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计数范文
时间:2023-03-16 06:23:2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细胞计数,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引言
中职学校检验专业学生在进行白细胞计数实验中,容易出现实验器材使用不当、实验操作不规范或对实验理论知识不理解而导致实验结果偏差甚至实验过程受阻等;另外,即使一位技术熟练者,使用同一仪器在对同一标本进行连续多次操作,检测结果也常有一定差异。本文提出白细胞计数实验中容易出现的一些问题即技术误差、固有误差以及仪器误差等进行分析探讨且给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以尽力避免学生在实验过程中出现的错误操作或无效操作,提高学生操作效率及能力,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2技术误差
由于操作不正确或仪器不精确造成的误差为技术误差。这类误差通过主观努力可以避免或降到最低程度[1]。采血部位不同结果产生偏差世界卫生组织(WHO)推荐采血部位以左手无名指或中指指尖的内侧为宜。在我国有些地方仍采用耳垂取血,耳垂部位痛感较轻且不易感染,但其血循环较差,受温度变化影响较大,所以一般情况下采用手指部位取血。在学生实验操作时,笔者将30名学生同时采指血和耳垂血,分别进行采血取样进行对照。计数结果是耳垂血白细胞数高于手指血白细胞数的为28例,约占93.3%,平均数值增高1.9×109/L。白细胞数目的多少可能与所在采血部位的血管深浅、粗细、血流速度、血液粘滞度等多种因素有关。耳垂白细胞计数偏高的主要原因可能是耳垂体积小散热快,所处环境温度低,血流慢,血液粘滞度大,白细胞易于沉积。手指则不然,手指活动量大、体积大,温度相对高,血流快,血液粘滞度小,白细胞不易沉积,所以这些可能是手指血白细胞计数偏低的主要原因[2]。计数板不清洁干燥1)计数板的清洁方法。血细胞计数板使用后,取下盖玻片,用自来水冲洗,切勿用硬物洗刷或抹擦,以免损坏网格刻度。洗后自行晾干或用吹风机吹干,也可用95%的乙醇、无水乙醇、丙酮等有机溶剂脱水使其干燥。另外,计数板冲洗后,还要通过镜检观察每小格内是否残留菌体或其他沉淀物。若不干净,则必须重复清洗直到干净为止,干燥后方可放入盒内保存或使用。2)计数板上残存水滴,会使充液不均,还会造成混合液浓度降低[3]。解决方法:将计数板置于清洁环境,自然干燥或在空气中快速挥动,如急用也可轻轻甩掉计数板上水滴后再用滤纸片将残存水分吸干。3)计数板上残留纤维等杂质影响镜下观察清晰度。解决方法:用流动的清水洗净计数板后再进行上述具体操作。微量吸管使用不当本实验采用一种改进的微量吸管,属于医疗器械技术领域。它由气囊和与之管通的吸管一体构成,气囊与吸管管通一端的底部具有孔,吸管上标有刻度,故可在采取样液时利用指压启闭其孔实现准确性,该吸管具有造价低、精确度高、操作简便灵活的特点,又具有可作为一次性产品使用,能够避免交叉感染等的优点。1)微量吸管折断。解决方法:微量吸管细长易断,在将其插入橡胶头内时,应左手持橡胶头(注意气囊孔的控制),右手必须持住靠近微量吸管上端的部分轻轻操作,才能有效防止其折断。2)微量吸管取样混有气泡。解决方法:取样时,需将微量吸管末端完全浸入血样末端,轻轻抽吸,才不会混入空气。3)血样进入橡胶头。解决方法:取样前应先捏紧橡胶头,封闭气孔,取样时将橡胶头慢慢地、一点一点地松开,如果松开速度过快或力度过大,就会发生上述现象[4]。取样操作不规范以用一次性定量(20μl)微量吸管取末梢血为例,正确操作是:轻轻吸取末梢血到微量吸管第二个刻度线后再多取一点儿,此时右手捏稳橡胶头不动,左手持干棉球置于微量吸管管尖部位,右手轻捏橡胶头挤出管内多余血样至刚好到吸管第二个刻度线为止,此时再用左手的棉球将管尖外多余血液擦掉。上述每一步骤缺一不可。充液不当1)充液量过少造成充液缺损,过多则造成盖玻片悬浮,细胞飘忽不定。2)充液时玻棒位置不正确,造成充液缺损或有气泡。正确操作是:用玻棒蘸取适量混悬液后应轻轻接触盖玻片一角,让液体自动进入计数池并刚好充满后立即移走玻棒。3)充液时间延迟。混悬液完成后应立即充液观察计数,有实验证明如果混悬液放置超过1.5分钟以上在进行充液计数操作,会使计数结果偏低[5]。白细胞在刚刚混匀的液体中均匀分布,而静置超过1.5分钟后白细胞会逐渐下沉,造成混悬液密度不均,在吸取上层液体充液进行计数时会产生偏差[5]。低倍镜下看不到计数池1)了解计数板的构造。血球计数板是一块特制的厚型载玻片,载玻片上有4个槽构成3个平台。中间的平台较宽,其中间又被一短横槽分隔成两个计数区,每个计数区上面各刻有一方格网,每个方格网共分9个大方格,4个角的大方格作为白细胞计数用,每个大方格被单线划分成16个中方格;最中央大方格被双线划分成25个中方格,而每个中方格又分成16个小方格,供计数密度较大的红细胞计数时使用。每个计数区由400个小方格组成,计数区边长为1mm,则计数区的面积为lmm2,每个小方格的面积为1/400mm2。盖上盖玻片后,计数区的高度为0.1mm,所以每个计数区的体积为0.1mm3,每个小方格的体积为1/4000mm3。2)计数板放置位置不正确。计数板有上下两个相同的计数池,应将要观察的、充好液的一侧置于视野中央。3)光线过强。计数板放置好后,调整好焦距,如仍看不到计数池上的画线,可能是光线过强的缘故,调整显微镜光圈或遮光镜至视野较暗,再调整细准焦螺旋至视野清晰即可看到计数池上的画线[6]。辨别不出计数池4个角大方格的位置,解决方法如下。1)先找到计数池内最中央的大方格,特点是横线与竖线均为双线划分的含有25个中方格的大方格,也是线条最密集的大方格就是计数池内最中央的大方格。2)以最中央大方格为标的,分别沿上、下、左、右方向移动计数板,找到外侧两边为单线、内侧两边为双线的含16个中方格的大方格即分别为四个角上的大方格。显微镜下将杂质误认为白细胞1)粉尘颗粒。粉尘颗粒不具备细胞的基本形态,低倍镜下白细胞呈圆形,细胞内有深色的核,上下微调细准焦螺旋白细胞具有折光性。2)气泡。气泡亦不具备细胞的基本形态,微调细准焦螺旋时镜下显现为无细胞结构的空圈。漏数或重复计数1)每一个角上的大方格都被划分为16个中方格,计数时应以中方格为依据,按一定方向和顺序计数,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的顺序。2)对压线的白细胞应采取数上不数下、数左不数右的原则。
3固有误差
由于因每次白细胞分布不可能完全相同而造成的偏差叫固有误差[1]。计数池内细胞分布不均白细胞总数在正常参考范围内时,若每个大方格的白细胞数值相差8个以上视为细胞分布严重不均,可能是混合液密度不均或充液不当,需轻轻摇匀混合液重新充液计数。根据统计学研究白细胞在技术池内的分布符合Poison分布。其变异系数CV=1/m½,m代表计数池重复计数的白细胞均数。通过上式可以得出m越大,CV越小,所以计数范围越大,计数细胞越多,计数域误差越小。常规考核标准学生计数完毕后,通常要用常规计算标准公式来评判实验结果是否达标,否则要重新采血充液计数。即:RCS=(4个大方格所数白细胞数最大值-最小值)/4个大方格所数白细胞平均数评价标准:白细胞≤4×109/L时,RCS<0.3白细胞=(4.1~14.9)×109/L时,RCS<0.2白细胞≥15×109/L时,RCS<0.15超过上述标准为不合格。
4仪器误差
计数板的鉴定要求计数板的台面光滑、透明,画线清晰,计数池画线面积准确,必要时采用严格校正的目镜测微计测量计数池的边长与底面积,用微米千分尺测量计数池的深度。美国国家标准局(NBS)规定每个大方格边长的误差应小于1%,即1±0.01mm,深度误差应小于2%,即0.1±0.002mm。若超过上述标准,应弃之不用。盖玻片的标准盖玻片应平整、光滑、无裂痕,厚薄均匀一致,可使用卡尺多点测量(至少在9个点),不均匀度在0.002mm之内,必要时采用平面平行仪进行测量与评价,要求呈现密集平行的直线干涉条纹。最简单的评价方法是将洁净的盖片紧贴于干燥的平面玻璃上,若能吸附一定的时间不脱落,落下时呈弧线形旋转,表示盖片平整、厚薄均匀。同时,合格的盖片放置在计数池表面后,与支持柱紧密接触的部位可见到彩虹。精选出的盖片与其他盖片紧密重合后,在掠射光线下观察,如见到完整平行的彩虹条纹表示另一枚盖片质量也达标。如果盖玻片不达标势必会影响实验结果的准确性。
5其他情况
白细胞总数过低计数完成后,白细胞总数过低者(<3×109/L),可扩大计数区域或重新加倍取血计数。白细胞总数过高对于白细胞总数过高者(>15×109/L),可增加稀释倍数重新计数,如若是外周血中有核红细胞过多,必须再进行白细胞分类计数,然后用校正公式予以校正除去。校正公式[1]:白细胞总数=校正前白细胞数×[100/(100+100个白细胞中的有核红细胞数)]以上所述大致涵盖了学生在白细胞计数实验中容易出现的问题,若能有效克服,必定会大大增强实验结果的可靠性。另外,熟能生巧,该项实验初次完成后,建议再利用一些课时进行白细胞计数实验的技能考试,强化规范操作,为日后进行红细胞计数及血小板计数等实验打下良好基础。
参考文献
[1]安艳,赵平.临床检验[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2]张燕凌.关于“白细胞计数误差大”问题的探讨[J].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1994(4):64-66.
