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转换范文
时间:2023-03-18 21:55: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转换,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为什么要对信息进行整合?主要原因是原文的语句不能直接、简练、全面、明晰地回答问题,需要对原文的语言进行转换,使之能较好地解答题问。语言的转换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对信息句进行加工,去次存真,进行概括表述的过程,也是思维由模糊而清晰、由粗糙而缜密的深化过程。高考阅读题中的语言转换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以2002年高考全国卷阅读题《知音》为例进行说明):
一、抒情语言转换为陈述语言。
(1)俞伯牙遇到钟子期这个知音,为什么会“万分地兴奋和感激”?
解析:找到文章第二节有一句“这怎么能不让伯牙万分地兴奋和感激?”就很容易筛选出信息句“对这变换无穷和神秘莫测的琴声,怎么能感应得如此丝毫不差,竟犹如从自己心弦上盘旋着飞翔出来的?如此神奇地领悟和熟稔伯牙弹奏出来的袅袅情思,真像是变成了他的化身一般。”如照抄这一句既不能清楚地回答问题,也不符合“整合信息”的要求。这这段语言文字,抒情的意味浓厚,实际上表述两层意思,一,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曲高和寡,难以理解。二,伯牙却能领悟得丝毫不差。而画横线的句子,则是对钟子期感应琴声的能力的感叹,把这抒情语言变换为陈述语言则应为:“伯牙的琴声变幻无穷和神秘莫测,而钟子期能感应得丝毫不差。”这样的语言才能准确、简练地回答问题。
二、形象语言转换为平实语言。
(2)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根据文意,分两点对此概括说明。
解析:第一点的信息句在文章第一节“两千多年前的这个关于知音的传说,已经深深地珍藏在无数华夏子孙的心坎里,有时发出细微的声响,让人们欣慰地咀嚼和回味;有时却又像飓风似的咆啸,催促人们赶快付诸行动。神往和渴求充满了崇高友谊的知音,是一种多么纯洁而神圣的情操。”应当能看出文中划线句是形象地描写语言,它生动地描写出知音对华夏子孙的影响,而本节的中心意思整合为平实语言应为:“神往和渴求知音,已经成为华夏子孙的一种纯洁而神圣的情操。”就能清楚地说明“知音的传说已经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
三、分述语言转换为综述语言。
篇2
培养学生运算能力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的明确要求。数学教学就是数学语言的教学,因此,培养学生运算能力的过程就是引导学生进行数学语言转换的过程。运算能力是学生在数学知识和经验掌握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不仅有助于他们理解算理、掌握算法,而且能促进他们寻求合理、简洁的运算途径解决问题,发展数学思维。为了有效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教师可以有的放矢地引导学生转换数学语言。数学语言通常包括图表语言、符号语言和文字语言3种。图表语言就是包含数学信息的图表,包括图形语言、图象语言和表格语言;符号语言就是数学通用的精炼语言,包括象形符号语言、缩写符号语言和约定符号语言;文字语言就是经过加工改造的、“数学化”了的自然语言。
现以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调商教学为例,谈谈如何引导学生在转换数学语言中培养运算能力。
一、在图形语言转换文字语言中理解调商趋势
图形语言就是包含各种数学信息的图形,如情境图、实物图、几何图、统计图和集合图等。“苏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中的图形语言很多,其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四舍五入法调商”教学中,引导学生把图形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就是引导他们分析题意的过程,也是引导他们理解调商趋势(商的调整动向)的过程。调商知识非常抽象,运算过程较为复杂,是学生学习三位数除以两位数的难点。学习新知前,学生已有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竖式计算经验:从高位除起,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两、三位数除以一位数中的除数较小,学生能轻松通过口算确定商的大小。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除数较大,除数再乘一位数口算有困难;同时,把除数看作整十数以后,初商会偏大或偏小,需要调整。另外,学生不理解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之间的反比例关系,感觉无从下手。为了帮助学生理解调商方向,教师要引导学生借助生活经验在实物操作中获取操作表象,再把操作过程用图形语言表示出来,使“物质化”材料“内化”为图形语言,再总结变化规律,发展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
教学时,教师创设了一个与新知有密切联系的问题情境:把12块糖分给课上认真听讲的学生,每人能得到几块糖?学生在思考中发现:如果课堂上只有1个人表现好,就可以得到12块;如果有2名同学表现好,每人就得到6块……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教师要求学生画图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图1)。创设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导学生在动手操作和思维操作中形成图形语言,使学生理解总块数不变,参与分的人数和每个人分到的块数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总块数÷参与分的人数=平均每人分到的块数,并且糖的总数不变时,人数越多、每人分的块数越少,人数越少、每人分的块数越多。在除法算式中就是被除数不变时,除数越大商越小,除数越小商越大。这样把图形语言转换为文字语言,学生能直观理解除数和商之间的整体变化规律,在头脑中初步形成除数与商之间变化关系的表象,为后续调商方法建立自我认知、自我调节的心理定向,为最终形成运算能力积累相关的知识经验。
二、在图形语言转换符号语言中明确调商对象
图形语言比较直观,有助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知识。借助实物图,可以帮助学生理解算理;借助竖式,可以帮助学生明确调商对象(调商过程中作为目标的事物或数字)。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时,学生需要明确计算过程中每一步算什么、怎么算和为什么这样算的道理。只有完全理解算理,才能真正具备运算能力。比较被除数与除数乘商的积,当被除数不够减或余数大于除数时,竖式计算就要调商。如果学生对这两种比较结果能正确判断时,就会迅速调整商的大小;如果被除数比积小,用积减被除数或者余数比除数大却继续除下去时,说明学生没有调商意识。为了防止学生产生错误,教师要引导学生正确理解竖式图形结构以及每一步的操作规则。
教学时,教师创设如下情境: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同学时,不小心依次给每个同学分了3块,要求学生进行实物操作或画图,并用竖式表示操作过程。
看一看:以问题驱动观察所画图形(如图2)。学生观察图形后,教师问学生对操作后的结果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说12块糖平均分给3人,每人可以分到4块;现在只分了3块,还可以每人再分1块;有的学生说余下的3块糖和3人相等、可以继续分;有的学生说余数等于除数,可以继续分,商从3变成4;有的学生说余数要比除数小,如果余数和除数相等就可以继续分……
摆一摆:以开放式情境引导学生继续思考,除了平均分后有剩余,还可能会出现什么情况?怎么调整?问题驱动学生打开思维,有的学生想到多分的情况,如把12块糖平均分给3个同学,一不小心在先分时每人分了5块,结果出现第3个同学不够分的现象,并用图表示(如图3):商大了,被除数不够减,出示算式12-15=3(实际上是15-12=3),引导学生质疑、反思,体会错误的根本原因,帮助学生改正错误,强化认识,建构清晰的表象,得出不够分(试商偏大)的现实问题,为学生探究三位数除以二位数初商偏大要调商提供依据。
想一想:刚才平均分物体时,出现了哪些情况?如何进行调整?
