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计核算原则范文

时间:2023-04-03 16:3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会计核算原则,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会计核算原则

篇1

任何事项都遵循一定的过程发生,人们注重结果影响,但更看重对过程的设计。如果把事项发生的过程看作是一个时间轨迹的话,那么构成这一轨迹的点(即状态)之间存在着内容上的差别和时间上的序列性,各状态依次发生的过程,是对事项本身融含的结果在作序时的表达和说明,并在完成时达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事实上,研究事项的发生过程和结果,是一个研究过程中的各状态及其相互关系的作用问题。首先,因构成事项的各状态本身具有质的差别并在事项发生的过程中具有了时点上的确定性,也就决定过程各状态在发生时,必然会形成一个依次发生的时间序列,后发生的状态在衔接前一状态时,不仅对事项的结果作了进一步描述性说明,而且因其本身内容的差异性区别于其他状态,导致了事项的运动。如果事项发生过程中的各状态之间,在内容上不存在质的差异,那么前后状态之间不会存在变化的迹象,事项的运动停止,过程的描述也毫无意义可言。因此,我们可以说,任何事项的运动过程,表现为时间轨迹上各状态的质的差别。它即决定了各状态依次发生的次序,也表达了事项完成的过程。事项运动过程的这种质的规定性的描述,最终都作用于一点,那就是结果。结果必然融于过程而发生,过程与结果相统一,不论你注重结果,还是注重过程,这一结论都将无法改变。对过程的设计,可以改变结果,当然在不改变结果的前提下,也可以设计过程。这是因为过程是由若干个相互独立而又相互联系的状态所构成。这种相互的独立性,表现为过程的各状态具有可选择性,这种可选择性形成了事项完成过程中的途径差异。在不改变结果的前提下,各状态可供选择的组合,表达了一个结果可能存在的多个途径。比如,司机行车过程中遇到红灯,可采用等待—运行—到达的途径,也可选择绕道运行—到达的途径。对过程的设计既包括通过改变过程来改变结果的问题,也包括在不改变结果的情况下,去选择最佳的途径问题,这里面存在的优劣权衡,表现在注重结果或注重过程上。但本文探讨过程和结果统一的目的,不是为了表达这一问题,而是探讨某一事项已经设计并完成后,从会计描述角度看,在不影响结果的前提下,对会计语言的描述过程能否存在一个再设计的问题。

结合上述可知,会计事项的完成,在不影响结果的前提下,同样有多种可选择的途径,这是由事项完成过程中具有质的差别的各状态(即资金发生变化的点)的可选择性决定的,但当某会计事项已按照设计的过程完成后,用会计语言能否对会计事项的完成过程的描述进行再设计,答案应当是否定的。如果用会计语言对某业已完成的会计事项的描述进行再设计,最终可能造成只有结果描述,而没有过程的描述,势必会改变经济业务的内容和性质,导致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假如,我们拟采购材料,可以用银行存款直接购买,也可以先办理银行本票,然后再去购买材料两种可选择途径,它们对于银行存款减少,材料增加这一结果而言,存在的只是过程上的差异,也就是完成过程的可选择性状态存在差别,但最终结果都一样。用银行存款直接购买材料的过程来看,在银行存款减少的同时材料增加,这一过程的完成只有用银行存款购买材料这一状态,而用银行本票购买材料这一事项的过程是:银行存款减少的同时,并没有增加材料,而仅将相等数额的银行存款指定了用途,随着这一用途的实现,才有可能导致材料增加,这一过程的完成至少有办理银行本票、用银行本票购买材料这样两个状态构成,并且这两个状态按时间次序发生并完成时,才能得出银行存款减少,材料增加这一结果,显然,用银行本票购买材料这一后发生状态是对办理银行本票后结果的完成做了进一步的描述和说明。如果,后一状态不发生,或者用银行本票干了别的事情,那么经济活动的内容及结果将可能不同,这种过程的可变性使我们很难推出“银行存款减少,材料增加”这一结果的前提是办理银行本票购买材料。因此,我们得出结论,过程的差异决定了会计事项的不同,而不是结果,上述两种购料,尽管最终结果相同,但过程不同,说明是两种不同的会计事项。对于会计而言,既然过程不同,经济事项就存在差异,那么会计对经济事项的记录性描述,只有对过程做出详尽的描述,才能得出其融含的确定结果。如果,在帐务处理中,对过程中发生各状态进行取舍,或只对结果进行描述,这样就会导致所描述结果出现多种可能的过程,带来对该事项的歧义性理解,所以进行会计处理时,记录每一个状态就可以全面把握事项发生的全过程,也就更确切地把握会计事项的结果,达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因此,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描述一个会计事项时,应先按时间序列依次记录每一个状态,完整的状态记录,必然会融含一个确定的结果,而不应对其过程进行再设计,形成简单的结果性描述。

会计实践工作中,由于存在做复合分录、错用科目和管理上的不恰当规定,造成的会计处理违背过程与结果的统一,导致会计所记录业务的内容与实际的经济业务相背离,使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

人们是通过做会计分录的方式来完成对经济事项的记录,会计分录中有做复合分录的,并且具有普遍性。会计上做复合分录的唯一理由是追求效率和简化,如果会计事项发生后,用复合的形式任意对已确定过程的各状态(即资金发生变化的点)进行取舍,就会对所描述的会计结果的理解产生歧义,改变经济事项的内涵。对于同一事项而言,其过程的内部各存在状态之间的差异,首先是存在序时差异,而这种序时性表现在具有确定内容的各状态对事项完成过程的说明具有先后的次序,将不同时点上的状态在纪录时进行复合会打破时间的范限,是不正确的;其次,内部各状态的存在是不同内容、不同活动信息的存在,其不同状态间进行复合,是在改变其内容和融含的信息,连续的复合会导致会计业务的真实信息在改变,可以看出,对经济业务进行大量而复合的结果,表面上简化了经济业务的纪录,减轻了工作量,而实际上却打破了时点的限制,更改了经济业务的真实内容,造成会计信息失去真实性,同样影响到决策有用性下降,损害使用人的权益。通常我们对做假帐等损害信息使用人权益的行为进行了较广泛而深入的批评,面对这种只注意结果而随意简化业务过程的会计处理所导致的信息失真却视而不见。会计作为一种商业语言,在对已发生的经济业务表达时,应当按照经济事项的内部各状态的序时性,单独地描述业务本身的状态,保证过程和结果的统一,而不应只注重反映结果。

