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训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22 22:09:1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培训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字表的处理
字表处理包含文字和表格两方面的内容,在多媒体教学中对文字和表格的处理可以说能做到随心所欲了,关键是看教师如何构思,以及对软件功能的掌握程度。
文字的大小、字体、颜色、样式甚至动态效果等都可随意设置或更改,因此,将平常在黑板上板书的内容复现在多媒体课件中是毫无问题的。而且差错少、正规,显示速度快,课件制作者如有一定的美学基础,制作效果可以令人赏心悦目。
但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⑴从心理学角度来看,学生不喜欢一次出现大段的文字,而喜欢逐句地呈现,以顺应人的认知习惯和教师的授课节奏。传统的教学法中教师一般是按顺序讲到哪写到哪,但课件制作时这样做却需要非常细心和耐心。
⑵有些人喜欢在文字出现时对文字配以声音效果或动画效果,以期提高学生的注意力和趣味性,但若用得太滥,反而易引起学生的视觉和听觉疲劳,效果适得其反。
⑶文字要尽量精炼,做到言简意赅,同时要尽量多用图例。传统教学方法和教材受条件限制常是用“图”来配文,文为主,图为辅,而目前电脑绘图能力极大地提高,可大量采用以“文”配“图”的形式,即图形为主要内容,而将文字作为注释等进行辅助。笔者在教学过程别注意采用此方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其实图形中蕴涵的知识信息比文字更大,有些教学内容如果用文字来描述将
很繁琐,而用图形表达更为直观和形象生动,儿童认识世界首先是识“图”而后才是认字,不正是这个道理吗?
教学中少不了表格,表格一般是很多数据的组合,传统教学法中一般是让学生对照书中的表格查阅数据,有了多媒体课件,可以将表格搬上投影屏幕,转载请保留此标记。学生可以直观地观察教师的查阅过程,也可以直接地观察表格中标明出的知识要点。要注意的是如何让重点数据突出于其它数据醒目地显示,这可以采用单元格填色等多种方法,而填色又可以有多种效果(如渐变色、逐渐填色,渐近渐远、闪烁等)。
值得注意的是如果表格中数据较多,受屏幕的大小限制,则可能单个数据小得不易让后排的学生识别,这时可以将表格分解处理,或者先整体显示,后局部放大。
二、录像片和动画效果的处理
可以说录像是对处理实践过程的有效手段,实践环节的作用和重要性无须赘言,以往这一过程只能由教师口头表述,具备条件的则可以在讲台上边动手边讲解,或者带领学生到现场授课。但很多实践过程需要很大的代价甚至不可能带领学生去完成,如参观一个现代化工厂的产品制造过程,一个重要的手术过程等等,这时可采用录像设备进行素材录制,更为精彩的是,教师还可在电脑上对这些素材进行编辑处理,选择关键的部分用于教学,使学生对整个过程更加清晰。另外,网上的录像或动画资料,以及光盘中的资料如果允许共享、不侵权的话,还可以在播放时用前述的抓图软件原样“抓”下其中要用的一部分来,处理后嵌入到课件中。
目前虽然录像技术非常成熟了,但仍有很多不能用录像的方法实现,如微观粒子的运动、信息的传递过程、宏观宇宙中星系的运动,机器工作时内部传动系统的工作过程等等,如果能将一个过程用动画表示出来,则无疑将使教学更有说服力,目前以绘制(或其它方法得到)的基本图形为基础进行深加工得到一份动画片的技术也非常成熟了,常用的软件有3dsmax、flash等等,如果只想做一个简单的动画,则autocad制图软件就可做到。动画制作的原理很简单(主要是制作关键帧、如何生成中间帧等),但制作过程却很复杂,因是人工制作的,所以
其播放速度快慢、出场顺序,观察角度、细节显示及图形效果等等都可人为控制,使学生更能体会“过程”和“细节”,在很多方面比录像更具优势,因而将是极有前途和必然发展的方向,在多媒体课件制作中应尽量多地采用,它也可以说是动态的许多图形的组合,是图形应用的高级阶段。
三、多媒体课件制作与教学的忌讳。
教学是为了实现一定的教学目标所进行的课堂活动。教师在课堂上所采用的任何教学手段都是为了能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们必须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精心筛选和运用适合的教学手段,如果采用传统的教学手段如板书、直观教具的演示或类比等直接或间接方法能够达到良好教学效果的,就没必要花大量的精力去设计课件。例如数学涉及很多公式的推导,采用多媒体的方式反而不如以黑板书写的方式,更能够让学生清楚推导的过程,增强印象。滥用多媒体不仅让授课老师加重备课的负担,还会引起学生的反感。
一些教师制作的教学课件只是把书上的文字利用幻灯片的方式呈现出来,在课堂上照本宣科的念,并没有科学地利用多媒体的图文并茂、动静结合等特点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或者增加条理性。幻灯片上出现过多的文字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和心理的双重疲倦甚至产生抵触情绪。所以设计课件时要避免出现过多文字,尽量以画面、流程图等方式进行表现,以体现多媒体课件生动活泼的特点。
多媒体课件可以利用声音、图像、文字等带来丰富多彩的视听效果,极大程度地满足了学生的视听等感官需求,可以增强教学直观性和生动性,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是,有很多教师容易忽略心理学中的有意注意与无意注意规律。在多媒体课件中频繁地出现与教学内容无关的画面、声音和小动画,虽然能够达到吸引学生兴趣的目的,然而过于繁杂的画面和动画往往使学生分散注意力,不能专注于所学的内容,最终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设计课件时,要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规律,适当选用多媒体效果。要避免采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动画,以免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传统板书教学中,对于逻辑推理性的问题,在由形象向抽象、由感性向理性转换时,有经验的教师总是让学生自己去思考、推理,师生根据一条非常明晰的思路逐渐推进,直至得出结论,最终实现思维能力的培养。多媒体方式下,有些
教师的课件无法体现循序渐进、步步深入的推理过程,只是摆列出相应的结论,进行直线思维,根本没有留出空间让学生独立地思考,学生只能顺应教师的思维方式作一些简单的应答。这种做法很容易抑制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和想象能力的发展,教师如果掌握了制作技巧完全可以通过流程的设计和采用动画的形式很好地演示出逻辑推理过程,甚至做的比板书的过程更好。
有的教师在使用多媒体手段教学时忽略了多种教学手段的综合运用,对多媒体教学依赖性比较强,很少用或者不用板书,其实很多课程的很多时候是需要多种教学手段共同配合使用的,板书作为一种传统又实用的教学手段有其灵活的一面,不应该彻底放弃。应该注意搭配使用,在强调一些重点内容、进行逻辑推理演算的时候都可以配以板书的方式。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手段与其他教学手段共同使用时,应该交替顺畅,衔接自然。
课件培训心得体会二
一、加深理解形成清晰的认识
我是一名社区工作者,在给居民讲课时,要用到PPT,然而,我没有接受过真正的PPT制作培训,之前全是自己看书、问朋友的,其中问题一大堆。这次培训,从基础讲起,使我比较透彻地认识了PPT,对PPT的功能、做法、技巧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让我认识到如何轻松、快速地完成一个PPT作品。
二、方法技巧 有待于灵活运用
以前做的PPT,只是单纯地复制文本内容,只是一块黑板。在这次学习之后,我知道在PPT里可以插入动画、声音、图片等等,可以使PPT动起来、活起来。
篇2
在新一轮的学校发展和课程改革中,为使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教学方法手段能适应教育现代化和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按照教体局统一部署,根据教师教育教学的实际需要,我镇举办的电脑课件培训圆满结束。
二、培训过程
电脑课件制作培训,主讲教师由刘熙清、邹光耀两教师担任。培训从2011年7月7日到7月11日共五天。参加培训的老师本着提高自身综合素质的目的,积极参加这次学校组织的培训,以自己的行动去实践新课程理念下学习型教师的倡导。
为了让教师们尽早掌握课件制作的基本技能,培训班结合学员计算机水平,恰当分组,并由有一定电脑操作水平的青年教师担任组长坚持日常辅导,共同提高。
三、课件展示
培训结束后计划举行教师课件比赛,现在教师正积极着手准备,到时将评出一、二、三等奖。
四、总结
