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件范文

时间:2023-03-19 03:36:3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文课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文课件

篇1

1、打开制作软件,理清本课的讲课思路,将知识点输入文件中;

2、搜集相关素材、音频、图片、视频、文本等,分别导入文件中,装饰课件;

3、进行制作,添加动画,实现交互是关键;

篇2

1、整体感知课文内容,提高审美情趣。

2、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尊老爱幼,珍爱生命的情感。

3、体会文章用人物性格来表现文章主题的写作思路。

二、教学重点:

1、感悟文章所揭示出来的一条家庭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

2、理解文章是如何围绕主题思想来写的。

三、教学安排:

一课时

四、教学过程:

1、成语故事:(注意联系前面的几个成语)

两袖清风,画龙点睛,

2、导入:

从课题入手,散步在字典里的意思是随随便便的走走,是一种休闲的方式。那么在莫怀戚的这篇散文中,散步究竟具有什么样的意义呢,且看课文第125页的文章。

3、快速地默读文章,思考问题。

现在请同学们仔细的阅读课文,把你认为比较重要的,或者比较有特点的句子划起来,并且通过这个题目想一想:作者在散步中发生了一件什么事,通过这件事表现了什么主题?

提问,回答:

(1)初春的时候,我、母亲、妻子和儿子四个人,在田野里散步。

(2)主题:尊老爱幼。

4、再仔细的阅读文章,想一想尊老爱幼的这个主题作者是通过哪些细节表现出来的?(要找出具体的字和词。)

师注意:同学回答之后,主要让学生来回答这些细节与主题有什么联系,反映出了人物的哪些性格?师只做适当的指导。

归纳:正因为有这个主题的存在,人物的性格都要服务于这一个中心。而是不是他所有的性格都可以服务于这个中心呢?不是的。因此,作者只选取了其中的一小部分性格来写,选取最能表现文章主题的那一部分性格来写。这也是我们作文中要学习的一个重点之一。撇开作文不说,就这一部分的性格也都可以让我们来

过渡:这些性格只是他们众多性格当中的一个方面,为什么其他的方方面面的性格都不写,而只写这个性格呢?因为要围绕文章的主题,要让人物的性格服务于主题。但是就这一部分的性格,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有各种各样的感受。现在,我们不妨把这种感受说出来,在你们每个四人小组中谈谈: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5、讨论:你在这些人物中最欣赏哪一位,为什么?

师注意:尽量引导学生说出理由,在适当时候,由老师或学生提出反驳,看其是否能站得住脚,能否坚持住观点。

如有出现辩论的情况,则在第二、三轮打住。

我:孝顺。

母亲:善解人意。

妻子:体贴。

儿子:懂事。

6、联系生活:

不管你喜欢文章中的哪一个人物,总之,这个家庭,这三代人都是我们为之羡慕的,因为他们很和睦,很温馨,因为他们在出现分歧的时候,彼此之间都有着一颗尊老爱幼的心,一颗相互理解的新。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假如这样的分歧也同样出现在你的家里,我们不妨来想一想:当你晚上吃完饭,全家人聚在一起看电视的时候,爷爷奶奶要看戏剧,父亲要看新闻,母亲要看连续剧,而你要看动画片,此时,如果遥控器掌握在你手中,全家人都听你的,你该怎么办?

提问最多不超过五位同学。

归纳:说明一个家庭的道德准则:上有老,下有小,当两头无法兼顾时,应该照顾老的一头,先考虑老人的感受,因为他们已经辛苦了一辈子了,不容易。毕竟孝顺第一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加祝贺语。)

7、作业:

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写一写,我理想中的温馨的家庭,作为这周的周记。字数不少于500字。

板书:

散步

莫怀戚

初春,一家人,田野,散步

我:孝顺。

母亲:善解人意.

妻子:体贴。

篇3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这则寓言故事所阐明的道理

2.抓住重点,词句来读懂课文,评议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3.分角色朗读课文,表演课本剧

重难点

抓住重点词句读懂课文,评议故事中的人物形象

教学基本模式

引探议练

1. 创设情境,引疑激思

2. 自主探究,获取新知

3. 议论争辩,顿悟创新

4. 训练技能,激励发展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寓言故事,这个故事发生在陶罐和铁罐之间,这个故事讲了一件什么事,从中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二、读读

1. 自由课文,说说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 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3. 再读课文,说说陶罐与铁罐的异同。

三、演演

1. 学生选定自己乐于表演的角色。

2. 学生分小组演练,教师巡回指导。

3. 学生按课文所描述的人物的语言,表情进行表演。

4. 师生共同评议。

四、议议

1. 默读课文。

思考:你喜欢陶罐还是铁罐,为什么?

