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胞核范文
时间:2023-04-07 18:06: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细胞核,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可以这样说,但不是全部的秘密都在细胞核里。细胞核有绝大部分DNA,细胞核是生命活动的控制中心,可以说很多秘密都在那了。
细胞的秘密在细胞核里细胞核里有遗传物质DNA。遗传物质包含了指导,控制细胞的物质和能量的一系列指令,所以细胞核是细胞的控制中心。
细胞核是细胞维持正常活动的关键所在,所有遗传物质都存在细胞核内比如控制遗传的DNA,RNA。
细胞与细胞核相互依存,统一整体.细胞核是系统的控制中心,是遗传信息库,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细胞质为细胞提供代谢场所.两者缺一不可。
(来源:文章屋网 )
篇2
细胞核是真核细胞内最大、最重要的细胞结构,是细胞遗传与代谢的调控中心,是真核细胞区别于原核细胞最显著的标志之一。它主要由核膜、染色质、核仁、核基质等组成。
细胞核的主要构造为核膜,是一种将细胞核完全包覆的双层膜,可使膜内物质与细胞质、以及具有细胞骨架功能的网状结构核纤层分隔开来。由于多数分子无法直接穿透核膜,因此需要核孔作为物质的进出通道。这些孔洞可让小分子与离子自由通透;而如蛋白质般较大的分子,则需要载体蛋白的帮助才能通过。
核运输是细胞中最重要的功能;基因表现与染色体的保存,皆有赖于核孔上所进行的输送作用。
篇3
[关键词]体细胞;核移植;克隆;表观遗传重构
[中图分类号]Q8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0616(2016)05-40-04
一直以来研究人员普遍认为只有通过卵子和相互结合形成受精卵,随着受精卵的不断分化,最终才能发育成为一个新的生命,但在这个过程中,受精卵细胞同时也将逐渐地失去其发育成为完整后代的能力,把受精卵细胞具备发育成为完整个体的能力称为全能性。体细胞核移植(somatic cell nuclear transfer,SCNT)技术的成功归因于人们对细胞全能性的逐步认识。核移植(NT)就是将动物的体细胞或者早期胚胎卵裂球的细胞核,移植进经去核的发育成熟的卵母细胞的胞质中或受精卵中,得到重构的卵母细胞,然后通过重新激活,恢复其细胞分裂及分化,从而促使其发育成为与供体细胞的基因型完全相同的子代,这一技术也可称为体细胞克隆技术。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最早是由德国的胚胎学家Spemann 1938年提出的,他起初提出这个理论,主要是为了研究细胞核全能性的机制以及在胚胎发育的过程中细胞质与细胞核的相互作用机理。直到1952年Briggs和King按照他的理论,首次成功地进行核移植试验,他们首先将非洲爪蟾的卵子去除其细胞核,然后向其中移植进其囊胚细胞核,从而得到了正常的后代。随着胚胎工程技术的不断进步,人们先后以不同动物的胚胎细胞等作为供体,不断成功地培育出了各种克隆动物,如克隆羊、克隆牛、克隆猪、克隆小鼠以及克隆家兔等。其中最具有标志意义的是1997年Roslin、研究所的Wilmut等,首次在世界上报道了他们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用成熟绵羊的体细胞(乳腺上皮细胞)作为核供体,成功地克隆出“多莉”羊,一下在全世界掀起了轩然大波。这一实验充分证明了高度分化的体细胞仍然具有全能性,人们可以利用体细胞,通过体细胞移植技术获得基因型与供体细胞基因型基本相同的子代个体。成为了生物学以及遗传学发展史上一个重要的里程碑事件。家兔是生物医学研究中最常用的实验动物之一。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生产克隆兔子是目前研究的热点,在生物医学领域具有十分诱人的应用前景。而家兔被认为是利用体细胞核移植技术难以成功克隆的哺乳动物之一,直到2002年法国学者Patrick Chesne等用卵丘细胞作为核供体首次成功克隆了家兔,突破了家兔难以成功克隆的关键问题,为扩大家兔在生物医学方面的应用研究提供了方法。应用这项技术,2006年我国学者李善刚博士应用成纤维细胞作为核供体成功地培育出克隆家兔,在此基础上他又进一步将转基因技术与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结合起来,成功培育出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的克隆兔,将该项技术推向新的高度。
1体细胞核移植的主要方法
具体来讲,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主要包括受体细胞的去核、核供体细胞的准备与选择、细胞周期的调控、细胞融合、重组胚胎细胞的激活以及培养等步骤。
1.1受体细胞的选择
在哺乳动物体细胞核移植的实验中,可以作为受体的细胞主要有以下三种:(1)去核的受精卯;(2)去核的MⅡ期成熟卵母细胞;(3)去核的早期胚胎细胞,其中MⅡ期卵母细胞是目前采用较多的核移植受体细胞,因为在这个时期,一方面该细胞体积较大,便于显微操作;另一方面重组胚胎所需要的各种细胞因子在MⅡ卵母细胞质中均存在,而且细胞营养成分充足。在细胞分裂过程中,结合在DNA上的各种细胞因子如转录因子等从DNA螺旋轴上脱离下来,与此同时胞质中的大量重组因子即可与DNA螺旋轴结合,从而促进基因重组的发生。另外一方面,因为选择合适卵龄的卵母细胞作为胞质受体,对体细胞核移植是否能够成功产生巨大的影响,故细胞培养的时间也特别重要,实验中一般多选择培养40~44h,传代4~6代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细胞。因为大量的实验证明,传代越多重组胚的囊胚率也越多。
1.2受体细胞去核的方法
先要对受体细胞进行去核,才能进行供体核的移植。受体细胞去核必须完全,如果去核不完全,一方面可能导致重组的胚胎细胞染色体形成非整倍体或多倍体从而使克隆直接失败,另一方面也可能使卵母细胞产生异常分裂进而发育受阻甚至可以导致胚胎的早期死亡从而使克隆最终失败。所以是否完全使卵母细胞去核,是保证核移植所形成的新的胚胎细胞能否发育成为正常个体的前提条件。为了减少实验中的干扰因素,可以通过缩短体外操作的时间并快速而准确的去除受体细胞核以避免孤雌发育。大体上受体细胞去核的方法可以分为两种方法,即化学去核法和机械去核法。具体有以下几种操作方法(1)盲吸法:这一方法的优点是不用借助于其他的化学物质,但此法耗费时间较长、易影响细胞质空间结构故对卵母细胞损伤比较严重,所以技术要求较高,不同动物去核率相差也较大,应用较少;(2)半卵法:这个方法是应用特制的卵母细胞切割刀,将卵母细胞切割成为两个半卵,然后丢弃含有极体的那一半半卵细胞,用两个不含极体的半卵细胞与供体细胞核进行融合,构建核移植胚胎。(3)化学试剂去核法:这种方法的原理是利用蔗糖或者脱羰秋水仙碱等化学试剂的作用,使受体细胞能够自行排出第二极体,从而实现去核的目的,但目前还不清楚化学试剂是否对受体细胞造成损伤;(4)挤压法及点压法:此两种方法均是利用固定管固定住细胞,使细胞染色于特定位置,然后挤压透明带,用去核针取出第一极体,再用荧光染料Hoechest33342染色后观察其去核率。点压法是挤压法的改进方法,优点是对卵母细胞胞质的损伤较小,在去核操作的过程中不用更换去核针,节省了时间,有效的提高了去核效率;(5)纺锤体探测技术:此法去除细胞核的方法是将卵母细胞放置于Spindle-view偏振光系统的倒置显微镜下,受体卵母细胞的纺锤体区域较其它部位明亮,从而清楚显示其染色置,而后再用去核针通过显微镜下操作去核,以利于去核的操作准确完全。(6)透明带膨胀辅助去核法:此法是先用去核针吸入适量操作液后稍施正压,使吸入的操作液平缓流出,推进去核管,使透明带逐渐膨胀,然后用去核针将细胞核取出,此法的优点是缩短了去核操作的时间并且显著地提高了去核操作后卵母细胞的生存率。(7)离心去核法:这个方法的原理是根据细胞质的密度小于细胞核,通过离心的方法将没有透明带的细胞核甩向一侧进而脱离卵母细胞。该方法的缺点是必须去除透明带,不利于之后核移植胚胎的发育。
