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效益范文

时间:2023-03-25 23:29: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效益

篇1

关键词: 翻译 可读性 时尚性 适应性

1.引言

人类的翻译活动源远流长。语言交流,少不了翻译这个媒介。然而,任何翻译活动都必须最终服务社会,使社会受益,因此,社会效益是检验翻译的意义、翻译的质量和翻译的价值的重要标尺。在此前提下,笔者尝试确立以下翻译原则。

2.翻译原则

2.1文韵可读性原则

所谓“可读性”(readability),指书面语词语组合、章句及至语篇的可读程度,具体包括以下要素:①合乎语法(grammaticality);②合乎习惯(idiomaticness);③含义明晰(clarity);④语体适应(stylistic adaptability);⑤条理性(organization)。一般来说,可以根据以上要素确定某一书面语章句的可读性档次,如最佳可读性、一般可读性、基本可读性、无可读性等。就翻译而言,一般原则是目的语的可读性要与原语的可读性相适应,如以下译例。

I buried my head under the miserable sheet and rug,and cried like a child.

原译一:我把头埋在悲惨的被单和毯子下面,像孩子样地哭了起来。

原译二:我把头埋在那仿佛感染了我的悲惨心情的被单和毯子里,像孩子样地哭了起来。

改译:我非常难过,一头扎进被单和毯子里,像孩子一样哭了起来。

“原译一”将“the miserable sheet and rug”译为“悲惨的被单和毯子”,不合乎汉语搭配习惯,“原译二”译为“那仿佛感染了我的悲惨心情的被单和毯子”既啰唆且不明晰。原句各成分之间搭配贴切自然,而原译一与二僵化地保留原句语序,造成搭配不当,然而,改译根据需要调整了译句中相关成分在句中的位置,使其尽量符合汉语的表达习惯。

2.2文风时尚性原则

所谓“时尚性”,指某种倾向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的相对普遍性和暂时性,文风也如此。为了适应社会交际的需要,坚持社会效益观,翻译的目的语应该与当代文风时尚、与当代读者公认的可读性标准相适应。不同时代有不同的风貌和时尚,在语言的运用上呈现不同的格调。以下段落引自培根(Francis Bacon,1561-1626)的名篇Of Studies,所用语言属早期现代英语:Reading maketh a full man,conference a ready man,and writing an exact man.And therefore,if a man write little,he had need have a great memory;if he confer little,he had need have a present wit;and if he read little,he had need have much cunning to seem to know that he doth not.其中,有的语言形式在现代英语中已经不用,如maketh=makes,doth=does,had need=ought to。(方梦之,2007:172)王佐良先生用夹白的文言文译了以上两段,亦多用培根善用的排比手法,译文字字珠玑,精炼顺达,风格与原文相当: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笔记使人准确,因此不常做笔记者须记忆特强,不常读书者须欺世有术,始能无知而显有知。

2.3文体适应性原则

“语贵适境,文贵适体”。 特定的社会交际情境要求特定的文体与之相适应。因文体差异的影响而有不同的语言运用特点,如口语语体自然生动,书面语体抽象严密。例如老舍《柳家大院》中多用口语体。英译文也用口语体,包括用较粗俗的俚语:大家见面,招呼“吃了吗?”透着和气。不说呢,也没什么。大家一天到晚为嘴奔命,没有工夫扯闲盘儿。爱说话的自然也有,可得先吃饱啦。When people meet,they greet each other with a “Hi” just to show their good neighborly feelings. But if they should cut each other dead,nobody would care.When one’s knocked about from pillar to post for his bread day in and day out,he won’t find ginger enough for gas and gaiters. Of course,there’s those who are all jaw like a sheep’s head among us. But one can hardly be in a mood for rag-chewing when one’s guts cry cupboard.其中:to knock about=to wander much;from pillar to post=from one place to another;ginger=spirit,energy;gas and gaiters=nonsense;to be all jaw like a sheep’s head=to do nothing but talk;to chew the rag=to grumble;guts=the stomach and intestines;to cry cupboard=to be hungry.

3.结语

翻译活动作为一种社会行为,必须以社会效益为准则。就翻译而言,既然原语所含的内容值得翻译,即有社会效益,就应以社会能接受的目的语实现转换,原文可读性好的,固然应尽可能译成可读性好的译文,原文可读性差的,也不应削足适履,故意译成可读性差的译文,而应保证目的语的一般可读性,以便读者接受。同时,语言是发展的,语言的稳定性是一个相对概念,语言的非稳定性是一个绝对概念,故此就翻译而言,目的语必须坚持文风时尚性原则。最后,翻译必须随文体之异,随原文风格之异而调整译文,必须保证译文对原文文体的适应性。只有在文体与语言情境相适应的情况下,语言的社会功能才能相得益彰。

参考文献:

[1]方梦之.译学词典[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刘宓庆.文体与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8.

篇2

关键词:城市园林;社会效益;建设

0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的发展,城市人口的急剧增长,城市建筑越来越拥挤密集,人们开始认识到城市化的急剧进程对整个城市生态环境所带来的严重破坏。已然成为城市进步和人们生活水平提高的潜在性制约因素。“人类渴望自然,城市呼吁绿色”深刻地揭示了现代的城市环境建设所应该遵循的基本准则,更反映了现在的社会人们普遍需求。以园林建设为核心,建立一种对于城市用地及在空间布局上具有先导作用的生态系统,是在当前城市化背景下实施城市可持续发展的迫切任务。研究分析城市园林的社会效益,是建设城市园林的重要参考线。

1城市园林――创造城市的景观

城市园林建设具有独特的自然和文化属性,能够满足人们在文化上和艺术上的享受,许多风景美丽的城市,大多具有优美的自然风貌和独特风格的园林建设。其中园林建设对城市的总体设计起着决定性作用。要想丰富城市整体的面貌,城市园林建设必须从艺术和自然的角度出发结合城市功能等多方面的问题综合考虑。既要充分的利用地貌地形,文化古迹,又要理论及功能上考虑,最大限度的发挥城市园林的修饰作用。

园林景观是一个兼具社会自然和艺术等多元功能的综合体系,既要承担生态环保休闲和美化城市总体的责任,又要符合植物学科特性的自然规律,同时在艺术上还要体出现创作哲理和个性风格。单纯或极端地追逐其中的某一项功能,都是不够完整的。在园林设计中,主要的设计应该是绿荫草地花卉及水体,同样是花草树木,不同的构思创作出不同的世界,这些都是永恒。世俗、潮流都将是来去匆匆,随着城市人口日益膨胀,高楼大厦的不断增长,工厂车辆等形成交通拥挤的环境污染。由于人类活动产生的大量固体和气体废物及水质空气的污染,噪音、光热及视觉污染,给人类的生活带来了严重的危机。随着生态学不断的发展,人们意识到利用生态学原理与实践为依据,建设生态园林将是城市园林建设的发展所趋。生态园林建设是继承和发展传统园林建设的经验以及遵循生态学原理建设多层次、多结构、多功能的群落建设,达到建立人类、动物、植物相关联的新秩序,打造生态、科学、文化三美及艺术之美的结合。应用生态化工的工程发展园林使生态社会和经济效益的同步发展实现良性的循环为人类创造清洁、优美、文明的园林环境。

