肝母细胞瘤范文
时间:2023-03-16 20:4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肝母细胞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肝母细胞瘤;螺旋CT;增强扫描
【中图分类号】R735.7【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2-0361-01
肝母细胞瘤(hepatoblastoma)为小儿最常见的肝胚胎性恶性肿瘤[1] 。本人搜集本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肝母细胞瘤18例,结合其临床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肝母细胞瘤的临床表现以及螺旋CT增强扫描的影像学表现,讨论螺旋CT增强扫描对本病的诊断价值。
1 材料与方法
本组18例,男12例,女6例,男性多于女性,发病年龄23天-12岁。其中临床表现为肝大,右上腹部包块9例,8例表现为腹泻,黄疸,1例表现为贫血就诊。体检时可于右膈下触及包块,2例伴有性早熟,1例伴有高血钙。其中甲胎蛋白(AFP)实验阳性者16例。全部病人均用菲利普64排螺旋CT平扫+增强扫描,年龄较小患儿用10%水合氯醛予以镇静后扫描。扫描范围从肺底至肝脏下缘,层厚5-10mm,间隔5-10mm。造影剂剂量为2ml/kg体重,以1.5ml/s的速度进行静脉注射。
2 结果
本组病例均为手术或穿刺活检病理证实,肿瘤最多见于肝右叶,其次为左右叶,肝左叶最少见[2]。其中15例表现为肝内单个实性包块,3例为多发性结节。11例包块呈向肝外膨胀性生长。10例行肿瘤切除术,5例行肝叶切除术,3例因肿瘤范围较大,行肝扩大切除术。本病临床表现为肝大,右上腹部包块,晚期则有发热、食欲缺乏、体重下降、贫血、黄疸和腹水等症状。此外尚有伴发性早熟及高血钙,甲胎蛋白实验阳性。CT表现为肝脏单发巨块为主,呈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边界较清晰,有时可见包膜,巨型或肝下缘肿瘤常突入腹腔。肿瘤密度不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30-50HU),内有弧形低密度影,分隔肿瘤形成大结节。此外尚可见小点线状、圆点状或不规则更低密度区为肿瘤出血坏死区。部分病例可见散在或聚集成团钙化灶,肝内血管可受压移位。螺旋CT增强扫描时肿瘤强化不如正常肝实质,使其边界更加清晰。血管丰富的肿瘤,早期可见粗细不等的供血血管丛肿瘤周围深入内部,围绕结节状肿块有时形成网格状结构,而出血坏死区无强化,下腔静脉多受压移位。结节型及弥散型均少见,本组3例为多发结节型,病变占据两个肝叶,肝脏体积增大,增强后结节呈中等程度强化,强化亦不如正常肝实质。
3 讨论
肝母细胞瘤时主要发生于小儿的胚胎性恶性肿瘤,发病率占小儿原发肝恶性肿瘤的首位(51%-56%)[3]。影像学检查,尤其是螺旋CT增强扫描对其早期诊断、判断肿物范围及提供手术方案等十分重要。本病临床表现为肝大,右上腹部包块,晚期则有发热、食欲缺乏、体重下降、贫血、黄疸和腹水等症状。此外尚有伴发性早熟及高血钙,甲胎蛋白实验阳性。CT表现为肝脏单发巨块为主,呈圆形或不规则分叶状,边界较清晰,有时可见包膜,巨型或肝下缘肿瘤常突入腹腔。肿瘤密度不均匀,略低于正常肝脏密度,内常伴有出血坏死。出血坏死区无强化,下腔静脉多受压移位。结节型及弥散型均少见。综上所述,笔者认为螺旋CT增强扫描可以清晰显示本病的发病部位、肿瘤范围以及出血坏死、钙化程度,结合其增强后的影像学特点及临床、实验室表现,多方面相结合,能准确的作出定位定性诊断,对临床诊断及手术方案提供很好的影像学支持。
参考文献
[1] 孙国强,曾津津 ,彭芸,程华.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634-638.
篇2
【关键词】 小儿肝脏恶性肿瘤;临床变现;病例分析
随着现代社会对于疾病的早期诊断技术的不断进步、规范化治疗的应用以及肝脏血管阻断技术的发展,对于儿童肝脏恶性肿瘤的诊治以取得了较长的进步[1]。本文笔者对我院收治的50里小儿肝脏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的回顾性分析,以提高对肝脏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临床病理特征及表现的认识,以便给予患儿更为方便有效的治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本次研究所选的50例患者均为2008年-2011年我院收治的小儿肝脏恶性肿瘤案例,其中男32例,女18例,年龄3d-15岁。根据患儿的具体病理特征将患儿分为肝母细胞瘤组与肝细胞癌组两组,其中肝母细胞癌组34例,肝细胞癌组16例。两组患儿在年龄、病程以及病理状况等方面无可比性,不具统计学意义(P >0.05)。
1.2 方法 患儿入组后,收集患儿的临床诊治以及病理资料,比较两组患儿的年龄、临床特点、乙肝病毒感染率、术后生存率以及手术的完整切除率等方面的差异。
1.3 统计学处理 选用合适的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所取得的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对处理分析所得结果采用均数及标准差的形式进行检验,P
2 结果
2.1 年龄构成 肝母细胞瘤组的34例患儿中有23例(67.6%)小于6岁,肝细胞癌组的16例患儿中有5例(31.3%)小于6岁。肝母细胞瘤组患儿的发病年龄相比肝细胞癌组要小,两组患儿的发病年龄分布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临床表现 所有的50例患儿中,初次诊断的原因主要包括腹部肿块30例、腹胀8例、黄疸3例、急腹症表现4例、发热1例,还有4例患儿因为偶然的原因发现。患儿从确诊到入院均在3d-10个月,平均2.24个月。患儿常见的体征为肝大,其中脐下24例(80%),少数几例患儿可见腹壁静脉显露或是脾大。两组患儿的临床表现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
2.3 手术效果 肝母细胞瘤组的34例患儿中有26例(76.8%)进行一期的手术较为完整的切除肿瘤。肝细胞癌组的16例患儿中有6例(37.5%)进行一期的手术较为完整的切除肿瘤。两组患儿的手术完整切除率比较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
2.4 术后存活率 患儿手术后随访一年左右,肝母细胞瘤组患儿无瘤存活20例,死亡8例;肝细胞癌组患儿无瘤存活3例,死亡3例。两组患儿的术后1年存活率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本次研究发现,小儿肝脏恶性肿瘤的病理类型以肝母细胞瘤为主,肝母细胞瘤患儿的平均发病年龄要明显低于肝细胞癌组。进一步的研究显示,肝母细胞瘤的乙肝病毒感染率为2.2%,而肝细胞癌的乙肝病毒感染率却高达53.6%[2]。肝细胞癌与乙肝病毒、重度饮酒、糖尿病、黄曲霉毒素污染等关系密切,这之中乙肝病毒感染引起肝脏病变导致肝癌、肝硬化的病变途径已经得到基本的确定。
肝脏肿瘤患儿的常见病理特征为腹部肿块,本次研究所选的患者绝大部分均由于腹部异常就诊今儿诊断肝脏肿瘤。发确诊到入院平均2.24个月,有半数以上的患儿在入院时肿瘤就已经发展之晚期,并且有时还会伴随着多种并发症,给医院的救治带来了较为严重的影响。考虑到肝脏肿瘤的临床表现并不十分明显,因此提倡儿科医生在为儿童检查时,应该注意儿童的腹部检查,以防肝脏肿瘤的发生并确保对对此类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以便改善患儿的预后。
综上,小儿肝脏恶性肿瘤多为肝母细胞瘤,临床表现多为腹部肿块。肝母细胞瘤患儿的病毒感染率要低于肝细胞癌组,平均发病年龄要低于肝细胞癌组,并且手术的完整切除率较高,术后预后较好。因此,要多注意儿童平时的身体检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 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体层摄影;X线计算机;儿童
[中图分类号] R735.4[文献标识码] B[文章编号] 1673-9701(2012)10-0092-02
CT characteristics and diagnosis value of children with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JIANG Guangzhong
Department of Radiology, Guilin Women and Children Hospital in Guangxi Zhuang Autonomous Region, Guilin54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analyze the CT characteristics of children with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and 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CT. Methods The CT imaging materials of 25 cases by surgery, biopsy and pathology for children with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were analysised retrospectively. Results Tumor in the right side in 11 cases, left in 14 cases, including the primary in the adrenal gland in 19 cases,paravertebral sympathetic chain of 6 cases, Tumor growth of 18 cases across the midline; Mostly large irregular tumor mass, A few were class / oval. Scan: 22 cases of tumor density uneven, commonly found in necrosis, cystic areas, calcification within the tumor of which 18 cases; 3 tumors of uniform density. Enhanced: tumor heterogeneity mostly mild - moderate strengthening. Embedding a large retroperitoneal tumor blood vessels in 20 cases, retroperitoneal lymph nodes in 17 cases, 1 case of liver metastasis. Conclusion CT not only shows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location, size, shape, density and the surrounding abuse, metastasis, and can show early lymph node metastasis,. Diagnosis of tumors, differential diagnosis,development of treatment and prognosis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Key words] Retroperitoneal; Neuroblastoma; Tomography; X-ray computed; Children