学生从刚刚经历的动手操作中获得“物化”表象,把这种表象内化为智力活动的过程就是把图形语言转换为符号语言的过程,有助于学生理解试商和调商的算理。正如加里培林所说的,物质化是学生最易理解和最方便的形式。用图形语言外化操作形式,并转换为符号语言(竖式计算),就把教材中的程序性知识变成了学生心里的合理化操作模式,有助于学生接纳与理解新知识。有了符号语言结构的深刻体验,学生在头脑中就能迅速形成解题策略,思维聚焦关注点更集中,从而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运算能力。
三、在符号语言转换符号语言中形成调商方法
竖式计算是一种约定符号语言,也是约定俗成的一种除法计算的书写形式。教师应根据学情和教学需要,引导学生把竖式计算这种符号语言进行适当转换,这有助于学生理解并掌握所学知识。竖式计算中的调商方法是学生正确计算三位数除以两位数所应该遵循的某种方式、途径和程序,一般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与其接近的整十数进行试商,再根据余数和除数的大小关系进行调商:如果余数比除数小,商正好;如果余数比除数大,说明商偏小要调大;如果被除数不够减,说明商偏大要调小。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根据调商的变化趋势和调商中的问题体验调商过程并形成表象。
教学时,教师出示情境图后提出要求: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怎样解决?再放手让学生独立计算252÷36。学生知道把36用五入法估作40,试商为6,用除数36×6=216,252-216=36,余数和除数相等,初商小了要调大(把6调为7)。但学生往往因为试商和调商在一个算式上,涂抹严重,甚至因为涂改不清形成新的计算错误。于是,师生商议怎样解决不涂抹、又能在竖式中正确退商的方法,最终决定把试商过程用横式写出思考过程,得出调商结果后,再把确定的商写在竖式中(如图4)。学生在理解算理的基础上,明确计算思路,并用符号语言正确、清晰地表达调商过程和口算方法:横式由开始写在竖式旁边移到草稿本上、横式由原来完整记录过程演变为只记积的大小(比较被除数与积的大小以及确定调整新商的过程都在学生头脑中完成),调商方法由会调整变得非常简化,缩减了思维程序,提高了竖式计算效率。
这样,学生由竖式计算中的符号语言转换成横式计算中的符号语言,再转换为竖式计算中的符号语言,这种转换过程是学生理解并掌握调商方法的过程,也是学生形成运算能力的过程:学生在尝试和交流中借助文字语言内化方法,通过简缩思维,运算技能在逐渐减少笔算过程、增加口算过程中形成自动化程序,从而掌握正确的竖式计算方法,初步形成运算能力。
四、在文字语言转换表格语言中形成运算结构
文字语言转换成表格语言,就是把文字语言用表格形式展示出来,帮助学生在比较中发现规律或形成正确的认知结构。学生有了清晰调商的思路后,随着调商规律的不断内化,逐渐形成除法竖式计算的整体程序化结构,并作为图式结构存在于学生头脑中,而这种结构越稳定、越准确、越灵活,就会形成“技能组块”,并且形成娴熟的运算能力,从而有助于学生在学习其他新知时迅速产生链接,顺利实现知识和能力的迁移。
篇3
关键词:语言转换;表现形式;创造性思维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2-0845(2012)09-0053-02
作为既有术语而言,“语言转换”在语言学上有两个来源:一是指外语学习中的语言翻译,一是指心理层面的语言融合和生成。近年来,语文教学在关于语言学习的论述中,也频频用到这一术语,但“语言转换”在语文教学中的含义却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混淆性,所以就需要根据语文学科的性质,对“语言转换”作出有针对性的辨析,同时也进行应用策略的分析。
一、“语言转换”在语文教学中的涵义
从教学实践来看,语文教学中所使用的关于“语言转换”的概念,其涵义是应当更偏向于语言学上的“翻译”,即将同一个意义用不同的语言来加以表达,只不过在语文教学中,它着重指的是在汉语书面语基础上的各种不同的表达方式间的转换,以及用其他诸如画面组合和音乐旋律等表达方式与汉语书面表达方式间的比较。在语文教学中,对“语言转换”应当结合语言学和语文课程内容来进行界定,以此避免理论运用与教学实践之间的错位。从这个角度来说,偏向于心理学层面的语言转换与语言生成的概念,或者带有主观成分的内在的“转化”,就应当不属于语文教学过程中需要把握的范围。
语文课中的语言不同于语言学中的语言学科,而应将重点放在语言的表现形式上。这正如王尚文先生所说:“语文课的人文教育只能通过文本的言语形式来实现。”[1]因此,语文课中的“语言转换”,就应当是对语言形式的认知和学习的一个过程。首先,它是对所学汉语书面语不同的言语形式的区别和解析,是对不同言语形式的过程和运用。其次,它是对作为课程辅助的声像材料在“语言形式”表达方面的分析。具体到语文教学,我们对“语言转换”大致做如下归类:
1.汉语书面语言中的不同表现形式间的转换
第一,对各类不同文体的表现形式的对比和转换。除了传统的诗歌、小说、戏剧和散文等以外,还包括新出现的影视剧本和网络流行文体等。比如,从主观、凝练着形象的诗歌的表达,到客观地说明性文字表达形式的转换,从叙事性的表达到人物对话表达形式的转换等。以对春天的描写为例,朱自清的《春》中,对“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的细致描绘,和朱熹《春日》一诗中“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的意象凝结,二者在表现角度和意象营造方面的异曲同工之妙,正是要通过语言表达的转换理解,才能深入地揣摩这种“文体”形式上的典范作用。对不同文体语言表达风格的感知和领悟,是汉语学习最为有效的途径。在现代汉语的语境复杂多变的今天,语文教学当中的“语言转换”,要紧紧扣住文体类型,辨析和学习不同环境以及不同情感支配下汉语表达形式的转换,从而加深学生我们的母语的理解,并学会对之进行运用。尤其在当今诸多“大众热词”和“网络文体”盛行的情况下,通过“语言转换”来理解和规范汉语发展过程中的各种变化,是语文教学迫切需要重视的问题。
第二,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转换。这里需要说明的是,由于汉语在发展历程上的特殊性,“五四”以后,汉语出现了书面语体的巨大变革和分化。因此,在语文教学当中,“语言转换”所针对的语体对比,更多的是指文言文和白话文之间的转换。近代以来,文言文的教学一直徘徊在字词梳理和内容翻译方面,使得学生对两种语体的“语言转换”,往往就成为“外语式”的学习。二者不同的表现形式和字词特点,也长期被机械简单的“翻译”所代替,以致于在语言学习中,汉语的历史传承和内在机制被僵化和割裂了。
2.汉语书面语言和非文字语言间的转换
随着媒体技术的发展和新的视听方式的普及,图片、声像越来越多地进入到语文教学之中来,“语言由口头语言与书写语言的‘一分为二’,发展为口头语言、书面语言和视听语言的‘三足鼎立’”[2]。从“语言转换”的视角来看待图片和声像阅读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将其作为与书面语言对等的另类“语言”,关注它的特殊的“言语形式”,将之与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进行转换,而不是如以往那样,将之作为书面语言的附属物,对解决语文教学中日益突出
的“图像对文字的霸权”[3]的问题,具有积极的作用。二、 “语言转换”在语文教学中的目标
1.立足于汉语规范和汉语运用的目标和策略
“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4]是最新版语文课程标准的明确规定,对语文学习和个人语言积累、社会生活体验等等有了更高层次的要求。语文教学当中的“语言转换”,需要教师在这种汉语学习的大背景下,紧紧围绕语文学科的母语教育特征,通过对不同语言表达形式的转换,立足于理解和运用层面;培养学生在汉语语境当中对语言表达方式的独立辨析能力和对文化产品的审美判断能力。
对不同的语言要素组合和语言表现形式的学习,可以拓展学生对语言学习的认识,训练自主辨识语言的认知能力,从而学会对不同类型语言的辨析和运用。比如常见的广告词、影视剧台词、流行歌词、以及Q版语文、网络流行语言等等,当前语文课的重要任务,不是如何义正词严地去指责这些所谓有误导性的“不良”课外读物,更重要的是要立足在生活语言的环境中,引导学生对它们的文体风格和表现形式作出转换对比,培养学生的独立自主的审美辨析眼光。在“语言转换”的过程当中,不同的思想情感的不同表现形式,折射出内在文化心理和思维角度的多重变化。书面语中意象表达的简洁和具像描绘的细腻,反映出文化品格和民族心理的差异;而文字语言的抽象符号组合,与视听语言画面音声的感性直击,反映的是社会变迁过程中对世界认知方式的变迁。在当今瞬息万变的信息社会中,我们通过这种语言转换的学习和引导,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和实际的语言生存能力,进一步开阔了他们的眼界。
