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效益分析范文

时间:2023-03-26 21:19: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经济效益分析,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经济效益分析

篇1

近年来,中国把农村沼气建设作为改变农村能源结构、恢复生态、改善环境和新农村建设的"六小工程"的重点内容来抓,农业部在总结各地经验的基础上,从2000年开始提出并组织实施了生态家园富民计划。各地以沼气建设为重点,与改厨、改厕、改圈相结合,引导推广北方"四位一体"、南方"猪沼果"、西北"五配套"等多种能源生态模式,建设生态家园,取得了良好的综合效益。在示范项目的推动下,带动了农村沼气的快速发展。截至2006年,全国农村户用沼气以近300万口/年的速度迅猛发展,已累计发展到2200万户左右[3],年产沼气约90亿m3,受益人口7000万[4]。在改善农村地区卫生条件、保护生态环境、提高农民收入等方面已取得显著效果。

然而目前沼气推广仍未达到规划要求[5],部分地区已建成农村沼气工程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实际运行效果不好。据统计,全国累计建池1800万户时,真正好用并发挥作用的沼气最多不过60%[5]。究其原因除了受池型选择、技术推广、运行管理以及后续服务等因素影响外,沼气工程的直接经济效益对产业化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

已往的研究大多是对沼气工程收益的正向报道[1,6-8],一部分学者也只是认为沼气池直接经济效益并不显著[2,4,9],出售温室气体减排量,可以获得额外资金收益[2,4,9],而鲜见对其成本与收益的详尽分析。文中通过对清洁发展机制(CDM)下农村沼气项目的直接经济效益以及提高项目市场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的相应措施进行分析,使项目发展由政府推动变为市场吸引,加快项目推广速度,改善运行效果。

1沼气池适用对象分类

在没有沼气工程的情形下,目前中国农村居民解决生活能源消费的途径依据所在地区和农民经济水平不同有4种来源:1)直接或间接使用化石燃料,如燃煤、液化石油气;2)使用秸秆等可再生生物质资源;3)使用薪柴等可再生生物质资源;4)用电等其它能源。

由于使用电或液化石油气等商业能源的农户通常处于城镇郊区,经济条件较好,不具备发展沼气的条件,因此在考虑沼气推广时主要考虑消费煤炭、秸秆和薪柴这3种情况。目前与此相关的农村生活能源消费结构(表1)[8]。

2农村户用沼气池经济效益分析

为便于分析,以一个标准的农村4口之家为例,养猪3~5头,日产鲜粪5~8.3kg,粪水30~50L,粪水浓度2%,COD为16000~18000mg/L,沼气工程采用国家推广的新式防渗太阳能保温型,设计容积8~10m3,产气率0.2~0.3m3/m3·d,全年正常工作,可产沼气380~450m3[2]。

2.1沼气项目的直接经济收益来自以下三部分

(1)沼气燃烧效益(Pb):作为居民燃料,每立方米沼气可以替代2kg燃煤,以每池年产沼气400m3计,当农户原本燃煤时,每年可替代约0.8t燃煤[9]。无烟煤价格随地区和时间变化很大,按700元/t计算,可以节约560元;当农户原本燃用秸秆或薪柴等生物质原料时,这部分收益为零。

(2)沼液与沼渣效益(Pf):沼液与沼渣可以用来替代化肥农药并应用于养殖等,由于价格变动很大,预期可以节约农户450元的支出[4]。

(3)节约工时效益(PL):农户平均每年至少燃用2吨秸秆,包括收割、晾晒、运回码放至少需要5个工日;如果收集薪柴,全年至少需要7个工日。目前的零工价格在35~100元之间,以40元计,则节约劳动力价值分别为200和280元。当农户原本燃煤时,这部分收益为零。2.2沼气项目的成本来自以下三部分(1)建设成本(Cc):Cc=N×(1+R)n/n式中:N为工程投资,农村沼气工程的投资一般每户在3000~3500元,其中国家补助资金一般在1000~1200元[7〗。按每户自筹2000元,国家补贴1000元计;R为资金收益率,目前中国政府10年期的公债收益率为5.531%[4];n为项目使用年限,按建成后使用15年计。可以得到:沼气池每年建设成本为448.5元,其中农户每年付出建设成本为299元。(2)劳力成本(CL):新型沼气池自动进出料,每年有54m3的沼渣排出[10]。不建沼气池时粪便通常积攒于猪圈中,集中清运并堆肥,通常需要10个工日。由于农村没有固定地点处理沼渣,为改善农村环境卫生状况,需要及时清运到农田中并堆肥。折算至少需要18个工日,因此多支出8个工日的价值320元。

(3)肥料价值(Cf):不采用沼气池时,猪粪作为肥料价值200元。由此可得:沼气池年均直接收益R为:R=Pb+Pf+PL-Cc-CL-Cf

a.当农户原本燃煤时,沼气池的收益为:R=41.5元;b.当农户原本燃用秸秆时,沼气池的收益为:R=-318.5元;c.当农户原本燃用薪柴时,沼气池的收益为:R=-238.5元

同理,在国家每年补贴149.5元的前提下,农户的年均直接沼气收益R为:当农户原本燃煤时,191元;原本燃用秸秆时,-169元;原本燃用薪柴时,-89元。

上述计算过程中大多数值采用的虽是估计值,但却代表了目前发展的平均水平。在目前情况下,沼气池建设具有很大环境社会效益,在经济上使用沼气的直接效益不高,对原本燃用秸秆或薪柴的农户而言是负收益。除了农村生活用能源缺乏的地区,沼气建设发展的动力更多依靠政府的推动和沼气池的间接效益,如改良土壤,增加产量[10]以及清洁卫生等环境社会效益。

3CDM下沼气池经济收益分析

3.1沼气池减排潜力分析

减排量是由基准线排放减去项目排放,并考虑泄露的任何调整。定义ERemission为工程项目产生的减排量:ERbaseline为项目基准线排放;ERproject代表项目自身的排放;ERleakage代表项目产生的泄漏,则有[4]:ERemission=ERbaseline-ERproject-ERleakage

在农村沼气池项目中,基准线排放的是基于不存在沼气工程的情景下与沼气工程对应的活动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沼气工程项目的基准线排放分为2部分:1)替代燃烧化石燃料和生物质原料所产生的CO2的排放;2)畜禽粪便引起温室气体排放。

未实施沼气工程时,畜禽粪便引发排放的温室气体主要为甲烷。IPCC推荐了计算不同地区以及不同气候各种畜禽的甲烷排放因子,其中在亚洲的温暖地区(年平均气温高于15℃且低于25℃的区域),每头猪的甲烷排放因子为4kg/a。中国南方的大部分地区属于温暖地区,每户沼气用户平均养4头猪,因为粪便和污水等导致的甲烷排放的量约为16kg/a,相当于336kgCO2当量[2],人排泄粪便所产生甲烷因缺乏相应资料而未作考虑。

除了甲烷外,养殖场还排放部分的二氧化碳。但是因为这部分碳的最初来源为生物质,因此,从碳平衡的角度来看,整个过程为零碳排放,不将其计入基准线排放。也有研究指出,猪粪沼渣用于稻田比使用农家堆肥可减少甲烷排放56.7~64.7%[11]。但这部分的减排量能否发生取决于沼渣的用途以及稻田之前所施用的肥料等,不好准确估算,此处计算沼气工程的排放基准线时不予考虑。相应的在计算沼气工程自身的温室气体排放量时,也不考虑沼渣等部分的排放量[7]。因此,定义ERbaseline为项目基准线排放;ERfuel为替代燃料产生的温室气体排放;ERCH4为畜禽粪便的甲烷排放,则:ERbaseline=ERfuel+ERCH4

当农民原本用煤时,以沼气池年产沼气400m3计,每年可替代约0.8t燃煤。因煤炭使用导致的CO2排放因子为1.896tCO2/t煤[2],则每年可避免CO2排放1.517t/a。

为简化问题,对煤炭从矿井运输到农户的运输过程中的碳排放的减排未作考虑。对于原本燃用秸秆和薪柴的农户,使用沼气后节约下来的燃料作为生物质,通常被烧掉或自然腐化。所排放的CO2从碳平衡的角度来看,整个过程为零碳排放,不将其计入基准线。

综上所述,ERbaseline燃煤=1.517+0.336=1.853(tCO2e/yr);ERbaseline燃秸秆=ERbaseline燃薪柴=0.336(tCO2e/yr)。沼气工程的温室气体排放主要是其产生的沼气作为能源燃烧过程中所产生的CO2释放。但因为这部分碳来源于生物质,与基准线情况类似。从碳平衡的角度出发,认为沼气工程的温室气体排放量为零。如果沼气池中的主要原料产生的沼气量不能满足农户需要,往沼气池中加入其他原料(如秸秆),将导致项目发生泄漏。一般情况下,项目将产生足够的沼气可供使用,或者即使在沼气产量不足的情况下,农户也不会使用其它原料来产沼气,而是多使用其他燃料来替代沼气所提供的能源。则估算项目的泄漏为零。因此,与不存在沼气工程情况下的基准线情况相比,沼气工程可以实现温室气体的减排。减少的排放量就是沼气工程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当农民原来燃煤时,农村户用沼气池平均每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为1.853tCO2e/yr;当农民原来燃用秸秆或薪柴时,沼气池平均每年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为0.336tCO2e/yr。

3.2CDM下沼气池减排效益分析

根据CDM的规定,一个合格的CDM项目至少要满足三个方面的要求:可以带来真实的、长期的和可测量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可以促进该国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额外性。

农村沼气工程具有确定的温室气体减排效果,同时可以极大改善农村生活与卫生条件,能够优化农村生态环境,解决农村能源短缺,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很好的环境和社会效益,是和当地以及我国的可持续发展目标一致的。同时,通过上述分析可知,沼气工程投资对农户特别是我国西部农户来说缺乏经济吸引力,如果没有额外的资金,农户不会主动建设沼气工程。因此,农户沼气工程满足额外性要求,可以作为合格的清洁发展机制项目。

2007年10月,国家发改委规定在CDM下出售碳排放指标价格不得低于9.5美元/吨[12]。按每吨CO2价格10美元,1美元兑换6.8人民币计,农户原本燃煤时,沼气池的减排收益可达126元;原本燃用秸秆和薪柴时,沼气池的减排收益为22.85元。因此,CDM下,沼气池的年收益在原本燃煤时为167.5元;在原本燃用秸秆时为-295.65元;在原本燃用薪柴时为-215.65元。同样可以得出,农户的沼气工程年收益依次分别为:317、-146.15、-66.15元。由上述分析可以得到沼气工程经济收益(表2)。

