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础设施范文
时间:2023-03-28 21:52: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基础设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农村 基础设施 措施
近年来,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投入机制不完善、科技服务体系不健全、结构调整步伐缓慢、市场组织化程度不高的问题依然存在,改变农村基础设施滞后的状况,是广大农民群众的迫切要求,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理论基础
(1)基础设施概念
基础设施是国计民生的物质基础,它是指为社会生产和居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设施。1994年世界银行发展报告将基础设施分为两类:经济基础设施与社会基础设施。
(2)农村基础设施
农村基础设施是为发展农村生产和保证农民生活而提供的公共服务设施的总称。包括交通、农田水利、供水供电、教育、文化、卫生事业等生产和生活服务设施。它们是农村中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础,也是农村经济系统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农村基础设施包括:农业生产性基础设施、农村生活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村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四个大类。
二、天柱县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供给现状分析
(1) 天柱县的基本概况
天柱县位于贵州省东部,是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所辖县。素有“黔东第一关”、“中国重晶石之乡”、“贵州高原黄金城”之称。 全县行政区域总面积2201.1平方千米,耕地面积1.57万 公顷,森林覆盖率51.6%。辖10个镇,6个乡,315个行政村,11个居民委员会 ,总人口40.95万人(2003年),其中非农业人口2.87万人,少数民族人口40.2万人,以侗、苗为主的少数民族人口占98.2%,是贵州省少数民族人口比例最高的县之一,主要矿产资源有重晶石、煤、铁、铜、铅锌等。
(2)农村基础设施投入现状
1.农村道路、农村安全饮水、沼气池等建设。10个新农村建设试点村共计投入资金706.84万元用于通村道路、农村安全饮水、沼气池等建设,党员群众投工投劳近10万个工日,共完成村寨道路硬化32378平方米,主要村寨水泥硬化路网建设已初步形成,基本实现了村村通水泥路。
2.电网、通信基础设施建设。内电力较为充裕,接通了地方电网和国家电网,农村初级电气化县建设达到国家标准,完成第一期农网改造工程。静态投资32.7亿元的白市电站经国家发改委批准立项,各项工作正在有序进行。 通信发展突飞猛进,固定电话装机2.4万门,农村有75%的村通了电话;移动通信网已形成,移动电话用户1.3万户。
三、天柱县农村基础设施供给存在的问题分析
(1)资金投入不足,投资主体单一
虽然各级政府每年投入到农村基础设施的资金并不少,但相对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对基础设施的需求还不够,且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与城市基础设施的投入相比,还存在着很大的差距,无法满足村民更好的需求,要改善农民的生活,必须要加大对资金的投入。
(2)设施建设档次和质量有待提高
近年来,天柱县尽管采取各类措施,有效的解决了农村脏,乱,差等问题,但是离真正的新农村建设的目标还有一定的差距,原因主要在于,天柱县的经济发展水平还不够高,现有的农村经济发展水平还不能完全满足农民对基础设施的需求,其次在于规划和土地政策的制约,有的村有土地但无可用指标,而部分经发达的村想启动较高的基础设施,但因无土地不可实施。
四、启示——进一步提高农村基础设施供给绩效水平的路径选择
(1)提高农村基础设施的基本措施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应当在已有基础上,继续加大投资力度,首先,是要加大以小型水利和公路建设力度的基本建设,重点解决村内道路、给排水、垃圾处理、人畜混居等人居环境突出问题并优先解决高氟、高砷、苦咸、污染水及血吸虫病区的饮水安全问题。第二加大农村能源建设力度,积极推广沼气、秸秆气化等清洁能源,大幅度增加农村沼气建设投资规模,扩大小水电代燃料工程试点规模。
(2)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机制
第一,财政性建设资金的增量部分要向农村重点倾斜,存量部分向农村适度调整。把国家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重点转向农村,在出台政策时要重点支持农村建设,在安排工作时要突出农村建设,在考核工作时要把农村建设作为重要内容。
第二,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加大基础设施向农村的延伸,增强城市对农村的辐射和带动,形成城市与农村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李想,《中国农村公共服务评价体系研究》[J],统计教育,2009(7).
[2]李燕凌,《农村公共品供给效率实证研究》[J],公共管理学报,2008(2).
篇2
关键词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农业经济;非农经济;农民收入
中图分类号 F323.9[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673-0461(2011)11-0039-04
一、农村基础设施的界定
农村基础设施(Rural Infrastructure)是为农村经济、社会、文化发展及农民生活提供公共服务的各种要素的总和[1]。不同的国内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所涵盖的范围进行了不同的阐述。如孙开、田雷[2]将农村基础设施分为三类:一是用于为农业生产提供必要物质条件的生产性基础设施,包括农用土地、水土保持及田间道路建设、农田水利设施等;二是包括农村金融、信贷和保险支持及农村信息服务在内的服务性基础设施;三是由农村交通运输设施、通讯设施和农业生产资料与农产品的销售设施构成的流通性基础设施。刘伦武[3]认为农村基础设施主要包括:资金密集式的基础设施,如:灌溉和公共水利设施,交通运输设施,储藏设施,加工设施,电力、自来水、煤气;非资金密集型基础设施,如:教育机构,农业研究和试验设施,信贷和金融机构等;社会事业基础设施,如:法律、政治和社会文化的正式或非正式的机构。
由此可见,尽管国内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所包括的具体内容不完全相同,但各学者界定的农村基础设施都包括经济基础设施和社会基础设施两部分内容。因此,根据研究需要,本文沿用彭代彦[4]的分类方法,认为农村基础设施包括三部分:一是生产服务设施,如水利设施、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服务机构等;二是生活服务设施,如医疗、文化设施等;三是生产生活服务设施,如教育、道路和通信设施等。
二、农村基础设施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大量的文献成果已经验证,基础设施的确可以促进经济增长,也有助于提高居民收入水平。国内学者林毅夫(2000)[5]、鞠晴江、庞敏(2005)[6]、刘伦武(2006)[7] 的研究成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非常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增长;而彭代彦(2002)[4]、刘晓昀(2003)[8]、李锐(2003)[9]、樊胜根(2002)[10]、鞠晴江(2006)[11]、张亦工、胡振虎(2008)[12]等学者对农村基础设施与农村居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分析,其研究成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农民收入。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由于统计数据等的限制,大部分的研究是以全国或省份为单位展开的。大部分的国内学者根据搜集到的时间序列数据或横截面数据,不是运用基础设施的存量指标,而是采用基础设施的流量数据作为分析对象。实证分析的多数研究侧重分析农村基础设施如何影响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缺少农村基础设施与非农生产之间关系的研究①。农村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非农经济不仅可以促进农民脱贫、也有助于农业现代化和农村城镇化的发展。为此,本文采用农村基础设施的存量指标,通过搜集辽宁省的时间序列数据,对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之间的关系进行实证检验,以分析和判断辽宁省在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和建设中存在的问题,为相关部门科学制定农村基础设施政策提供判断依据。
三、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辽宁省农村经济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
(一)模型的选择与平稳性检验
西方经济学中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计算各种生产要素的产出弹性。因此选用双对数C-D生产函数模型来实证检验各类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双对数C-D生产函数模型为:
LnYi=i+iLnXi+εi(1)
模型(1)中的Yi(被解释变量)为农村经济发展变量,具体包括三部分:农业总产值(Y1)、乡镇企业总产值(Y2)、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
( Y3)。 Xi(解释变量)代表各类农村基础设施投资;εi是随机误差项;i和i是需要估计的参数,其中 i为回归系数,反映了各类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影响程度。
考虑到辽宁省农村数据的可获得性,并结合农村基础设施的分类,这里选取1993年到2007年乡道公路里程(X1 )、农村用电量(X2 )、平均受教育程度(X3 )等变量分别代表道路、电力、教育等农村基础设施变量。其中,平均受教育年限是根据《中国农村住户调查年鉴》中“各地区农民家庭劳动力文化状况”数据,赋以不同文化程度相应的年限权重后进行加权计算而得②;其余指标数据均来自《辽宁统计年鉴》。时间序列变量不同于横截面变量,如果运用非平稳的时间序列变量进行回归分析有可能产生伪回归,即,尽管回归分析的拟合优度和显著性检验效果都很好,但实际上仅是一种数字上的巧合,分析的变量之间也许没有任何关系。因此,需要先采用ADF检验法对时间序列各变量进行平稳性检验后再进行回归分析。本文使用Eviews5.0对模型中各变量分别进行平稳性检验,其检验结果如表1所示。
(二)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辽宁农村经济发展的具体影响
