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细胞范文

时间:2023-03-27 04:23: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血细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血细胞

篇1

1临床资料

1.1正确的取材部位 骨髓穿刺理想部位是髂后上棘和髂前上棘处进行,因为其髓腔比较大髓液较丰富,比较容易获得符合要求的骨髓标本,且此处易定位和操作。骨髓造血呈所谓向心学说分布,造血组织往往分布不均,且某些病变只局限于局部,所以对一些疑难病例最好是多部位穿刺或取骨髓活检。

1.2合适的取材量及满意的涂片制作 骨髓取材严格来讲是难以有满意的结果,因为灶性造血影响骨髓稀释[2]。根据报导记载,抽0.1~0.2 ml的骨髓,仍有可能混入50%的外周血。根据笔者的经验抽取0.5 ml左右是最为理想的,抽取骨髓后,将髓液置于玻片一端,然后在其下垫两张玻片,使髓液自然流下,再用推片取黏稠部分,体积大、密度大的有核细胞及带骨髓小粒的部分涂片,涂片要求厚薄均匀,头体尾明显,手持玻片迅速摇动使其风干。这就要求操作者动作熟练,经验丰富。传统的方法对操作者要求比较高,如果动作慢,易造成骨髓凝固,从而使细胞分布不均而影响到镜检结果。

2 骨髓涂片由于要用油镜仔细观察细胞的细微结构,所以对染色质量要求很高

2.1载玻片的清洁 新购置的载玻片用1%的稀盐酸浸泡24 h,除去游离碱质,再用流水冲洗干净,必要时用95%乙醇浸泡1 h,然后烘干备用。

2.2染液及染色方法的选择 在保证标本及染液质量前提下,染色技术直接影响骨髓片的质量。要根据染色时室温高低,涂片厚薄,有核细胞数量多少等不同来确定染色时间,可将带染液的玻片置于显微镜下观察,当有核细胞着色良好再染上1~2 min为好,这就要求操作者具体分析,灵活掌握。

2.3骨髓涂片的观察 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整张涂片。观察涂片染色是否合格,了解骨髓有核细胞的增生程度,计数全片巨核细胞数,尤其是注意观察片尾及周边部位有无异常细胞。用油镜观察细胞形态、比例、分类计数等。选择涂片上有核细胞分布均匀、形态舒展、清晰可辨的部位进行观察和分类。至少分类计数200个有核细胞,必要时分类500个。当辩认某一类不典型细胞时,单纯靠形态学是有一定欠缺的,应配合相应的组织化学染色来确定,特别是在区分一些急性白血病时,组织化学染色起了重要的鉴别作用。

3几种主要血细胞正常形态

3.1粒细胞系统形态

3.1.1原始粒细胞 胞体圆形或类椭圆形。胞核较大,约占细胞的2/3以上,核染色质呈细粒状,排列均匀,无浓集,核膜较模糊。核仁2~5个,较小,清楚。胞质量少,呈透明天蓝色,绕于核周,无颗粒。

3.1.2早幼粒细胞 胞体圆或椭圆形。胞核大,核染色质较原粒粗糙,核仁可见或消失。胞质量较多,呈淡蓝、蓝或深蓝色,浆内含紫红色非特异性的天青胺蓝颗粒。

3.1.3中幼粒细胞 ①中性中幼粒细胞:胞体圆形。胞核椭圆形或一侧开始扁平,染色质聚集成索块状,核仁消失。胞质量多,内含中等量、大小较一致的特异的中性颗粒。②嗜酸性中幼粒细胞:胞核与中性中幼粒细胞相似。胞质内充满粗大、均匀、排列紧密、桔红色的特异的嗜酸性颗粒。③嗜碱性中幼粒细胞:胞核椭圆形,轮廓不清楚,核染色质较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数量不多、排列零乱、大小不等的紫黑色特异的嗜碱性颗粒。

3.1.4晚幼粒细胞 ①中性晚幼粒细胞:呈圆形,胞核明显凹陷,但其凹陷程度一般不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核染色质粗糙,排列更紧密。胞质量多,染浅红色,充满中性颗粒。②嗜酸性晚幼粒细胞:胞核在中央或偏一侧,呈肾形或椭圆形。胞质充满着嗜酸性颗粒。③嗜碱性晚幼粒细胞:胞核固缩呈肾形,轮廓模糊。胞质内及核上含有少量、分布不匀的嗜碱性颗粒。

3.1.5杆状核粒细胞 ①中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圆形。胞核凹陷程度超过核假设直径的一半,形态弯曲成带状,核染色质粗糙呈块状,核两端钝圆染深紫红色。胞质充满中性颗粒。②嗜酸性杆状核粒细胞:胞体圆形。胞核与中性杆状粒细胞相似。胞质充满着粗大的桔红色嗜酸性颗粒。③嗜碱性杆状核粒细胞:胞核呈模糊杆状。胞质内及胞核上含有紫黑色、大小不匀、数量较少的嗜碱性颗粒。

3.1.6分叶核粒细胞 ①中性分叶核粒细胞:胞体圆形。胞核分叶状,常分2~5叶,核染色质浓集或呈较多小块。胞质丰富,浆内分布着细小紫红色中性颗粒。②嗜酸性分叶核粒细胞:胞核多分为两叶。胞质充满着粗大呈桔红色嗜酸性颗粒。③嗜碱性分叶核粒细胞:胞核可分3~4叶或分叶不明显。胞质嗜碱性颗粒呈紫黑色,大小不一,分布不均,常掩盖在核上。

3.2红细胞系统形态

3.2.1原始红细胞 圆形或椭圆形,边缘常有钝角状或瘤状突起。胞核圆形、居中或稍偏于一旁,约占细胞直径的4/5,核染色质呈颗粒状,比原始粒细胞粗而密,核仁1~2个,胞质量少,深蓝色,不透明,在核周围常形成淡染区。

3.2.2早幼红细胞 圆形或椭圆形。胞核圆或椭圆形,占细胞2/3以上,核染色质可浓集成粗密的小块,核仁模糊或消失,胞质量多,染不透明蓝或深蓝色,仍可见瘤状突起及核周淡染区。

3.2.3中幼红细胞 圆形。胞核圆形或椭圆形,约占细胞的1/2,核染色质凝聚成索条状或块状,其中有明显空隙,核仁消失。胞质内血红蛋白形成逐渐增多,可呈嗜多色性。

3.2.4晚幼红细胞 圆形,胞核圆形,居中或偏位,占细胞1/2以下,核染色质聚集成数个大块或凝缩成紫黑色团块状,胞质量较多,浅灰或浅红色。

3.2.5网织红细胞 为晚幼红细胞刚脱核的分化阶段,胞质内仍含嗜碱物质,属未成熟红细胞。

3.2.6红细胞 形态呈双面微凹之圆盘状,中央较薄,边缘较厚,染色后呈淡红略带紫色,中央部分淡染,无核。

3.3血小板 胞体很小,呈星形、椭圆形、逗点状或不规则形。胞质染浅蓝色或淡红色,中心部位有细小紫红色颗粒,但无细胞核。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血细胞分析;复检规则;探讨

作者单位:030012山西省人民医院检验科

近年来,随着血细胞分析技术的完善和设备的更新,全血细胞计数(CBC)和白细胞分类计数(DC)检测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度明显提高,各级医院血细胞分析仪已基本普及。然而,血细胞自动分析领域存在诸多问题,如果实验室只根据血细胞分析仪的分类结果,而不作涂片分类直接发报告,则易造成漏诊和误诊,全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的复检(review)问题近年来已受到相关学术团体与专家的高度重视与关注1]。就我院制定的血细胞分析复检规则进行汇报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标本 选取本院2011年1~6月门诊和住院患者乙二胺四乙酸二钾抗凝全血标本8820份,按临床标本的检测流程和方法在采血后4 h内进行全血细胞分析检测。

