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障碍设施范文
时间:2023-03-18 11:12: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无障碍设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近一年多来,由于北京、上海、杭州等12城市的首批“全国无障碍设施建设示范城”创建活动,使“无障碍设施”一词频频进入公众的视野。
实际上,每一座城市多多少少都建有一些无障碍设施。无障碍设施建设并非只是那12座创建城市的事,而是所有城市的事,所以才有了这次创建“示范城”的示范活动。而无障碍设施是否完备,也是现代都市的文明标准之一。
由于杭州是创建城市,便有记者问我,对这次创建活动,有何感受?实话实说,笔者所在的杭州的一些道路新建了盲道,有些道口新添了过街音响信号装置,非常不错。可作为残疾人更切身的感受却是,街边众多有台阶的小饭店、小商铺仍进不去。可见,就连创建城市也有许多不足之处有待完善。
时至今日,在许多人的眼中,甚至在一些媒体的报道中,无障碍设施建设仍只是一项专为便利残疾人的“献爱心工程”。因而,无障碍设施建设,受到了很多不应有的阻碍。据报载,某地一高尚小区,就死活不肯建无障碍设施,理由是小区住的都是年轻人,一个不“高尚”的残疾人都没有。
其实,只要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坐轮椅上街的更多是老人、病人,而不是残疾人。原因很简单,老年人、病人外出多有人陪护,所以用轮椅倒也方便。而残疾人则不可能总有人陪在身边,出门多选择手摇车、电瓶车什么的。
有一位建筑大师,年轻时设计了一个很著名的建筑,门前的几十级台阶使该建筑显得十分雄伟。这位建筑大师年老时坐着轮椅故地重游。可台阶太高,他要由几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抬着才能上去。于是,他后悔当初为何就没有考虑到要设计一个无障碍坡道呢?
由此可见,无障碍设施绝非残疾人的“专利”!我国已步入老龄社会,老年人口日益增多,无障碍设施的作用必将越来越大。
无障碍设施是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伤病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建筑和居住区等建设工作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无障碍设施建设,不仅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更有助于促进老弱病残等社会成员的社会参与和融合,保障他们平等参与社会的权利,体现的是“人人平等”的最基本的宪法精神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人文关怀,以便保障每一个人都尊严地活着。
残疾人确实是无障碍设施的最大受益者,但绝不是惟一的受益者。因此说,无障碍设施是为每一个人而建的。因为即便你不残疾、不生病,你儿时坐婴儿车,就需要无障碍坡道,更何况每个人都有老的时候。
无独有偶,希腊雅典借着举办2004年夏季奥运会和残奥会的“东风”,不惜花费数亿美元,打造“无障碍城市”。雅典地铁站的专用电梯利用率很高,不仅残疾人,一些老人和儿童也在使用。可由于市民不了解无障碍设施,许多盲道和无障碍通道经常被停泊的车辆占据,使这些花巨资兴建的建设不能充分发挥作用。而国际残奥委主席克雷文则进一步指出,虽然雅典修建了许多无障碍设施,但在希腊的其他城市,这些状况却并未得到明显改善。他语重心长地说,希望中国借鉴雅典的经验教训,希望2008年残奥会改变的不仅仅是北京……
篇2
外界一直预期我国人口总数将在2030年达到顶峰,而劳动力年龄人口减少的情况将在近十年内出现,随之进入“刘易斯拐点”,“用工荒”将终止“人口红利”。2010年11月1日零时开始的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数据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的人口占13.26%。按联合国人口基金会10%的比例规定,我国可谓是已“跑步”进入了老龄化。预计在2025年,我国老年人将达到3亿,残疾人将达到1亿。成为世界上残疾人和老年人最多的国家。
如何使这些相对弱势的群体能平等参与社会生活、共享社会资源,帮助、扶持他们克服障碍,重新回到社会生活中来;由原来靠国家补贴救济的人,变成为社会作贡献的人;构建平等、友爱、相互尊重的和谐社会氛围,成为了目前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目标。无障碍设计作为一种社会补偿、扶助和未雨绸缪的举措任重而道远。
中国无障碍设计元老周文麟提出:平等参与共享,已经成为每个社会成员的普遍要求,而人权和平等,尊老爱幼,扶贫及助残的民主观念也已经深入人心,建设无障碍环境成为了社会的呼声,社会越稳定,经济越发展,越突出,其要求随着整个社会生活水平的提高,而不断提高,无障碍环境设计,正是适应这种要求的内容之一。
自1961年,美国制定了世界上第一个《无障碍标准》后。我国在1985年3月也提出无障碍设施建设。目前执行的《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是国家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联2001年8月1日的,是中华人民共和国行业标准,系全国范围实施的强制规范,是目前最新、最有权威的一个规范。现在所有的新建、改建项目都要按此规范设计、建设。
规范颁布,执行如何,一是人们对规范的理解程度,二是人们对无障碍设计的认识态度。具体在居住项目中的无障碍设施的设计,本人拟探讨如下几点:
1、体会,理解,重在细节。
“一个台阶一座山”。即使是正常人,在一生中的某个时期,也会是一名有障碍者。比如幼儿时期,生病时期,携带重物时等。只有细心的体会,切身处地的为有障碍者去着想,改变陈旧的观念,以人为本。才能把无障碍设计真正融合到我们的设计和建设中去。
现在住宅小区都强调绿地率。很多小区内部环境咋看如诗如画。但是在一些细节设施上面,却让有障碍者望“坎”却步。规范4.1.1和4.1.2中规定:缘石坡道下口高出车行道的地面不得大于20mm,单面坡缘石坡道的坡度不应大于1:20。在小区内,路边和绿地入界处,经常看到的是此处施工简单,无切口,无坡道。对于正常人来说就是区区抬腿之小事,而对轮椅乘坐者,则无缘进入绿地内部。如下图照片:
现在住宅建筑室内外高差往往按模数设计为300 mm或450 mm,这样在住宅楼梯单元入口处的台阶往往就设计为高度150 mm×2和150 mm×3,而规范7.5.2中规定的室外台阶最大高度为0.14m。也就是这一公分之差,却给腿部残疾者的登高入内,带来了很大的困难。本人认为在台阶前适当做成几公分高,坡度小于1:50的斜坡,就能有效的解决该问题。设计中也应对此注明详细做法。
住宅室内楼梯规范7.5.1-3中图示规定了室内楼梯不应采用如右图所示有凸缘直角形踏步。然施工中往往忽视该细节,为了加宽踏步面宽,或为了视觉美观,在粉刷时,或在铺贴踏步面板时候,在该处做成凸缘。给使用拐杖者,带来不便甚或危险。
2、平等交流,资源共享
随着老龄化的到来,建造老年公寓和福利院,是一项切实可行的举措。然,如何让这些相对弱势的群体,不要和正常人的生活完全隔离。能树立信心,独立生活,走到户外,平等参与和共享社会资源,无障碍设计则担当了很重要的角色。
随着科学的发展,汽车业发展迅速。残疾者不仅乘车,也可亲自驾驶汽车,如同常人一般工作学习和生活。规范7.11对残疾人停车位从数量配置,停留位置,构造做法都作了详细明确的规定。强调汽车位比常人汽车位要留出一个宽1.20米的轮椅通道,并做出车位标志。具置应靠近交通入口便利处。然此条规定在具体小区建设中,无论是非机械停车库内,还是地面停车场,均少有考虑该条的执行。有的虽按规范设置了无障碍车位,却鲜见无障碍标识。停车场这个资源并不为有障碍者所共享。
3、专项设计,也是通用设计
随着社会的发展,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无障碍设计。然,无障碍设计,作为一项独立专项的设计,也应是适应所有人的通用设计。做到资源充分利用,合理共享。去年,本人在一个中高层住宅项目设计中,遇到一建筑入口设计问题。依据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中3.5.2:设置电梯的民用建筑的公共交通部分应设无障碍设施。且在3.5.4中强调设施应符合国家现行标准《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的规定。
