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灸学范文
时间:2023-03-18 02:35: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针灸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循证医学(EBM)是一门新兴而严谨的医学学科,针灸学是一门传统经验医学,近年随着临床实践的丰富,发现EBM观念正逐步被引入针灸临床研究,且有逐渐占主导地位的趋势,大大促使了针灸与国际的接轨。循证医学在指导针灸临床研究时,尚存在不少问题,需引起医学工作者的重视,从而促进针灸临床研究的发展。
1EBM应用于针灸临床存在的主要问题
据吴滨等[3~4]和于金娜等[5]研究显示:1990~1999年《针灸临床杂志》与1991~2004年《中国针灸》中的RCT文章占临床研究性文章率均不到20%且存在质量问题,其主要表现在:①有描述具体随机方法的真正随机少,盲法的使用率偏低;②诊断、纳入/排出标准不明了,疗效评判标准没有采用金标准;③有些组间基线情况无描述、组间样本分配比例不合理、研究结论等数据缺乏规范的统计学处理;④针灸术语应用不规范;⑤论文中缺少甚至没有方法学描述,实验的可重复性降低;⑥治疗结果阳性率太高,有效率在90%以上的偏多甚至有100%的报道。以上存在的问题突出集中在随机方案及盲法的应用不正确,如何解决这两个问题,是提高针灸临床研究的关键。国内临床试验研究多是根据研究对象的入院时间、门诊号或住院号进行分组,这是半随机法。有些研究虽然提到随机分组却没有对随机的方法进行具体的描述,这都会对试验研究质量造成一定的影响。临床RCT试验设计应以完全随机的方法实施分组,如随机数字表法,而且还要注意对随机分配方案进行隐藏,具体组别分配方案也要隐匿,确保随机分组的方案制定者与具体执行者是不同人员[6]。随机方案隐匿与盲法相混淆。盲法的目的是消除观察性或测量性偏倚,然而针灸临床研究中却难以做到双盲、三盲,盲法使用率总体偏低。
2EBM用于针灸临床研究的思考
EBM的核心是寻求多中心、大样本的RCT的最佳证据。中医核心是“天人一体”的整体观念,“因人、因地、因时制宜”与“同病异治,异病同治”的辨证论治。如果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获得照搬循证医学获得有效证据,与中医学的核心精髓是有一定冲突的。而且新近的研究证据往往有局限性,远远不如古代医籍记载的丰富。
2.1随机
随机即将纳入研究的合格对象都具有均等的机会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使各种预后因素(已知的、未知的)均衡的分布于各组当中,达到各组的均衡比,从而避免人为的选择性偏移,使各组在基线情况尽可能保证一致,以确保试验结果的真实性。随机的目的是排除掉试验参与人员的主观能动性,将其看成单一纯粹的物品进行随机分配。显而易见,随机确实能够保证试验干预措施的特异性。然而中医讲求形神一体,患者的精神意愿情志与疾病的发生发展预后密切关联。临床上针灸医师常常要求患者要信任医生,否则效果不好,这也是有证可寻的,《素问•汤液醪醴》载:“针石道也,精神不进,志意不治,故病不可愈”,是因为“病为本,工为标,标本不得,邪气不服也”。又如《素问•五脏别论》中说:“恶于针石者,不可与言至巧。病不许治者,病必不治,治之无功矣……皆标本不得之谓。”
针刺也与药物不同,尤其是对初次就诊的患者来说,如果不能信赖医生,针刺过程中往往容易发生滞针、晕针等情况,对于治疗效果会产生一定影响。对于针灸医师来说“治神”、“守神”、“得气”并不陌生,《灵枢•九针十二原》云:“粗守形,上守神”,“刺之微,在速迟,粗守关,上守机”。《素问•宝命全形论》曰:“凡刺之真,必先治神”,即通过调摄病人精神,集中医生意念,“神在秋毫,属意病者”,促使针下得气,甚至气至病所,从而提高临床疗效的方法,同时也是衡量针灸医生水平高低的标准之一。无可厚非,正确的针灸理论包含一定的言语暗示、心理诱导,针刺过程不应该理解为单纯的物理刺激过程。然而随机的原则试图将针灸治疗过程单一纯粹化,仅仅想明确针刺或是灸的作用,却又把单一纯粹化的刺灸当做是中医讲的针灸,进行评价找出证据。这种纯粹化了的刺灸失去了中医原有的特色。
2.2盲法
盲法又称为蒙蔽,是指蒙蔽试验参与人员,包括对患者、医生和资料的收集与分析人员进行蒙蔽,使他们不了解临床干预方案的分配情况,从而控制对试验引入的偏倚[7]。在针灸临床试验中,人们采用模拟等方法来设计安慰对照[8]。在国外针刺试验中,盲法主要用shamacupuncture(“假针刺”)来实现。shamacupuncture主要有2个特点:非穴、浅刺(较少痛觉或极少痛觉,无得气感)[9]。人体经络运行气血,是联系脏腑与体表及全身各部的通道,《灵枢•脉度》云:“经脉为里,支而横着为络,络之别者为孙”。可见经络沟通内外,纵横交错,遍布全身。众所周知,经脉、穴位也非一线一点,是有一定的宽度和深度的,而且经脉循行“阴阳相贯,如环无端”。所谓的非穴只是非常用穴或非经位,其实并未离开经络系统。经络包括十二皮部,《素问•皮部论》曰:“皮者脉之布也”,浮络也分布在浅表部位,可见浅刺也未离开经络系统。所以假性针刺存在一定的生理作用,属于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案。尤其在疼痛方面的治疗,假性针刺的效果虽不如针灸,却优于安慰剂(针灸止痛效果与假性针刺止痛效果比较:前者是60%,后者是40%~50%)[10~14],这说明假针灸并不严谨,无法普遍应用到针灸临床研究。
现在的患者已经不同于以前,获得信息的途径非常广泛,许多患者是查询了大量信息后来就诊的。法律意识也越来越强,而且患病本就是一件痛苦的事,不论是患者还是家人都急于了解病情,希望医生能明确诊断,并给予精当的治疗方案,有的患者甚至希望能参与治疗方案的制定。如果患者的要求不能满足又势必影响其情绪,对治疗效果无益。假如“随机化”是为了排除心理作用对治疗的正面影响,那么“盲法”对治疗的负面影响又该如何处理?针灸治疗属于复杂的干预模式,针灸医生必须亲自操作,需要与患者进行面对面的沟通并取得患者的信任,这种治疗措施是中医学核心价值观念的体现。针灸医师不同于其他的中医师,不但需要深厚的中医基础理论,扎实的诊断能力,还需要熟练精准甚至是独到的针刺技巧及与患者的沟通能力。针刺强调得气,《灵枢•九针十二原》云:“刺之要,气至而有效”,《标幽赋》云:“气速至而速效,气迟至而不治”。而得气的指证不仅包括施术者的手下感觉还包括患者的主观感觉和反应,是需要医患的配合及沟通的。而从盲法的定义和分类来看,应用于针灸临床研究是困难的。#p#分页标题#e#
3讨论
篇2
关键词:针灸学;“四性”教学法;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7717(2008)03-0483-03
Discussing the “4-way” Teaching Method of Acupuncturology
LIU Jian-wu,YANG Ren-ying,CHEN Ri-xin,KANG Ming-fei,LIU Min-yong
(Jiangxi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Nanchang 330006,Jiangxi,China)
Abstract:Detailedly describes the “4-way” teaching method of acupuncturology and the evaluation of teaching method,which demonstrates its significant advantages and importance in acupuncture teaching reform,training method renovation,and teaching quality improvement.
