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细胞范文
时间:2023-04-09 20:26: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白细胞,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白细胞 血型 抗原 造血干细胞
白细胞抗原(Human Lecucyte Antigen,HLA),俗称白细胞血型,一般是相对于红细胞血型而言。通常输血时红细胞血型(ABO血型和Rh血型)吻合就可以了,但对于骨髓移植、造血干细胞及器官移植,必须白细胞血型吻合。[1]
与红细胞血型相比,人们对白细胞血型的了解较晚。20世纪50年代,美国免疫学家斯奈尔发现了组织相容性。1958年法国免疫学家多塞在人体内发现了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人体第一个白细胞抗原Mac,即人体白细胞血型,这标志着HLA研究的开始。[2,3]从1958年到1999年的人类基因组计划,HLA的研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目前,在分子水平上已完成HLA序列的测定,并对其基因表达产物在机体内的作用形式及过程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作为个体组织细胞的遗传标志,HLA不仅在抗原识别、递呈,免疫应答与调控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且由于HLA不同基因座之间连锁不平衡而产生高度的遗传多态性。[4]据悉,目前国际上已发现HLA等位基因2500余个。新HLA等位基因的发现不但可以在器官、骨髓移植方面帮助患者找到更适宜的供体,减少排斥反应的发生,提高移植成功率,而且将有助于阐明某些疾病的发病机制,并在此基础上制订全新的防治措施。[5]该研究对白细胞血型的进行了综述,旨在为白细胞血型研究提供一些理论依据和为器官移植提供理论支撑。
1. 白细胞血型
MHC是表达于脊椎动物有核细胞表面的一类高度多态、紧密连锁的基因群,因其编码的蛋白质产物(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组织相容性的决定中起主要作用而得名。小鼠的MHC称为H-2系统,人的MHC存在于白细胞表面,含量最多,采集外周血白细胞检验,称之为人类白细胞抗原系统(HLA系统)。它是人类基因组中最复杂、多态性最高的遗传体系,其主要功能为参与自我识别、调节免疫反应和对异体移植的排斥作用。
HLA系统位于人类第6染色体短臂(6p21.31),全长3600kb,包含128个功能基因和96个假基因,等位基因总数超过500多个。HLA复合体代表一组密切连锁的基因群,所有基因均为共显性。HLA作为人类白细胞抗原中最重要的一类,是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在白细胞上表达最强。HLA抗原是一种糖蛋白(含糖为9%),由4条肽链组成(含2条轻链和2条重链),重链上连接2条糖链。HLA分子部分镶嵌在细胞膜的双脂层中,其插入膜的部分相当于免疫球蛋白IgG的Fc区段,轻链为β-微球蛋白。由于分子结构上的相似,故HLA与免疫防御系统密切相关。[6,7]
2. 命名与分类
第十届国际组织相容性讨论会通过了HLA的命名标准,HLA命名一般以大写字母A、B、C等表示HLA遗传区域中的座
位。HLA抗原特异性用数字表示。HLA-C抗原特异性以Cw为字首命名。HLA基因命名一般以4位数字表示,其中前2位数字表示对应最相近的HLA抗原特异性,后2位数字则用于表示亚型的等位基因。如果出现第五位数字,则代表“沉默取代”。第6、7位数字代表相应的启动子(包含内含子或侧翼区等)序列的多态性。末尾加英文字母N表示无效等位基因或不表达基因。在不能区分等位基因时,可允许取最前面的2位或4位数字表示该HLA的特异性。
现已发现的HLA抗原体可分为A、B、C、D和DR等5个系列。每一个人都带有每个系列上的两个抗原。根据结构和分布特征,HLA可分为两类:即I类抗原和Ⅱ类抗原。HLA-A、B、C属I类抗原,分子量为56000,由一条重肽链和一条轻肽链所组成,分为多肽结合区、免疫球蛋白样区、跨膜区和胞内区,其抗原特异性是由重肽链上氨基酸列所决定的。它们除分布于白细胞和血小板,还广泛分布在各种正常组织器官和肿瘤组织的有核细胞膜。其余的HLA抗原即D、DR、DP和DQ属于Ⅱ类抗原,由α链和β链组成的异源二聚体,同样分四个区。分子量为63000,它们只分布在B细胞、巨噬细胞、单核细胞和内皮细胞。[8,9]
3. 白细胞血型的应用
3.1器官移植的组织配型
器官移植时要先测定供体和受体两方面的组织型别,只有型别相近的个体间才能达到成功的移植。HLA测定是最简便和实用的组织配型方法。
3.2亲子鉴定
HLA受遗传规律的控制,决定HLA型的基因在第6对染色体上。每个人分别可从父母获得一套染色体,所以可以同时查出A、B、C、D和DR5个系列中的5~10种白细胞型,因此表现出来的白细胞型有上亿种之多。在无血缘关系的人之间找出两个HLA相同是很困难的,但同胞之间则有1/4的几率。因此,在做亲子鉴定时,HLA测定是最有力的工具。
3.3输血
为了有效使用血液,现在提倡成分输血疗法。HLA同型输血,可大大提高疗效。因此血站应建立供血者的HLA信息系统,以便于查询应用。
3.4人类学研究
各种HLA出现的频率具有明显的种族差异。例如高加索人种中,LA-A-A30和B42抗原的出现频率比较低。因此,HLA系统是人类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指标。
3.5疾病诊断
HLA与不少疾病相关联,具有某种HLA抗原的个体患某种疾病的比率较其他人要高。例如,HLA-A2抗原阳性者患先天性心脏病的比率较高。[10]
现如今,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及医学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广泛应用,专家们正在建设和发展中国造血干细胞捐献志愿者资料库,这为我国人群HLA遗传学研究提供了绝佳的良机,也为免疫遗传学研究的搭建了很好的平台。研究成果的应用,除促进输血医学的发展外,同时也为临床医学、遗传学、麻醉学、病理学、法医学、人类学、犯罪学等学科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
参考文献:
[1]丁振若,于文彬,苏明权等.现代检验医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7.
[2]杨锋.扑朔迷离的白细胞血型[J].健康,2000.1:36.
[3]勇.马学严.实用血液免疫学血型理论和实验技术[M].京:科学出版社,2006.
[4]刘越,米佳,黄耀江.人类白细胞抗原基因研究进展[J].生物学教学.2007.32(11):2-4.
[5]刘道安.天津发现人类白细胞抗原新等位基因.中国医学论坛报.2007.3.
[6]陈慰峰.医学免疫学(第四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7.