2城市园林――提供休憩游戏的场所

在城市的建设中,大量的硬质楼房形成了轮廓笔直的建筑体,而园林的建设则化为柔和的软质景观,两者巧妙的结合在一起,却能丰富城市的景观成为美丽的风景线。如在道路旁的林荫道绿化带,即衬托出建筑的阳刚之美,增加了城市的艺术化效果,也为城市居民带来了休憩游戏及观赏的空间。随着人们业余时间的增多,人们更加迫切的希望得到更多的提供休闲及保健的户外场所,而不是总宅在家里。而城市园林的建设,就是为这样的人群提供休闲和保健的场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人们喜欢离开自己的家,到居住的区域外游玩,放松一天的紧张心情,而城市园林确实给我们带来了可供娱乐休闲的场所及视觉上的享受。

3城市园林――文化传播的原地

城市园林的绿地,特别是在一些公共设施专用的绿地,是城市或者单位的宣传橱窗,可开展多种的方式进行活动,提高人们的艺术涵养水平。公共设施中常备各种展览馆,陈列馆等还有专属公园如植物园,动物园等,是向群众进行文化传播,进行科学教育的场所,使游人在游玩中丰富科学技术知识解读历史,陶冶情操,提高科学文化知识以及思想道德的修养。

4城市园林――社会交往的空间

社会交往是园林的重要功能之一,而公共开放性的园林空间是人们进行各种各样社会交往的理想场所。使人们在生活中更多的交流,互相了解互相帮助。在城市开放性的空间系统中,园林绿地成为人类文化,文明物质和空间结构上的投影,它是反映现代的文明,城市的历史传统以及发展成就特征的载体。城市园林也为人们提供了保护,避难以及减灾的作用,绿地中的植物可以防止水土流失,还能够防风固沙。根据测定,成立防风林冬季可以降低20%的风速,夏季可以降低50%~80%的风速。城市的园林建设中绿色植物还应该具有大量的水分,从而能阻止发生火灾,为保障我们的城市安全起到了相应的作用。

城市园林建设作为城市基础建设,其社会效益主要在于保护环境资源,促进城市文明,提高生物多样性及综合的功能。城市园林建设通过人工重建出仿自然生态系统,不仅仅对城市原有自然环境进行了合理的维护,更是对自然环境的再创造,使园林植物被这种可塑性自然空间的资源在城市的人工环境中合理再生,扩大积蓄以及持续利用。城市园林的建设可以促进人类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城市的文明建设,这不仅体现于优化环境的质量,促进人类的身心健康,也充分体现出继承和弘扬本国的文化,陶冶情操,提高人们的文化涵养,培养艺术审美观以及行为道德。城郊风景区,自然保护区的自然环境,以及人工建造接近自然生态环境的园林地,可为植物动物等提供适应的生存环境,为生物的多样性创造出了有利的条件。园林植物的综合功能是城市生态系统中的其他生态因子所不能代替的。

5结束语

本文通过对城市园林建设中的各项社会效益进行阐述分析,探讨了城市园林建设的重要性及其社会效益的不同存在。加强城市园林建设对提高城市品位及环境质量,对实现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孙小春.关于国家园林城市绿地指标的探索[J].中国园林,2009(09).

篇3

1、经济效益是讲求社会效益的基础,而追求社会效益又是促进经济效益提高的重要条件。

2、两者的区别主要表现在,经济效益比社会效益更加直接些,显而易见,可以运用若干经济指标来计算,而社会效益则难以计量,必须借助于其他形式来间接考核。

3、效益是某种活动所要产生的有益效果及其所达到的程度,是效果和利益称。它可分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类,其中经济效益是人们在社会经济活动中所取得的收益性成果;社会效益则是济效益之外的对社会生活有益的效果。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2005年是“超级女声”取得空前成绩的一年。李宇春的异军突起让“超级女声”的影响力瞬间上升到国际地位。迄今为止,还没有哪一个平民偶像能像李宇春这样如此神速地蹿红国际舞台。2006年的“超级女声”在做强做大“超女”品牌的同时,坚持两手抓两手都要硬的方针,使得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驾齐驱,步步为赢。特别是面对2006年中国泛滥的电视选秀市场,“超级女声”依然凭借其稳固的市场占有率,良好的品牌影响力,独到的市场化运作,以及千百电视工作者集体智慧的节目策划等等天时、地利、人和的多重因素,继续稳坐电视选秀节目和娱乐节目“龙头老大”的宝座。无论是“超级女声”品牌的社会效益还是经济效益,还没有哪一档选秀节目能够企及。 

    一、社会效益是前提 

    作为主办方的湖南卫视一直以来都是走在娱乐最前沿的省台,是娱乐界的领头羊,风向标。在短短三年的时间里能把一档娱乐选秀节日做到具有国际影响力,其商业操作、策划、包装等等,无疑都是成功的。但“超级女声”成功后所引发的严重跟风现象应当是湖南卫视最感头痛的事情。特别是“超级女声”的节目赛制被一大批选秀节目所克隆,很多类似电视选秀节目动不动就PK,A进B的晋级赛被广泛盗用。有些节目更加直接,连节目的程序都不去修改,而直接套用“超级女声”的操作模式。众多此类行为加剧了电视选秀节目的恶性竞争,同时也凸现了我国对于产权保护方面的不健全。而这也正从另一个方面凸现了“超级女声”的优势。尤其是纯女性比赛和整体的比赛赛制、规则等方面,都是咱们中国电视工作者智慧的结晶。否则,也不会出现异常重视品牌保护的国际大型传媒机构要购买“超级女声”的电视节目制作模式和纯节目带的情况。 

    这里所要阐叙的媒介的社会效益,依我看来就是“超级女声”这个品牌的社会影响力了。试问,在社会影响力已经得到充分保障的前提下,我们还用得着发愁经济效益这等问题了吗?大量涌入的广告赞助商,争相的为能得到栏目的黄金时间段而拼得你死我活。在招商会上,一千万一千万的叫价争夺,那更是屡见不鲜的事情。当然这幕后笑的最开怀的没过于湖南卫视以及天娱传媒了。姑且先不谈这些,总之,能满足受众的节目就是好节目。正如吴海荣说道的“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不必然导致损害传媒的社会效益;满足受众的要求既是传媒社会效益的要求的基础。也是传媒经济效益的要求和基础;满足受众的需求并不必然产生传媒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矛盾,相反,正是二者相互统一的要求和基础”。超级女声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而湖南卫视能把一档娱乐节目在短短三年的时间早做到国际影响,其商业操作、策划等等,无疑都是非常成功的。 

    而这一娱乐节目之所以风驰电掣般的风靡华夏大地,引得无数男女高声尖叫,其中最主要打动大家的原因,应该就是一“超女精神”了。而它最具特点的体现就是:在时下年轻一代缺少信仰的时候,“超女”给了她们激励,激励她们勇于拼搏、自强不息,让每一个有梦想的女孩有了一个施展拳脚的空间,并让她们在同一个竞争平台上不断地挑战自我,超越自我。 

    曾经有这样的说法;我想唱歌可是不敢唱,小声哼哼还得东张西望。如今,“超级女声”完全颠覆了那个时代的烙印,给“超女”足够的表现空问,让自由歌唱成为精神焕发、积极进取的奏鸣曲。而每一个到“超级女声”舞台的人都是需要勇气的。从18岁到80岁,无论年龄差异多大,地域差异有多大,她们都在“超女”的舞台上想唱就唱,唱得响亮。这应该也是21世纪的中国人精神面貌的一个缩影。就象每个人部在找寻属于自己的快乐。在“超级女声”舞台上,快乐是属于大家的,不管歌唱得怎么样,开心、快乐无疑是最重要的。可以说,“超级女声”是一场署名快乐的精神盛宴。当然,“超女”舞台上的每一个人都是平凡的,诚如今年年度总冠军“尚雯婕”的黑马传奇,所能映证的是:只有平凡的人才能创造奇迹,打拼出人生的精彩。 

