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训练范文
时间:2023-04-09 05:13:3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训练,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我们从李先生分析的例子入手:
例一:“女儿的作业要花很多时间来分析字,如:‘瓮’是什么部首,它的第七画是点还是折,它的声母是什么,它的韵母是什么,它有多少义项……”
‘
例二:“有一天,她问我‘灰溜溜’怎么解释。我想了一会儿,问干吗解释这个词。她说是作业。”
李先生认为:第一个例子错在“教了不需要的语言知识”(学生学习“瓮”这个字的最终目标是会用,它的部首、笔画、声母、韵母、义项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必要的)。第二个例子错在叶巴无法或不必要知识化的内容教成知识(学习“灰溜溜”会用是最重要的目的,对于学生来说,不会用另外一句话解释一遍并不影响他们正确使用这个词)。
先生认为第一个例子的错误是“教了不需要的语言知识”。我们不妨看看《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其课程目标之阶段目标有如下说明:
第一学段(1―2年级)
(一)识字与写字
1.喜欢学习汉字,有主动识字的愿望。
2.认识常用汉字1600~1800个,其中800~1000个会写。
3.掌握汉字的基本笔画和常用的偏旁部首,能按笔顺规则用硬笔写字,注意间架结构。初步感受汉字形体美。
4.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书写规范、端正、整洁。
5.学会汉语拼音。能准声母、韵母、声调和整体认读音节。能准确地拼读音节,正确书写声母、韵母和音节。认识大写字母,熟记《汉语拼音字母表》。
6.能借助汉语拼音认读汉字。能用音序和部首检字法查字典,学习独立识字。
《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的目标是绝大多数学生经过努力都应达到的,体现了国家对公民素质的基本要求。试想,学生不识声母、韵母,如何能正音?不知部首、笔画,如何能正确书写?由此可见,部首、笔画、声母、韵母,对于小学生来说是不可或缺的。自1903年语文独立设科以来,虽课程标准、教学大纲屡有变化。但对部首、笔画的要求从未放弃,汉语拼音方案出台之前,也有对注音字母的要求:
“识最普通文字二干个左右,并能使用注音字母。”“写字的姿势,工具的应用,以及字的笔顺、结构、位置等,开始的时候,就应注意指导。”“字音的教学必须依靠拼音,字母。识字课开始就教拼音字母,教儿童掌握拼音字母的读法、拼音和音调……”“就汉字字形作适当的指示,对于识字教学是必要的。开始的时候可以就新识的字逐步教儿童认识汉字各种笔画的形状,知道汉字各种笔画的名称,并且把书写的笔顺教给儿童……”
这几份标准或大纲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其余内容李先生和读者可参看《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2月第1版),这里不再引述。需要说明的是,随着电脑的普及。学生书写能力呈现下降的趋势。因此,小学阶段更需重视学生书写能力的教学。
李先生认为第二个例子的错误,需放在具体情境中分析。若是撇开具体的语境,让学生死记硬背“灰溜溜”的解释,这种方法确实有问题,但若是要求学生结合具体的语境解释词语的含义,不但不是错误,还可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以取得语言的雅致及避免重复的能力。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有相关要求:“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了解课文中词句的意思,在阅读中积累词语。”“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理清思路,理解主要内容,体味和推敲重要词句在语言环境中的意义和作用。”
案例中没有说明是解释语境义还是死记硬背,李先生的分析有片面之嫌。退一步说,即便是识记“灰溜溜”的基本意思,在小学阶段也并非绝不可接受,因为学生若是不知这个词语的基本含义。却要求他们学会运用,这种要求不符合心理学中程序性知识获得的一般规律。
届文中,李先生论述了新的“训练”与“知识”的关系图,其中涉及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策略性知识的论述,这应当源自于信息加工心理学。信息加工心理学家大多同意把人类习得的知识分为两大类:一类为陈述性知识(declarafive knowledge),另一类为程序性知识(procedural knowPedge)。前一类知识是用于回答“世界是什么”的问题,后一类知识是用于回答“怎么办”的问题。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一阶段学习是陈述性知识,也就是说程序性知识学习的前身是陈述性知识。程序性知识学习的第二个阶段是通过应用规则的变式练习,使规则的陈述性形式向程序性形式转化。认知策略是指对人的心理加工过程起控制和调节作用的执行控制过程。认知策略的知识在本质上是一种特殊的程序性知识。这种知识是在认知活动中习得的。
所谓程序性知识者,事实上只是程度之分,而且任何程序性知识之内、都必须包括部分陈述性知识。即先经语文陈述性知识的内容,而后按程序运作达成学习的结果。
“灰溜溜”的基本意思应属于陈述性知识,比对李先生的观点:“知识”对“训练”来说是“无也可有更好”的关系。我们无法理解,若是没有了这些通过一点一滴的积累而获得的基本知识,李先生期望的这些能力从何而来。就像一台电脑,即便装备了再好的程序,若是没有相关文档储存,岂不也是另外一种形式的“裸机”?其作用恐怕有限。更何况,没有相关知识,人脑中的这个程序恐怕是不容易形成的。这或许是李先生对教育心理学中这三种知识之间的关系出现了理解偏差或者是误读的缘故吧。至于言述性知识,除了在李先生一些文章中出现过外,笔者未能在其他心理学书籍和辞典中寻找到。期盼先生日后能在文中有所界定,以避免这种绕口令似的概念演绎。