2. 指导学生抓住重点语句来评价人物,鼓励学生发表不同见解

五、说说

1. 让学生说说学了这篇课文,从中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

2. 提示寓意:全面的看问题,懂得各人有各人的长处,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能骄傲自大,要正视自己。

板书设计

19 陶罐和铁罐

篇4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件应用;高效性;问题及措施

计算机是现代化建设中发展最迅速,普及最广泛的应用设备之一。在教育事业中,计算机也被应用到了课堂中,并取得了较好的成效,尤其在小学语文课堂的教学中,由于课件制作的生动性,激发了小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利用计算机制作语文课件,能够将语文教学内容进行准确的概括,并对文章的内容进行丰富性和生动性的再现,这正符合了小学生的性格特点,促进学生在趣味性的学习中,深化语文基础知识。

一、巧用课件,完善教学体系

教学课件的应用具有一定的限制性,在教学体系中,要依据教学内容,有针对性的利用教学课件,将其视作为教学工具的应用之一。但是在实际的教育中,较多的教师存在课件使用误区,由于课件的应用丰富了课堂的讲解,提高了学生们的注意力,增加了学生们学习的兴趣,教师们就一味的进行课件制作,没有分析教学内容是否能通过课件完好的呈现出来,也没有考虑全面素质教育的教育要求。在很多课堂的细节中,过多的引用教学课件,对于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和分析能力没有太大的好处,教师应将课件教学与其他教学模式相结合,根据教学目的,完善教学体系。

在利用教学课件完善教学体系的具体措施中,教师要灵活使用课件这一教学工具。教师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细致的分析,应用多种教学模式,针对学生的学习成效和课堂表现,对教学模式进行逐个的分析,常看不同教学方法在实践中的应用情况。并对教学课件的使用环境和使用效果进行重点的分析,查看课件生动性与教学内容是否统一,学生在此教学方法中是否能够提高学习成绩,创新思考能力,以及提高学生们综合素质的培养。

二、巧用课件,明确学生地位

现代化的教育理念中,学生是教育的主体,是课堂的主人,教师要明确自己在课堂中的地位,不要过分使用自己的主导性教学方式,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提高教学水平。在教学课件的使用中,教师也要根据这一新课程教育理念,巧用课件。经过调查教师在课件中的使用情况,我们不难发现,很多教师还是不能够解决以学生为主体,配合使用教学课件的方式。虽然教学内容变得新颖了,也激发了学生们学习的积极性,但是教师在教授过程中,大部分通过鼠标点击,进行课堂内容的分析,学生们没有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在阅读性和词句型的课堂试题中,较多学生只是在课件教学的课堂中能够理解,而在课后却经常遗忘。

比如,在教学《花木兰》一课时,考虑到小学生的心理,教师要为学生设置粉色与黄色等较为鲜艳的课件背景,这样能赢得学生的欢心。

三、巧用课件,提高教师辅的教育工作

计算机教学课件只是教师利用的一种教学工具,并没有教学上的主导地位,教师要明确自己辅教导学生的重要意义,将语文知识用课件适当的呈现出来。而在较多的实际教学中,由于网络教学资源的丰富性,教师没有对课件进行精心的设计,教师在课件中的讲解时间也变得很少,减少了师生时间的沟通和互动,而过多的课件单一播放,会影响教育效果。

因此,教师在具体的课堂讲解中,既要保持主导性,又要保持辅的工作特点。这种相对性主要看参照的对象,与学生相比,教师是以辅助的身份存在的;而与教学课件相比,教师却存在主导性,教学课件只是一种教学工具而已。进而,教师在今后的工作中,要加强自身素质和专业知识的培养,顺应时代的变化,将教学内容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在教学课件中,既要符合教育目的,又要提高学生们的学习能力,充分利用教学工具的优势,在课堂中巧妙的插入教师的讲解,并给予学生更多的思考空间,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

四、巧用课件,优化师生互动

语文课件,在一定意义上来讲,是连接教师与学生的重要桥梁。过分地使用语文课件,会使学生与机器的交流成为主流。而教师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才是促进教学效率提高的关键。一些教师忽视了师生的互动环节,没有能够与小学生建立起良好的师生关系,使得小学生不能对自己的学习行为进行良好的控制。

