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文字应用范文

时间:2023-04-06 15:11: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文字应用,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言文字应用

篇1

一、引言

社会语言学认为在双语和多语(包括双方言和多方言)社会中,由于社会或民族认同、情感、目的和动机、行为倾向等因素的影响,人们会对一种语言或文字的社会价值形成一定的认识或做出一定的评价,这种认识和评价通常称为语言态度。①这种语言态度常常通过语言使用来表现,语言使用又会影响语言能力的大小。语言能力转而影响到人们使用语言的频率,通过使用语言的效果,不知不觉地改变着人们的语言态度。②

我们假设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简称“北信”)高职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和他们的语言态度是密切相关的,而且呈正相关。这里所提的语言态度主要是针对于“汉语普通话”的语言态度。现代汉语普通话是“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的现代汉民族共同语”③,如果我们对一种语言或方言持有积极的态度,那么就应该遵守该语言的语言规范,对一些错误的、不合规律的、混乱的语言现象加以排斥。在校高职生对这些不规范现象的态度应该会直接影响着他们的语言行为和语言文字应用能力。我院高职生这个特定的语言群体也应该遵守普遍的社会语言学的规则。

二、调查情况

本次调查共发放900份调查问卷,回收880份,剔除答题不完整的问卷,有效问卷825份,调查对象主要是北京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大一和大三的学生。问卷调查的统计分析中显示:北信高职生对汉语普通话的语言态度和他们的语言能力之间呈负相关,并且是一种极低的负相关。

在调查问卷中,设计了四个相关纬度,即宏观语言规范意识、微观语言规范态度、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自评和实际语言文字应用能力。在信度和效度分析中,因为“宏观语言规范意识”的内部一致性极差,所以在后边的分析中去掉了这部分题目。用Spearman系数进行检验,只有微观语言规范态度和语言能力自评两个维度之间的相关系数略微高点,为0.446。实验表明,主观态度同客观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之间的相关极低。

本文继续对这种维度之间的低相关进行分析。

1.语言态度的统计情况

1.3%的人认为听说读写能力和专业能力在以后的工作中都重要,而77.3%的人认为两者都不重要。84.7%的人不知道汉语有没有语法。59.6%的人对口语表达中出现病句抱有无所谓的态度。只有2.3%的被试不能容忍口语中的病句。70.4%的人认为课业中出现病句正常,只有7.5%的人会尽量避免出现病句。54.3%的人对错别字的出现表示接受并理解,2.3%的人不能容忍,27.4%的人表示无所谓。56%的人偶尔纠正自己的普通话发音,30.2%的人从来不纠正自己的发音。36.4%的人很不喜欢写汉字,32.2%有点不喜欢写汉字,只有1.2%的人很喜欢写汉字。54%的人认为语文对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很不重要,只有0.8%的人认为很重要。

2.对于一些学校组织的公众表达类型的活动,只有28%的人肯定会参加,60.7%的人可能会参加。88.4%的同学偶尔或者经常写日记或周记。

3.语言能力自评的统计情况

从第1类的统计数据来看,被试的语言规范意识是极其薄弱的,从第3类统计数据来看,被试的语言使用是极其被动的,只有从第2类数据我们看到了一点积极的使用。从学生的平时表现来看,这些统计结果基本是符合实际的。从被测的语言能力自评来看,大部分学生对自己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缺乏自信,从他们的语言文字专项判断中可以看出他们具有良好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但缺乏自信。

从客观题来看,满分26分,平均分13.27分,未达到及格的分数。

三、结论和措施

从统计数据来看,造成态度和能力极低负相关的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跟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的非直接相关有关系,被试极其被动的语言使用状态可能掩盖其真实的语言情感和态度。另一方面,被试对语言的规范性普遍持较宽松的容忍态度,但这种态度不一定存在于成为高职生之前的学习和生活中;而他们的语言应用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是长期语文积累的结果。陈松岑(1999)认为语言态度、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所构成的这个互相扣得很紧的大圆环,从共时的平面上看,甚至很难断定到底是谁先影响了谁,而只能看到它们之间互为因果的错综复杂的关系。只有在特定的时间、条件下,才能找出这个圆环中起决定作用的环节,并探讨它与其他环节之间的关系。

语言态度和语言能力之间存在极低的负相关,这是很不合常理的现象。改善高职生的语言文字应用现状,需要在态度干预和能力提升上下功夫。

1.解决自信心不足的问题。学生的自信心缺乏,是因为长期缺乏周围环境对自己某方面能力的肯定。调查数据显示,在825条个案中,有481条个案填写了高考语文成绩,平均分97.57分。没有填写高考成绩的或者是没有高考成绩,或者高考语文成绩不够理想。因此可以从两方面来做:第一,设置有关的语言类或者语文类课程,在学习过程和成绩记录中肯定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第二,适当控制电子设备的使用,减少学生对电子产品的依赖,对增强学生的语言自信心有一定的帮助作用。调查显示,被试平时所用的输入法,排名第一的是拼音输入法,占82.1%,其次是手写输入法,占10.4%。为了加快输入速度,错别字也出现了,不规范但能表达的句子也会出现。这会严重影响学生语言文字的规范意识。

2.针对语言态度的消极和被动,我们建议在兴趣上下功夫。也就是说通过相关干预手段增强学生听说读写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情感。

3.要在语言信息的输入上下功夫。语言的积累需要语言信息的输入,因此学校可以多开展“读书会”一类的活动,增加学生的阅读量,以增加语言的输入。

注释:

①王远新《语言调查中的语言态度问题》。

②陈松岑《新加坡华人的语言态度及其对语言能力和语言使用的影响》,载《语言教学与研究》1999年第1期。

③黄伯荣,廖序东《现代汉语》。

参考文献:

[1]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0.

[2]王远新.社会语言学的语言观和方法论[J].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2).

[3]石毓智.语言能力合成说的心里学证据[J].语言研究,2007,(3).

[4]陈章太.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与国家语言生活[J].语言文字应用,2013,(1).

[5]罗惜春.高职院校语言文字规范化工作情况调查研究[J].湖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3,(1).

[6]赵燕.近二十年来国内语言态度研究考证[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对外汉语教学与研究版),2009,(5).

篇2

论文摘 要: 高中语文选修课《语言文字运用》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感知力,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爱好及审美能力的课程.本文将通过课程设置的基本理论对该门课程进行简单的分析,得出该课程的优势特色。

 高中语文课程改革也已近五年了,学生在高中阶段除了学习五个语文必修模块课程外,学校还为他们提供了丰富多样的选修课程。选修课侧重文学作品的阅读欣赏,注意语言知识的积累应用,同时重视高尚人格和人文精神的养成。《语言文字应用》就是一门旨在提高学生语言审美能力,培养学生听说能力,充实学生语言精神世界的课程。本人以《语言文字应用》这一课程为例,结合课程设置的基本理论,对其进行简单的阐释,并分析该课程特色。课程的设置至少应包括三个方面:课程设置的目的,内容和组织以及课程评价与讨论。

 一、课程目的

所谓课程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学习后发生的思维和行为变化,是学习者经过学习要到达的状态,它是预期的教学意图。《语言文字应用》这一课程的设计理念是构建语文的应用性与审美性并重,即让同学们通过课程的学习,能对中国汉字的使用情况把握的更好,对中国汉字的审美特征进行自我鉴赏和审美,达到知、情、意三要素合一的境界。同时,为了配合社会的需要,符合师生的主观认识,该课程要让学生五个方面的达标:积累,鉴赏,思考,应用,发现。这些目标具有基础性,综合性和实践性,使学生语文学习从基础走向提高,能达到工具性目标与人文性目标和谐一致。以课程的第一课为例。讲述“走进汉语的世界”,通过三节内容让同学们逐步积累汉语常识,鉴赏世界语言的魅力,思考汉语言发展的历程,发现普通话与方言间在语音、词汇、语法、语义方面的差异。深入体现了语文课程设置的目的,旨在开阔学生的语文视野,了解汉语言文字,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兴趣爱好,光大中国语言魅力之神。

 二、课程的内容及组织

课程设置另一个重要的方面即课程内容及组织。语文教育的内容应本着科学社会主义的原则,在生活中学习语文,在语文中学会生活。《语言文字应用》这一门课程,教材设置的内容有:“走进汉语世界”,“千言万语总关‘音’”,“神奇的汉字”,“词语万花筒”,“语言的艺术”,这六个板块构成。各板块下设的子内容标题同样活泼风趣,体现了语言文字的活力。通过对汉语总介,然后由音,字,词,话等要素串联起来说明语言文字的构成,内容具有了整体性。通过这六个板块的学习,学生对语言、文字会有更深一层次的理解。翻书细究内容,还可发现,课程中引入了部分有趣的歌谣,语言中的幽默笑话,经典小品词以及一些充满稚趣的图画,这些内容的设计,不仅符合语言学习应避免枯燥的解决策略,也适应了学生的学习心理。课程的实施就是把预先计划好的课程付诸实践,达到预期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一般说来,课程计划的越好,实践起来就越容易,效果也就越好。鉴于《语言文字应用》这门课程的灵活性大,可以采取多种形式进行组织实施。例如,语音部分,可以让同学们一一发声训练,小品语段可以让同学们分角色表演,古诗歌谣可以让同学诵读品味,方法多种多样。在围绕课程目标的前提下,以学生为主体,老师为主导,师生合作,在风趣幽默的氛围中学习语言文字,也加强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知力。

