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细胞肺癌范文
时间:2023-03-24 08:39:5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细胞肺癌,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分期:目前有两个系统用于SCLC的分期:由美国退伍军人肺癌研究组(VALG)制定的分期系统将患者分为局限期和广泛期。还有改良的TNM分期系统。目前TNM分期在SCLC主要应用于需要外科切除者的分期,VALG分期主要应用于非手术者分期。
1.1手术 在SCLC被认识的早期,手术被认为是唯一有效的治疗手段。然而术后5年生存率小于1%。英国医学研究委员会于1973年报道一项随机研究比较了没有发现胸外转移的患者单纯手术和单纯胸部放疗的效果。放疗组的中位生存期明显长于手术组(10个月比7个月;P=0.04)[3]。后来联合应用放化疗治疗SCLC总体生存期依然不长,大家不得不重新认识手术在SCLC中的地位。发现把手术作为基本治疗的Ⅰ期的SCLC生存期明显延长,很多大于两年。既往手术效果不佳应该与病例选择偏晚有关。因此早期SCLC应尽早手术。 1.2放化疗 20世纪70年代环磷酰胺+阿霉素+长春新碱(CAV)方案化疗被人们认可。20世纪80年代EP方案用于SCLC的治疗。日本Fukuoka的研究直接对比了EP和CAV方案治疗初治SCLC的疗效,其中LS-SCLC患者146例,化疗4周期后序贯放疗,结果CAV与EP治疗的局限期SCLC患者2年生存率分别为15%和21%,无显著差别,但CAV组白细胞减少和神经毒性较明显。因此EP取代CAV成为治疗SCLC患者标准化疗方案[4]。
20世纪90年代确立了放疗在小细胞肺癌中的地位,使放化疗联合治疗成为LS-SCLC标准治疗模式。在1992年的一项对比化疗和化放疗联合治疗LS-SCLC,包括了11项随机临床试验共1911个病例,结果显示与化疗相比,联合化放疗能明显增加局部控制率25.3%,联合治疗也增加2年生存率(OR 1.53,P
2广泛期小细胞肺癌(ES-SCLC) 的治疗
化疗是ES-SCLC的标准治疗。对脊髓压迫,上腔静脉压迫综合征等肿瘤急症,放疗能迅速缓解症状。EP方案为ES-SCLC一线治疗方案。卡铂常常用来代替顺铂组成联合化疗方案。EC或EP方案均可作为ES-SCLC的标准治疗方案。对广泛期小细胞肺癌初治治疗后获得CR或PR者推荐全脑预防性照射。
3 复发难治性小细胞肺癌的治疗
尽管SCLC中一线化疗有效率高,但缓解期通常都很短。因此二线治疗为姑息性治疗。对于复发难治性SCLC无标准治疗方法。一线治疗敏感的患者6个月以上复发可以再次给予原方案,对于其他的患者多推荐拓普替康单药治疗,也可进行临床试验。
4结论
自20世纪80年代确立了EP方案为标准化疗方案后,SCLC的生存期明显延长。包括手术在早期SCLC中地位的重新确立,使早期SCLC生存期明显延长;胸部放疗的加入,放疗时机的选择,PCI在SCLC的应用。但SCLC的长期生存率依然很低,仍需我们继续努力。
参考文献:
[1]Jame Abraham , James L.Gulley ,Carmen J.Allegra 主译 曹邦伟.贝塞斯达临床肿瘤学手册.原书第3版.61.
[2][美]莱斯利・索宾,[加]玛丽・高斯伯德罗维兹,[德]克里斯坦・维特金德,主编.周清华,孙燕,主译.第7版.恶性肿瘤TNM分期,143 .
[3]石远凯.肺癌诊断治疗学.2008.7.
篇2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X线表现;CT表现
1临床资料
本组男性140例、女性40例,年龄在19~81岁,平均年龄约为45.8岁,36~40岁发病率最高,均有X线胸片或胸部CT为依据,经X光引导下穿刺取病变组织活检,痰检、纤支镜检及手术病理证实为小细胞肺癌。临床上有咳嗽、胸痛、痰中带血,消瘦等症状。
2主要X线及CT表现
180例小细胞肺癌,右肺100例、左肺80例,其X线及CT表现如下:
2.1肺门、纵隔型
X线表现:肺门或纵隔边界清楚肿块,密度均匀。多呈分叶状,少数表现为肺门结构不清 。
CT表现:以肺门、纵隔肿块为主共108例,单侧肺门肿块65例、双侧者43例,难以分辨原发灶和肺门、纵隔淋巴结转移。
2.2周围肿块型
X线表现:肺内病灶呈结节状或肿块状,可有分叶。边缘光滑或有毛刺,均有深分叶或短毛刺。
CT表现:肺实质内肿块或结节状为主要表现,均有深分叶或切迹,共45例,同侧肺门淋巴结有肿大32例,纵隔淋巴结肿大13例,远侧有阻塞改变3例。
2.3气道阻塞型
①表现为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② CT表现为阻塞性肺炎或阻塞性肺不张共22例,其中阻塞性肺炎改变8例,一侧性肺不张9例,上叶肺不张5例,隐约可见肺门肿块3例,肺内原发灶及转移淋巴结轮廓不清。
2.4胸水型
①X线表现为中量或少量积液,纵隔未见明确移位。②CT表现为中量或少量积液,纵隔未见移位,肺门隐约可见肿块,共5例。
180例中肺转移100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共145例,脑转移5例,肝转移7例,肋骨转移3例,胸膜转移10例。
3讨论
小细胞肺癌好发于较大支气管粘膜下、沿长轴方向生长。故多为中央型并迅速穿破支气管壁外生长,常转移到淋巴结,形成肺门与纵隔肿块,文献报告当小细胞肺癌被确诊时70%~90 %病人已有淋巴结转移。[1]本组病例肺门及纵隔淋巴结转移共145例,约占80%。小细胞肺癌的另外一个特点是阻塞症状较轻,由于小细胞肺癌早期多在支气管粘膜下沿长轴方向生长,而极少露出粘膜面、较为完整的纤毛上皮仍能把分泌物排出,故不易造成肺阻塞性改变[2]。本组病例表现为阻塞性一侧肺不张为9例,占5%。由于小细胞肺癌恶性程度高,早期发生转移,不适合于手术切除,预后的判断通常以淋巴结转移的情况作为依据,比以原发肿瘤的大小为依据更有价值。
3.1诊断要点
依据临床症状、体征及影像学表现一般可诊断,CT及X线引导下介入穿刺及纤支镜活检和脱落细胞学检查可获得病理诊断。