神经母细胞瘤是小儿最常见的腹膜后肿瘤之一,仅次于肾母细胞瘤,居第2位[1],本病好发于2~3岁,男女发病无明显差异,临床表现复杂,就诊时多有转移[2];如果早期诊断和早期治疗,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笔者回顾性分析2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为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CT影像特点,以进一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
1 材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 2006年3月~2011年11月的25例患者,均经手术、活检和病理证实。其中男 13例,女 12例,年龄3个月~11岁,平均3.8岁。临床主要表现为无痛性腹部包块,可有腹胀、腹痛、尿频、尿急、发热、骨关节疼痛、消瘦及贫血等。尿3-甲氧-4羟苦杏仁酸(VMA)阳性20例。
1.2 检查方法
使用美国GE公司双排螺旋CT扫描仪。扫描范围自膈顶部至髂嵴水平,采用10 mm层距、层厚扫描,感兴趣区采用5 mm层距、层厚扫描,不配合小孩扫描前15 min用10%水合氯醛0.5 mL/kg灌肠,最多不超过10 mL,全部病例均行平扫及增强扫描。增强:采用非离子型对比剂欧乃派克使用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入,按(1.5~2.0) mL/kg给予,注射速率(2~3) mL/s。
2 结果
2.1 肿瘤的位置
肿瘤位于右侧11例,左侧14例,其中肿瘤原发于肾上腺19例,椎旁交感神经链6例,肿瘤跨中线生长18例。
2.2 肿瘤的形态、大小及边界
肿瘤呈不规则形16例、类圆形或椭圆形9例,大小约3 cm×3.4 cm×3.8 cm~10 cm×12.5 cm×15 cm,边缘模糊17例,边缘清楚8例。
2.3 肿瘤密度
平扫:22例肿瘤呈混杂密度,内常见坏死、囊变区,其中肿瘤内钙化18例,呈斑片状、点条状及小结节状,增强:肿块呈不均匀性轻-中度强化,内坏死、囊变区未见强化、显示更清晰;3例肿瘤呈均匀低密度,增强:2例肿瘤呈轻度均匀性强化,1例肿瘤呈不均匀性轻中度强化。
2.4 其他
肾脏受压、变形,向后外侧及下方移位,肾轴旋转19例,肾盂肾盏积水2例,胰腺受压向前或上方移位9例,部分可见肝脏、血管及胃肠道受压、推移;腹膜后淋巴结肿大17例,部分肿大淋巴结融合呈团块;肿瘤及肿大融合淋巴结包绕腹膜后大血管18例,肝转移2例,肿瘤侵犯肝脏2例、肾脏4例,腰大肌受压、变形或受侵犯3例。见封三图7~9。
3 讨论
3.1临床及病理
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期最常见的腹部肿瘤之一,起源于肾上腺髓质及交感神经节的神经脊细胞,可发生于肾上腺髓质、颅底、颈胸部、腹主动脉旁以及骶前交感链。约75.6%位于腹膜后,其中2/3位于肾上腺髓质[3]。本病例组中,肿瘤原发于肾上腺19例,椎旁交感神经链6例。大体检查,肿瘤一般质软、呈灰色至灰粉色,随着肿瘤增大,常常出现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本病男性稍多见,肿瘤恶性程度高,早期即可有淋巴结、骨、肝、肾、肺及脑转移,主要临床特点为无痛性腹部包块,可有腹胀、腹痛、发热、骨关节疼痛、消瘦及贫血等。实验室检查:可有尿3-甲氧-4羟苦杏仁酸(VMA)阳性。
3.2 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CT特征
①肿瘤多位于腹膜后肾前上方,脊椎旁及腹膜后中线部位者少见,本病例组中肿瘤位于肾上腺19例。②肿瘤形态多不规则,少数呈类/椭圆形,没有明确包膜,本病例组中16例肿瘤呈不规则形,病灶边缘模糊17例。③肿瘤体积多较大,其中肿瘤包埋血管18例,部分肿瘤可压迫、推移周围血管,肾、肝、胃肠道及脾等脏器也见受压、推移或侵犯,肿瘤跨中线生长18例。④肿瘤密度,平扫肿瘤多呈混杂密度,内常见坏死、囊变区,偶见出血,其中肿瘤内钙化18例,增强肿瘤呈不均匀性轻-中度强化,内坏死、囊变区及出血灶无强化,显示更清楚;少数肿瘤平扫呈均匀低密度,增强呈均匀或不均匀轻-中度强化。⑤远处转移,以膈角后、腹主动脉及肾蒂周围淋巴结转移常见,其特点为增大淋巴结数目多,形态大,且多数有融合,增强呈不均匀或环形强化,本病例组中17例有腹膜后淋巴结转移,2例肝转移,有文献报道[4,5]本病还常见骨髓和骨转移,皮肤、、肺和脑转移少见。
3.3鉴别诊断
在日常工作中,如发现腹膜后肾上腺区不规则形肿块伴有斑点状钙化、血管包埋征且肿瘤跨中线生长,早期淋巴结转移,结合患者年龄及实验室检查,应首先考虑本病。但本病仍需与下列腹膜后肿瘤鉴别。
3.3.1 肾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位于肾内,形态多光滑,边缘清楚,肿瘤与残肾成锐角,残肾呈新月形改变,肿瘤内钙化少见,很少跨中线生长,周围大血管被包埋少见,腹膜后淋巴结转移少见且发生较晚。
3.3.2 节神经细胞瘤节神经细胞瘤与本病同源,为良性肿瘤,绝大多数无症状,境界清楚,强化不明显,肿物多发生在肾上腺外部位及年长儿童,肿块较大时肾脏向外推移[2、6]。
3.3.3 畸胎瘤多由三个胚层的细胞构成,肿瘤内可见脂肪、骨、牙齿和毛发等软组织密度,表现为大小不等、形态不规则混杂密度肿块,包膜清楚。
3.3.4 脂肪肉瘤巨大不规则形肿块,边缘清或不清,周围脏器不同程度推移伴侵犯改变,肿块内含有不同程度的脂肪成分,增强肿块呈不同程度强化,内脂肪及坏死部分不强化。
3.3.5 恶性嗜铬细胞瘤恶性嗜铬细胞瘤以20~40岁多见,为不规则形、密度不均匀肿块,易侵及邻近器官及包埋周围血管,钙化少见,很少跨中线生长,临床以高血压就诊。
3.3.6 腺癌肿瘤小时同腺瘤,较大时可出现液化坏死、钙化,易突破包膜,不跨中线生长。
总之,CT是诊断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主要方法,它不仅能显示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位置、大小、形态、密度及周围侵犯、转移情况,而且可显示早期淋巴结转移,对肿瘤的诊断、鉴别诊断、制订治疗方案、预后及随访提供重要依据。
[参考文献]
[1]雷廷成,王娅宁,段顺生,等. 小儿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CT特征及鉴别诊断[J]. 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90-92.
[2]张增俊,罗兴育,堪田华,等. 腹膜后神经母细胞瘤的CT表现[J]. 实用医技杂志,2004,11(9):1817-1818.
[3]张锦华,王伟林,陈鸿俊. 小儿神经母细胞瘤[M].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56-66.
[4]李新华,杨有优,余雷,等. CT在儿童神经母细胞瘤诊断和随访中的价值[J]. 基层医学论坛,2007,11(9):807-809.
[5]回允中主译. 诊断外科病理学[M]. 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3:608-613.
篇4
【关键词】 恶性肝肿瘤 儿童 断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0 引言
小儿恶性肝肿瘤在临床并非少见, 是小儿常见的腹部肿瘤之一, 其中以肝母细胞瘤最多, 居小儿原发性肝恶性肿瘤的首位(占51%~56%)[13]。 恶性肝肿瘤种类较多, 如肝细胞癌、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肝胆系横纹肌肉瘤、 肝淋巴瘤、 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等。 为提高对其CT与MRI影像学特点的认识, 现将我院45例小儿恶性肝肿瘤分析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搜集我院1995年10月~2005年5月经CT与MRI检查,并有临床、手术和病理证实,且资料完整的小儿恶性肝肿瘤45例。男24例,女21例,年龄最小37天,最大14岁,平均年龄2岁3个月。其中肝母细胞瘤31例(68.8%)、肝细胞癌4例(8.8%)、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3例(6.6%)、肝胆系横纹肌肉瘤3例(6.6%)、肝淋巴瘤2例(4.4%)、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2例(4.4%)。临床上表现为:腹部包块43例(95.5%)、黄疸9例(20%)、贫血41例(91.1%)、发热23例(51.1%),低热为主。全部病例术前行CT和/或MRI平扫及增强扫描,设备采用GE Hispeed螺旋CT机及HITACHI AIRIS II 0.3T磁共振装置。
2 结果
2.1 肝母细胞瘤31例,CT 19例,MRI 12例,两者均做者9例。肝右叶21例,左叶7例, 2叶以上3例;巨块型28例,多发结节型2例,囊变型1例,瘤体直径最小4.5cm,最大14.2cm;CT平扫瘤体表现为较大圆形、以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见图1a、b。MRI瘤体表现为长T1长T2混杂信号,T2WI呈“石榴样”改变,见图2。假包膜CT显示16例,MRI显示9例;瘤体钙化17例;瘤内低密度坏死及囊变23例;出血2例;增强扫描,瘤体均呈不匀强化,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坏死和囊变区均不强化;包膜呈线样强化23例。侵犯肝门静脉右支17例,左支4例。
