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服务设施范文

时间:2023-03-27 20:40:1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公共服务设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公共服务设施

篇1

关键词: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多中心供给;优化路径

我国的社会体制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特别是“单位人”转化为“社会人”,导致一些社会矛盾也日益凸显[1]。十六届四中全会上提出推进社会管理体制创新,十七大强调要“建立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以缓解社会矛盾激化的现状。提升社区的公共服务质量,才能使更好的满足社区人民的物质文化需要,协调好各种关系,有助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2-3]。同时完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供给是提升社区服务质量的必由之路,也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样是参与国际竞争的重要方面。

1.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存在的问题

1.1供需失衡首先是需求量增加。随着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也相应增加,而且由于个体的差异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也呈现出多样性和差异性的特点;其次是供给不足。很多社区内只有一些道路和警卫室等基础性设施,但是诸如小区学校以及其他文化娱乐设施很少,不利于小区居民的文化精神素质的提高,同样出现了一些公共服务设施出现闲置的现象;再次是普遍覆盖率较低,种类不全,同时还有供给规模不足[4]。1.2空间分布不均我国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布局不合理主要表现在,很多社区只是考虑了形象美观等因素,导致公共服务设施位置不合理,影响了居民的生活[5]。例如道路的布局出现很多弯曲、环状,将银行设置在社区内偏僻的场所,浪费居民时间。1.3损耗严重,存在安全隐患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人人都可以享用的资源,随着规模的扩大,使用的频次和频率都会增加,但是设施的管理和维护却相对滞后,导致很多设施损坏较重,很多公共设施长期在室外,自然损耗也较为严重。某些小孩,特别是在没有监护人陪伴的情况下,容易造成事故的发生;一些道路和社区安保设施的损坏,容易导致居民生活的不便,造成隐患。

2.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导致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存在问题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政府包揽。在我国,由于政府垄断供给,带来政府自身职能不清,缺乏其它组织和个人对它的监督,供给效率低下、供应不足的问题。(2)缺乏整体规划。我国的公共服务基础实施供给缺乏统一的规划,常常临时零敲碎打,各机构之间缺乏协调和沟通,导致了公共资源的浪费,给人们生活也造成了诸多不便。(3)缺乏多元来源和长效机制。从目前来看我国社区的公共服务设施资金供给角度来看,表现出凑资渠道路径很窄,财政拨款较少,社区居委会在资金的使用上缺独立自。同时运转机制缺乏协调,回应更新机制欠缺也是主要的原因。

3.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优化模式分析

针对我国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实施供给存在的问题,结合前人的研究,我国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优化模式可采用多中心、一体化的供给模式。在这个模式中,政府依然提供者,非营利性组织逐渐承担具体的生产职能;政府和非政府之间不再是领导与被领导关系,而是彼此监督与合作。多中心、一体化的供给模式具有供给主体的多中心,供给内容的多样化,供给方式的网络化等特点。从其优势角度来看,多中心的供给主体能提供多样化、全面的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使得政府和非政府组织彼此之间相互制约与竞争,提高竞争力,公共服务来源于居民切身的实际需求,最终由居民享受服务,提供者与生产者可以分别属于不同主体,使得供给能在合理的规划之后实施,更具效率。同时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模式供给模式可行性角度来看,城市化步伐加快,社区建设的进一步发展,政府强有力的推动,民间意识的觉醒,第三部门的发展,进一步推动管理体制的革新,促进了社区服务水平的提高。

4.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优化路径选择

首先要结合实际,合理规划空间布局。要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要进行统一的规划,设施的布置,要以便民为原则,布局应该考虑距市中心的距离;其次,要转变观念,树立质量为本。充分认识到公共服务设施供给对我国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作用,同时重视引进其它的供给中心,形成多中心供给,还要明白供给的最终目的是方便居民生活;再次,重视需求,合理配置设施种类。一方面要增加公共设施的供给总量和种类,同时结合不同人群的需求进行不同的布置,关注特殊群体对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最后以政府为主导,明确主体分工定位。具体做到完善政府职能,强化社区第三部门职能,提高居民参与意识,以社区为依托,以网络连接为平台,促进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

5.结语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给优化路径是一项相对复杂和系统的工程,前人通过基本理论分析、文献研究法、比较分析等方法其进行了研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同时也应该认识到存在的不足,在今后的研究中,对于社区公共设施供给优化需要建立可实施的、可视化的最终指标性评估标准,同时要选取具有代表性、普遍性的案列调查研究,提高论据充分性,丰富和完善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提出的供给模式。

参考文献

[1]周春山,高军波.转型期中国城市公共服务设施供给模式及其形成机制研究[J].地理科学,2011,31(3):272-278.

[2]陈伟东,张大维.中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现状与规划实施研究[J].人文地理,2007(5):29-33.

篇2

关键词: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进展

中图分类号:F299.24;TU9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2)14-0199-04

美国学者戴蒙德是国外最早关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的学者之一,他在1912年参加芝加哥组织的一次规划设计竞赛中首次提出了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思想[1]。20世纪60年代开始,国外学者从不同角度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展开了持续而深入的研究,但由于时代的局限性,早期学者主要关注公共服务设施的需求预测、选址、布局等方面。20世纪80年代以来,受计算机技术和信息化浪潮的影响,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开始转向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空间优化配置、规划决策支持系统和设施配置评价等方面。通过对近年来国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主要研究内容进行归纳与梳理,明确国外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体系有利于国内学者把握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近期研究热点与趋势,为国内后续研究提供借鉴。

一、概念界定

公共服务设施(public service facility)有时亦称为公共设施(public facility),在国外与公共服务(public service)的意义基本相同,指由政府部门直接或者间接提供,供其全体国民享用的服务或者设施[2]。根据设施服务的可传送与否,国外通常将公共服务设施分为两类,一类是在家庭和社区附近直接提供服务的设施,如垃圾收集站、消防设施等;另一类是依托固定的公共服务场所,居民必须出行才能获得服务的设施,如学校、医院、图书馆和体育场等[3]。公共服务设施包含了与人们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各个方面,是使居民日常生活所需的衣、食、住、行等各种事务能就近选择,就近解决的各类设施。

目前,对于公共服务设施配置(public service facility allocation或public service allocation)的概念尚没有统一的界定,在国外文献中它与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布局(public service facility location)相近,指根据特定的规划目标,依靠一定的技术方法,对一定时期一定区域范围的公共服务资源系统地进行安排、设计、组合与布局,进而得到由公共服务提供点、线、面、网组成的多目标、多层次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体系,以满足绝大多数公民公共服务需求的过程[4]。

二、研究尺度

不同的研究尺度反映了各学科学者在不同阶段对不同区域的关注程度,也在一定上反映了某研究主题的大致发展脉络。在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中,国外学者从宏观、中观和微观三个尺度对各类公共服务设施配置进行了探讨(见图1)。

宏观尺度研究主要集中在大尺度地域范围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问题研究和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指标体系、配置标准等普适性问题的研究。对于中观尺度研究,多外学者主要关注个别地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和区域适用性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研究两个方面。微观尺度的研究是对社区(村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和个案地区、单独种类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的研究。

