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语言范文
时间:2023-03-17 07:55: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世界语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但最近几年,在一些年轻的国内报道摄影师身上,我们看到情况正在发生变化。一方面,他们的受教育水平和媒介素养更高,中英文写作能力相比前辈们明显提高不少;另一方面,受惠于互联网时代,他们普遍具有更广阔的视野,也对如何操作个人报道摄影项目有了更多了解。
刘禹扬就是这样一个年轻的报道摄影师。他1991年出生于四川,2014年毕业于华东师范大学历史系。2012年还在上大学时便获得了当年OFPIX基金的提名,并在同年获得了马格南基金会一项摄影奖学金。毕业后,他还获得过Abigail Cohen纪实摄影奖、Ian Parry摄影奖学金、PDN年度新锐30(2017)等奖项,作品也见诸《时代》周刊、《纽约时报》、NPR、BBC、《卫报》、《星期天泰晤士》杂志、美国“中参馆”网络杂志(ChinaFile)等不少知名西方媒体,以及澎湃新闻、腾讯新闻、《财新》周刊等国内媒体。国际化起步
2013年,刘禹扬在丽水摄影节参加了任悦老师举办的手工书工作坊,其间为马格南基金会紧急基金项目(Magnum Emergency Found)的负责人艾玛・瑞恩斯(Emma Raynes)做中英文翻译。瑞恩斯告诉他马格南基金会的一项摄影奖学金正在开放申请,获得者有机会在纽约学习5个星期。那时的刘禹扬已经决定毕业后从事与摄影有关的工作,并立志从事报道摄影,还获得了当年OFPIX基金的提名。对于没有接受过正式摄影教育的他,能去马格南学习,真的是一次难得的机会。事后也证明,这次短期学习不仅让他受益良多,对摄影的功用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也成为后来他从事报道摄影工作的起点。这个起点,非常国际化。
和老一辈摄影师不一样,90后的年轻摄影师大都拥有自己的个人网站和社交媒体账户,可以更方便让媒体和商业客户找到自己。打开刘禹扬的个人网站,你会发现,虽然他是一位中国摄影师,但英语却是网站的主要语言。不论是自我介绍、拍摄项目介绍,还是获奖和媒体报道信息,汉字都不多。这也很国际化。
另外,在刚工作三年的刘禹扬身上,我们还能看到另一个“国际化特征”,那就是他的“客户”不少来自西方。到目前为止,他拍摄的个人长期报道摄影项目和大型委托报道摄影项目,在国外媒体刊发的比率要大于国内媒体,平日的短期委托拍摄工作中来自境外媒体的数量也颇多。而刘禹扬现在主要的商业机构客户则是全球化的旅行房屋租赁社区平台Airbnb(爱彼迎),他为Airbnb拍摄上海的待租房屋。
因马格南奖学金打开国际视野,擅长英文书写向全世界推广自己,拍摄中国内容进行国际传播,刘禹扬的职业生涯起步于“地球村”。用世界通用语言诉说现实
在刘禹扬的个人网站上,读者可以看到一个叫做《成都七中》的拍摄项目,那是他最早的摄影实践。这组照片是刘禹扬在上高中时拍摄的,而当时的他已经恋上摄影。
刘禹扬曾不只一次表示^,自己并不擅长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所思所感,照片更适合他流露情感。在他心中,摄影的魅力正在于:让人能用一种“世界通用的语言”来讲述你的想法和你看到的世界。
在《成都七中》这个项目中,我们可以强烈地感受到,虽然刘禹扬还没有接受过专业训练,但照片中属于90后的那种“自我的情绪”无处不在。那些照片和前辈们在1980年代和1990年代拍摄的中学生影像相比,没有刻意彰显青春活力,没有典型的“校园气息”,不会让观众升起缅怀“花季雨季”之心,就只是他在呈现自己看到的世界。
让刘禹扬获得马格南奖学金的作品名为《吉物》,使用手机拍摄,但也具备《成都七中》照片中的气质。他曾这样形容这组作品:“每当我看到能让我心里一震的场景时,我都情不自禁地掏出手机拍摄,这些来自生活中的影像,是我对于身边事物的看法。”
自从罗伯特・弗兰克的《美国人》面世后,带有主观视角的拍摄方式逐渐成为纪实摄影中的主流,而现在,摄影愈发成为诉说现实而不是记录现实的工具。采访中,刘禹扬说自己喜欢马格南摄影师马丁・帕尔,和国内另一名国内青年摄影师程新皓。虽然他们的拍摄方式都和刘禹扬不大一样,但帕尔带有讽刺腔调的英国社会纪实和程新皓代表作《对一条河流的命名》中地质学考察般的风景纪实,都有很明晰的拍摄观念。
刘禹扬的照片也有较为强烈的个人视角,但是他对选题所抱有的拍摄观念在照片中更加隐晦,现实的情况如何更加重要,因为他希望“我的照片能够成为某种程度上的史料”。
拍有用的摄影
虽然刘禹扬的摄影带有90后摄影师照片中大都具有的独立自主的个性,但他对摄影功用的理解并不怎么新潮。虽然他“不想局限在某种传统的报道方式”中,但从他如今的工作方式来看,就像他自己说的,是一个有点传统的年轻人。
不过,从事报道摄影工作,或许本来就应该坚持已经被公认的传统价值,比如纪实摄影必须真实,照片要在社会中发出自己的声音、产生实际的效用。马格南最出色的摄影师之一沃纳・比肖夫(Werner Bischof)曾说:“我被某种信念推着去探索世界的真实,并不断前行。”刘禹扬的理想也是如此。
刘禹扬曾在腾讯广州站媒体担任摄影编辑。某天,他收到来自广东某县城慢性病防治工作中心的一份宣传稿件,内容是该中心如何帮助精神疾病患者。从这条新闻线索出发,他开始拍摄这个被隐没的社会群体,最后有了《精神病患者家庭》这组照片。《精神病患者家庭》帮助刘禹扬获得了Ian Parry摄影奖学金。
从那时起,精神健康、经济援助等中国社会议题成为刘禹扬主要关注的拍摄领域,他也尽可能地从小的角度切入,去接近现实中国的种种真实。为了完成《维吾尔内地务工者》组照的拍摄,刘禹扬2015年6月底从新疆喀什乘坐4天火车,跟随16位维吾尔青年从祖国的大西北到东南部的广州,并一年中数十次去他们住的宿舍,了解维吾尔族打工者的人生际遇。
这些照片正在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它们所承载的是真实的当下社会,而且被用有效的传播手段告诉了全世界。
篇2
(武汉商贸职业学院电商管理学院,武汉 430205)
(E-business Management School of Wuhan International Trade University,Wuhan 430205,China)
摘要: 可能世界语义学是诞生于20世纪50年代的一种内涵语义学,它产生的原因在于模态逻辑的发展遇到了一定的问题,迫切需要这样一种内涵语义学。而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发展,很切合实际的弥补了经典语义学的一些弊端和缺陷。为模态逻辑的研究提供了十分适用的语义工具。但是,随着模态逻辑的进一步发展,可能世界语义学的运用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Abstract: Possible-world semantics is a kind of intensional semantics born in the 1950s. The causes of it lies in the development problems of modal logic, which urgently needs such a intensional semantics. And it is in this case, the development of possible-world semantics made up for some shortcomings and deficiencies of the classical semantics. It provides very applicable semantic tools for the research of modal logic. But with the further development of modal logic, the use of possible-world semantics also appeared some problems.
