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指标范文

时间:2023-04-06 22:03: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效益指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效益指标

篇1

主流观点指出,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实质即通过外贸活动实现社会劳动的节约,其形式是通过实物形态及价值形态的转换,使国内产业结构,产品结构同世界市场结合起来,实现优势互补,促进国民经济的发展。但也有的观点认为,在外向型经济日趋发展的条件下,应注重开拓新的国际分工和交换的利益源泉,扩展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内涵。

二、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的问题及影响

评价指标是从结果角度对已发生事件的评价,其合理性是对以往经济行为真实有效评价的关键。同时评价指标不仅是对已发生经济行为的结果的衡量和评价,更是对未发生经济行为的引导。

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作为客观存在,要求得到评价和衡量。当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分两类:一类是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一类是对外贸易企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对于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包括:进出口贸易总额、平均换汇成本、资金利润率、进出口贸易税利、贸易条件等;进出口贸易总额是对外贸易的直观总体表现,反映了我国对外贸易活动的规模,参与国际分工的程度和外贸计划的完成情况。以此为基础构筑的外贸社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我国外贸的发展过程中起到了度量、评价和引导作用,极大的促进了我国外贸的快速发展,如经过20多年的发展,我国已成为一个贸易大国。2004年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超过11000亿美元,提前6年实现突破10000亿美元的规划目标,其中顺差超过300亿美元。2005年我国对外贸易仍然保持着迅猛的发展速度,贸易总额14221.2亿美元,贸易顺差高达1010.8亿美元。我国对外贸易在世界贸易中的排名也由2003年的第4位升至2004年的第3位,并在2005年继续保持了这一位次。但由于受“出口创汇”思想的影响,我国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评价指标体系中也中存在着一系列的问题,主要表现为:

(一)过分强调贸易总量和贸易顺差

由于对外贸易已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而充足的外汇储备是发展对外贸易的必要条件,因此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别强调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速度等指标。为了完成出口任务,不少企业以牺牲利润的代价,低价竞销,提高市场占有率和销售额,在纺织品、服装等劳动密集行业,出口量增价减、丰产不丰收的情况比比皆是。在这种情况下,一方面是媒体大肆宣传对外贸易高速增长,外汇储备增加,外贸形势大好,另一方面,更多的国内资源廉价地流向了国外,企业利润更少。

(二)评价指标过于笼统

单独评价进出口贸易总额,中国毫无疑问是一个贸易大国,但从贸易结构这一重要指标来看,中国距离世界贸易强国的地位还有一定的距离。在2004年中国1.1万多亿美元的总贸易额中,加工贸易就占了6000多亿美元,而外来加工的出口贸易占全部出口额的58%。即便是一般贸易中的份额,也有相当部分为外资企业所创造。如天津2004年的314家外资企业出口总量为99.4亿美元,占天津出口总量的99.1%。而103家内资出口企业总计出口234万美元,占有量不到0.2%,这种外商主导出口的情况在我国各大城市普遍存在。因此,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乔治-吉尔博伊认为:“中国的高科技和工业产品的出口是由外国公司而不是中国企业在主导。中国企业严重依赖从美国和其他工业发达国家进口的设计、关键性元件以及生产设备等,几乎没有采取有效措施去吸收消化和推广它们进口的技术,从而使得中国企业不可能迅速成为全球工业中的有力竞争者。”

(三)忽视了对外贸易社会经济效益的评价

现有的外贸指标评价体系对社会经济效益评价的缺失,使得一些出口行业在取得显著经济效益的同时,忽视了社会经济效益。例如,陶瓷生产过程中对环境污染是十分严重的,目前许多欧美国家都在逐渐减少陶瓷的生产。而在中国,众多陶瓷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竞相压价,以牺牲环境资源的代价来取得微薄利润。中国的劳动力价格比美国、日本低二十倍,比泰国要低一倍,甚至比人均GDP低于我们的印度都低。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财政税收每年增幅30%以上,而从事外贸出口的大量民工工资近十年却没有多大变化。这种不正常的状态说明我们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较严重的问题。

三、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及修正原则

(一)我国外贸经济效益衡量指标存在问题的原因

1.重商主义的深远影响

虽然的国际价值论和比较优势理论一直为我国参与国际分工、进行对外贸易的基础理论和指导思想,但计划经济条件下形成的外汇紧缺局面使重商主义对我国外贸发展也有着深远的影响。因此,新形式下的“重商主义”,即“提倡节约,重储蓄,轻消费,扩大出口,减少进口,赚取更多的外汇”的观念成为多年来我国发展外贸的主要驱动力。

20世纪80年代,我国外贸收支绝大多数年份是贸易逆差,外汇短缺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为了创汇,我国采取了诸如出口退税等一系列促进出口的政策,外汇储备也由此快速增加。在当时特定的背景下,突出贸易额、顺差、出口增长率等指标有其现实意义。但是,对这些指标的侧重并未随着世界经济和我国对外贸易发展的实际情况而发展变化。政策性的出口鼓励使外贸企业盲目地追求出口数量和出口贸易额的增长,大大忽视了社会效益。在外汇储备超过7000亿美元、即将成为全球最大外汇储备国的今天,过分强调创汇额的弊端逐渐显现出来。

2.发展对外贸易的经验仍然欠缺

在全球化的趋势下,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及其对国民经济的促进作用。但是,我国改革开放时间较短,市场体系与市场机制仍有待完善,与有丰富对外贸易经验的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尤其是加入世贸组织以来,我国对外贸易迅猛发展,但是关于对外贸易方面的各项政策及评价标准并不完善,甚至存在诸多缺陷,其发展和完善也远不及对外贸易的发展速度。尤其缺乏对不同性质企业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区分以及对进出口商品结构的整体评价。

3.市场经济体制有待完善

改革开放以前,我国实行计划经济体制,对外贸易活动的调控主要采取直接调控方法。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由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要求,我国外贸宏观调控体系开始从以直接调控为主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间接调控体系转变。虽然我国的市场经济体制在逐步发展和完善,但现行的宏观调控体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不能适应外贸发展的需要。市场经济条件下,因为指令性计划被取消,所以在对外贸易发展的过程中统计是很重要的。但是,目前我国的统计思想比较淡薄,统计制度不甚严格,统计技术不高,统计指标不全面。再者,指令性计划尽管名义上被取消,但类似进出口指标的变相指令性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因此,在计划经济体制下制定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的衡量指标体系并未随经济体制的转变而有实质性的改进,这已不能真实、准确地反映我国的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对外贸企业也无法进行正确的引导。

(二)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的基本原则

1.实事求是,科学评价

外贸经济效益评价既是决定贸易机会取舍的重要前提,也是指导外贸活动健康发展的重要手段。评价对外贸易经济效益,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科学评价的原则。首先,评价所采用的数据必须真实、准确、合理。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基础是对外贸易活动中所涉及到的相关数据。数据选择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评价本身的科学性;数据不真实、不清楚,也会导致评价结果失真,继而导致贸易决策失误。其次,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力求科学、合理。根据对外贸易本身的特点,外贸经济效益的评价应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应采用有别于国内其他经济活动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而且应具有可测性和可比性,定性指标也应有一定的量化手段与之相对应。这些指标不能过于复杂,计算所需数据也应比较容易获得和基本可靠。在对外贸易经济效益评价中,科学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应体现如下特征:

(1)能准确全面地反映对外贸易的综合经济效益;

(2)体现经济效益变动的连续性与可比性,沟通效益变动的轨迹;

(3)简便易行,方便操作。

2.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相结合

从外贸经济效益评价的作用来看,贸易前的评价与贸易后的评价应有不同。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其实是一种效益预测,评价的目的在于决定贸易机会的取舍,选择确定合适的贸易对象与贸易条件;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则是对贸易效果的总结,把评价结论反馈到今后的决策中去,推进决策优化。对外贸易经济效益与贸易决策之间的关系,可以表述为下面的基本程式,即:贸易前的评价贸易决策贸易后的评价贸易决策优化。对一项贸易决策而言,既要依据上一项贸易效益评价的结论反馈,同时也要依据本项贸易的经济效益预测。坚持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相结合,不仅能客观地检测决策的科学化程度,也有利于决策的科学化。贸易前的经济效益评价(预测)结果与贸易后的经济效益评价结果之间的差异,是反映贸易决策水准的一个重要指标。

篇2

关键词:区域生态经济 生态效益 经济效益

一、引言

由于人口较多和粗放型的经济增长方式,使得资源得不到有效利用,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大量缺失,并伴随着当前经济的不断发展,各种环境问题日益凸显,使得资源与环境问题受到社会各界普遍关注。在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下,党的十报告中提出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是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重要措施,使得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重视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生态和经济的共同发展。其中,区域经济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生态经济效益对于我国国民经济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具有重要意义,良好的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能够更好地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社会的良好发展,推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各个地区开始利用各自的特点和优势发展地区经济,统筹区域发展,各个地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协调发展,充分发挥国民经济的整体优势,促进国民经济的整体发展,区域经济建设成为我国经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加上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国家对于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视,全国生态农业县和生态示范区建设试点工作的开展和深入,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有机结合,使得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问题成为当今社会的主要热点问题之一,也成为了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的热点。