李先生还认为:关于语言知识,过去有一个所谓“八字宪法”的表述。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这是一种描述性而非类型化的表达,是教师们对教学实践中所教知识的一,种经验性的总结。它们与训练的关系是一样的,都是动宾关系,即“练知识”,也就是知识操练。……以“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知识为中心的“知识操练”式的训练,肯定不是训练回归所需要的。
所谓“八字宪法”即“字”“词”“句”“篇”“语”“修”“逻”“文”的真实含义,我们不妨查阅这种观点的提出者沈佩畦先生的解释:1.字是书面语言的基础。字的教学:包括“识字”和“写字”两部分。2.词是语言(包括口头和书面)的建筑材料。词的教学,包括“辨词”和“积词”两部分。3.句是语言(包括
口头和书面)的基本单位。句的教学,包括“用词造句”和“修词炼句”两部分。4.篇是从作者的思想、感情来叙述事物或说明道理的整个过程,就是篇章结构……文字学、语法学、修辞学、逻辑学、文学是五种学科或科学,是各自从思维或语言文字现象中探索规律的科学研究,或科学研究所得的结果,它们自成各种科学系统。这五种科学系统,与字、词、句、篇教学系统,内容有交叉,但要求不同,不能混为一谈。
篇2
歌唱语言的训练首先要正确的掌握歌唱的咬字、吐字方法,才能在歌唱中做到字正腔圆。声乐教学中,与学生接触,发现学生歌唱时字唱不清的现象。如:声母咬错,地方方言太重,字头不清楚等。咬字和吐字是发音时两个密切联系的步骤,咬字是根据语言中产生“声母”的器官而决定的,它们是:喉、舌、齿、牙、唇五个部位,所以,称为“五音”。为声母咬对后,还要通过“开、齐、撮、合”等不同的口形和用力方法把“韵母”吐出来,这叫“四呼”。通过以上所说的我们可通过下列方法对学生进行歌唱咬字、吐字的基本训练。
一、字头清楚有力
歌唱中咬字、吐字首先是要把字头唱准确、唱清楚。有些同学方言过重常把卷舌音“zh”“ch”“sh”和舌尖音“z”“c”“s”不能区分也不能把鼻音声母“n”和边音声母“l”区分开来。这些问题我在教学的过程中总是遇上,所以,我每次都要求同学要朗诵歌词。字头发音时要敏捷、短促、有力传统唱法中的“喷口”唱法就是指字头发音时要有喷出口腔,给人以干净利落、结实有力的感觉。
例如:《忆秦娥.娄山关》的第一句:
慢板
在演唱这一句时,要把其中“西”、“烈”、“长”等几个字的字头唱清楚,它们分别是:“x”、“l”、“ch”。有些方言过重的人就很容易把字头弄错,会把“x”发成“q”,“l”发成“n”,把“ch”发成“c”。这就很难使人明白歌词的意思,纠正的方法是要把声母的发音部位弄清楚,虽“l”和“n”都是舌尖音,但发“l”时,气流是从舌尖两边发出的,而发“n”时,气流是从鼻腔流出。而“ch”、“c”一个是卷舌音另一个是平舌音,平时多朗诵就会区别开来。在歌唱时,如果你做到了字头准确、清楚有力那还不够。还要注意字腹延绅的准确性。
二、字腹延伸准确
字腹也是韵母中的韵腹,通常是由发音最响亮的母音来充当,字腹延伸也就是歌唱中把这个母音延长。字腹延伸有两种单韵母只有一个母音构成的字腹,在咬出字头之后只要保持这个母音发音的口行不变就可以了。如:“大”(da)字,其韵母只有母音“a”,在字头“d”发出之后,只要保持“a”的口行就可以准确地延伸。复合韵母有两个母音构成的字腹,在字腹延伸时要延长发音最响亮的一个,如“归”(guei),韵母中含有三个音素,由于“u”是介母,它与声母“g”拼合构成字头,而字腹由“e”比“i”两个母音构成,“e”比“i”响亮所以应该在“e”母音上延长。
三、字尾收音快捷
我们通常把收音分成“归韵”和“收声”。归韵是指母音归韵,而“收声”是指字尾带有“n、ng”的字,最后要分别收到前、后鼻音中。收音的方法概括起来是“快捷、适时、到位”。
例如:《金风吹来的时候》中的一句:
稍慢、甜美地
这一句的歌词中的第一个字“金”字的字尾是“n”,“风”的字尾是“ng”,“来”的字尾是“i”。在唱这几个字时,为它们所包含的旋律即将结束时,应快捷地“归韵”和“收声”,字尾所占的时值很短。
篇3
关键词:口头语言;书面语言;语言教学
著名的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过:“教学做是一件事,不是三件事。我们要在做上教,在做上学。不在做上用功夫,教固不成为教,学也不成为学。”因此,要真正帮助学生积累并运用语文,提高语言的运用能力,提升语文素养,必须将对低年级儿童语言的训练落到实处。
一、低年级语言训练的重要性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低年段口语交际目标:“学说普通话,逐步养成讲普通话的习惯”“能认真听别人讲话,努力了解讲话的主要内容”“听故事、看音像作品,能复述大意和自己感兴趣的情节”“能较完整地讲述小故事,能简要讲述自己感兴趣的见闻”“与别人交谈,态度自然大方,有礼貌。有表达的自信心。积极参加讨论,敢于发表自己的意见”。同时也提出了习作目标:“对写话有兴趣,留心周围事物,写自己想说的话,写想象中的事物”“在写话中乐于运用阅读和生活中学到的词语”“根据表达的需要,学习使用逗号、句号、问号、感叹号”。由此可见,对低年级儿童进行语言训练,提升其语言表达能力尤为重要。
二、口头语言训练
低年级的儿童在入学前,已基本上掌握了口语,但由于词汇量不丰富,组词成句能力不强,使得他们在语言表达上出现了词不达意、语序混乱、言语嗦、表达跳跃、不知所云等语言含糊现象,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交际的正常进行。教师应当重视小学生语言表达的规范性,在小学生进行交际的过程中,通过师生评议、教师点拨等方式,加以规范或指导,对上述语言混乱现象要采用适合的方式及时纠正。那我们该如何提高儿童的语言能力呢?大家一定会说要大量阅读,只有通过大量的阅读才能提高学生的语言能力。的确如此,没有大量的阅读,学生的语言能力难以提高,但是也有很多人通过大量的阅读,但其语言表达能力却并不是很强。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语言能力分为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与阅读能力密切相关的是语言理解能力,无论是书面语言理解还是口语理解都是阅读的基础。阅读过程是读者自身进行认知和感悟的过程,也是学习知识的过程。读不同的文章,对阅读能力中各因素的要求也不同。如:大多数学生喜爱读《西游记》,但是很多学生在读《西游记》时,对大段的景色和人物描写不读,只读孙悟空和妖怪打架的情节,这既不能感悟到景色和人物的美感,也不能欣赏到语言的美感。因此,要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必须使学生明白朗读一定要有质量,做到不添字、不漏字、不x错字、心到、眼到、口到。
