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细胞治疗范文

时间:2023-03-17 21:3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干细胞治疗,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干细胞治疗

篇1

干细胞是具有自我复制和多向分化潜能的原始细胞,是机体的起源细胞, 是形成人体各种组织器官的原始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它可以分化成多种功能细胞或组织器官,医学界称其为“万用细胞”。

■干细胞能治疗哪些疾病?

干细胞可以治疗的疾病有: 血液系统疾病,免疫系统疾病,神经系统疾病(包括运动神经元病,脑瘫,多发性硬化,脊髓损伤后的截瘫,遗传性共济失调),糖尿病足,股骨头坏死,脑血管疾病,下肢缺血性疾病,心血管疾病等等。

■干细胞治疗安全性及效果如何?

因为干细胞是一种未分化、未成熟的细胞,患者自身的免疫系统对这种未分化细胞的识别能力很低,从而避免了器官移植引起的免疫排斥反应及过敏反应等,使同种异体移植神经干细胞变得非常安全。目前,干细胞研究完成了干细胞的临床前全套安全性实验,包括急性毒性试验、长期毒性试验、致瘤性试验致畸性试验、局部刺激试验、发热试验和免疫毒性试验。结果表明,干细胞临床应用是安全、无毒的。在临床研究中,经过大量的临床病例研究表明,干细胞治疗除了极少数病人有轻微的发热、头痛外,无严重不良反应发生。

■什么是间充质干细胞?

间充质干细胞是干细胞家族的重要成员,在体内或体外特定的诱导条件下,可分化为脂肪、骨、软骨、肌肉、肌腱、韧带、神经、 肝、心肌、内皮等多种组织细胞,连续传代培养和冷冻保存后仍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可作为理想的种子细胞用于衰老和病变引起的组织器官损伤修复。

■什么是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

利用病人自体的骨髓,通过体外分离、纯化,将获得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回输以用来治疗多种疾病称为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已被广泛用来治疗多种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相对于神经干细胞移植,由于不存在供体受限的问题,目前备受青睐。

■哪些病人可以做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

自体骨髓间充质细胞移植可用来治疗各种难治性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包括脊髓损伤,截瘫患者; 脑瘫,小脑萎缩; 脑外伤,脑卒中(出血和梗塞),脑炎后遗症如脑外伤、脑中风导致的长期昏迷、偏瘫、失语、精神焦虑、抑郁等后遗症

神经系统退行性病,包括运动神经元病如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帕金森氏病、阿尔茨海默氏病,遗传性橄榄桥脑萎缩(OPCA)等。

另外,也可用来治疗外周动脉及下肢缺血性疾病,糖尿病及糖尿病足,股骨头坏死及骨软化症, 血管性末梢神经炎等难治性疾病。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神经系统疾病的原理是什么?

神经系统很多疾病发生的原理是神经细胞或组织变性死亡,功能减弱或丧失。干细胞具有能够分裂增殖和向多种细胞分化的生物学特性及能力。所以,通过干细胞移植来替代、修复患者损失的细胞,恢复细胞组织功能,达到治疗疾病的目标。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能通过:替代作用;神经营养作用而达到治疗的效果。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的禁忌症有哪些?

① 高度过敏体质或者有严重过敏史者 ;

②休克或全身衰竭生命体征不正常及不配合检查者;

③晚期恶性肿瘤;

④全身感染或局部严重感染需抗感染康复后;

⑤合并心、肺、肝、肾等重要脏器的功能障碍;

⑥凝血功能障碍如血友病;

⑦血清学检查阳性者如艾滋病、乙肝、梅毒等;

⑧染色体或基因缺陷,免疫功能缺陷;

⑨极个别的期望值过高,或者不切合实际的要求者。

■除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各种难治性神经系统损伤性疾病,还有哪些难治性神经系统疾病可以治疗?

多发性硬化,以及恶性胶质瘤也可以通过自体免疫细胞回输得到较好的治疗。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一般移植疗程?

病人首先看干细胞治疗中心门诊。门诊行各项常规检查后符合条件的患者将入院一天,完成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采集工作,当天患者可出院。

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将在国际GMP标准的实验室里得到分离,纯化,体外培养3~4周(根据患者细胞生长情况而定)。培养完成后患者将再入院一天,通过静脉注射、腰穿或介入等方法将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回输至患者体内。在治疗后几个星期内,患者还不会看到或感觉到任何改变,当然也有部分患者可能很快就见到效果。在1个月内,有时需要2个月的时间,患者应该可以感觉到症状减轻,活动能力增加。一般建议做3个疗程,治疗结束后随访3~6个月以及长期随访。

■干细胞移植治疗有没有副作用?如果有,包括哪些风险?

迄今,干细胞移植治疗尚未导致重大的副作用或不良反应。但任何一种疗法都可能会有副作用,所以无法肯定副作用不会发生,但是直到现在,都还未发现严重的副作用。仅有个别病人在腰穿后产生穿刺部位疼痛、轻微头昏、头痛及低度发热等。

■干细胞移植治疗后有无后遗症?治疗后效果持续时间是多长?

治疗后一般没有后遗症,干细胞移植后会在患者体内长期存活,但其疗效则根据原发病的不同也不尽相同。对于原致病因素已经消除的患者来说,可能会长期有效,但对于致病因素持续存在的患者而言,则由于致病因素的持续破坏,其疗效难以长期维持,但可以延缓疾病发展的速度。

篇2

【关键词】帕金森病,干细胞治疗,文献综述

帕金森病又名震颤麻痹,是一种由于黑质多巴胺能神经元等进行性变性缺失所致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随着人口的老年化,其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2006年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组制定的诊断标准[1-2]:①运动减少。②至少符合以下1项:a:肌肉僵直;b:静止性震颤;c:姿势不稳。③至少符合以下4项中的3项:a:单侧起病;b:静止性震颤;c:逐渐进展;d:发病后多为持续性不对称性受累。尽管近10多年对帕金森病的发病机制认识及治疗手段探索均有长足的进步,但尚无法对其彻底根治。近年来对神经系统可塑性的研究及对神经再生和干细胞的认识逐渐加深,干细胞工程迅速发展。干细胞由于具有自我更新能力和多向分化潜能的特性,运用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成为可能,极具发展前景和应用价值。

1 神经干细胞的特点

1.1 神经干细胞(NSCs)是一群能自我更新并具有多种分化潜能的细胞,它来源于神经组织并可生成神经组织,在适当条件下可分化成神经元、少突胶质细胞和星形细胞。Ourednik等认为神经干细胞是最适合于中枢神经系统细胞的替代治疗和基因治疗的细胞。

1.2 神经干细胞可直接来源于胚胎成年哺乳动物的脑组织。在补充适量的促有丝分裂试剂如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或白血病抑制因子后,神经干细胞可在无血清的或含血清的培养液中生长。另一个提高增殖和延长培养时间的方法是,在神经元祖细胞中转染增殖调节基因。V-myc基因可转染神经干细胞,建立长久分化的神经干细胞系。最近研究表明,源于胚胎中枢神经系统各区域的NSCs具有不同的分化潜能,中脑来源的NSCs(mesencephalic neural stem cells,mNSCs)更易于分化为DA神经元,是细胞移植治疗PD的理想细胞源。然而由于机体局部微环境的影响,仅少量mNSCs可在体内分化为DA神经元。

