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教研范文

时间:2023-03-14 20:09: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网络教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网络教研

篇1

一、网络教研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本学期,学校为了拓宽教学研究渠道,有计划地开展了网络教研活动。为做好学校网络教研工作,切实加强对网络教研工作的管理,学校把网络教学研究工作列入教师量化日程。由校长***总领全局,常务副校长**和教导主任**直接分管,**负责组织实施。开学初,学校制订了《**中心小学网络教研工作计划》、《**中心小学网络教研管理奖励制度》、《**中心小学网络教研基本要求》,成立了以副校长**为组长的网络教研领导小组和以**为网络教研技术指导小组,有序地组织教师开展网络教研活动。

(二)齐抓共管、营造氛围

1、根据网络教研工作计划,学校统一安排,从资金、人力、时间上为学校网络教科研开设绿色通道,每周安排网络教研日。

3、认真组织教师上网学习各校的优秀课例。学校要求教师参与网上研讨之前,要认真学习相关的高效课堂实录、教学设计及其他资料,做到有的放矢,提高网络教研的实效性。每位教师应上网积极发言,在网上充分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并做好记录,所表达的观点必须有科学的理论作为支撑,同时要体现自己的个性。

(三)取得的效果

我校的网络教研工作在领导的高度重视下,在全体教师积极参与下,使得我校的网络教研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1、网络教研促进了教师专业化的成长

网络教研跨越了各学校之间的时空距离,使广大的一线教师能够得以实现与同行、与专家的在线交流、探讨。结合新课程标准及高效课堂教学的实施,促进了全校各学科教学的研究,实现了信息传递快捷、资源共享、共同提高的目的。本学期以来,学校所有任课教师均在自己的博客建立资料档案,并且将自己的优秀论文、案例、教研经验等上传到自己的博客上与广大同仁分享。其中***老师的博客被评为我校优秀博客。

2、网络教研奠定了教师的成长基础

教师建立了自己的博客,在博客中发表一些教学中的反思,与同行共探讨。同时记录一些学校里的日常生活琐事,以及班级的管理困惑,让家长和更多的同行提供有效的帮助。通过这些,为教师的专业化成长奠定了基础,使我们更加喜欢网上交流,结交网友,达到互相学习,共同提高的目的,把自己宝贵的时间献给教育事业!

二、校本研修

(一)领导重视,狠抓校本研修。

我校领导以向学习型学校迈近、培养学习型教师、提高办学质量、提升学校档次、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为校本研修的理念,成立了以校长为组长的校本研修领导小组,为校本研修出思想、建体系、立机制,确保了校本研修工作正常运转。学校领导深入教学第一线,深入各个教研组并负责一门学科,做到带头学习理论,带头课题研究,指导课堂教学。也正是因为有了这样一支率先示范、业务精干的领导队伍,才使我校校本研修活动一呼百应,成效良好。

(二)扎实开展,落实校本研修。

1、制度健全,措施得力

为了使校本研修的工作扎实开展起来,学校认真制定校本研修计划,我们制定了《校本研修工作计划》。在校本研修活动中,进一步加强对骨干教师的管理,让他们在校本研修活动当中承担教学研究,以努力加强骨干教师队伍的建设。

2、长远规划,分段实施

开展校本研修,其主要目的是在教师中树立一种新的学习观,形成自主学习能动发展,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机制,使学校成为学习化组织,形成良好的教学研究风气和浓浓的学习风气,使教师进一步更新教育观念,增强教学科研意识,改进教学方法。学校集中研修的内容主要有:

(1)由于教育改革的发展,课程教材改革、教师成功发展和学生变化发展的差异都会给学校管理和教师的教育教学工作带来新的问题、新的情况和新的挑战,这正是教师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组织教师收集问题、筛选问题,开展有针对性生成问题的培训。给每个教师提供机会,使他们能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与同事们一起探讨和处理本校和本校教师的特殊问题,共同探讨解决的办法,交流和巩固各级教师培训活动的成果,并妥善地应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工作中。

篇2

【关键词】网络校验;促进;校本教研

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了一个教师成长的公式:成长=经验+反思。华东师大叶澜教授指出“一个老师写一辈子教案不一定成为名师,如果一个老师写三年反思有可能成为名师”。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一书不就是记录他平日所见、所做、所思吗?教师的成长需要不断实践和不断的反思,网络为教师自我反思提供了条件和平台。

一、网络教研在教学中的作用

过去教师要想学习教育理论、了解教育信息,只能靠学校或个人订的有限几本教育教学杂志,以及图书馆中已陈旧的理论书籍,学习渠道极为狭窄。网络的明显优势在于其拥有无限的信息资源,而且不受时空限制,搜索查询资料十分方便。

(1)网络能营造和谐、民主、互动的教研氛围。网上教研教师间交流的方式主要以写帖、读帖和回帖的方式进行,交流是互动的,读帖回帖之间就如言来语去一样的直接。随着交往的深入,一些不便在上面贴出来的,可以用“悄悄话”来实现交流,还可以借助聊天的工具如QQ、MSN进行更直接的交流,就如同面对面的交谈一样。但这种交流不同于现实中的交流。现实中面对面的交流不可能给你过多的时间去思考,容不得你缜密地去组织自己的语言。而网络教研却不同,读帖之后,有感要发有话要说,可以斟酌好了再写帖发言,斟酌不好可以不“说话”,只浏览。如果有不同意见或者看法不成熟,想说又怕别人知道自己是谁,还可以多注册几个网名发表不同的见解。只要不是侮辱人格的,在论坛上是完全可以畅所欲言的。所以,网络学习和交流是非常轻松随便的。更重要的是,在交流过程中,没有校长、主任,大家都作为朋友进行交流,因此更显得和谐、民主。

