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效益范文

时间:2023-04-02 17:05:5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规模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规模效益

篇1

我们不反对扩张,但我们反对盲目扩展,我们更反对没有战略能力的盲目扩张!

2002年是一个零售行业整合的年头,并购狂澜此起彼伏!

继2001年的上海联华携手西单、华润入主万佳之后,开始向更深层次的合作竞争迈进。在业界,先是上海联华以2.1亿元的溢价并购重组得到了浙江第一大零售连锁集团“杭州华商”50%的股权。紧接着,联华又购得河南郑州金博大购物中心60%的股权。与此同时,上海友谊和新世界两大集团对上海三联集团实施资产重组,“友谊”7月斥资7500万,成为“三联”第一大股东。此外,野心勃勃提出“四个5工程”的华润亦张开并购的大网。10月底,号称中国零售业并购第一案——华润创业以2.32亿人民币收购江苏苏果连锁超市39.25%股权尘埃落定。

跑马圈地没有问题,追求规模也符合常理,但我们在埋头走路时,也应该好好地看看别人的先例,分辨一下将要去的方向!让我们在2003年中国零售业变局的前夕,重新温习一下发生在美国的两个同行凯马特与沃尔玛的故事,寻找真正的零售行业的天堂之路! 天堂与地狱

美国《财富》杂志评选出的2001年500强中,沃尔玛以2189亿美元的销售收入名列榜首。这是美国历史上服务企业第一次成为《财富》500强的龙头老大。而美国第三大廉价零售连锁店凯马特却在2002年1月22号向法院申请破产保护,成为美国历史上最大一起零售业破产案。

美国两个零售业巨头为何一个杰出,一个破产?一个上了天堂,另一个却下了地狱呢?

凯马特之于零售业,正如福特之于汽车业,综合性零售企业的行业标准一度是由凯马特创立的。1962年3月凯马特开办了第一家折价零售店,并获得成功,由此走上扩张道路。1976年至1985年凯马特一直是美国折扣零售行业之王,凯马特的名称和标志一度成为美国物美价廉商店的象征。

1985年开始,获得巨大成功的凯马特开始实施多样化经营战略,但是扩张不成功。进入20世纪90年代,凯玛特经营状况不断恶化,2001年12月,信用评级公司穆迪公司把凯马特的债券降低到垃圾债券的水平。2002年初,凯马特负债竟达到了惊人的47亿美元,由于不能按时付货款给供应商,主要供应商决定停止为它提供货源,最后只得申请破产保护。凯马特在申请破产前,在美国各地仍然有2100多家分店。

1945年,沃尔玛创始人山姆·沃尔顿在小镇本顿威尔开始经营零售业。1962年,沃尔玛涉足折价销售业务,首先选择凯马特独家垄断、商品销售价格较高的地区进入,并采用大批量订购和销售单一品种,把这种产品价格降到最低,与凯马特争夺顾客。1983年,沃尔玛成立第一家仓储式商店-山姆会员店。1988年,成立第一家沃尔玛超市。

1991年底,沃尔玛的销售额和利润均超过了凯马特,成为全美第一折价零售店,并把这个地位一直保持到现在。2001年,沃尔玛一跃而成为《财富》500强排名的第一名,财政年度收入达2189亿美元,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成为《财富》500强龙头老大的服务企业,而凯马特在2001年,销售收入只有370亿美元。

在过去的20年中,沃尔玛以每年20%的增长速度膨胀,业务迅速扩张,沃尔玛如今在全球拥有4150家连锁店,沃尔玛店遍布美国、墨西哥、加拿大、波多黎各、巴西、阿根廷、南非、中国、印尼等处。 找寻问题原点

凯马特自己创造了折扣零售行业,最后却不得不从中黯然退出;而后来者沃尔玛迅猛发展,却登上了全球零售业的霸主地位!为什么?

这对于正在火速上位中的中国零售企业来讲,是一个非常有意义的问题,因为我们的许多企业现在正在走上一条可能通往地狱的路!

有人认为,与凯马特相比,沃尔玛的竞争优势是薄利多销、服务至上、团队合作和信息技术;有人认为,沃尔玛成功是因为连锁经营,取得了规模经济效益,能够实行天天低价;还有人认为,创始人沃尔顿是个天才,激励员工并塑造了注重服务的公司文化;还有人认为,允许雇员拥有公司的部分股份所产生的激励作用,“天天低价”的战略在让利于顾客的同时节省了商品推销和广告宣传费用等。

现象,这些都仅仅是现象!

我们认为,以上的说法当然都正确,但都只是涉及到现象的东西,未能从根本上、从原点处深入挖掘真正的原因。殊不知,凯马特曾是折扣零售业的代名词,20年前的沃尔玛根本不构成对它的威胁。沃尔玛凭什么在这短短十几年中超越并打败凯马特?

问题的原点,在于沃尔玛能够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将“核心业务流程”转变成了一种他人难以模仿的战略能力,使其在顾客心中独树一帜,也使得其他零售公司无法与之相比。凯马特没能逃离最初使其成功的经典教科书原则,仍然从短期利益出发,专注于少数几个以产品为中心的战略业务单元(SBU),让每一个战略业务单位成为一个利润中心,完全接受集中化直线管理。

将战略的关注点下移到业务流程,将其核心业务流程转变成一种他人难以模仿的战略能力,这是乔治.斯托克(George Stalk)等在1992年发表的《能力的竞争:公司战略的新规则》一文的中心思想。“能力”在沃尔玛的案例中分解为一套在战略上可充分理解的业务流程。

作为折扣零售业的后起之秀,沃尔玛公司找准了零售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是存货补充方式。沃尔玛将其战略能力在一种几乎不被察觉的后勤技巧中得到了最充分的体现,这一技巧被称为“连续装卸”。在这一机制里,货物源源不断地送到沃尔玛公司的各个配送中心,在那里进行分检、重新包装,随后被派送到商店,在仓库停留的时间通常很短。由于无需在仓库中浪费宝贵的时间,货物得以在48小时或更短的时间内从一个装卸码头运抵另一个装卸码头。

快速反应运输系统是沃尔玛业务流程的另一关键组成部分。1996年,沃尔玛就拥有了30个配送中心,2000多辆运货卡车,保证进货从仓库到任何一家商店的时间不超过48小时,相对于其他同业商店平均每两周补货一次,沃尔玛可保证分店货架平均每周补货两次。快速的送货,使沃尔玛各分店即使只维持极少存货也能保持正常销售,从而大大节省了存贮空间和费用。由于这套快捷运输系统的有效运作,沃尔玛85%的商品通过自己的配送中心运输,而凯马特只有50%,其结果是沃尔玛的销售成本因此低于同行业平均销售成本2%~3%,成本差异使天天低价成为可能。

真正竞争优势的源泉在这里,核心业务流程才是一切的原点,这也让我们想到了一个相同的案例“戴尔”,两者一样把核心业务流程放到了战略的高度和位置,将核心业务流程转变成一种他人难以模仿的战略能力!

从核心业务流程这个原点出发,我们上面提到的现象才开始跃上舞台,沃尔玛建立在信息化基础上的业务流程导致可以“天天低价”,低价格又节约了频繁促销的成本;稳定的价格增强了销售的可预见性,减少了脱销和积压的可能性;低价吸引大量的顾客,使得每平方英尺的零售额最高,使得公司利润共享的支出不再成为负担。

所有的一切都围绕带来长期竞争优势的核心业务流程,为了从连续装卸中获利,沃尔玛还不得不从根本上改变对公司的管理方式;为了与连续装卸机制相适应,沃尔玛实行员工持股计划和利润共享计划,这样可使员工对顾客的要求迅速地做出反应。

由于沃尔玛靠这套连续装卸机制建立起了自己的战略能力,仅仅10年后,沃尔玛公司不但改变了自己,还改变了折扣零售行业。近25%的年增长率,每平方英尺最高的销售额,最快的库存周转速度以及最高的运营利润,使沃尔玛公司在折扣零售行业独占鳌头。 为什么凯马特不行?

我们忍不住要询问,那凯马特在做什么?为什么凯马特不向沃尔玛学习?