通过本次培训老师对课件制作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尤其是制作技巧有了质的提高。老师们在课件制作方面不在是零了,老师们敢于自己能手制作一些简单的课件。分组教学的模式和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得到教师们的一致好评。分班组到好处是老带新,熟带生,培养合作意识。学员们到放学时间仍然坚持学习,尤其是一部分没在名额内的教师,虽然没报上名,但全程参与了培训,学习积极性高,对课件制作相当重视,精神可嘉。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镇教师的电脑课件制作水平能更上一个新台阶。
五、存在不足:
1、在教学中,存在卫生、纪律难管理的现象,需要与相关学校加强配合,共同管理。
2、11日一天停电,课程安排在前一天时间完成,时间紧任务重,效果不理想。
3、 老师在制作课件的目的上不明确,制作的课件没有解决课中的重点和难点。教师制作的课件有的浮于形式。
篇3
关键词:微课;气象培训;资源建设
中图分类号:G726 文献标识码:A
一、微课简介
(一)概念
微课是微课程的简称,是指针对某个知识点、技能点或教学环节而精心设计和开发的一种“短小精悍”、支持多种学习方式的微型在线网络课程,在微课教学过程中所用到的多媒体教学课件一般称为微课件。
(二)主要特点
微课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短”指教学活动需要的时间短,一般不超过10分钟;“小”指教学内容主题小,资源容量小;“精”指内容精选,设计精心,活动精彩;“悍”指交互性强,应用面广,效果良好。作为移动互联时代的新型教学模式和学习方式,其碎片化的内容和移动化的传播途径满足了现代人们对学习方式的新需求,为学习者的个性化自主高效学习提供了途径,为构建学习型社会和组织创造了条件。
二、微课的发展
(一)微课的起源及发展
类似“微课”概念的提出及应用最早可追溯至1993年,美国北爱荷华大学的有机化学教授LeRoy A.McGrew提出了60秒课程的说法。真正意义上的“微课”概念是在2008年由美国新墨西哥州圣胡安学院的高级教学设计师、学院在线服务经理David Penrose提出,他们将原本几十分钟、几个小时的课堂,提炼要点制作成十几分钟的微型视频课堂,他本人也因此被人称作“一分钟教授”。自此,微课以一个正式的概念开始进入全球视野。创作微课,在国外比较著名的有可汗学院(Khan Academy)、TED-Ed、Teachers Tv、InTime、Watch Know Learn等。
(二)国内对微课的探索及应用
国内主要有中国微课网、全国高校微课大赛官网、VKO微课、第九课堂、博览微课、Skillshare、微众移动校园-微课堂、佛山市中小学优秀微课平台等。2013年由教育部全国高校教师网络培训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高校微课教学比赛”是微课在高等教育领域建设和应用的一个典型,众多新闻媒体对微课进行了大量的跟踪报道,与微课相关的研究课题和论文数量呈井喷之势,所以2013年堪称“中国微课元年”。随后,凤凰视频和华南师范大学推出的“凤凰微课”,内容涵盖基础教育、文化教育、医疗保健等多个领域。国家开放大学现也建设完成了4000多个五分钟课程,课程时长为5至10分钟,涉及经济学、茶文化、百家姓等近60个系列。
三、微课技术开发
到目前为止,在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技术教育领域,微课的设计、开发与应用取得了一定成绩,尤其是微课的拍摄与制作技术在硬件和软件上均取得了重要突破。国际上,主要有美国的LiveScrive SmartPen与瑞典的Anoto智能笔,日本东芝公司设计开发的东芝玲珑微课制作系统等,并已经引进到国内,受到一线教师的欢迎。录播教室的迅猛发展,也为微课设计开发提供了良好的硬件保障和系统环境。
同时,微课制作方法也得到了普及与发展,录屏软件录制、摄像工具录制、录播教室录制、专业演播室制作、智能笔录制、专用软件录制、iPad录制等一系列微课制作工具深受广大教师喜爱。在微课的形式方面,除传统的视频微课之外,Trivantis公司、Articulate公司等又开发出了更适合用于移动设备上的互动微课开发软件,移动互动微课主要采用课件开发工具进行微课件开发,不再以微视频为主要教学载体,而是更加注重微课的互动设计,利用互动来维持学习者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微课,移动互动微课更易于开发,因占用内存小,更利于在移动设备上存储。
微课件的开发技术从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微课的教学效果,因此,探索适合应用于气象教育培训的微课件技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气象教育培训微课件开发现状
在气象教育培训领域,微课件开发的设计和应用依然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干部学院远程教育中心在研究开发用于气象教育培训微课件的同时,还开展了面向省级师资的培训工作。现已完成部分移动互动微课及视频微课的开发,气象远程教育微课开发与学习系统正在建设中。
(一)干部学院微课件建设情况
干部学院远程教育中心针对视频微课件和移动互动微课件的特征及制作技术进行了研究,分别使用录屏软件、Lectora软件、Articulate Storyline软件三种工具进行微课件的制作,并将制作完成的微课件应用于手机客户端。由于气象培训微课件客户端尚未建设完成,目前制作的移动互动微课件均为HTML格式,可通过手机浏览器学习。
正在建设的气象远程教育微课开发与学习系统,分为气象远程教育微课开发系统及微课演示系统两部分。其中已完成的微课件以视频微课件为主。
气象远程教育微课开发系统采用C/S架构,包含开发、转换、管理三大功能模块。微课演示系统是基于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技术的新一代在线教育培训系统。系统由学员管理模块、内容管理模块、任务管理模块、在线学习模块、统计报告模块、过程管理模块、智能搜索模块、社会化学习模块等组成。
学员可通过微信扫描二维码,按照提示从浏览器中打开下载客户端到手机中,登录后进入平台学习。客户端支持苹果iOS及Android系统智能手机的专属名称和形象的客户端,支持PC或MAC端的web学员端,页面采用响应式web设计,可通过微信服务号接入平台。
远程教育中心已完成500个视频微课件的制作及部分移动互动微课件的制作,微课件资源建设工作正在持续进行中。
(二)微课件制作培训
为了培养基层气象人才队伍制作课件的能力,丰富气象远程教育平台的教学资源,干部学院通过举办远程教育技术培训班,对各省(区、市)气象局从事气象远程教育的课件技术人员进行微课件制作技术方面的培训,并自2013年起连续三年举办微课件评比,将各单位报送的微课件作品进行展示与交流,由专家进行点评,评选出优秀微课件作品。并开设专题,将获奖优秀作品放入中国气象远程教育网供大家交流,促进资源共建共享。
(三)各省市微课件资源建设情况
干部学院的微课件制作培训和评比工作,调动了大家制作微课件的积极性,部分省(区、市)已开始着手进行微课件资源建设,大部分单位报送的参赛微课件作品多为依托培训而作,部分获奖微课件已用于培训或本地科普宣传活动中。
2015年福建省气象培训中心依托福建现代化建设气象科技和人才支撑建设工程,申请了福建天气气候多媒体课件制作项目,该项目共25个课件50学时,每个课件包含了多个微课件。运用多媒体元素包括图形、图像、动画、声音和视频等形式,以及动画短片、展示特效等方式对课件内容进行重点及要点的形象阐述。以微课的形式将学习内容模块化、碎片化,每个微课件控制在15分钟左右。
气象干部培训学院新疆分院2015年在干部学院的支持下启动了《新疆基层台站学习资源建设》。该项目根据前期对新疆基层的远程学习示范点调查,结合县级综合岗位的培训需求,将开发新疆地区基层亟需的自动站维护微课件和民族理论与政策微课件,自动站维护的课件预计制作9集,民族理论与政策的课件预计做8集,每集控制在15分钟左右。
五、微课为气象教育培训服务的展望
基层气象职工由于平时工作任务繁杂,占用大块时间专门学习较为困难,希望能够利用零碎时间学习,而且目前网站的网络课件仅局限于在电脑上学习,不便于在外工作期间使用其他移动设备翻查阅览,因此开发出可用于手机等移动平台的学习资源很有必要。微课因其网络化、碎片化、视频化、可移动性,正好解决了基层学习中存在的困难,很有实用需求。
微课是信息技术发展、教育理念和教育实践创新融合共同推动的产物。当今,我们生活在被称为网络时代、大数据时代或微时代的社会里,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开放易用、移动终端设备的普及和互联网技术环境的发展为微课发展做好了技术支撑,依托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等新技术,微课在气象教育培训领域的应用和服务价值有着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崔颖,张颂惟,孙景荣.气象培训微课件的设计研究[J].继续教育,2015(11).
