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效益范文

时间:2023-04-10 17:36: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管理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管理效益

篇1

关键词:项目成本;效益管理;系统成本

一直以来公司对项目成本管理都非常重视,在近两年从目标成本到过程控制注入了大量的心血。总体来说抓了两件事,就是对量和价进行了很好的控制。目标设置就是为了把数量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对价格作出判断。审批是为了把价格控制在既定的范围,再通过过程的收支同步对比作出分析,进行纠偏控制。经过两年的努力,取得了不错的成绩,截止2010年11月份公司产值15.18亿元,项目毛利率9.04%,公司实现净利润3977.16万元,净利率2.62%,但相对于鲁班咨询对2010年上半年中国51家上市建筑企业作出的统计数据(其中项目毛利率为9.1%,企业的净利润为2.9%),还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从当前的市场形势来看,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导致了大幅度的让利下浮,落后的预算定额与现行上升的人工费、管理费严重不匹配,建筑品质提升所投入的新型模板体系开支与预算定额所规定的计价依据相差太远,一些不具备条件就开工的项目使项目的管理费、设备及辅料租赁费加大了成本等均导致了成本的上升、利润的下降。从内因来看,项目成本管理粗放,组织不到位,责任心不强等同样导致了项目成本的追加,利润的下降。面对严峻的建筑成本管理,如果仍不引起高度的重视,微薄的利润空间将慢慢的被吞噬,企业最终走向灭亡之路。

以往成本管理思路是对人、机、材的管理,但当前的成本形式面对着内因和外因的影响,外因难以改变,内因我们可以努力去改变,现阶段的成本管理在巩固和发展原有成本管理的基础之上,我们还需进一步放大,需要解决系统成本问题。

当前,单一的施工业务不得不让我们把所有寄托和希望都放在项目上,一切管理都围绕项目进行。要提升效益,需要解决的是系统成本,而不是单一成本。所谓系统成本是项目施工所涉及的各个要素,而每个要素都可能给项目带来成本的追加,或因一个要素的影响导致其他要素成本的上升,需要系统来思考。如果我们把项目成本要素分为人力成本、材料成本、机械成本、安全成本、质量成本、工期成本、财务成本和管理成本,当前我们仅对人、机、材的成本进行了相应的控制,未对其他几个要素进行控制。从下图可以看出,系统成本各要素之间相互制约,同时又相互促进。比如机械设备出故障,将影响正常施工,导致工期延长,操作工人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加大,或导致工程质量下降,导致成本增加;又比如材料计划不准确,材料采购数量大于实际使用数量,库存就增大,形成财务费用增大或资金未有效使用;材料采购数量小于实际使用数量,导致工期拖延和采购成本增大;再比如因员工责任心不强、施工方法不得当、工人技能不高,设备性能不好、材料质量不合格等都将导致返工,从而导致成本的增加。系统成本中的每个要素对效益提升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以2005年施工的总造价约1亿元的项目(民用建筑,总价下浮8.5%(含甲方供材,项目综合效益为11%))进行分析,结果发现质量成本高达4%,工期成本因拖延增加2%,从数据表中可看出,至少在返工成本、返工连带成本及沟通不到位产生的差错成本等方面是可以杜绝的。因此,质量成本控制在2%―2.5%之间是当前水平,不是最高水平,随着系统管理的规范和提升也将随之而降。

工期成本究竟有多大?经测算,上述项目中在合理工期范围每超期一天将产生总造价万分之二的成本,换句话说,50天就将追加1%的成本。

这组数据不一定有科学性,但有代表性。据统计,90%的项目都没有按原计划完成,而这些项目也因未按时完成产生1%―2%的成本。

安全成本是不可估量的,一切成本降低都是建立在安全生产的基础上,它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损失,还可能导致社会效益的损失,从而失去市场。比如11•15上海静安区高层住宅大火58人遇难,造成了巨大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不论别的,单人员伤亡赔偿费用就高达近6000多万元,社会效益也受到极大的影响。

管理成本不仅是管理人员工资,而是管理人员的薪酬(包含奖金和绩效)加上与之匹配的办公环境和条件以及为创造办公环境的必要开支。单一的项目薪酬就高达3%、办公环境和创造条件等就达2%、不仅如此,总部的相关工作是为项目有序开展而设立的,这笔费用至少占2.5%(扁平化之前约为3.5%),于是项目的管理成本达到7.5%,这也是导致我们难以跟民营企业经济竞争的根源。

相对资金不到位来说,财务融资其实不是成本,而给项目带来的是利润。项目资金不到位,项目又要正常进行,无疑就是对材料赊销、对民工滞付、带来的是材料价格上涨、民工提价,这种情况若因缺资材料上涨5%,按材料占总价的50%考虑也增加了2.5%;民工工资上涨10%,按民工工资占总造价20%考虑也上涨了2%,因缺资导致工期拖延占2%(这是常事),那么成本至少上涨了6.5%。如果项目能获取20%的融资或银行资金,假定使用期为2年,占据成本充其量也就是3%,于是与缺资相比,项目成本降低了3.5%。

如果我们能够把上述图表中的八个要素的成本认真分析,寻求规律,并作好每个要素的控制,形成各要素间的相互协作,共同探讨,将会形成共同进步。

上述主要谈了系统成本与提高项目综合利润的关系,这里还要谈一下技术创新对提高项目综合利润的影响, 利润的提升不仅需要精细的管理,还需要技术的创新。30年前日本人施工的鲁布革电站就是以先进的技术获得了高额的利润。制约技术进步不是资金问题,而是思维和前瞻性问题,惯性思维导致本本主义,不敢也不愿意去突破,达到标准就好,标准其实是一个最低要求,只有超标准才是优秀,没有考虑到技术在未来的含金量和重要性,没有被引起高度的重视。在中国建筑业,许多先进的技术都来自于上海,这不是他的政治地位和经济实力所决定,而是他的技术创新所决定。未来的竞争除了经济实力,人才基础,社会背景,更重要的是先进的技术。先进的技术对成本的降低、利润的提高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上述更多的在讨论项目的经济效益,当今社会效益应该是双向的,一方面是经济效益,另一方面是社会效益,只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并存才可以持续发展。经济效益是企业持续发展的基石,而社会效益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要解决社会效益问题,品质排在第一位,从投资方角度来看,花钱就是要好质量,我们甚至就不用去考虑奔驰公司的利润怎么样,但我们知道奔驰轿车是一个无可挑剔的好品牌。不难看出,品质背后就是良好的市场,因为有现在和潜在的市场存在,企业效益就顺理成章了。

品牌可以让一个企业复活,让一个企业壮大,海尔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我们要集全司之力打造一个项目成其为品牌不难,难的是每个项目都成其为品牌,在今天的二公司,凡是能跟业主方合作上10年的项目部,一定是以品质取胜,二公司今天能占有一定的市场份额,是因为我们的品质在不断的提升,也只有品质的提升,才能在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

篇2

关键词城建资金;效益管理

城市建设与城市化的发展在我国当前的经济建设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有利于扩大内需、拉动经济的增长和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城市建设的质量关系到城市化的速度、规模和人民的生活质量。提高城市建设的质量,必须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有资金作保障,同时要合理有效的利用城建资金。城市维护建设资金是一项专门用于城市公共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的维护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优化城市居民生活环境的财政性专项资金。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日益加速,资金成为制约城市建设的最大瓶颈,缺乏雄厚的资金支持,城市建设就会难以为继,如何对现有的城建资金进行高效的经营管理,使之发挥最大的效益,以及如何开辟城市建设资金渠道,弥补城建资金的不足,使资金能够跟上城市化进程的步伐,是当今城市建设的一个主题,是加快城市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围绕这个主题笔者提出以下几个观点:

一、充分挖掘开发城建资金来源

我国目前城市建设资金的来源主要有三大块:①国家财政拨款;②税收、附加和国家规定的收费;③城市建设系统预算外收入。这有限的城建资金来源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城市建设长期投资需求,如何使城建资金来源与需求使用达到平衡,这就需要在分清城市建设的轻重缓急合理安排支出计划的基础上充分挖掘开发城建资金的来源。在经济体制深化改革的进程中,我国城建资金的来源将更加趋向多元化,资金运作也更趋于市场化。可以根据“受益负担”和“成本补偿”原则,分清合理收费和强行摊派的界限,适当扩大公用事业的收费范围,对城市建设中的给水排水、道路、煤气、公共交通等,根据受益大小,向消费者收取相应费用,这是与市场化方向相适应的收入来源。