[3]王霞.血常规检验的常见误差原因分析[J].健康导报:医学版,2014,1(5):67.
[4]潘顺华.血常规检验的常见错误原因分析[J].医药前沿,2016,6(24):374-375.
[5]郭汉英.关于白细胞计数测定时间的探讨[J].河南医药信息,1995(2):5.
篇2
[中图分类号] R446.1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3-7210(2007)06(c)-125-01
在临床中发现颅脑损伤后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早期即有不同程度的升高,本文回顾性分析2005年我院收治的178例颅脑损伤患者资料,对白细胞计数与病情和预后的相关性进行研究后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178例颅脑损伤患者中,男113例,女65例;平均年龄37岁。受伤原因:交通事故132例,摔伤(坠落)25例,打击伤21例。所有病例均经头CT检查后确诊为颅脑损伤,无急、慢性炎症及其他脏器合并伤。
1.2 方法
入院后立即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血常规,进行格拉斯哥评分(均在24 h内)。按入院时GCS伤情分为3组,分别为重型组(GCS 3~8分)41例;中型组(GCS 9~12分)53例;轻型组(GCS 12~15分)84例,用t检验作组间均数比较(表1)。
另外根据白细胞计数(×109/L)分为3组: (4~10)组,计93 例; (10~15) 组,计54 例; 15以上组,计31 例。根据格拉斯哥治疗结果分级(GOS),将恢复良好和中残视为预后良好,重残、植物生存和死亡视为预后差,用卡方检验组间差异(表2)。
2 结果
早期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变化与颅脑损伤严重程度呈正相关(表1)。 颅脑损伤后外周血白细胞数量变化与颅脑损伤的预后亦密切相关(表2)。外周血白细胞数越高的患者, 颅脑损伤越严重,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越高。
3 讨论
临床上细胞计数增高常被认为是炎症感染的指标,颅脑损伤病人在伤后几小时内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常常升高, 而且现有的研究发现其升高的峰值出现于24 h之内,这显然不能用感染来解释。目前认为颅脑损伤后白细胞数增高的机制是:创伤后机体处于应激状态,儿茶酚胺、类固醇激素分泌量增加。严重颅脑损伤,由于颅内高压,下丘脑和垂体前叶的结构和功能受到了损害,造成内分泌紊乱,儿茶酚胺、类固醇激素过量进入血循环, 儿茶酚胺促进白细胞从储备池进入循环池,类固醇激素促使骨髓释放白细胞,且减缓白细胞移出血管,二者协同作用使外周血白细胞数增高。白细胞释放多种生物活性物质,直接参与组织损伤。白细胞升高时,血浆中肌酸磷酸激酶(CPK)也相应增高,而CPK与血管的结构损害有关[1]。外周血白细胞的大量聚集可引起微血管的损伤和栓塞。脑组织损伤时局部毛细血管内膜细胞可产生多种促进白细胞在局部毛细血管壁上聚集黏附的物质,聚集于血管壁的白细胞可释放诸如氧自由基、蛋白分解酶等物质,引起内皮细胞肿胀,导致或加重脑组织损伤。
从本文表1、表2结果可以看出早期外周血白细胞计数增高的幅度与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密切相关,组间差异显著。外周血白细胞数越高的患者, 颅脑损伤越严重,其致残率和病死率越高、预后更差。GCS评分是目前国际上公认的评价急性脑外伤伤情的重要指标, 但在临床实际应用时也有一定不足之处,受观察者经验水平或患者某些因素( 如眶周淤血致睁眼困难,心理因素不配合查体等)的干扰,评分可能出现误差[2]。外周血白细胞计数是目前临床最常用检验项目之一,尤其对于没有CT的基层医院来说,数据极易获得,且较GCS评分客观,
二者联合应用可以弥补彼此不足,帮助临床对颅脑损伤的严重程度及预后进行早期诊断和评价。
[参考文献]
[1]韩仲岩,唐盛孟,石秉霞.实用脑血管病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62-63.
[2]吴阶平,裘法祖.黄家驷外科学[M].第6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629-630.
篇3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C反应蛋白;白细胞记数与分类
文章编号:1009-5519(2007)15-2258-02 中图分类号:R5 文献标识码:A
C-反应蛋白(CRP)是由肝脏合成的一种急性时相蛋白,是细菌感染的敏感指标[1],在炎症、缺血或损伤的刺激下能在6小时内迅速升高,48小时后达到峰值,半衰期为19小时[2]。我们着眼于调查上呼吸道感染(上感)患者不同症状时期外周血中CRP与白细胞计数与分类百分比之间的相应关系,以便进一步明确CRP对此类患者临床用药的指导意义。
1 临床资料
随机选择2007年1~3月在我院急诊室治疗的上感患者60例,按该病的发展规律,分为早期症状组(咽痒、喷嚏、鼻塞、流清水样鼻涕)31例和晚期症状组(脓涕、畏寒、发热)29例。其中男35例,女25例,年龄18~55岁,治疗均采用新福欣6 g静脉滴注,每日1次,辅以银黄颗粒每次2 g,每日3次。正常对照组为本院体检健康者24例,无慢性咽喉炎、慢性支气管炎、肺结核及其他器质性疾病。
2 方法
患者急诊时查血常规与CRP,由我院临床检验科测定。数据以(x±s)表示,显著性检验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别对早期症状组与晚期症状组中CRP与白细胞总数(WBC)与中性白细胞百分比(N%)、淋巴细胞百分比(L%)指标进做相关性分析。
3 结果
3.1 3组检测指标比较:见表1。
3.2 “上感”患者在不同阶段CRP与WBC、白细胞分类百分比(N%、L%)的相关性分析在晚期症状,CRP与明显与WBC呈正相关性变化,在早期和晚期症状时相中,CRP与N%呈正相关变化而与L%呈反相关变化,见图1~4。
4 讨论
CRP是于1930年被首次报道,一直被认为是非特异性指标,尤其在炎症发生时显著增高,属于“急性时相蛋白”中的一种,在许多重要的病理生理过程中扮演重要角色。但是在临床应用上CRP已经多年被忽视,直到近15年来,随着检测技术的提高和对疾病认识水平的增长才逐渐受到重视[2]。例如应用WBC和ESR来区分病毒性感染和细菌性感染就不很明显,而用CRP则在该项目中就有明显的区分度,临床资料表明,血清CRP大于80 mg/L对诊断细菌性感染最适用,其特异性最强[3]。
本组中,上感患者在发病初期,CRP有轻度增高,而白细胞总数稍有下降,这与病毒感染的初期现象相符[3]。在随后继发的细菌感染中,CRP显著升高,同时伴随WBC与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CRP与WBC成正相关变化,这可能与CRP在特定炎症反应中有活化补体或结合、募集白细胞的能力有关。有文献报道,CRP具有使机体免遭肺炎链球菌感染的保护作用,其机制为CRP能与肺炎球菌胞壁上C型多糖的磷脂胆酰基团结合,从而进一步活化补体。尽管补体在炎症初期的反应中消耗了,但这不会减弱CRP对机体的保护作用[4],表明CRP也有类似于补体的调理作用[5]。在初期的病毒感染中,先由IgM及补体参与反应,CRP逐渐升高,2~3天后,CRP达到峰值,一定程度代偿了补体的消耗。其次,CRP具有与中性白细胞胞膜上FcγR结合的能力,从而具有集聚白细胞的特性,这也是继发细菌感染中CRP与白细胞呈正相关变化的原因之一。
在诊疗上感中,检测白细胞记数及分类被普遍认为是初步确定病毒或细菌感染的常规指标,但同时检测CRP是否必要仍然没成为共识。通常来说,细菌感染患者白细胞总数增高而病毒感染反之,但也有特例,例如一些老年患者受到细菌严重感染后,白细胞总数会出现下降,但CRP的检测不受这些因素影响,其细菌针对性非常明确。随着对CRP研究的不断深入,对上感患者进行CRP检测来确定治疗方案会逐渐被广大患者和医务人员采纳。
参考文献:
[1] Smith RP,Lipworth BJ.C-reactive protein in simple community-acq-uired pneumonia[J].Chest,1995,107(4):1028.