该项目地块为狭长带。为了解决停车问题,把汽车库和自行车库均建在半地下室内。自行车库地面标高为-2.600。一层住宅楼面标高高于自然地面1.050,也就是底层地面标高低于自然地面1.550。对此有人认为应按相关规范要求分别设置坡道入口:1、设置自行车库通往地下-2.60米的自行车坡道入口;2、设置通往楼栋单元大厅(与室外地坪高差1.050)无障碍台阶与坡道入口。这样因为高差带来的就是建筑室外必须分别设置较长的自行车坡道和无障碍坡道。由于这些设施占据空间和地面面积较大,一是难于建筑和这些交通的和谐统一,二是在有限的地块面积里,无法实现绿地率指标。
通过认真学习有关规范,并请教相关专家,大家统一了认识:资源要做到合理的运用和共享;无障碍设计是专项独立设计,但也是面对所有人的通用设计。最后我们把方案调整为:非机动车的入口和无障碍设施的入口合二为一。但是在入口处和坡度内及地面,都做了必须的规定:如地面面层做成平整粗糙,坡道坡度则严格按无障碍规范的坡度进行设计;在坡道转弯和入口处,都设置了无障碍标志。单元正常入口设置为合符规范的坡道和台阶。这样,不仅节约的投资,也节约了空间。见图:
同时在入户门的选择上,也采用了子母门的形式。不仅解决了无障碍设计中对门的要
求,同时也方便了正常人搬运大型家具的需求。
4、结语
无障碍建设,正如中国无障碍设计元老周文麟所说的:非不能也,实不为也。居住区内的无障碍建设,是人性化的具体表现。也是“爱心社会”的具体体现。以人为本,站在有障碍者的角度去思考,去设计,而不是付之于一种形式。规范,不仅需要设计人员去认真执行,也需要建设者们的重视和理解,同时也离不开政府部门的管理力度。每个正常人都切身的去想想自己处于有障碍时候所面临的艰辛和困难,从而对无障碍设施有更深刻的认识。就居住而言,对无障碍设计的运用,还需要进一步的加强。比如盲道设置,语音提示,无障碍标志等等。从点滴做起,使得建筑和无障碍交通完美结合;在残疾人,老年人与社会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对建立和谐社会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书籍: 《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2001
《民用建筑设计通则》GB50352-(2005)
《住宅建筑规范》GB50368-(2005)
篇3
第一条(目的依据)
为了加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和管理,促进社会文明进步,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残疾人保障法》、《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成都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在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城市道路、公共建筑、居住区等建设项目(以下统称建设项目)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及其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公共建筑的具体范围,按照建设部、民政部、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XX)和建设部、民政部制定的《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jgj122—99)(以下统称《设计规范》)执行。
第三条(术语含义)
本办法所称无障碍设施,是指为保障老年人、残疾人、伤病人、孕妇、儿童以及其他行动不便人员通行安全和使用便利,在建设项目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主要包括:
(一)坡道、缘石坡道、盲道;
(二)无障碍垂直电梯、升降台等升降装置;
(三)警示信号、提示音响、指示装置;
(四)低位电话、低位坐便器、低位洗手池等低位装置;
(五)专用停车位、专用观众席、安全扶手;
(六)无障碍厕所、厕位;
(七)无障碍标志;
(八)其他便于行动不便人员使用的设施等。
第四条(管理职责)
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对无障碍设施建设实施统一管理和监督。
城市行政管理部门负责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维护的监督管理。
规划、公安、交通、房管、民政、园林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职责做好无障碍设施建设的有关管理工作。
第五条(专业规划)
市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会同规划、城市管理、民政、残联、老龄委等部门按照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编制无障碍设施建设专业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三同时”)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应当与建设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
第七条(设计要求)
设计单位在设计建设项目时,应当按照《设计规范》以及其他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的规定,配套设计无障碍设施。
设计单位设计盲道时,应当与建设项目周边已有的无障碍设施相衔接。
第八条(施工和图形标志的设置)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设计文件,配套建造无障碍设施。
对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省和本市的有关规定,设置指导和提示人们正确使用无障碍设施的图形标志。
第九条(竣工验收)
建设单位在组织项目竣工验收时,应当同时验收配套建设的无障碍设施,并将含有无障碍设施建设内容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报市或者区(市)县建设行政主管部门备案。
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提交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应当含有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内容。
第十条(养护维修)
无障碍设施的养护由建设项目所有权人或者管理者负责。
无障碍设施养护人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养护和维修,确保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城市道路桥梁的无障碍设施由相应的道路桥梁管理单位负责。
第十一条(无障碍设施的改造)
对已建成但没有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或者已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但不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的建设项目,建设项目的所有权人或者管理者应当根据国家规定标准和要求,制定改造计划并实施改造。 1
无障碍设施改造资金,由建设项目所有权人或者管理者承担。
第十二条(禁止行为)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擅自占用、移动、涂改、封闭无障碍设施和标志,或改变无障碍设施的用途。
禁止机动车、非机动车占压盲道停放。
第十三条(临时占用的审批)
因城市建设、重大社会公益活动等,确需占用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应当经城市管理部门依法批准同意。
因实施市政公用设施及绿化改造等管线井及树穴占用城市道路无障碍设施的,应按城市管理部门审批方案,对无障碍设施进行同步迁改。
临时占用期满,占用单位应及时恢复无障碍设施的原状。
第十四条(对不符合标准建设的处罚)
对违反本办法第七条、第八条、第九条未按照无障碍设施建设强制性标准设计、建造无障碍设施规定的,由建设行政主管部门依照《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规章规定予以处罚。
对违反其他法律、法规规定的行为,由相关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
第十五条(责任追究)
