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母细胞瘤范文
时间:2023-03-15 04:32: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肾母细胞瘤,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肾母细胞瘤是起源于胚胎性生肾组织或结缔组织的肿瘤,以23岁儿童最多见。肿瘤多为单发性,位于肾脏一极,小如儿头,呈类圆形。肿瘤表面光滑,有纤维包膜覆盖,与肾组织有分界。由于肿瘤生长速度快,常使正常肾组织破坏或萎缩。转移途径以血行为主,可转移至肺、肝脏及骨骼等处,部分患者的肾静脉内有瘤栓形成。临床要点肾母细胞瘤常出现腹部包块。多数病孩在无意中被发现。肿块质地坚硬,表面有结节。血尿并不严重,甚至可不出现。腰痛亦常常被忽视。晚期患者则有持续性腰痛,并可出现消瘦、贫血、不规则低热等症状。现将我院4例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2例,女性2例,年龄为1~8岁。临床表现以发现腹部包头伴疼痛者3例,另一例腹部包块巨大伴肉眼血尿。辅助检查4例均做肾脏超声显示肾内肿物,有2例血沉明显加快。
2 病理检查
2.1 肉眼所见:3例有较完整的包膜,呈卵圆形,平均直径8~15cm不等,表面尚光滑,部分呈结节样,另1例送检破碎瘤组织。肿物切面大多为灰白色,均质状,质较脆,可见粘液样物质及出血、坏死、小囊腔形成。
2.2 镜下所见:瘤组织由三种成分组成,即胚胎性未分化的间叶组织,具有一定分化的间叶组织和上皮性组织。间叶成分细胞呈弥漫分布或团块状排列,细胞境界不清,核呈圆形或梭形,核大而深染,核膜模糊,核分裂像易见;上皮成分细胞排列成巢状,索状和腺样结构,并有各种阶段的肾小球和肾小管雏型,瘤细胞排列紧密,核呈卵圆形深染,少数管腔不明显,类似菊形团样结构。4例肿瘤实质中均可见到不同程度的出血、坏死,瘤体边缘的肾组织大都萎缩,其中3例包膜有浸润。
2.3 病理诊断:肾母细胞瘤。
3 病理变化
3.1 肉眼①肾内巨大球形肿物,多单发,边界清楚,质柔软。②切面湿润灰白,鱼肉状,可有出血、坏死及囊性变。
3.2 镜下①肿瘤主要有三种基本成分:未分化的胚芽组织、间胚叶间质和上皮成分。②不同的肿瘤中,三种成分比例不同,可以一种成分为主,形成单形态类型肿瘤。
③未分化胚芽组织以小圆形细胞为主,细胞质少而透明,细胞可呈多种方式排列:弥漫性、结节状、绸带状及基底细胞样排列。④间胚叶间质以梭形的成纤维细胞样细胞为主,可向其他类型细胞分化,尤其常出现平滑肌和横纹肌细胞。⑤上皮成分特点:形成胚芽时期的肾小球和肾小管样结构,并可出现其他上皮样排列方式。
4 讨论
多囊肾。婴幼儿之多囊肾,临床上常可触及包块而与肾母细胞瘤相混。但多囊肾发病年龄较后者为晚,病变为两侧性,同时伴有肝脏或者其他实质脏器的多囊改变,家属中亦常可发现类似病变,一般容易区别。后腹膜肿瘤之声像图易与肾母细胞瘤相混淆。原发性肾积水。此病多因肾盂输尿管连接部先天性缺陷或异常引起。临床上可出现腹部肿块。在超声图像上,原发性肾积水患者之腹块呈现典型的无回声暗区,整个肾盂、肾盏扩张为液体所占据,一般不易与肾母细胞瘤混淆。腹膜后畸胎瘤。此病在临床上也可出现腹部包块。在声像图上,腹膜后畸胎瘤形成之肿块位于肾外,与肾脏有分界,肿瘤内回声呈混合型,并可能伴有强回声及声影。肾脏大小、形态与轮廓基本正常,一般鉴别不难。
肾母细胞瘤至今尚无满意的特异性标记物应用于临床,近年来已确认肿瘤抑制基因WT1和WT2缺失与部分肾母细胞瘤的发生有关,但还有待进一步的探索。肾母细胞瘤目前尚无诊断性肿瘤标记物。诊断可以血清乳酸脱氢酶(LDH),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定量等检查等方法与神经母细胞瘤等肿瘤进行鉴别。另外,肾母细胞瘤常与先天畸形并发,此时可进行染色体的检查。
本瘤起源于后肾母细胞,是由于后肾芽正常成熟过程受到干扰所致,原始的生肾组织正常分化为生肾单位的肾源组织和产生结缔组织的基质源性组织,这两类组织无论哪一类发生异常增生都可产生肿瘤,前者产生幼儿期的高度恶性肿瘤肾母细胞瘤,后者产生相对比较良性的肾胚胎性间叶性错构瘤。肾母细胞瘤:好发于婴幼儿,65%发生在3岁以前。成人肾母细胞瘤表现为腰痛及生长迅速的肿块,血尿不严重。逆行盂造影,肾盂肾盏因巨大肿瘤挤压而变形。B超检查呈细小的散在光点,其亮度与肾皮质的回声相等或略强。且生长迅速,从组织学上看,发病早、生长迅速者,瘤细胞分化差。以肉瘤成分为主。发病晚生长较慢耆,细胞分化较好,以上皮细胞成分为主,瘤细胞分化越差,死亡率越高。肿瘤多发生于一侧肾的上下极的实质内,在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局限于一处呈膨胀性生长,肿物与残余肾组织有明显的分界和假性包膜。故临床上的首发症状常为腹部包块,而血尿很少见。
参 考 文 献
[1]佘锦标,刘唐彬,徐哲,李穗生.放疗对肾母细胞瘤长期生存者远期并发症的研究[J];中山大学学报(医学科学版);2004年S1期.