二、加强城建资金的使用效益管理

1.加强项目建设资金的投资成本管理

通过强化预决算约束,规范投资行为,管理和审查建设项目的工程概算、预算和竣工财务决算,加强建设项目财务资金管理,加强监管力度,对投资项目实行全过程跟踪、监理、审计,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有利于降低工程建设成本,提高建设资金使用效益。

2.加强维护运营资金的精细化管理

在城建微观管理过程中,通过完善城建资金使用的精细化管理机制,有效整合现有城市管理力量,提高城管作业质量,提高城市管理效率,实现城建资金效益最大化。我市的环卫实行精细化管理,具体明确中转站作业、车辆运输作业、公厕管理等作业规程,形成完整、准确、清晰、量化的作业管理标准、规范和制度,进一步细化作业、管理、执法等人员的考核办法,整合成作业、管理、执法、考评、监督五个环节有机衔接、高效有序的闭合系统,以机制促长效,从细节管理上节约运行成本,提高效益。如原有的垃圾中转站、垃圾运输管理垃圾载运量与市场化运作的垃圾中转站运载垃圾平均每车载重量相差0.5吨/车,甚至每月呈下降趋势,且造成车辆燃料费、维修费、出车补贴等运行成本的不断增长。为了有效地节省运输成本,提高垃圾转运的工作效率,经过充分的测算制定了《降低垃圾中转站转运成本的奖惩办法》,以每座中转站每月运载的垃圾量、车数测算出每车平均载重量,每车平均载重量达2.9吨以上每车补贴1元,平均载重量达3吨以上每车补贴1.5元,平均载重量达3.1吨以上每车补贴2元。奖励金额每月兑现,奖励给整组职工。处罚方案则以2.7吨为处罚基数,2.7吨以下按照相应的标准同等扣罚。处罚金额从整组职工的绩效工资中扣取。奖惩办法实行后,每月可省16.5%的中转运输费用。通过创新机制,奖优罚劣,严格奖惩,有效激励了员工控制成本、挖掘潜力的积极性,使城建资金发挥出更大的经济效益。

3.加强创新,引入竞争机制

通过引进竞争机制,对市政基础设施实行委托管理,建立多种形式的资产管理模式,提高投资效益,使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走上良性的自我发展道路,节约城建投资成本,提高城建资金的使用效益。将市政、园林、绿化、道路的清扫及垃圾中转清运等作业推向市场,引入社会单位或个人参与竞争,实行产业化运作,既降低运作成本又提高服务质量。如我市2005年7月份起,将芗城区胜利西路的市政、园林、绿化三位一体的清扫、保洁维护承包权公开招标,经过18家环卫清洁公司的激烈竞争,最终以最低价(清扫费用25万元/年)中标获得了承包管理权,费用比投标控制价降低了57%。

三、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加速资金运转

目前的城市基础设施基本上完全靠政府投资建设、维护更新,经营亏损由政府补助,社会无偿使用,这种机制导致现有的资产无法保值增值。因而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得越多,政府投资越多,背的包袱越重,最后城市建设资金也越来越少,现在设施的维护往往也得不到相应的保证。对于过去政府在公用设施方面累计投入的存量资产一方面可以通过资产的产权流动、重组等改善运营使其发挥更大的效益,使资产保值增值;另一方面从融资角度看,可以达到回收性筹资的目的。通过公用设施的有偿使用和转让所获取的收入反哺到城市建设中去,解决公用设施建设资金不足的问题,实现城市建设投入产出的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例如,通过对城建资产进行精细化测算,我市把污水处理厂和自来水公司的特许经营权分别以1.53亿和1.2亿转让给漳州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其实行市场化运作后扭亏增盈,使得国有资产得到保值增值,政府可利用回笼资金建设新的项目及其他亟待解决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开发,加速资金良性循环和滚动发展,提高城建资金效率。

四、健全投融资机制,拓宽筹资渠道

城市基础设施项目既有经营性项目又有非经营性项目,政府不能承揽所有的城建项目,对于有盈利的项目可投放到市场,吸引有实力的企业和社会投资者,如新城区交通枢纽中心、停车广场等都可进行有偿市场化运作。对于入不敷出的社会公益项目,政府可以在一定时期内政策上给予适当扶持,待条件成熟时逐步推向市场,才能减轻城建资金的筹资压力,从而使有限的财力和资金能够集中投入到非经营性公益类项目上。

随着经济形式的快速发展,社会资本越来越充裕,为城建资金融资渠道创造社会基础,可实行多元化的融资机制,坚持市场导向,依据市场规律,注意发挥政府投入的示范效用和对非国有经济的带动作用,以政府资金吸引社会资金的广泛参与,努力实现建设资金来源多渠道、筹集多形式、投资入多层次,并按市场原则实行资金要素的合理流动,促进建设行为企业化,资源享用商品化,从而缓解城建资金的不足。如采用国际通行的BOT方式(即建设-经营-转让的形式)建设垃圾中转站,具体就是按照“谁投资,谁得益”的原则,由企业负责中转站建设资金的投入、建设、经营、维护,政府主管部门依据特许权合同约定,按实际完成的垃圾中转量计费并支付运行费用,作为对垃圾中转站运营、建设费用的投资回报。企业按合同确定的年限经营中转站期满后,将正常运行的中转站及其配套设施不作价移交给政府。城市基础设施走向市场,既节约了城建资金的支出,又可以吸纳社会资金,推动了城市基础设施再发展,使政府腾出更多精力、更多资金发展完善基础设施,实现城建项目的投资、融资、运营、管理的良性循环。

五、总结

随着经经济的发展,城市建设在不断扩大,城市建设要有城建资金做保障,对于有限的城建资金在合理的安排支出基础,充分的挖掘城建资金来源,对已有的城建资金使用进行精细化效益管理,引入竞争机制,盘活城市存量资产,加速资金运转,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同时健全投融资机制,拓宽筹资渠道来满足日益增长的城市建设投资需要。

参考文献

篇3

一时间管理理论与管理模式如同狼烟四起,纷纷扬扬占据着管理网站与管理杂志的各个角落。内外的与外行的专家、学者、企业家、各级管理人员、培训师等众说纷纭,这其中既有辞邪说,又有管窥之说,更有生公说法。不学无术、心无点墨的,半桶水的与学识渊博的都在努力展现着自己的见解。理顺事物,要抓住事物的根本。所以,做什么事情,都要思考,本质在哪里,源头在哪里。治病要标本兼治,本都治不好,又如何治得了标?本质都找不到,又如何知道怎么样去管理?一棵树,最大的根本是其根系,没有根系也不会有其树干,更不会枝繁叶茂。管理也有其根系。这根系其实就是其规律。中国大大小小的企业有几百万家,为什么过了多年以后,这些企业存活下来的只是10%到20%的少数。关键原因还在管理。有些人揣着MBA或者是博士的学位,有留洋的背景,但是你要问他们真正会管理企业吗?他们可能会谈笑风生般地说得天花乱坠,但是如果要他们真正去管理一家企业,并且发展壮大,那么他们说的与做的却有天壤之别。是他们没有能力吗?不是。是他们没有学识吗?不是。只是他们不知道管理的规律在哪里,没有把握管理的本质去经营企业。他们就像学武术,没有先把体质搞上去,没有强筋健骨,学得些没有实战技巧的花拳绣腿,却敢大言不惭地跟强大的对手比武。当然,最后的结果是非死即伤。管理有三个维度的本质与规律,那就是效率、效果、效益。管理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这三个最重要的核心在转。离开这三个最重要的核心,所有的所谓管理都是在搞形式主义、摆花架子,装模作样。