可见,CDM下,农村户用沼气建设的经济性得到改善。特别是对原本燃煤农户将具有市场竞争力和投资吸引力。

4改善沼气池直接经济效益的措施

改善经济效益的措施主要是增加收益,降低成本。对于沼气池而言,成本几乎是刚性的,没有压缩的空间。因此,改善其经济性主要靠增加收益。

中国对沼液、沼渣工业化生产有机肥的研究多数停留在田间施用方法、施用效果上,缺少工程处理及转化为附加值更高的有机肥的方法。因此,沼渣、沼液主要施用于大田,没有与绿色食品、无公害农产品等高附加值的产业发展结合,效益没充分体现出来。今后应开发以其为原料的高效复合肥,及其在生态农业的应用,通过生产绿色食品的过程提高沼液、沼渣的市场价值;应拓宽沼气的应用领域,推广综合利用。沼气利用不应仅局限于农村的取暖、做饭以及照明,而且还可以向其他领域渗透,如用于城镇采暖、供电等领域。此外,随着规模化养殖场的增多,也为选址条件要求较高的沼气池提供了便利的原料渠道,有助于沼气大规模生产,并走向市场化运作。从而提高沼气的价值;沼气池建设应与其他措施相结合,使节约的秸秆薪柴有其他用途,也可以改善其经济性。比如,当地有生物质发电或其他项目时,燃用沼气节约下来的秸秆可以售出。按每吨200元计,每户节约2t秸秆,扣除收集秸秆的人工费用,每户还可净增200元,即项目和农户的沼气项目收益分别变为-118.5和31元,经济性有很大改善。

5结论及建议

篇2

1.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阐述

1.1全寿命周期成本的涵义全寿命周期成本这个概念运用于建筑行业始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自从全球范围内的能源危机爆发以来,以英美国等为首的发达国家开始高度重视建筑行业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先进的全寿命周期成本分析方法成为各国重点关注和研究的对象,其原理、方法和应用范围在国际理论界和学术界都受到了高度的重视。国际上,对建筑项目全寿命周期成本的分析和研究均有制度化的手册和规范化的分析技术,因此其应用性和可操作性都非常的强[2]。早在20世纪80年代,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便已引入我国,但是理论界更为重视对其功能进行分析和研究,而忽略了对其进行更深入的研究和运用。当前,在建筑领域,建设项目的全寿命周期成本的结构、计算方式和效益评价也尚未形成统一的规范和标准,有时候甚至将全寿命周期成本与建造成本混淆,完全忽视了建筑项目的动态成本。而全寿命周期成本应包含动态和静态成本两个部分,国内研究领域对建筑产品全寿命周期成本动态的计算方式由建设成本和使用成本构成,尚未形成统一的估算方式,缺乏可操作性,需要加强全寿命周期成本理论在建筑领域的实际运用和研究。

1.2绿色建筑的特征和全寿命周期成本结构分析绿色建筑的雏形是由美籍意大利建筑设计师保罗•索勒瑞提出的“生态建筑”,以构建和谐的生态居住环境为目的。他提出,建筑产品要最大化的利用周围的环境和自然因素,比如水、阳光、空气、地质环境等,同时还要降低各种不利于人们生活的环境因素作用,尽可能的不破坏当地的生态环境,并确保其健康的运行。我国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50378)文件中对“绿色建筑”的定义为:“建筑在全寿命周期内,能够最大化的节约资源、保护环境并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3]结合我国对绿色建筑的定义,其主要特征体现为三个方面:(1)建筑产品的成本核算是在全寿命周期范围内,建筑产品的成本预算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项目选址、项目规划设计、建筑施工计划、建筑物交付使用。在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测算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还需要对整个动态的过程进行评估和测算,主要包括建筑材料的开采、生产,建筑垃圾的报废、自然降解、回收及再利用等。这也显示了,在绿色建筑理念下,会充分考虑到建筑材料的前期来源和后期去向,以及对资源的消耗和对环境产生的影响。(2)绿色建筑强调尽可能的做到节能环保,最大限度地降低能耗并减少污染。我国的建设管理部门提出了“四个节约”的环保要求,即“节约用地、节约能源、节约用水、节约材料”,达到最大化保护环境的目的。在城市化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高效的利用土地成为建筑业发展的大趋势;同时,注重提高对水电煤等资源的利用也是绿色建筑项目的重要解决内容,加强对报废建筑材料的有效处理也是绿色建筑推广的重要环节。(3)绿色建筑以实现人、建筑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共生为目的。传统的建筑不仅消耗了大量的资源,所产生的建筑垃圾对周围的环境更是造成了严重的破坏。而绿色建筑不仅要转变这一高能耗、高污染的建筑方式,更需要在为人们创造健康舒适和安全的室内环境时,兼顾和谐友好的室外环境,将人与建筑以最温和的方式融入到周围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中。

1.3绿色建筑项目全周期成本结构分析绿色建筑的全寿命周期成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决策设计成本、施工建造成本、维护使用成本和最后的回收报废成本。(1)建筑项目的前期决策设计涵盖了项目策划、信息收集和可行性研究等方面。首先需要进行建筑方案的优选、市场调查和资金筹措等工作,这些活动的花费占据了较大的比例,金额是十分巨大的。尤其是在绿色建筑的决策和设计上,方案的优劣直接关系着后期的建筑成本和使用成本,它对项目投资的经济效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4]。经过全面细致规划的方案,其后续开展能够顺畅的进行,能够有效的节约建造和使用成本。(2)绿色建筑的建造成本会受到材料、技术、手艺和管理模式的影响。新材料、新技术和新的工艺方法都将被运用于绿色建筑的建造过程中,这也是科技进步为绿色建筑推广带来的作用力。而现代先进的管理理念与方法的运用,也极大的提升了绿色建筑的管理效益。在降低管理成本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增加管理效益。绿色建筑在建设阶段的质量好坏,对后期建筑物的使用成本和维护成本具有直接的影响。因此,保证绿色建筑的高质量,其后期的使用和维护成本必定会较低,而一旦出现质量方面的问题,无论大小,都将影响后期的使用和维护成本。(3)使用维护阶段的成本,在绿色建设全寿命周期内所占比重最大,因为使用的时间在全寿命周期内是最长的。当前,一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为100年以上,二级建筑的全寿命周期为50~100年,可见,建筑物的使用年限在全寿命周期中所占的时间是最长的,而且越到后期,建筑物的使用和维护成本就会越高。(4)最后,当建筑达到其使用寿命之后,在考虑采用何种报废和回收方式时,怎样操作和处理,才能实现成本的最低化,也是需要考虑的。尽管建筑物的设计和建设者并不会参与到以后建筑物的报废工作中,但也需要考虑建筑物最终的报废成本,这也是建筑行业社会责任的体现。需要做到报废所产生的成本最低时,并对环境产生的破坏和影响最小[5]。

2.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和评价

绿色建筑的效益主要分为显性效益和隐形效益,其中我们所说的“四个节约”就是显性效益,而隐形效益又体现在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两个方面。这里,显性效益是可以通过直接的数据和指标体系计算体现出来的;而隐形效益是难以全面评估和测算的,只能初步停留在定性描述的阶段。

2.1绿色建筑增量经济效益分析绿色建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主要体现在对土地、能源、水资源和材料的节约四个方面。下文将列举深圳万科城绿色建筑的相关数据与基准建筑的对比,对绿色建筑的节能量进行分析,并通过计算得出节约的能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测算出绿色建筑的可量化增量经济效益。(1)绿色建筑节能技术的经济效益分析绿色建筑对新能源的尝试主要体现在对太阳能的运用方面,其次,是水资源的循环使用。在民用住宅小区中,以太阳能代替电能,其可行性较高,在深圳万科地产开发的绿色住宅小区中,就是采用的太阳能光热技术。在太阳能光热系统应用技术中,我们以太阳能热水器为例进行增量经济效益分析。通过计算太阳能光热系统技术应用的节能量(ΔQ3)与标准用煤量进行换算,采用对比分析的方式加以论述。可见,仅仅是一座绿色建筑,在太阳能光热系统的应用技术方面,一年就能产生近3000元的经济效益。推而广之,我国人口众多,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农村人口大量向城镇转移,居民建筑面积将会大幅增加。2014年,我国14个重点城市预计新增商品住宅供应约1.52亿㎡,按照上述节能数据,若是大力推广绿色建筑,新增住宅全部按照绿色建筑的标准进行设计和建筑,将会产生巨大的经济效益[6]。仅仅在太阳能光热系统技术应用这一方面,每年产生的经济效益总额可达到702.41万元。可见,其规模效应是十分巨大的。(2)绿色建筑节水体系的经济效益绿色建筑的节水技术体现在将水资源由传统的简单的“供给—排放”模式,转变为“供给、排放、贮存、处理、再利用”模式,利用水处理技术将水资源循环利用。其中水资源的多层次利用,不仅能够创造一定的经济效益,还能起到很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比如生活废水经过简单处理可以用作景观用水和清洁用水等;雨水收集和利用系统,可以用于小区的景观循环水等。这些节水系统直接减少了城市生活用水的供给压力,并能够产生良好的环境效益。这里以居民住宅区的中水处理系统为例进行论述。深圳万科城根据水质的不同,采用不同的处理方式,再将处理过的水进行循环使用。供水系统采用诸多的水处理技术并革新水处理设备,有效的预防二次污染,并在绿化灌溉中运用节水技术,可直接节水20%以上。当前,分质排水及中水回用,也是绿色建筑中采用的节水方式。一般处理的回水,可以用于市政杂用水,建筑杂用水和景观环境用水,若是达不到灰水等级,则可通过污水管道排走。一般情形下,路面雨水及其他雨水可以经过简单处理之后,加入中水循环中。经过分散处理的雨水,水质较好,可进行进一步的处理之后,进入生活用水渠道。利用天然重力因素,可对雨水进行大面积的收集,成为中水补充,进入循环利用体系中。根据一般居民住宅小区的水资源使用状况,分析回水用量:总回水用量=灰水回用量+雨水回用量而这些主要包括了蒸发用水量、下渗用水量、洗车用水量、绿化用水量、道路用水量和景观用水量。这里水资源的节水效益与总回水量成正比,总回水量越多,效益就越明显。随着水污染的越发严重,居民用水的单价也越来越高,能够有效的使用灰水和雨水,将有利于提高建筑的经济效益。(3)绿色建筑的其他经济效益分析利用地下空间、旧有建筑和废气场地,也是节地的有效方式。在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的环境下,最大化的提高现有土地的使用率,也是绿色建筑经济效益的体现。采用高性能、高强度和生态化的材料也是绿色建筑的设计和建设方向。目前,我国建筑和房地产领域对节地和节材方面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衡量指标,其所产生的经济效益也无法进一步进行准确的量化评估,在我国继续推广绿色建筑的过程中,将进行进一步研究[6]。