教师可以在课堂之上更好地控制语文课件的播放速度,照顾到每一位小学生的感受,使学生的整体语文水平得到提高。教师以课件为基础加强师生间的沟通,可以使学生在课件教学课堂中出现的问题得到反馈,促进教师对自己的教学行榻行反思,总结经验。

篇5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否创设了教学情境,激发学生探讨的兴趣

德国著名教育家第斯多惠认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有效的教学情境,是一种教学契机恰到好处的捕捉和对学生适时的唤醒。在语文课堂上,多媒体课件直观形象与联想、想象相结合,就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情趣,使他们积极主动地去体味作品中所创造的意境。例如上汪曾祺的《胡同文化》区公开课时,老师导入时用很多幅形态各异的北京“胡同”照片,让学生形象感知北京的胡同特色,一下就激发了学生探究胡同特点的浓厚兴趣。但这里还有一个“度”的问题,教师在制作课件时必须从学生的心理和认知特点出发,不能扼杀了学生的想象和思维能力。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否与语文学科特点紧密结合,帮助学生化解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语文课程标准》认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具体来说,语文课的任务就是既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语文能力,还要传授并使学生掌握一定的语文知识。那么多媒体辅助教学就要服务于语文的种种能力要求和培养目标。如在新授古典散文《兰亭集序》公开课时,教师考虑到文中的生僻字词和感情变化,引入声情并茂的朗读,一下子让学生走入了作者的内心世界。同时在教学中借用《兰亭集序》的朗读,进一步帮助学生积累语言、积淀语感,在对语言本身的感悟中,让学生感受《兰亭集序》“文质彬彬”的美感。

多媒体辅助教学的高效性更是体现在是否化解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上。“减负增效”要求课堂上精讲多练。关于“精讲”,多媒体辅助教学的优势就很明显了。如在上帕斯卡尔的哲理散文《人是能思想的苇草》时,教师为了让学生理解“苇草”的内涵,以生活中有关“渺小、脆弱”的影视图片,更直观、强烈地帮助学生诠释其内涵,准确深刻地理解了其中的哲理性。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否有利于学生的思维开拓、创新能力的培养

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那么如何有效地利用多媒体的教学优势来开拓学生思维的深度与广度,进而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首先,避免多媒体课件中程式化的问题为学生制造思维定势,设置开放性和探究性的问题,培养思维的广度。在课件制作中,线型设计很容易让教师按部就班,造成很多定性思维,也扼杀了学生探究的兴趣,完全违背了新课程的理念。像语文学科,在语文的应用和能力的培养中,答案往往是丰富多彩的。例如在上公开课《压缩语段的方法与运用》时,教师把学生在课堂上生成的问题设计改成超链接,就给师生双方更大的探讨空间。

其次,利用媒体资源突出课文亮点,化解课文难点,培养学生思维深度。从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开放性和实践性等特点,多媒体教学可以利用强大的网络工具搜索作者背景和写作背景,让学生学会知人论世而审视文章;可以播放声情并茂的示范朗读,让学生走进作者的内心世界;可以用图表的形式理清文章的脉络,进而让学生揣摩文章的文化内涵。如教学公开课龚自珍的《病梅馆记》时,关于“梅”、“病梅”、“文人画士”、“告隐者、鬻梅者”的行为做成图表列出,再让学生讨论托“梅”言何“志”就清晰得多了。甚至可以开拓网络资源,开展拓展性研究学习。

多媒体辅助教学是否关注学生课堂个性化的学习差异

篇6

语文课的最主要特点就是其形象性,教师教学与学生学习时都得将课文内容转化为思维中的映像,从而准确而又富有创造性地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受到思想教育和生活启迪。多媒体计算机在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充分体现出了《语文课程标准》中“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改变了人们固有的思维方式,也给语文教学改革带来了勃勃生机。它区别于传统教学之处就在于它可以使语言文字所描述的内容变成形、声结合的画面形式,让静态的审美对象活跃起来成为动态的审美对象,并加强美的对象,丰富美的信息容量,使学生直接受到美的熏陶,以期取得最优化的教育效果。具体说来,它有以下几个优点。