1.3供体细胞选择与核的移植
实验中可用于核供体的细胞很多,主要有胚胎干细胞(ES细胞)、卵丘细胞、颗粒细胞、支柱细胞、细胞、乳腺细胞、神经细胞以及成纤维细胞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两种:一是生殖细胞如卵丘细胞,二是胎儿或成年成纤维细胞。影响核移植成败的一个重要因素是受体与供体细胞的细胞周期同步化发育,早期的研究认为要使体细胞核移植成功必需使供体细胞处于GO期,获得GO期细胞主要是通过两种方法:选择细胞类型或者人工诱导的方法。Inoue等研究人员在小鼠的核移植实验中发现,移植的效率较大的受到供体细胞的细胞类型以及其基因型的影响。近年来许多科研人员通过实验发现把没有经过休眠诱导的处于细胞周期中G1期、G2期以至于M期的细胞作为供体细胞进行核移植也可以获得成功。将供体细胞核移植进入受体细胞的常用方法主要可分为融合法以及注射法两类。其中融合法中目前最常用的是电融合的方法,这是因为电融合的方法具有细胞损害较小、可重复性好而且融合的效果较好等明显的优点,所以逐渐被广大的研究人员所应用。电融合方法的原理是通过细胞在强电场短时间的作用下,使细胞膜产生一过性的击穿,当电流使两个相邻的细胞膜接触的区域发生击穿时,两侧的细胞膜就可以在击穿的瞬间发生接触并融合成为一个细胞。注射法一般分为透明带下注射和胞质内注射。透明带下注射是把整个供核细胞注射至受体细胞卵周隙,这就需要在注射后还需使供体细胞与受体细胞进行融合。胞质内注射一般是用压电一陶瓷微注射系统,直接把供体核注入胞质内。
1.4卵母细胞的激活
因为缺少了受精这一步骤,在以成熟的卵母细胞作为受体的核移植实验中,缺少了自然受精过程中受精卵的激活过程,所以必须进行人工激活核移植后重构的卵母细胞从而促使其进一步分化发育。根据激活时期的不同,可分为移核前激活、移核时激活、移核后激活三种不同的时期。使卵母细胞激活的方法可以分为化学或者物理刺激的方法两类。激活方法目前应用较多的有钙离子载体A23187激活和离子霉素激活、乙醇激活、蛋白质合成抑制剂激活、氯化锶激活、提取物激活、蛋白质磷酸化抑制剂激活以及电脉冲激活、联合激活等。虽然卵母细胞可以被以上的各种化学物质以及物理刺激的方法激活,但是却不可避免地在激活的同时也造成受体细胞一定程度的损害,影响胚胎的发育。所以,是否能够尽快地探索出对卵母细胞损伤较小并且激活效率高的激活方法对体细胞核移植技术最终能否成功尤为重要。
2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应用前景
体细胞核移植技术作为细胞生物学及发育生物学领域取得的最伟大的成就之一,应用前景必然是特别广阔的甚至是我们一时无法估量的!其潜在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巨大的,随着这项技术的不断发展、逐步完善,必将带来生物学以及医学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项技术在生物学方面如在保护濒危动植物物种、新物种的培育、优良畜种培育以及转基因动植物生产方面前景十分广阔。另外,这项技术在医疗卫生领域同样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和发展前景。尤其在医疗卫生领域,可能为机体损伤修复、器官移植乃至遗传性疾病、老年性疾病的治疗等打下坚实的基础,有着不可估量的作用,所以值得科研人员持续关注并为体细胞核移植技术的不断完善发展付出不懈的努力。
篇4
【摘要】 目的 探索神经酰胺(C2cer)影响人结肠癌HT29细胞增殖、凋亡和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方法 12.5、25 μmol/L的C2cer处理HT29细胞,用MTT法、流式细胞仪、激光共聚焦显微镜、Western印迹等方法检测HT29细胞增殖、凋亡和PCNA表达。结果 以12.5、25 μmol/L的C2cer处理HT29细胞,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凋亡明显增加,PCNA表达明显降低,并呈剂量效应关系。结论 C2cer可诱导细胞凋亡,该效应可能与下调PCNA表达有关。
【关键词】 HT29 细胞;神经酰胺;增殖细胞核抗原;细胞凋亡
结肠癌是中老年人常见消化道恶性肿瘤之一,常规治疗疗效欠佳〔1〕。神经酰胺(C2cer)是细胞膜组成成分,也是一种细胞凋亡中的常见第二信使分子,它参与调控机体细胞的分化、凋亡、生长停止、细胞因子合成及分泌、免疫反应等病理生理过程〔2〕,与血液、神经、消化、生殖等系统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它作为一种潜在的肿瘤细胞凋亡治疗剂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3〕。C2cer使凋亡基因(Bax、Bad和Bid基因)表达水平增高,B细胞淋巴瘤/白血病2和xl(Bcl2和Bclxl)基因表达水平减弱,脂肪酸合成酶(Fas)蛋白的表达增加,p53蛋白的表达降低,诱导人结肠癌HT29细胞发生凋亡〔4,5〕。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 是细胞周期调节蛋白,其表达的程度和含量反映细胞增殖的活性,PCNA高表达者增殖力、侵袭力、转移力均较强,肿瘤预后差〔6〕。为进一步探讨C2cer影响HT29癌细胞增殖的机制,本实验观察C2cer 对HT29结肠癌细胞的增殖、凋亡以及PCNA表达影响,为C2cer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这一控制肿瘤新的策略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实验材料 HT29结肠癌细胞株由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肿瘤科彭亦良博士惠赠。细胞常规培养、传代。取指数期细胞进行试验。C2cer为Sigma公司产品,用二甲基亚砜(DMSO)作溶剂;兔抗PCNA单克隆抗体和Cy3羊抗兔二抗,工作浓度为1∶150,Santan公司产品。免疫组化ABC试剂盒,北京中杉公司品。膜联蛋白荧光素(AnnexinVFLUOS)凋亡试剂盒,德国宝灵曼公司产品。
1.2 实验方法