[7]何维.医学免疫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
[8]郑文芝. 临床基础检验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
篇2
[关键词] 白细胞滤器; 去白细胞血液; 输血反应
[中图分类号] R457.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5-0515(2011)-07-093-01
我站研究制备了去白细胞血液制剂,并反复进行了质量检测,观察分析了临床应用情况,取得了非常满意的疗效。
1 白细胞去除方法 白细胞可采用多种方法去除,主要有离心去白膜法、洗涤法、冰冻去甘油法、过滤法、照射法,其中过滤法最为理想[1]。本文具体介绍用第3代白细胞滤器和无菌接的方法,去除储存前全血、悬浮红细胞中白细胞技术。
1.1 材料 (1)血液来源:用CPDA血袋采集的全血(规格为200、400ml/袋)或悬浮红细胞制剂(规格为1个单位/袋),采集后置2℃~6℃条件下保存4~24 h。(2)耗材:一次性白细胞滤器,由成都双流双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3)设备:低温大容量离心机:由美国贝克曼(Backman)公司提供;无菌接口机:由德国进口驳接机公司提供;热合机:由苏州医疗器械有限公司、韩国进口热合机提供。
1.2 制备方法 (1)全血过滤:用CPDA血袋采集的200ml或400ml全血(采集后1-5d),通过无菌导管连接器将采集的血液与白细胞过滤器相连,连接成功后,将血袋悬挂于支架上,依重力作用自然过滤,待完全过滤后(过滤时间大约6-10min)排除空气,对接配血管及打印标签,核对无误后,热合下过滤后的血袋,此即为制备的去白细胞全血。(2)悬浮红细胞制剂的过滤:用ACD B联袋采集血液,规格为200或400ml全血(采集后1-5d,经过离心(离心转数为3500r/min,离心时间为10min,离心温度为4℃),去除上层血浆即得红细胞制剂。通过无菌导管连接器将装有红细胞制剂的血袋与白细胞过滤器相连,连接成功后,将血袋悬挂于支架上,依重力作用自然过滤,待完全过滤后(过滤时间大约5-8min)排除空气,对接配血管及打印标签,核对无误后,热合下过滤后的血袋,此即为制备的去白细胞悬浮红细胞。
2 临床应用观察
2.1 病例来源 选择自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期间,在许昌市各大医院住院治疗的患者,临床调查输血人次36328,既往有多次输血史(2-4次),并发生过两次或两次以上发热反应者共23例,占0.0633%,其中男9例,女14例,年龄9-62岁,这些病例中,急性白血病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4例,再生障碍性贫血2例,尿毒症3例,全身烧伤1例,肝硬化3例,失血性休克2例,产后大出血2例,上消化道出血4例。
2.2 观察方法 上述患者再次输注血液时,使用白细胞滤器过滤的去白全血或去白悬浮红细胞,输注前用地塞米松等抗过敏药物。输血的输注速度根据临床实际需要,由专人负责观察记录病人,输血前后的临床反应。输前30min,输中30、60、90、120min,输后30、60min分别测患者体温,脉搏、心率、血压。观察是否有其他不良反应发生。
2.3 评价方法和标准 输血中或输血后即刻出现下列症状之一的,即判定有输血反应,体温升高1℃,并高于38℃(排除其他疾病所引起的体温升高),明显畏寒,肉眼可见的皮疹,血压下降、胸闷、呼吸困难,未出现上述症状者为无输血反应。
2.4 观察结果 输注未去白细胞血液制剂与输注过滤制备的去白血液制剂引起发热反应率比较:23例患者既往共输注血液制剂92例次(包括全血、悬浮红细胞、洗涤红、血小板等)。共发生发热反应5例次,反应率为5.43%。现输注去白血液制剂,(去白全血、去白悬浮红细胞)23例共输注210例次,发热反应(以输血前后体温上升≥1℃为标准)共1例次,此例上消化道出血患者输血后体温升高2℃以上,并出现胸闷气短等症状,发生输血反应率为0.047%。与输注未去除白细胞血液制剂的发热反应率比较明显下降(P<0.05)。
3 讨论 据统计有2%-10%的输血患者可能发生轻重不等的输血反应,而发热反应又是其中最常见者,约占输血总反应率的24%-44%[2]。其发生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采血、分离、输血器具和保存液污染了热源或细菌,由于现代化工业集中产生输血器具及制剂此情况已得到了较好的控制;二是由于因多次接受输血或妊娠产生了白细胞抗体或血小板抗体,以后再次输注含有白细胞的血液制剂,产生抗原抗体反应而引起发热[3]。我们通过临床应用观察,23例患者以前发生过发热性输血反应为5.43%,输注成都双流双陆医疗器械有限公司开发研制的白细胞滤器过滤制备的去白细胞血液制剂,发生输血反应为0.047%,而且1例患者输注去白全血或去白悬浮红细胞制剂发生了输血反应,而后来改用洗涤红细胞制剂时,不再发生输血反应,说明发生反应的原因是对血浆蛋白过敏有关系。所以我站制备的去白细胞血液制剂可有效地预防和降低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此方法操作简便并对受血者既安全又无毒副作用,尤其适用于需经常反复输血患者、妊娠妇女、预行器官移植患者、既往有过输血反患者,在临床具有较高的实用价值[4]。
参考文献
[1] 赵树铭,林武存,刘景汉.白细胞去除及临床应用进展[J].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2002,10(5):478-482.
[2] 刘景汉.欧阳锡林.去白细胞输血基础和临床应用研究进展[J].中国输血杂志,2001,14(4):252-255.
篇3
关键词:白细胞减少 病因
临床资料
1997年6月~2007年6月以“白细胞减少症”收住院122例患者,男48例,女74例,年龄14~86岁,均符合下述诊断标准:多次血常规检查白细胞
化学物质及药物、物理因素所致者为38例(32%),其中肿瘤化、放疗后所致者为20例,氯霉素所致3例,异烟肼所致2例,苯妥英钠所致1例,抗甲状腺药丙基硫氧嘧啶、他巴唑所致4例。使用头孢菌素类所致4例,长期接触苯类所致2例,消炎痛及保泰松所致各1例;骨髓检查32例,表现为粒细胞增生正常或轻度低下,其中粒细胞缺乏时。粒细胞
结论:白细胞减少症病因主要为继发性,多见化学药物、物理因素,其余依次为感染、血液系统疾病、脾功能亢进、恶性肿瘤、结缔组织病、年老体弱长期伴慢性病者,个别患者病因不明,考虑为原发性。
篇4
【关键词】 洛汀
【关键词】 洛汀新; 白细胞减少
1病例报告
男,32岁. 因头痛、头晕1 a,加重10 d,于20050424来我院门诊就诊,血压为21.3/10.7 kPa(1 kPa=7.5 mmHg),查体未发现明显异常. 在我院行心电图检查正常,心率67次/min;胸片正常;双肾动脉、双肾、双肾上腺彩超均未见异常;血常规(白细胞为6.7×109/L,中性粒细胞为4.2×109/L)、尿常规、肝肾功能、血脂、血糖、电解质、尿17羟均正常;有高血压家族史;20050427在福建省协和医院行同位素检查未发现嗜铬细胞瘤征象. 诊断原发性高血压,于20050430开始给予洛汀新(诺华制药,批号05060)10 mg,口服,qd,2 wk后复诊,血压18.9/10.1 kPa,无咳嗽,无双下肢水肿,肝肾功能、血脂、电解质均正常,但血常规提示白细胞为2.8×109/L,中性粒细胞为1.9×109/L,否认服药期间接触化学物质、放射性物质及服用其他药物. 考虑白细胞减少可能与服用洛汀新有关,嘱患者停用洛汀新,并注意预防感冒、外伤,避免不洁食物,2 wk后复查血象提示白细胞为4.3×109/L,中性粒细胞为3.2×109/L,20050706复查血象提示白细胞为5.8×109/L,中性粒细胞为4.1×109/L.