 三、评价及讨论

课程的评价是教育评价的一种,它是应用教育评价的理论与方法,根据课程目标对该课程进行各种客观评价。对语文课程的评价,我认为最好最有效的方法仍是测试法。根据《语言文字应用》这门课程的性质,测试应分为口试和笔试两部分,口试占30%,笔试占70%,评价过程可以这样:第一步,出试题,并分析试题的难度,区分度,这是为了保证测试本身具有可靠性。第二步,组织学生进行考试,细心观察学生考试中出现的问题。第三步,分析测试结果,按照相应的比例核算最终成绩后,既要分析口语分数,笔试分数,还要分析综合分数,然后得出结论,分析其缘由。测试的内容应有侧重点,但必须涉及每一章节的内容。例如语音部分是重点考核的内容,测试时,口语可以设置20个单音节和10个多音节词或词组由同学朗读,根据其发音状况了解语音理论的具体应用。而笔试部分可以是给加点字注音,可以选择音标,也可以考核律诗的押韵问题。这种考试的评价方法,对学生来讲具有激励与改进的作用,对老师来讲也有反思与改进的作用,因此,这种方法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以上我们就课程设置的基本理论分析了高中语文选修课程《语言文字应用》,它表现出如下特色:

1.内容的集中性。这本书只就语言和文字的应用展开来讲,不涉及修辞,文学等方面,专攻性强,内容全面,具有系统性,迎合学生获取知识全面性的心理。

2.语言的风趣性。它一改课改前的话语,采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让学生更容易接受。如:迷幻陷井——‘误读’与‘易读’。

3.结构的合理性。该课程由理论到实践,设置“小试身手”一栏,强化学习成果。

4.引料的开阔性。该课程的材料应用了外国人学习汉语的小故事,古诗文,幽默的小段子,古书子集,新闻报纸等等材料填充教材,开阔而充实,且新颖。

这是一本对学生发展特别有益的教材,可是,教材的内容设置上有些也是无法让学生完全理解明白的。比如语音部分,既有上古注音也有近现代汉语注音,学生往往无法一时理解它的系统性,云里雾里就结束了这门课程。针对这一缺点,本人认为,应该根据区域特色,适当的结合学校状况来完成教学,发掘校本教材,以此调整教学进度与重难点。

当然,高中语文课程新课改也是一项逐步摸索的过程,其完整性及可实施性都是要随着具体的实施进行修改与完善。但是,语文教育的最终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培养出适应社会需要,兼具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复合型人才,新型人才。

 参考文献

 [1] 谢象贤,《语文教育学》 ,浙江:浙江教育出版社,1993.

[2] 朱绍禹,《中学语文课程与教学》 ,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篇3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为学好其他课程打下基础。”《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高中语文课程应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使学生具有较强的语文应用能力和一定的语文审美能力、探究能力。” 高中语文选修课“语言文字应用”是直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的课程,是最具“语文性”的一门选修课。在《语言文字应用?编者的话》中也明确地提出了这门课的“五个特色”和“三点建议”,这无疑是为这门课的教学指明了“方向”。但是,这也只能是一个“方向”,具体要怎样去教才会更有效,还需要语文教师“因材施教”,结合实际去探索。

一、教什么:兴趣、知识、“应用”

概括起来说,“语言文字应用”这门课程的主要目标也就是三件事:培养兴趣,学习知识,学会“应用”。

1. 培养学习语言文字知识的兴趣。兴趣很重要,但是,我们尤其要分辨,都对《金瓶梅》感兴趣,结果有人成了“语言大师”,有人成了学问大家,可有的人却成了“罪犯”。为什么?要学好一点东西甚至有所专长,要有浓厚的兴趣,但这兴趣必须是“纯正”的。用朱光潜的话说,就是要有“纯正的趣味”。

(1)利用“引子”激发学生的兴趣。以第三课《神奇的汉字》第一节《字之初,本为画》为例,这一节主要介绍了汉字作为表意文字的特点,介绍了“六书”的常识,其主要的造字方法象形、指事、会意、形声。教材举出了“舟车又其月水刀……”(39――下面括号中的数字未作特别说明均是指人教社2007年版《语言文字应用》中的页码。作者注。)等字的甲骨文或金文。教学之中,最重要的不是要学生认识这些字,而是要让学生从例子中去分析和归纳汉字造字方法上的一些特点,明确其最根本的特征就是“书画同源”。其中有一个“女”字,有学生就“看”出这个“女”字是一个跪着的“女人”,于是生疑,“为什么最先的女子是跪着的呢”?从这里可见学生不但能够“看”懂一些简单的汉字了,而且对汉字所表达的意义发生了浓厚的兴趣。如果教师有兴趣,可以适度补充一些材料,引导学生去探究汉语言文字中蕴含的文化意味。比如,在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四节《入乡问俗――语言和文化》中就举到了古汉语中“藏、获”的称呼、独龙语中“结婚”的意思就是“买女人”,苗语中有“妻夫”一词等很生动的实例(116)。

(2)结合生活实际,激发学生的兴趣。比如,第五课《言之有“理”》第四节《说一不二――避免歧义》中,非常具体地介绍了歧义的主要类型和产生的原因,以及消除歧义的主要方法。应该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也是很有趣味的问题。教学之中,如果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来启发学生理解、思考、归纳歧义的基本特征,那才是更为生动,更有趣味的。笔者在教学之中就举出了这样的一些实例供学生欣赏。①wān柏树(wān既可以理解为“弯”,也可以理解为“湾”);②“我比你多吃了一个鸡蛋”(你可以是吃了鸡蛋,也可能没有吃鸡蛋);③你说不过他也得说(有两种理解:你说不过他,(你)也得说;你说,不过他也得说);④鸡不吃了(可以是鸡不吃食了,也可以是人不吃鸡肉了)……这样的教学,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生活化,突出了应用,学生相互启发,自然来劲了。

(3) 结合语言艺术(作品)欣赏,激发学生的兴趣。巧妙地使用引子,引导学生咀嚼、鉴赏引子,也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和运用语言的兴趣。比如,第一课《走进汉语的世界》第二节《古今言殊――汉语的昨天和今天》的引子是一则笑话(7)。讲的是一个酸秀才到街上买柴的事情。酸秀才的“讨价还钱”中用了“荷薪者过来!”“其价几何?”“外实而内虚,烟多而焰少。请损之。”等话语。结果樵夫听不懂,自然酸秀才没有买到柴。(如果故事接下去讲,可以添枝加叶,酸秀才受冻,挨饿,窘迫,生病,行医……或许也是有“趣味”的,而且可以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品味”这则笑话,可以发现这“秀才”的性格特征就一个字“酸”,“酸”的内涵就是迂阔、脱离实际、自我炫耀等。而这则“笑话”也就是通过对秀才的语言描写和动作表现来“刻画”秀才的“酸”的。其中,最重要的是语言描写,就三句话,就将秀才的“酸”刻画得惟妙惟肖。进一步从“理性”上分析,那秀才的“话”错了么?不是,只是因为他用“文言”来说话,让樵夫听不懂,结果就闹了笑话。但是,这秀才却不知道他的“话”为何可笑?这才是一个酸秀才的可悲可叹之处。欣赏笑话之余,学生自能懂得,说话要得体、要看对象的道理。教师再引导,就是要让学生明白古今汉语的差异是很大的。

2. 具备一定的语言文字基础知识。曾经有语文教育家提出,语文知识的教学要“精要,好懂,有用”,这是准则。学好知识对于培养能力的确是“有用”的。但是,怎样地教,怎样地学,才会更有效呢?