在分析凯马特的发展历史时,我们发现在沃尔玛将全部精力用于支持系统的战略投资时,凯马特在做的就是今天中国零售企业们最热衷的最喜欢的事。

1981年,凯马特的店铺总数超过了2000家,网点覆盖了全美50个州。这些显赫的战绩让凯马特的领导层失去了理智,凯马特进入了一个四处出击、大肆扩张的时期。然而由于战线拉得过长,每一桩收购和扩张竟纷纷变成了占用了大量资金和精力的赔钱货,凯马特又忙不迭地忍痛将其一个个割掉,其中典型者如:

1984年,凯马特收购家装连锁店Bilders Square,1997年不得不将其售出;

1989、1990、1991年,凯马特在这三年里分别收购了Pace会员制仓储超市、拥有10家店铺的体育用品连锁超市Sports Authority,以及办公文仪零售商OfficeMax,这三家公司均于1995年售出;

1992年,凯马特进军欧洲,收购了捷克和斯洛伐克两国的13家店铺,后于1996年悉数卖掉;同年,凯马特收购了Borders图书连锁超市企业,三年后又将其售出;

1994年,凯马特在墨西哥和新加坡建立了合资零售企业,后分别于1996年解散了新加坡公司,1997年卖掉了墨西哥公司;

1997年,凯马特推出“大凯马特”店模式,它比传统凯马特店更大、采光更好,所售商品也更多,因此指望这种新型店能够给公司的销售带来刺激;结果2001年,凯马特宣布将逐渐弃用“大凯马特”的商号,并将旗下13家大凯马特店转型为沃尔玛式的超级凯马特购物广场。

凯马特虽然创造了折扣零售业,但是未能找到零售折扣行业的核心业务流程是存货补充方式,因此其战略与沃尔玛截然不同,从而在各种相关的策略上也大相径庭。

当沃尔玛正在建立地面运货大军时,凯马特却逐渐放弃了自己的运输队,因为转包业务更便宜;当沃尔玛与供应商建立起更为紧密的关系时,凯马特却不断更换供应商以寻求更优的价格;当沃尔玛控制着商店内的所有部门,凯马特却把许多部门租给了其他公司,因为它认为收租比卖东西更赚钱。当沃尔玛不断优化其业务流程和组织方式时,凯马特仍然遵循着最初使其成功的经典教科书原则。

这并不是凯马特经理不关心业务流程,毕竟他们也有出色的计划。沃尔玛经理也没有忽视战略的结构层次:顾客相同,也要做出在哪里开新店之类的传统战略决定。但两者的不同之处在于沃尔玛强调行为(即组织方式和业务流程,这是其能力赖以生长的土壤)才是其战略的首要目的,并因此将管理的重心放在了用于支持其能力的基础设施之上。 关注点放在能力

不同的战略思路,导致不同的结果,一个卓越,一个破产,成败一念间!

在一个行业,你必须真正找寻竞争力产生的“原点”,找到了之后真正构建一种别人无法模仿的战略能力,才可以创造出长期竞争优势。在零售行业,特别是在折扣零售行业,中国的企业对于什么是真正的战略能力,什么是应该真正去追求的东西,什么是核心业务流程都没有清晰的概念!

我们从沃尔玛和凯马特之争中,可以获得一些有意义的启示:

规模不等于效益

中国的零售企业“做大”情结很重,而且规模的扩大的确也带来了相应的成本下降和经济效益。

国内有些零售商也具有了一些规模,如国美电器目前已在天津、重庆、成都、沈阳、青岛、郑州、西安、济南等城市拥有80余家大型连锁商城,年销售能力达60亿;江苏苏宁则打算在3年内投资4.2亿元,在全国范围内建1500家连锁店;华联超市门店数业已达到1020家,经营网络覆盖上海、江苏、浙江、河南、山东等8个省市。

但另一组数据,我们不得不关注:2001年,中国91家年销售额超过1亿元的超市销售额达1163亿元,比2000年上升53.1%,公司门店、营业面积、人员等指标上升幅度从45%到58%不等,利润率为1.33%,比2000年下降了0.23个百分点。不难看出,随着规模扩大,超市行业的利润增长速度已放缓,拥有2100多家分店的庞然大物凯马特,在沃尔玛的进攻下也不堪一击。

规模不是成功的唯一因素,在规模的背后还有更重要的东西,这是我们真正要寻找的东西!

能力竞争最重要

“善谋者,谋势,不善谋者,谋子”,“谋势重于谋子”,这个“势”,就是全局和整体,而“子”,就是局部和部分。

凯马特在80年代时,只看到了局部、短期利益,例如不愿意把钱投资于现代信息技术,在信息系统建设上行动迟缓,最终兵败滑铁卢;而沃尔玛却能高瞻远瞩,从全局、长期利益入手,为确保公司由核心业务流程构成的战略能力,沃尔玛先行对零售信息系统进行巨额投资,最早使用计算机跟踪存货(1969年)、条形码技术(1980年)、EDI(1985年),无线扫描枪(1988年)、EAS电子防盗系统(使商品失窃率降低50%)等,终于守得云开见雾散。而我们国内连锁超市企业内部盗窃和顾客盗窃都非常多,本来就很微薄的毛利被这些每天发生的盗窃侵吞了。

如果我们企业要进入一个行业,一定要摸透这个行业的经营方式和能力规则,否则你就不要轻易进入。国内一些规模较大的连锁零售企业也已注意到了能力的因素,开始寻求和构建长期战略能力。如家电零售巨头山东三联正在向现代物流转变。

同时,能力之争最终还需要对支持系统进行战略投资,使其跨越传统的战略经营单位和功能,确定他们的主要业务流程,集中管理并大力投资,以其获得长期回报。

能力具有强大扩散性

战略能力在建立后,其实可以在更广阔的天地里施展!

对于关注能力的公司来说,增长的最根本形式并不是简单的克隆业务流程,更重要的是要创造出非常灵活且充满活力的业务流程,以使同一套业务流程能够为许多不同的业务服务。

沃尔玛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该公司使用的存货补充系统为折扣商店带来了巨大的成功,于是它使用了同一系统使自己进入截然不同的新的零售行业。以仓储俱乐部为例,这是一种高折扣批量出售商品的商店,不提供任何不必要的服务。1983年,沃尔玛公司创办了山姆俱乐部,以便同该行业创办者普赖斯俱乐部(Price club)及凯马特百货公司所拥有的Pace 会员仓储店竞争。在不到4年的时间里,山姆俱乐部的销售额已经超过普赖斯和Pace,成为全国最大的批发商品俱乐部。此外,沃尔玛公司还在其他零售行业上演了相同的快速渗透战略,其中包括药房、欧式高级百货商店、大型超级市场等。

篇2

摩尔的存在,在西方曾催生了号称“天生购物狂”、“为购物而生”的购物人群。有关资料显示,在日本,“摩尔”的店铺数仅占1%,但它们却创造了全国3500亿美元零售总额的大部分。在美国,MALL已经占有50%以上的零售额,年营业额超过1万亿美元。

然而,正所谓“成也萧何,败也萧何”,摩尔所倚重的特质往往机遇与挑战并存。

摩尔在中国的现状描述:从北京的金源Mall到深圳的华润万象,摩尔的经营者在创造了足够大的产业规模之后并没有创造出与之匹配的经济效益。用媒体的语来说就是:看的人多买的人少,雷声大雨点小。

问题在于:中国哲学一向讲究“有”即“无”,当摩尔号称定位在“全客群”上时,当摩尔力图证明自己可以满足每个目标顾客的需求时,更多的顾客对此心存疑惑:我是否可以和我年龄相差一倍的长辈在同一个地方买到同样称心如意的商品?

摩尔如何塑造自己的个性?让每个成员都相信自己能在这个规模庞大的巨人身上找到自己想要的?

尽管摩尔拥有不同的盈利模式,但是如果摩尔不能整合资源,创造出足够强势的自有品牌,为其主力店、二级主力店、特色店营造、提供足够浓厚的盈利氛围、吸引到足够的客源创造盈利渠道的话,摩尔又如何去影响周围的商业地产?更何况提升到“城市名片”、“成为城市的客厅”的理想高度?金钱盛宴下,摩尔这个巨人又能走多远呢?

值得深思的是:对摩尔而言,规模是否就是效益的代名词呢?规模与效益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关联关系呢?什么样的定位才是摩尔真正的效益来源呢?摩尔如何善用其先天特征创造出真正的规模效益呢?

一、规模 ≠ 效益:

曾经有国内摩尔商家得意地宣称:顾客要靠地图才能进行购物、顾客走进摩尔三天三夜都不要想出来。

问题是:这是顾客所需要的吗?他们愿意把自己宝贵的时间花在摩尔里面吗?或者,投入这些时间、精力对他们意味着什么?能够为他们创造出什么样的价值、带来什么样的好处?这些价值或好处是他们所真正需要的吗?

