频率响应范文

时间:2023-03-16 22:45: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频率响应,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频率响应

篇1

关键词 中波广播 电声指标 频率响应

中图分类号:TN838 文献标识码:A

发射机电声指标的好坏直接影响到节目的播出质量,频率响应作为中波广播发射机三大主要技术指标之一,对播出质量的影响非常明显。我台现现有多部上海明珠厂1KW PDM中波广播发射机,均作备机使用,在技术维护时,我们发现其中几部发射机的频率响应达不到国家广电总局规定的甲级标准,在音频高频区域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上升或下跌。为达到达到安全优质播出,我台技术人员根据以往工作经验对发射机的相关部位进行了多次调整,效果均不太理想。经过排查,我们考虑到是否与输入信号有关,因为信号输入端与发射机相距较远,音频信号又随着频率的变化在音频线上出现不同程度的衰减。我台发射机的信号输入端口与信号源间设有0-24dB桥型可变衰减器,如图1所示,其作用为调整输入电平,我们希望通过在这个输入衰减器上根据实际情况加接高频提升网络或高频切削网络,用以平衡在音频线上的幅频特性的变化,进而改善发射机的频率响应。

我们在维护时实测1395KHz备机的频率响应如表1所示。

可以看出,其频率响应从1000Hz时开始下降,到8000Hz时下降至-1.7dB,而我们通过调整发射机的内部结构时发现改善效果不明显,所以考虑到输入信号作用在输出回路的变化情况。对于在音频信号频率较高处频响下跌这一现象,我们应该在合适的部位加一高频提升网络,以改善频响效果,经过考虑,我们选择在信号源输入端桥式可变衰减器处加入该网络。如图1中所示,端口1、2为输入端,端口3、4为输出端,结合平时维护中的经验,我们采取试凑的方法,经过多次试验,在1、3端口间和2、4端口间分别加接一个0.01uF的电容,如图2所示。

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桥型不谐振式幅度均衡器,当发射机的频率响应的衰减随频率上升而增大时,均衡器却与之相反,其衰减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加接电容后再次测试发射机的频率响应,测试结果如表2所示。

由表2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加入高频提升网络,在高频1000-8000Hz频段得到了改善,低频范围内未发现明显影响,这样在整个频段内达到了甲级指标,信号在整个频段内衰减平稳,非线性失真和信噪比均有所改善。

我们在维护864KHz备机时实测其频率响应如表3所示。

可以看出,其频率响应从3000Hz时开始上升,在8000Hz时上升至2dB,且增大幅度较大。同样,我们通过调整发射机内部结构时发现改善效果不明显,但这部发射机的情况与上面所说的1395KHz备机不同,表1显示出的是频率响应在高音频区域是下跌的趋势,而表3显示出的是频率响应在高音频处于上升趋势。由于有上次改造1395KHz备机成功案例,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考虑应该在合适的部位加一高频切削网络。如上例情况类似,同样在信号输入端的桥式可变衰减器处加入此网络,通过采取试凑的方法,最终确定分别在衰减器的1、2端口间和3、4端口接接入0.022uF电容可较好地改善频率响应而不影响发射机其它电声指标,电路接法如图3所示,这样就组成了一个桥型不谐振式幅度均衡器,同样,当发射机频率响应的衰减随着频率升高时,均衡器的衰减与之相反,应该随着频率的增大而减小。再次测试发射发射机的频率响应,测试结果如表4所示。

从表4我们可以看出,通过加入高频切削网络,在3000~ 8000Hz频段内频率响应得到了改善,而低频部分基本未受影响,发射机在整个频段内也达到了甲级指标,非线性失真和信噪比也均有所改善。

通过以上措施,对我台另几部1KW发射机的信号输入端进行了系统的改进,改进后各发射机的频响均有所改善,通过半年来的实际运行,经过多次技术指标测试,各电声指标也均稳定在甲级范围内,各发射机的工作状态稳定,听众反映播音效果良好,取得了满意的效果。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频率响应分析法;低电压短路阻抗法;变压器绕组变形

中图分类号: TM4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引言

变压器是电力系统中的关键设备,供电的安全直接取决于变压器的运行。因此,在对变压器运输及安装过程中出现的绕组变形进行检测势在必行。本文基于频率响应分析法及低电压短路阻抗法的测试原理的分析,进一步对检测变压器绕组变形的意义作了相应的阐述,从而对变压器绕组变形部位能够准确的分析及判断。

频率响应法的测试原理

最初于1978年由E P Dick与C C Erven引进的频率响应分析法[1]。其基本测试原理是结合变压器各个绕组的幅频响应的特性,进行分析检测,并对检测出的结果再进行纵横两向的比较,依据其幅频响应特性的变化程度,判断变压器绕组变形的情况。对于单入单出线性不变的无源网络,其响应特性反映在频率域上可用传递函数H(jω)进行描述。变压器绕组主要是由线性的电阻、电感及电容等参数组成无源线性两端口网络。在检测时,变压器绕组变形后,其网络相应的参数也会发生改变,其H(jω)也会随之而改变。因此,要反复通过两次的测试的H(jω),才能真正判断出变压器绕组的状态情况。

频率响应法具体的测试方法是:首先将1-1000kHz范围内的稳定正弦波扫频信号,施加在被测试变压器的一端,同时对其电压幅值及相角进行相应的记录,经过处理便能够得到被测试的变压器其中一组频响曲线。最后只要通过前后反复两次的测试结果进行对比,判断变压器绕组是否变形。在正常的频响图谱中,包含着多个明显的波峰及波谷,实践证明,波峰波谷的分布位置及数量变化对绕组变形的分析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低频段时(1-100kHz),波峰波谷的变化,反映出的是绕组的整体变形状况,其中又包括了电感的变化,匝间或饼间是否短路的状况。中频段时(100-500kHz),波峰波谷的变化,代表的是绕组局部变形的状况,其中又包括了电容和电感的改变。高频段时(>500kHz),波峰波谷的变化,代表的是绕组整移的变化情况,其中又包括了绕组对地电容的改变。

低电压短路阻抗的测试原理

低电压短路阻抗法即是利用工频电压下变压器绕组的短路阻抗及漏抗情况,对绕组的移位变形及匝间开路短路进行的反映方法。最早应用于变压器绕组变形检测的方法即是低电压短路阻抗法,其原理是利用离线测量绕组的阻抗并观察其变化对变压器变形情况进行判断的方法[2]。在进行低电压短路阻抗测试的过程中,通常有两种方法适用:三相等效测试法及单相测试法。一般情况下,针对是三相的变压器,可以通过三相等效测试法直接计算出三相短路阻抗的平均值,并且做好其与铭牌值之间的比较记录。一旦需要对每相的短路阻抗进一步的检测,则需要利用单相测试法进行相间比较。

对于低电压短路阻抗测试原理的掌握,首先得了解变压器短路的状况及组成。变压器短路的阻抗是在负载阻抗等于0或负载电流为额定值的情况下,变压器的内部等效阻抗。变压器的短路阻抗主要分为电阻和漏电抗两部分,一般来说,变压器绕组的电阻小于漏电抗。而变压器的漏电抗又可分为纵横两向部分,且横向漏电抗小于纵向漏电抗。但两者皆是取决于绕组的几何尺寸及相互位置,换句话来说,变压器的短路阻抗在一定的工作频率下,是取决于绕组结构的。其结构的变化也会影响短路阻抗值的变化,因此,为能更准确的检测绕组的变形状况,可以按照短路前后的阻抗值比较判断。如短路前后阻抗值小,则变压器绕组无变形,反之,变压器绕组有明显的变形状况。

检测变压器绕组变形的意义

变压器作为电力系统中重要的设备,对供电的安全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因此对变压器绕组的变形状况进行检测,意义重大。首先得确认变压器在什么情况下会出现绕组变形的情况:在运输或安装变压器的过程中,可能会因为冲撞或运行中短路等情况,会导致变压器绕组变形的发生。而这些变形的发生均会给绕组的绝缘及机械强度造成一定程度上的影响。目前,国内外对变压器绕组的变形情况进行检测最常用的方法有:频率响应分析法、低电压短路阻抗法及低压脉冲法等。