使用Eviews5.0软件估计模型(1),具体结果如下:
1.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LnY1=-7.944+1.114LnX1③+0.454LnX2
+5.750LnX3④ (2)
t=(-3.257)(1.648)(6.493)(4.548)
Adj-R2=0.958F=100.8099DW=2.378
回归方程(2)测算了各类基础设施对农业生产的影响。调整后R2达到0.958,且不存在自相关,说明模型的解释力很好。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道路(LnX1)的回归系数通过了15%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道路、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对辽宁省的农业生产具有统计上的显著影响,其中,影响最为显著的是教育基础设施,其次为道路设施,电力设施的影响作用最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乡村公路里程的增长率每增长1%、农村用电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1%,农业总产值将分别平均增长1.114%、0.454%和5.750%。
2.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非农业生产的影响
LnY2=-17.589+1.975LnX1+0.701LnX2
+10.706LnX3 (3)
t=(-4.506)(1.826)(6.270)(5.290)
Adj-R2=0.962F=110.585DW=1.750
回归方程(3)测算了各类基础设施对非农业生产的影响。调整后R2达到0.962,且不存在自相关,说明模型的解释力较强。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也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道路(LnX1)的回归系数通过了10%的显著性检验,说明道路、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对辽宁省的非农业生产具有显著影响,其中,教育基础设施的影响最为显著,道路设施的影响其次,电力设施发挥的作用最低。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乡村公路里程的增长率每增长1%、农村用电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1%,非农业总产值将分别平均增长1.975%、0.701%和10.706%。
3. 基础设施投资结构对农民收入的影响
LnY3=-4.555+0.557LnX1+0.362LnX2
+4.786LnX3(4)
t=(-2.186)(0.965)(6.058)(4.430)
Adj-R2=0.952F=87.263DW=1.911
回归方程(4)测算了各类基础设施对农民收入的影响。估计结果显示方程拟合优度较高,模型具有较好的解释力。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通过5%的显著性检验,道路(LnX1)的回归系数通过36%的显著性检验。删除道路(LnX1)自变量后的回归方程如下:
LnY3=-4.779+0.375LnX2+4.868LnX3(5)
t=(-2.805)(6.884)(5.409)
Adj-R2=0.962 F=177.965 DW=2.132
回归方程(5)拟合优度较高,在1%的显著性水平下,电力(LnX2)和教育(LnX3)的回归系数均通过检验,这表明电力、教育等基础设施有助于提高辽宁省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其中,教育基础设施的影响系数仍然高于电力基础设施。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农村用电量、平均受教育年限每增长1%,农村居民家庭人均纯收入将分别平均增长0.375%和4.868%。
四、结论与对策建议
以上的实证分析结果表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农村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教育、道路、电力等各类基础设施投资对辽宁省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农民收入水平均具有显著的影响,并且,教育基础设施的作用最为突出,在促进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和提高农民收入中的作用远大于其他基础设施的作用。农村道路基础设施对农业与非农经济发展具有非常显著的正向影响,但在影响农民收入增长方面却没有通过显著性检验。⑤以上实证分析的结果也反映出辽宁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方面存在的问题。据此提出如下建议:
(一)继续增加对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投资力度
尽管随着经济的发展,辽宁省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绝对值呈现不断增长趋势,但投资的比重却有下降的趋势(“十五”约为1.14%,“九五”时期为1.23%,“八五”时期为1.09%等)。辽宁省农村基础设施存量增长率与农业产值增长率之间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14,不能验证世界银行关于基础设施存量增长率与经济发展之间具有正相关的经验性结论[13]。农村基础设施发展滞后已成为制约辽宁省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因此,有必要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力度,以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
作为一种公共产品,农村基础设施提供的服务不仅具有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而且能够产生外部正效应。因此,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既有经济效益,也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既有利于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也有利于非农业和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由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存在较大的投资风险和非确定性,有必要由政府进行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因此,辽宁省要加大各级财政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不仅要加强水利、道路、电力、通讯等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也要继续增加农村教育、公共卫生、文化等社会事业的投入量。
(二)科学调整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结构
实证分析表明,不同基础设施投资的产出弹性不同。因此,短时间内,在资金供给规模不发生大变动的状态下,有必要优化配置现有的基础设施投资存量,以提高其使用效率,从而吸引更多的投资主体,以缓解农村基础设施投资资金短缺的压力。在现有财力条件下,重点投向农村义务教育、道路、电力等投资效率高的领域,而适当压缩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的事业费支出。
(三)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参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目前,政府投资、集体投资、银行贷款等成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主要来源。由于农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周期较长,收费较低,甚至是无偿服务,而且其回收周期长,资金周转慢,这就使得商业性银行贷款不愿意为农业基础设施的建业提供资金融通[14]。根据《辽宁省统计年鉴》,2005年农业贷款占银行总贷款额的比例为6.45%,2006年为6.40%,2007年为6.51%。显然用于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银行贷款比例没有明显增长趋势,且其贷款比例远低于工业贷款和商业贷款的比例(2007年工业贷款比例为13.42%,商业贷款比例为9.55%)。因此,有必要坚持“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充分发挥政府资金的引导作用,积极运用资本投入、补助、贴息、担保、以奖代补等政策措施,吸引社会资本、农民积累投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政府在鼓励社会资本和民间资本参与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时,应当考虑到偏远、贫穷地区的配套能力,有选择地降低资金配套标准或者允许村民以劳动投资代替资金投入[15]。
(四)完善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监督机制
为规范与约束农业基础设施投资主体的行为,有必要建立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监督约束机制,以保证投资效果的实现。为此,辽宁省首先要明确农村基础设施投资的监督机构,以保证监督活动的客观性;其次要明确监督主体,既强调内部监督,也要明确外部监督的重要性;最后可以初步探索省级农业投资立法,以实现农业投资的法制化。
[注释]
① 鞠晴江(2005,2006)利用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分别对基础设施与农业生产、非农业生产、农民收入进行了横截面分析。
② 不识字或识字很少为1年,小学程度文化为6年,初中程度为9年,高中程度为12年,大专及大专以上为16年。
③ 由于LnX1为二阶单整,所以回归分析中采用的是LnX1的一阶差分形式。
④ 因为自变量X4 和X5没有通过统计检验,因此方程只包括三个自
变量。
⑤ 之所以没有通过检验主要是由于我国的投资体制制约,连接村与乡镇所在集镇的乡镇道路由乡镇政府投资兴建,而乡镇道路建设的资金来源主要是乡镇财政收入和向农民集资。
[参考文献]
[1] 杨 林,韩彦平,孙志敏. 公共财政框架下农村基础设施的有效供给[J]. 宏观经济研究,2005(10):56.
[2] 孙 开,田 雷.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财政投入研究[J]. 经济研究参考,2005(18):11.
[3] 刘伦武. 农民基础设施建设――农民增收的基础[J]. 农业经济,2002(9):35.
[4] 彭代彦.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业解困[J]. 经济学家,2002(5):79.