(1)注重基本概念的学习。比如,第四课《语言的艺术》第二节《语言表达的十八般武艺――修辞手法》,其中“课堂活动”以“广告修辞大擂台”为“主题”,从现行的广告中遴选了18条(104),涉及到比喻、夸张、引用、对偶、对比、双关、排比、摹绘、镶嵌、同音等10多种修辞格,其中摹绘、镶嵌、同音等三种修辞格是以前的语文教材没有提到的。在教学中,最主要的是要让学生明白,修辞就是语言应用的艺术方式,目的是要使语言表达更为形象、生动、简练和“美”。从修辞格的角度来说,教学的重点还是在比喻、夸张、引用、对偶、对比、双关、排比等常见的修辞格,在本节“工具箱”所介绍的修辞格,一是比喻、借代、比拟、夸张、双关等五种偏重于语句意义变化和特色的修辞格,二是对偶、排比、反复、回环、顶真、粘连、镶嵌等七种偏重于语句形式变化和特色的修辞格,其中重点介绍的则是比喻、借代、比拟和对偶、排比等五种修辞格。

(2) 注重语言法则与原理的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最大特色就是引导学生从“例子”入手,通过对“例子”的鉴赏与研究来理解和归纳语言法则与原理。比如,第五课《言之有“理”》第三节《有话“好好说”――修改病句》,其主要内容就是病句的类型、辨别与修改。类型与高考大纲的“说法”基本一致,辨别的方法主要提出了类比法和紧缩法两种,修改方法也就是“四味药”:换、添、调、删。教学之中,最重要的还是要引导学生运用语法知识来分析句子。因为新课改十年弱化结果常常是取消了语法教学,好多学生根本不明白什么句子成分、什么修饰成分与中心语之类的常识。所以,教学之中,要特别重视引导学生从实例分析之中去举一反三,总结规律。

(3) 重视缄默知识、“程序性知识”的学习。缄默性知识,是指那些“可以意会难以言传”(并非不可言传)的“知识”。程序性知识也就是关于方法的知识,这就是要重点突出一个“应用”。

比如,关于“比拟”这种修辞手法,从原理上说,其“根本特征”在于一个“拟”字,“拟”就是要把物当作人(或者把人当作物)来描摹、刻画。要写出物(或人)有人(或物)的动作、心理、感情、言语等。如果没有“拟”,只有“比”,那是不能算是“比拟”的。从应用的角度来说,比拟最重要的是要描写出物(或人)有人(或物)的特性。

3. 在学习目标上注重了有效用。就语文来讲,“应用”就是用语文知识来解决语文问题。注重“应用”,就是要注重培养学生和提高语言文字应用的能力。我们要特别注意的是,这里的“应用”绝对不是“依样画葫芦”,绝对不是“生搬硬套”,而是要“有效有用”,要灵活,要有创意。

(1) 知识只是“工具”,其价值在于“应用”。《语言文字应用》中每一节都有“工具箱”这一版块,这是集中介绍本节所要学习的“语言知识”。但从“工具箱”这个名词就可以领悟到,这些“知识”其实只是“工具”,其价值也就在于“应用”。

(2) 在语言艺术欣赏之中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法则。读《语言文字应用》,我们可以分明地感觉到,其中蕴含着丰富的“语言艺术”的元素。比如,每一课以及每一节的“题目”都是包含着语言艺术性的。再如,每一节的“引子”所引用的“语言材料”也是包含着艺术性的。初步统计,全书一共6课23节,其中涉及到小说、笑话、相声、童谣、对联、谜语、脱口秀等多种语言艺术形式。这些“语言材料”的引用,不但是要增添本书的趣味性,更是要给学生以语言艺术的熏陶;不但要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阅读之中获得语言知识,形成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同时还让学生了解中国现代语言艺术的主要品种与特征,并且培养和提高学生欣赏语言艺术的鉴赏力。在每一节的“小试身手”的“练习”中也涉及到了很多语言艺术。这就说明,在教学之中,要特别引导学生从语言艺术的角度切入,从欣赏语言艺术作品进入到语言法则和语言艺术的学习。

(3)从生活的语言现象中去“领悟”语言应用的法则。比如,第六课《语言的艺术》第三节《淡妆浓抹总相宜――语言的色彩》开篇的“引子”是某学院甲乙丙三位教师到超市买“带鱼”,三位老师说出来的话中分别使用了“切口”“截面”“氧化”这样的“专业术语”而闹了笑话。接着这个“笑话”,笔者讲了学校一位老师的笑话,他老婆叫他到猪肉摊去卖肉,他对肉贩说“切1000克臀部肉”,结果肉贩听了几遍也“一头雾水”……这两则笑话,隐含着的是一个道理:口头语体与书面语体有差异,原因主要是对象、场合、目的不同。

二、怎么教: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优化“练习”

十年课改,就语文教学尤其是高中语文教学而言,最为重要的策略就是要“顺着学生的思路去教”,就是“把学生引进探究的境界”(19-22)。就“语言文字应用”这门选修课而言,具体的策略归纳起来也就是: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引导学生合作探究,指导学生进行优化“练习”。

1. 自主学习:激励学生凭着自己的兴趣去学习,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引导学生通过“解剖麻雀”,获取语言智慧。

从教法上说,选修课并不需要教师“教”得太多,或者是要渐渐趋近于“不教”,也就是说,选修课更需要教师指导学生自己去学,让学生自己去探究。也就是说,要让学生自己去阅读教材,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作为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地、自主地“阅读”教材,要引导学生用“语言”的知识和眼光去研读教材,质疑,释疑,从而“发现”语言知识和语言规则,探寻运用语言文字的艺术。

特别要重视的还有一点,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会“解剖麻雀”,通过对典型事例的分析,举一反三,推一知十。《语言文字应用》教材最突出的特征就是根据“循例说法”的原则,援引了大量鲜活的“语言实例”,以“实例”来“说明”语言文字应用的“知识”“方法”“技巧”,非常具体,非常生动,也不乏趣味,这为教师引导学生“解剖麻雀”带来了极大的方便。

自然,自主学习也不能仅仅局限于课内。教师还要设计一些小的问题,引导学生在课外去开展“自主学习”。比如,在第三课《神奇的汉字》第四节《咬文嚼字――消灭错别字》的教学中,我们就可以要求学生课外在街头去寻找错别字,然后小组讨论,分类研究,探寻错别字出现的原因,并提出修改错别字的具体策略。

2.合作探究:让学生们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活动过程之中学习,在“探究语言文字现象”上下工夫,通过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从“类”问题研究中去发现语言规则。

合作学习是新课程所倡导的基本的教学理念,教学实践中要将这一理念转化为各种具体的“细微”的教学活动。就《语言文字应用》的教学而言,尤其要重视课堂讨论。教材中的“课堂活动”这一模块的设计,就是要将学习过程“活动化”,就是要让学生在“想想”“说说”“议议”“写写”的过程中,让学生们在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活动过程之中学习“语言文字应用”的“常识”,提高运用语言文字的实际能力。

除了“课堂讨论”之外,还要在“探究”上工夫。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就是要引导学生从语言现象之中去提出问题;通过搜集资料,分析解决问题;然后从“类”问题研究中去发现语言规则。比如,在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一节《看我“七十二变”――多义词》“小试身手”第三题中涉及到了“歇后语”;在第四课《词语万花筒》第四节《中华文化的智慧之花――熟语》“小试身手”第二题中也涉及到了“校园流传着许多学生创作的歇后语”;从教师“教”的角度来说,可以引导学生去做以下的“探究”:①尽量多地搜集歇后语;②根据一定的标准给歇后语分类;③分析归纳歇后语的形式特征(可参照《语言文字应用》第77页);④搜集使用歇后语的例句,揣摩应用歇后语的基本技巧及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这是“开放性”的“题目”,目的是要引导学生通过小组合作探究去发现、理解歇后语的有关知识。只有这样的“学习”才是生动活泼的,才是有深度的,有“硬度”的。而且,这才是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的。

3.优化“练习”:创设一些有趣味的“练习”或“活动”,让学生在富有创造性的“练习”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形成创造性地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语言文字应用”这门课程的核心目标是要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应用能力。自然,能力的形成离不开“练习”,或许,《语言文字应用》每一节中的“小试身手”就是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之中去运用知识,巩固知识,形成技能,并在高质量的训练中熟能生“巧”。

篇4

一是高度重视。语言文字是包括网络空间在内的各个场域文化传承与发展的重要载体,青少年是重要的网络主体,因此教育部、国家语委高度重视,把学校教育作为加强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的主阵地,从教材、课程设置、课堂教学等方面正本清源,加强规范,以“教”促“学”,以课堂辐射课外,以文化人,提高青少年规范使用语言文字、过健康文明的网络生活的意识和能力。

二是加强顶层设计。《国家中长期语言文字事业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2―2020年)》中将“语言文字规范化建设”作为头条列入“重点工作”,提出要引导网络、手机等新媒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纠正语言文字使用不规范的现象,引导社会语言生活健康发展。目前,国家语委正组织专家会同有关部门研究制订网络用语的分类及推荐用语规范。

三是完善法律法规。2013年以来,国家语委开展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实施办法》研制调研工作,召开了网络监管部门、语言文字专家、网络运营商、教师代表等参加的网络语言文字使用专题研讨会,听取意见建议,为立法做充分准备。

四是开展监测研究。委托北京大学、中国传媒大学、武汉大学等相关高校,开展了网络语言使用发展变化、政府网站语言文字使用情况等专题研究。

五是加强对青少年的引导教育。国家语委与中央电视合举办并将继续举办“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中国诗词大会”,开展了中华经典诵写讲行动、书法名家进校园等活动,引导青少年亲近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高考中提出了“笔试一律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答题”的明确要求。

国家语委将对网络媒体规范使用语言文字,特别是国家机关、学校、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和公共服务行业等重点领域使用网络语言提出明确要求,并与、中央文明办、国家网信办等部门联合出台相关政策文件。

