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16 09:51: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数学;课件;原则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0-074-01
课件是由教师设计并制作的辅助教学的软件,课件是CAI 的主要形式。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课件不仅便于教师的教,还便于学生的学,课件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可以突出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实现教学目标的最优化。
一、突出科学性,要结合教学实际
数学课件的科学性不仅体现在呈现内容上的科学,还体现在呈现方式上的科学。既要保证概念解释和认知结构的科学,还要保证问题描述和资料引用的正确。如:在设计小学数学课件时,要保证教学内容的正确,文字描述的准确,引用图像的恰当,课件流程的合理。课件中不能出现错字,所引用的图文声像等多媒体素材要与教学内容有较强的关联性,能通过多媒体素材的展示,提高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在实际教学中,一些教师片面追求课件设计,却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反而如画蛇添足。更有甚者认为在课堂教学中只要运用了计算机辅助教学,便是一堂好课,就能切实培养学生的素质和能力,这种观点是片面的。如把一些计算题,一些无关紧要的图片等放到课件中去,多媒体的使用成了幻灯片、黑板的简单累加,失去与学生互动的过程。所以说设计课件要结合教学实际,传统教学手段能达到预期效果,就没有必要设计课件。
二、突出教育性,要符合生活实际
小学数学课件的教育性原则包括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完整性、创造性五个方面。直观性要求小学数学课件的制作要直观,形象,便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但也不能“为了直观而直观”。利用课件的直观性可以模拟现实生活中难以或无法展示的动画效果。启发性要求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时,要遵循“不愤不启,不悱不发”的原则,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课件创设的教学情境中,引导学生一步步地理解知识,掌握方法,形成能力。趣味性要求将枯燥的数学知识改造成有趣的、联系生活实际的课件素材,让学生在课件的帮助下,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数学知识,在快乐中掌握数学知识
数学史告诉我们,数学的发展有两种情形,一种情形是为了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研究数学;另一种情形则是为了解决数学知识的内部矛盾而发展数学,之后才在实践中得到应用。因此,学生学习数学也可以有两条线索,一是应用线索,二是理论线索,与之对应的可以有两种情境,即生活情境与教学情境。我们可以借助多媒体将两者合而为一,以发生在学生周围的事、感兴趣的话题为切入点设计课件,将教学情境生活化。
三、突出技术性,要注重实效性
课件是用于教学的软件,软件的制作就需要技术的支持,小学数学课件制作的技术性主要包括交互性、多样性、易操作性、易移植性四个方面。
交互性是小学数学课件制作中重要的设计原则,一个交互性强的课件能让知识的呈现更加准确,教学的流程更加合理,教学的效果更加明显。多样性体现在课件素材的多样化和课件呈现方式的多样化。为突出教学重点,突破难点,在课件设计时,要选用恰当的多媒体教学素材,针对不同认知水平和个性特征的学生选择合适的呈现方式进行教学,真正做到因材施教。易操作性要求师生在使用课件进行教与学的过程中,操作要简便、快捷,不能因为操作的失误而影响教学。可移植性要求课件的移植能力强,能在不同配置的机器上正常运行。
课件的制作过程中,有些老师一味追求最新的“高科技”,把教学课件搞成电脑多媒体功能的成果展览。课件所用色彩过分亮丽、鲜艳,往往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追求的是界面友好,并不是华丽。课件制作的目的是能较好地进行问题的解决,而这一较好指的是数学内容和结构的和谐性,解决方案的简单性、新颖性,结论的奇异性、统一性。必须能体现数学美的特征。好的课件集文、图、声、画于一体,几乎无所不能。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的屏幕设计,除了追求屏幕的美观、形象、生动之外,还要求屏幕所显示的内容具有较强的教学性。
四、突出艺术性,要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课件作为一个由学生通过感官感知知识的教学工具,应具有艺术性,让学生在“美”的课件感知中学习和收获。课件的艺术性主要体现在整体的“美”、搭配的“美”、布置的“美”。整体的“美”要求课件的界面制作应具有较高艺术性,结构合理,整体统一。搭配的“美”要求课件背景颜色和字体颜色搭配要恰当、鲜明、合理。布置的“美”要求课件文字、图像、动画、按钮等对象布局要合理,大小要适中。小学数学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可以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生动化、形象化、趣味化。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应遵循课件设计的四大原则,结合教学内容、制作符合学生认知特点的课件。
同时,要通过课件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性。课件将一些语言、图像、符号、声音加以组合,形成一部丰富多彩的动画片,在吸引学生的注意与创设教学情境方面,具有其他教学手段所不可比的优势。运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开发潜力,增强学习兴趣。
总之,数学是充满魅力和灵性,与现实生活息息相关的活动。因此,数学课件的设计不仅仅是一个简单的程序操作,教师要实实在在地吃透教材,收集资料,从学生的方方面面思考,做到“以动映动,以动引动”,用图像之“动”反映事物之“动”、知识之“动”,用图像之“动”引导学生思维之“动”。这样才能真正发挥课件在教学中的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 课件 几何教学 小学数学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The Role of Courseware in Primary Mathematics Geometry Teaching
FAN Shumin
(Gong'an Zhakou Primary School, Jingzhou, Hubei 434300)
Abstrac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problems in the use of courseware in teaching geometry; teaching geometry lesson will be sorted and put forward corresponding operating strategy.