Keywords:acupuncturology;“4-way” teaching method;teaching reform
针灸学是以中医传统理论为指导,在继承和发扬古代针灸学术思想和宝贵经验基础上,运用传统与现代科技手段来研究经络、腧穴、操作技能、治疗法则、作用机制及防治疾病规律的一门学科。现行《针灸学》的传统教学模式为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由于经络循行复杂,腧穴内容繁多,刺灸手法各异,治病机理深奥,在教学中学生苦于“四难”:难记、难背、难理解、难掌握。鉴于此,笔者采用“四性”教学法对《针灸学》的教学方法、教学手段进行了深入的教改探讨,取得了可喜的成果。
1《针灸学》教学体系的现状
针灸学是一门临床学科,传统针灸学的理论体系是:整体观念为基础思想,经络学说为理论核心,经穴刺激为防治手段,良性调节为作用机理,这也是传统针灸学精髓所在。纵观《针灸大成》、《针灸甲乙经》、《针灸聚英》等古典著作,有关针灸内容的编写体例大多分为:经络、腧穴、针灸操作手法及病证治疗4部分,而现行高等院校所使用的《针灸学》教材仍沿用了这个体系框架。
现行《针灸学》教材中经络、腧穴、刺灸、治疗4部分的内容基本独立讲授。讲经络时学生看到的只是平面挂图;讲腧穴时学生听到的是腧穴诸多主治;讲刺灸手法操作时学生感到难于操作;讲病证治疗时学生苦于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学生在《针灸学》学习中苦于四难:难记、难背、难理解、难掌握。笔者曾经对100名毕业班中医专业的大学生进行了调查,学生对《针灸学》知识的掌握记忆程度不理想。只能记住一些简单常用腧穴,对于经络循行、腧穴配伍、辨证选穴、病证治疗方面的知识忘却得非常快。针灸教学由于受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长期以来基本上是采用教师传授为主体、学生被动接受式的学习模式。采取以记忆、灌注为特点的输送教学模式,重知识传授,轻素质和能力培养。培养目标单一,强调共性,忽略个性,忽视教学中感受、体验及双向的交流启迪过程。学生处于教学的被动地位,未能真正成为学习过程的决策者及主体,极大地制约了学生创造性和主动性的发挥。在教育思维模式上存在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的现象;在教学方法上,教学手段单一,以单纯课堂教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又使强调实践和经验的教育方式被淡化。笔者曾经对60名毕业后从事临床工作的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除从事针灸专业临床工作的学生外,大部分学生在从事本专业对口的临床工作中,很少会主动的使用针灸治疗本专业科室的疾病,解决本专业的一些疑难问题。
针灸学为一门临床学科,治疗范围涉及内、外、妇、儿、五官等诸多学科的病证,并不是在针灸科才能用针灸治疗疾病。如果学生毕业后在临床工作中能充分运用针灸治疗规律及特点,结合本专业疾病特点开展临床工作,解决一些疑难问题,提高临床疗效,这样才是《针灸学》教学要达到的目的和要求。例如:在妇科应用针灸治疗不孕、痛经、子宫肌瘤等;在西医外科应用针灸治疗术后肠麻痹、肠梗阻等;在呼吸科应用针灸治疗咳、喘、过敏性呼吸道疾病等;在精神科应用针灸治疗抑郁症、神经官能症等,这些都是针灸的优势。
2《针灸学》教学改革的思路
现行《针灸学》教学体系的框架特点大抵是由内到外;由理论到实践;由抽象到具体的演绎框架。由于经络循行复杂,腧穴内容繁多,刺灸手法各异,治病机理深奥,如何解决经络循行抽象难讲、腧穴特异功能难明、刺灸补泻手法难显、治病机理玄妙难释等教学中存在的难点疑点问题,使学生对《针灸学》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较轻松地掌握针灸基本理论及其治病的科学规律,是《针灸学》教学改革的最终目标。
笔者在吸取最新针灸临床、实验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建立一套突出传统针灸学理论精髓、体现针灸现代科学内涵的《针灸学》“四性”教学法。即:经络内容教学能充分展现循行路线的客观存在性;腧穴内容教学能验证腧穴功能的相对特异性;刺灸法内容教学能体现针法灸[BW(S(Z,1,2)MD2][WT5”FZ〗中华中医药学刊[BW(D(Y,1,2)MD2][WT5”FZ〗中华中医药学刊法补泻手法参数的差异性;针灸治疗内容教学能反映针灸治疗的科学性。为了使《针灸学》教学达到“四性”的目的,笔者采用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等多种教学形式,并在《针灸学》教学中引入了《实验针灸学》系列实验中的部分教学内容,其中有的实验是学生在实验室完成,有的是通过多媒体教学展示。例如,“四性”教学法在讲授“足三里”腧穴功效时,通过多媒体展示“足三里”对消化系(唾液、食道、胰腺、胃、肝、胆、大肠、小肠)运动、分泌机能作用的临床实验研究,使学生对“肚腹三里留”这一传统针灸临床经验有一个全新的认识。针灸学配套系列教学实验内容的引入,使得《针灸学》“四性”教学法优势更为显现,有利于激活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内容易理解易掌握,从而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
3《针灸学》“四性”教学法的形式
3.1激发学生对针灸专业的学习兴趣由于学生对中医学理论特别是经络的认识和理解感到困惑,对针灸治病的效果认识不深,很需要教师有理有据的诱导。因此,首堂针灸课教学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笔者在讲授针灸学绪论时,首先介绍针灸在国内外的临床应用、治疗效果、发展前景以及在治疗疼痛症、中风瘫痪、急救方面的卓越效果和科研成果。重点介绍针灸在为人类防病治病中的地位和优势,突出针灸治疗的原理,揭示针灸治疗疾病的科学性,如介绍:针刺麻醉;针刺对脑神经递质的影响;针刺人中、内关、足三里等穴位引起的分子生物学及电生理等方面变化的现代研究成果。祖国医学特别是针灸学已走向世界,临床医学生学好针灸学则如虎添翼。这样讲解对于临床医学专业的学生会有更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通过绪论的讲授,学生对针灸的过去、现在和将来有了一定的了解,于是兴趣之火被点燃了。针灸学教学学时有限,但学生的求知欲无限,在兴趣的驱动下,学生就能利用一切机会自学,有的学生立志学好针灸技术,还有的要报考针灸专业的研究生,将研究针灸治病的机理作为终生的追求。
3.2多媒体教学与传统教学相结合随着医学教学改革的迅速发展,传统的教学手段已不能完全适应新形势的要求,现代教育技术的应用必然推进教学内容和方法的变革。教学方法的改进应包括黑板教学与课件教学相结合。由于多媒体教学具有直观性强、动静结合、视听相兼、信息量大等优点逐渐得到普及。针灸教学中应充分发挥计算机模拟性和互动性较强的特点,重视多媒体教学的制作和使用,广泛开展多媒体课件建设,无论是经络、腧穴、刺灸法还是针灸治疗部分都可以开展直观化教学和形象化教学。同时采用多媒体教学还可以包含大量相关新资料的链接,有大量习题及正确答案可做练习和自测。显然这种直观化教学法较传统教学法更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便于模拟刺灸方法的动作要领,最终可达到提高教学效果及实际操作技能的目的。经络腧穴技能的教学必须依靠身体感官,通过视觉感官的媒体素材(印刷品),配合图片的展示与文字说明,这样才能让学生对其位置有初步印象,并通过教师的示范和讲解来完成教学。以“太冲”为例,先让学生看一张描述本穴标准解剖位置的图片,配合本穴国家标准定位的文字说明,接着提出该穴位的正确取穴方法,并提出相关应注意的问题,最后让学生两人一组互相进行取穴操作,从而完成该教学内容。
课程结束时,对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详见表1。
结果表明:多媒体综合应用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各种能力的培养。学生反映,这种教学方法是将我们作为学习者,而不是装知识的囊袋,是很人性化的教学方法。在调查问卷表中,有82.7%的学生建议增加学时,95.5%的学生提出推广这种教学方法。
3.3实体和教学模型相结合针灸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要想使学生喜爱和掌握这门学科,必须加强实验教学环节。但是针灸学课时少,没有足够的时间安排实验。为探索解决的办法,对2003级部分学生(实验班) 采取大班讲课和小班实验相结合的方法进行教学,小班为25人左右,2人1个小组,每组1具针灸模型人。其他学生采用传统法(普通班) 大班讲授。实验班学生在教师简短地讲授后,便分组在模型人上循经辨穴、取穴,相互之间在活体上给穴位定位,并在教师的指导下,选择适当的穴位相互针刺,以达到准确取穴、体验针刺手法并体会得气的感觉。此后,预约适当的病人到诊察室,由病人叙述病史,学生做出诊断,并根据经络理论进行辨证取穴,讨论行针手法,最后由带教教师综合大家的意见确定针刺穴位,现场治疗,并观察治疗效果。这样,学生就能亲身体验针灸治病整个过程,加强了记忆,极大地鼓舞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达到了最佳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采集病史的能力。另外,对于渴望接触临床的高年级学生来说,在亲眼目睹了针刺治病的神奇疗效的同时,也平添了一份对博大精深的祖国医学的敬仰和崇拜。
为了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笔者用即时反馈法(当次课)和长间隔遗忘法(间隔3个月),对学生取穴准确率及对穴位的理解和应用情况进行了测试,前者用即时效果、后者用知识保留率表示,详见表2。