2.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实施“语言转换”的策略
新的《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开宗明义地提出,语文课是“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致力于培养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对语言综合运用能力的强调,成为新时期语文教学的重中之重。因此,语文教学中的“语言转换”,需要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得到具体的体现,其包含的语言表达形式、语言观念以及语言文化思维等特点,更需要通过综合性、全局性的策略实施来实现。
第一,构筑“语言转换”的有效环境。信息技术和媒体的快速发展,构筑了新的媒介世界,不同信息载体的出现,也正在形成新的“语言生态”[5]。在此基础上,我们需要建立更为宏观的语言意识,将我们生活中接触到的各种“语言”共同纳入到语言学习的范围,从而构筑一个由不同语言种类和语言形式组成的多维语言环境。具体到语文教学中,则需要打通课堂、家庭、社会三者的时空局限,建立一体化的“语言转换”学习环节。如课文中的语言、社会生活中的语言和视听语言等。教师需要引导学生进行背景、情感、主客观等方面的“转换”,使课内的书面语言学习与生活中的语言运用能够得以相互转化。
第二,加强学科整合,拓宽语言表达形式的学习范围。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语文课程所具有的综合性和覆盖性特征越来越得到大家的认同。社会语境的日趋复杂,语言学习越来越无法局限在单纯的语文学科,迫切地需要向其他学科的相关领域进行延伸,从而与学生的语言感知、生活体验更进一步的结合。例如视听语言的语言要素及其表现特点,需要我们向物理、美术、音乐等课程进行延伸。在视听语言和书面语言的表现形式对比过程中,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定位和良性的引导。比如有的教学案例引用彩色照片对散文《绿》的讲授,课文若按照写作顺序进行讲解,就会与学生观看图片的直观和无序产生矛盾,会使二者基本处于脱节的状态,甚至会造成图片“喧宾夺主”的状况,影响学生的注意力。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教师将图片的绘制角度、色彩和明暗等表现形式,与课文具有想象性的抒情文字进行有针对性的分析,由此感受其中的异同。
第三,进行“语言转换”的文本类型归纳,建立“语言转换”的相应标准。如前所述,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常常将语言的心理转化、思想对比、文白对照、同义近义词比较等简单地等同于“语言转换”,并同时将视听觉语言排除在“转换”的范围之外。因而,在语文教学实践当中,教师应按照具体的语言形式对应标准来进行对比转换,避免将思想、情感以及写作结构混为一体的笼统对比。比如有老师在讲解《黄山松》一文时,老师按练习要求与吴均的《与朱元思书》、郦道元的《三峡》进行对比,以单纯的写景描法切入,但却避开了文言和白话的语体差异,以及古代注疏、骈文书信和现代白话游记的文体差异。未能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表现形式的对比学习。
第四,建立探究合作的“语言转换”实践路径,促进学生语言创造能力的形成。在汉语思维和汉语运用的基础之上进行“语言转换”的探究性学习和互学习,并通过教学实践活动中的语言置换、多元表达等练习,鼓励学生换位思考,提高分析问题能力。具体而言,即是将“语言转换”由课内的教师指导练习向课外的学生自主练习延伸,在实际的写作和生活中,训练学生不同的语言表达方式。2010年国际阅读测评项目明确地把“参与生活”和“获得乐趣”列为阅读素养的一部分。在面对众多的阅读对象时,如何培养实际的语言能力和阅读能力,“语言转换”给我们提供了思维方式上的积极启发。比如有位教师在讲授一首五言绝句的时候,配上了流行歌曲和古代琴曲的曲调,同时也让学生自己选择熟悉的歌曲来为该诗配曲,体会和辨析“诗”和“歌”的文体特征;在激发学习兴趣的基础上,再适时地进行语言表现力的转换和分析,就会收到非常不错的教学效果。用“语言转换”方式进行的创造能力的训练,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展开,这样,一是可以从在阅读理解的角度借用其他形式的语言来诠释对阅读材料的看法。r如可以用自己搜集到的不同的图片、音乐、影像和不同文体或语体的文章等,与阅读材料作对比。二是可以让学生从创作与运用的角度,来进行开放式的同题“异写”、“异画”或“异拍”。通过这种课堂与生活的沟通,有利于学生学会把握汉语和现实生活中的变化。
参考文献:
[1]王尚文.语文教学对话论[M]. 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 2006.
[2]任桂平,倪文锦.国外语文能力的新视点[J]. 全球教育展望,2005(12).
[3]周宪.读图时代的图文战争[J]. 文学评论,2005(6).
篇4
语码是不同种类的语言或者同一种语言的不同方言变体的总称。语码转换,又叫语码选择,是在双语体制中,为了适应不同交际对象转换使用不同语码的现象。[1]在社会语言学文献里,语码或代码(code)一般作为一个中性词语,指称语言或语言变体。它强调的是语言系统作为一个抽象的代码由负载意义的成分组成。这些成分在不同的文体、语域甚至不同的社会群组中有不同的体现。[2]用社会语言学方法进行语码转换研究揭示了社会因素(如种族、性别、年龄、社会经济地位等)和语码转换之间的内在关系,而且总结出一些语码转换背后的社会动机。[3]随着计算机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现代交际手段层出不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不仅限于面对面的交流。网络技术的协助和驱动使得处于“身体缺场”境况下的人们同样可以在“虚拟世界”进行会话。网络语言是传播网络的重要载体,正越来越强烈地冲击着传统语言文化,影响着社会。网络语言作为新生事物,记录和折射出网络文化发展的轨迹。因此,网络语言中的语码转换也呈现了新的特点。目前,有关语码转换各种功能体现模式,即语码转换的在哪些方面体现哪些功能的系统论述还屈指可数。作为一种独特的、非传统的语言形式,研究网络聊天中的语码转换现象将会为我们进一步深入探讨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提供很好的材料。
二、理论依据
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中外许多学者已经从社会、句法、会话分析、心理以及语用的角度对双语者的语码转换进行了深入透彻的分析。RonaldWardhaugh将语码解释为“一种语言或语言的变体”。[4]既可用来指某一种语言,又可以指某种方言、文体语言,甚至可以指洋泾浜语和人们为了保密起见私下里设置的密码语言。他指出交际的参与者、场景、话题是制约“语码转换”的基本因素。在具体的语境及具体的语码转换中,通常影响它的主要因素只有一个,其他的为次要因素。
(一)情景型语码转换和隐喻型语码转换理论
Blom&Gumperz发现,人们在语言选择上有时并不一定符合当时语境的常规要求,这种偏听偏离引起听话者对另一种语境的联想,是一种隐喻式(Metaphorical)语码转换。[5]Gumperz和Blom于1972年探讨过语码转换的社会意义,将其区分为两种类型:情景型语码转换(Situationalcode-switching)和隐喻型语码转换(Metaphoricalcode-swiching)。[6]情景型语码转换指那些由于改变场合、时间、话题、参与者等因素而引发的语码转换。这类语码转换只能是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在某个特定的情景中使用,讲话人需要改变自己的语言来适应情景因素的改变从而最终维持讲话的合适性。如中国学生与外籍教师在英语口语练习课上的交谈。隐喻型语码转换则是指在情景不变的情况下,交际者为了表达一定的交际意图而实施的语码转换,如表示强调、引人注意,表示某种情感,传达某种信息等。本文研究基于汉语为母语聊天者在日常聊天中的记录,因此笔者只对网络聊天中隐喻型语码转换做了统计分析。
(二)标记理论
