在细节中带领游客去体会老北京的传统文化。

结合中国传统文化以及老北京胡同的特色,选用以笔墨感觉为核心的标识设计。水墨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重要承载体,清淡的水与浓郁的墨汁相结合,在时而轻时而重的起承转合交替中将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包容完美体现。本次设计(图2)中以流动画笔绘制出各种导向标识,采用中英文相结合提示,使用偏圆角字体,可从中表现出中国以和为美的文化意识。以亚克力及木材为原材料,结合制作。根据大小高低的不同,分别做成高矮不等的导向牌,方便人们阅读及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瑾.导向标识设计[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8.

[2]许志红.旅游导向标识设计的文化内涵与个性特色[N].光明日报.2013―02―19.

[3]章莉莉.城市导向设计[M].上海:上海大学出版社,2005.

[4]陈立民.城市公共信息导向系统设计――与空间的交流[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8.

[5]摩尔.全球导视集成[M]. 贺丽,译.辽宁: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11.

[6]王建国.城市设计[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1.

[7]凯文・林奇.城市意象[M].北京:华夏出版社,2001.

[8]田书和.北京市区主要街道景观导览[M].北京:旅游教育出版社,2009.

作者要晖系北京林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010级学生

篇10

关键词:地域文化;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艺术设计;环境景观;桂林;城市文化品位

中图分类号:TU984.2 文献标识码:A

Application of Local Culture to the Design of Urban Public Environment Facilities: Take Guilin as the Example

CHU Hai-feng

随着我国城市建设的进一步发展,城市公共环境设施的重要性日益彰显。在为城市和社会的发展提供着基础的公共服务,保障城市功能正常运转的同时,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作为城市整体设计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城市建筑、城市环境共同反映着城市的文化品位和城市的特色风貌。公共环境设施是指街道、社区等公共场所中为人们活动提供条件或一定质量保障的各种公用服务设施系统,以及相应的识别系统。“环境设施”这一概念起源于英国,亦被称作“街道的家具”、“园地装置”等,欧洲人又称其为“城市的配件”。公共环境设施的内容包括卫生系统、照明系统、休息系统、信息系统、导向系统、管理系统等等,承担着城市配套设施的功能。公共环境设施虽说都是一些公车站、指示牌、垃圾桶等小体量设施,无法与城市公共广场、城市整体环境景观等大型项目并肩而立,但其数量和类型众多,分布面广,而且直接服务于公众人群,与人民群众的生活有着直接的联系,因此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俨然成为“城市名片”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一、目前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存在的问题

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设计的地域性原则为设计师们所认同。然而,目前我国一些城市中的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却忽视了这点。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普遍存在着同质化、工业化等问题。这些公共设施虽然能够满足城市对设施的基本功能的要求,但是缺乏各个城市特有的地域性特征。某些公共环境设施的设计作品在形式上没有体现地域文化特色;在材料上,忽视了对本地本土材料的利用;在文化中,忽略了历史文化内涵。这些设计作品成为了城市形象和城市本土文化的“外来者”。大量造型相似的公共环境设施充斥在城市的各个角落,使本就“千城一面”的城市形象更缺少特色,磨灭了千百年来城市自身所孕育的个性和特点。

二、地域文化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运用的重要性

所谓地域性,泛指“因人类地理分布而形成的地域性群体文化”。城市的地域文化是一个城市自然生长的历史沉淀,它存在于地域的自然景观当中,存在于地方性建筑当中,存在于地方历史文化当中。在设计之前,充分理解地方性文脉、了解地域性特征是设计出优秀的城市环境设施的前提。只有当设计师充分了解和掌握了当地的城市自然景观特点、城市发展的历史、城市总体设计定位、城市中人群的生活习惯、地域性建筑的特点、地域文化特征及文化符号等种种要素之后,寻找出其内在的精神文化内涵与外在形式的联系之后,才能将其融合到公共设施的设计当中,设计出具有着地域神韵的作品。

沙里宁在《城市的发展、衰败与未来》一书中曾说过“让我看看你的城市,我就能说出这个城市居民在文化上追求的是什么”,“城市是一本打开的书,从中可以看到它的目标与抱负”。与人群直接接触并发生功能关系的公共设施就是一个展示城市文化和城市品位的平台。在公共设施设计中,地域文化是设计灵感及设计元素的重要来源。设计师在设计思考之时,应当尊重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惯,善用当地的地方性材料,注重地域文化符号的提取和利用,顺应当地的自然和人文条件,设计出具有“认同感”和“亲切感”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这不仅对地域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起着促进的作用,也会成为城市的一道风景线,成为外地人了解城市的“名片”。

三、桂林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地域文化的运用

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可以从当地的自然景观、地域性特色建筑、地域文化等内容中提取所需要的设计元素,结合当地的自然气候条件、地理条件、地方性材料等客观要素综合设计。同时也要考虑到城市人群的对公共设施的功能和审美的需求,以及不同人群的不同需要,对所提取的地域文化元素用现代的设计手法进行分解、抽象、重构,将其有机的融合到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当中。