[2] Luna CM.C-reactive protein in pneumonia:let me try again[J].Chest,2004,125(4):1335.
[3] Virkki R, Juven T,Rikalainen H,et al.Differentiation of bacterial and viral pneumonia in children[J].Thorax,2002,57(5):438.
[4] Szalai AJ,Briles DE,Volanakis JE.Role of complement in C-reactiveprotein-mediated protection of mice from Streptococcus pneumoniae[J].Infect Immun,1996, 64: 4850.
篇4
[关键词] C-反应蛋白;白细胞;儿科;感染性疾病
[中图分类号] R446.6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6)28-0125-03
C-反应蛋白(CRP)是反映炎症的指标之一,它在机体应激状态下,由肝脏中的反应蛋白合成,也是炎症反应和组织坏死的急性期反应物质,其生理功能主要是由肝细胞内持续地合成,而且受到TNF、白细胞介素等炎症因子的调节[1]。因此C-反应蛋白为临床上常见的炎症敏感标记物。感染性疾病也是临床儿科最常见疾病,在儿童感染性的疾病中,C-反应蛋白早期会明显升高,而且比白细胞计数升高的时间要早,所以CRP和WBC计数联合检验为临床提供更准确的诊断数据。病毒感染和细菌感染在用药上有着很大差异,但对两个感染性的诊断是非常重要的。本文对28例感染性疾病患儿的CRP与WBC计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5年2~10月于儿科进行治疗的80例患儿,其中被确诊细菌感染14例,病毒感染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5例,年龄3月龄~11岁,平均(4.6±0.9)岁。
1.2 方法
CRP检查采用定量分析仪,其检测原理是免疫比浊法(芬兰Orion公司)。WBC计数采用全自动五分类血细胞分析仪(日本Sysmex公司),其试剂盒质控品均是仪器专用配套试剂和质控。
1.3标本采集
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先用碘伏消毒患儿手指,然后擦去第1滴末梢血,并采集20 μL末梢血,用于测定血常规,然后采集10 μL末梢血用于测定CRP,并且记录结果。
1.4判断标准
当CRP≤10 mg/L、WBC≤10×109/L为病毒性感染。当CRP>10 mg/L、WBC>10×109/L则为细菌性感染[2]。
1.5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9.0软件进行数据的统计与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两两比较采用t检验,多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P
2 结果
2.1 患儿WBC与CRP水平检测结果
80例患儿中外周血CRP的含量增高者占40%(32/80),WBC>10×109/L者占45%(36/80),其CRP与WBC均增高者占15%(12/80),30%(24/80)的患儿CRP与WBC水平在正常范围内。
2.2检测结果分析
80例患儿中被确诊细菌感染14例,病毒感染9例,肺炎支原体感染5例。28例患儿的首次全血CRP与WBC的计数结果见表1。
结果显示,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有利于判断患儿是否是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病毒感染CRP≤10 mg/L,WBC计数通常31 mg/L、WBC计数通常>10×109/L。细菌性感染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远高于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18,P
3讨论
感染性疾病是儿童常见疾病之一,一般均是病原体感染。其中病原体有细菌、病毒、真菌、立克次体等,而细菌和病毒占其比例较多[3]。儿童急性呼吸道感染均是由细菌、病毒、衣原体等引起的急性炎症。不同的致病菌在临床检测项目不同[4]。儿童免疫系统没有发育完全,如果被有害病原体感染,易引发呼吸系统的紊乱[5]。因此组织细胞会受到损伤或机体感染,且在巨噬细胞的影响下,C-反应蛋白含量开始逐渐上升,细菌性肺炎的炎症越重,含量就越高,而相对应的白细胞水平也会上升。但病毒性肺炎和支原体肺炎中C-反应蛋白含量和白细胞计数会轻微改变或不上升[6]。而且C-反应蛋白在机体受到组织损伤或感染时血浆中会有一些蛋白质快速上升,其中健康人的人体中含量甚微,但它可以在人体受到细菌感染时作为一种敏感性指标[7]。CRP即具有结合功能的蛋白质,而且还具有可以激发人体免疫吞噬的防御功能[8]。CRP在疾病发生时会上升到很高水平。待病情控制后,会立刻恢复较低水平。但在开始阶段白细胞的含量不能确定炎症,判断治疗效果,因此CRP的变化对于病情有着很大帮助作用[9,10]。
近年来,对于儿童感染性疾病的诊断主要是C-反应蛋白,其次是血常规中的白细胞计数。此外,降钙素原也有很好的诊断价值。若患儿的C-反应蛋白值>10 mg/L,为阳性,若患儿WBC值>10×109/L,则为细菌性感染阳性[11]。C-反应蛋白既能够识别外来的物质和激活补体系统,还可以增强调理作用及增强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降低对炎症的反应,而且与染色体结合消除坏死组织细胞中的DNA。在本研究中细菌性感染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远高于病毒感染,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细菌性感染时WBC数量一般会升高,而病毒性感染时其数量一般都会降低或正常[13]。在本研究中,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WBC)计数联合检测有利于判断患儿是否是细菌或其他病原体感染。病毒感染时CRP≤10 mg/L,WBC计数通常31 mg/L,WBC计数通常>10×109/L。细菌性感染C-反应蛋白(CRP)的含量远高于病毒感染C-反应蛋白(CRP),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WBC计数是诊断细菌感染最为常用的指标,白细胞的变化是临床上是否受到细菌感染的判断依据之一,当患儿体内白细胞升高,为细菌感染,若患儿体内白细胞的数量不减或者保持正常水平,不过患儿的淋巴细胞分类计数不断升高,为病毒感染。在人体血液中的WBC个体差异很大,而且还容易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其用来诊断细菌感染敏感性不够高。
因此,应用WBC检测作为细菌性感染的常规检查,但临床中不能单独用WBC检测来判断儿童感染的情况,因为检测出特异性较差,不能为临床确诊和治疗提供信息及辅助诊疗,而且还容易造成误诊[15],同时也很难再用抗菌药物来合理正确地判断治疗。
综上,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能提高诊断率,使诊断更加准确,C-反应蛋白联合白细胞检测的方式在儿科感染性疾病诊断中效果@著。
[参考文献]
[1] 张晓慧,李光韬,张卓莉. C反应蛋白与超敏C反应蛋白的检验及其临床意义[J]. 中国临床免疫和变态反应杂志,2011,5(1):41.
[2] 冯志军. 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联合检测对诊断和鉴别诊断儿童细菌感染和支原体感染的临床意义[J]. 实验与检验医学,2014,32(6):733-734.
[3] 赵天丽,章晓联. C反应蛋白联合血常规对新生儿支气管感染性疾病诊断研究[J]. 中国现代医生,2013,51(8):64-66.
[4] 程琳. 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测定的诊断作用对比分析[J].中国中医药,2013,10(13):65-66.
[5] 赵茹姝,王德彬. 全血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验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诊断价值[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4,35(18):2544-2545.
[6] 宋文仕,郭玉娟. C-反应蛋白在儿科感染性疾病中的应用[J]. 安徽医学,2010,31(3):259-260.
[7] 郭向阳,严晓华,王侠. 儿童感染性疾病中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和白细泡联合检测的价值及相关性研究[J]. 现代检验医学杂志,2014,29(3):56-59.
[8] 范艳霞. 超敏C-反应蛋白常规C-反应蛋白和血常规联合诊断儿童感染性疾病的研究[J]. 实用医技杂志,2011, 18(5):457-458.
[9] 马亚平,吕辉. CRP和高敏CRP联合血常规检测在儿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1,32(9):1004-1005.
[10] 郑丰强,吴翔. C-反应蛋白和高敏C反应蛋白在新生儿败血症早期的改变及其临床意义[J]. 海南医学,2011, 22(15):13-14.
[11] 苏丽莎. C反应蛋白与血常规联合检测在儿科感染疾病中的应用[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3,(7):884-885.
[12] 胡俊,宁小晓,张雪清,等. 189例呼吸道病毒感染患儿联合C反应蛋白检测的临床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7):796-797.
[13] 闻玲. 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联合检测在儿童急性呼吸系统感染鉴别诊断中的应用[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20):2495-2496.
[14] 黄红华,丁凯宏. 血清降钙素原、超敏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检测对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患儿的临床意义[J].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2013,34(14):1906-1907.
