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经济效益范文
时间:2023-04-09 00:46: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经济效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苏北运河即京杭大运河江苏境内的苏北段,为国家二级航道,北起徐州蔺家坝,南至扬州六圩口,全长404公里,途经徐州、宿迁、淮安、扬州4市14县(区)。北通山东济宁,南经长江与苏南运河及长江三角洲航道网连接,通往上海、浙江等地。目前苏北运河既是北煤南运的大通道、南水北调的大动脉,又是集航运、防洪、灌溉、排涝为一体的综合性河道,更是服务江苏乃至整个华东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黄金水道,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大的作用。
一、发挥水运优势,苏北运河社会经济效益显著
千百年来,苏北运河一直是中国重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对于国家的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发挥过重要的作用。时至今日,苏北地区扬州、淮安、宿迁、徐州4城市比邻运河,以运河为依托,逐步形成了以化工、纺织、机械、船舶、冶金、煤炭、电力为主导的产业基地。通过以运河为中心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了沿运河地区与外界特别是苏南和沪浙等经济发达地区的联系,不仅有利于本地产品的输出,同时还有利于引进资金、技术,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
江苏是原材料和产成品“两头在外”的省份,依托水网密布的优势,大批适合于水运的煤炭、建材及原材料等大宗物资,均通过苏北运河实现“点至点”的跨区域运输。苏北运河是“北煤南运”的主要通道之一。如果阻滞,江浙沪地区的工农业生产及人民生活就会受到较大影响。目前,苏北运河已是电煤运输的“绿色通道”和“快运通道”。1957年苏北运河年货运量仅为92万吨,2013年已达27289万吨,是1957年的296倍之多,其中煤炭6350万吨,电煤3195万吨。
在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管道5种运输方式中,水运以其运量大、能耗小、成本低、占地少、污染轻的优势,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砂石建料通过苏北运河的运量相当可观,且运输成本低廉。2013年苏北运河黄砂货运量为13608万吨。位于苏北运河北部的骆马湖盛产黄砂等矿建材料。2013年通过刘山船闸运往徐州、山东方向的矿建材料6700万吨,通过皂河船闸运往淮安、扬州、盐城方向的矿建材料达8292万吨,与公路运输成本相比,通过苏北运河水运可节省近40亿元,大大地降低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成本,促进了周边地区的城市建设。
二、水资源综合利用成为苏北运河一大亮点
苏北运河在调水、防洪、工农业用水、生态景观、旅游等综合效益显著。苏北运河是保证工农业生产持续快速发展的源头之一,与其它水利工程相配合,担负着防洪排涝的重任,对居民生活和工业生产、农田灌溉起到了化害为利的作用。
苏北运河沿线地区是全国主要的粮食产地之一,近年来洪涝灾害及旱灾虽时常发生,但沿运河一线及里下河地区的农业经济仍稳定发展,展现了运河强大的抗旱排涝功能。以徐淮地区为例,徐州市1957年水稻面积只有25.28万亩,旱谷作物望天收,粮食总产量仅为84.23万吨,当江水北调通过苏北运河送水至徐州后,彻底解决了旱谷作物的水源,粮食产量逐年上升。至2013年,徐州市水稻面积已增至290万亩,粮食总产达166750万吨;淮安市1957年水稻面积为255.32万亩,粮食总产量达613.41万吨,2013年水稻面积发展为430万亩左右,亩产最高竟达850公斤。现徐淮地区已变成全国著名的商品粮生产基地。1966年大旱,淮河断流146天,洪泽湖干涸,江都引江抽水站通过苏北运河向北送水37.7亿立方米。1978年大旱,江都引江抽水站调水至淮北地区10亿立方米。1988年苏北又逢大旱,江都引江抽水站通过苏北运河及时抽引江水北送,使旱情得到缓解。如今,苏北运河是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生命线,担负着输水主干线的重任,是向黄淮海平原东部和胶东地区供水的清水走廊。
随着历史的积淀,京杭大运河厚重的文化亦吸引了众多市民和游客观光。苏北运河沿河地区不断利用运河优势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徐州市利用运河水在市区范围内扩建了云龙湖,使云龙湖成为与西湖相美的姊妹湖。宿迁市大力实施运河综合整治工程,坚持综合整治与城市总体规划相结合,防洪治污与经济开发相结合,景观建设与文化传统相融合,以人为本,以生态为源,充分考虑水、堤、路、桥、绿、历史文化等因素,结合排涝、调水等方案,按照园林风格建成约20000平方米的绿化景观区,内置亲水步行街、林荫大道、生态小岛、苗木园艺、生态防护林等,与中运河综合整治工程交相辉映,打造出富有特色的“绿色名片”。2007年,运河风光带被江苏省政府批准为省水利风景区。从淮阴船闸至淮安船闸的25公里航道被称为运河两淮段,在两淮段二级航道整治中,引进生态环保理念,保留了两岸茂盛的原生态植被,补种了7000平方米的香根草、菖蒲等水生植物。两淮段总长14.57公里的芦苇生态护坡属江苏省独一无二的景观。扬州市为大运河申遗的牵头城市,在运河旅游开发方面取得一定的成效,古运河沿线旅游景点已是珍珠串串,游人接踵而至,有“到北京看长城,到扬州看运河”与“不看古运河,不算到扬州”之说。
篇2
摘要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对公路养护提出越来越高的要求同时也给交通行业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如果合理优化资源,控制公路养护成本以提高经济效益是公路养护部门亟待解决的问题。高素质的管理队伍、各类型机械组建一支专业化的养护队伍来保证公路养护工作的正常进行至关重要。本文结合个人实践对公路机械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方法进行论述,从而优化资源配置提高经济效益。
关键词 合理配置 有效管理 公路养护 经济效益
一、前言
随着交通事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公路建设也在不断增加,公路养护任务也会随之增大。良好的养护环境也是保证公路方便、快捷、安全运行的条件之一。充分发挥市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维持良好养护环境的重要保证。然而,交通事业的快速发展也会导致我国公路养护设备的整体水平并不能满足其发展需要,公路养护工作在配合和管理中需要不断引进新的设备。这些设备要具有操作性、可靠性、技术先进、工作效率高等。但是公路养护机械由于设备陈旧、不配套等问题在一定程度影响设备的发挥,使这些设备不能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浪费养护成本,降低经济效益。所以公路养护机械的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是公路养护机械的管理提出的难题。
二、公路安全畅通,提高社会经济效益
车辆运输是生活生产中一种灵活方便的交通工具,而公路则提供了一个平台,公路的安全畅通无疑给社会带来经济效益.要想富,先修路,要想快又好,安全舒适做保障.近几年由于政府对一些重型车的管理制度放宽松,增加了公路的荷载量,车辆超载问题越来越严重,长此以往公路的磨损也日益严重。这样也使公路养护工作的工作量在不断增加,社会与经济发展不仅仅要满足车辆通行的需要,还需要满足车辆通行的问题,同时也对养护配置与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管理需要具备以下特点。首先,能够提供全方位的养护管理工作。在机械设备养护工作中,需要对路基、路面、桥段进行养护,对公路中的各种交通设施和防护设施要进行养护,同时也需要做好绿化工作。其次,保证在交通运输的高峰期,养护设备也能够进行适当的养护,养护作业能力保持在一个水平上,及时、快速、安全。不能够影响正常的运输。公路养护机械设备需要体现出灵活、方便、易操作等特点。在管理中要提高环境意识,尽量保证无污染操作,减少对环境的污染。最后,在养护机械设备管理中,需要降低人工操作的劳动强度,改善劳动作业的基本条件。
三、公路养护机械设备合理配置和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不足、设备更新比较缓慢
公路等级不断增高,设备也需要不断的更新,质量需要不断的提高。很多养护机械设备都无法满足时间、质量的要求,不能适应养护工作等计划的需要。在整个养护工作配置的过程中,需要将公路等计划与设备机械化、专业化联系在一起。由于养护机械购置的费用投入不足,所以养护工作在质量上也存在一定的瑕疵。而维修成本也在不断增大,且不能符合安全生产的要求。最近几年,机械设备的购置比例有所上升,但与总数相比依然很少。
(二)公路养护机械设备配置规划存在问题
公路养护设备的配置规划存在一定的问题,不够规范,并且缺乏逻辑性。很多公路养护部门的管理思想是重建设、轻养护,对养护工作不够重视,对养护设备的配置工作也不够重视。导致养护机械设备,无论是在数量上还是在质量上都与标准有差距。公路的等级比较高,建成之后也会存在问题,对出现的问题进行解决的过程中,若是老方式、老工具不能进行处理,才可以购进一个新的工具。并且对于新机械设备的选择,毫无目的性,有的选择完全是超乎实际的情况。有的养护设备则属于重复购置,重复购置的养护设备无法满足高效益的功能,利用率低,有的设备在引进就用过几次,有的则成为是死机。而且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由此可见,对于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管理缺乏科学性和统一性,缺乏合理的规划,缺少因地制宜的理念,缺少从实际出发的理念。
(三)配置管理办法不健全和不完善
对于机械设备合理配置管理办法存在很大的误区。首先是机械设备的账目与标准不相符合,上报账目与实际账目不吻合。很多设备都是在计划经济时期拨款到管理部门统一拨款,统一购买。机械固定资产在财务上,而管理业务却是在计划上,很多设备已经无法在使用,设备已经报废,而上层领导的批文还没有下来,财务挂账,出现的情况则是,有帐、有卡、有车。其次是购置的机械设备,尤其是单位工人集资购买的机械设备不走帐,不属于全段的设备管理,这种情况造成是有车、无卡、无帐的情况。最后则是机械设备账务记录不够详细。很多设备管理部门根据合理配置的理念进行管理,对养护工作的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但依然存在吃大锅饭的意识。这与没有建立完善的科学管理制度和方法有一定的管理,管理制度没有从真正意义上提高整体的经济效益。
(四)机械设备配置人员不合理
由于配置人员素质不高、专业不精等原因,造成公路养护工作存在误差,对整体经济效益有很大影响。一方面是由于机械设备配置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够,很多工作人员都是非专业人员,有的则是兼职管理。最近几年,机械设备有所增加,具有过硬专业知识的工作人员并不多,有的则是一人多职的现象。另外,由于养护机械配置比较落后,养护经费不足,很多养护单位的思想则是,机械成本高、人力成本低,因此选择用人力。这是一种仅仅重视眼前利益的作法,忽视了长远利益。一台机械给养护工作带来的利润与一个人给公路养护工作带来的利润大不相同。有的养护工作人员缺少专业的知识,无法使用机械设备。有的则是以人多职,一个人管理多种机械设备,这样的操作结果并不好,效率并不高。最后是由于养护工作人员缺少责任心,不按照规定的流程作业,造成机械严重损坏,维修费用高,养护成本提高,对经济效益有一定的影响。