[2]胡铁生,黄明燕,李民.我国微课发展的三个阶段及其启示[J].远程教育杂志,2013(4).
篇4
科技培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还有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一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 宽城县共有农村劳动力9万余人,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占23.17%,系统接受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不到5%。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严重制约着农业劳动效率的提高;二是培训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各培训机构教师队伍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都比较薄弱,难以适应新时期农民培训工作的需要;三是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不够。培训机构深入基层较少,在培训专业的设置及内容的安排上针对性不强,存在主观确定培训内容的现象;四是硬件设施不足。由于经费不足,一些培训机构硬件设施明显不够,影响培训;五是培训方式亟待改革。培训机构沿用传统的培训方式,农民受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的限制,难以真正理解所学内容,也影响了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针对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高科技培训实效,应该采取以下对策:
1. 整合资源,实现资源共享。许多部门开展农民科技培训受经费制约,教学、实验设备都存在不足,如果各个培训机构联合并形成一个有机整体,不但能够提高资源使用效率,还能提高培训效果。
2.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素质。建立一支稳定的、具有高素质的师资队伍,是保证培训质量的关键。培训机构要采取有效措施,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一是组织教师到生产一线开展项目课题的研究。教师带着课题到最基层去研究、去实践,对提高教师的能力和技术实用性有很大帮助;二是采取“送出去,请进来”的方式,加强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省、市举办的各种培训班和竞赛,增加教师锻炼和学习的机会;三是开展观摩教学。对于受农民欢迎的教师,组织教师观摩其教学,使更多教师学习教学方法 ,掌握教学技巧;四是聘请来自农业一线的农业技术专家和高等院校教授与本校教师组成一支专兼职结合的教师队伍。
3. 创新教学方法,使复杂问题简单化。农民年龄不一,文化基础参差不齐,对文化知识和农业技术理解困难较大,作为培训教师要在教学实践中千方百计研究教学方法,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帮助学员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一是采取多媒体教学法。将相应图片编入教学课件中进行直观说明,生动形象,学员容易记忆;二是理论实践同步化教学法。先介绍基本理论,然后现场进行讲解,示范基本操作程序,学员通过观察、提问等方式理解教师的演示过程。
4. 建立激励机制,实行目标管理。根据各岗位的人员分工,制定相应职责;推行人事劳动制度改革。制定《目标岗位责任制百分考核办法》、《辅导教师联教计酬责任制》,按照职责将工作任务分到个人,对工作完成情况逐项进行考核打分,年终兑现奖惩。制定《人事改革实施意见》、《农广校兼职教师聘任、管理制度》,与每位教师签订聘用合同,年底考核,考核合格的教师给予续聘,不合格的教师予以转岗。
5. 深入基层调研,提高培训的针对性。组织教师深入到各村,调查了解农民的所思所想和当地产业发展状况,有针对性地确定培训内容,根据培训内容,组织长期在农业一线工作的农业技术专家编写适合当地生产实际和农民需要的乡土教材,确保学员所学内容实用性强。
篇5
改革开放以来,富阳市农民培训工作坚持面向农业、农村和农民,通过认真抓好涉农专业学历教育、全面实施“绿色证书工程”,大力开展适用技术培训,组织农技干部送科技下乡,开展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对农民实施全方位的科技培训,截止2004年已累计培养大中专(涉农专业)毕业生516名,农技人员继续教育培训1463人(次),“绿色证书”学员12830名,每年举办农业短期适用技术培训1万人次,尤其是去年,市委、市政府下达了《关于印发〈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的通知》文件,并安排了专项资金,对农民实行免费培训,从而培训力度更大,全年培训农民20470人,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科学文化素质,取得的了明显的成效。
当前,富阳市农民科技教育培训工作也面临着许多问题:(1)需培训人数众多。一是农民多且文化程度普遍较低,根据《2004年富阳市统计年鉴》,至2004年末,全市农村实有劳动力33.48万人,其中从业农林牧渔业劳动力11.98万人,在农村劳动力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占86.1%,且绝大多数农民没有参加过培训。二是农技人员需不断更新知识,广大乡镇农技人员由于调动过于频繁,许多专业不对口的人员从事农技推广工作,对农业专业知识缺乏了解;除了知识能力不适应外,专业结构也不很合理,存在着“只懂粮棉油、不懂名特优”的情况。(2)思想认识不足。少数部门对培训工作缺乏认识,往往只是为了应付考核,导致被动培训者参加多而急需培训者参加少现象时有发生;少数农民由于知识程度低对培训存在畏难情绪。(3)形成合力不够,存在着部门之间各自为战,缺乏统一的规划和指导。(4)硬件设施的建设不够,现代信息技术在农技培训中应用面不广。(5)培训的内容、形式以及投入机制缺乏创新,还习惯于沿袭计划经济体制和传统农业条件下形成的老套套、老办法,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
2对策措施
2.1明确目标任务
根据《杭州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杭州市农民实用技术(绿色证书)培训实施计划》、《富阳市农民素质培训工程实施意见》和《富阳市新型农民培训规划(2004~2010年)》的要求,从2004年至2010年共培训农民10万人(次),其中绿色证书工程和农函大培训1万人(次),新型农民创业培植培训300人(次),绿色农业科技培训3万人(次),农村党员基层干部培训和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前的引导性培训4万人(次),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2万人(次)。
2.2强化工作措施
2.2.1大力拓展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内容
我们一定要树立大农业、大农村、大科技、大市场的观点,不仅需要对常规技术进行改良和推广,还需要对高新技术的普及和培训;不仅需要对传统种养殖技术的改造和培训,还需要对新兴种养殖技术的培训和推广;不仅需要对生产技术的培训,还需要对经营管理、市场营销、政策法规、外向型农业等多学科、多门类的新知识进行培训。要针对农业产业化和农村城市化的需要不断拓宽与丰富教学内容,除选用统编教材外,需编写适合不同层次教学需要的乡土教材。
2.2.2不断创新农业科技教育培训的形式
只有不断寻求更新更好的形式,才能更好地为教学内容服务。各培训单位要坚持实用、实际、实效的原则,因地制宜,讲究针对性,突出有效性,注重带头性。教学中需做到五个结合:一是集中培训与分散培训相结合;二是理论讲座与现场传授相结合;三是传统教学与现代传媒手段相结合;四是经验交流与专业考察相结合;五是技术培训与科普宣传相结合。
2.2.3充实农技培训师资队伍