关键词 : 模态逻辑;可能世界语义学;发展;问题
Key words: modal logic;possible-world semantics;development;problem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5)06-0322-02
0 引言
模态逻辑自诞生之日发展到现在,已成为一个非常重要的逻辑分支。“可能世界”在模态逻辑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位置,它是模态逻辑的形式语义学,可能语义学的出现,使得模态逻辑的发展迎来了一个不同的时期。基于此,在学习模态逻辑的同时,有必要了解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基本发展历程。
1 可能世界的几种含义
“可能世界”是模态逻辑里的一个概念,从直观上来说,是指可能状态的组合。这一概念最早由莱布尼茨提出,基于此,他阐发了一些重要思想。在对反事实条件句的专题研究中,刘易斯认为,“‘事物的可能存在方式’是实体的存在。”;在《命名与必然性》一书中,克里普克认为可能世界就是“现实世界的各种可能状态”,即“现实世界的非真实情形”。从逻辑学的角度来看,卡尔纳普认为可能世界是“解决命题真值的句子集,或描状描述集”,即使一命题具有真值的可能状况的组合。现代逻辑语义学认为,可能世界是使得一命题具有真值的对象或状态,也就是在原本体论意义上加个逻辑真值。
2 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内涵
20世纪50—60年代,鉴于模态逻辑发展的迫切需要,一批逻辑学家例如坎格尔(B. Kanger)、蒙太古(R. Montague)、普赖尔(A. N. Prior)、欣迪卡(J. Hintikka)和克里普克(S. Kripke)等人从莱布尼茨的上述思想出发,发展了一种模态语义理论即可能世界语义学,这就把模态逻辑的发展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它的发展,对于经典的语义学产生了如下几个方面的影响。第一,它使命题的真假相对化。第二,它使必然性、可能性概念相对化。第三,它使可能世界之间具有一定的关系。
3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的发展
50年代初,模态命题逻辑的代数语义学首先产生和发展起来。稍后,由美国逻辑学家拉索瓦和西柯尔斯基将代数语义学推广到模态谓词逻辑。50年代中后期到60年代初期,以美国逻辑学家克里普克为代表建立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得到迅速发展,取得一批重要成果。60年代中期,美国逻辑学家莱蒙在命题逻辑的层次上建立了上述两种语义学的转换关系,并提出了在模态谓词逻辑领域里建立两种语义学转换关系的设想。但该设想因莱蒙逝世未能实现,国外模态逻辑学界也未有人持续这一工作。
克里普克所表述的MPL的语义学从模型结构<G,K,R>入手,此处K是一世界集,以现实世界G为一元素,R则是一介于世界之间的关系。这种语义学澄清了叠置模态问题。多年来人们所构造的多种多样模态命题逻辑的形式系统,根据这种语义学,可以看成是给R加上了补充限制。这只是一种很一般的模型论语义学。
中国科技大学研究生院高恒珊在60年代初开始研究模态逻辑,多年来取得许多成果。他在《科学通报》和《数学学报》发表的四篇论文:《量词模态系统的代数语义与Kripke语义——关于S5*情形》、《量词模态逻辑的代数语义学(Ⅰ)——关于S5*情形》、《量词模态逻辑的代数语义学(Ⅱ)——关于含Barcan公式的正规模态逻辑系统的情形》、《量词模态逻辑的代数语义学(Ⅲ)——关于不含Barcan公式的正规模态逻辑系统的情形》——这四篇论文是一个系列研究,其结果是在模态谓词逻辑的领域里建立了Kripke语义到代数语义的转化,完成了莱蒙的设想。
北京大学的周北海,在1994年的论文《嫁接框架与SI-完全性》和Gra fted frames and S1-Completeness, The Journal of Symbolic Logic(Volume 64 Number3 Sept. 1999)中,他第一次使用了这种“嫁接”模式,在此基础上,构建了一套新型模态逻辑语义框架就是通常所说的“嫁接框架”。
4 情境语义学与可能世界理论
情境语义学(Situation Semantics)创立于上世纪80年代,其创始人是美国数理逻辑学家、人工智能学家巴威斯(Jon Barwise)和逻辑学家、语言学家佩里(John Perry)。从他们创立情景语义学的动机来看,主要是为了解决以往逻辑语义学在处理自然语言的丰富意义方面的缺陷和不足,因此,上述学者创立了情景语义学,通过这种模式,以更加合理的解释自然语言在不同情境下的丰富涵义。
情境语义学产生的最根本原因与逻辑语义学相关。巴威斯认为,“可能世界方案对感知语义学(the semantics of perception)的处理根本就是错误的”。从人们在日常沟通交流过程中,使用的基本语句来看,它也只不过是触及了世界的一小部分,在这种情况下,要想判断其真假,只需要通过参考世界的部分片段即可。在这样的形势下,情境语义学应运而生,并且在后来的发展过程中,逐渐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情境语义学是一种新型语义理论,虽然它在意义和日常推理的哲学解释上获得极大成功,但在形式技术上还不够成熟。模态逻辑的形式技术方面已经发展得相当成熟,但它的可能世界语义学在哲学解释上却存在诸多困难。可以说,对于哲学上的解释,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完成的。
5 可能世界语义学理论存在的问题
从现阶段来看,“可能世界”这个基本语义学概念仍然不够清晰明确,在今后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学者们继续完善。可能世界语义学同当前的社会价值观比较接近,但是也并没有对 “可及”(accessible)这一极其重要的概念给出明确的定义,此外,值得注意的一点就是,模态逻辑的核心概念“可能”和“必然”解释的不够清晰合理,在今后的理论发展中,应该注意二者的本质区别,及其各自的明确内涵。
6 结束语
通过上面的分析论述可知,可能世界语义学的发展,经历了不同的时期和阶段,在其刚出现时,由于其相对于经典传统语义学存在的优势,使得应用程度不断提高,但是随着语言文化和语义背景的变化和发展,这种世界语义学的使用,也开始出现一些弊端,不能够明确清晰合理地解释不同情境下的自然语言的丰富涵义,这就使得人们在运用过程中十分不方便,在此种情况下,情境语义学开始出现,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上世界语义学的些许不足。
参考文献:
[1]陈波.逻辑哲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8.
[2]宋文坚.逻辑学的传入与研究[M].福建人民出版社,2005.
[3]朱建平.确证逻辑:一种基于证据的认知逻辑[J].深圳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4(03).
[4]崔治忠.“中西文化交流”之意义及其个案研究——以金岳霖为例[J].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02).
[5]王建芳.情境语义学对外延模型论和可能世界语义学的批判[J].晋阳学刊,2005,01.