四、公路养护设备在配置的过程中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合理配置设备、提高养护设备效率
整个公路养护工程的的性质及规模配置可以分成三部分,小、中、大三种。在配置设备时需要根据养护的工作性质和范围来选择哪个部分,同时顺利完成多种作业情况。在配置中要满足公路多项养护工作的不同需要,对于不同的工作装置,要满足不同的要求。对于机械设备的选择要以高效、节能、环保为标准。减少劳动力的使用,减低公路养护的成本。要求具有良好的兼容性,用户需要根据不同的情况进行二次开发,一些专项的工程和大中型的工程,需要大型的养护机械。
(二)资金实力决定配置情况
配置情况与资金情况成正比,资金越多,配置越好。在投资计划的过程中,可以充分调动职工积极性,将各个养护管理机构集中安排,各个养护单位多筹集一点,将资金用到购买机械设备方面,合理配置养护机械设备,提高利用率,提高性能,一些使用比较少的设备可以延后购买。一些投资较大,不经常使用的设备,完全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考虑是否购买。禁止出现盲目购买选择的情况,减少资金浪费,提高经济效益。
(三)充分考虑气候情况
对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需要对使用地区的气候情况、地理情况进行了解。因地制宜的配置机械设备。同一类型的设备需要尽量统一,由于公路养护设备的种类很多,若是机型不能够同时,则会给维修来带一定的麻烦和难度。统一的设备,便于机械设备管理、检测和维修。
五、结语
社会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出行的环境需求在提高,公路养护也需随之提高,合理配置设备,能够强化养护管理,这是公路安全畅通保障体系的一大保障。公路养护机械设备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与合理配置和有效管理有密不可分的关系。合理配置与有效管理是非常复杂的工作。要从多个方面进行实际的调查和研究。本文针对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的合理配置和管理提出了相应的看法,对如何加强科学合理的公路养护管理进行深入的研究,寻找最佳的配置方式。
参考文献:
[1]陈问.优化高速公路养护机械设备管理途径探析.科技创新导报.2012(24):134.
篇3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社会经济效益, 估算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体系从经济属性上讲,它属于城市公共产品,是根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而产生的,对于国家、社会或交通使用者所产生的宏观国民经济效益远远超过其建设者或运营者本身的微观经济效益,极大地促进了所在城市和地区的经济发展。在实践中,由于轨道交通体系的外溢经济效益具有间接性和不易量化的特点,因而通常不易被人理解。本文结合2000年上海市已建成的轨道交通体系实际统计资料,对其经济效益进行量化估算和分析,为进一步的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决策提供依据。
1 上海市已建成城市轨道交通网络概况
在上海市现行城市轨道交通总体规划方案中,未来上海客运交通主体将由地铁和轻轨相配合的城市轨道交通体系来承担,共设有11条地铁线路(总长约385km)和10条轻轨线路(总长约177km)。而到目前为止,上海市已建成并投入运营的3条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总长65km;轨道交通1号线南起莘庄,北达上海火车站,全长20.97km,远期日运载能力为100万人次;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西起中山公园至浦东张江,全长19km;轨道交通3号线明珠线一期从上海南站至江湾镇,全长24.97km[1]。从运营线路全线范围看,其平均站距为1.4km左右,客流直接吸引范围半径为600~800m,相邻车站客流直接吸引范围已经接近重合,以各线路为轴线的带状区域都处于城市轨道交通系统的客流直接吸引范围内,大大改善了轨道沿线的地面交通拥挤状况,具有明显的外部经济效应。
篇4
关键词 增值税 营业税 税制改革 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F812.42 文献标识码:A
1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范围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以下称境内)提供交通运输业和部分现代服务业服务(以下称应税服务)的单位和个人,为增值税纳税人。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应当按照本办法缴纳增值税,不再缴纳营业税。应税服务,是指陆路运输服务、水路运输服务、航空运输服务、管道运输服务、研发和技术服务、信息技术服务、文化创意服务、物流辅助服务、有形动产租赁服务、鉴证咨询服务。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经济效应,不仅体现为税负减轻对市场主体的激励,也显示出税制优化对生产方式的引导。相对而言,前者的作用更直观,后者的影响更深远。
2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会计处理
2.1试点纳税人差额征税的会计处理
2.1.1一般纳税人的会计处理
一般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按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关规定允许从销售额中扣除其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价款的,应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专栏,用于记录该企业因按规定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销项税额;同时,“主营业务收入”、“主营业务成本”等相关科目应按经营业务的种类进行明细核算。企业接受应税服务时,按规定允许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销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与上述增值税额的差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对于期末一次性进行账务处理的企业,期末,按规定当期允许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销项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营改增抵减的销项税额)”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
2.1.2小规模纳税人的会计处理
小规模纳税人提供应税服务,试点期间按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关规定允许从销售额中扣除其支付给非试点纳税人价款的,按规定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应交增值税应直接冲减“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企业接受应税服务时,按规定允许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应交增值税,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与上述增值税额的差额,借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对于期末一次性进行账务处理的企业,按规定当期允许扣减销售额而减少的应交增值税,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贷记“主营业务成本”等科目。
2.2增值税期末留抵税额的会计处理
试点地区兼有应税服务的原增值税一般纳税人,截止到开始试点当月月初的增值税留抵税额按照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有关规定不得从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应在“应交税费”科目下增设“增值税留抵税额”明细科目。开始试点当月月初,企业应按不得从应税服务的销项税额中抵扣的增值税留抵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科目,贷记 “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转出)”科目。待以后期间允许抵扣时,按允许抵扣的金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进项税额)”科目,贷记“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科目。“应交税费――增值税留抵税额”科目期末余额应根据其流动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或“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列示。
2.3取得过渡性财政扶持资金的会计处理
试点纳税人在新老税制转换期间因实际税负增加而向财税部门申请取得财政扶持资金的,期末有确凿证据表明企业能够符合财政扶持政策规定的相关条件且预计能够收到财政扶持资金时,按应收的金额,借记“其他应收款”等科目,贷记营业外收入”科目。待实际收到财政扶持资金时,按实际收到的金额,借记“银行存款”等科目,贷记“其他应收款”等科目。
2.4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和技术维护费用抵减增值税额的会计处理
增值税一般纳税人初次购买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支付的费用以及缴纳的技术维护费允许在增值税应纳税额中全额抵减的,在“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下增设“减免税款”专栏,用于记录该企业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企业购入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 等科目。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按期计提折旧,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企业发生技术维护费,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减免税款)”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