在现有富阳市农业适用技术培训讲师团的基础上,根据教学任务的需要,不断从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单位聘请理论基础扎实、实践经验丰富的优秀教师充实讲师团。要认真开展师资进修培训,不断提高师资素质。
2.2.4逐步完善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体系
根据农业部和省农业厅的要求以市农广校为基础,抓紧建立富阳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按照“分级负责、分层管理、分级培训、明确责任、互相协作”的原则,建立以市农业科技教育培训中心(农广校)为龙头、各业务站为骨干、乡镇农技服务中心为基础的农业科技培训教育体系网络。要增加投入,加强对培训基地硬件设施建设,改善培训条件。要扩大建立农业科技培训实习基地。
2.2.5有计划地开展大中专学历教育
市农广校要以农村初中毕业生为主,面向社会招生,开展中等农业职业技术教育。同时,要不断创造条件,积极和浙江大学、中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合作,开展大专和本科学历教育,满足各层次人才的需要。
2.2.6加强宣传教育
要积极引导和教育农民解放思想、转变观念,确立没有技术、不提高技能就不可能稳定就业的新观念,确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新理念,确立自谋职业、竟争就业的新意识,提高参加和接受教育培训的自觉性。各新闻单位要大力宣传科技致富、培训创业等先进典型,营造良好的培训学习氛围。
篇6
[关键词] 商科应用型;通用商科人才;应用型创新人才;创业教学实践;创业实训课程
[中图分类号] G647.3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893X(2013)03?0081?03
在本科教育中如何开展行之有效的创业教育实践,如何通过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摸索出具体的人才培养途径来培养出更多的创新创业型人才迎接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事业在更高层次和更广领域直接面对全球技术、信息和资本市场的竞争和挑战,是商科院校的创业教育实践者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我院通过融入商科人才培养体系的创业实训课程群建设,探索出一条较为成功的路子。
一、创业实训课程群建设的背景和人才培养定位
为了适应国家经济发展及上海国际贸易中心建设对服务经济发展的新要求,我院依照上海高等教育内涵建设目标和本院“十二五”内涵建设―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养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的要求,学校积极探索将创业教育融入到商科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体系中,通过创新创业教育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使学生成为具有创新创业意识、创新创业思维、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人格[1]的通用商科人才。
在我国高校中,提升学生创新创业实践能力的环节多数以创业计划大赛、创业创新项目临时性安排和短期社会实习实践等形式开展,停留在创业计划竞赛指导层面,没有一个融入人才培养体系的规范的课堂模式;而一些高校的创业教育实践中,缺乏清晰的课程体系层次,强调重基础、宽口径,创业教育中缺失实践性特征。
在创业教育开展实践中结合我校的人才培养定位,我们认识到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模块体系的建设完善是我校创新创业教育的基础和重要实施载体,并应纳入人才培养体系中,在课程组织及师资辅导等方面能形成科学有效的制度性安排,使创业教育成为真正的成为人才培养体系中有机的组成部分。我们借鉴国内外创业教育开展的先进经验,积极摸索学习,强化了三层次由浅入深,由面到点,倒金字塔结构的收敛式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创业教育既包含针对全体的普及教育,又包含针对特定学生侧重创业实践实训的重点教育,第一层次:普及性的创业教育,以讲座形式开设;第二层次:渗透性的创业教育和创业的专业教育,以专业课形式开设;第三层次:提高性的创业实践能力教育,以实训课和创业实践形式开展。
二、创业实训课程建设的主要内容
1. 中荷合作《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的开展
作为我校创业教育课程体系第三层次实训课程建设的重要内容,2009年我校引入欧洲高校中非常活跃的模拟公司概念与鹿特丹商学院合作开设了《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首期针对我校经贸学院的国贸、国商和物流专业背景的学生开设,30名我校经贸学院大学生通过运营与鹿特丹商学院学生共同在荷兰注册的模拟国际贸易公司,将经贸的专业理论知识转化为创新性指导实践工作的应用能力,使学生的专业知识得到巩固、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和项目管理能力得到提升。
中荷合作的《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的创新式
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和考核体系激发了了我校学生的强烈兴趣,在随后的2010年、2011年报名参加此课程的学生人数逐年递增,学生模拟公司的业务范围也从单纯的国际货物贸易扩展到了为海外企业作市场、管理咨询等服务贸易范畴。
从2012年,按照我校全球通用商科人才培养本科专业建设项目的总体建设要求,中荷合作的《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以提升大学生的通用商科知识、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及国际交流合作能力和自学与管理能力为培养目标,课程授课对象扩展到了经贸学院、金融学院和管理学院的所有专业学生。通过不同专业背景和不同国家文化的背景的学生参与到项目中,使得学生在国际化的商业文化环境和交叉学科的合作环境中专业知识得到巩固、通用的商科知识和创新创业实践能力及国际合作能力得到提升。创业实训课程有机的融入到商科人才培养体系中并成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并将创业教育由创业精神塑造、创业知识传授进一步向提升通用商科人才综合创新创业素质和能力延伸。
在教学中我们创新性地完善了教学内容和方式、考核指标和师资建设,同时也推进了教材及其它基本文件的建设和课程延伸建设。
在课程运行中,我方学生每5人一组形成项目小组,与来自荷兰鹿特丹商学院的学生小组配对,组建跨国创业团队运营国际贸易或国际商务咨询。课程分为两个阶段,分别在两个学期内完成,课程总计4个学分。第一阶段为市场调研和项目策划书的编写,两校学生跨国创业团队成员合作开展市场调研和产品调研,分别就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物流运营等方面撰写研究报告,完成《项目策划书》并做演示汇报;第二阶段为商业实战,在此阶段中,运营国际贸易公司学生创业团队成员需共同出资(每人100欧元起),在荷兰正式注册实体公司;国际咨询模拟公司则承接荷兰企业的市场或管理的具体项目,为在真实环境下从事进出口贸易或国际商务咨询业务的实际商务演练,对其策划书进行实施,就业务运行总体状况和营销、财务、人力资源分职能的绩效进行汇报,项目结束时要提交年度业务总报告。
在实训课程教学过程中,教师并非传统课堂上的知识传授者,而是扮演项目导师的角色。课程教学采用学生主导模式,教师只是定期检查其项目进度和进行必要的指导与答疑。课程的考核由学生之间的相互评分与指导教师的评分相结合,每周每个创业团队都要向指导教师上交一周进程汇报,与项目策划书和演示汇报一起构成学生考核的主要依据,同时学生项目的定位、核心竞争力及团队构成和表现出来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也是考核的重要内容[2]。