其中,对于区域生态经济建设指标体系的建立以及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衡量是我国学者当前对于区域生态经济的主要研究内容。纵观现有的研究成果,我国学者多用指标体系来描述和分析区域生态经济效益,但是缺少能够整体反映人文要素、自然资源、环境、经济社会效益等协调、合理布局与分布的空间统计分析指标,致使现有的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能够真正评价生态效果,导致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割裂。本文拟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之上,探讨建立更为全面的区域生态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使其能够真正的将区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体现出来,达成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更好地促进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从而促进整个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生态文明建设。

二、评价指标的构建原则

(一)科学性和系统性原则

指标体系作为一个科学的有机整体,要建立在一定的科学基础上,使之能充分反应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内涵和经济实质,目标明确,测算方法准确规范。[1]与此同时,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评估也是一个多维度的综合性系统,在确定指标体系时应该从系统的角度出发,注意指标体系的层次性和同级指标之间的互斥性,分级分层次的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使得指标体系的构建合理。

(二)可操作性和实用性原则

指标体系中选取的指标要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使其数据采集较为方便合理,选取的指标尽量采用定量指标。定量指标可通过数据对经济效益进行客观评价,并便于检测指标体系构建的合理性。定性指标则很难获取相应数据,使得评价指标体系不能较好的反映以及比较各个区域之间的差别。且采用的指标一定要具有实用价值,如果构建的体系较为完整和规范,但不适用于大部分区域,体系的推广不可能完成,使得其对区域生态经济的发展没有较大意义,研究成果没有任何意义。另外不要过分追求指标的覆盖范围,要考虑其实用性和可行性。

(三)全面性和综合性原则

选取的指标应在考虑实用性和可操作性的基础上,尽可能选取全面的、综合的可以反映区域生态经济的各方面影响因素,可以体现其大致的发展现状并将相对重要的指标归于其中,使得指标体系覆盖全面,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三、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建立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的主要关键,可根据区域生态经济系统的特性和共性、可持续发展理论,区域生态环境基础的发展状况(地质地貌、大气、土壤等)、资源的质量和利用状况、环境的污染和治理状况、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等方面进行分析,按照其指标的构建原则,构建合理的评价指标体系[2]。通过建立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能够较好的对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影响其生态经济效益的各类因素,从而实现区域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促进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将衡量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指标从经济、社会、生态三个角度进行分析,具体划分为综合经济发展、人均影响、社会影响、公众影响、资源节约、资源利用、环境保护、综合生态指标几个方面,建立如表1所示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因素

其中,综合经济发展中的绿色GDP是指区域GDP减去社会生产生活的资源消耗与环境破坏损失,它能够客观的评价区域经济效益。资源消耗可由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计算得出,环境破坏损失由生产生活中的废水、废气、固体废物排出量得出。绿色GDP/区域GDP越大,证明该区域经济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较小。而符合生态条件的产业占区域总产业的百分比、生态产业产值占区域产业总产值的百分比这两个指标则反映生态对其区域是否存在重要影响,生态产业的经济效益是否较好,比值越大,说明生态经济在此区域占有重要位置。另外,区域财政收入和国家对地方的财政补贴则从不同方面反映了区域经济的发展状况。

(二)社会因素

社会影响方面的指标,城镇化率、人口密度可以体现出一个区域的发展状况,可以直接获取数据。城市用地面积由城市建设用地和城市公园建设用地来计算。公众影响方面的公众生态保护意识可以由有节能消费习惯居民比率来反映,而公众对于其环境的满意度这一定性指标,虽然无法用定量指标来表达,但可以对其进行赋值,公众对其非常满意为2分,对其不满意为-2分,认为环境对自己无影响的为0分,用其进行定量分析。

(三)生态因素

其他生态指标中的资金利用率=生态回收/生态投入,这一指标能够较好的反映该区域生态保护是否到位。生态投入则可根据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两个方面的投资进行计算,生态回收根据资源回收利用产值的金额,此比值越小,说明该区域的生态经济效益较好。区域生态效率是经济发展水平和环境影响价值的比值[3],经济发展水平可用该区域工业总产值计算,环境影响价值可以生态投入来计算。突发灾害损失则可根据各种自然灾害和突发灾害造成的损失进行计算。而资源利用这一因素中的单位GDP能耗、水耗和单位土地面积较好的反映了该区域的大体能源消耗,人均用水量、人均土地面积、人均能源利用则反映出该区域的自然能源是否丰富,能否在生态环境允许的情况下,保证居民的正常生活。

由于各区域之间存在较大的不同,所以该指标体系根据前人研究的基础,基本选取了适合各个区域大致特点的指标,可以适用于各类区域。评价一个区域的生态经济效益,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下一步则应确定指标权重和评价方法,对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采取相应措施,使其快速健康稳定的发展,将经济、社会、生态三方面效益进行结合,同步提高,实现社会、经济、自然环境的同步协调发展。

四、评价指标体系中指标权重的确定

对于区域生态经济效益指标体系的评价方法以及指标权重的研究,学者们大都采用专家调查法、综合指数法、层次分析法以及主成分分析、因子分析等评价方法。对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价,首先应对建立的指标体系中的具体指标赋予其权重,对其数据进行分析,针对各影响因素对区域的影响程度进行比较。本文认为现阶段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初级阶段,经济因素和生态因素的影响较大,社会因素的影响程度相对较弱,所以对其指标体系中的社会因素赋予权重0.15、经济因素0.35、生态因素0.5。其中,经济因素中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和人均影响这两方面对整个区域经济发展都较为重要,都能表现出生态经济对于其区域整体发展所带来的影响,所以两个方面各占整体经济的0.175。社会因素中的城市建设可以明显的反映出区域城市建设对整个区域经济所做的贡献,占整体经济的0.09,而公众影响对初期生态经济建设的影响相对较少一些,因为它所带来的效益是长期的,在初级阶段影响较为浅面,所以它占整体经济的0.06。生态因素作为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资源的利用、节约、环境的保护等方面对区域生态经济效益的影响较为明显,资源合理利用,节约资源都对经济效益产生较大作用,环境保护则为保护生态环境贡献较大,使得区域的生态效益得到提高。所以资源节约、资源利用、环境保护所占比重较大,分别占整体经济的0.1、0.15、0.15。具体指标权重如表2所示。

将具体指标赋予合理的权重,寻找合适的评价方法,对整体的区域生态经济效益进行评价,分析其主要的影响因素,再根据各个区域的特点采取相应的措施,在保护其生态、社会效益的同时,使得其经济效益达到最大化,从而提高区域生态经济效益,为全面实现可持续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限于论文篇幅,将在下文述及。

五、结语

构建较为全面、具体、可操作性强的效益评价指标体系,能够为下一步提高区域生态经济效益奠定良好基础,促进经济、社会、生态的协调发展,加快区域经济建设的步伐,促进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全面实施,加快实现我国“青山绿水、美丽家园”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肖翠仙,唐善茂.城市低碳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生态经济,2011(1)

[2]李崇勇,陈森林,范源.区域生态经济系统可持续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中国农村水利水电,2007(4)

[3]郭莉,郭亚军.区域生态经济评价模型及实证研究[J].技术经济,2006(8)

篇3

【关键词】:经济效益审计 评价指标

经济效益审计作为一种高层次的审计活动,是未来企业审计发展的必然方向。现代企业的经济效益评价以价值形式的综合指标为第一层次,即以税后净利润和净增加值二个价值指标为主,同时考虑组成的基础指标为辅,组成网络状的评价指标体系。

一、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指标

1.综合指标

现代企业经济效益的综合指标必须以价值指标来综合。价值指标可以两个层次的价值增量,即企业的价值增量和对社会贡献价值增量来综合反映。

(1)税后净利润指标

税后净利润指标是绝对值指标,是第一层次的综合经济效益指标。它统率产量、产值、质量等各项第二层次及其逐级往下层的基础指标。这些基础指标非常重要,是优化税后净利润的基础,它们的经济效益通过价值形式综合反映在税后净利润这个价值指标里面。国际上常用的杜邦公式把利润指标分解为销售利润率和资金周转率,再进一步分解为销售收入、销售成本等次级层次的框图,基本上说明了综合反映的道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

(2)净增加值指标

这是企业对社会贡献的价值增量,即反映国民收入口径的VM的价值量指标。它从社会经济效益角度反映出企业为社会再生产和发展创造的价值增量,它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密切相关,可以作为衡量现代企业对社会经济效益作出贡献的重要指标之一。净增加值指标也是绝对值指标,往上挂国民经济指标的人均国民生产总值指标,往下挂企业的税后净利润指标。企业的税后净利润加上各种税负和各种工资、福利、利息、折旧等国民收入口径后形成国民收入的基础,即净增加值,代表了该企业为国民经济创造的经济效益,是第一层次的经济效益指标。