2 影响神经干细胞分化的因素

首先,移植的神经干细胞的分化受其本身内在性质的影响。其次,神经干细胞所处的局部微环境因素和营养因素对神经干细胞的分裂和分化也具有一定的诱导作用。移植干细胞的分化与所处环境的神经类型和神经发育阶段有关。向体外培养的干细胞中加入不同组合的诱导因子如血清、组织提取液、各种细胞因子等,可使神经干细胞继续增值或向不同方向诱导分化。神经干细胞自然分化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比例只占细胞总数的0.5%~5%,而在一定条件下,神经干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的比例甚至可达到80%。一些因子在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分化中起作用。Nurrl和Ptx3等转录因子能够调节神经细胞向多巴胺能神经元分化。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 cell line 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GDNF)是目前发现最强的DA神经营养因子,然而由于血脑屏障和脑组织结构的特点,使其应用受到了限制[3]。

3 神经干细胞移植后的生物学特性

Alcksandrova 等[4]将源于胚胎大鼠和人胚的神经干细胞分别移植于新生及成年大鼠脑内,于移植后1个月应用放射自显影技术观察,发现源于胚胎大鼠的神经干细胞在移植到成年大鼠脑后并未停止发育,它能够继续分裂、迁移,形成神经元和胶质细胞,免疫组化显示它能够表达特异性的神经递质和神经肽。将来源于8~12周胚胎的人神经干细胞,移植前培养两周,然后将其移植入大鼠脑内,于移植后10~20d,光镜下,所有的受体脑内均可见培养的人神经干细胞。成簇的移植细胞位于尾状核、侧脑室、白质、脑皮质,移植的细胞周围可见巨噬细胞,但未见明显的免疫反应。移植细胞的浓度从注射区向周围逐渐减少干细胞中可见有丝分裂细胞,表明在新的微环境下干细胞仍有增殖潜能。大鼠和人神经干细胞移植于成年大鼠脑后,表现相似的生物学行为并分化为神经元和胶质细胞。移植后,两者都可以连续地进行有丝分裂,从移植区迁移至受体脑的周围组织。大鼠脑内移植可作为人神经干细胞发育的生物模型。Brustle等将源于8周人胚的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大鼠胚胎脑室,也可见有神经元的分化,移植细胞可以在轴突、神经元、星形胶质细胞、少突胶质细胞等各个水平广泛整合。

成体中区神经系统中存在神经干细胞,也可以在体外培养扩增后移植到脑内。从成鼠前脑室下带中分离出神经干细胞,然后进行单细胞克隆、扩增、收集,分别移植至大鼠切割海马伞侧和正常侧的海马齿状回中,发现移植至海马齿状回中的神经干细胞能够存活,并可沿正常海马齿状回中固有的神经干细胞迁移路径即颗粒下层迁移。切割海马伞侧海马内存活和迁移的神经干细胞明显多于正常海马内的神经干细胞。提示切割海马伞侧海马齿状回内促进神经干细胞的存活并诱导其迁移、分化的物质增强。移植到小鼠嗅球的室管膜下区的神经干细胞可与该处的神经元发生广泛的整合。将神经干细胞移植入大鼠海马,观察到由神经干细胞分化来的神经元与宿主的神经元形成功能性的突触联系,体外实验也证实了这一点。所以,神经干细胞有望从解剖和功能上对受到损伤或变性的脑组织进行修复。移植的神经干细胞在大鼠脑内表现多巴胺的特性。Villa等[5]报道,应用V-myc转染的人胚神经干细胞,可以建立人神经干细胞系,使体外大量扩增神经干细胞成为可能。

对于帕金森病,产生人多巴胺能神经元是我们治疗的主要目的。胚胎和成年脑组织干细胞均可产生多巴胺能神经元,从而为帕金森病的移植治疗提供细胞来源。在增殖时,这些细胞形成表达中枢神经系统祖细胞标记(nestin)免疫活性的细胞球。在包含有IL-1b,IL-11,LIF和GDNF等分化介质中可形成TH免疫活性的细胞,这些细胞表现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形态学和功能的特性,包括多巴胺的产生和释放。目前已经培育出分化为酪氨酸羟化酶(TH)阳性细胞比例达98%的单克隆神经干细胞系。这些细胞可进一步扩增,可在液氮中储存,复苏后可以重新扩增。这些单克隆细胞系移植后可产生更高的多巴胺水平。源于人胚胎中脑的神经干细胞也可移植于被毁损的大鼠脑内,成功地恢复多巴胺水平。

利用神经干细胞作为基因治疗的载体是一种新兴的方法。在体外将外源基因导入神经干细胞,再经过培养、扩增,导入脑内,可以广泛用于中枢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及肿瘤的治疗。应用单个或多个外源基因对神经干细胞进行修饰,使其携带补充外源性多巴胺基因及营养因子基因,然后导入脑内,可用于帕金森病和阿尔茨海默病的治疗。植入的神经干细胞受局部微环境的影响,在植入部位分裂增殖为相应的神经细胞,补充和替代受损的细胞并与宿主的局部细胞整合,建立功能性突触联系;另一方面,外源基因在移植部位表达,发挥治疗作用。Park等将NT-3(神经营养素-3)转染神经干细胞,发现体外培养时分化为神经元的比例可达90%,移植到梗死灶后,有20%的细胞可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移植到缺血半暗带后,向神经元方向分化的比率可达80%。Ryu等[6]将TH联合GTPCH-1基因修饰的C17.2系NSC移植到PD鼠模型纹状体中,发现NSC能够很好的存活、迁移和分化,并能明显地改变动物行为。Kim等采用TH联合GTPCH-1基因修饰的永生化系mNSC(HB1.F3)移植治疗PD,能改善动物行为,并在移植区有大量的TH阳性细胞表达,表明NSC是基因治疗PD的有效理想载体。研究发现孤儿核受体(Nurr1)基因可促进NSC系如C17.2分化为DA神经元,减少其分化为胶质细胞的比例。Nurr1基因修饰后的胚胎干细胞分化为DA神经元的比例可从15%增至50%。这些神经元能表达中脑特异性的标志物,包括TH,Ret,Pitx3,Enl;而且将这些神经元移植到6-羟基多巴胺大鼠模型脑内可产生功能性整合,并出现行为学改善。因而Nurr1基因的移植可通过增加外源性DA神经元的数量对PD起治疗作用。O’KeeffeFE等[7]过度表达Pirx3于NSCs中,然后暴露于E11,这导致多巴胺能神经元细胞分化的明显增强,再植入6-羟基多巴胺毁损帕金森病大鼠脑内,导致明显运动功能恢复。另外,有大量Girkz阳性NSC起源的A9神经元在移植周围。这证明给予正确的信号,NSC能诱导成多巴胺能神经元。Li等通过腺病毒载体将Nurr1转染于NSC后,移植到6-羟基多巴胺大鼠模型脑内,发现其比单纯NSC移植治疗PD的病理学行为学改善更明显。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是目前发现针对DA神经元的一种最有效和特异性的神经营养因子。Liu等发现将表达NTN的C17.2-NSC植入PD模型鼠纹状体,移植细胞能够存活、分化,保护DA神经元,抵制6-羟基多巴胺对DA神经元的毒性并能改善动物旋转行为,其保护效果可持续4个月以上。褪黑素(MT)具有重要的免疫调节作用。Sharma等[8]应用MT联合C17.2-NSC移植治疗PD模型,发现对PD模型损害侧黑质纹状体的TH免疫反应有明显保护作用。目前,免疫调节蛋白或神经保护因子联合NSC用于细胞移植后免疫应答的调节也是PD细胞移植治疗的研究热点。