    同样,站在“超女”舞台上的每一位超女都是坚强的。面临一场场残酷的PK,她们用她们的坚强感染并激励了更多的年轻人选择坚强。 

    超女感动天下。“快乐中国,感动中国”,是湖南卫视的品牌宗旨。在这个“娱乐并营销着”的时代,大众早已开始了他们的狂欢,这种狂欢是自发的,不由自主的。生活中充满意趣,生活中充满向往,生活中充满欢乐,生活中充满微笑的意味。参加这个狂欢的不仅是大众,同样还要有商家,他们的“上帝”需要他们同样提供感动与快乐。 

    人的一生是在故事中度过的。故事的本质是要通过情节感动人心。在媒介经营当中注入戏剧性,将使其在必要的时候像戏剧情节那样曲折、突如其来或激动人心!“超级女声”

    真正做到让粉丝们一次又次地在“PK故事”中被感动。每位超女都是粉丝们自己选出来的明星,都是一个一个发生在身边的真实、生动、感动人心的励志故事,这应该就是“超级女声”成功的主要原因。特别是当“超女”们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等等一起为“超女”呐喊助威的时候;当“超女”们走进聋哑学校,和聋哑孩子在一起的时候;在湘南出现灾情的时候,“超女”们站在了公益舞台上,为灾区群众募捐的时候……太多的公益之举,让“超级女声”的意义又更加的深远了。 

    总之,能够让中国人感动并快乐的品牌,很有可能成为中国驰名品牌:能够让全世界感动并快乐的品牌,很有可能成为国际着名品牌。品牌的影响力越大,社会效益也就越大,同时创收也就越来越可观了。由此,社会效益作为成功的前提是非常重要的。

    二、经济效益是基础 

篇5

【关键词】经济法;价值;社会效益

经济法作为以社会整体利益为追求的社会法,它所追求的应该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提高。而经济效益追求的只是单纯的在经济活动中所获取的经济利益;社会效益则是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前提下,追求社会的整体效益,其中的社会效益包括政治、人文和生态环境等各个方面,直接关系到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的社会效益才能被经济法所追求。本文以社会效益在经济法中的集中体现探究经济法的价值。

一、社会效益在经济法价值中的集中体现

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初级阶段,也就是处于效率经济的阶段,我国在这一阶段所确立的经济法应该是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产物。由此,很多学者开始研究“如果效率是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那么经济效益是否就是经法的价值取向。”这里所说的经济效益是社会总体的经济效率,主要包括劳动生产效率、经营效率、资源利用效率和利润效率等方面,因此,经济法中的效益主要是指经济量的增长和经济质的增长的总效益。其中经济质的增长就是指经济指标不断增长的同时,同经济效益相对应的社会效益也在快速增长。经济质的增长就是经济量的增长发展到一阶段衍伸出来的一种社会效益,当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一同存在时,就有专家称“经济法的效率观不应该仅仅表现在经济效益上,而是应该表现在涉及范围更加广泛和深刻的社会效率上。这种社会效益不仅包含了获取经济利益相对的最大化,也包含了通过国家干预的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发展目标和利益、利于人民群众的社会福利以及人与自然环境关系的优化等社会效益的相对最大化。”由此,我们可以明确看出,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之间关系就是包含与被包含的关系,社会效益涉及的范围较广泛,其中包含了经济效益。从传统、当前和未来的角度来看,经济法所追求的价值,应该能够为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健康、快速发展保驾护航,而不能仅仅将经济效益作为价值追求的目标,涉及范围更为全面的社会效益才应该作为经济法价值追求之根本。社会效益之所以能够成为经济法的价值追求目标,一方面是因为社会效益得到更多的价值追求是一种在传统上的延续传承,也是一种境界上的升华;另一方面是因为经济效益从某种程度上说只是一种财富创造的衡量指标,简单地说,追求最大的经济效益就是获得最多的财富,而社会效益则除了最求较大的经济效益,还涉及到社会中的无形财富的获得,这种无形财富的收益不仅包括一些现实的收益,还包括一些隐性的收益。

二、社会效益应作为经济法的根本价值追求

(1)从社会角度分析社会效益作为经济法的价值追求。从经济法产生之日起,就已经将社会作为最大利益的享受主体而存在,因此具有浓厚的社会性。社会整体的利益从字里行间我们就可以看出,它所追求的不是单一体的利益,也不是追求整个国家利益的最大化,而是将个人利益和整个国家利益有效结合起来,进行必要的综合。从社会角度思考经济法的追求利益就是追求社会整体利益,即综合利益,其中综合利益的对象包括多方面,多种经济利益进行交互融合,相互促进,才可以作为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整体利益。(2)从实质公正角度分析社会效益作为经济法的价值追求。经济法作为法律的一种,所追求的根本目的就是实现社会正义和公平,即公正。公正一词,从古至今在学术上很难给其下一个令所有人都满意的定义。经济法作为反思现代法律特点和缺陷的产物,随着现代法律的逐渐完善,经济法也在不断的完善。现代法律形式虽然在不断追求完善之中,但是民商法作为形式公正法律依然存在,这种法律的存在从实质上来看,对社会的整体利益无法起到推进作用,因此,现代经济法基本上是以实质公正作为经济法的主要依据。现代经济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法律类型,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可以起到保护社会中的弱势群体的作用,从利益分配的角度分析,可以起到对弱势群体进行扶持的作用。这不仅可以有效解决现实社会中遇到的各种问题,也可以促进社会整体效益的扩大和增加,充分迎合了经济法所追求的社会效益目标。

经济法作为现代法律之一,所维护的是社会整体的利益,而不是单一体的利益。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经济法追求的社会效益是以社会的全面协调发展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追求的是经济效益和其他社会要素的综合效益的发展。从实质公正的角度思考,社会效益仍然是经济法的价值追求,这是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制度的必然选择。

参 考 文 献

[1]李永成.论社会整体利益的经济法调整[J].经济法学家.2009(12)

篇6

关键词:尾气综合利用发电厂;节能减排;循环经济

中图分类号:TM62文献标识码: A

一、燃气发电的特点与优势

燃气发电有四大显著特点:(1)气田开发、管网、终端用户三者是一套“联合生产装置”。(2)天然气生产供应具有规模性、稳定性、建设周期长、风险大的特点。(3)天然气管网具有周期长、投资大、长期性等特点。(4)天然气市场具有多重特性:①具有刚性、不可逆性和长期稳定性;②具有波动性和峰谷性;③具有突发性和不可预见性;④具有社会性。除此之外,燃气企业是可持续发展的代表企业,统筹兼顾,提高天然气产业链的效率、效益和稳定性,是天然气产业可持续发展追求的目标;管理体制一体化,努力提高管理效率。。但天然气发电也面临巨大的挑战。最明显的问题是价格比煤贵,而且随着国际原油价格飙升而高涨,这决定发电成本的竞争力。但据专家介绍,当政府强调燃煤电厂要使用清洁燃煤技术――安装烟气脱硫设备的时候,如果严格执行这项标准的话,天然气发电就完全具有价格卜的优势。此外,燃煤电厂无法消除细粉尘污染,不能回避由于不允许在城市周边建厂而增加的输送电的费用。水电厂需要配套的调节水库来解决枯水期用电缺乏的矛盾,而天然气发电不需要面对这类问题。