(3)用相对值反映的指标

净资产收益率=(本期税后利润÷本期平均净资产)100

人均净增加值=本期净增加值÷本期平均职工人数

2.基础指标

(1)收益性指标

收益性指标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了解企业一定时期内经济收益高低和盈利能力大小。通过收益性指标的分析,可进一步分析企业利润的构成,影响获利能力的重点产品以及产品结构调整的情况,分析产品质量治理状况和原料治理现状,综合评价企业盈利能力。因而,借助收益性指标是分析与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一个重要侧面。

收益性指标大体可以用销售利润率、总资产报酬率和资本收益率三个相对指标来比较。

(2)成长性指标

成长性指标分析的目的是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内经营的增长情况和发展趋势。企业作为市场竞争的主体,在经营过程中要以较少投入取得较大产出,经济增长要讲求实效和可持续发展。

成长性指标大体可以用资本控制率、资本保值率、社会贡献率、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等指标反映。

(3)稳定性指标

稳定性指标分析的目的在于观察企业在一定时期能否有一个协调的顺畅的经营环境,使企业稳定地发展生产,扩大经营,提高经济效益。

通过稳定性指标的分析,可进一步分析影响资产运行的重点产品。分析销售的增岳和应收账款回笼资金治理状况,分析不良资产的变动情况,从而评价企业资产运行效率和资产质量状况。

(4)定性指标

定性指标用于对上述定量指标评价形成的基本结果进行定性分析验证,以进一步补充和完善基本评价结果。

定性指标可运用于对治理效益的评价,按照治理的六大职能分别进行评价。

在审计项目完成后,审计人员需对审计报告中提出的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的执行情况进行回访审计,促使被审计单位更好地执行审计建议和改进措施。审计人员可以通过座谈、查阅有关资料、现场观察等方法,检查审计报告提出的建议措施是否执行,效果如何。对执行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应查明原因,根据实际情况,督促被审计单位严格执行或者提出更加切实可行的改进措施。对于长期未进行整改的,应再次以专题报告形式反映。

3.计算综合实际分数。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分别计算出各项指标的实际值,然后加权平均计算评价指标体系的综合实际分数。

二、健全经济效益评价体系的建议

1.树立理念,明确审计目标。内部审计人员在强化服务意识的同时,应向审计监督与评价方向转变;从以事后审计为主,向事后、事中和事前审计相结合转变。

2.加快理论研究,用成熟的研究成果指导实践。目前,从事经济效益审计理论研究的人较少,有价值、相对成熟的理论成果也不多。建议集团统一组织,选定课题进行研讨,加大研究力度,取得符合集团的经济效益审计研究成果。

3.突出工作重点,选准切入点。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极其广泛,在目前开展经济效益审计的基础和条件尚不具备的情况下,我们应根据审计部门现有的能力状况和在审计资源许可的情况下,选择一些重点行业、重点单位、重点项目作为试点,明确审计目标,整合审计力量进行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为经济效益审计的逐步规范、全面开展做好准备。

其次,要合理选择开展经济效益审计最佳的切入点,选择中要考虑以下几个方面因素:一是难易程度。不能选择审计人员难以胜任的项目,应选择在人员素质、工作基础、审计资源等条件下能够做好的项目来试点。二是被审计单位的接受程度。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需要被审计单位积极配合,如果所审内容与现有工作跨度太大,被审计单位可能难以接受,审计难度将会加大,审计结论也不容易被接受,将不能达到促使被审计单位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三是企业的需要。要选择那些企业关注的热点、焦点的项目和领域去开展效益审计,这样才会得到企业的支持与通力合作,审计结果才能受到重视,审计成果才能发挥作用。

4.坚持常规审计与经济效益审计相结合。在具体的审计实践中,要把经济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不同种类的审计相结合,特别是在经济责任审计中,引入经济效益审计内容,注重被审计单位对资源配置的评价和衡量,尤其是资金运用效益情况。在计划安排审计内容时,要增加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将经济效益审计贯穿于每一个审计项目,提高这些审计的广度和深度,提升审计成果的质量。同时,要克服旧习惯和方式的制约,实践中审计人员首先要制定好审计计划,作好审计调查。

5.尽快建立规范体系和标准。在审计实践中,应结合自身实际,对经济效益审计的理论做必要的探索,要认真总结经济责任和常规审计中取得的经验,制定系统化、操作性强的经济效益审计准则,准则中要对经济效益审计项目的选择基准、审计目的、审计程序与方法、审计报告形式等作出规定。同时,也应尽快建立一套科学可行的经济效益指标评价体系。

篇4

由于环境问题的存在,促使企业投资项目决策时要考虑对环境的影响,即进行环境效益分析。大气、水体和土壤等环境要素作为一种非排他性的资源,长期以来人们都是免费或廉价使用的,环境价值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并且缺乏量化手段,没有计入项目分析中。环境成本作为社会总资源的一种消耗、既是项目承担,又是社会承担,因此应该作为一种社会成本纳入企业绩效评价的范围。

我国目前的企业绩效评价体系分为财务评价、国民经济评价和环境影响评价三个部分。财务评价是站在投资者的角度,评价企业的盈利能力和偿还能力;国民经济评价是站在社会的角度分析需要国民经济为其付出的代价和它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考察企业的经济合理性;环境评价则对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可能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分析、预测和评估,提出预防或者减轻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所需的费用和应采取的措施,并进行跟踪监测。 在以上三种评价中,财务评价无法考察企业生产对环境的损益;国民经济评价虽然要求考察自然资源的价值,但是缺少计算环境价值必要的手段,没有对环境影响所产生的费用和效益进行评价。企业的环境影响具有外部性,会对社会经济的其它部分产生影响,这种影响应当是经济评价的一个重要部分。由于环境影响的经济价值无法计入企业的费用和效益中,评价结果的合理性是难以保证的。

不少国际性机构对环境绩效评价指标都做过相当程度的研究。联合国国际会计和报告标准政府间专家工作组于2000年了《企业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指标的结合――生态效率指标标准化的方法》。该报告讨论了环境业绩指标的定义和分类、环境变量标准化的必要性、生态效率的概念、将环境业绩与财务业绩相结合的方法。在该报告中,标准化的生态效率是该综合业绩评价的落脚点。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制定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正式公告,为组织内部设计和实施环境绩效审核提供指南。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于2000年8月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

二、主要环境绩效评价体系

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将企业各种环境数据综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控制和追踪环境绩效的改进,实施标杆管理和进行报告。对支持环境管理体系,提高材料使用效率,寻找成本节约的机会等也很有作用。按照不同的标准,环境绩效指标有不同的分类。从性质上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分为绝对指标、相对指标、指数指标、加总指标和加权指标。

其一,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自1994年后陆续制定了一些有关环境绩效评价的国际标准,并于1999年11月完成ISO14031(环境绩效评价标准)正式公告。ISO14031标准充分考虑到组织的地域、环境和技术条件等不同,它没有设立具体环境绩效指标,提供的是一个“环境绩效指标库”。根据该标准,环境绩效评价指标(Environmental Performance Indicators, EPIs)可分为组织周边的环境状态指标和组织内部的EPIs,后者可再细分为管理绩效指标和操作绩效指标。

(1)环境状态指标。可以提供组织周边的环境状况,反映组织对当地、区域性、全国性和全球性的环境状况的影响,如污水排放对生产地点附近水域的影响,废气排放对当地空气质量的影响等。这项指标可以帮助组织了解在其环境因素中可能对周边环境的潜在影响,有助于环境绩效评价的规划与实施。ECIs的设置通常是地方、区域、国家或国际性政府机构、非政府组织和科学研究团体的职责,而非一个单独组织的职责,这类指标通常在公共机构中采用,除非企业是对当地环境造成影响的主要污染源,否则很少在个别企业中采用。

(2)管理绩效指标(MPIs)。可提供组织的管理当局为改善环境绩效所采取的决策与行动以及在环境管理方面所做的努力的信息。该指标有助于评估组织的环境管理效能,它主要表现在环境守法、环境内部管理、外部沟通、安全卫生等方面。其中,环境守法指标可根据各国国情制定相应各子指标;环境内部管理包括环保投资比例、环境教育训练、所获环保奖项个数等;外部沟通包括相关投诉件数、为社会环保活动提供的资金等;安全卫生包括环境事故发生的次数、职业病件数等。

(3)操作绩效指标(OPIs)。即组织在操作层面上的环境绩效,是反映组织环境绩效的重要指标。包括企业运作的整个操作过程,从资源能源输入、经内部生产工序转移变化到最终废弃物和污染物的排出。OPIs主要和以下项目有关:企业厂场设施的设计、运营和维护;与企业厂场设施有关的材料、能源、服务、废弃物、排放物;向企业的厂场设施提供的材料、能源和服务以及从厂场设施产生的产品、服务和废弃物。

ISO14031指标体系为面临不同环境问题的企业提供了进行环境业绩评价的综合框架,并为指标的获取和加工计算提供了指南,有利于企业在此框架下结合自身实际建立环境绩效评价体系。对于已经或准备按ISO14000的要求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企业而言,以ISO14031指标体系为框架,根据自身情况建立环境绩效评价标准比较可行。但是该指标体系较少考虑企业与外部利益关系人之间的联系以及环境管理与企业可持续经营目标之间的联系,同时该指标体系不直接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不能很好地调动企业进行环境管理的积极性。