检测变压器绕组变形对于电力变压器因外部短路故障造成的损坏事故,有一定程度上的降低效果。

检测变压器绕组变形能够及时发现变压器的事故隐患,从而避免突发事故的发生,进而为变压器运行的安全可靠性提供了良好的保障。

检测变压器绕组变形能够准确的判断变压器绕组变形的严重程度,进而能够及时给予补救措施及办法。

变压器绕组变形部位的分析与判断

某变电站#1主变,型号为HTSFPZ-12500/35;出厂日期为2004年7月出厂;故障发生后,检修部门对该变压器进行了频率响应分析及低电压短路阻抗法。

4.1频率响应分析法

变压器故障后对其进行了常规的电气试验项目检查、本体油样色谱分析及绕组变形测试,检查结果证明其电气试验并未发现异常,本体油样色谱中的C2H2和CO2的含量有所升高,其他的指标含量均属正常。但经过频率响应分析法进行检测时发现在低压绕组的频谱图中,B相与A、C相的低压频率发生了不一致的情况,根据图谱中的情况可以得知,B相绕组相对于A、C相在中频处发生了一定的偏移,这也证明了B相绕组发生了明显的局部变形。如图1所示。

4.2低电压短路阻抗法

测量单相低电压短路阻抗,高压对低压绕组三相短路阻抗值分别为37.88Ω、53.05Ω、37.66Ω,相间最大偏差达到37.1%,明显超标。该变高压至低压绕组相对的阻抗电压,三相铭牌值为9.76%,测试值为10.88%,与铭牌值偏差了11.64%。实验结果表明了B相绕组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形。

结语

随着目前国内外变压器故障率的提高,其变压器绕组的变形检测也变得愈发重要。对变压器的绕组变形情况的检测,能够有效的防止故障的发生,并且及时有效的促进供电器的正常运行。因此,本文即是基于频率响应分析法及低电压短路阻抗法的测试原理的分析,进一步对检测变压器绕组变形的意义作了相应的阐述,并结合实际案例,分析了变压器绕组变形状况的频率响应分析法及低电压短路阻抗法的结果,进而确定只有将频率响应分析法与低电压短路阻抗法相结合,才对变压器绕组变形部位能够准确的分析及判断。

参考文献:

[1] 郭秉义,齐平生,赵长青,李俊平.频率响应法结合短路阻抗法诊断变压器绕组变形状况的实践[J].内蒙古电力技术,2010(05).

篇3

【关键词】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购买意向

一、引言

1990年我国正式宣布发展绿色食品,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果。但由于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不够,绿色食品的发展潜力巨大。对于绿色食品企业而言,真正树立以客户为导向的营销理念,研究和分析绿色食品消费者行为,准确了解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综合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制定有效的营销战略显得尤为重要。

二、影响消费者购买的因素分析

本文所用数据来源于2011年7月针对青岛市的350个消费者所进行的问卷调查。共回收调查问卷311份,剔除部分无效问卷,剔除标准是删除超出选项范围的问卷,得到有效问卷238份。

(一)模型的建立和变量选择

因子分析模型:

首先确认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

KMO=0.699,Sig=0.000.05

说明关于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数据适合做因子分析。

对消费者的购买信心作因子分析(抽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前5个主成分对方差的贡献率已达到55.838%,可见最多抽取5个主成分作为因素,就足以概括数据的特征。

Factor1的下属变量为:花时间精力比较,了解厂家信息,花时间搜索信息,了解销售商的承诺,了解绿色食品的口碑。总含义为:信息比较因素。Factor2的下属变量为:免费样品,小包装品,退货/退款保证品。总含义为:产品保证因素。Factor3的下属变量为:推荐品牌,广告品牌,促销品牌。总含义为:品牌推广因素。Factor4的下属变量为:高信誉度超市购买,购买过去使用且满意产品,检测合格品。总含义为:信誉因素。Factor5的下属变量为:昂贵绿色食品,品牌食品,畅销品牌。总含义为:品牌信任因素。

(二)结果的分析和检验

对不同性别1、年龄2、文化程度3、职业4、婚姻5、收入6和家庭人口数7消费者的购买信心的假设检验,因为各样本相互独立,期望和方差未知,所以此处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

1.假设:不同性别的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检验:因素1sig.0.05,未达到显著水平差异,表明不同性别消费者购买信心无明显差异。

2.假设:不同年龄的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检验:因素4的Sig.=0.0010.05,达到显著性水平差异,即不同年龄段的消费者在信誉因素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分析表明21岁以下消费者比其他年龄段消费者更倾向于采取信誉因素方面的措施较少购买风险,21-30岁和31-40岁比50岁以上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采取信誉因素方面的措施较少购买风险。

3.假设: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检验:可知,因素4的Sig.=0.0010.05,达到显著性水平差异,即不同文化程度的消费者在信誉因素上有显著差异,通过多重比较分析表明大学本科/专科的消费者比大学本科/专科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采取信誉因素方面的措施较少购买风险。

4.假设:不同婚姻状况的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检验:因素1的Sig.=0.038和因素4的Sig.=0.001均小于0.05,达到显著性水平差异,即不同婚姻状况的消费者在信息比较因素和信誉因素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通过多重分析比较表明未婚的消费者比已婚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采取信誉因素方面的措施较少购买风险。

5.假设:不同职业的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检验:sig.0.05,未达到显著水平差异,表明不同职业的消费者购买信心无明显差异。

6.假设:不同收入的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检验:sig.0.05,未达到显著水平差异,表明不同收入的消费者在购买信心上无明显差异。

7.假设:不同家庭人口数的消费者购买信心的期望值相等。

检验:因素2的Sig.=0.21因素4的Sig.=0.012均小于0.05,达到显著性水平差异,即不同家庭人口数的消费者在产品保证因素和信誉因素上有显著差异,进一步进行多重分析:家庭人口数为4的消费者比家庭人口数为3或少于3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采取产品保证因素来减少购买风险。家庭人口数为4和5人以上的消费者比家庭人口数在3人以下颌3人的消费者更倾向于采取信誉因素来减少购买风险。

(三)模型的评价

因子分析法是从研究变量内部相关的依赖关系出发,把一些具有错综复杂关系的变量归结为少数几个综合因子的一种多变量统计分析方法。对于所研究的问题就是试图用最少个数的不可测的所谓公共因子的线性函数与特殊因子之和来描述原来观测的每一分量。

优点:抽取的因子能够比较全面准确的概括数据特征。缺点:由于人力时间等限制,模型不够精准,还需进一步改善;由于笔者研究水平有限,理论不够充分,还需进一步分析。

三、结论和政策建议

通过前文的分析,可以得到如下结论:

第一,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认知水平较低,有百分之二十以上的消费者不能准确识别绿色食品的标志,有百分之四十以上的消费者不能准确判断绿色食品的标准。

第二,消费者对绿色食品的感知风险较高,即对绿色食品的质量和安全不信任。

第三,影响绿色食品购买意向的因素主要有消费者的年龄、受教育程度、婚姻状况、家庭人口数量、感知风险等。

下面为绿色食品企业提供以下指导性建议:

1.加大产品宣传力度

从前面的统计分析结果可以看出人们对绿色食品的认知很缺乏,并且大多数消费者担心产品的信息完整性与可靠性问题。鉴于此,企业应该加强对产品的宣传,包括产品的质量以及绿色食品的相关知识等,同时企业还应保证信息的可靠性与准确性坚决不做虚假宣传。

2.保证产品质量

质量是保证企业立于不败之地的根本,在绿色产品发展初期显得尤为重要,它是企业留住顾客的根本保障。

篇4

在国内近30家省级卫视当中,旅游卫视可谓是特点最为鲜明的,鲜明到“一剧两星”政策都影响不到这家省级卫视,旅游卫视认清自身定位,聚焦旅游产业在国人生活中扮演日益的重要角色。本文试图基于旅游卫视的特点去分析其对旅游资源开发造成的影响,并以此为角度提出促进旅游资源开发的政策建议。

一、旅游卫视频道对游资源开发的积极影响

1.旅游卫视在媒体旅游宣传方面具有权威性

旅游卫视是专业的旅游资讯宣传频道,面向特定收视群体,提供专业方向的资讯。旅游资源的宣传是一种宣传旅游产业的手段,电视本身具有公开性、全面性和权威性的特点,因此经过了电视这个媒介播出的信息带给观众的感觉同样是这样的。不同于人与人之间的传播,电视的传播还具有一定的迷惑性。个人之间旅游信息的传播根据个人经验的不同和受者感知的不同,使得信息具有了很强的主观性,缺少判断力。电视节目可以通过电视手段甚至电影的蒙太奇的手段的处理,将有用的信息传达给受众,在某种程度上,受众是被动接受的。在专业卫视对旅游产品解读之后,能激发受众的购买欲望,即对旅游地点的向往,这就使得本身想要去旅游却没有决定旅游地点的受众获得了有用的信息,同时对旅游地区是一种宣传作用。电视传播的广泛性对于旅游资源的开发作用不言而喻。