篇5
关键词:急性冠脉综合征;白细胞计数; 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预测死亡风险
中图分类号:R541 R256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349(2015)01034202
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需要早期进行危险分层,积极的血运重建治疗对于高危患者可能会有更多的获益,防止或减少并发症,具有重要的临床及社会意义[13]。全球急性冠状动脉事件注册(GRACE)评分是世界上各种关于ACS预后判断的危险评分中应用较多的一个,该危险评分对于各种类型ACS患者的预后判断均有重要价值。Cannon等[4]发现白细胞计数较高的患者30 d死亡率明显增高,且常伴发脑梗死、严重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而白细胞计数是否可以作为GRACE评分对ACS患者死亡风险评估的一个补充指标目前尚无定论。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09例ACS病例,探讨二者联合对近期死亡率的预测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12年2月―2013年10月因胸痛发作24 h内入住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心内科患者,依据诊断标准[5,6]纳入ACS患者340例并进行随访,随访资料齐全者309例。排除合并有陈旧心肌梗死;伴有白细胞升高的其他疾病,如:关节炎、恶性疾病或感染性疾病等;使用了影响白细胞的药物,如糖皮质激素等。
1.2 方法 收集记录所有患者相关资料,包括一般情况、既往史、各项生命体征、入院化验、治疗用药等。根据患者入院资料进行GRACE危险评分评估30 d死亡风险[7],入院后24 h内检测血常规、心电图、肌钙蛋白、心肌酶、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肝肾功能、血糖、血脂、凝血功能等,并区分ACS类型。
1.3 统计学处理 通过绘制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
(ROC),并计算曲线下面积(AUC),分析白细胞计数对死亡发生率的预测价值,确定白细胞的最佳界值,并根据Logistic回归方程构建GRACE评分和白细胞的联合预测因子。通过ROC曲线下面积比较白细胞与GRACE评分联合预测因子和常规GRACE评分对死亡率的预测价值。
1.3 统计学处理 采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x±s)
表示;应用Logistic回归构建回归方程计算GRACE和白细胞的联合因子;采用ROC曲线下面积比较三种评分方式。P
2 结 果
2.1 患者基本临床特征 年龄65岁~76岁,男性169例,女性14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119例,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53例,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137例;30 d心血管疾病(CVD)死亡18例,CVD病死率5.8%。
2.2 ROC曲线分析 死亡患者白细胞中位数显著高于存活组(12.2×109/L vs 8.4×109/L,P
2.3 白细胞计数、GRACE危险评分、联合预测因子的ROC曲线 白细胞计数曲线下面积0.732(95%CI 0.328~0.903,敏感度0.751,特异度0.902,P
3 讨 论
危险分层以及进一步的风险预警对于各型ACS患者来说极其重要,合理的评估有利于制定相应的治疗措施以改善预后和提高患者生活质量。GRACE评分是基于全球ACS事件注册研究的基础上发展而来,是各种评估ACS患者预后的危险评分中应用较多的一个。Elbarouni等[8]研究验证了GRACE评分对于各型ACS患者短期院内病死率的预测能力,并通过对大量加拿大患者的研究显示,GRACE危险评分可以很好的区分高危和低危患者,预测住院期间病死率和心血管事件,对于远期病死率也有很好的预测能力,它的预测结果适用于全部ACS患者,不论ACS患者属于何种类型,也不论这些患者在住院期间采取了保守治疗或是积极的血运重建治疗,证明了GRACE评分应用的广泛性。
本研究还对纳入病例中进行了冠脉造影患者的真实冠脉病变情况与GRACE评分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发现低分患者中以单支病变和轻中度狭窄为主,而高分患者则以多支病变或单支重度狭窄病变为主,但是也存在例如危险评分较高但冠脉病变较轻或评分较轻却冠脉病变较重的病例,且这种病例占有一定比例。虽然GRACE研究纳入病例较为广泛,但仍然在地域和种族有一定的局限性。Chan等[9]研究指出,对于亚洲患者来说,GRACE评分有些过高估计高危组患者的病死率。这说明GRACE评分虽然是临床上最常用的评价ACS病变风险的工具,但仍需结合个体化原则。
白细胞与心血管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关系密切,有研究指出白细胞计数和hsCRP与冠心病的发生和严重程度密切相关[10]。在Brown等[11]的一项流行病学研究中,通过17年的随访证实白细胞计数的升高是心血管疾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子。Barron等[12]的研究更进一步指出白细胞计数升高与冠状动脉闭塞、心肌灌注减少、溶栓抵抗等密切相关。白细胞可以释放炎症介质、自由基、蛋白酶等损伤血管内皮细胞的物质,甚至引起血液高凝状态和血栓的形成,因此白细胞计数可以作为评估冠脉严重程度并评估近期死亡率的因子。在本研究中,随着白细胞计数的增加,ACS患者发生近期CVD死亡的风险明显增加;CVD死亡者白细胞计数明显高于存活者,更证实了白细胞计数对ACS患者的危险分层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所以在临床中白细胞计数与GRACE评分的联合检测可以更好的评估病情,有助于筛选高危患者。
本研究通过对GRACE评分与白细胞计数联合检测的ROC曲线下面积与单独检测GRACE评分或是单独检测白细胞计数分别进行对比发现,两者联合检测有着更强的预测能力。故在临床中联合GRACE危险评分、白细胞计数可以更好的评估ACS患者病情与预后。本研究的局限性:收集的白细胞计数指标以入院后24 h内抽取静脉血化验所得,并不能反映ACS患者发病急性期白细胞水平,虽然入院后24 h之内血白细胞水平更贴近临床,更能为临床治疗方案提供直接的指导,但是入院后的白细胞计数可能会受到应激、造血功能、隐蔽感染、药物等的影响。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样本量小,观察时间短,还需要进一步长期大样本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邢艇,袁如玉.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GRACE评分与血运重建的相互关系[J].天津医科大学学报,2010,16(2): 235237.
[2]Fox KA,Eagle KA,Gore JM,et al.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J].Heart,2010,96(14): 10951101.
[3]Fox KA,Carruthers KF,Dunbar DR,et al.Underestimated and underrecognized: The late consequences of acute coronary syndrome(GRACE UKBelgian Study) [J].Eur Heart J,2010,31(22):27552764.
[4]Cannon CP,McCabe CH,Wilcox RG,et al.Association of white blood cell count with increased mortality in 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unstable angina pectoris[J].Am J Cardiol,2001,87: 636639.
[5]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部委员会,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委员会.急性心肌梗死诊断和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1,29(12):710711.
[6]中华医学会心血管病学分会,中华心血管病杂志编辑委员会,不稳定性心绞痛和非ST段抬高心肌梗死诊断与治疗指南[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7,35(4):295304.
[7]Granger CB,Goldberg RJ,Dabbous OH,et al.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 investigators.Predictors of hospital mortality in 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J].Arch Intern Med,2003,163(19):23452353.
[8]Elbarouni B,Goodman SG,Yan RT,et al.Validation of 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GRACE) risk score for inhospital mortality in patients with acute coronary syndrome in Canada[J].Am Heart J,2009,158(3):392399.
[9]Chan MY,Shah BR,Gao F,et al.Differential performance of the global registry of acute coronary events(GRACE) risk score among asian ethnic groups:A GRACE model discrimination and calibration study of 13041 Asian subjects[J].Am Cardiol,2010,55: E1070E1072.
[10]Mehdi R,Vida N,Asadollah MK,et al.The multiplicative interactions of leukocyte counts with some other risk factors enhance the prognostic value for coronary artery disease[J].Cardiology,2011,18(3):246253.
[11]Brown DW,Giles WH,Croft JB.White blood cell count:An independent predictor of coronary heart disease mortality among a national cohort[J].J Clin Epidemiol,2001,54:316322.