会计事项发生后,事项内部各该状态及其内容已经确定,这种可供会计处理的各状态的确定内容,对应于会计科目的核算内容,这种经济业务内容与科目核算内容的对应性,不仅是会计科目设置的要求所决定,更重要的是经济活动内部各状态的质的差别决定,因此,会计科目在设置时,会计科目核算内容的划分上不存在共容性,这不仅是指科目分类的结果,同时也指分类的过程。这种会计科目设置上的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性,也就保证了会计核算工作对经济事项发生过程和结果的统一。相反,如果会计科目在设置或应用上存在内容的共容性,即允许某一经济业务内容可以用A科目,也可以使用B科目核算,这种共容的状态就会时常起作用,造成经济事项的过程和结果与记录的过程和结果不一致,同样形成对经济业务信息理解上的歧义.因此,可以讲,会计科目使用上的错误,无异是对经济事项内部各状态确定内容的歪曲,是通过改变科目核算内容的方式改变会计事项内部各该状态的内容,影响到过程和结果的统一性。

篇2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能够更准确地反映未来的核查事项,是一种经济原则而非法律形式。根据这一原则,在企业的资产确认、固定资产核算、资产减值确认、收入确认、坏账确认、长期股权投资的持续核算等方面都进行更为可靠、有效的核算,能够更可靠地反映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关键词:

实质重于形式;会计核算;资产确认;运用

1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定义

会计信息在质量上有各种原则要求,其中实质重于形式是重要原则之一,这一原则包含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此原则以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作为基本要求,二是指此原则包括了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和会计的确认与计量等相关环节所作出的修正和限制等。新会计准则将这两方面的内容很好地整合在一起,要求企业在进行会计确认以及会计计量和报告时,要以交易或事项的实质为依据,会计信息必须如实地反映交易以及事项的经济实质以及经济现实,不得以此交易和事项的法律形式作为核算依据。

2实质重于形式的意义

2.1会计信息更为真实客观

新会计准则中“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于当下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凸显出来的会计制度局限性起到了很大的纠正作用,能够更为真实客观地反映企业的会计要素和真实情况的会计核算等,提高企业会计信息的质量特征,对于企业的会计核算和经营成果能够做出更为真实客观的反映,从而重塑会计的社会形象。

2.2完善了会计体系

实质重于形式有效补充了既有的权责发生制原则,作为会计的计量和确认工作的通用原则之一,这一原则主要应用在收入和费用的确认上。在复杂的经济环境下,现金流量对于企业在运营、偿债和长远发展等能力方面能够更为真实客观地做出反映,以权责发生制原则为基础,以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同时纳入现金流量编制进行会计的确认和计量工作,能够建立更为完善的会计核算体系。

3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3.1在资产核算中的运用

新会计准则中对于资产进行了更为明确和真实客观的规定,具体指的是企业在过去的交易或事项中所产生的企业在现在所拥有或者控制并且会在预期内带给企业经济利益的各种资源。其中“企业拥有或者控制”是资产的重要特征,企业是某种资源的所有者或者实际有效的控制者,而非法律形式意义上的控制。

3.2融资租赁所产生的固定资产的确认

融资租赁是一种已经将资产所有权可能产生的所有风险以及报酬全部进行了实质转移的租赁方式,这种资产最终的所有权存在转移的可能性。融资租赁所产生的固定资产所有权从法律形式上来说,在承租期内属于出租一方,但这种资产的承租期占据了该资产可使用年限的大部分时间,承租期结束后,承租方是该资产购买者的首要考虑对象,承租期内承租方也能从该资产中获得实质的收益,该资产所产生的风险也由承租方承担,也就是说资产的风险和报酬全部转移给了承租方。所以,从经济实质上来说,承租方在实质上掌握了该资产可能产生的经济利益,按照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融资租赁所产生的固定资产也纳入了承租企业的财产会计核算中,不能因承租方没有获得该资产的所有权而不将其纳入会计核算。

3.3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的确认

自行建造的固定资产包括了企业自己建设的房屋、厂舍等建筑物和相关设施,以及各种机器设备及其安装工程等。自建固定资产不再按照竣工验收手续完成为标准,构成该固定资产的成本是由其达到预定可使用状态前所发生的必要支出。按照此规定,自建固定资产只要达到预定的可使用状态,即使尚未完成竣工验收和决算,也要从达到使用状态的日期开始,结合工程的预算、造价以及工程的实际成本进行核算,以暂估价值先行转移到固定资产的成本核算中,更精确的信息可以到竣工验收和决算手续完成后进行调整。按照“达到可使用状态”进行核算正是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

3.4资产减值的确认

资产可回收的金额比其账面价值低即是指资产减值,账面价值无法反映资产的实际价值,更非企业真实资产状况的反映,因此要根据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对资产的账面价值进行重新调整,使账面价值能够更为真实地表现企业资产的实质。资产负债表日是资产减值迹象的判断依据,出现减值的迹象,就是资产出现了减值,会计核算就应该按照可回收金额进行重新调整,做计提减值,以资产负债表日做为计提资产减值准备的时间,会计核算人员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判断。

3.5企业收入的确认

企业自身收入的确认应该符合几个条件,一是商品所有权有了实质性的转移,风险和报酬均已归属购买方。二是企业没有对已出售的商品进行管理或控制。三是企业能够获得商品出售所产生的经济利益。四是企业在收入和相关成本上都可以进行可靠有效的计量。因此在计算企业商品的销售收入时,就不能按照商品是否已经发出作为标准,而要从实质上进行判断,根据相关业务的经济实质作出分析,以商品所有权相关的风险和报酬都已经发生了实质性的转移为判断标准。以这种标准判断,售后租回、新产品试用期等都不能作为企业收入进行核算,而分期付款则因为商品所有权的相关风险和报酬都从实质上转移到购买方手中,因此可以计入企业收入中。

3.6企业坏账的确认

企业坏账的会计核算要满足几个条件,一是债务人已经确认死亡,清偿后款项依然无法完全收回。二是债务人在破产清偿后依然无法完全收回。三是债务人已经长时期未偿还债务,且款项的收回已经被证明是无法完成的。只要有证据显示款项收回的可能性较小甚至是无法收回时,就要按照全额款项作计提坏账的准备,如在重大灾害发生时基本无法收回款项,就要作坏账计提准备。这是基于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而做出的会计核算,即使从形式上来看并不具备坏账的条件,但从实质上来说这些款项已经属于坏账,因此要做坏账确认,同时转移到管理费用中。