2.2 肝细胞癌4例,CT 3例,肝右叶1例,左叶1例,2叶以上1例,表现为肝内低密度肿块见图3a、b;MRI 1例,呈长T1长T2混杂信号。4例中,巨块型2例,弥漫型2例,瘤体直径最小2.3cm,最大7.4cm;1例瘤内有高密度出血灶,2例见大片坏死。增强扫描,本组瘤体均呈不匀强化,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肝门静脉右支侵犯3例,左支1例。下腔静脉内瘤栓1例。
2.3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3例,2例CT为肝右叶囊性成分为主的大囊实性低、等混杂密度肿块,直径分别为11.5cm及13cm,边界清晰,有假包膜,无钙化。增强扫描瘤体实性部分强化,囊内无强化,见图4。1例MRI为不规则形实性成分为主肿块,瘤体直径7cm,边缘有多个小囊。增强扫描实性部分强化。
2.4 肝胆系横纹肌肉瘤3例,2例CT平扫,肝门区,沿肝内胆管走行软组织密度阴影,肝内胆管扩张,见图5;增强扫描胆管壁强化,瘤体轻度不均匀强化;1例MRI肝门区实性肿块,沿胆管及门脉走行,肝内外胆管扩张明显,见图6a、b;MRI增强扫描病灶呈向心性强化。彩超提示病灶有较丰富的血流信号。肝功检查:ALT 220u/L, ALP 512u/L TBIL 122.5μmol/L,DBIL 78.7μmol/L,提示胆管梗阻。
2.5 肝非霍奇金淋巴瘤2例,CT平扫,表现为肝内2个类圆形低密度结节,增强扫描边缘轻度强化,其内不强化,门静脉右支穿入其内,见图7a,b。1例行MRI表现为肝内T1低信号、T2略高信号单结节
图1a、b 肝母细胞瘤 CT平扫肝右叶内见一较大圆形、以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清楚;瘤体内大量条片状钙化。增强扫描,瘤体呈不均匀强化,但强化程度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坏死和囊变区均不强化
图2 肝母细胞瘤 MRI检查,瘤体在T2WI上表现为“石榴样”改变,包膜呈线样低信号,瘤间可见低信号纤维间隔
图3a、b 肝细胞癌 CT平扫肝右叶内见低密度肿块,边界不清,未见假包膜及钙化。增强扫描,不均匀强化,明显低于正常肝组织,肝门静脉受累
图4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CT增强扫描表现肝右叶内为大的囊性低密度肿块,囊壁见实性结节,囊内结构无明显强化,囊壁实性结节强化
图5 肝胆横纹肌肉瘤 CT增强扫描,肝门区见沿肝内胆管走行软组织密度块影堵塞,边界清楚,肝内胆管扩张;瘤体稍有不均匀强化
图6a、b 肝胆横纹肌肉瘤 MRI检查,T1WI见肝门区有一实性肿块,沿胆管及门脉走行,肝内胆管扩张;T2WI上见胆总管周围壁增厚、管腔明显扩张,胆囊扩大图7a、b 肝淋巴瘤 CT增强扫描,肝内见2个类圆形低密度结节,边缘轻度强化,其内不强化。门静脉右支穿入其内
图8a、b 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CT平扫,肝右叶内见一较大类圆形低、等混合密度肿块,右侧有一高密度灶;增强扫描,瘤体自边缘逐渐向心性强化,延迟没有填满,内侧边界模糊
灶,GDDTPA动态增强不强化,实质期仍为低信号,边界清楚。
2.6 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2例,1例CT平扫,肝右叶内见一较大类圆形低、等混合密度肿块,右侧有一高密度灶;增强扫描,自边缘逐渐向心性强化,延迟没填满,见图8a,b;1例MRI表现肝内长T1长T2信号较大肿块,增强扫描早期边缘强化,延迟逐渐向中心填充,但未能填满,其胸部CT提示肺有结节状转移灶。
3 讨论
3.1 肝母细胞瘤 是小儿最常见的肝原发性恶性肿瘤,起源于胚胎早期未成熟的肝胚细胞,约占所有肝原发性肿瘤的25%~45%,居首位。肝母细胞瘤11号染色体常有11P15.5杂合子丢失,故易发生先天性发育异常和胚胎性肿瘤[13]。与性激素关系密切,可致儿童性早熟[4]。
本病从胚胎期至发病需2年时间,故发病通常在1~3岁。组织学上,多数学者将其分为2种类型[13]:纯上皮型和混合型。病理形态学上主要表现为巨块型、结节型、弥漫型和囊肿型,是影像学表现的基础。其中巨块型最常见[13],本组有28例。
本病好发于婴幼儿,3岁以前占90%,5岁以上少见。主要以无痛性上腹肿块就诊。90%血清甲胎蛋白(AFP)水平明显增高。10%~20%病例转移至肺、肝门、脑和骨。2年生存率为65%,也有自愈报道[5]。
本组病例并结合有关文献[13],在CT及MRI上有如下特点:(1) CT上瘤体为大圆形、低密度为主的混杂密度肿块,边界清楚,具有“十多、一低、一少”的特点。“十多”即单发病灶多、右叶多、外生型多、跨叶多、瘤体呈圆形多、实性多、假包膜多、出血坏死多、囊变多、钙化多(本组达51%以上); “一低”即平扫或增强扫描,肿瘤密度及强化程度总是低于正常肝实质;“一少”即肝硬变少。此外,很少侵犯大血管。(2)MRI上瘤体为长T1长T2信号或混杂信号,T2WI呈“石榴样”改变,为多个细小高信号囊状影,其间有低或等信号纤维间隔。有出血或脂肪成分时,T1WI局部为高信号[3,6], MRI对钙化显示不如CT。动态增强扫描肿瘤早期强化,40%有周边晕环强化。
3.2 肝细胞癌 较少见,常发生在5岁以上小儿,以5~9岁和11~15岁为多,最小年龄可为出生1天的新生儿[7]。
目前研究发现,小儿肝癌患者有HBsAg及肝癌家族聚集的現象[6],患儿HBsAg的阳性率是100%,与成人相比其组织学表现相同,但肝硬化少。与肝母细胞瘤相比,瘤体形态多不规则、假包膜少、出血坏死多、钙化少(25%)[8]。在年长儿,其病理组织学类型和青年一样,以纤维板层型较多,预后较好。
CT最能反映肝癌的病理形态学特点,常分为4型:巨块型、结节型、巨块结节型(混合型)及弥漫型。CT平扫绝大多数肝癌表现为不均匀低密度块,浸润生长,无包膜,灶内坏死、囊变或脂肪变性时密度更低。本组4例均表现这个特点。膨胀生长型,不论结节或巨块,边界均清晰,大部分有纤维组织假包膜存在,CT表现为肿瘤周围一圈低密度的环影(即晕环征),厚度可从数毫米至1cm不等,有时与肝母细胞瘤不易区分。增强扫描,大部分轻度强化或不强化。
MRI上瘤体表现为长T1长T2信号或混杂信号,对门静脉、肝静脉和下腔静脉侵蚀及瘤栓显示较CT清楚。纤维板层型肝癌,瘤体中央有纤维瘢痕是一特点,MRI显示较好,但注意与肝血管瘤、FNH鉴别,后两者亦有这个征象[9]。
3.3 肝未分化胚胎性肉瘤 来源于肝原始间叶组织的恶性肿瘤,由肝良性错构瘤转化而来的,占儿童恶性肝肿瘤的第3位。大多在6~10岁发病,绝大多数(90%)小于15岁[2,10,11]。临床表现无特异性, AFP阴性。存活期为一年左右。该肿瘤为较大的囊实性球形肿块,囊实性成分的多少,可能与瘤体不同的发展阶段有关。
CT平扫,肿瘤有两种表现:以囊性成分为主者,单囊直径在7~20cm左右,有假包膜,实性部分在瘤体边缘,囊内出血时呈高密度,本组2例表现与此一致;多囊者,瘤内有多个分隔,其内有多个小囊,囊内呈水样或稍高密度。以实性成分为主者,为不规则形软组织块,其内见多个小囊。增强扫描,上述两类肿瘤实性部分及包膜均有强化,囊内结构无强化[12]。
MRI检查,T1WI瘤体为混杂低信号,局部出血可含高信号灶。T2WI为高信号,其内分隔呈低信号[13]。
本病主要与肝囊性间叶错构瘤鉴别,后者为多房囊性,无实性部分,这是主要鉴别点。
3.4 肝胆横纹肌肉瘤 本病可发生在腹膜后或腹腔内,以2~6岁多见,发病高峰是4岁。本病较多发生在肝胆系,50%以上发生在肝外胆管,多为胚胎型或葡萄状型[1,2,14]。常沿胆总管黏膜下层生长,向上累及肝内左右肝管,本组2例均表现如此。向下生长者可扩展到十二指肠壶腹部并可侵袭周围组织和器官。临床上肝外胆管者表现阻塞性黄疸,肝内胆管者,则以腹痛、肿大、腹部包块就诊。AFP阴性。
CT平扫,肿瘤位于肝门或肝内,边界较清楚,密度不均匀,低于正常肝实质,可能与含有大量黏液组织有关,偶见囊变,钙化罕见。增强扫描,肿块不强化,或呈不均匀强化。肿瘤位于肝外胆管者,胆管扩张,直径可达5cm以上;肿瘤位于胆管内者,可形成不规则形息肉状软组织密度影,周围胆液衬托呈“环征”,边界清楚。增强扫描,胆管壁强化,瘤体可有轻度不均匀强化或不强化;如肿瘤堵塞胆管腔和浸润胆管壁周围时,上述胆汁“环征”消失,近端胆管扩张。
MRI检查,T1WI肿块呈低信号,T2WI为中等至明显高信号。增强扫描呈不均匀强化。MRCP显示胆管扩张及管内不规则低信号区。
3.5 肝淋巴瘤 原发性极为罕见, 继发者较多。 尸检发现20%的霍奇金氏淋巴瘤和50%非霍奇金氏淋巴瘤可累及肝脏。 病理上常分为3型[2]: 单发结节型、 多发结节型和弥漫型。 其中原发型几乎均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本组2例亦为非霍奇金淋巴瘤。
CT平扫,肝内见类圆形或不规则低密度灶,边界尚清楚,无钙化。常有脾、胃肠、肠系膜及腹膜后淋巴瘤存在。增强扫描,动脉期可呈不均匀强化,或均匀强化,其程度低于正常肝组织;门静脉期和平衡期可呈环状强化,中心密度不均匀,较大者中心坏死区无强化。门静脉可在其内穿行或被推移。延迟扫描病灶的类圆形不缩小,这一点与肝血管瘤和肝脓肿不同。
MRI检查,单结节型表现为长T1稍长T2信号结节,GD-DTPA动态增强不强化。弥漫型表现为肝内弥漫长T1稍长T2信号,信号不均匀,同时有脾大及类似信号改变者可提示诊断。多发结节型与肝转移瘤不易区别[15]。
3.6 肝血管内皮细胞肉瘤 罕见,发病年龄1岁以内,是肝血管窦壁细胞异常增生所致,组织学上具有II型婴儿型内皮细胞瘤的特点[1,2]。
CT平扫,肝内见类圆形低密度肿块,无假包膜;增强扫描,早期边缘强化,延迟逐渐向中心扩展,若瘤体中央没有坏死可填满。本组1例因增强扫描显示自边缘逐渐向心性完全填充强化而误诊为婴儿型肝血管内皮细胞瘤,故有时鉴别困难。
MRI检查,瘤体表现肝内多中心长T1长T2信号肿块,增强扫描与肝血管瘤表现相似,但前者强化时间长且出血常见,易侵犯肝静脉,形成肺、脾、脑等转移[15]。
总之,小儿恶性肝肿瘤CT与MRI表现有其特点,结合临床及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但最终确诊靠病理组织学检查。
【参考文献】
[1] 徐赛英. 实用儿科放射诊断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1999.633641.
\[2\] 邵剑波,李欣. 小儿腹部CT诊断图鉴[M].辽宁科技出版社,2004.152161.
\[3\] Dachman Ah, Pakter PL, Ros Pr, et al. Hepatoblastoma: Radiologic-pathologic correlation in 50 cases[J].Radiology 1987,164(1):1519.
\[4\] 田伟,肝母细胞瘤致男童性早熟一例[J]. 中华放射学杂志,2002,36(8):763764.
\[5\] 徐庄剑,陈阳,王桂珍.新生儿肝母细胞瘤自愈一例[J]. 中华儿科杂志,2002, 40(12):764.
\[6\] Donnelly LF,Bisset GS. III: Pediatric hepatic imaging[J]. Radiol Clin North Am, 1998, 36(2):413427.