测试结果显示:即时效果实验班略高于普通班,但差别不明显,然而长间隔知识保留率明显高于普通班,说明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相当牢固,因此有利于今后的应用。
教育心理学研究表明,让人识别一样东西,呈现的方式不同,所需要的时间也不同,语言描述需要2.8s,线条图需要1.5s,黑白照片需要1.2s,彩色照片需要0.9s,直观实物仅需0.7s。显然,众多媒体中直观实物显示出独到的效果。利用实体和教学模型相结合,不但可视而且可触,教师和学生之间近距离交流,达到了知识线和情感线的协调统一,因此效果是最好的。在现代化教学手段高度发展的今天,决不可忽视和冷落“活媒体”的作用,要真正使教学“活”起来,必须注重“活媒体”的应用。
3.4实践教学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是培养医学生必备的基本技能。鉴于针灸学的特点,按教学大纲的要求,在详细讲授了腧穴的定位及治疗特点,进针的角度、方向和深度,进针的手法及针刺意外情况的处理等理论知识后,应着重培养学生针刺、艾灸、火罐等多种方法的动手操作能力,将临床技能的训练贯穿整个教学过程。教师边讲边示范,要求学生人人动手,针刺足三里、合谷等常用穴位。针刺过程别强调进针、行针、出针手法及进针的角度和深度,体会是否有针感。教师则及时辅导,手把手地纠正不正确的手法,并防止意外事故的发生。
3.5培养自学能力 教师是学生与学科知识的媒介与指路人,因而教师必须研究不同时代的教育时代性和教学对象的时代特点与需求,要应用与时代相适应的基本知识结构与知识语言、思维形式与表达方式不断给自己“充电”,在新的知识背景下将专业知识传授给学生。教师虽然是专业人员,但未必能在学生发现的每个问题上都做出透彻的解答,应当善于从学生的提问中发现问题的价值与可拓展性,指导学生通过文献检索,在古老的针灸医籍和现代研究文章中自己寻找答案,做出判断。在课堂上,可以由教师给出病例或提出问题,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学生可以通过图书、资料、电子阅览室等多种媒体去寻找解决问题的途径。经过自由讨论、争论,在教师的指导下,最后将问题达成一致的认识。这就使课堂学习、讨论和协作学习等教学方式交相呼应。重点放在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方面,真正实现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
3.6发挥隐形课堂的作用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学习潜力,应注重发挥隐形课堂的作用。将针灸学的研究热点、科研方法及思路、参考资料、针灸图解、相关网站资料发放给学生。为酷爱针灸学的学生提供了一方自主学习的天地,他们可以在这里获得较多课本以外的信息,开阔了眼界,拓宽了思路。
在课堂上适时采取竞争式教学方法,可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教师就自学内容、重点内容(如辨证取穴、穴位的进针方向及深度、演示行针手法、背诵针灸歌诀等) 提问,学生以抢答的方式答题,竞争气氛非常活跃。学生竞答后,教师当面点评,对表现优秀者给予表扬,增强了他们的成就感。心理学家认为,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激起进一步成功的努力。因此,这种教学形式不但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学习,而且即培养了竞争意识,又提高了学习效果。
4《针灸学》“四性”教学法配套系列教学实验内容
经络学实验内容:循经感传的观察;经络电学特性的测定;灸性感传的观察;合谷穴气至病所效应性观察。腧穴学实验内容:腧穴断层解剖;腧穴低阻抗特性和探测;健康成人两侧井穴、原穴电阻抗及皮肤温度对称性观察;耳廓低阻抗反应点的探测;腧穴协同作用及其特异性观察实验。刺灸法实验内容:电针感与手捻针感的比较;电针参数测定;不同灸法温度曲线的特点;不同针法对人体胃肠运动的影响;针刺、艾灸协同作用的观察。针灸治疗学实验内容:针刺抗炎作用;艾灸退热作用;针刺镇痛及其途径分析;针刺对小白鼠耐缺氧时间的影响;针刺对大鼠胃肠运动、胆汁分泌的影响;针刺对人体脑血流图的影响;针刺对家兔失血性休克血压的影响;针灸作用时效关系观察。
5教学效果评估
通过问卷调查、开座谈会、个别谈话等方式,了解学生对《针灸学》“四性”教学法的评价意见、态度及反映。
笔者曾对1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其结果是,学生对此课程感兴趣者占92.4%,一般者占5.7%,不感兴趣者占1.9%,详见表3。
通过课堂观察(包括听课出勤率、课堂纪律、动态情绪、气氛,以及学生回答问题的热烈程度、准确度等),对学生接受情况,进行记录评议。
笔者曾对105名学生课堂观察的结果是,学生的上课出勤率达99%;在上课时的认真程度,专心者为97.1%,不专心者占2.9%;学生对课堂上教学内容全部理解或大部分理解者占92.4%,部分理解者占7.6%,学生课堂教学内容及时记忆率92.4%,3个月后的知识保留率86.7%,详见表4。
通过平时测验和考试工作进行评估。对参加考核的105位学生的成绩统计结果发现,其中最高分数97分,最低72分,学生成绩总体水平较高,优秀率达86%,反映学生对知识内容的认识程度总体水平明显提高。98%的学生能够对常用腧穴进行准确定位,能够独立完成针刺补泻手法的操作,能够对常见病及多发病提出正确的针灸处方。
6体会
篇3
1 毫针刺法技能训练
长期以来,毫针刺法技能训练内容包括持针法、进针法、行针法、补泻法、留针法、出针法等完整的针刺方法。其中,持针法、进针法和提插、捻转基本行针手法技能又是毫针刺法操作训练中的重点和难点,它们的每一个操作步骤都有严格的操作特点和明确的目的要求[1]。这些都必须在充分理解其动作要领的基础上反复操练方能掌握,故在手法训练时应该更侧重于这些手法。毫针刺法技能训练教学一般分三步进行,分别是纸垫棉球练针法、自身练针法和相互练针法,在训练过程中教师根据操作要求给学生示教、纠正或规范针刺手法动作。①老师要一一检查练习包,以此判断是否经过练针过程;②在进出针顺利,捻转提插自如时,再进行自身试针。同学之间互相练针,要求在曲池,足三里等安全穴位练针;③要求学生必须掌握每种疗法的操作要领,适应证,这样才能达到不仅会操作,又会临症选穴的目的。针对如何拔火罐,艾灸,操作皮肤针,三棱针,电针,水针,耳针,头针等疗法的教学采取:①首先老师在学生身上示范操作,让学生体会;②学生分组练习,明确实验目的内容,老师指导;③强调实验测试成绩记入总分,结合理论答卷,按比例综合客观评定学生的成绩;④在学生中开展手法技能操作竞赛,使学生熟练掌握各种操作手法。
2 毫针刺法技能考核
模拟临床实际,采用人体操作。评分环节包括消毒、定位、进针、得气、行针、出针等6个部分,满分为100分,进针与行针操作各占30%,其余操作环节各占10%。在具体考核内容中,进针法包括单手进针法的指压式和双手进针法的爪切法、夹持法、舒张法及提捏法;行针手法包括提插、捻转、弹法、刮法、摇法、飞法等以及提插、捻转常用补泻手法。并且将考核内容编制成多种组合,由学生抽签确定。教师根据毫针刺法的操作要求,对学生手法操作过程中的各个环节给予评分[2]。
3 毫针刺法技能教学存在的问题
在毫针刺法技能训练时,教师首先要求学生从理论上明确手法操作要领,并给予示教和指导,比较侧重于手法的外观形态。而在毫针刺法技能考核中亦以教师主观判断来评定学生的成绩,但是并不能客观全面地反映手法的操作特点和要求。
4 毫针刺法技能教学的改革方法及措施
4.1 课堂教学中实践与理论并重 针灸学是一门特殊强调操作技能的临床医疗学科和传统的中医带徒不同,针灸教学长期以来主要采用课堂讲授为主,加上多媒体课件或挂图之类的教具,这种教学方法势必造成教师讲的辛苦,学生听乏味呆板,同时更无法体现技能训练的内涵,为此,我们在教学中较早地就明确了技能训练的课时比例,针灸基础各科中技能训练和理论讲授的比例达到了1∶3,从而在制度上保证了技能训练时间的充分性,其次,即使在理论授课中也都积极深入到学生中去,而不是单纯地站在讲台上讲解,譬如经络循行部位的描记、腧穴的实置、针刺的操作方法等等内容,我们都是一边讲解一边演示,并在老师或者学生身上进行实体示范,而且学生可以自由的练习模仿,而不是呆呆地观看,实践表明,这种讲解方式可以让学生迅速形成鲜明直观的感性认识。
4.2 提高认识强调技能训练的意义 目前的针灸临床由于患者选择医生的问题,使得学生临床实习中动手机会大幅度削减,学生操作技能的提升成为一个难题,如此也势必影响未来针灸临床高水平医师的培养,因此,在临床实习的窘况得不到解决的情况下,课堂教学中学生技能的训练与提高,就成为针灸教学的重中之重。我们针灸基础各相关学科均充分强调上好开学第一课的重要性,要以纲带目,通过实例说明实践技能的重要性。却看不到明显的效果,甚至百无一效,以至产生不用手法一样有效的想法呢?两个问题,层层递增,用问题来讲解手法的重要性,用问题来比如对于《刺灸法》课程,学生都已知道是学习扎针、学习手法的课程了,而学生在此之前,就已经在试着扎针、试着应用手法了,你再照本宣科地讲练习的重要性,学生自然就难以感兴趣了,把握住这一点后,我们便先通过典型病例介绍针灸的神奇疗效,再询问学生的应用体验,二者自然会有天壤之别,可为什么同病同穴竟然不同效?为什么专家用了手法,百用百效,而我们用了手法,说明手法训练的重要性,从而将学生技能训练的热情调动起来了,其次,将“三步练针法”的介绍提到第一课上来,让学生及早明确训练的方法和目的,以增加训练的自觉性。
经过以上改革尝试,我们发现,学生的针灸临床能力有了一定的提高,如何更进一步提高学生动手能力,让学生能真正熟练掌握临床操作及临床应用,我们将在今后的教学中进行更深的探讨,以让《针灸学》的教学水平得到更进一步的提高,把学生培养成更适合新时期形势的合格的医疗人才。
参 考 文 献
篇4
