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英语范文

时间:2023-03-24 05:22: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医英语,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中医英语

篇1

中医药对外交流和商务活动日益频繁,而中医英译则是中国与世界其他国家中医药交流的一条纽带。译者应该如何掌握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和技巧?何谓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本文通过中医英语翻译的实践分析,尝试提出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根据中医英语翻译的特点,中医英语翻译宜遵守如下原则:忠实(faithfulness)、准确(exactness)、统一(consistency)。中医英语翻译“忠实、准确、统一”的原则从根本上说是适应了中医语言与信息内容的特殊性。这个翻译标准基本上能反映中医汉英语言的变换标准,能满足中医汉英翻译标准问题的特殊需要。1 中医英语翻译的“忠实”原则与运用中医英语翻译中的“忠实”是指正确地将原文语言的信息用译文语言表达出来。这个“忠实”不苛求语法与句子结构的一致,却要求信息内涵上的相等。文学翻译中的“相似”或“相近”的说法都不能套入中医英语翻译中的“忠实”。信息传递靠的是相等,即信息等值,而不单纯是“语义等值”[1]。请看下列译文在“忠实”上的问题:原文:由于素体脾胃虚弱,或久病失血伤阴,致阴血不足,胞脉失养。原译文:The disease results from chronic splenogastric as2t henia,or yin2blood consumption by bleeding wit h chronic ill2ness,leading to insufficiency and failure to nourish t he uterinecollaterals.从表面上看,译文尚通顺。对照“忠实”的原则,我们发现了几点欠缺:第一,原文的“阴血”这个信息在译文中成为“yin2blood”,实际上“阴血”指的就是“血”,翻译时不能将“阴”也译出来。“yin2blood”显然是概念重复。第二“,阴血不足”指血虚,用insufficiency对译产生误导,使人以为人体的血液有实质性缺乏。事实上“,血虚”并不一定血液量实际减少。可以采用hemopenia一词来翻译。上句应该翻译为:新译文:The disease results from chronic splenogastric as2t henia,or yin2consumption by bleeding wit h chronic illness,leading to hemopenia and failure to nourish t he uterine collater2als.2 中医英语翻译的“准确”原则与运用中医英语翻译的“准确”原则指:译者在将原文语言内容转换到译文语言内容的过程中选词准确,概念表达确切,物与名所指正确。文学翻译经常遇到夸张、暗喻、换喻等修饰法,概念表达不一定十分准确。中医英语翻译所涉及的内容严肃而具体,不容译者在翻译中随便表达。以这个原则为核心,可以规范目前中医英语翻译实践中的一些欠“准确”的译文。如:原文:如果气化功能失常,就会影响到气、血、津液的新陈代谢,影响饮食物的消化吸收,影响汗液、尿液和粪便的排泄,从而形成各种各样代谢异常的疾病。原译文:The disorder of qi activity can affect themetabolism of qi,blood and body fluid,affect t he digestion andabsorption of food,and affect sweating,urination and defeca2tion,resulting in various metabolic diseases.译文将原文中出现的三个“影响”,全部译出,显得生硬,不符合英语的行文习惯。为了避免出现这些问题,根据原文实际语义分别采用了三个同义词来翻译“影响”,affect、impair、inhibit准确地表达了概念,圆满地解决了问题。上句应该翻译为:新译文:The disorder of qi activity can affect themetabolism of qi,blood and body fluid,impair t he digestion andabsorption of food,and inhibit t he excretion of sweat,urine andfeces,resulting in various metabolic diseases.中医英语翻译的“准确”原则首先体现在选词上。准确地选用译文词语是以正确理解原文为基础的。选词绝不仅仅是从英语词典上找到对应的词而已。它体现了译者的中医专业知识和对汉英双语词汇理解的深度。例如:原文:半针是古代针刺手法之一,其特点为浅刺,仅及常规深度的一半,出针快。译文:“Half2needling”is one of the ancient needingmanipulations,characterized by shallow needling at only halft he usual dept h wit h quick wit hdrawal.中医名词“针刺”在不同的搭配中有不同的英语表达法。needling是普通的译法,acupuncture和puncture用于较正式的概念,如针灸(acupuncture)、针灸(acupuncture pos2ture)、针刺麻醉(acupuncture anest hesia)、针法(acupuncturet herapy)等。本文翻译时,按准确选择英语词的原则,选用了needling。翻译时,只有按其内涵“准确”选择英语词,才能保证信息与概念的对应转换。有时,原文欠准确,译者若照原文硬译,必然导致译文模糊。在这种情况下,译者还要担负着核实原文的概念,确定原文内涵的任务。中医英译中的许多错误似乎是由原文引起的。有的原文概念和表达并不会给原文读者造成误会,但直译过去可能使阅读者产生误解。译者只有核实原文,准确翻译,模糊译文才会减少。例如:原文:其症候为寒热往来,胸胁苦满,心烦喜呕,默默不欲饮食,口苦咽干,目眩,脉弦等。译文:Its topical symptoms are alternative chills and fever,hypochondriac and t horacic stuffiness,irascibility,frequent hic2cups,depression,poor appetite,somatic bitterness,dry t hroat,blurred vision and a tense pulse.原文用了“胸胁苦满”一词“,苦满”形容胸胁胀满的极度不适之感,概念模糊,译文使用了stuffiness,概括性的翻译了这个概念,使模糊的原文,得到了准确的翻译。中医英语翻译的“准确”原则,主要是规定原文与译文术语概念上的准确传递,而并不要求表面用词和结构的对应。要做到翻译的“准确”,译者就应扎实地学习汉英语言的专业知识。同样一个概念,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需要不同的表达。译者把握翻译的“准确”,就等于使原文的文字在译文中顺利而贴切。对一般文献作汉英翻译时,译者往往能从汉英词典上的某个词条下有效地找到几个译法,稍作甄别即可选中所需。中医英译绝非象从汉英词典中选项那么简单。译者必须根据中医英语专业知识做出选择,有些词表面上等值,实际上却相去甚远。有些英文词语,译者以为完全可以用于翻译某种原文概念,而译文读者却理解不了。中医英语翻译对概念的限定比较严格,也给译者语言之外的知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译者仅满足对某个英文词的一般理解,远不能进行中医英译,中医英译必须符合英语读者的需要。译者能做出正确选择的关键是,既要通晓中医和汉语,更要熟悉中医英语。3 中医英语翻译的“统一”原则与运用中医英语翻译的“统一”原则,就是汉英翻译过程中术语的译名在任何时候都应该保持统一,不允许将同一术语随意变换译名。当然,中医英语翻译的“统一”原则在一定程度上依赖广大译者的共同努力以及权威部门的统一规定。有些词在其流行的初期往往给译者带来麻烦。到底把这些词译成什么才好,确非易事,所以译者们就各显其能了。如中医术语“三焦”就有多种译法:triple energizer、tri2energizer、the Sanjiao、the warmers、the heaters等。这类不统一现象,使我们耗费许多精力来弄清各种译名的关联性。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针灸经穴的国际标准化方案》将“三焦”译作triple energizer,我们应该按照这个国际统一的标准进行翻译。有了“统一”的译名,中医英语翻译就会方便得多。同时,保持译名的统一也就等于方便读者理解,顺利传达信息。统一的原则应该是中医英译和国际的双向接轨[2]。中医英语翻译过程中,保持译文用词“统一”的途径有三条:(1)参照国际中医英语专著和文献,如世界卫生组织颁布的《针灸经穴的国际标准化方案》等,保持中医英语名词术语汉英译名的统一性、国际性和稳定性。(2)参考新的最具权威性的中医专业汉英词典。(3)术语和用语的英语译名必须经过人们较长时间的使用,基本约定俗成之后才能统一。中医汉英翻译最难的是将中医术语和用语恰当地译成英语,译者必须加强学习,不断阅读中医英文国内外杂志,及时掌握译法动向。专业汉英词典在中医英语领域已具优势和权威,译法已约定俗成,我们应该自觉地运用于我们的翻译实践中。有些译法不尽完善,但译者应暂时遵循这些约定译法。因为这些英语译名沿袭使用已久,形成固定用语,最好将其先继承下来。要推陈出新,不是某个译者能够做主的,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长久的努力[3]。总之,由于中医英语的信息传递具有特殊性,在现有的种种翻译原则和标准不适宜于中医英语翻译的情况下,作者提出了“忠实(faithfulness)、准确(exactness)、统一(consisten2cy)”这一中医英语翻译的原则,以期对中医英语翻译有所规范。这个原则还应再回到中医英语翻译的实践中去接受检验。

[参考文献]

1 李照国.中医英语翻译技巧[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7.123.