Key words courseware; geometry teaching; primary mathematics
1 多媒体课件应用的误区
(1)认识不清楚。数学几何课是一门与其他课有着不同性质的课,逐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模型制作、图案设计和推理方面的能力。以致凡属数学课,似乎不用多媒体就显得有些不对劲;不用多媒体,就是教师没有在这堂课的准备上下功夫;没用多媒体,就不是一堂真正的几何课,真的是成了“无酒不成席了”。其实,这是少数人对多媒体认识上的一个误区。没有多媒体的课,同样也可以成为一节课,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在没有使用多媒体的情况下,不是有很多这样的好课吗?
(2)目的不明确。课件“做秀”情况屡屡发生。为了用课件而课件,对教学没用帮助,还有可能增加学生学习负担,分散学生注意力,降低学习效率。
(3)主次不分明。许多教师制作课件为的是方便自己的教学,这固然是理由之一,但绝不能本末倒置。课件服务对象是学生,任何教学手段、教学方法都是为学生更好地学习。
(4)效果不明显。出现这个问题的原因有很多:其一,课件本身的质量不高,许多教师没有掌握一定的课件制作技术,使用的是其他人制作的课件,难以达到很好的效果。其二,课件的使用和传统教学方式没有很好地结合。其三,课件的作用仅仅等同于幻灯投影、黑板等。不能凸显出课件的优势。
针对教学中出现的诸多问题,探究如何使用课件提高课堂效率是具有现实意义的。
2 相关课例诊断
在教学中我们发现,不是每节课都适用课件,不同类型的课对课件的要求也并不一样,所以笔者具体对四、五、六年级的几何初步知识做了系统的分析和整理,将三个年级中的具体课时内容分成六类课,研究其课件辅助教学的方式、效果。
(1)概念教学课。高年级在几何部分的概念教学只有三课时的内容。《面积和面积单位》、《体积和体积单位》和《容积和容积单位》。从课堂实践的情况来看,面积、体积、容积及单位的认识和形成空间观念,都应通过学生观察实物、操作测量,在具体感知的基础上实现。像这样的内容可以不用课件,或者在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实践后用课件辅助。
(2)“认识”课。在教学实践中,笔者与同教研组老师重点研究《平行四形的认识》、《三角形的认识》、《梯形的认识》这三节课在平行班中研究课件的利弊。我们发现在“认识”课的教学中,如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课件可以一次提供多个大小、形状各不相同的三角形,还可以对它们进行重叠、翻转。相对传统教学我们不能快速地提供多样的材料,学生对三角形的认识可能多停留在个别状态的理解上。如有个别学生不认识翻了个的直角三角形。课件的辅助可以提供学生更丰富的感知材料和想象材料,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对所学知识有更深、更全面的认识。
(3)“推导”课。包括面积和表面积的公式推导(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圆);周长的公式推导(正方形、长方形、圆);体积的公式推导(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圆锥);面积单位、体积单位的化法和聚法(单位进率间的推导)。在系统研究教材后,我们发现这部分内容教学适合课件的辅助。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节课为例。组内成员讨论此部分研究的目标定位,确定主要研究课件如何使用?何时使用?研究主要的方法就是对同一课题,使用同一课件,但在不同班级,课件的呈现方式、呈现顺序、使用时间有所不同,分别记录学生课堂的不同反应,和课后掌握情况等,总结出最利于学生理解掌握知识点和空间观念形成的课件呈现方式和时机。
通过比较我们发现:在课堂上,前者学生基本上能理解推导过程,而且大大缩短了过程所用的时间,学生有大量的时间去应用公式计算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大部分同学会用公式。后者先让学生动手实践,去验证猜想过程,在学生汇报时,课件帮助其演示推理过程,学生用三分之一多时间去动手操作,相对应用公式进行计算的习题有所减少,大部分同学会应用公式。课件的演示使用学生理解推理过程没有调动学生“眼”、“手”、“脑”、“口”多方位的感知,形成的结果只是表象的,也不利于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一星期后对两班学生(下转第180页)(上接第159页)进行测试,前者班级学生能讲清推导过程的人数大大少于后者,应用公式进行计算的人数学也明显少于后者。学生积极参与思维过程所得到的知识不容易忘记。即使忘记也可以通过回忆推理过程,重新推导出公式。我们得出这样的结论:课件应在学生实践后辅助出现,不能代替学生的思考和动手操作,不适合先展示结果,再让学生思考;课件的使用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
(4)实践操作课。在《角的度量》、《画角》、《测定直线》、《步测与目测》四节课中,课件的应用后比普通几何教学效果有所提高,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
(5)公式应用课。包括各种形体的周长、面积和表面积、体积公式的应用。如《圆周长公式应用》、《求组合图形的面积》等。
(6)练习课。公式应用课、练习课、复习这类的课堂练习容量特别大,要求练习形式灵活多变。课件提供更多选择的练习资源,呈现的方式更快、更清晰,减轻了我们老师的负担。同时学生所掌握的知识也更多、更系统。如《几何初步知识复习》这一课,课件能同时呈现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梯形,能够演示各图形间的区别联系及相互转化。
3 实践反思
(1)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营造想象氛围。课件辅助几何形体教学能促进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课件能提供动态、动静结合的图象,能促进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并培养空间想象力。空间想象力是空间观念的进一步发展,空间想象是高一级的心理活动。在这个过程中课件可以提供感性材料,也可以呈现思维过程,它与学生的感知、观察、动手操作、实践、想象相结合。这种视觉、触觉、听觉的相互结合,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力,促进了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形成。