在小学语文课文中,课文阅读难度和语言难度的背离在有些课文中明显表现出来。如:《称赞》这篇课文,篇幅很短,讲述的是獾在做小板凳,得到路边经过的小刺猬夸奖的故事。从阅读角度看,这篇童话的情景和故事情节比较简单,即使是幼儿园中班的孩子也能完全理解故事的情节和情景。但从语言的角度看,(傍晚、认真、仔细、泄气、称赞、自信、心意、消除、疲劳)这些词汇对于大部分小学二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难度。像“傍晚”,有些孩子不能准确知道“傍晚”指的是一天中哪个时间段,“自信、心意、泄气”等词汇,放到文章中,学生能理解部分意义,但脱离课文,不少学生并不能理解或准确理解这些词汇的意义。这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幻灯片,帮助学生理解词义,再通过朗读和背诵,使学生得到规范化的语言熏陶,把课文中的词汇、句式以及表达方式等储备到自己的语言仓库中,在学生理解和记忆教材的基础上,根据复述的要求,经过自己的思考,把阅读的教材再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当然,这对于低年级儿童有一定的困难,因此,对低年级学生复述的要求不可过高,选用的课文也要有生动的情节,这样不仅便于根据情节完整地复述,也能引起学生复述的兴趣。在指导复述时,教师要尽可能把一些关键性的词句列成提纲,写在黑板上。如:《蜘蛛织网》这篇课文,就可抓住关键词句列出以下提纲:
哞,哞 小牛 湖边散散步
咩,咩 小羊 岩石上跳跳
汪,汪 小狗 草地上打滚
喵,喵 小猫 睡一会儿
嘎,嘎 小鸭 游泳
喔,喔 大公鸡 逮住苍蝇
咕,咕 猫头鹰 漂亮的网
复述时除了根据提纲以外,还可充分利用课文插图,并尽量运用文中词句。让学生通过模仿课文语言,扩大词汇量,从而丰富和规范语言,促进语言发展,提高表达能力。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创设情境、营造氛围,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的感觉。只有在这种情境中,才能克服小学生的心理障碍,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表达能力才能得到有效锻炼,从而提高交际质量。学生可以用6种句式练习说话:(1)谁怎么样;(2)谁是什么;(3)谁做什么;(4)什么怎么样;(5)什么是什么;(6)什么做什么。可分步进行训练。如先按“谁干什么”的句式说一句话,然后再用“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最后再按照“什么时候,谁在什么地方,干什么”。这样,逐步地、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梳理语序,依序表达,使学生养成说话时有条不紊、层次分明的良好习惯。如:“最喜欢的水果”,老师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把要说的内容,从点(说水果的名称、颜色、形状、味道)到面(综合前面几方面进行小记者采访),步步深入,使之有条不紊、层次分明地表达出来,显得言之有序。
三、书面语言训练
书面语言与口头语言一样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和交际的基本形式。在词语的多样性上,对客观事物特征的反映上,书面语言远远超过口头语言。因此,加强书面语言的训练是规范语言、提高表达能力的关键所在。书面语言的训练是对听、说、读、写的综合性训练,可以全面地反映一个学生的智力、能力和语文基础。课上教师让学生进行一些写作训练,把书本上的好词好句运用到训练中,比如仿写、续写、改编等,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同时也为学生成篇的习作奠定基础。
书面语言的训练有如下要求:(1)使用准确的语言;(2)使用恰当的语言;(3)使用精练的语言。因此,书面语言的训练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低年级书面语言的训练要从培养兴趣入手。如:改写、续写、仿写等。在进行此类练习时要求不必过高,让学生充分利用教材中的语言、句式,按要求完成即可。
(一)改写
改写是按某中需要,把原作进行相应的改动,用不同于原文的表现形式把原文内容表现出来的一种训练方式。
如:《小蝌蚪找妈妈》这篇知识童话,先让学生知道青蛙的生长过程,然后再设计一个题目为《蝌蚪变青蛙》的语言训练,指导学生先介绍蝌蚪的生活环境、样子,再介绍变化过程,最后介绍青蛙的样子、习性。要求学生会运用书中语言,根据要求,重新筛选组合,这看似简单的训练过程可以提高学生驾驭语言的能力。
(二)续写
续写是根据原材料提供的线索、范围、人物性格以及作者的思路等,续写故事情节的发展和人物的活动、心理、语言、表情等,使原文的情节能够合理地发展,构成完整的故事。续写可以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分析能力和想象力,同时也进行了书面训练。
(三)仿写
仿写就是仿照例文进行写作。如:《春天在哪里》,要求学生以《春天来了》为题仿写一首诗,文中的“柳条儿跳舞,桃花儿脸红”“轻轻细细”“飘飘洒洒”等妙语佳句,学生就可以运用在自己的语言中。
“生活即教育”这是陶行知生活教育理论的核心。生活处处有语文,学生通过品评和积累语言可以激发学习语文的浓厚兴趣。通过口头与书面两方面的训练,让学生把语言运用于实践中,学生语言表达的能力必定会有所提高。作为教师不要怕语句的相似,这正是以上训练所要达到的目的,提高驾驭文字的能力,规范语言,使语言文字真正起到表情达意的作用。
篇4
一、图画激趣,整体叙说
针对小学生喜爱图画,善于直观想像的认知特点,我在新课伊始,总是带领学生对整课的图画进行具体的观察和叙说。如《aoe》一课共五幅图。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观察、商议、叙说,接着鼓励学生在全班范围内交流。目的是扫除小学生说话的心理障碍,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
二、巧妙揉合、识拼音
1、说儿歌,识拼音
在学生已感知图意的基础上,我把图形、字母音、字母形巧妙融合在一起,编成了儿童喜读、顺口的儿歌如:“小姐姐爱唱歌,张大嘴巴aaa”,“清晨公鸡要打鸣,圆圆嘴巴