(2)网络为大家提供了广阔的交流空间。平时我们的教研范围仅限于同组的老师之间,范围再扩展一些,也只能是本年级、本校。网络已经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广阔的教研天地,我们可以足不出户,便可参与全国各地的教研。在各个教育论坛上,集结着来自天南地北的一线教师,也有各地专家、名师、教学骨干。教师们在与他们的交流中碰撞思想,在交流中深入研讨,在交流中解决实际教学中的困惑,在交流中开拓视野、增长见识、丰富信息。

(3)网络可以大大提高教研的实效性。教研必须以活动为载体,学校通过网络开辟“教研专题论坛”、开展“问题研究”、“每周一题”、“教育教学故事”、“我与教材”、“课后一得”等研究活动,并通过网络进行听课、评课活动。教师们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随时随地进行教研,大大提高了教研的实效性。(常规的评课必须先听课再评课,而网络可以让我们边听课边评课,时间可以缩短一半)

二、网络教研的形式

(1)博客――经验总结与反思。教师在博客上发表的每篇日志都有时间显示,学校也可以通过博客日志的时间表,检查教师写教学反思录的情况,了解教师近期思想动态,避免了有些教师在学校临近检查时,临时补上去的做法。温州市教育学院的每位教师都有自己的博客,并在网站首页上公开,这是一个很好的做法,值得广大学校和教师借鉴模仿。

(2)论坛――互动多向探究。我们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辟“教研专题论坛”,开展“问题研究”、“每周一题”、“教育教学故事”、“我与教材”、“课后一得”等研究活动,教务处和教科室围绕教育教学中的焦点问题和热点问题,根据教师需要出题(“发帖”),引导全校教师展开讨论,为教师搭建一个对研究主题思考、讨论、争鸣的广阔平台,教师借助“论坛”这个平台,畅所欲言,不拘一格,自由发表自己的看法(“跟帖”),评判他人的观点。这种方式不受时间、地点、人员限制,能够经常性地交流研究,集思广益,也有助于教师教研方式的个性化发展,使理论学习在思考中内化、在讨论中交流、在争鸣中实现深层次的理解,从而彻底摆脱了教研活动每周一次的局限,使教研活动弥散在教师日常教学的每一天。

(3)备课中心――网络多次备课。将现有的“课件中心”改造成“备课中心”,建立《公用备课库》(教师只可读取不可写入),教师从《公用备课库》中可直接下载教案,付诸课堂教学。教师下载后,也可结合自己的课堂实际、本班学生的特征情况和自己的教学特点风格进行加工调整并记录于“个人教学特色补白”一栏中,并于课后及时记录课堂即时生成的对策或反思,经整理过的教案按单元再次上传至《个人备课库》中(个人备课库中以教师名字建有文件夹)。学校将此内容列入备课常规检查的重点,将其作为教师教学创新评价的一个硬性指标来检查,从而形成不同的教学风格,避免“大一统”式教学,实行教学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4)网上评课――录像与直播。网络环境下进行课堂教学研究,可一改传统的听课评课,实现课堂教学研究即时化。笔者认为可以采用课堂教学直播或录像的研讨形式进行。一方面,开展课堂教学“直播”研究就是运用校园网和网络监控系统,将课堂教学现场进行实况直播,让教师在其他教室边听课边评课,使课堂教学研究与课堂教学同步进行,及时准确获取和反馈信息,这样的研究,不仅及时、省时,而且有实效。还不会干扰所听课教师和学生的上课。

三、网络教研促进校本教研的几点建议

(1)建立平台、分工负责。要使教师能够在网上开展教研,就要为教师提供研究的平台。我校可利用长沙市一中网校、综合管理平台和备课中心(由现有“课件中心”改造而成)建立自己的研究平台。设立“教案”、“论文”、“试卷”、“课件”、“日记”、“论坛”等版块使教师有自己进行教研的地方,而依托这个平台,教师们又可以参加长沙市一中网校、教育在线、人教社论坛等的教研活动。建议学校行政在学校论坛中都负责一个或两个版块,担任版主,对老师们网上教研进行组织、指导,对老师们的教案、论文、反思等进行点评。更要鼓励精通电脑、有热情、不怕苦的教师也负责一或两个版块,担任版主。如果白天忙不过来,就利用晚上的时间进行。信息技术教师更应负起责任来,保障网络的安全畅通,并向年龄偏大的教师进行技术指导。

(2)建立制度、及时反馈。为了有效利用网络开展教研活动,学校建立了严格的制度,与教师的考核挂钩。要求教师每月上传一定数量的课件、教案等,并要求教师积极在论坛上浏览别人的帖子、发表自己的观点,要让浏览成为我校教师每日“必修课”。每个教师每天必须浏览学校的教研平台,特别是教师上传的教案、论文、课件等。另外对学校论坛中所有话题进行浏览,对学习版块的内容进行认真的阅读并采用跟帖的方式留下学习体会。

(3)培训教师、逐步推进。学校就校本教研的基本理念、方法、模式、技术等对学校教师进行培训,特别是对教师进行上传、开通和编辑博客、在论坛上的发表话题、回帖、转帖、简单的网页编辑、简单动画制作以及相应的视、音频的处理技术,以及熟悉网络环境下对多媒体的控制等一系列信息技术的培训。负责各个版块的版主(学校行政和各科中精通电脑、有热情、不怕苦的部分教师)要定期碰头,面对面地进行沟通和交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

篇3

“关注细节,给足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充分体现了数学‘冰冷的美丽、火热的思考’,是这节课最触动我的地方。”

“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是三角函数部分的重要内容,这节课公式多、容量大,如果每一个公式都让学生自主推导,就会完不成教学任务,如何在接受学习与自主探究之间寻求一种平衡,既能达成教学目标,又能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呢?”