行政机关及其工作人员在执行职务过程中徇私舞弊、滥用职权、玩忽职守的,依法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十六条(解释机关)
篇4
北京西客站于1995年9月28日建成并投入使用,1996年1月21日开通客运列车,使用已将近20年。随着城市的快速进步和发展,西客站作为交通枢纽和城市形象发挥着重要的作用。随着功能需求的增加,原有功能设施已不能满足需要,使用上的不便日渐明显,原有设施的破损既影响使用,也影响交通枢纽的形象,新设置的出入口导向不够清晰等问题有待完善。
在此次调查中,笔者所在单位受西客站委托,着重针对西客站的出站大厅,即西客站地下B1、B2层出站系统,进行调查并提出改造建议。
2现状调查
2.1 B1、B2层出站厅交通分析
对西客站地下B1、B2层出站厅进行了现场调查,发现诸多问题。如图4所示,楼梯、扶梯数量虽多,但不成体系,彼此相距甚远,之间无导向性指示,设计的位置也有待于调整。同时,由于北2出口紧邻地铁出站闸口,使得B2层出地铁闸口处人流交错,人群不能及时得到疏散:从地铁出来的人流不能迅速地由地下到地上一层进站大厅而完成换乘;另外,从北1出站口的人流如果选择换乘地铁,也将在地铁闸口处造成拥堵现象。
B2层东侧的高铁北1出站口疏散距离较短,到达人流只能先出到室外的下沉广场,再坐扶梯直接上地上一层换乘地面公交。如果选择换乘地铁,将沿横穿通道向西并向南穿过大厅,路线过长也会与地铁北侧出站人流相逆行,造成拥堵。
同样B2层南1出站口,虽然可以迅速地从南侧地铁口疏散,但现状人群大多选择地面公共交通,但面向南侧疏散的距离过短,又有通往B1层的台阶形成高差阻碍,使得此处也成为造成异常拥堵的原因之一。
2.1.1盲道问题
(1)只是在B2层地铁出口北侧、B2层东侧高铁北1出站口通地上北广场,以及B1层南侧通往南广场处有集中的三处盲道布置区。三处相对孤立,彼此之间没有盲道连接,缺乏连贯性。
(2)B2与B1层都有大面积无盲道引导区域。
(3)盲道铺设路线上有的地方有障碍物阻挡,不能保障盲道的通畅。
(4)盲道有残缺处,如盲道端头(转换到楼梯、电梯处)无触摸式盲文提示导向。
2.1.2垂直交通问题
(1)楼梯过多,增设的爬楼车只设在B1层。
(2)扶梯位置隐蔽,通道过长。
(3)缺少垂直电梯贯通整个立体交通,且缺少从B2层直接到达地上一层的垂直电梯。
(4)从地铁直接到地上一层进站层,没有明确路径及导向标识。
(5)南侧B2与B1层之间高差大,只有楼梯,无坡道及扶梯连接。
2.1.3标识系统
标识系统是大型公共交通综合体的一个重要系统,现在已经有被大家广泛认可并使用的国际通用标识符号及通用颜色的标识标准。在同一空间存在的标识应明显区分出不同的功能种类,让人能快速地从很多信息中找到自己所需的内容,并迅速做出选择,这样才能有效地疏导人流交通。
例如,西客站地下B1、B2层出站大厅的标识系统可以分为:进站导向、出站导向、换乘导向(公交及地铁),以及服务设施导向(包括无障碍系统)这四大类。当同一区域里几种类型的标识同时存在时,建议用醒目的颜色来区分各类功能。
除了以上导向型标识外,还有信息类标识栏。此类标识摆放的位置十分重要,既要放在醒目的地方,又不能阻碍人流交通。在整个建筑室内外交通体系里,应使用同一种标识底图系统,这样使用者才能在连贯的信息提示下,识别自己变化的位置,并及时调整自身的方位,以便达到最快的疏导效果。
2.1.4无障碍系统标识
无障碍系统标识涉及的范围广泛,有通行指示、服务类信息指示、提示类标识等。目前无障碍系统标识已经在国内规范上得到标准化确认,同时与国际标准相统一。如图9所示,是常用的15种无障碍标识的符号。西客站目前使用的无障碍标识,需要进一步系统化、规范化。
2.1.5无障碍设施系统
无障碍设施系统应在遵循相关设计规范的前提下,最大限度地为使用者提供方便与舒适。西客站的无障碍设施在硬件与管理上都有待改善。
2.2出站系统调查
2.2.1 B2层出站系统
(1)B2层的3个火车出站口,可直接与地铁相接,能很好地疏导人流;但是如果选择乘坐私家车或出租车,就会造成B2层北侧通道拥挤现象;而3个出站口中,只有北1号口可通过室外下沉广场的扶梯直接到达地上一层乘坐公交车; 其他两个出站口需要先上到B1层再到地面层,在B2及B1层会形成流线交错,人员混杂现象;尤其是火车出站人流会和从地铁出站的人流交汇。
(2)从B2层地铁出站的人流,去地上一层的公交站或火车进站大厅转乘的可能性比较大,但现状没有从地铁出站直接到地上一层的垂直电梯或连贯的扶梯。
(3)B2层北侧通道上的私家车及出租车等候区,过于接近出站口,会造成拥堵;而西侧下沉广场及B1层北侧的出租车等候区使用率不高,到残疾人坡道处也无导视标识及盲道连接。建议可以调整等候区域位置或者范围,来解决功能分区不合理的现象。
2.2.2 B1层出站系统
(1)连接B2、B1层的扶梯位置隐蔽,人流都集中在两侧的楼梯上,造成人流移动缓慢。
(2)同样从B1到达一层进站大厅的扶梯位置也不明显,且无明显指示标识,建议整个扶梯向南侧开敞处调整。
(3)B1层通往北广场通道及两侧商业店铺使用率低,并缺乏休息座椅等设施,建议重新调整业态及设施。
(4)南侧通往B1层的楼梯及扶梯,离B2层南1出站口过近,旅客出站就要上台阶,尽管有扶梯仍不能很快疏散人流,是造成南侧楼梯口前拥堵的主要原因,此处的管理也存在着问题,有待改善。
3改造及建议(设施改造及标准)
针对西客站现有的无障碍设施,我们做出了改造建议,除了增设盲道、改造破损设施以外,还建议增设语音导视系统等各类设施来完善西客站整体的无障碍体系。
本报告书及设计改造建议,通过对西客站B2、B1层出站大厅的现场调查、实地踏勘,提出了西客站出站大厅交通疏导上所存在的问题,并着重考察了出站大厅无障碍系统与设施状况,一并作为问题点,作为设计上所要改造的内容。
通过对无障碍系统的研究,以及参考了国内外无障碍设施案例,我们针对西客站现状,我们提出需要对以下四个系统进行改造:1)信息标识系统;2)平面交通系统;3)立体交通系统;4)无障碍设施系统。
篇5
为加强对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管理,根据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本市实际情况,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适用范围)
本市行政区域内新建、改建、扩建公共建筑、城市道路、居住建筑、居住区等建设工程(以下统称建设项目),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及相关管理活动,适用本办法。
公共建筑的具体范围,按照建设部、民政部和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制定的《城市道路和建筑无障碍设计规范》(以下简称《设计规范》)及本市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三条(定义)
本办法所称的无障碍设施,是指为保障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安全通行和使用便利,在建设项目中配套建设的服务设施。
第四条(管理部门)
**市建设和管理委员会(以下简称市建委)负责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依照本办法,负责辖区内无障碍设施建设和使用的监督管理。
本市发展计划、规划、财政、房地、市政、民政、公安、交通、旅游、住宅、绿化等行政管理部门按照各自职责,协同实施本办法。
第五条(专业规划)
市建委应当会同规划、民政、残联、老龄委等部门按照本市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编制无障碍设施建设专业规划,报市政府批准后实施。
第六条(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
新建、改建、扩建建设项目的建设单位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并须与建设工程同步设计、同步施工、同步交付使用。
第七条(设计要求)
设计单位在设计建设项目时,应当按照《设计规范》以及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的规定,配套设计无障碍设施。
设计单位在设计无障碍设施中的盲道时,应当与建设项目周边已有的无障碍设施相衔接。
本市无障碍设施建设标准,由市建委会同有关部门制定。
第八条(建设项目的审查)
市、区(县)规划行政管理部门和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按照规定在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和《建设工程施工许可证》前,应当将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的内容列入审查范围;对不按本办法第六条、第七条规定设计、建造无障碍设施的,不予审查通过。
第九条(施工和图形标志的设置)