4 前景与展望

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目前已成为一种研究和治疗的方向,但对其分子机制、免疫排斥、移植诱导产生的运动等问题还需进一步研究。目前大部分结论都是基于动物实验的结果,能否在人类身上得到类似或更好的结果还尚未可知,在实用性、技术、神经生物学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但随着分子生物学、基因工程技术的发展和对神经干细胞及帕金森病治疗研究的深入,特别是近来对移植诱导产生的运动的鉴定以及分化至多巴胺能神经元的新方法的出现[9],有望对神经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研究产生更好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中华医学会神经病学分会运动障碍及帕金森病学组,帕金森病的诊断[J].中华神经科杂志,2006,39(6);408-409

[2] 王新德,帕金森病和帕金森综合症的诊断标准和鉴别诊断[J]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1985,18(4);255

[3] 邓兴力等,神经干细胞联合多巴胺神经元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J]. 昆明医学院,2008,28(5)

[4] ALCKSANDROVA MA,SABURINA IN,KOROCHKIN LI,etal.Behavior and differentiation of the neural stem cells in vivo[J].Biology Bulletin,2001,28(6) :553- 560.

[5] VILLA A,SNYDER EY,VESCOVI A,et al.Establishment and properties of a growth factor- dependent,perpetual neural stem cell line from human CNS[J].Exp Neurol,2000,161:67- 84.

[6] RYU MY,LEE MA,AHN YH,et al.Brain transplantation ofneural stem cells cotransduced with tyrosine hydroxylase and GTP cyclohydrolase in Parkinsonian rats[J].Cell Transplant, 2005,14(4):193- 202。

[7] O'KEEFFE FE,SCOTT SA,TVERS P.Induction of A9 dopaminergic neurons fromneural stemcells improves motorfunction in an animal model of Parkinson's disease[J].Brain,2008,131 (3) :630- 641.

[8] SHARMA R,MCMILLAN CR,NILES LP.Neural stem cell transplantation and melatonin treatment in a 6 hydroxydopamine model of Parkinson disease[J].J Pineal Res,2007,43(3):245- 254.

[9] Allan LE, Petit GH, Brundin P. Cell transplantation in Parkinson's disease: problems and perspectives. [J].Curr Opin Neurol. 2010 May 19. [Epub ahead of print]

篇3

[中图分类号] R575.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2)08(b)-0107-01

肝硬化代偿期因无典型临床表现易被忽视,失代偿期的治疗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病因治疗,二是抗纤维化治疗。但迄今为止,国内外尚无实质意义上的抗纤维化药物或方法投入临床。而干细胞克服了临床治疗的局限性,为该疾病的治疗打开了全新的思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应用干细胞治疗肝硬化患者1例,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27岁,因“腹胀、腹痛9 d,加重2 d”于2010年4月7日住院。既往体健。饮酒约0.25 kg/d,持续7年。患者于入院前9 d无明显诱因出现腹胀腹痛,持续性发作,进食后明显,未在意。2 d前腹胀腹痛明显加重,饮食量减少,睡眠不佳,大小便正常。入院时查体:体重:76 kg,腹围:95 cm,血压:140/70 mm Hg(1 mm Hg=0.133 kPa),意识清,精神可,全身皮肤黏膜黄染,巩膜亦轻度黄染,心肺查体无异常,腹部膨隆,上腹部压痛阳性,无反跳痛,腹肌无紧张,肝肾肋下未触及,肝上界位于右锁骨中线第5肋间,移动性浊音阳性,双下肢无水肿。入科检查:乙肝五项:HBsAg(+)、HBsAb(-)、HBcAb(+)、HBeAg(+)、HBeAb(-)。肝功能:谷丙转氨酶(ALT)为557 U/L,谷草转氨酶(AST)为534 U/L,γ-谷氨酰转移酶(GGT)为95 U/L,总胆红素(TBIL)为33 μmol/L,直接胆红素(DBIL)为16.6 μmol/L,总蛋白(TP)为56.8 g/L,白蛋白(ALB)为25.8 g/L,白蛋白/球蛋白比值(A/G)为0.8。肾功能:正常。腹部彩超:肝硬化并脾大、腹水。大便潜血:阳性。腹部CT:肝硬化并腹水、胆囊炎、双侧胸腔积液。入院后给予常规保肝、抗病毒、口服利尿剂及对症治疗。于4月12日、16日、26日分别给予静脉回输脐血干细胞5 mL。4月20日抽取自体骨髓200 mL分离提取干细胞后通过造影注入肝动脉。住院期间,密切观察患者临床症状、体征、肝功能、肝脏彩超及CT。4月21日患者未感明显腹胀腹痛,体重:71 kg,腹围:87 cm,血压:120/70 mm Hg。肝功能:ALT为193 U/L,AST为146 U/L,GGT为80 U/L,TBIL为30.5 μmol/L,DBIL为12.9 μmol/L,TP为63.2 g/L,ALB为26.5 g/L,A/G为0.7。4月26日体重:66 kg,腹围:80 cm。肝功能:ALT为99 U/L,AST为68 U/L,GGT为73 U/L,TBIL为29.3 μmol/L,DBIL为11.1 μmol/L,TP为65.9 g/L,ALB为30.2 g/L。彩超:肝脏弥漫性改变,少量腹水。患者于4月27日出院,出院后继续随访观察,5月14日体重:65 kg,腹围:86 cm。肝功能:ALT为60 U/L,AST为51 U/L,GGT为68 U/L,TBIL为28.4 μmol/L,DBIL为8.6 μmol/L,TP为78.2 g/L,ALB为38.1 g/L。彩超:肝脏弥漫性改变,未见腹水。7月1日体重:65 kg,腹围:86 cm。肝功能:完全正常。随访1年,肝功能完全正常,无明显不适症状及体征,未见心、肾等脏器损害及肿瘤倾向。

2 讨论

肝硬化是指各种原因作用于肝脏,引起肝脏弥漫性、进行性损害,最终导致原有的肝小叶结构破坏,形成假小叶,在此基础上出现一系列肝功损害与门脉高压症的临床表现,尤其失代偿期患者具有以上典型特征。对失代偿期患者,临床医生通常给患者大量的静脉或口服保肝药物,对腹水处理采取利尿、补充血浆、白蛋白治疗,尤其是晚期患者,多以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但收效甚微[1]。近年来,我国肝移植技术得到了迅猛的发展,但由于肝源的紧缺,潜在适合肝移植的患者中,仅有0.04%的患者接受肝移植治疗[2],而且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难以解决,移植费用昂贵,对国家、社会、个人均是一种沉重的经济负担。干细胞移植技术是目前国际上唯一可以与肝移植相媲美的治疗肝硬化的新技术。因干细胞具有强大的分化功能,根据不同的环境及不同药物诱导作用可以分化多种组织干细胞[3]。笔者就是根据这种原理将干细胞种植到肝脏内,在肝内微环境中,在干细胞分化诱导剂的作用下使其生长为正常的肝脏细胞,从而代替已经衰老的肝细胞,发挥干细胞功能,从而达到治疗的目的。本例患者在3次静脉回输脐血干细胞及动脉植入骨髓干细胞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肝功能得到了改善。第1次静脉回输后9 d,转氨酶及胆红素、白蛋白水平均显著改善,腹水明显减少,临床症状基本消失。80 d后白蛋白水平、转氨酶及胆红素水平均正常,未见任何不良反应。随访1年患者病情未见反复。从该患者的临床治疗及转归,可以清楚地认识到干细胞强大的分化功能,并可向肝细胞方向转化。干细胞研究者认为,干细胞移植使许多传统医学难治疗的绝症发生革命性的变化,也为肝硬化的治疗提供了一个新的思路,相信随着对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此项技术会逐渐得到关注及认可,这也为许多患者带来新的曙光。

[参考文献]

[1] 舒德芬,梅艳,董碧蓉.1例肝硬化失代偿期患者的循证治疗[J].中国循证医学杂志,2005,5(4):342-346.