1.2 仪器与试剂 日本sysmex公司生产的XE21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原装配套试剂、校准物及质控物。Olympus显微镜购自日本奥林巴斯光学工业株式会社。仪器的校准:sysmex公司工程师利用SCS1000全血校准物对sysmex XE2100全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校准。采用配套的两水平echeck全血质控物进行室内质量控制,保证结果的精密度和准确性。

1.3 根据本院情况制定的复检标准 ①无白细胞自动分类结果。②白细胞总数低于2.5×109/L、高于25×109/L。③白细胞自动分类结果某种细胞百分比结果严重异常:中性分叶粒细胞大于或等于0.85、淋巴细胞≥0.60、单核细胞≥0.15、嗜酸性粒细胞≥0.10、嗜碱性粒细胞≥0.03。④仪器的其他提示;E:血红蛋白

1.4 检测方法 所有标本按临床标本的检测流程和方法进行全血细胞分析检测),并全部推片染色,由本室工作经验超过10年并有中级以上技术职称的技术人员按操作。血细胞显微镜检查异常判断标准:①细胞:形态异常(分叶过多、中毒颗粒、空泡变性等异常结构、异型淋巴细胞>2%、杆状粒细胞>5%、存在不成熟幼稚细胞。②红细胞:存在有核红细胞、大小不一、染色形态异常等。③血小板:血小板凝聚、严重体积异常等。

1.5 评估指标2] 包括真假阳性率、真假阴性率、灵敏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总有效率、检验效能和复检率。灵敏性(%)=真阳性数/(真阳性数+假阴性数)×100%;特异性(%)=真阴性数/(真阳性数+假阴性数)×100%;阳性预测值(%)=真阳性数/(真阳性数+假阳性数)×100%;阴性预测值(%)=真阴性数/(真阴性数+假阴性数)×100%;总有效率=真阳性率+真阴性率;检验效能(%)=(真阳性数一假阴性数)/复检数×100%;复检率=真阳性率+假阳性率。

2 结果

根据复检规则分析8820份标本的仪器检测数据,并统计计算真假阳性例、真假阴性、并计算真假阳性及真假阴性率,具体见表1.

表1

标本复检规则评估指标(例,%)

评估指标份率(%)

真阳性114913.0

假阳性239727.2

真阴性487655.3

假阴性3984.5

依据以上数据,并根据评估指标计算,灵敏性为74.2%,特异性67.0%,阳性预测值32.4%,阴性预测值92.5%,总有效率68.3%,检验效能21.2%,复检率40.2%。

3 讨论

传统的血细胞分析是采用手工方法。20世纪50年代,wallace Coulter利用电阻抗原理设计制造出第一台血细胞计数仪,使这项常规工作进入自动化。70年代某些血细胞计数仪采用细胞化学染色技术,以着色的和未着色的细胞对光的吸收和散射程度不同来鉴别外周血成熟细胞,从而实现了自动WBC分类计数。20世纪80年代以来,血细胞分析技术进展迅速,“血细胞计数仪”也在不经意间被称为“血细胞分析仪”3]。

由于人力成本的增加,加之缺乏训练有素和有经验的技术人员,使临床实验室在不影响质量的前提条件下,有减少手工操作需求和趋势。全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自动分析系统在正常情况下计数WBC、RBC、PLT和对特征明显的成熟wBc分类计数结果明显优于人工检查结果;血细胞自动分析得到广泛应用。

各医院检验科过分依赖于自动化血细胞分析结果,对全血细胞计数和白细胞分类计数异常结果基本不进行或很少进行人工显微镜涂片镜检(microscopic smear review)或人工分类计数(manual differential count) 涂片复审,实际镜检率在0~15%,大部分医院镜检率

通过我们制定的血细胞分析复检规则,假阴性率为4.5%,低于国际血液学复检专家组提出的最大可接受假阴性率,该复检规则的复检率为40.2%,严格执行工作量较大。

由于观察者的技术水平的不同和涂片中细胞分布的差异,故要充分认识显微镜检查的局限性。承担血涂片复审者必须是血液细胞形态学专业技术人员;长期从事基础检验专业者或经过血液学实验室训练后的年轻技师仅可承担血涂片“筛查”工作;而未从事基础检验和血液学检验者,或未经血液学实验训练的基础检验年轻技师,不能从事本项工作。

血细胞分析复检规则制定时应注意,仪器型号不同、报警信息指标的临界值设置不同则灵敏性不同,因此不同实验室在应用相同的规则时,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和检验效能会出现差异。各实验室应该根据医院患者的来源、仪器的性能对规则进行一定的调整,以满足临床需要5]。

参 考 文 献

[1] 孙芾,王厚芳,于傻峰,等.血细胞显微镜复检标准的制定及临床应用.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5,28(3):155157.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一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人民卫生出版杜,2005,12(01).

[3] 曾婷婷,左成华,郭曼英,等.光学法血小板计数作为低血小板标本复检方法的可行性研究.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07,22(6):3941.

篇3

【关键词】 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分析

全血细胞减少(PCP)是指外周血中白细胞、红细胞及血小板均减少,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疾病很多,除血液系统疾病外,非造血系统疾病也可引起。本文对152例全血细胞减少症的病因进行了分析,以便提高对PCP的认识,提高诊断的准确率,现报道如下。

临床资料

1.一般资料 152例为我院2000年10月~2010年2月门诊和住院治疗的患者,其中,男67例,女85例,年龄14~85岁,平均46岁。均连续进行至少2次血常规检查,其中WBC

2.方法 所有病例均进行骨髓细胞形态学检查,部分病例做骨髓活检及其他相关检查。统计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中造血系统疾病及非造血系统疾病所占比例。结 果 1.造血系统疾病123例(占80.9%):①再生障碍性贫血(AA)47例(占30.9%),其中,慢性再生障碍性贫血42例,急性再生障碍性贫血5例;②急性白血病(AL)35例(占23.0%),其中,AMLM3型21例,AMLM2型8例,AMLM5型4例,ALL 2例;③巨幼细胞贫血(MA)19例(占12.5%);④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14例(占9.2%),其中,难治性贫血(RA)8例,难治性贫血伴原始细胞增多(RAEB)6例;⑤原发性骨髓纤维化(MF)3例(占2.0%);⑥恶性组织病2例(占1.3%);⑦自身免疫性溶血(AIHA)2例(占1.3%);⑧Evans综合征1例(占0.7%)。

2.非造血系统疾病29例(占19.1%):①慢性肝病脾功能亢进10例(占6.6%);②系统性红斑狼疮(SLE)5例(占3.3%);③败血症4例(占2.6%);④结核2例(占1.3%);⑤骨髓转移癌3例(占2.0%);⑥一过性造血功能停滞2例(占1.3%);⑦原因不明患者3例(占2.0%),其骨髓增生活跃,溶贫相关检查呈阴性,予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治疗有效。 讨 论 全血细胞减少症病因复杂,不仅常见于血液系统疾病,而且亦可见于非血液系统疾病。据统计,血液系统疾病约占全血细胞减少病因的80%,非血液系统疾病约占20%,其中再生障碍性贫血居首位[1]。文献报道最常见的排列顺序为再生障碍性贫血、急性白血病、脾功能亢进、自身免疫性疾病等。但近年来文献报道排序有所变化,赵晓红[2]回顾分析排在首位为巨幼细胞性贫血。本组资料显示,造血系统疾病是全血细胞减少的常见病因,占80.9%(123例),非造血系统疾病亦不少见,占19.1%(29例),本文152例病因统计达15种,AA 仍是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最常见原因(占30.9%)。