1.2.1 实验分组 低浓度组:12.5 μmol/L的C2cer处理HT29细胞,高浓度组:25 μmol/L的C2cer处理HT29细胞,对照组:不含C2cer的DMSO处理组。
1.2.2 MTT检测 96孔板中每孔加100 μl的2×104/ml HT29细胞,预培养24 h;每孔加100 μl经二倍递减稀释的C2cer,再培养24 h,每组平行3个复孔。加50 g/L MTT试剂20 μl,培养4 h,弃上清160 μl,加200 μl DMSO,在MODEL 450酶联仪(BIORAD)上测492、630 nm双波长的OD值,绘制生长曲线。
1.2.3 细胞凋亡检测 按试剂盒说明书进行。取约1×106细胞,PBS洗涤后离心5 min,弃尽上清,重悬于100 μl AnnexinVFLUOS标记缓冲液(1 000 μl溶液Ⅲ中预先加入20 μl AnnexinVFLUOS单抗及20 μl 50 μg/ml PI)中,室温避光放10 min,加0.4 ml的溶液Ⅲ,上机检测。
1.2.4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PCNA表达 将多聚赖氨酸包被过的无菌盖玻片置于培养瓶内,常规培养12 h制作细胞爬片。取细胞爬片,4%多聚甲醛室温固定30 min后用0.3%甲醇H2O2封闭非特异性15 min,接着用含1%血清白蛋白(BSA)、0.5%苯基醚(TritonX100)的PBS缓冲液孵育打孔20 min,然后用含5% 羊血清的PBS液孵育封闭20 min,再加1∶150的PCNA抗体,室温2 h后4℃过夜,最后经PBS冲洗后加1∶150的Cy3二抗且37℃孵育30 min,20%甘油封片,德国产Leica TCSNT型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测定细胞相对荧光强度。阴性对照实验:用PBS代替PCNA抗体孵育。
1.2.5 Western印迹半定量分析PCNA表达 收获处理12 h的细胞,以蛋白裂解液提取蛋白并测定蛋白含量。制备10%分离胶和5%积层胶,50 μg总蛋白上样,80 V 180 min蛋白电泳转印至聚偏氟己烯(PVD)F膜,膜用5 %脱脂奶粉37℃封闭1 h,加1∶150的PCNA抗体,1∶150 通用二抗,1∶200稀释的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的链亲和素,DAB显色。蛋白表达结果以PVDF膜上棕色染条带的深浅来判断。
1.3 统计学分析 所用数据用x±s表示,采用SPSS10.0进行方差分析。
2 结果
2.1 MTT法观察C2cer影响HT29细胞增殖效应 低于0.05 μmol/L的C2cer对HT29细胞的增殖影响不明显(P>0.05),3.125~6.25 μmol/L的C2cer明显减缓HT29细胞增殖,高于12.5 μmol/L的C2cer细胞导致HT29增殖几乎完全停滞,细胞死亡。见图1。
图1 C2cer影响HT29细胞增殖的抑制曲线(略)
2.2 AnnexinV/PI检测C2cer作用12 h影响HT29细胞的凋亡 AnnexinV结合PI染色,流式细胞仪把细胞分为坏死、凋亡晚期、正常和凋亡早期细胞。12.5、25.0 μmol/L的C2cer作用HT29细胞12 h后,细胞凋亡比例约为(53.64±9.11)%和(83.94±11.62)%,细胞凋亡呈剂量效应关系,表明C2cer是HT29细胞强有力的凋亡诱导剂。见表1。
2.3 PCNA免疫组织化学结合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检测结果 PCNA为增殖核抗原,表达于细胞核,与细胞增殖程度相关。阳性为细胞核中表达红色荧光,对照组细胞中PCNA表达呈强阳性。对照组、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组细胞中的PCNA表达相对荧光强度分别为(126.10±22.49),(80.43±18.33)和(52.82±10.46)。与对照组相比,低浓度组和高浓度细胞中PCNA表达明显降低(P<0.01),高浓度组细胞中PCNA表达较低浓度组明显降低(P<0.01),表明C2cer能下调HT29细胞中PCNA的表达,且呈剂量效应关系。见图2。
表1 C2cer处理12 h对HT29细胞凋亡的影响(略)
与对照组比较:1)P<0.01;与低浓度组比较:2)P<0.01
图2 免疫细胞化学检测HT29细胞PCNA表达(SP,×400) (略)
2.4 Western印迹检测C2cer影响HT29细胞中PCNA表达 HT29细胞中PCNA呈高表达,对照组、低浓度组、高浓度组的平均IOD分别为(1.51±0.362)、(1.05±0.225)、(0.516±0.138),C2cer明显下调HT29细胞中PCNA的表达,呈剂量效应关系。见图3。
图3 Western印迹检测C2cer影响HT29细胞中PCNA表达(略)
3 讨论
结肠癌早期多无症状,不易发现,同时又因其特殊的解剖部位,肿瘤易发生腹膜外转移,常规的手术、放疗和化疗等治疗效果均不太理想。因此,探寻一种新的治疗方案或治疗模式尤为重要。鞘磷脂作为一种有潜力的用于肿瘤方面的化学预防剂或治疗剂已引起了国内外学者的广泛关注〔7,8〕。鞘磷脂是各种动、植物细胞生物膜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主要成分是神经鞘磷脂(SM),SM由鞘氨醇(SP)、脂肪酸及磷酸胆碱组成。C2cer是多种细胞功能如细胞分化、衰老、增殖和细胞循环停滞的第二信信使,激活酶级联反应和转录因子的转录活性,产生多种生物效应。许多胞外的刺激因素,如化疗药物、辐射、肿瘤坏死因子α和内毒素等引起的细胞凋亡均由C2cer将凋亡信号传递给其下游的靶分子,如激活SAPK/JNK等信号途径,引起凋亡的信号级联反应〔7〕。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C2cer等鞘脂及其代谢物能够诱导多种肿瘤和恶性增殖细胞如腺癌、结肠癌、肝肿瘤、肺癌、鼻咽癌等的凋亡。C2cer通过影响Bcl家族基因水平的表达和Fas、p53蛋白水平表达的改变,最终促进HT29结肠癌细胞凋亡〔2~4〕。本研究结果显示,细胞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凋亡明显增加,并呈剂量效应关系。
PCNA是一种与细胞周期相关的蛋白,在细胞核内合成,在G1期表达逐渐增加,S期达到高峰,G2/M期减少或消失,因此,PCNA作为细胞周期内S期的特异性标记,其出现与细胞增殖有关,其含量能反映细胞的增殖程度。PCNA是一种与DNA合成密切相关的细胞核内的酸性蛋白质,研究表明大肠癌中PCNA阳性表达率高于94.4%,与肿瘤预后较差相关〔6〕。本研究结果表明12.5、25 μmol/L的C2cer能够明显抑制HT29细胞中PCNA蛋白的表达,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调亡。
总之,C2cer可抑制HT29结肠癌细胞的增殖,诱导细胞凋亡,并明显降低HT29细胞中PCNA表达,该研究为探索结肠癌等消化道肿瘤的化学预防和化学治疗提供了一肿新的方法和新思路〔8〕。
参考文献
1 彭远飞,郑民华.大肠癌与细胞凋亡及诱导凋亡治疗〔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2007;27(5):61720.
