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法范文

时间:2023-04-08 18:22: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药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药法

篇1

一、中医药立法称谓产生争议的缘由

就当前情况看,相关专家对中医药的立法称谓选择存在很大争议。根本原因在于,相关学者对我国中医药的基本概念在认识上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我国的传统文化对中医药有着很大的影响,所以从部分专家的角度,把中医药的立法名称确定为《传统医药法》是恰当的。但这种立法称谓的确定从民族发展的角度讲却是不合适的,这些“民族派”学者认为,把中医药的立法名称定为《中医药、民族医药与民间医药法》较为恰当。就目前情况看,持有这种看法的学者占据多数。虽然中医药和以往相比在全世界范围内被业内人士所认可,但被人们所熟知的还局限于狭义上的中医药。人们熟知的中医药指的就是汉族中医药。对于其他民族的中医药,还处于懵懂状态,对其了解也知之甚少。根据上述观点,这些“民族派”的学者赞成将中医药立法名称拟定为《中医药、民族医药和民间医药法》是较为合适的。其目的是为了保证各个民族之间医药的发展。还有的专家学者认为,将中医药立法名称确定为《中医药法》比较贴切。“中医药”三个字言简意赅,既可以是中国医药,也可以是中华医药,同时,这种立法名称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中国中医药的历史发展进程,也包括了中国其他民族的医药文化。根据上述理由,相关专家将中医药立法名称确定为《中医药法》。笔者经过权衡利弊,赞同这一种说法。

二、中医药的立法名确定为《中医药法》的必然性

(一)“传统医药”的称谓不能充分展现中医药发展历程

现如今“传统医药”的称谓在全世界的药学代名词中广泛流行。但“传统医药”这个称谓并不能将整个中医药发展历程进行充分展现。“传统医药”这个名称本身并无歧义,但由于我国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的原因,如果将“传统医药”这个称谓体现在当今我国中医药名称立法当中,是有很大的局限性存在的。因为这个名称从根本上对我国中医药事业发展给予了否定态度。在世界贸易组织制定的关于中医药研究的相关守则中,将“传统医学”进行了如下定义:传统医学利用不同文化、不同信仰以及用现代医学理论不能解释的方式对人类的健康进行治疗诊断。基于世贸组织对其相关定义,我国有专家认为,将传统医学作为我国中医药立法名称是不全面、不恰当的。传统医药从一定程度上来讲,指的是一种技术和实际操作的统一名称。从上述观点可以发现,将“传统医药”作为我国中医药的立法称谓是不恰当的,也是不符合时展的相关要求。

(二)“民族医药”和“中医药”名称并列的弊端

“中医药”这三个字虽然非常简单,却蕴含了非常广泛的含义,将中华民族各族医药的智慧结晶加以全面性的概括。用“中医药法”作为中医药立法的名称显然比其他冗长复杂的称谓要恰当得多。另外,我国各民族的医药都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这主要体现在,汉族医学推崇“五行”之说即金、木、水、火、土;苗族医学讲究的是按照致病“六因”展开具体治疗;蒙医学中的“三邪”学说中都是相互联系的。将中国中医学看成整个有机体进行系统性的研究,就能够让中国中医药发展的更加繁荣。我国很多少数民族医学因为种种原因,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体系。如果在这种条件下把中医药进行细分处理,必然会对我国中医药的发展道路产生不利影响。还有一点需要注意的是,“中医药”和“民族医药”是包含关系,两者层次不同。如果将两者进行并列处理,从民族团结上来讲是起到反作用的。

三、中医药立法名称和管理

(一)中医药立法名称和管理之间的联系

1.相对于国家政策而言,法律的本质更加具有稳定性。从这个角度来说,法律应当是国家政策的一种稳定性表现。所以,中医药立法称谓的确定就是对我国中医药管理相关法规进行巩固。

2.将中医药称谓进行立法处理,也就是说该名称受到了法律的保护。对中医药的立法名称进行准确的定义是为了确保中医药管理的发展。将我国各民族医药的名称进行整理和归纳可以为我国中医药在管理上提供极大地方便。

(二)中医药立法名称的确定对其管理方面的影响

香港在1997年制定的中医药条例中对该问题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民族医药的管理参照本条例施行。”为了民族团结,经过综合考虑我国将中医药立法名称最终确定为《中医药法》。这样制定的并不是相关管理者工作疏忽,而是中医药立法名称与中医药管理结合了我国国情进行综合考虑所制定的。从目前情况看,中医药的地位远远不及西药的地位。中国各个民族的医药文化都是国家重点扶持的对象,对于中医药的相关管理应该将各民族医药文化一视同仁,只有这样才能将管理力量加以集中。

(三)我国中医药管理的前景

从时间的角度来分析,我国传统医药和对医药事业的创新改革都是属于当今我国中医药管理范围之中。从地理位置的角度来分析,各民族医药和民间传统医药都是在中医药管辖内。基于上述观点,可以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出台《中医药法》之后我国在相关古代文献研究、中医药的改革与创新等方面都有着崭新的前景。出台《中医药法》也充分地将我国中医药的前沿向世界范围内进行展现。中医药管理要向西医管理看齐,也要制定出一个系统性的管理规范,以便于相互借鉴经验。到了各民族医药都拥有完善体系一天,我国的中医药管理也迈进了一个崭新的阶梯。

结束语

篇2

【关键词】中医药法 ; 特点 ; 问题 ; 对策

【Abstract】The Chinese medicine has develop for more than 2,000 years, having abundant clinical experience, special theories system, outstanding treatment result,it is a precious wealth in the process of struggling time with disease over a long period.and it is the important part of the excellent culture of the Chinese nation.But because of history , cultural,the modern develop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was strong impact and rigorous challenge, how to treat the Chinese medicine ? How to research the Chinese medicine ?How to develop the Chinese medicine ? This article sets out from the basic characteristic of Chinese medicine law, emphasizing analyse the existent lawmaking problem in our Chinese medicine modern development and elicit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 .

【Keyword】Chinese Medicine law; characteristic ; problem ; countermeasure

中医药法是伴随着中医药科学的发展而逐步兴起的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目前,已成功将中医药立法的国家和地区有新加坡、越南、泰国以及加拿大卑诗省、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等,中医在世界范围内的立法呈现出乐观景象。由于各国卫生保健发展的历史背景、社会经济状况及文化背景差异较大,因此中医药立法也有很大差异,但总体上看,世界各国对中医药的立法,都有相同之处。 [1]

作为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中医药法具有许多不同于传统部门法的特点,这些特点使得其有别于其他部门立法而成为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在我国,中医药法就是指由国家制定和认可的,以调整中医药社会关系、保障人们的中医医疗权益为目的的法律规范的总称。与我国其他部门立法相比,我国中医药立法虽起步较晚,但其发展较为迅速,目前,我国中医药法的内容已经涉及到医疗机构、从业人员、中药品种、中医药教育等许多领域,但与此同时,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因此,研究中医药法的特点及我国中医药立法现有的一些问题,并探讨完善我国中医药法的途径和对策,无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中医药法的特点

作为一个法律部门,中医药法与其他法律部门一样,也具有法律的一般属性,但由于它所调整的是中医药医疗及其发展而引发的各类社会关系,从而决定了其必然具有某些自己的特征。具体说来,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综合性

与其他的部门立法相比,中医药法具有很强的综合性。这一点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得到说明:首先,就调整对象来看,中医药法的调整对象是中医药社会关系,具体的就是指因中医药教育、认证、医疗、管理、规范、发展而形成的各类社会关系。而这种社会关系是由许多种社会关系共同构成的,所以它是一种综合性的社会关系。其次,调整对象的综合性,决定了中医药法所采纳的调整方法和手段也是具有综合性特征的。再次,从体系上来看,中医药法律体系是一个较为庞杂的法律体系,该体系中不仅包括了其他法律部门中的许多调整中医药社会关系的法律规范以及大量的技术规范、标准和操作规程等等,可见,中医药法律体系也具有明显的综合性特征。