2.旅游卫视是很好的旅游资源整合平台

旅游卫视不仅与中视传媒这家由中央电视台控股的上市公司密切合作,并且持续地与北京汇融酒店管理有限公司等达成协议,建立了合作的关系,为开发中国旅游市场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实质上,在中国经济发展到今天,无论是哪个行业信息的整合和资源的共享都是必然的趋势。掌握了有效的信息就意味着掌握了市场的动态,掌握了消费者的需求。

二、旅游卫视频道对游资源开发的消极影响

1.宣传的旅游资源种类单一,无法满足个性化需求

旅游卫视作为一个大众获取知识的平台,即使所传播的知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却无法保证其传递的准确性。在信息发达的今天,到处都充斥着虚假的信息。因为旅游卫视的制作者是单一的,但是受众是多元的,这就导致信息对于个体的接收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性,导致信息无法满足每个人的需求。比如最简单的对于一个旅游目的地的介绍,节目的制作是制作者思想的体现,具有单一性和强制性,接受者可能不能获得想要知道的信息。而在于介绍旅游目的地的导游的沟通过程中,可以通过语言的互动获取想要的知识,或者是通过旅行社工作人员的介绍获取所需的信息。这是旅游卫视在旅游资源开发中凸显的短板。

2.旅游宣传存在失真及反差现象

电视作为一种最具有影响力的广告宣传方式之一,通过其声音、图像、色彩、动感的本体性的功能,为受众营造了一种旅游目的地梦幻般或者是神奇般的感觉,这一切取决于电视特点的重要性。但是这种直观、生动的体现方式介入了太多的人为因素,包括电视台编导的设计,录音师的修饰,剪辑师的后期等等一系列电视节目包装技术,因此这种画面感的产物是具有相当的迷惑性的。受众对于这种产物又缺少抵抗力和分辨率,因此当受众实实在在在旅游目的地的时候,会有一种上当受骗的感觉,找不到电视画面中存在的景象,造成巨大的心理反差。不利于旅游品牌形象的持久树立。

三、对旅游卫视更好的打造旅游品牌传播平台的建议

1.旅游宣传力求真实可信,发挥媒体本身的宣传作用

作为一家媒体来说,虽然是一个宣传的工具。但是要具有强烈的客观性,如果媒体都能被社会的一些势力控制,那么将失去其作为宣传工具的作用,在观众心中也将失去地位。为了中国电视行业的发展,需要旅游卫视做一家有良心的媒体。就算是做广告,也要避免过分夸大,呈现出真实的场景才是必要的。如果想要旅游卫视获得持续的发展,虚假的旅游广告可能会像蝴蝶效应一样对旅游卫视造成致命的打击。虽然旅游动机是可变的,也不能因为短暂的利益而去损害旅游卫视长时间努力建立起来的荣誉。对于一家电视台的发展来说,观众口中的好口碑胜于一切。因此广告宣传一定要诚信和诚心去赢得观众的口碑,进而赢得旅游产业发展的机会。

2.增强旅游卫视作为一家电视台的竞争能力

有些网站也有相应的旅游板块,但是相比于旅游卫视的投入一定是少之又少的。因为一家大型网站的运营,需要从电视剧、电影、微视频、综艺等等众多方面去完善,无法对所有的领域做到时刻的发展与关心。这就为旅游卫视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如果想让更多的观众认可旅游卫视,更重要的旅游卫视要利用现有的资源,努力扩展自己的业务,在节目制作上学习欧美先进的制作方法,提高节目的制作水平,为观众呈现出更丰富的节目内容。创新对于旅游卫视的发展同样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创新才能赢得不断的发展。

3.重视节目中的人文情感

篇5

【关键字】影视 拍摄地 旅游 促进

【中图分类号】F59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5)18-0067-02

近年来,我国电影发生着重大变革,特别是上海等几个城市取得影片自审权、电影分级制出台等一些列政策的放开,中国电影迎来的发展的春天。同时,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产生了对休闲生活的更高要求,作为第三产业的旅游业近年来也发展迅速。时代赋予了电影和旅游结合发展的契机,一个新兴行业――电影旅游业应运而生。

一、影视旅游的概念

电影旅游,国外又称“电影引致旅游”体现了电影与旅游的密切联系。通过向观众展示目的地的特点和魅力,电影作品可以影响个体的旅游偏好和目的地的选择。目前,国内专家认为:电影旅游是一种刚起步的旅游形式,它结合电影中所拍摄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进行针对性宣传和线路设计,是目前常规旅游形式的深化,也是一种特色旅游活动产品。这里所说的电影旅游,是指为满足电影爱好者对影片中的景点和兴趣与需要,影视旅游以优秀影视作品为核心吸引物开发组织的一种电影专题旅游活动。有专家收集了12部知名的美国电影资料,以它们放映前的10年期间和放映后的5年期间拍摄地游客接待量为样本进行研究,发现影片对拍摄地旅游的影响至少历史4年。

二、影视作品引发旅游者心理动机

通过观看电影,人们会对影片中美丽的风光和独特的文化习俗,以及人、物、故事产生一定的兴趣和情感,当这些情感都起到积极作用时,加上时间的允许,经济的允许,人们就会对拍摄地产生旅游的动机,从而引发旅游活动。通过现实实景的体验引发对电影的回味,进一步领会作品的意义。因此,人们到电影拍摄地去旅游是一种重要的心理需要。携程旅游网曾对2500余名旅游爱好者进行调查,其中超过四成的人会因为喜欢某部影视作品,而专程去相关外景地旅游。

三、分析影视作品对旅游地旅游发展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提高了景区的知名度,增加了旅游人数

电影《非诚勿扰2》有2/3的景取自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自电影上映后,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从一个默默无闻和新景区一跃成为海南省乃至全国最受欢迎的景区之一。影片中男女主人公牵手走过的168米长的过江龙索桥,春节期间由于游客数量太多,采取分批限量通过,以保证游客的安全。2010年春节黄金周,三亚亚龙湾热带天堂森林公园接待游客不足四万人次,电影上映后的2011年春节,景区游客接待量猛增到八万六千多人次。影片中葛优和舒淇试婚的鸟巢酒店西区蜜月房以优美的环境、浪漫的情调在春节期间预订全满,销售均达到1.6万左右。2013年春节公园景区接待量达9万多人次,同比增长30%。景区内停车场全部挺慢,周边村民将自家庭院整理成停车场,用来接待爆满的游客。

2012年徐铮导演的喜剧片《泰濉酚露12.6亿元票房,同时使泰国游更加爆棚。同年1―11月份统计数字表明来自中国的游客高达252万人,超过同期56%,大量增加的中国游客使得泰国的华语导游出现严重短缺。2013年3月泰国总理英拉在总理府借鉴了徐铮和电影组工作人员,感谢影片对泰国旅游的宣传,更盛情邀请中国其他电影制片人和导演赴泰国取景,并承诺泰国政府将提供相关便利。

2、增加了旅游地感知,提高了旅游景区的吸引力。

影视作品是一种经过想象结合故事情节、影像背景等多种元素创作出来的艺术作品,包含着大量的关于故事发生地的各种信息,人们在观看影视剧时,容易沉浸在故事的影像世界中,自此局中的信息就潜移默化地进去人们脑海,使人们对旅游地产生新的认知。

一部《茜茜公主》掀起国内外游客去奥地利的热情。电影中,公主老家的取景地设在了萨尔斯堡的福寿城堡,其中不可不提美泉宫。人们对美泉宫的印象完全来自于《茜茜公主》这部电影,魅力的公主住在美丽的宫殿,是个童话般的地方。马车、王子公主,加上一些留声机播放的歌剧选段,洛可可式或巴洛克式、东方古典式、日本式的房间,精致华丽的宫殿,置身其中,就像回到了几百年前他们生活的年代,有一种闯进童话世界般的感觉。改革开放初期引进的另一部以阿尔卑斯山明媚风光为背景的电影《音乐之声》同样也以福寿城堡为背景,因此奠定了国内外人士对这里的向往之情。

2、带动拍摄地地区经济增长,扩大了旅游就业

影视旅游对拍摄地产生间接经济联动效益。影视城的建设可以带动一大批与影视相关的产业发展。影视剧组的进入,带动了当地的旅游,带火了一些相关产业如群众演员、道具出租、戏服制作、专业制景等。旅游者大量涌入也带来了巨大的资金流、物流、信息流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例如:浙江新昌影视基地兴起后,兴昌县宾馆餐饮业迅速发展,新建、扩建、改建宾馆,提升宾馆档次已经成为一股热潮。目前新昌县城已有星级宾馆11家,其中三星级4家,二星级7家,星级饭店的客房出租率达70%以上。