本组资料显示在造血系统疾病中,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最常见原因是AA,其次是急性白血病、巨幼细胞贫血(MA)、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尚见于溶血性贫血、恶性组织细胞病、骨髓纤维化等。引起AA的原因为各种因素导致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众多研究表明AA很可能是一种新认识的自身免疫性疾病[3],目前认为骨髓造血功能衰竭与异常免疫介导损伤造血细胞抑制造血有关,AA在诊断上不难,根据临床表现、骨髓穿刺、骨髓活检大多患者可以确诊。部分急性白血病患者外周血仅表现为三系轻度减少,如不行外周血涂片及骨穿检查极易漏诊,在全血细胞减少的急性白血病中以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M3)最为常见,其原因在于异常克隆增生而抑制了骨髓的正常造血功能,导致正常细胞增生受抑。MA和MDS是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较为常见的原因,骨髓无效性造血是基本病因,MA主要为叶酸和(或)维生素B12缺乏而导致DNA合成障碍,使血细胞成熟障碍及无效造血;MDS病因起源于造血干细胞,骨髓细胞病态造血,原位溶血,外周血细胞无效生成。两者所占比例相近,且都有形态异常,MA骨髓中三系细胞均可发生巨幼样变或病态造血,且多见于老年人,有时与MDS难以鉴别,但两者是预后完全不一样的疾病,治疗上可以先试用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 无效者才考虑MDS 的诊断。溶血性疾病AIHA及Evans综合征是由于自身抗体破坏了血细胞而导致全血细胞减少,血象、骨髓象结合溶血及其他相关检查可作出诊断。恶性组织细胞病(MH)诊断相对较困难,临床上出现持续高热、肝脾淋巴结肿大、全血细胞减少、病情逐渐恶化、肝功能异常等征象,应高度怀疑MH[4]。该病是由于异常细胞克隆增生抑制了骨髓正常造血,导致正常血细胞的增生受抑而造成PCP。骨髓纤维化则是由于正常造血组织发生纤维增生而被抑制,骨髓造血功能衰竭,骨髓活检可以确诊。

本组资料显示非造血系统疾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共占19.1%,主要由以下四大类疾病引起:即慢性肝病、结缔组织病、感染性疾病、恶性肿瘤。慢性肝脏疾病是比较常见的病因, 除了与肝硬化、脾功能亢进有关外,与肝炎病毒对造血干细胞的抑制作用,病毒介导的自身免疫异常产生抗干细胞抗体,病毒损伤骨髓的微环境等有关[5]。结缔组织病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其原因可能是产生自身抗体破坏了相应的血细胞,其中系统性红斑狼疮是最常见的疾病。感染性疾病也可引起PCP,可能与继发性脾功能亢进、毒素对造血的抑制、免疫功能的紊乱、网状内皮系统机能亢进或机体内环境发生改变有关,本组主要见于败血症、结核。恶性肿瘤引起的全血细胞减少,主要原因为转移肿瘤细胞破坏了骨髓造血功能或肿瘤毒素引起骨髓坏死,也可能与营养不良导致造血原料缺乏或免疫功能紊乱影响血细胞代谢及生存期缩短有关。其他病因如药物或者化学物质所致的一过性造血功能停滞在本组中见2例,有时与AA难以鉴别,但两者病程及预后不同,可以进行回顾性诊断。

免疫相关性全血细胞减少症(IRP)是近年来发现的一个综合征,为免疫反应介导的全血细胞减少症,是因产生抗骨髓未成熟造血细胞自身抗体而引起的血细胞减少症候群,这也是IRP不同于AA、MDS、PNH以及其他血细胞减少症的本质所在[6]。部分患者有骨髓增生低下或骨髓病态造血,易与AA及MDS混淆,但IRP患者骨髓红系比例不低或增高,常规溶血试验阴性,网织红比例不低,重要的是骨髓单个核细胞coombs试验阳性,且对激素和静注丙球治疗反应良好,可以鉴别。本组观察的2例原因不明的全血细胞减少患者鉴于条件未做骨髓单个核细胞检查,但对肾上腺皮质激素、静脉丙种球蛋白疗效好,考虑可能为IRP。

引起全血细胞减少的病因很多,对于全血细胞减少病人,临床医生往往习惯考虑到血液系统疾病的可能性,而忽视非血液系统疾病的因素,正确的诊断和鉴别诊断对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意义,临床医生必须进行全面详细的检查,减少误诊和漏诊,提高诊断的准确率

参考文献

[1]罗绍凯,洪文德.血液和造血系统疾病典型病例分析[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2001:328.

[2]赵晓红,王 晨,王 智.全血细胞减少症144例病因分析[J].交通医学,2008,22(6):670-671.

[3]Young N S. Pat hophysiologic mechanisms in acquired aplastic anemia[J].Hematology Am,2006,(1):72-77.

[4]张 宏,李 军,傅晋翔.全血细胞减少371例病因分析[J].中国血液流变学杂志,2007,17(1):64-65,148.

篇4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及骨质增殖类疾病,主要特点是包含已成熟及未成熟各阶段的外周血粒细胞过多生成,血象及骨髓象是CML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CML患者血象显示中WBC升高明显,RBC和Hb初期阶段正常,而加速、急变时期会出现骤降情况,PLT与慢性期为正常范围或稍微升高,但急变期也会出现骤降情况,骨髓象在急变期时,原粒与早期幼粒细胞则超过30%,同时PH染色体呈现阳性,白细胞不断上升,呈现典型血象及骨髓象变化,患者NAP中性粒细胞的活性逐步减弱或呈现阴性、PH染色体为阳性,同时BCR-ABL基因融合,由此可以确定为CML的诊断结果。

关键词: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细胞形态学;血液学;进展研究

【中图分类号】

R249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3763(2014)07-0258-01

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及骨质增殖类疾病[[1],病理为慢性期-加速期-急变期。该病发病率约为万分之一,占成年人白血病比重的15-20%左右,可发病于任何年龄段,其中40-50岁为高发人群,男性发病率略高于女性[2]。本文以血液检验等相关资料作为阐述对象,对CML血细胞形态展开综述。

1 CML的检测诊断方法

CML检测诊断除了对患者询问病史以外,还需白细胞分类记数、外周血细胞记数,骨髓穿刺法涂版记数、生化检查、骨髓活检、荧光原位杂交、染色体本核型分析及BCR/ABL基因检测等诊断方法。

2 CML诊断和鉴别诊断

2.1 血象

2.1.1 白细胞计数量明显升高,初期为(10-50)×109・L-1,最高可达到1000×109・L-1,同时中性粒细胞迅速增殖,并呈现出各个阶段的粒细胞,主要包含15-40左右的中幼粒细胞及20-40%的晚期幼粒细胞,早幼粒细胞和原始粒细胞在5%以下,加速及急变期原细胞开始增殖,分叶与杆状核粒细胞也同时升高,嗜碱粒细胞可升高到10-20%,嗜酸粒细胞则升到5-10%,NAP活性减弱或呈阴性,此外少数非典型CML病患的单核细胞可增殖10-20%,原始及幼稚单核仅为少数,多数为成熟的单核细胞,随着病情不断发展,原始粒细胞会持续增殖,加速期超过10%,急变期可超过20%。