1.节省时间,加快课堂节奏,加大课堂密度。

语文的外延等于生活的外延,这就要求教师必须丰富课堂,大面积、大容量、高效率地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知识,从而发展智力、形成能力。用信息论的观点来看,就是在一定的时间内给学生传导尽可能多的信息,使他们提高语文学习的效率。多媒体计算机的强大的功能能自如地扩展课堂信息传递的通道,提高了单位时间内信息传递的容量,增加了课堂的密度。例如,可以利用多媒体的放映功能,收集与语文相关的各种影视资料,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开阔文学文化视野,提高他们的语文修养。

2.变抽象为形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传统的教学注重书本的内容,学生主要是根据书上的文字来学习的,而由于年龄阅历或其他条件的限制,仅仅看到抽象的文字,则往往会影响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知识的掌握及思想感情的领会。应用计算机教学,凭借色彩鲜明,形象逼真的画面拓展语文教学的信息通道,刺激学生的感官,变抽象为形象,变模糊为具体,使学生形象地感知课文,更快、更准确、更大容量地接受信息和知识。例如说明文的教学,就非常需要多媒体来辅助教学。

3.创设情境、感染学生。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学习这些文章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同时可活跃他们的思维,丰富他们的语言。例如,利用多媒体进行美文和诗歌教学效果尤佳。进入课堂,借助幻灯片、动画等软件调控自如的优势,借助一张张诗情画意、美妙无比的图片,在特定的音乐中,借助专业朗诵家充满激情的朗读,使学生神驰遐想,感受美妙意境,无穷意蕴。

不过,多媒体对语文教学是把双刃剑,恰当地使用能优化教学,但如果使用不当,则可能对语文教学造成损害,甚至成为语文教学的一个陷阱。在实际的教学中,现阶段,语文多媒体教学主要存在的误区是:多媒体对语文教学内容的遮蔽。

多媒体教学的最大问题是用多媒体取代语言本身成为学生学习的对象,比如教师用图片来替代语言文字,学生的想象力可能丰富了,但学生对语言的体会能力、想象能力可能反而减弱了。语文教学不能离开语言这个根本的东西,否则就不是语文课了。

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多媒体课件不是用得越多越好,越复杂越好,属于“画蛇添足”的,效果不明显的应干脆不用或少用。过多过滥就会喧宾夺主,费时费力,不利于教学效率的提高。

多媒体说到底只是一种教学工具。工具为我所用,应我之需,还是我为工具所累,甚至受它支配,这都取决于教师对多媒体的态度。

篇7

关键词:多媒体课件;语文;教学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以计算机为核心的多媒体技术走入课堂,并成为现代教育的一种时尚。多媒体课件作为教师课堂教学的一种辅助工具,在课堂教学中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同样,多媒体课件因其丰富的表现力、良好的交互性、极大的共享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作用也不可小觑。

然而,有些语文教师在课堂中过度依赖多媒体课件开展教学,出现了“只要上课必用多媒体课件、照抄照搬现成的多媒体课件、播放多媒体课件替代课堂教学”等误区,这样反而让多媒体课件妨碍了语文课堂教学的开展。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只有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拓宽教材、活化教材、增大信息量,才能有利于学生获取和保持知识,才能充分展示教师的教学构思和创意,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那么怎样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恰当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呢?笔者认为,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把握适时、适当、适度的原则,让多媒体课件成为语文课堂教学的好帮手。

一、把握适时原则,需用时则用

多媒体课件把文字、符号、图形、图像、声音、动画、影像等多种媒体素材在时间和空间两方面进行集成,使它们融为一体并赋予它们交互特性。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可以更好地营造课堂氛围,调动学生情感,激发学生兴趣,同时,也能促使教师进行教学改革和教学创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但语文课堂教学是一门艺术,运用多媒体课件有时会降低语文课堂的生动性。现代化教学手段可以使语文课堂化难为易、声情并茂,可以形象地表现一些“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教学内容,在有限的时间内提高教学效率。表面上看,运用多媒体课件能充分调动学生各种感官,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和强烈的求知欲望。但另一方面,多媒体课件的格式化、定义化、程序化,又使整个课堂教学只能按照教师事先设计的程序按部就班地进行;每篇课文也是由教师分割成若干板块作定式学习,课堂难见“百家争鸣”的生动场面。