山西《乔家大院》开播后,3月份乔家大院共接待游客3.8万人次,门票收入比去年同期增长了近3倍。2006年乔家大院仅门票这一项,就突破3000余万元,旅游人次突破100余万。乔家大院红火起来后,大院成了乔家堡人的“金饭碗”,为当地很多人解决了就业问题。据悉,有些当地人成为群众演员,一些年轻姑娘担当起乔家大院的宣讲任务,同时在大院周围摆设小摊小店,专门经营一些民间手工艺品。众多游客的到来,带动了周边地区的住宿业和餐饮业,带动了周边地区的经济增长。

(二)消极影响

1、影视拍摄对自然景观的破坏

近年来,在拍摄过程中破坏自然景观的现象愈演愈烈。好莱坞影片《海滩》在泰国普吉岛拍摄时,曾因破坏海滩生态系统被当地环保主义者告上法院;2004年《神雕侠侣》剧组在九寨沟拍摄时,破坏了神仙池钙化堤、珍珠滩植被。当这些影视剧如期上映,经济效益滚滚而来时,不少千百年来形成的“天然影棚”却难以恢复“旧貌”。

2、给拍摄地景区带来垃圾污染和视觉污染

云南香格里拉“碧沽天池”原本是一块不为人知的世外桃源,在《无极》剧组来前,它有一池秀水,满山杜鹃。《无极》剧组因拍摄的需要,用沙石和树干填出了简陋的公路,在天池上海搭了一座木桥,同时被启用的“海棠精舍”一直无人拆除,成了一个与周边美景格格不入的“怪物”,这些人造钢架、破败木桥等给到此旅游的人产生视觉污染。在《无极》剧组撤离后,留下了遍地的饭盒、酒瓶、塑料袋。这些垃圾代替了原本的杜鹃花海。

目前为了强大的视觉冲击,导演屡屡将自然景区作为拍摄地的原因。再加上自己发电、车辆运输、搭建布景,一次拍摄下来如果没有事先规划与及时清理,对自然风貌的破坏可想而知。

3、让旅游地陷入定型危机

一部成功的影视作品能在很大程度上拍摄地的知名度,但如果单一依赖影视剧,忽略当地的文化和民俗资源的开发,就会得不偿失,乔家大院因《大红灯笼高高挂》进入人们视野,电影中的大红灯笼也是深入人心。现在乔家大院到处挂满灯笼,甚至附近大院也跟着挂上了灯笼,殊不知这并不是当地的习俗。

4、当地居民生活困扰

随着签证办理的便利,人们去香港购物的需求越来越大,无论是代购还是游玩,都出现商场排长队购买的现象。导致商品供应不足,引起香港居民的不满情绪。

四、对拍摄地旅游发展的建议

1、政府宏观控制,避免外景地环境遭到破坏

在景区进行大规模拍摄,进行环境影响评估,由相关部门审核,科学引导拍摄,避免环境破坏事件发生,以达到双赢的目的。

2、营造影视氛围,增强游客参与性。

旅游者注重身心的放松和享受,希望在旅游中能够体现自我价值,把影视拍摄景区作为体验型旅游产品推出,制造出一个现实意外的虚拟世界,给旅游者一种置身其中的境界中的感觉,体现故事情节。

3、把握时机宣传促销

影视旅游时借助于影视的推动力发展起来的旅游,一部影视剧对观众所产生的影响不是永久的,通常呈上升后又下降趋势的抛物线。所以,拍摄地经营者要适时出击,在紧随该影视剧播放后的文化流行期大力推广,得到最佳投入产出效果。

参考文献:

[1]张建宏.推动影视旅游可持续发展[J].中国旅游报,2006.11.

[2]潘丽丽.影视拍摄对外景地旅游发展的影响分析[J].经济地理,2005(6):928-932.

[3]隋春花.影视拍摄对旅游景区一个像的探讨[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29(7):77-80

篇6

投喂频率对子一代点篮子鱼生长的影响

投喂频率对子一代点篮子鱼摄食率、饵料系数的影响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从F1到F4,点篮子鱼的摄食率显著上升,但F4与F5组差异不显著(P>0.05)。相关性分析表明:点篮子鱼的饵料系数与投喂频率二者之间呈正相关,F5组饵料系数最高为1.96±0.060a。不同投喂频率对点篮子鱼子一代体成分的影响点篮子鱼体成分水分含量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下降,F1组水分含量最高为(69.68±1.133)%,显著高于其它各组;F4、F5水分含量显著低于F2、F3;且两者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灰分含量随着投喂频率的增加而显著下降,F1到F4组间下降显著(P<0.05),F4与F5组灰分含量差异不显著(P>0.05)。投喂频率增加对蛋白质含量无显著性影响(P>0.05)。脂肪含量随投喂频率增加而显著上升,F1到F4上升显著(P<0.05),F4与F5组脂肪含量不显著(P>0.05)。

讨论

篇7

关键词:国际贸易;绿色壁垒;农产品;贸易;影响

一、绿色壁垒的主要表现形式

1.绿色关税

绿色关税是绿色壁垒的最基本的表现形式,其主要内容是某些国家以保护环境为由,对外国一些影响生态环境的产品除需要征收正常的进出口货物关税外,还需要增收产品进口附加税。比如,早在几十年前,美国就已经开始对石油以及某些石油的衍生物征收环境进口附加税,用于治理和优化人类生活环境。

2.绿色技术标准

当今社会,随着国际经济贸易往来的不断频繁,不同国家都根据本国的具体发展情况制定了不同的绿色技术标准,并对进出口本国的产品严格按照此标准进行检查。然而,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其无论是在经济实力还是在科技实力等方面,都具有较大的优势,相应的其指定的绿色技术标准相比发展中国家或落后国家,就有很大的提升,对进口本国的贸易产品提出更高的要求和标准,这在一定程度上就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的产品无法进入发达国家的贸易市场,绿色壁垒就是在这种绿色技术标准超出基本水平或对各国的产品表现出不同标准的公平性时表现出来的。此外,近些年来,各国的绿色技术标准涉及到的产品越来越多,而且对于一些产品的标准也相应地提高了,其设计的国际贸易范围越来越广。

3.绿色包装

绿色包装是指对生态环境没有任何危害、节约资源、易于回收和降解的包装材料,这种包装的“绿色”体现在环境、人文、资源等多个方面,人们在使用的过程中不会对人类的健康产生任何的影响。近些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一直在致力于推广绿色包装,并通过相应的法律法规来提升其约束力,促进各国之间经济贸易的“绿色”进行。与普通包装相比,绿色包装的成本更高,高科技含量更高,但其对促进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作用。

二、我国农产品贸易遭遇绿色壁垒的原因

1.国际社会对食品安全以及环境保护的重视程度大大提升

随着国际社会经济水平的不断提升,人们对于生产生活中的食品安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经常出现的食品安全问题也促使人们加大了对食品安全问题的高度关注。相关管理监察部门对于农产品的化学成分含量的检查更加严格,并通过不断制定新的农产品检疫标准保证各国进出口产品的安全质量水平,这在一定程度上对发展中国家农产品贸易出口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各类农产品出口都必须严格按照相关标准进行检查,大大增加了各国遭遇绿色壁垒的几率。

2.出口农产品质量较低,达不到绿色产品要求

虽然我国一直处于农业生产大国的行列,但农产品的生产大部分都采用的传统的生产方式,而且生产过程中的卫生和健康安全往往得不到充分保证,比如在蔬菜种植的过程中对于农药、肥料使用尺度的控制还缺乏一定的管理,导致我国农产品生产缺乏必要的质量规范,农产品的整体质量得不到充分的保证,影响农产品的贸易出口。

3.出口农产品的产品结构和市场结构还不够合理

我国农产品的出口市场一般都集中在附近的国家,相比发达国家的出口市场相比,涉及范围还较小,出口量相对较少,这就导致我国政府对于农产品出口市场缺乏系统的管理,整个农产品出口市场结构还不够合理,对于各种突发状况的处理还不够完善,影响我国农产品的贸易出口,很有可能遭遇到绿色壁垒的影响。

三、绿色壁垒对我国农产品贸易的影响

1.影响出口及其成本

近些年来,随着国际贸易的不断频繁,各发达国家借助自身技术优势,不断对本国的绿色壁垒进行调整,提高对各类农产品的进口技术标准,借助立法手段制定农产品进出口新标准,大大削弱了出口国农产品的贸易竞争力,将出口国的产品拒之门外。这一措施不仅影响到出口国农产品的流通,而且也使得出口国农产品的出口成本大幅度提升,农产品的出口周期也相应增加,影响农产品出口企业的经济效益,长期下去必将削弱相关企业的出口竞争力。