\[7\] Greenberg M, Filler RM. Hepatic tumors\[A\]. In: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of Pediatric Oncology Philadelphia\[M\]. LippincottRaven, 1997.717732.
\[8\] Jabra AA, Fishman EK, Taylor GA. Hepatic masses in infants and children: CT evaluation[J]. AJR,1992,158(1):143149.
\[9\] Cheon JE, Kim WS, Kim IO, et al. Radiological features of focal nodular hyperplasia of the liver in children[J]. Pediatr Radiol,1998,28(11):878883.
\[10\]Davey MS, Cohen MD. Imaging of gastrointestinal malignancy in childhood[J]. Radiol Clin North Am, 1996,34(4):717742.
\[11\]Pobeil RS, Bisset GS. Pictorial essay: imaging of liver tumors in the infant and child[J]. Pediatr Radiol, 1995,25(5):495506.
\[12\]Buetow PC, Buck JL, Pantongrag-Brown L, et al. Undifferentiated(embryonal) sarcoma of the liver: Pathologic basis of imaging findings in 28 cases[J]. Radiology, 1997, 203(3):779783.
\[13\]Power C, Ros PR,Stoupis C,et al. Primary liver neoplasms: MR imaging with pathologic correlation[J]. Radiographics, 1994,14(2):459482.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病例资料
2007年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并确诊为实体瘤合并真菌感染患儿3例,女2例、男1例,年龄分别为2岁9个月、5岁6个月、15岁6个月。神经母细胞瘤Ⅳ期2例,肝左叶间叶瘤(切除术后复发)1例。实体瘤的诊断及分期参照美国儿童肿瘤协作组(COG)的诊断分期标准[1]。真菌感染参照儿童侵袭性肺部真菌感染诊治指南[2]诊断。
1.2方法
回顾性分析3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影像学特点、诊断治疗方法和转归。
2结果
2.1临床特征
2007年2月至2009年12月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实体瘤患儿有3150例次,其中3例在住院期间确诊合并真菌感染,发生率为0.95%。3例实体瘤合并真菌感染患儿中2例为神经母细胞瘤Ⅳ期患儿,1例为肝左叶间叶瘤切除术后复发化疗患儿。3例均进行过多次化疗;确诊时均有外周血中性粒细胞缺乏(<0.5×109/L),持续时间9~21d;都曾应用地塞米松治疗(2.5~5mg/次),1例应用泼尼松30mg/m2治疗;均应用广谱抗生素,用药时间7d以上;均有深静脉导管(PICC、锁骨下深静脉置管)。3例患儿均出现发热,1例最高体温40.2℃,为稽留热,不伴寒战;2例热型不规则。2例神经母细胞瘤Ⅳ期患儿化疗过程中发生多次抽搐,表现为大发作。
2.2辅助检查
3例患儿的肺部CT均显示索条状、渗出斑片状阴影、高密度影等。1例患儿头颅CT示左侧颞叶可见类圆形略高密度影,腹部CT可见肝右叶低密度影。3例患儿的血真菌培养均为阳性,2例神经母细胞瘤Ⅳ期患儿的血培养均为滑假丝酵母菌,真菌菌丝、孢子可见;1例肝左叶间叶瘤术后患儿的血培养为白色念珠菌,1-3-β-D葡聚糖检测(G试验)结果明显升高,内毒素阴性。3例患儿的痰培养均阴性。治疗后复查,血真菌培养2例间断阳性,1例持续阴性。
2.3治疗及预后
1例肝左叶间叶瘤患儿因静脉输注氟康唑治疗无效给予伏立康唑口服8周,临床症状明显好转,3次复查血真菌培养阴性;1例神经母细胞瘤Ⅳ期患儿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过程中先后应用氟康唑、两性霉素B脂质体、伏立康唑静脉点滴抗真菌治疗有效,两性霉素B脂质体应用自小剂量开始渐增至足量,体温正常,复查血真菌培养阴性,顺利渡过骨髓抑制期,原发病获得部分缓解。另1例神经母细胞瘤Ⅳ期患儿予静脉输注伏立康唑,于体温正常、肺部情况好转后行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因存在颅内、骨骼、脊髓、肺脏、肝脏多发转移肿瘤,于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后9d骨髓抑制期死亡。
3讨论
真菌感染多为机会性感染,侵袭性真菌感染(IFI)多见于有基础疾病者,如恶性血液系统疾病(急性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及接受免疫抑制剂、造血干细胞或实体器官移植等治疗者。有报道,IFI的发生率在接受化疗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中占10.0%左右,在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中达10.0%~30.0%[3]。儿童的发病率尚未确定,目前儿童IFI的报道多见于白血病,实体瘤患儿并发IFI者较少。曾有报道13例儿童实体瘤并发深部真菌感染[4]。真菌感染的危险因素包括真菌的暴露史或定植、免疫缺陷程度、基础疾病的类型、发生移植物抗宿主病或植入失败等,其中免疫缺陷程度相关因素包括高龄、基础疾病未得到有效控制以及持续和严重的粒细胞缺乏[5]。据国内文献报道,患者本身疾病的危重程度也与IFI的发病率相关,重症监护病房(ICU)IFI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明显高于普通病房[6,7]。本组3例患儿中2例处于疾病进展期,1例处于疾病复发阶段,原发病均未缓解,与上述观点相符。本组3例实体瘤患儿处于疾病进展期,进行过多次化疗,并因骨髓抑制输血治疗多次,用过激素等免疫抑制药物,且发病时存在严重的粒细胞缺乏,应用了较长时间的广谱抗生素。因此,采取合适的化疗使原发病尽早获得缓解、缩短骨髓抑制期、减少免疫抑制药物应用、加强环境保护、减少抗生素应用等可能降低合并真菌感染的危险。
目前发生于儿童的IFI仍以念珠菌属为主要致病真菌,占IFI的90%以上,其中以白色念珠菌为主,其次为光滑念珠菌、滑念珠菌等。近年来国外有报道儿童IFI仍以白色念珠菌感染为主[8]。2008年国内报道,1年内分离的640株真菌中,白色念珠菌占65%,光滑念珠菌、滑念珠菌分别占14.8%和14.3%,儿童真菌感染的主要部位以呼吸道和消化道多见[9,10]。本组3例患儿中2例血培养为滑假丝酵母菌,1例为白色念珠菌,均以呼吸道感染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发热是IFI最常见的症状,本组3例实体瘤患儿均有发热、咳嗽,难与其他病原感染的肺部疾病相鉴别。特别是进展期肿瘤患儿,肿瘤本身也可引起发热,且常需应用激素,其真菌感染所致的发热常易因激素治疗而不典型,这使得早期诊断比较困难。但对那些有恶性肿瘤、恶性血液病、免疫抑制等基础疾病的患儿,发热时间较长时应提高对IFI的警惕。根据EORTC/MSG标准共识[11]将宿主因素、临床表现和微生物学资料结合,应用高分辨率CT、半乳甘露聚糖检测(GM试验)、G实验等,可提高对IFI的早期诊断。本组3例患儿存在真菌感染宿主因素,早期经过广谱抗生素治疗后临床症状无明显缓解,结合临床发热、咳嗽,影像学检查发现肺部索条状、斑片状渗出影、高密度影等表现,血真菌培养阳性明确诊断为IFI。
篇6
【关键词】 视网膜母细胞瘤; 患儿; 质性研究
中图分类号 R69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4)14-0135-02
The Qualitative Study of Real Experience and Heart Feeling of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Retinoblastoma/LIU Ru-ru,WU Shu-hui,HUANG Xiao-qiong.//Chinese and Foreign Medical Research,2014,12(14):135-136
【Abstract】 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true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of long-term care of mothers of children patients with retinoblastoma. Method: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was used, 10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leukemia were interviewed, and data collection, data analysis with the Colaizzi method. Result: The real life experience of mother’s of children with retinoblastoma real life were not good, such as negative mood, disease uncertainty, economic burden, lack of care knowledge and skills, deterioration of family relationship. Conclusion: The study of real experience and feelings about mother of children with retinoblastoma can help nurses provide individualized nursing and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a comprehensive health care.
【Key words】 Retinoblastoma; Children patients; Qualitative study
First-author’s address: The Affiliated Eye Hospital of Wenzhou Medical University,Wenzhou 325000,China
视网膜母细胞瘤(retinoblastoma,RB)是一种婴幼儿最常见的眼内恶性肿瘤,一般起源于胚胎视网膜细胞[1]。目前,视网膜母细胞瘤在全世界的发病率为1∶20 000,90%发病于3岁及以下的儿童,占导致儿童视力变盲中相关因素的5%,对儿童的生命和视力有着严重的危害[2-4]。目前对患儿母亲承受压力和内心需求方面的报道较少,使得医护人员难以提供有针对性的护理。通过对人的感知和世界观的详细研究,质性研究可以完整细腻的描述人的感知和世界观,可以完美的阐述护理体验[5]。因此,本文采用基于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的研究方法,对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母亲需求和体验进行研究和分析,掌握患儿母亲的身心感触的第一手资料,为临床医护人员促使患儿母亲的身心健康提供必要的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次研究采用立意取样法,选择温州医学院附属眼视光医院临床诊断为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母亲,能用语言表达其感受并同意受访。研究样本量决定以资料重复出现,没有新主题呈现为标准。2011年1月-2012年12月共访谈了10例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母亲,患儿和母亲的一般资料见表1。
1.2 伦理问题
在访谈前,向每一位患儿母亲承诺隐私权保护,向其说明在研究报告中仅以数字编码代替姓名,并向其详细说明本研究的目的、内容和所采取的方法,取得患儿母亲的理解和同意。
1.3 资料收集
本次研究采用基于质性研究的现象学研究方法,以直接当面深入访谈的形式进行第一手资料的收集。在访谈进行之前,应做好访谈提纲指引整个访谈的进行。访谈提纲应包括患儿疾病的初次发现、确诊和治疗过程,手术进行过程,作为母亲得知子女患病后的心理感受,照顾患儿中存在哪些问题和困难等,希望在哪些环节得到医院、护士、医生或者社会的帮助和支持。在访谈中要注意患儿母亲的情绪波动,并适当调整提问方式和内容,必要时要向患儿母亲确认研究者的理解和记录是否准确无误。此外,访谈应在安静、不受干扰的自然环境中进行[5]。在访谈中,研究者要开诚布公,对患儿母亲表明身份和来意,明确表示要尊重对方的隐私,获取患儿母亲的充分信任和配合。每次访谈的时间控制在45 min~1 h,要在和患儿母亲确认的情况下进行全程录音,在访谈过程中要注意观察患儿母亲的表情变化和情感动态,认真完成笔录。在访谈结束后,应在当天及时根据录音进一步完善笔录。
表1 视网膜母细胞瘤患儿和母亲一般资料
编码 访谈母亲
患儿情况
文化程度 职业 经济状况 年龄(岁) 性别 年龄(岁)
1 大学 教师 较好 29 男 0.5
2 中专 个体户 一般 27 女 1
3 中专 护士 差 30 女 2
4 文盲 农民 差 26 男 1
5 大专 个体户 一般 30 男 1.5
6 高中 工人 一般 33 男 2
7 高中 工人 一般 28 女 1
8 初中 无 差 29 女 2
9 小学 无 差 37 男 5
10 初中 无 一般 34 男 3
1.4 资料分析
对所收集的资料采用Colaizzi分析法进行分析[6]。步骤是:(1)对所有资料进行认真仔细的阅读;(2)对有重要意义的陈述进行提取和分析;(3)对出现次数较多的观点进行编码;(4)将编码后的观点进行汇集并形成主题;(5)写出详细、无遗漏的描述;(6)对相似的观点进行辨别;(7)将材料向研究对象返回并求证,确认材料的真实性。
2 结果
2.1 消极悲观的情绪
2.1.1 焦急与担心 作为患儿的母亲所承受的心理负担远超过其他照顾者的负担,很大程度影响着她们的心理健康。“自从我家孩子确诊这个病后,我们心里一直很担心。”是诸多个案统一的表述。个案4:“听说这个病要摘掉眼睛,我眼前都黑了,要是孩子没有眼睛,以后怎么生活讨老婆。”个案5:“知道孩子患了这个病,我就上网查过,也问过专家,发现这个病的治疗效果不是很好,很有可能保不住孩子的眼睛。如果实在保不住孩子的眼睛,孩子就是残疾人了,未来还有几十年,可怎么办啊?”