所以,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讲求适时的原则。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前,应该首先关心利用多媒体课件进行教学是否有必要。多媒体课件应用的目的是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要有利于学生的学,所以并非每节课都适合利用多媒体课件,也并不是每一节课都必须用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多媒体课件,要运用得当,掌握火候,需用时则用,不能一概都用。

例如教学《苏州园林》一课时,文中有这样的描述“可是墙壁上有砖砌的各式镂空图案,廊子大多是两边无所依傍的,实际是隔而不隔,界而未界,因而更增加了景致的深度”。什么是“隔而未隔,界而未界”,学生理解起来有些难度,这时,教师如果利用多媒体课件提供相关的苏州园林图片、影像,学生就会豁然开朗,理解到苏州园林中的景致很有层次感。又如,教授《黄河颂》一诗时,在师生反复朗读、吟诵该诗后,教师利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黄河大合唱》,特别是其中的《黄河颂》,学生们能通过歌曲中磅礴的气势、博大豪放的情怀,更好地感受到中华民族顽强的奋斗精神与不屈的意志。

二、把握适当原则,不喧宾夺主

多媒体课件中有优美的文字、动听的声音、活灵活现的画面、大容量的信息,能让教师轻松授课,学生愉快学习。于是,有的语文教师设计课件时往往一味追求课件的新颖、花哨、动感等效果,不加选择地把图形、图像、动画、影像等一股脑儿展现出来;学生们面对声像俱佳的课件当然很兴奋,但实际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界面的新颖、花哨虽然加深了对学生的感官刺激,但却显得主次不分、喧宾夺主,有些画面甚至成为影响教学的累赘。还有的语文教师热衷于从网络上下载精美的多媒体课件,在课堂上照抄照搬,而自己不进行修改和加工,其结果无疑是缘木求鱼,无益于教师的专业成长,更不能充实学生的知识。用现成的多媒体课件虽然能大大节省时间,但却无法展现授课者的思路、发挥授课者的风格,再加上教学对象、授课者的思想、课堂的表现方式和技巧运用等的不同,照抄照搬别人的课件更难融于自己课堂教学中,搞不好会手忙脚乱,弄巧成拙。

所以,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讲求适当的原则。教师在设计课件时不能只追求课件的“外在美”,而忽视了教学重点、难点的解决;课件应该是内容与形式高度统一,教师在设计语文课件时应把重心放在教学重点、难点及突破方法的推敲上,尽量少用与教学内容无关的图像、声音等。教师不仅要把多媒体课件做漂亮,而且还应知道用课件解决了教学中的什么重难点,辅助教学辅助在何处。当然,运用“拿来主义”借鉴别人好的课件本无可厚非,但运用他人的课件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甄别,看课件是否与自己的授课相适应,然后进行修改加工,修改加工好的课件一定要和教材内容密切联系,和自己的课堂教学相适应,不可牵强附会。语文教师最好根据需要自己制作多媒体课件,而不要见人家的课件精美,拿来就用。当然,制作课件要花大量的时间,但是制作课件的过程是熟悉教材、设计教法的过程,也是吃透教材、熟悉学生的备课过程。

三、把握适度原则,拒绝“满堂电”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课件有助于激发学生兴趣,有助于补充教学信息,有助于强化双边活动;因此,有些语文教师把课堂变成了“满堂电”,整节课从头到尾都使用课件,过分追求多媒体课件的全程效果。如此,教师在课堂上动动鼠标代替了板书,敲敲键盘代替了手势,影音播放代替了教师的讲解,教师成了操作员,学生成了观众。这是由于教师没搞清楚多媒体课件在课堂教学中的位置,过分依赖多媒体课件而忽视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其实,教师在课堂上过多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反而会分散学生的注意力,学生的无意注意越多,教学信息的传递过程受到的干扰也就越大,这很不利于学生的学习。

所以,多媒体课件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要讲求适度的原则。我们要摒弃多媒体课件运用中出现的主辅颠倒的现象,明确多媒体课件只是辅助教学的一种工具,而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完成教学计划才是根本。只有适度地运用多媒体课件,才能提高学生学习兴趣,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在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根据需要运用多媒体课件,不求多,但求精。

语文教师在运用多媒体课件的同时,一定要注意不能完全摒弃优秀的传统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的一口风趣得体、文采飞扬的话语,一手工整大方、秀丽端庄的粉笔字,一段声情并茂、声色俱佳的论述,更能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因此,语文教师在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同时,千万不能忽视自身综合素质的提高。只有做到现代信息技术与传统教学方式相结合,教学才能相得益彰,达到优势互补。