3.2鉴别诊断
需与肺结核(尤其是结核球)、肺部良性肿瘤、支气管腺瘤(低度恶性)、纵隔恶性淋巴瘤鉴别。
结核球好发于上叶尖后段与下叶背段、大小多为2~3cm、轮廓多较光滑整齐、密度较高欠均匀,结核球的邻近肺野可见散在的增殖性或纤维性病灶,称之为卫星病灶。
肺部炎症,一般炎症经抗生素治疗效果明显。而阻塞性肺炎经抗生素治疗吸收缓慢、不完全吸收或吸收后又在同一肺叶内反复出现。
肺部良性肿瘤、最常见的是错构瘤。以肺内孤立结节状影较多见,边缘清楚,无明显分叶、部分病灶内有钙化、典型的钙化呈“爆米花”。
恶性淋巴瘤多为双上纵隔增宽、边缘呈“波浪状”或分叶状、一般无钙化、对放射治疗敏感。
炎性假瘤X线表现为团块状影、其形态多种多样、可呈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密度均匀、边缘光滑、病灶分布可为大灶性、节段性或肺叶性或有跨段及跨叶现象[3]。
3.3治疗方法的比较与选择
肺癌一般首选手术治疗,对于早、中期肺癌及部分无明显禁忌的病人亦可在充分准备的情况下行手术治疗。由于小细胞肺癌的特点是病灶呈结节状或肿块状、原发灶小、纵隔、肺门淋巴结肿大明显、应首选化疗、再行手术、术后再结合化疗及其他治疗。因此,综合治疗可显著提高肺癌的5年生存率。
参考文献
[1] 汤钊猷.现代肿瘤学 第1版 上海:上海医科大学出版社 1993.617.
篇3
一、资料与方法
1.观察指标:术后详细记录患者病情变化,比较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生活质量。(1)疗效评价:治疗结束后1~2个月对患者进行近期疗效评价,采用世界卫生组织(worldhealthorgani-zation,WHO)标准根据患者治疗前后胸部CT的变化评价肿瘤灶退缩情况,采用实体瘤疗效评价标准(responseevaluationcriteriainsolidtumors,RE-CIST),完全缓解(completeresponse,CR):至少维持4周以上的肿瘤完全消退并且未出现新的病灶;部分缓解(partialresponse,PR):至少维持4周的不少于50%的肿瘤消退并且未出现新的病灶;无变化(nochange,NC):肿瘤消退不足50%或出现肿瘤增大且增大幅度不超过25%;病变进展(progressivedisease,PD):肿瘤增大幅度超过25%或伴随新病灶的出现,总有效率=CR+PR[6]。(2)不良反应的评定:化疗相关毒性反应按WHO通用毒性标准,放疗反应标准以放射肿瘤学协作组(radiationtherapyon-cologygroup,RTOG)标准为准[7]。(3)生活质量评定:采用生活质量核心问卷(30-ItemCorequalityoflifequestionnaire,QLQ-C30)进行评分[8],分别对两组患者治疗前、结束、治疗后1个月的生活质量进行评定。
2.统计学方法:采用SPSS21.0软件进行数据处理,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两组患者的近期疗效比较:序贯放化疗组的总有效率为58.0%,同期放化疗组为8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两组患者的不良反应比较:两组主要不良反应包括可逆性骨髓抑制、急性放射性肺炎和急性放射性食管炎,同期放化疗组的Ⅲ~Ⅳ级恶心和呕吐发生率(52.0%)明显高于序贯放化疗组(30.0%,P<0.05);同期放化疗组的Ⅲ~Ⅳ级白细胞减少发生率(64.0%)明显高于序贯放化疗组(42.0%,P<0.05);同期放化疗组Ⅲ~Ⅳ级血小板减少发生率(42.0%)明显高于序贯放化疗组(18.0%,P<0.05);同期放化疗组放射性食管炎Ⅲ~Ⅳ级发生率(48.0%)明显高于序贯放化疗组(26.0%,P<0.05),两组Ⅲ~Ⅳ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2)。
2.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的QLQ-C30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时,同步放化疗组的躯体功能及总健康状况评分明显低于序贯放化疗组(P<0.05),治疗1个月后,同步放化疗组显著高于序贯放化疗组(P<0.05,表3)。
三、讨论
目前,随着老龄化人口的增多,NSCLC的发病率越发凸显,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关注。诊治过程中绝大多数NSCLC患者已经处于不能进行手术治疗的Ⅲa或Ⅲb期,故只能进行放疗或者化疗治疗[9]。单纯的放疗或者化疗疗效较差,中位生存期较短,5年及以上的生存率仅为10%[10]。治疗不成功的主要原因是原发病灶未得到控制和出现远处转移,因此采取综合性的放化疗对提高NSCLC的局部控制以及降低远处转移具有重要意义。Ⅲa或Ⅲb期NSCLC的治疗目标主要是降低远处转移和提高局部控制,主要治疗手段为放疗与化疗结合的方式,分别为同期放化疗、序贯放化疗和交替放化疗,其中交替放化疗主要用于小细胞肺癌(smallcellcancer,SCLC),鲜有用于治疗NSCLC的报道。
目前,NSCLC的治疗主要有同步放化疗和序贯放化疗,前者在放疗的同时进行化疗,后者为放疗后进行化疗,其中化疗方案主要有长春瑞滨联合卡铂和(或)顺铂、吉西他滨联合顺铂、紫杉醇联合顺铂等。为比较同期放化疗和序贯放化疗对于局部晚期NSCLC患者的效果,本研究结果显示,序贯放化疗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58.0%,同期放化疗组为80.0%,同期放化疗明显优于序贯放化疗(P<0.05),主要是由于两者同期进行具有协同作用。
篇4
关键词:肺癌;靶向治疗;护理
肺癌靶向治疗指基于患者基因型,使用特定的靶向药物,特异性杀伤肺癌细胞,从而达到治疗肿瘤的目的。研究证实,肺癌靶向治疗的疗效显著优于传统的化疗,延长了患者的生存时间[2]。更重要的是,靶向治疗为口服药物治疗,患者住院时间短或者不住院,仅进行门诊随访。这就对护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在患者用药指导、健康教育、心理护理、不良反应护理等多方面积极作为,从而增强靶向治疗疗效并减少其毒副作用。