2.2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全寿命周期成本理念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指标体系尚待进一步的深入和完善。这里我们对学术界和理论界已用于实践的方法和指标体系进行介绍和分析。(1)经济效益评价方法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方法主要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着手,即财务评价和国民经济评价,前者是后者的基础。从投资者的角度,进行财务评价主要根据国家的财政税收制度和市场行情进行,譬如:项目投资的总费用、建筑总成本、销售收入和应缴税金等。根据这些数据测算,进一步了解绿色建筑经济评价指标的合理性以及绿色建筑投资的盈利能力,作为绿色建筑经济可行性的参考。比如,上述所取深圳万科城中5000㎡单位的住宅,其太阳能光热系统的成本约为30万,建筑的使用年限为60年,这一项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每年可达数千万,相较于投入,效益明显。而且我们还应意识到,不可再生资源的消耗是不可逆转的,涉及到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的综合评价,绿色建筑所产生的经济效益是十分可观的。绿色建筑的部分投入,表现为生态效益,在计算项目投资回收期的过程中,一般采用内插法计算,在深圳万科城的相关数据测算中,假设项目计算期为20年,其绿色建筑项目的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约为7.7%,处于较低的水平。(2)经济效益评价指标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需要遵循科学性和合理性。选取绿色建筑的评价指标时,需要考虑不同的评价对象所需要满足的具体要求。根据不同的评价要求来确定,还要考虑到数据资料的全面性和项目所处的各种条件的差异。所需测算数据的是否便于收集和统计,也是需要预先考虑的。另外,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评价指标不具有唯一性,评价深度也各有不同。当前,在实际的应用中,是否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进行效益评价,所构建的指标体系也是不同的。比如:增量投资的回收期、增量投资的内部收益率等指标的评价,都需要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还可以按照绿色建筑项目经济评价指标的类别进行分类,比如,绿色建筑节水系统运用技术的增量投资回收期,可用节约资源的经济效益来补偿增量投资。(3)经济效益评价结果分析在对绿色建筑经济效益进行评价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到,绿色建筑项目能够有效的降低能耗,能够在最大化提高居住和生活环境舒适度的条件下,实现经济效益的最大化[6]。例如:深圳万科城的采暖耗热节能指标大大超过了广东省50%的强制节能标准,达到了65%的节能率。起到了良好的社会示范作用,其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也是十分巨大的。通过对万科城绿色建筑项目增量投资回收期进行计算,获得其投资回收期为13.09年,其中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为7.69%,可见,绿色建筑具有较为乐观的经济效益。在万科城绿色建筑项目中,其节水体系中的灰水处理技术成本具有边际成本递减的效应,即随着规模的增加,投资成本是降低的。可见,其在人口规模更巨大的居民区,还具有更明显的经济效益。将具体表现为投资回收期的缩短和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增加。在测算增量投资回收期和增量投资内部收益率时,这两个指标对建设投资金额和水价的敏感性较强,即在反映其相关性的曲线上可见到其斜率较大,而煤价的涨幅却对相关经济评价指标的影响较小,表现为敏感性较低[7]。也就是增量成本和自来水价格将成为影响绿色建筑直接经济效益的最重要因素,其相关性较强。结合这一评价结果,可知,绿色建筑要想提高其经济效益,首先就是要控制增量成本。而随着目前居民自来水价格的逐步上涨,对绿色建筑项目的拉动作用也将更为显著。

3.结论

篇3

【关键词】农村垃圾;经济效益

农村是农民生产生活的基本场所,是农民实现生产和再生产的主要基地,伴随着经济迅猛增长和农村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农村生活水平及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变化,随之而来的生活垃圾污染开始侵蚀农村,农村生态环境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威胁。发掘农村生活垃圾所造成的环境污染问题、探讨相应的治理对策,将有助于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进行、村容整洁目标的顺利达成与农村和谐社会的构建,为子孙后代的发展预留极大的空间。江西南昌市湾里区长年来乡村环境脏乱,影响外界对这个以旅游休闲为主业的山地县区的印象。

1.湾里区垃圾的来源

南昌市湾里区为开发区垃圾主要来源为工业垃圾,以及农业垃圾和生活垃圾等。

1.1 工业垃圾

南昌市湾里区近几年高速发展,导致原农村慢慢的向城乡结合部发展,使得建筑不断的增多,随着建筑的增加导致产生的建筑垃圾(塑料、石灰、砖块、包装袋等)无处合理处理。

1.2 农业垃圾

南昌市湾里区是以农业为主,所以每当收获的季节就会产生大量的秸秆,以及果园的的残留物,甚至包括农药袋和农药瓶。再加上就是家禽和家畜的排泄物等。

1.3 生活垃圾

南昌市湾里区的生活条件教过去三十年有较大的变化,家家变得富裕,生活垃圾的种类也多了,生活垃圾的成分主要是厨房废弃物(废菜、煤灰、蛋壳、废弃的食品等)以及废塑料、废纸、碎玻璃、碎陶瓷、废纤维、废金属、废电池及其废弃的生活用品等,组成十分复杂。生活垃圾一般可分为四大类:可回收垃圾、厨余垃圾、有害垃圾和其他垃圾。目前常用的垃圾处理方法主要有综合利用、卫生填埋、焚烧和堆肥。可回收垃圾包括纸类、金属、塑料、玻璃等,通过综合处理回收利用,可以减少污染,节省资源。如每回收1吨废纸可造好纸850公斤,节省木材300公斤,比等量生产减少污染74%;每回收1吨塑料饮料瓶可获得0.7吨二级原料;每回收1吨废钢铁可炼好钢0.9吨,比用矿石冶炼节约成本47%,减少空气污染75%,减少97%的水污染和固体废物。厨房垃圾包括剩菜剩饭、骨头、菜根菜叶等食品类废物,经生物技术就地处理堆肥,每吨可生产0.3吨有机肥料。有害垃圾包括废电池、废日光灯管、废水银温度计、过期药品等,这些垃圾需要特殊安全处理。其他垃圾包括除上述几类垃圾之外的砖瓦陶瓷、渣土、卫生间废纸等难以回收的废弃物,采取卫生填埋可有效减少对地下水、地表水、土壤及空气的污染。

2.南昌市湾里区农村垃圾处理方式

2.1 农村生活垃圾处理传统模式

传统生活垃圾处理模式中,生活垃圾被随意抛弃、露天堆放,有的甚至被堆放于河道两旁,形成了垃圾绕村围河的现象。生活垃圾的任意露天堆放,任雨水冲淋,形成了大面积的面源污染,也是造成水体富营养化的一个重要原因;而且垃圾中含有的有毒物质以及在堆放过程中产生的有害物质被雨水冲刷后,混合流入农村居民的。地表饮用水源,是对农村居民饮用水健康的极大威胁。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开展,不少农村己经意识到生活垃圾的危害性,为了达到“村容整洁、环境卫生”的目标,对堆积于村内的生活垃圾进行了清理,清理出村的垃圾进行了填埋、焚烧等处理,但仍有部分尚未处理,仅是将污染进行了地点转移,没有做到垃圾处理的“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目标;而焚烧和填埋也只是露天焚烧、简易填埋,没有任何防护措施,不仅污染了大气和土壤,也为以后的环境健康埋下了隐患。

2.2 垃圾收集池式集中清运处理模式

这种方式相对于模式一,在村中建造了若干水泥式垃圾收集池,每个收集池辐射服务周围的约十几户农村居民,每户将自家生活垃圾混合收集后投放于垃圾收集池中,然后每户轮流派人定期派人将池中垃圾清运到远离村庄的垃圾集中处理点,进行填埋或焚烧。

3.农村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

我国农村面积较城市而言是其9倍之多,农村人口也占有总人口的70%,所以农村垃圾处理的合理性有必要的作用,也是我国的根基所在。

3.1 农村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之COD的分析

农村垃圾的多数处理都是被扔到附近河里,,导致垃圾随着水流到下游导致水污染的严重性,其中以云、贵、川、湘、鄂为主,污染尤其严重,汛期时被水带至地表,使得地表水被污染的极其厉害,导致需要加大力度处理被污染的水资源,导致地方财政的支出扩大,不利于经济的发展。

3.2 农村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分析之循环经济

循环经济的核心是提高资源的利用率,降低社会和经济发展给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为缓解世界范围的资源、能源短缺、建立良性发展模式提供了思路,因而获得了世界各国的普遍认同。据不完全统计,2005年、2006年废旧物资(垃圾)回用,已占世界主要工业原料的40%,产值超过2500亿美元,并以每年15%-16%的速度递增,由此可见,废旧资源回收利用已成为全球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战略资源。我国农村垃圾产生量大,可回收利用资源多,垃圾管理和处理都处于起步阶段,推行循环经济的潜力巨大。

4.结语

总之,农村垃圾处理的经济效益状况取决于当地垃圾处理的合理方式,需要带来正的效益就需要以恰当的方式来处理垃圾,以南昌市湾里区为例的调查研究就可以合理的体现出这一点。

参考文献:

[1]陈瑞生.城市生活垃圾现状与管理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05(22).

[2]詹亚平.突破农村垃圾集中处理的瓶颈[J].农业工作透视,2007(7).

[3]李颖.农村生活垃圾收运模式设计——以北京市菩萨鹿村为例[J].农业环境与发展,2007(5).

篇4

关键词:林下经济;效益;发展模式

中图分类号:S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225-03

1引言

林下经济是充分利用林下土地资源和林荫优势从事林下种植、养殖、游憩等立体复合生产经营,从而使农林牧各业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循环相生、协调发展的生态经济模式[1~4]。它是在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后,农民充分利用林地,科学经营林地,在农业生产领域涌现出的新生事物。发展林下经济意义重大,它对挖掘林地生产潜力,促进资源循环利用,缩短林业经济周期,开辟农民增收渠道,调动农民发展林业的积极性,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巩固生态建设成果,促进林业可持续发展都具有重要意义[2,5]。进入21世纪,我国林下经济发展迅速[6],已发展成为我国林业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福建省是我国的林业大省,土地总面积1215.01万hm2,其中林地面积914.81万hm2,占75.29%。森林面积766.65万hm2,占林地面积的83.80%,森林覆盖率63.10%,其中乔木林面积618.02万hm2,占全省森林面积的80.61%,平均郁闭度为0.57,集体林地面积853.48万hm2,占全省林地面积93.30%,其森林资源的分布及经营情况为林下经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调查方法

本研究主要通过收集资料、座谈、实地调研等形式对福建省林下经济的开展情况进行了考察,通过收集资料、座谈等形式了解福建省总体以及各个县(市、区)的林下经济的开展情况。根据掌握的情况采取系统抽样与典型抽样相结合的方法抽取34个县(市、区)进行实地调研,主要调查的内容包括所抽取的各个县的林下经济的类型、各类型包含的模式、各模式的面积、总产值、参与的人口数、种养殖的品种等。

3林下经济效益分析

根据本次对34个县(市、区)的调查统计,每公顷林地分别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以及林下旅游平均每年可获得16.20、13.02、5.28、4.21万元的经济效益(表1)。每1万hm2林地分别发展林下种植、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以及林下旅游平均可解决38912、25933、32561、44582人的就业问题。从经济效益角度来看,发展林下种植最好,可以有效的节约林地,增加林地的利用率,其次是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和林下旅游;从解决社会就业的情况看,林下旅游最好,其次是林下种植、林下产品加工和林下养殖。

3.1林下种植各模式效益分析

福建省林下种植类型主要有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粮模式、林果模式、林草模式、林茶模式、林菜模式、林花模式、林苗模式、林油模式(表2),从表2可看出在林下种植各模式中,平均每公顷产值林花模式最高,平均每公顷产值25.36万元,其次是林苗模式、林药模式、林菌模式、林茶模式等,其平均每公顷产值均高于5万元。效益最差的是林油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值仅有1.42万元。

对于林花模式来说,平均每公顷产值高达25.36万元,而各个县之间的变动系数只有0.72,说明林花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值高,并且各县(市、区)差异不大,产值较稳定,风险较小,还可以美化环境,是调查当中最为理想的林下种植模式。在所调查的县(市、区)中,林花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值最高的是福建省延平区种植百合花,平均每公顷产值为63.00万元,最低的是武夷山市种植兰花,平均每公顷产值为2.04万元,但并不是所有种植兰花的产值均较低,浦城县种植兰花平均每公顷产值高达11.58万元,说明在发展林下经济选择品种时,一定要考虑当地的环境、气候等条件。