2.1.2 血红蛋白与红细胞早期多为正常,少数稍微下降,但随病情进展,初期多数患者的Hb为90-100g/L,主要为正细胞及正色素贫血,分类偶见核红细胞、多染红细胞及点彩红细胞,如果患者Hb、RBC突然降低,则表明可能存在急变。

2.1.3 初诊病例中血小板增殖通常为35-50%,仅有小部分患者的PLT为正常范围或稍微增殖,此外PLT形态正常,但会出现中等以及较大的血小板出现,极个别患者外周血内生成巨核细胞,如果PLT不断增殖突然降低,或者持续偏低突然增殖都表明存在急变的可能,具体见下表。

2.2 骨髓象

2.2.1 粒细胞系统比率迅速增殖,其中以中幼、晚幼及中性杆状细胞为主要增殖对象,原始粒细胞小于10%,大部分幼粒细胞会伴有核浆发育异常,并很可能出现分裂相。嗜酸及嗜碱粒细胞开始增殖,嗜酸粒细胞可达5%-15%间,嗜碱粒细胞可达3%-10%间,并多为成熟粒细胞。此外淋巴细胞与单核细胞的比例降低,少部分患者的粒系病态造血显著明显,嗜酸及嗜碱粒细胞比例正常,而单核细胞比例增加,且形态异常。

2.2.2 红细胞系统在早期仍然增殖,但低于粒细胞,晚期红细胞系统因受到抑制而发生降低。

2.2.3 巨核细胞明显增多,超过300-1200个/片。同时血小板大多呈堆或片状。

2.2.4 NAP活性减弱或呈阴性,治疗过程中可有效增加其活性,而复发时再次降低。

2.3 骨髓活检:

加速期阶段原粒及早幼粒细胞的数值大约处于慢性期和急变期之间,急变期阶段原粒及早幼粒细胞超过30%,具体见表2。

3 讨论

CML是一种造血干细胞的恶性克隆及骨质增殖类疾病[1]。主要以包含已成熟及未成熟各阶段的外周血粒细胞过多生成为主要临床特点,这其中嗜酸粒细胞与嗜碱粒细胞增殖比重约为95%,非典型CML在4%-5%间。集结在患者骨髓中的CML不但会阻碍正常造血功能,还会通过血液扩散至全身,同时伴有贫血、感染、出血以及器官浸润等症状产生[3]。临床中主要以血象及骨髓象是CML诊断的重要参考依据,CML患者血象显示中WBC升高明显,RBC和Hb初期阶段正常,而加速、急变时期会出现骤降情况,PLT与慢性期为正常范围或稍微升高,但急变期也会出现骤降情况,骨髓象在急变期时,原粒与早期幼粒细胞则超过30%,同时PH染色体呈现阳性,白细胞不断上升,呈现典型血象及骨髓象变化,患者NAP中性粒细胞的活性逐步减弱或呈现阴性、PH染色体为阳性,同时BCR-ABL基因融合,由此可以确定为CML的诊断结果。总而言之,血象及骨髓象作为CML诊断的主要参考依据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参考文献

[1] 葛群芳,陈建斌,杨泽松,等.慢性粒细胞自血病合并自身免疫性溶血性贫血1例分析[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2, 8(12):1747.

篇5

【摘要】目的:探讨利用血细胞分离机对血液病患者进行血液成分单采或置换治疗的护理。方法:对43例患者进行116例次血液成分单采、自体造血干细胞采集、血浆置换治疗时,术前进行细致的心理护理、充分的术前检查及其他完善的术前准备;术中对血细胞分离机的熟练操作、保护好血管通路、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预防低钙血症、过敏反应的发生;术后压迫针眼、继续病情观察,抽血送检,了解单采或置换的效果。结果:116例次达到满意疗效,但有17.9%发生口唇麻木、腹胀、恶心等不良反应。结论:充分的采集前准备,采集中熟练操作机器,密切观察病情,加强采集后巡视,有利于提高采集产品的质量及治疗效果,保护病人安全。

【关键词】胞单采术;不良反应;护理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血细胞成分单采术已广泛地应用于血液病、肿瘤、神经系统疾病、免疫性疾病等。我科自2009年9月-2011年12月,采用美国百特公司CS3000血细胞分离机以来,为广大血液病、风湿病患者带来了福音,治疗效果明显,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病痛。CS3000血细胞分离机是一整的连续式离心设备,它的工作原理是:建立一个体外循环,血液成分通过细胞分离机的离心作用,达到单采患者的某一血液成分,然后根据治疗目的废弃或用置换液替代或做某种处理后回输自身的治疗手段1。

1. 方法与资料

1.1 方法:采用百特公司C-S3000Plus血细胞分离机(美国Baxter)进行血细胞分离及干细胞采集和血浆置换等,选取病人两条静脉通路,应用专用的16号一次性穿刺针,穿刺肘正中静脉或贵要静脉建立采血及回输闭合式通路(严禁在此管路中进行静脉输液),如静脉条件差,可选择颈内、锁骨下静脉或股静脉置管,一般选择双侧股静脉置管,采集过程中嘱患者穿刺肢体适当制动2,双针连续循环,复方枸橼酸钠(ACD-A)抗凝,全血流速35mL/min-65mL/min,循环血量4000mL-12000 mL。1.2资料:从2009年9月—2011年12月, 43例患者中,血浆置换59次,单采白细胞34次,干细胞采集9次,红细胞采集6次,血小板采集8次;总计116次。

2. 结果

2.1 不良反应:116次病人中有口唇麻木11例,占9.4%;腹胀、恶心4例,占3.4%;一过性心动过速2例,占1.7%;输血浆发生皮疹2例占1.7%;烦躁不安2例,占1.7%;不良反应占总人数的17.9%。

2.2 输液安排不合理及宣教不到位:血浆置换前输入脂肪乳及血细胞单采前进食牛奶、鸡蛋各一例,占1.7%

3. 护理

3.1 术前护理

3.1.1 用物及环境的准备 分离室单采室每天常规消毒,打开空调净化系统,保持适宜温度(22℃-25℃)、湿度(50%-60%),湿度过大或过小会影响机器的运行。熟练掌握血细胞分离机的操作,根据不同采集类型,选择不同的程序、耗材,安装、预冲并根据患者情况输入参数,备好常规急救药品、吸氧装置、吸痰装置、监护仪等。

3.1.2 病人的准备 采集前遵医嘱查血常规、电解质、凝血常规等,了解患者各项检验数值。告知采集当日早晨禁食牛奶、蛋黄,以免影响单采效果。术前应少量进食清淡饮食,也不能空腹上机进行单采术,易导致术中产生不良反应,适量饮水。评估静脉血管情况:术前3天禁止在肘部大血管处穿刺,尽可能保护血管,静脉条件差的准备作深静脉留置。并嘱患者解完大小便后方可上机。同时给予心电监护,针对病人不同心理做好心理疏导,讲解血细胞去除术的目的、优点及安全性,静脉穿刺由有经验的高年资护士操作,取得病人信任,减轻其焦虑与恐惧,以良好的心态接受手术。

3.2 术中护理

3.2.1 指导病人配合手术 协助病人取较为舒适,由于单采术时间较长,固定2 -4 h,病人会感到肢体麻木、手臂酸痛,本组病人有15例感觉此不适感,协助挪动手臂位置或给予按摩四肢,减轻疲劳不适。6例病人因手固定不良出现穿刺部位血肿后给予重穿。医护人员经常询问病人,特别注意言谈,用鼓励和安慰性语言,使其放松,稳定情绪。