……

这是数学组的教师,在听完我所执教的《三角函数的诱导公式》一课后,在教研组的网易博客中所发表的见解。

互联网不仅为我们开创了知识共享的时代,也打破了教研的疆界,让教研活动可以随时随地展开。尤其在WiFi的支持下,越来越多的教师喜欢穿梭在网络中,喜欢利用碎片化的时间在网络中学习、研讨。那么,教研活动又应该如何依托网络的虚拟助推教师成长呢?

网络备课,预设精彩

张海波曾用“滑一代、微一代、搜一代、游一代、秀一代”来形容“90后”和“00后”的学生。在“90后”“00后”这些“数字原住民”眼里,网络就是生活。这样的现实,我们该怎样应对?作为教师,我们除了要在教室、办公室教学、教研,还必须学会适时地进入网络,移民到网络空间,去学习,去开展教研活动。

为此,数学组的教研活动开始走进网络虚拟世界,依托网络,我们在教研组里开展集体备课活动,在网上共同研读新课程标准,研究教材内容,设计教学流程,并在集体备课的基础上,采用“一人主备、多人研讨、反复研磨、最终定稿”的方式,要求各年级组及备课组教师根据备课组长安排的内容,精心备好一个章节的课,并在规定的时间内,将自己备好的初稿到备课组的“博客”圈子上。其他教师则利用碎片时间在线研读,参与网上研讨,然后负责人根据大家的意见再进行修改、上传。

这样依托网络平台展开集体备课、研课,交流各自备课成果,分享集体智慧的做法,既为教师拓展了研究的时间与空间,实现了交流对象的角色对等、机会均衡,也为教师们的成长开辟了一片新天地。尤其是刚毕业的新教师,他们虽然缺少备课、上课的实践经验,但他们喜欢在网络中行走。因此,依托网络平台的教研,能让更多的新教师依靠网络快速地习得备课技能,增长“教”的智慧,避免了新教师在教学工作中走弯路,帮助他们顺利地度过初登讲台的迷茫期。

网络观课,开启教研新视窗

目前,大部分教师仍然习惯守护三尺讲台,认为它足以演绎教学的全部精彩。其实我们错了,一个迈不出讲台的教师,注定走不远,也站不高。

为了落实新课程的理念,切实提升教师的教学素养,我们在共享网络集体备课成果的基础上,依托网络又开展了观课。在观课过程中,首先把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录制成视频,并上传至教研组网络平台。然后,秉承“找短板、小切口、深挖掘”的理念,让教师们根据自己的所需,选择看课点,制作适合自己的观课量表,并带着问题再次进入网络课堂,在网络上对执教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进行反复、深度地观察和探究。

例如,数学教研组的教师,曾借助网络深度地研学了一位老教师所执教的《抛物线的几何性质》。首先,教研组的每位教师根据自己的所需,确定观课点和观察量表,并把自己的观课点及观察量表上传至教研组的网络博客中。其次,在观课时,每个人依据自己的观课点,先在现场观课,然后在网络上反复观察这节课的课堂实录,并对执教者的教学设计进行深度解读,如一位教师在反复观察这节课的视频后认为,执教教师在组织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从方法到探究结果,都由教师提前细化为一张张填空的表格。课堂上,学生只需严格按教师的“设计”进行“探究”就可以了,这实质是在探究包装下的另一种形式的“灌输”。从而提出怎样避免形式主义,真正落实学生在探究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怎样引导学生有效地自主探究;如何实现目标达成与探究耗时的平衡;如何在探究学习中增加数学思维的含量等一系列问题。然后,针对这些问题,教师们依托网络平台,在教研组博客中发表各自的思考、探索。经过网络中的反复观课、研课及磨课,很多教师的课堂教学技能得以快速地提升。

网络议课,直面教育困惑

“张老师的这节课,如果导入部分再简短些,课堂会更详略有致;如果多走下讲台和学生互动、倾听学生心声,课堂上会生成更多的精彩。”

“这节课给我的最大感受是教师交给学生的是学习的方法、思考的方式;尤其是注重培养学生解题后的反思,让学生在回望中洞察自己的解题思路,习得解题方法,这是我特别欣赏的地方。”

“由北京奥运会开幕式,到开幕前北京一个月的天气变化引入《函数的单调性》,这样的情境创设,耽搁了太多的教学时间,是否有点偏离教学的主题?”

“把课堂还给学生,虽然充分体现了学生是学习的主体,但面对课堂上学生们解题思路的旁逸斜出,甚至是背道而驰的‘歧路动态资源’,作为驾驭课堂的教师,我们是该把学生往预设的轨道上引,还是顺着他们的思路有效地挖掘?选择后者就会打乱自己原有的教学设计,冲击预设的价值,但牵着孩子们走,无疑又会置‘动态生成资源’于不顾,扼杀他们创造的积极性。课堂中,我们究竟该如何平衡这些?期待大家就这些问题能畅所欲言。”

“各位老师在博客中的精彩研讨,让我这位新老师很受启迪,这样的议课方式,我特别喜欢!”

……

这是数学教研组的教师们在集体观课后,大家在网络博客中所发表的部分见解。

多年来,传统的议课方式是观课后,教师们集中起来面对面地交流,而在直面交流时,很多教师往往碍于情面,只讲执教者的优点,少提甚至不提反面意见。这样,一些真实的想法就不能很好地反映出来。为此,我们将观课后的议课延伸至网络,要求每位教师把自己观课后的思考,发到教研组网络博客上,然后再在网上共同研课、议课,交流各自在“课堂事件”面前的“应对策略”,反思存在的不足,共享成功的经验。

篇4

一、传统的教研活动,由于受时间、空间的限制,教研员与一线教师各自为政,交流少,开展教研活动特别困难,即使有有些零星的新课程培训,但有些学校由于受各种情况的束缚,往往只有少数人参加,并且由于培训时间短,很难达到教研为教育教学行为服务的效果和目的。而网络教研,充分利用了网络速度快,信息及时,不受时间和空间的限制,透明度、参与面和交流面都较大等优点,能及时有效地为基层服务。通过网络博客,还可以进行区域内或跨区域的教研活动,利用博客论坛、发贴等方式还能够解决众多教师参加教研活动的时间不一致问题。