篇5

关键词:PID;抗干扰;模糊自适应;量化因子的优化

引言

水浴温控系统具有不对称、大滞后等特点,常规的PID无法做到在线的实时调整,仿真效果良好但实际应用中具有较大的挑战,很难得到良好的控制效果。随着模糊理论逐渐的成熟,建立模糊库进行实时的模糊推理进而对常规PID进行实时的在线调节,形成模糊PID系统,在保证了原有PID系统较高鲁棒性等优势的同时,调节灵活、实用性强,具有更好的精度和适应性。一般常见的模糊PID系统分成三大类:增益调整型、直接控制量调节型、混合型(传统与模糊结合或增益与直接型结合),文章采用增益调整型的模糊PID系统[1-4],能够更便捷的针对性的解决水浴温控系统的问题。通过OPC通讯接口以上位机为媒介实现与控制器的直接结合可以更好的验证和修改模糊推理和量化因子自适应调节过程。

1 模糊自适应PID控制系统

1.1 PID控制系统

1.2 模糊控制系统

1.2.1 模糊化

针对于水浴温控系统选用不对称的?驻ki的隶属函数,以便在前期能够获得更大的积分动力,加快前期的效率,中后期对?驻ki进行大幅缩减甚至是反向帮助微分同时抑制前期加强造成的更大的超调,这也是后期量化因子优化要考虑的地方。

1.2.2 模糊控制规则库建立

参数自适应模糊PID控制器就是找出在不同时刻PID三个参数与e(k)和?驻e(k)之间的模糊关系,在运行中通过不断检测e(k)和?驻e(k),根据模糊控制原理来对三个参数进行实时修改,以满足不同e(k)和?驻e(k)对控制参数的不同要求,而使被控对象有良好的动、静态性能[5]。

(1)当偏差e(k)较大时,为了加快系统的响应速度,应取较大的kp值,同时为了避免由开始时偏差e(k)的瞬时变大可能出现的微分过饱和而使控制作用超出许可的范围,应取较小的kd;同时针对于水浴温控系统为了使系统响应更快,刻意产生积分饱和,积分作用较大。

(2)当e(k)和?驻e(k)处于中等大小时,为使系统响应具有较小的超调,kp值相对前期的较大出现减弱趋势,ki的取值为防止超调从最初的饱和回到初始给定或者更小,这种情况kd取值对系统响应的影响较大,取值要大小适中,保证响应速度。

(3)当e(k)较小即接近于设定值时,为使系统有良好的稳态性能相对于中等误差时应增加kp的取值,本应该也相应增加ki值但为防止前期饱和造成的动力过足只稍微回调ki值,同时为避免系统在设定值附近出现振荡,并考虑系统的抗干扰性能,一般是当?驻e(k)较小时, kd可取大一些;当?驻e(k)较大时, kd应取小一些。

(4)偏差变化量?驻e(k)的大小表明偏差变化速率,?驻e(k)值越大,kp的取值越小,ki取值越大[6]。

考虑到被控对象的迟滞性以及在通过实验的总结对规则进行修改,最终形成控制规则表(表1、表2、表3):

1.3 量化、比例因子确定及优化

2 实验结果与分析改进

根据PID参数的整定方法Ziegler-Nichols[8]的方法整定出的结果和多次实验的调整选择较为理想的kp、ki、kd参数作为常规调节的参数,并且也作为自调节的基础参数进行对比实验,参数

加入模糊在同等初始条件和阶跃下的效果图如图6所示。

结果分析:图5和图6的输出量波动均在0.3左右可以加入死区限制,控制时间图5不完全微分PID在23分钟进入基本稳定,33分钟完全稳定,改为图6的不完全微分模糊自适应PID后改善到6-7分钟完全稳定,同时满足对低频干扰的不敏感性。结果证明了增加参数自适应的模糊不完全微分PID控制器比之传统的PID具有更好的抗干扰能力,面对时滞不对称系统建立的模糊规则具有更好的专家性、适用性。

3 结束语

水浴温控系统特性复杂有别于一般的无滞后对称系统。需要更加有针对性的控制系统,文章将模糊控制和PID控制两者结合起来,取长补短,既具有模糊控制的灵活性和适应性强的优点,又具有 PID控制精度高的特点,同时借鉴专家经验、系统特性,以及不完全微分等成功算法完善完成模糊规则库的建立优化,通过在线自调整控制参数,有效地处理控制系统的时滞、不对称与不确定性,提高系统的控制性能,并使其具有较好的鲁棒性能。现阶段对象单一,需要更多的实验应用建立起对规则库的自调节功能,以便更好的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沈国江.典型大时变时滞系统的鲁棒fuzzy-PID控制及应用[J].控制理论与应用,2002(06):892-896.

[2]刘,韩璞.灰色预测模糊PID控制在汽温控制系统中的应用[J].系统仿真学报,2004(8).

[3]张弘.大滞后系统控制中专家-模糊PID方法的应用[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9(28):244-245.

[4]Song Ji-jiang,Niu Yi-xia.Temperature controller of heating furnace of crude oil based on fuzzy control and expert system [A].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Test Automation and Instrumentation[C].2006:697-702.

[5]武新伟,狄全熙.模糊自适应PID控制器在液压伺服系统的应用[J].机械制造与自动化,2007:107-108,112.

[6]Murat Akgul,Omer Morgul.Fuzzy Controller Design for Parametric Contrllers [J].Proceedings of the 12 th IEEE,1997:12,67-72.

篇6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和多媒体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教育已成为终身学习特别是远程成人学习的一种有效形式,其主要特点是突破教育过程的时空限制,实现网络教育资源的共享。因此,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整合与利用是保障网络教育质量的重要因素。从2001年开始,北京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北京电大)的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中央电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和开放教育试点”精神的指导下,在教学模式改革的实践中,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以电大网络设施为基础,整合利用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发挥北京电大网络教学的优势,通过网上交互式教学,为学生提供有力的学习支持服务。整合利用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对于电视大学系统来说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教育专家指出,国家建设的远程教育系统———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其系统内部资源的共享应是一个典范。中国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统筹规划、分级办学、分级管理”的体制,决定了广播电视大学系统特有的资源共享机制。2000年以后中央电大与TCL公司合作建设远程教育资源,成立了“电大在线”公司,公司推出的平台和资源开始实行“有偿”资源共享。[1]对于学习者来说,真正有效的学习资源是必须经过精心设计的,能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需要的教育资源。网络教育资源是学生尤其是自主学习的学生获取知识和提高能力的重要源泉,所以网络资源的设计非常关键,而不应是传统课程的电子版本。[2]在“电大在线”平台上,中央电大为汉语言文学专业设计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

为了便于教学和学生学习,中央电大制作了计算机IP课件,网络直播课堂,并在网上定期教学大纲、教学重点和难点解析、形式多样的练习题和期末复习指导。通过中央电大的在线平台,学生还可以陆续看到一些配套的动态教学信息。北京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在专业建设中,充分利用中央电大提供的网络教育资源,同时自身也精心设计和建设多种网络教学资源,并与中央电大的资源加以整合应用。针对北京学生的实际情况,各门课程的责任教师制作了解析重点难点的网页,又针对学生作业中出现的问题,在网上作业讲评和例题解析。同时,还把责任教师开展教学实践环节改革的录像片,制作成IP课件挂在网上。这样,就使不同地区、不同分校的学生共享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教学资源。2008年以来的专业建设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先后建设了四门网络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著选讲”、“北京文化专题讲座”、“美学专题”和“信息检索”,为学生学习这些课程提供了丰富的网上资源。为适应电大远程开放教育的网络教学特点,方便学生学习和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还对三门补修课程“汉语基础”、“中国文学基础”、“外国文学基础”进行了流媒体课件和网络化考试的题库建设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不仅整合了电大系统的网络教育资源并加以有效利用,而且鼓励学生通过网络去获取更多的教育资源。比尔•盖茨说:“信息高速公路将无数教师和作者的最好劳动聚集起来,让所有的人来分享。教师将能够利用这些资料作教学课题,学生们将有机会相互探讨这些资料。

这一途径有助于及时把亲自受到最佳教育的机会传到甚至是不能有幸进入最好学校或没有得到最好家庭支持的学生那里。”[3]当代网络媒体技术的发展,为利用Internet(因特网)和Intranet(局域网)等网络媒体进行教育提供了技术支持,网上图书馆以及大量的网上学校、个人网页、专题网站、电子杂志等个性化教育资源,为学生学习汉语言文学专业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网络的巨大信息包容量所提供的各门课程的学习资源远远大于任何教师、任何教材乃至任何一座图书馆所能提供的信息量。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精心设计整合的网络教育资源,使学生获得了丰富充实的学习资源,使他们的学习不受地域、时间等的限制,在空间上,使在授课教师面前学习的学生与距离教师百里之外的学生没有本质的区别;在时间上,学生随时都可以进行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网络使用上的极大自由度,也使学生不受文化水准、专业知识、年龄大小的限制。汉语言文学专业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了网上多媒体信息传递和多媒体信息资源共享。