MyersScotton提出的“标记理论”(MarkednessModel)对语码转换的社会语言学研究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她把决定混合成分语法结构的语言称为“主体语言”(MatrixLanguage),参与语码转换的其它语言称为“嵌入语言”(EmbeddedLanguage)。她的“标记理论”认为语码选择有“无标记”(Un-marked)和“有标记的”(Marked)的区别。[7]她认为语码代表着一组权利和义务,语码转换主要有两个目的:进行无标记选择和有标记选择。标记性模式从语码的社会价值角度对语码转换进行解释。[8]Myers-Scotton详尽阐述了有标记(marked)语码转换的模式。她认为所有的交谈者都有一套标记准则,这些准则有助于他们辨别有标记(marked)语码和无标记(unmarked)语码。80年代至90年代以来,学者们侧重研究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并且把语码转换看成是一种“语境化提示”(contextualizationcue)。[9]近年来,国内许多学者也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分析语码转换。如祝畹瑾的《语码转换功能及其体现模式》、杜辉的《语码转换与社会规则》等,都从社会语言学角度出发,对语码转换进行了研究和阐述。无标记语码被定义为“就现有的特定情景和因素而言,在社会标准既定的情况下的一种特殊语言变体的选择,它是一种可预料的话语交流媒介”,而有标记语码则是不可预料的。[10]一般情况下,网络聊天的语码转换属于无标记的语码转换(unmarkedchoice),双方在特定的情况下选择心理感觉趋同的言语表达思维,维持二人正常的权利和义务关系,并由此得到预期的谈话结果。在另外一些时候,有标记的语码转换(markedchoice)则提示着话题的转变,说话人有意偏离目前对话双方现有的权力或义务关系,以及改变对话的语气目的。[11]
三、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特点
与日常会话一样,在虚拟的空间中,这种网络聊天中的“语码转换”同样可以精确、形象,逼真地传递信息,听话人也能准确理解和把握话语交流的意义。然而,在传递信息的过程中,网络聊天中施话者和受话者双方采取的话语交流方式与口头传递信息又有所区别,具有新的特点。首先,网络交际的双方是不见面的(只闻其声不见其人或只识其文),参与者的身份比较隐蔽,说什么和怎样说都没有限制,这就导致了语言的随意性。加之,网上交际主要是利用键盘操作来实现,受打字速度和上网时间等诸多因素的限制,施话人总要尽量缩短受话人的等待时间,所以往往要按口语的特点来表达思想。其次,交际者从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转换另外一种语言或语言变体时,是以一种语码为主,其他语码为辅,有主有次。随着社会经济及语言教学的发展,在会话过程中,人们已不仅限于母语交流,外语也参入其中。因此,在本文中,笔者将采用定量描述和定性分析的方法,通过选取一些原用语为汉语,英语为嵌入语的实例,比较基于母语为汉语的网络用户在日常聊天中的现象,来描述和分析其社会功能与动机。
四、语料的选取
鉴于网络聊天工具众多,本文国内最为流行的QQ即时通讯工具为语料选取的工具并对所收集的其中50篇聊天记录(除语音、视频聊天)进行语料分析。这是因为:首先,QQ聊天不同于日常口头交际,聊天者是通过操纵键盘来输入文字等信息,可以完全保存聊天记录,有利于进行统计分析。其次QQ受众群体广,具有代表性。据统计,截止2007年底,QQ即时通信注册账户总数达77.417亿,即时通信活跃帐户数3.002亿,最高在线账户数达到3.610万(信息来源于腾讯官方网站)。再次,QQ提供了文字转换,图片传输,QQ表情等服务,为纷繁多样的语码转换提供了便捷的条件。
五、网络聊天中“语码转换”的社会功能
语码转换的基本功能,如表明社会地位,拉近心理距离等在网络聊天中同样存在。本文通过对所选取的50篇语料分析统计得知,在句内、句际或语篇层次转换共发生112次语码转换。由上表可知,居前三位的社会功能分别是表强调功能的语码转换共38次,占总数的33.93%,起到委婉语功能的语码转换共27次,占总数的24.11%,起到拉近或拉开心理距离功能的语码转换共23次,占总比例的20.54%。除此之外,其他的社会功能,诸如引用、炫耀等社会功能的其它语码转换共发生24次,占总数的21.43%。因此,可以认为,在所起的社会功能的作用中,主要以前三项为重心。现举例就这三种功能进行分析:
(一)强调功能
例1:快乐飞羊15:01:19你在哪个University?Merry15:03:08在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Merry15:06:02你听说过吗?快乐飞羊15:08:28NorthwestNormalU-niversity.西北师范大学是吗?快乐飞羊15:11:14是不是兰州的西北师大Merry15:12:31Youareright,Whichschoolareyoufrom?快乐飞羊15:14:47SuzhouUniversityMerry15:16:11苏州大学,Iknow,thankyou!为了方便、快捷和有效的交流,网络聊天的形式远不同于面对面的A-B-A-B的话论转换模式。网络聊天几乎只是在计算机媒介语篇的背景中。在本段聊天记录中,“快乐飞羊”用英文和中文开始对话,英语的关键词是University,而Merry则选择用英语回答了学校名,“快乐飞羊”为了能与Merry继续进行交谈,将语码转换为汉语。接下来“快乐飞羊”用中、英两种语言说出学校名称,起到了强调和重复的作用。在Merry无反应时“,快乐飞羊”再次给Merry发信息。这时Merry选择用英语与对方交谈,而“快乐飞羊”则顺应对方,采用英语,以此使话题继续下去。Merry为表示她知道“快乐飞羊”所说的学校,将语码转换为汉语,起到了强调学校名称的作用。
篇5
关键词:C语言;进制转换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29-0124-02
C语言是各类编程语言的基础,江苏省的计算机专业对口单招考试中,也把C语言作为考点,而且理论和技能考试中都占一定的比例。进制转换的编程方法是C语言中的一个重要知识点,在近几年江苏省的职校计算机对口单招考试中也是一个重要考点。如果掌握了其要领,实现起来就会得心应手,本文主要以C语言编程为例,介绍进制转换的编程方法,希望给参加江苏省的职校计算机对口单招考试的学生及编程爱好者带来一定的帮助。
进制也就是进位制,是人们规定的一种进位方法。对于任何一种进制X进制,就表示某一位置上的数运算时是逢X进一位。十进制是逢十进一,十六进制是逢十六进一,二进制就是逢二进一,以此类推,X进制就是逢X进位。而进制转换则是将一个数在各种进制之间的转换。常见的有:十进制变成R进制(二、八、十六进制),R进制变成十进制,R进制之间的互换等。下面就以C语言编程为例,介绍江苏省计算机专业对口单招考试中常见的进制转换编程方法。鉴于整数和小数的进制转换方法不一样,为了降低编程的难度,本文仅对整数部分实现进制转换作一介绍。
1 十进制变成R进制
通常将十进制变成R进制的方法,用被除数反复除以R,除第一次外,每次除以R均取前一次商的整数部分作被除数并依次记下每次的余数。另外,所得到的最后一位余数是所求二进制数的最高位,依此类推,所得到的第一位余数是所求二进制数的最低位。该法称为“除R逆取余法”。在C语言中,为了便于区分和处理,通常将十进制存放于整型变量中,将R进制存放于一个字符数组中。“除R逆取余法”在C语言中实现通常分为两步:第一步“除R取余”, 即用被除数反复除以R,并将余数按序存放于字符数组中,直到被除数为0为止;第二步“逆置”,即将字符数组的次序颠倒一次。例:编一函数fun(int x,char a[])将十进制x转换成十六进制。十六进制有十六个基数“0123456789ABCDEF”,为了便于处理,将这十六个基数“0123456789ABCDEF”存放于一个数组hex[17]中,这样,被除数x除以十六,所得到的余数为0~15则依次对应着hex[17]中的0~15个元素。函数如下:
void fun(int x,char a[])
{int n=0,i;
char hex[17]=”0123456789ABCDEF”,t;
while(x) /* 第一步除16取余 */
{a[n++]=hex[x%16];
x/=16;}
a[n]=’\0’; /* 字符串加上结束符 */
for(i=0;i
{t=a[i];a[i]=a[n-1-i]; a[n-1-i]=t;}
}
本题中的十六进制是比较难的一种,如果是二进制,则无须引入hex[17]字符数组,余数在10以内,直接可以加上’0’或48变成字符型。只要将a[n++]=hex[x%16]; x/=16;两句改成a[n++]= x%2+48; x/=2即可。八进制则将2改成8。提醒一下:a [n]=0;用于在一个字符串末尾加上结束符,不能遗忘。
2 R进制变成十进制