二、网络教研专家在线,民主讨论。传统的教研活动,往往由听课、评课、主题研讨等环节组成,由专家、领导或同行主讲,其他教师参与讨论,这种交流是面对面进行的,不少人往往碍于面子,不提、少提或婉转地提反面意见,这样的形式很容易造成人云亦云的虚假教研,而网络教研一般由专家或同行在线,因其隐蔽性,使大家不再有这些顾忌,肯定什么、不同意什么,都能真正做到有什么说什么,即使持基本否定的态度也会直说。这更有利于引起对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的思考,无论是教师,还是专家、教研员,都有更大的收获,真正起到民主研讨的作用。从几个新课程网站的网络教研情况来看,的确能形成专家与教师、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之间,甚至教育行政领导与教师、学生之间在线接触,开展更加民主化、真实化的教研活动,这对新课程的健康发展,作用是不可估量的。

三、网络教研延续研究,空间无限。传统的教研活动,一旦活动结束,研讨也就随之结束,即使活动中所渗透的的教学理念、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要再通过参加活动的教师转达,其效果往往也会大打折扣,如时间远久还可能会遗忘。而网络教研,可以把活动的内容或活动中所需体现的教学理念与教学思想通过网络传递给每一位所需的教师,教师可以不受时间的限制,随时都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进行学习、分析和研究,发表评论,甚至还可以把继续学习的心得体会通过网络发贴与同行交流,即使彼此不在同一地方。通过网络教研,技术教师还可以将自己遇到的问题或自己认为成功的教案、案例、课件、经验等发贴到论坛与专家、同行一起共同思考、讨论、吸收、分享,使教研活动能够介入教学全过程,贯穿在教师的教学设计、教学实施和教学反思等环节。

篇5

在教研活动中,我从没有间断过学习,从uc教研小学数学在线开播以来,我每个周四必到机房学习,并记录学习内容,及时发表自己的想法,与众老师交流经验,共同提高。为中卫五小成功举办这次网络教研活动尽了自己的一点力量。

上周听了孙老师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针对高年级学生特点和知识体系的建构等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挖掘知识的重点,从解决学生学习的难点出发,进行查漏补缺。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梳理,充分发挥“新授课”的作用,使知识达到巩固已学知识,并使之系统化”的目的。这堂课具有以下几个优点:

1、注重知识形成过程。

2、体现了以生为本,关注学生的学习方法,培养了学生的自学能力。

3、为学生创设轻松的课堂氛围。

4、实践与理论相结合,学生皆能学有所得。

在教研活动中,我积极参与在论坛中把我个人的想法清楚地推广出去,让中卫五小在这个崭新的舞台上再展雄姿。

篇6

    以学生为中心,强调学生对知识的主动探索、主动发现和对所学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建构主义强调创设真实情景,把创设情境看作是意义建构的必要前提,而互联网络则淡化了课堂与“真实世界”之间的距离,扩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在真正意义上实现了学生与真实世界的接触与联系。学生在互联网络上,可以获得到大量的资料(包括文本、图片与视音频等),可以自主地收集到大量的原始资料和第一手的信息。在这样的学习情境中,学生可以积极主动去探求知识,保持最旺盛的求知欲望,有利于学生的知识与意义的主动建构,同时对于原始资料的整理与分析,为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创造性思维的培养搭建平台,所以基于网络的学习活动有利于建构新型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建构全方位的学习情境。

    自主学习是学生自主进行知识建构、意义建构的学习模式,其核心是要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体现学生的认知主体地位和作用。学生由被动接受信息刺激转变为信息加工的主体、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基于网络的学习能够给予学生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这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办到的。在网络的教学中,教师不必再给出每个问题的答案,而由学生自主进行查找,从而能够培养学生的自主建构、自主学习的能力。同时网络上非线性方式,不同于传统课堂上的线性方式,更适合学生按需所取,按需所学,为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相关资料与信息提供了条件,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在以后的工作中,我要更加努力地学习网络知识,应用到教育教学当中,争取取得更大的成绩。

现在可以说全社会都参与到了教育当中,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接受继续教育。回顾五小教育发展的道路,能让我们感到一种希望和信心。

     网络学习首先是一种团体学习。大家知道,我们的学校是一个庞大的集体。集体教研的时间有限的,我们可以实现同时共同学习,只有网络大家可以随时学习,将学习变得非常有效率;同时参与学习的时候,这个过程本身就是一种乐趣。

篇7

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的构成包括作为生物成分的网络教研生态主体和作为非生物成分的网络教研生态环境。

1.网络教研生态主体

网络教研生态系统中的主体包括中小学教师、教研员、支持人员、专家、中小学生、其他人员等群体。中小学教师包括网络教研观摩教师、网络教研实施教师。教研员包括学科教研员、教育技术教研员。支持人员包括教研现场摄录人员、网络平台支持人员、网络教研点评与引导教师、教研现场教学辅助人员。专家则主要包括专家学者等。中小学生包括教研现场中小学生和网络观摩中小学生。其他人员包括中小学生家长和其他对网络教研活动感兴趣的相关人员。

2.网络教研生态环境

网络教研生态环境包括网络教研现场环境、网络教研技术环境、网络教研政策环境、网络教研舆论环境。网络教研现场环境和网络教研技术环境属于自然环境;网络教研政策环境属于规范环境;网络教研舆论环境属于社会环境。网络教研现场环境指网络教研活动开展的场地,比如网络教室、多功能报告厅等。网络教研技术环境指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所使用到的设施设备等,如智慧教学平台、数字化教育教学资源、网络教研平台、高速互联宽带网络、摄录设施设备等。网络教研政策环境指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所依据的教育方针政策或规范性文本,是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所必须遵循的约束性条件,也是网络教研内容开发的直接依据,包括网络行为规范、经费使用规范、课程教学改革政策、学科教学规范、网络教研动员政策等。网络教研舆论环境指网络教研活动开展所依赖的,由中小学学校、教研机构、社会公众等共同营造、形成的教育舆论氛围和教研活动氛围。四种环境相互影响、相互支撑,缺一不可。