语文课堂中,授业解惑可以靠多媒体,但点燃学生心灵的火种却需要教师的情与爱。课堂上的动态交流,不仅仅是知识的流动,还有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情感流动。教师往往通过一个眼神、一个动作、一句话就能与学生达到心与心的沟通交流。在我们的语文课堂里,师生面对面的情感交流,教师人格魅力的感染熏陶等人文环境是任何精美的多媒体课件难以替代的。

篇8

――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巧用课件进行有效教学

语文是一门内涵极丰富、主体感极强的学科。语文课堂教学也是一门立体式艺术。传统的语文观认为语文只是文字的组合,因而只须注解文字,体悟内涵即可。传统的语文教师也只凭着一支粉笔、几幅图画就能驰骋于三尺讲台之上,一堂堂精彩的语文课就这样产生于平凡的粉笔和寻常的课本中,农村尤甚。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对语文课的要求日渐提高,对人才的要求也越趋全面,我们不能再墨守成规。于是,语文课件教学成为时尚也是必然。它能够把大量直观材料展现在学生面前,能呈现事物发生发展变化的全过程,使教学中空间、抽象、费解的概念变得具体、直观、易理解。而且它还能将教学内容与学生有机地结合起来,达到声、画交融,给学生创造交际的氛围,加强语言信息刺激,引发学生思维的欲望。

一、巧用语文课件激发学生参与学习的兴趣和热情

创设一种使学生主体参与,兴趣浓厚的课堂教学氛围,是唤起和增强学生主体参与意识的前提和保障,也是培养提高学生独立思考的先决条件。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兴趣,学生主体参与的活动将是勉强的。学生的学习兴趣对激发他们的学习动机,调动学习积极性起决定作用,一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能唤起他们的探索精神和求知欲望。

二、巧用语文课件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

语文的学习过程实际上就是学生借助自己的智慧努力探索,不断建构的过程,是一个需要学生的理智和思维参与的过程。教学中必须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道德认识的理解,促进道德内化。如在教学《恐龙》一课时,由于恐龙已经绝种,我也不可能带学生到博物馆参观恐龙的化石,单凭学生看书中的插图,根本就不可能对恐龙的特点有清晰的认识。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让抽象的要领更加具体形象化,我在课前就布置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自已查找有关这篇课文的资料。另一方面,我从网络上下载了有关恐龙的图片和动画。当学生看到这清晰的画面,他们便会不由自主地感受到恐龙的神秘。我在设计语文课件时,充分考虑了学生们主体地位,课文内容中的图片以学生的需求而点击出现,可谓时机适当,让学生观察画面谈感受,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发言也非常踊跃,他们纷纷谈了自己对恐龙的认识,并把自己课前找到的资料都派上用场。通过学习,学生不但能充分想象到当时地球的环境、提高对恐龙的认识,拓展了视野,还能真正感受到语文课件的作用之大。

三、巧用语文课件拓宽学生参与学习的材料和内容

课题实验的不断推进,使互联网技术应用于教育实践,步入语文课堂,也把学生吸纳到网络技术应用的行列中。利用语文课件教学与传统课堂教学相比,表现出资源的丰富性、共享性,教学活动的交互性、协作性等特点,它打破了学生只能在学校听老师讲课学习的单一局面,大大丰富了学习和教学模式。网络技术步入语文课堂,一改以往的粉笔、黑板,单纯的口授教学方法,使课堂中教师变主导者为组织者,师生关系变成了教学互动的双向活动。