对于林苗模式来说,平均每公顷产值高达12.35万元,变动系数为0.79,平均产值仅低于林花模式,变动系数又仅高于林花模式,但也已相当小,说明林苗模式是林下种植模式中仅次于林花模式总体效益较好的种植模式。

对于林药模式来说,虽然平均每公顷产值达到9.56万元,但在开展林药模式的各个县(市、区)的每公顷产值差异较大,变动系数高达1.43,产值并不稳定,风险很高,这可能与种植的药材品种不同有关。如福建省蒲城县林下种植厚朴、铁皮石斛402.00hm2,每公顷产值高达51.07万元;延平区林下种植红豆杉150hm2,每公顷产值高达46.27万元,而长泰县林下种植砂仁200hm2,每公顷产值只有0.3万元,产值差异较大。因此,在选择林药模式时,要因地制宜,尽量选择经济效益高的药材品种进行种植,如铁皮石斛、红豆杉、太子参等。

对于林菌模式和林茶模式来说,平均每公顷产值和变动系数相差不大,平均每公顷产值均超过5万元,且变动系数相对较低,也是较为理想的林下种植模式。而对于林果模式、林粮模式、林草模式和林油模式来说,虽然变动系数较小,投资风险小,但每公顷的产值均不足3万元,是相对保守的林农较为理想的选择,而对于林菜模式来说,平均每公顷的产值只有1.49万元,可能受市场供求的影响较大,变动系数相对较高,虽然林菜模式的基础设施简单,所需启动资金较小,开展的难度不大,但从长远利益的出发不建议林农开展该种林下种植模式。

3.2林下养殖各模式效益分析

福建省林下养殖类型主要有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林蜂模式、林蛙模式、林鱼模式(表2)。在林下养殖类型中林禽模式的平均每公顷产值最高,平均每公顷为19.56万元,其次是林畜模式、林鱼模式、林蛙模式和林蜂模式。

对于林禽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值最高,而各县(市、区)之间的变动系数又是这几种模式中最小的,说明林禽模式不仅效益好,而且产值的变动情况不大,风险低,是林下养殖这几个模式中最为理想的养殖模式。

对于林畜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值虽然有12.87万元之多,但变动系数却是这几种模式中最高的,如福建省泉港区林畜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值高达85万元,而闽侯县只有0.64万元,相差的产值是平均值的6.45倍。相差较大,产值浮动大,这可能与市场的供求关系和饲养技术有关,因此,林农要时时掌握市场动态,提高自己的养殖技术。

对于林鱼模式和林蛙模式无论是平均产值还是变动系数均相差不大,两者平均产值较高,变动系数在林下养殖类型中相对较低,也是林下养殖较为理想的选择。而林蜂模式的年平均产值只有8.21万元,变动系数却高达1.33,仅次于林畜模式,年平均每公顷产值低且风险大,不建议开展此种林下养殖模式。

3.3林下产品加工各模式效益分析

福建省林下产品加工类型主要以竹产品加工、竹笋采集加工、药材采集加工、松脂采集、木本油料加工等为主(表2)。在林下产品加工类型中,林产工艺品加工制造模式平均每公顷产值最高,高达39.25万元,也是林下经济所有模式中平均每公顷产值最大的。其次是竹产品加工、林产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中药材加工制造等,他们的平均每公顷产值均超过10万元。经济效益较差的模式有竹笋采集加工、松脂采集、野菜采集加工等,平均每公顷产值分别为2.13、3.14和1.87万元。由于藤、棕、苇为原料产品加工制造和藤芒编织在调查当中只有一个县开展,因此,这里没有列出他们的平均值和变动系数。

同样可以得到林下产品加工类型中,林产工艺品加工制造、竹产品加工、林产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中药材加工制造模式的平均每公顷产值较高(分别为39.25、14.56、13.23和13.20万元),变动系数也相对较小(分别为0.75、0.56、0.54和0.41),是林下产品加工的理想模式。

木本油料加工、竹笋采集加工、药材采集加工和木本果类、山菜及饮料加工虽然平均产值偏低(分别为5.15、2.13、3.89和4.92万元),但变动系数相对较小(分别为0.97、0.61、0.95和0.89),也是林下产品加工很好的选择之一。

而对于松脂采集和野菜采集加工,平均每公顷产值较低,而变动系数又高,不建议开展这2种林下经济模式。

3.4林下旅游效益分析

本次调研福建省林下旅游主要是森林人家模式,根据统计平均每公顷产值为4.91万元,变动系数为0.82,各县(市、区)之间产值变化不大,并且有利于解决社会的就业问题(表1),是林下经济较为理想的发展模式。

4结语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福建省发展林下经济总体上林下种植的效益最好,其次是林下养殖、林下产品加工和林下旅游。林下种植中林花模式、林苗模式、林药模式、林菌模式以及林茶模式效益较高,林菜模式效益最差。林药模式以及林菜模式在各个县(市、区)的效益差值较大,说明福建省的一些县(市、区)没有根据各自的气候、环境等特点选择效益较好的种植品种,因此在林下种植选择种植品种时,一定要因地制宜的选择适合本地发展且经济效益高的品种,使林地的资源得到充分利用。

林下养殖中林禽模式、林畜模式效益较高,林鱼模式和林蛙模式次之,林蜂模式最差。林畜模式和林蜂模式在各个县(市、区)的效益差值较大,说明除了养殖品种,养殖技术也是制约林下养殖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林下产品加工中林产工艺品加工制造模式、竹产品加工、林产化学原料化学制品制造、中药材加工制造等模式的效益较高,松脂采集和野菜采集加工模式效益较差。林下旅游福建省主要以森林人家模式为主,经济效益较高,能有效的解决福建省的社会就业问题。研究对福建省林下经济的开展以及林农选择林下经济的模式都具有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赖庆奎,谢琴.湖南省炎陵县林下经济发展现状与对策研究[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7(1):35~37.

[2] 江昌志.祁门县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初探[J].安徽农学通报,2011,17(23):10~11.

[3] 邹杰,兰张丽,覃惠莉.广西柳州市林下经济发展模式及对策研究[J].绿色科技,2013(1):104~106.

[4] 马利菠.广西高峰林场林下经济发展情况调查与思考[J].吉林农业,2013(1):149~150.

篇5

牟汶河拦河闸工程位于莱芜市莱城区牛泉镇大庄村西,牟汶河下游,拦河闸枢纽工程全长367m,最大水深12m,回水长5.5km,控制流域面积1,323km2,总库容2,000万m3,拦河闸以上干流平均坡度为1.6‰。它是一座以供水为主,结合灌溉、发电、美化环境等综合利用的水利枢纽工程。

二、综合利用要求

1.莱芜市水资源现状

全市水库塘坝总兴利库容28,088万m3。其中大中型水库八座,水面17,143亩,兴利库容19,347万m3;小(一)型水库30座,小(二)型水库146座,兴利库容5,646万m3;塘坝1,022座,兴利库容3,095万m3。另外建有引河闸有78处,扬水站285座,机电井8,156眼(其中工业井214眼),水力发电站2座。全市多年平均地表水资源量4.4亿m3,地下水资源量3.14亿m3,重复计算量1.73亿m3,水资源总量5.81亿m3,水资源系数0.354,平均资源模数25.9万m3/km2。莱芜市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5.81亿m3,人均占有量为467m3,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20%,不足世界平均值的1/18。低于国际公认的维持一个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所必须1,000m3的下限值,属于资源性严重缺水地区。莱芜市是水资源贫乏地区,在枯水年或特枯水年水资源短缺现象更为严重,供水形势非常严峻。

2.工业供水紧缺

工程建设对解决流域内莱芜发电厂等大型企业用水和改善生态环境具有重要作用。一是为莱芜发电厂2×1,000MW发电机组扩建项目提供水源保证;二是可作为泰钢年增产500万吨钢生产用水的供水水源。近期,莱芜市主要需用水大户有莱芜发电厂和山东泰山钢铁有限公司的扩建工程,莱芜发电厂规划2009年度新建2×300MW机组,设计年用水量1,000万m3,由城市中水、南冶煤矿矿坑水和大冶水库解决,2010-2011年新建2×1,000MW机组,设计年用水量4,000万m3,除城市中水提供2,200万m3外,还需水1,800万m3;山东泰山钢铁有限公司近期扩建达到500万吨生产规模,年需增加供水量1,000万m3,所以,近期急需建设新的水源地以解决莱芜发电厂和山东泰山钢铁有限公司的用水问题,为扩建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用水保障。经过认真细致的调查研究,决定修建牟汶河拦河闸工程,以拦河蓄水。

三、主要工程内容

1.水闸

布置于河道左岸,闸底板高程146m,底板厚0.8-1.0m,结合上部结构布置要求,底板顺水流方向长24.2m,上游设长16.5m铺盖,后接1m水平段和长度为3m坡比为1:3斜坡段,消力池长21m,池深1.0m,后接15m长砌石海漫。水闸共分为12孔,每孔净宽10m,挡水高度6m,闸门尺寸10×6.5m。

2.溢流重力坝

溢流坝位于河道右侧,总长201m,坝高6m,坝顶高程152m,为毛石混凝土结构。上游设水平铺盖及混凝土板墙防渗,下游设混凝土板护坝。

3.交通桥

交通桥设于闸坝后,长367m,宽12.5m,按汽-20设计。

4.办公楼及桥头堡

管理单位办公楼及桥头堡建于右岸。建筑物层数为地上四层。建筑面积1,930m2,建筑高度(自室外地坪至檐口)为15.55m。

5.水电站

水电站布置于北岸边,初步拟定设3台机驵,单机容量125kw,水轮机型号为ZTT03-LM(Y)-100,叶片转角为20°,工作水头4.2m,额定流量q=3.95m3/s,配用SF125-16型发电机。

6.堤防

堤防工程为拦河闸坝上游两岸长8,000m的大堤与滩地的整修加固。考虑大堤交通要求和绿化要求,大堤顶宽取为9m。砂壳迎水面坡比为1:3,背水面坡比为1:2.5。堤顶为泥结碎石路面,路面净宽8m,向堤外侧设2%的排水坡度。左岸大堤临水侧设防浪墙,墙顶高程155.80m,背水侧设路沿石。堤身为粘土心墙砂壳堤,粘土心墙顶宽2m,内外坡比均为1:0.2;粘土心墙下部设2.0m深的粘土截水墙,底宽3m,内外坡比均为1:0.5。

四、工程经济效益分析

1.基本参数

国民经济评价的社会折现率取12%;项目建设期5年,正常运行期40年,则经济计算期为45年;以工程建设第一年作为折算基准年,并以该年年初作为折算基准点。工程总投资21,500万元。

2.增量费用

(1)固定资产投资:经计算,经济(影子)投资为20425万元。

(2)年运行费(含大修费):管理费:每年为120万元综合维护费:200万元其他费用:30万元合计年运行费为350万元。

(3)流动资金:流动资金按年运行费的20%计,为70万元,于正常运行期第一年投入。

3.增量效益

(1)工业供水效益

每年可供水3,600万m3,其中向电厂、泰钢供水1,260万m3。工业供水效益为2,340万元,其中水资源费:3,600万m3×0.3元/m3=1,080万元,供水水费:1,260万m3×1元/m3=1,260万元。