1 用药指导
服用靶向药物的方法:厄洛替尼150 mg口服,1次/d;吉非替尼1片(250 mg),1次/d。至少在进食前1 h或进食后2 h服用,服药前后1 h不再服用其他药物,并尽量进食,以促进药物的充分吸收[3]。在治疗过程中尽量不使用胃酸抑制药物,以免影响药物的正常吸收。对于吞咽困难的患者,可将片剂置于半杯饮用水中,无需压碎,搅拌至完全溶解后即可饮下药液,再以半杯水冲洗杯子后将水饮下,也可将溶解后的药液通过鼻饲胃管注入。如出现漏服现象,漏服后的第2 d不可补服。持续用药直到医生判断的疾病进展或出现不能耐受的毒性反应。在用药期间均定期随访观察,并接受护理指 导[4]。
2 健康教育
靶向治疗是一种全新的肿瘤治疗方法,患者和家属要花更多的时间来接受和认可,因此治疗前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向患者及家属进行直接讲解,并利用文字、图片、观看录像等进行宣教。①让患者及家属消除对靶向药物的恐惧感,②也要使患者及家属对于靶向药物可能带来的毒副作用有充分的心理准备[5]。更重要的是,通过健康教育,树立全程化管理的理念,对服用靶向药物治疗的患者进行全程化用药指导和随访指导。由于靶向治疗为口服药物,患者可能会在出院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不会再次入院,而是通过门诊进行随访。这就要求在初次用药之前护理人员做好充分的健康教育,以免患者出院后不知如何进行病情的观察,出现毒副作用也不知道该如何处理。
3 心理护理
由于靶向治疗药物为口服药,且为一种新型治疗手段,患者及家属对该药疗效、经济负担均有较重的思想顾虑。因此,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尤为重要。护理人员应积极主动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沟通,详细介绍该药的作用、副作用,在国内外使用的状况,并请接受过该药物治疗已取得较好疗效的患者现身说法,使其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消除思想顾虑,并且告诉患者者要及时治疗,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提高生存质量[6]。同时做好家属情感上的支持,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疏导,鼓励患者家属积极参与治疗过程,在整个护理过程中应始终与患者保持良好的沟通和交流,建立良好的护患关系,从而取得患者的信任,提高患者服药的依从性。对于使用靶向药物期间可能出现的毒副作用,如皮疹、腹泻、口腔溃疡、恶心呕吐等,提前向患者及家属说明,使其有心理准备,进一步提高患者的依从性。
4 不良反应护理
护理人员应该通过加强自身学习熟知肺癌靶向治疗可能存在哪些并发症,并掌握对其进行评估和处理的技术。管理靶向治疗不良反应的最佳手段是早期发现、早期干预。良好的患者教育有助于减少毒性反应、使疗效最大化[7]。常见的不良反应有皮肤反应、腹泻、口腔溃疡,少见而致命的不良反应主要为间质性肺炎,详述如下。
4.1皮肤不良反应护理 皮肤反应是服用靶向治疗药物后最常见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皮疹,皮肤瘙痒,皮肤皴裂,皮肤干燥和皮肤脱皮,皮疹发生时间多在服药后1 w出现,呈普通皮疹或痤疮样囊泡型皮疹,主要分布在面部、颈部、躯干和头皮,痤疮样囊泡型皮疹同时伴有轻中度的皮肤干燥和瘙痒[8]。密切观察患者服药后的皮肤情况,经常询问患者是否感到皮肤干燥和瘙痒,并详细记录症状出现的时间、部位、范围。此时如果患者能耐受,无需停药,局部外用抗痤疮制剂,必要时口服四环素类药物。嘱患者一旦出现上述情况避免抓挠,勿用碱性肥皂和粗毛巾擦洗,局部禁擦刺激性药物。局部可用清水清洗,保持皮肤清洁。嘱患者衣着宽松柔软,外出时避免强烈日光照射。对出现皮疹的患者做好心理护理,使其更好地配合治疗[9]。如果重度皮疹患者出现局部感染,则应嘱患者注意保持皮肤清洁,避免应用酒精等刺激性消毒剂,局部应用百多邦软膏,暂停口服吉非替尼,可服用罗红霉素1 w,若症状缓解后可请医生评估是否可继续治疗。
4.2腹泻不良反应的护理 服用靶向药物的患者腹泻发生率较高,在40%左右,表现为大便次数增多,不成形,也有出现严重腹泻者,部分患者会表现为腹泻与便秘交替出现。观察并记录腹泻的次数、性状、颜色和量,并立即报告医生。并报告医生,轻者可口服补液盐,或予思密达1 g冲服,3次/d,至腹泻停止;重者先口服易蒙停2片,以后每2 h口服1片,至腹泻停止12 h后停服[10]。对腹泻严重者监测水电解质情况,适当补充水电解质,维持水电平衡。全身症状明显者要到医院进行静脉补液,补液的同时,对患者进行肾功能及血电解质包括血钾的监测。腹泻严重者可用高锰酸钾液坐浴,然后涂上红霉素软膏或抗菌药物软膏保护,减轻疼痛,促进愈合。嘱患者着棉质内裤,入厕时嘱家属陪同,避免摔倒,便后注意清洗肛周并涂擦鞣酸软膏。进食高纤维素、高蛋白食物和足够液体,避免辛辣、刺激的食物,少吃产气、粗纤维、豆类、牛奶等食物。嘱患者多休息。
4.3口腔溃疡护理 口腔溃疡在肺癌靶向治疗患者中的发生率高,对于出现口腔溃疡的患者,护理的要点如下:嘱患者每日观察患者口腔黏膜的颜色,溃疡大小,有无出血等;使用软毛牙刷,避免硬毛牙刷二次损伤溃疡部位;保持口腔清洁,于饭前、饭后漱口(应用复方替硝唑漱口液或1∶5000呋喃西林溶液),预防口腔继发感染,也可以局部予口腔溃疡贴保护[11];饮食要清淡,多吃水果、新鲜蔬菜,多饮水,进食高蛋白、高热量、高维生素的半流质或口服肠内营养液,少食多餐,进食速度适中,戒除烟酒,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口腔溃疡。