其二,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生态效益评价标准。世界可持续发展企业委员会(WBCSD)于2000年8月提出了全球第一套生态效益评估标准,主要用于企业的环境绩效评估,供管理者制定目标,提出改善方案并作为内部管理之用,同时也是企业与其它内部或外部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的重要工具。根据WBCSD的定义,生态效率的获得是通过提供竞争性定价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人类的需求并提高生活质量,同时逐步将产品寿命周期中对生态的影响和对资源的利用,减少到至少与地球的预计承载能力一致的水平。在整个WBCSD指标架构下,生态效益指标的基本公式为:

生态效益=产品或服务的价值/环境影响

产品或服务的价值可表示成产能、产量、总营业额、获利率等等。环境影响可表示成总耗能、总耗原料量、总耗水、温室效应气体排放总量等。生态效益可用企业的资源生产力表示,诸如每单位耗水量(每单位耗能、每单位二氧化碳排放量、每单位原料)的产量(营业额、获利率等)。生态效率指标将环境指标与财务指标相结合,要求企业以较少的环境影响实现较大的价值,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效率指标的类别及其计量内容如表1所示:

三、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分析

生态效益(Eco-efficiency)在1990年由巴塞尔的研究员Schaltegger和Sturm最早提出。1992年生态效益概念被初步形成,生态效益被定义为反映一个企业追求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责任。1996年,生态效益成为现代企业在维护社会可持续发展要求下,极力减少其生产与服务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或消除对人类生存环境冲击的一种重要经营理念。即生态效益的目标就是最大化经济效益的同时最小化生态环境的影响。WBCSD指出,生态效益的达成需要企业在创造经济价值的同时,提供更具有价格竞争力、更具创新的产品,以满足人们需求、提高生活品质;并在产品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影响及天然资源的耗用,逐渐减少到地球能负荷的程度。生态效益理论发展至今,其概念在不断完善,成为一种全新的企业经营管理哲学。

综合以上研究,我们可以将生态效益理念理解为:生态效益是一种开放的观念,它以生态平衡和生态系统的良性、高效循环为基础,以降低产品和服务的整个生命周期内将其对环境的影响及自然资源的消耗为前提,以满足人们需求、提高生活品质为目的,企业通过努力提供具有竞争力价格的产品和服务为实现手段的经营管理方法。

赵东芳、徐园园(2010)将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之间的影响关系归纳为:对企业来说,使用较少的能源与原料、减少污染产生量与排放量,可降低企业的生产成本;对生态而言,符合生态效益的产品能够降低对环境的危害,有利于整体环境的发展,进而也为企业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刘德权等(2010)认为生态系统是获取经济效益的前提和基础,而经济系统从永续利用的角度出发进行生态投入和建设,维护生态平衡,促进资源再生并改善资源利用状况,也是持续获取生态效益的必要条件。生态效益评价能够对生产经营等企业活动环节起指导作用,它可以使企业了解过去物质消耗状况,在此基础上调整以后的能源结构、材料利用等工作,有利于降低物质消耗、节约能源、减少污染、提高环保意识等。在以上文献研究基础上,本文提出了基于生态效益理念对企业绩效评价的四个方面――经济发展、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和环境保护质量,他们与生态效益理念的相互关系如图1所示。

第一,评价主体。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的主体主要是政府,该指标体系建立的目的是辅助政府相关部门对企业运作情况以及环境绩效情况进行了解和评价。同时,该绩效评价体系的主体也可以是企业,企业在使用该评价体系时可以选择其中的微观指标进行评价,主要是可以通过该评价体系评价企业生态环境方面的绩效,以辅助决策。

第二,评价基础。企业环境绩效评价不同于一般的员工绩效评价,企业环境绩效的评价基础是现代企业经营管理哲学――生态效益理念。它着重从环境、管理、操作三个方面出发,涉及到对于整个企业在环境保护、资源利用、污染排放、经济发展的全方位评价,因此其内涵十分丰富,具有很强的系统性与层次性。

四、基于生态效益理念的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

环境绩效评价的基本步骤为:确定环境绩效评估指标,指标筛选的科学性直接影响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可靠性。确定指标分级标准,参照我国的行业清洁生产标准建立环境绩效指标分级标准;确定权重,一般采用专家咨询和层次分析法确定各项环境绩效指标的权重。采用综合指数法对企业环境绩效进行静态评价。

根据企业的特点及制定评价指标的基本原则,可以从经济发展、资源减量投入、污染减量排放、资源再利用和环境保护质量的四个方面来研究企业环境绩效评价指标,如表2所示。

第一,经济发展指标。企业经济发展指标主要表现企业经济状况、利税情况等方面的数据,可以将原有的一些工业统计指标结合企业的特点,以四个指标加以描述: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增长率、利润、利润占利税比率。

第二,资源消耗减量指标。企业消耗资源减量指标主要表现企业生产中资源的投入量的变化,根据企业生产中资源消耗大的特点,设置三个指标加以描述:万元工业增加值耗电量、万元工业增加值耗水量、万元工业增加值综合能耗。

第三,污染物减排指标。企业污染物减排指标主要表现企业生产中污染物排放量的变化,依据企业生产中主要产生的污染物,设置六个指标加以描述: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气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水排放量、万元工业增加值废渣排放量、废气处理率、污水处理率、废渣处理率。

第四,资源再利用指标。企业资源再利用指标主要表现企业生产过程中资源再利用、再回收量的变化,设置四个指标加以描述:“三废”综合利用产值占工业增加值比率、废水再利用率、废气再利用率、废渣再利用率。

在利用该指标体系对企业进行环境绩效评价时,可以结合各企业本身的发展情况和发展目标,设置相应的指标参考值或目标值作为衡量标准,进一步做出分析和评价。

五、结论

本文在研究和总结并参考国内外企业环境绩效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我国企业的特点,研究适合于我国企业实际的环境绩效评价的指标体系和具有可操作性的评价流程。提出了将环境因素包括资源消耗、污染减排、资源再利用、环保意识等纳入到企业绩效评价体系的应用模型,为建立和完善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价制度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企业环境绩效评估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关于企业环境绩效评估的理论与方法较为缺乏。本文仅就我国企业环境绩效评估体系进行了初步研究,但行业差异导致指标体系构建的复杂性,环境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是一个不断完善和充实的过程,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今后将更多的指标进行量化,并且不断完善评议指标的内容,使环境绩效指标更加充实。

参考文献:

[1]K Fuse, Y Horikoshi, et al.Application of Eco-efficiency Factor to Mobile Phone and Scanner[C]. The 3rd International Symposiun on Environmentally Conscious Design and Inverse Manufacturing, 2003, (5): 356-359.

[2]Y Barba-Gutiérrez & B Adenso-Díaz & SLozano. Eco-Efficiency of Electric and Electronic Appliances: A Data Envelopment Analysis(DEA)[J]. Environmental Modeling and Assessment, 2009, (4):439-447.

[3]Eco-efficiency indicators and reporting―report on the status of the project(A basis for the final printed report)[R].Eco-efficiency Metrics and Reporting.Geneva:WBCSD,2000.

[4]赵东芳、徐园园:《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绩效关系探析》,《现代商贸工业》2010年第13期。

篇5

冯际辉 许 丛 国网浙江省电力公司台州供电公司 浙江台州 318000

【文章摘要】

营销指标全部来源于营销日常工作,是对营销基础管理的高度总结和提炼,所以营销同业对标水平和营销基础管理水平密切相关,营销同业对标水平深刻体现了本单位的营销基础管理水平。2013 年公司营销部积极转变指标管理思路,在全市开展“市县所”三级营销指标精益化管控网络管理模式(简称三级指标管控网络)的建设, 辅以加强指标体系学习宣贯、强化动态绩效考核、严格考核结果兑现等多种措施,使得营销同业对标整体水平较2012 年有较大所提升。

【关键词】

营销指标;精益化;管控网络

1 三级指标管控网络概况

1.1 提出背景

台州供电公司根据国网公司关于开展营销精益化管理年活动的通知要求,提出了“强基固本、奋力争先、接轨国际”的营销精益化管理年活动总体思路,明确了10 项重点工作内容,50 项任务和50 个可量化考核的指标的具体工作目标,为此营销部提出了建设“市县所”三级营销指标精益化管控网络的设想。

三级指标管控网络以市公司营销稽查监控中心为管控源头,以各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营销部)为管控主力,以各供电(营业)所为管控基础,着力破解公司营销指标管理中存在的瓶颈和短板,固化并应用最佳实践成果,有效促进营销基础管理水平、管理效率与效益的明显提升,力争配合省公司实现接轨国际的目标,全面支撑“大营销”体系的高效运作。

1.2 2013 年管控网络建设要求

(1)转变传统的指标管控工作思路: 随着营销工作量和工作压力增加,一人多岗、身兼数职现象时常发生,营销人员面对大量指标管控容易产生“头痛医头脚痛医脚”被动工作方法,结果往往是“按下葫芦起了瓢”,通过建设三级指标管控网络, 实现营销指标规范化管理。