2 罗 磊.现代中医药学汉英翻译技巧[M].北京:中医古籍出版社,2003.陈可冀序言.

3 谢竹藩.关于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讨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0,20(9):7062709

篇2

关键词:中医英语;ESP教学;中医院校

一、ESP教学理念

ESP教学理念主要以建构主义的教学理论、需求分析理论、主体性教育理论为基础。建构主义教学理论指,知识不是简单地通过传授而学到的,而是基于学习者已有的知识体系和个人经验加以建构,学习是一个积极主动的内化过程。它是ESP教学理论的核心。需求分析理论是指,英语课程设计和教学内容应以满足社会需求和学习者需求为前提,通过需求分析,及时科学地调整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和教学效率。这也是有别于EGP教学的一个重要部分。主体性教育理论是指在ESP教学过程中,把学习者放在教学活动的主置,充分调动学习者的学习主动性和能动性。通过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环节,激发学习者的创造力,创建宽松、包容、融洽、民主的学习环境,使学习者在良好的教学环境中,完成学习任务和个体全面发展,实现现代教学的主体性教育功能。

二、中医英语课堂教学现状

(一)教学目的不明确,教学地位模糊

虽然大学英语学习阶段和专业英语学习阶段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不同,但长期以来,中医英语课教师把不同学习阶段的教学方法混为一谈,没有区分和差别,仍以大学英语阶段的听、说、读、写、译为主要教学手段,导致中医英语课程地位尴尬,很难凸显其实用性、应用性强的特点。学生学习目的模糊,学习兴趣也受到影响。中医英语是一门新兴学科,是中医学和英语语言学的交叉学科,有些教师侧重中医学知识的英译或教学,有些教师则将它归为中医学下的一个分支。这就会导致中医英语课程的边缘化,其主体性得不到重视,教学效果大打折扣,不能培养出全面、适应市场和时展的中医药新型人才,无法很好地服务中医国际化发展。

(二)教学理念落后,教学方式单一

中医英语是专业英语的一个组成部分,以实用性强、教学目的明确为主要特征。很多中医院校的中医英语课程,其教学理念没有建立在学生就业需求和社会发展需求的基础上,盲目地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采取单一的教学手段。授课过程中,它沿袭阅读+翻译的教学法,没有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探索,较少设置形式多样的课堂活动和环节,一味强调中医英语的词汇积累和分析语法现象,以句法结构为单位,进行“填鸭式”教学。

(三)师资队伍匮乏,课程设置单一

中医英语课程既需要语言技能的传授,也需要医学专业知识的解析。目前,这种“双师型”师资较为缺乏,英语语言能力突出的大学英语教师往往缺乏医学专业基础,对一些中医专业术语和中医典籍不甚了解。多数中医院校开设的课程由中医英语翻译为主,设置不合理,课时严重不足。

(四)教学效果评价形式单一,教材亟须改进

目前,中医英语教学评价体系仍以终结性评价为主,学生的课程成绩主要是试卷考试。此外,中医英语教材缺乏统一性,高校各自为政,或订购教材,或自编教材,没有根据学习需求和社会需求进行科学评估和考察,教学内容乏善可陈,教材编写缺乏连贯性和全面性,教材使用缺乏针对性,创新性不够。

三、构建ESP教学理念下的中医英语教学模式

(一)以需求分析为基础,完善课程体系

从ESP教学需求分析出发,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社会需求、教师需求以及学习者的学习动机和情感。对需求的了解,可以帮助教师了解实际情况,制订教学计划,编写和使用授课教材,采用科学的教学方法。中医英语课程教学应根据学生学习水平,进行分层教学。入学时根据学生英语成绩,已经具有扎实英语知识基础和较好应用能力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学习相应的中医英语课程;英语基础较为薄弱的学生,可以在一年级和二年级大学英语学习的基础上,在三年级学习中医英语课程。教学内容不应采取“一刀切”的方法,而应细分为语言知识、学术能力、职业培养等,着力锻炼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流的能力,采取多样化原则,以培养独立思考和思辨能力作为教学活动和学习环节的核心。通过开设不同的中医英语课程,循序渐进开展中医英语课程教学。大学英语学习阶段,普通英语的听、说、读、写、译在中医英语学习阶段体现为不同阶段的课程设置和能力培养。初级阶段,可以开设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英语听说课程;中级阶段,可以开设中医文化、中医古籍、中医翻译理论与实践;高级阶段,可以开设中医英语学术写作、中医英语国际演讲和国际会议讲座等课程。结合中医专业需求,开设中医推拿、中医针灸、中医护理、中医养生、中医医古文、中医文献检索、中医方剂学等具有特色的专业英语课程,丰富学生学习内容,提供个性化学习的环境和教学,增强课程设置的实用性和实践性,培养学生中医英语语言技能和临床实践能力。

(二)以学生为中心,灵活选择教学形式

合理设置课程的前提下,还需要灵活的教学形式和方法确保教学活动的顺利展开。二者相辅相成。中医英语是一门实践性强的课程,应借鉴大学英语多样化的授课方式,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中心,在教学活动中积极与学生互动。充分利用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资源,让学生在课余时间利用网络资源自主学习,阅读中医类英文学术刊物,课上课下学习相结合,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巩固学习效果。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学评估体系

一方面,对中医药专业的教师进行英语培训,包括英语技能和英语教学法的培训,使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达到授课要求;另一方面,对英语专业教师进行中医基础理论及中医相关专业课程培训,可以采取随堂旁听或获得第二学位的方式,普及和扎实他们的中医专业知识。定期对中医英语教师进行审核,保证他们的授课水平和授课质量。中医英语课程的教学评价应采取多样性原则,将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将教师评估和学生评估相结合。过程性评价较为客观真实,通过课堂表现、小测验、语言技能测试等方法,较完整地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测定,对教学效果鉴定和教学改革有积极的作用。终结性评估不应被摒弃,其优点在于运用知识性试题考核学生的记忆力和理解力。

篇3

【关键词】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日益深化,中外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如何培养出具有国际化能力的高素质的复合型中医人才来继承中医、发展中医成为当务之急。在这一形势下,中医院校教学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其中,外语能力已经成为衡量人才质量的重要条件之一。目前,我国中医院校的中医专业英语教学仍存在一些问题, 阻碍了中医药国际化的进程。为适应中医药发展新形势的要求, 为国家培养外向型的中医药人才,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应该随着时代和学科的发展, 不断完善和提高。在此, 对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对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提出一些个人看法。

1 中医专业英语与中医专业英语教学

中医专业英语,是指研究如何将中医知识系统而全面地用英语来表达及运用于实践的一门学科。中医专业英语隶属于专门用途英语范畴。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是社会语言学对语言变体研究的成果在外语教学系统中的应用。其目的和内容都具有明确的特殊性,一方面,与专业知识或特定职业密切相关, 要求学习者能够在所从事的工作范围内使用英语进行交际;另一方面,未经过专门训练或系统学习就难以获得的专门化内容。

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旨在培养既能系统掌握中西医学理论体系和临床知识,又能熟悉运用英语对外交流;既能从事中医药专业口语会话,又能从事教学文献资料翻译和国际对外交流等工作的高级专门医学英语人才。可见,中医英语教学承担着英语语言教学与中医专业知识教学的双重任务。其一,它要组织运用英语交流与中医专业知识密切相关的语言教学活动。其二,它又面临着学习者不具备中医专业知识的难题。以何种方式向学习者传授教学过程中必须的中医专业知识,能够在既满足英语语言教学需要的同时又兼顾到专门化内容的学习,这是中医专业英语教学领域目前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2 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现状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水平逐年提高。然而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现状不容乐观,一定程度上,制约了中医走向世界的进程。

2.1 教材缺乏

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在全国还处于起步阶段,教材建设落后,尤其适合课堂讲授的专业英语教材很有限。目前,中医专业英语教材大都是中医原版教材的翻译,缺乏语言理论和教学理论的支持。并且,教材编写内容不统一,不规范,没有形成完整科学的体系,选择面窄,针对性不强,远远不能满足中医药发展的需求。

2.2 师资力量薄弱

作为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实施者,教师不仅精通本学科内容, 还要有相当的英语水平。但是,大部分教师难以兼顾两者。由于缺乏语言环境和专业训练, 大多数教师表现为外语读写能力强, 而听说能力较薄弱, 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和语言表达的自由度和准确度,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同时,中医专业英语教学需要更多的备课时间和精力,加大了教师的工作量,这给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实施带来了难度。