通常将R进制变成十进制的方法,是将R进制上的每一位数乘以该位上的权后累加即可。该法称为“按权展开求和法”。二进制数第0位的权值是2的0次方,第1位的权值是2的1次方……。用C语言编程的时候,可以这么理解:十进制数每每在最低位加一个数,相当于把原来的数扩大十倍,再加上这个数,如要将12变成123就是将12*10+3即可得到,其他进制亦然。同样将十进制存放于整型变量中,将R进制存放于一个字符数组中。例:编一函数函数int fun(char a[])将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十进制返回。函数如下:
int fun(char a[])
{int s=0,i;
for(i=0;a[i];i++)
s=s*2+a[i]-48;
return s;}
如果是将八进制转换成十进制,将s=s*2+a[i]-48;中的2改成8就行。如果是将十六进制转换成十进制,而十六进制有十六个基数“0123456789ABCDEF”,它们转变成数值,处理方法不一样,‘0’~‘9’变成0~9只要-48即可,‘A’~‘F’变成10~15需要-55,那就需要对基数进行判断,分两种情况进行处理,故要将函数中的s=s*2+a[i]-48;改成双分支语句if(a[i]>’9’)s=s*16+a[i]-55; else s=s*16+a[i]-48;即可。
3 R进制之间的互换
R进制之间的互换,在微机原理中,实现起来相对较为简单。例如将二进制变成八进制,有“三位变一位”的方法,将十六进制变成二进制有“一位变四位”的方法。在C语言编程中实现起来则比较麻烦,为了便于编程,可以将以上两种方法结合起来考虑。比如要将二进制转换成八进制,可以先用“按权展开求和法”将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再用“除R逆取余法”将十进制转换成八进制,用此方法实现起来虽然有点麻烦,但确实行之有效,所以大家不妨一试。例:编一函数fun(char a[],char b[])将二进制转换成八进制。函数如下。
void fun(char a[],char b[])
{int s=0,i,t,n=0;
for(i=0;a[i];i++)
s=s*2+a[i]-48; /* 二进制转换成十进制 */
while(s) /* 除8取余 */
{ b[n++]= s%8+48;
s/=8;}
b[n]=’\0’; /* 字符串加上结束符 */
for(i=0;i
{t=b[i];b[i]=b[n-1-i];b[n-1-i]=t;}
}
其他进制之间转换的编程方法亦可参照此方法进行。
以上进制转换的方法是中职学生常见的方法,也是近几年江苏省计算机专业对口单招考试中主要考点,主要考查学生对循环和分支语句的灵活运用。需要大家平时多注意积累,多动脑筋,记住进制转换的方法,并将方法灵活运用到平时的学习中去。中职学生包括广大编程爱好者要多总结,从而对循环及分支语句的使用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当然编程方法不唯一,希望大家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语料库语言学 转换生成语法 差异研究
一、引言
语料库语言学是一门与语料库直接有关的新兴的语言学科。语料库是载有语言信息的大量语言资料的集合。语料库语言学的特点是以语料库为手段来研究语言,这和其他的语言分支不同,别的语言学科基本上都是研究有关领域与语言之间的关系,例如,社会语言学研究的是社会与语言的关系,心理语言学研究的是人的心理活动与语言之间的关系。
转换生成语法(Transformational-generative Grammar,简称TG)是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提出的一个描述语法的术语,他在1957年所写的《语法结构》的出版是转换生成语法诞生的标志。简单地说,转换生成语法理论研究的是人类为什么会说话,以及如何了解新的句子。把语料库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法相比,它们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上都有很大的不同。
二、研究理念
语料库语言学是针对实例或者真实文本中语言的研究。语料库中的语料可以是为了特定目的而收集的语言资料,也可以是为了一般语言研究的目的而收集的语言资料。最初,语料是靠人工收集,把需要的词语或句子写在卡片上,再进行检索。而现在大部分的语料则是以计算机检索为手段、以电子文本为构件的计算机语料库。
语料库语言学去除了乔姆斯基关于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区分。他的拥护者们认为可靠的语言分析必须是关于某一语场所收集的样本,是在真实的语境中,带有最小的实验性的推断。一个严格设计和建立的语料库包含自然文本和自然言语。言语实例在出现频率上的研究实际是语法系统的概率体现。以计算设备为辅助手段,语料库可以抽象地概括出语言使用的内在机制以便形成语法。
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正好和乔姆斯基的研究观点相悖。乔姆斯基所创立的转换生成语法认为语言是受规则支配的体系,人具有天生的语言习得机制和语言能力。人类使用语言不是靠机械模仿和记忆,而是不断理解、掌握语言规则,在一个结构中添加、删除或改变某些成分来生成另外一个结构,举一反三地、创造性地运用语言的过程。乔姆斯基和他的追随者们对讲母语人们的隐性知识非常感兴趣,但是他们很少关注讲母语的人们到底说了些什么,他们依据的是自己的直觉。乔姆斯基注意到人们在现实中讲话时,经常会犯语言错误。而他认为人们这些语言行为上的错误和语言能力的研究毫不相关。
转换生成语法学的研究对象是内在性语言,而不是一般语言学家所研究的外表化语言。外表化的语言指言语行为、说出来的话、音义结合的词句、话语的社会内容、交际功能和说话的环境等;内在性的语言指人脑对语法结构的认识,以心理形式体现。
三、研究方法
语料库语言学是对自然语言文本的采集、存储、加工和统计分析,目的是凭借大规模语料库提供的客观翔实的语言证据来从事语言学研究和指导自然语言信息处理系统的开发。Leech曾说:“语料库语言学倒是更应该被看作是从事语言研究的一种方法论基础。理论上语料库语言学与其他语言学分支轻松结合:我们能够借助语料库研究语音学,句法……”
而转换生成语法学派认为语言学研究也应该采取科学研究的方法,即归纳法。具体步骤是:首先观察并采集语言样本来证明这些假设,然后对这些假设进行纠正和完善,用来解释更多的新的语言材料,再论证。在研究中,这些假设就是规则,一系列的语言规则就是语法。但是转换生成语法的研究使句子脱离了段落、语篇和真实的语境,忽视了语言的社会性,这是它的一个局限性。生成语法学家采用数学模拟的方法进行研究,其研究的对象是大脑的一种独特的认知系统――语法系统,因此乔姆斯基认为它属于经验科学,是一种特殊的心理学,最终将归入研究人脑机制的生物学。
四、应用价值
语料库语言学的实用价值可以概括为四点:一是提供真实语料;二是提供统计数据;三是验证现行的理论;四是构建新的理论。语料库语言学对于语言教学和语言研究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在语言教学材料的选择和编撰、课堂教学模式的改革方面起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如今它已被用于更广泛的领域中,例如,语言研究(句法研究、话语分析、会话分析、语音研究),语言教学(语言习得、英语口语教学、翻译教学),语言测试,词典编撰,并且为以学习者为中心的交际教学模式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平台。
而转换生成语法的理论不仅对语言学、认知科学、哲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生理学、人工智能等学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于探索人类大脑深层奥秘也有所贡献。
五、结语
无论是语料库语言学还是转换生成语法都是语言学研究的重要分支。虽然在研究理念、研究方法和应用价值上有很大的差异,但是归根结底,二者对于语言学及语言研究和教学都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参考文献:
[1]Leech,G.Corpora and theories of linguistic performance.In J.Svartvik (ed.),Directions in Corpus Linguistics.Berlin:Mouton de Gruyter,1992:105.
[2]Thomas,J.用语料库研究语言――当代国外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文库.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1.