二、教师是网络教学资源整合利用中的主要力量

面对网络媒体的迅速发展,教师传统的知识权威已无法与庞大的网络系统、强劲的网络功能相抗衡。网络媒体打破了教师对知识信息的垄断,原有的“学科知识+教育学知识”的传统模式已经过时,教师正面临与网络媒体分享权威的境地,教师的“专业权威”和“感召权威”面临着网络权威的挑战。在今天,网络教育中的教学者———教师,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老师,而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辅导者,学生成为教育过程的主导者。因此,从现代教育的观点来看,教师是网络教学资源建设整合中的主要力量和网络学习中学生的协作学习伙伴,所以也是一种重要的网络教育资源。北京电大要求重视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要求教师转变教育观念,从以教师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为中心,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兼职教师们积极地应对网络权威的挑战,主动地参与网络教学,尽快适应网络教学要求,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素养和实践能力,提高网络环境下的职业和技术素质。北京电大和分校的任课教师,不仅加强了网络知识和以计算机网络化教育环境下进行多媒体网络教学的基本知识技能,利用计算机多媒体进行教学设计的知识技能等,还通过观念适应、知识适应、技术适应乃至文化适应,全方位地加强自身适应“网络生存环境”的能力,成为网络教育中真正的行为主体,在网络教育资源的设计、建设和整合中发挥了生力军的作用。

建构主义理论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生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和工具,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网络媒体不再是帮助教师传授知识的手段、方法,而是用来创设情境、作为学生主动学习、协作探索的认知工具。汉语言文学专业在网络教学中,充分体现出教师的主导作用,同时也突出网络教学媒体的辅助功能。随着信息技术、网络技术、通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越来越深入,多媒体计算机和多媒体网络教学已被作为一种认知工具、学习资源来使用,教师对网络教学媒体给以了足够的重视。在专业建设中,汉语言文学专业发挥北京电大系统优势,推动教育教学改革和网络教育的发展,通过专业大教研组、课程教研组的活动,加强电大系统汉语言文学专业和课程教师的相互沟通与协作。这样,一方面为汉语言文学专业教师不断提高网上教学能力搭建更好的专业与课程平台;另一方面,专业大教研组、课程教研组的教师队伍,为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资源建设提供了电大系统内专兼职教师的集体合力,一些分校教师为汉语言文学专业建设中的网络资源建设做出了很有成效的工作。汉语言文学专业整合利用网络教育资源进行教学,实现了教师与学生教与学信息交流的双向化。将多媒体技术引入学习过程,由于多媒体技术的人机交互特性,学生利用计算机的键盘和鼠标,可方便地选择学习内容和探索路径。这样就可以很方便地实现艺术欣赏学习过程中的信息反馈与交流。这种交流包括教师与学生、教师与教师、学生与学生、教师与计算机、学生与计算机等多向交流。汉语言文学专业责任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随时调整学习过程,而学生也随时向教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教师能够真正做到因材施教,使所有学生都能取得满意的学习效果。

三、调动学生参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与利用

在网络时代学生的视野中,他们不仅可以从学校教师处接受到书本知识,而且还可以从网络上接受到新的知识。由于信息网络技术不仅具有极强的存储功能,而且具有快捷准确的查询功能,在知识爆炸的今天,对于学生来说,最重要的已不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获取、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北京电大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学旨在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把信息技术有机地融入到学科学习中,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手段积极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变接受式学习为体验式、探究式、协作式学习,使学生在各门课程的学习中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手段,参与到教学实践活动和网络教育资源的建设和整合利用中,培养学生的信息能力。因特网(Internet)拥有世界上最大、最丰富的信息资源,万维网(Web)是借助因特网这个网络媒体构建的一种信息服务的方式,它使相互分割的文本转化为一个超链接的信息网络,变成一个覆盖全球的巨大的虚拟信息资源库即超文本(Hypertex)t。“超文本”被麻省理工大学媒体实验室尼葛洛•庞帝教授叫做“没有页码的书”和“随心所欲多媒体”。[4]

超文本的特征是学习的非线性和多结局。阅读学习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需要,根据自己意愿进行探源或者应用的联想探索。因此,即使学习同一文本,由于每个人的能力和水平的不同,他们所获得的信息即探索的结果也可能不尽相同。超文本对于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习和参与网络教育资源的整合都具有极大的促进作用。尼葛洛•庞帝教授说:“你可以把超媒体想象成一系列可随读者的行动而延伸或缩减的收放自如的信息。各种观念都可以被打开,从多种不同的层面予以详尽分析。”[5]因而这种非线性学习特别适合于学生在汉语言文学专业学习中对艺术作品进行“自主发现、自主探索”,为学生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的培育创造条件。在对艺术作品探索过程中,学生不是机械地记忆信息,而是根据某项“任务”,学习如何自行获取信息和到哪里去采集信息,如何对所获取的信息进行分析、综合、评价、筛选和加工,如何根据自身需要充分利用信息,这样可以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建构主义学者维果斯基认为:知识不能直接灌输,应由学生发挥自己的认知能力自行建构。

学习及发展是一个社会化及协作的活动,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教师鼓励学生协作式学习,把教师的角色定位在学习的促进者,以学生的学习活动取代教学活动;教师设计适当的学习环境,在教学过程中利用学生对艺术知识的兴趣,在已有的学习基础上,丰富他们的艺术经验,使他们在认知的阶段上,有所超越和突破,以提升他们的认知水平。协作式教学策略,要求为多个学习者提供对同一问题用多种不同观点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的机会,以便集思广益。这不仅对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大有裨益,而且对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因而,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协作学习正日益受到国际上愈来愈多教育工作者的研究与关注。目前在基于Internet的教育网络中,常用的协作式教学策略有竞争、协同、伙伴和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可以说,协作式是最能体现网络特性,也最有利于21世纪新型人材培养的一种教学策略之一。在北京电大各分校的汉语言文学教学班上,汉语言文学专业一些课程的责任教师采用协作式教学策略,组织了围绕各门课程的有关专题展开的讨论课。教师要求学生们利用因特网去搜集信息,在不同的层面进行观察比较和分析综合。同学们通过在“没有页码的书”中的遨游,各自获取了丰富的信息,制作了图文并茂的PPT向同学们展示自己的探究成果,因此,学生的讨论发言各具特色并收获颇丰。总之,通过这种基于网络的协作式学习,学生们对于各门课程的基本特点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且大大拓展了知识面,信息能力和认知水平都得到了提高,培养了发散思维和创新思维,同时,也丰富补充了汉语言文学专业的网络教育资源。

四、对美国远程教育网络教育资源运用的借鉴

美国是世界上网络教育资源最为丰富的国家之一,美国政府、高校和民间组织都为网络资源的建设和使用投入了大量的资金和研究力量。政府组织建设的网络资源多为国家级的大型资源信息中心,其中有代表性的有:ERIC,即美国教育资源信息中心;FREE,即联邦优质教育资源。这些信息中心为全美教师和学生的网络学习提供了丰富的网络教育资源。[6]笔者在2006年秋赴美国考察远程教育的过程中,了解了史蒂文森理工学院、康涅狄格州州立大学、康涅狄格州网络学院等高校和远程教育机构开展现代远程网络教育的一些情况,也找到差距和不足,学到了可在汉语言文学专业中借鉴的经验。史蒂文森理工学院的远程教育可以说是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育。史蒂文森理工学院现在的网络教育完全没有面授,就是两种方式:实时和网上存留。授课是通过网络实时进行的,类似我们的双向视频,另一端的学生如果没听懂或有疑问,可以打个表情表示,教师会停下来进一步解答。网上存留的是六个模块,包括教师对学生的学习要求、每周的讲义、作业、联络工具、学生的成绩和学生对课程的评价。

篇7

给孩子语言的“时空”,让孩子做语言的“使者” ——浅谈英语语言教学中的文化资源的运用翻开近年小学英语课本,细心的读者会发现大量的情景对话和介绍英美国家的课文取代了往日枯燥的句型和单一的汉字译文,在教师的教参中也越来越多的附有许多文化现象的解释,这无疑在学生和教师共同的教学过程中注入了更多语言之外的文化知识,拓宽了彼此的视野,尤其使学生强烈地感受到了两种文化的差异。  文化,从广义上说是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历史财富和精神财富,而狭义上是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相应的制度,组织机构。从这个意义上语言与文化几乎密不可分:语言在语音的物质外壳下,在词汇的建筑堆砌中,在语法的结构规律包围的同时更鲜明地反映了该社会的一切文化现象,它是社会文化的产物,人们用其表达、传承民族悠久的文化和历史,因而语言是文化真正的载体和结晶,语言的存在是为文化服务的。  “不了解语言中的社会文化,谁也无法真正掌握语言”。英语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准确流畅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与人进行交流,然而仅仅靠掌握语言的“物质”外壳——纯正的发音,大量的词汇和准确无误的语法知识,而不对其文化和习俗做深入的了解就往往会令人啼笑皆非,产生许多误解。因而语言教学不能仅仅拘泥于学生听说读写的训练,而应在教学的一开始就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尤其在英语语言的初级阶段,让语言和文化“齐步走,两手抓”,使学生清楚地明白他们即将面对的语言来自哪里,哪些人在使用他们,使用这些语言的人又和我们有什么不同。带者这些问题到课堂当中去开发、生成、利用教学中的文化资源,给他们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形成对文化特有洞察力,做语言真正的主人,做最自信的交流。