(2)理顺指标管控网络工作机制: 2013 年是公司营销部建设三级指标管控网络的第一年,目标是有效改善营销指标在各单位、各部门、各专职分散管理、各自为政的局面,加快全市营销指标统一、规范化管理步伐,使得指标管理环节不断精简,管理趋于高效,形成“市县所三个层次”的一体化管理模式,为公司营销精益化管理年工作目标实现打下坚实的制度保障基础。

(3)完成全面风险管控体系构建:按照“全面分析、突出重点、提前控制、监督到位”的要求,将指标风险管控关口前移, 建设以市公司营销稽查监控中心为管控源头、以各供电公司客户服务中心(营销部)为管控主力、以各供电(营业)所为管控基础,针对有异动风险的指标,每天抽取清单进行重点扫描梳理,做好相应记录,落实专人进行管控。切实构建提前预控、以防为主的全面风险管控体系,全过程全方位监控营销指标异动。

2 三级指标管控网络的组织实施

2.1 项目实施人员参与情况

该项目实施主要依赖于营销现有人员力量,人员来源于地市公司、县公司营销部(客服服务中心)相关人员,包括营销部主任、各专业专职人员、营销稽查人员、各供电所一线工作人员。

2.2 管控网络工作流程

三级指标管控网络紧紧依靠营销现有的人员力量,紧密结合供电所一线工作人员,通过创新指标管控工作机制、转变传统指标管控工作思路、构建风险防控体系等一系列工作实施,在不增加额外人力物力的前提下,实现营销指标精益化管控。管控网络结构如图1 所示。

主要流程环节如下:

(1)第一级管控网络信息收集环节: 各类信息指管控网络人员收集的指标相关信息,包含通过各类系统查询所得指标问题;国网公司、省公司、各级运营监控中心等各部门发过来的报告、报表所包含的指标相关问题;通过其他渠道获得的指标相关信息等等。

(2)第一级管控网络信息处理环节:通过各方收集到相关信息以后,由一级管控网络进行解读,如经认定不需处理,则结束流程,如需处理,则发起问题处理流程。 (3)第二级管控网络信息处理环节: 类同一级管控网络信息处理环节,二级管控网络管控人员收到问题后进行分析,选择直接处理亦或是下发至三级管控网络, 反馈处理结果由上一级管控网络进行核查。

(4)第三级管控网络信息处理环节: 作为最末端管控网络,人员机构数量最为庞大(大所制之前全市141 个供电营业所, 大所制后调整到56 个),接到上一级指令后,负责对本所的指标进行管理,并将处理结果进行反馈。

3 管控网络建设进度安排

3.1 提出项目设想

2013 年2 月,根据营销精益化管理年活动要求,在没有成熟经验可参照的现状下,公司营销部集思广益,初步提出三级指标管控网络工作机制设想,通过设计一套精简、有效的三级管理模式,将指标管控固化为标准、统一的管理流程,结束原先各单位内部管理职能分散、效率低下的局面,加快全市形成指标管理规范化,流程管控统一化的良好局面。

3.2 导入管控网络

2013 年4 月份,开展营销指标梳理排查,根据指标分值大小、指标性质(如指标统计口径、累积性、否决性等特性),对指标重要性进行分类,将梳理结果通过三级管控网络进行管理。

3.3 管控网络运行

指标根据管控网络工作机制,各级管控网络按照职责分工开展指标管控,稽查组每日《台州电业局营销同业对标指标关键项及营销业务质量监控日报》(该日报每期含6 个专业,近3000 个数据项), 对营销指标进行全方位扫描,营销部通过周报、月(季度)分析报告形式对指标管控情况进行分析通报,通过月度(季度)营销同业对标模拟排名对指标管控水平进行评估,通过动态绩效考核对指标管控质量进行量化考核,并密切关注省公司、兄弟单位最新动态和工作要求,不断丰富指标管控内涵。

3.4 管控网络质量提升

9 月份营销部根据指标现状,编制《国网台州供电公司同业对标落后指标提升方案》,方案进一步明确三级管控网络指标提升目标、提升措施和工作计划。至12 月底,通过管控网络管理,上述指标不断改进提升,全部实现9 月份方案所涉及目标,部分指标实绩好于预期。

4 三级指标管控网络取得的成果

该项目通过一年的实施,实现的目标主要有三点:一是设想、构建并实施一种新的指标管控工作机制;二是有效转变以往低效、被动的指标管控工作思路;三是完成指标风险管控体系构建。通过实现以上三点目标,营销同业对标的管理水平得到了提升。

4.1 市公司层面

在克服种种客观条件不利情况下(比如用电信息采集覆盖率、高压用户电费回收风险可控率、营销基础数据可用率等指标排名历来全省较低)营销管理专业同业对标实现全省排名第九,实现历史最好记录。

(1)应收用户电费余额占当年月均应收用户电费比例个别单位年初超出预控值,通过三级管控网络实施,各单位均实现年度A 段目标值。

(2)客户业扩报装服务时限达标率自年初温岭公司出现一起超时限流程后,通过三级管控网络实施,全年全市仅发生一起业扩流程超时限时间。

(3)高压用户电费回收风险可控率: 该指标虽然年度全省排名末位,但纵向比较,我公司已经由最初50% 左右的水平提升到了96% 以上的水平,进步明显。

(4)远程自动抄表核算比率:虽然台州公司采集覆盖率偏低,但通过努力,该指标排名由半年度、三季度全省末位提升至年度全省第7,并实现97% 以上的A 段目标值。

4.2 县公司层面

同2012 年相比,县供电公司营销同业对标排名同比平均上升8.7 名、9 个县公司中8 个单位实现排名进步、4 个单位名次提升幅度达两位数,如图2 所示:

5 下一步工作方向

一是继续加强管控网络建设,不断扩大网络着力构建“事前防范,事中处理,事后补救”的风险防控体系,力争将问题处理在萌芽状态。

二是加强令行禁止的刚性执行力文化建设,当前前沿的管理理论认为“企业管理最大的漏洞是没有执行力”,同样指标管理最大的漏洞也是没有执行力,最好的制度如果没有强大的执行力作为保障, 最终只能是一堆废纸。

三是继续完善指标管控网络设计思路、简化流程环节,加快响应速度,提高指标管控效率,最终实现“日常工作指标化、指标管理日常化”管控目标,切实提升公司营销指标管理水平。

【作者简介】

冯际辉(1983.8-),男,浙江台州人, 工程师,硕士学位,从事营销指标管理相关工作。

篇6

脑血管疾病、脊髓损伤、脑外伤、脑炎、脊髓空洞症、多发性硬化、运动神经元疾病、吉兰巴雷病等病出现以上症状体征,臂丛神经损伤、坐骨神经痛、股外侧皮神经痛不在本评价标准范围。

1 常见病因

骨折、外伤、手术牵拉;炎症、感染;不当所致的外力压迫;重金属、酒精中毒等;其他原因引起的损伤。

2 单神经诊断要点及评定标准

2.1 桡神经评定

2.1.1 临床表现 拇指指间关节及掌指关节不能背伸,第2~5指背伸障碍,拇指不能外展、垂腕,前臂在旋前45°时不能屈曲肘关节。

损伤后拇指背侧及手背桡侧感觉减退或丧失。如属桡神经卡压,则感觉障碍程度轻,不能和肌力成正比。如属桡神经离断伤,则有完全的感觉障碍。

2.1.2 评定标准(见表1) 肌力评定以0~5级徒手肌力为依据(下同)。各关节的简称:掌指关节(MP)、近端指关节(PIP)、远端指关节(DIP),各关节伸直以0角度为准,过伸不计。测定伸直的角度以手背平面为基准。指屈全为90°,背伸的夹角由90°递减计算。

2.2 正中神经评定

2.2.1 临床表现 不全损伤可出现剧痛或灼痛,正中神经在上臂受损时,前臂旋前肌、腕屈(桡侧)肌、拇屈肌、中指及食指屈深肌功能丧失。前臂不能旋前,腕屈曲及桡偏乏力,手偏向尺侧,拇指、食指和中指不能屈曲握拳,食指、中指第2、3节不能伸展,拇指不能对掌及对指,手掌桡侧半、桡侧三个半指末节指背皮肤、感觉减退,大鱼际肌萎缩,出现“猿手”畸形。

损伤平面位于腕关节时,出现拇指对掌功能丧失、大鱼际肌萎缩及桡侧三个半指感觉障碍。

2.2.2 评定标准(见表2)

2.3 尺神经评定

2.3.1 临床表现 尺神经在上臂区损伤时,尺侧腕屈肌、指深屈肌(环、小指)、小鱼际肌、骨间肌,第3、4蚓状肌功能丧失。在腕部损伤时,小指及环指尺侧半感觉消失,小鱼际肌、骨间肌萎缩,各指不能作内收、外展动作,小指、环指掌指关节过伸、指间关节屈曲而呈爪形畸形。尺神经分布区域皮肤血管运动和营养障碍,小鱼际肌部和小指皮肤干燥发凉、变色,指甲畸形,患侧拇指侧捏时指间关节屈曲。