三、研究进展

(一)配置模式研究

国外学者对公服设施的配置模式研究主要从设施配置的资金来源、覆盖群体、管理机制等方面分析。GreenhutM.L(1980)等人通过分析影响公服设施配置的因素(如:需求、成本、福利等),创建了一种基于福利经济的新型公服设施配置模式[5]。Okafor.S.I(1981)认为,公共设施的扩张通常有三种方式:第一种是增加现有设施大小或容量,第二种是在新的地方新建设施,第三种是第一种和第二种的结合。在此基础上,他提出利用一些固定的供给点扩大公服设施配置网络的模式[6]。Michalos A C(1999)等人运用线性模型分析出公众对市、省和联邦政府提供的公服满意度,结果表明,一种自下而上的模式优于自上而下的配置模式[7]。Joao C.Teixeira(2008)等人提出了一种离散型的公服设施等级配置模式,并通过一个学校网络规划案例验证了该模式的有效性[8]。Nip D(2009)指出,现有公服设施管理系统是基于专家学者和规划管理部门的,缺乏公众参与,他提出在公服设施配置中通过公私合作形式加强公服设施管理的公众参与[9]。Olivier Bochet(2010)等人提出了可以解决所有集中决策所引起的问题的广义多元决策机制[10]。可以看出,随着线性规划方法的运用和信息化技术的发展,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置模式也日益科学化和精确化。

篇3

关键词: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投融资模式

1 城镇基础和公共服务设施的基本界定

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简称“两个设施”)是城镇发展水平和文明程度的重要支撑,是城镇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的物质条件。按照功能和形态的差异,城镇基础设施是城镇生存和发展所必须具备的工程性基础设施和社会性基础设施的总称。工程性基础设施一般是指能源系统、给排水系统、交通系统、通信系统、环境系统、防灾系统、地下公共设施及附属设施等市政基础设施;社会性基础设施则指行政管理、文化教育、医疗卫生、商业服务、金融保险、社会福利等设施。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服务的设施,主要包括加强和促进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发展的设施等。如表1所示。

2 城镇“两个设施”建设现状问题

2.1城镇基础设施建设适应不了城镇化发展的需要

伴随着城镇规模的快速扩张,城镇基础设施相对滞后影响了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的完善。首先,城镇公共交通设施建设不足。大运量公交系统、公交场地建设,公交换乘枢纽设施建设,公交专用道建设不足,城镇交通拥堵严重。其次,城镇污水与垃圾处理能力不足。城镇生活垃圾集中的收集、清运、处理能力、污水处理能力仍然明显不足,远远满足不了城镇环境保护的功能需求。再次,城镇供水、排水设施严重不足。在全国600多座建制市中,有近400座城镇缺水,其中缺水严重的城镇达130多个,全国城镇每年缺水60亿立方米。最后,城镇民用燃气水平低,能源结构不合理。居民使用液化气,燃料气化普及率与先进国家相比差距较大,由此造成的燃料浪费和环境污染现象严重。

2.2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满足不了社会民生的要求

伴随我国城镇规模的快速扩张,城镇卫生、教育、养老、住房、文化体育、社会保障等等设施发展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首先,城镇医疗卫生服务设施覆盖不足。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镇、大医院,中小城镇医疗资源严重短缺,城镇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包括社区卫生站或卫生室)更是不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突出。其次,城镇教育服务设施短缺。城镇中小学原本不足的教育资源不适应持续增加的农民子女就读的需要,不少城镇只能采取挤占学校功能用房、增大班级名额等应急性办法扩大学校容量。公办幼儿园(学前教育)容量不足、供需矛盾凸显,上学难、上学贵的问题依然存在。最后,城镇保障住房严重不足。在全国城镇低保家庭中,各级政府通过各种方式已解决的住房困难户仅占7%左右;在全国已开展廉租住房的城镇,其覆盖率仅有1%。大量农民进城的保障房需求更是无法满足。上述问题的存在,已经严重影响到经济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利于城镇中心职能和多功能作用的发挥。

3 创新城镇“两个设施”多元化投融资模式

3.1创新公益性设施投融资体制设计

城镇公益性设施项目是指无收费机制、无资金流入的项目,包括城镇敞开式道路、城镇绿化、城镇照明、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安全、公共文化、公共体育等设施建设,理应由政府部门完全负责,实施政府保障型的投融资体制。

(1)实施政府主导、各级政府合理分工、合理负担的公共财政投资体制。理顺各级政府之间的投资分工与协作关系,克服基层政府失灵,提高整个政府部门的融资能力的均衡性,保障基层政府有足够的履行公益性设施建设的投资能力。在保持城镇政府在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地位的同时,适当上移中央与省政府的部分“两个设施”投资职能。需要打破地方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过多承担“两个设施”建设的格局,加大高层政府的投入。尤其在农村公路、基础教育、基层医疗、基层文化等公益性设施建设方面,应当加大高层政府的投资力度。

(2)拓展用于公益性设施建设的财政渠道。加大中央一般性特别是均衡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规范整合各类财政性投资支出,适度提高土地收入,国有资产收租分红收入、矿产资源收入、收费收入资产变现等补充公益性设施投资的资金,建立财政公益性设施投资基金。尝试运用发行政府公益性设施建设债券等金融手段筹集建设资金,建立鼓励发达地区、国内外企事业、社会团体无偿捐献、捐建各种公益性设施的机制,提高公共财政投资保障能力。

(3)支持民间资本投资社会公益事业。政府保障公共教育、公共卫生、公共交通、社会福利等公益性设施建设的资金供给,并不意味着此类公益性设施的建设管理责任都需要政府部门独自承担。要打破行政垄断,大胆引进竞争机制,改变传统的投资配置方式,通过招投标、代建制、合同制等新型的投资方式,强化责任约束,提高公益性设施的投资运营质量与效率。

(4)支持社会资金捐建公益性设施。参照国际惯例,通过提高应纳税所得额的扣除比例等办法,大力拓宽民间资金捐建各类社会公益事业的途径,可以鼓励国内外大企业、民间基金会、社会团体和各界人士捐资给政府兴建各类公益性项目,也可以民间基金会等名义直接出资兴办公共教育、社会福利、公共交通、社会保障及其他社会公益性设施,形成公益性设施建设项目以国家投资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捐建的多元资金筹措机制。

3.2 创新经营性设施项目资金多元化供给模式

与公益性设施项目和准公益性设施项目不同的是,经营性设施建设项目的最大特点就是投资的社会效益(即外部性)较弱,经济效益最强,因而投资主体主要由企业来担任。但由于基础设施是关系国计民生的关键行业,具有明显的正外部性或效益外溢,也需要政府投资支持。

(1)吸引民间投资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制。随着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市场的不断开放,价格和收费制度进一步改革,从优化国有资产战略性布局的全局出发,应当鼓励和引导有实力的民间资本通过参股、控股、兼并等多种途径参与市政公用事业单位的改组改制,具备条件的市政公用事业项目可以采取市场化的经营方式,“向民间资本转让产权或经营权”。对于职业教育、教育培训、营利性医院、商业文化体育、商业性养(托)老服务、疗养院等具有经营性质的城镇公共服务设施来说,考虑到其具有市场需求大、个性差异大等特点,应当鼓励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等方式进行投资建设,形成优质服务。

(2)开展现代金融信贷服务。政府部门可以通过实施注资信用担保机构,适当降低项目资本金比例等政策,鼓励商业银行对以项目法人公司作为承贷主体、贷款项目资本金足额合法、贷款项目预期效益好、项目收益与还款来源有保障的经营性项目,扩大中长期开发性贷款。同时,还要积极争取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国际开发协会、国际金融公司、亚洲开发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的贷款支持。

(3)积极扩大直接融资。鼓励投资实力强、主营业绩突出、信用等级高、项目预期效益好、还本付息有保障的制水、燃气制储、热力生产、污水处理、城镇废弃物收集和清运、高速公路、港口等经营性设施项目企业通过发行品种多样、功能齐全、利率灵活、中长期为主的高收益公司债券来筹集建设资金。积极扩大多层次股权融资。对于回报性良好、投资量大、融资期限长的城镇交通、电力、水务等城镇经营性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来说,可以通过股份化改造转制成为股份公司与集团公司,通过发行股票招募资金进行投资。

篇4

关键词:城市规划 新加坡 新镇 邻里中心 公共服务设施 对比

Abstract: Singapore as the island whose land area is about 700 square kilometers. The city construction is in intensive and high efficiency as the primary criterion and forms a set of perfect planning system in the process of city development. And our country is in from divergence to intensive city development stage, research and Singapore city planning theory has positive significance. This paper briefly introduces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in China and Singapore City Planning in the planning system, and gain enlightenment from.