效率注重的是目标执行的过程,而效果注重的是结果。效率是工作总量除以工作时间。企业要想提高效率,必须想办法采用更高的科学技术,或者采用高科技的机械设备,或者是增加员工,对员工们进行培训提高他们的工作熟练度,达到学习曲线程度,员工的工作效率与产出率必然会有所提高,再一个就是提高工作速度,缩短工作时间一样可以提高效率。总而言之,企业要想提高效率必须在机器设备、人、时间上做文章、下功夫。例如,一台机器设备每小时只能生产100个零件,现在企业换成新的机器设备,那么每小时可以生产300个零件。这就可以说效率提高了。这是在机器设备上做效率的文章。例如,一个人每小时生产100个零件,用两个人生产了200个零件。如果在一个人与两个人生产,他们人工成本没有提高,那么就可以说提高效率了。一个人每小时生产100个零件,现在他工作熟练度提高了,可以每小时生产150个零件,也可以说是提高效率了。这是在人方面做效率的文章。例如,以前一个人每小时生产100个零件,现在他不但工作熟练度提高了,而且积极性比较高。现在只要用半个小时,就生产了100个零件,还可以说是提高效率了。又或者一个人每小时生产100个零件,他每天工作八小时,也就是每天生产800个零件。现在他加班一个小时,并且不需要企业付加班费用,那么他这一天可以生产900个零件,也可以说是提高效率了。这是在时间上做效率的文章。效率还可以这样理解,假定投入不变,如果能获得更多的产出,这就是提高了效率;假定产出不变,如果能减少投入,就也是提高了效率。

高效率是指正确的做事,高效果是做正确的事。例如,要员工们提高对企业的忠诚度、满意度,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企业采用高薪酬,高福利,或者改善工作环境,或者采用人性化管理。只要员工的工作积极性提高了,员工缺勤率降低了,员工离职率降低了,就可以说企业所采用的政策起到了效果。否则,与之相反的结果,就是没有达到效果。效果是能看得见,摸得着的。无非是忠诚度、满意度、缺勤率、工作积极程度、离职率、遵守纪律程度、工作完成度、业绩等等。提高效果的目的,就是为了达到上述的内容。也就是为了提高效果,一定会有可以衡量的标准。参照标准,对比实施管理活动前后,就可以知道效果是提高了还是降低了。

提高效率与效果的目的,无非是企业为了追求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没有效益,企业就没有办法生存与发展,这是很现实的问题。企业需要赚钱来进行交纳税收,发员工工资、购买机器设备、购买原材料、打广告等活动。所以,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是最正常不过的。而效率与效果都是附生在企业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基础上。是不是企业太唯利是图?不是。企业如果不能赚钱生存,又如何有钱去实施社会责任,又如何能去增进与保护社会福利?假如你连自己都养不活,你还有什么能力去养活别人?有能力养活自己,才能有能力养活他人。企业追求效益跟这种道理是同出一辙的。企业管理的终极目的,还是要以效益为第一位的。离开了效益,企业立马会倒闭。没有效益,再高的效率与再好的效果,都是一句空话。一切效率与效果都是围绕着企业的效益而实施的。效益第一,效率第二,效果第三。

篇4

关键词:知识管理效益;因素;逐步回归分析

一、知识和知识管理

到目前为止,对知识的定义没有统一的认识,现在较权威的关于知识的描述和定义有:Romhardt发现了40种知识的两分法,如显性知识或隐性知识,个人知识与共有知识等。VonKroghandVenzin将管理与组织理论中的知识分为7类:隐含知识、蕴含知识、编码知识、抽象知识、嵌入知识、事件知识、流程知识。本文所要研究管理的知识主要是指投资到企业,通过有效的管理,能为企业带来效益并享有企业经济剩余分配权的知识。

目前世界上共有上百种知识管理的定义,都从各自不同的角度对知识管理进行了界定和阐述。知识管理目前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人的管理,着重研究人的行为、技巧和思维方式,以及组织行为;另一方面是对信息技术的研究,强调对知识产生、传播、应用等方面的技术实现。本研究综合前人的定义,把知识管理定义为:所有一切与鼓励和促进人们应用、吸收、传递、共享、创新知识,以实现个体或组织目标相关的活动都称为知识管理。根据Quintas的定义“知识管理就是要持续管理所有知识,以满足各种需要,并标示及运用现有的讯息来创造新机会”。可见,知识管理本身并不是目标,它的终极目标是通过吸收、储存、传递和创新知识,创造价值、提高效益。由定义可知知识管理的对象是个别成员、群体和组织;知识管理过程是知识吸收、传递、共享、创新、应用的过程;知识管理的目的是提高个人、群体和组织的效益如图1所示。

图1知识管理

二、知识管理效益的影响因素

知识管理过程是鼓励和促进人们吸收、传递、共享、创新知识的过程,在知识管理过程中,会造成促进或阻碍知识管理效益的因素称为因子。

本文认为影响企业知识管理效益的因素主要有:领导支持力因子、人员因子、组织流程因子、基础设施因子和文化因子(如图2所示)。

图2知识管理效益的影响因素

1.领导支持力因子。企业管理者特别是高层领导者对知识管理的重视程度和支持力度是实施知识管理的前提,企业各级管理者是知识管理的倡导者又是具体执行者,他们构成了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主要推动力量,没有他们自始至终的高度重视和支持,企业的知识管理是不能产生很好的效益。本研究选取六个指标来反映高领导支持力:(1)领导能积极为知识管理融资并提供支持;(2)领导在优化创新、分享和利用知识方面充当模范;(3)领导非常重视员工培训;(4)领导常常亲自参与知识管理活动并表现积极;(5)领导认可和奖励员工在知识管理方面的成就;(6)领导制定知识管理战略。

假设一:领导对企业的知识管理的支持力度越大,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益越好。

2.人员因子。人员是知识的主要载体,也是知识管理的主要对象,知识的吸收、传递、分享、创新等活动主要是依赖人员来完成,因此人员的好坏也是直接影响到知识管理效益的重要因子。该因子的状态也选取了六个指标来反映:(1)人员本科及以上学历比例高;(2)员工培训和受教育时间多;(3)人均学习支出高;(4)组织成员崇尚学习;(5)人员适度流动;(6)人员创新意识强。

假设二:知识型企业人员越符合以上六个指标,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益越好。

3.组织流程因子。知识型企业良好的组织流程应能促进企业内部人员的相互交流,创造各种跨部门活动的机会,让不同部门员工有机会互相认识,消除部门隔阂,增加跨部门沟通的渠道,以及信息和知识的流动,将企业知识的聚集与运用列入企业的流程,对企业的知识管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从知识管理的角度减少流程中低效率的节点,建立扁平化的组织结构,尽可能地缩短沟通渠道,理顺知识管理流程,从而提高知识管理的效益。主要反映指标:(1)组织结构倾向于扁平化;(2)组织各部门能够有效的协调;(3)组织建立并实施了有效的学习机制;(4)组织建立并实施了有效的知识创新激励机制;(5)组织有取得知识的流程、发现知识的流程;(6)组织知识能得到及时更新。

假设三:知识型企业的组织流程越符合以上六个指标,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益越好。

4.基础设施因子。知识管理基础设施是企业实施知识管理的硬件设施,也是企业进行知识管理的基础。虽然一般情况下,基础设施是知识管理最易于着手的地方,但它的建设需要花费的时间最多,耗费的资金最大。它对企业知识管理的效益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完善的基础设施主要反映在以下六个指标:(1)企业人员电脑的普及率很高;(2)企业相关的信息系统硬件设施完善;(3)企业科研设施齐全;(4)企业数据库建设及应用水平高;(5)企业电脑联网率高;(6)企业与顾客和供应商的交流设施完备。

假设四:知识型企业的基础设施越符合以上六个指标,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益越好。

5.文化因子。企业文化是组织制度的补充,如果将规章制度作为知识管理保障的硬件条件,企业文化则是知识管理保障的软件条件,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知识管理效益。支持型的企业文化可以促进企业隐性知识的交流、分享和转化,对于员工学习、获取和应用新知识的积极性也有重要的影响。支持知识管理的企业文化反映指标:(1)组织的开放程度高,并能吸纳外来文化;(2)鼓励组织成员知识交流,没有等级束缚;(3)形成鼓励并增进知识的共享氛围;(4)组织成员形成相互信任、相互激励的氛围;(5)顾客价值的创造被认为是知识管理之一项重要目标;(6)组织内赞赏团队精神,尊重他人价值。

知识管理新文化一旦形成,将成为企业特有的组织行为方式,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发挥长期重要作用。