庞大的规模下,摩尔承载、创造了诸多错综复杂的信息。

我们来看看海量信息中顾客所面临的困扰:

顾客的大脑会失去焦点

我们来看看20世纪70年代的一组国外的统计资料:

过去30年所产生的信息要比先前5000年的所产生的还要多;

所有出版物总量每隔四五年翻一番;

《纽约时报》每期所包含的信息要比十七世纪一个普通英国人一生可能接触的信息还要多;

全球每天所出版的图书超过4000种;

普通白领工人一年要用掉70公斤的复印纸,这是十年前消费数量的两倍。

注意力也成为了一门经济,弹丸大小的眼球更是商家必争之地。

在摩尔中积累了数以万计的商品,它们带来了无法计数的信息。顾客第一个感觉往往是:大。第二个感觉:全。

大而全的信息是顾客真正想要和追求的吗?还是让顾客觉得麻烦或多余的?

顾客的时间、精力与理解能力是有限的

像统计数据所显示的那样,我们每天要接触那么多的信息与数据,但是很多情况下,受生理和思想认识的局限,记忆更是善于选择的,无法处理无穷无尽的刺激物。我们的大脑总是在无意识中为我们进行筛选:我们更倾向于听到与我们早已储存好的信息,或我们本来就相信的资讯相一致的信息。

沟通的意义在于得回馈。我们跟这个世界的沟通也是一样的道理:我们希望这个世界能够跟我们内在的自我相统一,当我们环顾四望时,其实我们看到的是向外投射的自我。

如果把以上的“我们”看成摩尔的目标客户群,我们可以看到:顾客的时间、精力和理解能力都是有限的。也许他们并没有对摩尔报提供的海量信息有什么反感,但同时,他们也漠不关心。其原因无非是:这些信息跟我有什么关系呢?我可以从中得到什么回报呢?

摩尔需要什么样的商品系列广度与深度组合来达到最小的投资、最大的收益?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目标客户群?

尽管那些坚持四处寻觅、把购物当成娱乐的顾客会指望从庞大的迷宫般的摩尔中发现什么,但不太热衷此道的顾客却常常觉得同样的摩尔格局让人兴趣廖廖,望而生畏。还有部分时间紧迫的顾客选择了更为昂贵的便捷道,去便利店或路边的士多店进行购买。对另一部分时间紧张的顾客而言,他们可不想把宝贵的业余时间和周末都打发在摩尔里。

这意味着尽管摩尔必须对其海量的信息在抵达目标客户群前先进行处理,将信息转化成情报,向目标顾客群有针对性地投送“秋波”,而不是用海量的信息去淹没顾客,期望顾客自己从中找到感兴趣的项目并来进行购物。

二、规模如何创造效益?

寻找偏好:与顾客的情感产生关联

在规模与效益之间寻找区隔性的定位,是摩尔必须面临的平衡木。在经营理念上,世界众多的大规模的企业营运商提出了“大池塘里的小池塘”,即把大个的企业分解看成独立的部分,要求每个部分保持其独有的灵活性与活力。

我们的建议是:商品越复杂,你越需要一种魔力将其与竞争对手区分开来。竞争中的差异化定位才是企业生存之本。唯有差异化,才能让顾客记住你,只有当顾客记得你的时候,他们才会来进行购买,并在购买的过程中有所感受。如果这种感受投合了他们的需求,顾客就会再次回来购买,为摩尔带来更多的效益。

效益取决于顾客的投票权:他们是否愿意从你这儿购买商品?如何从全系列的商品提供到偏好?让摩尔与顾客的情感相联系。

摩尔感性定位三要素:感觉、价值、理由

终端客户,在摩尔里进行购买时,最关心的是什么呢?综合而言,有三个关键词:感觉、价值、理由。

感觉:

顾客为什么要在摩尔里进行购买而不是其他终端?

仅仅是为追求便捷吗?那顾客可以在自己家门口进行购买。

仅仅是为价格的便宜吗?那顾客可以在超市进行购买。

仅仅是为了时尚吗?那百货公司也可以提供一样的商品。

在摩尔中着重的是两种心理:炫耀性心理与服从性心理。根据这两种潜意识中的心理,引导一批人就可以引导更大范围的一批人。

关键在于如何启动最初的这批人?如何通过摩尔的陈列、广告、口碑在更大范围内引起顾客的兴趣,让他们感觉“对”了,并愿意采取购买的行动?在购买后对购买过程中的感觉很好,还愿意回来继续进行体验。

在这个过程中,要求我们在建摩尔之前就要对摩尔所辐射的商圈中的主要目标客户群进行分析,找到他们所推崇、喜欢的风格,在摩尔的设计中要前瞻性地引入风格。从购买情境的设计开始,为顾客提供购买和发疯的购买的理由。

价值:

营销专家特德莱维特指出:“没有产品这样的东西”,“顾客购买的不是产品,而是解决问题的办法”。摩尔的价值陈述必须立足于其USP(独特的销售主张):我们这个摩尔是什么,我们能为顾客创造什么。如果每个人都能在我这个摩尔里面找到他所需要的东西,那么我和我的竞争对手不同的地方是什么?这个不同,是值得顾客花上三天三夜甚至更长的时间在摩尔里面经由购物的经验所获得的。

在摩尔的情境终端设计及陈列上,必须回答客户关于价值的提问:我们满足、刻画了什么样客户的人格特征?满足了客户什么样的价值需求?如果是全客群的顾客,他们各自和彼此在摩尔里能满足和达成的情感、情绪需求是什么?摩尔是多种业态的组合,但不代表所有的业态组合起来就是一个完美的场景。就像音符一样,我们必须有高低错落,有起有伏,最后才能成为一首交响乐、流行曲或小夜曲。成为什么样的音乐,取决于我们如何排列音符。

通过回答,帮助我们在终端快速将自己和竞争对手区分开来,获得客户的投票,即购买行为的发生。

理由:

客户购买的过程,就是寻找理由、进行自我说服的过程。在摩尔,情境营造的关键是突显顾客,把顾客放在最重要的位置。同时让顾客完成自我价值投射,从心理上影响顾客,形成人群效应。摩尔与顾客紧密度越高,参与度越高,客户情绪就越能够被调动,成交的比例就会更高。同时,摩尔与其他业态不同的是:摩尔往往是通过影响一小部分人来带动更大范围的人群的。

产生感情偏好度后,摩尔才能更快地与顾客达成交流与沟通。

篇3

7月13日下午,步森股份公告称,因国内证券市场环境、政策等客观情况发生了较大变化,公司拟放弃持续了长达半年之久的资产重组――以优信拍资产置换步森股份的主营业务。

一位接近此次资产重组的机构分析师表示,造成此次重组失败的原因是:优信拍估值太高,且主营业务并未实现真正盈利,资本市场不买账也就成为必然。

各取所需的交易

步森股份的主营业务为男士衬衫、西服、西裤以及茄克衫、T恤衫、职业装等服装服饰系列产品的设计、开发、生产和销售,随着消费升级及互联网电商的发展,步森股份也同其他国内服装公司一样正在遭受前所未有的生存困境。

数据显示,2015年步森股份的营业收入为4.02亿元,但净利润只有1150万元,实现扭亏为盈,但在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负2418万元(即亏损2418万元),已经连续两年净利润为负。

在这样的背景下,步森股份亟需引进新的增长型业务,以维持上市公司及股东的利益。

同样,这两年在资本市场风生水起的优信集团也面临严峻的融资压力。2015年第四季度,优信集团多次放出即将融资成功的信息,但最后都无果而终。

分析人士表示,在连续两轮获得4.3亿美元(2014年9月宣布融资金额2.6亿美元,2015年3月宣布融资金额1.7亿美元)的融资之后,优信集团的报价已经到了150亿人民币,这已经是一个上市公司的体量,机构投资者都害怕做这个“接盘侠”,显然IPO是最佳选择。

但按照国内对A股上市公司的要求,该公司必须要有连续三年的盈利和盈利增长。优信集团共有三大业务板块,即优信拍、优信二手车和优信金融,但优信拍是唯一能够看到未来盈利前景的业务板块。而着力于B2C业务的优信二手车和优信金融仍然处在业务培养期,短期内难以实现盈利。

因此,优信集团决定将优信拍业务独立出来,先行IPO,借助A股市场的融资能力,维持其公司业务的开展。

利润与规模

2016年1月4日,步森股份了涉及重大资产重组的停牌公告,其后的公开资料显示,步森股份与优信拍进行了长达半年的谈判、调查、审计、评估等工作。

事实证明,此次重组并没有想象中的顺利,不能在半年时间内完成任务。6月30日下午,步森股份公告称,由于此次重大资产重组事项涉及外资企业及重大无先例情形,公司将按照相关法律法规申请股票延期复牌一个月。