ooo”。当教学汉语拼音第3课,我讲到“b”的字形时,说“小姐姐听广播,右下半圆bbb”。学到声母“p”时,我问“你准备怎么记住p的样子呀?”一名学生在我的启发下学着编了句儿歌“小弟弟爬山坡,右上半圆ppp。”我听后大加表扬。后来的汉语拼音学习,基本上是学生自己编儿歌记字母,我只是稍加指点。如“姐姐弟弟来摸瞎,两个门洞mmm”,“椰子树上椰子多,左i右e ie ie ie”,“我爱北京天安门,左a右n an an an”等等。
2、做游戏,识拼音
针对小学生分辨力弱的特点,我把易混的字母放在一起,带领小学生做“归家家”的游戏,下边区别识记拼音,一边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例教“y i yi ”“w u wu”时,首先是师生在一起做此游戏。师问:“大Y大Y谁家的Y?”生答:“大Y大Y声母Y,请你归到你家去。”师问:“小i小i谁家的i?”生答:“小i小i单韵母i.戴好帽子回家去。”师问:“yi呀yi呀谁家去?”生答:“我是整体音节yi,谢谢你,提醒我,我就回到我家去。”接着让学生在小组内、组与组之间打乱顺序竞赛着做这个游戏,依此法再学“w u wu”,生生交流,师生共融,学习气氛活跃,第一次就让学生分辨清,再不会干扰以后学习,学生记忆的知识也会经久不忘。
3、讲故事,识拼音
当拼音学到韵母时,是学生感到最困难的阶段,为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帮助学生克服困难,把我整课的内容编在一个故事中。如<ie ue ei>一课,首先教师讲故事把学生带到学习环境中;在一个夏天的夜晚,弯弯的月牙挂在蓝蓝的天空,故事爷爷来到院中的大树下,给同学们讲故事来啦.(放录音)“椰子树高又大,椰子圆圆上边挂,我们从小保护它,要喝椰汁想办法。”接着启发学生想办法摘椰子,当学生说出用小棍子镶一个小钩子轻轻摘下椰子的同时相机识记“ie”再依此法学“ue”“ei,这样小学生学专注、投入,又培养了发展思维和想像力。
4创设语境,驰骋想象
汉语拼音是一串枯燥无味的字符,要想让学生想学、乐学,就要变无趣为有趣。要充分利用教材,联系生活、学习实际,创设语言环境,让音节在语言环境中反复出现,使学生熟练掌握、巩固、运用汉语拼音的技巧,最大限度地发挥汉语拼音多功能的作用。可以通过编故事、表演等途径让学生生动有趣地学拼音。
我在教学ba的四声时就是用故事穿插的,故事的主人公是聪聪。我说:“老师知道同学们有的喜欢唱歌、跳舞,有的喜欢画画,还有的喜欢玩,那聪聪喜欢做什么呢?”(多媒体显示喇叭花面),接着出现音节bā,以多种形式练读。又说:“有一天,天气特别好,聪聪出去玩儿,走到院子旁看到了什么呀?”(多媒体显示小女孩打靶画面)再以多种方式练读bǎ。“聪聪继续走啊走,又看到什么呀?”(多媒体显示小男孩拔萝卜) “聪聪看到这么多有趣的事,真高兴,他要回去告诉爸爸。”(多媒体显示爸爸画面)一个故事讲完,学生学得兴趣昂然,ba的四声也学会了。
三、动手实践,扩展运用
篇5
关键词:语言修养口语训练
语文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学科,其中心任务是培养综合运用语言这一人类最重要的交际工具的能力。新课程标准指出要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素养是学科标准的核心概念。语文素养的主要内容包括: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的语言积累,语感能力和思维能力,实际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以及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语言修养是其中一个很重要的方面。我们正在进行的现代化建设需要大量的高素质的新型人才,无论是面向中华还是面向世界,不管是面向今日还是面向未来,人与人之间的交往日益频繁,交往范围日益扩大。现代人首先必须具备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才能适应这个日新月异、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
一、创设和谐氛围,让学生“敢说”
语文教学中常存在这样的现象:教师讲得激情洋溢、神采飞扬,学生面无表情、一声不吭。即使教师提出一个很简单的问题,也少有学生愿意举手回答。年级越高越是如此,农村中学尤为严重。究其原因,除了传统教学方式和课堂氛围的影响外,还在于学生普遍存在怯场心理。他们重面子,自尊心强,怕出错,怕受到老师的批评和同学的嘲笑。因此,教师在课堂教学和日常交际中,要善于引导,营造宽松、和谐、平等、自由的课堂氛围,多一些鼓励和肯定,杜绝讽刺挖苦和处罚,让学生通过发言体验成功的乐趣,增加大胆回答问题、表达思想的勇气,真正“敢说”。
二、明确认识。巧设话题。使学生“想说”
首先要让学生明确口语交际在语文学习和人生发展中的重要性,使学生产生主动训练口语的内在动力。其次要设计好话题,让学生产生兴趣,有说话的冲动。陶行知在《创造的儿童教育》中指出:“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可见,善问、巧问是语文教师重要的课堂教学技能之一。话题可以从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生活实践中寻找。要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过程的变化设计问题,问题设计必须符合语文这门学科的内容特点和教学目标,要符合学生的认知心理,难易适中,且学生感兴趣,乐于思考、探究和回答。
三、指导说话技巧。使学生“会说”
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会说”“善于表达”是我们的教学目标所在。表达能力是一个人的知识、能力、智力的综合体现,我们常说“一句话把人说得笑起来,一句话把人说得跳起来”,这就是说,不同的说法,可能产生截然不同的效果,因此我们要指导学生会说话,提高表达技巧。要做好以下几点:
1 注意口语交际的场所和对象,说话要得体。
2 注意说话的语音、语调和语速。
3 恰当使用“体态语言”。
另外,要鼓励和要求学生多说普通话,尽量消除语言交流的障碍。还可以指导学生多阅读一些关于口头表达技能技巧方面的书刊文章,如《演讲与口才》等,以提高自身口头表达技巧的理论水平。指导学生在平时观看影视或文艺演出时,要多注意演员和主持人的口头表达技巧,尤其是相声、小品等以语言为主要表演手段的作品。平时多注意周围人们说话时的成功之处,从生活中学习语言,多取他人之长,以补己之短。