[2] 陈积圣,商昌珍.肝干细胞移植及其应用前景[J].新医学,2008,39(11):704-705.

篇4

【摘要】:如今,治疗肝硬化主要有三类方法: 原位肝移植;肝细胞移植;肝脏干细胞移植。前两种方法由于来源紧缺、费用高昂等缺点,难以成为临床常规治疗手段。近年来,伴随着对于细胞研究认识的深入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本文从肝硬化疾病的定义入手,讨论了肝干细胞的分类和作用,详细介绍了肝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机制和研究进展。

【关键词】:肝硬化;肝细胞移植;研究进展

各种原因导致的终末期肝病患者内科治疗疗效均欠佳,病情常不能逆转,死亡率极高,肝移植的出现为终末期肝病的治疗提供了较为有效的方法,但肝源缺乏、费用昂贵、移植排斥反应免疫抑制剂引起并发症等成为限制其广泛应用的主要原因,为此,国内外众多专家正在努力探索肝衰竭新的治疗方法。干细胞具有向肝系细胞分化的潜能以及自身增殖的特性,通过干细胞移植后,能使其在肝脏中沉积并分化为成熟肝细胞以替代受损的肝组织而发挥功能。

一、 肝硬化疾病概述

肝硬化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肝病,可由一种或多种原因引起肝脏损害,肝脏呈进行性、弥漫性、纤维性病变。临床上经常遇到的各种难治性肝病,如门静脉高压症、肝功能不全或衰竭、肝癌等,都是由肝纤维化逐渐演变、发展而来。肝纤维化及其终末阶段肝硬化是全球性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危害性极大。

二、 肝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的优势

原位肝移植能够从根本上改善肝功能、延长肝硬化患者的生存期,已成为理想的治疗选择,然而由于其供体紧缺、免疫排斥、费用高昂等缺点,使临床应用受到很大限制,很难成为常规治疗手段。肝细胞移植曾被认为是有希望的治疗方法,但大量研究最终证明,移植后的肝细胞在体内存活和增殖十分困难,临床实用价值不大。近年来随着对细胞研究认识的深入及分子生物学和细胞生物工程技术的发展,通过干细胞移植治疗肝硬化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以肝脏干细胞为种子细胞的基因工程、干细胞工程乃至组织工程作为肝移植的替代方法越来越显示出良好的应用前景,为肝硬化的治疗提供了一种崭新方法。

三、 肝干细胞分类与作用

目前认为肝脏干细胞分为肝源性干细胞和非肝源性干细胞两类,其中典型 的肝源性干细胞有卵圆细胞、小肝细胞和肝细胞;非肝源性干细胞有胚胎干细胞、骨髓干细胞、胰腺上皮细胞等。

(一) 肝源性干细胞

1. 肝卵圆细胞

目前对卵圆细胞的起源仍缺乏明确的认识。由于卵圆细胞和骨髓干细胞表达共同的标志物,个体胚胎发育时肝和骨髓都具有造血功能,因此Oh等[2]认为在一些生理条件下,肝脏的卵圆细胞起源于骨髓。Wang等[3]则认为卵圆细胞不是源自骨髓,而是来自肝脏非实质细胞。

2. 小肝细胞

Sasaki等[4]认为小肝细胞是可以分化为成熟肝细胞的定向祖细胞,在培养基中可以选择性的增殖。

3. 成熟肝细胞

近年来认为它是具有增殖和分化潜能的干细胞。

(二) 非肝源性干细胞

1. 胚胎干细胞

Shiraki等[5]研究表明在不同的培养条件下,胚胎干细胞可以分化为肝细胞。 目前,人胚胎干细胞向肝脏分化多采用拟胚体法(EB)。其最大特点是具有空间 三维结构,与胚胎发育过程相仿。但EB的分化随机性较强,肝细胞诱导效率不高。

2. 骨髓干细胞

骨髓干细胞包括造血干细胞和骨髓间充质细胞。Sato等[6]将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接受丙烯醇治疗的大鼠体内,发现其可以分化为人肝细胞,这些细胞表达肝特异性标志。骨髓源性间充质干细胞在一定条件下可以分化生成数量不多的卵圆细胞。将脂肪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给肝脏损伤的小鼠,能降低血清中的转氨酶水平,同时增加白蛋白的含量。脂肪间充质干细胞较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具有更多的细胞来源、更大的扩增量,研究其肝细胞分化潜能将为肝病的细胞治疗提供更为理想的细胞来源。

3. 胰腺上皮细胞

胰腺上皮细胞在一定培养条件下可分化为肝细胞,且表达肝细胞特异的蛋白。

四、 干细胞主要移植方式

1、 经肝动脉介入移植

经肝动脉介入干细胞移植技术相对成熟,操作简单,是干细胞移植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在数字减影机下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造影观察后,经肝左、右动脉将干细胞悬液注入肝脏的操作技术。

2、 经门静脉移植

干细胞在体内向肝细胞分化需要嗜肝因子及生长因子等刺激因子组成的微环境,因此门静脉在理论上是移植的最佳部位。经皮经肝在超声下将干细胞直接注入门静脉,或在 X 射线透视下将导管插入门静脉造影后将干细胞注入门静脉,能够使其最大限度的停留在肝脏,为其在体内增殖分化提供合适的微环境。

五、 肝干细胞治疗肝硬化的临床应用

干细胞移植的实验研究取得很大成就,也为临床应用提供了依据,许多学者和临床工作者开始了更进一步的临床研究,在肝硬化疾病的应用研究中干细胞显示了特有的修复和抗炎作用。

Yannaki等[7]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动员骨髓后收集骨髓干细胞治疗2例肝硬化患者,发现肝内血管形成增多,Child、MELD评分改善,术后34周未因为肝硬化而住院治疗。Higashiyama等[8]的相关研究证实自体干细胞移植可以改善肝功能,延缓或阻止肝纤维化的发生,降低并发症发生。Pai等[9]采用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 9 例肝硬化患者也取得相似的疗效。

六、 干细胞移植在应用中存在的问题

干细胞能够自我增殖和定向分化,不仅可以成为肝衰竭患者度过危险期、等待肝源进行肝移植的一个过渡方法,又能直接修复损伤肝脏,作为细胞疗法应用于临床治疗肝衰竭、各种终末期肝病。然而,要真正将干细胞移植广泛应用于临床目前还有很多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探究。

