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语言范文

时间:2023-04-09 19:40: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语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语言

篇1

关键词:大语言 小语言 关系

中图分类号:G61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5)11-0227-01

一、大语言是广泛使用的交流方式

众所周知,人类是通过听觉、嗅觉、触觉、味觉、视觉五种感觉通道感知大自然和人类社会,并进行信息的交流沟通。这些感觉通道都可以与万事万物的“义”发生关系并形成与之相对应的各种符号系统:听觉符号系统、嗅觉符号系统、触觉符号系统、味觉符号系统和视觉符号系统。例如当我们听到树叶沙沙作响时就知道外面起风了这一事实;当从一户人家中飘来饭菜香味我们可以推断这家人也许正围着餐桌吃饭;要想知道游泳池里的水冷不冷我们就要亲自下水体验;酸奶好不好喝必须尝过之后才能断定;油菜花是什么颜色需要我们用眼睛观察才能知道。以上所举的这些例子都属于大语言,从中我们可以得出关于大语言的定义:大语言是我们用五种感觉器官所接收到的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传达给我们的所有信息。大语言在实际生活中被广泛运用,是一切人类用来表情达意交流信息的语言。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每时每刻都在使用大语言进行信息的接收与传递。

在很多情况下使用大语言进行的交流甚至比以语音为介质的交流更容易表情达意,所谓“行胜于言”正是如此。某一特定的内容总是适合某种特定的介质来传达,相反某种特定的介质总是适合某种特定的内容和所处环境。例如当你从桂林旅游回来如何向从来没有去过那里的人们介绍桂林的山水呢?最有效最能够传达你所要表达内容的方式就是向他们展示旅游时所拍的照片。美丽的风景是视觉系统得到的视觉内容,用照片展示是通过视觉形式将你所接收到的内容传递给信息的接受者,这样在接受者那里才能得到尽可能清晰和准确的信息。通过视觉系统得到的信息如果用嗅觉、声音等介质传递,那么在传递的过程中会导致信息的大量流失,接受者很难通过嗅觉、语音等介质感受桂林山水的美丽。再比如说《鸿门宴》中“范增数目项王,举所佩玉i示之者三。”由于受环境的限制,范增不能直言诛杀刘邦之意,只能通过暗示的手段让项王采取行动。范增的眼神和所举玉i正是通过视觉通道向项王传递不可言传的信息。

二、小语言的产生及影响

在人类进化历史初期大语言是人类获取信息进行交流的主要手段。与人类有着共同祖先的大猩猩通过咆哮和敲打胸脯向冒犯它的敌人证明自己的强大和不容侵犯。然而随着人类的发展,在劳动中交流的不断增多,人类迫切需要一种被固定下来的介质作为交流沟通的手段。人类的五种感觉器官各有各的优缺点,而其中最能产生足够多的样式与人类精神活动相匹配并且较容易获得的是声音。声音比手势更丰富;比器物更轻盈;比眼神更能提供足够多的样式来表达人类的精神活动。声音综合了所有表达方式的优点,所以它才成为一种被人类永久性固定下来的表情达意的方式。具体来说声音具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优点:首先,声音不受空间限制,用声音表达比较迅速、便捷;其次,声音表达比较准确,而图画、肢体语言在表示一个具体事物时会有些语义朦胧;最后,随着人类的发展和大脑分区更加精确,人的发音器官也在不断完善。正是因为以上优点,声音才在各种表达方式中独大。这样一来我们就可以归纳出有关小语言的一个结论:小语言就是从大语言中选择一种介质(没有超出某种感觉器官)经过长期演化产生的语言。

小语言是指传统语言学中的语言,即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其中的“音”不是随便的一个音,通常是指人口中发出的音,即“口音”,但也不是口音的全部。小语言中的“音”是指口音中用来作为表达特定意义的语言符号的声音,即语音。人们使用语音进行交流,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域都有着各自的语音系统。语言的产生对人类有重大的意义,人之所以成为人是因为其具有完善而发达的小语言。小语言的产生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影响:首先,语言的产生精化了人类的表达,使人类能更加确切的表达内心的想法进行更有效的沟通交流;其次,语言产生后,其他的表达方式都依附语言,语言完善了其他的表达方式并使它们的表达更加精准;最后,语言的产生对人类的精神进化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增强了人类的思维能力,促进大脑进化,精化大脑的功能分区。小语言的产生促进大语言的发展,从此人类的表达方式更加多样。这些表达方式满足了人类日益进步的精神思想,使人类得以更加确切地表达内心感受,更有效的从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获取信息,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