2 张晓峰,李百祥,任 锐.神经酰胺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作用〔J〕.毒理学杂志,2006;20(2):6871.
3 French KJ,Schrecengost RS,Lee BD,et al.Discovery and evaluation of inhibitors of human sphingosine kinase〔J〕.Cancer Res,2003;63(18):59629.
4 张晓峰,李百祥,任 锐.神经酰胺诱导人结肠癌HT29细胞凋亡的研究〔J〕.卫生研究,2006;35(5): 53740.
5 李百祥,张 涛.神经酰胺诱导人结肠癌细胞凋亡的作用〔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5):5267.
6 张继红.大肠癌中p53,Ki67,PCNA的表达及与淋巴结转移的关系〔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6(6):5235.
篇5
【关键词】 维A酸 ;癌前病变; 增殖细胞核抗原;端粒酶
Abstract:Objective To observe the effect of retinoic acid(RA) on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PCNA, represented with proliferating index, PI) and telomerase activity (represented with human telomerase reverse transcriptase,hTERT) in rats with gastric precancerous lesion. Methods The model was established by MNNG together with other factors including 15% 56 ℃ brine,sodium deoxycholate, 40% alcohol stimulus, 0.03% ranitidine, undue hunger,and overeating. PCNA(converted to PI) and hTERT was detected by immunohistochemical method, in normal group, spontaneous recovery group,and RA(20 mg/kg and 40 mg/kg) group.Results PI and hTERT of normal group and RA 40mg/kg groups were lower detected than spontaneous recovery group and was significantly different (P<0.01 or P<0.05). Conclusion RA makes GPL reversed in rates by inhibiting activity of telomerase and cell proliferating.
Key words: retinoic acid; precancerous lesions;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telomerase
利用某些化学物质诱导肿瘤细胞分化为正常细胞或近似正常细胞,已成为抗肿瘤药物研究的热点,维A酸是肿瘤分化诱导剂的代表之一。维A酸对多种化学致癌过程和诱癌作用有抑制作用,具有逆转胃癌前病变大鼠的肠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作用,对急性早幼白血病M 型的疗效,已被证实和公认[1,2]。为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理,本文观察维A酸对大鼠胃癌前病变增殖细胞核抗原和端粒酶活性的影响,报告如下。
1 材料
1.1 实验动物SPF级,雄性 Wistar大鼠,6周龄, 体质量100~120 g,由湖北省实验动物研究中心提供 ,生产许可证号:SCXK(鄂)2003-0005。
1.2 主要药品及试剂维A酸( RA) ,上海第六制药厂;甲硝基亚硝基胍(MNNG)为 Fluka 公司产品;脱氧胆酸钠 ,北京双旋微生物培养基制品厂;雷尼替丁, 杭州赛诺菲圣德拉堡民生制药有限公司;无水乙醇 ,上海振新兴化工一厂;氯化钠 ,天津化学试剂三厂;即用型PCNA 单抗、即用型端粒酶催化活性亚单位(hTERT)多抗试剂盒、SPDAB 即用型显色试剂盒均购自北京中山生物技术公司。
1.3 主要仪器CUT 5062轮转切片机,德国SLEE公司;BX 40系统显微镜,日本OLYMPUS公司;HPIAS1000 型显微摄像全自动图像分析仪,同济千屏影像工程公司。
2 方法
2.1 造模及给药方法按综合法复制模型 [ 3]。大鼠50只,随机抽取 11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其余 39只用于造模。正常对照组大鼠不做任何处理;造模大鼠每日自由饮用 100 μg/mL MNNG 液(新鲜配制,饮水瓶用油漆涂黑避光),上午用 56 ℃、 ρ=15%的氯化钠液 10 mL/kg 灌胃。摄食为含ρ= 0.03%雷尼替丁的纯鼠饲料,饥饱相间,进食2 d的当天下午,用 ρ=0.85%脱氧胆酸钠溶液按10 mL/kg 灌胃;禁食1 d的当天下午,用 φ=40%乙醇10 mL/kg 灌胃,持续6个月(造模过程中死亡6只大鼠)。6个月末时,取正常和造模大鼠各1只杀检,观察组织病理学变化,确认模型是否成功。模型成功后,将造模存活的大鼠,随机分为:自然恢复组12只、RA 20 mg/kg和RA 40 mg/kg组各10只。
正常对照组和自然恢复组大鼠给蒸馏水10 mL/kg; RA 20 mg/kg和RA 40 mg/kg组大鼠分别给0.2% RA和 0.4% RA 10 mL/kg灌胃,每日1次,连续3个月(自然恢复组大鼠死亡 4只)。末次给药后,所有动物禁食1 d,放血处死,剖腹取胃,沿胃大弯剪开,生理盐水冲洗,肉眼观察,平铺于硬纸板上,于胃窦部剪取组织1块,Φ=4%多聚甲醛固定,石蜡包埋,切片 5 μm,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2.2 检测方法免疫组织化学用 SP法,按试剂说明书操作,DAB 显色,PBS 代替一抗作阴性对照,已知阳性切片作阳性对照。免疫组化染色阳性信号为棕色,PCNA 阳性物质定位于细胞核, hTERT 阳性物质定位于细胞质。采用显微摄像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每张切片检测5个视野(×400)。计算PCNA阳性细胞数以及腺上皮细胞总数(每例≥200 个),求出细胞增殖指数(PI), PI=PCNA 阳性细胞数/腺上皮细胞总数×100%。hTERT:无阳性细胞或阳性细胞数<25%为(-),阳性细胞数25%~50%为(+),阳性细胞数 50%~75%为(++),阳性细胞数>75%为(+++)。
2.3 统计学处理PI 值的比较,采用t检验; hTERT 蛋白表达阳性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校正χ2值计算),以P<0.05为差异有显着性。
3 结果
3.1 维A酸对胃黏膜细胞增殖指数的影响 正常大鼠胃黏膜增生带细胞可见 PCNA 阳性细胞; 自然恢复组大鼠胃黏膜细胞增殖指数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和维A酸各组, 差异有非常显着性(P<0.01);维A酸组高于正常对照组,提示维A酸有一定的抑制胃黏膜细胞增殖活性作用,见表 1。
表1 维A酸对胃黏膜细胞增殖指数的影响(略)