主要的问题有:(1)干细胞体外分离培养、鉴定等方面的技术尚未完全成熟;(2) 干细胞直接移植和体外分化后移植治疗的适应证及禁忌证;(3)移植方式、部位、最佳时机的选择以及移植细胞的最佳数量,如何避免血管栓塞的发生等细胞移植总是有待进一步探讨;(4)需要建立一个有效的体内跟踪体系,以便更好地观察干细胞在体内的归巢和定位;(5)干细胞移植治疗的长期疗效和安全性还有待进一步观察。

七、 展望

目前干细胞移植是世界上最前沿、最热门的研究热点,自体干细胞移植在治疗肝病方面已在英国、美国、中国取得理想疗效,被认为是治疗肝病的第2条“终极途径”。干细胞的来源充足,容易获得,增殖能力强,可以大量体外扩增,干细胞移植技术成熟,操作相对简单,安全性高,风险小,数日可出院,价格低廉,仅为肝脏移植的10%左右,采用自体移植方式可以完全避免移植后排斥反应。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脏疾病尽管不能完全替代肝脏移植和人工肝,但具有不可比拟的优点,必将使肝脏疾病的治疗进入一个崭新的时代。

篇5

【关键词】自体骨髓干细胞;肝硬化;护理

【中图分类号】R768【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3-0033-01

方法:在严格无菌条件下,给患者行髂后上棘局部消毒、麻醉,以18号骨髓穿刺针从髂后上棘进行穿刺,抽取骨髓50~100ml,以4000U肝素抗凝,避免污染。参考Kai Wol-lert的方法,患者骨髓离心去除脂肪层,用等量DMEM培养液稀释骨髓,制成细胞悬液。将骨髓轻轻加到密度1.073/ml的percoll分离液上,1200rpm离心25min(室温下)。吸取界面细胞层,用生理盐水洗脱,1500rpm×5min离心3次,生理盐水重悬细胞,镜下记数所用细胞为1.0×107cells/ml,置于37℃二氧化碳孵箱中待用。X光透视下,经股动脉插管至肝固有动脉,注射造影剂,观察肝内血管情况及有无占位病变后,将分离好的骨髓干细胞悬液注入肝内。之后用10ml生理盐水冲洗管腔。剂量为MHCs(5~50)×107/(ml•次)。

术前护理:

1 心理护理

肝硬化患者由于疾病长期折磨,迁延不愈,随着肝功能降低,症状更为突出,往往担心发生出血、肝昏迷等症状,甚至癌变。目前国内针对此病尚无特效的治疗方法是造成患者抑郁、焦虑的直接原因。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是世界最前沿的医疗技术,目前国内外尚未见过肝脏干细胞移植的报道。干细胞移植后,患者肝脏功能逐渐恢复,相当于促进再生新肝脏,是治疗重症肝病的一条新路。因此护士应主动关心患者,介绍该手术的意义、方法和术中可能出现的并发症及采取的相应措施,并同医生一起向患者介绍该项技术的先进性、安全性,以消除患者的恐惧心理,增强对手术的信心。

2 术前准备

做好患者的术前准备是手术顺利进行的保证。协助医生做好各项检查,如血常规、凝血功能、肝功能、电解质、心电图、CT、采集骨髓等,医护人员集体讨论病历,以全面了解患者情况;做碘过敏试验,双侧腹股沟备皮;训练患者床上排便;术前晚保证充分的睡眠,术前6 h禁食水。

3 术中护理

3.1 肝硬化患者在接受自体骨髓移植术中病情随时有可能发生变化,因此应密切观察病情变,监测生命体征,同时注意观察患者面部表情变化,发现问题及时处理,使病人安度危险期,配合医生顺利完成手术.

3.2 因术中穿刺部位暴露外面时间较长,需注意保暖,消除患者紧张情绪.

4 术后护理

4. 1 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每30~60分钟测呼吸、血压、脉搏1次,并注意观察患者有无腹胀、腹痛、头晕、恶心、心慌、出冷汗及大便的颜色等情况。如有病情变化及时通知医生。

4. 2 加强环境消毒,严格执行隔离措施:保持病室内空气清新,住单间病房。患者入住前两天应对病室内的病床,诊疗器材,墙壁地板和生活用品进行消消毒灭菌。手术由专人进行,要求医护人员进入病房必须戴无菌帽子,穿隔离衣,戴无菌手套等。

4.3 肝动脉穿刺部位的护理:加强穿刺点部位的按压与固定,按压部位准确,延长按压时间,由常规的15分钟延长到30分钟;局部给予1千克沙袋加压包扎实12小时,专人护理,密切观察。延长绝对卧床时间,由常规24小时延长至36小时。加强护理宣教,讲解按压和制动的重要性以取得患者配合。

4.4 预防并发症的护理

4.4.1 发热的护理:在病情观察时一定要注意体温的变化,以便和感染相鉴别,为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

4.4.2 恶心的护理:向患者解释恶心的原因,提高心理耐受能力,患者给予对症处理后症状缓解。

4.4.4 腹水的护理:肝硬化失代偿期出现腹水,患者应采取舒适的半卧位,使其横膈下降,增加肺活量,减少肺脏瘀血。肝硬化患者抵抗力低,有腹水很容易造成感染,应该加强基础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口腔清洁,保证足够的休息和睡眠,增强机体抵抗力。指导患者了解腹水形成的原因和加重因素,学会自我测腹围、称体重、密切观察腹水消长情况,,询问患者的主观感受,准确记录排尿时间及尿量。

4.5 骨髓穿刺点出血的护理:嘱患者严格卧床休息制动,砂袋加压包扎按压穿刺点,给予及时查血常规,并及时给予止血药。在治疗过程中护士随时注意皮肤有无出血点及紫癜等,同时配合医生观察大小便颜色。

4.6 饮食护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后不会引起排斥反应,新生的干细胞将部分代替病肝功能。患者肝脏将逐渐得到恢复,相当于促进再生新肝脏。多维生素、易消化的清淡饮食,少量多餐,保证营养均衡摄入。轻度腹水者给予足量蛋白质、维生素丰富的低盐饮食,每日摄入的盐量不超过2g;严重水肿时宜用无盐饮食并限制水的摄入,钠应限制在2克左右,每日进水量限于500~1000ml左右;多吃含钾高的食物,预防发生低血钾症。肝功能显著损害、血氨偏高或有肝性脑病先兆者,应限制或禁食蛋白质。严禁饮酒。避免进食坚硬粗糙、辛辣刺激性食物。

5 结论

对于各种终末期肝病,原位肝移植是最理想的治疗选择,但是供体的紧缺、移植后的免疫排斥反应以及高额的治疗费用限制了该种治疗方法的临床应用,故迫切需要建立一种简便、安全并有效的治疗方法。骨髓干细胞移植是肝功能衰竭治疗的一个新的研究方向。本研究采用肝动脉导管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进行失代偿期肝硬化治疗,旨在探讨该治疗方法的疗效、可行性、安全性和实用性。初步探讨了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失代偿期肝硬化患者肝功改善的作用,我们相信随着肝细胞移植治疗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增加,护理措施出将日臻完善。