三、大语言与小语言的区别

形成后的人类既生活在大语言中也生活在小语言中,即生活在由大语言和小语言构成的全部语言符号系统中。那么大语言和小语言之间究竟有什么区别呢?第一,大语言和小语言拥有不同的感觉通道,正如定义中所说的那样。小语言的感觉通道是听觉系统,而听觉系统只是大语言五种感觉通道中的一种。第二,小语言是音义结合的符号系统,这里的“音”是指口音中用来表达特定意义的语言符号的声音即“语音”。而大语言通过听觉系统接收的“音”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以及人与自然接触时产生的所有的音。第三,大语言是全人类共通的,全体人类都可以通过大语言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交流。而小语言是一个地区的人们约定俗成的,不同国家、不同民族甚至不同地域的人们使用着不同的小语言。例如“微笑”这一面部表情代表友好、赞许、欢乐、幸福等意义,这在全人类中都是一样的,这种表情的含义具有全球通用性。而“苹果”这一事物在汉语中读作píng guǒ,在英语中却读作[' pl]。在此需要强调的是手语不属于大语言,它是建立在语音基础上的手势并与语音形成对应关系,所以属于小语言。例如,竖起大拇指这一手势我们公认表示好、高、妙、一切顺利、非常出色等类似的信息,而在一些地区却有着与此千差万别的含义:在美国和欧洲部分地区竖大拇指通常用来表示搭车;在尼日利亚这种手势被认为是侮辱性手势;在德国则代表数字一;在日本表示数字五;在澳大利亚则表示骂人等等。第四,小语言是在大语言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是为了满际和交流思想的需要而在劳动过程中产生的。马克思、恩格斯认为语言是在劳动过程中随着视野的不断扩大,共同协作场合的增多,人与人之间到了一种非说不可的程度时,猿的不发达口腔器官由于声调抑扬顿挫的不断增多,缓慢而肯定地得到改造,最终发出一个个清晰的音节。小语言是人类进入文明社会的产物,人类的手脚分工和直立行走使得发音器官得到改造,具备了说话的能力。大语言既包括自然界中本身存在的事物也包括人类社会中逐渐形成的表达方式。第五,大语言是人类必备的交际工具,而小语言不一定是每个社会成员必须掌握的。例如先天聋哑人虽然不会说话但仍然能在社会中生存,仍有自己的思维。原始人类在没有小语言的前提下进行生产劳动并创造出辉煌的史前文明。

四、结语

当今人们对语言的研究大多仅限于小语言,从而忽视了大语言在人类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如果没有小语言,人类还是可以思维,世界也不会因此停止发展;如果没有了大语言,人类将会失去思考的能力,世界也不复存在。小语言的出现促进了大语言的发展,大语言也在不断完善小语言的表达。偏重对小语言的研究可能夸大小语言的作用,例如把一些神态、肢体语言看成小语言的伴随动作,使其依附于小语言。而这些都是应当属于大语言的,它们可以独立存在并完成交际任务。树林间的鸟语花香,小路中的树影婆娑,大街上的车水马龙,宴席上的觥筹交错,这些都属于大语言,正向我们传递着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的种种信息。

参考文献

篇2

一、校企合作模式

校企合作教育作为一种以市场和社会需求为导向的运行机制,对于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有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各高职院校已建立多元化、多层次的校企合作模式。

1.订单式合作模式。订单式人才培养是比较符合我国职业教育现状的一种模式,是指学校根据企业反馈与需求,组建相应班级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和培训,是理工科专业校企合作比较有效的模式。这种模式中人才培养目标和计划主要由企业提出和制定,学校承担培养任务,由于针对性强,而且突出了职业技能培训的灵活性和开放性,培养出来的学生在职业技能和适应能力上表现出明显优势。

2.校企互动式模式。互动式培养是学校与企业优势互补、资源共享的常见模式。企业为学校提供实习基地、设备,参与人才方案的制订,对学生的实训进行指导,与相关专业共同开展课程开发,教材编写。企业定期指派专业人员和优秀员工校开展讨论、作报告、短期授课。学校老师给企业员工培训,提高员工素质。通过校企双方互动,使学生在教学中获得技能训练的过程,为今后的就业打下良好基础。