Tab.1 Effect of RA on PI of the gastric mucosa
与自然恢复组比较: *P<0.0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P<0.01 ( t检验 )
3.2 维A酸对胃黏膜细胞hTERT 蛋白表达阳性率的影响 正常大鼠胃黏膜没有hTERT 蛋白表达。自然恢复组大鼠8例均呈阳性表达,阳性率达100%。维A酸20 mg/kg和40 mg/kg组 hTERT 蛋白阳性率分别为60%和40% ,较自然恢复组低,见表 2。
表2 维A酸对胃黏膜细胞hTERT 蛋白表达阳性率的影响(略)
Tab.2 Effect of RA on hTERT positive rate of the gastric mucosa
与自然恢复组比较:*P<0.05;**P<0.01;与正常组比较:P<0.05(χ2检验)
4 讨论
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是目前被公认的能较好地判断细胞增殖状态的一项指标[ 4]。PCNA又称周期数,是存在于细胞核内的一种周期蛋白。研究表明,在胃癌前病变阶段已存在PCNA的表达异常,推论胃黏膜发生癌变的机制之一,可能是某些致癌因素引起持续的胃黏膜细胞增殖过度。
端粒酶活化是细胞保持持续分裂增殖的基础,与细胞的异常增殖密切相关,是肿瘤发生学上的一个共同途径,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起非常重要的作用[5]。端粒酶是一种逆转录酶,至少由3个亚单位组成,即端粒酶RNA、端粒酶相关蛋白Ⅰ和端粒酶催化活性亚单位(hTERT),但仅 hTERT 水平与细胞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6]。 研究发现由胃黏膜正常细胞胃癌前病变胃癌的过程中,端粒酶逐渐被激活[7],而且其阳性率、活性水平相应地逐渐增高;也有研究发现端粒酶阳性的胃癌或癌前病变细胞增殖活性(PCNA)明显高于阴性者[8],均说明端粒酶的激活在胃黏膜癌变形成、发展中扮演重要角色。
本实验模拟临床发病原因,采用多因素建立胃癌前病变大鼠模型,侧重维A酸对其逆转作用机理研究。结果显示:正常大鼠胃黏膜增殖带可见PCNA 阳性细胞,但没有hTERT 活性表达,自然恢复组大鼠 PI明显高于正常组,hTERT蛋白阳性表达率 100%,表明在胃癌前病变阶段,由于各种因子的刺激而导致了端粒酶被激活和细胞增殖活性增加,使部分细胞逃脱死亡危象,并出现永生化或恶性增殖。模型动物应用维A酸治疗 3个月后,大鼠胃黏膜 PI和hTERT 蛋白的表达显着降低,表明维A酸对其端粒酶活性和细胞增殖活性有一定的抑制作用。由此推论维A酸逆转大鼠胃癌前病变的机制之一,可能与其抑制了大鼠胃癌前病变PCNA和端粒酶活性,从而抑制胃黏膜恶性增殖,增加细胞稳定性,恢复细胞增殖和凋亡平衡有关。
【参考文献】
[1]陈新谦,金有豫,汤光. 新编药物学[M]. 16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7: 759.
[2]李春启,刘为纹,王建荣,等. 维甲酸治疗胃黏膜癌前病变的实验研究[J].中国肿瘤临床, 1996,23(12): 877-880.
[3]陈奇. 中药药效研究思路与方法[M].2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531-533.
[4]戴林,张学庸.增殖细胞核抗原与胃癌 [J].国外医学:消化系分册, 1996,13(1):3.
[5]BURGER A M, MIBBY M C, DOUBLE J A.Telomerase activity in normal and malignant mammalian tissues: feasibility of telomerase as a target for cancer chemotherapy [J]. Br J Cancer,1997,75:516.
[6]NAKAMURA T M, MORIN G B, CHAPMAM K B, et al. Telomerase catalytic subunit homologs from fission yeast and human [J]. Science, 1997,277:955-959.
篇6
【摘要】 目的 观察加味小柴胡汤对顺铂诱导的大鼠肝BRL细胞核转录因子-kB(NF-kB)、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BRL细胞分为4组:空白组、顺铂组及加味小柴胡汤大、小剂量组。采用完整细胞蛋白质斑点印迹、免疫组织化学等方法,检测各组细胞NF-kB、HSP70变化。结果 顺铂组NF-kB表达明显较空白组升高,HSP70表达降低,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味小柴胡汤大、小剂量组 NF-kB明显较顺铂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加味小柴胡汤大、小剂量组HSP70表达均升高,但仅加味小柴胡汤大剂量组差异明显。结论 加味小柴胡汤可下调顺铂诱导的BRL细胞NF-kB表达,上调HSP70表达,此作用可能是该方减轻细胞氧化损伤、抑制细胞凋亡重要机理之一。
【关键词】 BRL细胞;顺铂;加味小柴胡汤;细胞核转录因子-kB;热休克蛋白70
Abstract:Objective To study the effect of modified Xiaochaihu Decoction on NF-kB and HSP70 of BRL cell induced by cisplatin. Methods BRL Cells were pided into control group, cisplatin group, high and low dose of modified Xiaochaihu decoction. Complete cell protein dot blot technique and immunohistochemisth analysis were appllied to detect the change of NF-kB and HSP70. Results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increase in NF-kB and decrease in HSP70 of BRL cell induced by cisplatin compared with control group. There was a significant decrease of NF-kB in modified Xiaochaihu decoction group compared with cisplatin group. There were increases of the expression of HSP70 in both high and low dose group, but only the high dose group demonstrated significant difference. Conclution The expression of NF-kB of BRL cell induced by cisplatin can be inhibited while the expression of HSP70 can be enhenced by modified Xiaochaihu decoction. It may be one of important mechanisms of relieving cell oxidize lesion and inhibiting apoptosis by modified Xiaochaihu decoction.