小规模纳税人初次购买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支付的费用以及缴纳的技术维护费允许在增值税应纳税额中全额抵减的,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应直接冲减“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企业购入增值税税控系统专用设备,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借记“固定资产”科目,贷记“银行存款”、“应付账款”等科目。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贷记“递延收益”科目。按期计提折旧,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累计折旧”科目;同时,借记“递延收益”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企业发生技术维护费,按实际支付或应付的金额,借记“管理费用”等科目,贷记“银行存款”等科目。按规定抵减的增值税应纳税额,借记“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贷记“管理费用”等科目。“应交税费――应交增值税”科目期末如为借方余额,应根据其流动性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其他流动资产”项目或“其他非流动资产”项目列示;如为贷方余额,应在资产负债表中的“应交税费”项目列示。
3营业税改征增值税的社会经济效益
3.1有利于消除重复征税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各产业间环环相扣,基本消除了重复征税,降低了消费品的税收成本,减轻了企业税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通胀压力。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可以促进产业间、产业内的分工与合作,有利于从总体上提高经济效率,而经济效率的提高,有助于降低总体物价水平。
3.2有利于化解税收征管中的矛盾
现行的两套税制并行造成了税收征管实践中的一些困境。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传统商品的服务化,商品和服务的界定逐渐模糊,适用增值税还是营业税就成为一个难题。“营改增”取消了营业税,实行一套增值税税制,简化了征税环节,有利于税收征管。
3.3有利于深化产业分工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既可以从根本上解决多环节经营活动面临的重复征税问题,推进现有营业税纳税人之间加深分工协作,也将从制度上使增值税抵扣链条贯穿于各个产业领域,消除目前增值税纳税人与营业税纳税人在税制上的隔离,促进各类纳税人之间开展分工协作。
3.4有利于优化产业结构
将现行适用于第三产业的营业税,改为实行增值税,更有利于第三产业随着分工细化而实现规模拓展和质量提升。同时,分工会加快生产和流通的专业化发展,推动技术进步与创新,增强经济增长的内生动力。
3.5有利于扩大国内需求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消除了重复征税,对投资者而言,将减轻其用于经营性或资本性投入的中间产品和劳务的税收负担,相当于降低投入成本,增加投资者剩余,有利于扩大投资需求;对生产者和消费者而言,在生产和流通环节消除重复征税因素后,商品和劳务价格中的税额减少,可以相应增加生产者和消费者剩余,有利于扩大有效供给和消费需求。
3.6有利于改善外贸出口
营业税改征增值税将实现出口退税由货物贸易向服务贸易领域延伸,形成出口退税宽化效应,增强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货物出口也将因外购生产性劳务所含税款可以纳入抵扣范围,形成出口退税深化效应,有助于进一步拓展货物出口的市场空间。
篇5
一、企业绩效评价相关理论基础及研究现状
国内外关于绩效评价的研究成果十分丰富,较典型的绩效评价方法有杜邦财务分析法、层次分析法(AHP)、平衡计分卡、经济增加值(EVA)指标,以及绩效三棱镜体系等。我国曾先后制定并实施过三个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一是1993年财政部出台的《企业财务通则》中的财务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二是1995年财政部制定的《企业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三是1999年财政部等四部门联合颁布实施的《国有企业资本金绩效评价规则》,根据这一规则,工商类竞争性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主要由财务效益状况、资产营运状况、偿债能力状况和发展能力状况四个层面构成。
(一)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相统一 1984年,著名的管理学者弗里曼(Freeman)提出,任何一个健康的企业必然要与外部环境的各个利益相关者建立一种良好的关系,从而达到一种双赢的结果。利益相关者不仅依靠企业来实现其个体目标,而且企业也是依靠他们来维持生存,二者相互依存。目前我国正在构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要求一切活动不仅要讲经济效益,更要讲社会效益。经济效益不仅要求有好的经济效果,而且要求国家、集体、个人由此得到实际效益;不仅要求产品质量高、品种多,而且要求产销对路,适合社会需要;不仅要为企业、职工增加实际利益,而且国家和消费者也要获利;不仅企业利润增加,而且满足社会和消费者需要,有助于整个社会的发展。企业在经营活动中必须从社会需求出发,只有使社会需要得到适当满足的情况下,企业才能实现自己的利益,才能生存和发展;只有高度重视了社会效益的情况下,企业才有可能实现自己的经济效益。在制造型企业工业系统中,应将生态的思想融入进来,以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最优化为原则,追求社会系统、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各个层面的动态均衡与协调。
(二)平衡计分卡的运用 对于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选择,理论界和实践界经过了长时间的探索和争论,已逐步达成共识,企业绩效评价指标的选取经历了从单一财务指标到含非财务指标的综合指标、单一指标到多维指标的发展方向。平衡计分卡就是多维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的典型代表。平衡计分卡是一种以信息为基础、系统思考评价的业绩评价系统,同时,又是一种将企业战略目标与企业驱动因素相结合,动态实施的企业战略管理系统。从财务、顾客、内部运营过程、学习与成长四个方面入手,根据企业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实际情况和采取的战略,为每一方面设计适当的评价指标体系并赋予不同的权重,形成一套完整的业绩评价指标体系。高效的运作过程保证了高水平的顾客满意度,而持续的改进则提高了组织的运作绩效,实现了短期目标与长期目标、最终结果与绩效驱动因素、财务绩效与内部流程以及硬指标与潜力指标之间的平衡。
(三)制造型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现状 目前,大多学者对制造型企业绩效评价进行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方面:一是绩效管理理念。贾春福等(2001)提出了制造型企业效绩绿色评价的思想。赵麟(2008),黄世英、秦学志(2010)等主张将企业利益相关群体纳入绩效评价的范畴。王瑀、曾春媛(2009)强调绩效评价中应注重企业社会责任的评价。温素彬(2005),刘英男、戴国强(2009)等认为应综合考量企业的社会绩效、生态绩效和经济绩效,强调企业的可持续发展。二是绩效评价因素。蒋天颖等(2008)发现制造业企业组织通过知识获取和组织创新能力的提升间接地对组织绩效产生正向影响。秦晓蕾等(2007)研究发现企业创新战略、员工培训与企业绩效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张婧、段艳玲(2011)指出制造型企业不同模式市场导向下的产品创新绩效和企业财务绩效存在明显差异。三是绩效评价方法。李廉水、杜占元(2004)从人性化、科技化、环境化及未来发展四个角度提出了“新型制造业”的概念,并从这一概念出发,设置了经济、科技、环境三类指标集,从而构建了独特的评价指标体系。陈娟(2006)将社会目标层面和传统平衡计分卡维度一起纳入制造业绩效评价体系。姚文生(2007)指出技术创新、顾客满意、人的发展以及可持续发展在企业绩效评价中具有重要作用。栾红玉(2010)建立了由财务、客户、学习与成长、内部经营过程和供应商五部分组成的制造企业三角锥式绩效评价模型。牛丽文、张静(2005)从财务、客户、内部业务流程、学习与成长、其他利益相关者和可持续发展六个维度,以制造企业为例,创建了综合的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从绩效评价研究的不同层面可以看到,非财务指标,尤其是企业核心能力、社会责任和利益相关者在绩效评价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可持续发展理念受到广大学者及企业家的认可。但信息化特征却往往被忽略了。基于此,笔者将社会责任、利益相关者、信息化这些关键指标连同传统平衡计分卡指标一起纳入制造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中,使之符合经济社会发展趋势。
二、基于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制造型企业绩效评价分析
我国制造业不论在对内还是在对经济贸易中都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是我国经济增长的引擎,在促进我国可持续发展、新型工业化进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而目前我国大多数制造型企业沿用的仍然是“高消耗,高产出,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产业竞争力主要是建立在低层次的比较优势上。在促进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也造成资源的严重浪费,生态环境和人居环境趋于不断恶化。十六大报告指出,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要“坚持节约发展、集约发展、高效发展”,“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这为制造型企业的发展指明了方向,即以追求社会经济效益最大化为目标,坚持可持续发展。图1是基于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制造型企业目标PESIS图。基于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分析,制造型企业的关键业绩领域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一)产品(Product) 产品质量始终是制造型企业的命脉,ISO质量体系标准成为制造型企业规范运营的核心系统。这些标准是制造型企业生存的基本目标,但不是企业发展的最终目标。因此,除产品质量外,产品形象也至关重要,企业可通过技术创新、内部流程优化等手段不断追求产品质量、产品创新、产品周期、产品形象等指标的提升。
(二)经济效益(Economic benefit) 始终追求以尽可能低的生产成本,以最小的资源消耗生产出最多的适合市场需要的商品和劳务,为实现企业可持续发展、保证股东、其他利益相关者的权益、更好地履行社会责任提供经济保证。
(三)利益相关者(Stakeholders) 提品服务质量,保证客户利益;注重人力资源发展与员工激励,提高员工工作积极性,激发其创造性;注重发展供应链上的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增加效率,控制成本;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同时更加关注社会环境因素,寻求企业与生产环境的和谐发展,争取社会更多的认可。