二、燃气电厂的发展历程和我国燃气电厂现状

燃气电厂发展到现在,可分为3个阶段:启动期、发展期、成熟期。启动期,天然气开采设备不完备,在主要能源中处于次要地位,无法大规模使用,缺少国家法规,政府监管能力弱,市场处于混乱之中。发展期,以发现大气田或者建立管道为转折标志,天然气的基础设备趋于完备,天然气市场的需求迅速上升,地区化的限制逐步淡化,天然气迅速取代煤和其他燃料,对用气均衡性不同的用户采用不同价格,制定统一的天然气法律,政府监管得到加强。成熟期,以多气源的全国性管道输配网络形成为标志,此时天然气市场已经饱和,利润空间开始缩小,基础设施趋于更加高级化、科技化,发达国家的燃气企业开始扩张海外市场,天然气的价格机制已经形成,价格趋于稳定化、透明化.成熟期。

我国的燃气现状是:贮存量快速增长,产量稳步上升;西气东输管道的建成标志着我国天然气市场进入发展期;天然气消费量迅速增长;天然气用途逐渐扩大;天然气价格和天然气利用政策的出台,对我国天然气产业发展意义深远。2005年国家出台了天然气价格改革方案,根据原油、LPG和煤炭价格的5a移动平均变化情况,每年调整一次气价,在目前气价倒挂的情况下,为天然气价格的调整提供了法律依据。2007年国家出台了天然气利用政策,规定了优先、允许、限制和禁止发展的项目类别,为有效利用天然气提供了法律依据。根据天然气市场发展规律,结合我国目前天然气产业发展状况可以看出,我国天然气市场现在处于发展期。

专家认为,加强环保的要求和相关法规的制定,是推进我国天然气发电最强劲的推进力。当政府越来越强调环境质鼍的时候,清洁能源的发展必然会大大加快,其它难题会迎刃而解。虽然我国的天然气产业和天然气发电都还处于初期。发达国家普遍具有的天然气发电优势在我国还不能体现,但我国可以以发展小型燃气电厂为主。近些年政府强令关闭小型燃煤电厂的举措,为发展燃气电厂提供了良机,这些可以建在城市内的燃气电厂能就近为城区供热,供冷和供电。现在有很多市区周边的工业区需要发展工业配套动力。“热电联产”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在市区周边,燃气电厂的优势是燃煤电厂所无法比拟的,再加上其它相关政策跟上来的时候,天然气发电的时机就会真正到来。

三、建设尾气综合利用电厂进行节能减排

1、兰炭生产简介

兰炭是利用优质精煤块烧制而成的,具有固定炭高、比电阻高、化学活性高、含灰份低、铝低、硫低、磷低的特性,已逐步取代冶金焦广泛运用于电石、铁合金、硅铁、碳化硅等产品的生产。机制兰炭采用干馏配烧工艺,具体流程图见图1。机制兰炭工艺炉内装有可控的测温设备,质量比较稳定,回收的煤气二次发火燃烧烘干所生产的兰炭,使水分降低,机械强度也有明显的提高。

图一

由图1的流程图可以看出,采用机制兰炭工艺后,兰炭企业的资源利用率有所提高,但仍存在很大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为了使剩余的兰炭尾气不再燃烧排放,减少环境污染和温室气体排放,节约能源,陕西省北部很多兰炭企业都考虑通过建设尾气综合利用发电厂,通过将兰炭生产的尾气收集后,送入煤气锅炉,燃烧发电,促进兰炭行业的清洁生产,实现循环经济。同时尾气综合利用电厂还可以通过申报CDM获得额外的收益,以提高项目的经济吸引力。

2、尾气综合利用电厂实例

2.1尾气综合电厂

某工程新建2×50MW汽轮发电机组,2×240t/h燃气锅炉,利用兰炭尾气燃烧发电,尾气综合利用技术的设计如下:电厂规划容量4×50MW,分期建设。本期建设规模为2×50MW凝汽机组配2×240t/h燃气锅炉。汽轮机采用高温高压50MW直接空冷、凝汽式机组,锅炉采用240t/h高温高压燃气锅炉,锅炉采用紧身封闭,运转层以下全封闭。设启动锅炉房。发电机采用额定功率为60MW的空冷式发电机。燃料采用兰炭炉的尾气,由兰炭厂将尾气脱硫后集中采集到电厂附近的气站,由气站统一供应电厂。为节约用水,本工程汽轮机排汽冷却采用直接空冷系统。本期二台炉共用一座烟囱。电厂出线采用110kV电压等级,出线2回至附近的电网变电站。采用集中控制方式。起动/备用电源由110kV母线引接。热工控制采用机、炉、电集中控制方式,采用以微处理器为基础的分散型控制系统(DCS),辅助系统采用就地集中控制方式。

2.2应用效果

在建设尾气综合利用发电厂前,尾气都直接排空,造成了极大的浪费,建设尾气综合利用发电厂后将这部分尾气脱硫后,综合利用用于发电,实现了能源的循环利用和减少环境污染物排放,经济效益巨大。

2.3

引入CDM机制同时根据尾气综合利用电厂的特点,发电厂还申报了清洁发展机制(英文简称CDM)项目,即额外的二氧化碳减排量可以在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间进行交易。引入CDM机制后,工程各项盈利能力指标均高于行业一般水平。工程的经济性较好,能顺利建设,会有减排量的产生。相对于正常情况(未引入CDM)而言,此减排量是额外产生的。

3、存在问题和解决办法

3.1安全防爆问题:尾气综合利用电厂为燃气锅炉,对防爆的要求就格外严格。按照相关规范的要求,锅炉房分区属于爆炸性气体环境危险区2区。按照规程要求,锅炉房内相关设备(含风机电机、阀门执行机构及检测装置等)均采用隔爆型。同时电气、热工、水工等专业在锅炉房内的设备均应采用隔爆型,同时针对兰炭尾气的比重等特点应采取分区隔离、电缆设施注砂、电气设备单独布置等措施。

3.2防火安全问题:尾气综合利用发电厂的燃料来源由气站统一采集后供给,气站的主要设备为储气罐,是一个易燃易爆的设施。在电厂建设中需注意距离储气罐附近的电厂相关建筑和设备需满足防火安全距离,做好相关的防火措施。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兰炭企业通过建设尾气综合利用发电厂,将原先兰炭生产后排空的尾气综合利用发电,是实现节能减排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行之路。同时对建设尾气综合利用发电厂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和相关措施进行了探讨。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群众文化;管理体系;社会效益;最大化

现阶段群众文化工作更需要“高角度、全方位”的找准自身位置。健全“联络树”型管理轨道;开展“传染”性群众文化公益活动,以形成矩阵式的网络,把追求社会效益作为群众文化工作的最高准则。如此之作为的前提,是我们应清楚的认识这是一个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不受损害,并又能提高国民基本素养,且为国民提供鉴赏能力的平台。从微观,它不仅与每个人的精神文化生活息息相关,在宏观上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和发展。至此,整篇文章将围绕群众文化工作自身的特殊性质,以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为主线,从近年来的两个转变及如何追求所带来的几点思考入手,浅谈笔者的观点。

一、群众文化近年来的两个转变

群众文化已有悠久的历史。它伴随着改革开放春风的吹拂而觉醒,植根于市场经济的沃土而成长,在短短的几十年中,便迅速壮大,为与来自于官方的主流文化、学术界的精英文化并驾齐驱、三足鼎立的形成了社会主干性文化态势。现如今,国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高质量需求,促使了群众文化由业余化向“专业化”转变;另外,随着党和国家政府的文化惠民政策的大力倡导,群众文化工作也已从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向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转变。

(一)从业余化向“专业化”的转变

这里所指的“专业化”非专业艺术,而是参照专业艺术的表现形式和对艺术的理解,来完成和辅导群众文化工作和群众性的业余文化活动。

首先,群众文化工作者向“专业化”转变。群众文化工作要充分发挥自身的指导、辅导、示范和引领职能。因此,群文队伍的建设、业务的培训、大型活动的组织策划、创作的辅导、社会公益课堂的开辟、群众文化理论的研究,都需要由群众文化工作者来承担。这也意味着,优秀的群众文化工作一定要有出色的群众文化工作者做保障,因为这施职的不仅是一种完成工作任务的形式,更是要把自身所修专业知识融合其中,把实践工作的经验融合其中。