2讨论
洛汀新(Lotensin,贝那普利,苯那普利)为近年来逐渐成为主流用药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在高血压、慢性肾功能不全患者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其常见的不良反应为咳嗽(与缓激肽水平增高有关)、低血压(与药物过量或适应症/禁忌症未掌握好有关)、血管神经性水肿(与缓激肽或其代谢产物有关)、高血钾(与合用保钾利尿药有关)等[1-3]. 研究认为,含有SH基团的ACEI如卡托普利可能会出现白细胞减少,且仅见于肾功能障碍者,尤其是有免疫障碍或使用免疫抑制药者,不属于过敏反应,可能与骨髓抑制有关[4-5].然而有文献报道,2例尿毒症患者在服用洛汀新之后出现了白细胞减少,给予升白细胞药物并对症治疗后白细胞恢复正常,但洛汀新并不含有SH基团,且两位患者同期没有服用免疫抑制剂[6].而本例患者除高血压外无其他基础疾病,也没有致白细胞减少的理化因素接触史以及相关药物的服用史,却依然出现白细胞减少且停药后恢复,确定为洛汀新引起.药物导致白细胞减少的机制较为复杂,我们认为,在临床上不能机械地根据已有文献断然排除,需要结合实际,适当调整,方能确保用药的安全性、有效性.同时,在药物使用的初期,作为药物安全性的监测,定期复查血象是十分必要的,一旦血象出现明显的异常,应考虑到ACEI,这对同时服用多种药物的患者尤为重要.
参考文献
[1] 陈修, 陈维洲, 曾贵云. 心血管药理学[M]. 3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2:352-353.
[2] Sauer WH, Baer JT, Berlin JA, et al. Class effect of angiotensin-converting enzyme inhibitors on prevention of myocardial infarction[J]. Am J Cardiol, 2004,94(9):1171-1173.
[3] Pines A, Fisman EZ. ACE Inhibition with moexipril: a review of potential effects beyond blood pressure control[J]. Am J Cardiovasc Drugs, 2003,3(5):351-360. 转贴于
[4]王晓红, 焦允生.口服卡托普利致急性粒细胞减少1例[J].中国医院药学杂志,1996,16(4):188.
篇5
【关键词】
白细胞去除;过滤法;红细胞制品
自1998年10月1日《献血法》实施以来,国家已全面推行成分用血,成分输血具有疗效好、副作用小、节约血液资源以及便于保存和运输等优点[1],全国各地积极推广,本站推行去白细胞的红细胞,旨在保证临床用血安全,减少输血反应。
白细胞作为血液细胞中的一种重要成分,在机体防御外来病原体与抗原侵入等免疫功能中起着重要作用。但是,血液中白细胞传播病毒的危险性最大。近代医学研究表明,血液中非治疗性成分如白细胞等是一种“污染物”,其同种异体输注会产生白细胞抗体,引起一系列不良反应如非溶血性发热性输血反应(FNHTR)、HLA同种异体免疫反应、血小板输注无效、输血后移植物抗宿主病(GVHD)等[2]。同时白细胞还是一些嗜白细胞病毒如巨细胞病毒的载体,输注含白细胞的血液制剂具有传染这些病毒的危险。因此,去除白细胞对输血安全和临床治疗具有重要作用。
我站自2010年1月开始对使用过滤法去除白细胞技术进行了实验和研究,与过去离心法进行比较,现报告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 山东威高集团医用高分子制品股份有限公司生产的血站型一次性使用去白细胞四联血袋。生产许可证号:鲁Hb20050181,用前批批检查。
血液由我站采集提供,全血200~400 ml/袋。
1.2 方法
1.2.1 方法Ⅰ 过滤法 用血站型四联袋采集血液,将血袋悬挂于支架上,依重力作用自然过滤,让血液全速充满滤头进血端,下端开始滤出血液后开始调节速度,速度以250滴/min最佳。
1.2.2 方法Ⅱ 离心法 用大容量低温离心机在一定温度、时间、转速的情况下,离心血液,去除白膜。
分别留取两种方法去白细胞前后血标本,同时做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用统计学方法处理各项检测指标,计算出白细胞去除率、红细胞回收率。
2 结果
①过滤法白细胞去除率(97.8±3.2)%,红细胞回收率可达(89.5±5.0)%;②离心法白细胞去除率(65.8±12.5)%,红细胞回收率达(86.9±8.5)%;③经实验证明过滤法最为理想。
3 讨论
随着医疗技术水平的不断提高,临床输血和成分输血治疗范围日益扩大,人们更加重视血液质量、输血疗效和输血安全。输血常常会引起输血反应,主要有:细菌污染输血反应(血液及器材被污染)、溶血性输血反应(血型不合)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通过采用一次性采血、输血器材,污染造成的输血反应几乎已被杜绝;采用单克隆技术和严格进行交叉配血,溶血性输血反应已很少发生;而非溶血性输血反应的发生率却有增加的趋势。非溶血性输血反应主要是由于输入了供血者含有白细胞的全血或血液成分所引起,白细胞是某些病毒和病变物质的附着体,临床上因输入白细胞导致的交叉传染也时有发生[3]。我们从以上结果可以看出,用过滤法能高效去除白细胞,达(97.8±3.2)%。且红细胞回收率高。在去除了绝大多数的白细胞后,减少了相应的抗原白细胞的输注,减少了淋巴细胞毒性反应,从而进一步减少了输血反应的发生。通过临床应用,普遍反映过滤去除白细胞后的全血、红细胞制品质量较前明显好,血液外观色泽红,含氧度较前高,血液输注流畅,无凝块堵塞。2010年由于过滤法的开展应用,为我市临床提供了高质量的全血、红细胞制品,为输血安全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对于经常反复输血的患者使用去除白细胞全血、红细胞制品可起到治疗的作用,而对于一些新的患者可起到预防体内产生HLA抗体的作用。去除白细胞全血、红细胞制品的使用,为临床提高输血质量、防止非溶血性输血反应提供了一条可供选择的途径,尤其是用于需要经常反复输血的患者、器官移植的患者、预行骨髓移植的患者。阻碍白细胞过滤技术大规模使用的主要原因是费用问题。但是,虽然使用去除白细胞的全血、红细胞制品与使用没有去除白细胞的全血、红细胞制品相比,从受血者每次用血的价格看,好像费用在增加,但由于减少了输血反应、减少了手术后感染以及缩短住院时间,医疗总费用可相应减少,更重要的是减少了病原体感染机会乃至降低了死亡率。因此,100%实行白细胞过滤正成为新的国际输血标准。
参考文献
[1]美国血库联合会(AABB)标准委员会.血库和输血机构标准.中国输血杂志,1997,10:13-17.
[2]陈志哲.警惕输血相关性移植物抗宿主病.中华内科杂志,1997,36:291-294.