参考文献

[1] 龚丽娟等,肝硬化患者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的护理

[2] 安林静等,7例肝细胞体内移植术患者的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6年12月第41卷第12期

篇6

[中图分类号]R779.6[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a)-147-01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病,其发病主要与环境有关,尤其是阳光、沙尘、干燥气候等慢性刺激。手术是治疗翼状胬肉的有效方法,但传统手术方法的复发率高,为降低手术后复发率,我们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胬肉,取得了较满意的临床效果,现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005年1月~2006年1月,随机选择37例50眼翼状胬肉患者,年龄26~72岁,患病年限2~20年,双眼13例,左眼11例,右眼13例。胬肉组织浸入角膜内≥2 mm,体宽>5 mm,充血肥厚,重型者32例45眼;复发型5例5眼。

1.2 方法

常规切除胬肉头颈部及变性增生组织,松解粘连,依据结膜缺损情况取颞上方或鼻上方包括宽0.5 mm角膜上皮和适当大小的结膜作为植片,上皮面向上,用7-0尼龙线对位间断缝合于胬肉区植床上。术毕涂金霉素眼膏包眼。术后第1天起滴点必舒眼液,2 次/d,10 d拆线。

1.3 术后观察

术眼均有轻度刺痛感,2~3 d后消失,5眼角膜出现浅点样角膜炎,3 d后消失,角膜上皮恢复,10 d左右结膜植片愈合良好,植片血管充盈,1个月后边界分辨模糊。取球结膜植片处5 d左右上皮愈合,角膜缘部少量新生血管,半月后血管消退,局部恢复原状。

2 结果

随诊3~13个月,平均8个月,视力均有不同程度提高,角膜表面光滑,球结膜平复,未见胬肉复发。

3 讨论

翼状胬肉治疗方法多,虽经过手术改进,但术后复发率高达30%~50%[1]。近年来随着角膜缘干细胞理论[2]建立,认为翼状胬肉的发生是因为病变部位角膜缘干细胞的缺乏或功能障碍。角膜缘干细胞具有细胞更新和组织再生功能,局部受损时可影响结膜的转向分化而发生异常[3]。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角膜缘的增殖压力抑制结膜上皮细胞长入,并防止角膜缘部的结膜血管入侵,角膜缘功能低下或缺失,可使角膜上皮增殖,能力丧失,结膜上皮长入和新生血管形成而导致翼状胬肉发生。翼状胬肉的病理研究表明:胬肉内主要是大量的增殖纤维而引起其相应的病变[4]。手术的目的是提供健康的角膜缘组织,并使其在角膜创面的修复愈合中发挥应有的作用。本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重建有功能的角膜缘,通过移植角膜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及细胞的向心性移行来修复角膜表面,防止翼状胬肉的复发。本文观察到有5例从原胬肉部位增生来的新生血管伸展到近角膜缘附近时自行转弯,避开向角膜方向伸展,这一体征现象也得以证实该理论。

角膜缘部干细胞在角膜缘上、下部较多,故选择移植片以在上下方之角膜缘组织为宜。植片角膜部分可稍带实质,结膜部分为上皮,将移植片移至缺损区角膜侧用7-0尼龙线间断缝合于角膜缘,植片长度同缺损区域角膜缘长度。结膜移植片伤口一般10 d左右愈合,故10天拆线为宜,以防过早拆线植片脱落。本手术取材方便,操作简单,无排斥反应,可达到治疗疾病,防止复发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王雨生.翼状胬肉的治疗及并发症[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4,18(2):116-121.

[2]陈剑,徐锦堂.角膜缘干细胞及其临床意义[J].国外医学・眼科学分册,1992,16(6):340-343.

[3]王文华,李春龙.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J].中国医药导报,2007,4(2):125.

篇7

关键词: 心血管疾病

    1  BMSC向心血管组织细胞分化

    大量实验数据表明,BMSC一旦暴露于多种生理或非生理性刺激下,进一步分化的细胞显示心肌样细胞的几种特征。在这些条件下,体外分化的BMSC 显示出肌管样结构和时间依赖性同步跳动特性;电子显微镜分析揭示这些细胞具有心肌细胞样超微结构包括典型的肌小节,中心位核和心房颗粒;并呈现发育心肌细胞的几种功能特征包括肽类物质的产生、多重结构收缩性蛋白的表达;它们也显示出至少具有窦房结样和心室样细胞兴奋能力[1-3]。

    已明确介质和直接的细胞与细胞之间的接触均可诱导BMSC分化为心肌细胞。通过与人类心肌细胞共培养,已经证实干细胞可以获得心肌细胞样的表型特征为表达重链肌球蛋白、βactin及肌钙蛋白T。然而,当BMSC在心肌细胞条件培养基下培养时,仅能观察到βactin 表达。因此,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直接接触对于促使BMSC分化为心肌细胞基因谱系的心肌环境或微环境的信号传递是必须的。而且,人BMSC呈现出细胞与细胞之间的相互偶联并通过特殊的缝隙连接与心室肌细胞偶联[4,5]。实验观察到培养的心房和心室肌心肌细胞与从BMSC分化而来的心肌细胞样细胞具有惊人的细胞及分子相似性,为更好地理解原始成体细胞和BMSC源性心肌细胞之间的细胞对话迈出了重要的一步。已证实BMSC不仅可分化为心肌细胞,同时还可以分化为血管平滑肌细胞或其前提细胞(vSMC/PC)、祖细胞和内皮细胞。这些细胞类型均与血管系统发生有关,包括血管的生成和扩张。研究表明,新vSMC/PC形成出现在血管周围间质干细胞分化后,呈现血小板源性生长因子B(PDGFB)依赖性过程; 随后又发现, 在心肌内注射BMSC 后,组织病理学和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揭示注入的细胞分化为心肌细胞、vSMC/PC 和内皮细胞,同时可观察到血管密度的增加[6]。与此相似,给慢性缺血的狗心肌内注射BMSC可产生血管供应增加的效应并改善心功能。免疫荧光分析揭示,内皮细胞和平滑肌细胞出现共区域化,与肌细胞却不存在共区域[7]。因此,这些数据表明BMSC成为心梗后病人大量心血管组织细胞成分的一个理想的供体来源。BMSC分化为心肌细胞继发新生血管形成和心功能改善的机制与BMSC引起的生长因子的旁分泌有关[8-10]。已经证实,FGF2,一种主要的有丝分裂蛋白,是由BMSC产生,并分别刺激定型和未定型的BMSC持续休眠和增值[11]。未定型的BMSC代表休眠前体的少数细胞群,而定型和成熟的BMSC产生大量的终末分化的间质细胞系[12]。

    以上阐述BMSC 具有分化为几种心脏表型细胞的潜能,多数情况是根据冰冻组织样本的免疫组织学分析显示固定细胞的细胞系的特殊细胞标志的共区域化的实验依据为基础。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证实BMSC 注入后在受体心脏检测到的已明确的免疫表型是肌原性和(或)血管细胞系分化的真正显示且不是假象。在骨髓干细胞可塑性研究方法学进一步发展后,相似的观点已引起广泛争议。因此,目前有必要借助一种合适的可确保实验结果准确、可重复及稳定的方法学检测进行BMSC分化为心肌细胞的研究。此将有助于避免不必要的争议诸如骨髓造血干细胞横向分化为心脏表型细胞继而影响心肌再生[13,14]。