[5] 林毅夫.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建设 启动农村市场[J]. 农业经济问题,2000(7):2-3.
[6] 鞠晴江,庞 敏. 基础设施对农村经济发展的作用机制分析[J]. 经济体制改革,2005(4):89-92.
[7] 刘伦武. 农业基础设施发展与农村经济增长的动态关系[J]. 财经科学,2006(10):91-98.
[8]刘晓昀. 贫困地区农村基础设施投资对农户收入和支出的影响[J]. 中国农村观察,2003(1):31-35.
[9] 李 锐. 农村公共基础设施投资效益的数量分析[J]. 农业技术经济,2003(2):5-9.
[10] 樊胜根,张林秀,张晓波. 中国农村公共投资在农村经济增长和反贫困中的作用[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1):1-13.
[11] 鞠晴江.基础设施与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的实证分析[J]. 安徽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113-116.
[12] 张亦工,胡振虎.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与农民增收研究[J]. 山东大学学报(哲社版),2008(2):90-96.
[13] 世界银行. 让服务惠及穷人[M]. 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14] 方 芳,钱 勇,柳士强. 我国农业基础设施投资的实证分析[J]. 财经研究,2004(2):90-94.
[15] 易红梅,张林秀,Denise Hare,刘承芳.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与农民投资需求的关系――来自5省的实证分析[J]. 中国软科学,2008(11):115.
The Study of Rural Infrastructure Investment Effect
――Based on the Empirical Analysis of Liaoning Province
Wang Wei
(Liaoning University College of Philosophy and Public Administration,Shenyang 110036, China)
篇3
泛达采取在集中控制下非集中组织运营的模式。泛达按照产品部门进行结构划分,各产品部门具有完整的员工体系,能进行产品的设计和制造。因此,泛达可以快速地明确、理解和应对客户的需求和应用。
技术优势
泛达的计算机辅助设计/计算机辅助制造(CAD/CAM)系统和一流的快速建模设备,使得工程师仅需数小时即可完成新产品设计。此外,计算机化的工程工具可确保稳健、优质的产品设计。在零件建模完成后,使用超精密的机床制造生产工具。该过程缩短了设计到产品的周期,大幅缩短新产品的交货时间。
为了进一步确保效率和产品质量,泛达定期升级高科技设备,最大化所有部门和子公司的绩效。同时,泛达不断培训员工,因为人才是高效运营的关键。在泛达,产品和服务的品质和可靠性具有最高优先权。每位泛达员工均接受品质方法和泛达品质原理的培训。各级管理层和个人均参与设计、制造和改善产品和工艺。
每个泛达制造工厂均拥有与其产品一致的质量管理系统。它们都拥有ISO 9001认证,以及其他适用的行业品质标准认证。泛达还秉持自己和特定客户的品质和可靠性要求。泛达的全球质量系统与环境管理系统相结合。泛达拥有ISO 14001认证,并获得索尼绿色合作伙伴计划的成员认证。
泛达的主要产品包括网络布线系统、线缆扎带、接线附件、表面线槽和线管、接线端子、电力连接产品、热缩产品、通信连接器和线缆管理系统,应用于电信、原始设备制造商、建筑、公共事业、维修、办公室和工厂自动化、运输、教育、卫生保健、金融和政府市场。
泛达每年将8%-9%的销售收入投资于研究开发,提供新的解决方案。先进的分析建模和原型制造能力使得经验丰富的工程团队可以创造业内领先的产品。
服务体系
泛达的销售专业人员能够提供准确的产品信息和最新的技术信息。泛达分销商接受专门的培训,包括基于互联网、CD-Rom、视频和实训介绍产品的功能、规格和应用数据。泛达拥有全球目标错误率100PPM或更低的世界级服务能力,确保分销商获得最佳的服务。
泛达客服人员可回答各种问题,包括产品、库存检查、订单和运货跟踪、竞争者替代品参考、索赔协助、文献和样品订购。
篇4
关键字: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进展和趋势
中图分类号:S96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在当今社会,灾害的频发是阻碍人类经济建设和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是各国都必须重视的重要课题。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土木基础设施也得到快速的兴建,但还是难以避免灾害的侵袭。灾害对土木工程的破坏主要有工程灾变和自然灾害两个方面。工程灾变包括由大规模工程活动所诱发的地表塌陷,边坡失稳和地基失效等情况,工程系统自我损伤的积累也有可能导致突发事故。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台风,地震,火灾,泥石流,滑坡等。我国向来重视土木基础设施减灾的研究,在多个重点项目上资助了土木基础设施减灾的研究,取得了较为满意的进展与成果,逐渐走向了土木基础设施减灾的科学前沿。下面就让我们来具体分析一下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研究的进组和趋势。
一:灾害危险性分析和损失评估理论
对灾害危险的了解和损失评估是土木基础设施建设的依据,在研究洪水,台风,洪涝,滑坡,地震等自然灾害或人为造成的灾害后,根据灾害模式和负荷的分布规律及特点,建立了一套有效的的灾害危险评估方法和理论,分析了灾害的传播规律和形成机制,主要内容有
(1)提出了基于AI(人工智能)和GIS(地理信息系统)的灾害危险分析理论,建造了STLS(地震构造信息)系统,使得地震的划分等级和危险评估方法都有了新的突破,提高了精确度和分析效率。
(2)建立了一组城市极值风速的危险评估概率法,两种危险评估方式与风场函数法。
(3)通过相应的理论研究和实践,对建筑物烟气和火灾形成原因和燃气爆炸的规律进行分析和研究,制定了建筑物燃爆灾害的预测模型和烟气控制系统。
二:工程结构优化设计和防灾示范研究进展
研究不同灾害负荷下的工程结构,可以得出不同优化设计方案。主要有
(1)研究比较高层建筑物在风和地震的作用下可靠分析数据与结果。
(2)提出结构灾害负荷近似无限负荷的假设,并给出相应负荷下结构体系的可靠性计算方法。
(3)研究抗灾结构的优化特点和抗灾结构最优设防水平,对比分析最优化设防的可靠性和抗灾结构最优设防负载。四,对铁路工程给出泥石流,滑坡等灾害的预报方法,建立相应路段的可靠分析办法。根据水利结构的特性,分析研究坝址随机地震模型,在强度非平稳和平稳的随机地震动场假定下确定建立抗震可靠办法和相应结构反应。
我们将镇江,鞍山,唐山等有着不同特色的城市作为灾害的典型区域,选择昆线—普雄段作为防治多种灾害的重大典型区域,选择广州作为我国大城市防洪典型,在这些区域运用仿真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损失评估,危险性分析,人工智能,决策和应急反应系统等先进的土木工程防灾系统,充分展现了高新减灾技术在土木基础设施减灾领域中的优势,为我国重大土木工程减灾做出了巨大贡献。
三:土木基础建设减灾研究的发展趋势
(一)生命线和大型结构工程控制