2.3.2 评定标准(见表3)

2.4 腓总神经评定

2.4.1 临床表现 足下垂,足和足趾不能背屈,外翻乏力,前行时过高抬大腿,并以足尖着地呈“跨阈步态”,不能用足跟行走,小腿及前外侧、足背感觉障碍,日久不愈可有小腿外侧肌肉萎缩。

2.4.2 评定标准(见表4)

2.5 胫神经评定

2.5.1 临床表现 足和足趾不能跖屈,内翻乏力,踝反射消失,小腿后下1/3、足底外侧和第4、5趾的背侧感觉减退,小腿内侧可有肌肉萎缩,足底肌肉萎缩而成凹足畸形。

2.5.2 评定标准(见表5)

3 肌电图检查

桡、正中、尺神经及腓总神经、胫神经支配的主要责任肌的表面肌电或侵入性肌电检查,显示失神经支配、动作电位不同程度降低,可见单纯相、纤颤相,神经传导速度延长,据动作电位波幅、电压高低判断神经损伤的轻中重程度,与临床评价相印证。

4 中医分型

上述周围神经损伤以运动功能降低不同程度为主,不同神经支配区,感觉障碍的区域不一致,中医应按“痿症”、“肌萎”辨证分型。

4.1 气滞血瘀 损伤早期,局部肌肉乏力,肿胀瘀血,偶伴疼痛,手足活动不灵,舌红或绛红,苔白,脉弦或紧。

4.2 气虚血瘀 中期疼痛消失,肌肉乏力,关节活动不灵,偶见远端肿胀,局部麻痹,舌红或绛红,苔白或腻。脉缓或脉沉细。

4.3 气血两虚 日久不愈,手足仍活动不灵,手足疼痛,可见麻木肿胀,患者气短懒言,肌肉瘦削,舌绛或淡红,苔白。脉细或弱。

5 疗效评定标准

篇7

(一)考核指标应具有的特征

为了客观公正地考核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状况,分析影响效益提高的原因,提出促进企业提高经济效益的有效措施,因而在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中必须建立一套较为科学,较为完善的考核指标体系。对此,首先必须了解对考核指标设置的要求。其指标设置应该具有如下几方面特征:

1、科学性

一套科学的企业内部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必须具有能够排除主观意志和个人偏见干扰的功能,它能客观真实地反映企业的经济效益状况,同时还对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有准确、真实的数量反映。

2、综合性

也就是说,指标体系不仅仅只反映某侧面,而是能反映各方面经济效益的状况,既要能反映微观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宏观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目前的经济效益,又要能反映长远的经济效益,既要能反映劳动投入的情况,又要能反映劳动成果的情况。如果所采用的指标只反映其中的某一个侧面,那么这些指标就构不成完整的体系,也就不能全面而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状况。

3、适用性

为了便于不同知识层次的审计人员掌握和使用,指标必须直观、清晰、明白、易懂、便于计算、比较、考核、分析和评价,具有可操作性。指标必须具有一定概括性,要少而精。同时,还要求指标通过适当分解,可以演变成其它考核指标。

4、连续性

连续性是指指标体系能在较长的时期内有效,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这样,便于审计人员对企业的效益状况进行跟踪审计。这就要求在选取指标时,要选择代表企业经济效益实质的指标,尽量减少具有明显时期性的指标。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考核指标体系

根据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要求,结合目前国内发展市场经济的需要,笔者认为其设置体系应为:

1、满足社会需要的指标

产品销售率:一般用企业的销售收入占产值的比重来表示。它是商品销售数量与售价之积,同产品总量与现价或不变价之积的比率。

2、活劳动和物化劳动消耗指标

(1)全员劳动生产率:这一比率能反映企业劳动效率的状况及变化,是评价企业劳动人员利用情况的重要指标,它可进一步反映为人均净产值等。

(2)工业净产值率:是指工业净产值占工业总产值的比例,表明每创造一百元产值,有多少是新创造的价值。

3、资金利用效果指标

(1)固定资产产值率:即总产值与固定资产账面原值的比率。这可引申为百元固定资产产值和百元产值固定资产占用额指标等,这指标一方面能较好地反映固定资产与劳动的关系,即固定资产的变化对劳动的影响;另一方面,通过该指标与其它企业的比较,可以衡量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2)流动资金周转率:它反映了该企业流动资金周转的快慢,是表示流动资金利用率的经济效益指标,从另一角度讲,也反映了产品销售实现程度及流动资金占用多少。

二.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体系

审计标准,是审计三大要素之一,没有一个衡量和判断企业经济活动中经济效益高低和好坏的客观标准,企业经济效益审计就不能成立和实施。众所周知,财务审计的评价标准比较明确和具体,而经济效益审计的评价标准,由于经济效益审计在我国刚刚兴起,目前尚处在探索阶段,有关理论还不够完善,存在很大的分歧,因而具有很大的模糊性。

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按不同的分类方式有着不同的内容。如按审计对象可分为企业标准,事业标准、行政机关标准等;按评价标准来源可分为现成的标准和临时制订标准;按标准的适用范围可分为国际标准、国内标推、地区标准和企业标准等。在具体审计实务中,应按一定的方式,对标准体系作一系统归纳,详细说明每项标准的内涵,以利于内审人员在具体评价过程中的选用。故在笔者看来,为了易于将评价标准进行归纳,并且便于内审人员选用,可根据标准的性质和用途,将企业内部经济效益审计评价标准分为定性标准和定量标准,具体为:

(一)定性标准

定性标准包括了国家的经济方针和市场经济规律,主要是从质的方面来评价被审计单位的经济效益状况,在经济效益评价中要注重质的规定性,否则在量上即使取得较好成绩也是无意义的。二者相互作用,缺一不可,只有定性评价没有定量评价,其结论无立足之点,评价结论成为空调的议论,此种情况下的经济效益审计显然是无意义的;反之,只有定量评价没有定性评价,则容易进入“唯效益论”的死胡同,不能从宏观角度对被审计单位进行综合评价。

(二)定量标准

定量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依据,只有通过量化的指标体系评价,才能克服定性评价中比较粗略的缺陷,才能准确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经济效益客观状况。这类标准是经济效益审计评价的主要标准,因为,经济效益审计主要是进行效益高低,多少的定量评价,这需要通过具体量化的指标来实现。

单位外部标准,是针对被审计单位外部而言,它主要包括国家标准、地区标准、国际标准等。

(三)评价时应注意的问题

1、评价企业经济效益必须是宏观经济效益与微观经济效益的结合。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经济效益只有能满足社会的需要,通过商品交换得到社会的承认才能实现,而社会主义宏观经济效益就是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这也就是说,企业的微观效益与国家的宏观效益是相一致的。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在涉及一些具体问题时,有时住往会产生一些矛盾。因此,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不仅要着眼于诸如产值、利税之类的表现微观效益的指标,还要评价效益的取得,是否符合政策规定,是否符合宏观经济发展要求等等。

2、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要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结合

在评价企业经济效益时,还应考虑到目前效益与长远效益相一致。长远效益以目前效益为基础,而目前效益则寓存于长远效益之中。评价目前效益应该以长远效益为指导,因为一个企业的目前效益虽然可观,但不等于长期如此,而另一企业眼前虽然无利可图,但发展下去可获得大利。在效益审计中,审计人员应该坚持批评那种硬拼设备,分光吃净、竭泽而渔,杀鸡取卵,只顾眼前利益,不顾以后发展的行为,使企业的发展有后劲,有实力,充满生机和活力,实现和谐可持续发展。

3、评价企业的经济效益必须是直接效益与间接效益的结合

企业的一项经济活动不仅会给自身带来经济效益,往往会给其他单位也带来效益,乃至是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审计人员在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时,既要评价该企业所得的经济效益,又要测算由于这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给其他企业带来的效益。只有这样,才能全面、综合地评价一个企业的经济效益。

篇8

摘 要:只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健康的效益增长模式才能带动我国经济的告诉增长,所以,如何评价我国经济效益,就成了对经济增长至关重要的课题。但是,由于经济效益通过商品和劳动的对外交换所取得的社会劳动节约,在这个过程中包含了我国企业的声场和流通过程中诸多的复杂的环节,因而经济效益是受诸多生产、管理和流通中的因素影响的,需要对其进行综合评价。主要研究模糊数学在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以期对我国经济效益评价提出建设性的意见。

关键词:模糊数学;经济效益;综合评价

中图分类号:F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11)01-0039-02

模糊数学的评价是质和量的综合评价,而我国经济效益也是受到生产和流通环节中诸多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包括质和量,所以运用模糊数学法对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是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

1 模糊数学概念

模糊数学又称FUZZY 数学。 “FUZZY ”这个单词既有模糊的意思还有 “不分明”的含义。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现象和事物的评价标准不是明确的,站在不同的角度上评价标准是不同的,那么就无法形成明确的论断,这就是所说的模糊现象。例如:高和矮、胖和瘦、大和小,多和少等都没有绝对明确的分界线,无法用量化的指标分清他们之间的界限。外延分明的概念,称为分明概念,它反映分明现象。而模糊概念专指外延不分明的概念。