篇3
关键词: 世界英语变体 认知社会语言学 中国英语 中式英语
1.世界英语变体与认知社会语言学
现如今在以经济全球化为特点的世界背景中,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正不断地被世界各族人们学习和使用。由于每个国家都有其固有的客观环境与主观意识,当英语进入某个异域国家后,就会与当地的文化特征和风土人情进行融合,从而导致英语的全球化同本土化的兼容并蓄,就在此时,世界英语就生成了带有地域特点的变体。因此,Kachru于1985年提出的语言变体模式因随本土化现象的扩张而有所改变。Kachru将世界英语的所有变体进行了归纳,认为所有变体可以组成三个同心的圆圈,其中最内圈是母语使用国家,并且会将规范提供给别的学习英语的国家[1]。Yano对Kachru的同心圆进行修改和调整[2],其中最明显的改动是将内圈与外圈的界线虚化。这种改变具有重要意义,否定了曾经被广泛认可的内圈作为中心的理论,同时肯定了英语所有变体的同等重要性和协同发展性。基于此,以英式英语和美式英语做英语标准的规则将被打破,这样英语的其他变体会以其独立的状态和标准而存在,与内圈英语再也不是完全依附的关系。正因为英语变体各有各的独有属性和特征,所以才使得英语的标准变得模糊起来。尽管英语本土化进程促使英语变体呈多样性发展,但万变不离其宗,每种英语变体都将包含内圈英语的核心内容,以达到成功交流的目的。
认知语言学崛起于20世纪80年代,与此同时,对世界英语变体的研究缓步迈入学术殿堂。但是,世界英语变体研究与认知语言学的结合,一直到21世纪才开始进行,特别是在认知社会语言学建立之后,二者相辅相成。认知社会语言学主要研究第二语言变体[3]。作为一种客观存在的中国英语,属于世界英语变体之一。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中国英语,不仅对世界英语变体研究起到完善的作用,还对中国英语的研究有一定的帮助。
2.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
自18世纪到现在,英语在中国的本土化历经了以下三个阶段,它们分别是洋泾浜英语、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4]。对于英语的中国本土化问题,很多学者进行了研究,并区分了中国英语和中式英语。李文中指出中国英语是把规范英语奉为圭臬,且不会受到母语影响,而中国式英语是使用者在受到了母语影响的情况下,产生的不合规范的畸形英语[5]。谢之君对此产生怀疑,他认为汉语语言和文化必定影响到了中国英语[6]。高超认为,在英语全球化和本土化的双重作用下产生的一种合理规范的使用型英语变体,能够反映中国文化特色[7]。陈新仁等认为在中国语境下本国人之间或本国人与外国人之间交流时,形成一种能够被各英语使用者理解和接受,且包含中国特色文化或具有汉语典型特点的一些语句、语音、词汇和语篇等英语变体,被称为是中国英语[8],如:一些被赋予特殊意义的词the Chinese Dream(中国梦),normal university(师范大学),以及根据中国特色政治文化a生的新词Party Building(党的建设),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小康社会);还有一些被广泛接受的类汉语构式句long time no see(好久不见),mountain people mountain sea(人山人海)。陈新仁等指出,中式英语不同于中国英语,是不成熟的英语学习者在学习使用英语过程中多由语用失误而产生的一种不合理不规范的语言形式,如flowers and trees should be protected(爱护花草树木),welcome you(欢迎你)[8]。以上区分将中式英语和中国英语完全区别开,强调二者的差异性,认为中式英语是一种非正确的形式,对于它的使用不普遍,并且易于产生歧义和误解;中国英语被认为是可接受的具有中国特征的英语。本文认为,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一定程度上都受到汉语的影响,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世界英语变体研究中看,两者相交却相离,在一定条件下中式英语可以转换成为中国英语。
3.通过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视角来分析世界英语变体下的中国英语与中式英语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普遍认知的结果创造了语言,认知具有体验性,认知主体所处的客观环境,认知会同时受到社会文化与物理环境的双重影响,最后语言也会受到影响。不同文化语境下的群体形成的概念化方式有所不同,导致所形成的语言就有所差异。因此,毫不意外地产生英语变体。在世界英语变体蓬勃发展的今天,中国英语虽不能像印度英语、新加坡英语那样成为一种国别变体,但不可能像以前那样完全依附英美正统英语标准。那么如今的中国英语是应该强调其适应性还是其独立性?
虽然目前国内学生差不多都是从小学或幼儿园就开始接触和学习英语,但其生活环境仍然是汉语文化语境,所以汉语文化和汉语思维方式必定会影响英语学习。在学习英语过程中,学习者无意识地受到自身汉语文化和思维的影响,有意或无意地将汉语语言规则或文化习惯应用到英语编码过程中,从而很容易产生一种英语语言和文化不相符的语言。李文忠、高超、陈新仁等将这种英语称为中式英语。不可否认,中式英语体现着中式思维,或多或少包含着中国文化。长期以来,中式英语都不遵循标准英语的特征,并被认为是不规范英语,其表现主要有:重复累赘、省略不当、词末未转换、拟人有误、搭配不当等。很多中式英语对其他英语使用国家来说是不可理解或不被接受的,但对国内英语学习者来说大部分是可以理解的。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的角度分析,人类认知的躯体经验基础同一定的社会文化环境密切相连,身体经验同社会文化相作用结果产生意义,社会文化环境属于意义产生的语境。此外,文化群体共享知识信仰。因此,如把“你的身体很健康”译成Your body is very healthy;借用汉语交际习惯在英语交际中使用Teacher Zhang(张老师)、Doctor Wang(王医生)作为称呼语;把Have you eaten up?(你吃过了吗?)、Where are you going?(去哪啊?)作为打招呼用语等。虽然这种句式或用法不存在语法错误,却因为不符合英语国家的语言习惯,所以不会被英语国家的人理解和接受,本国英语学习者可以理解,但一直以来受英美规范英语教学模式的影响,大部分中国人也不接受这种英语。世界语言变体研究表明,所有英语变体在展现自身独特因素和特性的同时,都不可脱离内圈英语的核心内容,例如英语的音、形、语法等。认知语言学反对非母语语言文化入侵,坚持语言变异的文化适应性,他们认为变体使用者不会丧失自己母语文化概念[3]。因此,本文认为,诸如此类的中式英语具有世界英语变体共有特征(共核)如果被推广和广泛使用,很有可能转变成稳定状态,成为中国英语。
值得注意的是,中式英语并不一定都能转换成为中国英语。从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来看,一种英语形式归入中国英语,有其政治、经济、历史等多方面的原因。在语言形态方面,中文和英文属于两种完全不同的语言形式,中文属于意合语类,而英语属于形合语类,它们各成体系。在学习英语的过程中,许多语言基础不好的学生往往会疏忽中英两种语言之间的本质性差别,从而接受和创造出中式英语,如把“我很喜欢你”译成I very like you;接受flowers and trees should be protected的译文;或者是翻译时忽视英语的基础的语法结构等。语言是不断发展的,人们c客观世界互动过程中产生认知,认知不断推动语言向前发展,是语言发展的动力之源。语言作为认知的产物,在动态社会中,只有不断改变和完善自身,才能不断满足人类社会交往的需要。Frank也认为,在宏观社会语言系统的制约下,个体系自身的个体方言,个体间相互影响不断作用,从而使个体言语发生变异,个体语言集合构成社会语言,因此个体语言变异影响社会语言系统,反之,社会语言系统使得个体方言被反复更新、重建[9]。也就是说,我们所处的社会环境和认知水平不断影响个体语言,个体语言的集合特征又体现出社会语言特征,从而使个人语言被反复更新和重建。比如把中国建设成为turn China into说成build China into,随着认知的提升,我们会发现此种搭配是错误的,不符合英语习惯,将其改正。但在克林顿欢迎的讲话中就用了build San Francisco into a thriving cosmopolitan city。可见英语也在吸收外来语,也在不断发展。当然,并不能因此将中式英语同为中国英语。高超、文秋芳认为本土化英语(中国英语或中式英语)的接受度与个体的英语水平和文化语境有关。他们发现越易被理解的本土化英语越易被接受,但不一定全然接受[10]。所以,要更好地接受中国英语这一当代特色名词,就要具有更高的英语水准及更全面的跨文化知识。但被理解了的中式英语可能不被接受,此时它就不可能转化为中国英语。
在现实情况中,有一些不合乎常理的成分存在于中国英语之中,这是正常的现象。举一例进行说明,国外友人在中国火车站常常会被“Take very good caution over pocket pickers.”(看好小偷)这样一则标语搞糊涂,如果改成“Watch out for pickpockets”(小心小偷),那么就很容易被理解。从此例可以看出,一些被国人认为正确的中国英语也在不断地被重建与更新。
4.结语
世界文化的相互渗透,世界英语变体同向发展的社会环境诱因,使得语言规范定义越来越模糊。受外在环境与内在主观意识的影响,中式英语的产生是绝对的,但中国英语亦是客观存在的。在中华民族不断复兴的同时,中国文化正被广泛重视起来,并不断往外输出,中国制造的英语在不断建立、更新、又建立。目前中国英语虽然还没发展到国别变体的程度,但必定会成为世界英语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们在强调其适应性的同时也应强调其独立性。
参考文献:
[1]Mesthrie,Rajend & Rakesh M.Bhatt. World Englishes:The Study of New Linguistic Varieties[J].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8.