其次,群众文化活动向“专业化”转变。群众文化活动是基层文化建设的重要载体,是保障群众基本文化权益的重要手段,也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为什么要向“专业化”转变呢?我们共同回顾辽宁群众文化大型文艺进京展演《大地情深》,演出班底基本算是“草根”族,但演员表现出的实力派阵容及群众文化走向舞台,切实改写了群众文化活动留给人们的自娱自乐、公园广场找定位的刻板印象。实际上,群众文化活动走向“专业化”已成为了群众文化发展及文化市场的迫切需要。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以后,专业文化团队在向产业化转型的过程中,逐渐远离了群众,高昂的门票让普通群众望而却步,而群众文化的发展实际上弥补了这块空白。所以,群众文化活动应该走向“专业化”,充分满足群众对文化的需求,提升服务的档次也势在必行。

(二)从经济和社会效益双丰收向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的转变

“我们必须在坚持以社会效益为最高准则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努力创造最好的经济效益,争取达到两个效益的和谐统一。”这是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时提出的,并为实现两个效益的统一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和环境。但是,群众文化工作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不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许多时候是相背离的。起初我们一味的追求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努力将群众文化活动与经济效益挂钩。但经过了长期的实践,那些思想价值、审美价值较高,社会效益较好的精神文化产品,它的经济效益并不好。例如群文理论研究的学术著作的发行量少,经济效益就差;再如京剧等传统戏曲具有较高的审美价值,但由于投入多、学员少等多种原因,经济效益不一定理想;再提群众演出群众看,更谈不上经济效益。可是,那些思想价值、审美价值不高,社会效益不好的所谓的“文化产品”,其经济效益却十分可观。比如那些追求新奇刺激甚至包含黄色、内容的畅销书和音像制品,往往可以获取很大的经济效益,甚至可以牟取暴利。此时,我们不得不想到群众文化工作者所承担的社会责任,对于那些经济效益好而社会效益差的文化垃圾,唯有用丰富的群众文化公益活动来有效的干予控制,也就是通俗的“纠偏”。

此时,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就突显重要。在2011年初,出台的文化馆(站)免费开放工作的意见,要求文化馆(站)实现无障碍、零门槛进入,公共空间设施场地全部免费开放,所提供的基本服务项目全部免费。这不仅可以更好的实现其公共价值,而且可以提高公众的文化科学素养,增强城市的文化气息,这也是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举措和理念上的飞跃。免费开放下要求的不仅仅是免费,更重要的是要为大众提供更多平等、便捷和无障碍服务,这将使我们公共文化真正的为大众服务。也就完全把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放在了首位。

二、追求之下――群众文化工作的再思考

这些职业以外的“自我参与、自我开发、自我娱乐”的社会性文化平台,在潜移默化中引导人、教化人,让人们接触并接受各种群众文化艺术的熏陶,从而填充人们的基本精神文化需求,推进群众文化繁荣发展。但也引发了多重社会效应和多种不同的评价和议论,这促使群文工作者不得不去思考它的价值。

(一)“高角度”纵向把群文工作形成体系化,健全“联络树”型管理轨道

现阶段的群众文化馆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重要载体,我省1000多家文化馆(站)从服务社会的角度可以健全“联络树”型管理轨道。因为群众文化组织都有其固定的群众文化工作者来组织开展群众文化各项活动,但针对流动人口少、地区小的文化站,工作人员的组成可能会缺失一些专业类别,这样就可以安排整个体系。把优秀的资源整理归集,利用网络,建立数据库资料档案,逐步实现数据化统计平台,把各地群众对文化工作者的需求共享,让群众文化工作者以“动”来服务群众需求的“静”;群众文化各类信息都可以通过“联络树”进行共享。

篇8

幼教机构的主要产品是教育和服务,其社会效益也体现在其对儿童提高的启蒙教育和对整个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贡献。结合对幼教专家、幼教机构从业人员和教育主管部门的调研,分析其在空间与时间上的对整个地区经济效益的贡献,影响幼教机构社会效益的主要因素可总结为四个方面,即,共享度、贡献度、满意度和持续度。

1.共享度

共享度是指当地适龄幼儿对幼教机构资源的共享程度。

(1)A——共享度R——幼教机构资源N——当地幼儿总数资源包括幼教机构的场地、设施和教师和工作人员数量,即:(2)A——共享度M——教师数量N——当地幼儿总数。共享度也可以通过现入学儿童与适龄儿童的比例,可以直接看出受教儿童的普及率,即:(3)A——共享度N1——入学幼儿数量N——当地幼儿总数

2.满意度

入学幼儿(家长)对幼教机构提供服务与产品的满意度。满意度调查主要通过调查访问,在统一处理数据的基础上获得。调查主要设置好、较好、一般、不满意选项,分别赋予不同的权值。(4)S——满意度N——调查人数K——权重满意度是衡量幼教机构的总体质量的一个相对的指标。

3.贡献度

机构的贡献度主要考虑就业效益、收入分配效益、居民经济生活等三方面的问题。教师比重是衡量幼教机构解决就业教师的人数,通过这个指标可以看到幼教教师的比重。(5)T——教师比重T幼——幼儿教师数T师——当地教师总数通过计算当地幼教机构数和当地人口基数衡量幼教机构的服务辐射范围,通过分布度可以看出幼教机构的整体分布趋势。(6)F——幼教分布度T幼——某一评估区域幼教机构数量T师——当地人口基数在具体的计算中可以以区县作为单位进行计算。

4.持续度

持续度主要考虑目前机构的经济结构和技术水平能够持续的时间。(7)T:年平均效益大于年目标效益的期间I:社会折现率Xh:在h机构的年度效益值,h=1,2,…,nWh:在h机构年度效益值占项目全部效益的比重系数。

二、实例验证

景德镇市现有3-5岁适龄儿童近52353万人,其中市区儿童2.1万人。

1.共享度

此处通过现入学儿童与适龄儿童的比例,可以直接看出受教儿童的普及率,全市共有幼儿数:52353人。其中乐平:23739人,珠山8550人,昌江8670人,浮梁11394人;其中受教育幼儿乐平:11428人,珠山:7025人,昌江:4490人,浮梁:5138人。共享度按百分制计算全市54%,乐平48.1%,珠山82.2%,昌江51.8%,浮梁46.7%。

2.满意度

入学幼儿(家长)对幼教机构提供服务与产品的满意度。满意度调查主要通过调查访问,在统一处理数据的基础上获得。调查主要设置好、较好、一般、不满意选项,分别赋予9、7-9、5-7、0-5权值。满意度调查一类幼儿园7.5%;二类幼儿园6.8%;三类幼儿园6.3%,随园班7.1%,课外班7.2%,安装视频幼儿园8.1%。

3.贡献度

即幼教阶段投入在后期所能产生的效益。经调查,全市幼教机构获得国家投入非常有限,除个别机构、单位自办幼儿园,通过补贴教师、减免租金等形式的投入外,其他幼教机构,尤其是民办幼教机构所获的投入几乎为零。也就是说不论何种发展模式,在短期和中期内幼教机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比值不会有太大的变化,但是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幼教机构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会有非常大的差异。