篇2
作为医生,我也一样,巴不得离它远远的。可是,我每天的“活儿”就是与恶性肿瘤打交道,想躲也躲不了。无奈之下,只得把一些听起来可怕、但又有一线希望的恶性肿瘤告知大家,从绝望中踏出一条生路来。尤其对于儿童来说,这就更具意义了。
儿童的恶性肿瘤与大人是不一样的,儿童常见的不是肺癌、胃癌等,而是叫做视网膜母细胞瘤、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的“三姐妹”。其中,可以从恶性“转为”良性的便是肾母细胞瘤。
肾从孕4周开始形成
当宝宝刚在妈妈肚子里第4周时,肾脏就开始着手打造自己的形象了。
从开始到最后成形,共经历了前肾、中肾、后肾三个阶段,并且是由包括各种基因和细胞因子等组成的团队,互相帮助、通力合作、缜密搭配,才呈现出来的精美作品。
出生后,它被放在人体脊柱与两侧肋骨交角的位置,一边一个,精心保护起来。
由于肾的位置比较深,而人体肚子里的空间相对较大,因此,肾上的瘤子不太容易被发现。
肾脏——全天候的清洁工
这一对形似蚕豆的“双胞胎兄弟”实际上是由很多个管(毛细血管、肾小管)组成的,它们吞进去的是血液,排出来的却是尿液。不过,它们可没有“中饱私囊”,而是无私地把血液中的有用成分还给了身体,把体内多余的水、离子、代谢废物排除体外,是全天候的清洁工,是体内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调节员。
另外,它们还兼职生产一些激素(如肾素、促红细胞生成素、1,25—二羟胆钙化醇),起到调节血压、红细胞生成和钙的代谢等作用。
肾母细胞瘤的故事还真多
肾母细胞瘤又称肾胚胎瘤、Wilms瘤,是100多年前德国的Wilms医生首先报道的。
肾母细胞瘤是婴幼儿最多见的恶性实体瘤之一。1~4岁为发病高峰年龄,成人罕见。患者90%小于7岁,50%小于3岁。所以,年轻的父母对于幼儿的身体要多多留心一些的。
假使孩子得了肾母细胞瘤,如果早早地被发现,肿瘤还在肾脏内,及时治疗,5年生存率可高达90%以上。也就是说,大多数是可以完全治愈的。这对于一家人来说,该是多么大的庆幸之事啊。
家长最常遇到的情形是,无意中发现孩子肚子里有个包(平时需要常摸摸孩子的肚子是什么感觉),占95%,常常是家长给孩子洗澡,或换衣服时,偶然摸到的。
另外,也可有血尿、腹痛、腰腿痛等表现。
肿块小时由于不影响孩子的生长发育和日常生活,也不痛,因此往往被忽视而延误治疗。
篇3
视网膜母细胞瘤为幼儿较为常见的恶性肿瘤。据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统计,死亡率为43.2%。这还不包括放弃治疗的病例。多发于5岁以下的小儿,最小者为生后1个月。多单眼发生,双眼发生者为8%~10%。现已证实,本病与遗传有关。
视网膜母细胞瘤临床分为4期。①眼内期:初无明显症状,很少被家长发现。肿瘤组织只限于视网膜上,病变多白眼后开始。视力状况常因肿瘤初发的部位而异。自前部开始且生长慢者,可在相当长时间内视力不受影响;若肿瘤自后部开始,则常较早地引起视力减退甚至失明。肿瘤如发生在视网膜外层,往往为脱离的视网膜所掩盖;多数肿瘤发生在视网膜内层,容易突向玻璃体内,表面有新生血管或出血。此时瞳孔开大,有如猫眼样的黄光反射。此期通常历时半年至1年,绝大多数家长因发现孩子有猫眼症状而来就医。②青光眼期:肿瘤在眼内继续增大,导致眼压增高,眼球扩大,出现青光眼症状。患儿头痛,眼球胀痛。由于小儿眼球壁富有弹性,有一定扩张余地,角巩缘处(黑眼珠与白眼珠处)可被拉长,形成间部葡萄肿。此时眼压可暂时下降,疼痛反而减轻。此期一般为7个月。③眼外期:肿瘤增大终于穿破巩膜,向眼外发展。此时眼内压对肿瘤的生长障碍消失,它可无拘束地生长。加之营养状况的改变,肿瘤增大极为迅速,以至充斥整个眼眶,使眶骨变薄、破坏,眼眶扩大。肿瘤组织向前突出于眶外,大者如小儿拳头,可将鼻部挤向对侧,患儿痛苦不堪。肿瘤还可沿视神经蔓延至颅内,直接危及患儿生命。④转移期:除颅内直接转移外,视网膜母细胞瘤还可通过血液、淋巴系统等途径转移到全身各处,如骨骼、肝、肾及鼻腔、口腔等处。
视网膜母细胞瘤的治疗,早期可作眼球摘除术,手术时应尽量多剪除眶内段的视神经。亦可作放射疗法,还可用激光、冷冻等手段摧毁肿瘤组织,这要视具体情况而定。眼外期可作眶内容剜出术,并配合放射疗法,这样可以减轻患儿的痛苦和延长生命。此外,还可应用抗癌药物治疗,如环磷酰胺等。