3.2.2 密切观察机器的运行情况随时观察全血流量、血浆流量、抗凝剂滴速。滴速过慢易导致血液抗凝不充分,不利于血液成分的去除,还可以引起管道堵塞造成机器报警;过快过量进人体内,易导致低钙抽搐。及时处理采集过程中机器报警,常见的报警为进路或返路压力过高,一般均为病人肢体移动引起穿刺部位血流量不足导致报警,根据不同报警查找原因及时处理,保证分离术顺利进行。3.2.3 密切观察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 耐心听取病人主诉,了解病人有无四肢麻木、心慌等低钙血症的现象。在单采术进行后90min或ACD-A抗凝剂用量达到250mL时,注意观察有否低血钙症状,尤其女性患者,表现为口唇麻木、畏寒、严重者出现手足抽搐、心动过速等3。在本组中有11例诉出现口周、舌、手足麻木及针刺感,但未出现手足抽搐,此时应加快葡萄糖酸钙点滴速度,能够减少低钙血症的发生。5分钟左右症状消失。4例病人出现腹胀、恶心,给与止吐对症处理后15分钟缓解。2例病人在血浆置换时出现心律加快及血压下降,无胸闷气紧症状,氧饱和度在95以上,经减慢血液流速及加快输入血浆速度,10分钟后症状缓解。这主要与体内血液进入治疗管路致使外周血容量减少及体内缩血管反应有关,故在开始时血流量不宜过大,约在40mL/分钟左右,然后缓慢阶梯性增加至目标流量,有助于减少心律加快及低血压的发生。2例病人输血浆时出现皮疹,瘙痒,主要与供血血浆中抗白细胞抗体有关,可诱发过敏反应,据文献报道发生率为0%-12%4,予地塞米松5-10mg静脉注射或非那根25mg肌注或口服,30分钟后症状缓解。2例出现烦躁不安均为血栓性血小板性紫癜患者,这与本身疾病有关,主要表现为神经精神症状,给予地西泮静脉点滴后症状可缓解。

3.3 术后护理

3.3.1 穿刺处的保护:去除术采用的是16号采血针,故穿刺针眼较大,我科的病人大多数为血液病及贫血病人,术后拔针后要按压15-30分钟,至不出血为止,以减少穿刺局部皮肤淤血乃至血肿,以免给需二次单采患者的静脉穿刺增强难度5。用无菌纱块覆盖穿刺点,嘱患者保持局部干燥,24h内不能沾水,交代注意事项,观察出血和低血钙情况。严密观察并做好交接班。本组拔针后无一例血肿发生。

3.3.2 术后病人可出现直立性低血压,故应嘱病人术后4 h尽量卧床休息,起床动作宜缓慢,轻柔,以免发生晕厥。

3.3.3 密切观察病人病情变化,定时监测生命体征,饮食上补充必要的营养,可进食含钙高的牛奶、骨头汤等,若发生问题及时妥善处理。

3.3.4 术后应及时检查血常规、电解质,以了解分离效果,做好各项记录。

4. 小结

通过以上对血液成分单采术的术前、术中、术后整个过程的护理,总结出合理安排责任心强、技术过硬护理人员,可明显提高穿刺成功率,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同时严格的无菌观念、丰富的临床经验,要具备敏锐的观察能力和判断能力,具有一定临床经验的护士能及时与患者做好沟通,做好术前针对病人作详细讲解,消除病人顾虑,指导患者配合手术,加强术中监护,及时处理不良反应,并以严谨、科学、负责的态度做好每一环节的工作,保证单采术的圆满完成。

参考文献

[1] 田兆嵩.临床输血学 [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102-123

[2] 曹俊杰.裴仁治.捐献外周造血干细胞供体安全问题.临床血液学杂志,2008.21.58-60

[3] 邓春江,阎安文,齐聪燕.儿童外周血干细胞采集[J].中国输血杂志,2002,15(2):103

篇6

1 导致PLT计数升高的因数

1.1 标本放置时间[1、2] PLT是体积较小的血细胞,易于黏附聚集和破坏,王新花等[1]认为标本放置时间越长,破坏越多,同时,红细胞也不例外,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时,误将红细胞碎片以为是PLT而计入,造成测定结果假阳性增高,既时测定和Ih测定有非常显著性差异;建议取标本后一定要在30min内测定。

1.2 样品溶血不完全 肖景珠[3]报道溶血不完全不但影响白细胞计数和分类,的准确性.而且影响下一例样品的PLT计数,由于红细胞碎片冲洗不彻底,造成PLT假性升高;郭露等[4]也认为残留于测定杯壁的溶血素可将红细胞破坏成2.0fl左右的碎屑,导致PLT计数结果偏高。

1.3 试剂质量 根据有关会议[5]精神,强调使用仪器相匹配的原装或高质量的试剂, 尤其是PLT的结果,直接反映试剂的质量,进口试剂价格过于昂贵,目前,国产试剂存在一定的质量问题,如过滤不彻底、细菌污染等因素而使基础值偏高,与仪器不匹配;试剂厂家应继续努力,争取生产出高质量的国产化试剂。

1.4 地线和电源 血细胞分析仪要求良好的接地效果,如地线未接或接地不良,均可形成静电脉冲信号而影响PLT计数;其主要表现在PLT直方图的起点偏左,并形成许多小峰,这种情况一定要先排除地线和电源的因素,再寻找其他原因。

1.5 药物影响 有些药物可以影响PLT的计数,钱敏等[6]报道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影响PLT计数,认为脂肪乳剂中的脂肪乳颗粒直径和患者PLT相近,导致输入脂肪乳的患者PLT会出现假性增高,并建议患者输用脂肪乳后如需检测PLT最好在5—6h以后,如出现PLT过高时应随时和临床联系,最后经血片观察方可报出结果。

2 导致PLT减少的因素

2.1 采血是否规范和顺利 李永红等[7]认为采血是否顺利是造成PLT偏低的一个重要因素,静脉经多次穿刺而引起的水肿及皮下出血时,因组织损伤后,组织凝血因子易于混入血液标本,从而产生肉眼看不见的小凝块,是造成血细胞分析仪测定结果偏低的常见原因,建议这种标本必须重新采血测定;吸取标本量不足也是造成PLT减少的一个原因,同时会造成白细胞和红细胞的计数减少;另外,标本未经混匀既上机测定是造成PLT结果偏低的又一个容易忽视的因素,所以操作时一定要规范,充分混匀后再上机测定.