施工单位应当按照经批准的设计文件,配套建造无障碍设施。对已建成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单位应当按照国家和本市的有关规定,设置指导和提示人们正确使用无障碍设施的图形标志。
第十条(竣工验收和备案)
建设项目竣工后,建设单位在组织验收时,应当同时验收配套建设的无障碍设施,并将含有无障碍设施建设内容的工程竣工验收报告报市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备案。
受市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委托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机构,在提交的建设工程质量监督报告中,应当含有无障碍设施建设的内容。
市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发现建设单位在竣工验收过程中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应当责令其限期改正。
第十一条(日常养护)
无障碍设施的养护由建设项目所有权人或者经营管理者负责。
无障碍设施养护人应当按照规定的标准和要求,对无障碍设施进行日常的养护和维修,确保无障碍设施正常使用。
第十二条(无障碍设施的改造)
市建委应当会同有关部门对已建成但没有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或者已配套建设无障碍设施但不符合规定的标准和要求的建设项目,制定年度改造计划。
建设项目的所有权人或者经营管理者应当根据年度改造计划,对无障碍设施进行改造。
无障碍设施改造资金,由建设项目所有权人或者经营管理者承担。
第十三条(禁止行为)
任何单位或者个人不得损坏、擅自占用无障碍设施,或者改变无障碍设施的用途。
第十四条(临时占用的审核)
因城市建设或者重大社会公益活动,需要临时占用城市道路的,应当避免占用无障碍设施;确需占用无障碍设施的,应当经有关部门依法批准同意,并设置警示标志或者信号设施。
临时占用期满,占用单位应当恢复无障碍设施的原状。
第十五条(监督)
市、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应当加强对无障碍设施建设、养护和使用的日常监督管理工作,发现有违反本办法规定行为的,应当及时予以制止,并依法进行处理。
市、区(县)残疾人联合会、老龄工作委员会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或者个人有权对无障碍设施的建设、养护和使用实施监督,发现问题,可以向市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反映。市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接到情况反映后,应当及时调查处理。
第十六条(对不按照规定实施改造行为的处罚)
建设项目的所有权人或者经营管理者未按照无障碍设施年度改造计划实施改造的,由市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逾期不改正的,处5000元以上3万元以下的罚款。
第十七条(对损坏无障碍设施等行为的处罚)
违反本办法规定,损坏、擅自占用无障碍设施,或者改变无障碍设施用途的,由市或者区(县)建设行政管理部门责令限期改正,并可以处500元以上5000元以下的罚款。
本条前款规定的行政处罚,在已实施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的区,由该区城市管理监察机构实施。
法律、法规或者规章另有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或者规章的规定执行。
篇6
香港政府康复政策的整体措施
香港康复计划方案2007,共16章,对康复政策有详细阐释,涉及预防、鉴定、医疗康复、训练、教育、就业、职业康复、住宿照顾、日间照顾和社区支援、自助组织发展、交通通道设施、康体文艺活动、公众教育方面的政策。这个方案是劳工及福利局和有关政策局与部门及所有复康团体、服务残疾人士团体、残疾人自助组织一同制定的。方案由康复咨询委员会通过,并检查它的进行。香港康复计划方案,透过推行全面而有效的措施,以预防残疾,发展残疾人士的潜能,实现无障碍(物质和态度方面)的环境,最终让他们与普通人一样享有平等机会,全面融入社会。
香港积极推行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
联合国《残疾人权利公约》自2008年8月31日起,在我国生效,香港提交了报告,作为国家报告的一部分。康复咨询委员会与政府一起,负责统筹及公众咨询工作。法律保障方面,有《基本法》和《人权法案》,定明所有人士(包括残疾人士)应享的权利。之下还有两条特别法律:《残疾歧视条例》,保障个人不因其残疾而受到歧视;还有《精神健康条例》,保障精神病人权益。下面有个执行机构平等机会委员会,是独立法律机构,负责《残疾歧视条例》执法工作。政府每个政策局、部门,都有负责的政策范围,充分考虑公约不同的规定。
香港残疾人士类别总数和康复咨询委员会作用
根据2007年《香港康复计划方案》,残疾人士分10类:注意力不足/过度活跃症、自闭症、听障、智障、精神病、肢体伤残、特殊学习困难、言语障碍、器官残障和视障。香港约有残疾人士44万人,占香港人口总数的6.2%。
康复谘询委员会成立于1977年,是政府在涉及残疾人士权益、发展和推行康复政策与服务的主要谘询组织。康复谘询委员会的组成不是政府官员,而是社会贤达人士,由行政长官委任。康复谘询委员会新任务是:监察《残疾人权利公约》实行情况,推动残疾人士、残疾人士代表组织、康复界、商界、社会大众、有关谘询和法定团体、政府决策局和部门,一同筹划主要公众教育活动,推广《公约》精神。委员会拟定了香港推广公约口号:无障碍社会由平等开始。
香港推动无障碍环境整体政策
《残疾歧视条例》里有特别条文说明所有建筑物都要提供无障碍通道。在《建筑物(规划)规例》里定下设计标准,《设计手册2008》,规范所有建筑的无障碍设计。所有新建、改建及再建处所和设施都要符合最新标准。
香港政府以身作则,提出政府处所设施改善工程计划,在2012年6月30日前把3306个(85.1%)市民经常到访的处所提升到最新标准,其他的在2014年6月前提升。政府还计划把香港所有现行天桥、隧道,加建斜道和升降机。房屋署对公共租住屋村、商场及停车场做出提升计划。预计三四年中,无障碍设施改善投入13亿元港币。
软件方面也加强日常管理。2011年4月1日规定,每个政策局和部门委任一名无障碍经理,每个场地委任一名无障碍主任。残疾人士来到场地,可联络这个主任,有投诉或需求,都可找这个主任。无障碍主任要定期检讨,提升无障碍设施。
篇7
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加大无障碍设施建设力度,不断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形象,改善人居环境,确保广大人民群众出行安全、舒适、方便,促进残疾人、老年人等群体的社会参与,推动全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
二、工作目标
年10月底,完成区域范围内规定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全面做好迎接全国创建无障碍建设城市检查的各项准备工作,力争实现创建全国无障碍城市建设的各项标准。
三、责任单位及具体任务
1.区文明办
将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工作列入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工作的一项重要考核内容,定期进行检查与考核,无障碍设施建设不达标单位不得申报文明单位;与区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共同督促各创建责任单位完成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任务。
2.区残联
(1)配合市残联制定无障碍设施建设与管理的地方性法规、规章、规范性文件。
(2)改、扩建的与残疾人日常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康复中心等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应实现无障碍化,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JGJ50-)、《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无障碍标准》等技术要求。
(3)已建残疾人综合服务设施须进行无障碍改造,改造率不低于80%,符合规范要求。