四、转变学习方式。使学生“多说”
传统的教学方式重视教师的讲,忽视了学生的学,重视教师的主导地位,忽视了学生的主体地位,这势必会造成学生“说”的机会的缺乏。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和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小组学习、全班学习的群体作用,在合作中学习。教师应设法采用多种方式给学生创造“多说”的机会。
1 口头作文训练。可结合课程进度,随时抓住一些易于口头表达的问题,进行口头作文训练。也可在作文课上就作文内容先进行口头作文训练,之后再动笔作文,这既锻炼口头表达能力,又利于书面习作的完成。
2 课前口语训练。在正式上课之前,利用几分钟时间安排一名学生,讲一条成语或新闻,范围不限,读书、看报、广播、电视、生活当中所见或道听途说皆可讲来,基本要求是叙事清楚,语句流利,不出语病。讲成语时可要求其在讲完故事后再讲明寓意,然后用此成语造句,这样,使其得到说话训练的同时又和全班同学共同掌握了这一成语,如此一学期下来,全班同学就可以掌握数百条成语典故。
3 专题讨论会或演讲会。就学生日常学习、生活当中经常遇到的一些带有普遍性的问题组织专题讨论会或演讲会,既锻炼了说话能力,又增长了见识。
4 专题辩论会。选择比较容易辩论的问题,分出正反两方,进行辩论。这样,既锻炼了口才,又明辨了是非。
5 组织文艺表演。可组织课本剧、诗歌散文朗诵、相声小品、绕口令等以语言表达为主的文艺表演,以练口才。当然,中间可以适当穿插歌舞以活跃气氛。但切忌喧宾夺主。
篇6
关键词:个性阅读;语言技能;仿写创造;读写结合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245-02
语文教学中,对学生的语言训练至关重要。教师在引导学生研读、品悟文本内涵过程中,要努力做到优化阅读策略,注重阅读实践活动,利用文本语言训练,促使学生内化语言,深化对文本内涵的解读,这样才能发展学生个性阅读能力,培养学生运用语言表达技巧,提升语文综合素养。
一、紧扣词句品悟,实现个性解读
教师要采取多种形式的阅读策略,善于引导学生深入文本之中,让学生多角度、多层次、个性化地阅读,紧扣文本重点词句反复揣摩、品味,对语言的意蕴进行深入地探究,通过个性的悉心研读与感悟,了解到文本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妙之处,窥见作者的思想,深刻理解和领悟文本的内涵,阅读情感受到熏陶和启迪,加深对文本语言的深刻理解,发展学生学习语言、运用语言能力,提高学生敏锐的语感能力,完善个体阅读认知,形成个性化的阅读素养。
例如,教学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草船借箭》时,教师出示语句:周瑜长叹一声,说:“诸葛亮神机妙算,我真比不上他!”学生朗读语句后,教师提出:“周瑜为什么要长叹呢?你能从‘长叹’这个词体会到周瑜此时心里是怎么想的?”生1:“周瑜看到诸葛亮这么厉害,心里十分佩服。”生2:“周瑜心里可能会想‘诸葛亮呀果真厉害”,虽然十分无奈,但他可能又十分不服。”生3:“周瑜此时心里十分怨恨诸葛亮:‘你这个小子让我苦心策划的计谋失败,等着瞧吧,我不会善罢干休!”生4:“哎呀,我怎么只想到造箭而没有想到借箭呢?我怎么想得不周全呢?”生5:“怎么在自己管辖的范围里,天时、地利、人和偏倒向诸葛亮呢?这是什么原因?”生6:“此人不除,将会后患无穷!”如此教学,使学生在研读文本语言的过程中,揣摩体验文本人物的一声“长叹”,使自身的阅读情感与文本情感相互揉合,形成各具特色的阅读见解。
二、利用文本空白,锤炼语言技能
小学语文教材的文本中有许多留白处,这些留白处或一波三折,或故弄玄虚,或欲言又止,或意犹未尽,引人深思,激起读者的各种悬念,给读者以无限的想象空间。教师要善于利用这些留白处,通过让学生深入文本认真思考、探究、研读,引导学生进行语言训练,启发学生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进行丰富的阅读想象,激发学生的阅读情趣,调动学生的阅读思维,体验文本丰富的语言韵味。同时,要求学生运用个性化的语言对留白处进行填补训练,使文本内容更加丰富、具体、形象,深化学生对文本内涵的感悟。
例如,教学人教版六年级上册《最后一头战象》时,文中片段:它站在江滩的卵石上,久久凝望着清波荡漾的江面……发出震耳欲聋的吼叫。教师提出:“嘎羧为什么久久凝望,它看到了什么?心里想到了什么?嘎羧为什么要亲那江中的礁石?它的心里正想着什么?嘎羧在呼唤谁?”这些文本留白有利于阅读语言的训练,教师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联系上下文进行思考、体验、探究,再动笔对这一空白处进行补白,生1:嘎羧凝望着江面,头脑中涌现出当年战友壮烈牺牲的情景,当时死去的战友用鲜血把江水染红了,为了保卫这片土地,大家一起浴血奋战,战友们献出了自己的生命。当嘎羧走到那块龟形礁石上时,心想:这就是当年我倒下的地方。在这块龟形礁石上,似乎还残留着当年搏杀时留下的血液和同伴们的呼唤。于是,它在上面亲了又亲,感受当年硝烟和战友们的气息。呼唤着战友们,我来了!生2:嘎羧仿佛又看到了威武雄壮的战象们驮着抗日健儿,冒着枪林弹雨,排山倒海般地冲向侵略者,日本鬼子鬼哭狼嚎、丢盔弃甲,英勇的战象和抗日将士纷纷中弹倒在了江中……嘎羧亲了又亲江中的礁石,心想:这是我和战友们奋力杀敌的战场,也是洒满战友鲜血的一处伤心之地啊!嘎羧仰天吼叫:战友们,我离开你们很久了,我们很快就要相聚在一起了。学生运用语言进行补白的过程中,更加深刻体验与感悟文本内涵,提高了个性阅读能力。
三、进行仿写创造,实现读写结合
篇7
[内容]
<?XML:NAMESPACE PREFIX = O />
1996年,我省小学语文教学在教改方面最突出的成绩,就是“语文教学一定要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观念已成为全省绝大多数小学语文教师的共识。尤为难得的是,广大教师在各自的教学实践中,探索、创造了许多进行语言文字训练的好方法、好经验。但是,在每一堂课的40分钟里,如果要真正落实语言文字训练,还需要在时间、精力、群体研究上付出更大的代价。实际教学存在的问题表明如何加强语言文字训练,还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大难题。因此,在新的一年里,我们应该继续在加强语言文字训练上下功夫,动脑筋,想办法,出经验,真正使语言文字的训练可操作,有模式,落实处,见效果。