(2)增强感知,突破重点难点,提高学习效率。在研究过程中我们发现,不管是“认识”课、公式应用课、练习课还是实践操作、“推导”课,课件在情境的有效创设、激发学生学习欲望方面优于传统教学手段,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始终是知识的发现者、探索者。培养学生主动探索规律、验证规律,进而培养学生事实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品质。而且不管在哪类课型在练习或复习当中,课件都能提供更丰富的习题资源,增加课堂容量,有更多的选择性、灵活性。特别在复习课能够系统呈现知识和内在联系,使学生对知识有整体的认识。此外,对于学生的反馈和习题的讲解、校对也有明显弥补传统教学手段的不足。
(3)课件只能是传统课堂教学的辅助手段。课件辅助教学要与传统教学手段相结合,遵循先“实物”再课件,先实践再提示,先思考再演示的原则。
课堂教学是一种师生参与的动态变化的过程,课件毕竟只是一种辅助的教学手段,在教学中我们应立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合理运用,使我们的教育技术完全溶入我们的日常教学工作中,让现代教育技术发挥其无穷的力量。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高效课堂;学习兴趣
高效的课堂教学是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学习水平的前提。高效的课堂教学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必备的文化知识还应让学生学会学习的方法,让学生乐于参与我们的课堂教学。一个完整的教学应包含课前、课上以及课后三部曲。创建高效的课堂也就应该演奏好这三部曲。每一部分对于创建高效课堂都是十分重要、十分必要的。具体的应该从以下这三部分出发。
一、认真备课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基础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上课前最重要的环节就是备课。《礼记•中庸》中说道:“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所以,我们一定要做好课前的备课工作。而备课工作应包含以下几点。
(一)刻苦钻研教材
新课程要求我们的教学应以学生为主,要充分考虑到学生的实际情况,考虑学生的实际需求,以此来作为设计课堂教学的依据。但我认为,不管课堂教学怎样改都离不开我们对教学的分析与研究。教材是我们设计课堂教学的基础。我们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学的编排以及内容的选取都已经充分考虑了学生的认识发展规律以及学生的接受能力。因此,对教学的分析与研究是每一位数学教师都应在课堂做的功课。小学数学新课程标准也充分指出了教师在充分各种教学资源的同时,要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挖掘教材,在教材的基础上深化教学内容。可见,教材内容对课堂教学的重要性。我认为,我们在分析、研究教材的同时就应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根据我们学生具有的自身特点来深化或者弱化相应的知识点,使我们的教学更适合学生对知识内容的学习与掌握。
(二)充分考虑学生的自身特点
教学是基础,学生是目的。归根结底,我们的教学是为学生服务的,是为了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因此,对学生的研究与分析也是必不可少的。我们教师应在教学之余多于学生沟通交流,了解学生的生活情况、性格特点、认知能力、思维特点等基本情况,以便于我们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这也是符合我们新课程标准中“因材施教”的实际要求。学生的性格存在较大的差异,有的内向,不爱发言,有的则活泼好动,积极主动回答问题。作为教师,我们首先应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才能采取有效的方法调动内向学生的积极性,提高课堂效率。对于内向的学生,我们在上课时应多分配给他们一些任务,使他们完成指定的任务,以免使内向的学生在课堂中游离课堂,虚度上课的宝贵时间。在新的教学模式下,大部分的学生都能够独立完成学案。但是在汇报交流时,性格内向的学生很少主动汇报学习成果。所以在上课的过程中,要指定一些内向的学生回答问题,并且我们还要多多鼓励内向的学生,使他们增加学习的信心。对于外向的学生,我们也不能忽略,应该引导他们继续保持主动性,以取得更好的学习成果。
二、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创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一)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
我所在的学校正在探索使用新的教学模式。这种模式中的合作学习,主要是指学生小组内的合作交流,学生自主学习中不能解决的问题,学生可以在小组内交流,组内互帮互助。例如,在学习“距离”这个概念时,组内成绩中差的学生可以通过预习划出直线外一点到已知直线的距离,但并不十分理解这个概念,所以向学案中出现的“要从幸福镇修一条通往公路的水泥路,怎样修才最近”问题,他们自己很难解决。但是通过组内学生成绩好的同学的帮助,学生就可以通过合作学习解决此类问题。可见,合作学习能力对于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及提高课堂效率都是十分有益的。
(二)养成认真倾听的习惯
学生的认知水平不同,对于学案中知识所理解的水平也就不同,而且学生组织语言的能力也有所不同,所以在展示交流环节中,对于问题讲解的清晰程度也有所不同。平时上课时,一定要培养学生认真倾听的习惯,使他们学习教师及其他学生表述问题的方法,同时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而且,学生的成绩不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不同,对于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一定要认证倾听组内同学的发言以及班上其他同学的解题方法。很多问题都会有多种解法,例如六年级的分数解决问题中:“学生一共植树540棵,男女生植树的数量比例为5:4,求男生女生分别植树多少棵?”多数学生往往只想到一种解题方法,那就需要学生拥有认真倾听的习惯,听取其他学生的解题方法接思路,以开阔思路学会更多的解题方法,加深对知识的理解程度。在学生思路开阔的同时,也就提高了课堂效率,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三、教学反思是创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课堂教学 新课改