    2  临床前研究

    啮齿动物如羊、狗、猪或猴梗死模型的实验研究表明,多种类型细胞进行心脏移植是可行的且有助于改善梗死心肌的收缩功能[15]。这些细胞类型包括自体同源的未纯化的骨髓、骨髓单核细胞、纯化的骨髓来源的细胞(CD34+ 和(或) CD113+)、心肌细胞、成纤维细胞和肌原细胞。虽然可以变更移植方法(经心肌内、冠状动脉内或静脉)、移植细胞的数量和受体的心脏状态,但移植后的免疫或毒性反应仍然不能检测。

篇8

【关键词】翼状胬肉 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

翼状胬肉是眼科常见、多发的眼表疾病, 发病原因尚不明确, 严重时会导致视力下降。治疗主要以手术为主,传统的手术治疗方法很多,但术后复发率高达20%~70%。自2007年12月至2009年12月我们采用胬肉切除联合角膜缘上皮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取得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接受手术治疗的翼状胬肉患者72例(76眼),男27例(27眼) ,女45例(49眼),年龄35~73岁,平均51.5岁。

1.2手术方法

1.2.1常规手术野消毒铺巾, 结膜囊表面麻醉后开睑器开睑,2%利多卡因针0.3~0.5ml (无高血压病史加少量肾上腺素)做胬肉颈部、体部结膜下浸润麻醉,显微镜下进行手术,位于胬肉颈部平行角膜缘弧形剪开结膜达上下端正常结膜组织约1mm,分离球结膜与胬肉体部组织,近泪阜部。在胬肉头部前1 mm正常角膜处做浅层角膜剖切,至角膜缘处表层巩膜处,酌情烧灼创面出血点,将表层角膜连同胬肉头颈部向颞侧牵拉,切除达泪阜下胬肉组织。于患眼上方取一包括角膜缘干细胞和相邻区球结膜的眼表移植片, 大于胬肉缺损区结膜瓣,将移植片放到暴露的巩膜面上,将结膜瓣植片角膜缘侧与缺损区角膜缘侧相吻合,以10-0尼龙线带浅层巩膜缝合植片6~8 针,术毕用氧氟沙星眼膏单眼包扎。

1.2.2术后处理 换药1次/d, 术后7—10d拆线。点复方妥布霉素,4~6 次/d, 至2周后。

1.3疗效观察 治愈:角膜光滑透明,上皮愈合良好,移植片成活,无新生血管或翼状胬肉样组织增生。复发:结膜充血,新生血管或翼状胬肉样组织增生。

2 结果

2.1术后情况 72例(76眼)术后均无感染,早期有轻度流泪异物感,2~3d角膜上皮恢复,结膜植片轻度水肿,7d后植片水肿消退,2~3周结膜充血消退。

2.2手术效果 术后随访观察6~24个月,治愈,角膜上皮光滑平整, 移植片均在位存活,无充血。治愈72例(76眼),复发2例(2眼),复发率2.8%。比传统手术的复发率明显降低。

3 讨论

翼状胬肉是以结膜下纤维血管组织异常增生为特征的眼表疾病,其发生可能与风尘、烟雾、干燥、紫外线等因素有关,但具体原因尚不明确。其发病机制多认为是紫外线或其他环境造成鼻、颞侧角膜缘干细胞损伤,导致干细胞屏障功能破坏,引起结膜下纤维组织增生长入角膜。受伤的干细胞还可能释放血管增殖因子,加速胬肉的形成。

翼状胬肉当前治疗方式以手术为主,手术方式很多,但复发率高,因此对翼状胬肉的治疗关键是如何解决术后的复发问题。

随着角膜缘基质层干细胞的增生分化研究表明,角膜缘干细胞是位于角膜缘基底上皮层的特殊细胞,干细胞主宰着细胞的更新和组织的再生,它具有长寿命的特点和极大的细胞分裂、增生的潜能。在正常生理条件下,角膜缘干细胞的高增殖压力抑制了结膜上皮细胞的长入,并且防止角膜缘部源于结膜血管的长入。完整的角膜缘是阻止结膜向角膜生长的屏障,一旦此屏障破坏,角膜缘干细胞的缺失或功能低下可使角膜上皮细胞增殖能力丧失,增生活跃的结膜成纤维细胞易于向角膜方向生长,侵入角膜上皮下,并发炎症,导致结膜上皮的长入和新生血管形成,从而导致胬肉形成。角膜缘干细胞移植为胬肉切除区提供了新的干细胞组织,为重建角膜缘栅状皱纹、阻止结膜血管侵入及重建角膜表面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从而有效防止胬肉复发。

采用自体角膜缘上皮移植的方法,为胬肉区重新提供了角膜干细胞,有助于恢复眼表的生理环境。通过移植后的角膜缘干细胞的增生、移行,获得角膜上皮的修复,恢复了眼表的整体,阻止了结膜细胞向角膜缘生长。

经临床观察,自体角膜缘移植治疗翼状胬肉较好的解决了角膜及角膜缘上皮修复,隔离翼状胬肉细胞向角膜生长,有效的抑制胬肉复发。

该手术安全易行,无需特殊材料,术中、术后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是一种理想、有效的手术方法。

参 考 文 献

[1]黄荣海.翼状胬肉发病机制及临床治疗研究进展.广西医学,2009,31.(3):444 - 445.

篇9

[关键词]干细胞 胬肉 移植术治疗

翼状胬肉是眼科较为常见的眼表疾病之一。翼状胬肉组织向角膜中央生长,发展到一定程度可引起散光、视力下降、眼部不适感及影响美容等,严重影响患者的身心健康。单纯胬肉切除术复发率高达20%~30%。近年来,我院采用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一、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收集本院2008年7月~2009年7月翼状胬肉病例90例(105眼),其中男51例,女39例,年龄34岁~71岁,平均56岁,均为原发性翼状胬肉,患者术前均进行常规眼科及全身检查,对充血性(活动期)翼状胬肉术前行激素及抗生素点眼3~7天。

2.手术方法。术前术眼常规消毒,手术在显微镜下操作,2%利多卡因予胬肉局部及上方球结膜下浸润麻醉,用圆刀片从距胬肉头部0.5mm处开始剥离至角膜缘予以剪除,继续向内眦部分离胬肉颈部体部与球结膜至泪阜处。注意不要损伤内直肌,彻底剪除变性结膜,暴露的巩膜点状烧灼止血。于术眼上方取一带透明角膜约1mm的游离结膜瓣,尽量少带筋膜,大小大于或等于巩膜暴露面积。将移植片平铺于巩膜裸区,上皮面向上,角膜缘对角膜缘,予10/0无创伤缝线间断缝合5~6针,对和结膜切口,取材创面无需处理,让其自行修复。上眼膏,包扎。术后1d打开术眼换药,典必殊眼水点眼4次/d,7~10d拆线,继续用药4~6周。

二、结果

105眼手术均一次成功,术后多数患者有不同程度的疼痛、异物感、流泪等。术后24小时后患者疼痛基本消失,仅有异物感,轻流泪,移植瓣少数充血、水肿,拆线后逐渐减轻,角膜创面光滑、上皮愈合良好。一个月充血水肿基本消失。如角膜缘新生血管丰富,并向角膜缘侵入,提示有复发的倾向。对105眼术后随访6个月~1年,复发4眼,复发率3.8%。