根据灾害的动力作用特性和灾害作用空间的分布,研究生命线和结构工程以及周边介质作用产生的非线性灾害响应,提供相应优化的控制方法与理论。为了确定大型非线性结构灾害的响应,要对桥梁,建筑,海工,水工等大型构件,材料和体系进行灾害模拟试验,分析其在极端情况下动力破坏,失效与坍塌的可能,还要研究周边介质互相作用的材料。为了确定结构灾害性设计和控制,需要研究多级防灾的性态水准,性态目标和防设水准,建立起性态追准和结构灾害的关系,确定结构灾害的性态设计与控制设计的方法和理论。研究减震装置和大出力,低耗能,高性能的智能驱动装置,研究大型结构灾害控制的技术和措施,配备智能控制系统。
(二)岩土工程灾害的防治
岩土灾害的防治需要对土体的非均质及各种复杂的自然环境特点进行研究,分析地下空间使用后的环境损伤和诱变灾害可能,重点关注灾害和工程的作用力,灾变行为与减灾的新技术。高应力深部地下工程防治要研究深采条件下岩体特征和围岩顶板灾害,变形破坏,岩爆和瓦斯突出的关系,使用地下承运和岩体结构的运移关系,开采突水的机理来确定优化方案。大型地下工程环境控制主要研究城市地下空间使用和开挖工程导致的地表塌陷,做好控制工作,保护地表水和含水层。重大土木工程地基失效防止需要根据岩土的材料特点,研究岩体与原位土的动,静力学性能,土体液化及液化后的变形,建立起岩体构造面—非连续介质模型。探索地基在泥石流,地震等自然灾害下残余变形,失稳和结构作用的机理。确定地基加固的办法和定量评估技术。
四:数字减灾工程系统
数字减灾是针对重大工程和城市灾害的分布不均和复杂性等特点,运用现代数字模拟技术,再现灾害破坏特征,过程,灾害分布,模拟减灾策略和减灾效果。重大工程数字减灾模型是重点研究地震灾害试验和风灾试验的系统,主要再现了灾害的分布的范围和过程,找出控制的办法并模拟。城市数字减灾系统主要依据城市灾害的评价模型,主要针对城市典型灾害历史,建立城市数字减灾工程。
结语
土木基础设施减灾是一项前沿的科学技术,涉及工程,信息,土木,地学,材料学等多个学科,综合性较强。高新技术的发展为土木基础设施减灾技术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手段和方法,开拓出许多新的研究领域和课题。今后的土木基础设施减灾研究应该更加重视学科间的融合与交叉,促进国与国之间的技术交流,增强减灾基础的研究水平。
参考文献:
[1]茹继平;土木基础设施减灾基础研究进展与趋势[J]土木工程学报 2000(6)
[2]瞿伟廉;智能材料结构系统在土木工程中的应用[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 1999(3)
[3]项海帆;结构风工程研究的现状和展望[J]振动工程学报 1997(3)
篇5
关键词:基础设施;政府;市场;竞争
一、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
基础设施是为社会生产和消费提供“公共生产条件”和“公共流通条件”的,由政府授权会影响公共利益服务的企业和机构作为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基础设施的提供者具有特殊的权利和特殊的责任,与政府有着独一无二的关系,具体体现在:(1)政府保留控制进入的权利;(2)政府保留管制价格的权利;(3)政府保留为公共利益而制定质量标准和某些其他服务条件的权利;(4)被授权者有责任向所有的消费者提供有上述(2)(3)两条确定的“合理”服务。内涵上基础设施大都归为兼有公共品和私人品两种经济属性的混合品;外延上看又有狭义和广义之分,狭义上是指具有技术上的不可分性以及较高的资本——产出比率的企业,如公共运输、供水、供气、供电等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企业,而广义的基础设施则还包括了公共教育、公共卫生等,可以看出,政府部门和基础设施供给者有着密切的联系,政府是基础设施供给者合意行为的主要保证人。从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上分析,基础设施提供的是关系到人们基本生活需要和企业基本生产需要的产品或服务,是具有一定程度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混合公共品,而基础设施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具有较大的正外部性,它的社会经济利益较高,而基础设施项目本身资金收益率却相对偏低,这样使私人参与基础设施领域的投资不能得到有效回报,这也是基础设施供给领域主要由政府作为投资和供给主体的重要根源。此外,基础设施具有经营上的自然垄断性和投资上的资金密集等性质,只有存在着巨大的规模经济,基础设施的提供者的生产才更有效率,才能从中获利。
二、基础设施的传统供给模型
如何有效提供或者使用基础设施呢?在管理学、社会学、经济学、心理学等领域都分别有系统的论述,本文倾向于认为公共选择学派提供的方案在目前可能更具有说服力和时代意义,其代表性的相关著作有:奥斯特罗姆夫妇的《多中心体制与地方公共经济》(上海三联书店,2000),阿特金森和斯蒂格里茨的《公共经济学》(上海三联书店,1992),科斯的“经济学中的灯塔”(1974)等。迄今为止,公共选择学者提供了很多可能性方案,大致可归纳为“政府供给模型”和“市场供给模型”两类,现分述如下:
(1)政府供给模型。在政府供给模型中,基础设施是由政府通过公共投资建立的各种国有企业和国有事业单位,主要是承担政府的公共品生产职能,是政府职能的延伸,执行政府的某些经济和社会政策。政府按照一定的政治程序确定一定时期内公共品生产提供的数量、结构与质量标准等,运用政府掌握的征税权,通过税源选择和税种税率的设定,强制的从私人部门转移一部分经济资源,并将其作为公共资源用来生产提供公共品,同时按照一定的民主程序,将各个基础设施生产单位生产的产品,在居民之间和地区之间进行分配和再分配,如图1所示。图1政府供给模型政府在公共品供给中有其存在的必要性,但是如果政府对公共品的供给过度的干预,也会导致效率低下,其原因在于:1)根据阿罗不可能定理,政府对基础设施供给决策所依据的信息,并不是最优的集体需求顺序的信息,最优的集体需求顺序的信息事实上是没有的,这样在公共品供给决策环节就存在低效率或是无效率的可能。2)基础设施生产的成本补偿是来自于政府的税收,而且公共品的消费和使用又存在着不同程度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因此缺乏内部激励和外部压力就成为影响基础设施效率的重要因素。3)寻租行为和政府失灵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导致基础设施的供给低效率。
(2)市场供给模型。在市场供给模型中,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质量,降低成本,按照市场经济原则来组织公共品的生产,主要形式就是政府财政为产品付费,私人生产或建造,这种形式包括政府向私营或民营企业购买和与私营或民营企业签订合同出租或合同承包等情形,如图2所示。图2市场供给模型在政府供给模型中,基础设施的供给是一个政治或行政过程,而在市场供给模型中,由于政府与私人与民营企业签订了合同,基础设施的供给则进入了经济过程,市场机制起着主导作用,承包商在合同许可的范围内可以自由的配置资源,政府对承包商的合同管理代替了原先的行政管理控制,这种基础设施的合同出租属于政府采购行为,即政府部门为了实现政府职能或是公共利益,使用公共资金提供工程和服务的行为,严格按照政府采购制度来具体操作。
三、我国现行基础设施供给模式中的问题