篇6
【关键词】 婴幼儿;学龄前儿童;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
DOI:10.14163/ki.11-5547/r.2015.30.016
支原体肺炎是儿童呼吸道感染较为常见的疾病, 有研究表明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易患肺炎支原体肺炎, 且易于流行传播。而对儿童呼吸道感染的检测较多为病原体体外培养、免疫荧光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等, 但由于每种方法都存在局限性, 这给呼吸道疾病的确诊, 尤其是抗生素的正确使用带来了极大的困扰。近年研究显示, 炎症标志物表达和细菌感染呈现高度相关, 以此来检测呼吸道疾病是细菌感染或非细菌感染有良好的准确性, 如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白细胞计数(WBC)。本研究对此进行分析, 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取2014年9月~2015年2月在漯河市中心医院就诊的呼吸道疾病患儿76例作为研究对象, 免疫球蛋白M(IgM)抗体检测均阳性, 年龄0~6岁, 男35例, 女41例。
1. 2 研究方法
1. 2. 1 样本采集与检测 采集本院就诊患儿的血液, 进行IgM抗体检测, 并进行PCT、CRP和WBC检测。
1. 2. 2 测试方法 PCT采用罗氏公司(Cobase 601)全自动免疫分析仪及其原装试剂进行分析, PCT诊断细菌感染阳性阈值为≥0.046 ng/ml。CRP是利用日立706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上海科华提供试剂盒(免疫比浊法)进行分析评价, 当CRP≥8.2 mg/L视为阳性。WBC则采用贝克曼LH750仪器及原装试剂盒进行测定, 儿童白细胞计数正常阈值为(5~12)×109/L。所有测定均严格按照说明书操作。比较PCT、CRP和WBC检测阳性率。
1. 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
2 结果
2. 1 患儿基本情况 0~3岁婴幼儿共计47例, 占总例数的61.84%, 4~6岁儿童共计29例, 占总例数38.16%。
2. 2 患儿PCT、CRP和WBC阳性率比较 对76例患儿的PCT、CRP和WBC的检测结果进行统计, PCT阳性率88.16%, CRP阳性率51.32%, WBC阳性率34.21%, PCT阳性率明显高于其他指标阳性率,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表1 76例患儿PCT、CRP和WBC检测阳性结果比较(n,%)
检测指标 阳性例数 百分率
PCT 20 26.32
CRP 1 1.32
WBC 0 0
PCT+CRP 23 30.26
PCT+WBC 11 14.47
PCT+CRP+WBC 13 17.11
CRP+WBC 2 2.63
注:PCT与WBC、CRP比较, P
3 讨论
支原体肺炎的早期诊断是治疗的关键, 目前运用PCT、CRP等指标异常与否来为临床诊断提供重要参考。PCT是降钙素前肽物质, 当全身出现细菌感染时, PCT浓度会快速升高, 而且具有相当较长的半衰期, 是鉴定是否为细菌性感染的重要指标。当人体组织损伤、感染、应激等情况时体内CRP会显著升高, 因此, CRP与机体炎症反应的程度呈现正相关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标志物。WBC被认为是初步确定细菌感染或病毒感染的重要指标, 但由于其指标变化相对较低, 因此存在一定的局限性, 需要参考其他检测指标。
本研究结果显示PCT阳性率最高(P
肺炎支原体感染临床诊断较易误诊, 因此除必要检验法检测外, 还需检测其他指标以辅助诊断, 这是避免乱用抗生素药物的重要前提。WBC和CRP因其较低的临床特异性, 仍需结合其他指标进行综合诊断。Moulin等[5]对儿童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研究中发现, CRP和WBC对感染性肺炎的检验准确性远低于PCT的检测, 表明PCT具有更高的敏感度。
综上所述, PCT对于检测婴幼儿及学龄前儿童支原体肺炎具有较高准确性, CRP与WBC的敏感度较低, 需结合相应指标进行综合诊断。
参考文献
[1] Riedel S. Procalcitonin and the role of biomarkers in the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sepsis. Diagn Microbiol Infect Dis, 2012, 73(3): 221-227.
[2] Wu CW, Wu JY, Chen CK, et al. Does procalcitonin, C-reactive protein, or interleukin-6 test have a role in the diagnosis of severe infection in patients with febrile neutropenia? A systemat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Support Care Cancer, 2015, 44(8):76-77.
[3] Lin SG, Hou TY, Huang DH, et al. Role of procalcitonin in the diagnosis of severe infection in pediatric patients with fever and Neutropenia-a systemic review and meta-analysis. Pediatr Infect Dis J, 2012, 31(10):182-188.
[4] 焦安夏, 马渝燕, 饶小春, 等. 儿童肺炎支原体肺炎细菌性肺炎所致塑型性支气管炎15例临床分析. 中国循证儿科杂志, 2010, 5(4):294-298.
篇7
方法: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每组44例。常规组采用一般治疗,而治疗组在常规组基础上给予盐酸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对两组患儿的治疗效果及CRP、WBC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3.18%(41/44),常规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9.55%(35/44),且治疗14 d后治疗组患儿的血清CRP及WBC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关键词】 盐酸氨溴索; 布地奈德; 支气管肺炎; 效果分析
中图分类号 R563.12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4-6805(2016)18-0022-02
doi:10.14033/ki.cfmr.2016.18.012
儿科中尤为常见的疾病之一便是支气管肺炎,好发于婴幼儿,同时也是导致婴幼儿死亡的主要因素之一[1]。在气候骤变或寒冷季节最容易致病,多由病毒感染或细菌感染所引起。婴幼儿自身免疫功能较差,增加了患病的概率[2]。相关资料报道称盐酸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对患儿的白细胞计数(WBC)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有改善效果[3]。本研究对笔者所在医院44例支气管肺炎患儿采用盐酸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3年11月-2015年12月笔者所在医院收治的88例支气管肺炎患儿作为研究对象,通过电脑随机分组的方式,将其分为治疗组和常规组,每组44例。研究中所有患儿均满足支气管肺炎相关诊断标准,同时排除不明原因导致的支气管哮喘、严重呼吸系统疾病、患有严重肝肾等重要脏器疾病和对相关药物过敏等的患儿;患儿家属均签署知情同意书。治疗组中男28例,女16例,年龄3~13岁,平均(6.3±1.2)岁;常规组中男30例,女14例,年龄5~15岁,平均(8.3±1.1)岁。两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常规组患儿采用一般治疗,给予患儿止咳平喘、解痉化痰及抗感染等治疗。治疗组患儿在常规组基础上采用盐酸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雾化吸入治疗,盐酸氨溴索用药方法为:对于2~6岁患儿给予7.5 mg/次,3次/d;7~13岁患儿采用15 mg/次,3次/d,患儿若是病情严重可增加剂量为30 mg/次;布地奈德治疗方案为:1~7岁患儿给予0.5 mg/次,2次/d,超过7岁患儿给予1 mg/次,
2次/d。1周为1个疗程,共治疗2个疗程。治疗期间所有患儿若发生不良反应则立即停止治疗。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治疗效果、治疗14 d后的血清CRP及WBC情况。患儿在接受治疗14 d后采取患儿空腹静脉血2 ml,离心分离10 min,取上清液。使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及免疫散射比浊法对患儿的WBC及CRP进行检测。
1.4 疗效判定标准
将患儿的治疗效果分为显效、有效、无效。显效:治疗后患儿的肺部音消失,所有临床症状消失恢复正常,无咳嗽和咳痰情况发生,血气分析正常,病灶彻底吸收;有效:患儿咳嗽和咳痰情况全部减轻或缓解,病灶出现明显的缩小,临床症状好转;无效:治疗后患儿的病情未得到改善或好转,临床症状依然存在甚至加重。总有效=显效+有效。
1.5 统计学处理
统计学数据全部经过SPSS 20.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以(x±s)表示,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比较采用字2检验,以P
2 结果
2.1 两组患儿治疗效果比较
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3.18%(41/44);常规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9.55%(35/44),治疗组总有效率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2.2 两组患儿CRP及WBC水平比较
治疗前两组血清CRP及WB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4 d后,治疗组患儿的血清CRP及WBC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3 讨论
幼儿常见的一种呼吸系统疾病便是小儿支气管肺炎,好发季节为春季和冬季。由于患儿年龄普遍较小,若是未得到及时治疗极有可能出现反复发作的情况,从而诱发多种并发症,对患儿的身体健康产生了极大影响[4]。咳嗽、发热、气促、呼吸困难等是此类患儿典型的临床症状,临床中多以缓解症状为主要治疗手段。尤其是针对于重症患儿要视检查结果及时给予抗生素治疗,防止出现全身炎症发生。
研究中治疗组采用的布地奈德为糖皮质激素,能够对免疫反应产生抑制,降低抗体的合成。对过敏活性递质起到良好的抑制效果,达到抗炎及抗过敏的效果,由于布地奈德具有较小的不良反应故被广泛应用于临床[5]。盐酸氨溴索属祛痰药,能够提升呼吸道黏膜浆液腺分泌同时降低黏液滞留,广泛用于痰液分泌异常或排痰功能较差的呼吸系统疾病患者[6]。
当人体组织受到感染或损伤后血浆中将释放CRP,提升了吞噬细胞的吞噬功能,使患者免疫反应加强。待支气管肺炎改善后CRP将得到明显改善。本此研究结果显示,经过不同治疗后,治疗组患儿总有效率为93.18%(41/44);常规组患儿总有效率为79.55%(35/44),且治疗组患儿的血清CRP水平和WBC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参考文献
[1]沈玉祥.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雾化吸入对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分析[J].河北医科大学学报,2012,33(6):712-714.
[2]杨国平,张华,刘博,等.布地奈德联合盐酸氨溴索氧气驱动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医师杂志,2014,20(z1):53-55.
[3]安惠君.盐酸氨溴索与布地奈德混悬液联合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疗效观察[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7):113.
[4]胡波.盐酸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临床疗效及其对C反应蛋白和白细胞计数的影响[J].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15,23(8):68-70.
[5]李瑾.盐酸氨溴索联合布地奈德混悬液雾化吸入治疗小儿支气管肺炎的疗效观察[J].实用医技杂志,2013,20(4):425-426.