主要改造内容为:出入口坡化处理、设置无障碍通道及楼梯、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及厕位、低位服务台、低位窗口、无障碍标志、室内外主要位置地面铺设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等。
(4)逐步对残疾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
主要改造内容为:家庭出入口、厨房、卧室、厕所,设置安全扶手等无障碍设施,方便残疾人出入和使用。
(5)组织开展无障碍建设宣传工作,印发宣传资料,提高公众无障碍意识,引导公众关心爱护无障碍设施,形成无障碍建设的良好社会氛围。
(6)建立有效社会监督机制,组织成立由新闻媒体、区人大代表、区政协委员、残疾人、老年人等人员组成的监督员队伍,对全区无障碍设施的建设、维护和管理实施监督。
(7)定期对聋哑人进行手语培训,在商业、医院等服务行业逐步推广使用手语;提供服务行业手语培训次数和人数资料。
(8)在报送创建资料时一并报送无障碍公益广告、宣传片、专题片等宣传资料(含光盘)。
3.区住建局
(1)配合市城乡建委做好如下工作:
①组建无障碍建设技术指导专家组,开展无障碍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改造和特别环境的技术指导与服务;
②定期对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进行培训,不断提高相关技术和管理人员执行无障碍相关标准规范的自觉性和能力;
③加强对新、改、扩建道路、建筑物施工图审查管理力度,并发放施工许可证;
④加强对无障碍设施建设过程的监督检查,办理竣工验收备案。
(2)区域内已建道路、街巷的人行道各路口坡化改造率不低于80%,尽量采用全宽式单面坡缘石坡道。
(3)新、改、扩建道路时,确保监理、施工等环节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技术要求;交叉路口、街道路口、单位和小区出入口及人行过街斑马线等处人行道的缘石坡道、行进盲道及提示盲道、无障碍标志牌设置率达100%,缘石坡道尽量采用全宽式单面坡缘石坡道。
(4)确保代建的公益性公共建筑物在设计、监理、施工及验收等各个环节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老年人居住建筑设计标准》等技术要求,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
4.区民政局
(1)改、扩建的福利企业、福利院、干休所、养老机构、老年人服务设施应实现无障碍化,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老年人建筑设计规范》等技术要求。
(2)已建福利企业、福利院、干休所、养老机构、老年人服务设施须进行无障碍改造,改造率不低于80%,且布局合理,符合规范要求。
主要改造内容为:出入口坡化处理、设置无障碍通道及楼梯、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及厕位、低位服务台、低位窗口、无障碍指示路线图、室内外主要位置地面铺设行进盲道和提示盲道等。
(3)逐步对老年人家庭进行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
主要改造内容为:家庭出入口、厨房、卧室、厕所,设置安全扶手等无障碍设施,方便老年人出入和使用。
5.规划分局
(1)编制本地区有关规划方案时,应当有无障碍设施的专项内容,并在新建、扩建、改建项目中明确无障碍设施的建设要求。
(2)切实采取措施,严格把关,务必确保所有新、改、扩建的道路、建筑物、广场、公园、居住区等在规划环节严格按照省、市“无障碍建设‘’实施方案”等规定要求,同步规划配套无障碍设施,对不按照规划要求建设无障碍设施的,不予核放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3)加强对规划实施的监督检查,及时纠正和查处不按照规划建设无障碍设施的行为。
(4)牵头组织督促市直各相关单位、机关事业单位办公楼等场所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工作,确保按时完成任务。
6.区发统局
认真贯彻落实省、市“无障碍建设‘’实施方案”等规定要求,将无障碍设施建设作为城市建设和改造的重要内容,在立项审批时严格把关,并督促实施。
7.区财政局
将区级财政投资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维护经费纳入财政预算,负责建设、改造、维护经费的筹措、核拨、使用管理工作,保障经费供给。
8.区审计局
配合区财政局对相关责任单位创建改造资金使用的跟踪审计,确保创建资金使用合理性、规范性,使其效率最大化。
9.区农林水务局
(1)改、扩建城市公园、广场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技术要求。
(2)已建城市公园、广场须进行无障碍改造,改造率不低于80%,且布局合理,符合规范要求。
改造主要内容:城市公园、广场的周边地段及主要出入口设置缘石坡道、提示盲道和行进盲道、无障碍标志牌,严格控制行进盲道实施范围和宽度;设置无障碍厕所及厕位、无障碍指示路线图,停车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等。
10.区城管局
(1)加强对无障碍设施的监督管理和执法力度,依据有关法律、法规和规定,对侵占、损坏盲道、缘石坡道等无障碍设施的行为及时进行查处,解决无障碍设施被占压问题。
(2)新、改、扩建室外公共厕所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技术要求。
(3)已建室外公共厕所须进行无障碍改造,改造率不低于80%,且布局合理,符合规范要求。
(4)主要道路人行天桥、人行地下通道须增设轮椅坡道、安全梯道或垂直升降梯和无障碍标志牌,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技术要求。
主要改造内容为:人行天桥、人行地下通道、公厕出入口坡化处理、设置无障碍通道,厕位、低位洗手盆周围设置安全扶手,高度符合规范要求,在显著醒目位置设置无障碍标志等。
11.区商务局
(1)大中型商场、购物中心、专卖店、餐饮店、加油站、宾馆、酒店、饭店改、扩建时,配合相关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督促其在改造过程中同步建设无障碍设施,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技术要求,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
(2)已建大型商场、大型购物中心须进行无障碍改造,改造率须达到100%,中型商场、购物中心、专卖店、餐饮店、加油站的无障碍设施改造率不低于80%,且布局合理,符合规范要求。
(3)已建宾馆、酒店、饭店的进出口、公共通道、公共卫生间、餐厅须进行无障碍改造,改造率不低于60%。
主要改造内容为:建筑物出入口坡化处理、设置无障碍通道及楼梯、无障碍电梯、低位服务台、低位窗口和低位电话、无障碍厕所及厕位、停车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在显著醒目位置设置无障碍标志、大型场所设置无障碍行进路线图等。宾馆、饭店同时要配置一定数量的无障碍客房。
12.区卫生局
(1)综合(专科)医院、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时,配合相关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督促其在改造过程中同步建设无障碍设施,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技术要求,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
(2)已建综合(专科)医院、卫生服务中心须进行无障碍改造,改造率不低于90%,布局合理,符合规范要求。
主要改造内容为:建筑物出入口坡化处理、设置无障碍通道及楼梯、无障碍电梯,无障碍厕所及厕位、停车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在显著醒目位置设置无障碍标志、无障碍行进路线图等,同时设置低位服务台、低位窗口、低位电话。
(3)建立信息屏幕系统。
13.区文广局
(1)新、改、扩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展览馆的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技术要求。
(2)已建文化馆、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艺术馆、展览馆须进行无障碍改造,改造率不低于70%,且布局合理,符合规范要求。