篇6
【关键词】三磷酸腺苷结合盒转运体A1 IL-18 IL-12 胆固醇流出
中图分类号:R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10-009-03
Influence of IL-18 and IL-12 on Cholesterol efflux
JIANG Hailu1 LI Tong2
(1. Cardiovascular Institute of Nanhua UniversityHunan Hengyang 421001 ;2. Shenzhen Second People’s HospitalGuangdong Shenzhen 518036)
【Abstract】Objective IL-18 and IL-12, mainly produced by activated macrophages, are multifunctional cytokines which have been found to be excessively expressed in inflammatory atherosclerosis lesions.This study was to investigate the changes of cholesterol efflux, 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 (ABCA1) mRNA and protein expression in THP-1 macrophage derived foam cells after treated by IL-18, IL-12, or both, and to discover the combined effects and mechanisms of IL-18 and IL-12 on the down-regulation of ABCA1 in foam cells. Conclusions These findings suggest that combined treatment with IL-18 and IL-12 can down-regulate the expression of ABCA1 mRNA and protein, promote the accumulation of lipid and decrease cellular cholesterol efflux in THP-1 macrophage derived foam cells.
【Keywords】ATP-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 IL-18R IL-12 Nucleus factor-κB Cholesterol efflux
白细胞介素18(IL-18)和白细胞介素12(IL-12)是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炎症因子,近来发现两者在动脉粥样硬化(As)斑块中过量表达。大量流行病学调查证实,血清IL-18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呈正相关,提示IL-18介导了人体As病变的发生发展[1-3]。IL-12是一种与IL-18具有类似功能的炎性细胞因子,在As斑块中,IL- 12与IL-18共表达[4]。本研究观察IL-18及IL- 12作用下ABCA1表达及胆固醇流出的变化,为明确炎症与RCT的关系提供新的理论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细胞培养
THP-1细胞生长于含10%新生小牛血清的RPMI-1640培养液中,于37℃、5% CO2培养箱中静置培养。培养液中加10 mmol/L的HEPES、1.0×105μ/L的青霉素和100 mg/L的链霉素,取对数生长期细胞进行实验。在每次实验前用160 nmol/L的佛波酯诱导THP-1细胞24 h,使其贴壁并转化为巨噬细胞。
1.2 胆固醇流出实验
胆固醇流出检测按本实验室的常规方法进行,THP-1细胞用0.2μCi/ml[3H]胆固醇在含有10%小牛血清RPMI-1640培养液共同孵育待细胞长至85%时,用PBS液洗涤细胞,置含脂蛋白的无血清RPMI-1640培养液中培养24小时。PBS液洗涤细胞,闪烁液裂解细胞后,用闪烁计数法检测培养液和细胞中的[3H]胆固醇。胆固醇流出率用培养液中CPM除以总CPM(培养液CPM+细胞CPM),再乘以100%来表示。
1.3 高效液相色谱分析
待细胞处理结束后,弃培养基,PBS洗3遍,加入细胞裂解液200μl,反复冻融3次裂解细胞,BCA法定量蛋白后,7.2%三氯乙酸沉淀蛋白,800×g离心10min,取上清进行胆固醇检测,以豆甾醇为内标。取100μl上清液,加入8.9mol/L氢氧化钾溶液200μl,水解胆固醇酯后为细胞内总胆固醇检测样品。各样品分别与内标液混匀,用正己烷和无水乙醇抽提后,1.5mol/L的三氧化铬进行氧化衍生并真空干燥,100μl 乙晴-异丙醇(80:20)溶解样品,上样于高效液相色谱仪。采用C-18柱,柱温4℃,流速1mL/min,250nm紫外光检测,胆固醇以峰面积定量,内标校准,以mg/g细胞蛋白为单位。
1.4 细胞白的提取
弃去培养基,用冰浴PBS(含PMSF)洗涤细胞三次,用细胞刮子从培养瓶壁上刮落细胞后收集到离心管中,1000转离心5分钟,去上清液,加1ml冰浴PBS(含PMSF),洗涤沉淀,并将细胞移至Ep管,4℃ 14000转离心5min,弃上清,加入400μl冰冻的缓冲液A(10mM Hepes,1.5mM Mgcl2,10mM Kcl,1mM DTT,0.5%Np-40,100μg/ml PMSF)将细胞重悬,用移液枪将匀浆吹吸15-20次,冰上静置15min后。4℃ 14000转离心20sec,沉淀用冰浴缓冲液A洗一次,用不含Np-40的缓冲液A洗一次,同上方法离心,沉淀重新悬浮在0.5倍体积的冰浴缓冲液C(20mM Hepes,1.5mM Mgcl2,420mM Nacl,1mM DTT,0.2mM EDTA,100μg/ml PMSF)中。样品用旋涡振荡仪,振荡20分钟,14000g离心20秒,上清含细胞核提取物,放置于新的Ep管,加入等体积的冰浴缓冲液D(20mM Hepes(pH7.9), 100mM Kcl, 20%甘油, 1mM DTT, 0.2mM EDTA, 100μg/ml PMSF),立即冰冻-80℃保存。使用时,样本与SDS缓冲液一起煮沸后,-20℃ 保存备用。
1.5 统计学分析
实验所得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用SPSS 12.0进行统计处理,组间比较采用方差分析及t检验, 以P<0.05判定差异的显著性。
2 结果
2.1 IL-18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ABCA1表达的影响
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经不同浓度(0,2,20,200 ng/ml)IL-18处理24h后,提取细胞总RNA和蛋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内ABCA1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用IL-18单独处理细胞,ABCA1 mRNA和蛋白表达无显著变化(图1)。
图1 不同浓度IL-18对ABCA1 mRNA表达的影响(n=3)
*P>0.05 vs 0ng/ml组
2.2 IL-12对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ABCA1表达的影响
THP-1巨噬细胞源性泡沫细胞经不同浓度(0,0.2,2,20 ng/ml)IL-12处理24h后,提取细胞总RNA和蛋白,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和Western blot测定细胞内ABCA1基因和蛋白质表达的变化。结果显示,用IL-12单独处理细胞,ABCA1 mRNA和蛋白质表达无显著变化(图2)。
图2 不同浓度IL-12对ABCA1 mRNA表达的影响(n=3)
*P>0.05 vs 0ng/ml组
3 讨论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动脉粥样硬化(As)具有慢性炎症疾病的病理生理过程,在As斑块中大量的炎性细胞浸润和炎性因子的表达促进斑块的发生、发展和破裂[5]。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高密度脂蛋白(high density lipid,HDL)水平与As相关的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呈负相关,其主要抗As的机制与HDL促进胆固醇逆向转运(RCT)有关[6]。RCT是将外周胆固醇转运到肝脏进行代谢的过程,其中HDL的主要成分载脂蛋白A-I(apolipoprotein A-I,apoA1-I)通过ABCA1促进巨噬细胞内胆固醇流出是RCT的关键环节[7]。最近的研究显示,炎症反应抑制体内RCT,可能为炎症促进As提供理论基础。然而,炎症影响RCT的具体机制还有待进一步阐明,其中炎症状态下脂质转运体ABCA1的表达变化可能是其关键机制[8-9]。ABCA1的表达受到多因素多水平的调控。在转录水平,多种促炎细胞因子,如TNF-α[10]、IL-1β[11]、C反应蛋白(CRP)[12]和IFN-γ[13]等通过LXR下调ABCA1的表达,从而抑制胆固醇的流出。在转录后水平,促炎蛋白,如LPS[14]、EPA[15]、钙蛋白酶[16]和钙调蛋白[17]等通过下调ABCA1的稳定性促进其降解,这些研究提示炎症状态下ABCA1的表达受到多种因素调节。
IL-18和IL-12是在As斑块中过量表达的炎症细胞因子,两者的水平与心血管疾病的风险呈正相关[18-20]。IL-18属于IL-1超家族成员,目前认为其是内源性和获得性免疫炎症反应的重要调节子[21]。IL-12由IL-12p40、IL-12p35两个亚基组成的,其中IL-12p35普遍表达于各类细胞,而IL-12p40主要表达于免疫细胞。在静止状态下,各种细胞中的IL-12p35是很微量的,在免疫反应时,IL-12p40可大量合成[22]。IL-12具有类似于IL-18的功能,对IL-18的生物学功能具有协同效应,两者的协同作用对于诱导IFN-γ等炎症因子的表达[23, 24] 、启动Th1反应[25, 26]和树突状细胞(DC)成熟[27, 28]等具有重要作用。虽然IL-18最初的功能被认为与诱导IFN-γ有关,然而最近的研究显示IL-18具有多种促As的功能。生理状态下,IL-18及其受体主要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和内皮细胞表达,炎症细胞表达IL-18R相对较少。但在As斑块中IL-18及其受体过量表达,尤其在巨噬细胞中表达明显。在血管平滑肌细胞、内皮细胞和巨噬细胞中,IL-18诱导IL-6、IL-8、ICAM-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MMPs)的表达,而且,与IL-12共同作用后,IL-18能促进平滑肌细胞IFN-γ的表达,这些作用对于As的形成具有重要意义[29]
参考文献
[1]Thompson SR, Novick D, Stock CJ, Sanders J, Brull D, Cooper J, et al. Free Interleukin (IL)-18 levels, and the impact of IL18 and IL18BP genetic variation, in CHD patients and healthy men.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7;27:2743-2749.