Key words:BRL cell;cisplatin;modified Xiaochaihu decoction;NF-kB;HSP70
核转录因子-kB(NF-kB)是一种能与免疫球蛋白k轻链基因的增强子kB序列特异结合的蛋白因子,具有多向转录调节作用,当细胞氧化损伤后NF-kB的表达增强[1]。热休克蛋白(HSP)是机体在各种应激害时所产生的一种高度保守蛋白质, HSP70是HSP中最重要的一种中等分子量蛋白,其表达能够对应激状态下细胞产生保护作用。HSP的细胞保护作用可能是恢复和维持抗氧化酶功能,修复其在应激状态时被破坏的功能蛋白,从而稳定细胞结构,使细胞维持正常的生理功能[2]。笔者利用体外细胞培养方法,观察了顺铂诱导BRL细胞应激反应损伤时NF-kB、HSP70的异常表达及加味小柴胡汤的调控作用。
1 实验材料
正常大鼠肝BRL细胞,广州中山大学动物实验中心细胞库提供。胎牛血清、胰蛋白酶、DMEM、单克隆抗体、TUNEL检测试剂盒均购自Sigma公司。顺铂为齐鲁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0503007。加味小柴胡汤由中国第153中心医院中药制剂室制备(原药材1 g/mL)。
2 实验方法
2.1 细胞分组及处理
取处于对数生长的BRL细胞随机分为4组(每组6瓶)。空白组:加入含有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顺铂组:加入顺铂5 mg/L及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加味小柴胡汤大剂量组:加入顺铂5 mg/L、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及加味小柴胡汤4 mg/mL;加味小柴胡汤小剂量组:加入顺铂5 mg/L、10%胎牛血清的DMEM培养基及加味小柴胡汤2 mg/mL。在37 ℃、0.5% 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后,将胰蛋白酶消化的细胞制备成细胞混悬液。将收获的4组细胞分别制成细胞滴片(1×107/mL细胞混悬液滴加至预先处理过的硝酸纤维素膜和载玻片上)、细胞裂解液,并提取DNA和蛋白质,进行免疫组化检测。
2.2 完整细胞蛋白质斑点印迹
采用间接酶标抗体免疫组化法:点膜标本经氯仿蒸气裂解细胞膜暴露细胞质内的蛋白质,加0.5%吐温-20/TBS(Tris- HCl pH 7.2)封闭,加各自的一抗,0.01%吐温-20/TBS洗2次,加碱性磷酸酶标记的羊抗鼠或羊抗兔IgG,加DAB/NBT-BCIP底物液进行免疫组化显色,以PBS代替一抗作为阴性对照。
2.3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4%多聚甲醛固定后的细胞标本入0.3%Triton X-100/PBS透化后,加10%正常羊血清,甩去多余血清,加1∶100稀释的各种一抗,置4 ℃湿盒内孵育过夜。PBS,pH 7.5洗后,加1∶200稀释的二抗(鼠IgG-HRP),置37 ℃湿盒内孵育1.5 h,以DAB显色。阴性对照实验用PBS代替一抗。
2.4 检测指标
对细胞蛋白质斑点的印迹应用薄层层析扫描仪(Shimadu,日本)进行扫描并对免疫组织化学标本染色,应用图像分析仪(山富,中国)扫描各标本的免疫反应信号的灰度值。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1.5软件对以上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所有数据用x±s表示,均值之间比较采用t检验。
4 结果
4.1 加味小柴胡汤对顺铂诱导BRL细胞核转录因子-kB、热休克蛋白70表达的影响
(见表1) 表1 各组细胞NF-kB、HSP70蛋白表达扫描灰度值(略)注:与空白组比较,**P<0.01;与顺铂组比较,P<0.05,P<0.01
4.2 各组细胞免疫组化显色比较
细胞NF-kB经DAB染色呈棕黄色,正常组染色浅淡,顺铂组呈棕褐色,加味小柴胡汤大、小剂量组均明显较顺铂组浅淡,加味小柴胡汤大剂量组更为显著。提示顺铂处理组细胞NF-kB表达较正常组明显,应用加味小柴胡汤的实验组可下调NF-kB表达(见图1)。细胞HSP70染色呈棕色,正常组细胞染色较深,顺铂组较浅,加味小柴胡汤大、小剂量组染色均明显较顺铂组深。提示正常细胞HSP70表达明显,顺铂组HSP70表达降低,加味小柴胡汤大、小剂量组细胞HSP70表达明显上调(见图2)。
5 讨论
NF-kB是由B淋巴细胞核提取物中检测到的一种能与免疫球蛋白k轻链基因的增强子kB序列特异结合的蛋白因子,典型的NF-kB由p53和p65亚基组成。在静止状态下,NF-kB与I-kB抑制性蛋白结合处于未活化状态。当细胞受到炎性细胞因子、LPS等刺激时,I-kB激酶活化,I-kB从NF-kB复合体上解离,NF-kB发生核易位并与特定的DNA kB序列结合而促进基因转录。NF-kB可被炎性细胞因子激活,而后又诱导炎性细胞因子的表达。因此,早期应用抑制NF-kB活化药物,对控制炎症介质的大量释放将有所裨益[3]。由于活性氧(ROS)可激活NF-kB的表达[4],在H2O2诱导的细胞凋亡中,可见NF-kB激活转录因子p53的表达[5]。本实验结果表明,顺铂诱导的BRL细胞NF-kB表达明显升高,提示顺铂致肝细胞损伤的发生机制与NF-kB的高表达有关。
HSP蛋白作为分子伴侣作用,是生物体或离体培养细胞在不良环境因素作用下所产生的一组具有高度保守性的应激蛋白,能保护细胞不受或少受损害。HSP70是目前发现的主要分子伴侣之一,能与蛋白分子结合,保护新合成的恰当构型。当蛋白质受损变性时,能促使其恢复或加速其降解和消除,以维护细胞的功能和生存。HSP70的增加可以提高细胞在各种应激状态下的生存能力,其细胞保护作用与应激时受损蛋白质的修复或移除有关,主要有抗氧化作用、协同免疫作用、抗细胞凋亡作用等几方面[6]。HSP70可增强机体对多种应激原的耐受能力,由于各种有害应激可激活细胞内应激激酶而导致细胞凋亡,而HSP70基因表达水平的增加,可抑制应激激酶的激活,防止细胞凋亡,这无疑对预防肝细胞损伤有积极意义。
本研究提示,加味小柴胡汤可下调顺铂诱导的BRL细胞NF-kB表达,上调HSP70表达,此作用可能是该方减轻细胞氧化损伤、抑制细胞凋亡的重要机理之一。
【参考文献】
[1] Lee YJ, Kang IJ, Bunger R, et al. Enhanced survival effect of pyruvate correlates MAPK and NF-kB activition in hydrogen peroxide- treated human endothelial cells[J]. J Appl Physiol,2004,96:793-801.
[2] 范云霞,黄常志.热休克蛋白70与肿瘤[J].国外医学?肿瘤学分册, 2000,27(4):196.
[3] Tokuyasu H, Tomita K, Hitsida Y. An inhitory effect of dexamethesone on A549 cell adhesion to neutrophils:possible involvement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J]. Yonago ActaMed,1999, 42:11-20.
[4] Zafarullah M, Li WQ, Sylvester J, et al. Molecular mechanisms of N-acetylcysteine actions[J]. Cell Mol Life Sci,2003,60:6-20.
篇7
关键词: 增殖细胞核抗原;CD44;结肠直肠肿瘤;肝肿瘤/继发性;聚合酶链反应
摘 要:目的 研究伴有静脉侵袭的结直肠癌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CD44mRNA的表达及其与肝转移的关系. 方法 采用反转录-聚合酶链式反应(RT-PCR)方法检测31例伴有静脉侵袭的结直肠癌组织中PCNA和CD44mR-NA的表达状况. 结果 PCNA和CD44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阳性表达率分别为100%和64.5%.在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PCNA和CD44mRNA的强表达率分别为94.1%和70.6%,表达强度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P
Keywords: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CD44;colorec-tal neoplasms;liver neoplasms/secondary;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bstract:AIM To investigate the expression of 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and CD44mRNA in venous invasional colorectal cancer and its relationship with liver metastasis.METHODS Reverse transcriptase-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RT-PCR)was used to detect the expressions of PCNA and CD44mRNA in31cases of colorectal cancer with liver metastasis.Theexpressions of PCNA and CD44mRNA in31cases of venous invasional colorectal cancer.RESULTS Positive expression rates of PCNA and CD44mRNA in the colorectal cancer were higher than those with-out liver metastasis(P
0 引言
既往研究报道,静脉的侵袭程度与肿瘤肝转移的发生率和范围呈正相关.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PCNA)作为细胞增殖活性的主要指标,与恶性肿瘤的侵袭转移与预后密切相关[1] .而细胞粘附分子与肿瘤细胞的侵袭转移行为有关,在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中发挥着作用[2] .本文旨在用RT-PCR方法研究PCNA和粘附分子CD44mRNA在伴有严重静脉侵袭的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并探讨两者与结直肠癌肝转移的关系.