(四)信息化(Information)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制造型企业开始了信息化和网络化的进程。不断优化信息系统,提升信息共享程度,加快信息传递速度,提高信息传递质量是信息化背景下现代制造型企业追求的目标之一,也是其他目标得以实现的重要影响因素。
(五)社会责任(Social Responsibility) 社会责任是企业一切活动的出发点,也是一切活动的落脚点。现代制造型企业应转变企业发展方式,追求资源的合理利用及环境的保护,履行企业社会责任。
基于以上社会经济综合效益分析,制造型企业的业绩范畴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体现经济效益的财务业绩范畴;体现产品生产销售全过程的内部流程业绩范畴;利益相关者业绩范畴;信息化业绩范畴以及社会责任范畴。
三、基于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制造型企业绩效评价体系构建
根据可持续发展对制造型企业提出的要求,结合平衡计分卡基本理论,笔者设计出了一套绩效评价指标体系。除传统平衡计分卡中的财务、内部流程两个维度外,拓宽客户维度、学习成长维度为利益相关者维度,并增加了信息化维度和企业社会责任维度,以适应时代对制造型企业的要求,更好地帮助企业绩效管理的有效开展,提升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图2是制造型企业的战略性平衡计分卡模型图。
(一)财务维度 财务指标一直是绩效考核的主要方面,用以反映企业经营状况和股东的满意程度,是绩效评价的基本出发点和落脚点。主要以企业盈利能力、偿债能力、营运能力和发展能力四个层面的指标加以描述,其中,企业盈利能力层指标包括总资产净利率、净资产收益率、股东权益净利率、成本费用利润率、主营业务利润率等;企业偿债能力层指标包括速动比率、资产负债率、现金流动负债比率等;企业营运能力层指标包括总资产周转率、应收账款周转率、存货周转率、流动资产周转率、资产现金回收率、不良资产比率等;企业发展能力层指标包括销售增长率、销售利润增长率、总资产增长率、资本保值率等。
(二)内部流程维度 企业内部流程指标主要表现在生产经营过程中,根据制造型企业产品生产的流程,可将内部流程指标划分为五个层面,即研发过程、采购过程、生产过程、营销过程和售后服务过程。其中,研发过程层面指标包括新产品贡献率、研发经费占销售收入比率、研发经费率、研发经费增长率、研发人员比例、产品研发周期、新产品推出速度、设备更新率、新产品销售收入占企业产品销售收入比率、企业主导产品市场占有率排名、企业技术贸易收入等。采购过程层面指标包括供应商整体水平、采购平均周期、供应商信息沟通频率、采购退货率、采购成本、供应商满意度等。生产过程层面指标包括设备利用率、生产线柔性、产品废品率、返工或循环成本、生产自动化程度、机器可靠性、产品换线时间、产品制造周期、物料搬运自动化程度、生产能力利用率、设备维护状况、企业库存成本、产品合格率、产品退货率、产品返修率、安全生产率、产品平均寿命等。营销过程层面指标包括市场占有率、客户获得率、产品销售率、销售增长率、产品交货及时率、分销点的覆盖面和密度、订单处理时间、合同兑现率、市场需求预测的准确度等。售后服务过程层面指标包括配送完好率、服务效率、发货准确率、故障判断准确率等。
(三)信息化维度 信息化是现代企业面临的客观背景,企业的一切活动都离不开信息,信息化的水平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因此,在传统平衡计分卡指标设置的基础上将信息化指标纳入对制造型企业绩效评价中。信息化指标主要包括信息化广度、信息化水平及信息化收益三个方面,其中,信息化广度层面指标包括信息化设备配置率、信息共享程度等;信息化水平层面指标包括信息传递速度、信息传递质量、信息系统的灵敏度、信息系统的更新程度;信息化收益层面指标包括直接经济利润、业务流程信息化程度、决策支持程度等。
(四)利益相关者维度 除股东外,供应商、客户、员工及社会公众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几个重要主体。客户的利益得以维护是企业业务开展的基础,为员工的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是企业建设的根本,而社会的认可则是影响企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其中,客户层面指标包括客户满意度、顾客获得率、客户保持率、客户投诉次数、顾客响应时间等;员工层面指标包括员工满意度、员工保持率、员工培训和技能等;供应商层面指标包括供应商获得率、供应商保持率等;社会公众层面指标包括社会认可度等。
(五)社会责任维度 企业的社会责任包括很多方面,如生态环境保护责任、促进社会稳定发展责任等,在衡量制造型企业绩效时,可选取比较具有代表性、并且易于衡量的五个方面的指标,即资源节约、产品安全、就业提供、合法性和绿色环保。其中资源节约层面指标包括平均燃料消耗量、单位产品资源投入量、可再生资源利用率、废弃产品再利用率、污染成本率、原料的可回收率等;绿色环保层面指标包括设备工艺环保达标率、绿色设计投入比率、环保投入资金率等。具体评价指标如表1所示。
四、结论
在研究和总结并参考国内外制造型企业绩效评价理论和评价方法的基础上,结合可持续发展对我国制造型企业提出的要求,笔者设计出基于社会经济综合效益的制造型企业目标PESIS图,并基于这些目标研究适合我国制造型企业实际的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在传统平衡计分卡的基础上,提出拓宽客户维度及学习与成长维度为利益相关者维度,并将信息化、社会责任等具有时代特点的指标纳入制造型企业绩效评价中来,为进一步完善我国制造型企业绩效评价理论与方法提供了一定的参考。企业绩效评价方法不是一成不变的, 而是要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而变化。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 今后将对更多的指标进行量化,并且不断完善评价指标的内容,使制造型企业绩效评价更加科学并具有可操作性。
参考文献:
[1]潘和平:《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1期。
[2]张悦玫、栾庆伟:《基于平衡计分卡的战略实施框架研究》,《中国软科学》2003年第2期。
[3]黄世英、秦学志:《基于社会责任的企业绩效评价研究》,《现代管理科学》2010年第2期。
[4]杨洪焦、孙林岩、宫俊涛:《制造业绩效及其影响因素——基于全球视角的实证研究》,《科学学研究》2009年第11期。
[5]刘英男、戴国强:《基于可持续发展的汽车制造企业绩效评价指标体系研究》,《财会通讯》(学术)2009年第10期。
[6]张婧、段艳玲:《制造型企业市场导向执行模式及前因变量和绩效》,《管理学报》2011年第5期。
[7]王宝霞:《管理中的效益和效果》,《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1997年第2期。
[8]桂正耀:《试论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科研管理》1996年第1期。
[9]何茂艳、谷晓林:《平衡计分卡在绩效管理中的应用》,《中国人力资源开发》2005年第5期。
[10]李廉水、杜占元:《2004中国制造业发展研究报告》,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年版。
篇6
关键词:经济法价值,实质正义,社会效益,经济自由,经济秩序
价值是法律科学的基本范畴之一,“在法律史的各个经典时期,无论是古代或近代世界里,对价值准则的论证、批判或合乎逻辑的适用,都曾是法学家的主要活动。”[1]古今中外的学者通常认为法的价值包含秩序、正义、公平、效率、安全、自由等方面,法的价值在于实现由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所决定的正义、自由和秩序的要求。现代社会中,经济法作为独立的法律部门,是调整经济管理关系、维护公平竞争关系、组织管理性的流转和协作关系的法。经济法的价值则是经济法通过其规范和调整所追求的目标。[2]学者们对于经济法的价值,已多有阐述。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价值在于“整体效益”;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价值包括社会经济福利价值和经济民主价值两方面;还有学者认为经济法的价值包括工具性价值-结果公平、经济安全与体制效益,目的性价值-可持续发展。[3]上述观点都具有一定程度的合理性,反映出经济法的某种价值属性。然而,毋庸讳言,它们却或多或少存在以下问题:沿用法哲学通用的概念,却不曾赋予其有别于一般意义法的价值的特别意义与属性;未能通过将经济法价值与邻近法律部门(尤其是民法、行政法)的价值对比并有效区别,从价值角度来突出的经济法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和独特的存在意义。只有把握经济法独立的内在价值并与其他法律部门如民法、行政法的价值相区别,才能从理性和逻辑的高度确立经济法的独立地位,为实现经济法律体系内在和谐统一奠定基础。[4]鉴于此,笔者倾向认为,经济法的价值表现为实质正义、社会效益、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和谐,并在本文中试图将经济法价值与一般意义上法的价值以及邻近法律部门,主要是民法和行政法的价值进行比较,以论证经济法独特的存在价值及意义。
一、实质正义
自从人类社会发生公正与不公正的社会问题以来,正义一直被视为人类社会的崇高理想和美德,法一直被视为维护和促进正义的艺术或工具。许多著名的思想家和法学家强调,正义是法的实质和宗旨,法只能在正义中发现其适当的和具体的内容,也只能在正义中显现其价值。但是,“正义有着一张普洛透斯似的脸(aProteanface),变幻无常、随时可呈不同形状并具有极不相同的面貌”。[5]从法哲学的理论高度来看,思想家与法学家在许多世纪中已提出了各种各样的不尽一致的“真正”的正义观,其中比较有影响的有:正义意味各得其分,各得其所;正义指一种德行;正义意味着一种对等的回报;正义指一种形式上的平等,指某种“自然的”从而也是理想的关系,指法治或合法性,指一种公正的体制,等。在上述诸种正义观中,社会体制即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具有决定意义,[6]是首要的正义。而社会基本结构的正义包括两个基本方面,首先是社会各种资源、社会合作利益和负担的分配方面的正义,即实质正义;其次是社会争端和冲突的解决方面的正义,即形式正义。
近代法尤其是近代大陆法系或民法法系,从亚里士多德的校正正义中发展出来的形式正义,其要求同等的人受到同等的对待。众所周知,在各个法律部门所确立的形式正义是以民法为典型代表的。民法的形式正义的价值取向,从根本上说,是与法律的普遍性相联系的,其以个人主义为指导,以抽象的人格平等为假设条件,强调机会均等,一视同仁,提倡对所有的人普遍平等地执行法律和制度。民法形式正义的价值取向表明,民法试图用自然法来建立永恒不变的法律与正义,只要实现平等对待就足够了。与此同时,民法的正义价值又承认市场主体起点不平等的合理性-只要这种不平等不是市场外的因素造成的,他们之间的交易就是公平的。[7]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社会政治、经济结构日益复杂,国家积极地参与到经济生活的管理、调控和运作之中;同时人们之间的能力、财富等方面存在着极大差别,如果法律严守形式正义的需求对所有人一视同仁,也就必然导致、甚至加剧竞争结果的实质不平等。面对这些问题,以形式正义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民法无力解决,从而导致了新的正义观及相应的法律规范的出现。“经济法产生于国家不再任由纯粹司法保护自由竞争,而要求通过法律规范以其社会学的运动法则来控制自由竞争的时候。”[8]相对于民法的形式正义而言,经济法所要实现的法的价值首先在于实质正义。从理论角度讲,经济法在追求和实现实质正义的过程中,其强调针对不同情况和不同的人予以不同的法律调整,要求根据特定时期的特定条件来确定经济法的任务,以实现最大多数人的幸福、利益和发展;同时随着法律调整手段的丰富性和多样化,立法者和社会赋予执法者以不同程度的自由裁量权,而执法者不仅根据普遍性规范来解决问题,也针对个别情况、个别主体、个别案情作特殊调整,体现了实质正义要求法及其调整所具有的能动作用、灵活性和适应能力;实质正义的法律调整手段之多样化,更表现为经济法为了纠正社会不会而采取的种种积极措施或手段。[9]从实践角度讲,经济法在追求实质正义的过程中,亦努力平衡各种市场主体的意志和利益,维护和保障最大多数人的福祉。一方面,经济法从市场规制角度出发禁止垄断、限制竞争、不正当竞争等破坏竞争秩序的行为以维护自由公平的竞争环境;对市场交易主体一方处于弱势地位的消费者给以特殊的保护,以维护交易的公平和社会的稳定。另一方面,经济法从国家宏观经济角度,通过金融、税收、产业指导等经济手段引导市场主体作出促进社会经济发展的选择;规定企业、金融机构等权利义务,促进社会经济收益的公平和社会分配的公正。