通过课程学习,学生不但得到了创业实践训练,而且对自我特性有了更清醒的识别,并提升了英语水平、跨文化沟通能力、团队合作能力等软能力和获得了全球化视野。
《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团队成员分别来自于金融管理学院、国际经贸学院、工商管理学院、学位后培训基地和鹿特丹商学院的教师,有着各自不同的专业背景和文化背景,这样的团队构成对解决学生创业实训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类问题是非常有利的。但是创业教育对教师有着特别的要求,除了需要具备过硬的专业知识外,还必须了解与创业相关的理论和实践技能,我们也非常重视给教师提供这方面的交流和培训的机会。从课程建设至今,共7人才参加国内外的创业师资培训,极大的促进了创业师资队伍的素质建设,为我校其它创业教育基础课程和实训课程的开设做了很好的人才铺垫。同时课程教学团队完成了从教学方案、教学大纲、多媒体课件到案例集以及指定相关参考书目的一整套教学资料和课件。
课程进入第二轮起,为使学生更好地体验国际环境,增进跨文化沟通能力和拓展视野,中荷双方组织了学生互访。我校学生两次赴荷兰进行了为期2周的学习和考察活动,参加了相关课程讲座的学习,参观了鹿特丹商学院科技创新孵化基地、欧盟总部和荷兰海牙议会,极大的开阔了国际视野。
2. 中、斯、美合作《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的开设
提升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是我校通用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创新创业教育的重要内涵。 两年前我校与斯洛文尼亚卢布尔雅那大学和美国雷鸟大学共同引进斯坦福教学模式开设的一门创新创业类实战项目《Design School》课程,学生以项目小组形式进行学习。2012年是第二轮运行,共招募26名学生,每3人或4人一组,与斯洛文尼亚和美国方面的各2名学生组成8人跨国项目团队。课程教学模式采取以学生为主导,教师辅导下的项目研究与方案设计。根据给定产业和产品并围绕:第一,新的设计是否会得到消费者认同?第二,新的设计从技术角度而言是否可行?第三,新的设计从成本角度考虑是否具有经济实用性?等问题进行产业调研和产品研究[3],并对产品设计提出改进性思路,最终形成商业计划书。
这个项目不仅提升了大学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能力,也提升了他们的在国际商业文化背景下运作具体项目的能力。
3. 其它创业实训课程的建设
同时我校在商科人才培养目标的体系下积极开拓其它的国际合作的创业实训项目,丰富创业教育课程体系,使得更多的大学生在创业实训课程中,国际化的商科人才素质和能力都得到大幅提高,使他们成为具有真正创新创业精神和能力的全球通用商科人才。
目前我校正在积极完善与美国Ithaca College合作的Business Idea Competition项目,开发与英国East London University共同开发的Global Scholars创业实训项目等国际合作课程。参加Ithaca College项目的我校学生这样评价合作项目“Business Idea Competition”:“真正授课只有10分钟不到,甚至都没有翻开教材,但是在实践后结合老师的讲解能醒悟自己缺少的一块,然后老师会要求回去复习书本的某几章节后完善小组的计划,并且在预习指定新课时完成一项与已学和自学知识相结合的作业”。学生们在实践中不仅完善了所学的知识,而且形成了积极的学习态度,这就是创新创业精神的核心所在。
三、创业实训课程建设的创新点
1. 引入了中外合作实训课程,摸索出了创新式的任务驱动教育与项目驱动教学模式
目前国内高校学生创业的实训类项目主要是创业大赛,但学生的创业计划书只是为了参加比赛,比赛结束后创业计划书往往被束之高阁。而实训课程在教学过程中,不仅重视对学生进行专业知识应用技能的传授与辅导,关注学生创业计划书的形成过程和质量,更强调创业计划书的实施,在真实环境下从事进出口贸易或国际商务咨询业务的实际商务演练,这样就形成了沟通第一课堂与第二课堂的教学模式;而且对于《创业计划与实践》课程中的运作相对成熟的学生公司也被推荐至我校校外创业实践基地进行孵化,延伸了实训课程的内涵,使创业实训课程不仅仅是门课程,也是创新创业项目有可能成为商业实体的一个预孵化平台;同时在整个教学组织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在具体各个学生小组中采用项目驱动教学模式,创新式实践了当今高等教育中大力推广的教学模式。
2. 依托创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引领学生参与国际化商务演练
借助我校创业教育领域的国际合作平台所带来的海外优质合作伙伴和教育资源,在创业教育的理念上紧跟国际潮流和形势变化,在创业教育的实施上走中外合作的道路,通过引进国外高校的先进创业教育模式与课程体系,而且使学生得以在一个真实的国际化团队中亲身体验国际商务活动和创业过程。通过中外合作的创业实训课程群的建设,从学生得以在国际化的氛围中开展创业实训,锻炼了他们的跨文化沟通能力;并通过中外学生的互访,使学生在课程实训过程中得以走出国门,走入国际市场,对全球化商务环境中的挑战有了更深刻的体会。同时为未来在国际化、开放环境下的就业与创业提前做好了准备。
参考文献:
[1] 顾骅珊,汪浩鸿.地方本科院校经管类专业创新创业教育模式的探索[J].创新与创业教育,2011,2(5):55-58.
篇7
建立几种科研训练模式(以化学学科为例)
近几年,我校化学与化工系对各类化学实验进行改革,创设了验证型实验、应用型实验、设计型实验三段式实验教学模式。改革的主要思路是:验证型实验可使学生通过课本描述的完整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得出实验结果。这一类实验主要培养学生的基本实验技能;应用型实验旨在学生通过教材提示的实验要点,设计具体的实验步骤并按方案完成实验。这一类实验是对验证型实验的应用和补充;设计型实验是教师给予学生实验题目,学生通过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交由教师修改后完成实验。这一类实验主要培养学生查阅文献的能力和数据分析的能力。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表明,实验课程的教学改革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如设计实验的比例较少,无法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型实验不具有创新性;设计型实验与社会实践无联系,无法更大程度激发学生的兴趣。所以,在联系我系的实际情况,主要从下面几方面进行尝试。优化实验内容与科研训练相结合的研究通过调查问卷的形式,我们对我系学生进行调查,大部分学生认为在实验教学中,应用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都过于简单,没办法引起学生的研究兴趣,也使学生对于科研训练不抱太大的希望而没有热情参加。所以,针对这一结果,我们的做法是优化实验内容,增加实验难度,使实验教学成为科研训练的基础。应用型实验和设计型实验,考验的是学生的综合能力水平,既培养了学生的实验操作水平,也培养了学生查阅文献、设计实验方案的能力。在改革的实践中,学生普遍认为,改革后的实验更像是科学研究,不再是教师演示操作,学生根据教师的指导操作的单一模式,极大地提高了学生参与的兴趣。而在实验改革中,我们更加注重化学实验与生产生活实践相结合,在实验方法和实验难度上都有所提升,既锻炼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也使学生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为科研训练奠定基础。分段式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针对不同年级、不同层次、不同需要的学生,制定不同的科研训练计划。针对大一的学生,我系主要通过实验教学课程,使学生掌握实验的基本操作,培养学生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对于大二的学生,开展多方式的实验内容,开展初步科研训练,培养学生查阅文献,归纳实验的能力。