[3]黄昌宁,李涓子.语料库语言学.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篇7
关键词 社会语言学 语码转换 翻译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1语码转换的一般分析
1 什么是语码
首先,语码不是一个语言的术语。其次,它是由社会语言学借来的,他被描述为一个概念,也就是说可以指一种语言,例如英语、中文、法语,或者语言的小种类,例如地区方言,方言和标准语言。它可以通过适应任何语言模式应用的扬声器沟通。例如,一个人可以有自己的的一组编码,在不同场地可以选择不同的语码,如地域方言,官方语言等等。通常人们会选择一个合适的语码在某种情况下,这可能是最适合和最能表达说话者意思的办法。例如演说家会选择一个正式的语码在他们的演讲中;朋友聚在一起的时候都使用一个非正式的语码;牧师是用宗教布道式的严格语码。语码选择密切相关演讲者的心理和社会意识。我们经常根据不同情况和不同心态下有意识地修改我们的语码。
1.2 什么是语码转换
命令只有一个语言或者各种各样的语言,不管是一种方言还是风格都是一个不好理解的现象。人们经常不是同一种族,多种语言使用这能说多种语言。一个人不会另一种语言,所以需要一个翻译者将这种语码转换成另一种这个人可以知道的语码。因为不同情r需要不同语码,一个翻译者需要按照语码的变化情况来做最后的转换决定。它常常可以通过扬声器从一种语言切换到另一种语言。例如从中文到英文,或者从方言到标准语言,这种现象统称为语码转换。
2社会语言学角度下的语码转换
2.1语码转换问题
正如上面所讨论的,语码转换中无论是口头或者是书面,每种语言都有共同的特点。在中文和英文中,显示语码转换反映了社会、心理和其他应影响,在这里没有夸张的说鱼吗转换是变化的迹象。如果在翻译中,注意到其中的一些重要迹象,渲染成目标语言后,翻译几乎是完美的。但是有时候翻译会跳过语码转换的翻译源语言,使得被翻译出来的话更加让人理解。
2.2语码转换的可译性
由于语言的共性,我们认为翻译是容易进行的,但与此同时我们不能忽视语言之间的的翻译困难的东西,因为不同语言之间存在独特的差异。彼得纽马克曾经说过:我的立场实在一切可能下翻译,但这经常是很困难的。全世界都知道没有语言可以充分表达所有人类存在的细微差别,如果每一个人的语言独特结构、声音和词汇都不同,那么显然从一种语言到另一种语言是不可能的。事实上,可译性是一个度的问题。通常在某些情况下,修辞效果可以的带押韵的表现,但在翻译中,像这些双关语都属于特殊情况,这些都是很棘手的问题。
2.3 语码转换的方法
通过例子和经验,我们可以提取一些有用的转换语码的方法。在翻译中最重要的是翻译者可以忽视翻译语码转换的重要性,在各种案件中,社会和文化背景的变化中,遗漏可能导致丢失了说话者的一些意思,这将使得最后成功翻译很难实现。另一方面,在语码转换的翻译中,翻译者必须采取灵活的方式,将语码灵活的转换成想要的结果。然后无论翻译者采取什么方法,在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中必须保持尽可能多的功能对等。语码转换必须认真对待,翻译者应该找到适当的方法来处理他们。
2.4 在社会语言层面上的翻译
语码转换在语码中的一些困难翻译不仅仅出现在发言或者外语,正如已讨论的,这些语码的选择有几个特点:首先,当原文本中使用目标语言语码,会出现翻译问题。例如,当在中国使用英语单词谈话时,这会给翻译带来麻烦。第二,这些语码选择文化和社会背景下,谈话或者施加强有力的对话中,这会有有很深远的心理变化和审美观点。例如,语码转换从现代汉语到中国古典。第三,这种语码转换可能在在很长一段话语后,个人语码可能没有深层含义,但当在谈话中有着不可忽视的联系力量。这中转换语言,注释何解释,从一个词到一个词翻译是不够的。因此,按照功能等效理论,翻译者可以进行灵活的翻译方法将语码转换。
在社会语言学中,语言、语域、方言、俚语等被通称为“语码”。语码的选择、语码间的换或混合构成了社会语言学的重要内容。当今商务英汉翻译中汉语与英语夹杂使用的现象,可以用语码转换理论进行解释。
3 总结
以上的讨论提供了我们一般理解的语码转换和有关的翻译问题,可以看到,使用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的做法,用在不同的目的和不同的场合。人们经常有意识或者无意识的从一个语码切换到另一个语码,因此这种行为有时候虽然很常见,但经常会被人所忽略。对语码转换的系统研究使我们更好地理解其含义和使用。一般来说,鱼吗转换可以分出几个功能,如显示身份,表现亲密,为了避免被理解,为了避免社会约束,显示学术深度等等。这一理论的重要性使它自发的语码转换中的区别转换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基础研究。而从理论分析的基础上本文进行了语码转换的中英分析,自从语码转换在两种语言文化不同于社会影响时,练者之间的一些差异就可以用相应的语码转换系统转换。这些差异往往构成了问题翻译语码转换出现的问题。事实上洞察语码转换的翻译问题被许多人忽略,几乎没有类似的讨论可以发现,然而这项研究是语码转换翻译研究的内在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这些情况下翻译会出现问题,这表明从理论上讲,这个问题需要给予适当的关注。
基金项目:本文系东北石油大学校内规划课题:项目编号XN2014005
参考文献
[1] Clyne,M. G. Constraintson Code- switching:How Universal Are They[J].Linguistics,1987(25).
[2] Gumperz,J.J. Discourse Strategies[M]. Cambridge University, 1982:59.
[3] 李刚.自然语码转换研究的若干方面[J].外语教学,2001(4).
篇8
关键词:当代山水画 民间色彩 继承 转换
民间美术种类包括建筑、壁画、雕塑、刺绣、剪纸、木版年画、皮影、印染、漆器、瓷器、玩具、服饰、面具、戏曲脸谱、家具等,反映了人们对神灵的敬畏与崇拜,祈求平安吉祥的愿望。民间美术成为中国社会的全景式的历史图像记录,是中华民族传统精神的体现。
民间美术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形象夸张生动,其强烈的风格多通过色彩的表现来实现。色彩反映了人们的情感心理与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形成了民间美术色彩的视觉装饰美。
民间美术在色彩的表现上追求对人们自己内心情感的自由抒发,形象上直接描述与夸张表现,产生出一种趋向简练的平面形式。平面视觉图像表达强烈的情感,在色彩表现上鲜艳明快、对比强烈,喜用纯色表现。色彩在平面夸张的图示中形成了色彩的视觉装饰美。
视觉装饰美中色彩的对比调和特点是补色对比、纯度对比、明度对比、冷暖对比、面积对比、色彩并置、色彩的间隔调和。色彩学理论非国人创立,但是人类对色彩的感知具有同一性,中国传统民间美术在其色彩的表现中一直传达着这些对比关系,潜移默化地成为中国人的色彩表现习惯与审美特征。
当代绘画在视觉图像上要求形式简洁个性化,色彩能够打动人。民间色彩的装饰美在情感上符合当代绘画对色彩的要求,所以通过对民间美术色彩的继承与转换,让当代山水画突破传统文人色彩观的局限,开拓色彩的表现空间。当代山水画家石纲、陈平、罗平安、陈向迅、林容生、方向等在对传统民间美术色彩视觉装饰美的继承与转换方面做出了重要的贡献,笔者选择其中三位画家进行研究分析。
石纲在其山水作品中以民间美术的补色形式以及面积的对比、纯度表现等拓展了山水画的色彩表现。石纲打破传统文人山水画以墨为主的表现形式,大胆地从民间美术中提取红与绿,形成画面的主体色调。在色彩上采用与传统淡着色的施色方式相反的积色厚涂法,用色厚重。在厚涂色过程中,必须在颜色的调和中减少水分,才会产生高纯度的色彩,这样厚涂的高纯度的补色表现就实现了山水画的平面装饰化。石纲的山水画用红色表现天空,传统山水画中的空白用色彩填满,加大色彩的面积。色彩在面积增大的状态下,表现力更加强烈。这种主观性的色彩选择让山水画摆脱了对自然色彩的描摹与文人色彩的约束,形成了具有现代装饰感的色彩表现。