4.持续度

研究中采取抽样与问卷的方式对近3年来开业幼教机构进行调查,能够正常营业的视为可持续。印发问卷150份,收回有效问卷127份。经过调查发现,本地区83%的幼教机构可持续发展,发展空间大的机构占8%,发展空间较大的占80%,发展空间有限的占12%。

5.评价结果

根据上述对该市幼教机构各指标的计算,最后可以得出评价结果是:

(1)从共享度看,城区保持了较高的资源共享度,这也从侧面说了了幼教机构集中在城区的分布状况。

(2)从满意度看最高是安装了视频的幼儿园,随后依次是课外班、随园班、一类幼儿园、二类幼儿园和三类幼儿园。

(3)从贡献度分析,目前国家投入较少,因此产出较少。

篇9

一、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满足人们精神追求

现在,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普遍加快,而人们的生活水平也有了显著的提高,在物质追求得到满足的时候,人们的精神生活追求普遍得到提高。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人们的艺术修养得到了普遍性的提升,美术艺术也就逐渐的渗透到了人们的生活当中,成为了人们文化追求和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信息化和网络化普遍发展的今天,人们的工作和生活更加的方便快捷,因此时间也就更加的富余,所以现在的人们有了大量的时间来关注自己精神生活的建设。美术在人们的生活中进行渗透后,形式变得多种多样,从目前的美术形式来看,雕刻、剪纸、泥塑等民间美术作品不断的涌现,而且在不断发展的基础上,绘画、摄影以及书法作品等都成为了现代化装饰的重要物品。通过这种各样的美术作品,人们的艺术情趣和生活的乐趣得到不断的丰富,而在形式丰富的多样化过程中,人们的精神享受也在进一步的提升。

二、提升群众的审美品位,提升美术社会效益

在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普遍提高的环境里,人们的生活和美术建立了一种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关系的建立,不仅有效的提高的群众的艺术品位,而且还提高了其审美能力。在不断的美术熏陶下,人们的艺术鉴赏能力不断提升。从本质上而言,艺术鉴赏作为一种思维活动,可以在美术欣赏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的观念,通过艺术鉴赏,个人的身心都能够受到艺术魅力的影响。在实际生活的过程中,虽然个人的审美标准和艺术鉴赏能力存在的较大的差异,但是每个人的审美都具有自己的细腻性和独到之处,面对同样的美术作品,不同人的审美感受也是不一致的。

在不断的鉴赏过程中,人们的审美能力会越来越高,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也会普遍的增强,这种现象的产生和艺术品本身的特性密切相关。通过对艺术品的鉴赏,人们的艺术修养会逐渐的提高,鉴赏能力也会显著的增强,通过鉴赏活动获得的人文修养也会有较大的提升。综合来讲,美术是一种综合性的学科,可以带给人综合的感受,通过鉴赏体悟,美术作品会达到“以情动人”的效果。所以说,美术活动的突出社会效益,就是提升了群众的审美品味,深化了社会审美。

三、繁荣群众的美术创作,展现艺术魅力

美术活动的社会效益,体现的另一个方面是可以繁荣群众的美术创作,进而展现出艺术的魅力。在目前的生活中,美术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渗透,而这种渗透对于群众美术创作而言非常的有利,通过这种渗透,人们的艺术创作可以更加的丰富,而美术也可以成为人们艺术生活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例如在我国的黑龙江和陕北,人们对与剪纸艺术的喜爱异乎寻常,就连老人和小孩也对此项活动非常的喜欢。在不断地发展中,涌现出了许许多多具有代表性的剪纸作品。在冰雪大世界中,冰灯、冰雕以及雪雕等美术作品成为了人们较为喜爱的对象,随着这些特色资源的雕刻产品的产生,摄影也成为了现代人追捧的对象。从东北地区的风光摄影作品中,既能领略自然风景,又能感受人文情怀。总而言之,在美术活动不断向生活渗透的过程中,美术的社会效应被发挥的淋漓尽致。

四、打造群众美术艺术精品,产出更多艺术作品

打造群众美术精品,产出更多艺术作品也是美术活动社会效应的重要体现。目前,人们的艺术追求得到普遍的提升,美术活动在群众文化生活中的前景较好,所以其呈现出勃勃发展的态势。就现在发展的情况而言,优秀美术作品不断地产生,而且获得了社会大众的广泛认可,其中有些作品,更是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比如我国北方的木板年画,其发展历史悠久,其中最为有名的天津杨柳青木板年画,题材广泛,制作技艺精良,通过浓重的色彩对来体现鲜明的特征。就其作品来看,不仅受到普通大众的喜爱,甚至连博物馆或者美术馆都进行作品收藏。

篇10

关键词:社会评价;投入产出;外部成本

中图分类号:F40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8(05)-0103-05

秸秆发电起源于上世纪70年代,世界性的石油危机爆发后,丹麦开始大力推行秸秆等生物质发电,如今已建立了15家大型生物质直燃发电厂,提供丹麦全国 5%的电力供应。1990年以来,生物质发电在欧美许多国家开始快速发展,特别是2002年约翰内斯堡可持续发展世界峰会以后,世界各国开始高度重视生物质发电项目的开发,将其作为21世纪发展可再生能源的战略重点和具备发展潜力的战略性产业,如日本的“阳光计划”、美国的“能源农场”、印度的“绿色能源农场”。

2005年12月华电国际引进丹麦的秸秆发电技术对十里泉发电厂五号机组的锅炉燃烧器进行了秸秆燃烧技术的改造。按年运行7236小时进行计算,每年将燃烧10.5万吨秸秆,相当于减少7.56万吨原煤消耗。而目前我国出台的可再生能源政策,只是一些鼓励性政策,税收优惠、财政补贴等力度不足,导致很多秸秆发电企业出现“发电就陪钱”的尴尬局面。在目前的优惠政策下,秸秆发电项目的各项财务指标远低于超临界600MW及以上火电机组,导致秸秆发电在产业化初期与常规能源相比不具有竞争力。因此如何评价秸秆发电项目的社会总效益也成为当前政府和社会关注的问题,本文试图研究秸秆发电项目社会评价指标的选取并对十里泉秸秆发电项目进行实际测算,为政府制定相关优惠政策提供依据。

一、秸秆发电项目社会评价指标选择研究

1844 年法国工程师杜比提出公共项目的最小社会效益等于项目净产出乘以产品市场价格,认为最小社会效益与消费者剩余构成公共项目的评价标准,之后在西方社会持续了近百年而未取得重大进展。1969年美国颁布《国家环境条例》要求用环境影响评价来评价项目,随后社会评价得到迅速发展,已被美国、欧盟以及大多数国际机构(如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广泛应用于项目评价领域。2002年我国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影响评价法》,明确要求对国土规划、林业、能源、水利等10类专项规划进行环境影响评价[1]。

国内学者结合我国实情,从不同角度对不同项目提出了社会评价指标。李玉琦等主要以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认为社会影响评价的主要内容是项目对“人民的影响”评价,包括对个人、组织和社区的影响,属于狭义的社会评价[2]。罗时磊、王朝纲 将项目与政策的适应性,当地文化、风俗的适应性等项目适应性指标加入社会评价中[3,4]。赵国杰、赵建平、徐建林等考虑了社会风险分析,认为社会评价的内容包括项目的社会影响分析、项目与所在地区相互适应性分析和社会风险分析[5-7]。生物质能源开发涉及能源、农业等多个行业和多种技术, 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因此对其进行社会评价指标不同于一般项目,这就有必要选择适合秸秆发电项目的社会评价指标。高吉丽等人选取了包括人文环境的影响等在内的32个因素,运用结构分析法最终确立了人文环境、社会经济、自然生态和资源节约四个一级指标[8]。陈振华从对经济的影响(包括对当地经济的直接影响、带动相关产业发展产生的间接经济效益)、对社会的影响(包括推动当地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提供的直接和间接就业岗位、对消除当地贫困的作用等)和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包括对项目区大气、水等生态环境的影响、对搬迁人口比率等人文环境的影响和对水、土地等自然资源利用的影响)三个方面对生物质发电项目进行社会评价[9]。基于以上研究,鉴于人类学、社会学等指标资料难以搜集和测量,本文选择从项目经济、社会环境、生态环境、自然资源和社会适应性层面,并结合秸秆项目自身的特点,重点对GDP的影响,就业效应,收入分配效应和环境效应等可定量测量的社会指标进行分析(见表1)。