而对于表现优秀的学生或有意愿进行课题研究的学生,可申请实验室开放基金或学术基金,通过指导老师指导,学生利用课余完成实验并书写论文;大三的学生,科研训练的形式上查阅文献并制定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后书写论文的一系列规范的科学探究方法的培养,为大四的毕业论文设计做铺垫,学生也可在课余时间申请实验室开放基金和学术基金;对于大四的学生,主要是科研训练和毕业论文设计相结合。通过前面三个阶段的积累,学生基本掌握科学探究的方法,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课题和指导老师,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实验并书写论文提交。以教师科研项目、学生科研项目、开放实验室项目、暑期社会实践项目为依托构建本科生科研训练模式的研究高校教师除了有教学任务外,还有科研任务以教师科研项目为依托,分支出学生科研训练的课题,也使教师在辅导学生的时候更加全面和了解学生的科研能力,制定适合学生科研训练的模式。学生可利用课余时间进行实验室开放项目的申请,小组式的科学探究,有别于课堂教学,每位教师指导几名学生,指导更加仔细,也能矫正学生实验操作的不足,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和进行科研训练的兴趣。学生可利用暑假期间到化工厂等实习,到生产的第一线,理论联系实际,将自己在实验课程与科研训练中学到的知识应用到工厂生产的一线,结合生产的实际,更好地思考自己科研训练的计划,使科研训练成为大学生服务社会的社会责任的一部分。
在科研培训过程中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探索
篇8
关键词:校企合作 课程 专业建设
一、学校校企合作概况
校企合作模式是一种注重培养学生质量,注重在校学习与企业实践,注重学校与企业双方合作的教学模式。学校利用企业提供的设备,企业不必为培养人才担心场地问题,让学校和企业就师资、设备及技术实现等方面进行优势互补,既节约了教育成本,又达到“双赢”目的。
笔者学校校企合作的汽车品牌有:华晨宝马、一汽奥迪、东风标致、东风雪铁龙、东风本田和北京现代等。以上汽车品牌厂家均在学校设立培训基地。具体做法是:由学校选派骨干教师去汽车厂家接受培训,经考核合格后成为某品牌汽车培训师。该培训师回校后,主要面对汽车4S店员工以及即将毕业准备上岗的定向班学生,开展有关技术、服务方面的培训。
学校汽车产业系专业分为:现代汽车维修、汽车电气与空调维修、新能源汽车检测与维修、汽车应用与管理、汽车运动与改装等。培养层次为高级工和预备技师。学生经过4~5年的学习后,初步了解现代汽车结构及工作原理,锻炼了排除故障的能力,掌握了基本的汽车保养与维修技能。汽车专业建设取得一定成果,但与企业实际需求存在一定差距。主要表现在: 毕业生不了解企业文化、岗位要求,与同事相处存在困难,动手实践能力较差等。
为了进一步促进汽车专业学生对汽车企业文化、岗位要求的了解,提高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学生提早适应社会和工作环境,笔者学校将校企合作培训课程穿插到日常教学过程中,使汽车专业课程内容更加丰富,更加符合企业的需求。汽车产业系(预备)技师班从第二学年、高级工班从第三学年开始学习。学生经过两年在校学习校企合作培训课程,其职业素质有了很大的提高。
二、应用方法
1.前期准备
首先,汽车产业系筛选校企合作培训课程,借助汽车企业员工培训的教学标准和考核方案,制定符合高年级在校生的教学标准和考核方案。
其次,安排上课时间。由于每学年第二学期有定向班毕业生的培训,外加对企业员工的培训,造成师资、设备以及场地比较紧张。故此在校生的校企合作培训课程大部分安排在每学年第一学期。
第三,对学校各个培训基地的设备、工具、资料和场地统筹安排,充分利用有限资源,培训更多的学生。
2.循序渐进,分阶段进行
学校2012级汽车维修(预备)技师01班在校期间已学完汽车文化、电工电子基础、汽车构造、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汽车底盘电控系统和汽车车身电气等专业课程,初步掌握了汽车维修工国家职业标准(预备)技师所要求的汽车维修技能。在此基础上适当增加东风标致校企合作培训课程,完善学生的专业知识结构。
第一阶段:整体认知汽车企业,了解厂家生产的车型。
在此阶段,学生认真学习《神龙汽车有限公司简介》PPT课件,观看有关介绍的视频。重新认识东风汽车公司和法国标致雪铁龙集团两大股东,了解神龙汽车有限公司企业文化、发展历程与四地四厂布局。重点理解东风标致“同心同行,标新致远”品牌口号、“严谨、激情、致雅”品牌优势与“蓝色关爱”服务口号的含义,熟悉东风标致一系列车型的车内电气设备功能、操作方法,准确区分不同车型配置不同的动力总成和底盘结构。本阶段实行理论、实操一体化教学,学生通过现场实操之后加深对企业、车型的认知。
第二阶段:熟悉各车型总成结构、工作原理,学会使用专用仪器和网络资料。
东风标致的车型分为301、307、308、408、508和3008等,发动机型号有TU3AF、TU5JP4、EC5、EW10A和EW12A等,手动变速器型号有BE4、MA5,自动变速器型号有AL4、AT8。不同车型配置不同型号的发动机、手动或自动变速器。此阶段课程主要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包括多种型号的发动机、变速器及其他总成的结构、工作原理;提升动手实践能力:学生能顺利使用东风标致汽车专用的DiagBox诊断仪,来读取故障码与数据流;能熟练地在神龙汽车有限公司提供的网站上查阅维修资料,能独立、正确地拆装不同型号的总成。
第三阶段:培养学生对标致汽车的故障检测技能,撰写技术总结。
在前期学生整体认识标致汽车的基础上,老师讲解各总成的电控系统、车身电气的电路图、原理图,设置一些电控系统、车身电气的故障点,让学生诊断、排除故障。学生要学会独立分析标致汽车的电路图,写出故障诊断的技术总结。其技术总结要充分体现出学生检测故障的思路,方为合格。此阶段安排的课程有:标致汽车发动机电控系统专项训练、标致汽车底盘电控系统专项训练及标致汽车车身电气专项训练等。学生通过学习这些专项训练课程,逐步提高自己对标致汽车的故障检测的实践能力。
三、应用效果
校企合作模式使学校、企业充分利用自己的资源,有针对性地为企业、社会培训人才。其培训课程应用目标是在不延长学制的情况下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采用校企合作培训课程与传统汽车专业课程交叉教学,开拓学生的视野,夯实学生的基础,让学生了解最前沿的汽车专业知识,增强多种品牌汽车的维修技能,毕业后能很快适应现代汽车维修技术、客户服务与运营管理岗位工作。2012级汽车维修(预备)技师01班四位学生在2016年初成功应聘东风标致汽车维修、前台接待及汽车销售等职位。他们在各自岗位上得心应手,尽职尽责,受到领导、同事的好评。通过校企合作培训课程的应用,使学校的教学目标与市场需求相适应,提高了学生的综合职业能力。 2015年12月,学校成功通过了国家示范校建设的验收,汽车专业建设又上了一个新台阶。校企合作模式在汽车专业建设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四、思考
校企合作培训课程应用到日常的教学进程中,深受学生喜爱,收到良好的效果,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1.教学资源充分利用,培训的人数多,有利于学生就业
根据学校以往校企合作的做法,接受培训对象仅限于企业员工和即将上岗的“定向班”毕业生,每年受训人数少,教学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自从学校的校企合作培训课程应用到日常教学工作中后,受训人数增多,学生素质大幅度提高,企业挑选人才面广,多种岗位需求可满足。
2.保护好企业的知识产权,处理好校企合作关系
笔者学校在校企合作中,尽量做到了学校与企业信息、资源共享。但企业本身有知识产权的保护,有些关键知识点只能面对企业员工,不能对在校学生进行培训。企业侧重于员工培训,不希望受到在校生培训的影响。所以学校要积极解决存在的问题,发排好培训时间和实践场地,以免发生冲突,并继续深化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3.课程安排要注重渐进与交替式,有利于学生打下扎实的基础
校企合作培训课程安排采用渐进与交替式。在授课内容上先易后难,逐步推进;校企合作课程与传统专业课程交替,各品牌汽车培训课程之间相互交替,使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时刻处于实践活动的氛围中。
参考文献:
[1]蔡福洲.探索“工学交替”培养模具专业(预备)技师学生实践能力之路[J].广州技工教育与培训,2013(5).