“拆VIE的确非常复杂,但说白了还是估值问题。”上述分析师表示,作为境外资本在同意优信拍借壳步森股份之前,就已经做好了退出的准备,决定其重组周期的关键是境内资本对优信拍的资产估值,即外方资本的投资回报率。

在过去的三年时间内,优信拍一直是中国二手车行业的融资高手,腾讯、百度等都曾是其股东,它也在资本的帮助下,变成了优信集团,业务规模也在极具扩张,甚至不惜成本地从业内吸收各类人才,其中在2016年1月前后,就把多家经销商集团的二手车总监挖走。

但规模的极速扩张,并未体现在公司的盈利能力上,相反其起家的优信拍业务规模被竞争对手超越。根据易观智库2015年中国二手车电商平台交易份额数据称,二手车B2B电商平台优信拍占2015年中国二手车电商平台交易份额的27.9%,而在其C轮融资前的市场份额在40%左右(艾瑞咨询的调查数据是47.8%)。

谈判陷入僵局,为了推动重组的继续进行,7月4日,优信集团董事长戴琨在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主办的“中国二手车大会”上介绍,优信拍下一步发展的重点是“大数据与人工智能”。与此同时,关于优信拍裁员30%的消息也开始在业内流传。

显然,新一轮的投资人并未因戴琨的新概念而将优信拍的估值提高到现有投资人的预期,借壳失败。

“优信拍的失败,关键是其前期融资数额太高,造成其自我估值居高不下。”上述分析人士表示:“这就是有规模,没效益的尴尬。”但资本市场“仍在寻找优质的二手车公司”。

篇4

关键词:苏南地区;不同规模;肉鹅养殖;效益

苏南地区水网资源丰富,历来是水禽养殖的主要地区。为加强肉鹅养殖标准化建设,促进养殖场增收增效,保障肉鹅产品充足供应及质量安全,经调研论证后,我们提出了“肉鹅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并在我区范围内推广应用。同时,考虑到畜禽养殖所来的环境负荷及效益最大化原则,我们尝试比较不同规模肉鹅养殖的效益差异,以期提出适合当地实际的肉鹅养殖适度规模。本文就此做一探讨。

1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1.1 数据来源

根据调研结果,结合当地实际,在苏州市吴江区范围内实施生态健康养殖新模式的肉鹅养殖场(户)中,随机选择15家,按“年出栏数”分为“较小(年出栏≤1000羽)”、“中等(1000羽

1.2 研究方法

使用比较分析法和方差分析法。方差分析用于两个及两个以上样本均数是否具有显著性差异的检验。本研究期望找出养殖规模对于肉鹅养殖经济效益的影响,因此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法,以养殖规模作为自变量,比较不同养殖规模下的场(户)生产效率及投资收益情况。

2.2 养殖效益分析

每个养户的调查数据主要包括鹅舍建设成本、全年人工工资、养殖批次、雏鹅价格、育雏期饲料、育成期饲料、防疫费、种草费、销售价格等内容,然后再统计总收入、投资收益率等。其中方差表明同一规模肉鹅场某指标数据之间的离散程度,方差越小表明数据程度越小,数据越集中。统计发现,肉鹅养殖场的主要成本集中在饲料、人工工资部分,这两项在三种规模养殖场的成本占比分别为73.44%、71.28%和73.41%,肉鹅销售平均收入为每只48.38元、49.93元、48.5元;投资收益率分别为98.97%、125.99%、118.38%。具体见表2。

2.3 方差分析

3.1 饲养成本分析

本文主要考察了雏鹅价格、饲料、防疫、种草、人工、鹅舍建设等指标,未考虑水、电、固定成本折旧等内容。综合来看,一是饲料占比仍然较高,虽然牧草可以为鹅只提供一定营养,但为了促进鹅只生长,使鹅更健康,大多养户都会配合使用全价饲料或自配饲料,而饲料价格近年来连续攀升,已成为影响养殖效益的重要因素;二是人工成本占比和固定成本(主要是鹅舍等)与养殖规模相关,表二显示,三种等级养殖场鹅舍建设成本平均值分别为3.01、1.83、1.29,出栏总量的增加摊低了成本,这与养户采用多批次少量养殖的方式有关。

3.2 饲养效益分析

经济效益是考量肉鹅养殖的主要指标,结果显示,从成本控制、平均收入、平均投资率来看,均以中等规模为最佳,各种规模肉鹅场的利润率都达到或超过50%。小规模鹅场多为零散销售,自产自销,平均销售价格较高,但由于小规模鹅场养殖成本较高,导致平均投资收益率却较低;较大型规模场,管理更加规范,制度更加健全,虽然在饲料、牧草等使用成本上有所降低,但因规模较大,防疫工作更加严格,防疫成本有所升高,且养殖场日常管理要求也相应提高,进一步推高了人工成本;中等规模养殖场,日常消耗品成本有所降低,劳动力和固定投入能实现最大化利用,销售主要采用“批发商+自销”的方式,能踏准市场节拍且灵活多变,故投资收益率较高。

3.3 本地区适合中等规模鹅场发展

方差分析显示,不同养殖规模下,场(户)饲养成本、平均收入、投资收益率差异显著。首先是在不同规模下,养殖风险是不一样的,养殖户的应对能力也有差异。其次是小规模养殖虽然利润较高,但总收入及投资收益率有限;第三,盲目扩大养殖规模并不是最有效的。较大规模意味着养殖相关的附加成本就会升高,养殖风险随之增加。作为苏南地区的广大养户,受限于土地及政策制约,更应优化养殖规模,合理投入各种成本,提高科学技术水平,拓宽销售渠道,选择中等规模开展养殖活动。

4 小结

篇5

关键词:连锁经营;规模效益;企业;战略选择;支持系统;决策;有效路径

中图分类号:F717.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913X(2016)02-0035-03

在21世纪的经济发达国家,连锁经营规模已经达到了国家商品零售业比重的一半以上,而我国在这方面起步相对较晚,直到90年代,国内的一些沿海发达地区才开始逐渐探索连锁经营这种现代化的经营方式。

一、A连锁企业的经营历史概述

(一)概述

A连锁公司是国内连锁企业中成立较早的一个,它成立于1990年,目前已经是控股上市公司。该企业从一家广州的零售企业起步,多年来以综合经营中小型零售商场为主要经营状态。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大潮的快速推动,A企业已经成为了典型的多业态、跨行业综合型商业企业,尤其是它的连锁经营模式让它能够持续发展到如今。目前A公司已经在广东、福建、广西等珠三角沿海地区拥有10家连锁店铺,经营面积超过4.5万平方米,年均营业额超过3亿元人民币,效益利润也达到了9000万的经营规模。

(二)A公司所面临的市场困境

A公司发展较早,由于处于消费力较强的珠三角地区,所以90年代初期公司的发展势头迅猛,企业麾下主要以经营中小型百货商场为主,其所面临的区域市场环境与国内整体宏观市场环境基本保持一致,所以现基于国内宏观流通领域市场环境展开分析。

在90年代中期,国内范围的传统零售业主流业态呈现下降趋势,百货零售行业逐渐陷入战略危机,这也影响了A公司的经营状况。数据显示,截止到2000年前,全国270家零售百货业的销售总额在774.53亿元,虽然比上年实际增长近6%,但是这一数据远低于同期社会商品零售总额的增长率11.5%,其实现利润也比上一年降低了1.6%。造成零售业萎靡的首要原因就是市场经济的增速放缓与其它业态竞争者的纷纷加入,另外原始竞争手段所导致的销售利润下降也是原因之一。

以A企业为例,在创业初期就遭遇零售危机的原因是众多的,如果从市场竞争角度来审视这一危机,可主要总结以下三个方面。

1.零售产业成长性降低

所谓零售产业的成长性与国家经济增速有直接关系,由于改革开放的日益深化,国民对于社会消费需求的增速也逐渐趋于平稳,这就直接导致了零售产业市场整体的成长性处于下滑趋势。如表1。

如表1,A企业在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的零售产业总额增速变化中,形成了一个较大的起伏,97年以后下滑趋势相当明显,这就是零售市场的整体成长性受限所导致的销售增长额骤降,所以这也是90年代中国百货零售行业的首要危机。

2.商品结构偏离出市场高增长区域

九十年代初,我国传统百货市场中的零售业一直将自身商品结构定位于低增长市场之中,从经济学的收入弹性理论来看,这是不合理的。因为不同商品由于其收入弹性的不同,在同样收入的变动之下,其商品市场的成长性也会有所不同。比如说,如果一件高级奢侈品的收入弹性>1,如果国民收入增加,那么这件商品的需求增速也会水涨船高,而且增速甚至快于市场实际需求。反观国民生活必需品,它的收入弹性一般都是