课堂教学是学科课程的主渠道,也是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主阵地。首先必须把握好课堂教学的主要环节和基本摸式。我们认为,在教师指导下的读书、思考、交流、练习是课堂教学的基本环节。在这里,读书是基础,思考是关键;交流能让学生在童心童语的氛围中互相启发、互相学习,发挥班级授课的忧势;练习则使知识得到巩固和积累,并转化为能力,让学生开始初步的运用。很明显,这些环节都是以学生为活动主体的。因此,如果教师的指导基本得法,就能大致使我们的语文课堂教学步入语言文字训练的轨道而不致陷入“发胖式分析”的歧途或重蹈“满堂灌”的覆辙。当然,“教师指导”是至关重要且需精心设计的,否则,训练的效果就会不佳。这里,首要解决的又是课堂教学的基本模式问题。从我省许多老师加强语言文字训练的课堂教学经验来看,先扫除障碍(生字、难词、有关背景、知识等),重点抓好识字写字;接着初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结构;继而精读课文(或片断),侧重语言训练;之后勤读背诵,加强语言积累;最后迁移练习,促进语言运用,应该是我们语言文字训练课的课堂教学基本模式。当然,模式的把握和运用也有高下智愚之分。但只要牢牢把握这一摸式中的后三个重要程序,做到语言训练(包括分析比较)有重点,勘读背诵(全文或片断)有积累,迁移练习有运用,那么,语言文字训练的目标不难达到。
其次,要真正落实好语言文字的训练,在具体操作上应提出一些根本要求和硬性规定。比如,40分钟的课时目标要明确单一,除了思想感情教育方面的教学目标外,语文知识和能力的目标要非常具体且数量不能过多,最多也不应超过三项。因此像作文训练课“教会学生按人物动作的先后顺序说。写,语句通顺连贯”的课时目标是订得具体且切实可行的,而“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表达能力”的课时目标却订得高而空洞、大而抽象。再如,“以读为本”、多读课文是一节成功的小学语文课所不可缺少的。在小语课堂的40分钟内,如果听不到琅琅的书声,那就很不好了。因此,每一节课,学生至少应该有10分钟以上的时间用来读书,包括朗读和默读。这样,到课文教完时,我们期盼“低年级学生对全篇课文,中高年级学生对重点句段能背诵”的要求,不仅可以达到,而且不增加学生的课外负担。又如课堂练习,包括书面练习,每节课也都应有具体安排。现在有一种把书面练习都放在课外的不良习惯,这实际上增加了学生的课外负担。从语文的角度来说,小学课外的语文学习应是阅读课外读物和自由练笔,所以我们认为书面练习,包括作文一般都应在课内完成。还有,指导学习方法,这既是完成中小学语文教学要使学生最后能做到“自能读书”广自能作文”的目标所必需,也是提高语言文字训练效丞所不可缺少的。最理想的学法指导应该是全盘考虑、分项设计,做到有序、有机的渗透。即使眼下一时达不到,我想也应该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做到对单元、课文有计划有重点地进行学法指导,力求让学生在小学阶段基本掌握一般的学习方法、学习语文的方法和形成良好的读写习惯。在指导学法的随机渗透和专课讲授两种方法中,我们更加提倡前者,它更便于学生从理论与实际的结合上,在参与领悟、体会、总结中,更加深刻、更加具体地把握祝。
为了保证以上这些根本要求和硬性指标的达到,我们在教学过程中还必须注意一些问题。第一,应精当讲解。每节课不论是思想内容的理解,还是语文知识和能力的训练,教师的讲解都应当十分精要和恰当。当前在这方面的一个通病,是凡事均搞“联想”、搞“发散”。“联想”、“广发散”是思维训练的极好形式,但运用必须适度,以教材允许和学生能做到为宜。第二,要精简提问。提问力求具有启发性、导向性和示范性。有的地方为了克服以“提问式”代替“启发式”、以多提问来酿成“课堂活跃”的弊病,硬性规定一节课中老师提出的关于内容理解上的问题一般不超过五个,但却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是有一定道理的。第三,必及时反溃教师对学生的朗读、答问、提问、交流,要及时进行评价,组织学生讨论,对的肯定,错的纠正,并简述原因和方法。这是提高训练质量和效率的最好契机,最能给学生──不止于答间的个人,而是全体──以深刻的印象。高明的教师是从来不放过这一时机的。书面作业完成后,应要求学生自我检查或互相检查,然后尽可能地有重点地在课内评价和反溃第四,有自学时间。这里的自学是指预习,朗读前的准备,回答问题前的思考,查阅资料、草拟提纲、质疑问难等学生个别的学习。这种学习是不可缺少的。它是训练过程中知识和能力内化的必经途径,也是课堂教学中“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体现。学生自学时,教师要巡视指导,矫正反溃。
篇8
一、理清题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层次性
理清题意是在教学过程中提出有一定难度的问题,使学生既感到熟悉又不能简单利用已有的知识和习惯的方法去解决,这时,就激起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求知的欲望。如复习“元 、角、分”一节时,为了启发学生把生活中的现象与问题变为数学的对象,让学生认识到平时学习的数学知识对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有帮助,我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小明去买苹果,甲摊位大小苹果都卖2元每斤,乙摊位大苹果卖2元2角每斤,小苹果卖8角每斤,请同学们帮小明出出主意,哪个摊位的更便宜?”学生们对这个问题产生了极大的兴趣,纷纷议论起来,连平时数学成绩较差的学生也跃跃欲试。学生们学习的主动性被调动起来了,学习热情很高涨,这样他们就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投入到新知识的学习中。待问题解决后,我特意留下时间让学生“回味”解答的全过程,理清重、难点,从而有效地深化了课堂教学。
二、注重对比,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概括性
在教学中,学生回答个别概念时,往往比较容易,而要说出这个概念,就困难多了。因此,教师应有意识地训练学生辨认相似概念的异同点。如下面这两道题:
1.某校五年级有3个班,每班有48人,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
2.某校五年级有3个班,一班有50人,二班有48人,三班有52人,五年级共有多少人?