3.工学交替模式。交替制是指在校学习期间,安排工作期,在工作期内,学生是以“职业人”的身份参加顶岗工作并获得相应报酬。这种学习形式使得学习与工作融为一体,有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理论知识,掌握生产技巧和生产过程中较重要的管理知识,而且工学交替制下学生由于在企业实习,在择业中处于优势。

4.学校引进企业模式。将企业引进学校,就是将企业的部分生产线建在校园内,可以在校内实行理论学习和顶岗实训相结合的办学模式,这种模式既可以解决企业场地不足的问题,又可以解决学校实习实训设备不足的问题。

二、小语种专业在校企合作中存在的问题

校企合作制已被广泛应用于职业院校的理工科专业,但对文科类专业,特别是小语种专业来说,与企业深度合作是很难实现的。

1.缺乏校企合作平台。虽然现在重视高职院校校企合作,并开展了试点,但还没有建立完整的校企合作准则和指导手册,对校企合作的企业没有相应的投资与奖励机制,对校企合作中的企业利益保护不够,校企合作完全只是建立在供求关系上。

2.企业对校企合作的积极性不高。小语种专业因为其本身的限制,对口的企业基本上是外企,而外企对高职院校的校企合作没有兴趣。因为即使不通过校企合作,企业照样可以轻而易举地聘用到高水平高能力人才。

3.小语种专业有它特有的局限性。小语种人才的需求量虽然很大,但这些需求是分散的,一个企业一般只需要两三个,从而降低企业对小语种专业特别是职业院校的小语种专业的吸引力。高职学生在校学习时间共两年,对于零起点的小语种学生来说,虽然掌握一些基本的词汇和语法,却未必具备灵活运用外语进行日常交流及交际的能力,而且只具有语言层面的知识结构往往无法满足企业的用人需求。

三、小语种专业校企合作对策

1.小语种专业的对口企业是外企,所以它的校企合作更需要政府支持。只有在政府统筹和支持下,才能真正实现深层次的合作。各级政府要从地方经济发展的高度,规划职业院校和企业的发展,统筹校企合作,将校企合作任务作为推动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推进职业教育服务区域经济发展。制定有关职业教育校企合作法规和条例,明确政府、企业、学校在职业教育中的职责和权利,明确企业和职业院校双方在校企合作中的责任和义务,保障校企深度合作,实现职业教育与经济社会发展的良性互动。

2.小语种专业校企合作的有效实施,迫切需要学校的支持。学校要建立学校、系部、教研室多层次全方位的管理体系。与地方行业协会沟通联系,邀请企业的相关人员共同制订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方案。建设职场化的校内实训基地,加强与外企的合作,选择与小语种专业密切相关,与学校距离较近的企业开展合作,满足学生工学交替需要,依托自己有利的专业优势,积极联络相关政府部门,承接外企职工培训项目,实现学校企业的共同发展。

篇3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方法探究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07-0188-02

一、“潜心读文本”――构建高效课堂的前提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语文教学的三维结构:“语文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课文。课文是教学内容的载体,教学内容隐藏在课文之中。在现代化技术越来越丰富的今天,许多教师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了制作课件等教学辅助手段上,而文本被抛在了一边,上课前才匆匆地拿出教学参考书看一下,这样的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实语文教材中的文章,文质兼美,意蕴深远,作为语文老师,首当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只有用心与文本对话,才能重拾文本的美丽。主要有以下几点:

1.要正确解读文本。正确解读文本就是指能正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首先要“钻进去”,依据《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出的年级段目标、单元目标、课文特点、课后思考练习等,综合课文的教学内容。然后再“跳出来”,站在学生的角度,依据教学目标,结合课文特点确定本课语言训练的内容,确定课文教学的重难点。只有正确解读了文本才可以把课文的精髓提炼出来,才能把握文本的精神内涵。

2.要多元化解读文本。大家也许都听过“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这句禅味十足的话吧,联系我们的阅读教学想一想,面对课文,教师的“杯子”里,往往自觉或不自觉地装满了教参或自己的看法,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怎么装得下孩子的心声呢?文本是一座精神花园,教师把学生带进这座“花园”,不仅要让学生看到红花,还要让学生看到绿草。因此我们应该秉承一种欣赏并悦纳的良好心态尊重学生多元化解读文本。