3.竞争手段原始

经营模式与商品定位的类似使得A企业也深陷于九十年代百货零售业的困境之中,如果仅依靠价格战来赢得对手对自身的伤害也是较大的。A企业在1997~1999年三年通过价格工具竞争所获得的销售总额比率虽然达到了10.33%、16.42%、22.12%三年连年提高的局面,但是A企业的整体利润率却是严重下降的,这一策略完全是基于A企业希望通过扩大销售、降低库存、提高市场份额而采取的对策。在这一时期里,整个百货零售业的平均利润率也不超过3%,因此在这样市场环境下,A企业如果不能寻求新的发展思路、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将无法继续下去。

二、A企业发展连锁经营的必要性

篇6

关键词:创新教育;探索;分析

中图分类号:G6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2851(2012)-09-0103-01

一、学生缺乏创新意识归因分析

1.数学奥赛与数学创造的比较

2.常态传统教学与课标倡导教学的比较

数学与我国的传统仕途文化结合之后便被打上勤与苦的烙印,众多学有余力的学生在教师与家长的关照下为与其他学生拉开距离闻鸡起舞,秉烛累读。苦读年华中对待数学哪有玩的雅兴。教育体制对学生学习数学志趣导向的误导,数奥是一种强化训练,以竞赛为目的,求深求全,是一种与常态数学不同的思维方式,是选拔的产物,是教育走向异化后数学应试极端化的表现。学生的学习数学志趣在对数学的仰视中变淡,走向了悖向“厌数与仇数”。学科分化远离生活脱离实践,教学留下数学,抛弃了现象;强化数学学科知识训练,脱离生活实践与综合应用;留下勤,抛弃智;留下志,抛弃趣;留下苦读;抛弃乐学。

二、创设适度规模,突出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首要的条件是教师要有创新意识。过去那种大班额的填鸭式的教学磨灭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对数学现象的好奇心,老师的题海战术泯灭了学习的创造性思维。老师首先要意识到过去的那种教学方式对学生所造成的伤害,要清楚的意识到教育本身就是一个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努力使自己成为创造型的教师。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内心里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想感到自己是发现者、研究者、探寻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但如果不向这种需求提供养料,不积极接触事实和现象,缺乏认识的乐趣,这种需求就会逐渐消失,求知兴趣也与之一道熄灭。”这段话向我们的教育者敲了一个很好的警钟,我们教育者就是向这些需求强烈的儿童提供养料的人。因此,将教师自己要有创造精神,善于运用创造思维和发散思维进行教学。总之,只有教师具备了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才能培养出具有创造能力的学生。

三、创设合理的活动与心理空间,在数学实践活动的开展创新教育

创新是素质教育的核心,数学活动是创新教育很好的一种形式,它的趣味性强,不受课堂教学的时空限制,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动性。在活动中,学生的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从而培养和发展了学生的数学能力。正如多尔所说“现代的课堂教学活动更要求具有丰富的多样性、疑问性和启发性,并需要达成一种促进探索的课题气氛,现实和探索性的教学活动要成为教学学习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课堂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实践活动和交流的机会,使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数学活动经验。

四、导向“问题解决”,提高创新能力

1.以教材为载体,以兴趣为前堤,在问题解决中提高学习的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学生来到学校里,不仅是为了取得一份知识的行囊,更主要的是为了变得更聪明。”教师不能局限于书本上的例题,不能一味地沿袭以前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这样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数学作为一门思维性极强的基础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方面有其得天独厚的条件。教师要善于依据数学知识的特点,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之上,找出生活中的素材,把与学生生活密切相关的问题组织起来,利用教材插图、“空白”、“想一想”习题内容和“思考题”,以乐引趣,以奇引趣,以疑引趣,以美引趣和以变引趣。这种多变的题型,可以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尤其对学生思维变通性、创造性的训练提出了新的更多的可能性。教师在选择开放题的时候,要注意所选的开放题,既要有一定的难度;又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既要隐含“创新”因素,又要留有让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充分施展他们聪明才智的余地。

2.注重学生个性化学习,尊重实施分层教学,开展积极评价

篇7

(①黄河交通学院,郑州 454950;②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郑州450007;③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泸州 646005)

摘要:本文运用灰色系统理论中的灰色综合关联分析方法,对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进行研究,分析了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与总收益之间的各影响灰色综合关联度。研究结果表明:小麦的平均亩产对总收益的增长作用最为明显,其次是平均亩产和户均人口。在此基础上,也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决策,种植规模的结构优化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关键词 :灰色关联分析;粮食生产;种植效益;不同规模

中图分类号:N94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17-0205-02

基金项目:本文系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科研基金资助重点项目(ky1309)的研究成果。

作者简介:陈留强(1980-),男,河南南阳人,黄河交通学院,助教,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刘喜玲(1981-),女,河南许昌人,中原工学院信息商务学院,讲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邹成(1974-),男,四川宜宾人,四川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应用数学和数学教育。

0 引言

近年来,随着新型城镇化、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和大量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土地流转的速度逐步加快,规模种粮越来越多。据统计,目前全省规模种粮户已超过1.1万户,规模种粮已成为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有效载体,其在稳定粮食生产,提高农业经营效益,保障粮食安全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发展粮食规模种植,是粮食生产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集约化的必然要求,是提升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必然趋势。因此,本文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小麦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性投入和单位面积的产出及收益情况进行分析和研究,并对影响种植效益的主要因素进行灰色关联分析,为更加合理有效地配置河南粮食合理种植规模,更好地发挥规模经营的优势,提供科学的理论依据。

1 灰色关联分析方法

灰色关联分析是根据各因素变化曲线几何形状的相似程度,来判断因素之间关联程度的方法。此方法通过对动态过程发展态势的量化分析,完成对系统内时间序列有关统计数据几何关系的比较,求出参考数列与各比较数列之间的灰色关联度。与参考数列关联度越大的比较数列,其发展方向和速率与参考数列越接近,与参考数列的关系越紧密。而数理统计中的回归分析、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等都是用来进行系统特征分析的方法。但数理统计中的分析方法往往需要大量数据样本,且服从某个典型分布。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弥补了采用数理统计方法作系统分析所导致的缺憾。它对样本量的多少和样本有无规律都同样适用,而且计算量小,十分方便,更不会出现量化结果与定性分析结果不符的情况。

关联度有绝对关联度和相对关联度之分,绝对关联度采用初始点零化法进行初值化处理,当分析的因素差异较大时,由于变量间的量纲不一致,往往影响分析,难以得出合理的结果。而相对关联度用相对量进行分析,计算结果仅与序列相对于初始点的变化速率有关,与各观测数据大小无关,这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绝对关联度的缺陷。

灰色关联分析的步骤如下:

第一步:确定分析数列。

确定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参考数列和影响系统行为的比较数列。反映系统行为特征的数据序列,称为参考数列。影响系统行为的因素组成的数据序列,称比较数列。记

参考数列为:X0=(x01,x02,…,x0m),i=1,2,…,m,

比较数列为:Xi=(xi(1),xi(2),…,xi(n)),i=1,2,…,m。

第二步:始点零像化。

由于系统中各因素列中的数据可能因量纲不同,不便于比较或在比较时难以得到正确的结论。因此在进行灰色绝对(或相对)关联度分析时,一般都要进行数据的零像化处理。常用的方法有均值法、初值法等。

灰色综合关联度既体现了折线Xi,Xj的相似程度,有反映了Xi,Xj相对于始点的变化速率的接近程度,是较为全面地表征序列之间联系是否紧密的一个数量指标。一般地,可取θ=0.5,如果对绝对量之间的关系较为关系, θ可取大一些;如果对变化速率看得较重,θ可取小些。

第五步:关联度排序。

关联度按大小排序,如果ρ01>ρ02>ρ03>ρ04,则表示因子x1对参考序列x0的灰色关联度大于x2,即x1优于x2,其余依次类推。关联度越大,说明该组因素与母因素之间的紧密程度越强。

2 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的灰色关联分析

表1所示为:在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小麦生产过程中进行的各种生产性投入和单位面积的产出及收益情况的定性判断,选择了6个影响种植效益的因素,分别为种植小麦总收益、户均人口、家庭劳动力、平均种植小麦面积、每亩小麦投入的生产成本、平均亩产。