[2]Yamagami H, Kitagawa K, Hoshi T, Furukado S, Hougaku H, Nagai Y, et al. Associations of serum IL-18 levels with carotid intima-media thickness.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5;25:1458-1462.
[3]Zirlik A, Abdullah SM, Gerdes N, MacFarlane L, Schonbeck U, Khera A, et al. Interleukin-18,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results from the Dallas Heart Study.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7;27:2043-2049.
[4]Gerdes N, Sukhova GK, Libby P, Reynolds RS, Young JL, Schonbeck U. Expression of interleukin (IL)-18 and functional IL-18 receptor on human vascular endothelial cells, smooth muscle cells, and macrophages: implications for atherogenesis. J Exp Med 2002;195:245-257
[5]Hansson GK. Inflammation, atherosclerosis, and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N Engl J Med 2005;352:1685-1695.
[6]Escola-Gil JC, Rotllan N, Julve J, Blanco-Vaca F. In vivo macrophage-specific RCT and antioxidant and antiinflammatory HDL activity measurements: New tools for predicting HDL atheroprotection. Atherosclerosis 2009;206:321-327.
[7]Yvan-Charvet L, Wang N, Tall AR. Role of HDL, ABCA1, and ABCG1 transporters in cholesterol efflux and immune responses.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30:139-143.
[8]Yin K, Liao DF, Tang CK. ATP-binding membrane cassette transporter A1 (ABCA1): a possible link between inflammation and 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Mol Med;16:438-449.
[9]McGillicuddy FC, de la Llera Moya M, Hinkle CC, Joshi MR, Chiquoine EH, Billheimer JT, et al. Inflammation impairs reverse cholesterol transport in vivo. Circulation 2009;119:1135-1145.
[10]Ma KL, Ruan XZ, Powis SH, Chen Y, Moorhead JF, Varghese Z. Inflammatory stress exacerbates lipid accumulation in hepatic cells and fatty livers of apolipoprotein E knockout mice. Hepatology 2008;48:770-781.
[11]Wang Y, Moser AH, Shigenaga JK, Grunfeld C, Feingold KR. Downregulation of liver X receptor-alpha in mouse kidney and HK-2 proximal tubular cells by LPS and cytokines. J Lipid Res 2005;46:2377-2387.
[12]Wang X, Liao D, Bharadwaj U, Li M, Yao Q, Chen C. C-reactive protein inhibits cholesterol efflux from human macrophage-derived foam cells.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8;28:519-526.
[13]Hao XR, Cao DL, Hu YW, Li XX, Liu XH, Xiao J, et al. IFN-gamma down-regulates ABCA1 expression by inhibiting LXRalpha in a JAK/STAT signaling pathway-dependent manner. Atherosclerosis 2009;203:417-428.
[14]曹冬黎,尹凯,莫中成,郝新瑞,胡炎伟,李晓旭,唐雅玲,唐朝克. 脂多糖通过核因子-κB途径下调泡沫细胞ABCA1的表达. 生物化学与生物物理进展 2010;37(5):540-548.
[15]Hu YW, Ma X, Li XX, Liu XH, Xiao J, Mo ZC, et al. Eicosapentaenoic acid reduces ABCA1 serine phosphorylation and impairs ABCA1-dependent cholesterol efflux through cyclic AMP/protein kinase A signaling pathway in THP-1 macrophage-derived foam cells. Atherosclerosis 2009;204:e35-43.
[16]Wang N, Chen W, Linsel-Nitschke P, Martinez LO, Agerholm-Larsen B, Silver DL, et al. A PEST sequence in ABCA1 regulates degradation by calpain protease and stabilization of ABCA1 by apoA-I. J Clin Invest 2003;111:99-107.
[17]Iwamoto N, Lu R, Tanaka N, Abe-Dohmae S, Yokoyama S. Calmodulin interacts with ATP binding cassette transporter A1 to protect from calpain-mediated degradation and upregulates high-density lipoprotein generation.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30:1446-1452.
[18]Martins TB, Anderson JL, Muhlestein JB, Horne BD, Carlquist JF, Roberts WL. Risk factor analysis of plasma cytokines in patients with coronary artery disease by a multiplexed fluorescent immunoassay. Am J Clin Pathol 2006;125:906-913.
[19]Nichols TC, Fischer TH, Deliargyris EN, Baldwin AS, Jr. Role of nuclear factor-kappa B (NF-kappa B) in inflammation, periodontitis, and atherogenesis. Ann Periodontol 2001;6:20-29.
[20]Rodriguez G, Mago N, Rosa F. [Role of inflammation in atherogenesis]. Invest Clin 2009;50:109-129.
[21]Zirlik A, Abdullah SM, Gerdes N, MacFarlane L, Schonbeck U, Khera A, et al. Interleukin-18, the metabolic syndrome, and subclinical atherosclerosis: results from the Dallas Heart Study.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 2007;27:2043-2049
[22]Hauer AD, Uyttenhove C, de Vos P, Stroobant V, Renauld JC, van Berkel TJ, et al. Blockade of interleukin-12 function by protein vaccination attenuates atherosclerosis. Circulation 2005;112:1054-1062.