4.4间质性肺炎护理 间质性肺炎是肺癌靶向治疗药物少见但致命的不良反应。日本学者Okamoto et al报道了首例因服用吉非替尼导致严重间质性肺炎而死亡的病例。患者用药8 d后即出现呼吸困难,尽管给予大剂量类固醇激素治疗,但仍于给药13 d后死亡。美国FDA的研究发现,在美国使用吉非替尼的患者中间质性肺炎的发生率为1%,其中约1/3患者死于间质性肺炎。预防EGFR-TKIs所致的间质性肺炎是改善该类患者预后的关键。从护理的角度,一定要高度警惕服用靶向药物的患者是否出现明显的气促、喘累加重,一旦出现上述表现则需要建议患者立即至医院就诊,行相关检查明确是否存在间质性肺炎。
5 总结
肺癌的治疗已经进入精准医疗的时代。肺癌靶向治疗是精准医疗的典型代表。在靶向治疗如火如荼开展之时,护理人员更应该主动作为,熟悉靶向治疗的原理及可能伴随的毒副作用,从而主动出击,使患者第一时间发现副作用的存在并及时干预,从而增强靶向治疗的疗效的同时减轻毒副作用。
参考文献:
[1]王鑫,支修益.2009年非小细胞肺癌分子靶向治疗新进展[J].中国处方药,2010,4(97):42-44.
[2]周道安.新编肺癌综合治疗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9:268-294.
[3]刘英,付萍.厄洛替尼不良反应的干预及护理[J].实用药物与临床,2008,11(3):179-180.
[4]杨剑霞.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培美曲塞化疗的护理[J].护理学报,2007,14(2):78-79.
[5]胡欣.应用靶向药物厄洛替尼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护理体会[J].天津护理,2009,17(6):323-324.
[6]董俊玲,崔义才,孙振晓,等.肺癌患者的社会支持与希望的相关性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5,18(3):189-190.
[7]腾英,赵金奇.24例非小细胞肺癌晚期易瑞沙分子靶向治疗的观察及护理[J].华北煤炭医学院学报,2010,12(2):252.
[8]黄霜,喻碌瑞,郝丽琼.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联合化疗治疗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护理[J].肿瘤预防与治疗,2009,22(1):76-77.
[9]孙燕.分子靶向治疗的不良反应和对策[J].癌症进展杂志,2009,7(4):387-391.
篇5
1 表皮生长因子(EGFR)受体为靶点
1.1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
约70%左右的癌症患者EGFR表达阳性,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阳性表达率高达40%~90%[3]。EGFR—TKIs直接作用在酪氨酸激酶结构域的三磷酸腺苷(ATP)结合位点,干扰ATP的结合,抑制酪氨酸激酶的磷酸化阻断信号传导,目前临床应用的EGFR抑制剂有吉非替尼、厄洛替尼以及2011年上市的一种新型EGFR-TKIs—埃克替尼。2010年NCCN指南指出对于有明确EGFR活化突变或基因扩增的晚期、复发或转移非鳞状细胞NSCLC,也推荐厄洛替尼或吉非替尼作为一线治疗。埃克替尼作为高选择性小分子抗肿瘤靶向治疗药物,其III期临床实验显示:埃克替尼组的无疾病进展期中位数为137天,吉非替尼组102天;疾病进展时间中位数:埃克替尼组154天,吉非替尼组109天;且毒性方面可能更优[4]。
1.2 抗EGFR单克隆抗体
临床上应用于肺癌的抗EGFR单克隆抗体主要是西妥昔单抗,主要通过与EGFR更高亲和力的结合来竞争性阻断包括表皮生长因子(EGF)在内的其他配体与EGFR的胞外区域结合来达到抑制肿瘤生长的作用[5],NCCN 指南把西妥昔单抗联合长春瑞滨/顺铂方案作为晚期NSCLC 的一线治疗选择之一,但为2B 类推荐级别。
2 肿瘤血管生成抑制剂
1971年,Falkman等人首先发现肿瘤的生长有赖于肿瘤组织的血管生成,如果没有血管的营养支持,肿瘤超过1mm3~2mm3就不能生长。抗血管生成药物可以通过抑制肿瘤血管生成来控制肿瘤的生长。贝伐单抗(Bevacizumab)是重组的人源化单克隆抗体,在2011年NCCN指南中将其联合化疗作为对EGFR突变阴性或未知且体力状态评分0~1分的非鳞状细胞NSCLC(无咯血史)推荐方案之一。其它以抗血管为靶点的药物如舒尼替尼(Sunitinib)、索拉非尼(Sorafenib)、凡德他尼(Vandetanib)及我国自主研发的“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恩度(Endorstar)等,但目前的临床研究尚无显著优势。
3 ALK 酪氨酸激酶抑制剂
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naplastic lymphoma kinase,ALK)是在NSCLC中新发现的一种酪氨酸激酶靶点,约有4%的NSCLC人群可发现由于染色体重排所引起ALK的异常激活,导致一种致癌融合蛋白激酶(EML4-ALK)的表达[6]。克卓替尼(Crizotinib)是首个获FDA批准的用于ALK异常的晚期NSCLC患者的口服ALK抑制剂于2011 年8 月批准其用于治疗具有ALK 重排突变(如ALK 阳性)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NSCLC 患者,2012年NCCN指南也推荐其用于治疗ALK 阳性的晚期NSCLC 患者的一线治疗。
4 多靶点联合抗肿瘤治疗
肿瘤的发生发展过程受多种信号通路调节,一种信号通路有可能介导多种肿瘤细胞的发展,单用一种特异性阻断某信号通路的靶向药物的作用有限,易产生耐药性。如EGFR TKIs,虽然多数患者最初对此有效,但几乎所有患者最终都会对它产生抵抗[7]。近年来多靶点联合治疗成为研究热点。应用较多的阻断VEGFR和EGFR信号通路的药物组合的临床研究有贝伐单抗与西妥昔单抗联合、利妥昔单抗联合沙利度胺、培美曲塞等,疗效确切且并未增加毒副作用,这无疑为癌症的治疗提供了新的方向。