假设五:知识型企业的文化越符合以上六个指标,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益越好。

三、知识管理效益影响因素实证分析

1.研究设计。本研究选取10家规模相似、前景较好的知识型企业作为研究对象,以净利润大小反映他们知识管理效益差别,并从企业的领导支持力、人员、基础设施、组织流程、文化五个发面设计调查问卷。每个方面设定六个指标如上表所示,问卷量表采用李克特(Liken)五点式评量尺度,分成五个选项:(1)完全相符;(2)大部分相符;(3)一定程度上相符;(4)大部分不相符;(5)完全不符。对应选项分别给予5、4、3、2、1分。统计出来的结果运用逐步回归分析、主成分分析数学方法,通过DPS统计软件进行计算,从而验证以上五个因子对知识管理效益的影响以及各自作用的大小。

2.样本选取。本研究对武汉光谷10家知识型企业进行了调研,企业涉及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光机电、通信、IT等多个领域,他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知识管理型企业,效益参差不齐。共发出300份问卷,收回有效问卷280份,问卷主要由管理者和技术研发人员填写。平均每家企业填写了28份问卷,每家企业的因子得分采用加权平均数。企业的最终因子得分如表1所示。

3.数据分析。运用逐步回归数学分析,通过DPS统计软件计算,建立因子间以及和净利润的相关系数矩阵。从而检验因子间的关联性,以及验证五个因子和净利润的相关性。

X1——领导支持力因子;X2——人员因子;X3——组织流程因子;X4——基础设施因子;X5——文化因子;Y——净利润(知识管理效益)。

从其相关系数矩阵我们可以看出,五个因子之间具有较高的相关性,因此,我们不能割裂开来看五个因子,并且从X1,X2,X3,X4,X5与Y的相关系数看,该五个因子与知识管理效益高度相关,验证了前文的五个假设。

表3

由表3的偏相关系数可以看出,五个因子与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益存在正相关关系,根据偏相关系数的大小可以看出文化因子对企业知识管理效益影响最大,其次是基础设施因子、人员因子对知识管理效益的影响较大;领导支持力因子对企业知识管理效益影响相对较弱。

表4

从表4得知,该模型的复相关系数R=0.93951,决定系数R2=0.88268,显著水平趋进于0.05,说明了回归方程高度显著。因子和知识管理效益的相关系数置信度高达95%。

四、结论

综合以上分析,说明了领导支持力因子、人员因子、组织流程因子、基础设施因子、文化因子五个因子是企业知识管理效益的重要影响因素,前面提到的五个假设得到了验证。由于因子间也具有高度相关性,因此知识型企业要实现高的知识管理效益,需要五个因子的整体优化。其中培育知识管理支持型的文化显得尤为重要,在企业中形成知识学习、共享、创新的氛围,有了软件保障还不够,还需要提供匹配的硬件条件。如加强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提高知识型企业的知识管理效益提供有效的学习平台;引进并培训优秀人才,适度保持一定的人员流动率;建设与文化相匹配的组织流程,有了硬件和软件的支持,争取领导对知识管理的大力支持也是必不可少的。

参考文献:

1.常荔,邹珊刚,李顺才.基于知识链的知识扩散的影响因素研究.科研管理,2001,(9):122-127.

篇5

【关键词】教育管理;效益

Discusses the 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shallowly the benefit

Huang Huaming

【Abstract】Wants the benefit to the management, is deepens the reform the request. But the management needs to invest, but treats delivers the people actually often to have each different manner. Only again throws the human, does not count delivers does not meet the reform promotion benefit time requirement obviously.

【Key words】Education administration; Benefit

为了改变管理不力的现状,必须向管理要效益,这是改革中人们的共识。管理不能再搞花架子,靠形式主义混饭吃了。但无论如何,我们不能无视某些单方面投入的客观存在,不能靠截留这种钱来改善待遇,满足一时的物质需求。为了换取良好的教学科研办公环境,必须保证必要的安全开支,这其中就包括很大一部分基础设施的投人,像大家知道的为加强单位消防工作而设置的烟雾报警器以及灭火器、水龙带这些资金投人,且这种投人也许很难甚至根本收不到直接的效益。这种即便可以称之为“一次性的投人”,充其量是为防备某种不测,正所谓“花钱买平安”,能由此保证单位财产不损失,人员无伤亡,免去了处理上述不测而耗费的大量人员、时间、精力,反过来就是促进了单位的工作。所以公平地说:这是一种无形的、间接的效益。在不发生意外的情况下,这种投人的实际意义就在于它所产生的社会效益。

除此之外,教育管理还涉及到社会公益的方方面面。所谓“公益”,就可能只有投人没有产出,如为特困职工开展救济工作等。这种付出着眼于局部或个体,于全局并无直接的关系。但它通过安抚独立的个体,依靠类似于社会保障性质的救助工作机制,不光重视而且切实扶助了生活中的弱势群体,进而起到了稳定全体和全局的积极作用,所以从动机和效果两方面来讲,就它的社会影响来看,其结果仍然是双赢的。尽管人们在付出的同时总是希望得到回报,没有“好处”的付出往往就要打“折扣”。但古人说得好:“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短短一句话既反映了一种“小中见大”的思想内涵,也凸显了一种藐视功利的清高孤傲,这是很可贵的。

当然,教育管理之效益更多的是有形的、直接的,它反映在日常教学、科研、办公的各个领域。过去不重视,恰恰就是管理无效益,这也是造成管理长期落的重要原因。今天我们开始重视了,但并不表示我就掌握了抓效益的规律。至于如何理解效益与急功利的区别,如何对待局部与全局的关系,如何意识把握住促进效益的各种条件,准确认识并善于抓住得效益的决定性因素等,确实还有不少值得认真思的问题。

抓教育管理之效益,我以为应妥善处理如下几个面的关系:

第一,抓效益最忌功利色彩。无论什么事情都要得兴师动众,惟恐天下人不知。想来始作俑者即使是出于哗众取宠之心,也是为了捞取政治资本。像么“形象工程”、“政绩项目”,本质上不是为了解实际问题,而是一味取悦于领导,甚至反客为主、其所好,到头来还不是为了一顶乌纱……如此作为,百姓何干?又谈何效益?这种自以为“聪明”的表除了自已失去民心、必然留下骂名,还有什么值得念的呢?

第二,如同其他事物一样,抓效益也要摆正局部全局的关系,必要时应牺牲局部服从全局。效益容在短期和个别问题上取得突破,这无疑是在所有领任期内乐于做并希望看到的结果。但此举有时有碍大局,甚至会因其伴生的副作用而导致得不偿失。衡利弊,应该当机立断。该取则取,该舍则舍,才最要紧的。当断不断,必受其害。抓效益要特别注处理好“大”与“小”的关系,真正的效果需要规模,只有规模效益产生的时候,一切付出才是值得的、合算的。

第三,我们不否认效益的取得确实要靠投人,但经费短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决的。即使当前投资环境已大大改善,但比期望值仍会有距离。所以抓效益也要分步骤、讲重点,在实施过程中要适当控制、有所侧重,不能全面铺开,面面俱到。投入面过宽,战线拉得太长,只能是“杯水车薪、鞭长莫及”,“欲速则不达”,到头来是劳民伤财,一事无成。

第四,抓效益一是要规定一定时间段内的目标,要有按计划实施的过程并注意检查落实情况;二是要制定长远发展规划,循序渐进,并做好相关预案,以确保总体方案的连续性、可操作性。效益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性,为此要处理好“近期”与“远期”的关系。否则所谓的努力很可能是盲目的、随意的,甚至可能会是“帮倒忙”的。正所谓“捡了芝麻,丢了西瓜”、那毕竟是得不偿失的。

第五,充分认识新技术、新手段在提高管理效益的重要作用,增强办公自动化的紧迫感。计算机技术的普及使我们看到了现代管理的雏形及其迅猛发展的无限空间,因此向技术要效益无疑是明智的选择。为此,我们要调整投资方向,坚定依靠计算机技术实现教育管理由量变向质变转化的决心。在这方面要舍得投人,要有超前意识,从而做到在普及的基础上,满足升级、上网等功能开发的内在条件。不要图一时便宜,选购低档次机器来充门面,造成“留之无用、弃之可惜”,最终不得不重复投资的尴尬和无奈。

第六,必须清醒地认识并十分重视信息对于效益的关键作用抓效益有大量现成的经验可资借鉴,我们应该学会拿来为我听用。但改革中信息的能量却让我们看到传统观念的局限,使我们茅塞顿开,从而为我们创新效益、找到捷径提供了可能。只要树立信息意识,善于抓住信息,让信息为我们服务,我们就可能少走弯路,实现跨越式的飞跃。