2.2 抗凝剂的影响 要获得比较可靠的PLT结果,抗凝剂的影响也是一个很重要因素,郭建等[8]作试验证实采用EDTA—K2与肝素抗凝对比有显著性差异,肝素抗凝可使PLT计数明显偏低,其原因可能是:EDTA可使离体后的PLT离散,成为单个颗粒通过计数小孔,而肝素可使PLT表面结构发生改变,形成肝素和PLT复会体,引起PLT在较短时间内凝聚,使PLT计数时结果偏低通过血片观察也看到EDTA抗凝血片中的PLT呈单个散在分布,肝素抗凝的血片中PLT则大多数成聚集状态。

2.3 药物的影响 长期应用某些药物如地高辛,双氢克尿塞、甲基多巴、青霉素等,可引起PLT减少,这些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形成抗原,刺激机体产生抗PLT抗体;这种抗药源性PLT减少常在停药后15—2d恢复正常。

2.4 输血的影响 大量输入血液制品时会引起PLT减少,这种情况导致的PLT减少一般在4—6d后恢复正常,另外,某些患者在输血后一周左右,突然发生全身性紫癜,PLT计数明显减少,这是因为患者对外源性PLT抗原产生同种免疫,再次输入相应的PLT后产生PLT特异性抗原—抗体复合物,使输入的受体破坏,也使患者自身PLT破坏,结果计数明显减低。

综上所述,血球计数仪的引进和使用,促进了血液学检验技术的发展,只要注意影响PLT计数的有关思想因素,做到正确使用和分析,必要时进行涂片和直接计数,以确保计数结果的准确性,会更好的服务于临床。

参 考 文 献

[1] 王新花,高海英.末梢标本放置时间对PLT测定结果影响,临床检验杂志,1997,15(5):278.

[2] 赵勇,耿素敏,侯振江.小细胞对血液分析仪测定PLT的影响,上海医学检验杂志,1997,12(3):176.

[3] 肖景珠,赵慧斌,李峰等.血细胞分析仪计数PLT的影响因素分析,临床检验杂志,1998,16(5):309.

[4] 郭露,江咏梅,李文胜等.红细胞与PLT体积分布直方图在判断PLT计数中的作用,临床检验杂志,1996,14(6):313.

[5] 全国血液学自动化分析质量控制研讨会纪要,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5,18(6):125.

[6] 钱敏,张杰,童明庆.病人输入脂肪乳后PLT计数准确性的探讨,临床检验杂志,2001,19(4):252.

篇7

【摘要】不同厂家生产的五分类血球仪在检测原理上不尽相同,在白细胞分类上更是使用了不同的检测方法和试剂,但从根本上讲,其检测原理大致分为电阻抗法与光散射法两部分。本文对红细胞计数原理、血小板计数原理、白细胞计数原理、白细胞分类原理、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分别加以阐述。

【关键词】五分类血球仪;血细胞计数;白细胞分类

目前,具有白细胞五分类功能的血球仪已广泛应用于各级医院的临床检验科,我们常见的国外品牌有Beckman-Coulter、ABX、Sysmex、Bayer、日本光电;在国内已经有迈瑞(MINDRAY)公司生产几个型号的五分类血球仪投入医疗市场。虽然现代不同品牌五分类血球仪的计数及分类方法不尽相同,有些还采用了与流式细胞仪相同的先进技术[1],但从根本上讲,其检测原理大致分为两部分,即电阻抗法与光散射法[2],本文重点就五分类血球仪对血样标本中各类细胞的计数及分类方法加以阐述。

1  红细胞检测原理

1.1  红细胞计数(RBC)、血细胞比容(HCT)、红细胞分布宽度(RDW)一般采用电阻抗法。

1.2  血红蛋白浓度(HGB)测定:采用溶血比色法。血标本在溶血剂的作用下,红细胞破坏,溶血素与血红蛋白结合成稳定的氰化血红蛋白,在特定波长下比色,吸光度的变化与液体中血红蛋白含量成正比,溶血液在流经比色池时仪器根据吸光度计算出HGB的含量[3]。

1.3  平均红细胞体积(MCV)、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含量(MCH)、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是根据RBC、HCT、HGB计算而得。

2  血小板计数原理

2.1  电阻抗法:血小板测定与红细胞计数原理一致,仪器将直径2~30 fl的颗粒统计为血小板,大于36 fl的颗粒统计为红细胞[4]。

2.2  光学法:根据Mie理论,当球形化的血小板单个通过激光照射区时,仪器在两个角度测定激光的散射强度;高角度主要测细胞的折射指数(RI),它与细胞的密度有关;低角度主要测细胞体积的大小。血小板的体积在1~30fl, RI在1.35~1.40。微机对存储的测量信息进行分析处理,得出血小板计数结果。

3  白细胞计数原理

3.1  电阻抗法:血细胞是一种不良导体,将血液标本稀释、溶血后制成白细胞悬液,在负压的作用下,悬液流经一个带有微孔的恒压电路时,每个细胞会产生一个电阻脉冲信号,这些信号经过微机的放大、甄别、整形等处理,最后计算出单位体积内的白细胞数。

3.2  光学法:血标本在稀释液和溶血剂的作用下制成一定浓度的白细胞悬液,根据流体力学的鞘流技术原理,使得白细胞一一流经仪器检测器,每个细胞在通过检测器时都会受到一束固定波长的激光照射,微机根据光的折射、反射、前向角等信号识别和计数细胞[5]。

4  白细胞分类原理

4.1  单一电阻法:在溶血素的作用下,白细胞发生皱缩,仪器根据白细胞颗粒产生的电阻脉冲信号的数量计算出单位容积内白细胞总数;再根据脉冲信号的强弱计算出细胞体积。经微机处理检测数据后,得到以体积为横坐标、以相对数量为纵坐标的白细胞分布二维直方图。将白细胞分为小细胞群(以淋巴细胞为主)、中间类型细胞群(以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部分幼稚细胞为主)和大细胞群(以成熟中性粒细胞为主)。

4.2  体积、电导、光散三射法:血标本在特殊的稀释液和溶血剂作用下红细胞被破坏,但白细胞形态和结构仍保持自然状态。当白细胞在鞘流的引导下流经检测器时,会同时受到V、C、S3种技术的检测。V是利用电阻抗法测定细胞体积;C是利用高频电磁波,根据各种细胞核浆的电导性不同测理细胞内部结构、核浆比例;S是利用光散射原理测量细胞内颗粒的大小密度等结构特性。计算机根据3种技术得到的资料综合分析,将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一一分开,以白细胞分类散点图显示这些细胞,并提示异常淋巴细胞、幼稚细胞、有核细胞、抗溶血红细胞等信息[6]。

4.3  多角度消偏振激光散射法:血标本在特殊鞘液的作用下,红细胞内血红蛋白游离出细胞外,红细胞变得透明,而白细胞的内部结构和膜结构基本保持自然状态。当细胞悬液的鞘流经过检测器时,仪器从4个不同的角度得到每个细胞的光信号,这4个角度分别为0°前向角光散射测定细胞的大小;7°~10°狭角光散射测定细胞内部结构及其复杂特征; 90°垂直光散射测定细胞内部颗粒和胞浆成分;90°消偏振光散射利用嗜酸性细胞内颗粒特有的消偏振特性,将嗜酸性细胞直接分离。计算机综合4个角度的光信号,将白细胞分类,并提供提示信息和相关图谱。

4.4  电阻抗与射频技术分类法:通过4个不同的检测系统完成白细胞的分类:嗜酸性细胞、嗜碱性细胞利用特有的抗酸和抗碱能力,在各自特殊试剂的作用下,进入独立通道直接计数;在直流电和交流电的同时作用下,仪器根据细胞大小以及细胞内部的核结构、核浆比例、胞浆颗粒等信息区分中性、淋巴、单核细胞;幼稚细胞由于其膜上脂质成分比成熟细胞少,在硫化氨基酸的保护下具有一定的抗溶血能力,有独立的通道内直接计数。

4.5  光散射与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法:血标本进入仪器,在一系列的预处理液和白细胞过氧化物酶染色后流经检测器。每个细胞在激光束的照射下,各类细胞因过氧化物酶含量不同,具有不同的光吸收信号;根据每个细胞的前向角大小可以得到细胞的体积数据,同时仪器有单独的嗜碱性细胞直接计数通道,计算机根据这些信息得出细胞分类结果[7]。