Keywords: city planning; Singapore; new town; neighborhood center; public service facilities; contrast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新加坡公共服务设施体系

新加坡在人居环境建设方面拥有美誉,其公共服务设施设置作为宜居环境建设重要的一方面值得借鉴。在城市规划实践中,新加坡的“新镇-邻里中心-邻里组团”的规划理念的应用取得不错的效果。

新加坡新镇公共设施根据其等级和服务范围从大到小,包括新镇中心(new town center)、邻里中心(neighborhood center)、邻里组团中心(residential precinct center)。其中邻里中心是较为重要的组成部分,结合政府组屋分布,保证居民8分钟步行可达,为居民提供生活配套服务的设施,主要功能为商用产业,其实质是购物中心。同时,邻里中心定位为社区商业服务中心,与社区政务服务中心、社区综合服务中心共同构成社会配套基础设施系统。

2、新加坡与我国公共服务设施规模分级的比较

在居住规模分级方面,新加坡与我国存在较大差异。新加坡居住是以新镇模式结合城市总体规划串联式发展,强化了新镇层次,建立了新镇、邻里中心、邻里组团为梯度的三级结构,注重按照不同层次的梯度要求进行规模化、社会性、复合型的公共设施配套。新镇级设施服务约15至30万人口规模,邻里中心级设施服务约1.5至3万人口规模。我国的居住采用居住区、小区、组团为梯度的三级结构,其中新加坡的邻里中心级相当于我国两个居住小区级的规模,但较之我国的居住区的规模要小约1/2。而新加坡邻里组团级所服务的人口规模则是我国居住组团人口规模的1.5-3倍。

新加坡各级公共中心的服务规模

我国各级公共中心分级控制规模

3、新加坡与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内容的比较

公共服务设施可按功能分为经营性和非经营性两类。非经营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新加坡主要集中在新镇级,我国主要分布在居住区级和小区级。经营性的公共服务设施,新加坡新镇级设施主要集中购物、金融、餐饮、娱乐等功能为一体的大型综合商业中心,而且与地铁站和公交转换站、主干道紧密结合;邻里中心级的设施一般在交通便利地段集中形成的日常综合商业中心,以商业、金融、娱乐等功能为主,必备基本项目有银行、超市、餐饮店、洗衣房、美容美发店、书店、电器维修店等,建设形式以商业大厦或商业广场为主,单独用地进行建设,既缩短了这些设施与社区居民的距离,又能充分满足人们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既做到便民利民、又能提升社区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环境质量。新加坡邻里中心与我国居住小区中心主要的功能相类似,均是围绕社区服务的教育、医疗卫生、文体活动和小型的金融等功能。

新加坡各级公共中心的内容

我国各级公共中心的内容

4、新加坡与我国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形式的比较

新加坡各级公共服务中心一般集中设置,形成综合商业服务中心,能够为居民提供便捷和多元的服务。而我国的相对较分散,常见为沿街设置。小区中心与组团中心缺少较高层次的公共设施,居民的社区归属感不易形成,缺乏社区氛围。

新加坡商业服务设施布局示意我国居住区商业设施布局示意

篇5

目前,我国住区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是按照《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 93)的标准,以分级设置、千人指标为依据建立的。在这种理念下,住区被视为静态的空间单位,有着相对固定的人口、相对固定的市场规模,以及假定的市场与人口相对应的自足关系。住区服务功能的空间布局被极大地简化,只需要按照居住人口的规模加以“配套”。但是,随着居民交通能力的不断提高,居民日常生活范围大大增加,住区自足性特征逐渐消蚀。因此,有必要将住区作为城市经济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来理解。

笔者试图从供需特征的差异化出发,通过对城市地理学和城市经济学等相关理论的研究,抽象总结出区位因素与住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理论。

2、级差地租理论

传统的地租理论将地租定义为使用土地的代价,是土地作为生产要素之一,投入到生产过程中所得到的报酬。在完全竞争的假设条件下,市场原则是将土地出租给最高的竞标者,而为了支付高额的地租,土地租用者必须要为这块土地安排收益更高的用途,或者生产要素之间更优的投入组合。

匹兹堡大学的经济学教授Hoover将生产函数和地租理论结合起来,推导出竞租函数。

1

其中:TC代表单位土地面积上非土地投入的总成本;F代表单位土地面积上,所投入的固定成本;Q代表单位土地的产出;R代表最大可支付租金;P代表单位产品的市价;t代表单位产品单位距离的运输成本;x代表距市场的距离;a和b是影响该项经济活动的可变成本的参数。

通过这个函数,我们可以得到理想情况下的竞租曲线(图1)也就是说,处于城市中心区位土地的商业用途比例最高,商业容量最大;随着区位向城市移动,商业容量逐步降低。具体到住区,我们会发现,不同区位的住区会占用不同的经济容量,在理想状态下,在空间规模与人口规模均相似的情况下,位于城市中心的住区会比位于城市边缘的住区具有更大的商业容量和更高的开发强度。据此可以提出假设1.城市区位会对住区配套设施产生影响,且位于城市中心的住区会比位于城市边缘的住区提供给居民更高层次的支持性。

图1 理想情况下的竞租曲线

3、资本密度和人口密度

(1)资本密度,是指单位土地面积上的资本投资,在建筑层面上,可以通过容积率、建筑密度、建筑高度等来表示。建设建筑物需要两种投入――资本投入与土地投入。

一般来说,开发商的目标函数可以表示为:

2

其中,J为利润,p为单位面积的收入,r为单位面积的土地价格,i为利息率,H为建筑面积,N为资本投入,L为土地投入,pH ( N , L )为总收入,rL为土地成本,iN为资本成本。

在其他因子不变的情况下,当土地价格上升时,资本变得相对便宜,开发商就会增加资本的使用量,减少土地的使用量,以获取最大利润。相反,则会增加土地使用量,减少资本使用量。综合地租理论,就可以得出资本密度由城市中心向递减的规律,即在城市中心,由于地价昂贵,容易造成高容积率和高密度。

(2)人口密度,是指单位面积土地上居住的人口数。

即人口密度=人口/土地面积,考虑到资本密度的影响,高容积率和高密度必然会导致高人口密度。需要说明的是,人口密度是以居住地来测算的,也就是说,度量的是晚上12点至凌晨6点的城市活动。因此,人口密度与就业密度可能有相当大的差别,而这一点,正是产生大量的城市通勤的根本原因。而通过比较人口密度和就业密度在不同区位的变化,就能比较直观的把握城市不同区位的就业分离情况,进而能看出城市的就业分布与空间分布。