二、网络教研生态系统模型建构

1.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结构

一般而言,生态系统的结构可分为物种结构、空间结构、时间结构和营养结构。(1)物种结构。网络教研生态系统中,中小学教师群体和中小学生群体处于核心地位,是网络教研的目标和宗旨所在;教研员群体和专家群体是关键因子,对网络教研起到引领和主导作用;支持人员群体是重要构成部分,是网络教研的重要基础。其他人员群体是网络教研有机组成部分,对网络教研起到一定的支持作用,也从网络教研中获得一定的收获。(2)空间结构。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的空间结构表现为线上教研和线下教研。线上和线下两个空间教研相互联系、相辅相成,二者不可偏废,共同构成网络教研生态有机整体。(3)时间结构。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的时间结构表现为教研准备、动员、实施、总结、研后研修五个阶段。教研准备阶段主要包括场地协调、网络调试、会务协调、研课、磨课等内容。动员阶段主要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如公函、微信群、网络QQ群、门户网站等方式宣传网络教研活动,组织中小学教师开展网上观摩。实施阶段主要是根据准备阶段确定的议题,按次序开展网络教研活动。总结阶段主要是对网络教研活动的成效进行系统总结,提炼、归档活动成果、活动数据和活动经验,并对后续网络教研活动提出优化建议。研后研修主要是有兴趣的教师、教研员和教育研究人员等通过网络教研空间,使用整理归档后的教研活动成果、活动数据和活动经验进一步开展学习、培训和专题研究,并对网络教研活动工作提出优化与改进意见。基于反馈主体、反馈渠道与处理时间和力度的考量,研后研修阶段提出的改进意见对于整个网络研修而言属于弱反馈。(4)营养结构。网络教研生态系统生产者包括直接生产者和间接生产者。其中直接生产者主要包括教研员、专家、教研实施教师。间接生产者主要包括各种支持人员等。消费者也包括直接消费者和间接消费者。其中直接消费者主要包括教研实施教师、观摩教师、中小学生。间接消费者包括学生家长、感兴趣的相关人员,也包括所有参与网络教研活动的人员,如教研员、专家等。因此,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是一种互惠互利的关系,没有明显的分界线。分解者主要包括环境噪音,如教研现场环境噪音、传输设备电流干扰和衰减、观摩环境噪音等。营养主要指教研员、专家和教研实施教师及其共同打造的数字教育资源中所承载的教育教学知识。此处的教育教学知识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包括教育观念、教育思想、教育哲学、课程理论、学科知识、教学方法等。

篇8

关键词:区域网络教研平台;功能研究;网络化数控系统

中图分类号:TP39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3044(2012)15-3625-02

Regional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Function Research

SHA Sheng-hong

(Jiangsu Province Rugao Specialized Secondary Schools, Rugao 226500, China)

Abstract: In this paper, in view of the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related functions carried out by the simple analysis, the key depends on carrying out regional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construction objectives and concepts related to begin with, but also pay attention to the de sign of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of regional correlation function framework and task consisting of the implementation, in order to realize regional teaching research level effective promotion.

Key words: regional network teaching platform; function; network CNC system

一般来讲,网络教研同常规的教研活动相比较,其优越性主要表现为更加重视和强调其人文性特征的体现,同时还兼具生态观以及相关的效能化的显示和和谐性的体现等等。但是伴随着其进一步的发展和推进,其在发展过程当中的问题和弊端也正在逐渐的显现出来,主要表现为以下的几个方面:首先表现为虽然其功能是以信息为主,但是在整个的教研活动中教研交互功能的却是也是一个客观的事实;其次表现为在各个参与调研活动的教师当中缺乏一个彼此间进行交流的平台;再次表现为针对教师在教学方面的活动推荐缺乏执行力度,这样就导致了其在很大程度上相关教研活动的组织管理功能的缺乏,最后则表现为对相对优秀的教研资源部能很好的进行利用,这样就造成了其不能满足“促进教师日开展常规的教学教研活动与区域资源建设的有机结合”的最终目标。

1开展区域网络教研平台的相关建设目标及理念概述

客观地讲,区域网络教研平台的开展和深入主要是以实现教师专业化的发展为根本目的的。如果出发点立足在以教师为本方面,那么就要提供针对教师开展个体研修的相关服务;如果出发点立足于在增强同伴的互助方面,那么就要针对团队的协作式学习提供相关的服务;如果出发点立足于拓展专业的引领方面,那么就要竭力获得更高层次的专家式梯队支持,从而实现其为相关的教师群体提供关于跨学校、跨学科、跨区域的服务平台的目的,这样也更加有利于有效提升区域教学和教研水平。