现代信息技术以开放性、综合性、及时性和高效性等优势进入课堂,打破了传统的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束缚,使教育的内容、手段和方法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在现代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强调增强学生的参与、合作、空间观念和创新意识,我认为运用信息技术优化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应把握以下几点:
一、创设良好的学习情境,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
小学生因为年龄特点和身心发展的规律,多动好动,注意力维持的时间短,这成为小学教师颇为头痛的问题。怎样才能很快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到课堂上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叶圣陶先生曾说过:“凡是好的态度和好的方法,都要使它化为习惯。只有熟练得成了习惯,好的态度才能随时随地表现,好的方法才能随时随地运用,好像出于本能,一辈子受用不尽。”所以对小学生而言,好的听课习惯可以通过训练他对一件事情长久的注意力来培养。教师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面对众多的信息呈现形式,小学生一定会表现出强烈的好奇心理,而这种好奇心一旦发展为认知兴趣,将会表现出强烈的求知欲。经过长期的这种训练,学生们就会自觉养成课堂上认真听讲的良好习惯。如在教学《平面图形的认识》一课时,我为学生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图形爷爷今天带着他的孩子们到我们的课堂和同学们做朋友,你们想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吗?多媒体呈现各种颜色的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手拉手向同学们走来,孩子们的注意力马上被吸引到问题上,通过对图形的认识,孩子们很愿意帮着他们起名字。这种情境,唤起了学生的求知欲望,点燃了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培养学生初步构建数学模型的意识
数学模型是建立在数学一般的基础知识与应用数学知识之间的一座重要的桥梁,建立数学模型的过程,就是指从数学的角度发现问题、展开思考,通过新旧知识间的转化过程,归结为一类已经解决或较易解决的问题中去,再综合运用已有的数学知识与技能解决这一类问题。如在教学《替换的策略》一课时,我认识到这节课的替换策略包括倍数关系的等量替换和相差关系的等量替换。在教学中通过先让学生画一画的方式,理解三个小杯可以替换为一个大杯,再通过多媒体的演示观察主题图,进一步让学生体会只要抓住把两种量替换成一种量就可以了。学生把直观图形抽象成几何图形的过程,其实就是把生活中的原型上升为数学模式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初步感知了数学中的建模思想。最后提出的问题更让学生进一步思考:是不是解决替换之类的问题都可以采用这种画图的模式来解决?
三、捕捉亮点资源,激活学生的思维
叶澜教授曾经说过:“我们要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课堂教学,让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小学数学课堂更是迸发着生命活力的课堂,学生的思维随时随地都会迸发智慧的火花。如在给学生上《百分数的初步认识》一课时,有位学生说“百分数的分子只能是整数”,我适时请学生查找相关资料,举出实例或证明或驳斥这一观点。学生通过学习,不仅掌握了百分数分子可以为整数还可以为小数,并运用这些知识理解了生活中的百分数。有的同学举例“今天我们班的出勤率为98.5%”、“在一件毛衣中,羊毛的成分可能为80.5%”等等。通过上网查找资料,学生们还得出,百分数的分子可以大于一百、可以为0等等。在讲《圆的认识》一课时,利用多媒体演示一组画面:圆的车轮、圆的飞碟、圆边的餐具等等。有个学生小声说:“怎么都是圆的?”我抓住这一思维亮点,组织学生讨论,根据讨论结果,出示方形或三角形的车轮在颠簸地行驶、方边的餐具不方便使用而且容量小等等。通过学习,学生进一步加深了对圆的认识。可见,课堂中学生的回答往往会不经意地出现一些亮点。
四、让师生在数学学习中体验美
篇5
摘要:小学数学包括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新的课改计划实施不久,有的数学教师对数学活动课概念模糊,认识不清,将数学学科课与数学活动课的教学要求、教学特点混为一谈。本文主要讲述数学活动课的一些优点。
1.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数学学习不是一个被动的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主动的建构过程,即通过内部认识结构与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建构知识。这就是说,我们的教学必须建立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创设条件使新的学习材料与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相互作用,让学生主动地建构新的数学认知结构。实践活动提倡“做中学”也就是让学生在各种各样的操作探究、体验活动中,去参与知识的生成过程、发展过程,主动地发现知识,体会数学知识的来龙去脉,培养主动获取知识的能力。一年级学生在初步认识了长方形、正方形、圆等几何图形之后,设计“拼出美丽的图画”操作性实践活动课,让学生利用七巧板等学具,开展“折一折,拼一拼,剪一剪,画一画,说一说”等系列活动,使学生形象地看到当两个或几个图形拼起来会出现一个新的图形,这样易于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动手实践能力;另外应鼓励学生拼出不同图画,让学生在求异、求新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创新能力。在数学课上,学习目标让学生发现,问题由学生提出,规律由学生来探究,方法由学生摸索,结果由学生来评价。这样,学生就有了探索新知的欲望,能够不拘泥于书本,不依常规,积极提出自己的新见解、新发现、新思路。