学生分别列出:(1)48×3=144(人);(2)50+48+52=150(人)。教师问:“两题都是求某校五年级一共有多少人,都是已知各班的人数,为什么第一题用乘法计算,而第二题用加法计算呢?”学生立即思考问题,并举手回答:“因为两道题虽然问题相同,但条件不同,求一共有多少人,可以用加法,也可以用乘法。”
从上面的回答可以看出,学生知道题目的共性,但不能用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思维处于混沌状态。这时,教师就要给予帮助,使学生能比较准确地说出:第一题,3个班的人数相同,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可用乘法计算。第二题,3个班人数不相同,要求一共有多少人,就是要把3个不相同的数合成一个数,应该用加法。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这样的对比,有效地发展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也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了加法与乘法的意义。
三、学会欣赏,培养学生语言表达的完整性
“没有交往,就没有互动,也就不存在或还未发生教学。”在一堂课中,教师既要做到师生互动,又要做到生生互动。因此,在课堂上,教师要善于抓住关键“人”,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及理由。学生在互相听取别人的意见中得到成长,发展自己的个性。同时,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尝试教师的角色,让他们在课堂上做“小老师”,讲解一个题目或某个小知识点。教师静坐在学生的座位上与其他学生一起倾听,其间允许别人提问,让“老师”来解释。这样一来,每个学生都会认真、充分地准备,生怕自己表达不清或者是表达不好而反复练习。等所有学生都尝试过后,教师还要评出表现最出色的几位学生,以此来鼓励他们。这样的活动虽然在组织上要花费很多精力,准备时间较长,活动周期也较长,但效果会较好。这样的活动能真正地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并能使课堂表现出“原生态”的和谐氛围。如,在教学第九册循环小数时,学生对0.17272是不是循环小数有争议。为了让学生自己得出结论,教师就让持不同意见的学生说出自己的理由,一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它是循环小数,因为它是重复出现的;另一部分学生可能认为它不是循环小数,理由是它不属于 “依次不断地重复出现”。学生在课堂上据理力争。最后,持否定的学生站起来说:“0.17272不是循环小数,虽然它重复出现在了72,但不是不断地重复出现。”这个学生的话有力地说服了大家。学生经历了外在思维的聆听,内在思维的组织,再经过外在思维的口述,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同时得到了整合。
篇9
2、尝试自己表述听到的内容,语言表达能力是一个锻炼的过程,要不断地学习、练习,再学习、再练习,这样坚持一段时间,语言表达能力肯定会有一个质的飞跃,最初可以尝试表述自己所听到的内容,时间久了,就能变成自己的语言了。
3、多看访谈类节目,可以通过网络寻找一些对话、访谈类的节目来看,不要只看电视剧,这样能让你更好地学习别人的交谈技巧。
4、训练目标感,说话要有的放矢,这就好像走路一样,要有方向性的选择,这种“选择”可以使你在说话中避免漫无边际的东拉西扯。周围好多朋友常常犯这样的错误,侃大山侃了半天,都忘记了最初要表达什么了。这种情况在平时朋友聊天还可以,如果是在工作中就不太好了。
5、学一些新语言,在日常的工作、学习中,经常学习和吸收一些新的语言,能够更好地丰富你的语言词汇。比如今年的“确认过眼神”、“凉凉”、“佛系”等等,在日常谈话中偶尔穿插几个热词,不仅可以调节气氛,甚至还会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6、给自己创造表达的机会,这个世界上的所有事实都告诉我们,机会是留给有准备的人的,只是默默无闻地等着永远都不会等到合适的机会,所以平时要学会给自己创造更多锻炼表达能力的机会,各种能锻炼的机会都要努力去争取,只有这样才能更快的让自己成长。
7、训练判断力,这种能力对于语言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在与别人交谈时,如果你判断失误,就可能做出意思相反的回答,这就很可能导致不必要的误会越来越深。
8、多说有力量的话,有力量的话就是指说话时能够直截了当,行就是行,不行就是不行。比如:你最好不要说“我看……”“我想……”,而应该尽量说“我认为……”这样你的说话才够力量。
篇10
关键词:语言康复;聋儿;个案研究
2013年初,环江县特殊教育学校提出了《低龄失聪儿童语言训练的实验研究》这一研究课题,旨在探索一条行之有效的让失聪儿童初步学会说话的方法,为聋儿语言康复训练提供依据和实施方案。笔者是课题组成员之一。此文是笔者通过对两名听障孩子半年的语言康复训练和跟踪研究,就聋儿语言康复教育现状及解决方法,提出自己的一些浅薄看法。