[2]叶琦.试论校企合作“双元制”教育的推广与实施[J].清远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
篇9
本文的研究重点是在新形势下,如何将以课程体系建设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以更好地应用于企业,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笔者通过分析现状、对比标杆企业并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应用的实践经验,归纳总结了课程体系建设的三大特征;并从特征出发,牢牢抓住建设思路,以提出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方法,为南方电网培训建设提供有效建议,也为电力企业的培训建设提供思路与方法。
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现状及经验分析
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现状
南方电网一直十分重视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工作,历年组织的管理人员培训均取得了好评,并已拥有一定数量的培训课程资源。2011年,南方电网《中长期发展战略》的,标志着南方电网各级领导班子及各级干部人才队伍成为公司新一轮快速发展、深入改革的关键。
但与公司新时期战略发展要求相比,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在课程资源及课程管理等方面仍存在相当大的差距,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1)培训课程体系建设的指导思想和总体要求不够清晰;(2)培训课程体系和课程资源不健全;(3)培训课程管理的规范性不到位。总体来说,目前针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还处于应急化、零散化阶段,尚未形成系统化、规范化的培训课程体系,这对于落实培养、全面提升领导力的战略要求还有待改进,也使教育培训难以全面发挥其支撑战略目标实现的作用。
因此,构建电网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迫在眉睫,电网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的成功构建将大大增强培训实施的有效性、针对性和实用性,进一步优化人岗匹配,实现系统培养,促进知行合一,实现“培养造就一支政治上靠得住、工作上有本事、作风上过得硬、员工群众信得过的干部队伍”的培训目标。
总结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经验
为构建和完善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课程体系,实现培养目标,南方电网借鉴国内外优秀企业课程体系构建及应用的实践经验,结合培训需求,总结出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具备的三个特征:
(1)完整性。课程体系开发应具备完整性。这需要在基于课程体系的框架并在对应岗位胜任能力的要求的基础上,建立可延续性的培训课程菜单;需要明确培训教育部门的定位,拓展内外资源,不断创新思路,构建完善的培训课程体系;需要将员工的培训与岗位准入、工资待遇、岗位调整以及提拔任用等方面相挂钩;需要在培训课程设计中不断创新与完善课程体系,从而循序渐进地发展和丰富培训课程,达到提高课程体系的完整性目的。
(2)针对性。课程体系开发的内容应具备针对性。培训课程体系的构建,首先,要结合员工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的岗位职能需求,针对各层级建立公共课程、专业课程和岗位课程培训体系的概念,建立起与岗位需求相对应的培训体系;其次,要帮助员工进行职业规划与技能提升,进行有效的职业规划能使员工的发展目标与公司长远战略相结合,技能的提升能更好帮助目标达成,课程体系设置要适应学员不同知识结构和个性化能力差异;最后,要以员工绩效改善计划为基础,从适应现岗位工作的补充知识、技能向扩展知识、提高能力、增强才干及培养创新发展,提升课程开发的针对性及培训的有效性。
(3)契合性。课程体系开发的内容与行业应具有高度契合性。电力企业是一种知识、技术密集型企业,知识、技术更新的任务相当繁重。由于电力行业具有独有的特征,其课程体系的开发也应具有针对性。南方电网的培训建设充分吸收国家电网优秀培训体系的方法与经验,加强培训体系的分层分级,采用多样化的培训授课方式,针对不同的课程实施有针对性的培训。同时,将员工分为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技能人员和辅助人员等人员,对人员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分层培养,有针对性地设计课程体系,从而提高课程契合行业特殊性的能力,以满足电力行业的特殊情况。
中高层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核心思路
根据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现状以及对比标杆企业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经验,南方电网提出建立一套具有特色的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的目标。其核心思路为:以“把员工培养成公司需要的人”为工作理念,以分层分类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以中高级管理人员岗位所需能力为基础,以提高员工岗位能力为目标。
以“把员工培养成公司需要的人”为工作理念,即以公司战略发展规划、公司人力资源战略规划等组织需求为导向进行设计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以分层分类为原则构建课程体系,即结合中高级管理人员岗位所需的能力基础,通过分层分类等原则,系统规划了各岗位针对性的培训课程;以中高级管理人员岗位所需能力为基础,即基于胜任能力模型,依据战略演绎和工作分析的方法,全面梳理了中高级管理人员的领导力要求,循序渐进地完善课程培训体系;以提高员工岗位能力为目标,即在课程培训中,注重理论联系实践,丰富培训方式,使员工通过课程培训能够将所学付诸实践,保证了培训课程与实践的密切结合,以实现培训是为了使用的最终目的。
中高级管理人员培训课程体系构建方法
借鉴标杆企业课程体系构建经验,结合实际情况,建立中高级管理人员课程体系并落实以课程体系为基础的人才培养模式。建设步骤分为三个部分,见图1:
以岗位胜任能力为依据制订培训规范,保证规范的完整性
以岗位能力素质模型为基础,提炼本岗位必备的知识、能力、素质,并以此为依据,搭建课程体系。在此基础上,以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为导向,系统规划各层级各岗位管理人员的内在品质、通用管理能力以及专业能力要素,形成岗位培训规范。基于工作分析建立能力素质模型是公司设计培训课程体系的重要依据和保障。主要分为四步走:
第一,明确管理人员分类。人员分类与岗位胜任能力相对应,针对中高级管理人员进行分层分类,对科级管理人员按照专业类别可以划分为行政、企业管理等13类,每个专业类别覆盖不同部门,如行政专业覆盖了行政部(办公室)和法律事务部;处级以上的管理人员按专业可以划分为生产、营销等6类,每个专业类别也覆盖不同的部门,如生产类覆盖了生技、输变电等7个部门。按照这种分类方式,把具有相同工作性质和相似能力要求的有关管理人员组成不同系列。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序列管理人员,建立培训课程体系规划。
第二,明确培训课程分类。培训课程将依托岗位胜任能力进行分类:知识类课程包括以知识学习和信息获取为主的相关课程;技能类课程包括完成岗位职责和关键绩效所需的部属培养、绩效管理、电力营销等专业能力;潜在素质类课程包括企业价值观和管理职责所要求的系统思维、组织协调等,针对不同层级管理人员将围绕其所承担的管理职责有所侧重。
第三,培训课程与胜任能力一一对应。基于各级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立足于胜任能力要素分析,针对行为要点的描述内容和关键点,进行梳理和分类,形成对应的培训课程,并确保培训课程与相应管理人员所需具备胜任能力要素和行为要点一一对应。
第四,逐步形成培训规范。根据各有关管理人员岗位胜任能力,规划出与各胜任能力要素对应的培训课程,及与之匹配的有关学习要求、学习方式、建议学时等,形成相关管理人员的培训规范。
以核心能力需求为原则设计培训课程,保证课程设计具备较强针对性