2针对区域网络教研平台的基本构成及任务功能分析

需要明确的是:开展网络教研活动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有力促进教师自身专业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从而最终实现提高教育教学质量以及效益的真实目的。从根本上讲,区域网络教研平台的开展和深入所依照的理论则是虚拟学习社区的理论以及学习共同体的相关理论。其中针对网络环境下的学习共同体模式具体指的是在强调教研活动绝对是在网络状况的支持下,通过针对教师共同体之间的交流的研究,把相关的共同体当中的个人的隐性知识进行社会化,这样便在很大的程度上可以作为共同体的显性知识而存在,之后便通过将其内化为相关教师的个人隐性知识,最终使得共同体当中的所有成员都可以得到很大的提升和发展。同时只能对区域网络教研平台相关的任务功能以及构造动态资源生态链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得知:通过相关的区域网络教研平台的设立,教师参与到整个的教研过程以及教研结果的分析当中,不仅可以有效地明确各个知识点和资源之间的衔接同时借助于教师之间的沟通和交通的发展,会在很大程度上实现对其资源的质量分析层面的优化和创新。伴随着网络教研平台的深入推广和使用,目前现有的资源生态链正在逐渐地形成所谓的正向循环,在这样的状况下就更加有利于为各区域积累并最终形成有价值的学科资源库。常规的教研中具有网络化优势的教学研发功能网络所特具有跨时空、大容量储存和信息的快速检索等好处。教研活动中网络化是将其与教研相关的内容、形式、评价等向其网络应用方向得转变,显然,并非所有的常规教研所具有功能均适宜网络化的。支撑性条件能否整合各教研内容支撑性的整合过程就是网络教研平台功能性提炼的过程。从而常规教研的网络化功能性提出后网络教研功能主要包括教研资源的采集、储存、分发、共享、搜索、整理、归类、评价等教研信息的交互、推送、统计等。网络教研具有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让教师能对教育教学问题开展讨论与交流。知识具有社会性.通过社会性相互作用可以加深知识的意义建构。由于教师自身条件、认知水平的有限,特别是原有的认知结构影响,对同一问题的认知往往会因人而不同。这样,学习者之间就会产生不同点的对立和交锋,从而引发学习者的认知冲突,网教研平台是网络教研认知冲突产生的场地。网络教研的互动交流功能首先应具有群组功能,让有共同研讨话题(同学科教师或其他学习型组的教师能组建学习共同体:其次应同时具备即时流和分时交流的功能;其三,教师既可通过该功能教育教学专家进行沟通。实现专家引领式的网络教研,又能达到方便地与同行探讨,真正实现同伴互助式的网络教研。

3对于区域网络教研平台整体结构框架的剖析

通过对于区域网络教研平台的整体结构框架的分析我们得知:第一步是通过教师之间的相互协作进而形成研修共同体,然后通过对于相关的流程驱动的校验模式进行深入调查,接下来通过促进传统教研活动的网络化以及目前的网络教研活动的常规化来实现对于整个过程的推动,最后则是针对校验驱动的检验,并通过建用并举的方式来最终构建本土化的学科资源的有效应用环境。首先应对常规教研内容按照支持该教研内容所必需的支撑性条件因素进行分析。接着再研究这些支撑性条件能否通过网络的实现。如传统教研包括教育教学理论研究、听课、评课、命题、组织教学研究会议等这些内容。其中在教育教学理论研究时可能需要有相关理论性的材料。还需要有相当理论专业的期刊,甚至直接与熟悉该理论的专家交流等支撑性得条件。网络教研平台的功能需求分析的关键是研究这些支撑性总和。网络教研平台的资源共享功能应在提供量方面资源的同时,也应具有良好的编排资源功能优异的资源推荐功能。避免教师在海量的资源迷失了方向。帮助教师以最少的时间获取最好的教育教学资源。其中网络教研平台的功能模块主要包括有以下几方面:

1)教师自留地:这个模块的意思指的就是区域网络教研平台首先是作为教师的工作空间而存在的,所以其宗旨就是要为教师的研修提供各色的服务和先关供给的提供。

2)教师协作组:这是由参与加教研活动的几个教师所组成的交流共享空间。在上述的教师协作组中,教师可以通过参与论坛讨论的形式召开教研讨论。

3)区域教研中心:这个模块主要是以教师的个人的影响力所最终形成的信息网络,主要包括有以学科或者是年级作为协作组的形式而形成的信息网络、以参与有共同课题或者是共同的研究方向的群组而直接形成的信息网络这两个方面。

4)教育资源中心:通过自留地或者是教师协作组的机制带动相关区域内优秀教育资源的积累和叠加,从而最终构建一个动态生成的特色区域教育资源库。

5)多用户权限管理:这个模块的实质使得整个平台具有灵活的、且是多用户权限管理机制。

6)学科资源库:这个绝对是以服务于该学科教师的研修为宗旨的存在平台。上述功能的实现是通过活动的开展,将整个的使用资源分类为引用型学科资源以及收集资料型资源的两种方式,同时由相关的教师将整个的学科资源库中与当前所正进行教学的进度进行匹配,最终方便于以后的查询使用。

4结束语

一般来讲,针对区域网络教研平台的功能框架的研究是一个较为长期的课题,但是相信伴随着网络技术以及相关的信息技术的逐步发展,相信目前许多当前无法实现的功能都会最终成为现实。

参考文献:

[1]赵旵.区域网络教研平台的功能框架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08(11):57-60.

[2]王新美,顾小清.构建网上区域性教师学习共同体的策略研究[J].软件导刊:教育技术,2008,7(6):61-63.

[3]黄冠.基于知识管理的网络教研平台构建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08:30-37.

篇9

一、对于中职网络校本教研的理解

“中职网络校本教研”的显著特征是教学研究一切基于学校;一切为了教师,一切在教师中,一切基于教师。作为一种新的学校教育研究策略,中职网络校本教研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而提出来的。

(一)更新教育教学的观念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

教师要在学习型的学校氛围中发现自己教学中的,通过自己的反思和同伴互助来解决问题,实现中职网络校本教研来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我们要通过教育理论和新课程的学习来更新教育观念,提高业务水平。

(二)通过同伴互助在教师之间建立一种积极的伙伴关系

通过开展“中职网络校本教研”的实践与研究,加强教师之间以及在课程实施等教学活动中的交流与对话、沟通与互助、协调与合作,共同分享经验与成功。中职网络校本教研是顺利推进课程改革的关键举措。