通过资本密度和人口密度的对比,可以提出假设2.城市中心相对于城市边缘区,具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更丰富的服务设施。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住区相对于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住区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同时可以进一步推断出城市边缘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的要求高于城市中心区。

4、城市的生态特征

城市生态学认为,城市区位实际上是内在的城市空间资源分配的生态结果和外在表现。麦肯齐提出了城市发展的过程研究模式,他认为城市的发展包括分散、集中、隔离、入侵和接替五个主要过程。城市的分散和集中体现了城市的扩张过程,而在城市的集中、隔离和入侵的过程中,城市空间使用上的分布及其变化展现了城市发展的过程。

住区作为城市的有机组成部分,自然而然也会受到城市宏观发展变化的影响。在城市的扩张中,原本位于城市边缘的住区会逐渐被扩张后的城市空间包围,而住区的配套设施随着与城市相对位置的改变,也会具有不同的支持度。如图2所示,右图的住区相对于左边,具有更高的经济容量,同时也需要配套设施提供给居民更高层次的支持性。现实生活中除了规划层次上的调整外,还出现了居民的“破墙开店”的现象,这在20世纪60-70年代建于城市边缘的“新村社区”中表现尤为明显,可谓是民间对住区支持功能的自我调节。生态过程中的“入侵、接替”的过程同样会在住区中发生,即居民的居住变迁和流动会带来包括消费能力、生活习惯、就业要求的变化,同时也会影响到住区配套设施支持能力的变化。据此可以提出假设3.城市住区配套设施的支持能力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随着城市整体空间结构的变化、人员的流动等因素而发生变化。

图2 城市的生态特征

5、结语

通过对城市经济学和城市地理学等相关学科的研究,笔者得出以下结论:

(1)城市区位会对住区配套设施产生影响,且位于城市中心的住区会比位于城市边缘的住区提供给居民更高层次的支持性。

(2)城市中心相对于城市边缘区,具有更完善的基础设施和更丰富的服务设施。位于城市中心区的住区相对于位于城市边缘区的住区与城市的联系更加紧密,具有更强的开放性,同时可以进一步推断出城市边缘区居民对公共服务设施便利性的要求高于城市中心区。

篇6

【关键词】差异性需求;小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中图分类号:TU98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住房制度改革和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公共服务设施的配给方式逐渐向服务型和盈利型模式转变。原来政府和企业等单位所承担的部分公共服务职能,交由社区来承接。因此,社区在居民生活中的作用愈发重要。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如治安、卫生、公共场所、医疗保健、就业、住房、养老等)需求日益迫切。而加强社区公共服务设施建设是发展社区公共服务的基础。

近年来,虽然我国已经加强了对小城市社区的建设,但从实施情况看,小城市社区建设在推进过程中比大、中城市难度更大。小城市观念更新、体制改革、社会变迁的速度都远远落后于大城市。无论是人们的身份性质,还是区域状况,都比城市社区有着更明显的复杂性和差异性。

【1】小城市社区发展滞后,已成为目前我国社区发展中的关键问题。

1 社区相关概念及分类

1.1社区

中办发[200023号文件《民政部关于在全国推进城市社区建设的意见》中对所指社区是“目前城市社区的范围,一般是指经过社区体制改革及规模调整后的社区居民委员会辖区。”本文所使用的城市社区的概念,亦即中办发〔200023号文件中对城市社区的界定。而小城市社区就是指那些处于小城市、县城或城乡结合部的社区。

1.2社区公共服务设施

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是指为了便利社区居民生活、满足身心健康发展需要、方便社区管理而建设的相关硬件服务设施和软件服务设施【9】。

本文通过梳理和整合规范和文件【7】【8】中有关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内容,结合小城市公共服务设施的实际发展需求,选取以下设施作为研究对象。

社区文化服务设施,包括文化活动中心(社区图书室、社区科普站,青少年、老年人活动中心);社区体育服务设施,指社区健身设施(社区休闲广场,健身器材,室内活动室等);社区医疗保健服务设施,主要有卫生服务中心;社区教育设施,主要包括社区幼儿园;社区福利与保障(援助)服务设施,包括老年人综合福利设施,含残疾人服务中心、社区心理咨询室、社区法律咨询室等;社区管理服务设施,包括居委会、社区服务中心(提供家政、就业指导、咨询等综合服务)、警务室;以及社区商业金融业服务设施。

2东平县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现状及问卷调查

2.1典型社区的选取

通过对县城所有小区的分析,东平县城综合了商品房社区,单位型社区,村转居社区三类社区形式。

单位型社区依然是主要居住模式,由于社区建设年代较早,设施配置的标准较低,存在设施老化等一系列问题。例如建委家属院,交通局家属院。20世纪80年代~90年代建设的早期开发小区型社区,多采用比较传统的规划布局手法,空间紧凑,人口密度较高,配套设施不全,如佛山小区。新建居住小区,建筑质量较好,社区服务设施配置较完善。村改居社区多位于配套基础差的城市边缘区。社区内公共服务设施供应严重滞后与低效,居民构成以就地安置的拆迁户为主。

通过以上分析,分别选取了2个新建商品房社区、1个旧商品房社区、1个单位型社区和2个村转居社区作为调查点。 基本涵盖了所研究对象的基本情况。

2.3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存在的问题

(1)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不能满足居民的需求

配套层次单一

现有的公共服务设施以街坊级为主,缺乏居住小区级配套。

设施类型滞后

旧式居住小区仅有半数建有基本的配套设施,且存在规模偏小、设施落后等问题;新建居住小区虽然基本都建有配套设施,但其中多数是物业管理,并没有构成真正意义上的社区服务。除了个别高档住宅区之外,所有的社区都缺乏文体设施,社区图书室、阅览室等几乎不存在,体育健身设施及场地的活动场地严重不足,社区医疗设施实质上均为个体私有,并非为社区居民服务的非盈利性组织。

③建设标准偏低,存在质量问题

(2)原有标准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需要

现行我国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规范》(GB50180—2002)。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各层次的居民对于社区公共设施也提出了新要求,其中的部分内容难免会不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

(3)非营利性公共服务设施缺乏

住房商品化导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侧重于营利性设施类型,公益性项目和经营型项目的建设程度差别大。社区福利设施、文化活动站等普遍缺乏,而以经营为目的的第三产业服务项目品种繁多。

(4)社区公共服务设施资源配置有限

小城市的社区服务主要依赖政府的投入和推动,许多社区应配备的基础设施会迫于财政负担而缩水甚至取消。小城市资源配置有限,单位制社区和商品房社区的设施由于管理体制、营运成本等诸多原因无法资源共享。

2.4问卷调查概况

通过本次调研,主要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小城市社区居民属性的群体特点,分析居民对设施的群体需求偏向;

居民对社区管理和社区生活的认知,分析居民对社区生活的需求程度。

(3) 小城市社区居民属性的差异性,分析不同群体所需求的服务质量和服务层次的侧重情况、对配套设施的依赖程度,以及利用周边城市设施的情况;

(4) 小城市社区类型差异性,分析不同社区对设施的需求差异。

调查问卷包含两部分:

(1)居民的基本信息,包括性别、年龄、学历、职业、家庭收人消费、家庭结构等,结合政府资料作为影响公共服务设施需求的基本人口特征考虑;

(2)居民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使用偏好,需求及评价,作为居民需求的基本特征加以分析。

3影响小城市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差异的因素分析

3.1居民结构

3.1.1居民年龄结构

社区居民年龄结构变化较大,不同年龄段的居民由于受身体状况、思想观念、生活习惯等因素的影响,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有着不同的需求。老年人增多的趋势对社区公共服务设施的影响较大,对其依赖程度最高。需要提供日常生活照料、医疗服务和心理咨询等托老服务。而中青年人群对社区生活的依赖性较弱。

3.1.2居民阶层结构

社区居民的阶层化带来了社区公共服务设施需求上的差异。经统计分析,随着文化程度、收入消费水平、社会地位等的不同,其生活习惯、价值观念、设施需求程度和对社区的认知均有较大的差异性。文化程度、收入消费水平、社会地位越高,对文体娱乐设施的需求越高,在生活习惯上对社区的依赖越小,对社区的归属感越弱。文化程度、收入消费水平、社会地位越低,对基本生活设施如幼儿园,医疗卫生的需求越高,在生活习惯上对社区的依赖越大,对社区的归属感越强。由于收入的不同,小城市社会各阶层享受的社会福利有较大差异,低收入阶层依然对基础公共服务设施需求最强烈。

篇7

关键词:新公共管理理论;城市社区;公共服务

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社会福利体系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自从它出现以后便受到了中西方国家的广泛关注。西方国家在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以社区公民为核心的社区公共服务自给体制,并有着各自的特色值得我们学习借鉴。而相比较西方国家相当完善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体制,我国在这方面由于政治改革和经济支持等问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此建立完善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提高社区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有有利于提高居民的生活水平,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环节。[1]

一、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的困境

1.资金短缺导致基础服务设施硬件条件不健全

虽然社区提供的公共服务中包括一些基础健身设施或者娱乐设施,但是由于资金和场地等问题。而现在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居民生活也在提高,居民对于生活关注的不再仅仅是温饱问题,居民也在追求着生活质量的提高,但是一方面社区活动的形式和内容缺乏吸引力,无法满足居民需要。[2]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短缺社区基础服务设施缺乏,很多单元楼没有活动场地,不能满足居民就近活动、多元化活动的需求,一些老人反映晚上想要锻炼还需要走到离社区几公里的公园,根本不方便,同时服务项目比较单一,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不高的问题也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影响着居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改善和对社区公共服务能力的认同。

2.以政府为主的单一社区公共服务提供主体

我国现在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主体是以政府为主导的街道办事处,由街道办事处领导下辖的社区提供公共服务。理想情况下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组织应包括承担社会服务职能的政府部门。政府同时作为社区公共服务的提供者,还是社区公共服务的生产者,导致的问题是因为没有竞争,社区公共服务效率差,效果不好。[3]政府工作是唯一的生产者,供应者,在提供社区公共服务的时候就容易松懈,态度不端正。

3.居民社区公共服务建设的参与度不高

由于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主体的单一,政府作为公共服务提供的主体,居民委员会很难发挥其自治的作用。另一方面居民参与感和参与度不够。我国的城市社区建设仍处于初级阶段,居民脑海里对社区的认识还不够彻底清楚,再加上社区公共服务的发展也不够完善,随着而来的就是居民的社区意识的不足,居民的社区认同感和社区归属感也无从提起。居民的社区参与度当然不够,也缺乏参与的积极性和参与意识。城市社区作为居民自治的重要一部分,现在面临的问题是社区逐渐变成政府的处理一些基础社会事务的组织。

4.政府职能行政化倾向严重

这样的话,社区承担了大量的行政管理事务,根据中办、国办《关于加强和改进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建设工作的意见》规定,城市社区居民委员会的主要职责就包括社会治安、社区矫正、公共卫生、计划生育、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社会保障、社会救助、住房保障、文化体育、消费维权以及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流动人口权益保障等工作,在某些社区承担的也许更多。[4]这样社区居民委员会本身的自治职能逐渐被淡化,居民慢慢的不再是社区居民委员会的服务对象,社区居民委员会实际成为了中州路街道办事处的下属行政机构。

二、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的创新途径

1.建立完善的财政体制

多方面吸纳资金建设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社区公共服务在发展阶段需要大量的资金的支持。社区公共服务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的支持,如果想让社区公共服务健康发展,就需要建立完善的财政体制支持,让社区公共服务效率最大化。首先政府应建立一个完整的财政体制,根据社区的实际情况发放资金,同时可以建立一套绩效奖励机制,如果完成了限定的绩效目标,政府可以在下一季度适当增加财政支持,激发社区公共服务的积极性,从而提高社区公共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5]其次政府建立完善的监督体制,让居民可以通过不同的途径了解资金的流向,并可以质询和问责社区居委会,督促社区公共服务质量的提高。

2.建立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主体供给模式

现阶段的公共服务供给中,政府占据主导地位,但是单元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由政府决定提供什么类型的公共服务,很难考虑到居民的实际需要,居民也没有选择的余地只能被动的接受服务。由于没有其他的社会组织与政府竞争,很容易存在公共服务效率低下的问题。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这样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模式已经无法满足居民的需要,急需改革。一方面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充分发挥市场的作用。政府应逐渐从公共服务提供者的身份中抽离出来,引入市场力量参与到社区公共服务里来。

3.积极推进居民参与,增强社区归属感和认同感

居民作为享受社区公共服务的主体应该被政府所重视。以前居民的真正需求经常被忽略,导致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效率低下,不到位,缺乏等各种问题。城市社区在我国发展年数还少,仍处于基础阶段,居民对社区的了解还是不够完善。另一方面政府可以丰富居民的社区生活,开展各种各样的社区文化活动,一方面寓教于乐,增强居民的凝聚力,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可感和归属感,另一方面为居民参与社区公共服务打下了良好的群众基础。

4.避免行政化趋势,划分清楚职能

政府应将职能明确细化,不管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公共部门,还是街道办事处社区都有一套完整统一的规章制度并将职责分配到位,不管居民在哪里享受公共服务都能“有法可依”另一方面政府应完善社区自治以减少行政化趋势。[6]在城市社区公共服务中,政府影视政策的制定者,监督者而非执行者。正如公共财政经济学家理查德A.马斯格雷夫所说:公共需要的供应“并不要求它必须有公共生产的管理,正如公共生产的管理并不要求它必须有公共需求的供应。在决定各自的适当范围时,应根据各自不同的标准”。[7]在社区公共服务发展的前期需要政府的引导,但是随着社会的发展政府应当逐渐抽身,由社区自己承担起自治职能,让社区公共服务活力迸发。中国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兴起起于改革开放后,随着我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城市社区公共服务在人民的生活中占得比重越来越大,但随着也出现了很多问题亟需我们解决,通过结合中西方理论研究和其他地区的实例分析,我们得出结论城市社区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应从以政府为主导的一元制模式逐渐转变成多元化的社区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充分利用市场的力量,激发社区公共服务的活力,改善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的水平和质量。引入市场竞争机制和其他的社会组织,在政府的正确引导下,实现城市社区服务的效率最大化。

作者:徐春光 单位:河南大学民生学院

参考文献:

[1]吕慧敏.社区公共服务的供给现状及对策研究[J].东方企业文化,2012,3(19):8-10.