针灸治疗学是以中医理论为指导,经络腧穴为核心,遵循辨证施治原则,以针法灸法为手段,进行防病治病并阐明其作用机理的一门临床学科,也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临床学科。相比之下,学生动手能力较差,对针灸在临床应用与辨证论治方法含混不清,为更好地激发学生对针灸治疗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其分析解决问题能力,提高他们的临床思维能力,迫切需要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介入来提高临床实用型人才的培养水平。以问题为基础的学习(PBL)模式是目前国内外医学教学较为流行的新型教学法。
1.PBL教学模式的含义
传统的医学教学方法以教师给学生提供信息和知识为先导,要求学生记忆,达到学习目的。教师在这一过程中是教学的中心,学生相对被动地接受知识,这易导致理论与实践分离,学生不善思考,缺乏创新见解。传统医学教育模式下知识传授缺乏系统性,临床技能获取是表观的、肤浅的。1969年美国神经病学教授Barrow在加拿大麦克马斯特大学首创PBL教学模式,该模式鼓励学生成为学习的中心,激发学生的创新与思考能力,促其主动获取医学知识。教师的作用重点在于帮助学生依据问题收集相关信息并协助学生正确分析和推理,最终得到解决临床问题的确切理论依据。PBL模式交给学生的根本是方法,所谓“授人以渔”,目的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根据中医学知识体系的自身特点,在中医专业课教学中采用PBL教学法,使学生带着问题去学习、思考、讨论,可以增强学生学习的目的性,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及学习积极性,并逐步培养和提高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2.PBL模式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
2.1具体操作
PBL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学生以小组为单位,针对一系列的临床问题进行讨论,在教师的指导下对相关的资料进行推理、论证并归纳给出合理解释。
组建合作学习小组:根据本课程章节的内容,任务难易程度,学生多少进行分组,每组5―10人。
2.2构建新问题
PBL模式的核心是“问题”,问题从哪里来?问题的引入必须结合临床实践,不是单纯依靠几本教材或教参的课后习题就能建立PBL模式的问题核心。对学习有指导性的问题需要教师对每一个临床过程细致地观察并总结、提炼而得出,只有这样,引入的问题才具备实用性、启发性,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其创新精神的发挥提供自由空间,所以,在PBL模式的具体实施过程中,把问题的设计作为重点。问题涉及的知识范畴主要针对针灸治疗的常见病,多发病且疗效较显著的一些疾病,这样学生容易发现问题,对教师的提问也容易理解,相关信息较多,便于学生收集,有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还有就是在操作方面,提问应更多地集中在针灸的操作技术,如针刺补泻,行针手法等。
如在学习针灸治疗学“中风”后,可以提问:患者,男,45岁,时常有眩晕,未予介意。一日晨起,突然跌仆神昏,症见:神志恍惚,面色苍白,呼吸低微,畏寒肢冷,小便失禁,言语喃喃不清,左半身不遂,脉沉细。请问中医应诊断为何病?诊断依据是什么?针灸该如何治疗?是否还有其他治疗方法?还需做一些什么检查?由此引出一系列相关临床问题。为回答以上问题,学生必须弄清楚什么是中风,其如何诊断,中风有何表现,有何危害,如何治疗,治疗方法有哪些等问题。在组织讨论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就上述内容进行发言,最后总结并归纳为答案。
在课前,教师应先提问有关的问题,让学生查阅资料,然后把自己查到的相关信息与他人共同讨论,整理补充,最终得出自己的答案,同时也获得了与中风相关的中医学基础知识,中医诊断学知识,中医临床辨证论治,针灸治疗方法知识及有关中医护理中风等较完整的知识。
篇5
一、做好课堂教学
1.课前认真备课
十几年的教学实践使我们认识到,讲课决不打无把握之仗,针灸课更不能例外,必须准备好每一节课,只有这样,课堂上才能得心应手,生动有趣,所以在每期讲课前,我们都根据教学大纲,认真研究教材,弄清教学目的和要求,熟练掌握教学内容,认真书写教案。
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还要了解学生的特点和学习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如临床专业的学生,自学能力强,应着重启发和引导,而护理专业的学生大都是女生,学习兴趣虽然高,但大都胆小,不敢在身上试针,这就要加强示教。不但要背教材上有的,也要备教材上没有的,特别是十四经穴定位、主治及操作方法,单调、重复,讲起来枯燥乏味,若能把必要的参考资料,如对腧穴的文献选编、近代研究、治病原理、解剖部位及临床应用的典型例子等充实进去,以扩大学生们的视野,开阔知识领域,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
教案写成,并非万事大吉,备课任务只是完成了一半。当需花费很大精力去研究具体讲授方法。在每次课之前,还要进行一次“演戏”,以便发现问题及时纠正。由于课前做了充分准备,讲课时才能运用自如。
2.上好第一节课
学生们对学习针灸有浓厚的兴趣,但也有一部分人对经络理论、针灸的疗效持怀疑态度,为了坚定他们学好针灸的信念,提高其学习的自觉性,所以在给每个班讲授的每一节课时,都不吝口舌,大讲古往今来针灸治病的神奇疗效,向学生们灌输针灸的伟大和优越,以期收到“信则灵”的效果。从上古时期的砭石治病、烧土祛痰,讲到扁鹊针药并用,使虢太子“死”而复生的故事;从华佗扎针下死胎,用针刺治头风,讲到现代用针灸治愈急症、针麻术,进而讲到近些年来,针灸如何被国外推崇,风靡世界许多国家,使学生们听得全神贯注,无不佩服针灸的神奇作用,对针灸术产生浓厚的兴趣,从而为后来的学习奠定了基础。
3.善于概括,重点掌握
腧穴是针灸的施术部位,因此,正确掌握腧穴的主治作用,如同深刻了解药物的性能一样,具有重要的作用。但因腧穴繁多,主治作用不一,为了加深印象,便于记忆,在讲明各个腧穴主治作用后,归纳其共性和个性,用两个或多个穴位比较的方法讲解其主治作用,收效较好。如足阳明胃经,头面部的腧穴,主治头面、口齿、眼部疾患;腹部和下肢的腧穴,治疗胃肠病证为主;膝关节以下的穴位还可治疗头面部的病证等。这样,只要记住某一部位的腧穴,对于它们的主治病证基本上就可以掌握了。至于有特殊作用的穴位为少数,记起来就容易得多。
4.充分利用图表、模型和多媒体教学
在我国宋代就有用针灸铜人进行直观教学的经验,实践证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为了达到直观教学的目的,几年来,我们不但购买了一批塑料人体模型和耳穴模型,还自制了一些经络循行路线挂图。上课时,提前将针灸模型发给学生,挂图悬挂在教室里,再配上多媒体教学,这些模型和挂图中,标有十四经络、腧穴、耳穴的位置,通过学习,加深对经脉的循行分布,一般腧穴及耳穴位置的印象。这样,在课堂讲解时,就比较省力,学生也容易理解记忆。
5.多做示范动作
有些腧穴,很难用语言来表达它的准确位置,如讲曲池穴的定位:屈肘,在肘横纹的外侧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学生会感到空洞,不好着摸。结果,有些虽然记住了定位方法,但准确位置不能掌握。若教师一边讲,一边示范,另外,也让学生跟着老师在自己身上触摸。这样一比划,印象就深得多。
二、上好示教课
示教是巩固课堂知识的重要环节,特别是腧穴的定位,有时不能用语言表达出它的准确位置。在教师讲完腧穴的定位、主治及操作方法,同学们有了初步的印象后,由学生按照老师的讲解方法,两人一组,一边叙述腧穴的定位,一边相互在身上划经点穴,老师巡回从旁指正,这样,可以充分发挥教与学的积极性,巩固课堂知识;或者划分小组,老师在一个同学身上点划,其他同学在一旁观看,动脑筋思考,特别是对自己点不准确的腧穴,再经老师指点,会掌握得更牢。
三 重视临床见、实习
学生对经络、腧穴及操作方法初步掌握之后,通过见、实习,加强感性认识,使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在授课过程中,教师可在学生中找典型病例,先做示范,再指导学生操作,这样,不仅巩固了课堂知识,而且对针灸适应的临床病证有了初步的认识,为学习好常见病的针灸治疗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一学生失眠,在针刺神门、三阴交等穴后,该生夜晚睡眠非常好,他亲自体验了针感,证实了针灸治疗失眠的效果,也掌握了这几个穴位。用针灸为学生治病,使他们体验了针感,观察了针灸治疗的效果,在老师几次示范操作之后,同学们就可以用针灸治病了,这是见、实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当然,有条件的,可集中安排到医院见、实习。
见、实习完毕,要求学生做好记录,包括画出经脉的体表循行,标出常用穴位的准确位置,并写出心得体会等,从而引导学生系统重点的复习,巩固所学的知识。这样从课堂讲授到学生之间在自身上点划,相互点穴,老师示教,临床见、实习,共有四次复习机会,使每个学生都有听、看、点、练的机会。通过记录心得体会,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加强师生之间的交流,沟通师生的感情,有利于教师改进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 基础教学;地位;特定穴;针灸学
[中图分类号] R245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8(a)-0140-03