(二)伦理性

伦理道德是医疗活动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组成部分。由于中医药法的调整对象是中医药社会关系,所以,其在对中医药临床医疗活动调节的过程中必然会涉及到伦理与道德问题。这就要求中医药法做到以下两点,即:它既要对某些传统的伦理道德规则做出评价,同时又要对某些新的伦理道德规则做出评价,以决定是否应予以认同和保护。这样一来,中医药法必须将某些基本的伦理道德原则纳入自身的调整体系,并上升为法律规范;同时对那些违反伦理道德的行为加以禁止。因此,中医药法具有浓厚的伦理性。

(三)科技性

中医药法的调整对象不仅是人与人的社会关系,还包括人类与生物圈即人与自然的关系,因此,中医药法就必须要建立在中医药科学的基础之上,就必须要遵从基本的中医药科学规律,如中医学理论中有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两个特点,对人体的生理有藏象、精气血津液神、经络、体质学说四部分,以及对疾病、防治的病因、发病、病机学说。[2]中药的基本理论还有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以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等。[3]这就是中医药法的立法基础。而中医药科学的技术性决定了中医药法必然也具有科技性的特点。表现在:首先,中医药法必须将中医药科学的某些成果作为自身的内容之一,如我国《中药材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管理办法(试行)》中关于中药等术语的解释就明显是中医药科学成果在中医药法中的反映和体现;其次,在中医药法律体系中,拥有大量的中医药技术标准、规范和操作规程,如我国的《中药材GAP认证检查评定标准(试行)》等。

(四)预见性

中医药法是以保护中医药科学技术的健康发展,维护人民生命健康为目的的,而中医药科学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本身就具有不确定性。因此,中医药法必须正确预测中医药科学技术的效应,并在此基础上对有关的中医药科技活动作出恰当合理的引导和规制。一方面,中医药法要保障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中医药创新权,另一方面,它又要对中医药科技工作者的科技创新权予以必要的约束,对那些可能产生社会危害后果的行为加以严格规制。这就使得中医药法在立法过程中必须特别注重超前立法的原则从而在立法内容上具有极强的预见性。[4]

二.我国中医药立法存在的问题

我国中医药立法起步相对较晚,其内容涉及到了医疗机构、从业人员、教育科研、药品监管、中医药标准等领域,虽然拥有了的相关法律法规及技术标准、规范,如《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条例》、《中华人民共和国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标准制定程序规定》、《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乡镇卫生院中医药服务管理基本规范》、《中医药科学技术进步奖励管理办法(试行)》、《医疗废物管理条例》等等,然而,就总体来看,我国的中医药立法还存在许多问题。表现在:

(一)立法步伐滞后,缺乏预见性

立法滞缓是我国各部门立法的一大通弊,在中医药立法领域,这一弊病更加明显和突出。由于历史、文化等原因,我国中医药方面的立法不论从数量还是从广度都比起其他部门法去之甚远,直到1982年才由卫生部制定并颁布了《全国中医医院工作条例(试行)》。再如中医药人才培养方面,我国已有上千年的历史,但建国后相关的法规《人事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关于印发〈执业中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执业中药师资格考试实施办法〉及〈执业中药师资格认定办法〉的通知》却直到1995年初才姗姗而来。这充分暴露了我国中医药立法的滞后性。

(二)法律体系不健全

法律体系是指由一国现行的全部法律规范按照不同的法律部门分类组合而成的一个呈体系化的有机联系的统一整体。[5]总体上来看我国中医药立法体系还远没有健全,甚至严格一点来说,这些立法还难以真正成为一个体系。其主要表现在:在我国中医药法律体系中,还没有一部能够承担起“领头羊”作用的基本法,这就使得我国中医药法群龙无首,难以真正成为一个相互支持、相互配合、内部协调一致的法律体系。

(三)内容不完善

当前,我国的中医药立法对中医药科技活动的规制基本上还只是采用行政法律规制一种形式。表现在具体法律制度上是我国尚未建立中医药科技活动的民商事制度和刑事制度;另一方面,某些有必要法律化的伦理道德原则或规则尚未被纳入我国中医药法之中。例如,知情同意原则等,都显然还没有明确成为我国中医药立法的规则,这也成为影响和制约我国中医药立法内容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

三、完善我国中医药立法的对策及建议

法律并不总是消极地承认现状,它还是对未来社会发展秩序的一种勾画、设计和引导。为此,需要立法者在总结经验、认识现实的过程中,正确把握立法的基本要求和规律,分析事物未来发展的可能性,以便做出科学的预测。[6]

(一)国外的中医药立法

1.中医药立法在美国

1971年以后中医针灸在美国出现的“针灸热”,使加州的中医针灸展现了一片前所未有的景象,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适时出台了加利福尼亚州针灸条例和针灸执照法。后来加州在1980年通过了《中医行医规范法案》,该法案对中医的执业行为进行了规范,规定了中医师可以使用的行医方式。目前,在美国针灸是以州法律的形式被列为医疗手段,中医药总体上已逐渐为美国卫生行政部门所接受,并被批准为公众合法的医疗保健手段。 [7]

2.中医药立法在澳大利亚

2000年5月3日,澳大利亚维多利亚州通过了《Chinese Medicine Bill》(中医注册法案),这是世界上的第一部中医注册法案。该法律执行后,维多亚利州的中医行业已经逐渐洗脱江湖郎中的习气,改变了人们心中根深蒂固的中医生形象,中医师的执业行为走上了规范化管理的轨道。并且,有多家保险公司承保中医治疗保险,包括诊费和针灸费,治疗者可按比例由保险公司偿付在中医药方面就诊、吃药的费用。中医师有资格使用医生(doctor)的头衔,并被赋予处方权。中医同西医一样,具有了平等的法律地位。 [8]

3.中医药立法在新加坡

新加坡传统中医药管理局1995年发表了《传统中医药报告书》,对新加坡中医药状况进行了全面总结,并提出了不少可行的建议。2000年国会通过了《中医师法案》,从而确立了中医药在新加坡的法律地位。现在针灸师注册工作已经完成,一些综合性现代医院已设针灸科,新加坡的中医药事业在今后十到二十年内将大幅度发展. [9]

(二)我国《中医药法》的立法构想

1.中医药法的名称

关于中医药法的名称,学术界提出了两种主要的选择方案,一种方案是制定传统医药法,其中包括行中医药、民族医药与中西医结合等内容;另一种方案是制定中医药法,非中医药的部分不纳入立法范围。在科学上中医药学可以表述为:“以系统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整体层次上的机体反应状态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医学体系。”[10]而西医生物医学的定义是:“以还原性科学的理论、方法,研究人的器官、组织、细胞、分子层次上的结构与功能所形成的防病治病的科学体系。”[11] “中西医结合”不是相对独立、成熟的医学体系。它更不能与中医药学与民族医药学相提并列。而民族医药是中国少数民族的传统医药。其中包括藏医药、蒙医药、维吾尔医药、傣医药、壮医药、苗医药、瑶医药、彝医药、侗医药、土家族医药、回回医药、朝鲜族医药等等。[12]它与中医药也不是同一范畴的事物。所以在界定我国的中医药法的范围上,只包括中医、中药两个方面,不应该包括民族医药和中西医结合的部分,即采用第二种方案。