2.3 教学模式陈旧

目前,我国大多数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仍延续老一套教学模式, 教师在教学仍为课堂的主角, 学生多为被动的回答问题,缺乏主动参与,影响其学习的热情和积极性。虽然现在采用了多媒体教学, 但多媒体课件往往注重形式而忽视内容, 质量普遍不高,不能有效地进行师生之间的双向交流,严重影响了教学效果,导致学生学习兴趣的下降。

2.4 学生素质不齐

学生的综合能力是制约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尽管近年来大学生英语综合能力有较大提高,但其水平还是参差不齐,尤其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语法和写作,轻听和说的练习,语言的实际运用能力不强,对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严重影响了专业英语教学的实施。

3 中医院校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改革

3.1 编写合适的教材

由于中西方的历史文化差异,编写的中医专业英语教材应原汁原味地反映中医的概念和内涵。其中,中医药名词术语的英译要规范化、标准化,体现新颖性、知识性、实用性,以利于学生对中医精髓的理解。也就会说,英语教材既要包涵中医药学的基本内容和思想,又要体现现代英语的本质与特色;既要适合学生学习使用,又能为专业人士阅读参考。如果条件成熟,全国各大中医药院校可以联合部分西医院校共同编写出一套或几套中医专业英语教材,将有利于中医专业英语的教学与质量评估,有利于高层次的中医人才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3.2 加强师资培养

这是提高中医专业英语教学质量的关键。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师资,应该既具备较高的中医专业知识水平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又能用英文熟练准确的表达中医专业术语,并充分展现中医理论所蕴藏的文化内涵。因此,中医院校应尽快建立中医专业英语教师校内外培养机制。一方面,学校可选派部分从事中医专业英语教学的教师出国学习或到外语院校全日进修,以系统掌握英语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另一方面,可利用学校现有的外语师资力量,举办培训班,有目的、有计划地培训承担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工作的教师,对其进行基本知识、应用能力和翻译技能等方面专门培训,提高其英语语言的实际应用能力。同时,还应采取相应的激励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开展专题研究,确立政策保障,以充分调动教师的主动性、积极性。

3.3 改进教学模式

要摈弃以往的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方法, 注重学生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培养, 重视师生合作及学生间的合作。首先,改用以学习任务为中心向学生提出问题, 赋予他们独立思考的权利,鼓励他们去探究,自己解决困难,使学生获得胜任感和成就感。其次,采用小组讨论、专题讨论等互动教学法,多给学生积极思考、参与讨论的时间和机会。此外, 运用多媒体教学技术的声音、图像、文字、模拟动画等优势丰富教学方法, 为提高课堂效率提供了保证。

3.4 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堂活动

在课堂教学中,为了激发学生对中医专业英语学习的兴趣,可开展丰富多彩的趣味性活动。一方面,举行关于中医的英文辩论赛或者演讲比赛,或组织学生进行英文的病例讨论,使其能学以致用;另一方面,通过情景剧的表演的形式,可以饰演医生和患者的医院场景将所学的知识熟练表达,提高中医英语口头表达能力。同时,为学生创造机会和环境,与外国留学生多接触、多交流,将课堂中所学的知识学以致用,这不仅能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而且能扩展学生的专业视野。

4 结语

中医专业英语教学正处在摸索中前进的过程之中,面临的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因此,中医院校应该本着科学、严谨、创新、求是的治学态度,根据本校实际情况,有序地开展中医专业英语教学,培养出符合时展的中医专业复合型人才,最终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化传播。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中医院校 英语 课程设置

一.引言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 中医药国际交流正在不断加强,在史无前例的中医药国际化的背景下,大力培养具有很强英语应用能力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已是迫在眉睫。笔者通过对本校中医专业调查了解,目前大学英语设置主要开设在一、二年级,教学内容停留在英语通识教育基础上,许多都是对高中英语的重复,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培养也单单是以大学英语四级考试为主要目标,基本不能满足学生对英语学习的需求。少数专业设有专业英语课或双语课,但因为师资力量缺乏,教材不规范及学生英语水平原因,教学效果不能令人满意,多数专业英语课“只是专业术语的外语单词的堆砌”(杨毅,曹力娅,张飙 2010)。本文将分析如何根据中医药国际化的需要,设置合理有效的英语课程,提高中医院校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二.中医药院校大学英语课程设置体系

1.改革大学英语课,通过双语课及专业英语课程提高学生专业英语水平

目前中医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呈现出与其他院校大学英语教学共同特征,即大学英语课程并没有提高学生英语水平,多数情况下,只是高中知识的重复,大学英语的学习不能与学生专业知识结合起来,提升不到一个新的高度(王宏武2008),致使学生对大学英语课程的兴趣度和关注度逐渐降低。而在新形势下,外语应该和高校的其他学科一样,要让学习者致力于新内容的获得,交流对新内容的分析和阐释。(何莲珍,林晓.2015)。中医院校的大学英语课不应该仅是教授大学英语通识知识,而应该是专业英语课和双语课的结合,应该是与中医药国际化结合最紧密的课程,也是最有中医药特色的英语课程。结合学生已有的专业知识,采用规范化的专业教材,增加宣传中医药知识和弘扬中医药文化的课程。改革现有的“教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模式,而采用“学生教,教师学”的教授模式。通过师生角色的转换为学生创造一个用英语来宣传中医药知识和文化的环境。教师给出概念或授课重点,学生进行讲解,加大学生的语言输出,并由专业教师进行语言的规范和指导。学习的重点不在于学习中医药专业知识,而在于提高用英语交流中医药专业知识和文化的能力。(杨毅,2012)整个课堂由学生占主导地位,教师只在课前提出学习任务,并在学生讲解过程中提供帮助,及在学生完成讲解后进行补充或整理。学生用英语向英语老师教授中医药课程的过程中进行中医药专业语言的表达与实际运用。英语老师在接受信息的同时, 负责学生英语语音、语调、阅读听力等综合能力的培养。这种“学生教,教师学”的模式可以增强学习者自主性,这也是大学英语课程改革的根本出发点,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为中医院校英语课程师资难题提出了一个解决方案。目前很多中医院校都存在一个共同的问题,即中医专业教师无法用英语授课,不能担任专业英语或双语课程,而英语专业教师又缺乏相关中医理论学科知识,这就造成了中医院校专业英语课程和双语课程师资匮乏的现状。通过“学生教,教师学”的教授模式,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中医院校英语相关师资的压力。

2.模拟课堂和实训课程相结合的课程设置

中医药英语课程应采用PBL教学模式,采用案例教学法和情景教学法,设置模拟课堂,在各种专业情景中进行英语的输出和训练。可借鉴商务英语模拟课堂方式,设置医疗咨询,接诊,治疗,医患交流及对外交流研讨会等形式,如在课堂依托医院实景英语会话练习训练学生的情境会话能力,加强学生专业英语的输出能力,并培养了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还应注重实训课程的设置,使中医英语的学习内容更加职业化和实用化。笔者所在学校外语学院就建立了中医药英语翻译实训基地,虽然目前只招收了中医药方向的英语专业学生,但中医专业的学生完全可以利用具备专业知识的优势,进行中医药翻译的训练,加强英语应用能力。同时,目前很多中医院校,如天津中医药大学,上海中医药大学等,都设置有临床实训教学基地和临床实训教学课程,课参照此教学模式,设置中医药英语实训课程。天津中医药大学以国际化临床接诊为中心的课程设置就是很好的典范。由该校英语教研室的教师组织教学,采用英国剑桥大学出版社2008年5月出版的Good Practice Communication Skills in English for Medical Practitioner全英文版教材作为教学参考使用教材,课程教学始终围绕着中医医师如何用英语对外国病人进行临床接诊治疗这一中心展开。具体包括:国外医疗接诊模式、步骤;医患交流的指导思想与原则;英语表达的简练、规范、友好;中西文化差异在接诊过程中的体现等方面。诸如此类的国际临床接诊中心乃是中医药英语实训基地的典范。通过这种实训基地的建立和相关实训课程,学生可以在进一步强化英语专业知识的同时,加强英语听说训练,提高英语的实际运用能力,同时,通过这种实训课程的建立和培训,还能提高学生中医药国际交流的跨文化能力。