针灸学基础是针推专业的基础理论课程,根据教学大纲要求,特定穴是腧穴总论中的重要内容,也是为今后腧穴各论的学习打基础的重要依据[1]。因此,作为针推专业的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以特定穴为中心,对其内容进行合理的设计和安排。围绕特定穴这一主题,抓住重点内容讲深讲透。不仅要讲好其中的概念,而且应详细讲述特定穴的临床应用,并从不同角度对十四经腧穴中具有特殊治疗作用的特定穴进行归纳、分析、比较、总结,使学生在短时间内尽快掌握所学知识。特定穴包括五腧穴、原穴、络穴、郄穴、下合穴、八脉交会穴、募穴、俞穴、八会穴、交会穴十个内容,而每一类特定穴都有其特殊的含义和治疗作用,临床疗效极为显著。特定穴在整个经穴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大多数的特定穴是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还有一部分特定穴是分布在躯干部和全身[2]。本文仅根据特定穴的含义、作用和临床应用简要论述特定穴在基础教学中的重要地位。
1 四肢部的特定穴
1.1 五腧穴
五腧穴是个难点,其分布部位决定了它们的重要性,它们是分布在四肢肘膝关节以下的井、荥、输、经、合五个腧穴,结合临床不仅能发挥近治作用,而且具有远治作用,有些还有特殊作用。例如:足太阴脾经的“合穴”阴陵泉,不仅能治疗局部病,即膝关节痛;而且能治疗远隔病,因阴陵泉为足太阴脾经的合穴,五行属水,应于肾。所以本穴具有健脾益气,利湿消肿的作用,常用于治疗腹胀、暴泄、水肿、黄疸、小便不利等症。由于肾虚精关不固而滑精,膀胱失约则失禁;或由于气虚下陷,气不摄精而滑泄,膀胱无力约束而遗尿。因足太阴经筋上循阴股,结于髀,聚于阴器,故又用于痛、妇人阴痛等症的治疗。现代临床报道,针刺阴陵泉有调整膀胱张力的作用,松弛者使张力增强,扩张者可使之紧张;针刺阴陵泉可使不蠕动或蠕动很弱的降结肠及直肠的蠕动增强;针刺阴陵泉对中枢神经系统功能也有一定影响。因此,阴陵泉在临床中为治疗水湿病的要穴。
1.2 原穴
原穴是指脏腑原气经过和留止的部位,又是人体原气作用汇聚的部位,因脏腑病变往往反应于十二原。故原穴在临床中既可诊断脏腑病,又能治疗脏腑病[3]。如:取肺经的原穴太渊可治疗由肺脏所反应出来的咳嗽、气喘等;取肝经的原穴太冲可治疗由肝脏所反应出来的口苦、胁痛、头痛、眩晕、目赤肿痛、近视、面瘫等。其机制为原穴是人体原气作用所汇聚的部位,是五脏秉受水谷之气而输注于三百六十五骨节的气化所在,是使脏腑表里之气相通的穴位,所以,针刺原穴能够通达三焦之气,调节内脏功能,从而治疗内脏疾病。现代临床报道,针刺太渊穴对肺功能有明显调节作用,说明太渊穴能改善肺通气量,从而使肺呼吸机能增强;针刺太冲穴能改善眼部的微循环,增加眼部的血运;对高血压头痛有较好的降颅压的作用;因此,临床中每每用之皆获良效。
1.3 络穴、郄穴及八脉交会穴
络穴是络脉在本经别出部位的腧穴,络穴与络脉有着密切的联系,络脉在表里两经之间起着纽带作用,加强了经脉与经脉之间的相互联系。因此,络穴是络脉、经脉彼此交通的枢纽,故取络穴不仅可以治疗本经病,也可治疗与其相表里两经经脉的病证[4]。如:取胃经的络穴丰隆穴既可治疗脾胃病,又可治疗痰多、咳嗽、哮喘等痰证;因丰隆穴是足阳明胃经的络穴,联络于足太阴脾经,故取之可治疗表里两经的病证;因脾为生痰之源,根据“百病皆由痰作祟”的道理,故临床中丰隆穴是治疗痰证的最好腧穴。另外,还有肘膝关节以下的郄穴,临床中主要治疗脏腑的急性病症,如:急性崩漏时取脾经的地机穴,急性心脏病时应取心经、心包经的阴郄、郄门等穴。还有上下相配的八脉交会穴,其中,公孙与内关,公孙穴通于冲脉在下,内关穴通于阴维脉部位在上,从奇经循行来看,冲脉和阴维脉都是沿着少腹循行上胸,故将两穴合为一组,共同治疗心、胸、胃三方面的病证。
2躯干部的特定穴
2.1募穴
募穴分布在胸腹部,临床中多以治疗腑病为主,例如:膀胱募穴中极穴,是膀胱经气所汇聚之处,该穴居于脐下4寸,腹中线上,位于小腹部,内对应于膀胱,针后对膀胱具有双向的调整作用,故取之既可治疗癃闭,又可治疗遗尿。中极穴归属于任脉经穴,任脉之循行起于中极之下,上毛际,循腹里,上关元;又系任脉与足三阴之交会穴,而三阴经循少腹,结于阴器,前阴又为宗筋所聚,足少阴肾经又藏精,主生殖,开窍于二阴,故取之可治疗生殖系统的遗精、阳痿、疝气等疾病;肝藏血,脾统血,肾藏精,且肾为先天之本,肝肾系于胞宫,中极穴内对应于胞宫,女子又以冲、任为本,冲脉为血海,任脉主胞胎,针后又能调节肝、脾、肾,故可治疗因肝、脾、肾三脏亏虚,冲任失调而致的月经不调、带下、痛经、崩漏、阴挺等妇科病。现代临床报道:针刺中极穴对膀胱功能有双向调整作用,可使紧张性膀胱松弛,也可使松弛性膀胱紧张;对垂体-性腺功能有影响,针后可使继发性闭经患者突然出现激素撤退性出血;可引起血浆黄体生成素、卵泡刺激素水平发生变化,改善迟发排卵,在抗老保健方面有一定意义。
篇7
实验针灸学是针灸学科新的分支和重要组成部分,是通过实验研究阐明针灸作用规律原理的。[1]《实验针灸学》是针灸推拿专业的学生在掌握传统中医针灸知识,结合中医基础特色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诊断学》、《中医内科学》的知识搭建,系统学习《人体解剖学》、《生理学》、《病理学》、《药理学》和《神经病学》等公共课程的基础上而开设的。实验教学是《实验针灸学》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2],为提高教学效果,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笔者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开展以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为先导的教学实践。
一、明确教学大纲质量要求,探讨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思路
教学大纲是一切教学活动的准则,《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改革应该遵循教学大纲质量要求,并根据不同教授对象制定明确的培养目标。目前本教研室主要承担针灸推拿专业五年制、全英班、专升本及中医七年制针灸推拿方向等4个专业的教学任务。不同的医学背景和学制决定了实验针灸学实验教学的多样性及针对性。在不影响各班级整体培养目标的基础上,以最大程度上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是完善教学大纲的原则。并且相应对教学设计、考核形式做出调整,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形成性评价教学体系。
传统教学多以教师讲授为中心,学生是被动学习,实验内容多是按照理论教学相关章节内容再现的验证性实验。学生只是按部就班进行,缺乏思考问题的积极性,未能达到全面提高学生科研素质的教学要求。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是打破传统教学方式的有效手段。在此过程中,要求学生完成本课程全部理论学习和熟悉基本实验操作后,根据传统针灸知识和现代科研技术,模拟科研课题要求,确定研究目标,撰写科研标书,开展自主设计实验。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考核重点是整个实验设计和实验操作,实验结果不再是评价的唯一标准。
二、根据实际教学情况,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
1.实验教学课时设置。目前《实验针灸学》本科教学中总学时为48学时,安排28个实验教学学时,实验教学与理论教学课时比例高于1∶1。自主创新性实验安排在最后一次实验教学,目的在于通过理论课的学习以及上一阶段演示性实验和验证性实验操作后,学生对中医针灸科研活动有了客观的认识。同时,学生对实验室条件、个人知识结构及实验操作能力有了一定的认知后,在教师指导下更有利于自主创新型实验的开展。本次自主创新型实验改革以我校2012级中医七年制针灸推拿方向专业的同学为试点,安排8个学时自主创新型实验教学。经过前期准备后,其中2个学时是每个实验小组依次向全班同学介绍实验目的和设计思路,教师进行点评和修改。4个学时进行实验操作,包括课后实验小组分析记录结果和完成实验报告;另安排2个学时给每个实验小组制作PPT,汇报实验结果及体会,各实验小组进行讨论,教师进行点评,并结合整个自主创新性实验过程进行评分。
2.自主创新性实验设计总体原则。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目的在于打破枯燥的传统实验教学模式,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质量。要求学生在设计过程中,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团体协作精神,跳离固有的框架大胆创新。创新并非是毫无依据的天马行空,要求学生遵循科研设计原则,注重培养学生科研素养的严谨性。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在结合所学理论知识和参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进行创新,要有现实意义。另一方面,由于现代科研技术发展日新月异,《实验针灸学》研究手段多样,所以实验设计既要运用先进的实验方法,同时也要结合实验室的实际条件合理开展。在此过程中,教师要把握好学生实验设计的方向,实验器材的选用以及实验时间的控制,必要时反复修改实验方案,体现自主创新型实验的可行性和简约性。