3.要超越性解读文本。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说:“超越教材的过程,就是让学生多角度、多渠道、全方位从书本中积累文化知识,间接获得情感体验、生活体验等人生涵养的过程。”超越文本使学生的文学素养更厚实,使学生的人文素养更沉实,教师责无旁贷。

4.要反复阅读文本抓“文眼”。“文眼”,顾名思义就是指“文章的眼睛”,是文章中那些最富有表现力、最能帮助读者理解整个作品的主题或脉络层次的关键词句。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如果能紧扣“文眼”突破开去,便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启迪学生感悟知识的灵性,收到片言居要、举一反三、石破天惊的效果,达到“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的境界。寻找文眼,就是探寻作者思路、潜心读文、深入文本的过程。在反反复复地阅读文本中,对作者通过一词、一句、一字甚至一个标点来表达其深邃思想的所谓“文眼”,就能够抓准用活,从而更好地整合教学。

用心与文本对话,用灵魂与文本对话,从而正确地引领学生在文字符号构筑的精神世界里漫游,并在其中自我发现、自我提升、自我成长。

二、“精心巧设计”――构建高效课堂的关键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璞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烦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语文教学。”纵观许多特级教师的优秀课例,他们无一不是遵循这样的原则,根据文本,结合学生的特点精心设计,实现了老师在简单中教,学生在快乐中学的教学境界。

三、“灵活用方法”――构建高效课堂的保障

只有学生感兴趣、学得轻松、学得自主的课堂才是有效的课堂。由此看来,课堂上运用灵活的方法、手段进行教学尤为重要。

1.抓好教师备课中的备学生问题。不少教师在备课时,只习惯于备教学内容,而忽视备学生。如果教师不去研究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不去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一切从本本出发,课堂教学的实效性就会大打折扣,课堂教学的高效更无从谈起。“人各有能,因材授任”,学生之间存在着个性差异,对学习的掌握程度也因人而异,因此因材施教是教学中应把握的基本原则,鉴于此,备课中一定要备学生,只有全面地掌握学生的特点,才能更好地实施课堂教学。

2.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心理学认为,愉快的环境可以使人感到自由、安全和可以依赖。在这样的氛围下学习,更有利于知识的生成。因此老师要运用语言、课件、音乐等各种手段创设一个宽松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从而使学生以一种自由、放松的心态投入学习中。然后再通过一系列的问题,把学生逐步引入课文深处,让他们不知不觉中进入深层次的学习之中。让他们在宽松、和谐的氛围中探索知识,把精力集中到所要研究的问题中来,为实现高效课堂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环境。

篇4

在听完南师附小的课后,基于对教学的探索,我觉得高效课堂应关注以下三点:

一.关注文本,超越文本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地提出了阅读互动的三维结构——“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什么是“文本”呢?语文阅读教学中所说的“文本”指的就是教材,即语文课本。作为语文老师,首先应以一个学习者的身份,和字面上的文本及文本后面的作者认真对话,静心凝神地加以研读。教师只有做到吃透文本,方可引导学生正确解读文本,让学生在教师正确的引导下,主观能动地“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温度,教师也才能上出这堂课的深度。

在上《钱学森》这一课时,老师把握了文本的体裁,设制了明确的目标,就是想通过人物的言行让学生把握人物的内心世界,并紧紧抓住“言传心声”这一写作特点让学生自己动手划出钱学森说的话,并让学生结合当时的情境来理解、感受、品味人物的语言,说说表达了人物怎样的心声。并指导学生学着用言传心声去练笔写作。这里可以看出老师不仅仅关注了文本的内容,还在课上引导学生把握如何去写,做到讲练结合,课堂高效。

《军神》这一课,老师先问学生“从哪些词语中你能体会的疼痛?”让学生通过字词初步体验的超人意志力,让学生和文本进行对话。然后对孩子说:“会读书的孩子会自己想象”引导孩子去想象:如果此刻你就站在面前,你脑海中会有哪些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让学生进行想象体验,让学生与文本有了更进一步的对话。接着播放影片片段,让学生直观感受那令人震撼的场面,使学生入情入境,体验升级。最后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回想,你生活中被割伤的感受,通过对比,感受竟在拒绝麻醉的情况下数刀数,告诉沃克医生共72刀。最后设计了说话练习,感情水到渠成,孩子有话可说,有情要抒。语言表达和情感体验都得到了真正的锤炼。语言和思维得到了实在的发展,也让我们感受到教语文不能仅仅局限于教文本。关注文本,更要超越文本。