第七,必须明确管理要通过规章制度来维系,也要依靠规章制度来规范。深化改革要求打破传统管理的羁绊,自然也要求建立并完善更加科学、填密的管理法规制度体系。向管理要效益,要求打破常规,但绝不意味着要向规章制度-即已经开始的、审慎的然而又是扎实有效的法制化建设公开挑战;也不表示为了效益,可以顶风冒险,明知故犯,以至触犯了刑律还指望赦免。要善于甄别在追求效益中“依赖于政策、发挥到极致”与“知法犯法、挺而走险”的区别和界限,严防在“一切为了效益”的幌子下,处心积虑,节外生枝,改头换面,为新的腐败大开方便之门。

第八,最关键的是抓效益,为此必须抓观念转变,解放思想。既要学会辨证地对待传统,不搞一概否定;也要科学地看待创新,自觉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既要反对经验主义固步自封,也要防止从一个极端走到另一个极端。要特别警惕以抓效益为名而容忍由此派生出来的不正之风合法化,也要避免为厂效益而不计成本,在投资环境改善的同时大手大脚、挥霍浪费。从根本上说,是要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摆正自己的位置。既要有“为官一任、造福一方”的使命感,也要有“惜金如命、守财如守身”的责任感,真正做到利为民所谋、心为民所系,掌好手中权,用好百姓的每一分钱。抓教育管理之效益,是管理者的责任使然。尽管大多数管理人员在长期的管理实践中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付出了毕生的心血和汗水,是值得尊敬的。但由于管理工作通常不搞量化考核,所以评价其管理服务质量如何也没有统一的客观标准。这样,管理人员很难意识到自身的差距,自然也就没有压力,甚至感觉不到当前社会竞争导致的下岗危机,问题依旧。大家长期生活在一种“自我感觉良好”的氛围中,于是形成一种恶性循环,终于搞到当社会对于“三流管理”普遍不满时,竟说不清楚究竟是谁的过错的地步!真是“冰冻气尺非一日之寒”。今天是到需要认真反思,全力以赴地抓好效益的时候了。抓教育管理之效益,是深化改革的时代要求。管理薄弱确实积重难返,但绝不是无从下手,无所作为。改革把减员增效摆到先决的位置,从而掀起管理领域内的新一轮精兵简政。它针对传统人事制度“因人设岗”的弊端,调整为按需设岗,打破了习惯的用人、分工界限,确保能者上、庸者下,从而真正调动起管理者的积极性、创造性,为管理工作职业化以及从业人员发掘潜力、适应需要提供了舞台,为向管理要效益开辟广阔的道路,并为继续创造管理效益之奇迹提供了机会和条件。

篇6

关键词:节水改造深化改革灌区经济社会效益

一、紧紧抓住大型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的良好契机,在节水工程建设上搞突破

紧紧抓住国家大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的有利契机,积极争取国家投入,努力增加地方财政投入和灌区自筹,为龙凤山灌区建设赢得了主动权。

1.增强水资源忧患意识,坚定灌区续建配套节水改造信心

龙凤山灌区始建于“”年代,是一个设计标准低、工程不配套、急需更新改造的老灌区。需新建、维修和改造的工程占灌区工程总数的43%。灌区缺少控制性工程和区间调节工程,灌排渠系不配套,跑、冒、滴、漏现象较为严重,上游大水漫灌,下游缺水干旱问题普遍存在。农村实行以后,农民种水稻旱改水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水资源紧缺,供水不足的矛盾日益突出。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扩大高产高效作物面积,增加农民收入和地方财政收入,提高灌区效益,解决水资源不足问题,市政府先后投入100多万元,请黑龙江省水利勘测设计研究院利用2年多时间,为龙凤山灌区重新进行了规划和设计。依据改造规划,拟新建、改造建筑物294座,对75km渗漏严重的渠段采取防渗措施。龙凤山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项目列入国家重点工程项目后,1998至2002年,国家共投入水利专项资金3050万元,为加快灌区建设创造了有利条件,同时激发了地方配套和农民投入的积极性。在短短4年时间里,五常市累计投入灌区改造资金3388万元。

2.广筹严管,注重效益,把资金投放到刀刃上

灌区在资金的分配投向上,坚持捆起来使用、突出重点和注重效益的原则,集中投放骨干工程项目。首先,把重点放在瓶颈工程上。卫国灌溉站干渠长达60km,跨4个乡,水田面积近0.6万hm2。长期以来,由于徐家街节制闸和四道岗渡槽两处“卡”水,上游水用不了,而下游的卫国、常堡两个乡近1333hm2的水田缺水。1998年以来,五常市安排投资200多万元,新建了永久性的节制闸和拱形渡槽,从根本上解决了供水能力不足的问题,同时增加了水田灌溉面积。其次,改造病险工程,增强输水能力。营城子灌溉站兰大桥渡槽始建于20世纪30年代,干渠输水能力低,因此灌区筹措资金100万元新建了兰大桥渡槽,使下游的水田灌溉条件得到了明显改善。第三,建站提水,提高水的利用率。卫国乡六合村、民意乡勇进村和兴隆村的地势较高,土地贫瘠,渠道从村旁通过,由于缺少提水设备,百姓只能望水兴叹。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帮助农民脱贫致富,灌区投资300多万元,兴建了六合抽水站和民意抽水站,扩大水田面积近666.6hm2,粮食产量比种玉米大豆时翻了一番。志广乡拥政、民和两个村地处丘岗地,灌区改造工程将旱田改为水田后,每公顷增产粮食1500多kg,每公顷增加收入3000多元,人均年增收近1000元。民意乡永进村农民陆山将2.67hm2旱田改为水田后,全家7口人,人均净增收入940元。

3.落实“三制”,建设精品工程,建立健全水利工程建设管理新机制

在龙凤山灌区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工程建设的过程中,严格执行项目法人责任制、招标投标制和建设监理制,使工程建设迈上了创精品、上档次的新台阶,实现了投资项目项项合格。3年来,投资建设在百万元以上的民意抽水站、六合抽水站、四道岗渡槽、兰大桥渡槽等较大型工程都得到了受益乡镇和广大农民的好评。其中,全省流量最大的、跨度24m的钢桁架U形结构兰大桥渡槽和单跨度50m的中承式三角拱桁架结构的四道岗渡槽均被评为省级优质工程。

二、运用科技手段,强化调度管理,在节水措施上挖潜力

在抓工程节水的同时,还突出抓了灌溉节水和机制节水,不断挖掘灌溉潜力。

1.推行先进灌溉技术,减少田间用水

在节水措施上,灌区把工程节水作为重点,投资280万元,完成了6.9km的干渠防渗工程,提高了渠系水的利用率。同时,以工程措施、农艺措施和农机措施相结合,大面积推广大棚旱育苗、超稀植栽培技术,推广“浅—晒—浅—湿”的灌溉技术,实行死水补灌;推广机翻旱耙整地技术,实行耙地、泡田、插秧一茬水。还在小山子灌溉站胜丰支渠、民意灌溉站的抽水干渠、卫国灌溉站友好、六合支渠和营城子灌溉站的营城子支渠建设了4个万亩节水示范区,每公顷用水量由过去的15000m3下降到9000m3,相当于增加了40%的水资源,扩大了水田面积,拉动了农业结构的调整。

2.合理调度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

龙凤山灌区输水距离较长,从渠首至渠尾近150km,高差较大,一般在20m左右,为了提高水的利用率,灌区提前制定调度计划,确定轮灌时间和办法,上下游错开用水高峰。统一调度流域内水资源,做到科学、经济、合理,利用电厂发电尾水灌溉小山子、卫国灌溉站的耕地,利用光辉、民意和小山子灌溉站上游的回归水补充卫国灌溉站的水源,利用上游四个灌溉站的退水,进入营城子灌溉站的干渠。在用水高峰时还调动区间的小型水库交叉补水,既减少了用水矛盾,又提高了水的利用率。龙凤山水库属于不完全年调节水库,年径流量为7.93亿m3,而兴利库容只有2亿m3,水库弃水较多。为了挖掘水资源潜力,灌区坚持长年调水,合理进行水库调度,在停水以后,把电厂发电尾水和水库的余水蓄入灌区的几个小型水库中,既缓解了灌溉期间用水紧张的矛盾,又使水库水源得到了及时补充,做到了闲水忙用。