3.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具体执行方式。(1)实验设计。2012级中医七年制针灸推拿方向共有学生65人,实验改革教学中以5名学生分为一小组,共13组。每组组员共同讨论决定研究内容后,分工合作开展实验设计。每个小组必须查阅相关文献资料,撰写文献综述,为自主创新型实验设计提供必要的理论支持。在完成文献综述的基础上,根据实验室提供的仪器设备制定科学可行的实验计划。实验计划格式参照实验指导手册,包括题目、目的、原理、实验对象、实验器材、技术路线、观测指标、注意事项及可行性报告。每个实验小组必须上交文献综述,并派出代表在课堂上依次汇报实验计划,经教师评阅通过后方可正式开展实验。(2)实验操作。在实验过程中,主要培养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由于有了验证性实验的锻炼,学生已掌握基本的实验操作,特别是在建立动物模型和实验仪器操作方面。因为实验条件限制,实验时间和实验动物的数量并不能像正式科研实验那么充裕,有些实验小组之间进行对照研究,这就要求组与组之间要有默契的协作配合,在实验设计的时候需要更高层次的统筹了。另外,每6个实验小组配备一位老师和两位实验员进行协作,主要是起到随时指导和辅助学生完成既定实验计划的作用,保证实验能够安全进行。(3)实验汇报。在完成实验操作后,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和相关文献分析实验结果。尤其是对与预测不相符的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探讨可能存在的问题。实验讨论部分主要从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实验操作的严谨性等方面展开。各实验小组依照实验报告内容制作PPT,派一名同学在课堂上进行汇报,接受同学和老师的评阅和提问。各组同学汇报结束后,就汇报内容进行全班相互讨论,总结经验教训。教师讨论结果进行点评。并根据各组实验总体完成情况,实验设计的创新性、可行性、合理性以及答辩结果进行评分。评分标准提前向学生公布,着重考查学生的科研思维和实验操作能力,减低实验结果在考核成绩中的权重,所得分数,占期末总评成绩的20%。
三、总结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体会
1.开展时机。中医七年制针灸推拿方向是我校培养新时期中医针灸复合型人才的重点班级,而《实验针灸学》是本专业的限选课,设置在第三学年的第二学期。此时学生已具备一定的传统针灸理论和实验基础,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是具有可行性的。同时,结合七年制学生的整体培养目标,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是具有必要性的。经过七年的培养,该专业的同学最终是获得硕士学位。这就要求在《实验针灸学》教学活动中完成从本科教育向研究生教育的自然过渡,这是由《实验针灸学》的教学目的和学科特点所决定的。自主创新性实验要求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在充分了解研究问题当前发展趋势的前提下,完成科研实验设计,逐步培养学生的科研思维,为研究生阶段的学习做好必要的准备。
2.培养能力。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锻炼了学生综合能力。本科教学不应只是停留在传统的理论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只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才能在日常学习中发现问题,迸发创新思维。在开展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同时,也完善了考核制度。形成性评价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总结性评价,考核了学生在进行实验设计、实验实施及实验汇报全过程的综合能力,既体现了对热点问题的触觉,也提高了查阅文献资料的能力;既结合了基础理论知识,也加深了对学科前沿研究发展的认识;既熟悉了现代科研的先进技术,也加强了实验操作能力。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改革有利于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有利于全面提高学生综合科研素质,实现培养复合型中医人才的教学目标。
3.共享资源。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要求是多学科的交叉融合,学生在准备实验设计过程中,要充分利用学校各种仪器设备资源、多媒体资源、网络资源和图书馆资源,甚至进行多课程结合或跨专业设计,达到资源共享、优化资源配置的目的。另外,在实验汇报交流中,各组学生通过讨论学习,相互吸收专业信息和经验教训,也是资源共享的又一体现。
4.教学相长。自主创新性实验教学在提高学生综合能力的同时,必然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整个过程中,教师负责指导学生进行资料搜集、方案设计,并把握创新性实验的总体方向。在鼓励学生勇于创新的同时,学生反馈的信息以及在实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就更高层次了,促使教师的能力水平不断提高。而且,经师生交流讨论的结果,也丰富了教师的教学活动和推动实验改革的发展,为下一阶段的工作提供依据。创新性实验的教学目标不但要培养学生的综合科研素养,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严谨科学的治学态度。教师要将此贯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以身作则,树立正确榜样,引领学生进步。
篇8
关键词:针灸学;实训教学;新教师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139-02
《针灸学》是中医院校所有非针灸专业学生的基础课,包含了针灸的基础知识和针灸技能的操作,是一门介于基础与临床之间的桥梁课程。《针灸学》操作技能的实训至关重要,操作技能的熟练与否直接关系到学生对针灸知识的掌握情况。我校《针灸学》已达湖南省级精品课程水平,本教研室已有多年针灸实验训练课经验,并配以相应的实训考试,形成了一套较完善的授课——考核体系。笔者从事《针灸学》教学近5年,现就新教师在进行针灸实训教学中发现的问题总结如下。
一、心理状态不稳定
新教师由于刚刚走上教学岗位,受人际关系转变和工作压力的影响,心理状态往往处于波动状态。实训课不同于理论课,由于大部分的时间是学生自己动手,因此有一定的趣味性,但在课堂掌控上也有一定难度。在和学生交流时,新教师常会出现一些问题,如带个人喜恶区别对待学生,对重复讲授的内容感到厌烦等。因此对于教师来说,良好的心境和情绪是必不可少的。解决方法:新教师要尽快地熟悉和适应新环境,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为自己创造一个轻松愉快的工作环境。常常进行自我心理调整和反省,热爱所从事的教育事业,热爱自己的学生,有高度的责任心和足够的耐心,才能从真正意义上做好教学工作。
二、缺乏教学思路
新教师由于刚经历由学生向教师身份的转变,往往缺少独特的教学思路,在教学过程中容易陷入传统的“填鸭”式教育模式。教学思路是影响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传统的“老师教,学生学”的教学思路固然能培养出基础知识扎实的学生,但是这样的学生往往成为别人眼中的“书呆子”,学到的知识都是死记硬背来的,老师怎么教,学生就怎么做,不会举一反三,没有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思想。如毫针的进针手法实训中,每个老师的操作手法都不一样,不能强求学生完全按照自己的手法操作,也许这种手法并不适合学生,这样培养出的学生最多是老师的翻版,因此,无法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解决方法:教学思路向“老师教学生学”转变。教师首先要深化自己对理论知识的认识,在教学过程中多采用启发式教学,注重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注意发掘学生自身的特点,因材施教,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手法,启发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三、照搬前人经验
跟老教师随堂听课是新教师在上岗前必须经历的阶段。老教师拥有独特的教学风格及丰富的临床和教学经验,讲授时往往能脱口而出,侃侃而谈。随堂听课可以提高新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可以说是一条提高教学质量的捷径。但是新教师容易由此产生依赖思想,认为我照着老教师的内容一字不落地讲就可以了,甚至还有连教学风格都照搬的现象。这样一来,新教师就完全成了老教师的翻版,没有自己的思路和思想,万一学生上课提问,新教师恐怕会哑口无言。解决方法:认真听课,做好笔记,对于实验涉及到的理论知识要领悟吃透,充分准备讲稿。综合分析老教师们授课的特点,取人之长,在讲稿中融入自己的理解,多向老教师请教,多试教。寻找适合自己的授课风格和特点,突出个性。
四、教学重点不突出,教师讲授时间长于学生操作时间
一般2个学时的实训课,老教师只讲授20~30分钟,而新教师要讲授整整1学时,将书本上的内容全部提到,即使强调了重点,但在讲授过程中泛泛而谈,没有体现出重点和难点。只留下1学时给学生自行操作,导致学生没有充分的课堂练习时间。对技能的每个细节讲得面面俱到,学生只是机械地模仿,这样只会削减学生对技能操作的想象力和预见力,影响课堂教学效果。解决方法:合理分配时间,在教学预案中列出各个教学环节的时间表,避免虎头蛇尾的课堂结构,避免把教学活动分割成太多节点。充分思考教材章节之间的内在联系,掌握教材的重点、难点,把握教材的逻辑结构。