(2)水电站发电效益

工程建成后上下游形成8m水头差,装机250kw水轮发电机组三台,年发电量120~140万kwh,发电效益36~42万元/年。(3)灌溉效益涵养地下水源3,000万m3。回补两岸地下水位,增加土壤墒情,减小机井的提水扬程,利于农业生产,农田灌溉。可扩大改善灌溉面积1万亩,工程灌溉增产效益60万元。(4)防洪效益工程建成后,河道防洪标准由项目实施前的不足十年一遇提高到五十年一遇。估算防洪效益为2,200万元。

篇6

关键词:生物技术;Bt抗虫棉;经济效益

一、研究背景

生物技术是70年代新崛起的一门横跨微生物、遗传、生化、免疫、发酵技术等的边缘学科,融合现代新技术,并通过技术手段利用生物质或生物过程,生产有用物的一门综合性科学体系。国内外科学家纷纷预言,现代生物工程比原子能、电子计算机更加重要,是21世纪发展最迅速的高新朝阳产业和支柱产业,它的发展水平标志着一个国家科学技术水平,是现代高科技的核心技术。

农业是生物技术应用最广阔的领域之一,随着分子生物学,分子遗传学等学科的发展,基因工程正在与常规技术以及其它新兴学科相联结,当前,基因工程在国际上已成为生物技术的前沿学科。在农业中应用现代生物技术可以培育出优质、高产、抗病虫、抗逆的农作物,以及畜禽、林木、鱼类等新品种;可以进行再生能源的利用,解决能源短缺问题;可以扩大食物、饲料、药品来源,满足人类日益增长的需要;可以进行无废物的良性循环,减少环境污染,充分利用各种资源;也可以利用快速繁殖动植物的方法,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在农业中,转基因植物的研究开发最为突出,1983年转基因植物问世,1994年耐储藏番茄最先获准上市,1996~1999年全世界转基因作物生产面积由170万公顷增加到3990万公顷(张敏恒,2000),四年间增长了23倍。预计到2000年,农业生物技术产品的销售额将增长到110~150亿美元,占传统农产品市场的10%~15%。在转基因植物领域,我国已批准转基因抗虫棉、转基因耐储藏番茄等6件转基因植物商品化,其中5件是我国自主开发的,现在已成为全球转基因作物推广面积最大的国家之一(科技部生物技术产业发展战略研究组,2000)。

生物病虫害,尤其是棉铃虫等鳞翅目害虫啃蛀棉杆,蚕食棉叶,钻蛀棉桃,对棉花危害极大,1991~1994年在北方棉区和长江流域棉区每年造成高达60亿元以上的经济损失(贾士荣,1996),多年来依靠甚至无节制的滥用化学杀虫剂已经造成了一系列的负面效应,生态环境遭到威胁,害虫抗药性连年激增,人畜中毒现象频繁发生,这些都使我国植棉业产量大幅度下降,并严重影响到纺织业及出口创汇的稳定发展。自从美国的艾格瑞斯特(Agracetus)公司首次成功获得带有外源标记基因的基因工程棉花以后,分子水平的棉花育种就快速发展起来,利用现代基因工程技术在棉株中导入抗虫性毒素而选育成的抗虫棉,因其所具有抗虫性的遗传稳定性和连续性,被认为是害虫管理最经济、最有效的防治方法。转基因棉花是生物技术在农业上应用的典型,美国孟山都(Monsanto)公司、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和棉花所等分别成功研制出转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thuringiensis,简称Bt)毒素基因棉保铃新棉33B、GK系列和中棉系列,在中国获得农业部门的基因安全性检验后以商业运作的模式在生产领域得到迅速推广,在科学研究领域亦突破常规育种所难以超越的目的性转移目标形状低成功率等难题,得到政府、科学研究人员及广大植棉户的关注和期待。[kycipp1]

美国在生产上应用抗虫棉最早的国家,1999年,美国孟山都公司的33B棉在中国的主栽省——河北的植棉面积已达10万公顷左右。国内在转Bt抗虫棉方面的研究也已达到世界先进水平(贾士荣,2000),1996年中国农科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的郭三堆等科研人员,在国际上首次构建成了双价杀虫基因:GFMCry1A和CPTI,并将抗虫基因分别导入我国一些主栽品种和一些新品系,筛选、培育出适合当地种植的高抗性的棉花品种(郭恒敏,1998),截止1999年底,双价棉已在河北、安徽、山东、山西等地进入大面积商品化生产和推广。

本文试图通过实证分析相关抗虫棉品种和常规棉品种的差别,阐明并具体评价转Bt基因棉品种的经济效益,分析农户采用Bt抗虫棉与非抗虫棉生产的成本和收益差异,以该项技术采用之后对农民收入所产生的影响。本文是农业政策研究中心“生物技术政策研究项目”系列论文之一。本文分为四个部分,第二部分对样本选择和样本情况做简要的描述。第三部分分析Bt与非Bt的抗虫棉生产成本和效益的差异。最后部分对本项研究做总结并提出一些政策意见。

二、调查样本和品种概况

(一)样本选择对地点选择和农户选择有明确的目的性,主要标准是能够明确区别在相似的生产条件情况下,Bt基因抗虫棉与作为对照的常规棉种植情况。在我国棉区分布中,以黄淮海棉区的棉花播种面积为最大,其中又以冀鲁豫棉区最大,曾占全国棉花总产的50%左右,是我国棉区种植比较集中且占经济作物比重较高的植棉大区。河北和山东是传统的植棉大省,也是棉铃虫爆发的重灾区,在这两个省,转基因抗虫棉33B和GK系列种植较集中,面积比较大,并且河北是中国最早被允许进行转基因棉花品种商业化运作和种植的地区。

作为以上原因的实施,本研究对河北省和山东省等地的10个自然村的282户植棉农户,采取随机抽样的方式,调查了他们的棉花种植情况。见表1,调查样本均为植棉大区,棉花种植面积占农作物总面积的比例达到了40%,农户的种植规模(每户为0.4公顷)大于全国平均水平。棉农以种植业作为其收入的主要来源,农民全年人均收入为2086元左右,农民家庭生活并不富裕。有的地方如辛集农民收入和耕地面积较大,但棉花面积较小。棉花近几年的产量和收入波动较大,比较利益下降,农民植棉的积极性受挫,也是棉花收入和面积减少的原因。深州和夏津的棉花面积较大,但农民收入却较低,也说明了目前棉花种植情况。

(二)品种概述本文以常规棉中比例较大的9418

品种作为对照重点说明,在我们的调查点,其样本数占调查总数的10%。9418品种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最近几年培育出的春棉品种,其特点是早熟、丰产、优质,高逆抗性,适应性广高抗枯萎兼抗黄萎病,是春棉的主打品种。转Bt基因棉选取了在河北有广泛种植面积的33B、SGK321和在山东有代表性的GK-12,它们所占比例分别为64%,14%和28%。33B于1995年引入河北省,经过点区示范其主要特点是抗虫性强,据称整个棉花生育期基本不打药,在干旱贫瘠含盐量较高的土壤上,生长健壮,易成早衰,适应冀中南区域种植。SGK321在1999年在河北推广,是将毒素基因构建、导入主栽品种石远321中,是我国育成的第一个双价转基因棉,属于抗虫棉的第二代产品,是唯一的通过农业部安全检测的双基因生产的品系,其特点是适合于直播、地膜覆盖、间作套种等多种种植形式,具有较强的分枝优势和较大的单株增产潜力,花朵大,毒蛋白基因表达性好,早熟不早衰,适合在黄河流域种植,种植密度比33B每亩可减少55株左右。GK-12将抗虫的Bt基因加强为高抗虫的Bt基因后导入陆地棉泗棉三号中,多年选育而成,其特点是抗虫性特强,抗旱、耐涝、中需肥,生育后期缺钾,易感红叶茎枯病,适宜春播或套种。

三、经济效益分析

(一)棉花生产的成本分析

抗虫棉和对照品种成本情况如表2所示。可以看出抗虫棉品种的总成本低于常规棉品种的总成本,这主要表现在农药和用工的成本,后者比前者高得多,说明了它具有的省药、省工的优越性。常规棉9418生产成本略高于其它常规棉品种的平均水平,它比Bt抗虫棉每公顷成本高3225元(或高29%),比非Bt的抗虫棉的每公顷成本高726元(或高6%)。三种Bt抗虫棉成本费用基本接近。

1.农药费用成本差异

抗虫棉品种比常规品种的最大优势在于其节药效用,从表2中可以看出抗虫棉用药量和施药成本远远小于常规棉。

常规棉的施药量是Bt抗虫棉和非Bt的抗虫棉的6倍左右,非Bt的抗虫棉的施药量比Bt抗虫棉要高。常规棉品种9418每公顷费用比33B、SGK321和GK-12分别多1753元、1866元和1660元,比Bt抗虫棉品种农药费用高7倍!SGK321的每公顷棉花生产农药数量和成本最低,分别是常规棉品种的1/16和1/14,说明该品种中转基因蛋白毒素表达效果好,抗性高。研究表明转基因抗虫棉除对棉铃虫、红铃虫、小地老虎等鳞翅目害虫有显著抑制、毒杀作用以外,还通过影响生物群落的演变,间接对其他类害虫有限制作用。值得一题的是,根据崔金杰等(1998)的研究,抗虫棉对捕食性昆虫和害虫天敌并无多大毒害作用,棉铃虫等农田害虫种类的减少大大降低了它们对棉花的危害,虫口基数的下降,也为控制来年或更远时期内虫害的不利影响打下了良好的基础,棉农用于农药费用的支出和施药数量也会随之减少,对农民收入持续增长和农业持续发展起到了良好的保障作用。

棉花生长的不同时期,农民的施药是不同的。为了表明棉花生长的不同时期农药施用的情况,我们把棉花生长分为四个时期,即拌种期、苗期、中期和后期。由于拌种期的农药用量很少,与其它三个时期比较很微小,故这里只对其它三个时期进行分析,表3反映了不同品种不同时期的农民施药情况,常规棉品种在各个时期的用药远远多于抗虫棉。在不同时期用药程度上,Bt抗虫棉在苗期和中期的用药量普遍多于它们在后期的用量,常规棉表现在中后期的用量比苗期多。

期中,SGK321用药量最少,只有用药量最多的常规棉品种9418药量的1/3,常规棉和非Bt的抗虫棉的用药量和用药成本大于Bt抗虫棉,分别多用药3.3公斤和2公斤。中期是施药量和施药成本最多的时期,Bt抗虫棉表现出了极大的节药优势,常规棉的施药数量和施药成本分别是Bt抗虫棉的7倍和9倍。SGK321仍然是节药最多的品种,比常规棉品种9418少施药36公斤,少花费农药成本924元。说明在病虫害发生最严重的中期,它对害虫的防治效果好。

后期的农药施用较少,一方面是病虫害的危害减少,另一方面是植株的自身抵抗力增强,减少了病虫害的威胁。但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施药量减少了,但施药成本却没有多大的降低,可能是因为施用在后期的农药价格较贵,农民因为对棉花最后的产量寄于厚望,舍得化钱购买质量好,价格高的农药来保障病虫害危害的降低和收成的提高。SGK321仍是施药数量和成本最少的品种,而常规棉仍然是农药数量和成本用的最多的品种,药量和成本分别是Bt抗虫棉的12倍和15倍。