3.7长期股权投资在后续核算中的运用

会计核算对于长期股权的投资核算可以采用成本法和权益法两种方法。在进行后续会计核算中,判断标准就是是否能够实施有效的控制,或者实现共同控制,或者可以产生重大影响,因此在考虑表决权资本占比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实质性,这些实质性的经济业务包含各个方面,如:有没有相关章程或者协议做出特别的规定,有没有权力任务股权投资单位的董事会或者相关权力机构中占多数的成员,在被投资单位中的相关权力机构的会议中有没有半数以上的投票权等,这些实质性的业务是无法根据持股比例这一形式进行判断的。

4实质重于形式的局限性

4.1避免对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胡乱运用

实质重于形式的原则是为了使会计信息能够更加真实可靠,因此在运用此原则时,要以真实性为最终的准则。此原则的过分强调有可能会影响到信息的真实性,同时也会使部分会计核算人员以此原则作为制造虚假信息的借口。因此,在会计核算中,要避免乱用此原则。

4.2提高相关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

经济实质的判断依赖于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经验不足的情况下可能会产生偏差,也会给一些人员提供可操作空间,因此还要提高会计核算人员的职业能力、职业道德和专业素养等,后续的相关培训至关重要。

4.3建立相应的规范体系

以确保该原则能够合理并完善地得到运用依照交易规则、事项本质和经济本质做出的会计核算能够更为客观、真实地显示交易活动,法律形式不能作为核算的全部依据,但在核算中出现法律形式的明显缺失时,实质重于形式也不能作为核算原则,因此,要避免实质重于形式原则被误用,就要由相关部门对该原则在其他形式上做出适应形式和范围等的相关规范。

5结语

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已经越来越广泛地运用在会计核算中,对于经济的发展与实践起到了重要作用。这项原则的运用促进我国会计制度更为规范化,国际化。企业会计核算人员要依据此原则做出更为职业的判断,以确保会计信息能够更为真实、可靠地显示企业的真实经济状况,提供更为真实、完整的会计信息。

参考文献:

[1]连建枝.浅议实质重于形式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J].会计师,2011(1):17-18

[2]刘洋.会计核算中实质重于形式原则的运用[J].时代金融,2013(36):25

篇3

关键词:重要性;成本—效益原则;会计信息

会计的目标是向会计信息使用者提供对他们决策有用的信息,由于不同的使用者所要求的信息不完全相同,所以从会计信息使用者的角度来讲,企业提供的信息越多、越全面越好,会计信息应能满足所有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全部要求。但是,企业提供会计信息是要花费成本的,如会计人员的工资和福利费用、电脑等固定资产的折旧费及购买财务软件费用等,基于成本—效益原则的考虑,在会计核算中应该遵循重要性原则,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处理以降低成本。本文主要论述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一、重要性原则的含义

成本—效益原则是一条普遍适用的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成本—效益原则在会计核算领域中的体现,我国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了会计核算必须遵循的一般原则,重要性原则就是其中的一条。所谓重要性原则是指在会计核算过程中,对交易或事项应区别其重要程度,采用不同的核算方式,对资产、负债、损益等有较大影响,并进而影响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据以做出合理判断的重要会计事项,必须按照规定的会计方法和程序予以处理,并在财务会计报告中予以充分、准确的披露;对于次要的会计事项,在不影响会计信息真实性和不至于导致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下,则可适当简化处理。

二、重要性的判断标准

对于同一件事物,由于所处环境的差异等因素,人们的看法可能不同,所以,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是否重要取决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一般来说,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的重要程度的判断可以从质和量两个方面来进行:从质的方面来讲,就是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只要发生,就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这样的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就是重要的;从量的方面来说,就是一项经济业务或会计事项发生的次数如果比较少,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但是发生的次数如果比较多,达到一定比例时也会对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决策产生重大影响,则这种情况下,也认为其具有重要性。

三、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具体运用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1.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1)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不同账户设置。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所以在会计核算中,对主营业务的反映就是重要的会计事项,正是基于此,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然而,对于其他业务,由于其相对次要,所以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只设置了一个“其他业务支出”账户,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全部都在这一个账户中记录,没有进行分项反映。

(2)“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的设置。当企业购买比较紧俏或者生产周期长、投资比较大的商品时,对方一般会要求企业预付一部分货款,俗称定金。在会计账户的使用上,对于企业预付的货款应该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多,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那么,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对于预付货款就必须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但是,如果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少,只是偶尔发生,则对于预付货款就不需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应该将预付货款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中进行反映,以简化账户的设置。预收货款的处理同预付货款一样,如果预收货款比较重要,也是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反映,否则就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中进行核算。

(3)“累计折旧”账户的设置。在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折旧”账户来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对于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和无形资产等的价值损耗并没有专设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在账面上注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里,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所以,对于固定资产不仅需要设置只反映其原始价值变化的“固定资产”账户,还需要设置专门反映其损耗价值的“累计折旧”账户,通过“累计折旧”账户余额对“固定资产”账户余额的抵减来反映固定资产的真实价值,这样,固定资产的原始价值及其损耗情况都得到了详细的反映。目前,有人提出,随着人类社会由工业经济向知识经济的转变,智力、技能等无形资产在企业资产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对于无形资产的损耗价值也应像固定资产一样专门设置相应的账户进行反映,而不应直接在账面上注销,笔者认为这是在充分考虑重要性原则基础上提出的一种完全正确的观点。

(4)“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账户和“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准备)”账户的分设。这两个账户是在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损益时要使用的,权益法中,对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应该按照享有的部分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引起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由于被投资单位实现盈利或者发生亏损以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所以,对于这些主要原因引起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在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时是专门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账户来进行的,而对于除此以外的任何其他原因引起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全都是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准备)”账户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

(5)“投资收益”账户核算的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是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该账户的贷方记录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借方记录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贷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收益,借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损失。投资收益和损失为什么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所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就没有分项核算。

(6)现金日记账和银行存款日记账的设置。在对所有会计要素的核算上,企业会计制度要求对现金和银行存款除了要设置相应的总账进行总分类核算外,还必须设置相应的日记账进行序时分类核算。笔者认为,设置现金和银行存款日记账,是因为现金和银行存款是流动性最强的资产,很容易发生被盗窃或者被挪用等损失,所以必须要加强对它们的管理,现金和银行存款的管理是财务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