[23]Tominaga K, Yoshimoto T, Torigoe K, Kurimoto M, Matsui K, Hada T, et al. IL-12 synergizes with IL-18 or IL-1beta for IFN-gamma production from human T cells. Int Immunol 2000;12:151-160.
[24]Papadakis KA, Prehn JL, Landers C, Han Q, Luo X, Cha SC, et al. TL1A synergizes with IL-12 and IL-18 to enhance IFN-gamma production in human T cells and NK cells. J Immunol 2004;172:7002-7007.
[25]Li Q, Carr AL, Donald EJ, Skitzki JJ, Okuyama R, Stoolman LM, et al. Synergistic effects of IL-12 and IL-18 in skewing tumor-reactive T-cell responses towards a type 1 pattern. Cancer Res 2005;65:1063-1070
[26]Rodriguez-Galan MC, Bream JH, Farr A, Young HA. Synergistic effect of IL-2, IL-12, and IL-18 on thymocyte apoptosis and Th1/Th2 cytokine expression. J Immunol 2005;174:2796-2804.
[27]Gherardi MM, Ramirez JC, Esteban M. IL-12 and IL-18 act in synergy to clear vaccinia virus infection: involvement of innate and adaptive components of the immune system. J Gen Virol 2003;84:1961-1972.
篇7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85例中,50例男性,35例女性。年龄20~75岁,平均49岁。其中50例急性髓细胞性白血病(AML),45例急性淋巴细胞性白血病。
1.2方法 AML使用DA,HA高剂量阿糖胞苷治疗,所有与COAP,HDMTX +亚叶酸钙,米托恩醌等。85例大剂量化疗后,出现不同程度的骨髓抑制:有49例白细胞小于0.5×109/L,20例白细胞小于1×109/L,16例白细胞小于2×109/L。一般治疗的细胞缺乏的白细胞恢复正常时间约1~4w。
1.3感染 评价指标①发热:温度>38℃,除了输血,输液和药物引起的;②无发热,咳嗽,痰,喉咙痛,腹泻,腹痛等症状;③口腔溃疡、牙龈肿痛,肺罗音和肛周脓肿等;④咽拭子,痰,血,尿,粪便中的细菌或真菌培养阳性。
1.4结果 59例感染,其中3例口腔感染,40例呼吸道感染,8例消化道感染,7例会感染,1例皮肤感染。其中,呼吸道感染占65%。在治疗过程中,患者经治疗后出院,2例死于感染性休克。73例患者经积极治疗及护理,成功地通过了骨髓抑制,缺乏状态,白细胞总数恢复正常。
2护理
2.1化疗前预防感染的护理 心理护理,鼓励患者说出自己的顾虑,建立信任关系,对疾病知识进行讲解,使他们对疾病有认识,从而使患者依从性,从而积极配合治疗。病房环境,缺乏粒细胞,应动员患者进入层流病房,实施隔离防护。在层流病房中没有条件的患者,要创建一个相对无菌病房,住在单间、病房地板、家具上,每天用消毒液擦拭,控制探视和陪伴。求患者保持温暖,避免感冒。为了防止交叉感染,医务人员必须戴口罩、帽子,并将鞋子带进病房。轮,治疗和护理的患者,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反复洗手,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无菌技术[2]。使用清洁用具等固定,不混合病房。饮食护理,给予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饮食,注意饮食卫生,避免吃生水果和蔬菜。口鼻腔护理,指导患者化疗开始加强口腔自我护理。饭前,饭后,早晨,睡觉前1:5000呋喃西林溶液或甲硝唑含漱液漱口,保持口腔卫生。患者应该用软刷刷牙,以防牙龈出血。不可用牙签,不要用力擤鼻涕,不要尖锐硬物挖鼻孔,鼻腔干燥可以用复方薄荷油滴鼻剂。保持个人卫生,患者的免疫力,常伴有发热、出汗,应及时更换内衣,保持皮肤清洁,保持正常体温,可行淋浴,保持床干净、干燥、平坦。已存在肛裂,痔疮患者必须坚持用温水准备:5 000页的沐浴液,不可浴床中的外阴和肛周潮红。为防止继发感染,每一次清洁后可应用药膏。女性患者可有pp粉清洗。
护理化疗后感染,无炎症反应能力的患者缺乏粒细胞,无发热,60%以上的感染。严格观察患者体温变化、发热症状、仔细检查,发现感染部位、采集标本,从现场做细菌和真菌培养。应优先在细菌学和药敏试验抗生素革兰氏阴性杆菌没有弄清楚之前,细菌学和明确的敏感抗生素的药物敏感性试验,结合药物和其他治疗白细胞上升。高热的护理,高热患者绝对卧床休息,减少体力消耗,接近生命体征,体温、脉搏、呼吸、呼吸、医生的建议。给身体或药物降温,并做相关记录。患者出汗时间长,干敷料,防止感冒,鼓励更多的水排出,以促进毒素。呼吸道感染,如咽喉痛患者,痰不易咳出协助拍背,和20ml的生理盐水和庆大霉素80000U加糜蛋白酶雾化吸入4000U,2次/d,为了消除炎症,气道是痰湿;肺感染导致呼吸困难,给予氧气吸入;鼓励患者深呼吸、咳嗽、咳痰,引流排痰。使用机械吸痰,严格无菌操作,动作轻柔,根据患者咳嗽反射强度和吸痰管插入深度确定的能力,做到既净吸痰,还能减少刺激,避免气管黏膜损伤[3]。消化道感染和消化系统感染容易产生呕吐,腹泻,给予纤维素较少的食物,避免油腻,油炸或过甜的食物。如腹泻,注意水和电解质的补充,使用高含钾的食物,如蔬菜,番茄汁等,并排除腹泻引起的食物,避免吃乳制品的可能性。口腔感染,鼓励患者多喝水,清洁口腔,以说服患者说话,增加咽的活动,以减少充血水肿,坚持用3~6次漱口。对口腔粘膜有溃疡或坏死组织,用1%~3%双氧水和生理盐水棉球,交替清洗口腔粘膜厚腻的脓苔和附件,4次/d;黏膜溃疡面积太大,可以用1%普鲁卡因或利多卡因第一,也可用0.5%达克罗宁液痛苦后,注意动作要轻柔。口腔护理可以思密达粉或用棉签沾锡类散,洒上粘膜溃疡,覆膜。嘴唇溃烂,涂抹沸腾冷却的香油后,防止干裂和软愈伤组织的形成。严重的口腔溃疡或坏死的组织者,考虑短期喂养方法,以保证营养供应,减少喂养对口腔黏膜刺激,必要时静脉营养补充。
肛周感染,轻度感染:肛周炎症局部皮肤给予0.25%碘伏消毒后,可用微波治疗机照射,20~30min/次,1~2次/d。中度感染:局部红肿、脓肿形成时,用无菌注射器抽吸脓液,再以生理盐水冲洗后注入庆大霉素8~16万U,覆盖无菌纱布,每El更换敷料,保持局部清洁,每日局部以微波机治疗照射。重度感染:肛周皮肤溃烂、坏死,形成创面,或有创面出血。肛周周围正常皮肤用0.25%碘伏消毒,创面以生理盐水冲洗,清除局部分泌物及坏死组织后,再用敏感抗生素液或0.2%碘伏溶液冲洗,覆盖凡士林纱条及无菌纱布。每次便后应及时更换敷料。如果局部分泌物较多,有窦道和脓腔形成,可应用导管插入接注射器注人生理盐水彻底冲洗后,填塞凡士林纱条引流。待创面分泌物减少并有新鲜肉芽组织滋生时,可再用654~210mg冲洗创面,以改善微循环,之后敷以抗生素或中药生肌膏。皮肤感染,感染较轻时,用红外线局部照射,2次/d,促进炎症消散吸收;感染创面较大,出现化脓病变时,取适量三黄散(黄连、黄柏、大黄)用生理盐水调成糊状,涂在无菌纱布上,覆于创面。外周(中心)静脉置管的护理,当患者进入骨髓抑制期,粒细胞降低时,各种管道极易造成感染,应加强导管的护理,定期更换贴膜,局部皮肤消毒。出现红、肿、热、痛及炎性渗出等异常应及时处理,做细菌培养,必要时拔管。从实践中我们体会到,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后骨髓抑制期的患者,患者化疗前必须尽可能清理所有潜在病灶,及时采取保护性隔离措施,加强无菌意识,消毒严格、护理措施处理得当,做好心理护理的同时严密观察病情变化,才能降低感染率[4]。而一旦有感染征兆,也应积极采取综合性的防治感染措施,包括加强无菌护理、控制感染兆、合理应用抗生素、GCSF的使用、免疫增强剂的使用、层流设备的使用等。从而控制感染,降低病死率,保证化疗效果。
参考文献:
[1]黄冬荷.白血病大剂量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患者的护理对策[J].广东医学,2003,24(8):901.