法的根本目的在于正义的实现,行政法法也不例外。然而行政法对正义价值的追求与经济法又有不同,其对行政程序正义更加关注。美国著名的行政法学家伯纳德?施瓦茨精辟地指出:“行政法的要害不是实体法,而是程序法”。现代行政法是通过对行政机关行使权力的程序的规范和制约,最终达到行政法控权的目的的。一个行政机关,权力即使再大(如可以限制公民的人身自由),如果其行使方式有严格的程序规范,遵守一整套公开、公正、公平的程序规则,其对相对人权益的威胁并不是很大;相反,即使其权力很小(如仅可对公民进行小额罚款),但如果其行使方式没有程序制约,可以任意行为,其对相对人权益亦可能造成重大威胁。[10]“行政法的基本目标是在公民受到不法行政行为损害时为他提供充分的救济。”[11]正是在这种价值理念的指引下,在具有经济内容的行政中,行政法对正义价值的追求不体现在国家干预经济的手段正确与否,而体现在防止权力在适用这种手段的过程中被滥用,并以有效的方式来监督权力的行使。显然,行政法对程序正义价值追求是有别于经济法的实质正义价值的。
二、社会效益
效益(效率)作为经济学上的概念,表达的是投入与产出、成本与收益的关系,其基本意义是从一个给定的投入量中获得最大的
产出,即以最少的资源消耗取得同样多的效果,或以同样的资源消耗取得最大的效果。效益作为一种法的价值目标导入法学领域始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律经济学的勃兴。从法哲学角度讲,所谓法的效益价值是指法能够使社会或人们的较少或较小的投入而获得较多或较大的产出,以满足人们对效益的需要的意义。[12]法的效益价值在于利用权利和义务的分配方式,来规范资源的有效配置,及利用法律的有机作用促使效益结果的出现。法律不仅要以自由、正义、秩序、安全和平等为指向,而且要以效益为皈依;法律所指向的自由、正义、秩序等价值之实现性是建立在法律效益前提上的。法律效益作为现实的法律价值,总是与某种评价相关联的,包括个人效益价值和社会整体效益价值;其中法的社会效益外延十分广泛,主要表现为权力运用效率的提高、社会资源的高效合理配置和社会公正的维护等。[13]
民法是市民社会的法。而市民社会是特殊的私人利益关系的总和。有学者认为,在民法的规制与引导之下,个人自由竞争成为规范经济活动之高度有效手段,可以将劳动与资本引导至能产生最大利益之场所,实现对资源分配及利用的低成本、高效率,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14]可见民法根源于社会分工、个人占有和个体小生产,它追求的价值目标虽然也是效益,但其却是以个人利益的基点的,它确认和保护单个经济主体依照自主意志与市场规则来实现自己利益的最大化,它的效益价值追求的是个体的、微观的经济效益。一般而言,民法的个体效益价值追求在法律上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民法规范不应为主体行为设置人为障碍,不得使主体的交易成本无谓增加;二是民法规范应该尽量增加或保护交易的达成,而不是减损主体的交易机会。[15]基于民法对个体效益价值的追求,按照亚当?斯密之观点,个人追求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最终会促进实现社会的财富最大化。换言之,民法的价值取向是充分保证个体效益的实现,而对社会效益的维护则是间接的,主要是通过调整个体利益之间的冲突来实现个体与社会效益的平衡。这在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无疑是行之有效的。然而,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市场自身固有的缺陷,单纯依靠市场机制并不能实现整个社会的“帕累托最优”。面对市场失灵,面对“对个体利益的无限追求反过来会扼杀个体利益”的悖论,[16]虽然传统民法亦作了一些修正,如对契约自由作出了限制,从过错责任发展出无过错责任等,但其自治性的性格及个体本位的价值取向使其无力解决效率与公平、个体利益与公共利益等矛盾问题。于是一个新兴的法律部门-经济法应运而生。
经济法自产生之日起就以社会效益作为自己的价值取向。经济法根源于集体协作、共同占有和社会化大生产,其效益观所追求的社会效益,在于它不是一般而言的经济成果最大化,同时更是宏观经济成果、长远经济利益以及人文和自然环境、人的价值等诸多因素的优化和发展,微观和经济的成果只是社会效益的组成部分之一。[17]具体而言,经济法把对经济主体行为的评价视角从自身延展到整个社会,也就是说,经济主体追求效益的行为,必须置于社会效益之中来认识和评价,只有符合社会效益的行为,才能得到肯定。经济法从社会效益的需要出发实现社会经济资源的优化配置,即通过经济法的一些强制性规范来规制经济生活,重新确立经济主体的行为模式,界定经济个体活动领域和行为方向。[18]经济法对社会效益价值的追求,要求个人经济行为与社会总体的经济发展相协调,其不是追求每个市场竞争主体的个体利益最大化,而是侧重于促进市场的整体运行效益、调控个别、微观经济效益以取得国民经济整体效益最优,另一方面,经济法亦在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各种手段防止“市场失灵”与“政府失灵”状态的出现,为市场主体的竞争与发展创造良好的经济环境和法治环境,从而为每个市场竞争主体自由竞争以实现个体利益的最大化提供了有力保障。总而言之,“经济法是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统一的法”。
行政法对“效益”的价值追求与经济法、民法有着明显区别。行政法调整的主要是行政管理关系,其并未直接介入生产过程,不能直接创造财富,而且其在调整行政管理关系过程中都以消耗社会物质为代价。因此,行政法并不以“经济效益”为其价值追求,而是以努力提高行政效率为其价值取向。在行政法规制行政机关依法行政过程中,一方面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作出行政决策时尽可能减少误差,做到行政管理活动的效果与管理目标之间的一致或基本一致;另一方面,也要求行政管理人员在工作中提高工作效能,加快行政行为的进程。行政法在提高行政效率价值取向的指导下,通过行政决策的准确化和工作效能的提高,不仅减少行政管理过程中的物质消耗,而且也间接地改变再生产过程中社会资源的占用和消耗同所提供的劳动成果的比率,从而对社会经济效益的增长起到积极作用。[19]
三、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统一
自由是人生而具有的属性。从哲学角度讲,自由是要能够行使自己的意志或者至少自己相信是在行使自己的意志,其是对血缘、宗法联系、思想禁锢和专制政经体制之解放。法律上的自由是对自由的设定和保障,是人们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按照自己的意志进行活动的权利。而秩序从广义而言是指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发展和变化的规律性现象,某种程序的一致性、连续性和稳定性是它的基本特征。自由与秩序本身是一对与生俱来的矛盾。当放任、无度之自由破坏了由一定生产方式所决定的作为社会之人与人的正常秩序之时,法律就必须发挥其强制作用,规制自由以恢复秩序。法律,甚至于社会都是在“既定之合理秩序对社会个体不时发生的自由冲动构成约束并予以匡正,而社会经济发展不断引起新的自由要求,又对旧的秩序时时构成冲击”[20]的轮回中而不断发展与进步的。自由作为传统市民社会的基本精神,天然地贯穿于市民社会的代表法-民法之中。民法所追求的自由带有浓烈的市民社会个人主义的色彩,这突出表现在民法最基本原理-私法自治原则中(它是建立在19世纪个人自由主义观念基础之上,即依个人意思形成其私法上的权利义务关系)。民法自由始终以个人权利的弘场为最终目的,其基本内涵在于:一是行为自由,即民事主体可以支配自己的经济活动方式,选择做或不做什么;二是意思自治,即要求任何主体在经济活动中都仅依自己的个人意志决定行为的内容,排除任何形式的意志强制。[21]当然,民法对自由价值的追求并不排斥其对秩序价值的向往。在“让市场机制自主发挥作用以实现经济运行的良好的状态”的经济学观念的指引下,民法试图在无任何外力干预的市场经济自然秩序状态下,最大程度地发挥市场主体的自由,即为市场机制的自由发挥创造条件以保障和实现人们最大的经济自由。
过于理想化的东西往往在残酷的现实面前不堪一击。随着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19世纪末期当垄断等出现之时,民法所热切追求的经济自由与自然经济秩序的和谐状态即宣告终结。自始就将公与私融为一体的经济法,在自身对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独特的价值追求中,开始重塑市场经济的自由与秩序的和谐与统一。如前所述,经济法以实质正义和社会效益为其价值取向,在经济法对经济自由与经济秩序的价值追求中,实质正义与社会效益价值亦发挥了其应有作用。例如,经济法在自由价值的追求中,多数情况下它总是表现为以适当牺牲个
人自由去争取社会自由,以此实现社会效益和实质正义。社会整体的自由不仅是经济法独特自由价值取向追求的结果,更可以认为其表现为一种秩序,这种秩序以整体社会经济发展的整合选择度的延拓为目标,更强调社会整体经济的发展应有广阔的空间。可见,经济法所追求的自由与秩序的价值取向并不是割裂的,而是统一的、和谐的。现代经济法更是保障和实现经济自由的法律手段,经济自由是其出发点和归宿;通过为保障和实现经济自由而采取干预、限制的手段,以达到一种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从而实现自由与秩序之平衡。经济法对于经济自由和经济秩序之统一性与和谐性的实现,在于经济法是一种将代表“公”的国家意志渗入经济关系之法律制度化的产物。[22]为实现这一目的,要求经济主体按照经济法制之规定,保证其行为之合法性,彼此间形成规范的相互关系,消除任何主体在市场活动中对自由之不当限制或无度妄为;要求国家经济机关积极执法,严格遵守法律约束,不得利用经济权限使经济主体承担不法义务或侵害其权利,并克服政府经济管理中非理性之任意;要求司法机关正确适用法律,保证经济司法之合法性。
现代行政法的“控权”为其理论基础,其核心内容自然是行政职权的赋予、行使及违法行使行政职权的法律责任。因而,在自由与秩序的价值选择中,行政法往往侧重于对“秩序”的追求。行政法在立法中合理设定行政机关的权力范围,公平分配双方的权利与义务;行政执法既要求公民服从行政权,又掺入民主与公平的机制与因素,以保证权力的正当使用;而行政救济则是对行政行为的审查或行政权滥用的监督和对公民权利的法律保障。可见行政法的“秩序”价值的追求处处表现于行政机关与行政相对人之间在权利上的动态平衡之中,而行政管理的井然有序正是在这一动态过程中得以实现。
综上所述,经济法与一般意义的法以及民法、行政法的价值取向定位差异,是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在法律体系中必然分野的根源所在。这不仅决定了经济法与民法、行政法各自迥然有异的法律精神与基本观念,从而使它们在根本价值取向或法律理论上大异其趣。由此也突显和验证了经济法作为独立法律部门的地位和在现代法律体系中的独特的存在价值与意义。
参考文献:
[1][美]庞德。通过法律的社会控制-法律的任务[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4.55.