2.对农产品质量安全产生影响

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进行制定和建设时,我们也不能忽视了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相关因素,而也只有全面地把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因素做一个归纳和总结,才有利于我们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建设有整体性的把握的规划。我们要从系统的视角对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的复杂性进行深刻理论解析,揭示我国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现状及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借鉴国外优秀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成果和经验,提出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的对策及意见。

四、对策建议

1.强化安全管理体系

我们应该看出我国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存在的不足,并从我国现有的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基本情况着手,分析国内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的共同特征,寻找国外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2.制定合适的政策

篇8

苋菜是苋科苋属1a生植物,又名米苋、赤苋、雁来红等,苋菜按其颜色分红苋、绿苋和红绿杂色3种。其营养价值丰富,并具有较好的医用价值[1]。我国医学认为,苋菜还是一种保健蔬菜[2]。另外,苋菜抗病虫能力强,是一种天然的无公害绿色食品[3]。海绿素原材料是来自大西洋海域中的天然海藻,呈现独特的海洋绿色,含天然海藻酸大于40g/L,富含螯合态微量元素以及氮、磷、钾等多种养分,是目前中国唯一的采用保护性工艺生产的无公害海藻类营养剂,对作物安全无毒,可迅速植物吸收,具有促根保苗、增强抗病、改善品质、增加产量等多重作用。在黄瓜、番茄、小麦、大豆、花生、葡萄等作物所做的试验表明,使用海藻肥可提高种子发芽率,促进根系发育和主茎的粗大,刺激根茎对土壤养分的吸收,对作物的产量、品质、保鲜以及抗病虫害方面均具有极大的作用[4-7]。在国外,海藻肥作为苗木、花卉、果树、农作物及草坪等的肥料广泛使用,南非、英国、新西兰是生产海藻肥最为成功的国家,每年都生产上千吨的海藻液体肥[8]。我国对海藻肥的研究比较晚,孙盈萍等[9]在棉花生产上试验表明,海绿素对棉花的生长发育具有促进作用,对棉花黄萎病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该试验研究海绿素在苋菜上的应用价值,以期为苋菜生产提供一定理论基础。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材料

供试材料为湛江伟坤牌尖叶白骨苋菜。海绿素由北京新禾丰农化资料有限公司提供,主要成分为天然海藻酸。天然海藻酸≥40g/L,富含纯天然植物源生长素、细胞分裂素、赤霉素等调节剂和海藻酸、维生素、低聚糖等植物活性因子。N+P2O5+K2O≥440g/L;Cu+Fe+Mn+Zn+B≥20g/L。

1.2试验方法

试验于广东海洋大学主校区后山基地进行。2009年7月1日播种,每个小区面积为2m2。采用条播方式,10cm×10cm的密度进行间苗。常规管理,选择1.20mL/L(处理1)、1.70mL/L(处理2)、2.20mL/L(处理3)3种浓度的海绿素分别在7月25日(播后25d)、7月30日(播后30d)、8月4日(播后35d)对苋菜进行叶面喷施,清水作为对照(CK)。分别在7月27日(播后27d)、8月1日(播后32d)、8月6日(播后37d)、8月9日(播后40d)取样测定指标,3次重复。

1.3项目测定

分别于播后27、32、37和40d取对照和其它处理的苋菜样品10株,利用游标卡尺在每株苋菜的真叶上面1cm处进行样品2个对立方向的植株茎的粗度测定。利用直尺从每株苋菜下端生根处开始到上端生长点处为止测量植株的株高。利用直尺测量每株苋菜叶片的最大长度(a)和最大宽度(b),并统计叶数(n)[10],计算叶面积。于播后40d,从各处理中各取有代表性的苋菜样品10株,利用电子天平称量样品的单株鲜重、地上部鲜重和地下部鲜重。烘干后称量单株干重、地上部干重和地下部干重。播后27、32、37和40d取功能叶,测定叶绿素含量[11]、可溶性蛋白含量[12]、可溶性糖含量[12]、维生素C含量[12]、氨基酸含量[12]、游离脯氨酸含量[12]和丙二醛含量[12]。

2结果与分析

2.1对植株茎粗的影响

由表1可知,播后27d,除处理1低于对照外,其它处理均高于对照,只有处理2与处理1及对照达到显著差异,其它无显著差异;播后32d,除处理3低于对照外,其它处理均高于对照,除处理2和处理3及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它处理与对照差异不显著;播后37d,各处理的茎粗均高于对照,处理间差异情况与播后27d类似。播后40d,各处理的茎粗均高于对照,只有处理1、处理2与对照达到显著性差异,处理中,只有处理2与处理3存在显著性差异。可见适宜浓度海绿素处理可增加苋菜的茎粗,并且在苋菜的不同生长发育期,其作用效应是有所不同的。

2.2对植株株高的影响

由表2可知,播后27d,除处理3与对照的株高相同外,其它处理的株高均高于对照,除处理2与对照、处理3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播后32d,各处理的株高均高于对照,处理2的株高最大,达到9.40cm,处理间差异情况与播后27d类似;播后37d,处理的株高均大于对照,处理2的株高最大,达到16.74cm,处理间差异情况与播后27d类似;播后40d,除处理3的株高低于对照外,其它处理均高于对照,只有处理2与对照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它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可见海绿素处理可增加苋菜的株高,并且在苋菜的不同生长发育期,其作用效应是有所不同的。

2.3对植株叶面积的影响

由表3可知,播后27d,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其中处理3的叶面积最大,对照次之,最小的是处理1;播后32d,各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处理1的叶面积最大,对照最小;播后37d,各处理的叶面积均高于对照,除处理2与其它处理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播后40d,各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处理2的叶面积最大。可见海绿素处理可增加苋菜的叶面积,以1.70mL/L增大效果最好。并且在苋菜的不同生长发育期,其作用效应是有所不同的。

2.4对植株叶片数的影响

由表4可知,播后27d,处理3的叶片数最高,处理2次之,处理1和对照相同,各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播后32d,处理2的叶片数最高,各处理的叶片数均高于对照,处理1、2与对照达到显著性差异,其它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播后37d,处理2的叶片数最高,除处理1、处理2与对照间和处理1、2与处理3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它无显著性差异;播后40d,处理2与其它处理均达到显著性差异,处理1与处理3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其它处理间无差异。可见海绿素处理可增加苋菜的叶片数,并且在苋菜的不同生长发育期,其作用效应是有所不同的。

2.5对苋菜单株鲜重和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的影响

由表5可知,各处理的单株鲜重均高于对照,其中处理2的单株鲜重最重,达到5.02g,处理1次之,处理3与对照相差不大,只有处理2与对照、处理3间达到显著性差异,其它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1.70mL/L浓度的海绿素增产效果最好。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的值只有处理2高于对照,处理2的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的值最大,达到10.90。处理2与其它处理、对照之间均达到了显著性差异,而其它处理间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过高或过低的浓度都会降低地上部鲜重/地下部鲜重的比值。

2.6对叶片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表6可知,播后27d,各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均高于对照;除处理1、2与对照达到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播后32d,只有处理3的叶绿素含量低于对照,处理2与对照、处理3间达到显著性差异,其它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播后37d,只有处理3的叶绿素含量低于对照,处理2与其它处理间均达到显著性差异,其它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播后40d,只有处理3的叶绿素含量低于对照,除处理1、2与对照间和处理1、2与处理3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处理间无差异。可见,适宜浓度海绿素可提高叶片叶绿素的含量,过高的浓度反而降低了叶片叶绿素的含量,在苋菜的不同生长发育期,其作用效应也是有所不同的。

2.7对苋菜叶片脯氨酸含量的影响

由图1可知,在苋菜生长发育过程中,3个浓度海绿素处理和对照的叶片脯氨酸含量变化趋势基本一致,脯氨酸含量先下降再逐渐上升,上升到一定高度后又下降。由表7可知,播后27d,各处理的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2的含量最大,达19.92μg/g,只有处理2与对照达到显著性差异,其它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播后32d,各处理的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1的含量最大,达22.55μg/g,除处理1、2与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处理间无差异;播后37d,各处理的脯氨酸含量均高于对照,处理2的含量最大,达到42.42μg/g,只有处理2与对照达到显著性差异,其它处理间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播后40d,只有处理3的脯氨酸含量低于对照,除处理2与对照、处理3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可见,海绿素处理可提高脯氨酸的含量,1.70mL/L海绿素效果最好,不同浓度处理在不同生育期,其作用效应有所不同。