2.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1)个别计价法的选择。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所以,对于数量比较多、单价比较低的存货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而对于那些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如房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珠宝和名画等贵重物品才值得使用个别计价法,也只有对这些数量不多的贵重物品在选择计价方法时应该选择个别计价法,力求成本计算的合理和准确。

(2)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摊销。对于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等方法摊销。在这几种方法中,一次摊销法最简单,但是,由于该方法将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一次性地全部计入领用当期的损益,使得各期损益反映得不均衡,针对上述缺陷,一般只在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数量不多、金额不大时采用该方法,否则应采用其他方法。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有按单项投资、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三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三种方法中任选一种,在选择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这两种方法时,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则对此项短期投资应先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剩余的短期投资再作为类别或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篇4

关键词:重要性;成本―效益原则;会计信息

中图分类号:F275.2 文献标识码:A

重要性原则在会计核算中的运用主要表现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会计处理方法的选择和会计信息的披露三个方面。

1.重要性原则在会计账户设置中的运用

(1)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在成本、费用方面的不同账户设置。企业的经营活动,按照经营业务的主次不同,分为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两种。主营业务是企业的主要经营业务,所以在会计核算中,对主营业务的反映就是重要的会计事项,正是基于此,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专门设置了反映主营业务成本增减变动情况的“主营业务成本”账户和反映因为主营业务产生的税金及附加情况的“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账户,主营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被分项反映。然而,对于其他业务,由于其相对次要,所以在会计账户的设置上只设置了一个“其他业务支出”账户,其他业务成本和税金及附加等费用全部都在这一个账户中记录,没有进行分项反映。

(2)“预付账款”和“预收账款”账户的设置。当企业购买比较紧俏或者生产周期长、投资比较大的商品时,对方一般会要求企业预付一部分货款,俗称定金。在会计账户的使用上,对于企业预付的货款应该按照重要程度的不同采取不同的处理方式。如果企业在一定时期内发生的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多,使得预付货款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一定的比重,那么,预付货款业务就是一项重要的经济业务,对于预付货款就必须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进行核算;但是,如果预付货款业务比较少,只是偶尔发生,则对于预付货款就不需专门设置“预付账款”账户,而应该将预付货款合并在“应付账款”账户中进行反映,以简化账户的设置。预收货款的处理同预付货款一样,如果预收货款比较重要,也是要单独设置“预收账款”账户反映,否则就合并在“应收账款”账户中进行核算。

(3)“累计折旧”账户的设置。在会计制度中,对固定资产专门设置了“累计折旧”账户来反映固定资产的损耗价值,对于包装物、低值易耗品和无形资产等的价值损耗并没有专设账户,而是将其损耗价值直接在账面上注销,究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固定资产是企业的一项重要资源,尤其是在以有形资产为主的工业经济社会里,固定资产在企业资产总额中占据了相当的比重 。

(4)“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账户和“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准备)”账户的分设。这两个账户是在采用权益法核算长期股权投资损益时要使用的,权益法中,对于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应该按照享有的部分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引起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发生变动的原因有很多,但主要原因是由于被投资单位实现盈利或者发生亏损以及分派利润或现金股利,所以,对于这些主要原因引起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在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时是专门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损益调整)”账户来进行的,而对于除此以外的任何其他原因引起的被投资单位所有者权益的变动,投资方全都是通过“长期股权投资―――股票投资(股权投资准备)”账户调整投资的账面价值。

(5)“投资收益”账户核算的内容。根据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和发生的损失都是在“投资收益”账户中反映,该账户的贷方记录对外投资取得的收益,借方记录对外投资发生的损失,贷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收益,借方余额反映的是投资的净损失。投资收益和损失为什么没有分设账户进行核算,笔者认为主要原因在于,对于除投资公司以外的其他企业而言,对外投资活动是企业在开展主营业务和其他业务以外所从事的一项活动,是比较次要的,所以投资收益和损失就没有分项核算。

2.重要性原则在会计处理方法选择上的运用

(1)个别计价法的选择。个别计价法是存货发出计价众多方法中的一种,该方法是以发出存货的实际进货单价计算发出存货的成本,保持了存货实物流转和成本流转的一致性,是一种最真实、合理和准确的方法。但是,这种方法在操作中需要对发出和结存存货的批次进行具体认定,操作起来比较复杂、工作量较大,所以,对于数量比较多、单价比较低的存货不适宜采用个别计价法,而对于那些容易识别、存货品种数量不多、单位成本较高的存货,如房产、船舶、飞机、重型设备、珠宝和名画等贵重物品才值得使用个别计价法,也只有对这些数量不多的贵重物品在选择计价方法时应该选择个别计价法,力求成本计算的合理和准确。

(2)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摊销。对于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可以采用一次摊销法、分期摊销法和五五摊销法等方法摊销。在这几种方法中,一次摊销法最简单,但是,由于该方法将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成本一次性地全部计入领用当期的损益,使得各期损益反映得不均衡,针对上述缺陷,一般只在出租、出借包装物和低值易耗品的数量不多、金额不大时采用该方法,否则应采用其他方法。

(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计提方法有按单项投资、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三种,企业会计制度规定企业可根据自己的情况从三种方法中任选一种,在选择按投资类别和按投资总体这两种方法时,如果某项短期投资比较重大,占整个短期投资10%以上,则对此项短期投资应先按单项投资计提跌价准备,剩余的短期投资再作为类别或总体计提跌价准备。

(4)长期债券投资中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的处理。根据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对于企业以支付现金方式取得长期债券投资时发生的税金、手续费等相关费用,如果金额较大,应作为初始投资成本,计入“长期债权投资―――债券投资(债券费用)”账户单独核算,在计提利息时分期平均摊销,计入各期损益,但是,如果相关费用金额较小,则可以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5)融资租入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的确定。会计准则规定,融资租入的固定资产按租赁开始日租赁资产原账面价值与最低租赁付款额的现值两者中较低者记账,但是,如果融资租赁资产占企业资产总额比例等于或低于30%的,在租赁开始日,也可以按最低租赁付款额作为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

(6)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短期借款利息费用的处理可以采用预提和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两种方法,其中,预提利息费用的方法符合权责发生制以及收入和费用配比原则,更能真实地反映企业的损益,但是处理起来相对复杂一些,所以,一般是在借款利息按季支付或者到期一次支付且数额较大时采用该法,如果数额不大应在支付时直接计入当期损益。