2.中医药法的宗旨及基本原则

(1)我国中医药法的宗旨应该是:保护人体健康,继承和发展中医药学,保障和促进中医药现代化、国际化发展步伐,支撑中医药事业的全面、快速、协调发展。以往法律原则总是把人的本位置后,而中医药法则应该把保护人体健康放在首位,这不仅是由于本法的性质决定的,更是由于现代法学人文精神、以人为本理念的体现。只有保护好了就医者的健康,中医药事业才能在全社会更好的继承与发展,才能更好的进行现代化和国际化。

(2)中医药法的基本原则是贯穿中医药法之中, 指导中医药法制定、执行、遵守以及解决医患纠纷的基本准则。笔者以为,我国中医药法的原则大致上有:继承与创新并重原则、中医中药协调发展原则、现代化与国际化相互促进原则、多学科结合原则。具体来说,继承是中医药发展的基础,创新是中医药发展的动力,两者并重,才能更好的发展新思路,探索新方法,开展新实践,争取新突破;中医是中药应用的指针和开发的源泉,中药是中医医疗保健的主要手段,中医中药协调发展,才能使中药研究成果为中医临床服务,促进中医药发展;国际化是现代化的重要目的之一,现代化是国际化的前提和基础,两者相辅相成,所以要互相促进;中医药理论融合了多学科的知识,多学科结合是中医药发展的必然途径,通过多学科、跨领域的发展才能博采众长,有所突破。[13]

3.政府在扶持、发展中医药方面的职责

(1)加大投入

集成国家相关计划支持中医药创新发展,形成项目联动机制。比如可以规定“各级人民政府应当将中医药事业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使中医药事业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应当根据本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状况和居民医疗需求,统筹安排中医医疗机构的设置和布局,完善城乡中医服务网络”。[14]

(2)政策扶持

制定若干鼓励中医药发展的政策法规,推动适合中医药特点的标准规范的建立与完善,加强中医药知识产权和资源的保护与利用;建立成果、信息管理和推广、共享机制;制定积极的人才政策。条款中可以规定“国家鼓励公民、法人、其他组织及名老中医设立多种形式的中医医疗机构,开展相关诊疗服务” ;“国家鼓励中医药开发、研究的国际交流合作,鼓励中医药的医疗、教学、科研机构依法到境外开展医疗及学术交流活动”。 [15]

(3)组织协调

加强中医药发展战略和机制研究,协调相关部门和各级政府推动本规划纲要的实施,充分发挥区域资源特色和优势条件,积极支持组建以中医药现代化为目标的区域科技协作共同体,引导企业和社会参与,拓展国际合作方式与渠道,通过政府、国际组织、学术团体、行业协会等推进中医药国际化进程。

4.医疗机构

开办中医医疗机构,应当符合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制定的中医医疗机构设置标准和当地区域卫生规划,并按照《中医医疗机构管理办法(试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规定办理审批手续,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后,方可从事中医医疗活动。

5.从业人员以及执业规范

从业人员的规范包括考试和注册、执业规则、考核和培训等方面,我国目前的中医师准入基本上能够贯彻《执业医师法》考试和注册的要求。[16]执业规范应该包括诊疗、继续教育、保护患者、完成病历、紧急救治、知情同意、突发事件的灾害防治等方面。

6.中药的生产、经营、管理制度

由于中药成份的复杂多样性,因此,应该在中药的生产、经营、管理的法律规范上弥补质量控制的不足,充分体现“安全、有效和质量可控”的基本原则。可规定,申请已有国家标准的药品注册,一般不需要进行临床研究。需要进行临床研究的,化学药品可仅进行生物等效性试验;需要用工艺和标准控制药品质量的中成药和生物制品,应当进行临床试验。对一些可能导致品种质量差异的注册申请,应该规定进行临床研究从而保证申请注册的品种上市后的安全和有效。于中药的特殊的用药历史,以及其活性成份的复杂性,有时仅改变一些工艺条件又不足以改变药物的安全性和有效性特征,故需规定,改变剂型或生产工艺时,如果生产工艺无质的改变,可减免药理、毒理和临床的申报资料。

7.教育与科研创新制度

按照我国中医药发展的具体情况,其教育体系可以大致分为三种模式:大学教育模式、继续教育模式、传统师传模式。前两种需要政府加大投入,而后一种有的专家认为已经过时或者不可信,实际上,我国中医药教育事业发展不平衡,这不仅体现在中医药教育投入资金的流向上,更反映在中医药人才培养上,我国中医药人才分布不均,水平层次不一,在农村很多地方主要是传统师传模式,即“乡村中医师”、“民间中医师”,所以政府加大对中医药的投入不是一句空话,而是要在这些方面下大工夫,例如立法中可以将“地方政府通过对乡村中医师、民间中医师进行培训,承认其执业资格,保护其执业行为,并创建相应的执业环境。”

关于科研创新制度,需要建立中医药创新发展平台,如立法可以规定,“国家建立中医药科技创新平台及其运行机制,通过重点研究室(实验室)、临床研究中心和产业化基地建设,以及中医药基础数据库和国际化信息库的建设,促进适应中医药现代化和国际化发展需求的创新体系的建立,提高科技支撑能力。”

8.保障制度

国家可以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来促进我国中医药的发展,在地方政府要严格把关,防止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立法可以规定“国家运用财政补贴、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鼓励扶持中医药事业发展。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将中医药事业经费挪作他用。”

9.奖励制度

我国中医药奖励制度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奖励范围:学科领域新规律、新事实、新概念的研究成果;中医药的基础理论实质和客观规律研究成果;中医证候、诊法、治疗、针灸、经络、中药防治疾病的机制和原理研究成果;医史文献研究成果;软科学研究成果;标准、信息研究成果。(2)申请途径:其途径可以分为申报和推荐两种。申报是指由个人、集体申报。在推荐中应注意推荐人的范围,例如可以规定由以下单位和专家推荐:①、省级中医药学会及中华中医药学会各专科分会;②、解放军中医药学会;③、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④、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等有关部委局及直属单位;⑤、中国针灸学会、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中国民族医药学会等学会。(3)评审:评审工作实行初审、终审的二审终审制。初审实行差额推荐,终审对初审推荐授予一等奖的项目进行答辨,并实行差额评定奖励项目。申报奖励的项目按创新性、科学性、实践性、他人引用程度等四个条件进行综合评定。(4)公众监督与争议处理:公示制度,对公布的获奖项目如有发现其有作弊行为的,应该规定其应该追究的法律责任。(5)奖金:可以成立国家中医药奖励基金会,采用基金的方式专门管理和发放中医药奖励资金。

10.法律责任

本法的法律责任对象的主要包括:中医药管理的部门的工作人员、中医医疗机构、中医药教育机构、非法行医的个人。可以规定给予相应的处罚。

(三)行业自治体系的建立——中医药行业协会的引入

根据国际惯例一个具有相同高等教育经历、高超专业技能,执业道德要求较高的专业群体应当实行行业自治,因为行业自治能降低政府管制成本,加强群体自律,更好地为公众服务。而要达到上述目的行业协会必须具有充分的合法性(强制和唯一)和惩戒性,并能在这一基础上做好服务协调、自律和发展工作。[17]

目前我国法律在中医药行业协会的定位问题上没有规定中医师强制加入职业组织的规定,这一点将加大社会的管理成本,也对保护外资医疗机构的中医师权益不利,尤其难以做到从道德上管理医师,因此《中医药法》首先在这一点上有所作为,应当明确中医师加入中医药行业协会的强制性,有了充分的法律基础,则中医药行业协会组织自律、协调、服务、发展的功能就会更好地体现。同时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中医药的知识产权的保护问题也有待解决,运用行业自治组织,学习西方国家的一些成熟经验可以有效的解决这些问题。