2.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是抽象思维和逻辑思维、形象思维和具体思维的有机结合,相对于其它一些学科而言,显得单调、粗糙。然而,数学本身蕴含着特殊的美,只不过没有被一些老师重视而未被发掘,数学实践活动能使原本单调的内容置于情境之中。来自生活的情境生动有趣,美妙无穷,必然激起学生的参与热情。在教学“人民币的认识”一课时,老师设计了购物活动,当“小小文具店”的场景伴随着音乐出现在大屏幕上时,学生兴趣盎然,立即主动读出橡皮、卷笔刀、直尺等物品的价格。在购物时,学生对照价格选择相应的人民币,与“营业员”交换实物,似乎此时真的进入商场购物,积极性很高。这种源于生活情景的学习,自然引起学生极大的兴趣,达到主动参与认知的全过程。钟启泉教授指出:“在情境认识论中,认知带有极其具体的性质。它强调认识活动不是单纯地积累抽象的逻辑操作与概念性知识,具体的情境是在该社会生活中活生生地进行活动的实践过程。”理论的阐述,进一步证明了实践活动与生活紧紧相连,能把学生带人现实社会之中,产生亲切感,使其认识到现实生活中隐藏着丰富的数学问题,从而产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可见数学实践活动能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积极性。
3.实践活动能有效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注重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和学生数学素养的提高是实践活动的核心任务。数学的思想方法是指比较分析的方法、模型方法、估测方法、推理方法、转化方法、统计方法等。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这些数学的思想方法都是通过解决问题而渗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受到数学思想和方法的熏陶和感染。因此,教师总是创设一定的问题情境,让课堂中充满着研讨、探究、思考的气氛。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应摆脱传统的教学模式的束缚,让学生大胆尝试,要允许学生失败,鼓励学生克服困难,不断探究。数学实践活动能为学生探索知识形成过程,掌握思想方法提供广阔的空间。因为,它可以让其通过观察、操作、分析、比较、归纳,清楚地发现其本质的内在联系,从而获得知识,并在其基础上有所发展。在教学几何形体体积的复习与整理一课时,老师出示两个长方体形状的鱼缸,问:“这两个鱼缸是什么形状?如果想给小鱼找一个宽敞的家,大家准备选哪个做它们的家?我们给小鱼搬家前,需要先往鱼缸里倒水,倒多少合适呢?”同学们开始往鱼缸里倒水。接着老师问:“大家估测一下,现在鱼缸里水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学生通过动手量,得出水缸里水的长宽高的数据,进而算出体积。接着,老师又说:“让小鱼住进一个正方体的空间里该怎么倒水呢?”由此复习了正方体体积。最后,出示圆柱体、圆锥体形状的鱼缸,老师往里倒水,问:“这时鱼缸里的水是什么形状?要计算水的体积,需要测量什么数据?”这些实践活动,不仅直观形象地让学生看到了四种形状的容器所盛水的形状的变化,同时,让学生动手操作,取得必要数据进行计算,既达到了整理复习的目的,又使同学们直接感受到几何形体相互之间的联系。这当中老师提出问题:“这些计算公式看起来各不相同,但他们有没有内在联系?”从而得出,要计算体积,当两个底面相同时,可以用底面积×高而得出。学生通过动手实践,很快掌握了每一种图形之间的联系,以及相互可以“转化”的思想。学生参与了实践活动的全过程,将知识发展的过程观察得直接具体、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篇6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掌握Word的启动、退出方法和Word文档的保存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探究,扩展思维,培养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问题的能力和借鉴以往经验的知识迁移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Word软件的强大功能,培养用Word软件进行文字处理的兴趣。
4.创新与行为:积极尝试用计算机来表达思想。
二、教具准备
1.多媒体机房。
2.电脑教室教学系统。
3.课件、找茬游戏。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
1.重点: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
2.难点:认识Word窗口的组成及其主要功能。
四、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是让学生在会用记事本、写字板进行简单的文字输入的基础上,进行Word 2003的教学,学生根据以往经验学习新知,掌握启动和退出Word的方法,自主探究Word 2003窗口各个组成部分和作用,感知到Word 2003是一种功能强大,更适合我们日常工作需要的文字处理软件。
根据教材的特点与小学生的认识规律,本课采用“设疑—尝试—探索—讲解—归纳—建构”的教学方法,最大限度地让每位学生参与学习的全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尽量启发学生“自己想”“自己试”“自己做”“自己说”。培养学生的主体学习习惯,发展学生分析、比较、迁移类推的独立操作能力。
五、教学课时
1课时。
六、教学过程
(一) 情景导入,初识Word
1.同学们,一上课呢,老师先邀请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些电脑作品。想不想看,好,注意这些作品都有哪些特色。
2.展示用Word制作的各种优秀的小报素材。(图例如下)
3.学生观看课件后,回答问题。(作品中有图片、文字,有丰富的颜色等。)
4.设问启发:同学们,你们知道这些小报作品是用什么软件制作出来的吗?
5.介绍Word的基本知识:Word在英文中是字、词的意思。这里指的就是软件名称。Word是Microsoft(微软公司)的Office系列办公自动化软件的重要组件之一,运行于Windows操作系统,是目前应用最广泛的文字处理软件之一,它具有非常强大的字处理功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认识 Word。
[板书课题:认识Word]
【设计意图】图文并茂的小报作品更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激发出学生更强烈的学习欲望,为认识Word的教学铺路。同时这是Word单元的起始课,一定要花一定的时间,让学生充分感受这个学习、工作的新伙伴。
(二) 迁移比较,掌握新知
1. Word的启动
(1) 复习旧知:同学们,还记得如何启动一个应用程序吗?以“写字板”为例说一说。
(2) 下面老师提出一个新的挑战,想请一位同学来帮老师启动Word软件。谁愿意来接受挑战!请生示范。
(3) 教师提问:是不是还有其他的启动方法?