二.立足课堂,超越课堂

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说:“语文教学一定要删繁就简,要返朴归真,简单实用,提倡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何谓简单?“简单不是草率,不是省事,是要改变繁琐的、或面面俱到地分析课文内容,或离开课文语言挖掘人文内涵的教学套路,依据阅读教学的基本规律,突出语言的理解、积累与运用,来构建简约、实用的阅读教学。”而课堂是一个载体,是教学的主阵地,想让学生学好必须借助这个载体。想让学生学得更好就必须超越课堂,使课堂得到有效延伸。

在《钱学森》和《军神》的课中,我们都不难看出老师课前花了很大的功夫去备课。如:内容的精选、环节的设制如何有效。目的就是为了超越课堂,使课堂的效果达到最大化。如《钱学森》感动颁奖词的选择,《军神》中电影片段的适时播放。既和课堂联系紧密,也和我们的生活、学生的写作密不可分。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学习语文,使语文课延伸到生活中去。

三.重视习惯,传授方法

我在听课过程中发现南师附小的老师在课堂上的引导语,既是一种过渡语,同时也是方法的介绍,过渡衔接十分自然,悄然无痕却润物无声……

篇5

要: 语言是人类敞开心扉的交流形式,是人类搭架心灵桥梁的快捷方式,而语言艺术,是人类情感交集的抒发模式,是人类释放悲喜的表达方式。如何淋漓尽致、唯美完善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一堂小学语文课的成效。关键词: 小学语文

语言艺术

语言修养吕叔湘先生指出:“语文教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艺术。”研究语文教学的科学化和艺术性,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率的必由之路。“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我们深信,高度的语言修养是合理的利用时间的重要条件”。前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这样评价教师的语言修养。语言是人类相互交流形式之一,而语言艺术要体现它的艺术价值需要说话人有特殊的专业修养和语言能力。如何恰当而完美地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运用语言艺术,对一堂小学语文课是否精彩甚至成败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应培养学生具备日常口语交际能力,能够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交流以及表达,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社会交往和人际沟通,培养学生合作精神。”由此可以看出,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已经成为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在达到这个目标的过程中,教师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名优秀的、极具语言魅力的语文教师,可能会对学生一生的语言行为产生潜在的影响。韩愈说:“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在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问题及师生之间的言语交流和情感交流的过程中,“都必须以语言作为凭借。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鞭辟入里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并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上的满足”,从而“更好的为实现教学目的服务”。学生只有被教师的人格魅力打动,才会对其所教学科产生浓厚的兴趣。基于此,教师在课堂上的语言魅力应不脱离以下几点。一、规范、准确的课堂语言对一名语文教师最基本的要求是具备标准的普通话能力。以小学生为例,教师的正确发音直接影响一年级学生学习拼音、学习普通话、学习知识。所以标准的普通话和发音对学生学习语文有直接影响和引导作用。任何一门知识的学习都离不开语言这个工具,因此,教师必须提高自己的语言水平,力求以最准确的语言架起与学生沟通的桥梁。二、生活化的课堂语言在语文课堂上讲求的语言美,并非是说语文教师在课堂上一定要用标准的书面语言,而是经过加工的口头语言,这种口头语言与日常交谈的口语是有区别的。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教学是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正是通过这样一个过程,学生学到的是生活化的语言,学到的是生活中的语言能力。三、含情的课堂语言“夫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所谓“感人心着,莫先乎情”。教师有魅力的语言一定是富有感情的,教师必须在教学过程中把自己的真情实感恰当地融入语言中,如适时的停顿、丰富的表情、抑扬顿挫的音调,只有这样饱含真情的语言才会在学生的沟通过程中触及学生的心灵,带给学生强烈的情感体验。学生亦可在此聆听与熏陶的过程中,与教师产生情感共鸣,从而提高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人格也在此过程中得到潜移默化的提升。四、含物的课堂语言教师的语言魅力不应仅仅是具有诗一般的辞藻,仅仅带给学生的是语言上美的感染与熏陶,舍此而外,教师的语言还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语文教学的物是指语文教学的具体内容。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能太随意,在言语表达的时候要充分考虑学生,为他们能否听懂、言语是否规范多做思考。教师首先要充分挖掘课本,还要把生活实际和课本知识联系起来,把课堂教学与课外延伸有效衔接,从而用得体的语言启发小学生,让小学生更好地感悟教材。五、科学、艺术的课堂语言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教学既有许多相似的地方,又有许多学科之间的特殊区别。因为语文学科在一定程度上对语言艺术的要求比其他学科严格。我国古代著名的教育学杰作《学记》中有“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之论,明确提出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吕叔湘先生说:“语文教学一半是科学,一般是艺术。”科学性是语文教学的基础,艺术性则是其主导。教师的课堂语言和日常交流语言是有一定的区别的,必须经过教师的思考,语言要具有一定的规范性、科学性,通过艺术的语言方式表达出来。这就要求教师的语言有生命力,只有这样,“学生才可以在教师精心构筑的艺术天地里尽情地体会语文的魅力”。六、巧用无声语言:体态语体态语是小学语文口语教学的重要辅助手段之一。小学生由于年龄和知识的特殊,很多口语和书面语都不能很好地理解。这时教师便可运用表情、眼神、手势、动作等体态语与口语同时使用。充分有效地使用这些体态语,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就能使教师的讲解更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这样学生的注意力也会更集中,积极性更高,这有助于小学生更好地理解课上老师所教授的知识。总之,好的语文课堂教学的语言是有一定标准的,不是随意的,它要求这种语言是鲜活的、生动的、具体的、有生命力的。用韦志成先生的话概括就是:“归纳起来,主要有‘四美’:1.音美,要讲普通话;2.意美,要做到准确美、简洁美、理趣美、生动美;3.形美,追求修饰美、多样美;4.情美,具有高尚的情操美、道德美等。”诚然,语言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与学生信息传递的主要工具,其艺术性的重要是不容忽视的,这就需要教师亲临课堂,在实践中多做总结,提高语言艺术的修养,运用起来才会得心应手,从而全面提高课堂教育教学质量。参考文献:[1]徐忠恕.浅谈语文教学中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培养[J].新课程研究(上旬刊),2011(07).[2]刘明.浅谈多媒体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J].教育教学论坛,2011(12).[3]杨秋枫.现代教育技术在小学语文课中的妙用[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1(06).[4]廖代华.刍议小语教学创新思维的培养[J].科学咨询(教育科研),2011(02).