1 对象和方法
1.1 对象 本院收治的伴有严重静脉侵袭的结直肠癌31(男20,女11)例,年龄44~82(平均66)岁.按病理学诊断标准,结直肠癌静脉侵袭程度分为v0~v3,选取严重静脉侵袭的v3期病例作为研究对象,伴有肝转移者17例.术后立即将肿瘤标本投入液氮,-80℃保存备用.RNA抽提试剂盒购自Gibco公司;Taq酶购自Takara公司;PCNA、CD44及β-actin的引物均由上海博亚公司合成.PCNA的上游引物序列:5’-GCCGAGATCTCAGCCATATT-3’,下游引物:5’-ATGTACTTAGAGGTACAAAT-3’;CD44上游引物序列:5’-CTTCATCCCAGTGACC-TCAG-3’,下游引物:5’-TGCCACTGTTGATCAC-TAGC-3’;β-actin上游引物:5’-CACCATGTACC-CTGGCATTG-3’,下游引物:5’-TAACGCAAC-TAAGT CATAGT-3’.预期扩增产物的大小分别为452bp,446bp和243bp.
1.2 方法 利用TRIzol试剂盒(Gibco),按操作说明提取组织总RNA.分光光度计测量RNA纯度及含量,-80℃保存备用.在50μL的反应体积中加入5μg总RNA,5×反应缓冲液10μL,10mmol・L-1 dNTPs5μL,RNasin20U,oligo(dT)12-18 0.25μg,反转录酶(M-MLV,Gibco)200U,0.1mol・L-1 DTT0.5μL,置37℃孵育1h,65℃加热5min终止反应.在25μL反应体积中加入cDNA0.1μg,10×PCR缓冲液2.5μL,2mmol・L-1 dNTPs2.5μL,25mmol・L-1 MgCl2 2.5μL,各引物20pmol,Taq DNA聚合酶(Takara)5U.使用PTC-100PCR仪(MJ Research)进行热循环.循环条件:93℃1min预变性;93℃30s,56℃30s,72℃1min,35个循环;72℃延伸8min.取各扩增产物10μL,经3g・L-1 琼脂糖凝胶电泳,溴化乙锭染色后,用UVP凝胶成像系统及Labworks软件进行检测和光量子强度分析,将PCNA和CD44阳性条带的密度与β-actin条带密度的比值作为PCNA和CD44mRNA的相对表达量.表达强度分为3级,+:占β-actin密度的1%~30%;:31%~65%;:66%~100%.
统计学处理:所有结果进行χ2 检验.
2 结果
2.1 PCNA和CD44mRNA在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 RT-PCR方法在结直肠癌组织中分别检测到了PCNA,CD44和β-actin基因的表达,扩增片段的大小与预期的一致(Fig1).在31例结直肠癌中均检测到了PCNA mRNA的表达,阳性率为100%,但其表达水平在不同病例中存在差异(Fig1A).CD44mR-NA呈阳性表达者20例,阳性率为64.5%.在不同病例中,CD44mRNA的表达水平也存在差异(Fig1B).作为内对照的β-actin在不同结直肠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基本一致(Fig1C).
2.2 PCNA和CD44mRNA的表达与肝转移的关系 在17例有肝转移的病例中,PCNA mRNA强表达(,)者有16例(94.1%),显著高于无肝转移者(28.6%,P
图1 略
2.3 PCNA与CD44在结直肠癌中表达之间的关系 在16例呈CD44mRNA强表达的病例中,12例同时呈PCNA mRNA强表达(75.0%);在15例CD44mRNA阴性或弱表达的病例中,PCNA mR-NA强表达者7例(46.7%),两者间有显著性差异(P
3 讨论
癌细胞对静脉的侵袭被认为是肿瘤从原发灶向肝转移的第一步,本实验结果也与此相符.但在临床上,即使组织学检查证实有静脉侵袭的病例,不一定同时伴有肝脏的转移.这提示,除静脉侵袭外,一定还有其它的因素参与了结直肠癌的肝转移过程.
既往研究表明,PCNA与肿瘤的恶性程度、血管侵犯、远处转移及预后显著相关.我们观察到,在已有静脉侵袭的情况下,PCNA mRNA在伴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中的强阳性表达率显著高于无肝转移的结直肠癌,表明PCNA的强表达与结直肠癌的肝转移呈正相关(r=0.82,P
近年来的研究表明,CD44可表达于不同肿瘤组织中[3] .Bhatavdekar等[4] 发现CD44过度表达与结直肠癌的临床分期有关,而且CD44阳性是与结直肠癌患者术后复发和总生存期有关的重要不良预后因素.进一步研究发现,CD44可使癌细胞获得转移能力,能够促进癌细胞与血管内皮的粘附,加速癌细胞的转移进程.我们观察到,在伴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组织中,CD44mRNA的强表达率明显高于无肝转移者,进一步提示CD44可能在结直肠癌细胞的肝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CD44能否作为结直肠癌进展和转移的独立指标尚存在争议.
我们还观察到,在已有静脉侵袭的情况下,伴有肝转移的结直肠癌病例往往同时呈PCNA和CD44mRNA强表达,提示在结直肠癌的肝转移、PCNA和CD44mRNA的强表达之间存在正相关性(r=0.82,P
参考文献
[1]Choi HJ,Jung IK,Kim SS,Hong SH.Proliferating cell nuclear antigen expression and its relationship to malignancy potential in invasive colorectal carcinomas [J].Dis Colon Rectum,1997;40(1):51-59.
[2]Li JF,Xu GW,Lin BY.Expression of CD44in different tumor tissues and its significance [J].Zhongguo Zhongliu(Bull Chin Cancer),2000;9(9):403-405.