龙凤山灌区管理局运用综合节水措施,挖掘潜力,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灌区原设计灌溉面积为1.47万hm2,现已发展到近2.67万hm2,相当于在国家不增加投资的情况下又增加了一个龙凤山水库。水田面积的扩大,使大部分坡耕地变成了水平梯田,既增加了农民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又起到了保土、保肥、保水的作用,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增长。

三、深化灌区改革,提高服务质量,为灌区发展营造良好的运行机制

只有不断挖掘内部潜力,实现自我积累、自我发展,才能从根本上使灌区发展步入良性循环轨道。龙凤山灌区在改革中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大胆尝试:

1.改革收费方式,实行收费到户

针对过去委托收费出现的收费不到位、截流和挪用现象,从1996年开始对水田面积进行了多次核查,使收费面积增加了20%。水费由过去的村屯代收改为收费到户,实行供水单位与用水户直接见面,实行水量、水价、水费三公开。同时还推行了灌区建账、村里建卡、用户发证制度,做到账、卡、证相符,地块、面积、收费额清楚,水费收缴率大大提高。改革之初,龙凤山灌区管理局明确规定:凡农民自行到灌溉站交费,给水费全额3%的优惠,于是最先实行这个办法的小山子灌溉站出现了从未有过的农民排队交费现象,农民自觉交费达130多万元,占应收总数的80%以上。

2.坚持依法治水,强化收费力度

水费是灌区生存和发展的经济支柱,全面收缴水费是灌区整体工作中的重头戏。灌区在为农户做好周到服务和深入细致的思想工作的同时,对一些“钉子户”“赖账户”实行依法收费,实现了水费收缴的重大突破。2000年以来,在法院的支持下,先后共立案查处了315起“抗费”案件,收缴水费35万元,追缴滞纳金2万元,执行罚款3万元。和平村一个村领导带头抗费,不但自己不交,还支持亲友和群众“闹费”,水政监察大队对其进行了行政处罚,法院对其实施依法拘留。在法律面前,这个领导现身说法,认责、认账,带头交了水费,接着全村仅一天就完成了水费交纳任务。志广乡长富村一个村民不但拖欠水费,而且还辱骂工作人员,水政监察大队依法对其进行行政处罚,法院对其拘留。事后他如数交纳了水费、滞纳金和罚款,在当地引起强烈反响。依法收费,处罚了个别人,教育了一大片,2000年全灌区水费收缴率达到了90%以上。

3.改革管理体制,引导农民参与灌溉管理

在改革过程中,注重把发展节水灌溉与农民增收结合起来,形成全社会节水的氛围。在一些支渠组建了用水户协会,大胆试行了“管理局+用水户协会+用水户”的新型管理模式。还对一些灌溉条件较差、地处偏远的五小水利工程实行了拍卖、租赁和承包,盘活了存量,扩大了增量,为灌区发展注入了活力。灌区把两级核算改为一级核算,灌溉站实行报账制,减少了行政经费180万元,再将这些钱回补于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为灌区的可持续发展增添了后劲。

4.改革用人机制,实行目标管理

灌区从上到下实行竞聘上岗,全灌区共有干部职工202人,通过竞聘有37人分流到水厂、水库和种养业。对每个职工在工程管理、灌溉管理、服务质量和工作效益等方面实行千分考核,其中水费收缴的分值就占600分,保证了工作质量和效益同报酬直接挂钩的分配机制。

篇7

论文摘要:新的形势,要求新的变革,提高运管部门的财务管理效益就要从制度改革入手,经过合理的监督和预算,开源节流,做好收支平衡的稳定工作,适应现代化电算技术,为创建运管工作的新局面添砖加瓦。

论文关键词:财务管理提高效益资金

新的税费改革政策出台以后.对公路运输管理部门而言,主要的经费来源取消了。对于运管机构而言,我们必须提供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的财务管理探究,以提高财务管理的实际效益.保持运管部门的经济平稳快速发展。

一、现今运管部门财务工作的状况

(一)资金可用性降低

运管部门的经费使用形势明显严峻,运管费的取消带来了新的资金状况。虽然自2006年开始,运管的财政专户收入虽然明显增加,改变了收入紧张的状况,但是由于国家财政对运管事业单位管理较严格,运管部门收支两条线的财务预算一年比一年严。可现实状况是专户收人多,并不意味着核定支出也这么多.按规定的纳入资金远远比不上资金的支出额.支出范围与核定的支出水平有着实际情况的不符。

(二)对于资金预算要求明显提高

预算管理是市场经济体制发展的必然.要求我们扎实做好基础工作,前瞻性地做好预见,进行可行性的资金运行方式,做到“先预算,后支出”的基本准则。如:财务收支预算、专项经费预算、办案经费补助预算等都要进行合理地预算,并形成详细具体的项目清单,报给上级主管部门之后,才能予以核拨和执行。

(三)部门管理关系复杂

现在的运管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比较复杂.这就导致了我们的预算:工作、收支审计、收费调整等工作的进行比较困难。同样的,财政部门的资金拨付、收费许可验证和即将开展的物流信息局等指令工作也不能够顺利开展。这种部门管理的横向复杂性.需要运管财务工作人员的沟通才能获得理解和支持,无疑地加大了财务工作外部环境的不利因素。

(四)内部审计工作制度不健全

现在的财务管理对于审计工作不是很重视。有的部门甚至没有设鼍审计机构和人员,主要是有些领导认为审计是一种敌对关系,这样的主观认定使得审计丁作很难开展。当然.也包括一些人员因素,有些单位缺少适应审计工作的电算化人员。也就无法无法全面履行审计职责。这种内部控制制度不健全,监督制度缺乏的财务管理会直接导致管理效益的降低,使得许多资金问题得不到及时的发现和解决

二、如何提高运管部门财务管理效益

(一)加强财务管理。增收效益

在目前运管部门经费紧张的情况下,我们要开源节流.通过加强财务管理来提高收入.改变运管财务状况。如今.我们的经费由于过于吃紧,根本没有资金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装备改革。这样的恶性循环会导致设施简陋,装备落后,也就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资金的增收也就更为困难。在这样严峻的情况下,运管部门财务工作必须贯彻“以稳定保发展”的基础原则。①要严格管理制度,深入开展增收节支工作.制定一套切实可行的经费支出标准,让“制度增效益”。(在开支使用上,要大力压缩非必要性开支.严格遏制各单位在费用支出上互相攀比和为职工滥发钱物的现象。③在理财观念上,要进行全员的合理理财,定期公开财务报表,接受职工监督,通过增加资金使用透明度来鼓励职工自觉地节约一点一滴。总之,广泛地依靠集体的力量,广泛凝聚财力.统一于部职工的思想和行动,以节约发展,紧密围绕增加交通运输发展效益这个中心节约资源。

(二)加强会计监督力度,打好基础

运管工作中财政部会计丁作是有一定的规范要求的。为了提高财务管理效益,我们的会计工作要对照检查,做好运管部门会计机构和人员的设置,对其职责要定期或不定期进行清查,以了解财务具体工作的落实情况,对清查结果中不符合规定的,要加大监管力度.要求各单位采取相应措施改进。清查内容一般包括财务收支、会计信息质量、执行财经政策法规等情况。监督的最终目的是要以检查为手段,做到早发现、早分析、早纠正,早制定、早整改。同时。为了让财务人员更好的完成T作,还应改善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以便更好地提高财务管理水平。

(三)加强内部审计工作,做好监督

“依法理财”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内部财务的自身监督,二是接受审计的监督。将两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就是要建立和完善内部控制制度,强化内部审计制约。为了提高企业的防腐免疫力除了主动接受审计的监督外,还应有一定的内部审计制度进行随时的监督、整改。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制度的一个重要组成,《会计法》明确了内部审计是对会计资料的监督、审查,是保证会计资料真实完整的重要措施。运管部门的内审工作,要创新理念,完善考评体系和评价制度,由查错防弊向内部及时控制、及时分析评价的新理念转变。

(四)推进会计信息化,适应发展

篇8

不论建筑还是医疗,亦或是教育等诸多领域,都离不开电力作为支撑。在社会不断进步发展的背景下,电力需求与日俱增,给电力企业带来了很高的发展要求。在这一背景下,增加电力系统发展建设的投入资本,从各个细小的环节入手加强投资管理,有利于电力系统实现高速发展。因此,需要对电力投资管理工作进行深入剖析,明确其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并及时进行整改,才能实现提升管理效益的目的。