视网膜母细胞瘤虽是一种恶性肿瘤,但只要早期诊断、早期治疗还是有治愈希望的。问题在于患儿年幼,不能主诉,检查时又很难合作,因此往往被忽视。故凡幼儿视力不佳、眼睛反应不灵敏或有斜视者,应领他到医院眼科就诊,以免漏诊。瞳孔有黄光反射者,多为本病的征兆,但有时也易与化脓性葡萄膜炎、眼内出血、全眼球炎等呈现出的“猫眼”相混淆,应作全面检查,如x线摄片、B超、CT、房水和玻璃体脱落细胞检查等,以识别之。
篇4
摘 要:目的:探讨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病理学特点。方法:本次研究选择2007年至2011年我院存档的GNBn患者18例,就其病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GNBn A型12例,B型6例。A型生存时间平均为(60±5.2)个月,B型(20±6.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病理学;分析
结节型节细胞神经母细胞瘤(GNBn)预后差,具有较高的远处转移潜质,为原始神经母细胞性肿瘤(NTs)中的一个亚型,对其病理学特点进行研究,是制定诊治方案,改善预后的关键.中华小儿外科杂志,2002,23(1):9-10.
篇5
关键词 神经母细胞瘤 肾上腺 体层摄影术 儿童
后腹膜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是儿童后腹膜最常见恶性肿瘤。对近10年经临床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肿瘤CT表现进行了分析总结,旨在分析总结螺旋CT对儿童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的诊断价值。
资料与方法
2003~2011年收治后腹膜肾上腺神经母细胞瘤患儿25例;其中来源于右侧肾上腺16例,左侧9例,男15例,女10例,年龄3个月~7岁,平均4岁,临床表现主要为肿块、发热以及贫血。仪器扫描使用Siemens Somatom单排螺旋CT,层厚8mm,间隔8mm,扫描野覆盖全部肿瘤,所有病例均行行增强检查,造影剂采用欧乃派克,剂量2ml/kg体重。
结 果
25例神经母细胞瘤平扫表现为后腹膜肾上腺区或(和)脊柱前方实性肿块(图1),其中起源于右侧肾上腺16例,左侧9例;17例肿块形态不规则,8例呈类圆形;25例肿块体积均较大,其中16例呈巨大肿块占据大部腹腔;肿块边界清9例,边界不清16例;25例均以实性密度为主,14例肿瘤实质内伴有低密度坏死区,16例发现瘤内钙化,12例钙化形态表现为沙粒样、斑点状、4例钙化呈簇状聚集在肿块中央;5例发现邻近肾脏受侵,其中1例同时合并有肝脏浸润;17例肿块包绕后腹膜大血管生长,其中6例越过中线向对侧延伸(图2);后腹膜淋巴结肿大15例,其中2例合并肝门淋巴结肿大;3例发现远处转移,1例颅底蝶骨大翼骨质破坏(图3),1例双侧髂骨破坏,另有1例同时合并颈部椎旁及脑内双侧额叶、顶枕叶和左侧桥小脑脚多处转移,增强扫描11例肿块呈轻度强化,14例呈中度强化,实质强化程度欠均匀,其中11例中央坏死低密度未见强化;18例发现腹膜大血管周围淋巴结肿大,其中2例合并有肝门淋巴结肿大,增强扫描呈轻-中度强化,程度尚均匀。
讨 论
篇6
关键词】 嗅神经母细胞瘤
关键词: 嗅神经母细胞瘤
1 病例报告
女,31岁,因嗅觉丧失,进行性视力减退1+ a入院.2000-06无明显诱因出现鼻塞,嗅觉丧失,伴鼻衄,在当地医院按“鼻炎”治疗无效,症状进行性加重,伴头痛,并逐渐出现视力减退,无恶心、呕吐等症状.2000-11患者右眼视力消失,当地医院CT检查提示鼻腔恶性肿瘤,侵及颅底、眶部、视交叉及海绵窦.1wk后患者左眼视力消失.2000-12-20在全麻下行肿瘤切除术加前颅底重建术,术后病理:嗅神经母细胞瘤.术后14d开始行放疗,总剂量60Gy,手术及放疗后鼻衄、头痛症状消失,双侧视力无明显改善,MRI提示病灶明显缩小.2001-05,06,11,行全身静脉化疗3周期,方案:Me-CCNU100mg,po,d1,VM-26100mg,vd,d2-4.2001-11-19对鼻咽部、颅底残存病灶行γ-刀治疗:中心剂量33Gy,周边剂量15Gy.