虽然抗虫棉的种植总体上对农药起了相当大的替代作用,但各时期的农民施药仍然偏多,效果不是十分令人满意,主要是因为苗期抗虫棉对棉铃虫等鳞翅目幼虫抗性较强,有明显的致死作用,刺吸性害虫如红蜘蛛、蚜虫等数量加大上升为主要害虫。但生长缓慢造成后期既要进行营养生长又要进行生殖生长,棉株负担过重、组织老化,影响了转基因棉毒蛋白的表达。另一个原因可能是高温、高湿等生态环境对毒性基因的控制作用的限制也使棉花后期抗性下降(崔金杰等,1998)。

2.肥料费用成本差异

从表2可以看出,Bt抗虫棉用肥数量较多,非Bt的抗虫棉用肥最少,而常规棉介于前两者之间。Bt抗虫棉用肥较多说明其植株生长旺盛,本身的后继营养跟不上生长的需要,需要大量自然界肥源作保证。

3.种子费用差异

抗虫棉种子用量显著低于常规棉,仅是常规棉的1/6~1/2(表2),主要是因为种子供应商对实际的产出以及考虑到棉花生长过程中对光线、植株叶片伸展程度的需要,而对棉花生产实行的严格数量管理。Bt抗虫棉种子使用量的节省,可以充分发挥棉花的生长势,增进了棉花的根系吸收营养,表现生长更强壮。Bt抗虫棉的种子成本高于常规棉种子成本,前者比后者每公顷高172元,主要的原因是Bt抗虫棉中的Bt基因包含着IPR(知识产权)的价格。非Bt的抗虫棉种子成本是常规棉2倍,主要的原因是统称为抗虫棉的种子都是较早时期种植的,那时的Bt抗虫棉还未大面积推广,其价格偏高。33B的种子成本高的主要原因是种子价格高。孟山都公司的种子在中国成功的进行了5年的商业运作,实现统一销价、统一供种、统一收购,零售价是42元/公斤,其中IPR价占42%。SGK321的价格与33B相近,欲于争夺河北种子市场,与外资公司竞争市场。GK-12在山东采取了较低的价格,以便及早占领山东这块大市场。常规棉的种子价格每公斤只有3元左右,这也是它们竞争种子市场、吸引农民的资本。

4.棉花用工及成本差异

抗虫棉与常规棉劳动用工每公顷相差120个工日。在农药用工中,常规棉的用工数量是抗虫棉的6倍。在所有调查样本中,SGK321的用工和农药用工成本最低,一方面说明植株自身的毒蛋白表达强烈,对害虫有极大杀伤作用,另一方面说明其植株健壮、抽枝齐整。

(二)单产(籽棉)的差异

从总体上看,Bt抗虫棉的单产略低于以9418品种为代表的常规棉,但差异不大。这是棉农忍受着棉铃虫的危害,依然不改初衷种植常规棉的主要原因,也是生物技术研究者仍然需艰苦探索的方向和目标,说明转基因技术远未成熟,预示着还有更大的潜力和发展空间。SGK321的单位面积产量为仅为2814公斤(表4),据说是由于播种时,种子没有及时到位,推迟了播种期以及部分棉农使用了种子公司陈年的棉种,苗期遇到了冷空气的影响以及出现出芽不整齐甚至不出芽的情况,造成部分棉农毁种,毁种平均花费100元/亩,虽采取一定措施但仍未达到满意效果,造成最后的收获产量下降。据中国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研究人员介绍,该品种一般亩产应达到3750~4500公斤。表4还显示了作者调查样本中,抗虫棉和常规棉品种的单产稳定性状。其中33B差距较大,最高产量比最低产量高出近3.5倍,栽培差距较大,但标准差相对较低。GK系列产品高、低相差两倍多,表现出在一定程度上的稳定性。而9418品种高、低相差两倍,在形状表现上较稳定,据全国农业技术推广中心报道,1999年山东、河北是棉铃虫中等发生年,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害虫对常规棉的危害。

(三)价格及销售渠道的差异

由于国家逐步放开棉花收购市场,棉花销售正由指令性的计划方式开始逐步转向指导性的市场调节。因河北省棉麻公司的改革很微弱,使得其继续垄断着皮棉交易,所以皮棉市场销售份额很小。在山东表现却不同,皮棉市场结构多样化。

在皮棉和籽棉收购价上,调查中的各个品种基本一致。抗虫棉和常规棉的籽棉价和皮棉价都分别在3.3元/公斤左右和8.4元/公斤左右。棉麻公司的收购价格主要是依据棉花的出绒率、色泽等指标确定,棉花价格并没有表现出在品种上的明显差异。但是由于一些抗虫棉的棉籽(33B等)被种子公司回收,所以价格稍高些,这也使得Bt抗虫棉的籽棉价格稍高于其他棉花品种。

(四)经济效益评价差异

主要以

棉花生产纯收益、每公斤主产品成本和每公斤物质成本来体现品种经济效益差别。生产纯收益情况是反映农户经济状况的最基本和最直接的量化依据,农民通过选择所种植的棉种来追求棉花生产的利润最大化,在品种间不存在价格差异的情况下,主要反映在每公斤棉花产品的总成本上。

单位面积(公顷)主要品种经济效益如表5所示,从中可以看出Bt抗虫棉的纯收益远远大于非Bt的抗虫棉和常规棉,这主要是因为Bt抗虫棉的抗性作用,农民的农药成本和用工成本大大降低,说明种植转基因品种棉花给棉农带来经济上极大利益。值得一提的是SGK321,由于上述提到的原因,客观的影响造成产量较低,表现纯收益较小,但仍比常规棉和非Bt的抗虫棉高很多。

由于常规棉的用工成本远远大于抗虫棉,实际上对这两省棉花的劳动力机会成本较高的农户,种植常规棉已经无利可图,因为纯收益已经是负值。常规棉纯收益低的原因主要是农药费用大用工较多,由此也说明棉农种植抗虫棉不但省工省药,更重要的是纯收入得到了较大幅度的提高。

常规棉和非Bt的抗虫棉(除SGK321外)每公斤棉花成本和物质费用成本均高于Bt抗虫棉,每生产1公斤棉花,常规棉和非Bt的抗虫棉比Bt抗虫棉所花费的成本要多出0.84元和1.6元,所花费的物质成本要多出0.5元和0.8元。

四、总结

1、通过对Bt抗虫棉品种和常规棉品种的实证分析,得出结果是:Bt抗虫棉品种在节约生产成本和提高收益上,要优于常规棉。种植Bt抗虫棉有利于增加农民的纯收益。农民在Bt抗虫棉上的农药用工和农药成本,都远远少于常规棉品种,在棉花的生长季的施药次数、施药数量和施药成本也都远远低于常规棉。

篇7

【关键词】生态旅游环境容量经济有效性生态安全性

随着生态旅游的出现与发展,关于生态旅游的研究也应运而生。从生态旅游的理论与实践研究中,人们逐渐认识到旅游的长足发展与环境保护之间存在着矛盾,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理论,并认识到发展生态旅游的必要性。

1生态旅游的提出

1.1生态旅游的概念

1986年在墨西哥召开的国际性环境保护会议上提出了生态旅游(ecotourism)的概念。生态旅游是个外来词,关于这一新词语,世界上至今还没有一个公认的定义。不同的使用者往往从不同的角度加以诠释,这些诠释有的很相似,有的差别很大,甚至讲的不是一个层次上的内容。从中外学者70多条对生态旅游所作概念和内容的诠释中,可以清楚地看出:生态旅游是以自然资源(包括特定的文化区域)为基础,具有生态伦理理念的一种高层次的保护性旅游活动。这种旅游活动有利于促进地方经济发展和可创造持续的就业机会,是生态经济学和生态学理论指导下的一种旅游资源可持续利用方式和区域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

1.2生态旅游发展的现状

近年来,生态旅游作为最新潮的旅游产品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旅游者,全球范围的生态旅游方兴未艾,其别是英国、美国、法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日本、西班牙、瑞士等旅游业发达的国家,生态旅游更是风靡全球,成为一种新时尚。

虽然生态旅游的最终目的是要改进旅游方式,促进旅游地生态环境良性循环,对生态环境既加以利用。但是,任何形式的旅游活动包括生态旅游,都会对旅游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发展生态旅游,不搞好规划,就可能导致严重的生态旅游环境的问题,就会阻碍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2生态旅游的开发原则

生态旅游地正受越来越多的人的青睐,成为开展可持续旅游和生态体验的理想场所。但是,生态旅游区(地)属于自然生态环境敏感区,开展旅游业极易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2.1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原则

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管理中的主要矛盾是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因此,如何处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促进二者的和谐发展,就成为生态旅游发展开发的重要原则。

生态旅游由于囊括了人与自然之间的诸多关系,故对其进行开发管理时必须树立人与自然和谐观,并以此为指导,形成生态环境和旅游经济双向持续发展的新格局。

2.2经济有效性与生态安全性兼容协调原则

经济有效性是指人们在积极发展旅游经济时,应最有效地利用生态资源。

生态安全性是指人们在组织旅游经济活动时,应该有效地保护自然生态系统和自然资源,使之保持存在和再生的能力。

2.2.1管理的重点主要集中在衡量经济的有效性上

衡量的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管理体制对经济发展是积极而不是消极的,要把促进经济发展放在第一位。第二,向自然生态系统索取资源要适度,坚持控制外延无限扩大的生产方式,反对掠夺或利用自然风景资源和旅游生态资源的做法。第三,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利用要充分,以便能够为游客提供更多的生态感受和生态知识。只有做到上面三条,才能充分发挥生态旅游的吸引力,使旅游收益得以实现。

2.2.2必须对生态安全性进行定位

通过对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两个指标的分析,人们可以清楚地看到:在旅游经济的发展过程中,经济有效性和生态安全性处于既矛盾又统一的定位整体中。其矛盾主要表现在经济的无限增长给生态安全带来的威胁,其统一主要表现为二者可以有机结合和转化。

2.3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整体统一原则

生态效益是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条件和物质基础;社会效益是生态旅游发展的原始动力;经济效益则是生态旅游开发和经营的重要拉力,从中起主导作用。三大效益都是生态旅游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

生态旅游区的开发与规划需注意的问题

(1)制定生态旅游区的专项规划时,要特别注意研究生态环境承载力,亦即生态旅游环境容量。

生态旅游环境容量是指在某一旅游地环境(指旅游环境系统)的现在状态和结构组合不发生对当代人(包括旅游者和当地居民)及未来人有害变化(如环境美学价值的损减、生态系统的破坏、环境污染、舒适程度减弱等过程)的前提下,在一定时期内旅游地或景点、景区所能承受的旅游者人数。

(2)对生态旅游经营管理人员的培训规划

成功的生态旅游有赖于高级导游、称职经理的合作,而熟练又有技巧的经营管理人员又需要有效的培养和良好的教育。因此,从事生态旅游工作的人员必须经过上岗职业培训,特别是导游更应具备较深的科学知识。对所有从事生态旅游业的经营人员进行生态环境伦理的思想教育,让所有的人都明白生态旅游是以生态环境伦理为指导,生态旅游的发展目标是与环境伦理要求和目标是一致的。生态旅游强调环境意识、自然感应,以唤起人类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性。