(4) 学生上机尝试、交流。请个别学生向全班学生作示范。
[板书:Word 2003的启动。执行“开始——程序——Microsoft Office——Microsoft Office Word 2003”的命令]
(5) 讨论:你认为哪种方法比较好?请选择一种你认为最好的方法启动Word。
【设计意图】任务驱动旨在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发现问题。同时,通过“小组协作”和相互讨论,鼓励学生与人合作、互相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
2.认识Word的界面
(1) 同学们刚才的表现不错,现在老师奖励大家一起来玩个游戏,怎么样。(玩“喜洋洋来找茬”的游戏)
(2) 老师下面还给大家带来了一个挑战,大家有没有发现一个小秘密,其实Word窗口和写字板窗口很相似,你能用你们的“火眼金睛”来找一找它们的异同吗?(老师适时请生再表述一下各部分的作用。)
【设计意图】利用学生的好奇心,让学生自己思考,自己尝试,进行比较,同时通过教师适时的点拨,让学生更易于掌握。通过游戏的方法使学生始终保持兴趣高昂的状态,从而提高了课堂效率,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3.输入文字 保存word文档
(1) Word中输入文字的方法和写字板很相似,老师下面布置一项作业:在Word中输入一句介绍自己的话。(时间一分半钟)
(2) 下面我们要保存刚刚输入的内容,想一想:如果在写字板中,我们是用什么方法来保存自己的文章的?
(3) 在Word中,我们仍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来保存文章。只要单击工具栏中的“保存”按钮,或者选择“文件”菜单下的“保存”选项就可以了。
(4) 练习:以《姓名+课题号》(师讲解规范要求)为文件名,保存自己的文件到D盘。
(5) 师生小结:文档保存方法及注意事项:文件名、保存位置,并提示到保存的位置打开文件看看。
【设计意图】文件管理是信息素养的一个重要方面,学生的操作一定是在老师指导下的有目的、有实效的尝试。学生迁移以前所学知识,并促使养成操作中注意细节的习惯。
4.退出Word
(1) 工作完成了,我们可以和新伙伴说再见了,退出Word,你会吗?
(2) 拓展:探索其它退出Word的途径,小组讨论一下,看哪个组退出的方法多、方法好,然后我们交流。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间的合作,促使学生探索,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三) 归纳总结 巩固提升
1.提问:同学们在这节课里,你们学到了什么啊?
篇7
一、要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语言
数学学习活动基本上是数学思维活动,而数学语言是数学思维的工具,所以掌握数学语言是顺利地有成效地进行数学学习活动的重要基础之一。我们应当把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和数学知识紧密地结合起来,将它看成是数学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样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思维的条理性。逻辑性和准确性。
二、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让学生乐于交流
新的数学课程标准,给我们提出了新的要求,要适应新的形式发展,必须有新的教育观念。首先,对学生重新认识,每一个孩子都有自己的爱好,充分估计每个孩子的潜在能力,不要认为某某孩子太差,要信任理解孩子,要让每个孩子都抬起头来,都体体面面的坐下去,千万不能让孩子在群体面前暴露自己无能。其次,要用和蔼的目光面对全班的学生,经常用语言和学生交流,如:“我很荣幸,我的想法和某某同学不谋而合”“你的某某看法很有创意”“你对这一点的看法很独特” 。对于不完全正确的答案,我注意发现它的闪光点:“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说的这点有道理”“能请你解释一下吗”。这样就能体现出教师和学生的平等、民主、和谐。同时,还要注意学生的质量,应该从不同的角度下结论,从能力的培养入手,使学生的特长得以充分的发挥。
三、让数学课堂生活化,加强学习材料的实用性
学习数学无非是为了用,为了能解决实际生活中的具体问题,为了能在社会上生存,因此,我们的数学不能远离生活,不能脱离现实。这就要求我们在备每一节课前都要想到这些知识与哪些实际例子有关系,生活中哪些地方使用它,尽量做到能在实际情景中融入数学知识;用学生熟知的喜闻乐见的例子来替代枯燥的例题;能动手操作发现学习的,就不灌输,不包办代替;有模仿再现实际应用的练习,就引进课堂,与书本练习题配合使用。总之,“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例如:在教二年级下册《连减应用题》时,我创设了一个这样的情景:一上课,我就抱着全班同学的基础训练进了课堂,举行了一个颁奖仪式:先让基础训练得A的13个女同学到讲台上站成一排,每人发一朵小红花,又让基础训练得A的11位男同学到讲台上站在第二排,每人发一个红苹果。并让全班同学鼓掌向他们表示祝贺,然后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还有多少名同学的基础训练没有得A吗?你认为应该怎样计算?这个内容实际上就是本节课所要教学的例题,只是我把其换成了学生熟悉的情境,他们就能很自然的找到两种解法,可以从总数里去掉13,再去掉11,也就是连减;也可以先想两次一共有多少名同学站到讲台上领奖,再从总人数里一起去掉。学生自己说题,自己例式,自己解释。再让学生自己例举类似的生活试题。这样不但让学生比较形象直观地理解了连减的意义,牢固掌握了连减应用题的两种计算方法,而且表扬了作业优秀的同学,激励了他们的学习热情,养成了良好的作业习惯。
四、数学课不能讲得太清楚
数学课不能讲得太清楚。教师如果讲得太清楚,就会减轻学生掌握新知识的困难,从而“解除”了学生思考的任务。如果学生的大脑无法经常性地获得一定强度的刺激时,他们思维水平提升的速度就会变慢,这样的教学是低效的。数学教学应该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所以我们应该将思维训练渗透在数学教学的各个环节,站在学生的角度思考教学的策略,多给学生思考的空间和思考的时间。
篇8
关键词:微课;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高效课堂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进步与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微课作为一种有效的教学手段逐渐被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其教学视频短小精炼、教学内容重点突出的特点大大降低了学生的学习难度,为课堂教学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新课程教学理念要求以学生为主体,教师要秉承“一切从学生的实际出发”的教学原则,为学生设计恰当的教学目标与教学内容,从而让小学生在轻松、和谐的氛围中获取知识,在思维发散的情况下收获技能。