3.重要性原则在会计信息披露方面的运用

篇5

一、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谨慎性原则是指: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采取的一种会计核算上的谨慎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会影响会计信息不准确。企业为了在经营中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而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正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方法,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能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和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二、谨慎性原则在经济管理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会计核算中各种“准备”的提取。(1)坏账准备的提取。企业的各项应收款项目,可能会因为购货人拒付、破产、死亡等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发生坏账,企业资产将受损。企业为了谨慎起见,应当定期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可能发生坏账的应收款项目进行预测,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这充分体现谨慎性的原则。(2)存货跌价准备的提取。企业应经常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若因为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当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符合谨慎性原则。(3)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提取。企业从证券市场购入股票、债券等等短期投资活动,由于证券市场总是处于波动之中,所以企业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很大。在期末,企业应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很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4)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于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在期末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5)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6)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由于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应该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三、存货期末计价方法的运用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也就是按“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进行计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种计价方法符合谨慎性的原则。

四、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择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由于技术发展的进步,固定资产不仅存在有形损耗,也存在无形损耗。如果采用直线法,可能会造成企业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则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同时计提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五、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所以摊销主要决定因素是其摊销年限。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将其价值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越短,越能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篇6

(一)谨慎性应对减值确认计量的不确定性。

上市银行资产减值中面向未来的计量属性使得投资人、监管部门等信息使用者能够获得更多的经营信息,为预测上市银行的持续经营能力和发展前景提供有力支持,但也使得资产减值存在着更多的会计估计和主观判断,各上市银行因此有了更多的会计估计选择空间。例如固定资产等非信贷资产减值计量中公允价值和未来现金流量现值的计算中涉及到大量的不确定性因素,需要进行广泛的估计和判断。在对估计空间和尺度的取舍中,由于判断者个体的差异,判断的结果也会存在差异。谨慎性原则要求在不确定条件下,要求选择最不可能高估收益的方法或结果。在合理的资产损失判断取舍范围中,如将损失分为高、中、低三档,则谨慎性要求选取中档,从而较好地对抗估计偏差可能给信息使用者带来的误导。

(二)谨慎性抑制会计损益的操控。

资产减值会计面对未来的计量属性存在更多的判断与估计,从而带来了操控损益的空间。这些行为对资产减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带来了极大的削弱,也严重影响其信息的有用性。计提资产减值损失会造成当年利润的减少。从主观上而言,经营行一般不愿意计提资产减值准备,但不得不披露银行资产的风险,个别上市银行又会利用资产减值做大亏损值,将亏损集中在某一个会计年度,而通过未来资产减值损失的转回来尽可能提盈利水平。同时各上市银行高层管理团队的变动也会对执行资产减值会计估计产生一定的影响。当经理层变更时,新任总经理(行长)往往倾向于计提大额的资产减值准备,将资产减值的发生归咎于到前任总经理的低效作为身上,同时通过未来年度转回资产减值损失,从而为盈利做准备。计提与转回资产减值作为银行利润的“调节器”,成为了个别上市银行操控会计利润的重要方法。会计制度对资产减值的计提做出了严格规范,明确规定减值测试、确认、计量的方法和流程,在一定程度上压缩了操控利润的空间,有利于抑制资产减值的滥用,从而有利于真实反映资产的价值。

(三)谨慎性原则提高会计信息质量。

按照会计制度规定及时计提减值准备,使得这部分信息具有较好的相关性。谨慎性会计计量的执行,可以压缩资产减值操控会计利润的空间,减少个别上市银行的盈余管理。同时由于会计估计选择空间的缩小,会使得各上市银行更为谨慎的计提待资产减值,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增强会计信息的有用性。非信贷资产(抵债资产、其他应收款除外)减值损失不得转回,在某些情况下会影响资产价值信息的相关性,但从谨慎性的角度来说,这增强了减值信息的可靠性,有利于决策者的使用,特别是在现实会计环境中能较好对抗会计损益信息操控。

二、谨慎性原则适度运用建议

谨慎性原则是会计人员面对不确定性的自然反应,是对不确定性事项进行判断时所体现的一种态度。同时实务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又夹杂着大量的会计及业务人员的主观判断,加上个别单位出于会计损益操控的目的,在减值确认计量过程中容易造成谨慎不足或过度谨慎。因此,为了保障资产减值会计的信息质量,在实务中应适度运用稳健性原则,并建立和完善稳健性原则适度运用的内外部会计环境。

(一)完善资产减值测试操作规程。

完善其他应收款等非信贷资产减值测试操作规程,将资产减值计提金额比例与资产风险五级分类结果挂钩,压缩会计及业务人员主观判断空间,增加减值信息的可靠性。

(二)加强部门沟通与合作。

上市银行资产减值确认与计量工作分布在全行各个业务条线,财会部门对各条线的计提结果进行合理性审核和核算,如风险条线负责信贷资产、信用卡条线负责银行卡透支、投行条线负责存拆放、财会条线负责固定资产等,因此,部门部门沟通与合作是减值准确计提的保障。

(三)提升上市银行会计人员素质。

谨慎性原则的运用是建立在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和一定的会计域秩序之上的。这些估计和判断既受外部会计环境的制约,又与会计人员的学识和能力有关,不同业务水平的会计人员会得出不同的会计估计结果。所以,各上市银行会计人员一方面要重视“智育”,通过各种形式的学习培训,不断提高专业胜任能力,另一方面,也要加强“德育”,实事求是地进行资产的减值判断和计量,保证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

(四)加强对资产减值计提于转回行为的检查监督。

篇7

企业成本管理是财务管理制度中的核心内容,新制度根据金融保险企业成本管理的特性,扩大成本开支范围,如职工的奖金和日常经营中的合理开支等都可以直接进入成本。对本期成本和下期成本,如固定资产的修理费用、无论大中小修理均计入当期成本;待摊费用的摊销期一般不超过一年,增加当期成本列支等作了严格区分。有些同志把它误以为只要多列多摊成本,少计收益,就是稳定性原则。而事实上真正的目的,是要求企业在进行成本核算时,实行成本核算和公益金、工资总额的增长挂钩,促使银行上下都注重研究建立健全内部管理机制、重视成本核算和成本管理。在成本管理中,不得随意将不同成本核算期的成本内容计入同一成本核算期,属于同一成本核算期的支出也不得分期计入不同的成本核算期,人为地调节银行成本。

二、把“稳健性原则”简单地理解为“多列费用,少计收益”