主要改造内容为:建筑物出入口坡化处理、设置无障碍通道及楼梯、无障碍电梯、低位服务台、低位窗口和低位电话、无障碍厕所及厕位、停车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在显著醒目位置设置无障碍标志、大型场所设置无障碍行进路线图等,同时要设置轮椅席位。
14.区教育体育局
(1)中小学、托幼机构、体育场馆改、扩建时,配合相关规划、建设主管部门督促其在改造过程中同步建设无障碍设施,严格执行《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技术要求,无障碍设施建设率达100%。
(2)已建中小学、托幼机构的建筑物须进行无障碍改造,改造率不低于50%,已建体育场馆须进行无障碍改造,改造率不低于70%,且布局合理,符合规范要求。
主要改造内容为:建筑物出入口坡化处理、设置无障碍通道及楼梯、无障碍厕所及厕位、停车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在显著醒目位置设置无障碍标志等。
15.区行管局
区委、区政府及行政机关办公建筑无障碍设施改造率须达到100%,且布局合理,符合《城市道路和建筑物无障碍设计规范》等技术要求。
主要改造内容为:建筑物出入口坡化处理、设置无障碍通道及楼梯、无障碍电梯、低位窗口和服务台、无障碍厕所及厕位、停车场设置残疾人专用停车位、在显著醒目位置设无障碍标志、设置无障碍行进路线图等。
16.区经济促进局
负责所属各企事业单位办公、商业、厂区、居住区等各类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建设与改造工作,无障碍设施改造率不低于80%,且布局合理,符合相关规范要求。
17.各镇、街道、工业区
(1)参照区属部门做法,认真抓好本辖区内自管道路(含桥梁)、广场、公园等公共基础设施和各类公共建筑(办公科研、商业服务、文化纪念、观演体育、医疗、学校、室外公共厕所、加油站等)、饭店(宾馆)、居住小区、居住建筑的无障碍设施建设和改造工作。
(2)对辖区范围内省部属(机关、高校、企事业等单位)及其他单位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工作,实行属地负责制,负责督促相关产权单位自行建设。
区政府各部门要主动与上级业务主管部门搞好对接,进一步明确本行业内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验收工作的标准,界定好应创建的范围,确保无障碍设施建设的高标准和无缺漏。
四、组织领导
为切实做好此项工作,区政府成立区创建无障碍设施建设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名单附后),组长由区政府分管建设的副区长担任,副组长由区政府办、住建局、民政局、残联、规划分局主要负责人担任,成员由各镇、街道、工业区及区政府有关部门分管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区住建局,区住建局分管负责人兼任办公室主任。
五、工作要求
(一)成立机构,迅速组织落实。各镇、街道、工业区及区政府相关单位要高度重视,把全面做好迎接国家相关部门来我市开展“”创建全国无障碍建设城市工作检查验收工作做为当前的一项重要任务。要迅速成立组织机构,制定实施方案,落实专项资金,安排专人负责,严把时间节点,并于9月29日前完成责任范围内无障碍设施建设情况的摸排调查工作。在此基础上,采取有效措施,尽快组织实施未达标项目的改造工作,确保10月20日前完成改造任务。10月20日之后区创建无障碍设施建设城市工作领导小组将对各单位工作的落实情况进行全面的检查,并适时通报。同时,各乡镇、街道,工业区要对本辖区内省部属(机关、高校、企事业等单位)及其它单位的无障碍设施建设、改造工作实行属地负责制,督促相关产权单位于10月20前完成改造任务。
篇8
关键词:无障碍设计;易识别性;易达性
中图分类号:C913.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3)11-0220-01
在1974年左右,首先是由联合国组织基于对人性的关怀提出了无障碍设计这个新的设计概念。其对象是针对部分有身体伤残或生理缺陷的残疾人和已经无法拥有正常活动能力的老年人,让他们在各类公共建筑中以及室外开放空间中能正常的使用各种公共设备和装置,并保障他们在使用过程中的安全性、方便性以及舒适性。
城市公园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很少设置无障碍设施,目前随着社会的进步和认识的提高,设计人员以及施工人员在工作时都充分的考虑到了这些。但是由于我国在这个方面的起步比较晚,认识上和经验上的不足,导致目前我国的城市公园特别是偏远地区在无障碍设计上和建造上还是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而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这些人性关怀方面的认识比较早,思想观念也比较深刻,所以在其设计和建造上对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士的关怀很体贴和细致,在城市公园的各种设施的建造上也比较成熟。
据笔者的调查和走访,目前一些城市公园的无障碍设计,在三个方面的问题比较突出,其中一个就是设计工作者在设计中根本没有考虑无障碍设计。第二种情况就是设计者有无障碍设计的想法,但是对相关配备设施和装置的尺寸不知道,当然实施后无法正常使用。最后就是设计者设计的无障碍相关设施和装置尺寸合理,结果在实际施工过程中由于施工人员的疏忽或相关环境的限制而无法按图纸建造,从而也会造成使用者使用上的不舒适。
以上种种问题归根结底是整个社会对残障人士以及老年人的关爱还未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还未深入人们的思想。其实单纯就无障碍设计本身来说是没有太多复杂的理论,也不对项目的整体规划和方案设计有过多影响,同时在施工过程中对预算和造价也不会增加过多的成本。那么怎么样做好无障碍设计,怎样才能满足所有游人的观赏和使用需要呢?笔者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谈谈无障碍设计在城市公园设计中应注意的些许问题。
首先是公园内的各种设施应具有无障碍性与易识别性。公园内如果存在某些障碍物或危险物并缺少有效的识别性标志进行警示,残疾人和老年人很可能会因为身体不健全或对危险的感受力不强而无法有效快速的避开危险,对其产生巨大的伤害。因此,公园中不能设置任何障碍物或危险物,如果存在某些隐性的危险应通过各种感官手段对游人进行提示和警告。同时在公园内对其使用频率较高的空间应设置鲜明的特征,提高他们对空间的识别能力,提高其到达后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其次是公园内应为残疾人和老年人创造更多的可交往空间并保证其易达性。由于残疾人和老年人来公园的目的多为散心和消除心中的孤独感,适当增加适合其需要的交往和休憩空间可以舒缓心情,排解心中的烦闷等不良情绪,满足他们聚会、聊天、娱乐和健身运动等活动需要。在去往各个空间的过程中残疾人和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或行动比较迟缓应设置至少1条便捷的无障碍通道。道路的宽度应在1.35m以上,纵向坡度宜在1/25以下,路面还应做防滑处理。如果有高差应设残疾人坡道,坡道的纵向坡度宜在1/12以下,当高差较大,坡道长度超过0.1m时,应每隔0.1m设置一个轮椅休息平台,方便轮椅使用者恢复体力完成整段路程。同时,在坡道的起点、转弯处及终点处都应设计休息平台,还应设置扶手和相应的照明设施。对于残疾人和老年人不方便或不安全通过的道路也应做事先的告知,增设警告标识,同时增加防护栏等安全防护措施
最后是公园内的桌椅、厕所、垃圾箱等园林小品的位置应相对明显,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的使用,若位置相对隐蔽应设置一定的引导标识,保证其能顺利找到并使用。
无障碍设计方便所有人的生活,提升了整个城市的生活品质。希望无障碍设计在城市公园及城市各公共设施中随处可见,成为设计人员及施工人员的基本意识。同时通过对无障碍设计的普及和推广对我国民文化素质的提高,全民公共道德意识的加强,和谐社会的共建具有及其重要的作用。
作者简介:
篇9
关键词:城市公共交通;无障碍设计
中图分类号:U491 文献标识码:A
在现实社会中,老年人和残疾人由于身体的原因导致他们不能像正常人一样利用普通公交系统,因此在进行城市交通环境建设时应注重考虑残疾人和老年人的出行,为他们提供无障碍的交通设施及交通工具。无障碍设施不仅是残疾人走出家门,参与社会生活的基本条件,也是方便老年人、妇女、儿童和其他社会成员的重要措施。残疾人和体弱的老年人需要乘座公共交通工具去工作、学习、娱乐、就医和各种各样的日常活动。公共交通环境只有为盲人、聋人和听力困难者设立特别的标识,才能易于他们辨别和使用。同时,为交通弱势群体设计的公共交通环境,不但不会影响普通人的使用,反而同样甚至更易于普通人的使用,这才是“以(所有)人文本”的城市公共交通环境。