 在英语的习得过程中,英语文化无处不在,教师应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文化意识,教学生大量地接触英语国家文化,尽管这很不容易,但对于英语教育工作者而言是不可或缺的,充分开发身边的文化因素,通过多种形式自然生成文化,并巧妙地运用文化资源。

一 以教材为依托,开发多种文化资源 1 “无声”的教材  “无声”却又丰富多彩的教科书是学生接触英语的最基本的“来源”,课本里那些精心设计的系统知识循序渐进地向学生传递着讯息,他们从这里迈出了学习英语的第一步,并被教材中的每个部分都深深地吸引着去读,去写,去和同学交流。教材的作用到此就为止了吗?不,其中蕴涵着的大量的背景资料还有待于我们去留意和发现,更多的文化背景需要挖掘,更多的社会价值需要补充。(一)寻找与英语国家相关的资料,为学生提供较为清晰的国家概况,地理气候,国家象征,社会概貌等。(二)针对学生从未有过的生活体验,尽可能地提供直观的图片资料,实物样品,用以辅助教学,加深印象。  (三)抓住文化的主干资源:如社会约定俗成的习语,英语国家人们的生活习惯以及风俗节日等。举例来说,在学习不同国家的名称时,学生会仅仅满足于“美国”这个词怎么说吗?在这个日益缩小的地球村里国与国之间早已打破了由于地理位置而产生的距离,那么就让我们一起来“重新”认识一下美国:找一下地球仪中美国的位置,画一面美国国旗,勾勒一幅美国国土轮廓,下载一些风景名胜,准备一次国家节日的小讲座,抄写几条简单易懂的成语,一个“鲜活”的美国就在孩子们的心里扎下了根……   语言的社会价值还体现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同样一个表达的语句由于使用国家的文化背景不同而包含了不同的内涵,如果学生能及时地从课堂中汲取经验,分析不同的语境就将更有助于他们正确地表达自己的观点。于是当询问他人情况时就不会出现随意问女士的年龄的情况,当他人称赞自己时也会很自然地说“Thank  you “(谢谢你),而不是 “ where ,where “(哪里,哪里) 2 良好的环境  充满英语学习气息的学习氛围将极大地提升英语的使用价值,学生看到的是用英文书写的当日课表,天气预报和小伙伴制作的精美墙报;听到的是英文歌曲,新闻广播及同学间的日常交流;阅读到的是充满童趣的英文刊物。在鲜明的环境烘托下文化得以体现,当我们要求孩子用英语国家人们即定的方式去处理日常事物时又何尝不是一种传播文化的体现呢? 3 学生的求知欲望  不要忽视学生发现文化资源的能力,身为特定社会的一员,学生自身的生活体验是一笔财富,每当新知识开始灌输时他们总会有意或无意地将自己国家的情况与英语国家做比较,在强烈的学习欲望的驱动下,他们带着自己的不同的需求去搜集资料,并将其归纳分析和整理,最后让学生用自己的不同发现来告诉其他人自己发现的那一段特殊的文化背景,尽管在开发的方式上显得有些间接(indirectly  ) , 但同样起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 以培养对文化的洞察力为目的,生成多元文化  文化生成并逐渐渗透到语言习得的过程中,其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对异族文化的一种洞察力。但与较高级的英语学习过程想比较,在英语学习的初级阶段,这种洞察力又仅仅是一种“感性”的能力,一般表现为三种不同的层次,因而也就有三种不同的生成方式  (一) 交际中生成  :小学阶段六年级的学生具备了初步的语言交流能力,从问候、购物、聚会、问路、人物介绍等各方面的表达中熟悉了英语国家的生活常识,这其中不仅仅掌握了语言的听说读写的基本技巧,更随着语言知识的丰富了解到一些因文化差异而产生的语言差异,如电话用语等。潜意识里学生生成了对这些文化现象的正确使用的方法 (二)  角色转换中生成:汉语里有“身临其境”这样一则成语,是说将自己放置于特定的环境下能感受到特有的氛围,它同样适用于英语学习,培养学生逐渐将自己置身于英语国家人的角色中,用他们看待事物的眼光去看待问题,结合一定的社会背景和文化背景进而更好地认识这些国家的风俗和习惯 (三)  思维转变中生成:形成对文化的洞察力的较高层次表现为结束了“用中文思维”的二度转换,而直接用英语去考虑英语,这需要学生对英语语言知识有较熟练的把握,同时拥有一些与说本国语言的人的语言交流经验。进而在不断的思维训练中纠正自己对某一文化的理解,使语言的使用直接建立在对文化熟知的基础上。 三 以“三适 ”为准则,利用文化资源  综上所述:英语教学中的语言与文化二者的结合将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和熟悉英语国家的文化,加深对对语言本身的理解与掌握,但同时也要注意文化知识的教学不可喧宾夺主,将文化一味地加入语言教学中,影响语言教学。应遵循“适时,适量,适度”的原则,文化教学应始于外语教学的基础阶段,与语言教学同步进行,并根据每个阶段的教学目标有选择地传授或要求学生针对主题搜集整理相关资料,使文化资源的利用与语言教学相辅相成,相互促进! 

    

篇8

关键词:应急物资;运输问题;最小费用流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ki.1672-3198.2016.16.042

1 引言

应急物资就是预防、应对灾害过程中为保证各个环节的顺利进行而储存应急资源。应对灾害需要有充足的应急物资,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将物资运输到灾害发生地,以最大程度减少人民生命财产损失。如何制定调运方案,将物资运往指定地点,而且实现运输成本的最小化和运输时间的最短,即为运输问题。与一般线性规划问题不同,它的约束方程组的系数矩阵具有特殊的结构,这就需要采用不同的甚至更为简便的求解方法来解决这种在实际工作中经常遇到的问题。

1.1 应急物资运输问题

从应急救援角度来看早在1984年Kembell Cook对索马里旱灾的救援行动就考虑了应急物流的问题。随后,研究学者对应急物流问题提出了不同的线性规划模型来研究这一问题,Knott Rathi等人将大规模应急物流描述为具有时间窗限制的多物品、多模式网络流问题,并给出了求解方法。Haghani和Oh把大规模灾害的救援物资运输问题作为多物资多模式网络流模型推导出单目标函数,它以时空网络概念为基础,在模型中时变的物资需求和运输网络中的载运工具的位移由路径、运输、供需执行三种类型连接起来,简化了多物资多模式多需求导致的复杂网络流问题。应急物流活动中,物资配送的关键是出救点到需求点之间的物流网络中选择最优路径,从而使应急物流活动的耗时最短,成本最低。“应急物流”这一概念是由欧忠文在国内首先提出的,他给出了应急物流的定义,即“以提供突发性自然灾害、突发性公共卫生事件等突发性事件所需应急物资为目的,以追求时间效益最大化和灾害损失最小化为目标的特种物流活动”。孟参探讨了应急物资的库存控制及运输配送。谢征等人提出求解各种最小费用流问题的算法。如果最小费用流问题中给定的流值为最大流,则为最小费用最大流问题。寇玮华、董雪、吕林剑等人利用最小费用流算法,解决了交通运输网络中两个结点之间有流量约束的最小费用最大流分配问题。

1.2 最小费用流的引入

一般情况下,运输问题可利用以下几种方法解决:表上作业法、最短线路法和智能搜索算法等。这些研究方法,都能解决运输网络的设计问题,但也都各有优缺点。本文试图利用网络流中的最小费用流问题的方法,来解决应急物资网络运输的问题。

(1)表上作业法。当已知某些物资从出发地运往不同目的地单位物资的运输费用时,常采用表上作业法,求出使运输费用最省、时间最短的物资合理调配方案。

然而有时会出现迭代次数较多,工作量繁琐的情况。

(2)最短路线法。当已知某物资从出发地运往目的地,可有多条运输路线供选择,这时,可构造费用网络图,用求最短路线的方法,选择最优的运输方案,使运输时间最短、费用最省。对于这类运输问题,只需画出各种运输路线的线路图及图上每一条边(或弧)上的距离或费用(也可以用邻接矩阵表示),然后用狄克斯特拉的标号法或邻接矩阵法求最优运输路线。

基于此,本文在应急物资运输网络问题中试图寻找一种更加简便有效的方法来进行求解,因此引入了最小费用流的方法。众所周知,在一个网络中每段路径都有“容量”和“费用”两个限制的条件下,此类问题的研究试图寻找出:流量从A到B(A指出救点,B指需求点,出救点可以是多个地点),如何选择路径、分配经过路径的流量,可以在流量一定的前提下,达到所用的费用最小的要求。如n辆卡车要运送物品,从A地到B地。由于每条路段都有不同的路费要缴纳,每条路能容纳的车的数量有限制,最小费用流问题指如何分配卡车的出发路径可以达到费用最低,物品又能全部送到。

因此,本文基于最小费用流的方法,设计使用与供应链网络运输问题的最小费用流算法,用以处理供应急物资运输网络模型,并利用具体例子来验证该算法的有效性。

2 应急网络运输问题描述

应急运输网络一般有三级组成,即出救点、中转中心和需求点。因此,中转中心选址问题可描述为对于i个出救点经过j个的中转中心,为k个需求点配送物品,使得在所选路线及路线的流量在满足配送需求的前提下,使得总费用最低,其运输网络结构如图1所示。