3.开设中医药英语文献阅读及写作课程

“具有较强的本专业外文书籍和文献资料的阅读能力,能正确撰写专业文章的外文摘要。能用外语与同行进行学术交流”是目前大学英语改革的方向性之一。而目前的中医药专业学生,缺乏用英语进行专业学习和学术研究以及学术交流的能力。为改变这一现状,大学英语教学应该从通识英语转向学术英语教学。学术英语(EAP)可分为通用学术英语(EGAP)和专门学术用途英语(ESAP)两种(Jordan,1997)。通用学术英语(简称EAP)侧重各学科英语中的共性东西,即培养学生在专业学习中所需要的学术英语口语和书面交流能力,例如用英语听讲座、记笔记、查找文献、撰写论文和参加国际会议以及学术等。专门学术用途英语(简称ESP)侧重特定学科(如医学、法律、工程等学科)的语篇体裁以及工作场所需要的英语交流能力前者是“适合所有专业学生的具有共性的学术能力的教学”,后者是“适合具体专业特点的英语及其技能的教学”(Dudley-Evans&John,1998)。专业的中医药文献阅读和写作课程,培养学生查找阅读文献和撰写论文等学术能力,可以避免中医英语词汇课程的单调和“专业英语词汇堆砌”的尴尬,保证学生专业英语规范化的输入。而学术英语规范化输入的加强培训,能为学生规范化的输出提供基本保证。只有在不断加强输出的前提下,学生才能用英语进行规范化的学术英语的写作。学术英语写作不仅是检验学生专业水平的重要依据,也是学生思辨能力的重要体现。中医院校开设中医药英语文献阅读及写作课程,能为学生学术英语水平的提高提供渠道和素材,推进中医药国际化的发展。

4.开设与国际留学生交流课程,提供学生国外访学项目

我国从1957年开始接受第一批学习中医的外国短期进修人员,由此开始了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对外教育的历史。随着中医药国际地位的提高,越来越多的国外学生到中国各中医院校进行交流学习,许多中医药院校已建立起了开展外国留学生教育的“国际学院”、国际教育学院”等名称的专门教学机构,专项从事留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笔者所在学校就设有国际教育学院和中外合作办学,且每年招收大量学生到学校进行中医相关课程的学习。国内中医院校可以利用该优势,开设与国际留学生的交流课程,可以采用学术沙龙,专业英语口语课程,学术研讨会等形式,加强学生与国外学生的互动与交流,创造用英语学习和交流专业知识的机会,同时提高学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同时,中医院校还可以借助国外访学项目的申请和建立,把国内学生送往国外进行交流和学习。可以建立并加强与国外某些孔子学院的联系,以此作为教师培训和学生培养的平台,既能提高学校师资的综合素质,又能训练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三.结束语

随着中医国际化的进程的加快,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英语教学肩负着培养精通中医传统文化和重点专业理论知识的同时具备较强的英语听说读写译等应用能力,及较强的自主学习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如何结合高等中医药院校的自身实际,切实有效地开展英语教学,以满足社会对外向型中医药人才的需求,是目前我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英语教学面临的严峻挑战。合理有效的课程设置安排可以改变目前中医院校大学英语课堂枯燥乏味效率低下的瓶颈。通过大学英语课程的改革,开设双语课和专业英语课,实训课程和实训基地,中医文献阅读写作课和留学生学术交流课程可以有效的改变目前中医专业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低,学术交流能力差的现状,实现英语为中医药发展服务的教学期望。

参考文献

1.蔡基刚(2014).从通用英语到学术英语---回归大学英语教学本位[J].外语与外语教学(1)

2.王宏武(2008).中日两国英语教育政策的对比研究[J].宁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5)

3.何莲珍,林晓(2015).高等教育环境下外语交际能力的培养---现实困顿和解决途径[J].现代外语(双月刊)38(1)

4.马骥(2006).抓住机遇,弘扬国粹 走国际化之路――高等教育国际化背景下中医药高等教育发展趋势与对策[J].中国医药学刊(3)

5.杨毅(2012).中医药高等院校英语教育的意义、困难与变革[J].大学英语学术版9(1)

篇5

    【关键词】中医药 英语着作

    几千年来,中医药学作为中华民族灿烂文化的瑰宝之一,不但对中华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直到今天仍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日益受到世界的重视,对国际医药学产生越来深远的影响。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注意到中医药的疗效,越来越多的人开始信任中医药。这为中医药的发展、增强其国际文化地位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和潜力。

    从2001 年以来,在积极推动英语等外语对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进行教学的思想指导下,全国很多中医药院校都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一定成效。为了迎接现今时代所赋予的挑战,中医药专业的双语教学无疑势在必行。[1]但有研究显示由于中医药的特殊性,其双语教学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有待于思考的地方,其中教材和相关着作的缺乏不容忽视。[2]因此本文通过阐述国内相关着作发展情况,从而探讨其中存在的问题和解决办法。

    纵观近20 年国内中医药英语翻译着作的发展状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国内中医药相关英文着作

    1.丛书系列

    1990 年张恩勤主编,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其中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上、下册)、《中医诊断学》、《中医临床各科》(上、下册)、《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养生康复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国药膳》、《中国气功》、《中国名贵药材》、《中国名优中成药》,该套丛书在国内尚属首部。之后1991~1994 年间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徐象才主编了一套《英汉实用中医药大全》,其中包括《中医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单验方》、《常用中成药》、《针灸治疗学》、《推拿治疗学》、《医学气功》、《自我保健》、《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骨伤科学》、《直肠病学》、《皮肤病学》、《眼科学》、《耳鼻喉科学》、《急症学》、《护理》、《临床会话》等。2002 年左言富任总主编、朱忠宝等总编译,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了一套《(英汉对照)新编实用中医文库》,该套从书包括了《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外科学》、《中医妇科学》、《中医儿科学》、《中医骨伤科学》、《中医眼科学》、《中医耳鼻喉科学》、《中国针灸》、《中国推拿》、《中医养生康复学》等14 个分册。2001~2006 年间刘公望主编,华夏出版社出版了英文版图书《针灸基础学》、《针灸临床学》、《方剂学基础》、《中药学》、《方剂学发挥》等,同时刘公望于1994 年和2007 年主编了《针灸学基础篇》和《中医临床基础速览(伤寒、金匮、温病)》,均由天津科技翻译出版公司出版。

    2.教 材

    1998~2000 年间北京中医药大学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教育司委托,编译了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教材,并由学苑出版社出版“普通高等中医药院校英汉对照中医本科系列教材”《中药学》、《方剂学》、《针灸学》、《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基础理论》等系列丛书。在2007 年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来华留学生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汉英双语教材编审会指导下,由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了一套汉英双语教材,包括《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药学》、《方剂学》、《中医内科学》、《中医妇科学》、《针灸学》、《推拿学》、《中医养生学》、《医学基础知识导读》。

    3.单个着作

    (1)英文

    1)中医基础理论

    2003 年刘干中、徐秋萍、王台主编《中药基础知识》(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1998 年徐象才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诸病中医中药外治大全》。2007 年李经纬主编的《中国传统健身养生图说》(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3 年谢竹藩编着了《英文中医名词术语标准化》(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

    3)针灸推拿

    1981 年Chen Chiu Hseuh 编着《Acupuncture: A ComprehensiveText》。1999 年程莘农主编,外文出版社出版了英文书籍《中国针灸学》。2002 年金义成、彭坚所着《中国推拿学概要》(英)由外文出版社出版。2007 年李鼎原着,上海中医药大学国际教育学院编译《针灸学释难》由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出版。

    (2)汉英或英汉

    1)中医基础理论

    1990 年陈慰中着,俞昌正译《西方的中医五行学说(英汉对照)》由学苑出版社出版。2007 年马伟光、和丽生主编《英汉双解简明中医基础理论教程》由云南民族出版社出版。

    2)中医临床

    3)中药学

    2006 年苏子仁、赖小平主编《汉英·英汉中草药化学成分词汇》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4)针灸推拿

    4.工具书

    二、讨 论

    可以看出,在以上出版的中医药英文着作中,丛书系列大致可分为四套,主要为汉英或者英汉双解形式编写。教材主要有两部,基本包括中医药主要科目知识,一部全英文,一部汉英双解。而个人着作最多,全英文形式较少;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三部,针灸推拿五部,主要集中于汉英或者英汉形式出版;中医基础理论两部,中医临床各科及词汇十五部,主要集中于针灸推拿学的着作编写,共有二十八部,中药学仅一部。工具书包括有十六部,均为汉英形式。