5  网织红细胞检测原理

5.1  反射光测定法:网织红细胞经亚甲蓝染色后,胞浆内的RNA与染料结合形成蓝色颗粒。此颗粒在激光的照射下会产生特殊的反射光,而成熟红细胞没有特性。仪器根据反射光信号可以计算网织红细胞的百分比(Ret%)、绝比值(Ret#)、网织红细胞成熟指数(RMI)等相关指标。

5.2  发射光测定法:网织红细胞的RNA与吖啶橙、碱性槐黄等荧光染料结合后在一定波长的激光照射下发出固定波长的荧光。仪器根据发光细胞的数量和光强度信号以及红细胞测定的相关参数可以得到网织红细胞绝对值、高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HFR)百分比、中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MFR)百分比、低荧光强度网织红细胞(LFR)百分比、网织红细胞平均体积(MCVr)、网织红细胞分布宽度(RDWr)、网织红细胞蛋白分布宽度(HDWr)、网织红细胞浓度(HCr)、网织红细胞平均血红蛋白浓度(MCHCr)等参数[8]。

参考文献

[1] 张旭凯,陆海峰?五分类血液细胞分析仪的原理及应用[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06,12 (10): 52-56.

[2] 王侃. 浅析五分类血球仪的计数及分类原理[J] 医疗装备,2010,23(1):47-48.

[3] 王琳,张正良. 散射光法检测血红蛋白量的可靠性[J] 实用医技杂志,2010,17(4):299-300.

[4] 乔蕊,李蕾, 张捷, 全血电阻法血小板聚集试验监测抗血小板治疗的应用评价[J]. 实用医学杂志,2011,27(16):3050-3052.

[5] 乐家新,周建山,兰亚婷?血细胞分析仪检测原理[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 2004, 27 (3): 205-208.

[6] 杨律. STKS血细胞分析仪对白细胞分类结果的评价[J] 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8,17(1):97,151.

篇8

关键词 外周血细胞 形态学 镜检

仪器:迈瑞BC-2600血球分析仪,XSP-2C光学显微镜。

传统意义上所谓“三大(血、尿、粪)常规”检验,尤其血常规检验,在各级医院检验科的临床基础实验室日常工作量中,占有大部分的份额。而近年来由于对血细胞的超微结构、血细胞免疫学、血细胞遗传学、分子生物学、骨髓造血微环境、基质细胞、造血干细胞及细胞因子等的研究,推动了血液临床与实验室新知识的迅速发展。新的技术步入实验医学,特别是血细胞分析仪的自动化,不断提高了血细胞计数的精确性和准确性,促进了医学检验的发展,基本取代了先前的血常规检查方法。

然而,在全国普及血细胞分析仪应用的同时,由于对仪器功能的局限性认识不足,忽视了血细胞形态学方面的检查。据统计,有了自动化血细胞分析仪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使得外周血涂片的镜检率大幅下降,有的甚至均不进行镜检。目前血细胞分析仪技术的确先进,它能提供血细胞数量和血细胞形态的几十个参数,是今后的发展方向,不过我们应该清醒地认识到,血细胞分析仪至今没有哪项技术或哪些参数是能够完全取代显微镜检查结果的。

血液常规检验(俗称血常规)是临床上用于疾病诊断和治疗中最常用的检验项目,它的检验内容主要包括血细胞数目和血细胞形态学检查两个方面,从某种意义上讲,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更具实用价值。例如:白细胞检查可以了解机体被感染的病因和感染程度,血液系统恶性疾病(白血病、淋巴瘤等)的诊断和疗效评估,甚至某些遗传性疾病的诊断:红细胞检查对于贫血的鉴别诊断和病因分析:血小板检查有助于血栓病的诊断:血细胞形态学检查更是血液寄生虫病的“金标准”。但因目前,临床医师比较重视血常规检查内容中数量的异常,而检验人员这方面的知识也比较匮乏等多种原因,造成检验人员过于依赖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容易导致血液系统等疾病的漏诊,甚至误诊,从而延误了病情,有的还引起了医疗纠纷。一些患者经常往返于各家大小医院,对有些简单的疾病被搞得复杂化,有些复杂的疾病又不能明确诊断,而延误治疗时机使疾病进一步恶化,造成了无法挽回的恶果。随着患者自我保护意识、法律意识的增强,如不改变这一现状,这类医疗纠纷必将呈明显增加地趋势。

例1:患者,女,79岁,临床记录有冠心病、心衰史,因发烧、咳嗽就诊,查血象。血球仪检测结果为:WBC 53.2×109>/sup>/L,N 0.777,L 0.72%,HB 87g/L,RBC 2.87×1012/L,PT 309×109>/sup>/L。

例2:患者,男,50岁,也是因发烧就诊,查血象,血球仪检测结果为:WBC 38.6×109>/sup>/L,N 0.186,L 0.812,HB 122g/L,RBC 3.75×1012/L,PT 66×109>/sup>/L。

例1与例2都进行了手工计数与涂片染色镜检,其中病例1油镜下可见到幼稚的粒细胞,细胞呈毒性改变,可见中毒颗粒和空泡,占分类的15%,成熟的粒细胞76%,淋巴细胞9%,建议临床考虑类白血病反应,寻找原发病,作骨髓象检查以便进一步确诊;而例2却以淋巴细胞为主(细胞中等大小,多呈圆形,部分有不规则形状),占分类的80%,粒细胞为20%,PT计数减低,询问病史,病人为慢性乙肝病人,肝硬化,肾盂前性高血压,建议临床作尿液分析检测,其结果为尿蛋白(++),白细胞(+++),酮体(+),亚硝酸盐(+),隐血(++),建议临床考虑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作进一步检查确诊。

例3:患者,女,30岁,因感觉头晕、脸色苍白就诊,临床申请查血象,血球分析仪检测结果为:WBC 3.3×109>/sup>/L,N 61.8%,L 34.7%,HB 67g/L,PT 72×109>/sup>/L,RBC 1.33×1012/L。涂片镜检可见视野中白细胞数减少,其中中性粒细胞减少,而淋巴细胞比例相对增加,红细胞形态基本正常,建议临床考虑再生障碍性贫血的可能,作骨髓象检查以便确诊。

以上所见,检验人员应认识到对外周血细胞形态学检查的重要性,在加强与临床沟通的基础上,不过于依赖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应认识到实际上很多血细胞形态学方面的变化仪器是无法作出正确地判断。因血细胞形态易受人为因素的影响,如涂片制备、染色、观察部位等(如果标本为静脉血,抗凝剂将影响血小板的分布),即使是正常的血细胞也会有较大的变化,何况异常的血细胞更是种类多,且变化更大。例如典型的原始细胞如果在血膜厚、染色深的情况下,非常容易误认为是小淋巴细胞。所以一定要在强调操作规范的前提下,掌握各种血细胞形态的变化及特点,才能真正认识各种细胞,只有在不断地重复“理论学习-临床实践-考核”,不断加强业务水平,这样检验步骤及结果报告才会更规范、内容更丰富、结果也更可信。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血液分析仪应用中的几个问题.中华医学检验杂志,1994,17(6):325.

2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行业标准:白细胞分类计数参考方法.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

3 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全国血液学复检专家小组.全国血液学复检专家工作会议纪要暨血细胞自动计数复检标准释义[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7,30(4):380-382.