陈平山水作品以传统水墨皴点为表现特征,层层点染,用笔粗放、古拙,墨色浓重,表现为润泽而富有梦幻色彩的抒情山水新境。在远山、房舍、人物、动物形象的塑造上,借鉴民间剪纸的刀法方直简约、粗放的造型和剪影式的图式表现。运用传统民间色彩的红色来表现天空,画面的装饰性在主观色彩的运用中被强化。画面以墨与黄色为主调,画面整体图式形成色块与墨块的大对比。陈平山水画中经常运用大红、葵黄、蓝、绿、粉等色彩,采用补色表现,在色彩面积大小的对比下,形成色彩关系的节奏变化,并与墨产生对比。笔墨皴点之下的补色的红色点与绿色块的对比,远山蓝色与近处院门的黄色对比,墨点之处多层叠加点染而成,在皴点与皴点之间以色块表现,并与墨色皴点之上的色点形成点、线、面的疏密变化,同时以高纯度的色彩体现,加强墨与色、色与色的对比。画家把民间美术的主观色彩运用在山水画中,山水画在民间色彩的继承中实现了色彩的现代转换,形成色彩的视觉装饰美。陈平在山水创作中采取了色与墨结合表现的方式,没有因为色彩的表现而弱化水墨的表现,而是在色彩表现的同时强调墨的表现,运用强烈的色彩表现与强烈的水墨表现,使墨与色的表现都达到极致,最终形成色墨相结合的当代表现。一个是传统的笔墨语言,一个是传统的民间色彩,正是这两个传统的形式在陈平的山水图式中形成了具有现代感的山水表现。画家运用这些传统转换了色彩与笔墨的情感表达方式,让它们在新的情感世界中得到重生。
罗平安的山水画中多以重墨、焦墨、粗放的条状线条语言为画面的框架表现,并在此之上施以重色。罗平安采用红�大红、土红、桔红�、黄�桔黄、中黄、柠檬黄�、绿�石绿、汁绿�、紫、蓝�石青�、粉色、金色等表现,以补色对比、明度纯度对比、色彩面积对比、色彩的间隔调和等表现方式来体现色彩的视觉装饰美。画家还采用相似色的对比表现来实现画面色彩的自然过渡与整体统一。黄与绿色中都含有黄色,绿色在这种黄色与蓝紫色形成互补色对比的过程中起到缓冲作用,最终实现色彩的对比调和统一。画面中形成了蓝、绿、紫与红、橙、黄的冷暖对比,并在冷色和暖色系列中又有冷暖色对比,如大红比桔红冷,蓝紫比红紫、粉紫冷,柠檬黄比中黄暖,这些冷暖色内部之间的对比使画面产生有节奏的色彩变化,形成色彩的对比与和谐。作品中还采用了民间美术中色彩的隔离调和方法。两色之间的墨线、两色之间的空白等可以增强对比。蓝与紫并置,中间插入红色,红与紫中间插入黄,增强了两色的对比。黄与紫之中插入红蓝,红与绿之间插入黄,减弱两色的对比。罗平安山水中的色彩与墨不是调和式的运用,而是浓墨与浓色的叠加式与并列式表现,色彩就从民间色彩的单薄转换为山水色彩的厚重与丰富。
当代山水画以人文情感重新认识传统艺术精神,主张发挥传统色彩的主观性与情感性,把传统色彩的表现特征转换到当代山水画中,并实现色彩与传统笔墨语言的结合,完成山水画的当代变革。
[注:本文为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青年项目《当代(1978-2008)山水画的笔墨、色彩、构图、题材、技法创新研究》立项论文,立项编号:10D006]
参考文献:
[1]左汉中.中国民间美术造型[M].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1994.
[2]韩敬伟.中国画的意与色[M].沈阳:辽宁美术出版社,2002.
篇9
关键词:语码转换;娱乐节目;主持人
1.引言
语言是人们进行交际、交流的主要工具。随着经济、政治、文化的发展,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很多人都成为双语甚至多语使用者。因此,在交际的过程中,在不同的情境下,不同的语言会有不同程度的碰撞现象,人们往往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和当时的环境选择不同的语言或语言变体。娱乐节目主持人为了使节目有更好的节目效果或更好的收视率,他们在主持节目时往往使用丰富多彩的语言,迎合大众的娱乐心理。本文则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分析。
2.语码转换
语码转换(code-switching)是一种交际手段,也是一种交际策略,到目前为止,语言学家对语码转换没有统一的定义。
语码转换作为语言接触的一种常见现象[1]p11,在20世纪70年代得到国内外学者的普遍重视。语码转换指两种或多种语言的使用者根据交际情景需要所进行的各种不同语言变体之间的选择和转换[2]p130。还有学者认为语码是指人们用于交际的任何符号系统,可以是一种语言,也可以是一种方言、语体或者语域[3]p161。
对于语码转换的定义,不同学者根据不同的交际目的、研究目的做出了不同的定义。在这些研究的基础上,本文主要结合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话轮转换和语言特点进行语码转换的分析。
3.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语码转换情况分析
3.1为了表示主持人和嘉宾之间的亲和感,主持人进行语码转换
现在的综艺节目呈现多元化的趋势,主持人为了拉近和嘉宾之间的距离,会根据嘉宾的语言特点进行语码转换的使用。例如;
在《快乐大本营》泰国明星马里奥和Pchy做客的那期节目中,为了表示对嘉宾的尊重,并且拉近主持人和嘉宾的距离,使嘉宾不再有紧张的情绪,收到更好的节目效果,在节目开场的时候,主持人就用泰语对他们进行简单的问候:
(1)(马里奥和Pchy出场)
维嘉:我们用泰语问候一下他们,大家一起来好不好?
观众:萨瓦迪卡。
通过这样的问候就使嘉宾有了一种亲和感,拉近了彼此的距离,同时也能收到更好的节目效果。
3.2为了达到幽默的节目效果,主持人进行语码转换
主持人,尤其是娱乐节目主持人,为了达到幽默的节目效果,迎合大众的娱乐心理,通常需要用幽默诙谐的话语来带动现场气氛。例如,在《快乐大本营》中,为了与观众进行互动,活跃现场气氛,主持人进行语码转换。
(2)何炅:Ladies and乡亲们,接下来大家将要见到的是享誉马栏山一带的山寨歌后。
这则语料就很好地带动了现场的气氛,使观众更好地融入到了节目当中去,使其有一种参与感,并且能够使节目更顺利地录制下去。
在《天天向上》节目中,汪涵有时用方言的语言特色来调侃嘉宾,以达到幽默的效果。有一期节目,嘉宾和其父亲都是湘潭人,但都不会讲湘潭话,节目主持人汪涵则用湘潭话方言对其进行调侃,从而收到幽默的节目效果。
(3)汪涵:湘潭人不会说湘潭话那算什么湘潭人啊,湘潭话都不晓得讲那是湘潭人吗?这就有意思了。(湘潭话)
嘉宾:因为我很早就去上海了。(普通话)
汪涵:我很小时候就去长沙了,但是我现在一回湘潭,一口标准的湘潭话。(湘潭话)
以上语料就向我们说明了,作为内地综艺节目主持人的何炅、汪涵用自己睿智和风趣的主持风格受到了大家的欢迎,增强了节目的综艺效果,我们也从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对其语言特点进行了分析。
3.3为了更好地与嘉宾进行沟通,主持人进行语码转换
现在的娱乐节目越来越趋向国际化,很多港台及国外艺人都来内地的综艺节目进行宣传。在Maggie Q做客的《快乐大本营》节目中,为了能够与其进行更好地沟通,主持人则会进行语码转换的使用。例如:
(4)何炅:所以呢,我们要请我们Maggie Q好好地跟《快乐大本营》的观众say hello.
Maggie Q:你好,everyone.
(5)何炅:Maggie Q其实也很少参加综艺节目,也很少在TV show里面露面,为什么会专门来参加我们的《快乐大本营》,Why choose us?
Maggie Q:Why not?