2.1.2 后悔与自责 母亲由于缺乏对视网膜细胞瘤疾病知识的了解,耽误了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期,个案表现出极大的后悔和自责。个案7:“孩子很早就告诉我,她眼睛疼,看见光就很难受,我一直没有重视,是我耽误了我的孩子,我是罪人。”个案5:“早在几个月前,我就知道孩子得了这个病,我和家里人都不愿意相信,这个医院看看那个医院问问,我们不愿相信这是真的,结果还延误了治疗。”
2.1.3 怕羞与自卑 出于害羞和自卑,一般母亲不愿意让别人知道自己的孩子是残疾。因此一般会给孩子安装义眼。然而,由于义眼可以通过仔细观察进行区别,母亲为了维护尊严和保护隐私,不愿意让别人知道。因为化疗,头发都开始脱落,精神状态也不好,很少让孩子出门活动。个案1:“我不想让别人知道我的儿子有只眼睛是假的,不想接受别人同情的目光,不想小孩子生活在同情怜悯中,所以我很少让儿子参加活动,其他家长之间经常有交流聚会,我们都不参与,别人以为我们家孤僻高傲,说我教师有什么了不起,我的苦又有谁能懂。”
2.1.4 接受与无奈 当医生向患儿家属确认患儿的诊断结果,并告知后续患儿需要进行化疗和摘除眼睛等治疗时,绝大部分家属都有不得不接受这一残酷现实的无奈和绝望。个案1:“当医生告诉我孩子得的是这个病,而且需要化疗,如果效果不好,只能摘掉眼睛,我当时就晕过去了,这太不可能,我那么可爱的孩子,怎么会得这个病,我温州上海北京跑了好多医院,结果都是一样,我很无奈,最后只能接受这个现实。后来要化疗,手术,一次化疗,二次化疗,除了接受,照顾孩子,我什么都做不了。”
2.2 疾病的不确定性
个案9:“我不知道还能支撑多久,尽管完全按医生的指示检查、治疗,该花的钱不该花的钱都用上了,可是死神还在一步一步临近,不知道哪一天,我的孩子什么都看不见甚至离开我们(母亲哭了)。”个案1:“只能走一步是一步,不知道会发生什么,但是我们已经做好最坏的打算,现在只有对孩子全心全意的照顾,弥补他。”
2.3 经济负担过重
化疗、手术费用都是相当高的,义眼片价格也很高,家里经济负担很重。案例4:“我们家在农村,家里也就靠自己养养鸡,种种菜卖菜过日子,孩子的医疗费用我都是亲戚家朋友家挨家挨户借的凑的,医院的医生护士给我捐资,我们才熬过去,但是这次熬过去,接下去呢。”
2.4 缺乏照护患儿的知识和技能
通过访谈了解到,很多RB患儿的母亲都不知所措,不知道接下去要如何照顾好患儿,怎么才能帮到孩子。个案1:“我的孩子接受手术后,我不知道回家后要怎么照顾好孩子,我上网查相关资料,发现内容都很少,吃些什么好,日常生活要注意什么,我都不清楚。”个案8:“我很心疼孩子一会儿要打针一会儿要住院,我根本不知道怎么照顾她了。”
2.5 家庭关系恶化
因照顾患儿的情感疲劳和身体疲倦,患儿母亲容易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如若家属不能给予体谅,则患儿母亲容易将不良情绪向家属发泄甚至是家庭暴力行为发生,导致家庭关系恶化。因此,患儿的发病给其父母及整个家庭关系造成了重大的危机,使患儿父母之间感情出现危机,甚至导致离婚、家庭解散。个案4:“我和我老公天天吵架,他对孩子不理不问,只有我一个人照顾孩子。”
3 讨论
质性研究通过研究者本人在尊重研究对象隐私的前提下与研究对象进行交流和互动,详细记录与研究对象的交流过程并进行深入整体的研究,对研究对象有着正确和明确的描述和理解,以使人们对研究对象更加了解和熟悉。对于网膜母细胞瘤患儿的母亲这一特殊群体,要呼吁全社会多多关心,并给予尽可能多的社会关心和专业帮助,帮助他们真正的走出困境,正确应对患儿照护中出现的各类问题。社会支持既有缓冲应激作用,又有独立保护作用[7-8]。护士应充分调动社会支持系统,鼓励母亲与周围的病友、朋友加强沟通,鼓励政府及社会爱心人士,给予特殊群体困难户予以帮助。同时,护士应成为患儿及患儿家属社会关心和专业帮助的核心力量,为患儿及患儿家属提供更多的专业知识和情感支持。本文通过对于10例RB患儿的母亲进行深入访谈和研究,并得出5个主题的研究结果,本研究结果可以帮助护理人员对RB患儿母亲进行更好的心理辅导、健康教育和专业照护知识护理。从而帮助患儿母亲更好的配合护理人员对RB患儿进行更加积极有效的护理和治疗,帮助RB患儿过上更加有质量的生活。
参考文献
[1] Abramson D H, Schefler A C. Update on retinob lastoma[J].Retina, 2004, 24(6): 828-848.
[2]高岩.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方法综述[J].中国医药指南,2009,7(13):48-49.
[3]薛朝华,罗婧.眼球摘除联合羟基磷灰石义眼座Ⅰ期植入治疗成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护理[J].护理杂志,2008,25(10B):43-44.
[4]李凤鸣.眼科全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6:85.
[5]陈向明.质的研究方法与社会科学研究[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0:62.
[6] Coates V.Qualitative research:a source of evidence to inform nursingpractice[J].J Diabetes Nurs,2004,10(9):8.
[7]刘焕巧,李俊欣,王俊荣,等.癌症化疗病人社会支持状况调查[J].护理研究,2004,18(2A):216.
篇7
小李夫妇被告知刚满2岁的宝贝儿子患上了恶性肿瘤,如雷轰顶,万分痛苦。当他们走进那小儿肿瘤病房,看着那群同病相怜的孩子时,不禁迷惑地反复追问:“小孩怎么也得恶性肿瘤?为何小儿肿瘤这么多?”