一、利用微课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求知欲望
情境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一种颇受教师青睐的教学模式,其对于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全身心地投入课堂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可以将微课与情境教学的模式相结合,利用微课创设合适的教学情境,从而使微课与情境教学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相辅相成,进而为学生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这一节内容时,就为学生录制了这样的教学视频:美羊羊和暖羊羊在打扫青草地,其中美羊羊打扫的是一块长方形草地,暖羊羊打扫的是一块平行四边形的草地,其中长方形的长(宽)与平行四边形的底(高)相等。在打扫完毕后,她们开始争论自己干活干得多,并闹到了慢羊羊村长那里。这时我便让学生开始思考,慢羊羊村长会怎样裁定呢?到底美羊羊和暖羊羊谁干活干得多呢?在这样熟悉的动画情境中,学生都积极地思考。我让他们利用长方形与平行四边形的剪纸卡片比较这两个图形的面积。学生便将平行四边形一边多出的三角形裁剪下来,并拼接到平行四边形的另一侧,他们发现这个新形成的图形就是一个长方形,并且这个长方形与学生手中原有的长方形大小一样,完全能够重合。这样的教学过程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又让学生学到了知识,提高了课堂的教学效率。
二、利用微课丰富教学,提高学生的分析思维
微课的教学视频虽然短小,但是其中的内容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掌握数学知识点十分重要。植树问题一直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重点内容,在教学这部分内容时,学生往往会因为考虑不全面而导致计算失误,降低学生的学习质量。那么教师就可以利用微课进行教学,让学生在直观的视觉感受中体会植树问题的本质含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这些内容。
我在教学时为学生设计了一个“植树专题”。题目中出现“两端都栽”时,微课视频便会出现一条道路,在道路的两端都闪现出一棵树,闪动5秒后这两棵树便分别定位于道路两端;在出现“间隔”时,视频中就会在相邻的两棵树之间闪现出一条红色的线,闪现5秒后便将相邻的两棵树之间的距离标注上间隔的距离数字。这样学生一边读题一边分析问题,在理清题意与所求的基础上,他们经过一步步的分析很快就能将问题解答出来,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与质量。并且,这样生动形象的视频展示,有助于让学生在脑海中形成一个具体的形象概念,他们在之后做题时脑中会不自觉地呈现出这样的画面,进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促进学生的思维发展。
三、利用微课设计活动,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数学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充分利用微课为学生设计一些实践活动,让学生在观看与参与的过程中能够自觉地应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设计实践活动时,教师可以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基本出发点,让学生在充满求知欲望与探究心理的状态下进行学习。
例如,在教学“简易方程”时,我就利用微课为学生制作了“鸡兔同笼”的视频:老虎是森林之王,一天老虎抓住了同样数量的兔子和鸡,便把它们都关到了一个笼子里。兔子家族和鸡家族的其他成员知道了这件事后,便都央求老虎放了它们,但是老虎不肯。这时狐狸给老虎出了一个主意:“如果谁能够计算出一共有多少只鸡和兔子,那么就可以将它们放了。”猴子听说了这件事,就前来搭救它们。这时狐狸只告诉猴子笼子里一共有48条腿,并且两种动物的数量相同。故事讲到这里,我便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思考并讨论猴子怎样才能计算出兔子和鸡各自的数量。经过不断的思维碰撞,学生利用自己所学的知识将方程列了出来,并成功解出了未知数。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认识到学习数学的重要性,在微课教学手段下,课堂教学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总之,利用微课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是一种新型有效的教学手段。教师要结合微课教学的特点,设计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认知习惯的教学内容,从而让小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进行高效的学习,促进学生的进步与发展。
参考文献:
篇9
1.转变教学观念,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1.1老师要树立起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意识;思想是行动的先导,教学观念支配着教师的教学行为。受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很多教师形成了以知识为核心的观念和行为模式,在教学中重视对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能力的培养,而且习惯于把自己的思想强制性地灌输给学生,扼杀了学生头脑中的新想法,更不用说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与能力。要想培养创新型的学生,教师必须要转变观念,从以教师为主,以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模式教学观念向以学生为主体,知识与能力并重的开放教学观念,树立起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意识。