2.8对苋菜叶片丙二醛含量的影响

由图2可知,在苋菜的生长过程中丙二醛的变化趋势是先上升,后缓慢下降,再急剧下降,最后基本保持不变。由表8可知,播后27d,只有处理2的丙二醛含量高于对照,处理2、对照与处理1、3达到显著性差异;播后32d,各处理的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除处理1与对照、处理1与处理3不存在显著性外,其它处理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播后37d,各处理的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各处理与对照均达到显著性差异,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播后40d,除处理1、2与对照间和处理1、2与处理3间存在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可见,海绿素处理可以降低苋菜丙二醛含量,不同浓度处理在不同生育期,其作用效应有所不同。

2.9对苋菜品质的影响

由表9可知,只有处理3的可溶性总糖含量低于对照,除处理2与对照、处理3达到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处理间均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中、低浓度的海绿素有利于提高苋菜的可溶性总糖含量,处理2的效果最好。各处理的维生素C含量均低于对照,除处理3与对照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外,其它处理与对照均存在显著性差异,说明海绿素处理会降低维生素C的含量。只有处理3的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除处理2与对照、处理3存在差异显著外,其它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说明中、低浓度海绿素有利于提高可溶性蛋白的含量。只有处理3的氨基酸含量低于对照,处理2与处理3、对照存在显著性差异,处理1与处理3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中、低浓度海绿素有利于提高叶片的氨基酸含量,高浓度海绿素会降低叶片氨基酸的含量。各处理的干物质含量均低于对照,处理2的干物质含量最低,只有9.75%。其次是处理1,处理3与对照相同,且各处理间都没有达到显著性差异,说明海绿素处理会降低干物质含量。

2.10对苋菜产量和经济系数的影响

由表10可知,各处理的地上部鲜重均高于对照,只有处理2与对照达到显著性差异;处理间均未达到显著性差异。处理中,以处理2的地上部鲜重最重,达4.56g。各处理的经济系数都比对照高,只有处理2与对照、处理3间达到显著性差异,其它处理间无显著性差异。可见,海绿素处理可提高苋菜的地上部鲜重及经济系数,从而提高苋菜的产量。

3讨论

海绿素中是含海藻酸水溶性肥料,海藻酸水溶性肥料是一种新型的叶面肥料。配方中添加生物源植物助剂,可迅速被植物叶、茎、枝、果吸收利用,使用效果明显[13]。喷施海藻肥可增加番茄植株的株高,提高番茄植株的根冠比[14],施用海藻酸肥料的大豆比正常施肥有效分枝数增加,增加了百粒重[15]。在苋菜生长的不同时期喷施海绿素,可以促进苋菜的生长发育。该试验中,苋菜的过程中,生长初期,各处理的株高,茎粗,叶面积都与对照没有很大的差异性。播后32d,1.70mL/L海绿素处理的植株株高、茎粗大于对照,其它处理间相差不大。生长后期,海绿素处理的株高、茎粗均比对照高,以1.70mL/L海绿素处理效果最好,其次是1.20mL/L,最差的是2.20mL/L。说明,中等浓度的海绿素最能促进苋菜的生长发育,高浓度处理促进效果最差。海绿素的药效发挥慢,但发挥时间长。此研究结果与其它研究者在大豆[15]、苹果[16]、桃[17]、番茄[18]、棉花[9]上的报道一致。

叶绿素含量是表征植物光合作用强弱的重要参数,叶绿素含量的下降是叶片衰老最明显的表现[19]。海绿素可以提高棉花[9]和番茄[20]叶片的叶绿素含量。该试验中,苋菜生长初期,低、中、高浓度海绿素肥处理均有增加叶绿素含量的作用,中、低浓度的处理效果比高浓度好,生长中期,高浓度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比对照少,生长后期,低浓度处理的叶片叶绿素含量下降的速度很快。说明,适宜浓度的海绿素肥处理具有增加叶绿素含量和稳定叶绿素的效应,高浓度海绿素的增加效果不明显,低浓度的海绿素发挥时间快,但后劲较差。可见,适宜浓度的海绿素处理能够提高苋菜的叶绿素含量,从而提高植物的光合性能,促进植株生长。

海绿素能增强植株的抗逆性,它通过强化作物自身营养,调节植株生理进程,有效提高作物对干旱、寒冷、高温、盐碱等逆境的适应能力[21]。该试验中,在苋菜的生长过程,各处理的苋菜的丙二醛含量均低于对照,播后27d,2.20mL/L浓度海绿素处理的苋菜的丙二醛(MDA)上升的最缓慢,播后32d,中、低浓度处理和对照的丙二醛含量呈下降趋势,但是高浓度处理还是成缓慢上升的趋势,说明高浓度海绿素处理的发挥作用的时间比较晚且效果最好。由于海藻液肥中的甜菜碱等活性物质的存在而诱导了脯氨酸含量的提高,对番茄的抗逆性具有重要的意义[22]。在苋菜生长过程中,除了播后40d,除高浓度处理的脯氨酸含量与对照无显著差异外,其它处理的苋菜的脯氨酸含量基本都高于对照。在生长前期,各处理对脯氨酸含量的影响相差不大,播后37d,1.70mL/L浓度海绿素处理增加脯氨酸的含量效果最好。说明,适宜海绿素处理有助于提高苋菜的脯氨酸含量,提高其抗逆性。

可溶性总糖、蛋白质、氨基酸及维生素C的含量是蔬菜重要的品质指标。蛋白质是一切生命的物质基础,蛋白质是构成各类细胞原生质的主要物质,白及其相应的核酸是遗传的物质基础。蔬菜里含有可溶性总糖,它是对人体健康非常有益的营养物质。植物体内碳素营养状况以及农产品的品质性状,常以可溶性总糖含量作为重要指标[23]。氨基酸是一种重要的生命物质,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也是蛋白质的分解产物,由于参与机体正常代谢和许多生理机能而受到重视。

郑怀训等[24]研究表明,海藻肥料可以提高番茄蔗糖、还原糖和维生素C含量,但经海绿素处理的苋菜的维生素C含量是下降的,这一结果有待进一步研究。该试验中,中等浓度海绿素处理的叶片的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最大,其次是低浓度海绿素处理,但是高浓度海绿素处理的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含量低于对照,说明中、低浓度海绿素有助于提高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的含量,而高浓度海绿素处理不利于可溶性总糖和可溶性蛋白的积累。但是所有的海绿素处理的维生素C含量均低于对照,并且随着海绿素浓度的增加,维生素C的含量也随着增加,说明海绿素处理会降低苋菜维生素C的含量。

篇9

从认知的角度观察,人通过视觉器官得到对物体的认知,而物体是由形状和颜色两个方面组成的,形与色共同构成人对物体的认知信息。当两种信息输入大脑时,大脑意识产生对物体形的认知记忆和对色的认知记忆,这两种记忆形成两个概念,一种是形体概念,一种是色彩概念,姑且称之为概念色。当人获得并记忆这种概念时,就掌握了用概念判断事物的能力,当人在另一个完全不同的环境里看到和概念中相同形状和颜色的物体时,就可立刻判定其与之前的物体相同。当仅仅看到相同颜色时,大脑意识通过记忆里的概念色会联想到之前认知的物体,并由物体联想到物体的形状。反之,如果只看到一个形状,人也可以联想到之前认知的物体,并由此联想到它的颜色。由此不难看出,对物体的认知是通过两条线路完成的,一条是形状,一条是颜色,两条线像灯芯一样既交错缠绵在一起,也各自独立,这就要根据人的生理机能来分析了。如,盲人不能通过颜色来判定物体,只能通过长期以来在意识里形成的物体形状记忆来判定物体,通过触觉完成对物体的认知,这种认知是单向的。而色彩认知必须由视觉器官完成,它的认知是双向的。色彩规律的形成就是“视觉器官—意识形成—记忆印象—概念判定”的过程,它有一定的客观性,也具有相对的主观性。客观认识和主观判定是色彩规律的两个重要特征,同时色彩规律还具有共性和个性特征,这两个特征来自色彩规律的客观性和主观性。客观性决定了色彩的共性,主观性决定了色彩的个性。由于许多不同物体在空间中拥有相同的颜色,在形成概念色时会形成多重认知,所以人在看到一种色彩时会判断出多种拥有相同或相近色彩的物体,并受到个人记忆能力和观察能力的限制产生判断的偏差,这是由于受到“模糊概念”的影响。也正因如此,色彩规律不像其他事物规律那样一成不变,它的主观判定部分是随着社会、科技以及人文、历史的发展而变化的。