参考文献

[1]文章来源: npc.gov.cn/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50965,《国外传统医药立法的特点分析》,中国人大网。

[2]孙广仁:《中医基础理论》,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10—24页。

[3]高学敏:《中药学》,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2年9月第1版,第1页。

[4] 刘长秋,《浅论生命法的特点及我国生命立法的问题与对策》,上海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上海,200020。

[5]张文显:《法理学》,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11月第2版,第98—100页。

[6] 乔克裕:《法理学教程》,北京: 法律出版社, 1997年版,第261页。

[7]文章来源: npc.gov.cn/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50965,《国外传统医药立法的特点分析》,中国人大网。

[8]文章来源:《中医药立法在澳大利亚》,中国中医药报, 1849.cn,2006年3月15日。

[9]靳士英:《中医中药在新加坡》,《现代医院杂志》,2002年6月第2卷第3期。

[10] 李致重:《中医复兴论》,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第9页。

[11] 李致重:《中医形上识》,香港奔马出版社,第190页。

[12] 文章来源:cmam.org.cn/news/2005425154513.htm,《中国民族医药简介》,CMAM信息中心,

[13]《中医药创新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

[14] 文章来源: npc.gov.cn/zgrdw/common/zw.jsp?label=WXZLK&id=350965,《国外传统医药立法的特点分析》,中国人大网。

[15] 文章来源: 同上

篇3

中华中医药源远流长,护佑中华民族五千年繁衍不断,步入21世纪的中国,尤其新时代快速发展的中国,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加快发展中医药健康服务,是全面发展中医药事业的必然要求,对全面建设健康中国意义重大,是促进健康服务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是发展大健康产业的重要内容,对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提升全民健康素质、保护人民健康治未病,促进全面小康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7月1日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颁布实施3周年,根据上级文件精神,同时我院结合实际,积极安排部署中医药法宣传活动,现将开展情况总结如下:

一、领导重视、积极部署

我院对做好《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实施3周年宣传活动高度重视,精心组织,积极部署,根据我院实际情况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活动,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

二、多种形式、广泛宣传

我院充分利用各类现有平台多途径、多层次、多角度的广泛宣传和普及中医药法,使广大患者、居民、职工全方位了解中医药知识,收益人群1万余人次,其中,通过院内电子屏24小时滚动播出中医药法宣传口号,让来院就诊患者、患者家属、和全院职工时刻感受到中医药就在我们身边,时刻保护这我们健康;

同时,利用候诊大厅电视滚动播出中医药文化历史、知识和此次疫情中中医药发挥的空前作用。

并进行中医药健康知识讲座及中医药健康服务;发放中医药特色宣传手册并向前来看病就医的群众广泛宣传,讲解中医药法相关制度及中医特色诊疗,让群众真正了解并感受中医药特色的优势。

篇4

【关键词】

慢性肾功能衰竭;中医药疗法;三法合用

1 病因病机

慢性肾衰竭可由水肿、淋证、尿血等多种肾脏疾病发展而来。各种肾病日久损及各脏腑功能,病情逐步发展而加重,最后导致正气虚衰、浊邪、瘀血蕴滞肾络,肾脏失去开阖功能,湿浊尿毒潴留于体内引发本病[1]。正虚邪实贯穿于慢性肾衰的始终,正虚包括阴、阳、气、血、五脏六腑的虚损,以脾肾两虚为主,邪实则有外邪、水湿、湿热、瘀血、风动、蕴痰寒化、热化等诸多变化。其病机特点是脾肾两虚、湿毒内蕴、血络瘀阻、正虚邪实、虚实夹杂,此病机特征决定了慢性肾衰病势缠绵,难以速愈[2]。

2 临床用药

2.1 保留灌肠 附子15~30 g,茯苓20 g,大黄30~60 g,公英20 g,煅牡蛎50 g,煎液至600~800 ml,日1次保留灌肠。

2.2 中药静脉点滴

2.2.1 正气虚衰、湿困、机体抵抗力下降者,黄芪注射液30 ml,日1次静脉点滴,可益气养元,健脾利湿,扩张肾脏血管及全身末梢血管,还可以抑制胃液分泌,防止溃疡发生,减少蛋白定量。

2.2.2 气血瘀滞、肝阳上亢者,丹参注射液20 ml,1次/d静脉点滴,可活血化瘀、降血压、改善食欲、使尿量增多、改善血尿素氮指标。

2.3 慢性肾衰的具体治疗分为3期

2.3.1 慢性肾衰的早期治疗 健脾补肾是关键:所谓早期是指肾功能不全的代偿期,临床上无明显慢性肾衰时湿浊毒邪留滞的症状,仅表现为腰部酸痛、乏力倦怠、夜尿频多、恶寒肢冷等症状。此时正气虚损,但邪气不盛,治疗以扶正为主,正气恢复邪气自然消失。辩证使用脾肾双补法治疗,药物组成:黄芪15 g、党参20 g、白术10 g、当归10 g、何首乌15 g、熟地15 g、菟丝子15 g、女贞子15 g、山茱萸15 g、羊藿叶15 g、仙茅15 g、枸杞子10 g、丹参15 g、山楂15 g、益母草30 g、山药20 g。

2.3.2 慢性肾衰的中期治疗重视补泻兼施,常用扶正化浊活血汤,中期是指肾功能不全失代偿期及肾功能不全衰竭期,此期体内毒素潴留增多,临床以脾肾两虚,湿浊瘀阻者居多,临床表现为面色萎黄、乏力倦怠、气短懒言、腰膝酸软、腹胀呕恶、舌淡暗、苔厚、脉沉滑。治疗以扶正祛邪,标本兼顾,治法以补益脾肾,活血泄浊,方用扶正化浊活血汤。药物组成:黄芪15 g、党参20 g、白术15 g、丹参15 g、熟地15 g、菟丝子15 g、羊藿叶15 g、黄连15 g、大黄7 g、草果仁15 g、半夏5 g、桃仁15 g、红花15 g、赤芍15 g、甘草10 g、茯苓15 g。

2.3.3 慢性肾衰的晚期是指尿毒症期,治疗重在泻浊解毒,顾护胃气,这一时期患者并发症多,症状严重,往往涉及多脏腑,湿热、浊毒、瘀血等标邪日盛,故当务之急是祛邪,采用化浊泻热活血解毒法。药物组成:黄芪15 g、当归10 g、丹参15 g、黄芩10 g、黄连15 g、草果仁15 g、半夏15 g、藿香15 g、苍术10 g、苏叶10 g、陈皮10 g、生姜15 g、茵陈15 g、桃仁15 g、红花15 g、赤芍15 g、甘草10 g、枳壳15 g、葛根20 g、生地20 g、丹皮15 g、双花10 g、连翘20 g、柴胡20 g。

治疗期间配合饮食疗法及纠正酸中毒、利尿、降压、纠正心功能等西医处理方法。

3 临床判定标准及疗效

以改善自觉症状和血肌酐、血尿素氮、酸中毒的纠正作为疗效判断标准[3]。治疗45例,显效(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血尿素氮下降50%以上、血肌酐下降2 mg%以上、CO2结合力上升19 ml容积%以上,酸中毒纠正、贫血改善)24例,好转(症状体征减轻,血尿素氮下降10%以上、血肌酐下降0.25 mg%以上、CO2结合力上升10 ml容积%以上,酸中毒改善)9例,无效12例(死亡6例),总有效率73.3%。