[2]陈浩天.资源下乡:农户需求治理与政府治道变革的服务转型[J].学术交流,2014(9).

[3]陈浩天.政府民生治理:公共权力的合法性运作与演进谱系[J].湖北社会科学,2015(8).

[4]戴维∙奥斯本,谭功荣,刘霞.译.再造政府[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

[5]陈浩天.农户土地流转需求意愿的假设证伪与模型建构:基于全国20省236村2998个农户的实证调查[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15(10).

篇8

关键词: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现状;融资方式;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提高,国家越来越注重在文化方面的软实力的提高。国家出台的发展规划纲要就指出,到2018年基本上使我国大小城市实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全覆盖,建立起完善的体系和制度,使广大人民群众能够方便顺利的享受各种公共文化服务,使其基本的文化权益得到有效的保障。近年来,我国的民间资本正在有条不紊进入公共文化服务领域,从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生产力更快地进入文化领域,使得文化服务的覆盖范围更加广泛。

一、公共文化服务设施供给现状中存在的问题

1.关于文化的大众化需求和精英化供给不协调

我国的公共文化具有悠久的历史,公共文化萌芽于封建主义社会,当时的文化是由上层阶级的少数精英才能够消费和享受,因此,当时的文化可称为“精英文化”,文化的发展主流为精英文化[1]。随着现代社会人们科学技术、经济水平和思想意识发生的巨大改变,文化也出现了不同的发展方向,例如,大众文化。大众文化就是由广大人民群众所消费的文化,它的出现是我国文化发展历史的新纪元,代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色和小有成效。然而,大众文化的发展形态还不够成熟,深入研究后发现现阶段的大众文化仅仅是以一种传播形式存在于我们的社会生产和生活中,而且它的传播方式在某种程度上与封建社会的精英文化有所类似,传播端开始于上流社会阶层,公共文化并没有与市场经济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挂钩,而且由上流社会精英诸如艺术家、文化管理部门制定的精英文化与公共文化相差甚远,这就造成了精英文化与大众文化之间的矛盾冲突。

2.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的不平衡

文化与经济发展是两者相辅相成,因此不同的经济发展水平产生了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水平[2]。由于我国目前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发展水平相比于发达国家有着一定的差距,城市与乡村之间,不同的阶层之间,不同的人群之间都存在着巨大差异,这就造成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整体不平衡。这种不平衡的根源是深远的,早在改革开放初始阶段,我国重点发展的区域的公共文化服务水平是很高的,然而水平高的区域并没有带动其他区域,这就成为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平衡发展的重要原因。另外,虽然我国地大物博,但是资源矿产分布极不平均,这就造成了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的巨大差异,从而加剧了它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配置的不平衡。

3.文化供给脱离公共文化愿景

从规模来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的投资水平是相当大的,但是其产生的作用和成效相比于它的规模却是远远不够的[3]。例如,我国某大型城市的某博物馆。从其外观上来说,建筑气势宏大壮观,无论从建筑面积和风格来说都是令人瞠目的。可是,博物馆的重点在于其内部所展览的物品,展览品的文化底蕴和内涵价值决定了该博物馆的真正价值。然而,博物馆内的展览品不仅从数量上来说与其占地空间相差甚远,而且所展览的物品也是平淡无奇,毫无价值,前来参观游览的人流量日渐减少。博物馆就是公务文化服务设施,那么建造这么一个豪华宏伟的博物馆的钱从何而来,这些是否真正为我们公共文化所服务了?究其原因,就是因为我们花费巨资所建造的公共文化设施脱离了大众愿景,这样的博物馆并不是我们大众所追求的,它不仅没有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反而浪费了国家和人民的钱财。

二、公共文化服务融资方式的选择策略

1.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设施融资的主体

因为我国是发展中国家,偏远乡村和经济发展水平相对落后的地区依然存在,因此,政府供给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不可或缺的一个重要环节[4]。由于经济发展相对不成熟,市场资源的配置能力尚不强势,市场的形成还需要一定的时间和机遇。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在这个关键的阶段有需要崛起,因此,国家需要大量的资金来投入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中。这就需要政府及相关部门出手援助,必须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投资,努力进行相关方面的工作。对政府来说,其本身就具有进行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基本义务和责任。政府为融资主体是指政府将资金从所有者的手中融集起来,然后再分配给管理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相关部门,予以建设工作。目前政府融资方式包括:国家预算、中央和地方政府财政资助、城市相关部门维护建设资金、公用事业资金援助等。政府融资方式实力雄厚、种类多样,将成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建设的主体力量。

2.资本市场融资是关键

随着社会经济市场的完善和发展,资本市场以其雄厚的实力、先进的意识、成熟的管理特性成为当代经济市场的主流。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国际贸易的兴盛,越来越多国外的先进企业进入中国,跨国企业如今已成为我国企业发展不可缺少的企业。如今,股票市场、债券市场、基金市场已成为资本市场的主要形式,越来越多投资者甚至是普通大众都加入了资本市场中,成为投资资本市场的一份子。资本市场有效地调节着资金供求双方的平衡合作关系,资金充裕的所有者将资金转移到资金缺乏的所有者手上,这样在一定程度上长期维持了一种市场的平衡发展。通过资金的有效转移,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可获得大量且充裕的资金补给。如果说政府的财政支撑是主体,那么当公共文化服务融入到先进的资本主义市场之后那便是真正地走上了发展的正轨,资本主义融资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施走上兴盛的关键方式。3.项目市场化融资是保障项目市场融资是我国经济发展多样化的一种代表性产物,它可以合理有效地运用于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投资工作中。项目融资具有多方面的含义,主要包括两种方式。表面上的项目融资就是我们平常所说的贷款[5]。因为我国的公共文化的服务设施建设工作是大势所趋,这归根结底是利于广大的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它是促进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而且,国家和政府相关部门也在多方面鼓励和扶持社会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的建设工作,因此,在贷款方面是一路畅通的,而且贷款对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工作这种具有广阔前景的利国利民的工作是十分适合的;深层次的项目融资包括产品支付,资产证券化等等。其中产品支付已经得到广泛的应用,并且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不同的项目融资方式都有其自身的优点和不足,我们应该针对不同的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去采取不同的项目融资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合理有效的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融资工作。

三、结论

由于我国社会发展的不均衡以及现阶段经济市场体制的复杂性,导致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投资工作的举步维艰。基于这样的艰难背景,我们应大力促进我国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发展才是硬道理。不同的发展时期,我国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的供给形态是不同的,我们应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和探讨。只有从其根本问题出发,详细的分析其产生的现象及原因,才能真正做到对症下药。如今的社会融资方式多种多样,每种融资方式都有其优点和不足。对每种融资方式都应该进行研究,将它们与我国现阶段的公共文化服务实施供给形态整体分析,只有在最适合的状态下选择最合适的方式才是最终的目标,才能在真正意义促进我们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发展工作。

作者:杨铮铮 何文婷 单位:浙江万里学院

参考文献:

[1]徐鲲,肖干.农村公共产品供给机制的创新研究[J].探索,2010(02):9-94.

[2]吕炜,王伟同.发展失衡,公共服务与政府责任———基于政府偏好和政府效率视角的分析[J].中国社会科学,2008(04):52-64.

[3]何芳,李晓丽.保障性社区公共服务设施供需特征及满意度因子的实证研究———以上海市宝山区顾村镇“四高小区”为例[J].城市规划学刊,2010(04):83-90.