模糊性数学发展的主流是在它的应用方面。由于模糊性概念为生产生活中的模糊现象提供了合适的描述方法。所以对于人们在对客观事物进行评价、判断推理和决策提供了有效的研究方法。模糊数学被扩展和运用,例如模糊模糊模式识别、聚类分析、模糊控制、模糊信息、模糊综合评判处理等。这些以模糊数学为基础的方法构成了一种模糊性系统理论,构成了一种思辨数学的雏形,它已经在农业、林业、医药、营销、管理、教学等各个方面得以广泛的运用,并去得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2 经济效益概述

2.1 经济效益概念

经济效益是指企业的生产总值同生产成本之间的比例关系。提高经济效益的根本的两条途径是提高生产总值,降低生产成本。

生产总值:在一定期间内(一年),所生产出的使用价值总量(适合社会需要),用价值表示,如果是企业的生产总值,那么主体就是企业,而我国的经济效益总值,那么就是所有企业综合的生产总值。生产成本:生产过程中人力和物力的消耗,用价值表示。同样企业生产成本的主体是企业,我国经济效益中的生产成本是指我国综合企业生产成本总值。

2.2 影响经济效益指标分析

我国的经济效益是由企业的经济效益构成的,企业的经济效益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我国经济效益整体的发展。所以影响我国经济效益的因素就是企业经济效益的增长,企业经济效益的成长直接影响到国家整体经济效益。所以,影响经济效益因素主要是研究影响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

分析和评价企业经济效益的指标主要包含以下三类:

2.2.1 生产经营成果指标

生产经营成果与经济效益是成正比的,提高经营成果,必然会提高经济效益。生产经营成果指标主要包括所有者权益报酬率,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税金及其增长率、税前利润及其增长率,人均税前利润及其增长率,人均税金及其增长率,人均销售收入及其增长率。

以权益报酬率为例,研究生产经营成果指标对经济效益的影响。权益报酬率净利润/所有者权益;总资产报酬率净利润/资产总额,权益乘数资产总额/所有者权益,所以权益报酬率总资产报酬率×权益乘数

这就意味着,企业要想提高经济效益,首先产品是基础,提高产品质量和相关的服务,增加企业核心竞争力。第二,要以市场为导向,以需定产,研发适应市场需求的产品和服务。第三,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整合企业内部的资源,分析市场,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的营销战略。第四,在技术上,始终明确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与时俱进,引进先进的科学技术,开发创新产品。第五,管理现代化,提高组织内部的管理层次,优化组织的内部结构,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第六,进行市场扩张,实现规模经营,打造品牌优势,提高生产经营成果。

2.2.2 生产消耗指标

经济效益与企业的消耗的各项指标是成反比的,只要降低消耗,才能提高单位成本带来的经济效益,这是集约型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途径和方法。消耗指标包括产品单位成本,成本利润率单位产品人工成本率,销售利润率,单位产品材料成本率,单位产品费用成本率等。

以销售利润率为例,研究消耗指标对经济效益的影响:

销售利润率净利润/销售收入

销售利润率等于单位的销售收入取得的净利润,在这里,要提高销售利润率,只能是降低消耗,以此降低成本,单位的收益就会提高,从而提高销售利润率,增加企业的经济效益。

2.2.3 资金占用指标

资金占用指标包括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每类指标包括若干具体指标和相对值指标。

以总资产报酬率研究资金占用与企业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

总资产报酬率销售利润率*总资产周转率

总资产周转率销售收入/资产总额

这里总资产报酬率和企业销售利润率和总资产周转率都是成正比的关系,以为这总资产报酬率提高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而总资产的报酬率的提高在于销售率润率的提高和总资产周转率的提高,提高销售利润率只有在增加销售收入的同时相应降低成本才能得以实现,而总资产的周转率是单位总资产带来的销售收入,意味着不要浪费资产,提高总资产的效用,才能够真正达到提高经济效益的目的。

综上所述,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只有协调好了系统内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才能使企业协调运行,健康发展,从而实现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

3 模糊数学在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我国经济效益的提高是以各个企业的经济效益的综合提高为基础的,只有企业经济效益的提高,才能使我国经济效益飞速发展。对于影响经济效益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综合的,在这些因素中既有量化的指标,也是质的指标,所以要运用模糊数学的方法对其进行研究。

3.1 模糊综合评判在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模糊综合评判是经济管理中应用的比较广泛的模糊数学理论,模糊综合评判需要采用多层次评价模型的形式。影响我国经济效益综合因素是多方面的,例如,经济效益影响因素之一资金占用,资金占用包含的总资产报酬率,总资产周转率,固定资产周转率,应收帐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等都属于这个资金占用子因素集合,然后对这些子因素集合进行评价,然后将对子因素集合的评价结果,向上一层母因素集合传递,根据资金占用的这个子因素的集合的评判结果来最终得到资金占用这个影响因素的母因素的评判结果。

3.2 模糊聚类分析在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应用

聚类分析是将己知的物体和数值的集合划分为不同的区间组合,通过分类发现事物的规律,在此规律基础上再作进一步的分析。聚类分析的基础是各个样本实例之间的相似程度大小。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是生产经营成果指标、生产消耗指标、资金占用指标这些集合划分区间,进行分类,找出这些指标之间的联系和区别,也就是对这些经济效益指标进行类聚分析,通过分析影响我国经济效益综合指标建立模糊相似矩阵,以此来判断影响我国经济效益的各项指标的权重。

3.3 模糊模型识别在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中的应用

模型识别就是把要研究的对象,根据它的某些特征进行识别和分类。我国经济效益综合评价指标是一个复合系统,其系统的功能从整体上来看是一种综合性的,而且生产经营成果指标、生产消耗指标、资金占用指标这些指标对我国经济效益的影响也是也是综合性的,我国经济效益的发展必须将这些因素纳入综合考虑的范畴。因而,只对影响我国经济效益某一进行评估分类显得过于简单,那么就需要对影响我国经济效益的多个因素的参数和标准的模型相互比较。多方面考虑我国经济效益影响因素,将模糊隶属度引入影响参数和可比实例之间的相互比较,通过贴近度的计算以及择近原则可以得到与影响经济效益参数最为接近的比较实例。

参考文献

[1]姜超.基于消费者的服装品牌资产评估模型的研究[J].现代商业,2009,(3).

篇9

关键词: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问题

中图分类号:F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6-0-02

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电力工程项目综合性审查和分析,提出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的建议,从而促进企业经营管理的改善,是电力企业发展过程中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研究,进一步完善整个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体系。笔者结合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实情,在认识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必要性的基础上,阐述存在的普遍性问题,并提出了综合性的问题解决建议,可为相关工作者提供参考。

一、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必要性

在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工程项目能否取得好的经济效益,不仅涉及工程项目本身,而且影响着企业的资金、管理和信誉,甚至可能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前景。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能帮助我们找漏洞、挖潜力,改进项目管理,提高经营决策的科学性,建立控制制度,减少经营管理失误,从而增强企业竞争能力。

二、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存在的问题

(1)电力工程项目竣工后存在大量遗留问题。遗留问题在很多程度上影响工程项目的整体经济效益,加重了对各电力工程项目整体的效益进行评价的难度。

(2)审计制度和法规建设有待完善。当前我国大多数电力企业都在尝试开展一些现代类型审计,但许多单位都尚未建立和健全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规章制度,以致目前开展此项审计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各单位开展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均过多地依据自身的理解和判断,缺乏统一的规范及方式、方法,使得审计实务中主体性约束不足。

(3)审计的评价指标体系有待健全。由于电力工程项目评价标准复杂,仅靠选择一部分相关性有限的评价指标来进行项目经济效益评价,难以达到应有的广度及深度。因此需要逐步建立并不断完善评价指标体系,以保证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序有效进行。

(4)审计人员素质有待提高。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广,技术含量高,实施难度大。目前我国电力工程审计人员及其专业结构不尽合理,这些都不利于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深入广泛开展。

三、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问题解决策略

(一)完善的评价指标,健全法规制度体系

(1)完善评价指标,建立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指标评价体系。指标评价体系对于真实反映、合理评价电力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至关重要。近年来我公司初步开展了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所使用的评价指标大多数是沿袭财务分析指标。从实际情况来看,单靠财务指标不能全面客观反映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而且往往容易形成一种财务分析报告而非工程项目经济效益指标评价。因此,我们需要通过借鉴国内外的评价指标体系和已有的实践成果,建立适合电力行业的科学化、规范化、合理化的指标评价体系,除了财务状况指标外还应包括资源利用效益评价、成本效益评价、经营成果评价、内部控制评价等指标内容。

(2)规范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基本准则,健全审计法规制度体系。为使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有条不紊,依法依规的进行,应尽快建立和完善相关的法规体系。现在《审计法》、《审计法实施条例》、《国家审计基本准则》等早已颁布实施,但针对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方面的法律法规极少且不健全。如有关工程项目审计方面的法规、管理条例、工作程序、实施细则等规章制度,特别是缺乏以工程项目各施工管理环节为核心的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的具体法律法规实施细则。