(1)传统投资渠道不能满足基础设施投资需求的快速增长。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高速增长,城市化进程日益加深,需要完善的基础设施作为有力支撑,同时由于城市人口增多,已有的基础设施被过度使用,营运维修费用上升,基础设施投资需求也会随之增加,此外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也存在着很大的空缺。在我国下一轮经济增长中,农村起着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自我国实施“八七”扶贫计划以来,农村的基础设施建设有了显著改善,但是与现代化农业的要求还有一定差距,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也是中国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面对城市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巨大需求,传统投资渠道显得捉襟见肘,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资金,具有投资大、周期长、公益性的特点,我国基础设施的资金来源主要包括财政拨款、特种税费融资、银行贷款、发行债券和利用国外资金等,其中财政拨款和银行贷款是我国基础设施建设的传统融资渠道。由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需求不断扩张,财政拨款对基础设施投入的增长潜力有限,商业银行的资金来源于市场,一般为中短期,不能支持周期较长的基础设施建设,而政策性银行贷款也只能支持小部分的国家重点项目,不能满足基础设施投资的需求。
(2)政府部门过度垄断,市场机制和民营资本的参与程度较低。政府作为基础设施投资的决策主体,应该以增进社会福利而非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作为决策目标,而政府如果从经济人的角度出发,偏离了这个目标,凭借通过国家优惠政策得到的资源和特许垄断权,形成自己独特的“成本优势”,参加追逐市场利益,就会出现公共设施和服务的供给效率低下等问题。而民营资本在基础设施供给领域不仅数量少、规模小,而且在资金、技术、财政税收政策等方面与公共部门相比也无法企及,难以形成公平竞争的市场格局;同时公共部门中的企事业单位往往按区域分割原则设置,在同一个地区内可能存在多个职能相同、产权分别归属不同级次的基础设施提供单位,资源难以合理流动,整体优势得不到发挥。
(3)缺乏明确的分类改革目标。我国基础设施融资体制改革的基本目标是市场化,但这是一种整体上的改革目标,并不代表在任何情况下都要盲目追求市场化,我们认为按是否有资金流入把基础设施项目分为经营性、准经营性和非经营性项目。经营性项目有收费机制,投资主体可以不做限制,国有企业和民营企业均可参加,投资方自行承担决策结果,政府只进行监督和管制;准经营性项目有部分现金流入,但收益不能与投资成本相抵,带有公益性质,不能完全依靠市场运作,需要政府提供资助来填补资金缺口,维持运营;非经营性项目为公益性投资项目,无现金流入,具有较高的社会效益和环境生态效益,一般以政府财政投入为主要资金来源。目前基础设施领域的体制改革目标并没有明确的分类,一些地方决策者在不考虑项目性质的情况下一味引进民营资本,追求市场化已经对社会福利和公民权益造成了负面影响。在一些公益性较强的项目,如旅游风景区,如果过度引进民间资本,进行市场化改革,民间资本为了追逐利益最大化,擅自提高服务价格或建设与生态环境不相称的项目,既破坏了生态环境,又损害了公众利益。
四、我国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的政策建议
基础设施领域所产出的商品属于混合品性质,这就为政府与市场、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在基础设施领域里进行混合的资源配置技术的选择和制度安排提供了可能,本文给出我国基础设施供给模式政策建议如下:
(1)分各类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及所产出的商品所具有的不同的正外部性。对具体一项综合性的基础设施项目,可以逐层分析,以铁路为例,进行“四层分离”,第一层:网运分离,由于国家铁路基础设施管理具有自然垄断性质,而铁路客货运输经营具有竞争性质,应将这两者分离开,在组建一个统一的国家铁路网公司的基础上成立若干实力较强的客货运输公司,进行分类管理;第二层:铁路干线和支线先分离,然后单独核算、单独考核,组建单独的、综合性的支线管理机构,让有条件的支线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革;第三层:客货运分离,客运与货运性质不同,客运的公益性更强,应根据市场,制定不同的发展战略;第四层:一般货运与特殊货运相分离,即在货运中,一般或与集装箱运输、冷藏运输、特殊运输等相分离。
(2)通过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把民间资本引入基础设施建设领域。基础设施供给民营化在美国和英国等西方发达国家是从20世纪60年代才开始的,不少人认为在我国目前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健全,法律环境还不完善的情况下大力推行基础设施供给民营化过于超前。事实上,基础设施在经营上的自然垄断和投资上的资金密集,是民营资本难以进入基础设施领域的主要原因,但是技术进步使得原本垄断的行业可以引入竞争机制,制度创新也使得收益补偿变得可以实现,促进了政府规章制度的规范化,这就为打破行政垄断,引入民营资本提供了机会。过去的基础设施由政府集权式决策,靠行政方式组织建设,并且非市场化运作,各地的基础设施供给和服务水平参差不齐,具有严重的地域局限性。通过引入民营资本,实现投资运营主体多元化,不仅可以减少财政负担,还能够帮助企业摆脱体质束缚,实现跨城市、跨地区经营,把已经比较成熟的技术、管理、商业模式在全国范围内推广从而实现规模经济。
(3)搭建多类和多层次投融资平台,构建完善的投融资体系。基础设施领域走向市场化时必须要有政府的监管保证,基础设施领域关系到国计民生,更关系到国民经济的命脉,政府在一些重要项目的规划立项,选择投融资主体以及投入运营后的监管中都应该体现积极的主导作用;成立新型投融资平台,由政府和民间资本共同投资,作为基础设施项目的出资人,在金融市场进行融资,使有限财政资金的功能得到放大,财政资金的使用也得到约束。这样通过搭建多类和多层次投融资平台,在发挥政府监管作用的同时,降低政府对基础设施建设的直接干预,一定程度上减少由于政府过度垄断造成的不良后果。
(4)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中的激励机制。政府要像企业家那样来管理基础设施,把基础设施的提供看作是对消费者需求做出反应的一个服务行业,并按照这样的原则来经营,为了确保基础设施的商业属性,私人部门对管理、融资和产权的参与在绝大多数情况下都是必要的;打破政府及其公共部门对基础设施领域的垄断,引入竞争机制,对整个基础设施的生产提供者形成压力,使之提高效率,从而更好地满足基础设施的使用者或消费者的需求。
五、结语
本文通过分析基础设施的经济属性和两种传统的基础设施供给模型,从投融资、政府管理和体制改革三个方面指出我国基础设施供给存在的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几点政策建议,扩充融资渠道,引入市场机制,促进基础设施的监管机制更加合理化,现阶段我国经济快速发展,农村和城市都面临着对基础设施巨大的需求,应对综合性项目逐层区分经济属性,引入民间资本,搭建多类和多层次投融资平台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和营运中的激励机制,才能使基础设施供给模式逐步完善,保证经济社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参考文献:
[1] 卢洪友.公共商品供给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3.
[2] 唐建新,杨军.基础设施与经济发展——理论与政策[M].武汉大学出版社,2002(01).
[3] 小贾尔斯·伯吉斯,管制和反垄断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3(03).
[4] 刘俊杰,竞争.垄断与制度变迁中的利益冲突[J].社会科学家,2005(05).
[5] 唐雪梅.“参与式管理”视角下的农村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研究——基于贵州省长顺县凯佐乡的调研[J].当代经济,2011(03).
[6] 杨高升,蔡陈磊,周颖璞.公路基础设施供给模式的选择研究[J].工程管理学报,2011(02).