[2]胡晓琼.全球化环境下“Global English”的发展趋势及对中国英语教学的启示[J].国外外语教学,2010(2):90-96.
[3]周红英.世界英语变体:认知社会语言学研究述评[J].复旦外国语言文学论丛,2010(5):187-194.
[4]Wei,Y. & J. Fei. Using English in China[J].English Today,2003,19:42-47.
[5]李文中.中国英语与中国式英语[J].外语教学与研究,1993(4):18-24
[6]谢之君.中国英语:跨文化语言交际中的干扰性变体[J].现代外语,1995(4):7-11.
[7]高超.世界英语理论与中国英语研究综述[J].国外外语教学,2006(4):55-60.
[8]陈新仁,王玉丹.关于全球化背景下通用语英语交际的思考――《语言学学刊》2011年3月“英语通用语”专刊评价[J].外国语文研究,2012(2):188-197.
篇4
举个例子来说。儿子着迷周杰伦的音乐,认真搜集周杰伦的专辑、MV、海报,并且会唱他的每一首歌。对我来说,着迷周杰伦音乐当然不是坏事。不过情况持续下去,到了儿子言必称周杰伦,全世界所有的音乐都比不上周杰伦时,我就有点担心了。
我开始主动找了不同的乐手、曲风的CD给儿子听。但我愈是丢不同的歌手的CD给他,儿子就愈坚持周杰伦才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歌手。
情况就这样一直持续到了儿子念高中,认识了一个音乐素养很高、令他崇拜得五体投地的学长之后,事情才开始有了转折。
他问我儿子:“你都听什么音乐?”
儿子除了周杰伦之外,还是周杰伦。谈到最后,学长听不下去了,丢给他一句话:“你这样未免太逊了吧!”
儿子不甘心,反问学长:“那你心目中,谁的音乐最厉害?”
学长说:“当然是神啊。”
儿子问:“谁是神?”
“吉他之神啊,”学长说,“Eric Clapton,你不认识啊?”
儿子被唬得一愣一愣的。回家问我:“你知道神是谁吗?”
“哪个神?”
“吉他之神啊,Eric Clapton。”
“Eric Clapton?我当然知道这个人,你还听过呢,你忘了吗?”
“我听过?”儿子抓了抓头。
我把CD柜里当初找回来的专辑丢给他。我说:“神就在家里,你却不认识。”
儿子把Eric Clapton的专辑拿去听。听了半天之后,颇有几分陶醉地跑回来告诉我说:“其实还蛮好听的哦,怎么以前我都不觉得?”
“当初Eric Clapton不好听,”我问儿子,“为什么后来又觉得好听了?”
“因为我不想听,所以听不见。”
“那后来为什么又听得见了?”
“因为我的学长啊,他的刺激让我从不想听,变成想听。”
换句话说,“视野”之所以比“眼界”更难,是因为除了必须让自己接触到不同的文化、背景外,我们必须更进一步开放心胸,愿意跳脱自己的看法和理所当然的惯性,用异于自己的心态、观点去理解事情。
篇5
关键词:хлеб 文学作品 文化含义
一
法国著名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在《结构人类学》一书中指出,语言不仅是文化的产物,还是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是文化赖以生存的条件,是一系列文化符号形成的因素。植根于语言并表现在言语中的民族文化特点是现代语言国情学研究的重要内容。文化语言学囊括了所有具有表现力的语言单位,其中包括词语、成语熟语、文章等。
每一种语言都具有所谓的关键词,用以表现所属文化的核心价值以及精神特点。那么,俄语当然也不例外,“хлеб”一词足以成为俄罗斯文化中的关键词,它是相关概念的言语化体现,用它来展现俄罗斯民族文化及民族精神的特点非常具有现实意义。对待食物的态度(此处指面包)很好地体现了在社会语言集团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在俄罗斯文化中,在民族精神中,在日常生活中“хлеб”不仅仅是生活富足的象征,更是代表着俄罗斯民族重视精神追求的生活方式。
二
俄罗斯民族生活方式中面包的文化元素在文学作品中有非常鲜明的体现。这首先表现在“хлеб”所具有的多重语义上:1)“хлеб”――谷物:“潘克拉特那时已修好了研磨机,正准备要将谷物(хлеб)磨成粉。”(《温暖的面包》帕乌斯托夫斯基)“……划归到他名下的财产有一间房子、菜园、按量分发的粮食(хлеб)……”(《奥勃洛莫夫》,冈察洛夫)2)“хлеб”――用面粉烤的食物:“……科娃什尼娅在茶炊旁忙活,巴龙嚼着黑面包(хлеб),纳斯佳正在读旧书……”(《在底层》,高尔基)“……密探掰开一块面包(хлеб),在上面撒了点盐,便开始抽打马匹……”(《温暖的面包》,帕乌斯托夫斯基)“我吮吸着面包(хлеб)的气味,一股浓郁的芳香。”(《科雷马短篇小说集》,沙拉莫夫):“……它被烤得热热的,散发着浓郁的新出炉的面包(хлеб)香。”(《走投无路》,列斯科夫)3)“хлеб”――生活保障资料:“……而那个人说:‘我没有什么给你吃,我自己的温饱(хлеб)都满足不了’……”(《科佩金大尉的故事》,果戈理)4)“хлеб”――小麦:“……广阔的田野上金色的小麦(хлеб)随风舞动……”(《革命军事委员会》,阿・盖达尔)“……白桦树窃窃私语,稀疏的小麦(хлеб)簌簌作响……”(《阴天》,柯罗连科)
三
“хлеб”不仅在文学作品中角色繁多,在俄语固定短语中也随处可见它的身影,特别是在民间口头创作、谚语俗语以及训诫中最多见。例如,“хлеб насущный”(糊口的粮食,必需之物),“хлеб всему голова”(面包是主食),“чужой хлеб горек”(靠别人生活),“есть чужой хлеб”(靠别人养活),“зарабатывать на хлеб”(养家糊口),“делить хлеб-соль”(关系密切),“ни корки хлеба”(饮食缺乏),“честный хлеб”(诚实过日子)。另外,在俄罗斯传统生活中“хлеб”不仅所具有的语言文化意义最具代表性,称名方式也是各式各样:каравай(大圆面包), коврига(大圆面包), булка(白面包),просвира(白色圆形圣饼),кулебяка(长形大馅饼),блин(俄式发面煎饼),расстегай(露馅的馅饼), кулич(为复活节烤制的圆柱形大甜面包),пирог(大馅饼)。
上述例子在文学作品中很常见。“……奇奇科夫过去拿了一块死面做的鸡蛋馅饼(пирог),吃了不到一半,便赞不绝口……”“……奇奇科夫把三张煎饼(блин)卷在一起,在黄油中蘸了一下,放到嘴里……”(《死魂灵》,果戈理)“……他拿出一块儿圆面包(каравай),把它切成小块儿,在桌子上依次摆开……”(《母亲》,高尔基)“……这段时间内他及时买到了茶、白糖和白面包(булка),并把它们拿到了最近的酒馆……”(《神奇医生》,库普林)“……我们在教堂礼拜时习惯于用筛过的黑面粉烤制‘黑圣饼’(просвира)……”(《走投无路》,列斯科夫)“……复活节时他和厨娘柳德米拉、杰尼斯卡来到监狱,并带来了复活节甜面包(кулич)、鸡蛋、馅饼(пирог)和煎牛肉……”(《草原》,契诃夫)值得注意的是,俄语中用来指称面粉做成的食物的名词有时带有明显的反面意义。例如пирог一词,俄语俗语“Пироги до того доведут, что и хлеба не дадут”(Пироги馅饼――浪费,滥用);“Хлеб с водою, да не пирог сл ихвою”(要勤俭,不要过分奢靡)。
此外, “хлеб”在俄语熟语中的运用也很广泛。例如,“на чужой каравай рот не разевай”(不要渴望他人的利益,要自食其力);谚语“Не мерт, не мят, не будет калач”欲告诫人们困境使人更加睿智;“тёртый калач”意指阅历丰富的人。
通过对“хлеб”在文学作品中的文化意义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简单的结论。“хлеб”一词可以作为俄语语言世界图景的主要关键词。在这个词中不仅体现了俄罗斯民族历史文化的独特性,还表达了俄罗斯人把面包看做基本的生活和生存资料的特殊态度。
参考文献
[1] 列维斯特劳斯.结构人类学[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
社,2009.