1电力投资管理工作基本问题分析

1.1工作制度全而不细

就目前实际情况而言,电力投资管理工作相关制度基本能够指导相关工作,但是仍然存在全而不细的问题。所谓全而不细,即指工作制度涵盖的方面和内容比较全面,但是尚未作出精细划分,没有落实到具体细微的工作上。电力行业不同于其他行业,因地制宜的特点非常明显。比如,水电站是建设在水力资源丰富的地区,火电站是建设在煤炭资源丰富的地区。不仅如此,电网辐射还会表现出非常明显的结构性,即分地区、分用户进行电力供应。因此,在制定电力投资管理工作制度的时候,就需要根据电力行业的基本特点制定出精细的工作制度。

1.2招投标机制有待改进

招投标是电力建设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该环节,可以将电力企业和施工单位紧密联系起来。但是,在个别电力企业中,招投标工作还存在一定问题,尤其招投标机制不透明,给投资管理工作带来了很大的难题。就招投标工作实际而言,主要存在的问题有保护主义和造价与技术倾斜等。保护主义就是在招投标的过程中,过分倾向本地企业,对外来企业存在一定的不公平待遇。造价与技术倾斜就是在招投标的过程中,过分看重招架,忽略了相关技术指标,导致两者之间存在差异,影响电力工程建设质量。

1.3合同管理有待加强

合同管理是电力投资管理的一个重要环节,由于电力建设存在一定特殊性,殊性,必须严格把关合同履[1]行情况,确保电力建设符合要求。但是,在实际建设过程中,存在分包、转包现象,严重影响电力建设质量。不论是分包还是转包,都会拉低工程整体施工水平以及企业经济效益,还会给合同管理工作带来困难。因此,只有进一步加强合同管理,严厉打击分包、转包的不良现象,才能保证电力投资管理工作发挥出最大效用。

2电力投资管理提升效益的重大意义论述

强化电力投资管理工作的要求被明确提出,这与其自身效益是密不可分的。根据电力行业的特点而言,电力投资管理提升效益的重大意义可以从多个方面得到体现。首先,电能是国家经济全面高速发展的重要保障,在未来的相关工作中,需要加大投资兴建各类电力基础设施,强化电力系统整体功能。比如,智能变电站就是电力投资的一个运用环节,也是保证[2]用电的关键环节。因此,强化电力投资管理可以确保电力系统基础建设落到实处,为国家经济的发展奠定基础。其次,从电力系统自身发展而言,投资管理是一项至关重要的工作。电力系统发展进步离不开大量资金支撑,管理好这些资金,确保其用到该用的地方,是保证电力系统良性发展的基础。比如,一个地区进行电网改造,所需资金量非常庞大,涉及环节众多,只有从每个环节加强资金管理,才能逐步完成电网改造。如果部分资金没有用到实处,就会导致某个环节断链,进而对整个电网改造工程形成影响。最后,电价一直是业界广泛探讨的问题,制定合理的电价标准是一项十分重要的工作。但是,由于电力投资管理工作不到位,导致某些环节成本高于预期,迫使企业在电价上作出调整,以此弥补成本带来的效益差。但是,由于销售电价存在一定的标准,这就导致电力企业的调整空间十分有限。所以,只有加强投资管理,减少生产环节的成本,才能实现效益最大化。

3电力投资管理效益提升途径探究

3.1加强决策管控

决策阶段是电力行业建设发展的关键环节,一个决策不仅会影响电力行业的整体发展方向,还会直接影响成本、效益等多方面的内容。因此,加强决策管控,是提升电力投资管理效益的第一步。首先,完善考察项目实际情况,对成本、效益、影响度等因素做出全面评价,用以指导决策工作。其次,完善决策制度。改变传统的领导决策模式,将普通员工也纳入决策工作的范围,全面征询员工意[3]见之后,再综合性地作出决策。最后,加强决策执行力度。在决策出台之后,应该全面落实,从电力建设的各个环节入手,加强监督管理。总而言之,加强决策管控,是提升电力投资管理效益的重要工作,需在电力企业内部形成高度统一的认识,同时消除各自为政的问题,实现全局调度规划统一,将资本有效充分地利用。

3.2加强设计管控

设计是电力建设项目的准备阶段,对后期工作具有强力的指导意义。因此,加强设计阶段的管控,可以提升投资管理效益。首先,在确定电力建设项目之后,需对项目整体进行综合考评,从环境、资本、技术等方面确定项目建设的设计方向和大体思路。其次,在设计阶段,至少需要准备两套及以上的方案。由于电力建设项目存在诸多影响因素,一套设计方案难以应对突发状况,只有准备充足的备用方案,才能在发生突况时迅速响应。比如环保因素、节能因素以及社会因素等,在这些因素影响第一方案时,可以改用对应的备选方案。第三,在设计阶段需严格控制成本。严格控制成本并非随意降低成本,而是基于设计要求,在各个环节实现经济实用的设计目的,在达成设计要求的基础上最小化成本。

3.3完善项目法人制

根据当前的实际情况,电力建设项目的基本模式是固定的,即在项目立项时,成立临时的建设单位,展开报批、设计、管理等工作。虽然这个临时单位在项目完工之后会解散,但是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具有全面完整的职能,因此,需要对其进行法人责任制,将相关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员身上。根据相关规定,在电力建设项目立项时,就应该明确项目法人,使其在项目进行过程中可以对多方面的事务形成管控。

3.4优化招投标

招投标是电力投资管理的重要环节,这一阶段涉及到建设项目后期质量。在招投标的过程中,需要遵循三个基本原则。首先,透明化招投标,将规程制度、标段材料文件等发放给每一个参与招投标的企业,确保公平公正。其次,建立完善的招投标机制,弱化保护主义对招投标工作的影响,确保地方企业和外来企业能够在平等的层面上竞争。最后,加强技术指标评价,全面考评投标企业设计方案的环保、节能、效率、成本、经济效益等因素,综合性地作出决策。

3.5加强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作,涉及到众多部门,需要这些部门之间相互协调配合。首先,加强各类合同的信息核对与执行情况管理。信息核对主要是针对合同内容是否存在差异、是否符合规定等进行评价。执行管理主要是针对合同的执行情况,督促合同严格履行。此外,还需加强打击分包、转包的现象,避免这些现象降低电力建设整体质量。

4结语

篇9

关键词:

管理效益审计;重点

中图分类号:

D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12014401

1管理效益审计遇到的问题及难点

1.1管理效益审计的理念贯彻还不到位

管理效益审计是监督与服务的有机结合体,部分企业内部控制、管理效益、风险管理的审计理念还没有贯彻到位,认为审计只是监督检查,没有意识到管理效益审计的目的是为促进企业提高竞争力,达到效益最大化,与自身发展的目标是一致的,是为共同解决企业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而存在的。要使管理效益审计达到预期的审计效果,就必须加强与同企业管理层的沟通与交流,使管理效益审计的理念贯穿到企业管理者的思想当中。

1.2管理效益评价体系需进一步完善

管理效益审计的关键在评价,就目前开展的情况来看,还缺少一套系统、完善的评价标准。如在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环境效益评价中,项目发挥的社会作用,对环境的影响及后果,目前只能用简单的好与差来评价,一定程度上影响审计结果的客观性、公正性,导致审计结果缺乏约束力和权威性,更不用说上升到宏观管理层面加以评价。

1.3审计人员的素质影响了审计质量

由于长期以来财务收支审计占主导地位,现有审计人员知识结构狭窄,对管理没有感性认识和理论功底,知识储备和能力不足。同时由于审计人员没有置身于现实的管理当中,实践经验匮乏。上述原因导致审计人员要么查不出问题,提不出建议,要么查出的问题细枝末节,提出的建议幼稚、可笑,不被管理者接受。

2管理效益审计的重点

2.1要科学合理的确立审计项目

传统审计已有成熟的审计模式,而管理效益审计是以企业管理系统为审计对象,涉及管理的各个领域,点多面广,没有成型的审计方法借鉴,难度相对较大。在审计立项时,审计人员要遵循重要性、时效性、可行性和增值性原则,围绕被审计企业发展目标和经营管理核心,选择与管理和经济效益有关的重要环节或薄弱环节进行立项。审计项目的确定,要经过反复筛选论证,突出重点,量力而行。实践中应首先从管理比较混乱,漏洞较多,对经济效益影响较大的环节入手,先行试点,总结经验,由点到面,逐步展开。