[2][9][17][20][22]史际春,邓峰。经济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8.152,154-155,157,158.
[3]欧阳明程。整体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主导价值取向[J].法商研究,1997,(1);鲁篱,苏明。经济法价值新论[J].西南民族学院学报,2001(3);吕忠梅,陈虹。论经济法的工具性价值与目的性价值[J].法商研究,2000(6)。
[4]单飞跃。经济法的法价值范畴研究[J].现代法学,2000(1)。
[5][美]E?博登海默著。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9.252.
[6]所谓社会基本结构是指一整套的主要的社会制度、经济制度、政治制度、法律制度。社会基本结构的作用是把各种主要的社会组织一体化,在社会成员之间分配社会合作项目和利益。张文显。法哲学范畴研究(修订版)[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1.203.
[7]贾海燕。经济法价值分析[J].法学论坛,2002(6)。
[8][德]拉德布鲁赫著。法学导论[M].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97.77.
[10]姜明安。行政法和行政诉讼[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15.
[11][美]伯纳德?施瓦茨。行政法?序言[M].群众出版社,1986.3.
[12]卓泽渊。法的价值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206.
[13]卢云。法学基础理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3.218.
[14]梁慧星。民法总论[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6.33.
[15][21]何平。论民法与经济法价值定位的二元互补律[J].山东法学,1999(4)。
[16]欧阳明程。整体效益: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法的主导价值取向[J].法商研究,1997(1)。
篇7
随着城市化的发展,建筑在社会能源消耗所占比重逐年增大,建筑能耗的需求日益增长。目前,我国新建建筑中,只有少部分能达到国家强制性节能标准,多数建筑为高耗能建筑,这不仅消耗了有限的能源,且污染环境。因此,必须大力发展节能建筑,推广建筑节能新工艺、新技术和新材料,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大幅降低建筑能耗,改善人居环境,实现城市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1、建筑能耗现状
建筑能耗一般包括采暖、空调、热水供应、炊事、照明,家用电器等方面的能耗。建筑能耗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必然增长较快,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人口不断增加和改善性住房的需求,带动建筑房屋的持续增加,导致人均房屋面积的增加。
城市经济较农村发达,城市人口人均能耗普遍高于农村,近几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以及城镇化的不断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转移,导致建筑能耗的进一步加剧。
经济的发展带动人们对建筑热舒适性要求的提高,空调走入百姓家庭,空调制冷范围已从南方扩展到北方地区,采暖制热范围亦由北方扩展到南方地区。无论是公共建筑还是居住建筑,空调和采暖设备的使用给人们带来舒适的同时,必将消耗更多的能源。
2、 建筑保温节能技术
建筑保温节能技术有很多。例如适当控制建筑体形系数,既建筑物外表面积与其所包围的体积的比值;加强墙体和门窗保温;加强屋顶、地面保温;利用太阳能、地热等可再生能源等。
在建筑物围护结构中,墙体传热约占维护结构传热的25%~30%,门窗约占25%,屋面约占6%~10%,地面约占3%~5%。做好建筑墙体、屋面、门窗保温隔热不仅是建筑节能的需要,也是改善建筑室内热环境的需要。
2.1.外墙保温节能技术
外墙内保温技术。外墙内保温施工,是在外墙结构的内部加做保温层。内保温施工速度快,操作方便灵活,可以保证施工进度。该文原载于中国社会科学院文献信息中心主办的《环球市场信息导报》杂志http://总第528期2013年第47期-----转载须注名来源被大面积推广的内保温技术有:增强石膏复合聚苯保温板、聚合物砂浆复合聚苯保温板、增强水泥复合聚苯保温板、内墙贴聚苯板抹粉刷石膏及抹聚苯颗粒保温料浆加抗裂砂浆压入网格布的做法。
但内保温会多占用使用面积,“热桥”问题不易解决,容易引起开裂,还会影响施工速度,影响居民的二次装修,且内墙悬挂和固定物件也容易破坏内保温结构。内保温在技术上的不合理性,决定了其必然要被外保温所替代。
外墙外保温技术。外保温是目前大力推广的一种建筑保温节能技术。外保温与内保温相比,技术合理,有其明显的优越性,使用同样规格、同样尺寸和性能的保温材料,外保温比内保温的效果好。外保温技术不仅适用于新建的结构工程,也适用于旧楼改造,适用于范围广,技术含量高;外保温包在主体结构的外侧,能够保护主体结构,延长建筑物的寿命;有效减少了建筑结构的热桥,增加建筑的有效空间;同时消除了冷凝,提高了居住的舒适度。
2.2.门窗的保温节能技术
对建筑采暖能耗来说,门窗的气密性和保温性具有重要的影响。目前,我国广泛采用的单层和双层钢制门窗不能适应舒适和节能的要求,气密性和保温性都较差,因此,门窗的保温节能技术,对于建筑结构保温节能具有重要的作用。
门窗周边的密闭构造。通过采用高性能密封技术,降低建筑门窗全周边的空气渗透热损失,提高保温隔热、气密水密以及隔声等主要物理性能。
框型材材性断面设计。影响门窗保温性能的重要因素之一是框型材性和断面形式。框由金属型材、非金属型材和复合型材加工而成,它是门窗的支撑体系。从保温角度,由于型材内的多道腔壁对通过的热流起到多重阻隔作用,而热流与腔壁垂直,因此随腔数量增加辐射传热强度而成倍减少。
设计合理的窗框比。窗框比与窗面积、窗框表面面积和窗立面设计有关,它是窗面积与窗框表面之比,一般为25%-35%。随窗框比的变化,窗框的放热面和感热面也在改变。从窗保温性能角度来说,放热面和感热面的增加对采用框断面尺寸较大的金属型材而言会带来不利影响。窗立面不宜分割太碎,在满足其它使用功能前提下,小面积窗户不宜采用大断面的金属型材。
2.3屋面的保温节能措施
建筑物屋面由于长期暴露在外,直接受太阳照射和雨雪覆盖,表面温度变化大,能耗损失也很大。
目前屋面保温隔热层的做法有现浇和铺砌两种。
在整体现浇保温方面,目前我国在屋面工程中采用了硬质发泡聚氨酯、泡沫混凝土现浇喷涂保温层;铺砌保温方面,板块状保温材料应用最多的是用松散保温隔热材料或化学合成聚酯与合成橡胶等类材料加工制成材料,如如蛭石板、矿物棉板、软木板及有机纤维板、泡沫混凝土板、加气砼块、EPS板、XPS板、聚苯乙烯泡沫塑料、硬质聚氨酯泡沫塑料等。
3、 建筑保温节能的社会、经济效益分析
由于使用了节能材料,保温节能建筑的建设费用增加。但是从能量效率方面分析,保温节能建筑能在一定的年限内回收节能投资费,有着非常可观的效益。而且,在保温节能投资和保温节能收益平衡后,保温节能建筑在使用周期内可节约大量费用,即进入了纯收益时期。
从设计的角度来看,节能建筑在建成使用后比传统建筑可以大幅节约运行管理费用,节约能源支出,节约采暖系统建设和锅炉供热设备的投资。
从整个生命周期收益来讲,虽然节能投资是一次,但是其社会经济效益却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因此,应该采取建筑物生命周期的计算方法,更科学合理的分析节能建筑的经济效益。
篇8
随着现代我国社会经济化进程的逐步推进,数十年来我国社会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并在世界上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这其中关于“企业社会责任”这一问题从来都未消停过,各行各业问题层出不穷。全国震惊的今年3月份爆发的“毒疫苗”事件。据相关方面的报道:自2011年以来庞某非法购进国家规定的二类疫苗,并将未经严格冷藏存储的疫苗通过非法的销售渠道销往全国18个省市,由此从中获取暴利。涉案人员为了经济利益而销售毒疫苗,此举完全将群众的生命健康置之度外,此次的毒疫苗事件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此次事件给社会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经相关调查人员发现沃森生物公司控股子公司涉嫌其中。沃森生物也意识到了这一危机,该公司害怕此次事件对公司股价造成不利影响随即将股票停牌。沃森生物公司因此次毒疫苗事件在相关的经济效益方面已经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相关理论及概念
企业社会责任这概念源于西方国家,Oliver Sheldon曾提出企业应当将自身的利益与外部利益相关者联系起来,要考虑企业的社会责任。后来企业社会责任这一概念逐渐传入中国,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时代的到来企业的社会责任观念越来越重要,已经影响到其经济效益;比如我国现行的经济法已把劳动者相关的权利纳入了法律的范畴,企业必须遵守。近年来,社会责任已不再只是学术研究和探讨的范畴,而成为企业界和其他各类组织的一项重要实践。许多国际组织制定了有关社会责任的标准、准则或指南,还有些国际组织组建了有关社会责任的认证制度,这些都极大地推动了全球的社会责任实践。国际标准化组织的ISO26000《社会责任指南》、联合国的“全球契约”等是最具影响力的社会责任指南文件。企业已不再是最初传统的“经济人”角色,只专注于企业自身的经济利益,仅从经济的角度思考社会问题。同时还应当关注其在法律、伦理道德、社会方面的责任,这就意味着企业逐渐从单一“经济人”角色逐步演变为具有“社会人”与“经济人”特点的角色。
1.社会责任四阶段模型
该模型分四个阶段阐述了这一理论的发展。在第一阶段企业追求的是利润最大化,此时在相关的法律条件下其所关心的只有股东的利益。在第二阶段,管理者开始重视对员工的责任,保障员工的权利,改善其工作的环境。在第三阶段,管理者重视企业上下链的关系,即供应商与消费者的利益,在充分维护好供应商和消费者关系的情况下,更能维护股东的权利。第四阶段,上升到社会这一整体的高度来,而不再是局限于企业自身,包括公共环境、教育、医疗等领域。
2.社会责任的金字塔模型