篇8

本文利用湖南省1997年40X40部门投入产出表数据,对湖南省信息产业经济效益进行了分析。具体包括信息产业直接效益和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分析两个方面。

一、产业直接经济效益分析

产业经济效益分析主要利用投入产出表的纵向指标,把净产出、利税等产出指标与其相对应的物质消耗、成本、人工投入等进行对比,以揭示产业的经济效益。这些指标包括多个层次和多个方面,主要选用如下评价指标[2]:总投入利税率(M/X);中间投入利税率(M/C)净产值率(X)物耗产值率([X/(C+D)])物耗净产值率([N/iC+D))物耗利税率([M/(C+D));成本产值率([X/(C+D+V)]);成本净产值率([N/(C+D+V));成本利税率([M/(C+D+V)]);报酬产值率(X/V)-,报酬净产值率([(V+M)/V])报酬利税率(MV)。其中::为物质消耗合计;D为折旧;V为劳动者报酬;X为总产出;M为社会纯收入;N为社会净产出,它是劳动者报酬与社会纯收入之和,即N=V+M。

(一)信息产业与非信息产业经济效益比较

湖南省信息产业与非信息产业相比,各项经济效益指标计算结果如表1、表2所示。

根据表1和表2的数据比较,湖南省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明显低于非信息产业。表1中,总投入利税率、中间投入利税率、净产值率3个指标,信息产业都低于非信息产业。这说明信息产业投入虽大,但获得的利税回报较少,这主要是由于信息产业中邮电业、金融保险业当年全面出现亏损而造成的。信息产业的净产值率也明显低于非信息产业,说明湖南省信息产品生产中消耗偏高,产出低。从表2的9个指标来看。信息产业只有报酬产值率明显高于非信息产业,报酬净产值率与报酬利税率略高于非信息产业,这主要是因为信息产业是资本、技术密集型产业,活劳动投入相对较少。信息产业的其它指标均低于非信息产业,这说明传统的农业、工业和非信息服务业仍然是湖南省国民经济的支柱。加快湖南省信息产业的发展,仍是一项任重而道远的艰巨任务,而加快信息产业的发展尤其要以提高信息产业的经济效益为中心。

(二)信息产业内部经济效益比较

从信息产业内部来看,经济效益又各不相同。从表3可以看出,相对而言,第二信息产业的物耗产值率、物耗净产值率较高。信息工业部门的成本产值率、成本利税率相对较高,而信息服务业的报酬产值率指标均高于信息工业和邮电业。表明邮政、电信业的物质消耗相对较少,单位投入的产出比其它行业的产出要高,但其利税率指标均为负值,这主要是由于该期间邮电部门收益状况差,而固定资产折旧又很大,这也说明邮政、电信业的固定资产投入没有发挥正常的经济效益。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邮电业传统的管理体制僵化,在进入市场经济体制的过程中没有及时适应市场竞争的需要调整经营模式,没有主动走入市场并拓展自己的业务范围。这必然使过大的投入与较小的市场业务产生矛盾导致成本过高而产生亏损。

信息工业部门的成本效益指标比其它信息部门要高,主要是因为信息工业部门的固定资产折旧较小。据调查分析,我省信息工业部门中有相当一部分企业近一些年来设备更新和技术改造方面的投入很小,尽管其目前成本较低,企业的发展前景也是不容乐观的。因此,对湖南省信息工业的未来发展应该是在保证经济效益的前提下增加投入,增加产品技术含量,并尽力创建几个在国内、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优势的企业和品牌。

    

其它信息服务业的报酬产值率明显较高,说明信息服务业单位活劳动创造的效益比其它信息产业都要大。湖南省在人才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今后应当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在知识经济环境中,充分发挥知识与人才创造价值的潜力。

表4中把信息产业细分到各具体部门,邮政、电信业和金融保险业都是整个行业发生亏损,其最主要的原因是因为固定资产折旧很大导致成本过高。电子工业虽无亏损但经济效益不高,今后主要靠增强其信息化水平来提高经济效益。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科学研究事业、综合技术服务业、行政机关和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的经济效益大体相当,这些部门带有较强的非经济性质,客观上需要政府一定程度的扶植才能得到发展。

二、对经济的影响分析

对经济的影响分析即间接经济效益分析。主要指标包括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两个方面。影响力系数也称带动度系数,反映国民经济某一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部门总产出所产生的需求波及程度。当影响力系数1时,表明该部门的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波及影响程度超过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当F<1时表明该部门的生产对其它部门所产生的波及影响程度低于社会平均影响力水平。感应度系数反映当国民经济各部门均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某一部门由此受到的需求感应程度,也就是需要该部门为其它部门的生产而提供的产出量3。当感应度系数E>1时表明该部门所受到的感应程度高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当E«1时,表明该部门受到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根据湖南省投入产出分析40X40部门列昂惕夫逆系数矩阵,计算各部门和产业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分别如表5、表6所示。

   

从总体上来看,对湖南省经济影响较大的部门是第一信息部门即电子工业和第二产业,其影响力系数分别为1.240269和1.079662。因此,应当加快这些部门的发展,以发挥它们对整个国民经济的推动作用。感应度系数较大的部门是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这反映出我省经济的特点,传统农业和工业仍然在湖南省整个国民经济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除此之外,信息部门影响力系数与非信息部门相差不大,有些信息部门感应度系数还低于非信息产业。因此,非信息产业在湖南国民经济中仍居于主导地位。从表6看,各部门对国民经济的影响又呈现出明显的不均衡性。各部门中感应度系数较大的分别是:煤炭采选业、化学工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商业等行业。它们的感应度系数均在2以上,这些部门在湖南省国民经济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信息产业各部门的感应度系数均较小,其感应度系数均小于1。这表明它们对国民经济的感应程度低于社会平均感应水平,国民经济各部门对信息产业的依赖程度较小,同时也说明湖南省的信息化水平较低。从对经济的影响来看,信息产业中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金融保险业影响力系数较大,分别为1.240269和1.0424。其它产业中煤气生产和供应业、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机械制造业影响力系数也较大,这说明这些部门需求的增长将带来湖南国民经济的较大增长。

三、改善湖南省信息产业经济效益的举措

(一)加速信息化带动工业化进程,实现信息产业和其它产业的双赢发展湖南省信息产业经济效益不高,一个重要原因是信息技术在非信息部门中的应用不够。这样不仅信息产业技术和市场领域的进一步开拓。信息产业和非信息产业的相互分离,造成了二者经济效益不高的现状。传统产业的信息化能使工业和其它产业得到跨越式发展,而工业的发展又能为信息产业提供资金、技术等支撑,扩大工业和其它经济领域对信息产品的需求。因此,工业化和信息化结合起来,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用工业化促进信息化的发展,是提高信息产业经济效益的最佳选择。

(二)加大对信息工业的投入与加强技术创新力度提高信息工业的经济效益,必须加大对信息工业的投入,特别是R&D投入,建立有利于培养企业发展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增强信息工业的发展后劲;必须加大对信息工业中具有较强牵动力的整体产品,高附加值的终端产品的开发力度。信息工业发展重点,要依据市场需求,立足现有基础,突出抓好一些大型信息制造企业的技术改造和产品开发,以带动整个信息工业经济效益的提高。

(三)开发新型服务产品,提高信息服务效率信息服务业要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积极面对市场,开发社会急需的各种服务产品。一方面,政府应减少对信息服务业的行政干预,适当放宽对价格、市场准入等方面的限制,在行业引入竞争机制,提高信息行业服务质量和经济效益[4]。另一方面,信息服务企业必须改变观念,主动走入市场,为社会提供政策、技术、人才、市场等各方面的信息服务,努力开发新型服务品种,挖掘市场潜力,广泛开展国际国内的竞争与合作。

(四)建立和完善信息人才吸引与激励机制推动信息化,提高经济效益,人才是关键。要有的放矢培养各类信息技术人才,千方百计留住本省高校毕业生中的优秀人才,吸引留学国外和全国各地的杰出人才到湖南工作。要大力借鉴发达国家和其它地区吸引人才的成功经验,从根本上营造有利于科技人才创业的制度环境[5。

篇9

[关键词]泽普县;枣麦间作;经济效益

[中图分类号]S66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4)34-0115-02

1泽普县区位特征

泽普县位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西南部,昆仑山北麓,喀喇昆仑山东侧,塔克拉玛干沙漠的西缘。全县总面积999.66平方千米,总人口175723人。这里地势平坦,土地肥沃,农耕期280天,太阳辐射量143.5千卡/平方厘米,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年可引地表水5.5亿立方米,地下水补给量5亿立方米,适宜农、林、牧、副、渔各业发展。属暖温带大陆性干旱气候,降水量少,蒸发量大,晴天多,日照长,热量丰富,光照充足,年平均气温为10.3℃~12.2℃,历年平均气温为11.7℃,平均年日照时数2665.2小时,热量资源比较丰富,全年日平均温度≥0℃的积温为4486.2℃;≥10℃的积温4032.9℃;≥15℃的积温3367.5℃;≥20℃的积温2108.7℃。光热环境优势明显,极适合红枣等林果种植。

2泽普县红枣间作现状

2.1数据来源

本文对泽普县辖区内的二镇十乡进行调查,根据实际枣―麦种植面积情况对每个村发放问卷,共获得有效问卷72份。其中布依鲁克塔吉克族乡发放的问卷最少,仅有2份,占样本总量的2.78%;依玛乡的问卷发放最多,有9份,达到样本总量的12.5%。这说明,泽普县每个乡镇区域大小不一,面积差异较大,村庄数量较多。

2.2泽普县单枣、单麦及枣―麦间作面积分布

2012年泽普县总耕地面积369481亩,单红枣种植面积8179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22.14%,单小麦种植面积18500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50.07%,枣―麦间作种植的面积是41870亩,占总耕地面积的11.33%。在三种种植模式的比较分析中,传统的单枣种植模式面积从2003年的14.90%逐步提升到2012年的22.14%。传统的单麦种植模式的比重从2003年的33.74%,逐步增加到了2012年的50.07%的这一绝对优势地位。枣―麦间作新型种植模式的面积由2003年的4500亩增加到2012年的40280亩,比重由1.27%提升到11.3%,实现了新型模式的快速增长。

3三种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分析

3.1单麦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

单麦种植模式下,所有要素总投入为482.9元/亩,其中种子投入为50.5元/亩,占要素总投入的10.46%;肥料投入为112.9元/亩,占要素总投入的23.38%;农药投入为23.7元/亩,占要素总投入的4.91%;动力投入为97.1元/亩,占要素总投入的20.11%;用水投入为88.4元/亩,占要素总投入的18.31%;人工投入为110.3元/亩,占总投入的22.84%。可见,单麦种植模式下,肥料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最大,农药的投入比重最小。其他要素比重大小依次是:人工要素投入>动力要素投入>用水要素投入>种子要素投入。