通过对表1中统计数据经无量纲化预处理及计算分析,各统计参数与综合分数的灰色关联度结论如表2所示。

3 结果分析

3.1 从表1可以看出,平均种植小麦面积为68亩和171亩的前两组,平均单产较高。

其它几组的平均单产都相对低些。这说明了规模适度才有较好的收成,尤其是在非正常年景。而规模户种植的粮食实际出售价格虽然均高于国家最低保护收购价,但他们之间的差距并不大。总体来说,对于规模户来讲,小麦的平均亩产更能影响每亩小麦的亩均产值。

3.2 从种植小麦的亩均产值中,扣除生产成本后,可以得到亩均生产收益。从单位收益来看,平均种植小麦面积68亩组和910亩组的单位收益较低,平均种植小麦面积171亩组和381亩组单位收益较高,平均种植小麦面积171亩组收益最高接近。

3.3 从表1可以看出,根据六个组别平均种植小麦的面积和亩均单位收益水平,各组别种植小麦的总收益依次为2.78万元、7.61万元、16.86万元、25.86万元、37.72万元、44.11万元。如果把农民家庭年纯收入作为规模经营的最低利润目标值,那么在全省经济发展水平的现阶段,当粮食规模平均种植小麦面积低于68亩组时,可以说是不适度的。

3.4 从表2的关联度结果比较,可以发现,平均种植小麦面积和每亩小麦投入的生产成本对总收益的增长作用最为明显,其它因素对总收益的增长作用依次为:每亩小麦投入的生产成本、户均人口、平均亩产、家庭平均劳动力,这也是切合实际的。

由于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是在一定规模下进行的,因此合理的经营规模是获得经济效益的重要前提。最佳规模是从节约资源和提高土地产出效率上来研究生产经营活动的,它只是一个理论值,现实中很难做到,并且随着自然、经济、技术、社会等条件的变化,各生产要素潜力的发挥也会不断地变化,因此最佳规模还时常处于运动状态。

总之,通过对新时期河南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与总收益之间的各影响因素的灰色综合关联度分析研究,本文得出一些有益的结论。在此基础上,将河南省和其他省市粮食不同规模种植效益进行比较分析,为粮食生产持续发展、决策,种植规模的结构优化提供相关的理论依据。

参考文献:

[1]刘思峰,党耀国,方志耕,谢乃明.灰色系统理论及其应用[M].北京:科学出版社,2011.

[2]李懿洋.甘肃省产业结构与经济增长的灰色关联分析[J].企业经济,2011,369(5):20-23.

[3]李茂.河南省耕地和粮食灰色关联分析[J].地理科学进展,2002,21(02):163-172.

篇8

红包是年关最后的心跳。数笔来自政府的“红包”在年关临近之际,就让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京东方”)心跳了一把。

2009年12月18日,京东方宣布,已经收到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财政局拨付给旗下子公司京东方光电2009年12月31日之前银行贷款财政贴息资金20,000万元,京东方光电将把此项资金计人“营业外收入-财政补贴”科目。与此同时,其8代线项目获得30亿元增资的消息也传了出来,京东方斩获不小。

此前的12月初,京东方合肥公司、成都公司出分获2.6亿元和5000万元的补贴。

根据企业会计准则相关规定,这些资金将用于补偿企业已发生的相关费用或损失,可计人当期损益,确认为当年利润。因此,这些红包将对京东方2009年的经营业绩产生重大影响,公司扭亏有望,但它向政府申请贴息的做法也引起了部分业界人士的质疑,甚至引发了唱衰论调。

不愿“戴帽穿星”

京东方曾于2009年12月8日公告了向北京市、合肥市、成都市相关部门申请的总计6.3亿元的科研补贴和贴息。京东方有关人士告诉《IT时代周刊》,作为资金和技术密集型产业,以补助方式获得资金,表明国家主管部门加大了对此类高新技术和掌握高新技术企业的支持力度。

“上市公司通过申请政府补贴来缓解经营困难、维持盈利是一个重要的渠道。特别址像京东方这样属于国家扶持的高新技术产业,可以申请科研项目的拨款资助。”天相投顾一位分析师指出。而据了解,京东方以前也申请过政府补贴,不过没有2009年那么多。

由于整体利润水平并不令人乐观,京东方董事长王东升正全力减亏。他也在公告中承认,如果公司在2009年12月31日前收到前述款项并确认为当年利润,将大幅减少本年亏损。资料显示,2009年前三季度,京东方的主营业务收入43.45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40.26%;净利润亏损7.57亿元,同比下滑8倍。根据京东方2009年10月29日披露的业绩预告,公司2009年度将出现经营性亏损,预计亏损高达10亿元。如果连续两年亏损,刚摘下不久的ST(特别处理)帽子或将再次被京东方戴上。

京东方正在通过申请补贴以及出售资产减亏甚至避免亏损。也就在这段时间,该公司以公开挂牌的方式。拟转让其所持北京京东方置业有限公司70%的股权。日前出现的合格受让方北京东电实业开发公司拟受让价格为20020万元。该交易完成后,扣除所得税及相关费用,可增加公司利润约1亿元。年关将近的京东方除了享受来自政府的红包外,自身通过剥离资产来取得一定投资收益。王东升正多招并举。

“戴帽穿星”(*ST――司经营连续三年亏损,退市预警)令上市公司不安,京东方自然也不例外。分析人士预计,经过多方努力,京东方有望获得7亿至8亿元的资金,加上2009年第四季度行业有所好转,以及公司自身的各种举措,不会继续出现大幅亏损。尽管前三季度亏损超过7亿元,京东方2009年仍然有望实现盈利。

多方埋伏集结

在收到政府“红包”的同时,京东方仍时刻不忘积极挖掘自身潜力。亏损并不影响该公司的投资步伐,面对飞速发展的市场,它的前进脚步从未停歇。

2009年4月底,京东方液晶6代线项目在合肥新站试验区开工;同年底,6代线项目计划完成设备招标,2010年5月设备进厂房;此外,整个为外界所怀疑的京东方到底有没有能力建设8代线,也随着2009年10月19日位于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京东方8代线正式动工,暂告一段落。

2009年12月17日,京东方第8代薄膜晶体管液晶显示器件(TFT-LCD)生产线项,目获得了北京国际信托有限公司30亿元的增资。但这投资额巨大的8代线项目只不过是京东方未来蓝图中的一部分,公司在股权投资方面亦有所斩获,以其所持北京电子城2.73%的股权认购了981.94万股兆维科技新发行股份,并于12月14日办理完股份登记手续。

经过16年的发展,京东方现已形成6大业务单元。分析人士认为,随着6代线、8代线的陆续开工建设,公司未来或将引入更多的资金来保证旗下多条生产线的正常“输血”。

目前,京东方旗下在运营的分别是一条5代线和一条4.5代线,其中位于成都的4.5代线已于2009年10月投产,加上在北京投资280亿元再建的一条8代线和已完成设备招标的一条6代线,到2011年,京东方将拥有4条液晶生产线,有可能在国内率先形成品种齐全的液晶面板制造体系。如此一来,以北京为中心,成都和合肥为分中心的TFT-LCD研发生产基地,在整体上提升了京东方在TFT-LCD显示领域的竞争力,对平板显示产业链的国产化配套也将起到积极有力的推动作用。

盛宴下的隐忧

在面板行业的“冰河期”,仍执着于“烧钱”的京东方引起了业界担忧。业内有观点认为,京东方的扩张可能伴随着产业风险,能否盈利是未知数。

2009年以来,国内宣布投建的7.5代以上生产线已多达7条。据悉,高世代线主要应用于下游的平板电视行业,虽然该行业2009年第三季度增长达到了22.24%,但行业分析师指出,这种增长已经达到了相对的高峰,因此,后期增长有可能趋缓甚至下滑。而国内外厂商产能扩张计划大体实施时间相近,产能暴增后很有可能出现产能过剩。

市场研究机构DisplaySeareh大中华区副总裁谢勤益曾在“2009中国平板显示会议”上预测,2011年到2012年中国将成为全球最大的液晶电视市场,但在日前,工信部要求坚决抑制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引导平板玻璃工业可持续发展,严控新增产能。这被不少人士视作工信部亮出的黄牌,限制面板投资的信号。

对此,DisplaySeareh中国区经理张兵并不认同,他认为工信部说的平板玻璃主要是指建筑装饰用的玻璃,并非是平板电视,不能依此条例认为工信部限制面板投资。“中国面板产能几乎仍为零,忧虑产能过剩为时尚早”。

但是,DisplaySearch报告还同时显示,9年来,全球七大液晶面板制造商中,仅三星、LG、友达、奇美和夏普5家整体盈利,而在过去的一年中,后三者全部遭遇亏损。在国内,三家专业的TFT-LCD厂商,京东方、龙腾光电、深天马业绩均不稳定。其中,京东方进入液晶面板制造产业5年来,除2007年有约6.91元的净利润以外,其余年份皆为亏损,如今累计已超过40亿元,面板行业还处于“冰河期”。