4 讨论

慢性肾功能衰竭的病因是脏腑虚损,邪毒瘀滞,属因虚致实,虚实夹杂,本虚标实之证[4]。以脾肾虚损为主,湿浊毒邪停滞为标,在整个病程中掌握好正虚邪实的转化是其辨证要点。党参、白术、茯苓、甘草取四君子汤益气健脾之意,助气血生化之源;党参、黄芪、当归、丹参、半夏、大黄、陈皮,在减慢或稳定肾功能的前提下,使血红蛋白有所提高;菟丝子、熟地等补肾益精养血;大黄、黄连、草果仁、半夏,以清热解毒化浊;桃仁、三棱、丹参、赤芍活血化瘀。茯苓、泽泻等淡渗利湿,能巩固西药利尿剂的效果,具有消肿而不伤肾的特点[5]。灌肠药中,大黄、公英清热解毒、抗菌消炎、活血化瘀、降压利尿、促进肠蠕动,导泻后血尿素氮下降,附子、茯苓温肾利水能增加肾小球滤过率和有效肾血浆流量。中药口服、静脉点滴、灌肠,能有效降低尿素氮(BUN)、血肌酐(Cr)含量,改善肾脏供血,保护和恢复肾小球功能。提高机体免疫力,减少肾损害,增强肾脏代偿能力,从而起到了延缓慢性肾功能衰竭进程的作用[6]。三法合用,取得了1+1+1>3的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参 考 文 献

[1] 胡熙明.中国中医药秘方大全:432-440.

[2] 高峻钰. 中医杂志,1995,(9):562.

[3] 张晓涤,等.中国中西医结合肾病杂志,2002,3(10):607.

[4] 魏晓娜,等.辽宁中医杂志,2005,32(8):791.

篇5

1.1中药单方王锦槐用蝉蜕3g加水250mL,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缓煎15min,取汁饮用,治疗本病有奇效。王翘楚等将落花生枝叶研制成制剂用于治疗失眠症,取得良好疗效。马明和重用半夏(将半夏先用净蜂蜜炙后,煎30min,取汁300mL徐徐咽下)治疗失眠取得显著疗效。范桂滨使用大剂量茯苓治疗不寐24例,临床痊愈7例,显效9例,有效5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87.5%。王祥礼用灵芝菌液治疗失眠症取得了较满意的疗效。

1.2经方加减

戴子辰用竹叶石膏汤加味治疗不寐58例,有效率为77%。屈沂以柴胡疏肝散加味治疗顽固性失眠50例,总有效率92%。楼兰英等用归逍散治疗失眠75例,有效率92%。季铁铮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心脾两虚型失眠症40例,总有效率98%。魏相玲等用归脾汤加减治疗顽固性失眠47例,结果治愈25例,有效1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1.5%。何丰华用黄连阿胶汤治疗阴虚火旺型失眠80例,总有效率92.5%。周亚玲用加减温胆汤治疗痰热内蕴型失眠患者81例,总有效率93.83%,其中显效率62.96%。倪国栋用安神定志丸合酸枣仁汤治疗顽固性失眠36例,其中治愈28例,显效5例,好转2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何爱国等血府逐瘀汤加味治疗失眠30例,治愈14例,显效8例,好转5例,无效3例,治愈率为47%,总有效率90%。黄泽辉使用加味导赤散与舒乐安定对照治疗顽固性失眠,结果显示治疗组总有效率80.65%,对照组总有效率68.33%。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郝芬兰等运用半夏泻心汤加味治疗失眠102例,以刺五加片、谷维素作为对照组。结果治疗组显效60例,有效35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93.1%,对照组显效12例,有效28例,无效20例,总有效率66.7%。

1.3自拟方加减

刘艳萍自拟安神汤随症加减治疗失眠32例,经治2~3疗程,32例中24例痊愈,7例显效,1例无效,总有效率96.9%。张培林[26]自拟活血宁神汤为主治疗老年失眠,总有效率91.7%,明显优于西药对照组(P<0.05)。凌桂梅自拟活血安神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组55例,痊愈23例,显效18例,有效10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为92.7%。陈群等自拟安寐汤治疗失眠患者126例,各种证型失眠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分别为肝郁化火型93.02%,阴虚火旺型94.59%,痰热内扰型88.00%,心脾两虚型91.67%,心虚胆怯型77.78%,总计总有效率为91.27%。黄淑玲自拟安神汤治疗失眠症,将6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安神汤加减治疗,对照组30例予安定治疗,停药后第2周,睡眠改善总有效率治疗组90.0%,对照组63.3%,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汪瑜菡等自拟安神解郁汤治疗亚健康失眠96例,并设对照组比较,临床疗效确切。丁世幸自拟温阳安神汤为基础方,随症加减,治疗阳虚证顽固性失眠56例,其中痊愈36例,显效10例,有效7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为94.6%。彭彰荣等自拟安神镇肝汤治疗失眠42例,结果痊愈28例,显效10例,好转3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7.62%。张光栓等自拟滋阴导眠汤配合阿普唑仑治疗顽固性失眠66例,并与单纯应用阿普唑仑50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93.9%,对照组总有效率60%,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

1.4中成药

王尚红等采用甜梦口服液治疗失眠368例,结果显效132例,有效149例,稍微有效62例,无效25例。葛秀英等运用安眠灵胶囊治疗失眠性亚健康学生66例,取得良好的疗效,显示该方既可延长睡眠时间,又可改善睡眠质量。张旭明以安神胶囊治疗慢性失眠症,并与阿普唑仑的疗效进行了临床对照观察,治疗的第1天、第8天,阿普唑仑组患者睡眠状况显著改善,而安神胶囊组则无明显变化;治疗的第15天,治疗结束3个月,安神胶囊组患者的睡眠状况优于治疗前及阿普唑仑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刘瑶等以复方远枣宁神胶囊治疗不寐35例,所有患者接受治疗前3天停止服用任何具有安眠作用的药物,35例患者中临床痊愈8例,显效18例,有效6例,无效2例,1例中途失去联系,总有效率91.4%。郭维等应用甘枣安神口服液治疗失眠50例,服药1疗程,痊愈20例,显效15例,有效12例,无效3例。周健等以柏枣宁心颗粒治疗失眠症156例,总有效率治疗组91.03%。陈夏凉等采用乌灵胶囊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60例,证候疗效60例中显效18例,有效38例,无效14例,显效率13.33%,总有效率76.67%。失眠疗效60例中临床治愈12例,显效10例,有效28例,无效10例,显效率36.67%,总有效率83.33%。柳青以参芪五味子胶囊治疗失眠症30例,总有效率60%。

2.总结

篇6

关键词:  痛风 中医药 痹证

人体尿酸主要由细胞代谢分解的核酸和其他嘌呤类化合物,以及食物中的嘌呤,经酶的作用分解而来。尿酸在细胞外液的浓度取决于尿酸生成的速度和经肾排出尿酸速度的平衡关系。尿酸生成增多、或排泄减少,或虽排泄不减但生成超过排泄,均可使尿酸积累而出现高尿酸血症。长期高尿酸血症,尿酸盐在组织内沉积,引起痛风。高尿酸血症和痛风均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本文所言,主要是指原发性痛风。

高尿酸血症的产生,多数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排泄不足。肾排尿酸通过肾小球滤出、肾小管重吸收和肾小管分泌3个环节来实现。原发性痛风排尿酸不足,主要是因为肾小管分泌尿酸功能障碍所致;少数病例主要是由于尿酸生成过多,或生成过多伴排出减少。此外,由于酶的缺陷,也可导致尿酸生成过多;阳性家族史、肥胖、糖尿病、高血压常与痛风伴发;高嘌呤食物对于具有痛风素质者可成为发病的促发因素;饮酒、创伤、受寒可使急性痛风性关节炎发作。