篇6
关键词:重点项目;融资;案例
中图分类号:F830.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4-0-01
基础设施项目是整个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支撑平台和先决条件,具有超前性和战略性。但基础设施项目多属于投资大、建设期长的公益性或准公益性项目,作为项目的主要责任单位,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资金投入是基础设施项目的主要资金来源。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基础设施建设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单靠政府财政资金也就无法满足基础设施项目的资金需求。因此, 吸收更多更新的投资主体参与到项目建设中来,不断拓宽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渠道成为当前经济形势下的趋势。
一、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所面临的问题
(一)基础设施项目投资与收益的矛盾
根据世界银行2007年的一份发展报告,地方政府在基础设施建设的支出比例:发达国家为35%、发展中国家为13%左右,为中国却超过了50%。而基础设施项目多数属于公共产品或准公共产品,往往不产生收益或产生较少收益。地方政府既希望大力基础设施项目,提升城市能级,又希望尽可能的少占用财政资金,但大投入低收益引发了基础设施项目投资和收益的矛盾,归根到底就是资金问题,如何解决融资问题成为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的一个难题。
(二)基础设施项目融资体制的障碍
中国人民银行规定:“借款人应当是工商行政管理机关(或主管机关)核准登记的企(事)业法人、其他经济组织、个体工商户或具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籍的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的自然人”,地方政府不能作为借款人,不能直接向银行借贷。此外,《担保法》第八条规定:“国家机关不得为保证人,但经国务院批准为使用外国政府或者国际经济组织贷款进行转贷的除外”。在我国目前的法律框架下,地方政府不能直接向银行贷款,不能帮其他单位担保,更不能发行债券,从体制上限制了地方政府的融资渠道,从而出现建设资金不足的局面。
(三)金融市场体系有待健全
我国金融衍生工具市场有了初步发育,外汇期货、股票指数期货、认股凭证、可转换债券和国债期货都曾经有小规模的发展。金融市场体系的健全程度,以及金融产品的多样性与规模会直接影响到重大建设项目融资的开展。而我国实行高度集中的金融管理体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大项目的融资,就直接影响了项目融资的使用和效率。此外,国家限定了资金的入境条件,控制资金的流向和规模等条件也直接影响了项目融资的运作。
二、基础设施项目融资的部分应对措施
(一)BOT 融资模式
BOT(Build-Operate-Transfer)即“建设-经营-转让”,是由政府向私人机构颁布特许,允许其在一定时期内筹集资金建设某一基础设施并管理和经营该设施及其相应的产品与服务,特许期限结束时,私人机构按约定将该设施移交给政府部门的一种融资模式。作为一种新型的投融资方式,该模式具有责任分明,关系明确,可预测性强等优势,且项目投资建设者作为债务的直接承担者,在完成项目建设的同时不会加大政府的外债负担,所以在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中被广泛采用。BOT模式由于存在特许经营权的经营期限,涉及建设投入和收益回报,故在收益较高的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如高速公路建设)上运用较多。
BOT在中国第一个基础设施项目是深圳的沙角B电厂,是1984年由香港合和实业公司和中国发展投资公司等作发起人在深圳建设的沙角电厂,改电厂通过BOT模式不仅提前完成了项目建设,还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供电成本并代替政府承担了建设期与收益回报率风险,得到了各级政府的认可。
(二)BT融资模式
BT(Build-Transfer),即“建设——移交”,指政府通过合同方式将基础设施项目的融资和建设特许权转让给投资方,而投资方负责完成项目的相关工作,竣工后再由政府根据合同要求以回购的方式收回。BT融资模式实际上是政府利用其有利的市场地位,将融资难题与建设风险转移给了投资方,既不需要在建设期内动用资金,又不需要设立专门的管理机构对项目进行管理,从而大大节省了政府的人力、物力、财力,有效缓解了政府的资金压力。BT模式由于不涉及经营权外包,故在非经营性基础设施项目上运用较多。
萧山交通发展公司作为交通建设融资平台,在九堡大桥南接线工程中首次推行了BT融资模式,由萧山交通发展公司总承包,融资、建设验收合格后移交给业主,业主向投资方支付项目总投资加上合理回报。采用BT模式实施九堡大桥南接线的建设,完全实现了利用远期的资金来实施近期的建设,从而有效地降低项目建设成本,实现早建设、早投用,早受益,从而也能够提高政府资金运转效率,同时能够解决短期内财政资金与投资需求之间的矛盾。
(三)组合融资模式
组合融资模式是指运用不同的融资渠道和方式为一个项目建设服务的资金运作方式,即多种不同融资方式的综合运用,常用的主要有国内银行贷款、国际金融组织贷款、发行企业债券、申请国债资金配套等。组合融资模式一方面由于融资模式多种多样,使融资渠道更灵活的同时可以降低融资成本;另一方面,组合融资可以根据项目建设周期和资金需求,在不同银行、不同贷款期限和不同贷款利率间进行资金调配,从而降低融资成本,提高经济效益。
我国正处于经济高速发展和城市建设大提升的关键阶段,只有打破传统,创新思维,开辟更多更好的基础设施项目融资模式,才能降低建设成本、争取建设时间,大力发展基础设施建设。
参考文献:
[1]刘子斌.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方式的探索[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5(02).
[2]贾康,阎坤,杨元杰.现行投融资体制缺陷与开发性金融的作用[J].地方财政研究, 2005(11).
[3]陈元.以中长期投融资助力经济结构调整[J].中国金融,2010(04).
篇7
关键词城市基础设施 规划 城市化
文章编号1008-5807(2011)05-139-02
城市基础设施在城市化进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是为了满足城市物质生产和居民生活需要向城市单位和居民提供服务的公共物质设施及其相关部门。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
一、城市基础设施的概念分析
基础设施也可以称之为基础结构,主要是指国民经济体系中为社会生产和再生产提供条件的部门和行业,主要包括邮电、交通、商业服务、园林绿化、文化教育、环境保护等技术性工程设施和社会设施。
根据不同的标准,可以将城市基础设施划分为不同的种类,比如按照功能可以将之分为主体设施和辅助设施;按照空间结构可以将之分为地上和地下两类设施。目前较为通行的理论是将城市基础设施按照其内部组合分类,也即技术性基础设施。主要包括交通系统、能源系统、水资源及给排水系统、通信系统、城市防灾系统以及环境系统等六个重要部分。
二、我国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传统的城市规划体系中,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处在一种从属的地位。从城市生态发展的角度来看,由于城市基础设施涉及到许多生态、资源、环境的因素,这些因素同时也是城市发展的制约因素。如果还用传统的规划编制方法,用基础设施去配城市的人口发展指标、经济发展指标,很可能就导致规划无法实施。
(一)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原始资料不足
在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原始资料不全是城市规划面临的重要问题。城市基础设施中的各种管线被架空设置,缺少有效地规划管理,一方面造成了人们对基础设施的忽视,另一方面也影响了基础资料的有效管理。尽管支撑城市化建设的技术水平越来越先进,但是开发商和相关部门往往忽视城市建设的现状资料。基础资料不全面,就会阻碍规划工作的顺利开展,同时也使规划成果失去可操作性。
(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过程中,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欠账较多。同时,由于我国城市每年大约有2500万新增人口,造成了城市基础设施总体投入不足,城镇市政公用行业出现了大面积的亏损现象。近几年来,随着国家经济财政政策的推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瓶颈。
(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方法落后
传统的城市基础设施规划主要解决的问题是设施的规模、走向和布局问题,对于基础设施规模的计算一般是通过人口数量与相关指标来直接预测的,这种依靠人口规模预测的方法也是导致设施规划走向按需供给的主要原因。
在城市基础设施布局方面,规划部门往往缺乏对周边环境影响的模拟考核,不能够严格从市政设施系统本身的角度出发,从而使得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布局缺乏严格的论证;在相关指标的取值上,国家及地方规范为了适应更多的地区应用,一般取值较为宽泛,对个别城市来说,往往不能适用,如,人均用水量指标。因此,要根据各个城市的实际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四)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理念落后
在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工作的过程中,规划理念的落后有着重要的原因,对城市的整体建设造成了巨大的阻碍作用。一方面是由于城市工程设计总采用以往的成熟系统,而对新技术不敢轻易尝试;另一方面是由于传统的城市规划主要是以满足城市的供需为主要目的的,集约高效、生态低碳等理念没有落实到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中。在规划过程中,按需供应的思路往往会导致城市资源的耗费增大,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生态环境质量不断恶化,不利于人们生活质量的提升。
三、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策略
(一)完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报建手续
报建手续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有着重要的作用,它主要包括立项申请、规划选址等相关手续。因为在任何状况下,城市中需要建设的基础设施数量总是很多,而政府的财政又总是有限的,这就需要政府根据这些项目的轻重缓急以及地区均衡等方面因素对所有项目进行筛选,进而确定该项目的投资规模和投资强度,并证明这样的投资建设对于实现设施所需要达到的社会目标是必需的。而该项目的建设位置和范围也符合已批准的城市规划。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完善报建手续可以从工程立项、审批、建设,竣工验收以及到最后的工程档案备案阶段等方面入手。工程备案以后尤其要加大对城市基础设施中管线工程布局的统一管理,城市规划部门要建立和完善基础地理信息系统,促进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的顺利运行。
(二)加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的资金投入力度
随着国家经济财政政策的推动,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力度不断增大,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是离发达国家的水平还有很大的差距。所以说,资金投入不足是制约我国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重要瓶颈。首先,积极引入民营资本参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和投资,为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注入新的活力;其次,政府应该利用监管手段代替传统对资产的实际拥有,这样就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直接经营造成的压力;再次,积极推进投资融资体制改革。充分发挥市场配置资源的基础性作用,更好的确立企业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中的主导地位,保证投资者的合法权益,积极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投资方式的多样化、投资主体多元化和项目实施的市场化。通过以上多种途径不断筹集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资金,努力扩大市政公用服务和产品的供应能力,更好地满足人民生活水平。
(三)优化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规划方法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规划的过程中,优化规划方法显得尤为重要。在规划过程中,要不断借鉴发达国家先进技术水平和先进的城市规划方法,把各项约束性指标与发展目标更好地融入到城市基础设施规模计算中,通过供给约束来更好地实现资源节约目的。以城市的供水系统为例,在规划过程中,要参考西方发达国家的资源利用水平,更好地控制总资源的供给量,引导全社会进行能源和水资源的高效利用。
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过程中,规划建设部门要根据可持续发展理念进行总量统筹核算,避免盲目发展,同时在研究和计算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上,确立市政基础设施的发展模式与方向。只有这样,才能够更好地统筹城市的基础设施建设,保证城市基础设施规划工作的顺利进行。
四、结论
在城市化进程中,不断加强城市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有着积极的作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持续有序发展的基础和条件,是城市规划的重要内容。随着我国城市发展进程的不断加快,进一步理清城市建设的整体思路,积极统筹城市基础设施的规划建设,是当前城市化进程中的关键所在。
参考文献:
[1]陈敬瑜. 浅议城市规划中的基础设施规划.城市路桥与防洪,2006年第6期.