篇8
关键词:老年人;急性髓性白血病;预后;外周血细胞
中图分类号: R733.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2409(2009)05-0811-03
Prognostic analysis of peripheral blood cells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 eloid leukemia/LIN Wen-yuan, MO Dong-hua, CHEN Bei-li,et al.∥Department of Hematology, The Affiliated Hospital of Guilin Medical College, Gu ilin 541001,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 o evaluate the prognosis of different peripheral blood cells in elderly patient s with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AML). Methods: 67 elderly AML patients (M/F 42 /25, median age 72 years, range 60~81) diagnosedat our hospital from 1997 to 2008 were evaluated retrospectively. They were subg rouped by different periphera l blood cells. A comparison of the complete remission (CR) between them was test ed. The univariate Kaplan-Meier analysis was used to obtain survival curves. Results: The median survival of all patients was 4.2 months. 20 patients(29 .9%) ac hieved CR and the median survival was 7.5 months, as compared to 3.5 months ofpatients without CR (P
Key words: elderly patient; acute myeloid leukemia; prognosis; peripheral blood cells
急性髓系白血病(AML)是最常见的急性白血病,随着对AML分子生物学、遗传学研究的深 入,老年 AML与年轻患者存在明显的不同,具有独自的特征,年轻AML患者的治疗效果较好 ,但老年患者的预后仍不乐观。老年AML因合并症多、化疗耐受性差等致使治疗相关死亡率 高,完全缓解(CR)率仅为45%,无病生存率(DFS)仅为20%,总的长期生存率不到10%[1]。 笔者回顾总结了1997~2008年期间我科收治老年AML患者67名,就不同外周血细胞计数与其 生存预后的关系进行分析研究,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研究对象
1997~2008年期间我科共收治并可评价的老年AML病例67例,因M3型的治疗方案与结局与 其他类型不同,故不列入分析研究范围。所有病例均符合急性白血病诊断及分型标准[ 2] 。其中男42例,女25例,中位年龄72岁(60~81岁)。67例AML按FAB分类M0 3例,M1 3例 ,M2 22例,M4 15例,M5 20例,M6 3例,M7 1例,其中继发性AML为10例(骨髓 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型6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急变4例)。
1.2 治疗方案
AML诱导缓解方案分为标准诱导联合化疗组、姑息治疗组(减量联合化疗或单药使用),身体 状况较差的、不予化疗药物而仅予支持保守治疗组。联合化疗为应用蒽环(或蒽醌)类或非蒽 环类药物联合阿糖胞苷,即DA方案(柔红霉素30~45mg/m2×3d,阿糖胞苷50~100m g/m2×5~7d)或用米托蒽醌5~8mg/m2×3d,阿克拉霉素5~8mg/m2×5~7d,高山尖杉 酯碱1~2mg/m2×5~7d替代柔红霉素组成MA、CA及HA方案。化疗前后血常规白细胞低的均 予 粒细胞刺激因子治疗,贫血及血小板过低的予成分输血支持,出现感染均予经验抗生素治疗 。
1.3 观察指标及统计方法
疗效标准按《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进行评判。按外周血三系细胞计数的不同进行分 组,对比观察各组的CR率及生存情况。生存时间按月计算,随访截止日期2008年12月1日, 在此期间死于AML相关疾病者为完全数据,如果生存或死于其他疾病按截尾值处理。统计方法上率的比较采用χ2检验;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生存曲线分析并log-ran k检验。统计分析采用SPSS 13.0软件包进行。
2 结果
2.1 治疗效果
67例患者共有20例(29.9%)获得完全缓解(CR),47例(70.1%)未缓解(NR)。全部患者 的中位生存期为4.2个月。20例获CR的中位生存时间为7.5个月,半年及1年累积生存率为65%及1 3.6%。47例NR的中位生存时间为3.5个月,半年及1年累积生存率为11.1%和0。两者Kaplan-Meier生存 曲线分析比较有统计学意义(χ2=24.887,P=0.000)。
2.2 外周血不同细胞计数分组CR率的分析
分析结果见表1。外周血细胞0.05)。血红蛋白浓度≥80g/L时,CR率高,两组比较有统计 学意义(χ2=6.459,P
2.3 生存分析比较
Kaplan-Meier生存分析数据结果见表1。初治时白细胞计数≥50×109/L组的中位生存 时间为2.5个月,而0.05)。血红蛋白≥80g/L时中位生存时间为5.0个月,0.05)。
3 讨论
现代社会已进入老龄化,老年白血病的发病人群在逐渐增加。临床研究[3]显示, 预示 不良的因素包括年龄≥75岁、染色体不良核型(常为复杂核型)、较差的体能状况(ECOG评分3 ~4分)、血液学异常的持续时间(≥12个月)、层流病房外的治疗、合并其他器官功能障碍、 感染、其他肿瘤病史。约20%左右的患者无或只有1个不良预后因素,CR率达60%以上,但 具有4个以上不良预后因素时的CR率却不到20%,1年生存率不足10%[4]。
本组老年AML患者总CR率仅为29.9%,不容乐观,各细胞计数分组的CR率、中位生存期 及年累积生存率均较低,均低于国内、外的报道[4-10]。本组低CR率可能与本地 区经济状况 欠发达有关,致使药物治疗和使用及支持疗法均不能达到预期。回顾调查显示确诊后放弃治 疗的患者较多,接受并坚持治疗的比例不高,采用传统化疗的也为数不多。另外本组患者年 龄偏大(65.7%患者>70岁),45%的患者合并有其他器官功能障碍,32.8%的患者体能评分 (ECOG)为2~4分,也成为影响整体预后的因素。
较多临床研究[1,5-7,9,10]都显示外周血白细胞数高是影响老年AML生存预后的不 良独立因素,其总体生存(OS)及无病生存(EFS)都明显差于低白细胞数组。本组生存分析有类似结果,低白细胞组 的中位生存时间是高白细胞组的1.72倍以上,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另外虽然CR率比较无统计学意义, 但高白细胞组的CR 率还是明显低于低白细胞组的。外周血白细胞数高是肿瘤负荷高的表现,同时也表明其具 有高侵袭性的生物特征[11]。此外,老年患者由于体质关系更易出现因白细胞淤滞 症引起的A RDS及肿瘤溶解综合征引起的电解质紊乱等并发症。这些都可能导致这类老年AML患者有更早 或更高的病死率。
高浓度的血红蛋白意味着患者有较好的体质条件或骨髓代偿能力,因此能取得较高的CR 率。外周血小板计数及血红蛋白浓度的不同对老年AML的生存预后未造成影响,可能与目 前医疗上能提供便利的成分输血有关。成分输血能在短时间内改变机体的欠缺状态,改善 患者的症状。这与主要靠粒细胞系统刺激因子来激活白细胞成熟有较大的不同,因此提示支 持治疗有重要的意义。
老年AML预后是个多因素影响的结果,仍有待扩大样本数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 LAUBACH J,RAOAV.Current and emerging strategies for the m anagement of acute myeloid leukemia in the elderly[J]. Oncologist, 2008,13(10 ): 1097-1108.
[2] 张之南,沈悌.血液病诊断及疗效标准[M].3版.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106-116.
[3] KANTARJIAN H,O'BRIEN S,CORTES J,et al.Results of intensive c hemotherapy in 998 patients age 65 years or older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orhigh-risk myelodysplastic syndrome: predictive prognostic models for outcome[J]. Cancer, 2006,106:1090-1098.
[4] JEHN U,SUCIU S,THOMAS X,et al. Non-infusional vs intravenou s consolidation chemotherapy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acute myeloid leukemia: final results of the EORTC-GIMEMA AML- 13 randomized phase III trial[J]. Leukemia, 2006,20:1723-1730.
[5] CRAIG C M,SCHILLER G J.Acute myelo id leukemia in the elderly: conventional and novel treatment approaches[J].Blood Rev, 2008,22:221-234.
[6] LARSON R A,STONE R M,MAYER R J,et al.Fiftyyears of clinical research by the leukemia committee of the 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J]. Clin Cancer Res, 2006,12:3556s-3563s.
[7] APPELBAUM F R,GUNDACKER I H,HEAD D R,et al. Age and acute myeloid leukemia[J]. Blood, 2006,107:3481-3485.
[8] PULSONI A,PAGANO L,LATAGLIATA R,et al.Survival of el derly patients with AML[J].Haemato-logica,2004,89:296-302.
[9] 邵彬,高彦荣,王椿,等.77例老年急性髓性白血病患者的预后因素分析 [J].癌症,2006:1007-1012.
[10] CHEN C C,YANG C F,YANG M H,et al.Pretreatment prognostic fa ctor s and treatment outcome in elderly patients with de novo acute myeloid leukemia [J].Ann Oncol,2005,16:1366-1373.