2 讨论
嗅神经母细胞瘤为鼻部神经内分泌肿瘤的亚型,临床较少见,约占鼻腔鼻窦恶性肿瘤的1%.Kadish将其分为3期,A:肿物局限于鼻腔;B:发展至鼻窦;C:进展至眶、颅底、颅内、颈淋巴结或出现远?处转移.临床表现与肿瘤生长相关,初期多为进行性鼻塞伴涕血,易误诊为鼻炎、鼻窦炎、鼻息肉等;向颅内生长者多以颅内高压为首发症状,发现时已属晚期;累及邻近组织时可出现相关症状.影像学检查对病变部位、范围及生物行为评估有重要意义[1] ,确诊有赖于病理.治疗方面,彻底手术+放疗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单纯手术或单纯放疗;晚期主张采用颅面联合扩大根治术辅以放疗和化疗[2] ;浸润范围广无法手术彻底或出现远处转移者,化疗+放疗可获满意效果[3] .
参考文献
[1]袁友红,彭 实,谢忠伟.嗅神经母细胞瘤的CT应用评价[J].中华肿瘤杂志,1999;21(2):134-135.
篇7
关键词鸡白血病;流行情况;症状;病理变化;防治措施
近年来,肥西县一些鸡场不同程度地发生了鸡白血病,其表现的症状逐步趋于明显,死亡鸡的日龄也大大提前,给广大养殖户带来了一定经济损失。鸡白血病是由病毒引起的一种慢性传染性肿瘤病,在全身很多器官中产生肿瘤性病灶,主要导致进行性消瘦,甚至死亡。
1流行情况
本病是由禽白血病或肉瘤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主要是淋巴白血病,其次是成红细胞白血病、骨髓细胞瘤、肾母细胞瘤、骨石病、血管瘤、肉瘤和肉皮瘤等[1]。鸡是本群所有病毒的自然宿主。外源性白血病病毒通过垂直传播和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水平传播,以水平传播为主。本病的潜伏期长,各型白血病随鸡的日龄增长发病率增高,7~12月龄的鸡发病最多。本病在自然条件下只有鸡能感染,传染源主要是病鸡和带毒鸡。有病毒学症的母鸡,本身没有症状而其产下的鸡蛋常带有病毒。母鸡整个生殖系统有病毒繁殖,输卵管的病毒浓度最高,特别是蛋白分泌部。因此,鸡卵中带毒,孵出的病雏带毒,它在与健康鸡密切接触时可以扩大传播到整个雏鸡群。一些先天感染的雏鸡常有免疫耐受现象,但它并不产生抗肿瘤病毒免疫抗体,留作母鸡后,会长期带毒排毒,成为重要传染源。近年来,在生产中发现幼雏易感染这种病毒,且发病率和死亡率都很高,随着的日龄增加,约1月龄后感染发病的鸡死亡率大大下降。但是该病毒在外界的抵抗力很弱,在鸡舍内的温度下特别是在夏天,排出体外的病毒,即使不作任何清洗和消毒措施,也会全部失去传染性。该病毒对各种消毒剂都非常敏感。
2主要症状
本病以淋巴性白血病最为常见,成红细胞白血病出现较为少见,骨髓细胞瘤、肾母细胞瘤、骨石病、血管瘤、肉瘤和肉皮瘤等几种类型更稀少,本病一般无明显的特征性症状[2]。淋巴性白血病主要表现为:鸡冠及肉髯苍白,皱缩,也有少数出现发绀;食欲不振或废绝,下痢,消瘦而衰弱,腹部常增大,有时可以摸到肿大的肝,少数鸡营养良好,发生突然死亡,但其内脏则有严重的病变。很多情况下,病鸡逐渐消瘦,以至不能站立,产蛋鸡产蛋停止,皮下肿瘤用手触摸,呈结节形或弥漫形,大小不一,肿瘤形状变化也很大,病鸡到最后因衰竭而死。表现为成红细胞白血病的鸡,除了以上一些共同症状外,还有毛囊出血。
3病理变化
淋巴性白血病病原体在体内很多器官中都能繁殖,表现为肿瘤,肿瘤主要见于肝、脾、法氏囊[3]。肿瘤外观柔软、平滑、有光泽,呈灰白色或淡灰黄色,从针头大到鸡蛋大。按肿瘤的形态可分成结节型、粟粒型、弥漫型。弥漫型肝脏比正常的大好几倍,灰白色,呈大理石样外观特征,俗称“大肝病”。脾脏的变化与肝相同,法氏囊的肿瘤呈很小的结节状,在剖检严重病鸡时,打开腹腔,见各个内脏器官广泛发生病变,甚至互相粘连,无法分开。成红细胞白血病,一种为增生性的,病鸡血液中有许多成红细胞,另一种为贫血性的,其血液中未成熟细胞少。病死鸡解剖,通常是全身贫血,常伴有皮下肌肉及内脏的小点下出血。增生性病例,最特征性的眼观变化是肝、脾、肾的弥漫性肿大,樱桃红色到暗红木色,柔软而易碎。贫血性的内脏萎缩,尤其是脾。成髓细胞白血病,自然感染极少,临床表现与成红细胞白血病相似,肉眼看,病变的骨髓常坚实,呈红灰色到灰色。骨髓细胞瘤、肾真性瘤、结缔组织肿瘤、骨化石病等,均由本病毒群中的病毒所引起,但是自然发病可能性更小。