山不是山,水不是水

――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的弊端

世间万事万物皆具有两面性,有利必有弊。在看到语文课件众多优点的同时,还应看到它的缺点。

一、限制了思维想象的空间

课件能给语文教学带来直观和生动的“画面式”教学方法,但是对于语文课而言,不是任何时候都需要,都能够用语文课件来“形象生动”一下的。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培养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这种能力主要指那种“由近及远,以所见知所不见”的想象能力。文字在每个个体的大脑中所“撑起”的形象,是文字之外的手段所不能替代的。中国文字博大精深,它带给学生的是无限的想象空间。探究语言的过程就是理解和感悟的过程。课堂上老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感悟文采,感悟其深意,体会其意境,学生在脑海里进行再思索再创造,于是就有了自己的体会和认识。这就培养了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如果老师用语文课件把自己或他人的感悟用画面、音乐直观地呈现在学生面前,以为这是在帮助学生理解,殊不知老师这种教学是把自己的意志和理解强加到学生的思维当中,使学生省去了思维活动的感悟过程。说到底,这只是一种变相的填鸭式教育。语言文学吸引人的地方,在于它有一定的模糊性,有广阔的思维和想象空间,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莱特”。因此,我们尽可以利用课件来营造气氛,唤起情感,引导想象,但决不能用屏幕、画面这种虚拟的想象代替文字的意境。文字的想象远远大于屏幕。仅仅借直观手段来组织教学,对学生思考力、想象力、联想力的发展有很大的限制。

二、忽视了学生的语感培养

汉语教学的规律告诉我们:语文能力的培养必须通过传统的“咬文嚼字”的方式来实现。如“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包含的诗意,只可“意会”,是很难用声音和画面来表现的。所以传统语文教学强调“书不尽言,言不尽意”这一点。朱熹提了“涵泳”的读书方法,强调通过“诵读”,读出“情”、悟出“理”,把无声的文字变成有声的语言,再现作品的意境美和形式美,从而深刻体会文章的文意、文思、文气,培养“语感”。所谓“语感”是一种近乎直觉的语言感知和表述能力,是一种语言经验的反映。作为语言经验的这种“语感”的习得,当然得通过反复的语言实践来实现。语文课不是政治课,也不是艺术欣赏课,它和数、理、化等别的科学也不同。其它学科,师生双方主要是在课上研究语言媒体所承载着的各种知识信息,而语文则是研究承载各种信息的语言媒体本身,研究语言媒体的组合规律,语文教学的终极任务是培养学生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语文课的主要媒介只能是传统的语言文字。

语文课件中的声、像、画永远替代替代不了教材、文章以及师生双方的语言交流。课堂上学生读书的时间越来越少,读书声越来越稀小, 以前的那种书声琅琅的语文课堂在现在的语文课件辅助教学的冲击下似已呈日薄西山之势。

三、淡化语文课堂上师生情感的交流

课堂教学的精妙在于艺术性地激发学生的情趣,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使其产生顿悟,迸发出创造性的思维火花,而不是把预先设计的教案表演得如何淋漓尽致。纵观教育名家的实践操作,无不体现一个“活”字,表现出非常高妙的教学机智和导控艺术。即教师的导控、学生的学思,不断优化重组,形成重心始终在学生的动态调控。滥用语文课件手段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课堂师生之间的交流。每个有经验的教师都能从学生的眼神和面部表情接收信息,然后做出相应的反应;而学生也可以从教师的面部表情和手势得到鼓励,受到启发。这种交流是无声却必不可少的。教师手不离鼠标,学生眼不离屏幕就隔断了这种无声的交流,课堂上的“人气”。师生面对面教学相长的热烈与融洽的交流气氛大减。

山还是山,水还是水

――在农村语文课堂教学中使用课件拒绝“东施效颦”

篇9

众所周知,课件设计完全是预设的,如果教师完全依照课件内容亦步亦趋组织教学,就可能扼杀课堂的生成问题。播放课件的目的本在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而扼杀课堂生成问题,就扼杀了学生的求知欲,其结果与播放课件的初衷背道而驰。有的老师上课,一心惦记的是课件的播放要衔接无缝,而忽略了学生活动的精心设计,学生活动成了一种点缀,成了一种走程序的方式,教师并没有用心倾听学生发言。在他们看来,课件才是课堂的精华,课件播放出破绽是“硬伤”,学生活动设计不充分、不科学只是细节问题。这种用课件代替师生交流、用点鼠标代替倾听的课堂,其实是抹杀了教师的主导作用,扼杀了语文课堂中语言的艺术。

在多媒体教学使用初期,个别教学缺乏艺术的老师,为了能使学生回答问题的答案与课件内容一模一样,他们就把学生当成了“套出答案”的道具,一直让学生答到与课件的“标准答案”完全一致为止,简直就是摧残学生的个性思维。随着多媒体教学的广泛推广,老师们都意识到了课件“标准答案”的危害性,对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采用了只问不答的方式,试图避免出现这种“套答案”的尴尬局面。但是如果在课堂教学中出现重要的生成问题怎么办?教师无法当场更改课件内容,只能借助于黑板板书,这样一来出现了“两个中心”——一个以屏幕为中心,一个以黑板为中心。这种现象极易分散学生的注意力。