五、不善于在教学中发现问题
教学时完全教学,对班上学生整体操作水平不了解,到考试时才注意学生的技能掌握情况。尤其在毫针进针手法的操作上,学生往往难以把握操作的要领,只是一味模仿老师的手法,甚至一直运用错误的手法。如果教师无法及早发现,不仅造成学生学习的失误,还会挫败学生的信心,削减继续学习的兴趣。解决方法:每节课在学生动手操作时要仔细观察,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可采取课堂手法比赛,提高学生兴趣,选拔手法好的同学多演示,培养同学间互帮互助的和谐关系。
六、对学生有求必应
初学者在针灸操作时往往因为害怕而不敢下手,因此针刺也特别慢且痛。几乎所有的学生都会要求教师扎针,对同学相当不信任。在实训初期,教师可以适当给学生扎针,一是示范作用,让他们体会针感,二是帮他们消除恐惧感。但是随着实训课的进一步开展,教师应以指导为主,不宜代替学生完成操作步骤。解决方法: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手法,在教师指导下,鼓励学生逐步开始自己动手治病。培养学生的勇敢和自信,以及学生间相互信任、相互支持的团队精神。开展义诊活动,鼓励学生实践,增强学习兴趣。
七、学生不同,内容相同,深度不够
我校有七年制本硕连读、五年制本科和五年制三本等三种不同层次的学生。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新教师难以在授课内容中体现出层次的差别,存在授课内容雷同、在不同的课堂简单重复的问题,难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新教师备课内容主要以书本知识为蓝本,加上随堂听课笔记及查阅相应文献资料,内容很多,但是深度不够,容易出现“把大学生当小学生教”的情况。解决方法:针对不同层次学生准备不同的讲稿及不同深度的课件。本硕连读学生可以在掌握了基本操作技能的基础上适当介绍古典针法等内容,可制作PPT、FLASH课件等教学形式多加演示,开拓他们的眼界。五年制三本学生则以掌握基本技能为重点。
通过5年的教学实践,笔者发现了不少自身存在的问题,有些由于受教学年限和经验的限制,有待在今后的教育活动中改进,有些则完全可以及时发现及时解决。因此,新教师首先要做到对自己严格要求,除了掌握书本内容之外,还要不断吸收新知识,提高自身的理论认知水平。在师德教育上也不能放松,要做学生热爱的老师,真正关心爱护学生,平等对待学生,满足学生理解和求知的需要,尽自己的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只有认真做好每一件事,走好每一步,才能成为一名合格的高校教师。
参考文献:
[1]常小荣,严洁,张泓,杨茜芸,王超,欧阳亮.《针灸学》精品课程研究与实践[J].湖南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7(4):73-75.
[2]牛艳.新教师如何较好地开展实验课教学[J].华章,2007,(8):154.
[3]金燕娜.对新教师课堂调控的几点建议[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8,(8):31-32.
[4]胡惠媛,朱虹.高校新教师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方法探析[J].科技创新导报,2008,(18):199.
[5]常小荣,张泓,杨茜芸,王超,周国平,欧阳亮.《针灸学》多媒体课件的研制与应用[J].中华医学研究杂志,2005,5(12):1315-1316.
[6]常小荣,张泓,杨茜芸,王超,欧阳亮.利用FLASH动画突破针灸学教学难点的研究[J].2005,4(11):1218-1219.
[7]杨茜芸.计算机辅助教学在针灸学教学中的应用和体会[J].湖南中医药导报,2003,9(3):87-88.
篇9
基于循证医学证据评价体系对针灸医学的启示,根据针灸学科的发展现状和特点以及证据来源范围,本研究确定的针灸研究证据范畴主要包括:现代研究证据、古籍载录证据、专家经验证据,其中现代研究证据又包括随机对照试验研究、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下面对各类研究证据的特点和纳入理由作简要阐述。
1.1古籍载录证据流传至今的针灸古代医籍是历代针灸临床经验的积累,不仅涵盖了针灸安全有效的成功经验、针灸的适应症、禁忌症和注意事项等有价值的信息,并经过几千年临床实践反复证实了其真实性、可靠性和适用性。因此,古代医籍载录的相关针灸防治疾病证据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古籍载录证据涵盖清代以前所有针灸治疗类文献,从内容形式上说主要包括以疾病为纲的针灸处方文献和针灸医案。
1.2专家经验证据经验类文献对于临床医学来讲往往是最直接的体验记录,是临床实践与医学理论相结合、突破和创新的结果,具有较高的理论概括和实践指导意义。因此针灸专家经验总结也是针灸临床决策不可忽略的最佳证据之一。本研究纳入的专家经验总结主要为1919年以后国内针灸专家的临床经验类文献,按照专家资质分为针灸名老中医专家经验和一般针灸专家经验。
1.3现代临床研究证据近现代临床研究文献是针灸临床研究证据的主要来源。针灸学的特点之一是辨证施治,强调个体化治疗,并且疗法丰富,因此采用统一、标准化治疗方案的针灸临床随机对照试验并不足以代表针灸临床研究的全貌。因此,本研究除了纳入随机对照试验研究,还纳入非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病例序列研究和个案报道,没有纳入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
(1)随机对照试验:随机对照试验(randomizedcontrolledtrial,RCT)是被认为是评价医学干预措施有效性和安全性的最佳研究设计,证据的论证强度和科学性最佳[4]。本研究将RCT作为针灸研究证据之一,但对于针灸RCT的评价既要考虑试验设计完成质量,又需考虑到针灸临床实际。
(2)非随机对照研究:目前,非随机的临床对照研究(Clinicalcontroltrial,CCT),仍在中医药、针灸领域中占据多数地位[5]。这类研究虽未采用随机方法,但采用对照组进行比较,故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仍能给针灸临床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或线索。因此,非随机临床对照研究为本研究针灸研究证据纳入来源之一。
(3)病例系列研究:病例系列研究(Caseseriestri-al)的价值在于可用于观察临床对照试验排除的患病人群,可以充分施展针灸辨证论治特点,且费用低廉,而且在国内发表现代临床研究文献中,病例系列研究最多,故本研究也将其纳入针灸研究证据的范畴。
(4)个案:个案(Singlecasestudy),也称单个病例报告。针灸个案往往灵活多变地记录针灸疗效卓著的治疗方案或完整的治疗变化过程,是最能体现中医辨证论治、针灸疗法复杂干预特点的文献形式,对于针灸临床实践具有一定价值。因此个案也是针灸研究证据的纳入范畴。需要补充说明的是,系统评价或Meta分析是循证医学提倡的最佳证据之一,但针灸治疗方案随辨证论治灵活多变,强调临床研究的“同质性”的系统评价和Meta分析不足以一一对比分析,难以顾及针灸辨证论治、复杂干预的核心特点,故本研究没有将其纳入临床决策分析的研究证据范畴。
2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质量评价方法的建立
本研究在《循证针灸临床实践指南-面瘫》制定过程中形成的针灸研究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基础上,借鉴已有中医领域的证据评价方法和标准[6-7]进行补充和完善,初步建立各类针灸研究证据质量评分标准和分级标准。
2.1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古代医籍中的证据是论述性的,是临床经验记载或具体医疗过程的描述,故此,本研究主要考虑医籍质量、医家资质、记载形式(医案、论述)、证据应用强度、内容完备程度等因素,初步建立古籍载录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其中符合第2条者为经典著作文献,符合第3条者为历代沿用的古代证据。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珍籍:本研究指王雪苔教授主编的大型丛书《针灸古典聚珍》中的收录67种针灸医籍。古代针灸经典著作:采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本研究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经典著作指《素问》、《灵枢》、《难经》、《甲乙经》。古代针灸名医:依据中医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史[8-9],用专家咨询法和小组讨论相结合的方法,初步确定的古代针灸名医有33位,包括:黄帝、扁鹊、华佗、涪翁、郭玉、曹翕、吕广、皇甫谧、王叔和、徐秋夫、徐文伯、葛洪、甄权、杨上善、孙思邈、王焘、王惟一、王执中、何若愚、阎明广、窦汉卿、王国瑞、滑寿、徐凤、凌云、高武、汪机、马莳、杨继洲、李时珍、吴崑、张景岳、李学川。记载为历代沿用:指该治疗方案在历代专著中重复应用。