[2]陈定贵,吕宪国. 长春市城市发展与水资源环境约束关系研究.东北师范大学学报,2008年第2期.
[3]赵敏.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城市空间优化研究.重庆:西南师范大学,2005年版.
[4]沈清基. 城市生态与城市环境.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8年版.
篇8
这种扩张有充足的理由。正是这一基础设施,运行着处理交易的程序,处理着客户数据以便对市场有洞彻力,支持着帮助高管和经理们进行决策并将其沟通的分析工具,而这些决策正在使复杂的机构成型。事实上,近年来企业的增长和生产力的提升有相当一部分是由基础设施促成的。
然而,这些计算、存储和联网技术的普遍存在使得某些高管将IT基础设施视为一种日用商品。这是错误的。不错,像服务器和存储器以及应用监控等支持流程已经被商品化了。即使如此,通过对使用哪些技术以及如何集成这些技术做出出色的选择,还是可以提高基础设施的运营效率,进而创造价值。从厂商购买的技术产品或许只是一件商品,但是,集成硬件、软件和支持以提供成本、恢复力和特性的适当组合从而实现新应用的能力,却并非商品。
特别是目前,在每项支出和预算都受到严格审查的时期,负责基础设施的领导者必须与业务高管和应用开发人员进行接触,介绍资源的潜在价值,就优先任务达成一致,并且不仅要对基础设施的成本而且还要对它们的作用加以评估。
价值的源泉
创造性地运用基础设施,有助于领先的企业提高自身的效率,重新确定自己的业务模式并改善客户体验,在这方面有着大量的例证。
实时数据收集。英国和美国的保险公司使用GPS设备和传感器记录车辆的速度以及对车辆造成的损害。在制造业,无线射频识别(RFID)标签提供了有关物资如何在供应链中流动的确切信息,并因此降低了库存水平。在这两个例子中,基础设施为可靠而廉价地收集信息所需的传感器和其他设备,提供着支持并对其进行管理。
大规模分析。许多制药企业和制造业厂商部署了低成本计算网格,并将其用于药品的开发和测试以及产品的开发,这在10年前还是根本不可想象的。
加快进入市场速度。在各行各业,快速反应为企业带来下列优势:尽快在高速发展的地区设立销售办事处,为客户的需求提供强大的非现场支持,或者在线交流大量增长时满足对于服务的需求等。最好的基础设施部门能够为所有这些目标提供支持,甚至可以做到更多。
客户体验。最出色的零售商和服务提供商,都让客户能够通过手机、呼叫中心和信息亭以及面对面等方式,进行互动沟通。为了提供适当的客户体验,企业必须能够让消费者灵活地在不同类型的网络中转换和穿行。只有经过精心设计而优化的基础设施能够提供这样的灵活性。
员工生产率。管理、销售、技术、专业和文书人员,都在使用从台式机生产工具到智能手机等企业基础设施完成其大部分工作。渴望创造价值的基础设施部门,必须就以下问题做出决策:如何平衡安全性与易用性,在何处部署视频会议设备,以及哪种个人设备作用最大。
开发人员的生产率。有非常多的应用开发人员将多达1/3的时间用于充当业余系统工程师:他们经常花费数小时与服务器和网络团队磋商,处理不兼容问题,并在选择何种技术以弥补差距方面绞尽脑汁。这些时间本可以用于为企业流程创建应用模型或者编写代码。一家投资银行创建了虚拟开发环境,每年可以为开发人员节约数万小时。
与业务部门交流
既要让业务部门的领导者了解基础设施的价值,又不被视为在保护自己的势力范围,诸位必须做些什么?我们发现下列方法可以奏效。
在基本方面做到可信。业务部门的领导者要求坚守成本并提供相应的服务水平,否则他们不会认真地考虑下一个层次,他们在这一点上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坚决。他们将创造价值和创新视为对效率的补充而不是替代。
了解痛点。基础设施部门可以接触到企业的各个部分。可以利用这一中心地位找出哪些部门正在被分析搞得焦头烂额,需要更加迅速并低成本地开通(和关闭)站点,或者最需要从其开发团队中获得更多的价值。
积极主动。去找业务部门的领导向他们提出可供评估和提提炼的点子——别等他们找上门来。
保留进行研发的资金。即使在艰难时期,能够在业务部门需要之前就不断提供IT基础设施创新技术,可以使诸位避免被仅仅视为商品提供商。
篇9
关键词:PPP模式、基础设施建设、分类模式、前补偿模式、后补偿模式、BOT
PPP是英文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的简写,即公私合作关系,指公共部门建立和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彼此建立的伙伴关系。
一、PPP模式的基本概念
PPP又可分为广义PPP和狭义PPP,其中,公共部门与私人部门为提供公共产品或服务而建立的各种合作关系称为广义PPP,相对的,狭义PPP是指一系列项目融资模式的总称。因此PPP是一个大的概念范畴,而不是一种特定的项目融资模式。
从概念上可以清楚的了解,PPP模式主要是政府将其投资建设的公共项目委托给专业的项目公司来建设和运营,在项目建设与运营过程中私营部门占主导地位对项目具有决策控制权,而代表政府利益的公共部门的参与,一是为了在项目的建设与运营过程中能够保证社会公众的利益;二是公共部门的参与,能够使项目信息在私营部门和公共部门之间对称,有利于政府对项目的监管。所以在PPP模式项目中政府实际上是一个委托人,而私营部门是人。
二、PPP模式下三大类的主要特点
(1) 外包类PPP项目
政府提供外包类PPP项目的投资,私人部门负责其整个项目中的一项或几项,比如说只是工程建设上的承包。另外,也可能是政府委托私人部门替其实行对设施的管理、维护,或者,是部分公共服务的提供,由政府付费,从而,实现私人部门的收益。因此在外包类的PPP项目中私人部门只需要承担较小的风险。
(2)特许经营类项目
在这类项目中由私人部门承担其中的部分或是全部投资,同时,在一些良好的合作机制的制定实施下,使得项目风险、项目的收益由双方承担或共享。再实际情况中,项目收益有高有低,因此,特许经营公司可能需要给予公共部门一定的特许经营费,或者是得到一些补偿,另外,通过对有效的见惯机制的制定和实行,使得双方自身的优点能够发挥出来,从而对建设和经营成本的减少以及公共服务质量的优化起到良好的作用。同时,公共部门有保留项目的资产的权利,有着移交使用权和所有权的过程,即,私人部门在合同到期以后要将原本的项目的使用权或所有权移交给公共部门。
(3)私有化类PPP项目
这类项目由私人部门负责全部的投资,同时,通过用户交费的方法,确保投资成本的回收,继而在此基础上实现盈利。在此类项目中,由于私人拥有着项目的所有权,因此,相对其他项目来说私有化PPP的项目中私人需要承担最大的风险。
总的来说,公共部门和私营部门双方进行重新整合,从而组成战略联盟的方式是PPP模式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应用的显著特点,在基础设施的建设和运营上,双方要共同参与,形成互利、长期的合作,从而,为社会以及公众提供良好的基础设施产品和服务。在此过程中,将创新、先进技术、管理效率、资金的获得以及企业精神等私营部门的优势结合以公共部门的社会责任,更有效地提供公共服务。并且,通过在基础设施项目的前期就让私有部门参与其中,这不仅是对私营部门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的利用的促进,同时,将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会产生的风险分配问题在项目的初始阶段就予以消除。
三、我国PPP模式的应用现状及创新模式和存在的主要问题
(1)PPP模式的现状
现在PPP模式已经作为个案开始被引入国内的项目建设,但在实施的条件上还不完善,仍存在许多未解决的问题。因而,PPP模式的广泛运用在我国仍步履薄冰。
(2)目前可探讨的适合中国轨道交通项目的两种PPP创新模式
前补偿模式和后补偿模式是根据政府对项目进行资金支持的阶段的不同所分别形成的两种模式。通过将中国实际和轨道交通建设的行业特点相结合,从而,对于两种适合中国轨道交通项目的PPP模式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3)我国PPP模式存在的问题分析