表1 秸秆发电项目社会评价指标一览表 社会评价维度[]测量指标[]特征描述[]测算方法经济影响评价[]社会经济效益产业关联性[]从宏观角度分析项目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投入产出法社会效用评价[]就业效应[]从宏观角度分析项目对当地居民收入分配、就业等方面的影响[]投入产出法生态环境评价[]减少CO2、SO2等污染物带来的环境效应[]从环境污染角度分析项目对水、空气等造成的影响[]对比法资源利用评价[]自然资源节约综合利用效应[]从开源节流的角度分析项目对自然资源的综合利用,节约使用等方面的影响[]对比法适应性评价[]项目符合政策性可持续发展性[]从当地政府、居民支持项目发展的程度分析当地环境对项目的承载力和接纳意愿[]定性描述法二、秸秆发电项目社会效益的测算研究

投入产出表以棋盘式平衡表的形式反映国民经济各部门产品投入与产出之间的相互数量关系,能够反映国民经济部门之间的直接、间接联系,已被应用在港口、高速公路等基础设施社会经济效益和就业效应的测算中。本文采用投入产出法对秸秆发电项目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环境影响进行评价。有无对比法是项目社会评价中应用最广泛的方法之一。本文采用这种方法计算秸秆发电替代燃煤发电后,污染物的减少和资源利用率的提高,进而评价项目对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影响。对项目社会适应性评价主要采用定性描述的方式。

(一)基于投入产出技术测算秸秆发电项目对社会经济的影响程度

本文基于2002年山东省直接消耗系数矩阵和2006年山东枣庄市公报公布的三产业总产出,编制了2006年枣庄三部门投入产出表,根据十里泉秸秆发电项目可行性报告中的有关数据,编制秸秆发电部门的投入列,按照山东省2002年投入产出表中的电力部门的分配系数,对秸秆发电进行分配,获得产出行,最后根据2006山东统计年鉴中各市个行业的劳动者数量编制三产业占用部分,并将秸秆发电部分从第二产业中分离,得到枣庄秸秆发电四部门投入产出表(见表2)。在上表的基础上,根据2002山东电力部门的直接消耗系数,得到相同发电电量改由火力发电提供的火电四部门投入产出表,表式结构同秸秆发电表。

1. 秸秆替代煤炭发电对地方经济影响的程度分析

本文主要经济效益指标选择是对地方GDP的影响,其中包括直接、间接和波及经济效益。其中间接贡献反映该部门因生产经营需要而购买其他部门的产品或服务;波及贡献是指在经济领域中由于职工工资消费而产生新一轮的经济贡献。这样社会总效益可以表示为[10]:B=DB+IB+CB。

其中,B为总经济效益,即某经济部门增加一单位产出引起的地方GDP的增加;DB为直接效益;IB为间接效益;CB为波及效应。

表2 山东枣庄秸秆发电四部门投入产出表

产出

投入

[]中间产品[]最终产品[]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秸秆发电、第三产业[]小计[]最终消费[]资本形成[]小计[]总产品中间消耗[]第一产业[]x11 x12 x13 x14[]v1[]w1[]k1[]Y1[]X1第二产业[]x21 x22 x23 x24[]v2[]w2[]k2[]Y2[]X2秸秆发电[]x31 x32 x33 x34[]v3[]w3[]k3[]Y3[]X3第三产业[]x41 x42 x43 x44[]v4[]w4[]k4[]Y4[]X4中间消耗合计[]c1c2 c3c4最终消耗[]折旧[]d1 d2 d3 d4劳动报酬[]v1 v2 v3 v4税收[]t1 t2 t3 t4营业盈余[]m1 m2 m3 m4增加值合计[]g1 g2 g3 g4占用[]劳动力(人)[]I1 I2 I3 I4

第i部门总产出增加Δy后(其他部门不变),带来GDP的直接经济效益为Δg( Δg为该部门增加值)。由于第i部门进行生产要消耗其他经济部门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所带来总产出间接增加可以表示为:

ΔX=(I-A)-1ΔYT-ΔYT=((I-A)-1-I)・ΔYT

因此间接效应为ΔIB=v・ΔX,其中v为各部门增加值系数行向量,YT为第i项为Δy,其他项为“0”的列向量。

根据边际消费理论,当项目的投入产出实现后,将有(ΔDB+ΔIB)MPC用于消费,(ΔDB+ΔIB)MPS用于储蓄。由于消费的增加,将会刺激相关产业进行追加投资,根据乘数效应,追加投资所诱导的效益为(ΔDB+ΔIB)MPC,其中消费乘数MPC表示为c[]1-c , c=∑ωi[]∑gi为消费倾向。

这样总的社会经济效益可以表示为

B=1[]1-cv(I-A)-1YT

本文假设地区对电力的需求不变,测算用秸秆发电代替煤发电后对地方经济的影响产生怎样的变化。为此本文分别测算了在相同电力产出下,分别用燃煤发电和秸秆发电带来的社会总经济效益B1和B2,其中:

B1=1[]1-cv(I-A1)-1YT

B2=1[]1-cv(I-A2)-1YT

A1为使用秸秆发电时的四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A2为使用燃煤发电时的四部门直接消耗系数矩阵。两者的差额B1-B2就是秸秆发电替代煤发电后对当地社会经济产生的总的经济效益。

经测算,在直接经济效益相同的情况下,十里泉秸秆改造工程每年给枣庄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为2749万元,间接经济效益为2962万元,波及效益为5140万元。和火电相比,带来总的替代效益为-957万元,其中间接效益为-505万元。这与枣庄的经济结构有很大关系,枣庄煤炭资源丰富,2006年煤炭开采和洗选业占第二产业增加值的23.6%,焦碳,水泥等相关产业发展成熟,而秸秆发电的产业链没有完全建成,对农业和交通运输业的间接影响效益没有完全表现出来,因此,就出现替代效益为负的状况。

2. 秸秆替代煤发电对其他经济部门影响的程度分析

在投入产出分析中,从各个部门之间的联系形式来看,又分为前向联系和后向联系。前向联系是指某生产部门与它的下游部门,即使用其产品的部门的联系;后向联系指某个生产部门与上游部门,即提供投入品的部门之间的联系。第i部门增加1单位的总产出,则前向效应FE和后向效应BE可以表示为完全分配系数矩阵的第i行,完全消耗系数矩阵的第i列[11]。

FE=(I-H)-1i

BE=(1-A)-1i

其中H,A分别为直接分配系数矩阵和直接消耗系数矩阵。

根据编制的枣庄投入产出计算得到结果如表3所示,可见秸秆发电的前向效应大于后向效应,其中由于对秸秆燃料的消耗占发电成本的比例比较大,因此对第一产业的拉动作用最大;而工业对电力的消耗在电力分配中的比例最大,因此对第二产业的推动作用最大。

表3 秸秆发电项目对其他经济部门产生的影响 []后向效应[]前向效应第一产业[]0.45[]0.43第二产业[]0.37[]0.93[]第三产业[]0.15[]0.52[]