1. 桂林地区地域文化特质

桂林是世界著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历史文化名城。城市地处南岭山系的西南部,平均海拔150米,属典型的“喀斯特”岩溶地貌。城中多山水,因此城市总体规划建设以“城在景中,景在城中”为主线。城市地处低纬,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境内气候温和,雨量充沛,气候宜人。桂林市城市定位为风景旅游城市,自然景观成为其地域文化的显著特征。桂林城中多山,山形如盆景般秀气灵动,韩愈有诗云:“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整个城市完全融入到自然景观当中,结成一体不分彼此。建筑文化上,当地所特有的桂北民居建筑形式也颇具特色。民居建造多利用本地多产的建筑材料,通常以木材作为主要围护结构,建筑结构多为穿斗式,台基部分多由当地石山上采撷的青石石块所砌筑,屋顶部分则为青瓦屋面所覆盖,建筑材料和建筑色彩与青山绿水相呼应。桂北民居中马头墙形式或观音兜形式的山墙是桂北民居的主要特色,其高低起伏、错落有致,尤为凸显灵动之气。桂林城市有着悠久的历史,深厚的历史文化沉淀。虽处少数民族地区,但是城市中居民多以汉族为主,多民族杂居。其地域人文文化也与桂林山水有着密切的联系。当地有着许多关于山水的神话传奇,也有着关于少数民族脍炙人口的“刘三姐”的传说。对于桂林市这个有着自己独到地域文化的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必定要以山水自然景观文化为主,结合民居建筑文化、地区民俗文化,从中提取设计元素并加以利用。同时还要依据人口构成的特点,针对本地居民和旅游人群的不同需求进行设计。

2.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桂林城市地处丘陵地带,城中山水秀美,是城市自然景观元素的典型代表。在城市公共环境设计中,对此自然景观文化元素的利用乃是设计的一大重点。在设计中,如山体、水景等自然景观元素不可能完全复制或一味地模仿照搬,宜用现代的设计手法提取、抽象、重构,取其形意之美,展现在设计之中。采用将自然元素符号化的设计手法能够有效地体现城市的地域自然文化。以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公车站设计方案为例(如图1)。该公车站设计采用了抽象和象征的设计手法,将城中山体形象加以抽象和符号化后,取其意象带入具体设计当中。车站顶部由多段自由弧线组成,象征着坐落在城市中起伏的山体,与其自然形象遥相呼应。同时车站的造型整体构成桂林城市拼音的第一个大写字母“G”,象征着设计所在城市。

在功能上,城市公车站主要使用者多为当地居民,设置在城市道路两侧,考虑到现代人群的使用习惯和周边现代建筑的整体风格,因此设计中采用玻璃和钢材等材料以与现代化城市的建筑形象相吻合。

3.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传统地域建筑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桂北民居是桂林地区极具地方特色传统的住宅形式,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桂林城市虽属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当地居民大多为汉族,在古代从中原地区迁徙而来,因此多数民居的形式与中原汉民居有相似之处。随着时间的推移,历史的沉淀,民居形式也自成一派,形成了自己独有的建筑风格和地域性建筑文化。而公共环境的设计不同于建筑设计,本身体量较小,无法形成较多的类似于建筑空间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在设计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之时也需从地方性建筑形式上抽取和提炼设计元素的方向入手。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如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公车站设计方案(如图2)。该设计将桂北民居中的观音兜、马头墙和双坡顶的建筑元素抽象、简化,并加以重构、组合而成。车站墙体使用当地特产的石灰岩做饰面,顶棚使用透明玻璃、钢材等现代材料,两种不同类型的材料形成对比又有机地结合成为一体。整体设计既包容了传统的地域建筑元素,也满足了现代人群的功能和审美需求。再如城市公共环境设施中指示牌设计方案(如图3)。该设计按照同样的设计思路,撷取桂北民居中的跌级马头墙的局部形象,将其简化之后用现代的设计手法重新组合成为新的设计形式,满足公共设施指示系统的功能需求,并突显地域特色。

4.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

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元素不同于地域性自然景观和地域

性传统建筑,它不拘泥于具体形式,是一种城市历史和精神文化的沉淀。地域性传统历史文化或为当地耳熟能详的传说故事,或为神话传说,或为传统习俗,或蕴藏在当地人群的生活习惯当中。针对公共设施设计而言, 在形式上简单提取设计

元素的方法不适用于对传统地域文化元素的提取和利用,而需要从挖掘当地的文脉关系入手。比如说,可以从传说故事的本身寻找切入点,引发使用者和观赏者的联想。以桂林市垃圾桶设计为例(如图4)。该垃圾桶设计在满足基本功能的前提之下,将其设计为简化的绣球造型,设计的灵感来源于“刘三姐抛绣球”这段在当地广泛流传的民间故事。这样的设计能够让当地居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也能让外地游客了解桂林的地域文化。这样的设计不但是对一个以旅游为主的城市的一种宣传,也是对当地传统文化元素的体现和继承。

在公共城市环境设施的设计对于地域性历史文化的利用,也能够从民族服饰上寻找设计元素,比如桂林城市垃圾桶的另一个设计方案(如图5)。该垃圾桶的设计就是从桂林地区壮族男子的民族服装中提取开襟的局部作为形象设计元素,简化和变形后加以利用的。这样的设计能够进一步地体现和宣传地域民族文化。

5.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对当地材料的利用

在城市公共环境设施设计中,采用地方性材料,可以突出地域特征。桂林地区多产石灰岩,将当地石山上开采的石灰岩加工打磨后制成青石板,可用于石桌椅的设计和制作当中。桂林城市提供给市民休憩使用的座椅大多都使用此类材料,一则经久耐用,再则能使公共环境设施有机地与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充分融入环境当中(如图6、7)。

四、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