2.2要结合实际创新审计方法

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在方法上要突破传统以查账防弊为主的审计模式,更多的是了解事实、收集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实际操作中可以将管理效益审计与财务收支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专项审计调查等结合起来,推动管理效益审计全面开展。在技术层面可以将管理效益审计与计算机技术相结合,建立管理效益审计信息库,查找带有倾向性、普遍性的问题。审计中还要重视对非财务数据的分析与评价,非财务指标不但能更真实、全面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情况,而且能够全方位反映公司长远发展,预测公司发展前景,弥补财务指标不足。

2.3要建立科学的评价指标体系

管理效益审计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两种:定性评价标准和定量评价标准。定性评价标准包括对国家方针、政策、法律以及有关生产经营活动和其他规章制度执行情况好坏的评估。定量评价标准可以通过对盈利能力、资产质量、债务风险、发展能力等指标的计算,来评价企业管理效益情况,找出差距,明确企业的改进目标。在设立评价指标体系时要具备可靠性、客观性、实用性、易懂性和可比性,必须有证据支撑,并得到公众的认可。

2.4要以企业可持续发展为目的提出管理建议

管理效益审计要将审计视点和分析问题的着眼点从具体经济业务转移到管理过程上来,将传统的直观反映审计发现问题转变为揭示经营管理、内控体系中的薄弱环节及存在的普遍性问题,注重分析其深层次原因,提出建设性意见,提高审计服务质量。在提出合理化建议时:一是要从宏观层面去认识和分析审计查出的问题,把审计的着力点放到为推动企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二是要善于从全局着眼,从微观入手,有针对性地从完善制度和政策的层面提出审计意见和建议,促进企业从根本上解决影响发展的问题。

2.5要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业务水平

管理效益审计对审计人员综合素质提出了较高的要求,要求审计人员熟悉多方面的专业知识;熟识法律法规和经济发展的方针政策;熟悉国际、国内发展状况和趋势;掌握现代经济管理知识,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和判断力。审计人员必须加强业务培训、经验交流、学历教育等,提高适应形势发展所必须的工作能力和业务水平,使审计人员具备创新能力,能够以联系发展的观念看待和解决审计查出的问题,逐步成为掌握财务会计、生产工艺、计算机等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

3结束语

开展管理效益审计使审计职能由单纯监督向监督与服务并重转变,审计目标从查错纠弊向内部控制评价和风险评估转变,审计方式由事后监督向事前、事中全过程监督转变。随着管理效益审计的日益成熟,开展管理效益审计必将成为企业挖掘潜力,增强动力,持续提高经济效益的法宝。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财务管理;企业效益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9-0-01

一、国内企业经营现状

2008年金融危机以来,国际国内企业经营环境发生重大变化。国际环境方面,欧美国家进口迅速减少,国内大部分外贸企业出口大幅萎缩;国内环境方面,一方面土地等资产价格大幅上涨,用工成本大幅攀升;另一方面,国内企业普遍缺乏核心技术,市场竞争主要采用降价手段维持生存和发展。内外环境造成国内企业经营效益急剧下滑,很多企业微利甚至亏损,经营举步维艰。

二、财务管理在提升企业效益中的作用

财务管理作为企业管理的一部分,在企业价值创造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实际工作中,很多企业没有认识到财务管理的价值创造作用,将财务管理仅当成企业算账的工具。事实上,财务作为公司的价值管理和信息管理中枢,可以通过各种财务管理方式、管理工具、管理模式深入了解业务、参与业务,为公司决策和日常业务开展提供有效服务。并且通过加强资金管理、成本管理、预算管理、内部控制建设、财务服务管理等方式,直接或间接为公司创造效益。

三、提升企业效益的主要财务管理方式

1.加强货币资金管理,开展生财、聚财工作

从资金筹集上,利用优惠利率、提前还贷、推迟提贷、以低利率贷款置换高利率贷款、票据贴现等方式最大限度降低融资成本;资金使用上通过强化资金的周、月滚动计划以及母子公司之间相互进行资金调剂减少资金沉淀,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比如在采购支付上公司财务提出货款支付与采购价格联动机制,这不仅可以根据资金余额情况灵活选择付款方式,同时可以通过灵活选择结算方式获取优惠采购价格筹码;在资金存量上通过协定存款、无风险金融理财产品增加利息收入。

2.加强运营资金管理,提升资金周转效率

存货管理方面,加强产供销衔接,最大限度降低存货余额;加强库龄的统计分析,建立跨部门存货管理小组,加强存货过程控制;实行ABC分类管理,对高价值器件从研发、采购时点、采购批量、生产领用全方位、全过程管理;

应收账款管理方面,加强应收账款余额管理,通过信用控制以及日常跟踪管理,确保应收账款及时收回;建立超期应收账款管理机制,按超期时间如一月、三月、六月分类管理,针对超期时间采用不同的追收方式;建立应收账款催收奖惩机制。

应付账款管理方面,主要是通过采购融资方式延缓资金支出,节约资金利息。

3.加强预算管理,提升企业管理效益

以公司总体目标为前提、现金流为主线、业务预算为基础,“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编制年度总预算;紧扣年度预算,编制3个月滚动预算,强化月度预算执行过程进行动态分析和监控,及时发现偏差并予纠正,做到时间进度、目标进度、预算进度三同步;每季度末对预算执行情况开展阶段总结,通过实际与预算的对比分析,挖掘数据背后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同时也为各部门业绩评价提供数据支撑。

通过事前预算、事中控制、事后分析评价,建立起涵盖设计、采购、生产、销售等各环节,包括采购预算、成本预算、销售预算(销量、结构、价格)、资金预算、损益预算在内的全面预算管理体系,有效保障年度经营目标实现。

4.通过内控建设,控制成本费用

内控是财务参与经营管理的重要工具,主要通过不相容职务分离控制防止舞弊行为;通过授权审批控制,明确各级管理人员责权;通过会计系统控制及财产保护控制,保证账实相符、会计信息真实完整;通过运营分析控制发现问题并改进;通过绩效考评控制,引导和规范决策层、管理层及其他员工共同朝着组织目标努力,保证经营方针有效贯彻落实。

同时修订完善重要财务制度(货币资金管理制度、销售及应收账款制度、采购及应付账款制度等)从制度层面降低经营风险,并建立长效监督、控制机制,从操作层面降低经营风险。如财务设置专职价格督察员,直接对总经理负责,建立采购价格监督机制;建立价格数据库,及时跟踪市场价格行情;建立供应商进入、退出机制,不断引入新供应商,制造“鲶鱼效应”,通过供应商间充分竞争,达到降低采购成本目的。

5.细化管理,建立严谨的成本控制体系,促进节约降耗工作的深入开展

建立公司、车间、班组三级核算体系,细化核算及成本管控内容,如在制造环节建立起控制成本的激励约束机制;建立产品定额成本与材料标准成本数据库,开展产品成本偏差分析;严抓精细化管理,从细微之处一分一厘抠效益。

深入开展节约降耗工作。建立节约降耗管理体系,包含建立财务、业务部门、内部督察员多层次联动的组织体系、制定有针对性的控制措施、明确节约降耗量化的方法、下达节约指标、加强过程的跟踪、检查、总结、考核。通过全员参与、全方位覆盖、全过程落实,使节约降耗成为效益提升的重要抓手。

6.充分发挥财务服务功能

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方面决策支持服务,另一方面日常财务服务。决策支持服务主要是:(1)资本层面,在公司并购过程中,从财务角度对并购资产价值给予核定建议如蓉胜公司固定资产购置中根据沿海企业设备24小时运转的情况,提出依据设备运行量来计算折旧而不是按会计年限考虑设备磨损,给领导提供谈判依据。(2)利用数据进行有效分析,“从财务的观点看经营,从经营的观点看财务”对重点业务和重要财务变动情况进行跟踪,根据经营情况及时提供各种分析报告如产品毛利状况分析、销售费用分析等为企业决策和管理提供有力的财务信息支持。(3)时刻关注有色金属、塑料和石油大宗商品的期货行情,力争科学合理的分析预测市场变化,为领导选择适当时机采购原材料提供财务建议。在日常运营中对业务支持服务表现在通过流程制度化、核算标准化、程序有效简化来满足业务对效率的需要;同时通过财务专业化建议协助业务人员完成某些商务事项。

7.加强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