父母遗传――基因突变的诱发因素变化
有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一个右侧肢体明显肥大、合并尿道下裂的婴儿来就诊,坚决要求医生给孩子的肾脏作一次B超检查。B超结果证实,这个孩子患有肾母细胞瘤。原来患儿的父亲就患有肾母细胞瘤,并合并单侧肢体肥大和尿道下裂。显然,孩子的肿瘤是因他父亲遗传而来。
小儿恶性肿瘤发病年龄仅在出生后数月至几岁,常伴发多种先天性畸形,呈双侧或多发性病变。如白血病,伴发先天性发育不全症;肾母细胞瘤,合并单侧肢体肥大和尿道下裂,还可表现为双侧同时发病;骶尾部畸胎瘤,合并腭裂或脊柱畸形等。这些发病特点均提示为一种遗传性肿瘤,追问病史,即使其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甚至整个家族均没有肿瘤的发病史,其发病仍可能与遗传因素密切相关。
医学家认为,小儿恶性肿瘤的发生,是因二次细胞突变而导致遗传性肿瘤发病。即患儿在母亲怀孕时,胚胎的生殖细胞中已经携有突变基因,但携带者可能不会发生肿瘤;只有在某些因素作用下,发生第二次体细胞突变后,才会发生单个或多发肿瘤。此外,一些患儿在出生早期,尽管细胞中携带有已突变的基因,但并不发病,而是在出生后的一段时间受到刺激,发生二次突变后才发病。
由于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在不断增加,如环境污染、药物滥用、生物刺激等,所以,遗传性恶性肿瘤在近年来发病年龄提前,也就成为一种必然。
胚胎发育――怀孕与生育过程中的潜在危险
小儿恶性肿瘤的发生,大多数是胎儿在母亲怀孕时期,发生了基因突变所致。所以,常有人把小儿恶性肿瘤归为先天性恶性肿瘤,或胚胎性恶性肿瘤。也因此提出:年轻父母在生育时期和妊娠时期的健康保健,对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生具有重大影响。
曾经有一位出生仅2个月的女婴,因患有先天性阴道癌而不得不切除全子宫及阴道,这是一种极为罕见的恶性肿瘤。当医生追问父母的病史时,孩子的父亲断然否认,而母亲却低声抽泣,似乎有什么难言之隐。原来这位母亲婚前患有梅毒,在没有彻底治愈的情况下,瞒着丈夫结婚生育。显然,这是她没有注意治疗及生育时期的保健而种下的苦果。
父母在生育时期若患有某些疾病,或者长期受到某些物理、化学因素刺激,这对后代将产生重大影响。如父母在生育期间接触过苯类化学物品,或接受过电离辐射及放射治疗,他们孩子的白血病发生率会明显增高;小儿肝母细胞瘤的发生,常与母亲长期服用避孕药有关;母亲长期应用雌激素,会导致新生儿先天性腺癌……
孕妇在妊娠期,尤其在妊娠早期,病毒感染、电离辐射、化学药物,是导致婴儿发生恶性肿瘤的危险因素。比如母亲在妊娠期患有梅毒,其生育的女婴发生阴道腺癌的可能性非常大;服用激素的孕妇,婴儿发生肝母细胞瘤的机会是正常者的数十倍。
因此,年轻父母必须注意生育时期的健康。患有某些慢性或感染性疾病者,应在完全康复后考虑生育;尽可能避免在服用某些药物时或长期服药后停药不久即受孕。孕妇千万要注意妊娠时期的卫生保健,预防各种感染的发生,避免不必要的放射性核素、超声等检查,服用药物时必须要谨慎,就诊时应主动告诉医生自己正处于妊娠期。
环境影响――现代社会与不良习惯的隐患
和成人肿瘤的发生一样,儿童出生后的环境污染,尤其在现代社会中十分泛滥和被人们所忽视的某些电离辐射、医源性放疗、化学药物,以及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甚至饮食习惯等,都对小儿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尤其是学龄期和青春期的某些恶性肿瘤。
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小儿恶性肿瘤的发生,常在某些儿童中形成高发危险人群。如婴儿期病毒性肝炎患者,常易发生肝细胞性肝癌;幼时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儿,青春期发生皮肤癌、白血病的比例明显增高;青春期骨肿瘤的发生,常与婴幼儿期的反复轻微损伤有关;孩子偏食,吃过多的乳制品、烧烤、高蛋白饮食、巧克力等高脂肪少纤维饮食者,易发生消化道腺癌等。
另外,一些先天性畸形或良性肿瘤,如不及时治疗,发生恶变的机会很高。有一个出生时即发现背部有一块黑色毛痣的女孩,在她高兴地背着书包上学的第二天,发现腋下长出一个鸡蛋样肿块,经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细胞瘤。原来是背部黑色毛痣恶变并已导致淋巴结转移。一朵尚未盛开的鲜花随之早早地夭折了。
篇8
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现有21名医护人员,具有硕士学位者6人,主任医师1人,副主任医师2人。科主任赵威威为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已培养硕士研究生8名。近年来,在全科人员的共同努力下,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多次被有关部门评为先进科室和放心科室称号。
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科室成立历史长,技术力量雄厚,能开展普外专业涵盖的所有手术,如甲状腺、乳腺、胃肠、肝胆、泌尿等手术,拥有多台国内领先的高精尖设备,特色专业有:
一、腹腔镜微创专业
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紧跟医学发展前沿,在包头市首批引进了美国腹腔镜设备,积极开展微创手术。经过20余年的技术积累,逐步扩大了腹腔镜的适用范围,对于胆结石、胆囊息肉、胆总管结石、肝囊肿、肝部分切除、肾囊肿、肾肿瘤、阑尾炎、粘连性肠梗阻、甲状腺肿物、结直肠癌根治术、胃穿孔、胃大部切除、胃癌根治术等均能使用打孔手术,安全系数高,并发症少,获得了广大患者的信赖。
自2009年开始,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率先在内蒙古地区开展了腔镜下甲状腺微创手术。该术式的出现,改变了传统外科手术需在颈部切口的历史。腔镜下甲状腺手术切口设计在远离术区的隐蔽处,通过精密器械在腔镜下完成甲状腺肿瘤切除的全部操作过程。该手术方式不仅可达到传统甲状腺手术的治疗效果,而且可减少并发症。另外,该手术可使颈部没有疤痕,在治愈疾病的同时做到了真正意义上的美容。目前,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已成功完成了20余例腔镜下甲状腺手术。据了解,由于其疗效确切、安全,损伤神经的机率更小,并且具有明显的美容、微创效果,越来越多的患者开始选择做腔镜甲状腺手术并从中受益。
2009年,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率先在包头市引进了TRIVEX透光直视旋切技术治疗大隐静脉曲张,这种创新的手术方法适用于轻度与重度的所有患者,并且使一些以前被认为无法手术的患者也获得了手术机会。该技术手术切口很小,TRIVEX旋切器将静脉曲张团块旋切吸出时的伤口仅为3毫米左右。
二、肝胆胰专业
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还能进行各种肝叶切除,包括左右半肝切除、中肝切除、肝尾状叶切除等。胆囊癌根治手术,胆管癌包括肝门部胆管癌根治手术,高位胆肠吻合术,胆道镜取石及碎石术,肝内外胆管结石等复杂胆道手术。胰腺良恶性肿瘤的切除或根治性手术。脾切除术、门脉高压症断流分流手术。
另外,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重症胰腺炎,效果非常显著,死亡率由10年前的17%降至目前的7%,死亡率明显下降。由于预防措施得当、治疗及时合理,既减少了合并症的发生,又缩短了住院日,解决了急性胰腺炎治疗棘手这一难题。
三、胃肠专业
常规开展胃癌及残胃癌根治性手术、结肠癌根治术、直肠癌根治术、小肠肿瘤切除手术和胃肠间质瘤手术,根据病人的不同情况配合化疗及靶向治疗等综合方法,明显提高了疗效。另外,运用术前新辅助化疗提高了晚期胃肠癌的手术切除率,同时,在外科急腹症如急性肠梗阻、消化道急性穿孔、胆道系统急性感染、闭合性腹部损伤、肠系膜血管病变、急性阑尾炎、急性腹膜炎手术期的处理和术后并发症的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
四、泌尿专业
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引进的德国前列腺电切镜,10余年来为数百名前列腺增生症患者施行了微创手术,有效地解除了老年人排尿困难的问题。据了解,该手术具有不开刀、出血少、无痛苦、恢复快等特点。
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是包头市最早开展腹腔镜肾囊肿、肾肿瘤手术的科室,目前其体外震波碎石业务已开展20余年,靠诚信和高超的技术远近闻名,外省的患者也络绎不绝。
“为了更好地解除广大泌尿系结石患者的痛苦,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还将购置世界先进的输尿管镜和气压弹道碎石机,可将尿道、膀胱、输尿管及肾结石全方位覆盖,彻底解决尿路结石病人的痛苦。”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的一位医生说。
五、小儿外科专业
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还承担着健康包头行动中北京——包头儿外科的协作项目,由其儿科协助和支持来共同完成。2010年完成了一例十二指肠闭锁、食道闭锁、闭锁的重症患儿高难度手术,目前已为30多位患儿解除了病痛。
健康包头行儿外科手术实现了内蒙古地区及包头市的两个突破。一是在内蒙古地区率先使用腹腔镜进行儿外科手术。由于包头市第四医院腹腔镜手术在成人手术中的开展已非常普及,技术成熟,因此为小儿腹腔镜下手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二是开展了首例重症复杂儿外科手术。
另据了解,健康包头行动儿外科协作项目手术的范围包括严重先天性消化道畸形如食道闭锁、十二指肠狭窄、短肠综合症、长段型巨结肠、高位闭锁、一穴肛、胆道闭锁、胆道扩张症、儿童门静脉高压症;严重腹壁缺损如膈疝、食道裂孔疝、腹裂、脐膨出;严重泌尿系畸形如膀胱输尿管返流、后尿道梗阻、重度尿道下裂、膀胱外翻、两性畸形;胸腔或纵隔畸形如漏斗胸、肺隔离症、支气管囊肿;母细胞来源的恶性肿瘤如肝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恶性畸胎瘤等。
六、疝与腹壁专业
早在上世纪90年代初,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就在全市率先引进了进口聚丙烯材料合成的补片用于腹股沟疝及腹壁疝手术,实施了上千例无张力疝修补术,无一例复发,成功解决了疝复发问题,临床经验十分丰富。
七、肛肠痔瘘专业
包头市第四医院普外科对各种类型的痔疮和瘘管的处理同样具有十分丰富的临床经验,应用高科技的高频电刀十几分钟即可完成,并且术中无出血,术后痛苦小、恢复快,疗效确切无复发。近几年来,为多名北京、南京大医院无法治愈的复杂肛瘘患者彻底根除了疾病,给广大患者带来了福音。
篇9
[关键词] 胶质瘤;KAI1/CD82;免疫组化
[中图分类号] R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5)03(b)-0112-02
胶质瘤(glioma)是颅内最常见的原发恶性肿瘤,患者治疗失败和死亡的主要原因是肿瘤的侵袭转移。KAI1/CD82是近年发现的特异性肿瘤转移抑制基因,关于KAI1/CD82抑制肿瘤侵袭转移的作用机制极其复杂,尚未完全阐明。目前国内外,对KAI1/CD82在胶质瘤中的表达及作用研究较少。本实验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对KAI1/CD82在不同恶性程度的胶质瘤组织中的表达进行研究,探讨KAI1/CD82胶质瘤恶性程度与表达水平之间的关系,为进一步治疗和判断预后提供新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辽宁省盘锦市中心医院2011年12月―2012年12月收治、手术切除并经病理组织学确诊的胶质瘤132例,为胶质瘤组。132例患者中,男58例,女74例,年龄22~67岁、平均49岁。按2000年WHO胶质瘤分类标准进行分级: I级28例,Ⅱ级50例,Ⅲ级38例,Ⅳ级16例;24例正常脑组织标本均为急性颅脑损伤患者行内减压术切除的脑组织,为对照组。胶质瘤组与对照组患者在年龄、性别、组织部位等一般资料上上无显著差异,具有可比性。所有标本经10%福尔马林溶液固定,石蜡包埋。
1.2 主要试剂及免疫组化染色
兔抗人KAI1/CD82单克隆抗体及免疫组化SP试剂盒均购自北京博奥森生物技术有限公司。免疫组化技术采用SP法,标本连续组织切片4~6 μm,常规采用脱蜡,水化,PBS冲洗,3%H2O2室温15 min,PBS冲洗,高压PH9.0抗原修复1 min30 s,加入一抗4℃过夜。PBS冲洗,加入二抗37℃孵育30min,PBS冲洗,DAB显色,苏木素对比染色,水洗分化,梯度乙醇脱水,二甲苯透明,中性树胶封片,观察。用已知阳性组织切片做阳性对照,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1.3 结果判断
以在胞浆内出现棕黄色颗粒判定为阳性。根据染色程度及染色阳性细胞占肿瘤细胞总数百分比综合计分。按照阳性细胞比例计分:≤25%为0分,25%~50%为1分,50%~75%为2分,大于75%为3分;不染色记0分,淡黄色记1分,黄色或深黄色记2分,棕黄色记3分。每张切片的两项得分之和
1.4 统计方法
所得数据采用SPSS 17.0软件进行统计,χ2检验及Speaman相关分析,P
2 结果
2.1 KAI1/CD82蛋白在正常脑组织和脑胶质瘤中的阳性表达