(三)立足中职网络校本教研,促进教师的专业发成长

中职网络校本教研必须从教师的职业特点出发,重视教师的默会知识和实践智慧,采用中国传统的“知行合一”的认知方式,同时必须关注教师的情感需求和实践体验,以课例反思为载体,以行动研究为基本模式,把日常教学工作问题化,使教师在研究中完善教学,完善自我,追求成功。

二、网络教研校本化

“教研论坛”是我校开展中职网络校本教研的主要平台。在论坛栏目的设置上就体现了我校网络教研校本化的具体整合思路。有与日常聊天式教研结合的公共交流栏目;有与教研沙龙结合的专题讨论栏目;有与课堂教学研究结合的课例研究栏目;还有供教师共享、交流教学随笔的栏目;供班主任交流经验的栏目等。

“公共交流”是我校老师的问题交流栏目,哪位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发现了问题,都会在第一时间把问题发在此栏目,以寻求更多老师的参与和交流。每天栏目的帖子数量都在三十贴左右。当你打开这一栏目的帖子列表,就会看到很多问题,这些问题来自学生、来自课堂教学、来自老师们日常的教学生活,这些问题也带动了老师们更多的思考与参与。

其次,“教学随笔”、“课例研讨”与“教育教学文摘”等栏目也吸引了老师们的参与热情。网络的对话看似悄无声息,可我们却听到了不同的声音,看到了激烈的碰撞。如:对“如何吸引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的讨论,对警惕课堂上的“弱视”现象、关注每一个生命的需要两篇文章的学习讨论,对“组织教学”的讨论等。

“专题讨论”栏目则是我校“专题沙龙”的延续。每学期,我校都会组织多场不同主题的“专题沙龙”,但由于参与教师人数较多,而每次沙龙时间又有限,所以,致使多数老师不能在现场发言,对于一些主题的研讨也不透彻。

网络教研的出现,有效解决了这些困惑,并增加了“专题沙龙”的灵活性。如现场沙龙的时间有限,但网上的研讨却没有时间的限制,每次现场研讨结束后,记录员都会及时把研讨记录整理,在论坛上,老师们可以在自己的空余时间继续上网研讨交流。没有在现场发言的老师、不善于在公众面前发言及还想继续交流的老师,都可以在论坛上继续参与讨论。另外,学校在组织现场专题沙龙之前,都会提前把要研讨的主题在“专题讨论”栏目,让老师们提前查资料、做准备,增强研讨质量及有效性。

“课例研讨”是为研究课例开设的专项栏目。“课例研讨”与每学期的中职网络校本教研紧密结合。不论组内研究课、校级公开课,还是教师个人的达标课(展示课),都可以在此栏目中征求大家的意见;而且,每个课例,在课堂中实践后,执教教师和听课教师均会写出自己的反思贴,以便继续研讨、交流。

“教学随笔”,我校提倡老师们把平时教育教学中的所疑所惑、所思所想、所感所悟记录下来,篇幅可长可短,但一定要有真实体验,一定要有感而发。而且,还要求老师们把自己的随笔发在学校论坛的“教学随笔”栏目,以达到在自己反思的基础上与其他老师交流智慧、共享经验的目的。

三、激发网络教研的积极性

回想我校论坛建成初期,“网络教研”对于我校教师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由于对新生事物不了解、不熟悉,教师对网络教研还不是很接受,也谈不上热情参与。如何调动教师参与网络教研的积极性,我们进行了几点尝试。

(一)鼓励先行

激励教师主动参与网络教研是教研论坛真正发挥作用的重要因素。因此,在学校教研论坛建成之初,我校就制订了《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网络教研实施方案》及《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职业教育中心网络教研奖惩制度》。制度的制定,保证了教师登录论坛的次数,确保了论坛的正常运行,同时,制度规定:对于参与网络教研次数多、发帖量大,且帖子质量高的会员,学校还将给予适当奖励。期末,学校还要评选网络教研先进教研组、网络教研先进个人、论坛最佳版主、最佳主题、最佳回复等,以此激发教师的参与热情。

(二)论坛内容丰富多彩

我校论坛有教育教学的交流,有供各部门通知、文件公告栏目,同时,为给教师提供一个放松、休息的空间,我们在论坛上又设置了的休闲专区,使老师们在工作之余既放松心情,又可增进教师之间的友情交流。

(三)活动推进

在启动网络教研过程中,适时举办一些活动,利用活动来吸引更多的教师了解网络教研,参与网络教研是非常必要的。

2010年秋季,我校在推进网络教研时,举行了“网上现场互动教研”活动。这次活动的成功举行,为我校论坛做了很好的宣传,让更多的学校和老师了解了网络教研,也吸引了很多老师参与我们的对话交流。

四、收获

篇10

关键词:语文网络教研 实效性 语文教师专业成长

网络教研作为“互联网+教研”的一种新型、新兴教研形式,具有传统教研方式所无法比拟的优势。网络教研不受时空及人员限制,无论是城市学校还是农村学校,只要有电脑、网络等基础设备,教师们就可足不出户地参与教研活动,在降低教研成本的同时还享受到了优质资源,可以与专家、教师等及时进行沟通交流、探讨问题,弥补了传统教研的缺点,为促进教研活动有效开展、提升教师专业素质提供了新的动力与渠道,并随着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具有越来越重要现实意义。语文是母语教育课程,学习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因此,语文学科的学习对象和内容具有基础性、广域性、开放性等特点。信息技术与语文教研的融合,将网络教研以教学资源丰富、便于交流互动等传统教研不具备的优势,为语文教研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新的方式。