三、讨论

翼状胬肉的手术方法有多种:包括单纯胬肉切除;胬肉头部转移术;结膜瓣转位术;羊膜移植术;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等。但无论哪种手术方法术后均有复发的可能。翼状胬肉的复发除与个体差异、手术方式、切除是否彻底、术前及术后用药是否合理有关外,近年来研究表明它的复发还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密切相关,据1983年ThoftXYZ的理论,胬肉切除术后如局部角膜缘干细胞未得到及时补充,或发生供给衰竭时,角膜表面的稳定性将会遭到破坏,出现各种不同的病理改变,为新生血管侵入、胬肉的复发创造了条件。胬肉切除术后,角膜缘受损,通过角膜缘干细胞移植后,角膜缘干细胞增殖、移行,使角膜上皮修复并形成稳定的具有良好功能的角膜缘“栏栅”结构,可阻止纤维血管组织形成和入侵,从而抑制胬肉的复发。笔者认为,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术治疗翼状胬肉取材方便、费用低,术后患者不适症状轻,消退快,复发少并且不存在免疫排斥问题。故认为这种治疗翼状胬肉手术方法是目前治疗费用低,安全性高,效果好的一种较好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董永鹏,张茂林.翼状胬肉切除加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疗效观察.实用医学杂志,2007,23(16):2463.

篇10

翼状胬肉是一种常见的多发性眼表病,目前认为发病机制可能是紫外线或其他环境因素造成鼻,颞侧角膜缘干细胞损伤导致干细胞屏障功能破坏,引起结膜下纤维组织增生形成翼状胬肉。手术是治疗翼状胬肉常用方法,但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复发率高达14%~89%[1]。因此如何降低术后复发率成为治疗翼状胬肉的难点及棘手问题。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是目前较为先进的治疗方案之一,笔者釆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28例,取得了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资料与方法

1.一般资料

本组病例28例,男12例,女16例,年龄31~72岁,平均45.4岁,所有患者翼状胬肉头部伸入角膜3~5 mm,无其他眼病,初发20例,复发8例。

2.手术方法

取1%丁卡因表麻,2%利多卡因局麻,所有病例均在显微镜下进行,用球结膜剪将翼状胬肉颈部与角膜缘分离,从角膜表面撕除或纯性剥离翼状胬肉头部,分离切除翼状胬肉及所侵犯的结膜组织,裸露巩膜,电凝止血。注意不要伤及泪阜及内外直肌。于角膜上方结膜下注谢2%利多卡因0.2 ml,按摩结膜使其平整,取角结膜交界处组织,达透明角膜1 mm,宽约2~3 mm,长约4~6 mm,视翼状胬肉对角膜组织损害范围而定,取时尽量取角膜缘上皮,植皮上皮面朝上,平铺于病变区的角巩缘处,植片角巩缘与植床角巩缘相吻合,用100缝线缝合结膜及植片连带少许巩膜,固定在巩膜上,植片中间内外固定2针,其余巩膜创面暴露,取材处创面无需处理。

3.术后处理及观察

术后结膜下注射庆大霉素+地塞米松,绷带包扎2~3天,每天滴典必殊眼药水,换药1次,观察角膜上皮及植皮情况,全身应用抗生素及激素,2~3周拆线,随访18~24个月。

4.治愈标准

角膜上皮愈合良好,表面光滑透明,无明显新生血管及胬肉样组织。复发:结膜明显充血肥厚,角膜创面有新生血管及资肉增生。

结 果

1.取材处伤口

术眼上方取材处伤口于术后3~4天被新生上皮覆盖,一周后局部充血及水肿消退,无瘢痕及并发症发生。

2.角膜巩膜创面

角膜创面上皮自植片的角膜缘向角膜中央移行,术后一周内植片及新生上皮水肿,患者有怕光流泪症状。术后1~2周角膜创面修复,水肿消退,逐渐恢复光滑透明,术后2~3周拆线,刺激症状减轻,巩膜创面2~3周后逐渐被结膜上皮覆盖。

3.角膜缘植片

术后1~2天植片边界尚清可见,轻水肿,3~5天植片的结膜缘血管网己恢复微循环色红润边界模糊,6天后植片水肿消退,与周围的角膜缘结膜组织形态颜色一样,无排斥反应。

4.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18~24个月,26例治愈,2例复发,复发病例术前均为复发胬肉,复发率为7%。胬肉浸入角膜较深者遗留斑翳,少数有薄翳,大部份角膜透明。

讨 论

翼状胬肉治疗的主要方法是手术治疗,单纯翼状胬肉切除及翼状胬肉头部转位结膜下埋藏术,术后反应重,并发症多及复发率高[2],理想的翼状胬肉手术标准应是简单易行,并发症少,复发率低。正常情况下角膜缘部的增殖压力抑制了结膜上皮及血管长入角膜组织,角膜缘干细胞的缺乏或功能下降可使角膜缘屏障功能破坏,致使结膜组织长入角膜和新生血管形成[3]。睑裂部结膜组织长期受日光及风沙等环境因素影响,致使局部抗原成份改变而诱发局部变态反应,血管通透性增加引起白细胞浸润,阻碍了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节,角膜缘屏障功能下降促使结膜组织和新生血管长入角膜形成翼状胬肉,因此翼状胬肉发生与角膜缘干细胞缺乏有关[4],认为翼状胬肉是一种局限性角膜缘缺陷症。翼状胬肉切除术后局部角膜缘干细胞未得到及时补充或供给衰竭,角膜表面稳定性破坏,出现各种病理改变,为新生血管入侵和翼状胬肉的复发创造了条件,此外受损的干细胞还可释放血管增殖因子,加速翼状胬肉形成。通过角膜缘干细胞移植,移植干细胞增殖和移行获得了角膜型上皮修复,恢复眼表面完整性,角膜缘栅栏和屏障作用得以重建和发挥,有利于阻止新生血管入侵和异常结膜源性组织增生,达到防止翼状胬肉复发的目的[5]。我们采用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28例,26例治愈,2例复发,无并发症,无排斥反应,取得了满意效果。笔者认为:自体角膜缘干细胞移植治疗翼状胬肉有如下优点:①取材方便,自体组织,不存在排斥反应;②上方有足够角结膜组织,可满足移植需要,如果翼状胬肉范围较大,角结膜组织不够,可取自健眼角结膜缘组织来移植;③角结膜缘植片仅2~3 mm宽,故取材处无需作任何处理,愈合后不留瘢痕,不影响美观,对日后行青光眼或白内障手术切口影响不大;④不需保存,不需昂贵保存设备,适合基层医院开展;⑤手术效果良好,复发率低,遗留瘢痕轻微,是治疗翼状胬肉有效方法,明显优于单纯翼状胬肉切除术。

参考文献

1]王敏华,龚白明.胬肉的治疗方法[M].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2,20(12):891-894.

[2]杜亚振,姜德咏,聂爱光.自体角膜缘干细胞治疗翼状胬肉的临床分析[J].中华眼科杂志,2002,38(6):351-354.

[3]李线,周灵,李绍伟.羊膜移植与自体角膜缘移植治疗翼状胬肉的初步疗效对照[M].中国实用眼科杂志,2005,23(8):857-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