原发性痛风的初期是高尿酸血症,但高尿酸血症患者只有一部分发展为临床痛风,因此,高尿酸血症和临床痛风两者间的界线往往不容易划分。痛风的典型表现为:①痛风性关节炎:起病急骤,多于夜间或清晨发作,受累关节以拇趾、第一跖趾关节多见,其次为踝、足跟、膝、腕、指和肘;肩、胸锁、下颌、脊柱、骶髂和髋等处偶可受累。关节红、肿、热、痛,活动受限,并有发热、局部皮肤脱屑和瘙痒、关节腔积液,约数天或数周后缓解。每因受寒、劳累、感染、创伤、手术、饮酒、进食高嘌呤饮食等诱发。长期反复发作后,则转为慢性关节肿大、僵硬及畸变。②痛风石:以对耳轮、耳轮、跖趾、指间、掌指等部位常见。痛风石经皮肤破损可排出白色尿酸盐结晶。③肾尿酸盐结石:常致泌尿道阻塞而引发肾绞痛和血尿发作。不少患者可有肾性高血压和蛋白尿,最终可发展为慢性肾功能衰竭。

本病的诊断主要根据血尿酸(BUA)增高,男性在380 μmol/L,女性于更年期前在309 μmol/L以上,更年期后与男性相同。另外尿液中尿酸增高(正常为2.36~5.9 mmol/L);急性期痛风性关节炎,关节红、肿、热、痛;慢性期有关节畸形、痛风石、肾功能损害等。

1  从痹论治的源流和局限

中医早就有“痛风”之称,如朱丹溪《格致余论》中就曾撰“痛风论”专篇,并设有“上中下通用痛风方”,不过此言痛风,大抵指风寒湿邪乘虚侵袭,致肢体关节疼痛,酸楚,麻木,重着及活动障碍,实为“痹证”。痹的病名,最早见于《内经》。《素问·痹论》指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所谓痹者,各以其时重感于风寒湿者也”。《痹论》认为:风寒湿邪留连于筋骨,则疼痛难已;病深日久,营卫之行涩,皮肤不营,则麻木不仁;病邪深入,内传于五脏六腑,则导致脏腑之痹。巢元方《诸病源候论》在《素问·痹论》的基础上,把痹证分作“风湿痹”“风痹”“风不仁”“风冷”“风四肢拘挛不得屈伸”等证候,其论述对唐宋医家影响很大,唐《千金方》《外台秘要》,宋《太平圣惠方》《圣济总录》等重要著作,都遵巢氏之说,把痹证和历节加以分别,而都纳入“风”病门中论述。

目前,中医学术界在辨治痛风时,多根据患者的某些临床症状和Gout的汉语译名“痛风”而将此病辨证与中医学中的“痛风”相等同,而在治疗上多从痹论治,笼统施以风门诸通套药,关节症状可暂得缓解,但降低尿酸效果殊欠理想,或仅有近效而无远功。故而在认识和疗效上存在极大局限性。

2  对痛风病的探索和再认识

从痹论治痛风之局限,促发了众多中医学者对痛风的深入探索和再认识。近代中医界有提出痛风症乃浊毒淤滞使然,其名风而实非风,症似风而本非风采用运脾渗湿法治疗;也有认为痛风病与中医关于“脚气”病的某些认识相符,故运用温宣降浊,行气决壅等治法;为数不少者认为痛风病实属“历节”范畴。即便是古代医家亦对祛风药的滥用提出了质疑,张子和《儒门事亲·指风痹瘘厥近世差玄说》对隋唐以降,风痹痿厥脚气均混入风门中提出了批评。他认为这些病“本自不同,而近世不能辨,一概作风冷治之,下虚补之,所以旷日弥年而不能愈者”。顾松园《医镜》认为热痹不仅可由感受湿热之邪而起,就是风寒湿邪,“邪郁病久,寒变为热,湿变为痰”,亦为湿热,提出以通络活血、疏散邪滞,降火、清热、豁痰的治疗大法。王清任《医林改错》还提出痹为淤血致病说,唐容川《血证论》、张锡钝《医学衷中参西录》有颇多阐发。叶天士对于痹久不愈者,有“久病入络”之说,倡用活血化淤及虫类药物,搜剔宣通络脉。

笔者经过广泛查阅文献,联系临床实际,认为痛风的病机乃酒醴乳肥过度,伤脾生湿化热,浊湿毒邪流注于下,聚于隐白、解溪等处,治则为清热利湿,祛淤止痛。

3  清热利湿的实践和疗效

笔者在临床实践中,首选清热利湿法治疗痛风,尤其是在急性关节炎期,以三妙散化裁,大剂量黄柏、知母、车前子、泽泻、苍术,加强清热利湿作用,实践证明,该法疗效可靠,疗程较短,效果巩固。

4  活血化淤的依据与验证

现代医学的实践已证实,痛风患者除血(尿)中尿酸高外,血液流变学的检测提示高黏血证、高聚血证等淤血指标者占有绝大多数,而中医亦素有“久病入络”之说及病处固定属淤等经验,故在治疗痛风时加入活血化淤及少量虫类药物,如丹参、玄胡、水蛭、牛膝、乳没、路路通等,往往可收事半功倍之效,关节红肿疼痛之消退尤速。

5  中西优势互补的思路与方法

目前,西医对痛风的治疗多采用抑制尿酸生成如别嘌呤醇,促进尿酸排泄如丙磺舒及急性期的消炎镇痛如消炎痛、秋水仙碱等,尚不能彻底治愈本病,且服用化学药物因其副作用较大而难以长期坚持。

篇7

第二条  登记范围

1.阐明中医药理、法、方、药及其内在联系的,在学术上有新见解,并对中医药学术发展具有指导意义的基础研究成果及应用研究成果。

2.解决中医实践、中药生产、中医药器械等科学技术问题而取得的具有新颖性、先进性和实用价值的应用技术成果,包括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计和新品种。

3.推动决策科学化和管理现代化,对促进中医药事业发展起重大作用的软科学研究成果。

4.中医药古籍研究,中医药的标准、计量、科技情报、科技档案等的科学化、标准化研究所取得的科技成果。

5.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设备、技术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6.推广应用已有的先进科学技术成果的过程中取得的科技成果。

第三条  登记材料

凡申请科技成果登记的项目,须上报如下材料:

1.《科学技术成果报告表》二份(附件一)

2.《科学技术成果鉴定证书》二份(附件二)

3.有关的系统技术资料(其中不能对外公开的材料须注明)一套第四条  登记程序

科技成果按项目完成单位的隶属关系逐级上报。

本局直属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经本单位科研主管部门审查签署意见后,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

地方所属单位完成的科技成果按其隶属关系上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中医(药)管理局、卫生厅(局)、医药管理局(总公司)审查签署意见后,上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

第五条  成果公报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负责对收到的科技成果及时审查,对符合登记条件的项目进行统一登记、编号,定期《中医药科技成果公报》,成果公报公布的科技成果是本系统首创查新的重要依据之一。

第六条  成果争议处理

凡正式公布的科技成果,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都有权在公布之日起3个月内提出异议。如经调查核实,确属剽窃或弄虚作假者,应在原公布的范围内宣布撤销并通报批评。

第七条  中医药科技成果经鉴定后,应及时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学技术司进行登记,此为申报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奖必备条件之一。