[2] 李金珠.俄式面包的文化底蕴[J].俄语学习,1999(6).
[3] 谭林.俄语语言国情学[M].长春:吉林大学出版社,1992.
篇6
1、节约粮食是美德,浪费粮食是犯罪
2、一天省下一两粮,十年要用仓来装。
3、一星半星,聚两成斤。
4、一天省一把,十年买匹马。
5、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6、一顿省一口,一年省一斗。
7、从俭入奢易,从奢入俭难。
8、米饭粒粒念汗水,不惜粮食当自悔。
9、饱时省一口,饿时得一斗。
10、盘内一分钟,厨内更多功。
篇7
大家好!
在这个硕果累累的九月,我们又迎来了一年一度的教师节!我有幸作为获奖教师代表发言,心情非常激动!在此,我谨代表获奖教师们向一直关心我们成长的各级领导及同事们表示衷心的感
谢和崇高的敬意!
xx年xx月,我从xx师范学校毕业,分配到中心小学。来到这里,我深深的被班里学生积极向上,渴求知识的精神所打动。从教以来,我一直告诉自己:“没有对孩子的爱,就没有教育”。关
心、爱护学生是教师的天职,爱为师德之本,无爱则无教育。植根于爱是处理好师生关系的关键所在,教师必须真心诚意地去关爱每一个学生,既当慈母又当严父,在学习上严格要求学生,
在生活上更要关心热爱学生,做学生的良师益友,只有这样,才能成为一个受到孩子们热爱的优秀教师。学生一旦体会到这种爱,就会“亲其师”,从而“信其道”,最终实现教育的目标。
带着爱的教育,我踏上了培育学生的漫漫征程,我立足教学实际,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努力提高自身素质,精心研究适合小学教学的方式方法。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班学生的考试成绩每次都
名列全镇前茅。
近年来,我们学校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日新月异,今年更是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好成绩,成绩的取得归功于学校领导的高瞻远瞩和英明决策,归功于全体教师扎实工作,无私奉献。这次表彰
会的成功召开,充分体现了各级领导对教学工作的重视,对教学质量的重视,让我们如沐春风,如饮甘泉!我们亲身感受到,正是学校领导的正确决策,我校的教育事业才会步步辉煌。知遇
之恩当毕生相报。
今天我们获奖了,这只能作为对我们过去工作的肯定,更多的将带给我们更高层次的挑战。世上很少有像教师这样的职业,与民族的兴衰息息相关,我们的工作每时每刻不能有丝毫懈怠,责
任重于泰山;世上很少有像教师这样的职业,承载着万千家庭的希望和梦想。因此,我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要始终以“狠抓教学质量”为工作中心,为下一代负责,为广大老百姓负责,
为千万个家庭负责。我们要牢固树立“认真就是能力、扎实就是水平、求实就是业绩”的事业观,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和教学水平,努力使我校的教学成绩再上一个新台阶。让我们 以新
的努力去取得新的成功,以新的成功去开拓一片新的天空。
最后,祝愿在座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家庭美满,合家幸福,万事如意!祝愿我们的教育事业蒸蒸日上!
教师节标语
1、热烈庆祝第27个教师节!
2、向全校教师和教育工作者致以节日的问候!
3、向光荣的人民教师致敬!
4、以德治教,以身立教,塑造师德风范!
5、树立科学发展观,办人民满意教育
6、教育为本 教育大计 教师为本
7、探索教育教学规律,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8、选择了教师为终身职业,就是选择平凡和伟大
9、教书育人 管理育人 服务育人
篇8
关键词:试验分析;生育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14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4-23-1
1 试验目的
通过玉米“3414”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优化施肥量;产投比等基本参数;为构建和龙地区玉米施肥模型、施肥分区和施肥专家系统提供依据。
2 试验材料
肥料品种:尿素(N46%)、过磷酸钙(P2O512%)、硫酸钾(K2O 50%)。
作物品种:先玉335。
前茬作物、品种、产量:大豆、长农18号、2500公斤/公顷。
3 试验设计和方法
玉米理论最佳公顷施肥量:N-P2O5-K2O=180-75-75。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三因素:氮、磷、钾。四水平: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为2水平×0.5、3水平为1水平×1.5 。
试验方法:小区面积为20平方米,每小区5条垄,试验所用肥料试验前按小区所用垄数平均分配到各垄,全部的磷、氮、钾肥作底肥,保证小区肥力的均匀一致,小区间设1.3米为隔离过道,共14个小区,小区随机排列,设保护行,不设重复。
备注:当地最佳施肥量为玉米专用肥(20-13-7)300公斤/公顷,折合算出尿素130公斤/公顷,过磷酸钙325公斤/公顷,硫酸钾42公斤/公顷。
4 生育性状结果与分析
4.1 玉米株高与N施用量之间的关系
6月20日至7月20日,通过生育性状调查,处理11比2高6.3厘米;处理11和处理6、3、2依次相差1.2厘米、0.4厘米、6.3厘米,氮肥在促进生物量增加上有一定的作用。
4.2 玉米茎粗与N、P、K关系
通过生育性状调查,玉米茎粗与N、P关系不明显。K对茎粗的影响表现为随着施K量的增加而增粗,表现钾肥具有增粗茎秆功能,增强作物抗倒能力。
5 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计算,确定经济效益、产投比等指标
产投比(D)=「Yp-Yk(或Yc)*Py-∑Fi*Pi
∑Fi*Pi
注:D,产投比;Yp,测土配方施肥的产量,公斤/亩;Yk,空白对照的产量,公斤/亩;Yc,常规施肥的产量,公斤/亩;Py,产品价格,元/公斤;Fi,肥料用量,公斤/亩;Pi,肥料价格,元/公斤。
6 不同处理对玉米产量和产投比的影响
通过玉米产量调查,得出平均实产最高的是处理3,10290.5公斤/公顷,其次是处理5为9836.5公斤/公顷。其余处理是7192.1~9436.5公斤/公顷。
玉米经济效益分析表,可以看出产值最高的是处理3,为14406.7元/公顷,其次是处理6,为12984.44元/公顷。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处理3,为13757.7元/公顷,其次是处理5,为13128.6元/公顷。
与常规施肥对照产投比排序是,处理3(N1P2K2)、处理5(N2P1K2)、处理4(N2P1K2)、处理6(N2P2K2)、处理8(N2P2K0)、处理7(N2P3K2)、处理14(N2P1K1)、处理11(N3P2K2)、处理10(N2P2K3)、处理2(N0P2K2)、处理9(N2P2K1)、处理2(N0P2K2)、处理12(N1P1K2)、处理13(N1P2K1)。
7 结语
篇9
【关键词】口语;书面语;媒介与形式
一、语言的传播媒介(medium)与使用形式(mode)
在Michael McCarthy 和 Ronald Carter的合著《作为语篇的语言对语言教学的启示》中,作者提出了语言的传播媒介(medium)与使用形式(mode)的概念区别。在日常生活中,人们总是想当然地认为口语就是口头表达出来的语言,书面语就是书面文字印出来的语言。这样的理解是片面的。Michael McCarthy 和 Ronald Carter将传播媒介(medium)定义为”the overall distinction between linguistic messages transmitted to their receivers via phonic or graphic means,that is by sound or by writing,and is a basic practical division for the assembly of syllabuses and materials.”(传播媒介是对信息的传播途径的划分,是对信息靠语音传播还是图文传播的划分,这一划分是制定教学大纲、安排教学材料的基本依据。)这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口语与书面语的划分标准:媒介标准。
然而,作者进一步提出,语言除了有传播媒介(medium)的区分,还有另一个重要的但是容易被人忽视的区分,即使用形式(mode)的区分。其定义为:”mode refers to choices that the sender makes as to whether features normally associated with speech or writing shall be included in the message,regardless of the medium in with it is to be transmitted.”(使用形式与传播媒介无关,它是作者对语言特征的选择,即选择书面特征还是口语特征。)也就是说,同样通过语音这个媒介(口头表达),发言人既可以把语言说得口语化,也可以表达地正式而含有书面语的特征。
传播媒介(medium)与使用形式(mode)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它们并不具有对立性。选择了口语的medium,可以选择书面语的mode。同样道理,选择了书面语的medium,也照样可以选择口语的mode。这完全取决于作者或发言人的需要。