一、有利于促进教学资源共建共享

刘延东同志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的讲话中提到:“‘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的开展,调动全国500多万名教师参与、晒课300多万堂。这种‘课堂用、经常用、普遍用’的信息化教学,使优质教育资源覆盖面不断扩大,促进了教育质量的进一步提高。”[1]由此可以看出,网络教学资源建设已形成一定规模,开发了大量的教学资源,通过网络晒课、网络听课、网络备课等多种形式的网络教研活动,能够满足部分教师需求,解决部分教师疑惑,缩小了地区之间的教育差距和数字鸿沟,提升了教育教学质量。如银川市第二十一小学积极开展网络校际协作。搭建了校本部、湖畔分校、中宁宽口井希望小学三校区的远程教学平台。建立的网上备课平台,将教案、课件等资源共享到平台上,其他教师可以用批注的形式进行二次备课,然后在校际之间开展在线同步上课,且三校的学生可以进行交流互动,课后三校的教师也可以进行在线交流研讨,共享集体智慧,积累宝贵经验,共同进步,共同成长。这样的做法扩大了优质资源的覆盖面,为促进教学公平,推进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渠道与方式。在对一线教师这一群体进行访谈时,青铜峡市回民中学苏红老师说到:“通过网络教研,我们能够与许多知识渊博的专家老师结识,与许多优秀的同行朋友交流。记得在上初三下册的一节综合活动课时,我把教学设计发在空间,其中活动重点是诗歌朗诵欣赏与学生习作创作,我想在课上让学生欣赏更高层次的诗歌朗诵,有一位山东的高中语文老师,转给我了一个网址,内容是她的朗读空间,她把《黄河》这首诗推荐给我,还给我推荐了背景音乐,为我指导一些朗诵细节,并且帮我完成了《人民万岁》这首诗的音频制作。”从这位老师对网络教研带给自己便利的陈述中,我们可看出在这堂课的实际教学过程中,由于网络教研的帮助,使得朗诵这一环节非常成功,学生深深地受到了感动。这位老师也将这一成功归功于网络教研:通过网络教研,她得到了实用、恰当的教学资源并加以恰当应用,从而提高了教育教学质量。

二、有利于改进教师教学方法

教师开展教研活动的目的之一是为了更好地促进教育教学。随着网络的发展,信息、资料的获取渠道与数量大大增加,教师不再是知识的“权威”,不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足不出户知天下事”的互联网时代,使得学生可以学习来自网络的各种知识,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探究能力等变得更为重要。因此,在互联网思维变革教学的引领下,一些学校开始将信息技术做为推动学校教育教学改革的主动力,积极加快学校信息化建设步伐,不断推动教育信息化和教学的深度融合。例如:银川市兴庆区回民二小、银川市兴庆区第十八小学等学校都在进行“基于微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探索。这一模式将课堂内外的时间进行了调整,即教师将知识点录制成微课,学生在课下观看视频完成自主学习,按照教师之前设计好并发给学生的自主学习任务单完成学习任务。课上则主要进行课堂交流、训练检测等任务。语文的教与学都需要用到很多的资料,这种新的教学模式对语文教学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学生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可以根据自己对内容的了解与掌握情况“量身定制”学习过程,对于已知的内容可以简单浏览,对于不懂的内容可以反复观看、学习,对于感兴趣的内容可以进行扩展学习……发现的问题、学习的心得等可以在课上进行交流。整个过程将学习的决定权从教师转移给了学生,使得语文教学从“教师为中心”逐渐转变为“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由“学会”向“会学”转变。而语文教师为了更好地将这一模式运用到自己的教育教学当中,需要有效的教研活动作为支撑,网络教研能丰富教学资源、及时回应和解决教师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便于师生更好地教与学,所发挥的作用也不言而喻。在被调查的中小学校语文教师中,认为网络教研对教师教学方法改进“很有帮助”和“有点帮助”的共占到了74.72%,而认为网络教研对教师教学效率提高“很有帮助”和“有点帮助”的共占到了75.46%。可见,大部分语文教师对网络教研在改进教师教学方法与提高教学效率方面的作用是持肯定态度的,这反映出网络教研在教学方法改M、教学效率提高方面具有十分明显的作用。

三、有利于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网络教研的出现与发展为教师自身专业发展提供了新的渠道与思路,创新与变革教学方法的过程对教师的发展提出了新的要求,迫切需要教师转变思想观念、提升专业能力。由于网络的开放性,教师可以根据自身需求从网络上获取信息。网络平台能够将大量的优秀教师汇聚在一起,他们也许分布在不同的城市、不同的地区,但可以因为共同的研究兴趣与问题形成“共同体”。这一特点可以增强教研的交互性与时效性,使教师间的交流与讨论更自由、更充分,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动性与创造性,从而更快捷、更有效地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对此,有研究者也指出:“多数教师忙于备课、上课,能够专门进修的比例很小,网络则可以使教师的学习变得随时、随意。以网络为平台,教师可以自由选择学习时间和地点,自己制定学习计划,自己选择学习内容和学习方式。学习的自主性和资源的丰富性是这种专业发展模式的两大特色。”[2]也就是说,网络教研能更自主地进行学习,更有针对性地解决教师个性化的问题与需求,有利于培养教师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研究的兴趣,提升自身专业水平,从而帮助教师自身的专业成长。现阶段,大部分具备信息素养的语文教师已形成在备课或教学中遇到问题时上网搜索有关教学资源的习惯,在与其他教师的对照与交流中,认识自身在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修正自己的教学方法,达到取他人之长为自己所用,开阔思路,增长见识的目的。

总之,网络教研并不等于网络与教研的简单累加,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研究的全面整合。从本质上讲,网络教研在技术层面上是一种多元化主体、跨时空、低成本、高效率的新型教研形式,在文化层面上是一种自主、平等、民主、协商、共建、共享的现代教研机制。因此,发挥好网络教研的优势,能够更好地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教育教学质量提高服务。

(基金项目:本文系全国教育信息技术研究课题领导小组办公室2013年度重点课题“区域化教师网络教研的策略研究”[课题立项号:134721499]之阶段性研究成果。)

注释:

[1]教育部关于印发刘延东副总理在第二次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讲话的通知[R].教技[2015]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