[2]丁茜.白血病化疗后粒细胞缺乏期患者感染的预防与护理[J].实用临床医药杂志(护理版),2008,4(1):24.
篇8
随着先进医疗设备在医学领域的使用,现在临床检验室检查尿常规基本实现了仪器自动检测,无论是检测项目、检验速度等方面均较手工操作有了大大改进,既方便了病人在短时间内得到多项检测结果,也为检验人员减轻了工作量。尿液常规检验由3项发展到目前的10项,这对临床有关疾病的诊断、治疗、疗效观察有重要意义。但在实践中,发现尿分析仪检测白细胞与尿沉渣镜检中的白细胞数量经常出现不一致的现象,尿液白细胞检查对泌尿系统疾病、前列腺疾病等有着重要价值,其定量检测可直接反映相关疾病的状态。针对尿液分析仪所得出的假阳性和假阴性等问题,为了更好地使尿液分析仪得出可靠的实验数据,收集了住院患者550例尿液标本,采用尿液分析仪与显微镜计数法对尿液中白细胞检测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
资料与方法
465名健康体检者,年龄20~28岁,男358人,女107人,均否认肝、肾、结核等病史(女性排除月经期)。
方法:取受检者清晨空腹新鲜小便,分别进行仪器分析和显微镜检查(按《全国临床检验操作规程》方法操作)。
仪器:FA-150型尿分析仪及配套尿11联试纸条、显微镜。
结 果
465标本中,仪器检测白细胞异常65例,镜检白细胞异常49例,两者同时异常43例,两者符合率65%;不相符者占35%,其中包括仪器检测的假阴性、假阳性及仪器检测和镜检白细胞数量的差异。
讨 论
仪器检测白细胞阴性而镜检白细胞阳性,可能是标本检测前未混匀,或尿液放置过久,白细胞会沉淀,造成镜检时尿液浓缩而致白细胞过多。
仪器检测白细胞阳性而镜检白细胞阴性,可能是尿11联试纸的白细胞模块中含有吲哚化合物、重氮盐及其他物质,而中性粒细胞含有酯酶能水解吲哚化合物,其产物与重氮盐反应生成紫色物质,颜色与酯酶活性成正比,借此估计尿中白细胞的数量。当粒细胞破坏、崩解时试纸也能检出,而镜检则不能检出,造成白细胞数量差异但临床仍以镜检的白细胞数为诊断标准,而目前尚无法证实是酯酶还是其他物质存在干扰。
当尿蛋白含量在3g/L以上或大量葡萄糖,高比重尿时均会使试纸条反应敏感性降低,而使仪器检测白细胞产生假阴性;此外用药期间尿中含有一定量头孢菌素、庆大霉素等时可使仪器检测结果产生假阴性[1]。
任何引起尿液颜色异常的物质如甲醛等都会使仪器检测白细胞时产生假阳性。
试纸条与尿仪不配套的替代品、保存不当或过期变质,均影响结果。试纸条浸入尿中的时间,应严格遵守说明书上的规定;在尿中浸时间过短,反应不能充分进行,过长试剂在尿中扩散,影响结果准确性。
建议:尿10项是半定量检查法,且尿10项检查法敏感性高。临床医生在判定结果的临床意义上应有正确的认识,仪器分析只能作为过筛检查,最终结果还是应以镜检结果为准[2]。对一些微量报告应持慎重态度,尤其女性患者,应结合临床症状进一步复查。
参考文献
篇9
白细胞减少症是临床上常见的疾病,笔者多年来从补益脾胃入手,采用四君子汤加味,收到满意疗效,今介绍如下。
一、 临床资料
本组共120例,其中女性68例,男性52例,年龄15岁以下15例,15岁~29岁35例,30岁~50岁50例,50岁以上20例。
本病经两次血液检验白细胞总数在3,000/立方毫米以下,并伴有不同程度的临床表现。常见有直觉症状乏力,眩晕,纳差,面色无华,大便不正常,失眠,心悸,胸闷等症,舌质常淡或红,苔薄,脉细。
二、 治疗方法
本组方药:党参20克,黄芪20克,白术12克,茯苓12克,炙甘草6克。
临床表现有眩晕、身困乏力、腹胀食少、口淡乏味、大便溏薄等属于脾虚湿阻者,加白蔻仁6克、陈皮6克、薏米15克;有眩晕、倦怠、消瘦、烦躁、心悸、少寝等属于肝肾阴虚者,加生龟板15克、生鳖甲15克、女贞子12克、地骨皮12克、玄参15克;有心悸短气、面苍白等属于气血两虚者,加当归12克、熟地15克、大枣10枚、鹿角胶6克;有腰脊酸楚、阳事不举、精冷带下、便溏纳呆、恶寒倦怠等属于脾肾阳虚者加制附子、杜仲12克、巴戟天15克、制首乌12克。
三、治疗结果
经治疗后,白细胞升至5,000/立方毫米以上,症除体复,病情稳定有一年以上者75例,白细胞在3,500~4,000/立方毫米30例,15例服药无效(白细胞在3,000~3,500/立方毫米以下),总有效率88%。其中服药用药最少的为10剂,最多的达60剂。
四、病案举例
例一:曾某,男,29岁,干部,素有头晕、食欲不振。因神疲乏力,恶心欲吐,大便溏薄,巩膜黄疸而来诊。血验肝功能异常,白细胞2500/立方毫米。舌淡苔厚浊,脉濡缓。证属脾虚湿浊。投用: 党参20克、黄芪15克、白术12克、白蔻仁6克、陈皮6克、薏米20克、茯苓20克、虎杖15克、菌陈15克、甘草3克。服药二周后复检,白细胞提升到4,800/立方毫米。肝功亦好转。在服药半个月白细胞升至5,500/立方毫米,临床症状消失。一年后复查白细胞7,000/立方毫米,病情稳定。
例二:王某,女,50岁。素体消瘦,低热,日晡甚,倦怠纳差,近一个月来眩晕无力,月寝难眠,不能坚持工作。舌绛无苔,周围暗,脉细。查白细胞2,800/立方厘米。证属肝肾阴虚。施用:党参20克、黄芪20克、霜肺叶20克、淮三20克、白术10克、生龟板15克、盐黄柏9克、生鳖甲15克、女贞子12克、地骨皮15克、玄参15克、茯苓12克、红枣10枚等药出入,共服药20剂,白细胞升至5,300/立方毫米,已上班工作。续服补中益气丸合知柏地黄丸治疗半个月,病情稳定。
五、讨论与体会