    1.目前国内中医药英文着作以及普及存在的问题

    (1)专业英语教材:专门针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的中医药专业英文双语教材还呈现一个短缺状况,尚需进一步编辑完善。

    (2)专业英语人才培养:还缺乏一支数量充足,既掌握中医药专业技术,又精通中医专业英语的外向型中医药人才队伍在医疗实践中大力宣传中医药,使中医药难以进入国际医药主流市场,在国外医疗体系中不易取得合法地位和共际认同。

    (3)全英文着作:中医药英文着作目前主要还是针对国内相关从事中医药人士的学习,因此编写形式以汉英或英汉双解为主要形式。而以全英文形式编写的着作相对较少;中医药知识全面传播还尚存缺限。

    (4)中药学以及其他中医药经典医籍:由于国际社会对于针灸推拿已经比较认同,但对中药学和一些中医经典医籍,如《金匮要略》等的英文着作编写较少,相对限制了有关理论的交流和传播。

    2.解决之道

    加大对中医药院校学生学习教材的补充和编写,培养更多的中医药专业外向型人才,扩充全英文中医药教材和着作的编写,尤其注重中药学等学科的英文着作发展。以规范英语为核心进行创造,改变以往独立作战、各行其是,既无方便的途径相互交流切磋,也无专门机构加以协调的状态,使中医专业术语的翻译实现标准化、规范化。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积极推广加强双语教学的改革,加大既懂中医药专业知识,又有较高英文水平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相互促进,既有利于今后中医药的专业英语教学发展,又有利于中医药着作的继承和发展。

    中医药作为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遗产,已经被世界所瞩目,中国作为中医药的根源之地,需要培养一些从事中医药事业优秀的外向型人才,不断宣传中医药文化,使世界更了解中医药,了解中国文化的博大。而这些就需要有更多的中医药英文教材、书籍的编写去宣传发扬,既有助于国内学生和对其感兴趣的人们学习,对于国外友人也可以提供更多机会认识中医药、使用中医药,使中医药不仅为中国人民服务,同时还可以为其他国家的人们的健康做出一定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6

一、引入PBL教学法的必要性

首先,PBL教学法是为培养具有科学思维素养的高层次医务工作者而设定的,符合当今社会对于培养创新型人才的需求。同样的,中医英语课堂中引入PBL教学法不仅可以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可以激发学生语言学习的兴趣,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辨能力和仓0造力。

其次,中医英语的课堂教学与其依托的专业密不可分。中医英语教学的目的在于让学生掌握中医药对外交流过程中常用术语的惯用英文表达,一方面,可以帮助学生在以后涉外临床实践中熟练使用专业的英文句式,同时解决学生科研的基本英语需求;另一方面,还可以帮助英语专业学生在翻译实践中更为熟练地使用专业术语。因而,采取PBL教学法能帮助教师更为有的放矢地开展课堂教学,让琐碎的语言教学变得生动有趣,有利于学生在较短时间内选择性地掌握更为有用的语言点。

另外,PBL教学法尝试通过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完成知识点的答疑解惑,课堂形式多样,特别是语言点的学习,可能在一个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牵涉众多语言知识的综合运用,对于学生综合素质的要求比较高,因而,引入PBL教学法对于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沟通能力、科研创新能力、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等重要素|的培养意义重大。

二、引入PBL教学法的具体做法

首先,中医英语目前虽然在英语专业和医学专业都有开设,尽管有着中医药专业背景,但毕竟这是一门语言课,所以,教师在问题设定的时候一定要以语言点的学习和掌握为主要方向。比如,目前中医名词术语国际命名在标准化问题上热议不断,一个术语多个译名的问题在两本权威标准颁布后依然得不到解决;不仅如此,这两套国际标准所提倡的译法问题也较多,质疑声不绝于耳,众多专家学者发文讨论。针对这种现状,教师可以将标准化这个大问题细化为众多术语标准译名讨论的小问题,给学生们提出问题,以小组讨论的形式选定自己主张的译名。

其次,语言学习不同于医学知识学习,语言学多是琐碎的、细致的、惯性的。教师在设定问题时应充分考虑中医英语课程中众多细微的知识点,将零散的知识点设法串联起来,再引导学生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将串联起来的知识点一个个找出来,化整为零,通过一个大问题的解决学习掌握诸多语言点。

当然,PBL引入中医英语教学场景也会是别开生面的。比如,我们可以设定真实场景的涉外诊疗案例,引导学生们自主设计,以小组学习搜集当下较为规范的医护英语口语、书面语,通过角色扮演的形式与其他组分享讨论。这不仅符合英语语言学习的特点,更能激发学生全方位提升自己的专业英语表达能力。

在目前该门课程教材单一、质量不高的背景下,引入PBL教学法不仅是对课堂管理的一次改革,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改善因教材带来的种种约束。因而,教师在授课时可以有选择性地、适当地摈弃内容空洞、选材老化的课文,通过设定课程内容或与教材相关的问题,启发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求搜集更为新颖的内容来充实课堂教学,这样不仅可以为以学生需求为基础的教材改革做准备,也可以为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课堂提供更多可能性。

三、引入PBL教学法需要克服的问题

PBL教学法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主动参与,而目前中医药院校的现状却并不乐观。或许是受专业影响,学生大都比较含蓄内敛,缺乏主动配合和交流的精神,虽然英语课堂要比专业课轻松一些,但依然摆脱不了沉闷、缺乏生机的大氛围的影响。因而,教师在设定问题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特点,做到问题设定有特色、执行力度有考量、评价总结有意义。教师不仅要避免问题设定过于复杂,更要结合学生特点,在分组时有针对性地将基础好、性格外向活泼、有领导力的学生进行分散,利用他们在同学问的作用,充分调动学生们参与的积极性。另外,还要克服传统教学模式的惯性影响,避免教师和学生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的依赖性,以及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如何避免学生合作中产生摩擦、如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

四、结语

大学教学改革不是一蹴而就,也不是一种教学方法就可以一劳永逸的,只有不断革新,才能产生创新的源泉。将PBL教学法引入中医英语课堂,不仅能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更能帮助学生通过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的同时掌握医学知识和英语语言点,对于这种双重学科交叉的科目来讲,不失为一种更为理想的尝试。

篇7

摘要:中医专业英语正处于发展时期,没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根据笔者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对中医专业英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作以总结。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英语概念的基本特点,即中医概念的定义化、中医概念的词根仿造化、中医概念的拼音化、中医概念的多样化。根据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在学习过程中,可采用词根法、分类法、比较法和综合法。随着中医术语翻译的规范化,中医专业英语的教学规律也将逐步确立。

关键词:中医专业英语;专业英语;学习方法

中图分类号:G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7)05-1028-02

为适应中医药发展新形势的要求,为国家培养外向型的中医药人才,国内多所中医院校近年来新开设了中医(外向型)专业,在外向型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公共外语与西医专业英语均有章可循,有现成的经验可借鉴,但中医专业英语,由于正处于发展时期,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方法还存在一定的争议,同时,中医英语教材的建设也刚刚起步,不像其他一些专业课教材那样有现成的内容供参考或改编,一切工作都是在积极探索中,但中医专业英语总是会随着学科的发展,不断完善并得到认可。笔者结合多年的英语教学经验,对中医专业英语的特点与学习方法作一总结。

1中医专业英语的概念

中医专业英语,简称中医英语,是指研究如何将中医知识系统而全面地用英语来表达及运用于实践的一门学科。中医专业英语隶属于专业英语(English for Special Purpose,简称ESP)范畴。是医学专业英语(English for medical Pur-pose)的一部分。

无论是专业英语、医学专业英语还是中医专业英语,其本质都是专业概念的英语表达问题。专业知识的传授其实质是专业概念的传递,其目的是在专业知识用英语载体传递过程中,减少英语语言方面的障碍,从而有利于专业知识的学习。在中医专业英语教学过程中,中医专业概念是用英语进行传递的,所以既存在难度,也存在优势。难度在于第二语言的掌握,优势在于中医学专业概念本身来源于汉语,传授时更易于理解,掌握起来走了一条捷径。

2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

中医专业英语与医学专业英语一样,重点是概念的传递,因此,中医专业英语的基本特点,也是中医英语概念的基本特点,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中医概念的定义化 中医用语的一个最大特点就是言简意赅,语言浓缩性强。一个重要的疗法或理论往往用几个字即可概括,但在翻译时,却很难采用相当单位的英语词语将其表达清楚。于是,概念的翻译变成了概念解释,即用英语给中医概念下定义。例如:

奔豚:a syndrome characterized by a feeling of gas rushingup though the thorax to the throat from the lower abdomen。

虚胀:flatulence due to yang-deficiency of the spleen andkidney。

辨证论治:diagnosis and treatment based on the overall a-nalysis of symptoms and signs。

这种译法有明显的不足之处。首先,这种译法使简洁凝练的中医术语变得冗长繁琐,不符合科技术语翻译的要求;其次,这样的译语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很难发挥正常的交际功能,从而失去了使用价值;第三,这样的译语有碍于中医名词术语英语翻译规范化的实现。

2.2中医概念的词根仿造化 词根造词是指在翻译原语的无等值词汇时,用译语中的直接对应词代换无等值词汇的组成部分,即词素或词。

由于中医学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其名词术语的内涵均与现代医学有较大差异。尽管在人体解剖、生理和病理等方面,中医的一些名词术语与现代医学的一些名词术语在含义上比较接近,甚至相同,但在其他方面却不尽相同,甚至相差甚远。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在英语中找到中医名词术语的对应语是非常困难的。于是词根造词便成了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方法。

2.3中医概念的拼音化 由于中西方文化及中西医之间的巨大差异,中医理论有的一些概念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语,如“气”“阴阳”“气功”“推拿”等,因为这些概念具有典型的中国文化特色,无论直译还是意译都无法准确地再现原文的内涵。

过去人们一直试图通过意译来翻译这些概念,但结果却与人们的愿望相去甚远。例如,将“气”意译为vital ener-gy,其实只表达了“气”作为“推动力”这一小部分含义,却没能表达“气”的完整内涵。经过国内外中医翻译工作者的长期探索,发现只有音译才能较好的保留“气”的实际内涵并避免丢失信息。于是Qi便逐渐地取代了vital energy而成为“气”的规范化译语。同样地,“阴阳”“气功”“推拿”也被译作Yin and Yang(或yin and yang或yin-yang),Qigong(或qigong),Tuina(或tuina)。

从目前国内外中医翻译的实践来看,采用音译法翻译中医学某些特有概念是比较可行的。事实上,这种方法已逐步为中医翻译界所普遍采用,也为国外读者所接受。

2.4中医概念的多样化 由于中医名词术语本身存在着一词多义、数词同义及概念交叉等现象,不同术语在不同情况下和不同的语言环境里,其含义可能有所不同,而且由于一定的英语词语只能表达一定的中医术语的某一部分,所以一个中医术语在不同的情况下,就可能有不同的翻译形式。因此,中医名词术语翻译中的多样化现象就不可避免地产生了。我国知名医学英语学者欧明教授曾以“虚”为例对这个问题作了专门论述。

欧明教授认为,“虚”是中医学中应用很广泛的一个概念,根据不同的情况它在英语中可能有这样一些对应语:asthenia,deficiency,insufficiency,weakness,debility,hypofunc-tion,等等。翻译时应根据具体的语境选用适当的词语来翻译,不能一概而论。指脏腑的“虚”时可用asthenia,如“脾虚”可译为asthenia of the spleen,若译为deficiency of thespleen,则有可能被误认为脾脏有实质性的缺损,而不能准确表达脾虚的概念。又如“脾虚水泛”一词,其原意是指脾脏运化水湿的功能障碍而引起的水肿,所以同样是“脾虚”,这个“虚”字则应译为hypofunction of the spleen。单指功能的虚弱,也可以用hypofunction来表示。表示“体虚”这一概念时,也可用weakness或debility来表达。

3中医专业英语和中医术语的学习方法

从本质上来说,中医专业英语的学习仍属于第二语言习得的范畴,一方面第二语言习得必须先掌握一定的词汇,词汇是语言问题的核心。如果没有足够的词汇量,语言处理的过程就会变得十分缓慢,因为学生必须时时查字典,这不仅费时而且将影响学习兴趣和信心;另一方面,实际使用中的词汇不是单独的词,而是词汇化句子段,或称为语块,它们起到某些句法目的中的最小单位的作用,并且一般来说具有约定俗成的用法。如:Deficient yang failed to gener-ate qi(虚阳不能化气)中的deficient yang即为一语块,用以表示虚阳的概念。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指出此类语块,并有针对性地对其加以操练,是很有必要的。

中医专业英语的教学涉及到了大量难以记忆的专业词汇和专业语块。针对中医专业英语的特点。可以采用以下一些方法:

3.1词根法 中医英语中的很多医学词汇均借用于西医学中的相应词汇。而这些词汇大多具有相应的拉丁语或希腊语字根。记住这些字根后,能很容易地记住相关的单词,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anhr(o)这个词根来源于希腊语arthron(关节),表示与关节相关的,则可导出arthralgia(关节痛),arthredema(关节水肿),arthrocentesis(关节穿刺术)等词汇。

3.2分类法 将专业词汇按其属性分别归类,以便于记忆。如:人体脏腑类(五脏hear,liver,spleen,lung,kidney)、五行类(five elements,generation and restraint,predominance-recovery,over-restraint,counter-restraint)。

3.3比较法 将意思相近的词汇进行比较分析,以便于记忆。如中医中“疏”一词可有soothe,dredge,disperse,acat-ter,smooth等表达方式。一般用soothe the liver或smooththe liver来表示“疏肝”,重在指通过疏散而使平静,镇定:而一般用disperse the wind-cold来表示“疏散风寒”,指通过疏散而使消除;而用dredge the vessel,scatter the mass来表达疏通血脉、软坚散结的概念。

3.4综合法 有些中医术语现在已经有与之对应的英语语块,可以直接将对应的专业术语语块介绍给学生,以便记忆。如:aversion to cold(恶寒),aversion to wind(恶风)等。

篇8

【关键词】CBI教学理念 中医药院校 医学英语

一、中医药院校医学英语教学背景

1.中医药国际传播的需要。中医药因其独特的疗效受到世界的关注,中医药文化在世界范围内也显示出其独特的魅力。虽然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很大的贡献,但一直被排斥在世界主流医学之外。中医药海外发展和文化传播面临许多困难,既有语言文化的差异,也有各国法律法规的限制。中医药学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其发展过程中受到中国古代哲学、心理学、天文学、气象学、逻辑学、养生学以及宗教文化的影响。因此中医学科包含了与其内容相关的许多抽象概念, 中医文献的翻译难度更大。就中医药文化的输出而言,中医药文化的翻译对其国际传播至关重要。

2.中医药英语翻译人才培养的需要。目前,国内中医英译主要由中医院校的英语教师和中医医生或中医类教师构成,英语教师有较好的语言文化背景,但缺乏临床经验。中医医生和教师且有一定英语交流技能但缺乏翻译技巧和英语语言文化背景知识的。随着“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提出,主席将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列为重要项目加以推介。如何顺应中医药文化国际传播的潮流是每个中医研究者都应该思考的问题。如果把这个任务完全依赖英语教师,很明显满足不了实际交际的需要。而缺乏翻译和语言学知识的中医医生也无法翻译大量的教科书和中医文献。但是专门从事中医英语翻译研究且具有深厚学术造诣和丰富的实践经验的人凤毛麟角。

目前,仅有一部分的中医院校开设医学英语课程,而招收中医英语翻译与教学硕士的学校仅有几所院校。甚至很多高等中医院校并没有为研究生开设医学专业英语课程。医学生的专业课程任务比较繁重,他们没有时间和精力以自学的方法完成医学英语的学习,需要得到教师的指导才能更好的查阅医学文献,撰写科研论文,尤其是结构复杂的中医学术论文。这才能为在国际期刊上发表高质量的中医学术论文打下基础。随着国际交流的广泛开展和中医药国际化的不断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医药研究人员开始在国际性学术期刊上,中医药相关的英文论文数量也在逐年攀升。如果用英文撰写的中医学术论文语法错误百出,不符合科技论文语篇表达习惯,使国外的编辑和读者难以理解,那发表的几率就会减少。从长远看,不利于中医传播交流。

二、CBI教学理念及主题模式下应用于医学英语课堂

1.大学英语学习和专业英语学习的衔接。事实上,高等院校英语教学主要有大学英语和专业英语两个阶段。大学英语是医学英语教学的基础。在基础英语教学阶段,主要任务是巩固和应用中学阶段的语法知识和规律,扩大词汇量,提高运用英语技能。顺应目前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趋势,在大学生的基础英语教学阶段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符合专业英语注重专业性和学术性的要求,与专业英语教学衔接更紧密。随着教育观念的转变,目前双语教学已应用于许多医学专业。而学生良好的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水平才是实施双语教学的前提。