在应急网络运输问题中,出救点的个数和需求点的数量和位置以及需求量是固定的,物流中转中心的地点也是固定的但流经各中转中心的流量不定,因此,该运输问题的目标是在需求节点需求量得到满足的前提下使得总费用最小。

为了方便说明问题并且提高本文算法的通用性,对运输问题进行如下假设:

(1)从出救点到中转中心、从中转中心到需求点之间的运输距离是已知的;

(2)各个需求点的需求量已知或可预测;

(3)物流经过中转节点的相关成本已知;

(4)只考虑一种物资的运输,运输费用只和运输量和距离有关且已知;

(5)一个中转中心可由多个出救点配送物资,一个需求点的需求也可由多个中转中心提供。

(6)各线路的容量已知。

基于上述的假设条件,接下来进行模型涉及的参数和变量进行定义:

i表示出救点,I为出救点的集合,则i∈I。

j表示中转中心,J为中转中心的集合,则j∈J。

k表示需求点,K为需求点的集合,则k∈K。

dij表示从出救点i向中转中心j的运输距离(单位:km)。

djk表示从中转中心j向需求点k的运输距离(单位:km)。

Qij表示从出救点i向中转中心j的实际运输量(单位:t)。

Qjk表示从中转中心j向需求点k的实际运输量(单位:t)。

cij表示从出救点i向中转中心j的最大运输量(单位:t)。

cjk表示从中转中心j向需求点k的最大运输量(单位:t)

Pij表示从出救点i向中转中心j的单位运输费率(单位:Yuan/(t・km))。

Pjk表示从中转中心j向需求点k的单位运输费率(单位:Yuan/(t・km))。

pj表示中转中心j的库存费用。

Mj为第j个中转中心的最大容量(单位:t)。

Dk为第k个需求点的需求总量(单位:t)。

Ai为出救点i的供应能力(单位:t)。

3 算法设计

运输问题的目的是要求一个目标函数F,使得总费用W(F)达到最小,本文算法的模型如下:

约束条件(1)为救援物资供应能力限制;

约束条件(2)是中转中心的物资进出量平衡约束,即运往中转中心j的物资总量,等于从中转中心j运出的物资总量。

约束条件(3)为中转中心的容量限制,即从出救点运往中转中心j的运输总量必须小于中转中心j的最大容量。

约束条件(4)为满足需求约束,即从所有选中的中转中心向需求点k的运输总量必须满足需求点k的需求。

约束条件(5)和(6)为各线路的容量限制。

另外,本模型涉及的所有参量均为非负参量。

利用最小费用流算法处理该模型,在算法求解过程中,保持总流量保持不变(即出救节点发出的物流不变),并逐步向最优性条件过渡,直到满足最优性条件,算法步骤如下:

(1)初始化,根据实际情况构建运输网络图(将各中转节点当成一条有容量限制的弧),并确定各供应节点的产量,各中转中心的容量及各需求节点的需求量,并确定各路线的距离及单位运费率;

(2)在初始网络中,找到一条满足条件的可行流;

(3)若在网络中存在可调整的负代价圈,则转入(4),若不存在则转入(5);

(4)增量构造新流(保持总流量不变),转至(3);

(5)将当前流保存为最小费用流,输出。

为使得算法更为迅捷,在第(4)步构造新流过程中,取增量θ=min{容量-正向弧流量;逆向弧流量}。

4 算例分析

图3为一个简易的公路网络,为简便起见,下例只有一个出救节点S和一个需求节点T,并有两个中转节点(中转点1和中转点2,且1可以向2输送物资),且将各路线的距离转化为单位物流费用表示。每条弧上的数据从左至右分别为单位物流费用、当前流量、容量。出救节点需要将8吨的物资经过两个中转节点送到需求节点。

构建应急物资运输网络时将中转节点当成一条有流量限制的弧,该弧费用为该中转节点的库存费用,给各节点编号,并给出一个初始可行流:

该初始可行流的运输总费用W(F)=20+9+4+3+5+18+15=74,寻找到的第一个可调整负代价圈是圈①④②,对该圈增加一个增量θ=2,得到新流如图5。

该调整后的图的运输总费用W(F)=12+15+3+5+18+15=68,寻找到的第二个可调整负代价圈是圈③⑤⑥,对该圈增加一个增增量θ=2,得到新流如图6。

该调整后的图的运输总费用W(F)=12+15+3+5+4+21+6=66,此时图中不存在可调整的负代价圈,调整结束,得到最小费用流。相比与初始可行流, 费用由74减少到了68,调整结果较好。

5 结论

应急物资运输问题的核心是运输成本最小化,即寻找最佳的运输方案使得总费用最低,不同的线路流量设计将导致不同的费用,这个过程可以抽象为一个有流量限制的最小费用流问题。本文首先将应急物资运输网络问题模型化,使其成为一个总量一定的最小费用流问题;其次,对已有的最小费用流算法进行相应调整,使其适用于应急物资运输网络问题;最后,利用具体算例,进行实例分析。利用最小费用流算法解决应急物资运输网络问题,能够减少运输成本,提高社会效益。本文考虑的情况较为简单,后继研究可以对应急物资运输网络问题的各项费用进行更精细的划分,使得算法更符合实际情况。

参考文献

[1]KemballCook,Stephenson R.LessoninlogisticsfromSomalia[J].Disaster,1984,(8):57-66.

[2]RathiA.K.,ChurchR.L.,SolankiR.S..Allocating resources to support a multicommodity flow With time windows[J].Logisties and Trans Portation Review,1992,28(2):167-188.

[3]HaghaniA.,OhS.-C.Formulation and solution of a multicommodity,multimodal network Flow model for disaster relief operations[J].Transportation Research Part A,1996,30(3):231-250.

[4]欧忠文,王会云,姜大立等.应急物流[J].重庆大学学报,2004,27(3):164-166.

[5]孟参等.应急物流系统运作流程分析及其管理[J].物流技术,2006,(9):15-17.

篇9

【关键词】加料机;温度控制;水分;标偏

我厂在用加料机是秦皇岛烟草机械有限责任公司生产的SZ14C型加料机。该加料机加水系统由蒸汽管路和水管路构成,水、汽共用一个喷嘴,加水功能靠蒸汽引射、雾化软化水(纯净水)来实现,同时该蒸汽还起到加水预热、筒体内物料温度的补偿调整功能。我们在现场调研时,时常发现因物料水分温度波动,导致物料水分标偏较高,出现不合格产品的现象。根据我厂制丝设备现状,要想采用更换整台加料设备的方式存在困难。为此,我们开展了“研制加料机自动温控加水装置”的研究与推广。

1、试验目的意义

本项目主要是解决实际生产过程中出现的水分、温度标偏较大的问题的加料机自动温控加水装置研制。本装置实现水、汽分离,杜绝生产用水、水蒸汽之间因各自所需压力变化调节而造成的相互干扰;水路加设自动温控装置,对生产用水进行预加热处理,利用温度变送器根据加料机筒内生产物料所需工艺温度不同而对水箱内生产用水设置相应的水温控制指标,使水箱瞬时供给加料机筒内的生产用水水温与筒内瞬时温度保持一致,从而消除了因加料机筒内体积小,易受供水水温变化而导致筒内温度波动、控制精度不高,甚至不易控制的缺憾。加水、温控过程通过程序编写,全部实现网络自动控制,一键触发、自动完成,杜绝人工干预,降低现场操作人员操作难度、减轻工作量,提高了产品同质化生产的加工精度。

2、试验材料与方法

2.1试验地点

青州卷烟厂制丝车间梗加料机

2.2试验材料

中间继电器、高性能馈电器、温度变送器、液位开关、水泵、不锈钢箱体、两位两通电磁阀、ET200S 151-3 PN、指示灯等。

2.3试验设计

整套装置分为自动恒温水预处理单元、恒温水施加单元、控制单元3部分。

2.3.1自动恒温水预处理单元

我们知道,自动恒温水预处理系统包括保温水箱箱体、进水管路、出水管路、蒸汽加热管路、排水管路。水箱箱体内设置液位控制器[2]5、温度变送器7、蒸汽喷射器6,水箱进水管路上设置两位两通电磁阀10,水箱出水管路设置水过滤器4、水泵11,蒸汽加热管路设置球墨铸铁减压阀1、气动球阀2,排水管路设置球阀3。

生产开始,启动烟丝加料工艺段设备,加料机自带预热系统对筒体进行加热(预热20分钟),自动温控加水系统同时启动,进水管路上的两位两通电磁阀10打开对水箱供水。水箱内置液位控制开关5(上下两个,控制高、低水位)控制水箱水位。当水位到达高水位时,两位两通电磁阀10自动关闭,切断供水管路,停止供水。当水位达到低水位以上时,蒸汽管路气动球阀2打开,通过蒸汽喷射器6对水进行加热。水箱内安装温度变送器7控制水箱内水温,水箱内水温预先根据加料机内生产物料所需工艺温度设定,当达到预设温度时,蒸汽管路气动球阀2关闭,停止加热。