4 丛玉隆,王昌富,乐家新.血细胞自动分析仪后血涂片复审标准制定的原则与步骤[J].中华检验医学杂志,2008,31(7):729-732.

5 王霄霞,夏雯丽,杨蓉蓉,等.白血病初诊患者血常规综合指标的分析[J].临床检验杂志,2007,25(5):397-398.

篇9

关键词 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 性能 评价doi:10.3969/j.issn.1007-614x.2012.30.210

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是日本希森美康公司近年新出的一款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具有检测速度快,故障率低,准确度高和精密度高,操作简单等特点,可提供多种测量方式和24种检测参数,能很好地满足实验室的需要。根据国际血液学标准委员会(ICSH)和美国临床实验室标准化委员会(NCCLS)的相关文件,对其各检测项目进行了测试和评价,检测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试剂和仪器: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及其专用试剂,Olympus光学显微镜。

标本:静脉血2ml(EDTA-K2抗凝),均来自我院门诊健康体检。

结 果

检测前先做本底测定和质控,在允许范围内后,才能进行测试。

统计方法:用EXCEL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用函数CORREL计算相关系数,差异用t检验。

精密度测定:批内精密度检测:选择高、中、低值3份标本,每份连续测定11次,第1次结果不用,统计后10次结果,计算各项目(WBC、RBC、HGB、PLT、HCT)的变异系数CV。批间精密度检测:中值质控品连续测定20天,然后计算上述各项目的变异系数CV,见表1和表2。

携带污染率检测:选取高、低值的WBC、RBC、PLT、HGB标本先连续测定高值标本3次(H1、H2、H3),再连续测定低值标本3次(L1、L2、L3),依据公式:携带污染率(%)=[(L1-L3)/(H3-L3)]×100,计算出各项目的污染率,见表3。

线性测定:参照NCCLS文件规定线性测定方法,随机选取高值全血标本,用生理盐水作倍比稀释10%、20%、40%、60%、80%、100%,然后在XT-1800i上进行测定,每份标本连续测量5次[1],将均值计为测量值,然后将测量结果与各稀释浓度理论值作对比,分别并计算出各项目相关系数,见表4。

白细胞分类结果准确度检测:随机取100份标本,分别制备2张血片,由两名经验丰富的技师按照《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采用双盲法进行染色细胞分类[2]。每张血片计数200个白细胞(NE:中性粒细胞,LY:淋巴细胞,MO:单核细胞,EO:嗜酸性粒细胞,BA:嗜碱细胞),取均值计为结果。然后与XT-1800i分析仪的测定值进行比较,见表5。

讨 论

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其核心原理仍然是核酸荧光染色结合半导体激光以及流式细胞术。RBC/PLT检测采用电阻法和双鞘流检测,降低颗粒回流、侧向通过等不足。采用SLS-HGB法检测HGB,对于WBC值偏高的标本,可以彻底溶解WBC,避免对HGB比色的干扰。专用WBC/BASO和WBC/DIFF检测通道,提高了准确率,可以最大限度地较少幼稚细胞漏检的可能。

综上可知,表1显示批内CV值小于规定值,重复性好,表2 CV0.98,相关性好。表5中两组数据比较,P>0.05,可知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在白细胞的分类方面与人工分类基本无差别,准确度高,但也有要注意的时候,特别是一些异常的细胞或者寄生虫,仪器结果可能有一定偏差,因此,当细胞计数值过高或者过低,散点图或直方图异常,异常 表1 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批内精密度测定结果(%)报警等的时候,必须要求手工复片,并应制定相应的复检标准。

总之,通过检测XT-1800i血细胞分析仪的各项指标,该机器具有检测速度快,重复性好,携带污染率小,白细胞分类准确度高等优点,是一种性能优良的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在实验室大批量标本检测时,有效地提高了效率和准确度,很好地满足实验室的工作要求。

参考文献

篇10

【摘要】目的:讨论我院同型号的两台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检测结果之间的可比性。方法:比对试验以检验医学中心使用的血细胞计数仪为比对试验,门诊使用的计数仪为试验仪器,使用8个患者的新鲜标本,先后在两台仪器进行检测(WBC、RBC、HB、HCT、PLT)5个项目,通过算出其相关系数及回归方程,对得出的结果进行评估。结果:试验仪器重复性试验除PLT外均不符合要求;比对试验除PLT不接受外,其余检测项目结果可以接受。结论:两台血细胞分析仪器具有有良好的相关性,测得的结果相对偏差都在允许范围之内,应定时进行对比,以保证检测结果的准确性。

【关键词】血细胞分析仪;比对试验;质量控制

我院现有两台血细胞分析仪,它们分别在门诊检验室及住院部检验室,为了防止在实际临床的测定中对校准物的定值、仪器校准和仪器使用中的漂移等各种因素导致同一患者的血液先后在不同仪器测定结果存在差异,所以特别对我院两台血细胞分析仪进行比对。

1 资料及方法

1.1 一般资料:这两台血细胞分析仪均为CELLDYN 17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统一使用原厂配套试剂,以住院部检验室使用的CELLDYN 17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为比对仪器,门诊血液室使用的CELLDYN 1700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为试验仪器与其进行比对。

1.2 方法:通过重复性的试验用患者新鲜血液标本分别在两台仪器进行连续性的测定10次,来计算其精密度;比对试验每日随机选取8份新鲜血,先后用两台仪器测定WBC、RBC、HB、HCT、PLT 5项参数,其中每份测定两次,取其平均值,连续测定7 d[1];试验仪器(X)测定范围的检验:X的分布范围是否合适,可用相关系数(r)进行估计,r≥0.975则为范围合适,直线回归统计的斜率和截距可靠;重复试验评价。

1.3 统计学方法:通过SPSS 10.0进行计算得出其相关系数、回归方程及CV值。

2 结果

2.1 比对仪器各测定项目重复性试验结果均符合要求。试验仪器重复性试验结果只有PLT结果达到要求,其余项目均超出要求。结果见表1。

2.2 各检验数据可靠,r均>0.975。两台仪器的相关性见表2。

3 讨论

通过试验,我们认为如果有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同一型号的仪器时,即使统一使用配套试剂,但在日常工作中可能操作及保养情况存在差异,往往也会导致检验结果出现偏差。根据目前,同一检验科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的血细胞计数仪相当普遍,通过 ISO 15189临床实验室质量保证之内审要求在同一实验室使用2种以上型号的血液分析仪时,应当进行必要的性能校准,建立不同实验室间的比对制度。两台仪器在所检测的各个项目的各个浓度对比过程中,均存在较好的相关性,预期偏倚均在可接受的范围内[2]。通过试验发现,试验仪器重复性较差,只有PLT检测结果符合要求,且比对试验中PLT项目不接受,与比对仪器检测结果存在一定的偏差。所以在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不同型号的血细胞计数仪时,都普遍认为因仪器检测系统的不一致性,不同型号仪器应该定期进行比对试验,以保证相互检验结果的可比性[3,4]。所以,在使用两台或两台以上同型号血细胞分析仪时,除使用统一的配套试剂,在对仪器进行定标、校准、保养及维护的时间应同时进行,操作人员也应统一培训,保证操作的正确性,同时应建立比对制度,定期对使用仪器进行比对,确保检验结果的可比性。

参考文献

[1] 丛玉隆.现代血细胞分析技术与临床[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5:96-118

[2] 冯仁丰.临床检验管理技术基础[M].上海:上海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5-8

[3] 王希平,李鄂,叶丽燕,等.新鲜全血在不同系列血液分析仪校准中的应用[J].热带医学杂志,200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