二、色彩四个典型特征的规律

色彩规律是色彩客观存在的规律与人的主观意识判定共同形成的,其核心包含心理性、审美性、功能性、人文性四大典型特性。

1.色彩的心理性规律

一件物品在有色彩之前和之后,给人的感觉是有差别的,色彩对人的情绪、心理、行为或多或少会产生一定的影响。视觉器官担负着色彩信息的收集任务,人的意识在处理这些色彩信息时会产生心理反应,不同的颜色带给人不同的心理感受,表现为色彩的冷暖感、轻重感、涨缩感、进退感等。在色立体中接近纯色橘红的为暖色,接近纯色天蓝的为冷色。色彩的明度对比会使人产生一种轻重感觉,明度高的色彩给人一种“轻”的感觉,明度低的色彩则给人一种“重”的感觉。色彩的胀缩感是指色彩在对比过程中,某些色彩的轮廓给人以胀大或缩小的感觉。通常暖色和亮色具有膨胀感,冷色和暗色具有缩小感。色彩的进退感是由于人眼错觉所造成的等距色彩给人非等距的感觉,是色彩对比中的“隐”“显”反映使人产生距离感。色彩的这些规律实际上就是色彩在心理上的反映。

2.色彩的审美性规律

色彩的审美性建立在色彩心理性基础之上,色彩的搭配组合形成了人对色彩的普遍审美标准。审美标准的主观性很强,它受历史沿革、民族风俗、国家地域、政治宗教等人文因素影响,同时也受性别、年龄、职业等因素的影响,从而产生审美差异。有章可循的审美标准由大渐小形成不同的审美规律,如大众审美情趣、不同性别审美标准、不同年龄审美标准、行业审美规范等。人在生活中对事物有美的需求和欣赏要求,难以想象没有色彩的世界会是怎样。人用客观的标准和主观的意识来评价色彩本身,这种评价技巧的形成需要日积月累的经验和对美感的培养。美感来源于对事物的主观认识和幻想。每一个颜色本身并无美丑之分,它通过对比、衬托、搭配等手段进行调和,从而产生审美愉悦。色相配色、色调配色、明度配色的规律是色彩调和科学、系统的理论。往往设计师、画家、艺术家是色彩科学体系规律的应用者,其作品以美的色彩搭配向大众传播色彩信息,给大众带来美的感受,从而满足人的审美需求,激发人的无穷想象。

3.色彩的功能性规律

心理学家已经证明:最先进入观者视野的是物体的色彩,不是形状也不是其他的细节。色彩的功能性规律体现在色彩识别、警示、管理三个方面。识别是基础,警示是作用,管理是方法。识别功能就是利用人的色彩分辨能力,通过单纯的色彩完成对事物的判定和分类。警示功能是通过某类色彩对人的视觉产生强烈刺激,同时带给人不安的情绪,把这些方面运用到生活中达到警示和提醒目的。管理功能是通过对色彩分类建立起来的色彩管理系统,这个体系体现在很多计算机软件中,帮助解决在设计中遇到的色彩问题。这三方面功能之间互相作用,如通过色彩识别功能,把红、黄、绿运用到交通管理体系中来管理人的行为,起到警示和管理的作用。

4.色彩的人文性规律

色彩是人类忠实的伙伴,它无时不在,无处不在、始终默默陪伴着人类走过时间的长廊。色彩的人文性是精神、意识、价值观的提升,带有强烈的主观创造意愿,包括历史、民族、地域、政治、宗教等方面,对色彩使用产生影响。人文性创造出丰富多彩的多元化民族色彩习惯,不同地域、不同民族随着时间的沉积对色彩形成不同的使用规律,而色彩的使用规律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传承与保留中不断融合扩展,形成新的具有民族地域性的色彩规律。同时,社会、国家也给这一概念带来了政治层面的影响。宗教是人们意识形态信仰的产物,影响人对色彩的认知,色彩帮助人对宗教进行识别。此外,色彩帮助文化特征的形成,文化特征影响色彩的使用是一种辩证关系。

三、色彩规律对产品色彩设计的影响

1.色彩规律在产品设计中的作用

美国流行色彩研究中心的一项调查表明,人在挑选商品的时候存在一个“7秒钟定律”,即人只需7秒钟就可以确定对某一商品是否感兴趣。在这短暂而关键的7秒钟内,色彩的作用占到67%,成为决定人们对商品好恶的重要因素,这足以说明色彩对于产品的重要性。毋庸置疑,色彩对人心理与生理的影响是客观存在的,而且同一色彩在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特定影响与意义也不尽相同。在产品设计中,色彩往往用来体现产品的个性特征。除了产品功能以外,个性十足的色彩包装可使某一产品在同类产品中更具市场竞争力。要想设计出好的产品色彩首先要了解色彩规律,在产品色彩设计中考虑心理性、审美性、功能性、人文性四个典型特征的规律并加以应用。色彩对产品设计的辅助作用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增强产品的市场竞争力;第二,强化产品的风格特征;第三,进一步说明产品的某些使用功能。

2.色彩规律在产品色彩设计中的应用原则

产品的色彩设计是产品设计流程中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色彩是产品走向市场、接受市场检验的第一视觉感。掌握色彩规律并在产品色彩设计中合理地运用,是产品色彩设计的精髓。色彩规律在产品色彩设计中的应用要遵循合情、合理、合适的“三合”原则。

(1)合情

所谓合情就是要符合色彩人文性规律。设计师在设计中要考虑地缘、民族因素,以及产品销售所在地的国情和民情。不考虑产品色彩的人文规律必然会遭遇市场的漠视。

(2)合理

合理性是指在产品色彩设计中符合色彩规律理论知识,遵循色彩的心理性、审美性和功能性规律原则。根据这些特征结合产品设计使用人群定位,再进行合理的色彩定位,以保证色彩不和产品脱节,同时合理应用色彩的识别功能、警示功能、管理功能有助于提高产品的安全性,加深产品的色彩印象并理性地处理色彩搭配。合理性在某种意义上是相对的,它是建立在某些定位人群基础上的对色彩的共识,这种色彩运用的合理性是产品立足市场的根基,也会给产品带来附加值。

(3)合适

合适原则是指色彩对于一件产品是以辅助的形式出现的,设计师不能一味地追求色彩突出,而要考虑哪一类色彩适合这一类产品。如大型机械制造产品,它的使用地点多半是在户外和大型厂房,它的醒目性和局部的提示作用是其重要的色彩设计层面。如果一味强调其审美视觉而设计出太多的色彩变化,则适得其反,容易造成使用者分心或混淆使用按键,同时从成本的角度考虑,也不符合这类产品的设计需要。产品的功能决定产品的色彩,如隐形战机的外观色彩要考虑其隐形的需求,若靓丽的色彩与天空反差强烈,这样的色彩设计只能让它成为战场上的目标。儿童玩具产品要根据儿童在不同年龄段对色彩的认知能力,用鲜艳的纯色来设计,如果用成人审美做依据,一定不会得到儿童的认可,所以设计师在设计色彩的过程中一定要以合适为色彩设计的原则。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绿色消费 商品流通业

绿色消费,也称为可持续消费,其公认的国际定义为“提供服务以及相关的产品以满足人类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和有毒材料的使用量最少,使产品或服务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物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在这个定义中包涵了这样几层意思:人类的需求必须被满足,生活质量必须得到提高;物品的生产尽可能减少使用有毒材料,减少资源消耗;现代人类的消费活动不危及后代的需求。

美国是世界上人均产生城市废物最多的国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初,美国的塑料和汽油人均消费量是世界平均消费量的7倍;氮、铁和钢是世界平均消费量的3倍;水泥是世界平均消费量的1.5倍。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工业化国家人口占世界总人口的20%,但其铝和合成化学品的消费却占全球消费量的83%,纸品、铁和钢的消费占80%;木材和能源的消费占75%;肉类、化肥和水泥的消费占60%。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我们看到了一组极为相似的数据,可是它们却发生在我国:目前我国的石油消耗占世界总消耗量的8.2%、原煤消耗占34.4%、钢铁消耗占27%,水泥消耗占40%。

关于资源消耗,我国面临着三个难题:

经济社会发展与资源瓶颈的难题。如果不调整现行的生产模式与消费方式,我们不仅没有足够的油、煤、铁、气等矿产资源供给,甚至连水、空气和土地也无法满足我们的需求了。经济社会发展“三步走”的目标将无法实现。

资源平均消耗低与总量消耗大的难题。目前我国人均占有的地球资源均为世界低值,人均耕地是世界均值的1/5,水资源为1/4,石油储量是1/50……我国的人均生态足迹仅为1.5gha,是美国的1/6,日本的1/3,(生态足迹:或称生态占用空间,是维持人类自然资源消费和吸纳人类的废弃物排放所必需的生物生产性土地面积和海洋面积)。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发展处于成长期,加上能耗利用极不经济,许多资源在总量消耗上处于世界领先水平。目前,我国已是世界第一大耗水国、钢材消费国和煤炭消费国,世界第二大能源消费国和温室气体排放国。