篇8

成都美容整形医院 四川省成都市 610041

【摘 要】体癣和手足癣均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中体癣是由于致病性真菌寄生在光滑皮肤上所引起的,手足癣是由于致病性真菌寄生在手指和脚趾间及掌面和跖面皮肤上所引起的,都属于浅表性真菌感染。此类疾病虽然治疗并不困难,但却容易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严重影响着患者的外貌美观和生活质量。中医药对于体癣和手足癣的治疗有之独特的优势,经临床验证普遍疗效较好、安全性较高、不良反应较少,且价格较低廉,值得推广和应用。本文主要针对中医药外治法治疗体癣手足癣的研究进展进行探讨,希望能够该病的临床治疗带来一定助益。

关键词 中医药;外治法;体癣;手足癣;研究进展

体癣手足癣是常见的皮肤科真菌感染性疾病,西医治疗一般采用苯甲酸、水杨酸等角质剥脱剂及唑类、丙烯胺类抗真菌药物,但随着临床用药量的不断增加,致病真菌的抗药性也在不断增强,患者很容易停药后反复发作,再加上这些药物的不良反应较多、成本较高,因此越来越无法满足现今的治疗需求。中医学上认为体癣为肥胖痰湿之体,人体外受风、热、湿、虫侵袭,则引发体癣;手足癣则为湿毒蕴阻肌肤所致,病久湿热化燥,气血受损,肌肤失养,则引发干燥、皲裂、脱屑等。中医药治疗此类疾病自古有之,随着当今科技的发展又屡有创新,总体来说,中医药治疗体癣手足癣不外乎内服和外用,又以外用为主。以下笔者就来谈一谈目前几种体癣手足癣的中医药外治方法。

1 醋剂

陈雅如、周德瑛以醋泡方治疗角化型手足癣,药方为:桃仁30g、红花30g、当归30g、青木香60g,以1000g 米醋泡一周后浸泡患者手足,20min/ 次,1 次/ 日,20 日为一个疗程; 治愈率约为 48.3%,总治疗有效率为 100%。韩树国以醋泡荆芥等治疗手足癣,药方为:皂角刺10g、防风15g、剂芥15g、五加皮15g、白矾15g、地骨皮15g、桃仁15g、杏仁15g、胡麻仁15g、苦参20g,以500mL 水煎至200mL,加250mL 醋浸泡外洗;治愈率约为79.6%,总治疗有效率为 100%。邵萍萍以浸癣方治疗手足癣,药方为:蛇床子10g、冰片15g、花椒 25g、贯仲30g、百部50g、土槿皮50g、苦参l00g、白凤仙花150g,以1500g 醋浸泡两周后侵泡患者手足,1h/ 次,1 次/ 日,一个月为一个疗程,疗效显著。李均展、李均凯以自拟中药浸泡治疗手足癣:药方为:明矾15g、川椒15g、蛇床子15g、生首乌24g、生黄精24g、生百部 24g、苍术30g、苦参30g、大枫子30g、土槿皮30g、猪牙皂30g,以1500mL 醋侵泡后浸洗,30min/ 次,2 次/ 日,早晚各一次,15 日为一个疗程;痊愈率约为81.1%,总治疗有效率约为98.1%。

2 膏剂

孙永晖以自制复方槟榔膏治疗手足癣:药方为:硫黄6g、狼毒6g、斑螯6g、樟脑6g、花槟榔15g、五倍子15g,研极细末,以陈醋调成糊状;治愈率约为50.9%,总治疗有效率为 100%。叶秋华、钱方以二大归芷膏治疗掌跖角化型体癣,药方为:甘草20g、大黄40g、紫草40g、地榆40g、白芷40g、大枫子40g、当归60g,以脂肪性基质为辅料,采用熔和法制备成软膏,加入适量麻油、虫白蜡加热熔化,再加入甘草、白蔹等浸膏,搅匀冷凝装管;总治疗有效率约为96.5%。

3 酊剂

王法权、王永彬、朱孔军以自拟复方百部酊治疗手足癣,药方为:百部40g、鸦胆子60g, 炮制加工后加入500mL5%醋酸和500mL60% 乙醇, 密封浸泡 7-10日;手癣总治疗有效率约为90%,足癣总治疗有效率约为93%。邱桂仙以复方苦参酊治疗手足癣,药方为:水杨酸3g、苯甲酸6g、芫花15g、苦参15g、95% 酒精100mL;总治疗有效率为 100%。常新军、赵辉以新鲜白花丹叶治疗体癣,方法为:将30-50g 白花丹叶洗净,用叶蘸 80% 酒精擦患处,均匀用力刮除癣屑,直至患者感到患处有烧灼感,若病情较严重和顽固则将白花丹叶捣烂加少量酒精外敷患处,15min/ 次,2 次/ 日, 连用4 日停3 日为一个疗程;治愈率约为79.0%,总治疗有效率为 100%。

4 散剂

史云、胡雅琴以自拟藜风散外治鳞屑角化型手足癣,药方为:藜芦100g、大风子100g、枯矾100g、藿香340g、生百部340g、苦参340g、川椒340g、生大黄340g,加工成细末,与等量陈醋调匀成糊,厚敷患处,2 次/ 日。刘汉平、陆福林以脚癣八珍散治疗手足癣,药方为:大黄15g、马齿苋15g、蛇床子20g、金黄散20g、苦参20g、青黛20g、槐树根30g、枯矾30g,研细址筛去杂质,调成10% 水溶液浸泡患处, 20min/ 次,2-3 次/ 日;总治疗有效率约为92.5%。

5 水溶剂

王玉梅、李银兰以复方乌梅苦参汤治疗手足癣,药方为:黄连10g、黄芩10g、白鲜皮10g、蛇床子10g、地肤子10g、苦参15g、乌梅15g, 加1000-1500mL 水浸泡1h 后煮沸,再以文火煮15min,过滤药液后再次煮沸,将两次药液混合侵泡患处直至冷却,2 次/ 日,1 剂/ 日,一周为一个疗程;总治疗有效率约为86.7%。卢亚军、卢俊芳以自拟中药克癣汤治疗手足癣,药方为:斑蝥2g,白芷15g、白鲜皮30g、百部30g、地肤子30g、苦参30g、土槿皮30g、蛇床子30g、海桐皮30g,以水煎外洗,2 次/ 日,10 日为一个疗程,疗效显著。

6 结语

综上所述,目前中医药外治法治疗体癣手足癣有醋剂、膏剂、酊剂、散剂、水溶剂等多种方法,疗效均非常显著。

参考文献

[1] 郑媛, 刘文舟. 中医药外治法治疗体癣手足癣研究进展[J]. 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11,12:168-169.

[2] 周华, 严鸿兴. 手足癣中医药治疗研究进展[J]. 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10:2344-2345.

[3] 殷先君. 香鳞毛蕨治疗48 例难治性手足癣的疗效观察[J]. 现代药物与临床,2013,01:57-58.