篇9

关键词 城市用地规模;效益分析;用地增长弹性系数;预测方法;济南市

中图分类号F293.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2-2104(2010)06-0160-06

城市合理用地规模是指城市的发展规模必须符合城镇人口增长的自然规律与经济发展规律,使城镇各方面活动做到低消耗、高效率,为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居民生活提供良好环境,并取得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陈彦光等利用分形理论探讨城市规模与产出之间的函数关系。周海春等把城市经济发展与人口问题联系起来,研究城市扩张过程中的规模问题,建立了适度人口规模辅助决策模型。俞燕山根据不同规模的资本、土地、劳动力三要素的投入产出差异,利用DEA方法,对我国大中小城市之间的规模效率情况进行了比较。章剑龙等将城市扩展与城市化特征相结合,对不同地域的城市空间扩展类型进行分类。许多学者还对我国部分城市规模效益进行了分析,探讨其最佳规模。对于城市最佳规模的探讨,由于研究的角度和方法不同,结论也不相同。王小鲁等在对不同等级城市的规模收益与外部成本进行对比分析后认为,较大规模的城市具有明显的正规模效益,随着城市规模扩大,城市经济效益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这也是我国大中城市趋于扩张的内在原因。也有的研究指出城市规模的扩大必然造成负的外部效应。随着城市机能的变化,最佳城市规模也在变化,不同阶段的最佳城市规模都不同。目前,对城市是否存在最佳规模仍存在着争议。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对不同的历史时期较难求出准确的最佳城市规模,然而在一定时期内,技术没有根本性的突变,城市的运营必然遵循一定的成本、效益变化规律,理论上存在最佳的城市规模,因此如何确定城市规模和城市经济效益的最佳结合点是近年来理论界讨论的热点和难点。本文以济南市为例,建立城市用地规模与用地效益关系分析模型,分析济南市建成区用地规模与用地效益的关系及城市扩张的可行性,并对未来城市建成区用地合理规模进行预测。

1 数据来源与研究方法

1.1 研究区概况

济南市是山东省的省会,南依泰山,北跨黄河,地处鲁中南低山丘陵与鲁西北冲积平原的交接带上,地势南高北低,全市总面积8177 km2。近年来,随着城市政府管理农村的城乡一体化体制的推进,济南市城市面积迅速增加,经济也得到快速发展,到2007年建成区面积已达315 km2。城区总人口达到352.71万人,地区生产总值1953.94亿元,市区职工平均工资为29165元。

1.2 数据来源

研究区数据主要来自济南市规划局数据、济南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1997~2007年)、《中国城市统计年鉴》(2001~2008年)。

1.3 研究方法

本文所采用研究方法包括城市用地规模与用地效益关系分析模型以及城市用地规模预测模型。

1.3.1 城市用地规模与用地效益关系分析原理

研究表明,当城市规模达到一定的规模前提下,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单位面积的城市用地效益也随之提高,当城市用地规模继续扩大到一定程度后,却会出现城市用地单位面积规模效益趋于一定,因而其经济效益的增长率是递减的,因此分析土地利用效益与城市用地规模的关系能够反映城市规模扩展的可行性。

1.3.2 城市用地规模与用地效益关系分析模型

目前,国内外许多学者认为宜采用单位面积提供的产值量作为指标,常用城市GDP产值与城市用地面积之比作为粗略衡量用地效益的表征方法。这种方法简便、直观,能大体上反映各个城市的用地水平,但GDP是城市面积所对应的一个综合经济量,在面积范围上远远超越建成区面积,为了方便研究城市需要,根据城市的经济发展特点,城市内部的主要产业类型为二、三产业,因此,本文选取二、三产业产值作为反映城市用地经济产出的指标,选取建成区面积作为城市用地规模指标,以二、三产业产值与城市建成区面积之比作为衡量用地效益的指标,分析城市用地规模与用地效益的关系,并计算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k),作为土地利用效益变化的指标,分析未来城市规模扩展的可行性。当年度建成区面积增加率超过了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率时,说明城市的扩张有许多为无效扩张,土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造成了土地的闲置和浪费;若二、三产业长的增长率高于建成区面积增加率时,说明城市扩张比较合理,能够充分利用新增建设用地,用地效益较高,因此可用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k值)的变化分析未来城市规模扩展的可行性。公式如下:

k=v1/v2

式中:k为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v1为某时期经济增长速度,v2为同期建设用地增长速度。

当k=1时,表示城市土地的规模收益不变,即建成区面积增加并未引起用地效益的增减;当k>l时,表示城市土地的规模收益增加,即建成区面积增加可促使用地效益提高,此时城市规模扩展是合理的;当k

1.3.3 城市用地规模预测模型

城市用地规模与二、三产业产值、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以及城市规模发展趋势等因素存在相关性,因此,可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增长弹性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对未来济南市的合理用地规模做出预测。

2 结果与讨论

2.1 济南市用地规模与用地效益关系分析

以济南市近年来建成区面积和二、三产业产值为基础数据,并由此计算出每年建成区面积的增加率和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率、单位面积二、三产业产值增长率,分析济南市用地规模与用地效益的关系。

由表1可以看出,1997~2007年济南市用地规模在逐年增加,二、三产业产值的增长比例(A4)大大超过了建成区面积的增加比例(A3),且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增长

弹性系数(A6)k>1,单位面积二、三产业产值增长率(A5)呈增长趋势,说明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用地效益不断提高,城市扩张比较合理,能够充分利用新增建设用地,促进城市用地效益提高。

分析近十年来济南市建成区面积及二、三产业产值变化情况,可以发现:1997~2003年济南市建成区面积(A1)增加较快,年均增加7.21%,同期,除1997年二、三产业产值增长较大外,其他年份二、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3.13%,由于建成区面积增加使得单位面积二、三产业产值增长率(A5)平均为5.49%,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增长弹性系数(A6)k>1,说明城市扩张是合理的,新增建设用地能有效提高城市用地效益。

2004~2007年随着集约用地理念的深入,建成区面积增加速度明显减慢,年均增加2.99%,同期经济发展较快,二、三产业产值年均增长16.78%,二、三产业产值增长率(A4)和单位面积二、三产业产值增长率(A5)均高于2003年以前时期,一方面说明这期间的城市土地得到高效利用,在建成区面积增加率较小的情况下,土地利用效益仍保持增长的趋势,土地集约利用程度明显增强;另一方面,此时期土地利用效益高,单位面积二、三产业产值增长率平均为13.38%,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增长平均弹性系数(A6)较大(k>5),表明用地效益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为了进一步提高城市用地效益,促进土地利用规模效益的提高,在加强土地集约利用的同时,进一步合理扩大城市规模是可行的。

2.2 济南市与其他城市用地效益对比分析

近年来济南市城市规模逐渐扩大,土地利用效益也有所提高,但与国内其他特大城市相比,济南市城市规模仍然比较小,用地效益还有提高余地。本文选取与济南市同位于我国东部地区的副省级城市广州市、南京市、青岛市以及城市规模更大、经济发展更快的直辖市北京市、上海市作为比较对象,通过2000~2007年城市间用地规模与用地效益的关系对比,进一步分析济南市今后城市发展过程中充分合理利用土地的必要性及继续扩大城市规模的可行性。

由表2可以看出,2000~2007年各城市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A1)的增大,单位面积二、三产业产值(A7)总体上呈增长趋势,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增长平均弹性系数(A9)均大于1,表明这些城市在2000~2007年间城市规模扩展总体上是合理的,建成区面积增加能够促使用地效益提高。但分析各城市不同年份间建成区面积增加与用地效益的关系可以看出:除济南市外,其他城市在发展过程中均存在城市规模扩张过快,导致土地没有得到充分利用,单位面积二、三产业产值降低,存在土地闲置、浪费现象的不合理之处。

以上6个城市中,2000~2007年建成区面积(A1)增加最快的是南京市和北京市,其次是青岛市、广州市、上海市,济南市建成区面积(A1)增加率最低,城市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规模扩张过快而导致土地利用效益降低较严重的也是北京市和南京市。北京市2001~2003年城市规模增加较快,建成区面积(A1)由780 km2增加到1180 km2,增加了51.28%,由于城市规模较大,导致连续三年单位面积二、三产业产值(A7)逐渐降低,单位面积二、三产业产值的增加值为负,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增长平均弹性系数(k)小于1,南京市由于2002年城市规模扩张较快,建成区面积(A1)增加了107.07%,导致土地利用效率降低,单位面积二、三产业产值(A7)下降了42%,这说明城市规模并非越大越好,不合理的城市扩张必定会造成土地闲置与浪费。