篇8
1、酵母菌属于真核细胞。
2、酵母菌是一些单细胞真菌,并非系统演化分类的单元。每个细胞通常只有一个核,但也有含有两个核或者甚至多个核。细胞核由核被膜、染色质、核仁和核基质组成。核由双层膜包被,核膜上有许多核孔。
(来源:文章屋网 )
篇9
一、细胞膜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细胞膜主要由磷脂分子和蛋白质分子构成,磷脂双分子层构成了细胞膜的基本支架。构成细胞膜的磷脂和蛋白质分子大都可以运动,这就使得细胞膜具有一定的流动性,这对于细胞膜完成它的生理功能具有重要的意义。
细胞膜最重要的生理功能是控制物质出入细胞。水分子极小,可以通过膜脂运动产生间隙。细胞需要的离子和小分子的运输往往需要由细胞膜上的载体蛋白协助完成,并且还需消耗能量,因此细胞膜运输的物质的种类和数量与细胞膜上载体的种类和数量有关,这是本身遗传所决定的。大分子物质运输的方式——胞吞和胞吐作用实现的基础是细胞膜的流动性。分泌蛋白实质上可看做是胞吐的典型例子。
二、细胞质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不同细胞功能往往不同,主要体现在细胞质中的各种细胞器上的差异。各种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也是相统一的。
1.线粒体与有氧呼吸
线粒体是活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有:线粒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外膜通透性较好,物质比较容易通过,内膜的通透性很差,能严格控制分子和离子通过,有利于反应的进行,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使内膜的表面积大大增加,为酶提供了附着位点,内膜上磷脂和蛋白质的比例也比其他的膜要大。催化有氧呼吸第二、第三阶段的酶位于线粒体中,其反应也在线粒体中进行,所以线粒体是细胞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耗能多的细胞中,线粒体也多。线粒体的基质中含有少量的DNA,因此被称为半自主性细胞器。
2.叶绿体与光合作用
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与此功能相适应的结构有:叶绿体具有双层膜结构,叶绿体内膜通透性较外膜差,是细胞质和叶绿体基质间的功能屏障。叶绿体的基质中有许多由膜结构的类囊体堆叠而成的基粒,这种结构大大增加了膜的总面积,其上有丰富的光合色素,能更有效地捕获光能,加速光反应。
其他的细胞器也同样如此,且各细胞器之间也有一定的联系,大家不妨自己总结,仔细体会一下“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与结构相统一”的观点。
3.细胞核的结构与功能相统一
细胞核的最外层结构是核膜,一方面,核膜构成了核、质之间的天然选择性屏障,将细胞分成核与质两大结构与功能区域;另一方面,核膜并不是完全封闭的,而是具有核孔,核、质之间频繁的物质交换和信息交流主要通过核孔进行。
(1)细胞核与遗传
细胞核是遗传物质储存和复制的主要场所。细胞核中最主要的结构是染色质,染色质的主要成分是DNA和蛋白质,而DNA又是主要的遗传物质,通过复制传给子代,保证了遗传信息的稳定性。
(2)细胞核与代谢
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细胞代谢的主要承担者蛋白质的合成受DNA控制,DNA通过表达,把其中的遗传信息以蛋白质的形式体现性状。所以说细胞核是细胞代谢的控制中心。
篇10
1 病例资料
患者,男,61岁。因发热、头痛、牙龈出血20+天,右上腹痛10+天于2011年4月12日入院。曾在院外查血白细胞增高、超声显示胆囊结石,按“结石性胆囊炎”治疗1周无效。入院查体:体温38℃。慢性病容。皮肤、巩膜无黄染。两侧颌下、颈部、腹股沟触及0.5cm×0.5cm大小淋巴结,质韧,活动度可,颈部、颌下淋巴结压痛。口腔黏膜无溃疡,右上第二三磨牙间、右下第三磨牙牙龈渗血,无溢脓。腹平软,剑突下压痛,莫非征阳性,无反跳痛,未触及包块;肝、脾未触及。门诊检查:AST 112U/L、ALT 189U/L、ALB 34g/L、TBIL 19μmol/L、ALP 121U/L、rGT 614U/L、尿酸518μmol/L、肌酐141μmol/L。初步诊断:(1)病毒性肝炎急性无黄疸型肝炎(病因不详)?(2)结石性胆囊炎?(3)牙龈炎?(4)淋巴结炎?入院后查:抗-HAV-IgM阳性,乙肝五项及抗-HCV均为阴性。WBC 137.2×109/L、淋巴细胞计数9.6×109/L、中性粒细胞计数103.3×109/L。手工分类:幼稚细胞0.62,N 0.2,L 0.18。PLT 35×109/L, RBC 3.3×1012/L,K+ 2.92mmol/L,Na+ 135mmol/L,UA 476μmol/L,CREA 82μmol/L。PT 15s。血沉40mm/h。结核抗体阳性。彩超示肝脾体积大,胆囊结石。骨髓检查:单核细胞97.5%(原始34.5%、幼稚62%、成熟1%),明显异常增加,主要为原单,幼单,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部分胞浆内含有空泡,空泡内特异颗粒细小,少部分细胞浆内含有棒状小体,细胞核染色质粗大,核仁不明显。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为1:1。粒系统占0.5%,明显受抑制。红系统占0.5%,成熟红细胞着色较深,细胞体积稍大。淋巴细胞核浆比例正常。未见寄生虫。骨髓诊断: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M5)。明确诊断:(1)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2)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3)结石性胆囊炎;(4)电解质紊乱。给予保肝、抗炎等对症治疗4天,病情无缓解自动出院。
2 讨论
甲型病毒性肝炎是由甲型肝炎病毒(HAV)引起的急性消化道传染病。HAV是一种单股线状正链RNA病毒,归属于小RNA病毒科中的肝病毒属。甲型肝炎是一种有自限病程的急性传染病,除了少数特别严重的爆发型病例外,其他所有病例预后良好。甲型肝炎引起并发症较少见。据文献报道,部分病例可有关节酸痛、皮疹、出血倾向和心律失常等,较少见的并发症有单纯红细胞再生障碍性贫血、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视神经炎、急性感染性多发性神经炎和溶血性贫血等[1]。该患者起病急,发热,血清ALT、AST显著升高,血清抗-HAV-IgM阳性,既往无肝炎病史,故急性甲型病毒性肝炎诊断明确。本例有发热、出血、血象见白系进行性异常升高,骨髓检查显示单核细胞97.5%(原始34.5%、幼稚62%、成熟1%),明显异常增加,主要为原单,幼单,细胞体积较大,胞浆丰富,部分胞浆内含有空泡,空泡内特异颗粒细小,少部分细胞浆内含有棒状小体,细胞核染色质粗大,核仁不明显。有核细胞增生活跃,粒:红为1:1。粒系统占0.5%,明显受抑制。红系统占0.5%,成熟红细胞着色较深,细胞体积稍大。淋巴细胞核浆比例正常。未见寄生虫。所见考虑为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故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诊断明确。白血病是一组异质性恶性克隆性疾病,系造血干细胞或祖细胞突变引起的造血系统恶性肿瘤。国际常用的法美英(FAB)分类法将急性白血病(AL)分成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和急性髓系白血病(AML)。而AML分M0至M7共8型,急性单核细胞性白血病为M5。病因尚未完全明了,其发生与机体的内外因素有密切关系。外环境包括环境、年龄、物理、化学、病毒、遗传等诸多因素有关[2]。甲型肝炎与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的发病有无关联尚不清楚。HAV是否是致病因素之一,值得注意,有待积累更多的资料并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