篇6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推进,社会对人才提出了更高要求,包括语言方面的要求,同时经济的发展也给语言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基础和平台。然而中小型语言培训机构因其低成本、粗管理的经营模式在发展的过程中遭遇了一系列的困难。本文通过SWOT分析对中小型语言类培训机构的运营现状进行了分析,发现了其运营及发展的众多不足,并提出优化方案。

【关键词】中小型语言培训机构 SWOT分析 优化方案

1 前言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迅速发展,中国在国际上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国际商务会议频频在中国召开,跨国企业纷纷驻扎中国,社会对人才在语言方面无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于是高校学生为了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提高自己的核心竞争能力以及适应社会的需求,亩大量选择报名参加语言培训,语言培训市场在各城市快速增长。另一方面,语言求学者的需求也在不断呈现一些新的动向,在追逐热门语种及考试培训项目之外呈现出个性化、多样化需求的特征。一些大型的语言培训机构例如新东方、环球雅思等因其规模庞大、师资雄厚、管理规范而受到消费者们的认可和青睐,同时一些中小型的语言培训机构也在各大城市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发展。随着中小型语言培训机构的大量增加,规模和资金都非常有限的他们的运营现状以及发展方向又是如何呢?本文将运用SWOT分析法以无锡高校为例对中小型语言培训机构进行分析,并提出优化方案。

2 SWOT分析法分析行业当前的现状

2.1优势分析(strength)

(1)地域优势。首先无锡作为一个经济发展较好的城市,强大的经济条件给语言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一个良好的平台,同时无锡经济的发展尤其是外贸经济的发展对人才提出了更多的要求,包括对语言的要求,这给语言培训机构的发展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动力。其次无锡高校比较多,尤其是一些技术类的院校,这一优势首先在一方面给培训机构的发展创造了大量的需要并带来了大量的生源,另一方面也给培训机构带来了很大的销售优势和大量的销售人员,通过我们对大量几大无锡高校调查研究,有近30%的在校大学生做过这些语言培训机构的。