医学英语有自己的学科特色, 有其特定的词汇结构体系和和语篇分析。尤其是中医英语,它包括大量的专业术语,特有的句法结构和篇章框架,涉及许多玄妙深奥的中医概念和理论。中医院校是中医文化传播的主体之一,但是,目前在高等中医药院校中,医学专业英语人才的培养体系不成熟,医学英语教学工作还缺乏一整套能反映自身特点的教学模式,医学英语的教材还有待改善,师资队伍也不稳定。

2. CBI教学理念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创新。医学英语教学要有所突破,就必须有适应其特点的理论指导。从目前中国知网检索医学英语教学的文献来看,应用到医学英语课堂中的教学理念主要有PBL(problem-based learning)以问题为导向, 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内容依托教学理念。这些研究对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效,并且各有千秋。笔者认为,在中医院校医学英语教学中,教师可借鉴 CBI(content-based instruction)教学理念。

在传统的医学英语教学模式中,课堂以教师为中心,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遵循既定的教学程序,很少有突破和创新。在医学英语课堂中,教学的重点一般集中在医学词汇的识别和医学文章的阅读上,传统的做法是教师在对新的医学词汇介绍完之后再逐词逐句翻译课文,这样一般来说比较枯燥,难以完成对学生医学文献英语阅读及听说应用能力的培养。

CBI教学理念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加拿大蒙特利尔的沉浸式“实验班”,是指将语言教学基于某个学科教学或基于某种主题教学来进行,80年代广泛应用于西方国家的语言教学,通过主题或学科内容教学来增强和发展语言能力。在国内,CBI的应用范围从大学英语过渡到专业英语,以及双语教学。目前,有些医学院校对此已经展开了研究,用其指导医学英语课堂教学。部分中医院校将其运用于双语教学。例如浙江中医药大学以临床康复学为例,展开了内容依托式教学视角下中医院校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建议教师和学生,参考CBI倡导的教学方法,将秉承学科知识和目标语言学者结合起来。

3. CBI主题模式及其应用。CBI常见的教学模式有四种:主题模式(theme-based courses)、课程模式(sheltered content courses,或称保护模式)、辅助模式(adjunct courses)、专题模式(language for special purpose)。笔者重点论述在主题模式下的应用。

CBI主题模式是围绕某个特定主题或与某个主题有关的话题组织的教学活动,其主题应该具有一定的深度和理论性,应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愿意用目标语获取与这一主题有关的知识。在这种模式中,教师就可以选择与医学或者中医学相关的内容作为主题,难度或题材可以给学生做测试之后再定。医学英语教材的选择和编写也可以以此为依据。在确定主题之后,还可以应用PBL教学法选择相关视频或案例导入主题,从而有效开展师生互动。在讨论主题的过程中,还可以组织学生分工合作。在学习成果展示时,也能运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以作文或是主题陈述来表达,并作为形成性评价平时成绩的组成部分,教师进一步归纳总结,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问题。在这N师生互动的课堂结构中,学生在积极参与课堂活动并得到教师认可这个过程中获得满足感和快乐感,从而激发学习医学英语的兴趣。

例如关于中医的五行学说(five elements theory),相关的主题有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五行各自的特性是什么?)、What’s the relationship among the five elements?(五行之间的关系是什么?)、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diagnosis?(五行理在诊断方面的应用)、What’s the application of the five elements in acupuncture treatment?(五行和针灸治疗的关系)等。首先,教师可以选择用作导入的话题:What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five elements? 在课件上面可以配以五行及其相互关系的彩色流线图,激发学生对相关主题的兴趣,为教学进展做铺垫。确定主题后,可以组织学生分成五组讨论,每组同学分别负责五行当中的一种,并推选出一名同学做总结,结合教材展开论述。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了解到学生对教材内容的把握程度,从而更有效的分析重点难点。至于五行理论在诊断和临床方面的应用这两个主题,教师可以运用TBL(task-based learning)任务型教学法,通过布置作业的形式,让学生查阅相关资料后,进行主题陈述。

三、结语

笔者认为,在中医药院校用CBI主题模式指导医学英语教学具有可操作性。对于中医和西医的题材都适用,主题的选择和应用方法可以灵活选择。所谓教无定法,教师不能僵化的固守教条,遵循某种固定的教学模式,而是应该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创新,取得更大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平.中医药科研思路与方法[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13:264-265.

[2]赖月珍,丁年青.中医院校特色英语教学探讨[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08,22(5):16.

[3]贺月月,徐海女.内容依托式教学视角下中医院校双语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浙江中医药大学学报,2015,39(5):402.

篇9

摘要:针对目前中医院校研究生的英语听说能力现状,本文从教师与学生在教学设计和实践探索中的角色角度探讨“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中医专业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中的应用。实践发现,该假设的应用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其用英语做事的能力。

关键词: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研究生英语视听说;中医专业

中图分类号:G64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1-0249-03

引入

英语成为国际通用语使得越来越多的工作场合和学术交流活动选择英语作为工作语言。蕴含着独特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正逐渐试图通过英语向全世界进行传播,中医医生也逐步踏出国门,令更多的国际朋友感受到中医的独特魅力。但是这些都依赖于中医从业者英语水平的提高。中医专业的研究生,作为中医人才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传播中医及其文化的使命,需要提高中医专业相关的英语水平,能读懂并撰写中医的英语论文,将科研成果在国际上发表,与外国专家学者进行沟通与交流,能在国际学术会议上准确流利地阐述自己的学术观点和思想[1](朱建芳,2012)。北京中医药大学(以下简称“我校”)已充分认识到提高中医专业研究生英语听说能力的重要性,故拟将文秋芳(2014)所提出的“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模式引入该专业的视听说课堂。

一、中医院校硕士英语听说现状

(一)听说水平参差不齐,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根据朱建芳[1](2012)的调查,研究生普遍反映,听、说、读、写、译五项技能中,最难的是说。在教学中我们也发现学生的阅读能力往往优于其听说能力。并且由于中医专业的特殊性,有相当大一部分学生是在工作几年后再次进入学校学习或是从其他中医院校考入我校,因此英语听说能力参差不齐,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难度。再者,由于发音不准确,以及“想”的速度跟不上“说”所造成的表达延时、不流利等问题,该专业学生的英语学习积极性普遍不高。

(二)缺乏用语言做事的机会,消极词汇大于积极词汇

由于课时限制以及大多数学生在课后很少使用英语,没有用英语做事的经历,因此他缺少词汇习得所需的通过不同的语境丰富词汇知识阶段。他们将注意力放在专业课的学习上,并且很少在日常生活中接触使用英语,这使他们很难有时间和精力来兼顾英语的课后学习,因此很难习得新词汇。这些新词汇成为消极词汇停留在词汇习得的建立词汇的形态与意义的连接阶段。因此导致其消极词汇(阅读词汇)大于其积极词汇(听力、口语、写作词汇),造成学习能力和语言能力的失衡以及输入和输出的脱离[2](李怡然,2015)。

二、“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概述

Krashen[3](1981)提出“输入假说”,强调可理解性输入是语言习得的必要条件。Swain[4](1985)提出“输出假说”,认为学习者只有获得可理解性输出,才能充分提高运用目标语言的能力。国内现有的输入、输出研究大多把二者分开,独立地进行阐述,或是对立起来,比较它们各自在语言习得中的作用[5](权宇,2015)。文秋芳[6](2013)在Krashen和Swain的假说基础上提出了“输出驱动假设”,强调输出比输入对语言学习的驱动力更大;学生未来职场需要输出的能力(即说、写、译中的一种或两种能力)。但由于该假说未清晰界定输入的作用,很多老师把“输出驱动”误解为仅仅是对输出给予更多关注而已,因此,文秋芳[7](2014)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出了“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明确了输入为当下产出任务提供语言表达,输出是语言习得的动力和目标。输入与输出需高度吻合,达到输入为输出服务的目的。

三、“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在中医专业研究生英语视听说课中的设计与应用

以下以中医专业研究生为对象对“输出驱动-输入促成假设”的应用进行探讨。为了提升中医专业学生在实际工作中与外国患者沟通的英语综合运用能力,本堂课的教学目标为:学生作为医生能与患者用正确的语言互相称呼、问候并开始对话;能恰当地向患者描述病情;能正确地理解并有效、流利地回答患者的提问。教学设计与实践探索将从教师和学生两根主线、四环节进行:

(一)教师创设输出任务,学生尝试输出任务

视听说课的主要教学目标之一为培养学生在今后职业发展中所需的英语能力。绝大多数中医专业的学生将从事与中医相关的职业,今后中医医生的患者将不仅仅限于本国患者,是否能够与外国患者用英语进行有效的沟通会很大程度上影响中医在外国患者心中的信服度。教师结合岗位实际,设计基于小组、分工、协作才能完成的听说活动,尽可能多地创设学生职业中会遇到的交际情境。学生在尝试过程中需记下问题,如表达中体现出的语言知识不足,以期在接下来的活动中得到解决。

本堂课以一个具体的医疗案例,即医生在患者清开林注射液过敏的情况下如何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作为导入,让学生明白医患沟通用语在处理医患关系中的重要作用。教师介绍病例之后为学生下达任务,即3人一组,1人为医生,1人为患者,1人为患者家属,根据案例,完成互相称呼、问候并开始对话。任务下达后,小组成员各抒己见,积极讨论尝试完成任务会遇到的困难以及自己还需吸收加工的语言知识,组长一一记录下来并反馈给教师,这样学生能够明确自己的问题,知道下一步要主动吸收获取信息,才能完成此任务[8](田艳艳,2015)。

篇10

随着中医科学在国际医学领域地位的不断提升,中医已呈现出一种开放性,走出国门、走向国际已成为一种必然。目前,世界通用的交流语言仍是英语,它作为一种广泛应用的国际交流工具,其价值和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能听懂外国专家的讲座,与外国专家、学者探讨学术问题;能用英语参加国际学术会议,用英语撰写学术论文;能读懂英语原版教材和期刊,初步翻译本专业的最新英语期刊;能用英语书写实验报告及临床病历已逐渐成为对医学专业学生的新要求。然而,该研究者根据数年的教学实践和观察发现中医院校英语教学仍存在着诸多问题。因此,利用多元智能理论,指导英语教学实践,发展学生的优势智能,带动弱势智能,将英语认知与智能发展目标有机结合起来,进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这种新型模式是当今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值得研究的重要课题。

1 中医院校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

(1)中医学知识体系源于中国传统文化,其遣词构句在英语语言系统中没有相对应的事物,因此很难用英语来完整阐释古老、神秘的中医理论,无形中加大了学生学习英语的难度。

(2)以该校为例,传统的英语班级设置大约为70-100人,班额庞大,师生间、生生间很难做到频繁交流、互动,人均英语操练机会受限,严重制约了英语语言能力的锻炼。

(3)由于时代的急遽变迁,在这个人人追求个性、彰显自我的大时代,没有针对性的、组织不善的、缺乏新意与特色的课堂教学活动必然不能吸引那些极具个性与自我意识的当代大学生。

(4)由于学生个体有差异,那些个性外向、能够积极参与教学活动的学生往往成为课堂上的主宰,但这样的学生毕竟是少数,其他多数学生沦为陪衬。

2 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

美国哈佛大学的教授加德纳在1983年提出的MI理论(即多元智能理论)重新界定了智能的多元性、个体差异性和可开发性等特点。他将智能界定为言语语言智能、数理逻辑智能、视觉空间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节奏智能、人际交往智能、自我内省智能、自然环境智能等8种。他认为这8种智能基本上都能在学生身上体现,只不过有所倾向,而且这8种智能都可以发展到较高的水平。这8种智能就像是8种模块,每个学生都有各自倾向的智能,可以利用自身倾向的智能来调动相应的模块进行学习。为此,教师应该敏锐地观察出学生的智能倾向,应用相应的教学方式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借助学生的优势智能,进行智能模块的优化组合,以期提高英语教学的实际效用。

3 在中医院校开展多元智能型英语教学

在中医院校开展多元智能型英语教学,是教学观念的一种更新,是教学方法的一种丰富,是教学评估观的一种改善。在该校教务处的大力配合下,该研究者以该校2013级中医学新生为例,进行了如下教学改革,具体步骤如下。

(1)针对2013级中医学专业的新生进行英语分级考试,从中抽取前70名的学生,平行设置为2个班级,一为实验班(35人),一为对照班(35)人。两班均使用相同教材,均由该研究者施教,授课进度相同,每周4学时,共16周。

(2)对照班按以往传统,每双周上一次视听说课(即每两周8学时中有2学时为视听说课),实验班不单独占用学时进行视听说的训练,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将听、说、读、写、译融合为一,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具有倾向性地选择训练模式,教师起到指导作用,在与学生进行互动的过程中对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进行训练。

(3)教学改革期间为该校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即2013级新生的第一学年)。以2012-2013年度第二学期期末成绩为教学改革的中期测试结果,以2013-2014年度第一学期为教学改革的终期测试结果。

(4)对照班与实验班分班后,根据该教研室教师编制的多元智能测试表对实验班学生进行智能测试,以确定每位学生所具有的智能倾向。并根据测试结果对学生进行教学分组,把具有相同智能倾向和结构的学生分在一组,既便于学生采取适合自身智能特点的学习方式完成小组任务又能创造组间既竞争又多元化的学习氛围。

(5)由教师确立教学主题,每个章节为一个主体,由言语语言智能小组、视觉空间智能小组、数理逻辑智能小组、身体运动智能小组、人际交往智能小组、音乐节奏智能小组、自我内省智能小组、自然环境智能小组等8组学生为单位,针对同一主题自由选择教学活动,教师是整个教学活动的指导者,而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以该校自编教材《中医英语教程》为例。

①具有人际交往智能优势的小组可以采取情景对话的模式,还原医院问诊的真实情景,来学习第2部分“中医诊断学”中第9章“问诊”。

②具有视觉空间智能优势的学生习惯用意象及图像来思考,对色彩的感觉很敏锐。所以,此小组的学生可以通过看人体穴位构成图来学习第4部分第16章“经络学说”。

③具有自然环境智能优势的学生可以采取走入学校的药园,通过近距离观察药用植物,学习书中第五部分“中药学和方剂学”。

当然,并不是说每个智能小组只能选择自己优势的方法去学习,也可以多个小组组间一起探讨、学习某一学习主题。如:具有音乐节奏智能优势的学生可以和视觉空间智能小组合作,观看电影《英国病人》,或课上演唱Lady Gaga的歌曲《I Need A Doctor》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以结合自然环境智能小组、言语语言智能小组和自我内省智能小组成员走出校园,调查当地空气、植物、环境、社会氛围对某些疾病的影响,并通过语言表述,自我梳理得出相应结果;数理逻辑智能小组可以携手自我内省智能小组,针对津液缺失可能造成的疾病进行逻辑分析与自我总结。

(6)在教学试验期间,该研究者分两次从题库中调取相同难度、相同题型结构的试题进行期末测试。

根据表1所示,在新生入学后的第一学期期末测试后,实验班平均分为70.04,对照班平均分为68.2,两班平均分仅相差1.84,差距不是很大,多元智能型英语教学模式的优势并未凸显,这与实验班学生对新型教学模式的适应程度有关。第二学期结束后,实验班学生已经非常适应这种模式,成绩开始大幅增长。虽然对照班的成绩较前一学期有所增长,但与实验班的增长值一比对,差距立现。

4 需要注意的问题

经过一个学年的教学改革试验,该研究者发现,在中医院校开展多元智能型英语教学需要注意几个问题。

4.1 教师如何管控课堂的问题

为了发挥自然环境智能小组的优势,应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走出课堂、走进自然,这就给教师如何管控课堂提出难题,全然放手无法掌握到此组学生的学习情况,管控过度发挥不出小组学习的特色,这就需要教师与组长深切配合,可以在课下进行自然的实践,课上进行总结,或课上有限时间内进行自然的实践,然后回归课堂。这需要授课教师根据本级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控。

4.2 如何定位教师、学生的身份

在多元智能型英语课堂,教师是指导者,管控者,学生是具体教学实践的操行者。教师在多元智能模式中起到引导的作用,教师的职责在于向学生传授学习方法与策略,并将教学难点、重点与学生智力的开发结合在一起,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智力水平,发展学生的各种潜能。

4.3 新型教学模式对教师与学生提出了新的要求

将多元智能理论融入英语课程之中、对英语教学进行新型尝试的前提条件是教师应准确掌握中医院校学生的特点,深入了解中医院校学生的关注点。这就要求教师能够熟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掌握多种教学手段,了解多方面的知识。同时,学生也要学会合理分配、利用时间,并积极参与到小组活动中,协调好方方面面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