(3)完善财务制度,制定切实可行的各项费用开支标准。电力工程项目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会产生对应的材料、费用、效益,如果没有完善的财务制度及科学的开支标准和程序,经营者随心所欲,工程效益就无从谈起,经济效益审计也无从下手。针对初步开展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过程中遇到的情况与问题,先后制定和完善工程管理、内部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生产设备管理等各项规章制度,严格规范了各项费用开支标准和程序,即规范了电力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的各项费用开支,严格控制各项成本,又提高了工程项目的经济效益,为开展电力工程项目经济效益审计打下了基础。

(二)遵循合理审计原则,选择科学审计方法

篇10

1、建筑施工企业加强经营管理,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长期以来,我国建筑施工企业不重视经营管理,效益低下。开展经济效益审计,通过对管理效能和经营决策的评审,可以完善经营管理中的薄弱环节,树立“人人讲效益、事事讲效益”的管理意识,保证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活动有着较高的效益。

2、完善我国审计体系的需要

审计作为经济监督的一种工具,它不应只局限于财务审计的范围,而应扩展到企业的管理决策诸方面;不应只注重事后审计,而应扩展到事中事前审计。因此开展经济效益审计,不仅延伸了审计范围,而且在财务审计合法性的基础上,进而审查其合理性和有效性,还保证了审计内容的连续性和完整性,完善了我国的审计监督体系。

3、经济体制改革的需要

经济体制改革的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权力下放,增强企业自主经营权,这是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同样对于建筑施工企业来说也不例外。但由于我国的宏观调控机构尚不健全,有的建筑施工企业缺乏自我控制与调节能力。因此经济越发展,就越要加强监督和管理。审计不仅要进行财务审计,更重要的是要进行经济效益审计,增强企业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能力,提高经营效益,创造出更多的社会财富。

二、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特征

企业作为经济细胞就要获取更多的剩余产品,以扩大社会积累。剩余产品的价值量,即为企业利润,它是企业劳动节约的最终成果,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的实质,也是劳动消耗和劳动占用的节约程度,即产出大于投人的剩余量。经济效益大小、高低,并没有一个绝对的衡量尺度,都是比较而言的,它是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现代化生产手段的不断更新,劳动生产率的不断提高,优化管理等条件下,得以不断提高。就目前情况下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企业所创造的剩余价值量,即利润

建筑施工企业的利润既不是工程结算利润,也不是营业利润,而是工程结算收人和其他营业及投资收人、营业外收入,扣除工程结算和其他营业成本、税金及附加、投资及营业外支出、期间费用的结余,即利润总额(工程结算利润+产品销售利润+材料销售利润+其他销售利润+对外承包工程利润+各种经营利润+其他业务利润加减期间费用及营业外收支),它是施工企业的纯收人,是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只有利润总额才能较全面地综合反映施工企业的经济效益。在工程结算成本不变的情况下,工程结算利润主要取决于工程结算收人。工程结算收人在工程竣工前,并不意味着完整产品销售,但它是通过一定程序(验工计价)被认可了的完工产品价格,工程结算收人的多少,意味着产出的程度。至于未完施工是否也存在着一定的效益,要看它最终能否变为可实现的结算收人,只有收人大于所费才有效益,何时实现,何时记人收人。工程结算利润加其他业务利润,减期间费用,构成营业利润,再加减投资收益、营业外收支,形成利润总额。因此,企业在一定期间实现的利润总额才是企业的经济效益。

2、企业经济效益必须经过真实、完整、合规的会计核算

利润总额是企业在一定期间的纯收人,支出和收入都必须是物化劳动和活劳动在消耗与补偿交替过程中运用价值形式通过会计核算的真实记录。其他业务计算出来的经济效益,只能作为分析因素在审计评价时加以考虑。经过测算、估算而可能达到的效益,则不能作为计算经济效益的依据。

3、经济效益指标受各种技术经济指标直接或间接的影响

由于企业经济效益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管理全面情况的综合性指标,它就必然要受各项生产、技术、财务等指标的直接或间接影响。如劳动生产率的高低、任务储备、工期的长短、质量的好坏、先进技术采用、设备的利用、存货周转、资本的保值增殖、资产负债的比例、资金运用的好坏等等,这些都能为取得经济效益创造条件,影响着企业的最终经济效益。

三、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分析体系

分析企业经济效益,必须以企业盈亏为中心。经济效益指标受许多因素和其他经济因素指标完成情况的影响,因此,以企业的盈亏为龙头,与直接或间接影响经济效益指标结合,就构成经济效益指标分析体系。按影响经济效益程度划分,可分为直接分析指标和间接分析指标。

1、直接分析指标

直接分析指标,是指直接影响经济效益高低的指标。在收人方面,如工程结算收人,其他营业收人,投资收益,营业外收人等;在支出方面,如工程结算成本,其他营业支出,税金及附加部分,期间费用,营业外支出等。从会计核算的直接关系着,山工程结算收人减工程结算成本、工程结算收人、税金及附加,可求得工程结算利润(施工企业毛利);工程结算利润加其他各项利润(收人—支出—税金),减期间费用,得营业利润;营业利润加投资收益、营业外收人,减营业外支出,得利润总额。如果成本(费用)不变,收入增加或收人不变,成本(费用)降低,就能够获较多的毛利润:在毛利润确定后,如果期间费用节约,其他业务经营也良好,就能获得较多的营业利润;营业利润确定后,又有较好投资收益和较多的营业外收人或营业外支出节约较多,利润总额就高、企业的经济效益就好。

2、间接分析指标

间接分析指标,是影响直接分析指标或影响其他间接指标的经济技术指标的,如已完成建安工作量(产值)和结算单价对工程结算收人的影响;各成本项目对工程成本的影响;营业外收支内容对其收支差额的影响等。又如工程量(产量)、质量、品种对产值的影响;技术装备、人员配置及其素质、材料数量及质量等对产量的影响,这些间接分析指标对直接分析指标的影响、或间接分析指标之问的相互影响,都最终影响到企业的经济效益。

四、建筑施工企业经济效益审计的工作方法

1、经济效益审计要同其他审计相结合

经济效益审计的内容,不能同财务审计和财经法纪审计的内容截然分开,而是相互关联,相互渗透、各有侧重。因此,经济效益审计一般从财务审计入手,在保证有关审计事项及财务收入真实性与合法性的基础上,依据会计资料和其它资料,从经济效益方面进行审查。有些财务审计或法纪审计的项目,在评价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法性的过程中,也可能发现存在有损失浪费的问题或提高效益的潜力,则可在进行财务审计和法纪审计的基础上,应当进一步开展效益审计。

2、经济效益审计应当抓住主要矛盾,点面结合

经济效益审计涉及面广,因素多,情况复杂,难度大。所以审计人员在审计过程中,应当从复杂的现象中,通过对比、分析、判断,找出带倾向性的问题加以研究分析,要善于找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只有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才能切中要害,明确工作重点,提出有效的工作方案。另外经济效益审计的对象比较复杂,可以采取以点带面的工作方法,既在一定范围内,从建筑施工单位中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典型作为审计对象,根据审计发现的具有普遍性的问题,在面上推开,以点带面,使经济效益审计取得时间短、收效快、带动一片的效果。

3、经济效益审计要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

国家审计机关进行的效益审计项目,尽可能与被审单位的内部审计机构结合进行。建筑施工企业外部审计与企业内部审计在根本利益上和审计目的上是一致的。而内部审计人员熟悉本单位的情况,在日常审计中占有大量的资料,又便于有关部门和人员提供情况,反映问题。因此,在进行经济效益审计中,外部审计与内部审计相结合,可以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4、经济效益审计可以采取边审计、边建议与边实现经济效益相结合的方式

经济效益审计不同于财务收支审计,它需要大量的调查、分析与对比工作,花费的时间和力量较多。为了及时有效地提高经济效益,对一些比较容易解决或应及时解决的问题,可以采取边审计、边建议、边实现效益的方式。在审计过程中可以解决的问题,不必在审计结束时,才通过审计报告作出结论后,再进行解决。

5、经济效益审计要事前审计、事中审计和事后审计相结合

事前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经济活动发生前进行的审计。事前经济效益审计包括对计划、预算、投资等内容进行的审计。通过事前审计可以防患于未然,对于计划、预算、投资等实施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利因素能事前提出纠正的建议,供决策部门决策时参考,避免决策失误和造成不必要的损失。事中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经济活动进行中进行的审计。在审计过程中,把经济活动的实施情况与计划、预算等进行比较,从中找出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加以纠正,也可以根据实际纠正和修改计划、预算,使之更加切合实际,更加合理。事后经济效益审计是在经济活动结束后进行的审计。事后经济效益审计是对已完成经济活动进行的审计,对经营成果优劣、生产经营活动是否合理和有效进行分析和评价,以发现经济效益不高的原因,探求进一步提高经济效益的途径。

6、审计评价和后续审计相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