二、媒介与形式的划分对口语与书面语教学的启示
在《作为语篇的语言对语言教学的启示》中,作者针对以上两者区分,对教学大纲或教材的选择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在借鉴这些建议的基础之上,对教学的具体策略与方法提出如下建议:
(一)教师自身要明确区分媒介与形式的区别,并指导学生理解其区别。
很多教师自己在这两者的区分上很模糊,导致在教学材料的选择上凌乱而没有系统性,学生学习效果也较差,知识的系统性欠缺。相反,若教师能够明确区分medium与mode,在选材时充分地考虑到这两点,系统地选取教学材料与内容,则能够帮助学生掌握系统的知识。此外,若进一步指导学生理解这两者的概念,就能够培养学生在阅读中对语言的深层理解能力,明确材料作者的写作意图。
(二)相同的语言形式,可以选择不同的媒介进行教学,使教学方式多样化。
对于相同的语言形式,教师可以通过不同的传播媒介来帮助学生理解和记忆。例如在教授商业信函写作时,教师既可以让学生书面上进行写作,然后对其进行修改、讲解。也可以让学生利用口头表达的形式,将信函用口语的形式表达出来,例如模仿广播的播音通知。通过不同的媒介对同一材料进行教学练习,可以帮助学生加深记忆的印象,更好地理解教材内容。
(三)文学作品教学中,可以将口语与书面语特征分开进行教学。
文学作品虽然是用书面的媒介来展示的,但其中的文字内容也包含人物之间的对话。而对话是具有口语特征的语言使用形式(mode)。因此,针对文学作品的教学,教师可以采用一分为二的方法。叙述部分用书面语的教学方法进行讲解,而对话的内容则可以让学生用话剧的形式来展出。这样一来,不仅增加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学生对作品内容的理解,也同时让学生在口语表达方面得到了训练。
(四)选取在口语、书面语特征选择上有创新的教学材料,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众所周知,报纸上的新闻内容往往具有典型的书面语特征。但也有些记者极具创意,在新闻中加入了一些口语的特征,幽默而富人情味。对于这些富有创意的语言表达,教师可以鼓励学生去了解,适当地模仿,从而启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三、结论
本文基于Michael McCarthy 和 Ronald Carter对于语言的媒介与形式的区分,探讨了口语与书面语的区别,并将其概念区别应用于教学当中,提出了相应的教学策略与启示。但由于篇幅有限,本文在教学方法上的探讨还不够具体明确,其真正的实践性意义也需进一步的探讨与实验。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 产业结构;就业结构;劳动力转移
中图分类号:F062.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0-176X(2015)06-0026-06
一、问题的提出
产业部门是就业的直接载体,当生产要素从低效率部门向高效率部门流动时,会造成不同部门之间的此消彼长,处在动态变化之中,这种产业结构的变动必然导致劳动力在不同产业之间转移流动,从而导致就业结构的变化。在这一互动过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出某种内在联系。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适应、彼此协调,即产业结构的演进要有合理的就业结构与之相适应,否则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就会受到阻碍。因此,明确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相互关系及演进规律,进而对两者之间的变动进行预测,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应用价值。本文将对此进行深入研究。
二、文献回顾
经济学家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的研究主要以经验分析为主,并得到了一般规律。17世纪,配第发现部门之间相对收入差异是劳动力在产业部门之间流动的重要原因,随后英国经济学家克拉克在考察了众多国家产业结构间劳动要素转移的问题并得出结论,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提高,劳动力首先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转移,当人均国民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时,劳动力便向第三产业转移。配第与克拉克的发现被统称为配第―克拉克定理[1]。Kuznets[2-3] 在对劳动投入、资本投入与经济增长的关系进行了统计分析后认为,经济结构不断调整和转变必然带动就业结构的变化。Chenery[4] 、Chenery和Syrquin[5]在构建世界发展模型的基础上,运用了大量的统计数据研究了工业化问题,认为工业化、城市化与劳动力转移是结为一体的互动过程。
早期的研究成果为产业结构演进和劳动力转移提供了重要理论的依据,此后学者的研究均以此为基础。Fabio[6]通过建立结构改变和产业增长的演变模型,分析了两者之间的决定因素,这种分析是建立在不同经济部门异质性企业行为之上。Carolina[7]用偏离―份额方法评价了欧洲、美国和日本制造业和服务业相对权重的结构变化过程。Iwao[8]以1955―1968年日本经济发展的经验为基础,研究了产业发展模式、就业结构和政府产业政策的相互关系。
在国内学者的研究中,李江帆和黄少军[9]通过分析亚洲四小龙的产业结构演变,发现其演变过程符合产业结构演进规律,并得出经济体制对产业结构有明显影响的结论。张守一[10]指出,美国产业变迁遵循了产业演变的一般规律,其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的变化具有相同趋势。景跃军[11]以战后美国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关系为主线,研究了美国产业结构演变及经济发展的趋势,并预测了未来15年美国产业结构变动的趋势。徐广军和张汉鹏[12]通过对第五长波中美国产业演进的态势分析提出中国应采取的产业演进模式。王庆丰[13]研究了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演进历程并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的工业化趋势将进一步明显,而就业结构在2011年演变为“三一二”格局。奉莹[14]采用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建立了就业结构模型,对1978年以来中国就业结构的演变过程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并对就业结构以及就业的产业结构进行了仿真和预测。梁艳菊[15]通过对重庆历年经济数据的分析,研究了重庆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变动趋势,发现重庆第三产业吸纳劳动力的能力有逐渐下降并向第二产业流动的趋势。胡华敏[16]论述了河南产业结构调整状况,分析了河南就业结构非农化变动的特征,并预测了产业结构与劳动力就业结构转移发展的趋势。徐向东[17]和李艳[18] 分别对广东和陕西的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进行了分析。从现有文献可以看出,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预测多数以某一省份或城市为对象进行变动趋势的分析,但从整体上预测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研究并不多见。
在运用各种方法对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进行分析和预测的过程中,很多学者直接对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例进行研究,而采用比例预测要克服定和等于1的约束限制,虽然学者们设计了各种映射方法对成分数据降维[13],但是由于采用的方法不同,导致预测结果也不尽相同。针对这一具体问题,本文运用灰色预测模型,对1978年以来中国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演进轨迹进行深入分析,对三大产业产值和各产业就业人数进行总体预测,并根据预测值计算出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比例,由此预测未来发展趋势。由于产业结构最终是各产业产值的间接反映,不直接对产业结构及就业结构比例进行预测,避免了由于考虑约束条件导致的预测结果不准确。
三、1978―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进轨迹
根据历年的《中国统计年鉴》的数据,1978年以前,由于中国长期实行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重工业优先发展战略,第二产业产值比重过高,三大产业结构严重扭曲。1978年至今,中国三大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变动趋势基本符合经济发展的规律,因而本文对1978年以来的数据进行深入分析,从中总结规律并对未来发展进行预测。图1按年份绘制了中国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