从(4)(5)语料中,我们可以看出娱乐节目的主持人为了与嘉宾进行交流,同时也营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不时地在节目中进行语码转换,符合现在综艺节目多元化、国际化的发展趋势,迎合多数受众群的心理。
3.4为了演绎角色的需要,主持人进行语码转换
在主持过程中,由于节目流程的需要,主持人需要配合嘉宾进行各种角色的扮演,以达到预期的节目效果。在这时,主持人需要进行语码转换来达到这种目的,使嘉宾和主持人之间能更好地互动,录制工作能更好地完成。如:
(6)谢娜:摇滚呀,yeah,come on,这不是摇滚,对不起啊,老师老师,你跟不上我的key。
何炅:还没有唱呢。
李维嘉:这是tempo好不好,tempo,tempo,跟着我的tempo。
谢娜:跟着我的tempo,还是抒情吧,我比较擅长抒情。
在这则预料中,谢娜用这种语码转换表明了她所扮演的角色,即在此时的表演环境中她演绎的是一位歌手,这样比完全用汉语表现出来的要更生动,更有幽默感,符合娱乐节目轻松、搞笑的目的和宗旨。同时,给电视机前的观众一种新奇欢乐的感觉,使人们繁重的工作和巨大的生活压力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这就是语码转换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
4.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语言呈现出丰富多样的特点。娱乐节目作为大众传媒的一种手段,其主持人的语言也呈现多样化的趋势。本文通过对娱乐节目主持人的语码转换现象进行研究,分析了娱乐节目主持人进行语码转换的目的和效果,这也是社会语言学的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运用,具有一定的创新性。但本论文还有一些不足的地方,在今后的学习中应努力学习基础知识,不断丰富和完善。(作者单位:河北大学外国语学院)
参考文献:
[1]祝畹瑾.语码转换与标记模式[J].国外语言学,1994(2):11-15.
篇10
【关键词】ESP 语码转换 动机
引言
基于中国已经成为具有核心竞争力的世界大国的实情,我国在21世纪的人才培养战略是“人才强国”。随着高等教育国际化和大众化的发展,其人才培养目标已经从学术型、研究型转向应用型,此时提倡ESP教学更是锦上添花。然而,ESP教学具有很强的实践性、专业性,课程内容枯燥无趣,语言羡余度不够,教学语言、教学节奏没有流畅之感,学生领悟课程难度相对较大。所以,ESP教学需要教学法的介入。
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语码转换的适当应用可以对学生的理解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可以促进ESP教学中的师生互动、突出重难点、保证授课的流畅性、有效地传递信息,可谓事半功倍。本文主要探讨ESP教学中语码转换的动机。
一、ESP及语码转换的内涵
1.ESP的内涵。ESP是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首字母的缩写,汉语意思是“专门用途英语”。20世纪60年代,由于经济、科技、文化、语言学及教育心理学发展到一定程度,ESP便应运而生,由国外系统功能语言学人士提出,成为一门新兴的交叉学科。其目的是培养在特殊工作环境可以用英语来进行工作和交流的实用性人才。由于对ESP的存在与研究始终意见纷纭,所以ESP还在不断地发展中,其定义也一直分久未合。如:Halliday认为就像没有“英式英语”一样,根本不该存在ESP,他认为ESP是一种变体。
Dudley―Evans & St John认为ESP与普通英语不同,是一个多学科的研究领域,是根据某一专业设计而成,有其独特的针对性,其教学目的是改善学生在其所学领域的英语运用能力。Hutchinson & Waters提出的ESP定义是相对较权威的――ESP is an approach to language teaching where all decisions as to content and method are based on the learner’s reason for learning。我国开展的ESP研究主要把ESP解读为:某职业相关的英语,是根据学习者特定的目的、需求而成立的英语课程。如:石油英语、机械英语、化工英语、艺术英语、建筑英语、计算机英语等。
2.语码转换的内涵。语码转换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在社会学、人类学和语言学等领域都得到了高度的重视与大、众、深的研究。本文着重探讨语言学中的语码转换。
语码是一种符号系统,供交流使用,可以是实际使用的语言,也可以是方言或语言变体。在实际交流中,各种语码可以转换出现,坚持用一种语码是没有必要的。
语言学家们总是依据研究目的、方法和现象对语码转换进行定义,于是便产生了一种现象――时至今日仍然没有统一的语码转换定义。我国学者何自然和于国栋把语码转换的定义归纳为三种:a. 与语码混用存在区别的定义;b. 与语码混用没区别的定义;c. 与语码混用存在区别与否无关紧要的定义。第一种定义指出语码转换处于句子间,而语码混用处于句子内部。第二种定义强调语码转换既指句间语码转换又指句内语码混用。第三种语码转换的定义强调的是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的确存在,但界限不明。何自然和于国栋定义的语码转换包括句间语码转换和句内语码混用。
二、ESP教学中语码转换的动机
1.利于学生接受新知识。任何语言之间都不可能存在词汇的完全对等,这种词汇空缺现象在ESP教学中会显露无疑。因此,教师在ESP教学中会迫不得已地进行语码转换。这样有助于学生听懂并深刻地理解知识,以保证学生接受新知识。例如,语言学中“花园小径”(garden path)的概念貌似容易理解,但是教师在讲解中如果使用全英授课,学生势必会困惑不解,不知其所云。如果教师恰当地使用语码转换,先用英语阐释,再用汉语加以诠释,学生会轻而易举地领悟。
2.利于教师提高授课效率。ESP教学中使用母语适当地进行语码转换可以促进ESP输入。比如:在ESP教学中讲解国际货币体系时,就没有必要用英语云里雾里地绕或者绞尽脑汁地翻译几年前让美国华尔街痛恨不已的中国黄金“大妈”,曾几何时中国大妈狂猛抢购黄金的胆识和表现足以让全世界目瞪口呆,乃至“大妈”的汉语拼音“Dama”于2013年初登上《华尔街日报》。再如:在ESP教学中提及电脑系统安装时,难免会提及“Vista”、“Windows 7”或者“Windows XP”。如果还一味在ESP教学中力求全英授课,就可能会造成语流的中断、语言的磕磕绊绊和不流畅。于是,ESP教学中审时度势地选择语码转换可以提高教师授课效率。
3.利于教学突出重点。语码转换可以突出重点,ESP教学中的语码转换可以强调教学目的、突出教学重点。在ESP教学中,英语是主要的输入语言,如果教师一直使用英语,就会显得平淡无奇,重点不分明。所以,教师需要适时地使用语码转换来凸显所讲知识,对于教和学都会有事半功倍的作用。例如,教师在解释一个文学诗体概念“英雄双韵体”(Heroic Couplet)时,如果一直用英语讲解难免会让人感觉过于平铺直叙。再如:在微观经济学ESP教学中阐述“机会成本”(opportunity cost)概念时,适当地选择语码转换――用汉语强调“最大价值”,学生就可以轻松的把握此概念的关键。因此,语码转换可以产生强调的作用,有助于学生在听课中把握重点、更好地领悟所学。
三、结语
全球化、大众化的高等教育发展促使高校从学术型、研究型人才培养转向应用型人才培养,促使ESP教学受到了出前所未有的重视与研究。ESP教学有很强的实践性和专业性,所以,教学法对于ESP教学是不可或缺的。作为一种教学策略,语码转换的适当应用可以改善ESP教学、可以对学生的理解发挥雪中送炭的作用。本文主要探讨ESP教学中语码转换的动机,并从三个方面展开探讨。
参考文献:
[1]杨枫,孙凌.关于大学英语教学ESP论的一点思考[J].外语教学理论与实践,2013(3):1-6.
[2]桂诗春.我的双语教育[J].外国语,2004(1):47-51.
[3]刘若楠.研究生专业英语课堂中教师语码转换初探[J].文学界,2010(1):80-81.
[4]Halliday,M.A.K.& Martin,J.R.Writing Science:Literacy and Discursive Power[M].Pittsburgh: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1993.
[5]Tony Dudley ― Evans & Maggie Jo St.John.Development in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J].Cambridge Language Teaching Library,1998.
[6]Hutchinson T,Waters A.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A Learning-centered Approach[M].Cambridge:CUP,1987:69-91.
[7]王友良.专门用途英语(ESP)研究综述[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08(6):108-110.
[8]于国栋.语码转换的顺应性模式[J].当代语言学,2004(1):77-87.
[9]Ronald Wardhaugh.An Introduction to Social Linguistics[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