2.3.2恒温水施加单元

当加料机筒温达到物料所需工艺温度时,前端设备对加料机进行供料。加料机前配备电子皮带秤和水分仪,当电子皮带秤检测到物料信号时,控制程序发出指令启动自动温控水箱出水水泵11向加料机内物料加水,加水量的多少由加料机前水分仪采集数据上传PLC,PLC根据来料水分对比工艺所需水分进行计算,得出加料机筒内物料瞬时所需水分,并发出指令给加料机定位器自动调节气动薄膜阀开度,实现加水量的精确供给。水泵输出的多余的温水通过节流阀8、溢流阀[3]9流回温控水箱循环使用,也保证水压力恒定。

2.3.3控制单元

控制单元由ET200S子站、控制程序、intouch操作画面组成。可根据不同物料所需工艺温度和加水量的不同,通过控制程序实现生产控制中心微机画面一键选择、自动转换功能。

3、试验结果与分析

3.1操作稳定性、便捷性分析

改造完成后,我们对该装置进行了操作稳定性、便捷性跟踪回访,了解到的情况是操作简便,中控室微机画面一键操作、自动控制;实现了水、汽分离,避免了水、汽之间的相互干扰;装置具有自动温控特性,可以自由设定温控范围以适应不同牌号的工艺要求;杜绝了人工干预、减少劳动强度。

3.2加水效果

为了验证装置的效果,我们统计了2014年3月到11月的出口水分标偏数据,通过对比结果显示:8-11月出口水分标偏分别为0.143%、0.138%、0.126%、0.121%,均小于0.15%。

4、结论

本装置实现水、汽分离,单独控制,杜绝了蒸汽和水因各自所需压力的调整而产生相互干扰,影响产品的水分控制精度,提高了产品质量。装置可根据不同物料所需工艺温度和加水量的不同,通过控制程序修改实现生产控制中心微机画面一键选择、自动转换功能。还可以满足单机台运行需要,具备手动/自动控制转换功能,也方便日常维修和调试工作。向加料机筒内喷射的生产用水的水温可根据在产物料所需工艺温度而设定的,从而确保了加料机筒内温度的恒定,实现了物料温度精确控制。另外自动温控水箱箱体采用保温设计,箱体内生产用水水温不受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既保证水温恒定又节能。装置具有溢流回水装置,保证了水压恒定。

本项目极具推广价值,加香加料类设备、增温增湿类设备全部能够得到推广和应用,适应性强,推广前景十分巨大。研制加料机自动温控加水装置,降低出口水份标偏。

参考文献

[1]王玉琦,熊葵容.可编程序控制器在温度控制中的应用[J].传感器世界,1998(04):34-36.

[2]朱鹰屏,王耀南,黄芷定.基于模糊PID原理的液位控制器的设计[J].自动化与仪表,2004,19(5):48-50.

[3]夏立超,张文康.水液压溢流阀的设计及研究[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21期.

篇10

关键词 电子白板;高中语文;电子教学系统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4)15-0084-02

电子白板是交互式电子自板的简称,也叫做数码互动白板,也被很直观地称为电子黑板。电子白板是在传统黑板上的延伸,既包括传统的黑板,又有计算机、投影仪等多种设备,这几种设备集合在一起,共同构成了高科技的电子教学系统。其中以电子白板为主要设备,把信息技术应用在其中,共同实现教学。在科技发达的今天,电子白板系统已经成为全球中小学校教育信息化装备的主流模式,它的便捷是最受广大教育工作者欢迎的一个特点,受到师生的青睐。

1 电子白板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优势

语文课程标准中指出: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必须使用现代化科技手段,才能实现跨学科学习,实现不同学科资源的相互交叉、渗透和整合,才能提高课堂效率。新一轮课程改革,加快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的步伐,实现了课堂教学信息和现代多媒体技术的有效整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最大限度地挖掘了课堂教学的内在潜力。实践证明,新课改要想抢占课堂教学改革的制高点,那么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就必须灵活使用电子白板,只有这样,才能加快新课程改革的步伐。

传统的教学工具以黑板为主,这就限制了教师在黑板上展示的内容,教师在黑板上只能展示简单的内容。教师如果想展示更丰富的内容,就会耗费大量的时间。由于黑板的限制,教师展示的内容非常死板,不能形象化。电子白板参与教学的使用,对这些问题可以迎刃而解,利用电子笔在电子白板上可以随意书写、标注,任意擦除,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利用电子白板丰富的教学资源,突出重点、难点,创设情境教学。音频、视频的介入,可以使教学更加形象、生动,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并充分激发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

2 电子白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方法

著名的媒体技术专家克拉克曾说:“是教学设计而不是用来传递教学的媒体,决定了学习者的学习。”交互白板的应用也不例外。教学过程是个动态多变的过程,无法预设。信息技术环境下,教学过程更是呈现出多样的变化和不确定性,这就对教学过程中的教师、学生以及教学内容有了严格的要求。

教师熟练的技术操作能力 电子白板要想在语文课堂中成为语文教师的得力助手,要求教师不仅可以熟练使用交互白板的各种功能,而且能够有意识地非常恰当地将白板的交互能力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理念中,并能够将已有资源非常熟练地和自主设计的白板资源整合进自己的课堂教学中。此时,课堂教学效果主要取决于教师是否使用了良好的教学策略,关注学生对教学过程的参与成为制订教学策略时主要考虑的内容。

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设计 由于交互白板的易学易用,加上现在信息技术教育的日益普及,学生参与意识的增强,此时,教师可因势利导,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过程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因此,这就要求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以学生为主。

高中课本中选取的文言文大多文言词汇较多,阅读难度较大,学生学起来非常枯燥乏味,往往产生厌学的情绪。教师可以通过电子白板展示难以理解的重点和难点,结合教材,通过对比的方式,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学习的过程中,还可以让学生质疑,把不懂的地方统一记录下来告诉教师,教师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重新设置教学的重点、难点,然后再引导进行深入分析、探讨。

设计能激发学生学习热情的课件内容 实践证明,学生一般都喜欢版面整洁、美观,新颖、有趣并能巩固知识、拓展学习内容的课件。因此,课堂上教师要想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一定要根据教材的内容设计他们喜闻乐见的课件,来吸引学生的目光。教师应该深入教材,吃透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性格特点、兴趣爱好,在此基础上设计出简洁生动,让学生觉得新颖而不呆板的课件。

3 电子白板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原则

有的教师课件做得非常漂亮,一上课就把学生的目光都吸引到了白板上,但其效果适得其反,学生过度关注白板,就造成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减少,无意中阻碍了学生与教师、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思维和情感交流。太过于强调形式的课件削弱了师生之间情感交流。尤其语文学科,情感交流色彩比其他学科更为强烈。在语文教学中,特别讲究教师能引导学生共同创造学习环境,产生教学的共鸣。但是有的教师把教学过程完全依赖于电子白板,整堂课忙着放音乐、换图片、播影片,学生看着挺热闹,但实质上思维的层面并没有打开,也没有真正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学生仅仅是个观众,仅止于浅层的欣赏。这样,电子白板的功能就流于形式。

笔者认为,交互式白板的使用必须为新课程服务,成为新课程改革的得力助手。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使用电子白板后,课堂教学仍然要注重自主、合作、探究,否则电子白板就失去了引入的必要。高中语文课如果一味追求白板的功能,学生和教师的眼光主要都集中在白板上,显然就违反了教育的规律。应当合理应用媒体,在教学的最佳时机恰到好处地使用白板,才能真正发挥白板的作用。

因此,教师的课堂教学重点仍然应该放在教师和学生、学生和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上,才能发挥学生的主体性。电子白板的使用,永远都是为教学服务的,在课堂教学中绝对不能喧宾夺主。所以在电子白板教学中不能为了展示白板而过分强调形式,应立足于教学,有机整合。

如果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过于强调技术而忽略电子白板和教学内容的有机融合,势必会造成电子白板使用过程中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要真正解决这样的问题,必须从根本上摆正教师使用电子白板教学的思维,要做到电子白板在使用过程与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符合教学规律,符合学生的兴趣爱好。

总之,电子白板可以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形象化,使学生对所学的内容更加简洁、明了和直观,能由浅入深地理解比较抽象的知识。同时,电子白板中容纳了丰富的学习资源,能帮助学生拓展知识面,使所学的知识融会贯通,进一步提高学习效率。因此,高中语文教师任重道远,不仅仅要深入研究电子白板的操作技巧,更要深入探究教材,真正构建高中语文的有效课堂,并形成具有本学校教学特色的多媒体教学风格。

参考文献

[1]胡先喜.发挥电子白板优势,创设语文高效课堂[J].成才之路,2011(11).

[2]杨志,孙国栋.使用交互电子白板 激活语文课堂:在语文教学中使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思考[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4).

[3]孙雨阳,刘健.让“白板”助黑板一臂之力:浅谈电子白板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J].新课程,2011(2).

[4]蒋利军.发挥电子白板功能,彰显语文本色魅力[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1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