该模型将社会责任分为4个层次:首先是经济责任,即企业提品,获得盈利,追求利润最大化,保障股东的利益;其次是法律责任,意思是企业在遵守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前提下进行企业的日常经济活动,追求利润最大化,保障股东的权益;再次是伦理道德责任,即符合道德,抑恶扬善;最后,企业要为社会的公共事业、慈善、医疗、教育等方面做出社会贡献。当然在这一模型中企业的社会责任从金字塔的底部到顶部的过程中,企业所承担的社会责任是逐渐减少的,所占的比例也是逐步缩小的。
三、沃森生物公司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
华森生物公司是一家专业从事研发、生产和销售的人用疫苗产品的生物制药公司,其所属的行业为医药类的行业,事关普通群众的身体健康,是应该不以盈利性为主要目的,该企业所应承担的社会责任主要体现在法律、社会伦理道德、社会公益慈善这三方面。
1.法律责任
所谓的法律责任是指企业在遵守现行的法律、法规下进行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追求利润,是社会责任中的一部分。
虽然此次的毒疫苗事件爆发不是发生在沃森生物公司本部,但由于其所属的控股子公司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涉嫌参与,所以沃森公司会承担相应的法律连带责任。据相关机关报道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涉嫌虚构疫苗销售渠道,可能是相关疫苗非法购入的构成渠道之一。由于疫苗作为医用药物的特殊性其保质期只有短短的几个月且相关的冷冻链储存成本高,相关的销售机构将从生产商手中取得疫苗,或为了增加企业利润亦或是为了降低公司的损失,而将二类疫苗通过非法途径出售给疫苗贩子,而不通过国家所规定的法定渠道销售。并且出售给疫苗贩子的疫苗在保管的途中并未带到规定的冷藏保管,再将其销售出去这也严重影响并威胁到了广大群众的健康。由此可以看出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很可能违反了国家相应的法律,虽然沃森生物一味的否认母公司并未涉嫌其中,但其子公司这样的商业行为已经说明了沃森生物公司并未履行法律的社会责任。
2.伦理道德责任
沃森生物公司所属的控股子公司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涉嫌参与此次的毒疫苗事件,这不仅严重影响并威胁到了广大群众的身体健康。在这些二类疫苗中,虽然有些疫苗是未经过低温保存失效影响不大,但如果像类似狂犬病这类的疫苗,当事人受伤时如没有及时接种那会对其健康造成严重的隐患,严重时甚至危及人的性命。而且对于那些抵抗力薄弱的来说这些毒疫苗对他们而言不是良药而是毒药,尤其是对那些小婴儿、小孩子来说接种这些失效的疫苗后果可想而知。这不仅仅是社会舆论的问题,事关自己身边至亲之人的健康甚至生命,仍谁都无法冷静。从这一层面来说沃森生物公司并未履该企业应当承担的社会伦理道德责任。
3.慈善责任
沃森生物公司所属的控股子公司山东实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涉嫌参与此次的毒疫苗事件,没有履行相应的法律责任、伦理道德责任,引起了社会的舆论和公众压力,国家相关的部门也正在彻查此案件,作为医疗行业是不应该以盈利为目的的,但该公司以盈利为目的这是也医药行业的企业愿景相违背的,并且涉嫌参与此次毒疫苗事件对公众、国家、社会都产生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因此沃森生物公司没有履行其应当承担的社会公益、慈善方面的责任。
四、沃森生物公司的社会责任与经济效益
篇9
关键词:高速公路;经济;社会效益;策略;分析
当前,我国的高速公路建设已经形成了一定的规模,其快速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促进了我国经济的发展,为经济社会创造了基础条件的同时,也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高速公路发展至今已近成为国际上对一个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经济实力进行衡量的重要标准。高速公路是一种新型的收费还贷服务性行业,保证高速公路的快捷、安全、通畅、舒适,利于体对使用者优质服务的提供,从而实现经济和社会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这亦是高速公路实施运营管理的最终目标。高速公路这一目标的实现应依赖于高速公路对其自身“高速”性能的挖掘,注重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提高整体的效率,加强高速公路自身的运营管理,通过经济效益增长点的挖掘,来最终实现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
一、提高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意义
高速公路的效益主要包括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在这二者之间,经济效益的地位要更强一些,从经济方面对高速公路有全面整体的了解,深入把握其句法的效益要点,从而为未来高速公路的建设提供依据,以推动器不断的发展。
(一)提高高速公路经济的意义分析
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缓解紧张的交通运输状况,在提高运输效率的同时,也使得运输的结构和法师发生了转变。;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其建设原料行业的发展,从而推动建筑行业和机械行业的进步与革新,大大增加了就业需求;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高速公路网的日趋形成和逐步完善,基础工业、基础设施对于社会经济经济的发展制约因素得到基本上的解除,对于我国当前的市场分布格局和投资环境有着很好的改善作用,促进了我国市场的完善,吸引更多的外商投资者,从而进一步推动对外开放和改革的进程;高速公路经济效益的提升利于高速公路经济带的形成,进而带动周边经济及第三产业的经济发展,进而实现我国整体经济的增长。
(二)提高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意义分析
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有着积极的意义。首先,促进了高速公路产业的升级,促进了交通运输业的进一步发展。主要表现了完善交通运输结构,形成多样、高水平的运输法师,促进运输领域的拓展和运输结构的完善;其次,促进了区域经济的进一步发展,交通条件的改善,形成了资金、劳动力和技术等生产要素的聚集,对于高速公路自身的纵向发展有着重要的意义;最后,对于提高公众生活质量和现代物流效率有着积极的作用。高速公路社会效益的提升加快了其一体化运输的进程,形成了香型的运输互动局面,进一步增加了人们外出的机动性和选择性。
二、提高高速公路经济与社会效益的策略分析
(一)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
当前,市场经济竞争日益激烈,高速公路作为国民经济中的重要组成,其相关管理制度的建立更是不可缺少。任何一项工作的实施都应当依据相应的规章和管理措施来进行具体的规范,从而保证其能够顺利的开展。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是一种新兴的行业,制定与之运行相适应的规章制度,对其运行的科学性、严密性和权威性都有着积极的意义,从而使得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充满活力、规范运行及顺利实施,以最终实现其收费还贷和创造最大化经济和社会效益的目的。结合高速公路的实际营运情况,其管理规章的制定应有准绳和依据,并严格按照其制定的规章行事,尽可能做到公正、公平、公开,奖罚分明,一视同仁。加强高速公路管理制度的完善,做到数据化和规范化。此外,还应加强高速公路工作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做到营运管理的顺畅落实,杜绝四方车辆等贪污作弊行为的出现。从免费率的控制、车辆通行费实证率的提高等方式从根本上实现高速公路收入的增加。
(二)从营运管理成本着手,实现增效
高速公路经济和社会效益的提升,可以从营运管理的成本入手,通过挖潜增效、精简机构等形式来降低其成本。在实际的高速公路营运管理中,运用合理的人力资源,开源节流,开发潜能,并尽可能选用一专多能的新型人才,这些要点的实施对于高速公路营运管理成本的降低进而提升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有着重要的意义。第一,高速公路企业中机构的简化,可以提高工作的效率,避免工作过程中常见问题的出现。第二,对于人员的精选,应注重对多方面人才的使用,使工作人员能够运用自身的专业知识和掌握的技术技能应用于实际的工作中,从而发挥其工作的主动性,为本单位作出更大的贡献。人员的精选和机构的精简从不同程度上对高速公路企业的经济起到了很好的缓和作用,从而创造出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从服务入手,提高经济效益
优质的服务质量,往往能带来好的服务形象,从而促进经济效益的提升。高速公路的服务不仅仅是为了人们出行的方便,也是为了满足人们对于日益增长的物质生活要求。因而,当前营运管理的服务质量是否优良,直接关系着交通行业的整个形象。高速公路的管理部门应当对乘务人员进行定期的培训,使其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优美的环境,以在广大的服务人群中树立起良好的口碑,从而实现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在实际的管理工作当中,管理部门应进行各项文明工程的开展,在工作的过程中应做到服务的标准化和服务内容的详细化,且做到奖罚得体。在服务行业中,常常一次的差服务就会给服务受众带来持续差的影响,这种概念是需要很长时间来消除的,甚至会形成连锁的效应。真正做到时时刻刻的高质量服务是很难做到的,但是提高是一个过程,只有循序渐进中逐渐做到服务质量的提升,从而实现高速公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稳步提升。
(四)从通行效率着手,提效节支