与其他城市相比,2007年济南市建成区面积(A1)相对较小,仅大于青岛市,二、三产业总产值(A2)也最低,但从2000~2007年单位面积二、三产业的平均增加值(A8)来看,济南市为4198.53万元/bn2,虽低于上海市和青岛市,但高于广州市、南京市和北京市,且7年来单位面积二、三产业产值(A2)一直呈增长趋势,一方面说明济南市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土地利用规模效益逐渐增加,土地得到有效利用,另一方面也说明目前济南市城市规模偏小,制约用地效益的提高,城市规模扩张是合理的。

对比上述城市2000~2007年建设用地与第二、三产业增长平均弹性系数(A9)可知,济南市为4.39,居上述城市之首,表明土地利用效益仍未达到最高,继续扩大城市规模是可行的。

2.3 济南市城市合理用地规模预测

2.3.1 用地规模预测方法与结果

根据1996~2007年济南市建成区面积与二、三产业产值数据,分析区域经济增长与建设用地增长的相关关系,运用回归分析方法、增长弹性模型和逻辑斯蒂模型分别对未来济南市的合理用地规模进行预测。预测结果见表3。

综合以上三种方法的计算结果,预测济南市未来城市合理用地规模为2015年401 km2,2020年450 km2。

2.3.2 预测结果分析与验证

城市合理用地规模是指一定时期内,在一定技术条件下,城市的运营遵循一定的成本、效益变化规律,确保城市经济效益最优时的土地面积。确定城市合理用地规模,不仅要与城市人口与经济发展相衔接,也要考虑区域土地资源的供给状况和环境条件的制约因素。因此,在不同条件下,运用不同的方法测算城市用地规模会有所差异。

根据济南市国民经济发展规划,未来应大力发展经济,加快城市现代化建设。“十一五”时期经济增长速度要实现年均增长13%,2010~2020年经济增速为10%,城市化水平2015年将达到71%,2020年将达到75%。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建设用地地面积必将会逐年增加。为了保护耕地,提高城市土地利用率,济南市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确定2020年城市规模为410 km2,济南市城市总体规划中预测2015年济南市建成区人口规模将增至400万人左右,2020年将增至430万人左右,按集约用地的原则,确定城市人均建设用地指标95m2/,L,到2015年建成区用地规模将增至380 km2,2020年将增至410 km2,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一致,可见济南市2020年城市规模410 km2是在紧缩城市用地的条件下提出的,并非根据最大用地效益目标确定的最佳城市用地规模。

根据城市建设用地供给分析,2005~2020年济南市新增建设用地的供给量为240 km2,到2020年建设用地最大规模可达到535 km2。济南市是省会城市,正处于快速城市化阶段,综合城市建设用地规模供给与需求分析,并考虑到其他不确定因素,至2020年济南市建成区用地面积可达到460 km2,这与本文的测算结果相近。由此可见,采用城市用地规模与用地效益关系预测未来城市用地规模是可行的,预测结果与城市经济发展及资源供求实际相符合,因此,可作为未来济南市合理城市用地规模。

3 结论

尽管从发展的角度来讲,对不同的历史时期测算最佳城市规模具有较大难度,但对于一定时期,城市规模与用地效益存在相关性,本文提出了城市用地规模与用地效益关系分析模型,对于分析一定时期内城市规模扩展的合理性,及预测未来城市合理用地规模具有较好的效果。

篇10

关键词:承保利润 投资收益 现金流 双轮驱动

一、对规模和效益的全面认识

2013年初,中华财险为捍卫行业第二集团领军者的地位,确定了保费规模大幅高速增长为主并保持较高承保利润的经营方针;但随着市场非理性竞争加剧,行业整体承保利润步入下行空间,综合成本率不断攀升,中华财险在保费规模同比大幅增长情况下,已经显现出综合赔付率大幅上升、承保利润大幅下降的情况。从客观上讲,保费规模同比大幅增加后,势必带来未到期责任准备金计提增加等不利因素,最终造成公司承保盈利能力下降的现实。那么,要保证利润就必须压缩规模或扩长规模就必须牺牲利润看似一个不能两者兼顾的问题,就真的没办法应对了吗?我们先来分析一下人保财险、太平洋财险、中华财险最近4年的关键性经营数据:

人保财险和太平洋财险最近几年保费增速基本保持在10%以上,净利润率也呈现稳中有升的趋势。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对公司整体净利润的贡献度趋于一致,基本达到1:1比例,例如,人保财险2012年承保利润76亿元,投资收益75亿元;太平洋财险2012年承保利润24亿元,投资收益23亿元;中华财险2013年3季度末时承保利润8亿元,投资收益10亿元。

通过以上的关键性经营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以下的结论:

① 承保利润随着行业整体盈利空间的缩小和市场竞争加剧的影响正逐步减小。

② 投资收益随着保费规模的扩大和现金流的充实在资金得到有效运用的情况下逐步增大。

③ 财险公司的利润结构逐步发生变化,对大型金融保险集团来讲,通过不断增加存量资金运作,资金运作经验、效率不断提升,投资收益的比例在整个公司的利润结构中将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甚至出现通过投资收益盈利弥补承保利润亏损的反哺式经营,最终通过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的双轮驱动模式实现净利润的稳定增长。

二、对利润和贡献的全面认识

目前,中华财险的经营考核指标,是利润越大,得分越高,贡献越大,经营越好。这样真的客观么?以2013年前3季度中华财险四川分公司和系统内同等规模另一省级分公司(以下简称B分公司)为例进行对比分析,相关数据如下:

备注:该表中的承保利润率分母用的是原保费收入。

四川1-9月实现承保利润0.49亿元,较B分公司0.58亿元少0.09亿元,承保利润率3.15%,较B分公司少1.95个百分点;

四川1-9月实现净利润0.33亿元,较B分公司0.67亿元少0.34亿元,净利润率2.16%,较B分公司少3.74个百分点。

在中华财险目前考核评价体系下,四川当期经营管理情况较B分公司差很多。

但有一个指标掩盖了问题,四川当期百元保费净现金流达到12.46,较B分公司1.38高出11.08,较全国平均7.76高出4.70。元,加上承保利润0.49亿元,实际四川对总公司净利润贡献度为1.53亿元(承保利润0.49亿元+摊回投资收益1.04亿元),较B分公司同口径贡献度0.66亿元(承保利润0.58亿元+摊回投资收益0.08亿元)整整高出0.87亿元。因此,片面说四川当期经营管理情况较B分公司差是有失公允的。

三、实现差异化经营,破解“规模效益”两全难题

1.转变经营策略,形成差异化的经营策略

在经营策略的制定上,逐步形成“向大城市要现金流,向中小城市要承保利润”核心差异化经营理念。目前,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城市普遍存在财险市场恶性竞争加剧。在市场环境下,中华财险很难独善其身,只能顺势而为,在大城市和经济发达城市承保利润很低的情况下,要鼓励其在保证经营现金流为正的条件下做大规模,做大市场,通过经营现金净流量的不断流入,第一时间向总公司归集资金,通过总公司资产管理部门的资金运作来实现投资收益最大化。而在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城市,由于市场竞争主体相对较少,竞争激烈程度相对较小,只能向这些地方要承保利润,最终在全国范围内达到承保利润和投资收益并驾齐驱的双轮驱动模式,改变现在只注重承保利润而忽视投资收益对公司净利润贡献的格局。

2.转变经营计划编制思路,形成差异化的经营计划

在经营计划的编制上,要紧紧围绕公司经营策略展开,可按直辖市、省会城市、沿海经济发达城市、中型城市、小型城市(从人口规模、经济总量等可量化指标)分梯度分等级编制差异化的经营计划,主要体现“向大城市要现金流,向中小城市要承保利润”的经营思路。同时,根据各地经济情况制定不同险种的保费规模、承保利润等指标,在承保利润计划编制上,一定要考虑险种结构这一重要因素,切勿简单粗放的搞一刀切似的方案,要充分考虑地区差异化因素。

3.转变经营考核思路,形成差异化的经营考核

在考核指标的设置上,要紧紧围绕经营策略展开,对大城市、经济发达城市要增加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指标的考核权重,引导分支公司在确保正经营性现金净流量的情况下做大保费规模,并降低其承保利润的考核权重,使其对总公司主要贡献点定位在现金流量上。对中小城市和经济欠发达城市,要增加其承保利润的考核权重,并降低经营性现金净流量指标的权重考核,引导这些分支公司做坚做实承保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