白细胞减少症,现代医学认为可由感染、化学、物理等因素,使骨髓造血细胞功能受到抑制。近年认为可能于免疫有关,患者粒细胞减少乃由于患者体内产生白细胞抗体所致。
篇10
关键词:异烟肼;白细胞减少;乳腺增生
利福平为肝药酶的强诱导剂,可影响雌激素的灭活,从而导致内分泌功能紊乱;异烟肼引起白细胞减少、乳腺增生,在临床上较为少见,异烟肼引起乳腺发育的机理可能与异烟肼影像B族维生素的代谢而导致内分泌平衡失调有关[2]。因此,将我们在2013年12月在临检工作中遇到的1例患者,进行分析后现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性别:男,年龄:64岁。因咳嗽、咯血10d,于2013年11月28日入院。2008年曾患有结核性胸膜炎,支气管扩张23d,无任何药物过敏史,伴有发热及盗汗[3]。体检:T 37.5℃,BP 120/105 mm Hg,浅表淋巴结未发现有肿大,双肺呼吸音减低及湿性音,伴有语颤减低,心尖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均未扪及。
1..2方法 血常规检测WBC 5.0×109/L,红细胞沉降率(ESR)12mm/h,痰液细菌培养显示:痰结核菌及脱落细胞均阴性,结核抗体阴性。行胸部CT后发现:双肺上野可见毛玻璃样片状的阴影,诊断为双上肺Ⅲ期肺结核患者。临床上应用CT诊断结核病较为准确高效。CT具有以下优点:可发现在胸片中仅显示为慢性瘢痕性病灶的支气管源性播散病灶中见到,斑片状肺泡浸润性病灶,而提示病变的活动性;CT可发现更多、更明显的肺门或(和)纵隔淋巴结的肿大;发现在胸片分辨阈值下的粟粒性病灶;偶尔CT可在表现正常的胸片中发现范围不小的病灶;CT还可以在胸片诊断为胸膜肥厚者中分辨其是单纯的胸膜肥厚还是慢性包裹性积液等。因此, CT和高分辨率CT(HRCT)在进一步判定疑似为肺结核的患者者中是十分重要的。
1.3 治疗方法 入院后,嘱患者口服异烟肼0.4 g,利福平0.60 g,乙胺丁醇0.25 g,qd,肌肉注射链霉素1.0 g,qd,服药10d后,患者肝功能出现异常,丙谷转氨酶(ALT)升高:102U/L,谷草转氨酶(AST)水平也异常:102U/L,故给予患者护肝片1.40g/次,3次/d,联苯双酯15.0mg/次,进行治疗,2w后复查,结果显示肝功能恢复正常。1个月后出院,停用链霉素,其他仍按上述方案治疗,6个月后,复摄片双肺病灶均明显吸收[4],显示结核病已被基本治愈。2014年5月13日因左侧肿块再次住本院。左侧中心区可触及到2cm X 2cm的肿块,边界清析,表面光滑,活动性较好,伴有轻度压痛感,右侧有胀痛感。实验室检查:Hb 100g/L,WBC 2.4x109/L。骨髓象:有核细胞增生减少,粒系统各期比例显著减低,红细胞系统明显受抑,其他系统均正常。故考虑该患者的症状可能与服用异烟肼有关,针吸细胞学涂片示:慢性乳腺增生症。术前,因白细胞总数减少,则暂停手术,停服异烟肼1w后,查WBC 3.0X109/L,于2014年6月5日,行左侧肿块切除术。病检报告:左乳腺硬化性腺病。术后继续停服异烟肼,并给予维生素B 族的补充治疗,5个月后右侧胀痛自然得到缓解,松软,3个月后,患者完全恢复正常。
2结果
2014年6月12日,19日 查WBC分别为3.8×109/L, 4.7×109/L。随访患者继续服异烟肼,2014年6月26日,7月3日 查 WBC 分别为 2.8×109/L, 3.5×109/L。白细胞数明显减少,且均低于正常值。停服异烟肼1w后,对患者行血常规化验,结果显示正常(WBC: 5.3×109/L),每月行血常规检验,结果显示均正常。可以说明患者的白细胞数下降是由异烟肼将引起的。术后继续停服异烟肼,并给予维生素B 族补充治疗,5个月后右侧胀痛自然得到缓解,松软,3个月后完全恢复正常。追问患者既往未服用过其他药物,明显乳腺增生又异烟肼所致,但其机理尚不明朗,现有专家学者分析,可能为异烟肼加速 B族维生素在肠道内的排泄,使人体的吸收量减少,从而导致,肝内灭活雌激素的水平下降、功能减退,致使血液中雌激素水平增高,内分泌系统紊乱所致。
3 讨论
结核病化疗的特点是: 多种药物的联合使用,且疗程较长,很容易产生副作用及耐药性。长期服用或短期大剂量服用异烟肼,其副作用是对患者的骨髓造血系统有明显改变,如:贫血、白细胞减少或引起血痰、咯血、鼻出血、眼底出血及内分泌失调、男子女性化、阳痿、妇女月经不调、泌乳等现象,偶可见对神经系统有一定影响,如:精神兴奋、周围神经炎等。笔者认为,本例患者白细胞减少、乳腺增生,是因长期服用异烟肼,在体呈慢性代谢的状态,影响B族维生素在体内的吸收;利福平,为肝药酶的强诱导剂,可影响雌激素的灭活,从而导致内分泌紊乱引起白细胞减少、乳腺增生。大多随用药时间延长和短期大剂量应用而发生,值得临床上被高度重视。
由我院发生的这1例男性乳腺增生且白细胞数减少,可在以后的临床上给予警示,对于治疗结核病患者的同时应肠道内补充维生素B族,并对患者血常规进行严密监测,若发现白细胞数和雌激素水平均大幅度高于正常值时,应采取减少药量甚至暂停服药的措施,以避免结核病患者虽治愈了结核病,却引起了乳腺增生等较为严重的不良后果,使其二次入院。
参考文献:
[1]刘婧,何传斌,杨锐杰. 异烟肼致白细胞数量降低1例报告[J].中华综合医学,2002,3(6).
[2]肖禹.异烟肼利福平致乳腺发育.临床肺科杂志,2003,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