从图1中可以看出, 1978年至今,中国三大产业发生了巨大变化,其变动趋势基本符合经济发展规律,表现为:第一产业占GDP比重持续下降,由1978年的28.2%下降到2013年的10%,下降了18.2个百分点,第一产业占比减少了一半多;第二产业上下波动变化不大,由1978年的47.9%下降到2013年的43.9%,下降了4个百分点;第三产业除个别年份稍有下降外,基本保持上升趋势,由1978年的23.9%上升到2013年的46.1%,上升了22.2个百分点,增长了近一倍。
同样,本文对中国1978―2013年的就业结构数据进行分析,变化趋势如图2所示。
从图2中可以看出,从1978年开始,由于工业化进程的推进,第二产业劳动力就业份额不断上升,其就业比重由17.3%上升到30.1%,上升了12.8个百分点,但随着工业化进程中技术含量的提高,第二产业对劳动力的需求相对减少,就业份额上升趋缓;这一时期也是中国农村劳动力快速转移的时期,劳动力逐渐转向第二和第三产业,第一产业就业份额大幅下降,从1978年的70.5%下降到2013年的31.4%,下降了39.1个百分点,平均每年下降超过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劳动力就业份额明显提高,由12.2%上升到38.5%,上升了26.3个百分点。1978年以来,劳动力从农业、制造业向服务业转移,这也符合现代科技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
总体来看,1978―2013年中国产业结构演进大致经历了四个不同的阶段,在这四个阶段中,就业结构和产业结构相互作用、彼此制约,呈现鲜明的格局变化特征。
第一阶段:1978―1984年。1978年后,中国在农村实行了和农产品价格体系两大改革,使农业释放出巨大的潜力,极大地推动了第一产业的发展,第一产业占GDP比重迅速上升,由28.2%上升到34.1%。同时,轻纺工业等消费品也得到了很大的发展,重工业比重有所下降,轻重工业的比重关系得到调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由47.9%下降到43.1%。第三产业方兴未艾,由23.9%上升到24.8%。此时,产业结构呈现“二一三”格局。
在此期间,由于的全面实施使得作为劳动力蓄水池的第一产业释放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由70.5%下降到64.0%,下降了6.5个百分点,而第二、第三产业分别上升了2.6个百分点和3.9个百分点。此时,就业结构呈现“一二三”格局。
第二阶段:1985―1991年。随着的实施,农业的生产力接近全面释放,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短暂上升后开始逐步下降,由28.4%下降到24.5%。第二产业比重小幅下降,由42.9%下降至41.8%。随着中央出台了一系列鼓励和促进轻工业发展的政策与措施以及加大对第三产业的支持力度,第三产业迅猛发展,由28.7%上升至34.8%,特别是在1985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此时,产业结构呈现“二三一”格局。
而在劳动力方面,20世纪80年代中期,随着改革力度加大,乡镇企业发展较快,城镇国有企业和乡镇企业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吸纳能力增强,因而在1978―1988年第一产业劳动就业份额下降了10.5%,但由于1989―1991年为治理整顿时期,第一产业就业份额基本上徘徊在60%左右,而第二、第三产业仅上升0.6%和3%。此时,就业结构仍呈现“一二三”格局。
第三阶段:1992―2001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确立以及非公有制经济的发展,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大量涌现并迅速发展,第三产业得到大力发展,10年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由34.8%上升至40.5%,增加了5.7%。第一产业比重下降的趋势没有改变,由21.8%下降到14.4%,下降了7.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小幅上升,由43.5%上升到45.2%,上升了1.7个百分点。此时,产业结构仍呈现“二三一”格局。
就业结构中,第一产业就业比重下降了8.5%,而从1998年开始,由于国有企业改革,大批职工面临下岗,因而第二产业难以吸纳由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在这10年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仅上升0.6%,相对就业比重趋稳,而第三产业比重上升了7.9%,这表明从第一产业转移出来的劳动力越过了第二产业,直接向第三产业转移。特别是在1995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二产业。此时,就业结构呈现“一三二”格局。
第四阶段:2002―2013年。从2002年开始,中国全面融入全球经济体系,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继续下降,到2013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仅占GDP的10%,第二产业比重在波动中小幅下降,下降了0.9%,第三产业比重继续上升,由41.5%上升到46.1%,第二、第三产业比重差距越来越小。到2013年,第三产业产值比重首次超越第二产业,高出2.2个百分点。此时,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
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工业特别是加工制造业得到了迅速发展,中国逐渐成为“世界工厂”。12年间,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由21.4%上升到30.1%,提高了8.7个百分点。同时,第三产业就业比重由28.6%提高到38.5%,提高了9.9个百分点。尤其在2011年,第三产业就业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此时,就业结构呈现“三一二”格局。
四、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演变预测
1.GM(1,1)灰色预测模型基本思想
灰色预测模型以GM(1,1)模型为基础,GM(1,1)模型是一阶单变量的微分方程动态模型,主要应用于时间序列预测。在建模前,本文先对原始数据进行预处理。设原始时间数列为 X(0)(t)=[x(0)(1),x(0)(2),…,x(0)(n)]。令X(1)(k)=[x(1)(1),x(1)(2),…,x(1)(n)]为X(0)(t)的一阶累加生成,其中,x(1)(k)=∑kt=1x(0)(t),k=1,2,…,n。
通过累加生成削弱原始数据的随机干扰,突出系统所蕴含的内在规律。对生成数据列X(1)建立一阶微分方程:
dx(1)dt+ax(1)=u (1)
定义yn=[x(0)(2),x(0)(3),…,x(0)(n)]T。则x^(1)(k+1)可以通过下式求得:
x^(1)(k+1)=[x(0)(1)-ua]e-ak+ua(2)
进而,GM(1,1)模型的时间相应式的累减还原值可以通过下式求得:
x^(0)(k+1)=x^(1)(k+1)-x^(1)(k)(3)
当k≤n时,称x^(0)(k)为模型模拟值;当k>n时,称x^(0)(k)为模型预测值。
2.模型应用
(1)2014―2018年中国产业结构演变预测。灰色系统理论认为社会经济系统属于本征性灰色系统,其把在一定范围、一定时间内经济变量的变化随机过程看作是灰色过程。本文分别利用1978―2013年三大产业产值拟合成产值变化曲线,根据预测总产值得到2014―2018年三大产业结构的预测结果。拟合曲线如图3―图5所示。
图3描述了第一产业在1978―2013年的真实值波动状态,这种波动在2000年前后变化较为剧烈,而其他年份相对较为平坦。基于灰色预测模型的方法,可以将上述第一产业产值数据拟合成为一条近似抛物线曲线,该曲线总体呈上扬趋势。图4描述了第二产业产值拟合曲线及对应的真实值。从数据中可以看出,在20世纪80年代初和90年代中期这个时间段,预测值曲线和真实值曲线能够较好吻合,在2000年以后预测值曲线有偏离真实值曲线的趋势,这主要因为灰色模型建立的是生成数据模型而不是原始数据模型,因而可以从杂乱的数据表面寻找到规律。而在总体上,拟合曲线呈上扬趋势。图5描述了第三产业产值的拟合曲线与真实值曲线的对比情况。与第二产业预测曲线类似,第三产业的拟合曲线在2000年后也呈现出偏离真实值曲线的趋势,而且这种偏离趋势更加显著。综合比较上述三大产业的上扬趋势,可以看出第三产业产值拟合曲线变化在2000年后变化曲率更大,反映了第三产业在这一时期内的迅速发展态势。
综合以上分析,本文根据各产业产值拟合曲线进一步推测出中国2014―2018年产业结构预测值,预测结果如表1所示。需要注意的是,预测的数值采用各产业在总体经济中所占的百分比形式,而非具体产业的产值。
表1预测结果显示,就产业结构而言,2014―2018年第一产业比重持续迅速下降,下降了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比重缓慢下降,下降了0.2个百分点,说明随着经济的发展,工业化趋势将呈减弱趋势,但这种减弱趋势具有一定限度;第三产业比重迅速上升了2.3个百分点,表明第三产业将继续迅速发展,主导地位不会改变。可以看出,在未来一段时期内,产业结构将保持“三二一”的高级化趋势发展格局,这与王庆丰得出的预测趋势一致[13]。