管理人员培训课程设置围绕提高管理人员的胜任力、发现需求和存在问题这几个方面,针对“能力短板”,重点提升能力弱项。课程内容除涵盖其岗位专业职责以及与企业文化和价值观相对应的内在品质之外,还应分层分类设置。对于高级管理人员,应着重培训其核心管理能力,如战略、决策、执行能力等;对于中级管理人员,应重在培训其管理能力,如指挥、协调、沟通能力等。
(1)课程体系的结构设计:管理人员课程的面向对象分为三类,分别面向一般管理人员、中级管理人员和高级管理人员三类人员。管理人员课程整体结构基于管理人员胜任能力设计,主要涵盖四个方面的要求:通用素质培训课程,以公司企业文化和价值观要求为主要内容;鉴别素质培训课程,以管理人员所处岗位业务领域相关的能力素质要求为主要内容;核心知识课程,以管理人员履行本职专业工作必须具备的专业知识为主要内容;核心技能课程,以通用管理能力以及履行本职工作的专业管理能力为主要内容。
(2)培训课程设计方法:由于中高级管理人员是企业决策者与战略制定者和执行者,所以对其岗位胜任能力进行梳理是课程体系设计的重要基础。课程体系将主要体现管理人员的能力素质提升,课程设计时将采用以下几个主要步骤:
第一,对公司的所有岗位进行分层分类研究;第二,通过战略文化解读、结构化访谈等工具方法,依据战略演绎和工作分析的方法,全面梳理一般管理人员的专业管理能力要求;第三,对岗位职责进行分析提炼,结合岗位的实际需要,对管理人员胜任能力要求进行划分和排序,确定胜任能力培养的优先级;第四,开展系统调研,了解当前管理人员管理水平现况、管理水平与公司战略所要求的管理水平的差距、管理人员对管理培训的期望和建议等内容;第五步,根据前期的研究结果,以公司战略发展规划为导向,针对“能力短板”、重点提升能力弱项为培训目标,设计系统性、实用性和前瞻性的培训课程。
以培训目标为指导开发电子课件,保证其具备高度契合性
管理人员课程具有知识性强、知识结构性弱、课程结构差异性大的特点,电子课件的开发建设在充分考虑公司对中高级管理人员的培训目标的基础上,结合企业的管理要求和管理实践进行深度开发。在梳理、优化现有课件资源的基础上,建立电子课件开发标准。
电子课件开发标准以岗位职能和管理要求为起点,围绕着提升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能力来展开,实现对组织能力的管理。其次,电子课件开发标准以总结提炼组织知识为重点,有效地将管理的内隐知识经验显性化,成为可以传递的知识,支持管理人员通过培训达到岗位要求。最后,电子课件开发标准以课件结构和内容的完整性、有效性为要求,建立起能够确保课件有效开发的工具。
在制作核心课程电子课件中,完善的课件开发流程能够加快培养模式的构建。针对所开发出的重要性高、可塑性强的培训课件,通过进一步制作成网络电子课件,一方面能够改善传统集中授课方式中对于领导力片面的说教、培训效果不明显的情况,另一方面利用电子课件生动活泼的情境化优势,通过对企业实际案例的研讨,既有利于领导力培养,又可以通过课件测试题达到效果评估的目的,促进各级管理人员能力的提高。
篇10
【关键词】学科教师
培训模式构建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2)09C-0100-02
目前,中小学学科教师培训的主办方主要是高等院校、教育科研单位及学校。从培训效果的实施情况看,各种培训均有利弊。高等院校的培训偏重理论灌输,游离于教学实际;教科研单位侧重课堂实践研究,实践没有上升理论;校本培训零敲碎打,缺乏专业引领。培训不成系统,针对性不强,学员感悟不深,最终导致教师培训收获不大,培训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为此,在分析以上三种培训活动基础上,如何整合三方资源,共同承办出高质量、高水平的高效学科教师培训尤为重要。本文试提出一种新型的学科教师培训模式。
一、培训模式构建
(一)培训模式构建的思路
整合高等院校、教育科研单位及学校三方资源,由作为培训基地的高等院校牵头,教育科研单位及学校共同承办学科培训。培训的主题根据初中学校某学科某个亮点方面确定;培训内容强调单一、深入;方案设计宗旨为理论来源于实践,实践提升为理论;培训教学采取“总一分一总”结构设计推进。本期初中英语学科教师培训是以一所薄弱学校为载体。在培训前期调研中,我们发现该校处于市区城乡结合处,生源质量一般。但学校却能有效地控制学生英语学科的低分率。特别可喜的是,教师强调优化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环节,教学中采取全班活动,竞赛组活动,roup-work,Pair-work,个人活动等方式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通过大量的实际操练,逐步将学生外部语言内化成为自身的语言,实现“充分的输入一高质量的输出”。其亮点在于包括学困生在内的全体学生都乐于开口读英语。而开口读英语即是学习英语的基础,也是教师教学的困难点、突破口。本期英语培训就定位在全面探究该校高频率操练学生开口读英语的方法基础上,如何能够优化学生语言实践活动环节,实现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我们将之命名为“英语高频操练教学研修培训班”。参加培训的教师定位为薄弱学校,有志于研究学生学习策略、探索英语课堂教学训练方法的教师。
(二)培训模式的实践
整个培训由以下四部分组成。
1 专家引领。专家引领阶段的目的是理念构建:一是向学员介绍最新的、最先进的教育理念和学科教学理念,让学员及时把握学科最前沿的知识;二是在分析本地教学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引入本培训内容的主题,吸引学员对本培训产生兴趣和期待;三是阐述本培训方案设计的思路、实施的要求,对本培训起到提纲挈领和引导学习的作用。本期培训的具体做法是:同时聘请高校和教科所各一位学科专家。首先,高等学校的专家用了30分钟的时间介绍了最新的教育学理论知识;教科所的专家用1个小时通过案例分析了本市英语教学存在的问题及教师困惑。
2 现场观摩。现场观摩的目的是课例研讨。本期培训选取的教学载体:一线初中学校,由于生源较差,抓基础是本校的教学目的,学生轻松开口读英语成为本校英语学科教学发展的方向。经多年探究,本校英语教研组总结的“高频操练教学”初见成效。现场观摩阶段由研究分析+课例展示+执教反思+交流点评四部分构成。此阶段前三部分由本校教研组完成,后第四部分由专家组织学员共同完成。教研组成员在课堂展示前需给学员介绍研究“高频操练教学”的背景、目的和过程,让学员对此研究的来龙去脉有个大概认知。专家在培训前设计课堂观察表,听课时将学员分成五组,分别从操练内容、操练方式、学生参与面、学生掌握知识点情况、用时等五个不同的维度为观察点对两节教学(由两个教师各执导一节)课堂进行全面解剖。课例展示后,专家指导学员有针对性地从这五个方面进行小组探究,找出这节课“高频操练教学”的亮点和不足,使得交流点评阶段更加有针对性、实效性、科学性。
3 策略优化。学科教学技能培训究竟是“授之以鱼”,还是“授之以渔”。拿来主义易于一线教师在某一教学内容,某一教学环节的授课能力有所提高,但仅限于此,难于体现培训的价值和培训的最终目标。“授之以鱼”是“授之以渔”的铺垫,专家在课例展示的基础上分析理念的更新,教学方法的运用及教学技能的拓展等是本培训的精华。为此,高校及教科研的专家在全程跟踪培训的前提下,在案例剖析的基础上找出“高频操练教学”的运用规律及特点。并就此组织学员作了“学生语言学习规律和教学策略分析”和“高频操练教学法延伸”两个专题的探讨。让学员对学生轻松开口读英语有更全面、更系统地掌握。
4 教学实践。学科教师培训除了对学员进行教育、教学理念的更新,更重要的是,理念如何体现在教学实践中。因此,提高学员教学实际能力、方法、教学能力才是学科教师培训的根本。在培训中,可专门设计操作体验环节,具体做法分为:教学设计+情境实践+执教反思+交流点评。我们以原来观察小组为单位,在专家的指导下进行集体备同一节课。组员畅所欲言,各抒己见,集各家所长共同设计一份教案,每组给8~10分钟进行说课,在说课的基础上选出两组推举的组员进行上课、自评。然后由学员互评、专家点评,探讨分析教学实践中的亮点和不足。通过这一阶段的培训,一方面使学员得到一次实战训练,另一方面其他学员在观摩与研讨中感同身受,从而促使全体学员将一些抽象的理念转化为实用的实践活动。
二、培训反思
培训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其能在有限的时间内提升教学技能,改善教师知识结构。反思本次培训,培训主要强调了几个方面:
一是培训开展主线明晰。培训的内容范围小,整个培训紧紧围绕某一类型或某一现象开展,强调深度和高度。
二是理论与实践结合紧密。用实践论证理论,用理论指导实践,培训有效地将抽象概念通过模仿迁移、再现表达内化为学员教学能力的提升。
三是培训师资团队实力雄厚。单个的培训专家有的精通教育理论,有的教学实践经验丰富,有的培训技巧娴熟,但同时具备这三方面功底的人比较少。对此,我们采取“教师团队制”培训模式开展培训。教师团队成员由高等学校、教育科研单位及一线学校学科教研组教师组成。团队成员全程参与整个培训,深厚的教育专业背景+先进的教育理论+丰富的课堂教学实践经验+良好的学科素养+娴熟的培训方法与技术组成了互补的、超强师资阵容。这是一只高效能的、综合实力超强的优秀团队,他们通过完美的合作将带给学员高效、超值的培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