4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和临床症状,即鸡冠及肉髯苍白、皱缩,也有少数出现发绀;食欲不振或废绝,下痢,消瘦而衰弱,腹部常增大,有时可以摸到肿大的肝,病鸡逐渐消瘦,蛋鸡产蛋停止,皮下肿瘤用手触摸,呈结节形或弥漫形,大小不一,肿瘤形状变化也很大等就可以作出初诊,最终必须经过病理学和血液学进行实验室检查,才能确定本病的性质。
5防治措施
对本病的治疗目前还没有切实可行的方法,甚至没有有效的疫苗,因此本病最好的有效控制措施:一是及早从高代次种鸡群中剔除白血病阳性鸡,切断垂直传播途径。可以用病毒中和试验、ELISA及聚合酶链反应(PCR)试验来检测能检出感染群血清中的抗体或病毒。二是鸡群中的病鸡和可疑鸡,需彻底淘汰。三是采用标准化封闭式鸡舍,尽量减少鸡只与外界的接触,防止水平传播,减少感染机会。加强鸡场的环境卫生消毒,严格控制传染性法氏囊炎、马立克氏病、网状内皮增殖症、鸡贫血病毒病和霉菌中毒的发生。四是在饲养管理上,要特别注意雏鸡阶段的饲养管理,要注意鸡群的饲养密度,室内卫生,减少噪声、灯光等的应激[4]。
6参考文献
[1] 尹忠文.鸡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治[J].养殖与饲料,2010(3):33.
[2] 于东梅,石淑凤.鸡白血病的临床表现、病理变化及防控措施[J].养殖技术顾问,2010(4):105.
篇8
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年龄呈两个高峰,约70%左右的儿童肿瘤在2~5岁之内发病,其中45%左右在3岁之内发病。主要为白血病、肾母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胚胎癌、肝母细胞瘤、恶性畸胎瘤等胚胎性恶性肿瘤,以后随着年龄增长,儿童恶性肿瘤的发病机会越来越少。直到青春前期,随着骨肉瘤、甲状腺癌、消化道腺癌、肝癌的发病率的逐渐增多,形成了儿童恶性肿瘤的第二个发病年龄高峰,约占儿童恶性肿瘤的10~15%。上海医科大学儿科医院统计38年来1620例13岁以下儿童肿瘤,其中恶性肿瘤占56.7%,病例数逐年递增趋势明显。因此,每一位年轻的父母对儿童肿瘤的发病原因、危险因素、临床表现应有所了解,从儿童期即警惕恶性肿瘤发生和防治是十分必要的。
杜绝环境和生活习惯中恶性肿瘤发生的危险因素 和成人肿瘤的发生一样,儿童出生后的环境污染、某些电离辐射、医源性放疗、化学药物、药物或激素的长期应用、病毒感染、免疫缺陷,甚至饮食等生活习惯都与小儿恶性肿瘤的发生有关,尤其是学龄期和青春期的某些恶性肿瘤的发生,常因某些后天因素的长期刺激而导致人体基因发生突变,最后演变为恶性肿瘤。
流行病学研究资料表明:小儿恶性肿瘤的发生常在某些儿童中形成高发危险人群。如婴儿期病毒性肝炎患者常易发生肝细胞肝癌;幼时接受过放射治疗的患儿,青春期发生皮肤癌、白血病的比例明显增高;青春期骨肿瘤的发生常与婴幼儿期的反复轻微损伤有关;而高脂肪少纤维饮食习惯者易发生消化道腺癌等等。
总之,保持儿童的身体健康,建立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不必要的药物治疗或放射接触,是儿童肿瘤一级预防的基本概念。
恶性肿瘤前期病变的预防性治疗 一些先天性畸形或良性肿瘤,如不及时治疗,发生恶变的机会很高。有一名出生时即发现背部有一块黑色毛痣的女孩,在她高兴地背上书包上学的第二天,发现腋下长出一个鸡蛋样肿块,经诊断为恶性黑色素瘤。原来女孩背部黑色毛痣恶变并已导致淋巴结转移,一朵尚未盛开的鲜花就这样早早地夭折了。除此之外,先天性骶尾部畸胎瘤,如在新生儿期不切除,5岁以上的恶变率达80%;家族性多发性结肠息肉病,至成年发生结肠癌病变的机会是正常人群的80倍;先天性胆管扩张症如不在儿童时期进行手术根治,被认为在成人时期发生胆道癌的机会可达70%以上。其它,如先天性黑痣、甲状腺腺瘤等均被认为是具有恶变可能的疾病,均应在儿童时期作早期预防性切除,防患于未然。