参考文献
[1]郭其森,朱栋元.晚期非小细胞肺癌靶向治疗进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2;2(14):9-10.
[2]曾益新,张晓实,刘强.分子靶向治疗:肿瘤治疗的里程碑[J]. 癌症. 2008;27(8) : 785-787.
[3]Do H,Krypuy M,Mitchell PL.et a1.High resolution melting analysis for rapid and sensitive EGFR and KRAS mutation detection in formalin fixed paraffin embedded biopsies[J].BMC Cancer.2008;21(8):142-l55.
篇6
【关键词】小细胞肺癌 CT诊断 CT表现
【中图分类号】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005-0515(2010)008-044-02
小细胞肺癌(small cell lung cancer ,SCLC),是一种高度恶性的肺部肿瘤,其发病率在肺癌中占20%~30%【1】。这种肿瘤发展很快,预后较差,通常以血行和淋巴管转移为主。近年来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尽早采取合理有效的治疗方法可以延缓患者的病情、减轻病人的痛苦、延长病人的生命。所以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就显得尤为重要。为探讨CT表现在小细胞肺癌诊断中的价值,提高小细胞肺癌的早期诊断率,现对我院32例小细胞肺癌进行回顾性总结。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取我院32例小细胞肺癌确诊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患者20例,女性患者1例。年龄在32~4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3岁,病程在20天~2年之间,平均6个月。其中经术后确诊者12例,经皮穿刺活检者30例,少数患者是经过多项检查后才确诊的,多数患者是经反复检查才得以确诊。根据术后的标本检查,结合影像学资料(本处主要是CT检查),小细胞肺癌大体可分为两种类型,周围肿块型和中央型。
1.2 方法:我院CT机器为美国GE―Prospered―AI型螺旋CT,检查扫描层厚、层间距均为10mm扫描【2】,其中部分病例实行病变层面的薄层(1~3mm)扫描图像的重建和增强CT扫描。
2.结果
本组讨论的患者中,周围肿块型共计10例,中央型22例。32例患者中经过CT检查、CT结合经皮穿刺活检确诊、经皮穿刺活检检查阳性结果见表1。
2.1周围肿块型:本组10例患者在其CT图像中均可发现4级以下支气管源性肿块,其中直径≥5cm者6例,表现为肿块的边缘比较光滑,类似良性肿瘤表现者,其表现为:周围血管集束征阳性并可以推移,有3例被误诊为良性病变。在CT薄层扫描重建图像后,增强效应阳性(CT值上升了30HU以上)患者2例,在同侧纵膈或者肺门的淋巴结肿大者5例,在患者术后取病理观察中,可见肿块已穿透支气管壁并开始向周围组织侵犯迹象,镜检癌细胞呈现堆积性生长、并有周围肺组织受到压迫出现肺不张的表现,但未见到渗出性改变。在本组10例患者中有1例在术前诊断明确,其余9例均为CT结合经皮穿刺活检证实。
2.2中央型:中央型小细胞肺癌的CT图像表现为纵膈、肺门肿块者11例,其图像特点:广泛的纵膈、肺门淋巴结增大所形成的纵膈固定或者以支气管为中心的纺锤形肿块。其他11例无明显肺门肿块表现,但可见肺门周围的支气管和血管的纹理增加、增浓现象,在CT的薄层扫描中可见到支气管壁增厚者10例,杵状增粗者4例,支气管壁毛糙者6例,此外还有少数病例伴有阻塞性肺炎和肺不张的表现,在做薄层增强扫描情况下,可见到肿块与单一的淋巴结坏死,与肺癌类似。在对术后的标本观察时可见肿瘤皆起源于3级支气管以上,并沿支气管的管壁生长,以管壁外侧生长为主,造成支气管的管腔狭窄,但未阻塞支气管。与鳞癌、大细胞未分化癌、腺癌等肺癌相比,小细胞未分化癌虽然会出现广泛的纵膈、肺门的淋巴结转移,但是出现完全性肺不张的情况较少,且肺泡壁的结构往往不会破坏。起源于段支气管的小细胞肺癌的表现较特殊,其癌肿可以沿着支气管壁的横向和纵向生长,从而形成纺锤肿块。
3、讨论
3.1中央型小细胞肺癌 中央型SCLC约占SCLC的80%,易发生淋巴转移和血行转移,在CT诊断中需与以下几种疾病相鉴别【3】:①中央型NSCLC,阻塞性肺气肿、肺不张、肺炎较为多见,且患者的年龄偏大,病理多为鳞癌。②纵膈淋巴瘤:两侧上纵膈多呈波浪状增宽是在平片中的表现,CT多表现为前纵隔呈弥漫性的软组织肿块,但在肺门处的淋巴结肿大不明显,而且肺内的浸润灶不很明显。③结节病:表现在两侧肺门的淋巴结呈对称性的肿大,而当肺内出现病变时,则肺门的淋巴结会减小,且本病的病程较长,症状轻,临床上不难鉴别 。
3.2周围型小细胞肺癌周围型SCLC的特点是病灶较小、转移早、征象少,但是该种类型在CT上的表现不如中央型SCLC明显,不具备特异性,因此在临床上确诊有一定的难度,需要做病理检查,经综合分析各类征象会提高临床的诊断水平。
SCLC在CT的表现上有一定的特征【4】,如果能够对CT表现进行综合性的分析,并能结合临床表现及其生物学特点,可以对大部分患者做出诊断或提出疑诊,再进一步结合CT导向的经皮穿刺活检,可以进一步提高SCLC的诊断率
参考文献
1. 周瀚,余建群,杨志刚.小细胞肺癌的CT表现特征[J].临床放射学杂志,2004,23(4);297-300
2. 张国祯.实用胸部CT诊断学[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4:103114.