篇9

[关键词]普通公路沿线设施 服务功能 需求

中图分类号:U4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18-0210-02

1 引言

相比高速公路,普通公路提供给出行者的是出入方便的开放式交通,并且不收取过路费,对大部分车辆有着相当的吸引力。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普通公路网络的不断完善,其车流量呈快速增长的趋势,特别是一些重要的国省干线公路,在承载着市域内繁忙交通流量的同时,还承载着了大量过境与出入境交通流量。截止到2014年,我市除高速公路以外的国道日均交通量已超过2.5万辆(折算成标准小客车),省道的日均交通量也已突破1.9万辆(折算成标准小客车)。由此可见,如何提高普通公路沿线实施的服务功能,为广大出行者创造完善的出行条件,为养护管理单位提供合适的场所,满足其切实需求,是摆在相关公路从业人员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2 现状特点

目前天津市普通公路共有管理站及道班205处,分布在全市的国道、省道干线及县级公路上,使用的道班房多为解放后陆续建设。其主要问题是:布点不尽合理,房龄不一,有些由于年代久远、标准过低,已显得陈旧破损,急需修缮或改造;有些由于养护体制的变更、人员调动、养护机械化水平的提高等多重原因已被闲置;现有的道班房在使用功能上多数已不能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为充分发掘利用现有道班资源,要求对其重新进行调整组合,避免资源的闲置浪费。

由于普通公路的开放性,公路法及相关法规对其沿线服务设施的建设和经营权的规定还不够详尽,导致沿线服务设施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现有的服务设施主要是大型石化企业或个人经营的加油站及公路沿线居民开设的饭店、汽修店、商店等。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管理,其存在着标准不一、功能单一、设施简陋、服务水平低,分布不均匀等缺陷。甚至还存在随意搭建的现象,造成所在路段的交通组织混乱,干扰主线行车,有较大的安全隐患。

3 功能分析

普通公路沿线设施按照其服务对象和使用功能,主要可以分为如下几种类型:为旅客提供服务的设施、为车辆提供服务的设施、管理设施及其它设施。其中为旅客提供服务的设施主要包括提供住宿、休息、购物、餐饮的场所及公厕等,为车辆提供服务的设施主要包括停车场、加油站、维修点、洗车房等;管理设施的功能主要包括办公、养护和后勤;其它设施主要包括办公用房、员工宿舍、员工餐厅等相关管理设施及必要的电气、给排水、污水处理、锅炉房等配套设施。以下将结合普通干线公路的特点和服务对象的需求,对其沿线设施所需的各项功能进行梳理和分析。

3.1 公路使用者的需求分析

公路沿线的服务区是目前为公路使用者提供各项服务的主要载体,为了从其种类繁多的服务种类中选出适合的项目,必须从司乘人员的需求入手,分析各种服务功能在需求上的差别,以便在各类服务区有重点、有区别的设置服务项目。参照有关问卷调查结果,其服务功能分析如表1所示。

1、公厕功能

研究结果表明,人的平均生理需求间隔在2小时左右,可见公共厕所的需求紧迫程度较高,是必备的服务设施。目前虽然加油站均设置有厕所,但一般规模较小、环境较差。因此,提供环境良好、设施完善,能适应大客车停靠,满足成批旅客需求的公厕是十分必要的。

2、餐饮功能

一般情况下,普通公路沿线的餐厅饭店较多,尤其是临近或穿越城镇的路段,对于本地的短途车辆就餐问题不大。但对于长途车辆,由于对周围环境不熟悉,餐饮功能需求的紧迫程度较高。因此,普通公路服务设施将餐饮作为其基本功能,但规模要适当。

3、住宿功能

根据交通安全学,车辆的日行驶时间不得超过8h。从第五次OD调查结果来看,我市国道干线存在大量8 h以上时距的长途过境交通,对住宿有一定的需求;相较国道,省道和县道由于承担多为短途交通,住宿需求很少。因此,普通公路服务设施设置时,住宿可不作为必要功能,仅在国道的特殊路段(长途车辆较多、交通量较大,远离城镇)考虑设置住宿场所。

4、购物功能

一般情况下旅客对购物的需求不大,但根据调查,一些新建的加油站都设置有小型便利店,说明还是有一定的需求。为体现“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也将购物作为基本的功能,但购物场所不用太大,主要提供饮料、方便食品等即可。

5、休息功能

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规定“连续驾驶机动车超过4h未停车休息或者停车休息时间少于20min属于违法行为”。一些欧洲发达国家的规定更加严格,“连续驾驶机动车不得超过2h就得休息,每次休息时间不得少于20min”。因此,为满足司乘人员的临时休息需要,休息功能是普通公路服务设施的基本功能。

6、停车功能

目前,国道干线所承担的交通负荷较重,整体拥挤度高达1.05,已达过饱和状态;省道干线交通拥挤度为0.88,部分路线也已处于拥挤状态,整体道路通行条件已受到较大影响,同时硬路肩宽度较窄,路侧干扰大。车辆对停车场的需求紧迫程度较高,没有专用的停车场,车辆就不能安全地停留,其他服务设施都无法使用。因此,停车场是普通公路服务设施中的必备设施。

7、加油功能

加油是车辆行驶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需求。目前,我市国省干线公路沿线已建成加油站约355个,部分加油站的规模较大,设施也较为完备,但其分布不均匀。因此,在设置普通公路服务设施时,可以考虑与现有加油站相结合,避免重复建设,节省资金和用地。

8、维修功能

车辆对修理服务的需求紧迫程度较高,尤其对中长途车辆而言。因此,普通公路服务设施将维修作为其基本功能。

9、洗车功能

为维护市容环境,在我市滨海新区和中心城区四周的B1、B2类公路服务区内均需设置洗车设施。

3.2 公路养护部门的需求分析

公路养护作业是对所有公路设施进行经常性、及时性、周期性和预防性的维护。通常养护作业可分为三类,一是日常维修保养;二是专项治理,如沥青路面整修、水毁恢复、一般的中修项目等;三是大修项目。按照普通公路养护服务分工:一、二类的维修保养和专项治理作业,由处于养护一线的公路养管站及道班承担;三类大修工程则由养护工程公司或公路基建队伍承担。针对一、二类作业,分析养护服务的各种功能,并根据不同的需求,在养管站、道班有区别的设置服务项目。

管理设施的功能应包括:办公功能(养管站),养护功能以及后勤功能。

1、办公功能:包括公路养管办公室、交调室等,以及公路系统需合署办公的路政、治理超载、超限办公等机构。

2、养护功能:包括料场、机械车辆停放区、机械维修车间、配电室、实验室、库房等;

3、后勤功能:包括职工休息室、浴室、更衣室、宿舍、食堂、厕所、储藏室、保安室等。

4 结束语

通过以上论述可见,从实际需求出发提高并完善我市普通公路沿线设施的服务功能,不仅可以更好的满足广大公路使用者的出行要求,也能相应提高我市普通公路的养护管理水平,使我市普通干线公路网能更好地服务于国民经济发展,为经济建设和社会活动提供良好的交通条件。

参考文献

[1] 《全面提升国省干道公共服务水平》.康继民,马珊珊,周爱娟,冯伟,等著.中国交通报.报纸日期:2011-11-14.