1.2设计课堂结构,充分展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以往的数学课堂教学,主要突出以几大板块、几大结构来完成教学任务,教学程序的结构设计,突出了教师的引、教师的导,因而学生能较好地掌握书本知识。但学生的思维空间受到束缚,不能很好地得到发挥,尤其是到了高年级,学生的知识积累到了一定程度,思维比较活跃,仅仅学习书本上的新知识远远不能满足他们的求知欲。我认为,小学高年级学生有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他们可以通过预习,看教学参考书,初步理解要学的知识,并能提出自己的见解、看法以及所想到的、发现的、疑问等。特别是学生自己的看法、见解有利于学生主体思维的个性发展。 ①预习交流。先四人小组相互交流预习认识,相互提高,训练人人思考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为进行全班交流作充分准备,提高回答问题的信心。然后每一小组的代表发言或是自由发言,把自己想到的、看到的展现给全班同学,相互学习、相互补充,完善对要学知识的认识。这样不仅能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还能有效地扩大学生接受的认识面,学生敢于想象、积极思考,突破了书本知识的局限。②小结知识重难点。教师对学生构建的知识点进行系统整理,形成明确的学习重点、难点,并加以点拨,使学生自我学习的知识得到深华。
③尝试练习。在学生初步全面理解掌握了内容方法的基础上,让学生尝试做一些习题,体会解题方法的运用,这样能使学生感受到自我价值的体现,通过评讲,矫正了学生对知识理解的偏差,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④归纳总结。通过认识的交流、试练,学生进一步明确了知识的要点,归纳总结出解决的方法,对知识的理解和运用更加深刻了。⑤提高练习。在学生理解掌握本课知识的基础上,运用判断对错、改正、在实践上的运用等多种形式,巩固所学成果。⑥课堂小结。使学生再次弄清本课内容及解题方法,提高学生认识。这个课堂结构设计,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全面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增加了学生说、练的时间,减少了教师说课的任务,整节课学生动手、动脑、动口得到了充分的展现。
2.让学习掌握科学的思维方法,学会探索和创新
篇10
关键词:多媒体;信息技术;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5-348-01
新课程标准指出:“要把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所以,有效课堂不仅是一种理念,更是一种价值追求、一种教学实践模式。我们应根据自己的教学风格,运用一定的教学艺术和方法,从学生实际出发,从素质教育的目标出发,使我们的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在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今天,让多媒体很自然地走进了课堂。
一、运用信息技术创设“故事情境”,让学生在身临其境中体验
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对新异事物总是充满兴趣的,因此,把教材中的一幅幅画面反映的问题情境编成饶有趣味的简短小故事,再利用多媒体课件,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就能够增加课堂的趣味性,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之全身心地投入学习活动中。例如,在教学“平均数”时,我设置童话故事情境引如学习内容:在美丽的青青草原上的羊村里,村长慢羊羊在给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分发苹果。喜羊羊得到了8个苹果,美羊羊得到了7个苹果,懒羊羊得到了6个苹果。可是,当看到手中的苹果时,懒羊羊不高兴了多媒体,它向村长发话了…。故事讲到这里,我让画面暂停了,把问题抛给学生:“请同学们猜一猜,懒羊羊会对村长慢羊羊说些什么呢?”学生争先恐后的举起了小手,几乎异口同声的说:“懒羊羊一定会说村长慢羊羊不公平,给喜羊羊分的苹果最多,自己分的苹果太少。”故事继续了,懒羊羊说的话真得和同学们说的一样。村长慢羊羊故意又考了一次笨笨的懒羊羊,你说该咋分,现在又该怎么办?懒羊羊嘟着嘴低下了头,聪明的喜羊羊忙说“懒羊羊别着急,我有办法了。”画面又暂停了,对着学生我说:“你们能帮懒羊羊想一个办法吗?”有的同学说:“把喜羊羊的苹果给懒羊羊一个,它们的苹果个数都一样了。”也有的同学说:“把它们三个的苹果加起来,再除以3,得数就是它们所得到的苹果个数”。当看到故事的结局喜羊羊的办法和他们一样时,教室响起高兴的欢呼声。就这样,随着画面的出示,学生在一种充满童话色彩的氛围中学习、探究。
二、运用信息技术,使学生学有所获,激发兴趣
学习的真正乐趣在于经过艰苦的努力获得成功的体会。不少学生在学习中得不到这种体会,以致把学习看作是件苦差事,进而产生厌学情绪。作为数学教师,应尽可能利用多媒体传递信息形象生动、密度大、节奏快、感染力强,能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感知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因素,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通过眼观、手动、脑想,分析思考得出结论,使学生学有所悟、学有所获,学有所乐。
例如: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时,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化静为动,在动态演示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并从中悟出:在底不变的情况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随着高的长短变化而变化,高越短时形状越扁,面积也越小,当高为零时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为零。演示的过程渗透了函数思想、运动变化观点,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与底、高之间的关系。当演示画面中高最大时变成长方形,从中使学生得出结论:长方形是特殊的平行四边形。
三、运用信息技术,使抽象的概念形象化
数学概念是多次抽象的结果,具有高度的抽象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逐步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著名心理学家鲁宾斯坦指出:“任何思维,不论是多么抽象的或多么理论的,都是从分析经验材料开始,……”小学生的生理、心理特征和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决定了教师采用多种多样、实用和直观形象的多媒体是十分必要的。
如可通过一些动画,再编一些口诀、儿歌,让学生掌握和记忆有关知识。例如:“周长团团转,实际是线段;面积一大片,指的是表面。”从而加深学生对这两个概念的理解。还有:“进位1多媒体,放脚低;退位点,头上取,相同数位要对齐。”几句朗朗上口的儿歌,一幅形象的动画,让课堂氛围变得活跃起来,学生们在轻松愉悦的心境中很快记住了进位“1”和退位“・”的区别。学生掌握了知识。成功的欲望得到了满足,充分体会到了数学的乐趣。使学生学习兴趣盎然,从而积极主动地探究知识,构建有效的课堂教学。
四、运用信息技术,使反馈练习趣味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