对于技术进步较快或使用寿命工作环境影响较大的固定资产,可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或年数总和法,计提折旧。有些同志把它误解为减少折旧年限,从而多计提折旧,多进成本,并认为这就是稳健性原则。而真正意义上的加速折旧法指的是在固定资产使用前期多提折旧,后期少提折旧,有助于缓和矛盾,从而使收入和费用配比。收入和费用配比的原则,是一条重要会计原则,企业收入与费用在时间上必须相应配合,才能正确计算企业当期的利润与亏损。

三、把“虚盈实亏”归罪于我国银行没有贯彻稳健性原则

银行会计核算应用稳健性原则,即经营性业务的营业收入核算采用权责发生制,就是说不论是否实现利息收入都将作为已实现数额计入收入总额,按照规定上缴税和利润。尽管现行新制度规定逾期三年收不回来可转销“坏账准备”,但是连续三年虚盈实亏,并承担微利纳税的义务。有些单位误解为这样,不是稳健性原则,而只要把损失费用反映在当期损益中,问题便会消失。事实上,虚盈实亏的最重要原因是受信贷资产质量管理机制,收息管理机制,金融秩序管理机制,以及政府约束机制所造成的。因此,银行应该遵循权责发生制原则,即凡是应属本期的收入和支出,不论款项是否在本期收付,都应当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凡是不属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即使款项已在本期收付,也不应作为本期的收入和支出处理。

四、把“实际成本法”盲目地认为失为稳健性原则

成本与市价孰低法是西方国家企业会计稳健性原则的具体体现。银行对于存贷,尤其是在有价证券的计价上采用成本与市价孰价法,即在有价证券现时市价低于其原成本时,应予以确认,并进行账务调整,记录有价证券市价的损失;而有价证券高于市价,则按成本计价。这样,首先考虑银行承担问题。其成本高于市价的可能性都是客观存在的,这也正是造成银行“潜亏”的一大因素。如果,单从会计应反映客观情况这一“实事求是”原则出发,应该应用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但对银行财务成果的影响和冲击太大,一下子很难吃掉这么大损失,应该设法逐步消化,而不能硬性执行“成本与市价孰低法”一次转销,万事皆休。其次,基于目前我国证券市场不成孰,“市价”不稳,遵照《金融保险企业财务制度》在有价证券的计价方面,采用“实际成本法”,并不允许计提风险准备金,也不失为稳健性原则的一个体现。

五、资本保全是稳健性原则的要求

但在实际应用中并不能全保资本保全通俗地讲就是保本,即保证资本金的完整,这对正确核算银行盈亏有积极意义的。但是,在会计具体核算应用中并不能全保本。如与资本金相联系的潜在资产风险,即表外科目核算贷款承诺,如透支、承兑票据,信贷限额,回购协议和承销证券等;或有资产科目核算融资担保,包括正式担保,跟单信用证和备用信用证;以及背书等,还有一些掉期和套头交易;最后是包销或分销证券。这些都没有计提各种准备金,用于承担因政治、政策,责任及资财等各种风险带来的资金损失,以弥补资本金不足。因此,要彻底实行稳健性原则,必须贯彻资本保全,健立起相应的资本金制度,按其内在要求进行调整。

六、在会计核算中的稳健性原则

并没有在各个核算期内得到体现在会计核算中,采用稳健性原则对可能发生的费用或损失,在各个核算内预先提取入账,可以有效地抵御未来经营中的凤险,如实反映各期的财务费用和经营成果。但是,这一原则并没有在会计处理中得到体观。如呆账准备金的提取是按人民币贷款额加外币折人民币贷款额合计提取的人民币呆账准备金。而实际业务中,外币贷款发生的呆账损失的是外币资金。一般将外币呆账折成人民币冲减人民币呆账准备金,银行要承担汇率风险,更重要的是银行要用自身的外币营运资金来弥补呆账损失,降低银行外币实力,从而影响外币业务的生存与发展。如果,外汇会汁核算真正采用稳健性原则,应该在提取各项准备金的同时按一定比例逐期提取管理费用。这样,银行才能有效地抵御可能发生的各种外汇风险。

七、稳健性原则不一定是尽可能不高

估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稳健性原则,简要地说就是银行在选择会计处理方法时,应采用尽可能不高估资产和所有者权益的会计处理方法,要求企业的会汁核算尽可能健立在比较稳妥可靠的基础上。如对外汇买卖和外币兑换等业务产生的汇兑损益的处理,新会计制度规定,不论汇兑损益实现与否,均计入当期损益。如果,借鉴国际惯例采用稳健性原则,外汇会计核算“折算收益不过是一种或有收益”,“当发生折算损益时,如是收益,应记入‘资本’(所有者权益类科目中的资本),如果损失,则计入当期费用”。

八、总结

篇8

谨慎性原则又称稳健性原则,是指企业在进行经济管理会计核算时,要遵循谨慎性原则,这样可防止抬高资产和受益,压低负债和费用,并起到预警风险和化解风险的作用。其具体做法是:推迟确认收入,尽早确认费用,低估资产,高估负债。合理运用谨慎性的原则,有效防止企业虚夸资产、企业包装上市、扩大利润的现象发生,可为众多会计信息的使用者提供更加真实、可靠的会计信息,既保护了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又提高了企业的经济管理效率,有利于企业做出准确的经营决策,提高市场占有率和经济利润。

1 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

谨慎性原则是指: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而采取的一种会计核算上的谨慎态度。企业在生产经营活动中的不确定性、风险性和会计信息的不确定性是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前提条件。企业的生存与发展是和社会经济环境是密不可分的,物价变动指数、税率例率、通货膨胀等因素将影响会计信息,使企业的资产不断发生变化。会计系统外部环境的不断变化,也会影响会计信息不准确。企业为了在经营中谋取超额的经济利益,必然会存在一定的风险,因此,在企业的会计信息中也存在着不确定性。对于以盈利为目的的企业来说,如何预测商业风险,如何避免商业风险,是企业所面临的艰巨任务。而会计的谨慎性原则正是减少风险的有效方法,合理应用谨慎性原则能对企业经济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进行合理估计,有利于保护股东利益和提高企业市场的竞争力。

2 谨慎性原则在经济管理会计核算中的应用

2.1 会计核算中各种“准备”的提取

2.1.1 坏账准备的提取。企业的各项应收款项目,可能会因为购货人拒付、破产、死亡等等原因而无法收回,发生坏账,企业资产将受损。企业为了谨慎起见,应当定期对应收款项进行全面的检查,对可能发生坏账的应收款项目进行预测,没有把握能够收回的应收款项,应当计提坏账准备,这充分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2.1.2 存货跌价准本文由收集整理备的提取