儿童恶性肿瘤的早期发现和及早治疗 小儿恶性肿瘤除了具有发病年龄较小的特点外,常具有发病急、生长快、转移早的临床特点。大多数患儿在短期内可出现发热、贫血和迅速增大的无痛性肿块,而且症状在短时期内即急骤发展。由于前期症状不明显,加之家长和许多非小儿肿瘤专科医师对小儿恶性肿瘤的忽视,常常至白血病患儿明显出血、恶性实体瘤压迫引起呛咳、呼吸困难、排尿、排便困难时才被注意,许多肿瘤就诊时已侵袭邻近组织、区域淋巴结或经血运转移到肺、肝、骨骼或脑,经常有因转移灶引发症状甚至脑出血、病理性骨折等症状时才来就诊。
小儿恶性肿瘤的另一个临床特点是患儿的消瘦、贫血等全身恶液质症状常不明显,食欲不振、乏力等征象由于儿童无主诉能力而不易察觉。常有不少患儿活动自如,无任何症状而在体检时才被发现恶性肿瘤,甚至肿瘤已扩散或转移。
篇9
【关键词】儿童;神经母细胞瘤;化疗;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3.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8-6455(2011)08-0275-01
神经母细胞瘤(neuroblastoma,NB)为较常见的小儿恶性实体瘤,临床表现多种多样,易转移,且确诊时多为晚期,错过手术时机,化疗为本病主要治疗手段。我科自2005年1月以来采用大剂量化疗方案治疗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取得较既往方案优良的效果。现对患儿化疗过程中的护理问题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选择2005年05月至2010年08月在我科住院经病理学明确诊断为晚期神经母细胞瘤患儿70例,男性45例,女性25例;年龄≥5岁24例,1~4岁46例;按神经母细胞瘤国际分期(INSS分期)标准分期:Ⅲ期42例, Ⅳ期28例。肿瘤原发于腹膜后为46例,纵隔10例,盆腔6例,其他部位8例。
1.2 临床症状:腹痛、肿块、发热、双下肢痛、食欲下降、呼吸道症状及眼球突出等。最常见的转移部位是区域淋巴结,其次为骨、肝、脑、皮下等。
1.3 治疗方法:主要通过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静脉注射药物进行化疗。主要包括:环磷酰胺(21g/m2/d,持续静滴6小时,用2天)、长春新碱(0.67 g/m2/d ,持续静滴24h, 用3天)、柔红霉素(25 g/m2/d ,持续静滴24,用3天);CIE方案应用:顺铂(50 g/m2/d ,持续静滴1h,用4天)和足叶乙甙(200 g/m2/d,持续静滴2h,用3天),共6个疗程。
1.4 结果:所有患儿均出现不同的化疗反应,包括恶心、呕吐,骨髓抑制、脱发等,均经及时处理后均顺利完成化疗周期。病情得到控制,生命得以延长。
2 讨论
神经母细胞瘤是一种胚胎性神经元肿瘤,起源于神经胚胎细胞,为高度恶性肿瘤。病人多为婴幼儿,肿瘤可发生于中枢或周围神经,以后者多见,主要发生于肾上腺髓质或腹部交感神经节。确诊时多为晚期,化疗为本病主要治疗手段。由于所用化疗时间长,药物副作用大,并发症的预防及护理十分重要。
2.1 心理护理:由于小儿对环境变化较敏感,并且对住院和化疗易产生恐惧和焦虑。医护人员应衣帽整洁,护士应以高度的责任心对待年幼的患儿,态度和蔼可亲,使患儿产生可信赖感和可依靠感,同时亦应向患儿家长做好解释工作,使患者家长对疾病有较深入的了解,进行科学的宣教,减轻其心理压力,彻底消除患儿家长对化疗的顾虑和恐惧,使其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治疗,争取他们的积极配合。教导患儿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减少感染机会;年长的患儿根据病情可允许一家长陪伴。
2.2 化疗时静脉输液的护理