1)缺乏完善的政策支持体系
在PPP模式中,属于合作者之一的政府兼并引导者、参与者以及监督管理者的身份,另外,政府也担任着制定、完善政策的角色,而且,很多之前未能预见、缺乏经验借鉴的事情都会出现在管理过程中,因而,政府应该在参与者、管理者的双重身份下,对所出现的问题进行探索,并予以解决。
2)缺乏清晰健全的法律法规制度保障
PPP模式要得以有效的运作并发挥其优势,那么,能够制定一个清晰和健全的法律法规是一个必要前提。然而目前,我国在PPP的立法上并不完善,存在一些问题。比如,在PPP的法律关系上,对于许多领域的法律问题上都有涉及,因而复杂程度可见一般;另外,现如今在项目运行的规范上,我国仍采用部委发通知、指定政策这些缺乏法律效力的方式,所以,更急切的需要一套有效、完善的PPP法律。
3)理论研究与实际应用的脱节
目前我国大多数PPP模式理论还仅仅停留在宏观方面,并且在基础设施的建设上,并没脱离由财政支出的情况,并且,由于资金不足,无法配备更好基础设施。
4)缺乏合理的风险分担结构
由于特殊经济属性和经济特征,因此,基础设施建设难以避免的存在着需求、竞争、营运以及财务等方面的风险。在我国,应用PPP模式中,由于存在着风险管理困难的问题,并且,缺乏完善的风险分摊机制,导致PPP模式应用在基础设施建设中被极大的限制。(作者单位:西南财经大学财税学院)
参考文献:
[1]吴芳亮,PPP模式在市政建设中的应用研究[J],市政技术,2010(3);
[2]侯峻,PPP模式在城市公共产品投资中的应用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8(6);
篇10
关键词:物流 基础设施 建设 策略分析
引言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飞速发展,我国的物流业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物流企业在近年来具有很好的发展势头。物流基础设施作为物流活动的基础,包括配送中心、物流中心、物流园、基地等物流节点的主体要素,以及公路、铁路、航空、水运等物流线路的支撑要素。物流活动均在此基础上开展,因此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提高物流效率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过程中,除需要相关部门的支持引导外,还需要提高对物流基础设施的认识,从而做出正确的策略分析,推动物流的进一步发展。
一、存在的问题
物流基础设施的重要性毋庸置疑,然而在其建设过程中却存在着诸多弊端,具体表现为:宏观规划不足,缺乏全局考虑;空间布局不合理,导致供需脱节;资源整合程度不够,造成重复性建设导致资源浪费;土地利用率低,大量占用土地不利于城市发展;交通运输效率低下,缺乏有效的组织支持。可以看出,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中存在的问题综合性极高,并不单单是物流企业可以解决的,应得到全社会的支持与配合。
二、策略分析
(一)提高思想认识,合理规划
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涉及到许多相关部门,因此应在社会范围内提高对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思想认识。首先,应完善物流基础设施的发展规划,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资源共享,最大限度上降低物流成本;其次,应建立物流基础设施建设的决策层次,按科学、合理的建设步骤,综合考虑,防止盲目建设而造成的资源浪费;再次,合理整合既有资源,使已有资源得以充分利用,从而减少对土地的占用率,防止重复建设导致的资源浪费;最后,将物流基础设施建设与交通运输设施建设有机结合,彼此相互促进,协调发展。
(二)合理整合资源,提高利用率
通过上述描述,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物流节点建设以及物流线路建设,而这些基础设施在很大程度上都是既有设施,如能合理利用,则可实现运输与仓储的一体化经营,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物流中心或配送中心。同时,为保证物流基础设施可提供较高的运作效率,因此,对各个既有设施需要因地制宜的加以利用,并非都要成为物流中心。
(三)加强宏观协调规划
由于物流基础设施建设需要大量占用土地,在土地资源十分宝贵的今天,若能加强宏观规划协调,则可有的放矢的进行建设规划,避免重复建设造成的资源浪费。因此,应从整体战略高度出发,进行合理的规划,使交通建设、工业、仓储设施有机的结合。
(四)推进合理的空间布局
根据制定好的物流基础设施规划,对既有设施或者新建设施进行宏观协调,从而在真正意义上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主要体现在:
1、当运输设施与物流基础设施规划重合时,应使二者有机结合,实现共同发展,避免重复建设。相关部门需从整体出发,考虑综合利益最大化,从而推进社会整体运输的有效发展。
2、针对城市生活土地资源十分有限,需通过土地置换的方式进行仓储建设,使物流基础设施在规划区域内进行建设,减小对城市建设规划的影响。
3、对于新的工业区域进行建设时,不应再以分散的形式建设各种基础运输方式,而应该通过集中规划,使相关的运输及仓储功能得以集中体现,从而有效节约社会资源。
(五)加强运输设施建设
在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中,交通运输作为其中的支撑要素具有重要作用,提高运输的可靠性和效率可有效提高物流基础设施的运作效率,降低运输成本。这其中,首先要重视铁路、公路等基础运输线路的建设,将公路与铁路有机结合,使运输过程更加流畅;其次,加强海运、空运以适应不同物流运输的要求;最后,加快各式公路运输的发展,包括快运或集装箱运输,增加物流服务模式的选择。
(六)加强信息化建设
随着当今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应有效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物流组织节点基础设施的信息化水平,从而达到提高资源整合力度、加强宏观调控、提高运力及网络服务能力的目的。这可以通过依托大型的物流园区、物流中心,建设公共物流信息的平台来实现,此类平台的建设将大力推动物流领域的信息化进程。
三、结语
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对整个物流行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其建设过程中,应合理布局,统筹规划,从宏观角度出发,对既有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最大限度的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
参考文献:
[1]普洛斯中国.中国物流(仓储)基础设施发展现状和趋势[J].商品储运与养护,2008(10)
[2]李松庆.我国物流基础设施的建设策略分析[J].商业研究, 2006(4)
[3]汪鸣.当前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和发展中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J].铁道运输与经济,2004(8)
相关期刊
精品范文
10基础教育改革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