篇9

1 中医防治运动性疲劳的应用理论

1.1 祖国医学认为,人体是一个相对平衡的有机整体,即所谓“阴平阳秘,精神乃治”。人体体力的产生是以气血阴阳为基础,通过脏腑的协调表现于外,气根结于丹田,渥漩于中州,散发于上焦。因此,气的释放与脾、肝、肺的功能活动及协调作用有密切的关系,精(津)为体力产生的物质基础,它的化生与心、肝、脾、肾有密切的关系。汗为津液,在运动时,汗水淋漓耗伤津液,导致气失其依附引起气虚;津液大量耗伤则致脉内津液不足而气虚;气虚则血无以化生,推动温煦作用减弱致血瘀不畅;血为气之母,血瘀则气滞。因此,过劳必然耗气伤精,使机体气血不协调,血脉不通畅,导致脏腑机能下降。《内经•决气篇》中说:“精脱者,耳聋;气脱者,目不明;津脱者,腠里开,汗大泄;液脱者,骨属屈伸不利,色夭,脑髓消,胫酸。耳数鸣;血脱者,色白,夭然不择;其脉空。”说明了人体六气耗伤产生的症状,中医又认为:“六气各有部主”,即“精属肾,气属肺,津液属脾,血属肝,脉属心。”因此,六气耗散必然引起五脏六腑的变化,同时,人体各腑脏之间在生理上具有相互资生,相互制约的关系,当某一脏或某一腑发生病变时,不仅表现为本脏腑的症状,而且可影响其它脏腑发生病变而出现症状。

1.2 中医将运动性疲劳归纳为“劳倦”范畴,劳倦包括劳力过度和劳神过度两方面。

1.2.1 劳力过度,是指较长时间的过度用力而积劳成疾,劳力过度则伤气,久之则气少力衰,神疲消瘦。《素问•举痛论》所说:“劳则喘息汗出,外内皆越,故气耗矣。”《素问•宣明五气篇》所说“久立伤骨,久行伤筋”,即指此言。

1.2.2 劳神过度,是指思虑太过,劳伤心脾而言。《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脾在志为思”,而心主血藏神,所以思虑太过则耗伤心血,损伤脾气,可出现心神失养的心悸,健忘、失眼、多梦及脾失健运的纳呆、腹胀、便溏等症状。

2 运动性疲劳的分型论治

2.1 气虚型 运动后,明显感觉疲劳乏力,少气懒语,不思饮食,或伴有头晕气短,出汗多,出汗后易感冒,面色恍白,舌淡胖有齿痕,脉沉。治以健脾补气,温阳增力。

2.2 阴虚型 身体消瘦,五心烦热,口干舌燥,两颧发热,失眠,大便干,小便赤黄,舌质红,苔少,脉细数。治以益气生津,养阴增力。

2.3 气阴两虚型 运动后易疲劳,乏力气短,心烦口渴,咽干唇燥,小便短少,大便干结,舌淡,少津少苔,脉细数或脉弱。治以补脾益气,养阴增力。

2.4 阳虚型 常喜静懒动,乏力,手足发冷,饮食无味,大便溏滞,遗精,舌淡苔白,脉沉迟。治以补肾健脾,壮阳增力。

2.5 瘀血内阻型 因运动训练而导致四肢乏力,肿胀疼痛,并伴有面色晦暗,舌质出现紫色瘀斑,脉细涩。治以活血化瘀,助阳增力。

据以上分型,在调查中发现,运动员中运动性疲劳以气阴两虚型者最多,其次为阴虚型和气虚型。

3 中药在防治运动性疲劳中的应用

对于运用中药防治运动性疲劳,国内许多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研究,实验证明,中药不仅可以增加运动员的体内能量物质,而且具有调解神经内分泌系统,加强代谢等作用,并可刺激体内激素的分泌释放,增加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及骨骼系统的功能,并可延缓过度疲劳的产生。对于防治运动性疲劳的中药,应根据辨证施治原则,对症选用。

3.1 气阴两虚型以生脉散主治,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麦冬养阴生津;五味子敛肺止汗。生脉散可使心肌代谢能力增加,改善心肌供血供氧能力,加强心肌耐缺氧能力,改善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可促进肝糖元的无氧酵解和糖代谢有氧过程,利于运动训练后的体力恢复。

3.2 气虚型以四君子汤主治,方中人参大补元气,健脾养胃;白术补气健脾。实验证明,“气”与右心室功能和血液流动力学有密切关系,“气虚”者每搏、每分输出量及心功能指数显著降低,心外周阻力显著升高。服用补气类药物可以使心脏每搏输出量、射血分数升高,总外周阻力降低,血中血红蛋白升高。递质后乳酸下降,降低整体耗氧 量及提高耐氧能力的作用,可促进内源性激素的分泌。以人参为主的中药胶囊具有消除精神疲劳的作用,这些对提高运动能力是有利的。

3.3 阳虚者服用以鹿茸、肉从容、阳藿、巴戟天等为主要成分的中药制剂。实验证明,“阳虚者”每搏输出量显著降低于正常人。服用壮阳药可增加心肌收缩力,每搏输出量显著升高,射血周期/射血比值显著降低,并且可以提高肝糖元含量,促进运动中肝糖元向肌糖元转化,当肌糖原含量增加时运动能力也随之增加;同时,温阳药又可促进运动后肝糖原恢复,促进提高肌肉有氧氧化能力,阻止无氧酵解能力的降低,提高血中红蛋白含量,降低血清尿素氮。对运动后尿蛋白,尿酮有显著降低作用。

3.4 阴虚型常以熟地、西洋参、沙参进行调治,滋阴药可改善心血管机能,提高心肺功能,消除疲劳,增加耐力及力量。

篇10

[关键词] 中药学;课外实践教学;标本观察教学;教学经验

[中图分类号] G632.474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b)-0150-03

Explore of practical teaching methods of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in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LI Geng WU Qingguang

Guangzhou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Guangdong Province, Guangzhou 510405, China

[Abstract]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is one of the basic disciplin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specialties and served as a bridge of contact for other disciplines and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basic theor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other subjects of pharmacy.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teaching quality of the course, students are equipped with solid foundation of knowledge. They should not only use ordinary classroom teaching methods, but also make full use of the natural resources of our university and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ethods and specimen observation methods for good teaching results. This course provides more teaching experience for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to reference.

[Key words] Science of Chinese pharmacology; Extracurricular teaching methods; Specimen observation teaching methods; Teaching experience

中药学是专门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中药来源、产地、采集、炮制、性能、功效及临床应用规律等知识的一门学科,起着沟通中医基础和各专业课的桥梁作用,是中医药各专业的基础课程之一。本课程是中医药各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基本理论和常用中药的性能,应用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方剂学及中医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课程分总论和各论两部分。总论主要包括中药学的发展、中药的性能理论、中药的配伍及用药禁忌理论等知识;各论主要内容为各类药物的性能特点、功效主治、配伍应用、用法用量、使用注意等。笔者通过对我校多年的“中药学”课程教材方法进行总结,就“中药学”实践教学法作一些探讨和分析。

1 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学”课程特点

中药学课程自1956年第一批中医院校成立之初,即是中医本科教育的主干课程之一,现为我校的全校性基础课。其前身为“中药方剂学”,其后分化为“中药学”与“方剂学”。

近年来,在“中药学”全体教师努力下,在教材建设、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有了显著成绩,并形成了鲜明的特色。1998年被评为广东省重点课程,2007年被评为校级精品课程,本校中药学教研室在2011年被评为优秀教研室,同年本教研室教师团队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师团队。

1.1 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

我校“中药学”教学方法独具特色,不仅重视传统的理论知识讲解,同时将理论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在教学过程中既突出中药传统理论知识的讲解,又重视现代药理、毒理、化学等多学科知识的渗透。将传统知识与现代研究有机结合起来的教学方法,既扩大了学生的视野,又启迪了学生的思维。让同学们在接受课本理论知识的同时开拓视野,了解到现代的研究进展,更易于将理论知识与实际研究相结合。

1.2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我校“中药学”课程的理论知识讲解注重将知识点和吸引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相结合,主要途径则是在课堂教学中使用药物的实物标本和彩色图片(包括原植物和药材饮片),让同学们可以从视觉上认识到中药形状特点,让课堂讲授更具趣味性,同时同学们也更易于接受和消化理论知识。对中药材也有更具体的认识。

除了课堂实物标本和图标教学外,我校“中药学”教学还开展野外采药认药和药圃、药馆见习等实践教学,这种实践教学法既增强学生对中药材的感性认识,又可提高学习的积极性和效果。同学们通过课堂学习知识后在课外实践学习药材,增进了对于课本知识的巩固,学习效果也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