2.2.1 建立安全、长期的静脉通道:化疗药物持续静滴可以针对肿瘤细胞生长周期维持较好的抑瘤血药浓度,并减少常规化疗中一过性高血药浓度引起的毒副作用。但化疗药物渗漏到血管外可引起周围组织坏死,且患儿因年龄小,难以忍受长期频繁的静脉穿刺。血管选择应准确,血管应有弹性,进针点在血管的远端。我科采用美国BARD公司生产的带有Groshong瓣膜的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一次置管成功率77.1(54/70)。平均置管时间88.5±12.2天,半年化疗过程只需进行一次外周静脉穿刺置管, 最长置管295天,收到了良好效果[1]。
2.2.2 PICC管留置期间的护理:每次化疗前注入生理盐水10ml,确认导管通畅;严禁抽取回血,防止导管扭曲、打折、药物结晶沉积,以免导管堵塞。静脉输液期间,观察穿刺部位有无疼痛、红肿等静脉炎表现,一旦出现可抬高患肢,50%硫酸镁湿敷4-6次/d,每次10-30分钟与呋喃西林交替外用,必要时可给予激素治疗。治疗过程中应防止损伤导管或将导管拔出及导管移位。如出现导管感染,病人寒战高热,立即应用抗生素,拔除PICC导管。同时应用化疗药物前应用少量等渗液冲管确定无外渗后,再用化疗药物。化疗结束后用适量等渗液冲洗导管,拔针时动作要轻巧,减少外渗,一旦有化疗药物外渗,局部用普鲁卡因盐水封闭,建议同一静脉不应短期内反复使用[2]。
2.3 药物不良反应的护理
2.3.1 骨髓抑制:白细胞总数及粒细胞降低,病人易出现感染。(1)对感染的防护:化疗后应将病室内以紫外线照射消毒,消灭感染源;减少陪伴,禁止患儿乱串病室;注意患儿皮肤及口腔卫生;如有发热症状,应以物理降温为主,也可中药退热。必要时应使用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提高粒细胞,同时使用抗菌素。(2)出血的防护:观察出血倾向,出血点分布情况,同时避免患儿紧张、急躁、情绪波动,避免损伤性出血。认真进行各项技术操作,熟练掌握各种出血的预防及处理原则[3,4]。
2.3.2 胃肠道反应:化疗期间患儿常有恶心、呕吐,食欲减退等不良反,应常规在化疗前静滴齐琼、枢丹等止吐药可明显减轻呕吐症状。应避免患儿误吸,给高热量、高蛋白和高维生素的清淡易消化的食物,并应少食多餐。对呕吐严重者,要注意观察止吐药的效果,记录呕吐的次数、数量、性质,呕吐后给予漱口。另外还应定期复查血常规、肝肾功等[5]。
2.3.3 化疗药物的特殊毒副作用:环磷酰胺易引起出血性膀胱炎,应注意尿色、尿量的变化;长春新碱会导致末梢神经炎等副作用,注意观察患儿肢体感觉。一旦出现及时处理。
2.2.4 脱发:脱发是化疗常见的反应,为减少脱发,可采取如枕冰枕、戴冰帽的方法降低头皮温度;女性患儿可使用假发或戴帽子[6]。
2.4 饮食护理:化疗期间应合理配餐,增加食物品种,引起患儿食欲;可以少食多餐,多进食新鲜水果、蔬菜等富含维生素食物,尽量减毒;食物应以高蛋白、高热量、清淡饮食为主;对严重呕吐难以控制或营养状况差的患儿,给予静脉营养支持治疗或要素饮食。
3 体会
神经母细胞瘤虽然恶性程度高,预后差,但在治疗过程中若能加强对各种并发症的观察及护理,对顺利完成化疗、提高生存率有很大帮助。PICC管可顺利完成药物的输注,减少静脉炎的发生;针对患儿的心理特点有目的进行护理,同时对化疗自身的特点及药物的毒副反应进行相应护理,对于患儿病情稳定、身心健康发展,增强坚持化疗的信心,使治疗顺利进行,意义重大。
参考文献
[1] 雷玲,朱玉欣,刘富德.肿瘤患者留置PICC并发症的观察与护理[J].齐鲁护理杂志,2011,17(1):94-95
[2] 朱红艳,田丽颖.化疗应用PICC常见并发症的原因及对策[J].中国水电杂志,2010,1:31-32
[3] 王彬,张鑫.28例儿童晚期神经母细胞瘤化疗的护理[J].第三军医大学学报,2007,29(10):1942-1943
[4] 任尉华,张静,张丹.40例儿童晚期神经母细胞瘤化疗的护理[J].军医进修学院学报,2010,31(2):155-156
篇10