企业应经常对存货进行全面清查,若因为存货遭受毁损、全部或部分陈旧过时或销售价格低于成本等原因,使存货成本高于可变现净值的,应当按可变现净值低于成本的金额提取存货跌价准备。这种会计处理方法符合谨慎性原则。

2.1.3 短期投资跌价准备的提取

企业从证券市场购入股票、债券等等短期投资活动,由于证券市场总是处于波动之中,所以企业的收益和损失的不确定性很大。在期末,企业应对短期投资按成本与市价孰低计量,对市价低于成本的差额计提短期投资跌价准备。这很符合谨慎性原则的要求。

2.1.4 长期投资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定期或者于每年年度终了,对长期投资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被投资单位经营状况变化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投资的账面价值,应在期末时计提长期投资减值准备。

2.1.5 固定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按照《企业会计制度》的规定,企业应当在期末或者至少在每年年度终了,对固定资产逐项进行检查。如果由于市价持续下跌,或技术陈旧、损坏、长期闲置等等原因,导致其可收回金额低于账面价值的,应当按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差额计提固定资产减值准备。

2.1.6 无形资产减值准备的提取

由于无形资产在创造经济利益方面存在着较大的不确定性,企业应该定期或者至少每年年度终了,检查各项无形资产预计给企业带来未来经济利益的能力,对预计可收回金额低于其账面价值的,应当计提无形资产减值准备。

3 存货期末计价方法的运用

资产负债表日,存货应当按照“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也就是按“历史成本”与“可变现净值”两者之中的较低者进行计价,反映在资产负债表上。

存货成本高于其可变现净值的,应当计提“存货跌价准备”,计入当期损益。可变现净值,是指在日常活动中,以存货的估计售价减去至完工时将要发生的成本、销售费用以及相关税费后的金额。这种计价方法符合谨慎性的原则。

4 固定资产折旧方法的选

固定资产折旧处理采用加速折旧法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由于技术发展的进步,固定资产不仅存在有形损耗,也存在无形损耗。如果采用直线法,可能会造成企业设备陈旧、更新速度慢。而采用双倍余额递减法、年数总和法等加速折旧法,则可以实现加速设备的更新,同时计提折旧也会更符合实际情况。

5 无形资产的摊销

无形资产的摊销也体现了谨慎性原则,无形资产的摊销一般采用直线法。所以摊销主要决定因素是其摊销年限。在实际的工作中,应将其价值在预计使用年限内分期平均摊销。无形资产的摊销期限越短,越能体现谨慎性的原则。

6 收入的确认

《企业会计准则—收入》规定:收入必须在若干相关条件同时满足时才能够确认。如果在提供劳务交易的结果不能可靠估计的情况下,企业应当在资产负债表日对收入分别按以下情况确认和计量。

(1)如果已发生的劳务成本预计能够得到补偿,应该按照已经发生的劳务成本计算确认收入,并按相同金额结转成本。

篇9

一、医院会计核算中存在的不足

(一)业务收入在“收付实现制”下的缺陷

医院如果没有采用权责发生制,那么通常应该采用的是收付实现制。门诊业务收入的这种制度下的核算方法是根据患者来定。自费患者和医保患者的现金支付或刷卡支付计入收入,而对于病人欠费情况,则采用手工记账的方式,单独记录在备查薄里。如果患者来交钱,则予以结算,否认不纳入核算。这种方式不能及时完整地反映医院的收入,药品的流动也因此出现帐实不符的现象。医院的另外一种收入是住院业务收入。对于未能按时全额支付费用的患者,医院财务只是按照其已交的款项进行核算,而对于药品的发放、记录则出现了脱轨现象,药房按实际领用的药品核算,财务按患者实际缴费的药品核算,两者间核算方法的不同必然不利于医院做好药品管理工作。

(二)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存在缺陷

有些医院规定固定资产的核算方法按照实际买价和发生成本进行入账,计提根据的则是固定资产的使用年限。这样一来,会计账目的数值始终都是原值,没有考虑到固定资产的折旧损失,账面没有累计折旧科目,这样就导致某些固定资产的磨损得不到补偿,账面值与实际值存在较大差距,医院就会摸不清固定资产的真实使用和磨损情况,会计信息失真失实。

二、权责发生制在医院会计核算中的运用

(一)完善医院业务收入的核算

关于门诊业务收入,医院在发生业务时,采用电脑记账,由专人对欠费患者进行分类。此类医药费的发票也由专人进行分类归档。进行会计核算时,设置对应明细科目,定期做好提取坏账准备。关于住院收入的业务会计记录,医院信息部门应分类明细统计患者的医药费。入账时,同样要设置专属的明细科目。准确记录反映患者的预交费用、实际费用等。对于已经出院但尚未交齐住院费的患者,医院同样要做好明细科目,仔细记录其欠的款项和原因,一定要避免重复记账。

(二)健全医院业务支出的核算

医院在未运用权责发生制前,业务支出按付款时间记账。比如,在记录支付的水电费时,医院是在付款当月进行成本记录的。有时候会多交几个月的费用,医院并没有将这些费用分摊在几个月中,而是一次性计入付款月,这样导致付款月成本偏高,其它月费用又偏低,出现失衡现象。医院运用权责发生制,可以很好地避免此类问题,对于一次性支付的款项,会将其平摊到其它月里,并在账面上设置明细科目记录,如此一来,能够有效地解决收付实现制造成的成本失衡问题。

(三)加强现金流量的控制

当前,有些医院在记录现金流量时,借鉴了很多企业的成功经验,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编制了需要的现金流量报表。在现金流量表中,医院根据实际发生的收支进行具体分类记录。医院领导在看这样的现金流量表时,能够很好地查看获利情况,也方便分析医院当前的支付能力和偿债能力,科学合理地预测未来的发展趋势。准确记录现金流量的报表能够帮医院领导做好更贴合实际的决策,更准确地把握和控制医院现有资金的流动。

(四)强化固定资产的核算

医院在权责发生制条件下核算固定资产,要做好吸收企业管理固定资产的方法。设置固定资产的备抵科目---累计折旧,并按月进行,管理实现规范化和信息化,如实地反映固定资产,比如大型医疗设备的磨损修复情况,避免净资产重复虚设现象。建立固定资产清查盘点核算制度。对固定资产定期进行清查盘点,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损益情况。对于报废的固定资产,清理时发生的费用,也要记账,强化对各类固定资产的会计核算记录。