3. 周燕发.胸部X线、CT、MRI诊断学[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9:144153,175181.
篇7
[关键词] 微小RNA-101;EZH2基因;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紫杉醇
[中图分类号] R739.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742(2014)10(b)-0055-03
非小细胞肺癌的发病率及病死率高,对放化疗不敏感,疗效欠佳。紫杉醇是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一线化疗药物,临床应用较广泛,其抗肿瘤机制主要是通过凋亡促使肿瘤细胞死亡,而凋亡抵抗是恶性肿瘤细胞的一个重要生物学特征,严重降低紫杉醇的治疗效果,因此有效提高紫杉醇促凋亡功能,可增强其抗肿瘤作用,提高其疗效。microRNA是单链非编码小分子RNA,其在转录后水平调控基因的表达,是肿瘤学近年研究的热点,据文献[1]报道miRNA可改变肿瘤细胞对化疗药物的敏感性。该研究起止时间为2013年1月―2014年5月,旨在阐明miR-101促进紫杉醇诱导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并探讨其可能机制,现报道如下。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对化学药物治疗不敏感,且预后通常欠佳[4-6],这种状况在过去的几十年中并未得到改善。紫杉醇是当前广泛应用于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临床一线药物,主要通过诱导细胞凋亡导致肿瘤细胞死亡,虽然其取得一定临床治疗成绩,但并不理想,若能进一步提高其疗效则有益于肺癌患者。因此,检测miR-101能否增进紫杉醇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凋亡及其可能的机制值得进一步深入研究。该研究显示提高miR-101表达或沉默EZH2基因均能促进紫杉醇诱导肺癌细胞凋亡,同时亦降低EZH2蛋白表达和增强Bim蛋白表达。先前文献研究显示Bim能增进非小细胞肺癌细胞对紫杉醇的药物敏感性,而下调Bim基因表达则显著减少紫杉醇导致的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死亡,此表明Bim是连接紫杉醇和凋亡之间的一个重要分子。EZH2已经被证实能通过后生性抑制Bim表达而减少肿瘤细胞凋亡。结合上述科研成果,研究结果提示miR-101调节紫杉醇诱导非小细胞肺癌凋亡的机制如下:由miR-101介导的EZH2低表达诱导Bim蛋白生成,因此增强紫杉醇诱导的非小细胞肺癌凋亡。
综上,在非小细胞肺癌中miR-101能增强紫杉醇诱导的肺癌细胞凋亡。该研究结果提示miR-101和EZH2可能成为临床非小细胞肺癌治疗的潜在新靶点,有望改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 Esquela-Kerscher A, Slack FJ. Oncomirs-microRNAs with a role in cancer[J]. Nature Reviews Cancer,2006(6):259-269.
[2] Porkka KP, Pfeiffer MJ, Waltering KK, et al. MicroRNA expression profiling in prostate cancer[J]. Cancer Research,2013,67:6130-6135.
[3] Cimmino A, Calin GA, Fabbri M, et al. miR-15 and miR-16 induce apoptosis by targeting BCL2[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10,102:13944-13949.
[4] Galardi S, Mercatelli N, Giorda E, et al. miR-221 and miR-222 expression affects the proliferation potential of human prostate carcinoma cell lines by targeting p27Kip1[J]. Journal of Biological Chemistry,2011, 282: 23716-23724.
[5] Gillies JK, Lorimer IA. Regulation of p27Kip1 by miRNA 221/222 in glioblastoma[J]. Cell Cycle,2007,6(16):2005-2009.