而且,过分依赖课件教学的老师,长期以往容易弱化甚至丧失板书的能力。一堂好的语文课应该有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它不仅是老师和学生对课文提纲挈领的分析,也是文章主要内容的高度概括,同时还是教师对文本阅读理解与学生对文本理解的思想碰撞的火花。一个好的板书设计应该是一堂课中教师和学生智慧的创造性体现。况且,教师优美的板书对学生也是一种书法的欣赏与艺术的熏陶。板书的这些优点不是课堂课件能展示出来的。

再且,长期依赖多媒体课件,容易使师生产生浮躁的心理。老师依赖于课件,不潜心研究文本,忽视对文本深入的解读,缺乏独到的见解;学生依赖于课件,对老师提出的问题也不愿进行深入思考,因为他们知道:只等教师鼠标一点,更正确的答案就会出现在大屏幕上,用不着自己劳神费力想答案。遇到考试可能要考查的问题,于是教师强调,学生做做笔记。这样一种浮躁的心态、这种“只管结果不管过程”的被动学习,虽然有可能提高考试分数,但是很难激起思想碰撞的火花,语文教学也就失去了生命力。

篇10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6)22―0061―01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充分发挥本课程的优势,促进学生整体素质的提高”,真正做到把这三维目标有机地统一起来。语文教学不单是传授知识的过程,更重要的是情感交流的过程,而良好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教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在运用多媒体进行语文教学时,要根据语文学科本身的特点,把握好课件适合的切入点,防止课件成了“教案搬家”,教师成了“放映员”。同时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留有足够的时间与学生进行交流,共同探讨。课堂上师生之间相互交往,无形之中教师的人格魅力就会对学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让学生感受到一种友好、和谐的情感态度和体验,有利于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一、多种资源各尽其用

在教学中教师不要过分依赖网络资源而忽视其他教学资源的利用。根据教学内容和任务,多开展一些课外活动,引导学生领略大自然,深入社会生活环境,参观名胜古迹、纪念馆、博物馆等,以获得真实的感知,拓展学生丰富的想象空间。要指导学生善于利用图书馆,查阅图书、报纸、杂志,以获取更加丰富的学习资源。在重视合理利用网络资源的同时,我们不能只局限于网络资源,不能片面地认为只有网络资源才是唯一的资源或最好的资源。

二、课件制作便捷、适用

对于语文课件的制作,首先必须为实现语文课的教学目标服务,这是走出语文课件制作误区的关键。课件应该根据语文教学目的和内容来选取与课文相应的音像、图片资料等,充分挖掘语言文字的丰富内涵,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想象和联想,引导他们透过语言文字这一“思维外壳”去接受作者的审美经验,感知形象,体会情味,领悟理趣。其次,要让更多的一线语文教师自身参与到课件制作中,开发和研制出更多的优秀课件资源,这样更能切合教师教学的实际需要。第三,课件制作技术含量不要太高,操作起来应方便、简捷,师生都能根据提示使用课件,随时可改。第四,在课件的设计中要充分体现教师和学生的个性,不仅强调人机交互,而且要突出学生主动参与,强调人机交互,使学生在不同时空范围内能够协作学习,切实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然而,再优秀的课件也只能适用于某一特定的教学情境,同一课件也很难被不同的教师应用于各自不同教学的环境中。因此我们更应注重做好信息资源的收集工作,把大量的学习资料与信息收集、整理出来,并把它们放在一个工作平台上,由教师和学生根据教学需要和实际情况,自己随意地加以组合运用。

三、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

在运用信息技术进行教学过程中,一方面要突出语文学科的特点。语文学科的第一要务是语言文字的学习和语文综合能力的训练。任何教学手段、形式都是为教学目标、教学任务服务的。如果在教学中过分强调信息技术带来的客观因素,而忽视了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具体目标,就会画蛇添足。因此应该根据教学的具体内容选择恰当的技术手段和表现形式,充分发挥多媒体的真正意义,以配合教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和教学目的,做到形式为内容服务;另一方面要充分发掘语言内涵,注重人文关怀。语文学科蕴藏着丰富的民族文化精神和人文内涵,加强对学生民族文化精神的弘扬、思想感情的陶冶、道德品质的培养,这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技术的优势,适时点拨,发掘语言文字蕴含于深层的内涵,使其在学生身上发挥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