脑胶质瘤组织中KAI1/CD82在脑胶质瘤中阳性率为63.63%(84/132),高于对照组29.17%(7/24);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不同病理级别脑胶质瘤标本中KAI1/CD82阳性表达情况
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率分别为:I级42.86%(12/28),II级56%(28/50),Ⅲ级78.95%(30/38),Ⅳ级87.5%(14/16),将各相邻级别脑胶质瘤KAI1/CD82蛋白阳性表达率进行χ2检验,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将低级别组(I+Ⅱ)与高级别组(Ⅲ+Ⅳ)的Kiss-1阳性表达率进行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P
KAI1/CD82在I级+ II级与III级+IV级阳性表达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29,P
2.3 脑胶质瘤复发率的比较
通过对脑胶质瘤患者术后1年的随访,我们发现脑胶质瘤总复发率为42.42%(56/132),KAI1/CD82阳性组复发率为33.33%(28/84),KAI1/CD82阴性组复发率为62.50%(30/48),KAI1/CD82阳性组的1年复发率低于阴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KAI1/CD82是位于人染色体11P11.2上高度保守的抑癌基因,最早是由Dong等研究前列腺癌时发现的,它编码含有267个氨基酸的蛋白质CD82,具有10个外显子及9个内含子的,是属于跨膜4超家族成员之一的细胞表面糖蛋白。后来的研究发现KAI1/CD82在乳腺癌、肝癌、胃癌、肺癌等多种实体肿瘤中存在不同程度的表达较弱或缺失,它在肿瘤的浸润和转移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一些研究[1]发现KAI1/CD82在乳腺正常组织高表达,而在乳腺癌中存在表达减弱,并且它与ER阳性呈正相关。肿瘤恶性程度越低,KAI1/CD82表达越高,越不容易发生淋巴结和远处转移[2],患者5年生存率也越高。后来一些研究者[3]发现KAI1/CD82蛋白在肺良性病组的表达高于肺癌组,与临床分期,病理分化程度和淋巴结转移相关,但与性别,年龄,肿瘤大小和病理类型无关。KAI1/CD82的高表达能抑制肺癌区域淋巴结的转移[4], Choi UJ 等[5]证实KAI1/CD82的下降通过PI3K/Akt/mTOR信息传导路径对H1299肺癌细胞转移表型下调Rac1的表达。KAI1/CD82在大肠癌中阳性表达约55%,其表达和Dukes'分期,静脉侵犯,淋巴结转移,肿瘤分化程度和肝转移之间有统计上的显著相关。并且KAI1/CD82表达和Dukes分期被确定为重要和独立的预后因素[6]。KAI1/CD82表达的减弱或者缺失可能是肿瘤发生和发展的潜在因素。不少文献报道KAI1/CD82在通过Sprouty2的上调抑制肝癌细胞迁移,野生型p53和JunB的协同作用下,调节着肝癌细胞的KAI1/CD82的蛋白表达[8-9]。
KAI1/CD82作为肿瘤转移抑制的细胞表面分子,在脑部恶性疾病中的研究尚不多见有研究发现该基因在神经母细胞瘤中的表达与临床分期呈负相关,其表达下调是神经母细胞瘤分化和转移的一个标志。其表达是由NF-κB和NF-κB介导的APPct等控制[10],可能减缓迁移,促进成熟的少突胶质祖细胞的分化。相反,下调CD82在脑室管膜下区细胞内,利用逆转录病毒载体表达的shRNA,阻止它们分化成髓鞘少突胶质细胞[11]。我国研究者发现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的细胞高表达KAI1/CD82,与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细胞的体外高转移潜能呈负相关[12];CD82/KAI1在恶性胶质瘤细胞株中表达,且在U251细胞中表达较CHG-5细胞高.CD82/KAI1可抑制胶质瘤U251细胞的迁移[13]。
本实验发现,在正常脑组织中KAI1/CD82的阳性表达率为29.17%,显著低于脑胶质瘤组织63.63%。因此,KAI1/CD82的阳性表达有提示存在脑胶质瘤病变的能力。此外,我们进行胶质瘤分级后的分组研究中发现,KAI1/CD82的表达与人脑胶质瘤的恶性程度呈正相关,在Ⅲ-Ⅳ级胶质瘤中表达明显高于Ⅰ-Ⅱ级胶质瘤,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综上,KAI1/CD82在脑胶质瘤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检测KAI1/CD82在脑胶质瘤中的表达可能有助于对病情的评估,从而为脑胶质瘤的治疗和预后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 Mooez S, Malik FA, Kayani MA, et al. Expressional alterations and transcript isoforms of metastasis suppressor genes (KAI1 and KiSS1) in breast cancer patients. [J].Asian Pac J Cancer Prev. 2011;12(10):2785-91.
[2] Markowska J, Bar J, M dry R, et al. The expression of BRCA1, P53, KAI1, and Nm23 in ovaries of BRCA1 mutation carriers after prophylactic adnexectomy[J].Arch Gynecol Obste,2013,288(4):839-44.
[3] Shiwu WU, Lan Y, Wenqing S, et al.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CD82/KAI1 and E-cadherin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J].Arch Iran Med,2012,15(11):707-12.
[4] Wu SW, Yu L, Zhou L, et al. [Expression of Gal-3 and CD82/KAI1 proteins in 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 and their clinical significance]. [J].Zhonghua Zhong Liu Za Zhi,2013 Feb,35(2):124-128.
[5] Choi UJ, Jee BK, Lim Y, et al. KAI1/CD82 decreases Rac1 expression and cell proliferation through PI3K/Akt/mTOR pathway in H1299 lung carcinoma cells[J].Cell Biochem Funct,2009,27(1):40-47.
[6] Ma ZB, Li K, Wang J, et al. Role of KAI1/CD82 polymorphisms in colon cancer risk in Han Chinese population. [J].Med Oncol,2013,30(3):668.
[7] Dai W, Wang C, Wang F, et al. Anti-miR-197 inhibits migration in HCC cells by targeting KAI 1/CD82[J].Biochem Biophys Res Commun, 2014,446(2):541-548.
[8] Lee JH, Bae JA, Lee JH, Seo YW, et al. Glycoprotein 90K, downregulated in advanced colorectal cancer tissues, interacts with CD9/CD82 and suppresses the Wnt/beta-catenin signal via ISGylation of beta-catenin. [J].Gut,2010;59(7):907-917.
[9] Guo C, Liu QG, Zhang L, et al. Expression and clinical significance of p53, JunB and KAI1/CD82 in human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Dis Int,2009,8(4):389-396.
[10] Mela A, Goldman JE. CD82 blocks cMet activation and overcomes hepatocyte growth factor effects on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 differentiation. [J]. J Neurosci,2013,5(18):7952-7960.
[11] Mela A, Goldman JE. The tetraspanin KAI1/CD82 is expressed by late-lineage oligodendrocyte precursors and may function to restrict precursor migration and promote oligodendrocyte differentiation and myelination[J].J Neurosci,2009,29(36):11172-11181.
[12] 孙维胜,鹿洪亭,董`,等.不同转移潜能人神经母细胞瘤细胞系KAI1/CD82的表达[J].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13, 34(4):249-251.
篇10
关键词:回盲部;肿瘤;体层摄影术;X 线计算机;MDCT
Abstract:Objective:To evaluate the diagnostic value of multi-detector CT in common malignant tumor arising in the ileocecal area.
Methods:CT findings of using multi-detector CT on 53 patients with pathologically and surgically proven tumors arising in the ileocecal area were retrospectively analyzed. Results:There were 44 cases of adenocarcinoma,including cecal adenocarcinomas(31 cases),adenocarcinomas of the appendix (11 cases),most commonly CT features such as a irregular mass with uneven density with necrosis,demonstrated surrounding fat interspace infiltration,with moderate enhancement;two cases of appendiceal mucinous cystadenoma,CT features such as long ovoid cystic tumor in right iliac fossa with even and regular cystic wall,with granular and curved calcification,with uneven density,with defined boundary. one case of inflammatory myofibroblastic tumor, which the CT showed a irregular soft-tissue mass with unsmooth rim ,with moderate enhancement, with even density;one cases of lymphoma in the terminal ileum, which the CT featured as bowel wall thickening and softening,with intestinal cavity expansion like “Aneurismal dilatation”,with poor- moderate enhancement;two cases of malignant gastrointestinal stromal tumors,which the CT featured as relatively sharply marginated,round mass,with uneven density with necrosis ,enhancement usually involve only the rim; and three cases of metastatic tumor,which the CT showed a soft-tissue mass heterogeneous attenuation.
Conclusion: MDCT is a simple and feasible method for detecting tumors diseases of ileocecal area,and it can improve the diagnostic value with utilization of MPR/CPR.