3.秸秆替代煤发电对就业的影响效应测算分析

十里泉电厂现有四个收购站,每个收购站需职工20多名,生产需职工几十人,再加上田间收购的农民几百人,带来的直接就业人数300人;而一个2×600MW的火力发电项目带来的就业效应也就200人左右。由于2×600MW的火力发电项目的静态投资约为秸秆发电项目的15倍以上,这样单位投资带来的直接就业效益,秸秆项目约为火电项目的15倍。这里可以表示为:

L(I-A)-1,其中,li=i产业的就业人数[]i产业的万元总产值

表4 各产业万元总产值带来的就业效应 []第一产业[]第二产业[]秸秆发电[]第三产业直接就业效应[]0.38[]0.07[]0.11[]0.07间接就业效应[]0.49[]0.27[]0.31[]0.17

根据编制的枣庄秸秆投入产出计算得到结果如表4所示。可以发现虽然秸秆发电的直接、间接就业效应效应低于第一产业,但都是高于二、三产业,带来的总就业效应为1000多人,其中,间接效应中对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带动效应较大。

(二)基于对比法测算秸秆发电项目对社会的影响程度

1 .秸秆替代煤发电对生态环境影响评价

秸秆发电与同规模火电相比单位电力减少的污染物排放测算

秸秆发电属于可再生能源的一种,和常规能源相比,能有效的减少CO2、SO2、NOx和烟尘等污染物带来的环境污染。目前常规能源的这些外部成本外推给社会,本部分主要测算秸秆代替煤发电后所分担的这部分社会成本,C′表示,即C′=Mco2Pco2+Mso2Pco2+δ。其中Mco2,Mso2分别为秸秆发电项目建成后,每年减少的CO2和SO2、NOx等污染物排放量;Pco2,Pso2为单位CO2,SO2的外部成本;δ为灰渣等其他污染物引起的环境成本。

秸秆发电项目建成后,一方面减少了燃煤发电带来的环境污染,用C′1表示,另一方面也减少秸秆在田间直接焚烧带来的环境污染,用C′2表示。其中,秸秆发电代替煤电,与同等规模的火电相比,主要污染物的减排量计算如表5所示。

表5 秸秆发电与同规模火电相比单位电力减少的污染物排放[12] 排放物[]CO2[]SO2[]NOx[]灰渣[]减排量/g.KWh-1[]858.03[]20.28[]7.18[]274.95

每年秸秆替代煤发电减少的外部成本测算

对污染物外部成本的测算目前主要有两种方式,一是以现行的国内排污总量收费标准和国际上的排放权交易价格为依据,另外就是采用国内相关机构和学者通过各种不同的方法进行的测算。中挪两国统计局利用CNAGE模型(准动态可计算的一般均衡模型)测算我国每减少1吨碳的排放将使GDP损失496元,为16美元/吨,这与国际二氧化碳排放指标交易市场价接近。清华大学应用能源―环境―经济耦合的中国MARKAL―MACRO模型测算在碳减排量100Mt情况下,边际成本18美元/吨。对SO2、氮氧化合物等引起酸雨的污染物,根据边际损失测算,我国目前每年因酸雨和二氧化硫污染对生态环境损害和人体健康造成的经济损失在1100亿元左右,而基本消除酸雨污染所允许的最大排放量为1 200- 1 400万吨,因此边际成本为1.1957万元/吨,这远高于630元/吨的二氧化硫的排污费。由于目前国内的排污费偏低,不能完全反映污染物对社会造成的外部成本,因此本文中CO2的外部成本采用16美元/吨,约128元/吨人民币;SO2、NOx的外部成本采用边际损失即1.1957万元/吨计算;灰渣和烟尘的外部成本采用100元/吨和2200元/吨的排污费作为标准。

基于以上结果,十里泉秸秆混燃发电项目中每年由秸秆提供的发电量约6×107KWh,这样每年减少的CO2、 SO2、 NOx 和灰渣的排放量分别为56625吨、1340吨、474吨和18151吨,因此可以得到,每年秸秆替代煤发电减少的外部成本为C′1=2940万。

减少的秸秆直接焚烧环境污染测算

秸秆发电后减少了秸秆直接焚烧等带来的环境污染,据测算与直接焚烧相比,1吨秸秆发电可以减少SO2的排放约40千克,烟尘20千克。

十里泉秸秆发电每年要消耗秸秆约10万吨,按照我国秸秆33%的利用率,其中13.4万吨的秸秆将在田间直接焚烧,这样所减少的外部成本为C′1=100万。

总体来看,十里泉秸秆发电项目每年带来的环境效益约3000万元。

2.秸秆替代煤发电对自然资源的影响评价

秸秆发电项目对调整我国能源结构具有重要意义。秸秆代替燃煤发电,能有效减少煤炭的消耗,据统计,我国农作物秸秆年产量为7亿吨左右,折合标准煤量3.53亿吨,相当于2007年上半年全国乡镇煤矿原煤的总产量。我国秸秆目前的利用率约为33%,其中大部分未加处理, 直接在田间焚烧,经过技术处理后利用的仅为2.6%,造成了严重的资源浪费。秸秆发电具有循环经济的典型特征,对于扩大农村产业规模、解决“三农”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三、秸秆发电项目社会适应性

评价分析与结论

2005年2月我国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可再生能源法》。2006年3月,湖南颁布了我国第一部可再生能源地方性法规――《湖南农村可再生能源条例》。2007年国务院审议并通过《可再生能源中长期发展规划》。该规划中指出我国到2010年将实现200万kW的生物质发电容量 ,到2020年将实现1000万kW的生物质发电容量,对可再生能源项目将加大财政投入,实施税收优惠政策。可见,秸秆发电是国家和地方政府积极鼓励的行业,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性。

本文从国内比较公认的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着手,以枣庄十里泉秸秆发电项目为研究对象,发现秸秆发电项目虽然财务评价不如火力发电,秸秆发电代替燃煤发电带来的地方GDP减少了957万元,但却带来了近千人的就业效应并且起到增加农民收入的作用,每年将为地方减少近3000万元的环境成本;此外秸秆发电在减少资源浪费,实现循环经济等新农村建设上具有重要意义。可见秸秆发电项目带来的社会效益远远超过其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政府应该在税收及财政支出上给予优惠,鼓励该产业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刘佳燕.社会影响评价在我国的发展现状及展望[J].国外城市规划,2006,21(4):77-79.

[2] 李玉琦.投资项目社会评价初识[J].石油规划设计,1995(6):25-26.

[3] 罗时磊,李西亚.投资项目社会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煤炭工程,2005(5):77-78.

[4] 王朝纲,李开孟.投资顶目社会评价专题讲座(五)[J].中国工程询,2005(5):51-52.

[5] 赵国杰,郝杰.投资项目社会评价的框架和方法简述[J].港口经济,2003(1):32-33.

[6] 赵建平.试论水利水电项目社会评价[J].甘肃水利水电技术,2004,40(2):96-97.

[7] 余建林,张丽娟,刘友平.公共工程项目可行性研究中社会评价理论探讨[J].经济师,2006(3):14-15.

[8] 高吉丽,高德想,舒晓楠.生物资源产业化项目社会效益评估的定量模型构造[J].国土资源科技管理,2001,18(1):44-45.

[9] 陈振华.生物质能源建设项目社会评价研究[C].北京化工大学,2007:17-19.

[10] 袁丹萍.投入产出法在港口社会效益定量分析中的运用[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0(3):80-81.

[11] 郭菊娥,祝坤福,白冰洋.金融投入占用产出交互影响效应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科学进步与工程,2004,4(7):619-6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