2.2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专家经验总结一般由专家自己或他人概况归纳而成,来源范围包括专家经验代表性专著和期刊论文。本研究一方面结合疾病的诊治特点制定纳入排除标准,一方面依据专家范畴界定、作者、载体形式及经验总结可靠性等因素,初步制定专家经验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1)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前3条中1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且须符合前4条中2条以上(含2条)。低质量文献:得分﹤4分者。(2)评价指标说明:针灸领域名老中医专家的界定:在时间范围上界定为民国至今的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进而依据文献学、医学史及针灸发展过程[8-9],参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公布的第一批、第二批、第三批、第四批全国老中医专家学术经验集成工作指导老师名单,经过专家咨询、讨论和总结,初步确定近现代针灸名老中医范围,他们的代表性著作以及由他人完成的经验总结为证据来源。中文核心期刊:以北京大学图书馆编制的第一版至第五版《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为依据进行界定。
2.3现代针灸研究证据的质量评价方法(1)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基于CONSORT声明[10]、Jadad评分量表[11],结合针灸临床实际及文献特点对干预措施的质量控制标准、疗效指标、文献载体指标等进行补充,初步制定随机对照试验研究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11分者,且前3条得分≥3分,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10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第4~11条符合3条以上;或者得分≥8分者,且前3条得分≥2分,且必须符合第4~11条符合5条以上。低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3条得分≤1分;或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2)非随机对照试验: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非随机的临床对照试验研究特点,初步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3)序列研究质量评价方法:本研究在RCT评价基础上,根据病例序列研究特点制定该类证据的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具体见表5。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8分,且前8条标准必须符合5条(含5条)以上。中质量文献:得分≥8分,但前8条评价标准仅符合5条以下。低质量文献:观察对象没有明确的诊断标准;或得分﹤8分。(4)个案:针灸个案质量评价表及分级标准的制定考虑了载体形式、作者资质、病人诊疗信息完整性、治疗措施、疗效等因素,具体见表6。质量分级标准:高质量文献:得分≥5分者,且须符合第4、7条。低质量文献:得分﹤5分,或得分≥5分者,未符合第4、7条标准。
3针灸临床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的形成
本研究遵循循证医学的原则和方法,结合针灸学科特点,通过专家会议讨论、问卷咨询等方式初步制定了针灸循证决策的研究证据强度及推荐等级标准,证据质量与推荐强度的等级一一对应,即高质量证据推荐强度也高。
4结论
遵循最佳研究证据是实践循证医学的关键环节,而证据的评价是保证其利用的前提。因此,本研究将循证医学理念和方法与针灸学临床实践原理与现有文献特点有机融合,初步建立了符合针灸自身特点的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具有以下特点。
4.1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结合针灸自身特点
循证医学以客观、真实证据作为临床决策的可靠来源,其理念、思路和方法值得针灸医学深入研究和借鉴。针灸临床文献中同样也存在着大量应用于针灸临床决策的文献,故此本研究以从文献中挖掘真实、有效的治疗方案为目的,参考循证医学证据评价方法并结合针灸学科自身特点,建立应用于针灸临床循证决策的证据评价体系。该体系既包括RCT、CCT、病例序列等研究证据的评价方法,同时强调名老专家经验证据和古籍载录证据的地位和作用,强调反映针灸临床实际特点的证据如个案在评价体系中的作用,能基本体现针灸临床实践的规律和特色。
4.2以针灸临床决策为目的最大可能纳入研究证据
针灸临床研究证据评价体系是应用现代循证医学理念方法研究针灸临床决策的方法学探索,它跨越两个不同医学体系,但归根结底还是以针灸理论及其实践为根本的,因此该体系必须兼顾针灸临床个体化、经验性等特色。随机、对照、盲法固然是临床可靠性评价的最好方法,但中西医学两种完全不同的理论体系导致应用这些方法到针灸临床实际中尚有很多不适用性。针灸临床文献包含有RCT、CCT、病例系列研究、专家经验、个案报道、古籍载录证据等多种类型,各类型文献之间既有方法学可靠性上的强弱,也有针灸临床可适用性的高低,还有完成质量优劣以及针灸数千年传承的习惯等多方面的不同,因此本证据等级体系以目前针灸临床证据水平现状为基础,调和多因素对证据水平的评价影响,最大可能的纳入各类有价值证据。
4.3多角度考虑影响证据质量的因素
篇10
1.1中医针灸辨证针灸学诊疗已经形成了两种发展趋势。一种是传统针灸,另一种是现代针灸[3]。传统针灸即以经络脏腑学说为理论核心的体系,是中医传统医学的一部分具有独特的治疗疾病的手段。它是一种/内病外治0的医术,通过经络、腧穴的传导作用,以及应用一定的操作手法,来治疗全身疾病的。在临床上按中医的诊疗方法诊断出病因,找出疾病的关键,辨别疾病的性质,确定病变属于哪一经脉,哪一脏腑,辨明它是属于表里、寒热、虚实中那一类型,做出诊断。以通经脉,调气血,使阴阳归于相对平衡,使脏腑功能趋于调和,从而达到防治疾病的目的。现代针灸则是指近年有关现代化研究的成果所构成的理论体系,也就是以神经学说、神经-内分泌网络学说和神经-免疫网络学说为理论核心的体系。现代针灸采用现代科学理论,运用现代医学影像学、内镜检查、实验室检查、病理组织学检查、甚至基因检查等先进技术,从器官水平、细胞水平、亚细胞水平、分子水平,基因水平等微观层次上辨别证候,从而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一定客观依据的辨证方法。微观辨证的检测手段是中医传统的辨证论治和现代科学相结合的产物,现代科学的发展势必会对微观辨证的产生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准确而客观的评估,已被越来越多的国内外同行所接受,其发展前景十分看好。
1.2中医针灸疗效观察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可分三个层面。(1)凭借主观意识的诊断,这里面也包括患者自我的感知。传统中医由于受诊断条件的限制,在评价疾病的时候主要是限于这样一个层面。(2)体征,主要包括医生看到的临床诊相。体征的变化比主观的诊断要客观一些,重复性也更强一些。(3)现代的检验检查指标,如临床实验室免疫、生化检验指标,客观性强,重复性好。比如病毒性肝炎及由乙肝、丙肝和过度饮酒引起的肝纤维化患者,经过一定时期的中医针灸治疗后肝脏功能会明显改善,此时检验指标肝脏血清酶谱、蛋白质代谢及肝功能的改变是中医针灸发挥明显疗效的客观证据;在代谢综合征的治疗中,经过一定时间的中医针灸治疗,患者的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脂水平明显下降,能客观的反应中医针灸临床治疗的效果。
1.3中医针灸/治未病0/治未病0是中医重要的治疗理念。治未病的关键前提在于在发病之前能够甄别出有潜在发病危险的人群。在疾病轻浅的时候能够发现其恶化的端倪;在病情尚较单纯时能够预见其发展演变的轨迹。这样才能及时采取有针对性的中医药及针灸预防性干预措施。传统中医是以症状和体征为诊断依据的,但多数疾病出现症状时已经错过了最佳治疗时期,而这些疾病大多在出现症状和体征之前就已发生了生理学指标的改变。检验医学可以检测到这些客观指标的变化情况,恰当确定需要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的人群或患者,为中医针灸治疗发挥作用提供更大的空间。
2检验医学在中医针灸治疗中应用的意义
传统的针灸治疗形成于两千多年前的中医学理论体系,与其说是自然科学,不如说是自然认识与人文认识的混合体,二者的混杂与胶着构成了独具特色的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传统针灸临床治疗中仍然坚持以个人经验为主,依靠高年资医生和权威医生的教导以及古籍书中的记载为诊断治疗疾病的依据,简而言之仍未脱离经验医学。针灸技术的应用仍然停留在依靠传统经验和个人技巧的初级阶段。众多临床医生各成一家,各执一词,喜好打造个人特色,对个人认为的秘验严格保守或只传承于师徒之间。相互排斥不同意见,拘泥于古籍而缺少科学的临床治疗方法。长期以来造成传统针灸学理论体系的萎缩和生存空间的缩窄,原因之一就是缺乏强有力的科学实证。
而现代针灸的发展,对其治病的临床疗效进行了系统观察,并对经络理论、针刺镇痛的机制、穴位特异性、刺法灸法的高效功能等,结合现代生理学、解剖学、组织学、生化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以及声、光、电、磁等边缘学科中的新技术进行了实验研究。临床实践证实了针灸对内、外、妇、儿、骨伤、五官等科多种病证的治疗均有较好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