篇9
关键词:急性单核细胞白血病;中枢侵犯
1 临床资料
患者,男性,56岁。2010年9月因"反复发热伴乏力1月余"入院。骨穿后经我院诊断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M4型),给予2个疗程IA(去甲氧柔红霉素,阿糖胞苷)方案诱导化疗,复查骨髓已达完全缓解(CR)。但化疗结束后半月出现无明显诱因的腰痛,疼痛剧烈持续,伴有双下肢瘫痪,尿潴留,行腰椎MRI提示第五椎管处高信号,腰椎穿刺查脑脊液常规和生化示:色黄,潘氏试验(+),蛋白5.0 g/L,白细胞数正常。遂诊断为脑实质白血病,予中剂量的甲氨蝶呤(MTX)+替尼泊苷(VM-26)的化疗,同时行腰穿加鞘内注射MTX+阿糖胞苷(Ara-C)+Dex(地塞米松),经过上述治疗后上述症状消失。MRI复查较前好转,复查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潘氏试验(+),蛋白1.0 g/L,白细胞数正常,亦较前好转。随后予FA(氟达拉滨,Ara-C)化疗,同时行腰穿加鞘内注射MTX+阿糖胞苷(Ara-C)+Dex(地塞米松),末次脑脊液常规和生化检查正常,MRI复查较前好转。因寻找供体失败而未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同时患者拒绝颅脑放疗,随后患者接受8个序贯疗程的IA、MTX+VM-26和FA的巩固治疗,化疗周期为1个月,期间多次复查脑脊液均未见异常,多次全脊髓MRI检查均未见异常。之后序贯IA、MTX+VM-26和FA维持治疗,化疗周期逐渐延长到6个月,末次化疗至今已8月。末次脑脊液复查未见异常,全脊髓MRI检查正常,骨髓复查完全缓解。患者至今未出现腰痛。目前已停化疗,患者恢复正常工作。
2 讨论
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CNSL)是白血病细胞直接播散或经血液转移至中枢神经系统,浸润脑膜或脑实质,使患者表现出相应的神经和精神症状。目前诊断参照1978年南宁全国白血病防治研究协作工作会议有关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标准:①有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尤以颅内压增高表现多);②脑脊液的改变:a.压力增高>0.02 kPa(200 mm水柱),或大于60滴/min;b.白细胞计数>1×107/L;c.涂片见到白血病细胞;d.蛋白>0.45 g/L或潘氏试验阳性;③除外其他中枢神经系统疾病。由于大部分化疗药物不易透过血脑屏障,即使透过也难于达到杀伤白血病细胞所需的血药浓度。所以中枢神经系统成为白血病细胞的"庇护所",这是导致白血病复发的主要根源。
CNSL以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最常见,Sancho等人[1]报道CNSL在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ALL)中的发生率达26%~30%,而Vega-Ruiz等[2]报道急性髓性白血病(AML)的CNSL发病率只有3%~18%,其中又以高白细胞AML和M4、M5患者较易发生CNSL[3-5]。患者在临床上往往无症状,也可表现为头痛、头晕、复视,严重时可出现呕吐、颈项强直等颅内高压症状[6]。CNSL的治疗目前包括大剂量Ara-C或MTX的静脉注射,鞘内注射MTX,头颅照射或放化疗联合。CNSL复发后往往会出现全身的复发,应当同时进行系统性治疗。氟达拉滨联合Ara-C的化疗方案在AML的诱导缓解治疗中有较好的疗效。氟达拉滨在Ara-C前4 h应用可以提高细胞内阿糖胞苷三磷酸的浓度,从而提高Ara-C的疗效,此方案常用于继发性AML和难治复发性AML的治疗。
该患者诊断为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此亚型大约占AML的15%,易发生牙龈、皮肤或中枢神经系统的髓外侵犯,血液和骨髓特点是20%以上细胞是原始单核细胞或幼稚单核细胞,原始粒细胞可与过氧化物酶或氯乙酸酯酶反应,原始或幼稚单核细胞可与非特异性酯酶反应并可被氟化钠抑制。此患者诱导缓解期出现中枢浸润,符合CNSL只有少数在白血病的初期或首诊发生,大部分在缓解期发生的发病特点。目前复发难治性AML的基本治疗策略包括:①与原诱导治疗无交叉耐药的方案;②中大剂量Ara-C为主的方案,联合去甲氧柔红霉素、依托泊苷、氟达拉滨和米托蒽醌等;③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④预激治疗:化疗前和化疗期间使用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或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促进白血病细胞进入细胞周期,增强S期特异细胞毒药物对白血病细胞的杀灭,如老年AML患者使用CAG(阿克拉霉素,Ara-C,G-CSF)的化疗方案。但复发难治性AML患者的治疗难度大、缓解率低、总体生存期短,国内外报道CR率20%~70%[7-10]。
本例患者在中枢复发后采用中剂量Ara-C为主的诱导方案,联合IDA,MTX,VM-26和氟达拉滨,兼顾了中枢和外周系统的化疗。患者在达到完全缓解后序贯中剂量Ara-C和易透过血脑屏障的化疗药物使患者达到持续完全缓解而长期存活,为不能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患者提供了一种选择途经。目前发病时白细胞大于100×109/L或M4、M5的AML的CNSL防治已较明确,国内大多单位建议在白血病患者完全缓解后10 d内进行。临床医师应重视对急性粒单核细胞白血病的预防性鞘内注射,尽量降低CNSL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Sancho JM, Morgades M, Arranz R, et al. Practice of central nervous system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in acute leukemias in Spain. Prospective registry study[J]. Med Clin (Barc),2008,131:401-405.
[2]Vega-Ruiz A, Faderl S, Estrov Z, et al. Incidence of extramedullary diseas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promyelocytic leukemia: a single-institution experience[J]. Int J Hematol,2009,89:489-496.
[3]Huhn D, Twardzik L Acute myelomonocytic leukemia and the French-American-British classification[J]. Acta Haematol, 1983,69:36-40.
[4]Fung H, Shepherd JD, Naiman SC, et al. Acute monocytic leukemia: a single institution experience[J]. Leuk Lymphoma 1995;19:259-265.
[5]Johnston DL, Alonzo TA, Gerbing RB, et al. Risk factors and therapy for isolated central nervous system relapse of pediatric acute myeloid leukemia[J].J Clin Oncol 2005,23(23):9172-9178.
[6]李希芝,李剑,范嘉琏.白血病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及治疗进展[J]. 临床荟萃,2007,22(22):834-836.
[7]Sternberg DW, Aird W, Neuberg D, et al. Treatment of patients with recurrent and primary refractory acute myelogenous leukemia using mitoxantrone and intermediate-dose cytarabine: a pharmacologically based regimen[J]. Cancer,2000,88(88):2037-2041.
[8]Lee EJ, George SL, Amrein PC, et al. An evaluation of combinations of diaziquone, etoposide and mitoxantrone in the treatment of adults with relapsed or refractory acute myeloid leukemia: results of 8722, a randomized phase II study conducted by Cancer and Leukemia Group B[J]. Leukemia,1998,12(12):139-143.
篇10
【摘要】 目的研究白藜芦醇(RSV)对于异抗原刺激下大鼠T淋巴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方法建立SD-Wistar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急性排斥反应模型,分离受体脾脏淋巴细胞与成年供体系SD大鼠心肌细胞体外混合培养,分别给予不同剂量RSV与CSA干预,观察RSV与CSA对体外混合培养下T淋巴细胞增殖的影响;通过ELISA法检测两者对细胞因子IL-2的影响。结果RSV可以抑制共培养细胞中T淋巴细胞增殖,减低培养上清中IL-2活性,作用强弱表现出明显的剂量依赖性,与CSA有协同性。结论RSV在体外淋巴细胞培养中表现免疫抑制作用。
【关键词】 白藜芦醇; 异抗原; T淋巴细胞增殖活化
白藜芦醇(resveratro, RSV)含芪类结构的非黄酮类多酚化合物,主要来源于蓼科植物虎杖的根茎提取物,具有广泛的生理药理学作用,但对免疫系统的调节作用研究较少,我们初步探讨了RSV对异抗原刺激下T细胞活化、增殖与分化的抑制作用。
1 材料
1.1 试药与仪器白藜芦醇、大鼠IL-2 ELISA检测试剂盒、胶原酶均购自Sigma公司;GIBCO1640培养基购自Invitrogen 公司;酶标仪,BMG公司产品;细胞培养箱,Heraeus公司产品。
1.2 动物供体采用健康纯系清洁级SD大鼠,体质量约180~220g,雌性,购于西安交通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受体选用健康纯系清洁级Wistar大鼠,雄性,体质量约180~220g,购于北京试验动物中心。