可供资源少与循环利用差之间的难题。我国的资源消耗大,使用效率低,每吨标煤实现的GDP仅为世界平均水平的30%。资源的循环利用率很低,钢、铜、铝等循环利用率均在世界平均水平的一半左右。一方面我国可用资源少,另一方面,资源的使用率与循环利用率又极低。

我国绿色消费的现状

近年来关于绿色消费问题在我国也看到了许多可喜的现象。首先,经过三十年的计划生育政策,我国艰难但却成功地控制了人口增长速度,把人口增长率从七十年代的2%以上降低至目前的6‰以下,为我国和世界未来的可持续发展作出巨大贡献。其次,我国在1994年了《中国21世纪议程》这是结合我国的现实对全球《21世纪议程》的一个具体响应。并提出了三大绿色消费目标:在确保2000年人民生活达到小康的同时,保持人均能源及材料消费不再相应增加,并减少有害废物对环境的污染;改进居民消费结构,促进社会消费多样化,基本满足不同层次的消费需求;实行按劳分配及公平与效率兼顾的分配原则,防止在物质消费水平方面高低过于悬殊,缩小贫富差距,追求共同富裕。其三,在刚刚制定的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发展目标,具体措施是: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加大环境保护力度,切实保护好自然生态。总理在关于制定第十一个五年规划建议的说明中明确提出:“着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降低物质消耗、保护生态环境,坚持节约发展、清洁发展、安全发展,实现可持续发展。”“拓展消费领域,优化消费结构,”在新的五年发展规划中,对合理利用资源改善生态环境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与措施。其四,今年4月1日起实行的新的消费税,已明显地具有了绿色税收的特征,对资源消耗大的实木地板、一次性木筷及大排放量轿车提高了税赋,目的就在于减少对这些产品的消费,鼓励人们使用较为节约资源的产品。

近年来民间对绿色消费的认知度也有了很大的进步。上世纪九十年代末的一项调查表明:人们购买绿色产品的原因,出于个人保健所需的占48.3%,出于社会责任感,支持环保的占28.0%,符合个人消费品位层次的占13.2%,其它目的占10.5%。最近我们进行了一项类似的调查,虽然在购买绿色产品的原因中,出于个人保健所需的原因仍然位居第一,但出于社会责任感,支持环保的比例却明显上升了近10个百分点。

改善我国绿色消费环境的措施

转变生活方式。就衣、食、住、行而言,在住房消费方面,很多城市的人均居住面积已突破了20平方米,新建住宅的80%面积超过100平方米,城市家庭的平均人口却在不断减少。大厅、大房、大窗户使我们不得不消耗大量能源。目前上海的家庭用电量已占总量的40%,主要是空调器。在行的方面,汽车正开始进入家庭,民用汽车拥有量已超过3000万辆,年增长速度超过10%,2004年我国每千人拥有汽车大约24辆,如果要达到世界平均水平,即每千人拥有120辆,则汽车总量还将增4倍。在食的方面,去年全国餐饮消费8887亿元,但据一项调查显示,各类餐厅中,消费后剩余的菜肴平均占1/3比重,由此推算,去年我国餐厅浪费的食物接近300亿元人民币。在穿的方面,情况虽然不象前三项那么不尽人意,但在大多数城市居民的家庭中,衣柜始终显得十分紧张,旧衣收购变成了旧衣捐赠。衣服多了,除了保存的困难,更增添了洗涤的数量,各类洗涤剂污染已成为目前我国水源污染的重要因素。因此,我们不仅要提倡转变生产方式,同时也要提倡转变生活方式,尽可能减少对自然资源的消耗,建立“适度、节俭、公平、科学”的绿色消费模式。

调整消费结构,发展经济是现代社会的共同追求,扩大内需又是目前我国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项基本政策目标。因此当我们提倡绿色消费时,必然会产生一个问题:绿色消费是否意味着减少消费?扩大内需,发展经济的问题怎么解决?毋庸讳言,绿色消费确实有减量消费的含义,但这是针对物质消费达到一定程度的人群而言,对于大多数贫困人口,绿色消费仍然关注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缩小贫富差别。就现阶段我国的经济发展而言,“增量”当然比“减量”重要的多。在保护经济继续又快又好发展的同时,在相继提高人民收入,扩大国内市场需求的同时,怎样处理好发展与环保之间的关系呢?其重要的出路在于调整现行的消费结构,增加非物质消费的比重,通过增加文化娱乐等非物质享受来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从而继续保持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沿海发达城市服务消费的比重约占30%左右,而发达国家城市居民服务消费的比重有的已高达60%-70%,由此而论,我国消费结构的转型有着巨大的空间。另一方面,在积极鼓励服务消费的同时,也应引导增加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利益,使产品和服务的价值中,科技创新及品牌利益的比重不断增加,只有如此,才有可能在资源消耗和环境损害减量的同时,继续扩大消费规模,保持社会经济发展。

政府部门不仅要起好表率作用,同时还要完善相关的制度建设。提倡绿色消费,政府部门的表率作用十分重要,下面两段文字摘自《2006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2002年全国政府机关能源费用超过800亿元,电力消耗总量占全国总消费耗量的5%,接近全国8亿农民生活用电水平。政府机构每年用于公车和公款吃喝的支出超过6000亿元,占全国财政支出的1/4还多。”

“北京市对全市48家市、区政府机构2004年的能源消费进行了问卷调查,结果显示,48家政府机关的人均耗能量,人均年用水量和人均年用电量分别是北京市居民的4倍、3倍和7倍。其中,政府机构的人均年用电量最高值达到9402千瓦时,相当于北京居民488千瓦时的19倍。”

从这些数据中可以看出,政府机关应成为消费减量的首要部门,政府机关如果不率先起到绿色消费的示范作用,就不可能有充分的社会公信力去要求普通民众进行绿色消费。政府部门要规范行政支出,把政府行政开支置于人大及社会公众的监督之下,以规范使用各项费用。政府部门还应改革行政手段,切实消除“文山会海”现象。政府部门要继续提倡精兵简政,减少公务员的数量,减少办公场所的规模,更要反对与禁止造豪华办公大楼的现象。

在起好绿色消费表率作用的同时,政府应加大有关绿色消费的制度建设,在科学、民主的决策过程中,增加环保的制约机制;调整资源使用的价格形成机制,提高资源消费成本;充分利用税收的杠杆作用,调节资源消费的规模;严格执法,对违法使用资源,违禁排放污染物的行为严惩不怠;加大对绿色产品的政策扶持,使绿色产品形成基本的市场生存力。

发挥流通业在促进绿色消费中的重要作用

商品流通业由于直接服务于最终消费,因此在促进绿色消费的进程中,处于非常关键的环节,具有非常重要的责任。

首先要建立尽可能完善的绿色流通体系,即形成一整套绿色商品采购,物流配送,市场销售及废品回收的体系。在采购环节,应注意对绿色商品的特性及质量进行有效认证,特别是鼓励建立稳定的绿色商品加工生产基地,鼓励绿色商品品牌化管理。在物流配送环节,应加强绿色商品在流通过程中各环节的环境保护,要鼓励和研究各种先进的绿色物流技术,如完善食品物流的冷链系统,完善各批发交易环节的商品检测及信息跟踪,鼓励使用FRID(无线射频技术)。在市场销售环节,对各类绿色商品应鼓励建立专门的销售渠道,如绿色商店,绿色专卖区,专卖柜等。此外,绿色流通体系还应加强各类废旧物资的回收系统建设。多年以前,由于我国物资匮乏,废旧物资收购的相对价格较高,各类物品的回收利用率相当高,但目前,由于商品的供应充裕,物价较低,废旧物资的回收利用反而弱化,因此要探索建立一套符合目前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物资回收利用系统。

要加快建设绿色商品的流通环境。即建设一个有利于绿色商品流通的外部环境。完善有利于绿色商品流通的政策法律。到目前为止,虽然在许多政策文件中可以看到鼓励绿色商品生产与流通的文字,但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对绿色商品的认证标准不够统一,各类政策无法落实到位。因此要加强对绿色商品的认证,要在税收、运输等政策上向绿色商品倾斜。积极推广绿色商品标志,目前我国已有了专门的绿色商品标志,如绿色食品标志,但是从总体上说,当前我国的绿色商品标志一方面分类较粗,适应性不够,另一方面比较无序,各类社会机构和企业也在开展商业性的绿色标志推广活动,从而造成识别混乱。建设绿色商品的诚信体系,严厉打击假冒伪劣的绿色商品,规范社会各类中介组织及企业对绿色商品的认证及推广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