1城市公共交通内部环境无障碍设计的原则
1.1 平等使用原则
交通工具无障碍设计的首要原则就是“平等地使用”,意思是对要求设计的交通工具,对具有不同能力的人而言,是可以公平使用的,也就是所谓的“设计为人人”的思想。设计师应该充分理解自己交通工具不同使用对象的各自状况,努力构筑能够简单易行的识别系统和使用方法。如果科技的进步仅仅促使某些人可以享用先进的交通工具,另外又有一小部分残障老弱者因环境障碍,受限于有限的生活领域内,那么即使是供应一小片拥有无障碍设施的区域让他们集居,也无疑会产生人际间的距离。不友善、难通用的交通工具,使残障、老弱者不得不被迫成为弱势,认为他们是需要社会特殊照料才能好好生活的人,也会因此形成他们受歧视、自责、自卑的灰暗心理。如果认真反省这种人际关系的疏离,其实是由设计不当引起的。设计者一开始就忽视他们,有意无意间忘记了这些人也有权力享受交通工具。
1.2 易于使用原则
交通工具对所有使用者或潜在使用者必须是可操作的、能安全使用和方便使用的。交通工具无障碍设计的理想目标是弱势群体使用交通工具的“无障碍”。基于对这类人群行为、意识与动作反应的细致研究,致力于优化一切为人所用的物与环境的设计,在使用操作界面上清除那些让使用者感到困惑、困难的“障碍”,为包括残疾人、老年人等弱势群体在内的所有人提供最大可能的方便。使交通内部环境成为所有人群“共用的产品”——能够应答、满足所有使用者需求的产品。
1.3 技术针对性原则
无障碍交通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要能够成功地实现城市的机动性,对相关交通技术的研发和应用极其重要。国外关于无障碍交通技术可以分为交通车辆改进技术、交通控制管理技术、交通信息服务技术等等。韩国和日本运用一系列技术手段,成功升级换代了各种残疾人专用车辆。法国和巴西的公共交通工具与其他交通设施紧密结合,实现了交通运行管理与信息服务的智能化、网络化和人性化。我国绝大多数城市的交通工具无障碍设计还处于起步阶段,应针对我国城市交通系统的特点,如人流量大、车行道宽、各种交通工具混行等特点进行具有针对性的设计,有取舍地采用国内外先进技术。
2 城市公共交通内部环境无障碍设计的主要影响因素
影响无障碍设计定位的主要因素通常包括:使用者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
素、可持续发展的因素
2.1 使用者因素
使用者因素是设计定位的方向,是公交车无障碍设计过程首先考虑的因素。我国的无障碍公交车使用者是以残障人士为主体的交通弱势群体,为了让他们能够容易地搭乘公交车,设计师必须以交通弱势者的思维模式来设计公交车的每一处细节,为此,设计师在开始进行设计前应该充分了解交通弱势群体的特征,包括年龄层次、文化背景、审美情趣、时代观念和心理需求等,并且应充分了解他们对公交车不同功能区的特殊需求。只有这样,设计出的无障碍公交车才能真正融入到交通弱势群体的使用环境中。设计师还主动邀请不同类型交通弱势群体如残疾人、儿童、孕妇、老人等使用者共同参与设计过程,并由他们在不同设计阶段对产品设计进行评估,这样可以使得设计的中心一直围绕目标用户,设计出来的无障碍公交车也能更加贴近交通弱势群体的实际需求。
交通工具内部环境的无障碍设计还要求设计师细心体味各类人群的心理需求才能解决实际问题。人有眼睛、耳朵、鼻子、舌头、皮肤和肢体等,都是人的感觉器官,对产品都有一定的认知能。无障碍交通工具需要符合人们安全、舒适的认知心理。
2.2 审美因素
审美性要求是任何产品设计的基本要求,当然也是决定无障碍公交车能否受到目标客户群体欢迎的关键因素。这里的审美不仅是设计师个人主观的审美,而是以交通弱势群体为主的普遍审美情调,于是探讨和分析交通弱势群体的审美反应就显得相当必要。普通公交车的外观审美主要是通过视觉和触觉进行,而无障碍公交车设计需要考虑更多的要求,不同类型交通弱势群体会从包括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等多个感觉器官来判断公交车是否真正符合他们的实际使用环境。这就需要设计师深入生活,细致地了解残疾人、老人和儿童等特定交通弱势人群的生活方式和审美趣味,才能设计出能带给他们美的享受的公交车,并在使用过程中激发他们的兴趣和愉悦的情绪。这其中,无障碍公交车内部环境的色彩对使用者视觉和心理的刺激作用远远大于形状,前者能直接、自发、积极地表现情感,这就形成色彩所特有的情感性和表现性。无障碍公交车车厢内的专座和特需区域可使用国际上通用的绿色系以表示安全,特需区域内的扶手则应选择与绿色对比强烈的明黄、浅灰等,诸如此类。
2.3 可持续因素
可持续设计应该考虑合理使用材料,以最贴近自然的、对人体无害的、节省能源的材料满足产品功能的需要,以最少的用料实现最佳的效果。生态环境友好、符合城市规划和社会价值取向同样是公交环境无障碍设计的重要目标。公交车对环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环境污染程度,恰当的材料选择和技术应用可以减轻公交车在运营过程中对环境的污染程度;回收性利用和重复设计(改进设计)也可降低公交车对环境的负面影响。组合设计(就是各种类型公交车组成部件可以换用以达到重复使用的效果)、可拆卸性设计、可折叠性设计等,都可以减少公交车的占地面积,使城市空间得到充分有效的利用。绿色公交车首先要求其使用的能源(如天然气、液氢、电和太阳能等)符合低污染和低排放的原则,还要求灵活运用可持续设计意识,即在开发设计过程中,每一个环节都要充分考虑到环境效益,尽量减少对环境的破坏,这包括尽量减少能量消耗、提高能源使用效率、使用新材料和新结构以降低物质消耗、便于零部件的回收利用、减少城市空间占用、提高交通通行率等。国外一些汽车公司设计出的新型公交车,提出了对汽车全生命周期的回收概念,即从汽车的设计开始、就注重汽车的可回收性。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废能和废液等全部回收,到汽车报废时还能拆解回收,其可回收利用部分按一部汽车的重量计已达 80%,充分体现出可持续发展理念在公交车设计中的影响。无障碍公交车设计在考虑可持续影响因素方面,与普通公交车具有一致性。
2.4 经济技术因素
经济因素也是影响无障碍公交车设计的基础因素。任何设计都要考虑社会的经济总体状况水平和目标群体经济状况,我国无障碍公交车设计必须基于我国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阶段,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适当超前设计。任何脱离现状经济支撑和目标客户需求的无障碍公交车设计都是不可行的。此外,科学技术的发展、材料科学的进步、加工技术的提高、设计手段的进步这些因素,对于无障碍公交车设计的进一步完善起到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3我国城市公共交通外部环境无障碍设计存在的问题
3.1盲道建设不系统
建于人行道上的盲道是我国盲道系统的主体,但这些盲道常常被各种各样的构筑物或建筑物所侵占,如报亭、非机动车停车带、井盖、行道树等等,由此而导致的盲道中断使得盲人都不敢在盲道上行走,盲道成为摆设。
3.2多数人行道未设缘石坡道
传统上,我国的人行道建设在缘石布置上与非经动车道(或机动车道)存在一定的高差,这种高差主要起到了分隔人行空间和车行空间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保护了行人的安全。另一方面,这个高差也对部分残疾人、老人和儿童交通出行造成了不便,有时甚至造成事故。
3.3人行天桥、人行地道没有坡道或坡道的坡度过大
绝大多数城市的人行天桥和地道仅设置步行阶梯,对于腿脚不便的老人或残障人士,上下楼梯存在很大的困难,即便个别人行天桥有坡道,但坡道的坡度大大超出了依靠手推残疾车出行的残障人士所能独立上桥的能力。
3.4交通信号没有声音提示,未考虑视觉残疾人的过街要求
我国城市在道路交叉口设置交通信号灯时,都以红黄绿作为通行与否的标志,对于一些存在视力障碍的残障人士,这无疑毫无意义。而国外一些无障碍交通坐地比较好的城市,则早已采用声音提示作为交通信号灯的辅助管理措施了。
3.5缺乏无障碍公交车和出租车
在现有的经济条件下,我国绝大多数城市在公共交通工具尚难以满足城市普通居民出行的情况下,更难以为交通弱势群体提供无障碍交通工具,只有北京、上海等个别特大城市有少量无障碍公交车和出租车作为公共交通工具。
4结语
公共交通的无障碍设计是对残疾人等弱势群体最切实的人文关怀,也体现了“以人为本”的设计精神。无障碍设施的完善使残疾人和老年人走出家门能够畅通无阻地参与社会,无障碍公共交通在给残疾人和老年人带来安全、方便的同时,也给全体民众一种全新的感受,是城市文明进步的标志。
参考文献
[1]谢谦,王娟.城市轨道交通的无障碍建设[J].建筑技术开发,2003.