篇8
病人,男,74岁,已婚。吸烟40余年,40支/d,间断咳嗽、咳痰10余年,发现左上肺肿物半年。CT检查发现左肺上叶有一类圆形肿物,直径约1.1 cm,边缘毛糙。纵隔内未见肿大淋巴结。胸腔无积液。入院后完善检查,在全身麻醉下行开胸手术,术中见左肺上叶尖后段有一肿物,大小约1.4 cm×1.0 cm×1.0 cm,同侧壁层胸膜、上叶肺表面,下叶肺表面及斜裂见多枚点片状癌结节,大者直径约1.2 cm,小者直径为0.2 cm,行左肺上叶肿物楔形切除、胸膜癌结节部分切除术+胸膜癌结节烧灼术,切除组织送病理。病理结果示:(1)左上肺尖段小细胞癌合并腺癌及细支气管肺泡癌,癌组织局部侵及肺膜;(2)胸膜结节中见腺癌组织灶性浸润。
讨论
肺腺癌约占肺癌的25%~30%。细支气管肺泡癌在 WHO分类中归于肺腺癌,约占肺癌的2%~3%[1]。小细胞肺癌的癌细胞来源于支气管黏膜的基底细胞或储备细胞,约占肺癌的10%~20%[2]。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的癌组织成分混合构成的癌,不论是同源性分化或异源性分化的,可统称为复合性癌。复合癌的发病率约占恶性肿瘤的0.3%~0.5%[3]。随着螺旋CT和病理技术的发展,复合癌的发现率也在不断增加,报道约0.2%~20%[4]。关于复合性癌的发生可能是在同一起源的细胞发生癌变过程中,出现多方向分化的结果。该病人术后病理结果为小细胞癌合并腺癌及细支气管肺泡癌,属肺复合性癌,在肺癌中复合性癌的发病率已有报道,Rohwedder[5]综合文献报道,双原发性肺癌的发生率为0.2%~1.8%。但在同一实体瘤体中小细胞癌与腺癌、细支气管肺泡癌同时存在的混合癌相当罕见。同一实体瘤中包含多种癌细胞,可能是造成肿瘤对放化疗不敏感的因素之一,因此在临床中如遇到对放化疗不敏感,治疗效果不理想的患者,应想到有复合性癌的可能性。该患者症状体征影像学检查以及术中所见与腺癌相似,诊断主要靠病理。结合文献,Trousse报道[6],术后辅助化疗有利于复合癌的预后。对本例复合癌的术后化疗,即选择对小细胞肺癌有效的化疗方案,同时用兼顾非小细胞癌的化疗方案。
参考文献
[1] Malthews MJ. The pathology of nonsmall cell carcinoma of the lung[J]. Semin Oncol,1983,10:34.
[2] 王德元. 肺小细胞癌[J]. 天津医药肿瘤学(附刊),1979,6:238.
[3] 李辉,王伟.肺癌与多发癌[J]. 中国肺癌杂志,2002,5(3):211-213.
[4] Mun M, Kohno T. Singlestage surgical treatment of synchronous bilateral multiple lung cancer[J]. Ann Thorac Surg, 2007,83:1146-1151.
篇9
[关键词] 后程化放疗;非小细胞肺癌;近期疗效;毒副作用
[中图分类号] R734.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09(a)—0054—02
非小细胞肺癌在肺癌发病类型中占绝大多数,而大多数就诊患者都已经是中晚期,已经错过了最佳的手术治疗时机,只能通过放疗、化疗等综合疗法,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提高患者的生存率[1]。近年来,后程化同步放化疗作为一种新型肿瘤综合疗法,其疗效逐渐得到了人们的认可。本研究中,对2007年6月~2009年6月本院诊治的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给予后程化同步放疗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疗效。现将结果报道如下,以供临床参考。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6月~2009年6月本院诊治的58例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序贯化放疗)和观察组(后程化同步放疗),每组各29例。29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19例,女性10例,年龄23.0~67.0岁,根据UICC分期标准,ⅢA期6例,ⅢB期23例;其中,鳞癌19例,腺癌10例;29例观察组患者中,男性18例,女性11例,年龄23.5~67.5岁,ⅢA期7例,ⅢB期22例;其中,鳞癌17例,腺癌12例。在年龄、性别和原发病等方面,两组患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具有可比性。
1.2 治疗方法
1.2.1 对照组治疗方法:采用EP方案化疗,第1~3天,给予顺铂(剂量为30 mg/m2)、依托泊苷(剂量为100 mg/m2),3周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4个周期,化疗结束后,休息2周,再进行放射性治疗。
1.2.2 观察组治疗方法:采用EP方案化疗,第1~3天,给予顺铂(剂量为30 mg/m2)、依托泊苷(剂量为100 mg/m2),3周为1个周期,连续治疗4个周期,于第1周期化疗的第1天,就开始进行放射性治疗。
两组放射性治疗均采用6MVX直线加速器,进行常规分割治疗,每次照射剂量为2 Gy,每周照射5次,照射总量60~70 Gy,总疗程为6~7周。
1.3 观察指标
根据WHO实体瘤近期疗效判定标准[2],将其分为完全缓解(CR)、部分缓解(CR)、无变化(SD),以及进展(PD),总有效率=完全缓解+部分缓解。随访1、2、3年,对两组患者的生存率进行观察和比较。根据WHO抗肿瘤药物的毒副反应标准,对两组患者治疗的毒副反应,进行观察和比较。
1.4 统计学方法
所有数据采用SPSS 17.0统计学软件,进行分析和处理,计数资料率的比较采用卡方检验,P < 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近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总有效率(86.2%)明显高于对照组(58.6%),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详见表1。
2.2 两组远期疗效比较
观察组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以及3年生存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 两组毒副反应比较
29例对照组患者中,5例出现胃肠不适症状,6例出现放射性食管炎;29例观察组患者中,12例出现胃肠不适症状,13例出现放射性食管炎。观察组胃肠不适、放射性食管炎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 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3。
3 讨论
同步放化疗可以提高肿瘤细胞对放疗的敏感性,而放疗也能增强化疗药物对肿瘤细胞的杀伤性,两者具有协同功效,提高局部病灶治疗的有效率[3];而且,还对全身微小转移病灶,进行杀伤,提高远期临床疗效;放疗过程中,可能加速肿瘤克隆细胞的增殖,而化疗药物则可以快速杀灭增殖细胞;同步放化疗的总疗程相对较短,有利于患者耐受,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4]。
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总有效率明显升高,1年生存率、2年生存率,以及3年生存率均明显升高,P < 0.05,结果表明同步放化疗能够更好地控制肿瘤,延长患者的生存期。放化疗的主要毒副反应是恶心、呕吐等胃肠不适症状、放射性食管炎、放射性肺炎,以及骨髓抑制等,本研究中,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的毒副反应也明显增多,但经过相应激素、抗生素等对症处理后,仍可以完成治疗,没有出现严重并发症,但是对于老年患者,由于存在多种基础疾病,同步放化疗可能会使患者的肺部疾病更加严重,甚至可能出现肺部感染,所以,对于老年患者,尽可能不进行同步放化疗。
总而言之,对于Ⅲ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后程化放疗同步治疗的近期疗效显著,可明显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但毒副反应也明显增多。
[参考文献]
[1] 白瑞敏. NP方案与DP方案同步放化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疗效对比研究[J]. 内蒙古医学杂志,2012,44(1):47—49.