一、个案基本情况
受训个案1
姓名:袁×
性别:男
出生年月:2004年9月6日
残疾程度:听觉损失严重,无残余听力
助听设备情况:没有佩戴助听器
受训之前康复情况:没有受过正规的语言康复训练
受训时间:半年
受训个案2
姓名:曹××
性别:女
出生年月:2005年1月10日
残疾程度:听觉损失严重,无残余听力
助听设备情况:没有佩戴助听器
受训之前康复情况:没有受过正规的语言康复训练
受训时间:半年
二、康复训练目标
1.让个案获得语言的初步能力,掌握最常用的字、词、短句的发音,生活中最基本的口语表达能力和交往能力。
2.树立个案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为个案将来融入社会,独立生存,做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语训过程与方法
1.强化个案的发音器官训练。呼吸练习――吹气训练:如拿一张纸条,纸条由细到粗,让个案持续吹,或吹气球、吹风车、吹蜡烛(蜡烛不熄)等,然后记录呼气时间,不少于6秒;读拼音训练:让个案通过读拼音 、u、i,如能持续4秒,则逐渐增加到6秒、8秒、10秒;一口气快速数数:如123、12345、1234567、12345678910……和发音oe、oei、oeiuü,数量由少到多。
舌操练习――指导个案做好伸舌、鼓舌、勾舌、卷舌等舌体操运动。
嗓音练习――为了纠正个案长期不使用嗓子发音导致在说话时往往发出尖而怪的声音。指导个案发、o、e、i、u、ü等几个元音。
2.让个案掌握汉语拼音的发音方法。让个案触摸老师或自己喉部的振动来感受发音,发音时把手放在嘴前来感受发出的气流。发音时老师慢动作移动手指,让个案跟着模仿,学习控制气流。目的是让个案掌握汉语拼音的发音要领和方法,把握好发音的关键;教师找出个案发错音的原因,及时纠正;让个案正确地掌握拼读音节和声调。
3.学会说简单的字、词、句。如,爸、妈、好、老师、同学、吃饭、去学校等。
四、训练效果
经过一段时间的训练,个案的听力和语言有了很大的进步,观察、记忆、思维等方面也有了很大的进步。
1.个案2中曹××一开始就表现出对训练的兴趣,而个案1中袁×则不同,他对训练似乎并不关注,总是自己玩手指头或看窗外,通过老师的循循善诱,一个星期之后才慢慢接受,并跟着老师尝试各种练习。
2.逐渐学会看老师口型并模仿动作,在老师念到自己名字的时候曹××会立刻举手,而袁×,只要看到老师的嘴在动就举手,分不清是老师到底是在念自己的名字还是念别人的名字。
3.碰到老师时,他们都会主动打招呼“老师好!”但发音都不对,三个字的发音通常只发两个字的音,旁人无法知道他们在说什么,反馈给对方的似乎只有尖而怪的声音。
4.汉语拼音的声母个案2中曹××读得比较好,但个案1中袁×经常送气与不送气分不清楚;韵母两个案读得都比较差;至于音节和声调,则是他们2人至今都无法攻克的“难题”。
5.两个人似乎都对字、词、短句的训练没多大兴趣,不仅经常把“妈妈”读成“爸爸”,还老发送气音,总也纠正不过来。
五、反思及今后努力的方向
1.教师要从教学的“一面手”成为教学的“多面手”。人们常说,特殊教育是“爱”的教育。但在具体的工作实践中,教师仅凭一颗爱心是远远不够的。在语训工作中,聋儿语训教师除了要具备最起码“四心”(即爱心、耐心、恒心和信心)外,还要具备专业的语训知识。在本次课题中,由于参与的教师来自不同类型的班级――盲班、聋哑班、培智班,这就要求教师的知识应是全方位的。尤其是没有担任聋班教学任务或没受到专业培训的教师――正如笔者,在以后的教学训练中,不仅要熟悉、精通自己所带班级的教学业务,还要努力学习其他特殊教育知识;在聋语训练学习中不仅要多向专业教师学习,平时还要加强理论学习,多多查阅网络相关内容,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全面提高自身素质。
2.语言训练的形式要多样化,学习内容要多生活化。由于受各方面条件的限制,眼下我们的语训“主战场”仅限于课堂,训练形式也过于单一,往往还是传统课堂模式的“教”和“学”,这在一定程度上会使受训孩子感觉枯燥无味而提不起精神,其结果也只能是事倍功半。因此,训练形式上要变化多样,训练场地也可以随机进行,要尽可能地生活化、自然化。对住校聋生来说,由于一年中大部分时间都要在学校中度过,学校是仓储最好而且最自然的语言运用场所,校园所有熟悉的实物与环境都可供训练,早上见面时让孩子说“老师好”“校长好”或“同学好”等,放学时让孩子说“回家”“再见”;平时同学之间互相帮助说“谢谢”;教室里还有现成的桌、椅、黑板等器具,学习这些器具时让孩子站在这些器具前,指给它们说:这是桌、这是椅、这是黑板……通过实物及熟悉的环境,孩子很容易理解。如果放假回到家中,就让家长照此方法进行训练,由于家中的事情都是最自然最接近生活的,说过的话孩子很容易就能记住。当然为了让孩子主动“说话”,我们还通过做各种游戏想方设法让他们开口。
3.开设专门的语训班。课题组现在需要语训的孩子有十几个,学校完全可以抽掉人手,由两个专业老师牵头开设一个语训班,每天可随时跟在孩子们身边,和他们交流、带他们游戏,其他老师可协助做定期跟踪调查,把学生某一阶段的成果进行统计汇总,由专人撰写总结、论文、报告等。如此一来,聋生的语训工作就不愁开展不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