(五)降低财务风险

医院之前的收付实现制,资金的收支记录是按实际发生的时间进行核算的。但在医院实际的业务活动中,有些业务是并不与资金的变动对应的,这样的情况就会给财务管理部门带来一些麻烦,财务部门也会比较被动,不利于控制财务风险。比如,医院的科研项目已经确定,但是经费尚未到账。收付实现制对这种情况的记账就会发生脱节现象,而权责发生制则会主动确立未来的应收或应付费用,加强财务储备,财务部门也可根据账款的实际发生时间进行管理。所以,权责发生制能够让财务的会计核算工作变得主动,降低财务风险的发生率。

(六)提高资金使用率

医院运用权责发生制有助于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率,医院的资金有两方面来源,一是国家的财政拨款,二是医院自行筹资。权责发生制能够加快医院资金的周转速度,将有限的资金合理地分配,为医院创造最大的效益,更好地满足普通群众看病的需求。医院在权责发生制下,按照预算要求核算各项收入和支出,更好地控制财务风险,让有限的经营资金,产生更好的服务效果。

篇10

关键词: 会计核算; 统计核算; 一体化; 增效

中图分类号: F27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2)07-0016-01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联系与区别。在企业内部,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有许多共同的要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核算目的相同:都担负着为企业促进经营和加强管理的职责,都是以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为主要目的;都是企业经营管理上具体情况的反映,数据的提供受法规所制约,都要求核算的数据真实、可靠、迅速、全面;都要以完整、准确的原始凭证为依据,按一定的指标体系进行核算;主要是围绕企业的购进、生产和销售三个环节进行的,核算的总体范围是一样的。这些相同点,是企业内部实行会统核算一体化的基础。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的主要差别有:核算对象、目的不同。会计对象是指会计核算和监督的内容,事业单位的经营活动或业务活动,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总是表现和反映一定的资金运动。它是以个体为核算对象,侧重于国民经济运行的某一方面或某一个体,仅仅考察个体的资金运动,其目的是为企业服务;而统计核算是以整个国民经济为核算对象,立足于宏观来考察现象总体的数量特征,不仅对个体的资金运动进行考察,而且还对总体的资金运动及实物运动、技术经济状况、自然环境和人力资源等进行考察,其目的是为国家宏观管理服务;核算原则、口径、价格不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有客观性原则、相关性原则、一贯性原则、可比性原则、及时性原则、明晰性原则、权责发生制原则、配比原则、历史成本原则、划分收益性支出与资本性支出原则、谨慎性原则。会计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按权责发生制原则;统计核算一方面按生产原则来计算生产经营成果,另一方面又按权责发生制原则来核算劳动费用,如中间消耗的计算要求与总产值的计算口径一致。会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取得价款或索取价款的凭证为依据,而统计核算的销售收入是以发出货物的货款为核算依据;不合格品,会计列为产值,统计则将其剔除等等。会计核算按实际价格计算产值,统计核算则按不变价格或市场价格计算;对未出售的半成品、产成品,会计按成本价格计算,统计则按出厂价格计算;核算方法不同。一般来说,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都要经过数据搜集、加工分类、汇总整理、分析对比、提供信息等过程,但在具体核算方法上有差别。会计核算是根据会计凭证和复式记帐法,对每一笔业务都连续地加以登记、分类、汇总,会计核算必须严格按照国家规定的财务会计制度进行,核算方法一经确定,不随意更改;企业统计核算则通过对客观现象的大量观察,运用科学的估计方法来把握事物的总体特征、推断事物发展的总体概念;统计核算也采用复式记账法,但在描述各交易主体之间在各种经济活动上的联系时,是从交易的双方分别描述的。而会计核算只是从交易的一方描述企业对外界的交易。

由于上述差别,使得现行的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之间缺乏有机的统一,造成了重复劳动,数出多门。应当统一企业内部核算,以会计核算为主体,辅之以统计核算的内容,拓宽核算的口径,形成企业数据中心,做到数出一门,减少重复性劳动,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使会计信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报出,来满足各方面的需要。

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一体化的体制和模式构想。加强人才培训,培养复合性人才。企业应提供会计和统核算人员学习、深造、交流的机会,使企业能多出些精通会计与统计核算的复合性人才。是他们在相同方面多结合,减少重复性工作,提高工作效率。如企业的材料核算工作,一般程序是月末由材料物资部门人员,按各自管辖的库名分类整理统计出当月消耗的数据、然后再将此转入企业的财务部门,财务部门再按下属的二级单位部门整理分类归集费用,转入企业的二级财务部门后,二级部门财务人员再按下属的车间整理分类归集费用,在这种工作程序中由于重复性工作多,出财务报表的时间拖长,影响了财务报表的及时性。如能将最初的物资统计部门人员进行简单的财务培训,使费用的分类、整理、进费用工作能在最初一次完成,可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从管理体制上进行统一。企业现行的会计工作隶属财务部门管理,而统计工作隶属统计部门管理。管理上的分割人为地增加了会计核算一体化的难度,建议企业建立一个经济核算协调部门,并赋予相应的权力,使其发挥积极协调作用,从而保障会计核算与统计核算在各自独立的同时,就相融的地方化二为一,减少重复性劳动,节省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统一核算标准。统计部门和财务部门都必须根据原始的基础数据整理出各自所需的指标数值,在指标口径、概念、分类方法等都要统一。同时必须与现行财政部门制定的会计准则相一致。在企业实际工作中,常常是统计部门和财政部门对费用消耗的计量单位不统一,对同一种费用消耗,统计部门使用“吨”为核算单位,财政部门使用“公斤”为核算单位;对于某些常用布类,统计部门按“块”为核算单位,财政部门使用“平米”为核算单位等。这些不统一现象在企业实际工作中造成时间上人为耽误,人力劳动大量浪费。由此应在事先由经济协调部门进行统一规定,避免出现重复转换劳动,也可使报表的可比性增强。

在企业内部,会计统计核算机构统一合作,以会计核算为主体,能使企业会计核算及时收集、整理各种原始单据,及时报出各种会计信息,避免节假日大量财务人员加班加点,在国家统一的会计制度规定的时限内及时编制出财务报表,及时将编制出财务会计报表传递给财务会计报告使用者。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