[2]潘海啸.城市机动性和无障碍环境建设[M].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2008
篇10
关键词:设计伦理;地方城市;无障碍设计
中图分类号:TU20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设计伦理在设计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设计伦理认为:从广的范围来说,设计应该为全人类服务,而不仅仅局限于少数的发达国家。从小的范围来讲,设计不仅为健康的人服务,也应该考虑到残疾人的需求,而且,设计应该关注自然的可持续发展,节约能源,保护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基于设计伦理的设计才能更加关注社会的弱势群体,是以人为本的一种设计理念。随着我国城市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口居住在城市,城市的空间是人们进行社会活动的物质载体,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城市的要求也不断提高,构建城市物质空间的无障碍环境体系需要运用无障碍的设计原则,但是,当今的许多城市,特别是一些基础设施不够完善的中小城市,基于设计伦理的无障碍设计,存在着许多的不足和缺失状况。
1、基于设计伦理的无障碍设计
无障碍设计最早是联合国提出的一种设计新主张,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城市的公共空间和各种基础设施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必须,因此,对各类建筑设施、设备进行规划设计的时候,要关注所有人,充分考虑那些有生理伤残和正常活动能力衰退的缺陷者的使用需求,各种服务设施的配备和装置要满足所有人的需求,这样才能营造一个充满温暖和关爱的生活环境,切实保障每一个个体的生存权和发展权。
设计不仅仅是技术性,要关注设计中人的要素,脱离人的设计没有长久的存在性。设计具有很强的实用性,因为人的各项需求是实际生活中的现实需求,在设计中要关注每一个人的心理和情感需求。无障碍设计中提倡“以人为本”的设计思想,符合当代社会的真正要求。它在设计中一切问题的出发点是人的利益和需求,是否满足人的需求是衡量设计成功与否的关键因素和重要标准。如果仔细研究我国古代的设计思想,其中也早已有了这种设计伦理意识。以人文本的理念早在我国的古代就存在,比如墨子提出的“兼爱非攻”,就体现了人与人之间的爱和关怀的思想。
2、我国城市无障碍设计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对无障碍环境设计观念的误解
长期以来,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很少考虑到少数人,他们由于各种原因导致身体的缺陷和行为的不便,对这种客观存在现象长期忽视,从古代的桥梁到现代的摩天大楼,存在很多的台阶、踏步等。建筑设计的理念主要从健全人的角度出发,以正常人的行为为依据。“环境是为健全人创设的”似乎已经成了固定不变的法则,这种观念深深地扎根于人们的思维之中,在人类的头脑中形成了一种无形的“思想障碍”。建筑和工程的设计者和施工者缺乏无障碍环境建设的认识,甚至根本没有这个意识。无障碍设计似乎离每个人都很远,认为它是一种可有可无的存在,只受惠于少数的残疾人、老年人,没有推广的价值,还会增加设计的难度和复杂性,容易与正常人的使用产生矛盾。因此,由于外部环境的障碍,许多的不健全者和丧失行动者不能享受到城市的公共资源。重新认识无障碍设计之后,就很容易发现,它不存在技术的难题和对特殊设计的考虑,只需要在设计的时候,把行动不便者和丧失行动的人同正常人的需要同时考虑,由于两者之间没有根本的冲突,设计的目的都是方便和实用即可,当前,人文关怀在社会的各个领域加以强调,建筑环境的设计也组要注入人文关怀,采取无障碍设计是人文关怀理念在建筑设计领域的体现。城市的发展是为了让生活更美好,城市的文明和友爱体现在对每一个个体的尊重和关怀,使每一个个体都能找到归属感。它从另一个方面也反应了一个国家文明的发展程度。因此,参与城市规划和设计的每一个人员,都要对无障碍设计具有深刻的认识,提高无障碍设计的意识,建设美好而文明的现代化城市。
2.2 担心无障碍设计需要大量投资
许多人认为在设计的时候,关注无障碍设计会增加建设的费用。担心它会耗费大量的投资、占用很多的空间和面积。实际情况并不是如此,无障碍设计的建造费用只占工程造价的一小部分,根据一些国家的住宅开发部研究分析,无障碍设施建设的费用不到工程总费用的2%,而且大量的设备不需要额外的空间,比如,注意房间门的开启方向、增加地面的平整度等。只要前期设计的时候,加以考虑各种无障碍因素,就可以节约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因为后期再进行“无障碍”改造会增加投资,需要人力、物力、财力的额外投入,总费用自然就增多了。而且,从长远的发展和整体的社会效益来说,无障碍环境建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都很明显。
一些设计师担心无障碍设计对建筑的造型美观带来不良的影响,影响人们对建筑的审美标准。其实,平缓的坡道和大台阶的设计,只是艺术的表现手段不同而已,都具有审美的意识。比如,美国国家艺术馆东厅的正门入口把台阶、坡道、雕塑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就是考虑到残疾人入馆的需求。一些行政部门的入口用坡道代替台阶,也是对残疾人的考虑。
2.3 没有相关的规章制度,缺乏管理
由于当前一些法规制度的不完善,时常发生违反强制性标准的行为。对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执行监督不到位和验收把关不够严格,是城市无障碍环境建设遇到的难题。而且,由于相关的设备和产品不配套,无障碍设计没有形成一个很好的系统,一些细节部位不够规范。同时,无障碍建设的管理系统不健全,没有发挥实质的作用。由于我国的无障碍设计起步较晚,许多技术尚不完善,应该根据具体情况对设计规范加以完善和规范,健全无障碍设计的管理体系的建设,加强管理。
3、城市无障碍设计问题的解决途径
首先,要加强无障碍设计的宣传教育,增强全民无障碍设计的观念;加大对设计工作者无障碍设计理念的教育力度,促进设计观念的转变。作为设计教育工作者,应当在教学工作中着力引导并传授给学生这种设计理念。
其次,要合理规范无障碍设计标准。城市道路盲道的设计应当符合规范标准;居住区的户外环境应满足老年人、残障人士的自由出行;休闲广场产生高差变化时,应考虑坡道和扶手的设计;建筑入口处面积要增大,门的宽度要适当增加,地面力求平坦,便于轮椅通过;若设台阶,必须增加坡道和扶手,等等.切实为弱势群体提供生活方便.
最后,要建立健全协调机构和督促检查机构,加强对无障碍设计规范的执行、监督,特别是对无障碍设施的工程验收严格把关。对于北方城市的无障碍设施,因冬季比较长,路面较滑,出行不便,路面的防滑处理尤为重要,在街道和公共
空间室内设计选材上,应强化规范和监督;同时,要实现相关设备和产品的配套,使无障碍设计系统化;要加强日常管理,经常养护、及时维修,确保无障碍工程的连续性。
4、结语
人类文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要求实现人人平等,每一个个体都应该受到应有的关怀和尊重。要真正关心弱势群体的发展,最重要的前提就是关注他们的自身需求,并提供切实的帮助,城市的无障碍设计是他们的需求之一,不断满足发展的需求,让他们感受到来自社会的温暖。无障碍设计的伦理性要求设计更加关注人本身的生存状态。因此,城市的设计和规划者,要自觉的树立无障碍设计的意识,尤其是一些无障碍设计发展不足的中小城市,要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在设计中注入“以人为中心”的价值体系,丰富设计的内涵,创造一个宜居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高翠娥.基于设计伦理的地方城市无障碍设计分析[J].徐州建筑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