篇10

摘 要 本文对河北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公共服务设施的现状进行了分析,从体育社团发展情况、体育健身指导、体质监测服务等方面综合考量河北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情况,分析其差距和薄弱环节。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进河北省体育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加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建设;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程度;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关键词 河北省 全民健身公共体育设施 资源配置 服务

一、前言

河北省地处华北地区,环绕京、津,依山临海,占地18.88万平方公里,辖11个市、174个县(市、区)。2013年末全省总人口数7332.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28.45万人,占总人口的48.12%,乡村人口3804.16万人,占总人口的51.88%[1]。面对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等众多利好机遇叠加的大好形势,根据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数据,了解我省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资源配置情况与服务现状,发现公共体育服务场地设施资源配置与服务存在的问题,在综合考虑河北省社会、经济发展程度,合理布局、调整结构、适度开发、改善服务、优化公共体育设施资源配置,提高为民服务质量,更新全民健身观念,不断拓展群众体育广度。进一步提升公共服务体系的质量和水平,不断创新群体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二、河北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设施资源配置情况

(一)体育场地设施的总体情况

体育场地设施是作为体育事业发展的基础,是实现“奥运争光计划”和“全民健身计划”推动体育强国建设的催化剂和推动力,根据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资料显示,截至2013年12月31日,全省共有体育场地6.48万个,用地面积2.63亿平方米,建筑面积0.22亿平方米,场地面积1.02亿平方米。以2013年末全省总人口7332.61万人计算,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8.83个,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平方米,低于国家人均体育场地面积1.46m2的标准,同时也低于国家平均每万人拥有体育场地12.45个的标准[2],河北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的面积和数量均有待进一步的发展。

1.建设资金和系统归属

我省隶属于中央的体育场地总投资为55806万元,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投资金额的2.3%,隶属于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体育场地总投资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投资金额的6.8%,隶属于地区/市/州/盟的体育场地总投资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投资金额的20.09%,隶属于街道/镇/乡的总投资金额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投资金额的5.34%,隶属于居民/村民委员会的体育场地总投资金额占全省体育场地总投资金额的4.99%。

2.我省体育场地分布情况

调查显示河北省公共体育场地设施在调查的10类场所中均有分布,其中分布在乡镇和校园的排在前两位。与以往的调查相比,体育场地分布在校园的数量有所下降,乡/镇体育场地数量上升,城乡体育场地差距缩小,体育场地设施由原来过多集中分布在学校,向居住小区/街道、机关企事业单位楼院、广场和公园分布转变,分布在乡镇/村和学校的体育场地占场地数量的83%,其分布在居住小区/街道的体育场地所过少。在建设小型、多样,群众就近、就便的体育健身设施等公共场所体育场地设施方面还有待进一步加强。

3.全省体育场地对外开放情况

根据河北省第六次场地普查数据显示,河北省体育场地设施中仅全民健身路径和篮球场就有25524个和15046个,共计占到了体育场地总量的62.6%,尽管全民健身路径数量和城乡覆盖率不断提高,但是在对河北部分地区走访调查显示,很多乡镇地区的人们并不习惯也不喜欢用配备安装的健身器械进行锻炼,很多健身路径搁置成了凉衣、晒被的工具。如此看来,由于公共体育场地设施类型单一,与民俗和锻炼习惯相互不匹配,再加上分布的地理位置不适等因素,真正用于人们休闲健身的公共体育场地设施非常有限。

(二)河北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服务现状

1.我省体育社团组织情况

全省市级以上体育社团近400个,为推动河北省社会体育发展提供了坚强的组织保障,2014年河北省的全民健身活动丰富多彩,崇礼滑雪、保定空竹、北戴河轮滑、廊坊信鸽等品牌活动,进一步扩大了社会影响力,全年大型特色活动累计达160余项。如何通过各类体育活动,大力普及和繁荣群众性体育健身文化,传播和弘扬体育精神,培育、打造、社会体育品牌和影响力,实现体育社团实体化、社会化、产业化的发展。探索“政府制订政策、政府购买体育社团服务、体育社团行业监督、政府决策管理”的体育管理模式是仍需破解的难题。

2.指导科学健身服务情况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到2013年底,河北省培养体育指导员7万名,平均每万人拥有9个社会体育指导员,2013年末全河北省总人口数7332.61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528.45万人,乡村人口3804.16万人[4]。河北省农村体育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3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城镇地区平均每万人拥有19个社会体育指导员。占总人口51.88%的农村地区,拥有的体育指导员仅占18.6%,河北省城镇地区每万人拥有社会体育指导员的数量是农村地区的6倍还多。农村体育社会指导员的缺乏,势必会影响普及并强化广大农民兄弟的健身意识,更不利于实现城乡公共体育服务一体化发展。

3.体质监测服务水平

2014年我省开展了一系列的体质健康检测活动,石家庄、沧州和承德作为我省承担国家监测任务的测试点,顺利完成了体质检测采样任务,组织开展了“科学健身、健康河北”河北省全民健身科技志愿服务活动暨全国科技周系列活动、体质健康达人秀活动、国民体质监测健身“私人订制”等一系列免费的体质监测、科学健身指导等便民服务,引导广大群众积极参加体育锻炼,指导群众科学健身,不断增强群众的科学健身意识,提高广大群众的身体素质和健康水平,享受“快乐健身”的乐趣,进一步提高生活的品质。

三、优化公共体育服务的建议

(一)出台扶持政策,大力扶持全民健身公共体育场馆设施建设

尽快落实(国发[2014]46号)文件精神,将全民健身事业纳入本级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将全民健身工作所需经费列入本级财政预算。加强基础建设和重大全民健身活动的经费投入,对公益性全民健身事业单位和服务机构给予必要的经费保障。加强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投入,采用无偿划拨土地使用权的方式兴建公共体育场馆,把大型公共体育设施纳入城市规划,要安排财政专项资金和体育彩票公益金进行公共体育设施建设。推进实施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在乡镇、行政村实现公共体育健身设施100%全覆盖[5]。

(二)优化体育场地设施资源配置,提高体育场地设施对外开放程度

公共体育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也是未来我省体育职能部门努力的方向。我省公共体育场馆要全面开放,面向社会、面向群众,使之得到充分利用,让人民群众受益。增加开放的数量和时间,扩大开放的影响,为广大人民群众健身锻炼创造条件,满足人民群众健身、休闲、娱乐的需要。公共体育场馆不应以营利为目的,但可以实行有偿服务和部分有偿服务,不断提高服务质量,注重社会效益[6]。

(三)抢抓机遇,构建具有河北特色的全民健身公共服务体系

在推进全面建设成小康社会的新时期,体育上升为民生工程,特别是“十三五”的开局之年,全省群众体育工作必须服从服务于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按照协同发展、转型升级、又好又快发展的主基调,按照“一市一品牌、一县一特色、一乡一亮点、一村一活动”的要求打造全民健身品牌。加强组织管理水平,充分运用政府购买服务等手段,结合推进各类协会的改革,切实把协会组织、俱乐部、社会体育指导员等方方面面力量的积极性调动起来,把更多社会资源纳入到全民健身工作中来。

参考文献:

[1] 河北省普查办公室.河北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分析报告[Z].2015.1.

[2] 国家体育总局.全国第六次体育场地普查数据公报[Z].2014.12.

[3] 国家体育总局.2013年20-69岁人群体育健身活动和体质状况抽测工作调查结果[Z].

[4] 河北省体育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