当前,高速公路已经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发展,相比于以往的的高速公路投入了更多的内容。而互联网的大背景下为其注入了新的活力,一种联网收费的方式已经成为高速公路发展的必然趋势。所谓联网收费,指的是运用现代化的信息技术,来达到管理水平提升、运营管理现代化和交通通畅安全的目的。这种方式的应用能够最大限度地缩减收费站的数量,对收费行为加以规范,且一些贪污作弊的漏洞得到了很好的完善,成本降低的同时,人流和物流效率都得到了提升。人们的出行方便了,高速公路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也进一步提高啦。在实际的联网收费当中,应遵循统一标准、统一规划、统一结算、统一发卡的原则,对一些收费站进行撤销,来降低高速公路的营运管理成本。
三、总论
篇10
加快经济转型升级,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深入实施“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的重要内容。大力发展空港经济,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加快经济型升级的有效载体和助推器。空港经济是指依托机场(尤其是国际性、枢纽型大机场),利用航空港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资源,发展具有航空指向性的产业集群(航空物流业、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促进和带动机场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目前国内城市规划和发展空港经济仍处于起步阶段,北京、上海(浦东)、广州、深圳、成都、南京等地已着手规划发展空港经济区。浙江省、杭州市政府现已将规划发展杭州的空港经济课题摆上了议事日程。以空港为核心,科学、合理、及时地规划空港经济功能区,突出空港经济区产业发展的重点、特色,增强区域投资吸引力和竞争力,进一步扩大开放和辐射效应,从而使空港及周边区域成为投资热点,使空港经济成为拉动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本文试从空港经济产生的效应、空港经济发展的核心业务、加快空港经济发展措施等方面进行论述。
二、空港经济产生的效应
(一)空港经济将有利于实现空港与周边区域的良性互动
随着空港枢纽功能的不断完善,机场、航空公司等相关航空产业的壮大发展。一些航空企业也愿意在机场外布局,机场内布局一些跟航空运输关联密切的企业,空港经济将有效引导航空产业链从机场内逐渐向机场外延,在空港经济区内实现空港与周边区域的互动,形成一个从机场通向城市主城区的临空产业走廊。
(二)空港经济将有利于促进区域产业的高级化演进
不断延伸的航空产业链条,与区域产业链条的相关性打通、对接后,能够带动区域产业向高级化进行演进。空港经济将引导区域产业升级,在空港经济区内合理布局高端、高效、高辐射“三高”产业,注重发挥空港优势,发展高科技产业、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发展深加工、高附加值的产品。
(三)空港经济将有利于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
在距杭州主城区30公里内、萧山主城区15公里的机场周边,规划一定范围的空港经济功能区域,将适应城市空间布局从单中心封闭式空间发展模式向多中心、均衡式的发展模式的转移,在优化城市空间布局方面起到积极作用。
(四)空港经济将有利于建立发展外向型经济的平台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加快,更多跨国的企业谋求在中国的布局发展,依托机场这一航空枢纽,能够直接与国际上的大城市相连,空港经济区将逐步发展成为全球产业链的一个重要环节。空港经济区作为发展平台将更好地促进外向型经济的发展。
(五)空港经济将有利于改善城乡二元结构的就业
空港经济区所处的位置是城乡结合部,更多体现乡村的特点,农业人口相对多。在空港经济区内,机场、航空公司等航空企业,以及临空产业的相关企业,将提供很多劳动密集型的岗位,有利于解决机场周边区域内的就业问题。
三、杭州机场大型航空枢纽发展现状
(一)杭州机场的基本情况
杭州萧山国际机场是国内干线机场、国际定期航班机场和对外开放的一类航空口岸。2000年12月30日,机场建成通航运营。机场一期工程占地7260余亩,总批准概算26.4亿元人民币,实际完成投资19亿元人民币。一期工程按满足波音747-400型飞机起降及预测2005年旅客吞吐量8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1万吨的使用要求建设。飞行区技术等级为4E级,建有一条长3600米×宽45米的跑道。客机坪面积32.7万平方米,共设30个停机位(其中12座登机桥、18个远机位);货机坪面积5.2万平方米,共设4个波音747-400型飞机停机位。候机楼按高峰小时旅客3600人次的使用要求设计建设,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其中国际联检厅面积9500平方米,地下停车场2.2万平方米)。机场货站占地面积约10万平方米(仓库面积约4万平方米)。目前机场共有26家国内外航空公司投放运力,每周达2400多个航班,已与国内外60多个城市定期通航,各类航线190多条,形成了较为完善的航线网络。2007年,机场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1000万大关,达到1173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9.6万吨,航班起降架次11.5万架次,分别同比增长18.3%、5.5%和13.8%。旅客、货邮吞吐量均位于全国民航机场第8位,在活动地区仅次于上海的浦东、虹桥机场,已跻身世界大型繁忙机场行列。2006年,杭州萧山国际机场与香港国际机场签定了合资合作协议,成为内地第一家与香港机场全面合作的机场。通过引入香港机场这样的世界级战略投资者,实现了双方的资源共享和优势互补。香港机场先进运营管理经验的引进以及“经港飞”等航线产品的开发,为杭州航空口岸提升管理水平,沟通与香港自由贸易港的直接联系通道,进一步延伸杭州空港航空运输国际航线,参与国际客货运,融入全球航空航线网络,提供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借助香港机场成熟的货运航线运营经验和国际化合作平台,杭州空港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最具发展潜能的国际航空货运枢纽之一。
(二)机场近、远期发展规划
机场二期工程于2007年11月8日正式开工,以2015年为近期目标年。二期工程项目主要是新建3400米×60米的第二跑道(用地预留3600米的空间)和相应联络道;站坪56.7万平方米,新增机位67个;新建19.6万平方米航站楼(其中国际航站楼9.6万平方米),以及相应的配套设施。二期工程总投资预计100亿元,工程直接用地为7707亩,整个工程预计于2011年底前后完成。2015年预计旅客吞吐量将达256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50万吨,航班起降量26万架次,通航城市增加至85个,其中国际及地区定期通航城市增至25个,开通航线超过180条。机场远期规划目标年为2035年,将在现跑道和第二跑道侧面400米再建两条E类近距离跑道。预测2035年旅客吞吐量达到52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100万吨,航班起降量50万架次,通航城市国内超过120个,国际及地区超过100个。
(三)空港经济发展的核心业务
机场是空港经济发展的基础,机场的功能以及机场的辐射范围决定了空港经济的影响范围,机场的客货运量直接影响空港经济的总量和增长速度,机场的发展规划、定位与空港经济的发展息息相关。有研究表明,每年100万人次航空旅客运输量可以生产1.3亿美元的经济效益和2500个就业岗位。每新增10万吨货物,将创造800个工作岗位。以杭州机场为例,随着运输生产的发展,杭州机场吸引了多家企业、商户进驻与发展,据统计,目前机场内有各类企业60多家,直接雇员超过7000人,场内企业2007年上缴税收达2.28亿元。根据盖安德咨询公司为杭州机场做的《机场经济影响分析》显示:每新增一个国际航班(200座飞机、每天一班),客座率70%(航班上国际旅客占60%,国内旅客40%),这样一个航班可创造30个工作机会,能为GDP贡献1.12亿元(考虑直接和间接影响)。而杭州机场到2015年,预计能够为当地经济年贡献700亿元(考虑直接和间接影响),预计占浙江GDP的2%。
四、加快空港经济建设发展的措施
在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国际化程度越来越高的形势下,以航空城为核心,规划布局临空产业,打造空港经济圈,从而成为区域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新引擎、推动力。在空港经济圈的建设中,可重点考虑一下几项工作:
1.做强做大机场核心业务,是空港经济发展的必然要求和保证。着力做好以下工作,更好地促进空港经济的发展:全力推进机场二期建设,解决机场保障能力不足矛盾、以二期扩建为契机,实现机场向航空城转变、大力引进和发展基地航空公司、进一步发挥驻场国际货运巨头的作用、加大国际航线的拓展力度。
2.空港经济圈建设的主体是地方各级政府,机场航空枢纽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机场,地方政府和机场成立联席会议制度,定期沟通,统筹解决空港经济建设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3.及早规划建设杭州空港经济圈。按浙江现代服务业的新高地、环杭州湾生产业的重要节点的定位,以萧山区“一港四区”(杭州空港、萧山经济技术开发区、江东工业园区、杭州萧山临江工业园区、钱江世纪城、湘湖旅游度假区)和滨江区(高新区)建设为平台,在以航空城为核心,机场至二桥、三桥公路沿线为轴心,规划建设航空产品制造、物流仓储、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农业、商务会展、旅游休闲居住等功能区块,以及相应的交通等配套设施。同时空港经济圈的建设要和机场二期扩建紧密结合起来,要做好临空产业功能分区,空港经济圈规划等与机场二期、远期规划的相衔接,各园区与机场地面交通的衔接,物流信息平台的衔接。
4.尽早研究制定空港经济扶持优惠政策,大力开展招商引资,对物流企业和航空类企业(航空公司设立基地),地方和机场可联合提供优惠,形成合力,吸引其入驻。目前在杭州机场运营的一级货运公司(近50家,其中过半数在机场内租赁场地)可考虑作为招商引资的初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