2 方法
2.1 SD大鼠对Wistar大鼠异位腹腔心脏移植模型的建立供受体术前禁食8~12 h,自由进水。供受体麻醉采用氯安酮(50mg/kg)腹腔注射,手术在清洁条件下进行。
2.1.1 供体手术SD大鼠麻醉后, 由下腔静脉全身肝素化后,于胸主动脉根部切断主动脉及下腔静脉, 将心脏、肺脏以及胸腺组织联合切取。
2.1.2 供心体外修剪及心脏保存供心置于0~4℃无菌乳酸林格氏液修整, 分离升主动脉及肺动脉, 游离并结扎左肺动脉,游离保留右肺动脉,长度约6~8 mm作为流出道。将胸主动脉干上左颈总动脉分支(第2分支)修剪保留至约3 mm,做为流入道,并将胸主动脉远端结扎,上、下腔静脉和所有肺静脉一次集束结扎。制作直径为3 mm的Cuff套管,将右肺动脉穿过套管,并将动脉近端翻转包绕Cuff套管,丝线结扎固定,经Cuff套管经右肺动脉使用0~4℃无菌乳酸林格氏液供心灌注驱血。
2.1.3 受体手术Wistar大鼠麻醉后, 左腹部T形切口, 游离左肾动、静脉, 近肾门处切断左肾动静脉, 左肾切除。供心左颈总动脉与受体左肾动脉以袖套法吻合,受体左肾动脉末端套入供心左颈总动脉(第2分支),将供心右肺动脉Cuff套管插入受体左肾静脉结扎固定。依次开放左肾动脉、左肾静脉,供心节律性收缩后,关腹,自由进食饮水。
2.2 受体Wistar大鼠淋巴细胞分离与培养
2.2.1 受体Wistar大鼠无菌脾细胞悬液制备术后第7天,处死大鼠消毒后,无菌开腹取脾,Hanks液洗涤,剪碎脾脏、研磨,过40目滤网,制备受体Wistar大鼠无菌脾细胞悬液。
2.2.2 淋巴细胞分离与培养受体Wistar大鼠无菌脾细胞悬液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Hanks液洗涤两次,RPMI1640培养液将细胞配成5×106/ml的细胞悬液备用,置于37℃,5%CO2的恒温培养箱中孵育。
2.2.3 大鼠心肌细胞原代培养及模型建立[1]无菌解剖供体系SD大鼠心脏,经Langendorff灌注架37℃连续灌注无钙台氏液 60 ml, 消化酶30 ml循环灌注12 min,再用含0.06 mol/L Ca2+的台氏液60 ml灌注。在含100 μmol/L Ca2+的KB液中剪碎心脏,37℃轻摇10 min,200 μm滤网过滤,将滤液900 r/min离心1 min,弃上清,加入含500 μmol/L Ca2+的KB液900 r/min离心1 min,再用含1 mmol/L Ca2+的KB液重复1次, 用差速贴壁分离法纯化并于血细胞计数板上计数, 1640完全培养液调细胞浓度为2×107/ml。分两培养瓶,其中一瓶内加入丝裂霉素(25 mg/ml)去增殖活性备用。
2.2.4 大鼠脾细胞悬液加入经丝裂霉素处理的大鼠心肌细胞共培养用1640完全培养液配成1×106/ml的大鼠脾细胞悬液100 μl加入1640完全培养液调配成浓度为2×107/ml大鼠心肌细胞培养液100 μl,加IL-2(20 U/ml)加双抗(青霉素100 mg/L,链霉素100 万U/L)。
2.3 实验分组每孔加入不同浓度RSV、CSA培养,A:空白; B: CSA 100 nmol/L;C1: RSV 50 μmol/L; C2: RSV 100 μmol/L; C3: RSV 25 μmol/L; D: CSA 100 nmol/L, RSV 50 μmol/L; E: CSA100 nmol/L, RSV 37.5 μmol/L。
2.4 实验组内加入不同干预药物共培养细胞中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各试验组共培养5 d后。吸取细胞悬液,离心收集上清液, 置-20℃冰箱保存备用,进行IL-2活性测定,分离淋巴细胞,RPMI-1640不完全培养液洗涤2次, 加入RPMI-1640不完全培养液5 ml, 将淋巴细胞悬液通过尼龙柱除去B淋巴细胞,贴壁法去除单核细胞,完全培养液配成5×106/ml,设阴性对照孔(RPMI-1640不完全培养液),每孔反应总体积100 μl,每孔设4个复孔,每孔加入20 μl MTT溶液(5 mg/ml),培养4h,然后加入DMSO 150 μl,充分振荡后,全自动酶标仪490 nm波长进行比色分析,测定此波长下的光密度值OD值,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1-(实验组OD值- 空白OD )/(阴性对照组OD值- 空白OD)]×100%。
2.5 IL-2活性的测定 无菌制备活的正常未手术Wi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制成5×106/ml细胞悬液,加入ConA使其终浓度为5 μg/ml,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 h,收集细胞,离心洗涤2次,用完全RPMI1640配成0.5×105/ml细胞悬液,作为检测IL-2活性的反应细胞。
取-20℃保存的IL-2上清液,并做1/2和1/4的稀释,在96孔平底培养板中,每孔加入IL-2上清液或不同稀释度的IL-2的上清液100 μl及上述作为反应细胞正常未手术Wistar大鼠脾淋巴细胞100μl,对照组不加IL-2上清,加100 μl 1640培养液。每组各设5个复孔,置37℃,5%CO2培养箱中培养48h,每孔加MTT(5 mg/ml)10 μl,继续培养4h吸100 μl上清液,加入酸化异丙醇100 μl(0.01 mol/L),充分振荡10 min后,全自动酶标仪用560nm波长进行比色分析。
2.6 统计学分析本实验数据采用统计软件包SPSS12.0处理,以±s表示,多样本单因素方差分析(one way-ANOVA), 重复资料组间比较MANOVA检验,P
3 结果
3.1 加入不同干预药物对共培养细胞中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的影响结果见表1表1 实验组内加入不同干预药物共培养细胞中T淋巴细胞增殖抑制率
3.2 加入不同干预药物对共培养细胞上清中IL-2活性的影响见表2表2 实验组内加入不同干预药物共培养细胞上清中IL-2活性的测定
4 讨论
异位腹腔心脏移植是一种简便、实用、有效的观察排斥反应发生机制的动物模型,一直用于器官移植后的免疫排异反应研究。 SD与Wistar大鼠为封闭群大鼠, 是一种高排斥反应的组合,SDWistar的同种异体移植可以引发强烈的急性排斥反应, 本实验移植模型术后5日移植心脏镜下:移植心脏组织内排斥反应的强度(Standford标准分级)2级及其以上53例(60例)。
本实验首先建立SD-Wistar大鼠腹腔异位心脏移植模型,5 d后取已发生急性排异反应受体Wistar脾脏分离脾细胞(单个核细胞)作为反应细胞,同时分离供体系SD大鼠单个心肌细胞经丝裂霉素C处理后作为刺激细胞,体外持续刺激受体Wistar脾脏分离脾细胞,作为心脏移植后急性排异反应的体外模型,观察RSV对T淋巴细胞的作用。
脾细胞中含有大量的单个核细胞, 而后者含有大量的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当混合培养MHC抗原(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不一致时,它们作为抗原呈递细胞(Antigen presented cells,APC)激活T辅助(Th)细胞,同时释放IL-1,进一步激活Th细胞,出现增殖,分化,产生细胞毒T细胞(CTL)破坏心肌细胞, 产生效应T淋巴细胞释放IL-2、γ-IFN、TNF等,促进心肌细胞表面表达MHC 类抗原,MHC 类抗原可被CTL识别而导致心肌细胞的破坏,MHC 类抗原可激活Th细胞,促进T细胞增殖、分化,正反馈性加强上述反应,产生急性排异反应,最终结果为对心肌细胞的杀伤和淋巴细胞的大量增殖,模拟了体内急性排异反应过程[2]。
本实验也观察到该模型的确可引起T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因子的改变,达到了模拟心脏移植后体内急性排异反应的目的。CSA及RSV在本模型下可以改变T细胞增殖以及细胞因子的浓度,同时观察到RSV对活化的T淋巴细胞增殖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但离体实验中发现其作用强度差于环孢霉素A,其作用有一定的剂量依赖性,但当其离体细胞培养浓度等于或低于25 μmol/L时作用微弱,与空白组无显著性差异,当RSV 50 μmol/L与环孢霉素A100 nmol/L合用时抑制效果优于两者同浓度单用,当联合应用两者时,保持环孢霉素A100 nmol/L培养浓度将RSV浓度减少至37.5 μmol/L时,其抑制效果无显著性差异。
白细胞介素2(IL-2)主要由活化T细胞分泌产生,而它又促进着T细胞的进一步活化与增殖;IL-2通过自分泌或旁分泌途径与IL-2受体结合而刺激淋巴细胞增殖及IL-2的进一步分泌而起作用,IL-2在急性排斥反应是调节T细胞增殖分化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细胞因子,IL-2促进移植后免疫排斥反应发生、发展,并妨碍着免疫耐受的成功诱导和维持。本实验观察到RSV对体外混合培养上清中IL-2作用强度弱于CSA,但与CSA合用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RSV能双向调节T淋巴细胞的增殖,低浓度促进抗CD3、抗CD28所诱导CD8+和CD4+T淋巴细胞增殖,高浓度抑制增殖, 对于CTL细胞的增殖和NK细胞毒活性的激活具有同样的效应。试验中发现RSV (0.75~6 μmol/L)剂量依赖性地促进小鼠T淋巴细胞的增殖和白细胞介素2的产生; RSV (25 mmol/L)能明显抑制T细胞的增殖和溶解细胞的产生[4],抑制IL-2基因的表达。RSV的免疫调节机制比较复杂,可能是几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也可能还有到现在还未知的其他途径的作用结果[5]。
参考文献
[1] 王亭忠,席雨涛,吴格如. 大鼠成体心肌细胞的分离和培养[J]. 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5,25( 17):1544.
[2] 马涛, 胡 军, 蔡振杰,等. 体外混合淋巴细胞培养对心脏移植急性排斥反应的监测作用[J].第四军医大学学报,2006,27(1):27.
[3] Rogers EA.Lympholcine requirement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specific cytotoxic T cells from single precursor[J].EUR J Immunal1991,24(13): 10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