Keywords:Ileocecal area; Tumor;Tomography;X-ray computed; multi-detector CT
回盲部包括盲肠、末段回肠、回盲瓣及阑尾,是消化道很短的一部分,病变类型复杂,病变可累及所有这四个组成部分或其中的几个或一个组成部分。回盲部病变因其生长位置特殊,很多腹部疾病、盆腔及胸部等疾病都可以发生在该部位,引起右下腹痛,B超、X 线造影及普通 CT 检查等相关检查不能全面显示病变,以致临床漏诊、误诊率较高。近几年来,随着多排螺旋 CT(MDCT)的广泛应用及其后处理功能的不断发展和完善,MDCT 在肠道病变方面的应用研究日益增多[1]。笔者拟通过采用MDCT扫描,利用常规横断位与多平面重组 ( multiplanar reconstruction,MPR)、曲面重组(curved planar reformation,CPR)技术比较分析 51 例回盲部病变的 CT 及临床资料,旨在探讨 MDCT 检查回盲部肿瘤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1资料与方法
1. 1一般资料
搜集我院 20012 年 10 月至 2014 年 12 月长沙市第一医院经MDCT 检查及手术或病理证实的回盲部肿瘤 51 例,其中男31 例,女 30 例;年龄 28 ~82 岁,平均 58. 1岁。其临床表现:31例右下腹痛,15例可触及包块,7例腹痛伴腹胀,5例体检发现,3例因CEA及CA-199升高,2例因右侧腹股沟疝就诊。术前诊断阑尾炎者6例,阑尾肿瘤者38例,漏诊2例,误诊5例,分别误诊为卵巢囊腺瘤2例,阑尾脓肿1例,阑尾炎1例,后腹膜肿瘤1例
1. 2检查方法
51 例患者均采用 GE Lightspeed 64排螺旋 CT机行平扫及增强检查。检查前患者常规禁食8 h,将250 ml 甘露醇稀释液约 1200 ~ 1500 ml,在1小时内分 6 ~ 48次口服完毕,充盈小肠和结肠。扫描条件:120 kV,200 ~ 250 mA,准直器宽度16 ×1. 25 mm,扫描层厚 7. 5 mm,螺距 0. 938∶ 1,扫描范围上自膈顶,下至耻骨联合。增强扫描采用高
压注射器经肘静脉注射优维显(300 mg/ml),总量90 ml,注射流率 3 ml/s,动脉期延迟20~25s、实质期延迟70~90s扫描。得到原始图像以1.25mm层厚薄层重组后传到 GE ADW 4. 6 CT 工作站,以3 mm层厚、1. 25mm 间距行冠状面、矢状面及任意斜面MPR重组,使病变显示处于最佳效果。
1. 3CT表现分析
由两位有10年工作经验的主治医师以上职称的医师在 PACS 诊断工作站上对每个病例的CT 图像进行回顾性的读片,主要观察统计病变的形态、大小、肠壁增厚情况及柔软度、病变范围及边界、强化程度和强化方式、周围脂肪受累改变以及有无区域淋巴结肿大等病变
2结果
2. 1病理结果
回盲部腺癌 44 例,其中以盲肠腺癌为主者 31 例(未分化癌 4例),阑尾腺癌为主 11例(4 例为粘液腺癌, 1例印戒细胞癌,1例类癌 ),阑尾黏液性囊腺瘤2例,回肠淋巴瘤1例(弥漫型大 B 细胞淋巴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1例,病灶与阑尾、末端回肠境界不清,病灶同时累及末段回肠、盲肠和阑尾;转移性肿瘤 2 例;末段回肠胃肠间质瘤(GIST)2 例,其中 2 例均未累及盲肠。
图1 女 71岁 回肠末端中分化腺癌,回肠壁僵硬增厚形成不规则肿块,腔狭窄,肿块强化。
图2 男 63岁 回盲部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盲肠壁明显增厚形成不规则肿块,肠腔狭窄,肿块不均匀强化。
2. 2 CT 征象
本组 盲 肠 癌 大小 3.2~ 10.4cm 不 等,平 均4. 1 cm,肠壁明显僵硬,呈不规则环形、分叶状增厚,最厚处约10.4cm,肠腔不规则狭窄,15例有浆膜面,周围脂肪间隙可见数个条索影或片絮状影,边界不清,2例肠壁周围可见小气泡(提示穿孔或感染),增强后呈中度或明显强化,密度不均匀伴坏死,肿瘤与正常的回肠、盲肠或升结肠分界较清,部分病理累及阑尾,与阑尾未见明显分界区,其中6例伴不完全性肠梗阻,10例伴病灶周围淋巴结肿大,6例后腹膜淋巴结肿大。阑尾黏液性囊腺瘤2例,CT表现为为右髂窝长卵圆形形囊性占位,囊壁厚薄均,内壁光整;可见颗粒状或弧形钙化,密度不均匀,边界清晰。阑尾癌大小 3. 5 ~6. 8 cm,4例阑尾黏液性囊腺瘤,大小 6.2~7.8 cm, 右回盲部卵圆形或长卵圆形形囊性占位,囊壁厚薄不均,内壁明显光整伴壁结节;密度不均匀,边界欠清晰,腹腔及盆腔可见少量积液。阑尾非粘液癌表现为局限软组织肿块,1例周围脂肪间隙密度增高,增强后见中度强化。1例阑尾类癌表现为局限软组织肿块,边界清晰,增强后病灶动脉期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其内可见少许不强化坏死区。淋巴瘤 CT 表现为环状肠壁增厚、柔软,肠腔呈“动脉瘤样”扩张,轻中度强化,周围未见肿大淋巴结。3例转移瘤 CT 表现为软组织肿块,边界清,肠腔狭窄。恶性 GIST 表现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边界相对较清,增强动脉期肿瘤明显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其内可见明显坏死区。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病灶同时累及末段回肠、盲肠和阑尾,盲肠壁明显增厚伴软组织肿块,边缘不清,密度不均,周围脂肪间隙可见条索影,临近升结肠受累,病灶增强后动脉期中度强化,延迟期持续强化,周围可见数个稍大淋巴结。
3讨论
3. 1回盲部常见肿瘤的临床病理特点和多层螺旋 CT 表现
3. 1. 1回盲部腺癌 回盲部腺癌可表现为腔内肠壁的局限性或全周肠壁弥漫性不规则增厚或伴有不规则肿块影,常常伴有相应肠腔狭窄,增强后肿块明显强化,其目的是术前分期、术后随访及疗效评价。盲肠癌与小肠癌不一样,很少引起肠梗阻[2,3],部分病例 64 层 CT 动脉期薄层高分辨图像肿瘤内见斑点状无强化低密度区,多系含粘蛋白成分,我们认为这种征象诊断回盲部腺癌较有特征性。阑尾黏液性肿瘤属于上皮来源肿瘤I型[4-6],不同
于肠型腺癌(Ⅱ型)。以往分为良性的囊腺瘤及恶性的囊腺癌;2010年 WHO增加了阑尾低级别黏液性肿瘤(Low-grade appendiceal mucinous neoplasm,LAMN),属难以分类、交界性或难以明确生物学行为的肿瘤类别[7-11]。与胃肠道其他肿瘤不同,阑尾黏液囊性肿瘤(I型)很少经血行和淋巴转移,高级别黏液性囊腺癌易穿破浆膜形成腹膜假性黏液瘤及腹腔种植,少数 可直接穿 孔形成窦道,经 窦 道 侵 犯 其 他 脏器[12]
3. 1. 2回盲部淋巴瘤 回盲部淋巴瘤常表现为多发结节型、浸润型、息肉样肿块型、“动脉瘤”样扩张型、肠腔内外肿块型及肠系膜型。本组1 例为“动脉瘤”样扩张型,仔细分析本组病例认为淋巴瘤受累肠管柔软,未见明显肠腔狭窄。
3. 1. 3回盲部转移瘤 回盲部转移不常见,本组只有 3 例,转移性病变的表现多种多样,主要依赖原发病变的性质,它以直接扩散和腹膜种植为主,也可血行转移[2],CT 可表现表现多种多样,可以出现腹水,无特异性,根据原发恶性肿瘤诊断。
3. 1. 4回盲部 GIST 发生在回盲部少见,主要发生在末段回肠,盲肠更少见[2],多呈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出现,良性多小于5cm,可以出现钙化,病灶直径大于6cm多为恶性,动脉期和实质期均呈明显强化,密度可以不均匀,坏死、囊变者,常表现肿瘤周边实性部分明显强化,恶性者常有腹水或腹腔出血,肝、肺等可以出现转移灶[13]。
3. 1. 5回盲IMT(炎性肌纤维母细胞瘤) 发生在回盲部少见,腹部IMT多为单发类圆形或不规则软组织肿块,多位于肠系膜或腹膜,后者常为多灶性、分叶,肿瘤为实性或囊实性肿块,部分边缘毛糙,约15%IMT可见钙化,病变呈均匀或不均匀轻 中度甚至显著强化, 强化形式的多样性与纤维组织和细胞成分分布相关 ,肿块富含血管及炎性肉芽肿,多为显著渐进强化,增强后均匀或不均匀强化轻中度或明显强化,本组病例认为无特异性。
3. 2 MDCT的优势
由于MDCT同步采集,在常规横断面成像上体现了更快的速度,MDCT的优点是扫描时间、容积覆盖、时间分辨率、球管利用率和Z轴分辨率等可以根据临床应用目的进一步优化,大大减少了呼吸和肠运动伪影,特别是腹痛的病人,图像更清晰。总之MDCT机架旋转速度的提高,一次扫描层数增加和覆盖范围的增大,利用薄层及厚层 MPR、MIP 图像可充分显示病变,有助于提高回盲部肿瘤诊断的准确性,带给患者受益的同时,最大程度降低了医生的风险。
参考文献:
[1] 章万强. 回盲部肿瘤的 CT 表现与病理对照分析[J]. 医学影像学杂志,2010,18(6):866 -869
[2] Hoeffel C,Crema MD,Belkacem A,et al. Multi-detector row CT:spectrum of diseases involvingthe ileocecal area[J].Radio Graph-ics,2006,26(5):1373 -1390
[3] Buckley JA,Fisbman EK.CT evaluation of small bowel neoplasms:spectrum of disease[J]. Radiographics,1998,18(2):379 -392
[4] Chiou YY,Piman MB,Hahn PF,etal.Rare benign and malignanttppendiceal lesions:spectrum of computed tomography findigs with pathoiogic correlation[J].JComput Assist Tomogr,2003,27(3):297-306.
[5]Pickhardt PJ,levy AD,Rohrmann,CA,et al.Primaty neoplasms of the appendix:radiologic spectrum of isease with pathologiccorrelation[J].Radiographics,2003,23(3):645-662.
[6]ScoazecJY.Appendicularpathology:mucous neuroma[J]An nPathol ,2010,30(2):130-134.
[7]Taverna G, Corinti M, Colombo P,etal.Bladder metastases of appendiceal mucinous adenocarcinoma:a case presentation[J].BMC Cancer,2010,10(1):62.
[8]Bosman FT,Carneiro F,Hruban RH,etal.World Health Organization classification of tumours of the digestive system[M]。Lyon:IARC Press, 2010:1-193.
[9] Sayles M,Courtney E,Younis F,etal.Appendiceal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presenting as an enterocutaneous fistula in an incisional hernia[J].BMJ Case Rep ,2010,11:1-5.
[10]Petrou A ,Papalambros A, Katsoulas N,et al.Primary appendiceal mucinous adenocarcinoma alongside with situs .:aunique clinical case[J]World J Surg Oncol ,2010,8:49.
[11] Kleemann M,Laubert T,Krokowski M, etal.Mucocele of the appendix a heterogenous surgical pathology[J].Zentralbl Chir ,2010,135(4):330-3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