单麦种植模式下,小麦一亩地的产量在400千克左右,根据历年小麦的收购价格(2.0元/kg~2.2元/kg)计算,一亩地的总收益在800元/亩~920元/亩。再按一亩地482.9元的总要素投入折算,单麦种植模式下小麦的纯收入在317.1元/亩~397.1元/亩。

3.2单枣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

对于单枣种植模式有所不同的是,幼枣期与产枣期两个阶段各要素投入的差异较大。所有要素总投入为664.3元/亩,其中苗木投入为227.5元/亩,占要素总投入的34.25%;肥料投入为152.4元/亩,占要素总投入的22.94%;农药投入为23.7元/亩,占要素总投入的4.32%;动力投入为47.1元/亩,占要素总投入的7.09%;用水投入79.4元/亩,占要素总投入的11.95%;人工投入为129.2元/亩,占总投入的19.45%。可见,单枣种植模式的幼枣时期,苗木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最大,农药的投入比重最小。其他要素比重大小依次是:肥料要素投入>人工要素投入>用水要素投入>动力要素投入。

单枣种植模式的幼枣期(三年),红枣树尚未达到产枣树龄,亩产为零。对收益一项只有投入支出而没有收入。单枣种植模式的产枣期,红枣树达到产枣树龄的同时,各要素投入状况也发生变化。

单枣种植模式的产枣期,所有要素总投入为630.8元/亩,没有了苗木要素的投入,其中肥料投入为244.8元/亩,占要素总投入的38.81%;农药投入为48.7元/亩,占要素总投入的7.72%;动力投入为37.6元/亩,占要素总投入的5.96%;用水投入为132.4元/亩,占要素总投入的20.99%;人工投入为167.3元/亩,占总投入的26.52%。可见,单枣种植模式的产枣期,肥料要素投入占总投入的比重最大,动力要素的投入比重最小。其他要素比重大小依次是:肥料要素投入>人工要素投入>用水要素投入>农药要素投入。

另外,在单枣种植模式产枣期中,红枣一亩地的产量在365千克左右,根据2011年红枣的收购价格(6.5元/kg~7.4元/kg)计算,一亩地的总收益在2372.5元/亩~2701元/亩。再按一亩地630.8元的总要素投入折算,单麦种植模式下小麦的纯收入在1741.7元/亩~2070.2元/亩。

3.3枣―麦间作种植的经济效益分析

为分析不同阶段核桃与不同作物间作模式的投入产出比,对枣―麦间作模式的总产值、生产总成本、纯收入进行了核算。在幼枣―麦模式中每亩的总产值为1089元,其中红枣的产值为169元/亩,小麦的产值为920元/亩,分别占总产值的15.5%、84.5%。在间作模式的总投入上为829元/亩,其中物质总投入为591元/亩,人工投入为238元/亩,投入产出比为1.3,该间作模式下每亩的纯收入为260元,其中红枣纯的收入为-200元/亩,小麦的纯收入为460元/亩。

在红枣(产)―麦间作模式中每亩的总产值为3189.7元,其中红枣的产值为2471.7元/亩,小麦的产值为718元/亩,分别占总产值的77.5%、22.5%。总投入为829元/亩,其中枣的投入为394元/亩,小麦的投入为435元/亩;物质总投入为1113.7元/亩,其中枣的投入为630.8元/亩,小麦的投入为482.9元/亩;人工投入为277.6元/亩,投入产出比为2.86,该模式下每亩的纯收入为2076元/亩,其中红枣纯收入为1840.9元/亩,小麦纯收入为235.1元/亩。在此种间作模式下的产果期,红枣收益较高,小麦的收益较低。

4三种发展模式的经济效益简评

经济效益的评价一般都会涉及生态效益评价、社会效益及经济效益的评价。但根据本文所研究的泽普县果农间作模式的实际特点,主要突出这一间作种植模式的经济效益评价,暂且对生态效益、社会效益进行较为简单的评价。

三种种植模式在产投比方面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单麦种植模式的总要素投入为482.9元,产值为920元,产投比为1.91;单枣种植模式的总要素投入为664.3元,产值为1741.7元,产投比2.62;枣―麦间作种植模式的总要素投入为1113.7元,产值为3189.7元,产投比2.86。三种种子模式的产投比由大到小依次为:枣―麦间作模式>单枣种植模式>单麦种植模式。整体来看,枣―麦间作模式的经济效益>单枣种植模式>单麦种植模式。〖HJ1*3〗

参考文献:

[1]伍小元,黄春元.衡阳市鲜枣产业化现状及对策[J].湖南林业科技,2008(35):74-76.

篇10

烘烤断柄率D断柄:烘烤结束后,收集烤房地面断柄,收集烟叶解杆后自然断柄(含叶柄明显将要断裂的断柄),两项断柄重量之和与烘烤后烟叶总重量之比则为断柄率。D断柄=断柄重量÷(断柄重量+烘烤后烟叶重量)×100%根据多次多地不同部位烟叶编烟烤后检测,该机的烘烤断柄率为2.4%。

编烟速度V编:以编烟机开始编烟开始计时,若干时间后,以开始编下一杆烟为结束时间;以杆/人•h为单位,计算编烟机的速度。V编=测定时间内编烟杆数÷(编烟操作人数×测定时间)据多次测定该机编烟速度为13杆/人•h,是人工编烟速度的两倍左右。

解杆速度V解:以解杆开始计时,若干时间后停止解杆为结束时间;以杆/人•h为单位,计算编烟机的速度。V解=测定时间内解杆数量÷(解杆人数×测定解杆时间)据多次测定,编烟机所编烟叶烤后解杆速度为95杆/人•h,是人工解杆速度的3倍以上。从上述各指标数据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该机的技术性能指标已经远优于企业标准并被烟农认可,而且烤后烟叶质量与手工绑的烟叶烤后质量基本无差异,符合烟农的要求和烟草部门的工艺要求。

编烟机技术经济计算

由于技术经济指标的多样性和复杂性,笔者仅在众多指标中选出最能直接说明问题的投资回收期、经济合算临界限等主要指标进行定量的计算、分析。

1编烟机的服务形式

不同的服务形式,体现在其技术经济效果上是不同的,所以在进行计算时,先要确定其服务形式。目前,福建省大部分烟农种植规模小于10亩,但也有不少烟农种植规模已达20亩以上,有的甚至几百亩、上千亩。在这背景下,从理论上说编烟机服务形成可以分为两大类型:一类是购机目的主要为自己服务的自给;另一类是购机目的主要是为他人服务的社会。但由于市场发育尚不成熟等原因,目前福建省现实中基本上只存在自给这种形式。所以下面仅对自给进行计算。

2编烟机的投资回收期

计算此指标的目的是考核编烟机的投资回收期是否在投放合理性的经济临界限内。以FMBYJ-140B型编烟机为例,该机2012年售价0.78万元,烟草部门补贴70%后,农户实际支出0.234万元。一般情况下,该机每天以编一烤烟计,年最高作业量为60烤计。按以上基本条件进行计算:

(1)年固定成本

a.贷款年利息:一次性投资贷款2340元,一年期贷款利率为6.40%。贷款年利息=2340×6.40%=150(元)b.年折旧费:以使用寿命为5年计。年折旧费=2340÷5=468(元)c.年修理费:以机子实际支付价格10%计。年修理费=2340×10%=234(元)则年固定成本=a+b+c=150+468+234=852(元)

(2)年可变成本

该机耗电极省,所需油极少,故此两项可略去不计;该机所需操作人员工资,因各地差异较大,较难确定,只能以其它办法来计算解决(在下面的年总收入中说明),在此为0;每烤烟需编线约20元,则编线成本为N(编烟烤数)×20元/烤,所以年可变成本即为N(编烟烤数)×20元。

(3)年总成本=年固定成本+年可变成本=852元+20N元

(4)年总收入

现实上一定种植规模的烟农到了烤季都是雇人编烟。每年都要付出一笔可观的编烟人员工资。根据各地实际调查,用编烟机编烟后,由于机械编烟较人工绑烟省时省工,以及烤后烟叶解杆较人工绑烟解杆省工省时而节约的费用每烤平均200元左右(前面所提人员工资已计算在内,故前面为0),所以,年总收入=N(编烟烤数)×每烤节约费用(元)。为了更直观和便于计算,以较具代表性的年7烤(种植规模约20亩)、10烤(种植规模约30亩)、17烤(种植规模约50亩)为三档,进行年总收入计算如下:年总收入(7烤)=7×200=1400(元)年总收入(10烤)=10×200=2000(元)年总收入(17烤)=17×200=3400(元)

(5)年利润

年利润=年收入-年成本则:年利润(7烤)=1400-(852+7×20)=408(元)年利润(10烤)=2000-(852+10×20)=948(元)年利润(17烤)=3400-(852+17×20)=2208(元)

(6)投资回收期

投资回收期=投资总额÷(年利润+年折旧费)则:投资回收期(7烤)=2340÷(408+468)=2.67(年)投资回收期(10烤)=2340÷(948+468)=1.65(年)投资回收期(17烤)=2340÷(2208+468)=0.87(年)

(7)投资利润

投资利润率=(年利润÷投资总额)×100%则:投资利润率(7烤)=(408÷2340)×100%=17%投资利润率(10烤)=(948÷2340)×100%=40%投资利润率(17烤)=(2208÷2340)×100%=94%

3编烟机的经济合算临界限

经济合算临界限所反映的是机械设备应用后所得的收入是否能够大于所花费的支出。编烟机的应用,除了满足编烟环节上各项技术指标外,还得考虑所得与所费比例关系的价值指标,即所得要大于所费。

以目标(编烟烤数)为横坐标,以费用(总收入与总支出)为纵坐标,再以上述2.2中的目标和费用为变量,则可绘出编烟机自给的经济合算临界点比较图(图1)。

编烟机技术经济分析

以上投资回收期和经济合算临界限的计算,揭示了编烟机投入与产出的数量变化规律,有助于编烟机技术推广的可行性分析和营销实施。

(1)笔者认为目前投资回收期以小于或等于5年为编烟机投放合理性的经济临界限,其投资效果系数以大于或等于0.2为宜。从以上2(6)投资回收期的计算可以看出,编烟机三档(7、10、17烤)作业量的投资回收期(2.67、1.65、0.87年)均符合投资合理性的经济临界限要求;从以上2(7)投资利润可以看出,两档(10、17烤)作业量投资利润率为40%、94%,均大于0.2,符合投资效果系数对资金利润率的要求,而另一档(7烤)作业量的投资利润率为17%,小于0.2,与投资效果系数对资金利润率的要求有一定差距。

(2)从2.2(3)年总成本及编烟机经济合算临界点图中,可以算出三档作业量的固定成本占总成本的比例分别为85%、80%、71%,所占比例很大,年作业烤数越小,每烤的成本就越大,经济效益就越低;反之经济效益就越高。

(3)从临界点图可以看出经济合算临界点为B点,通过作图(或计算),可以确定临界点B反映在横坐标A点上约是5烤。即年作业量要达到5烤,编烟机应用才能做到不赚不赔。而当作业量越大,编烟机使用的经济效果中价值指标就越大,利润就越高。

结论与建议

(1)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FMBYJ-140B型编烟机的技术性能指标符合编烟环节的工艺要求,被烟农所认可,完全可以在全国各烟区进行较大范围的示范推广,从而在推广发展中进一步完善和提高该机的技术经济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