(2)2014―2018年中国就业结构演变预测。
本文利用1978―2013年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拟合成三大产业就业的变化曲线,然后根据此拟合曲线预测就业人数变化,进而得到2014―2018年三大产业就业结构的预测结果。拟合曲线如图6―图8所示。
图6描述了1978―2011年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的真实值曲线及预测值曲线,可以看出,第一产业就业人数真实值曲线在1990年发生了较大幅度波动,而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总体呈现下降趋势,这与1990年的中国经济政策导致就业人数急剧变化有关。而灰色预测模型拟合出的曲线在1979年发生了波动,而1979年以后预测值曲线总体呈稳定的下降趋势。图7描述了第二产业就业人数的真实值与预测值曲线,可以看出,真实值曲线围绕预测值曲线呈对称状态分布,预测值曲线在1979年出现明显跃升后,基本保持持续增长状态,而增长变化速度基本保持稳定,这也反映出中国第二产业在改革开放以来的持续性投入下,一直处于并长期保持持续平稳增长状态。图8描述了第三产业就业人数的真实值曲线与预测值曲线,从真实值曲线来看,第三产业就业人数逐年增加,总体上升趋势明显,预测值曲线对真实值曲线的拟合度较前两者准确性高。以上数据结果表明,相对产业结构,就业结构的变化较为剧烈,但通过灰色预测模型方法仍可以寻找出其变化规律。
根据以上分析,根据三大产业就业人数拟合曲线,可以推测出2014―2018年就业结构预测值。预测结果如表2 所示。
就业结构预测结果显示,2014―2018年第一产业就业比重缓慢下降,5年间下降6.4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就业比重稳中略降,5年间仅下降0.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就业比重持续上升,5年间上升6.9个百分点。可见在未来的一段时期内,第三产业仍是吸纳劳动力的主渠道。到2015年底,第二产业就业比重将超过第一产业,第三、第二和第一产业就业结构比例将演变为43.1∶29.1∶27.8,呈现“三二一”格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将呈现一致的高级化格局结构。
五、结 论
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出某种内在互动关系,而经济的健康运行要求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本文通过对1978―2013年中国的具体数据进行分析,并采用数值拟合的方法绘制出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变动趋势曲线。考虑到灰色理论的可以通过少量的、不完全的信息对未来状态进行预测的特征,因此,利用灰色预测模型方法对2014―2018年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在总体经济中所占的百分比进行预测,在此基础上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第一,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具有趋同效应,即在格局分布上会逐渐趋于一致。经济的有序发展要求国民经济的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相互适应,一方面产业结构的调整升级将会影响就业结构的变动;另一方面就业结构调整也是产业结构演进变化的重要内容,合理的就业结构能够有效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以上研究表明,截至2013年年底,中国三大产业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而就业结构为“三一二”格局,虽然两者之间不具有匹配性,但是本文预测到2015年年底,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将均呈现一致化的“三二一”格局,即两者随着时间的推进,将具有趋同效应。
第二,就业结构结构呈现“三二一”格局的时间滞后于产业结构。滞后是一个时间概念,主要指就业结构在时间维度上落后于产业结构的程度,是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关系的另一种体现形式。就业结构滞后时间过长将会造成严重的失业,不利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而关于滞后时间的测算目前尚无准确有效的方法。本文利用灰色预测模型的方法对滞后时间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国产业结构在2013年呈现出“三二一”格局,而就业结构将在2015年底才会呈现这一格局,就业结构的“三二一”格局相对与产业结构滞后两年实现。这一预测方法为解决滞后时间测算问题提供了一种思路。
第三,相对于产业结构变化曲线,就业结构的真实值与预测值变化曲线表现得更为剧烈。这主要是由于就业人员受产业结构影响的同时,还受户籍制度和土地制度等的制约,劳动力在城乡之间无法自由流动。此外经济体制转轨所引发的产业运行格局的不确定性以及劳动者就业的不稳定性,均可影响就业人员在三大产业结构中的分布。因此,从整体的就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动趋势来看,就业结构的变化幅度明显高于产业结构。
参考文献:
[1] Fisher,A.G.Primary, Secondary and Tertiary Production[J]. Economic Record, 1939, 52(15):24-38.
[2] Kuznets,S. Economic Growth of Nations[M].Boston:Belknap Press of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1.161-182.
[3] Kuznets,S. Modern Economic Growth: Findings and Reflections[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73,69(12):247-258.
[4] Chenery,H. Patterns of Industrial Growth[J].The American Economic Review,1960,175(50):624-654.
[5] Chenery,H.,Syrquin,M.Patterns of Development:1950-1970[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5.152-153.
[6] Fabio,M. An Evolutionary Model of Industrial Growth and Structural Change[J]. Structural Change and Economic Dynamic, 2002,78(13):387-414.
[7] Carolina,C. The Relative Weight of Manufacturing and Services in Europe: An Innovation Perspective[J]. Technological Forecasting and Social Change, 2000,259(76):709-722.
[8] Iwao, O. Industrial Structure and Employment:The Experiences in Japanese Economic Development,1955-68[J]. The Developing Economics,1976,14(4):341-365.
[9] 李江帆,黄少军.世界第三产业与产业结构演变规律的分析[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2001,(2):31-33.
[10] 张守一.美国产业与就业结构变化[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1989,(7):14-16.
[11] 景跃军.战后美国产业结构演变研究[D].长春: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4.28-121.
[12] 徐广军,张汉鹏.美国产业演进模式与中国产业结构升级[J].经济与管理研究,2010,(7):65-68.
[13] 王庆丰.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协调研究[D].南京: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10.45-76.
[14] 奉莹.中国就业结构演变及就业的产业结构发展趋势研究――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定量分析[D].成都: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学位论文,2009.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