神经内分泌因素:小儿的大脑、中枢神经处于发育不完善时期,容易兴奋和疲劳,儿童若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环境因素中的不良刺激,如家庭不和,父母离异,常受呵斥打骂,学业繁重等,会使大脑皮质兴奋和抑制失衡,导致交感神经兴奋为主,表现为血压升高,心跳加快。
交感神经兴奋促使肾上腺髓质分泌过多的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引起血压升高。阻力血管长时间的痉挛,血液循环不良,导致脏器缺血,尤其是肾缺血时肾小球旁细胞分泌肾素增多,作用于体循环血中的血管紧张素原形成血管紧张素I及II,进一步促进全身小动脉痉挛。同时,促使醛固酮分泌增多,钠和水潴留,使血容量增多,从而使血压升高。
遗传因素:儿童高血压显示出强烈的家族聚焦倾向。儿童原发性高血压有家族史者占50%以上。父母患有高血压病,其子女发生高血压的几率是父母无高血压的2倍,父母一方是高血压患者,子女中有1/3可能发生高血压病。单卵双生比双卵双生儿血压相关性明显,一部分父母有高血压的青少年血压升高之前即有左心室肥厚。
肥胖症:多由高糖、高脂饮食及营养过剩等引起。儿童缺乏体育锻炼,运动量不足使儿童发胖,血压随体重增加而升高。体重每升高1kg,舒张压即升高0.876mmHg。肥胖儿童患高血压的危险性是非肥胖儿童的3倍。
高盐饮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呈正相关。高盐饮食一方面可直接导致钠水潴留,使循环血量增加,血压升高;另一方面可通过交感神经肾上腺髓质活动的增强和血管内皮受损引起的NO释放减少,内皮素分泌增加,使肾血管收缩,肾血流量减少,钠水潴留,血压升高。
年龄、身高、性别与种族:儿童高血压与性别关系不大,但与年龄及身高成正相关,因此在评估儿童高血压时应考虑到身高因素。季氏报道蒙古族7~18岁青少年中血压偏高检出率明显高于同自治区汉族青少年。
妊娠:母亲与孩子血压的相关性显著高于父亲与孩子血压的相关性。妊娠时有无高血压及饮食结构等均与儿童的血压密切相关。母亲在妊娠后期高动物蛋白、低糖饮食与其后代血压偏高有关。胎儿宫内发育迟缓和出生时相对较低的体重都被认为是原发性高血压的危险因素。早产儿及低出生体重儿高血压发病率高,出生体重与血压之间的关系可能与胎儿动脉血管阻力、激素水平及肾单位的数等有关。还有人报道胎盘重量和儿童血压有关。
高胰岛素血症、胰岛素抵抗:血胰岛素水平可正常或高于正常,但它与胰岛素受体的结合能力以及结合后的效应均减弱。胰岛素分泌率增高可致高胰岛素血症。在儿童和青少年中,胰岛素水平和血压直接相关。调整了BMI后,5岁时空腹胰岛素即与血压之间存在确定的联系。高胰岛素血症通过肾单位控制钠的重吸收,增加交感神经系统兴奋性,刺激血管平滑肌细胞向内膜下迁移、增生和影响肝脏的脂肪代谢等途径,影响血压的进程。
特殊的基因型:原发性高血压是多基因遗传病,是许多基因和环境因素相互影响综合作用的结果,虽然没有明确的遗传方式,但表现为家族发病的聚集性。
环境和其他:噪音、污染、吸烟、饮酒等也是重要因素。不合理的饮食结构、生活习惯、社会经济状况、家庭收入、父母受教育的程度、居住城市以及由高血压低发区向高血压高发区迁居等均可影响儿童高血压。
继发性高血压的相关因素
肾脏病变:①先天性肾脏病变:多囊肾、肾发育不全、先天性泌尿系畸形;②伴肾脏损害的系统性疾病:急慢性肾小球肾炎、肾病综合征、狼疮肾病、紫癜性肾病、溶血尿毒综合征、慢性肾盂。肾炎、急性肾功能衰竭;③肿瘤:肾胚胎瘤、肾母细胞瘤等。
内分泌系统:皮质醇增多症、嗜铬细胞瘤、继发于肾上腺皮质类固醇或ACTH长期药疗、神经母细胞瘤、甲状腺功能亢进、原发性醛固酮增多症、肾上腺皮质增生、肾上腺肿瘤。
血管系统:先天性主动脉狭窄、腹主动脉发育不良、主动脉瓣关闭不全、动脉导管未闭、多发性大动脉炎、肾动脉狭窄、肾动静脉栓塞、肾动脉纤维肌性结构不良、胶原性血管病、外伤等。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颅内肿瘤、颅内压升高,脑炎、脑出血、脑水肿。
中毒:铅中毒、汞中毒、药物中毒(苯丙胺、拟交感神经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