[2] 湛永滋,黄昌杰,黄剑锋,等.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治疗的临床研究[J]. 中国癌症杂志,2007,7(17):524—526.
[3] 王鹏远. 序贯化放疗与同步化放疗治疗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疗效观察[J]. 医学信息,2011,24(9):232—233.
[4] 陆建伟,王德镇,黄克伟,等. Ⅲ期非小细胞肺癌同步放化疗与单纯放疗的临床研究[J]. 临床肿瘤学杂志,2009,14(12):1105—1108.
篇10
【关键词】肺肿瘤;脑转移;三维适形放疗
【中图分类号】R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455(2012)01-0118-01
肺癌是全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而肺癌又极易转移至脑部,在所有脑转移瘤中肺癌占第一位。脑转移是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cer,NSCLC)患者的主要表现之一,约有50%~70%患者可出现脑转移症状,其致死率高。我们结合98例患者,对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三维适形放疗进行分析。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我们收集2005—2009年治疗的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患者98例,其中男性74例,女性24例,年龄36~84岁,中位年龄60岁。全部肺癌患者均有CT影像学及病理学诊断,其中鳞癌62例,腺癌36例,有19例患者以脑转移为首发症状,其余患者出现脑转移症状在确诊肺癌的1~26个月。
1.2 治疗方法
患者取仰卧位,头部用热塑面罩固定,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扫描层厚2.4mm,扫描图像经网络传输到放疗计划系统。全部病例先行全脑照射,然后缩野至脑转移灶行三维适形放疗。全脑放疗在模拟机下定位,用直线加速器6MV-X线两侧野对穿等中心照射,2~3Gy/次,5次/周,剂量达30-40Gy。3DCRT治疗用治疗计划系统,计划靶区由CT增强区及其周围5-20mm(中位12mm),以80%~90%剂量线包括靶区,3—6Gy/次,3—5次/周,共3—13次,总剂量达14~28Gy。放疗期间视病情给予适当脱水、肾上腺皮质激素和营养支持等治疗。
2 结果
2.1 即期疗效
根据WHO肿瘤疗效判定标准,本组98例脑转移患者中在治疗结束时达到完全缓解7例(7%)、部分缓解72例(73%)、无变化14例(14%)、进展6例(6%)。
2.2 生存情况
至随访截止,死亡59例,其中因脑转移瘤局部未控或复发死亡6例,颅外病灶导致死亡44例,其他原因9例。患者治疗后中位生存期18月,半年生存率79.6%,1年生存率67.8%。
2.3 预后因素
经过随访,98例中患者年龄、性别、病理类型、脑转移时间、脑转移灶数量、是否首发症状、是否化疗、放疗剂量等因素与放疗效果具有相关性。
3 讨论
非小细胞肺癌的脑转移发生率高,约占肺癌患者的20%-50%[1],占全部脑转移患者的40%-50%[2]。肺癌脑转移无论是单发还是多发,其预后都很差,若发生脑转移未行治疗,一般多在l一3个月死亡[3]。脑转移单独采用全脑照射,中位生存期提高至3-6个月,为避免引起放射性脑病,一般全脑放射治疗的剂量不超过30Gy-40Gy,往往剂量太低达不到肿瘤的致死剂量,许多患者就是放疗后脑肿瘤未控或复发或死亡,局部控制失败率较高。肿瘤的控制概率取决于肿瘤的敏感性,肿瘤的大小等许多因素,亚临床病灶45Gy-50Gy可能控制率>90%,显微镜下残存癌需要较高剂量如60Gy-65Gy,临床检查出的肿瘤则需要更大的剂量[4]。三维适形放疗可以在肿瘤靶区形成高剂量,而周边剂量迅速下降,由于其剂量分布优势,在有效消灭肿瘤组织时,正常脑组织得到有效保护,避免了脑组织放射性损伤。
国内外对于脑部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资料显示,局部加量放射治疗较单纯全脑放射治疗对于脑肿瘤的局控率有明显提高;立体定向放射外科的应用使局部控制率超过90%,中位生存率延长至8一12月【5】。脑转移多为血道播散,生长速度快,局部转移病灶外还可能存在微小的亚临床病灶,因此行全脑放疗在消灭亚临床转移灶的基础上,应用三维适形加量放疗, 能达到控制肿瘤的目的。
常规全脑放疗后行三维适形放疗是非小细胞肺癌脑转移的有效治疗手段,不良反应较轻,耐受性好,能够在局部加量而不加重不良反应,能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参考文献:
[1] Ohta Y,Oda M,Sunezuka Y,eta1.Results of recent therapy forllOn—small cell lung csnc2r with brain metaslasis as the initial relapse[J].Am J Clin Oncol,2002,25(5):476.
[2] Lagerwaard FJ,levendag Pc,Nowar PJ,et a1.1dentication of prognosnc factors in patients with brain metastases:a review of 1292 patients[J].Int Radiat Oncol Biol Phys,1999,43:795.
[3] Borgelt B,Gelber R,kramer S,et a1.The palliation of brain metastases:Final results of the first two studies by the Radiation Therapy Oncology Group[J].Int J Radiation Biol Phys。1980,6(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