(2)价格优势。通过与像新东方、环球雅思等国内有名的大型的语言培训机构的价格对比,我们发现这些中小培训机构在价格方面占据很大的优势,像英语四六级这种课程,在这些中小培训机构全程大约在五百块钱左右(根据报的人数有相应的价格浮动,但不会太高),而在像新东方这种大型的语言培训机构却要一千多,如果是视频课的话可能便宜一点但也要七八百。像雅思托福这些含金量较大的课程,价格相差的更大。就价格这方面来说,对一些想学习语言但经济条件不太宽裕的同学来说,这些中小语言培训机构无疑是首要的选择。

2.2劣势分析(weakness)。由于这些语言培训机构面对的主要生源是无任何收入来源的学生,所以指定的价格不能过高,并且要求的低价外的优惠服务较多像试听、送教材、缺课退款等一系列的售后服务。这不仅增加了培训机构成本,而且也增加了因某些售后服务做的不到位而有损声誉的风险,根据有关调查,部分学员由于培训机构的相关服务不满意而产生了很大的不满情绪。但这些繁琐的售后服务是这些中小培训机构所达不到的。

2.3 威胁分析(threat)

(1)来自同行业的威胁。威胁主要来自两个方面,首先是来自像新东方这种大规模的享誉全国的培训机构的威胁,我们通过对同学们的问卷调查结果发现几乎97%的同学听说过新东方,并且有40%的同学说,如果有参加培训机构的需要他们的首选将是新东方。其次,向我们学校周边的中小培训机构还来自同规模的机构的威胁,这些威胁既有来自宣传、人员还有来自师资力量的威胁。因为这些中小培训机构都不是很正规,所以人员流动比较大,比如说校园,基本上每个学期都会换一批人,要经过一定的培训,但会面对被其他培训机构挖走的情况,老师情况也大同小异,这些威胁最终将导致对生源的威胁。

(2)来自多媒体的威胁。近年来随着电脑和网络技术的普及,多媒体教学包括一些视频软件之类的高科技教学方式越来越受到广大学员尤其是青少年学员的青睐,而现在的中小培训机构目前主要以传统的课堂教学为主,所以如果这方面不加以进行改革跟随时代潮流,未来会受到更大的挑战。

3 优化方案分析

3.1加强对授课及人员的管理。在聘请授课人员及人员前,机构应当拟定合理的工作协议,与应聘者协商后双方签署协议并严格执行。如此一来,便可预防由于授课和人员的流动带来的生源流动,同时也可以有效保障双方权益。

3.2创建自身品牌课程,做精做强。根据中小型机构的特点与实力,“创新课程+精品课程”的经营模式才是中小型机构的发展的正确道路。这些机构可以通过对市场的进一步细分发现市场空缺,在前人的开课模式上进行适当改进形成创新课程。而把有限的资源集中投入到这些课程中形成自己的精品课程。如此创建与发展自身品牌课程,才能在市场上有立足之地。

3.3优化企业内部组织结构。通过正规的招聘与测试程序只招收能干事、干好事的人员。同时给予一定的奖励制度,如给业绩前三名的人员以及他们的中层管理人员发奖励证书并开具盖有有公司公章的实习证明(并且这个实习证明可以根据在企业干的时间是可以延长实习时间的)等,另外在企业文化建设方面,还可以多举办一些员工之间的晚会等,加深员工之间的了解和友谊,帮助他们建立一定的交流圈,其实现在很多大学生很在乎这些东西的,这样的鼓励政策,不仅可以鼓励企业人员再接再厉把业绩干好,还会让谈们产生一定的归属感从而留住人才。

参考文献:

[1]黄瑞敏.基于SWOT分析的企业竞争情报实例研究――IBM公司建立竞争情报体系案例分析[J].现代情报,2007,01:191-194.

篇7

[关键词]小学语文 朗读教学 感悟情感

小语教材中具有典型意境的文章很多,或明朗,或朦胧,或恬静,或悲壮。教学中,我们应指导学生通过朗读,展开想象,体会其中蕴含着的优美隽永的意境。通过朗读,也可让学生体会情感美。在朗读训练中,应注意引导学生体会情感美。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在创作时,不管选取什么题材,也不管运用什么表现形式,他们所着力的是抒发内心的情感,表达内心的体验。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方法多种多样,但都离不开读的实践。

朗读是阅读课文的基本功,是培养阅读能力的基本方法,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必须要注重对学生进行朗读的训练,引导学生在朗读中感知、感悟,培养语感,得到情感的熏陶和体验。在朗读表达中引导学生体验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不妨从以下几方面的训练入手:

1.动感官体验,读出情趣

要尽量的让更多的感官去感受体验知识。朗读将书面语言转化成了出声的口头语言。它再造了作品的意境和形象,传导了浓烈的感情因素;它以声明理,以声传情。引导学生在朗读中眼看、脑想、耳听、嘴说、手动,采用多种形势,可以让学生的语感在理解中加强,在使用中提高。比如:在教材《识字6》“骏马、秋风、塞北”这一词串的朗读教学时,我先出示塞北风光视频(骏马奔腾,并配有马蹄声),让学生说说“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并试着把看到的情景读出来(其中教师设计赛读,读出马儿跑得快)。多种感官的体验让学生情趣盎然,读着有味,读着生趣。

2.抓细节体验,读出精确

语文课本中的语言文字是细腻的,描法是精确的,抒感更是深沉的。教师要抓住课文中的细节,教会学生加深体验,朗读中多比较,朗读后多咀嚼,细细品味,多次感悟,才能体会到语句的凝练和用词的精确,逐步提高艺术修养。比如教授《秋天》一文中“秋风吹香了什么?”一问后,学生能初步了解到“秋天桂花香”“香”这两个方面。但是,如果教学到此为止,就会留有遗憾,朗读也只是浮于表面,点到即止。教师适时地在这一细节处加以点拨:“野的香和桂花的香还不一样,前者是那样——(生:芳香四溢),后者却是——(生:淡雅悠远”)。面对老师提示性的话语,学生是敏感的。他们能从老师的话音中敏锐地察觉到用意,积极地启发思维,加以比较,找出两者间的细微差别再次进行判断。此时,再让学生运用体验成果练习朗读,学生就能准确地读出两种不同的感觉,获得至深的感受。

3.比较读

教学时,教师可运用比较的方法加强朗读训练,要求学生把自己的理解、体会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从中体验人物的情感。如《伟大的心》一文的朗读训练,首先,抓住去卫生所的路上加巴页夫与苏霍夫的对话,体会苏霍夫连累加巴页夫内心感到的痛苦,而加巴页夫为救护战友不惜一切代价的坚定决心。两个人物的语气是怎样的?引导学生感悟,尝试练习朗读。要求要突出这种对比:加巴页夫的语气是爽快的,“没关系!”“算不了什么!”在读时要轻松、坚定一些,充满安慰之情;苏霍夫的语气则是难过的,“放下我吧,你太累了!”在读时要充满请求,表达其内心的不安。通过对比读的训练,学生对人物的情感体验更加深厚,被加巴页夫的精神所感动,内心受到了深深的震撼。

4.趣读

所谓趣读,就是学生在朗读中或朗读后教师作即时的幽默风趣的评价,这样容易引发学生的朗读兴趣。

如全国著名特级教师支玉恒的“趣读”法——教学《第一场雪》,在学习“雪后”一段时,支老师用富有激励性的口气说:“雪景这么美,谁能美美地读一读?用你的朗读把大家带到广阔的雪野中去游览一番!”一名学生读得尚可,支老师颇为风趣地说:“读得不错,但他刚刚把大家带到雪野的边上,谁能再把大家往里边带一带?”一个学生读得反而不如前一个,支老师又风趣地说:“刚才那位同学好不容易把我们带到雪地边上了,你又把我们带出来了。”同学们开怀大笑之后,又更加努力地投入到朗读之中,争先恐后地希望把老师和同学们带入雪野中去,一次比一

次读得好,有的学生甚至超水平发挥。

5.分角色朗读

篇8

关键词:小学英语;教育教学;实践;情境;语态;主体;多媒体

中图分类号:G623.3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07-0182-02

众所周知,英语是一门语言,有着语言枯燥的特性。对于英语学习,困扰着众多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学,我认为在生动、形象的情境中讲解,操练英语知识,能促进学生理解、记忆所学英语和运用英语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从交际的情境出发,根据教材内容,创设真实自然、简单合理、灵活生动的情境,让学生受到情境的感染,拓展思维,提高学生的理解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主动参与课堂学习,真正进入角色,成为学习的主体。作为一名小学阶段英语教育工作者,经过多年的教育教学,以及参阅大量的文献,对于新时期小学阶段英语情境教学有着深刻的认识,在此表述,供同仁参考指正。

1.正确认识情境教学开展的优势

情境教学是当前英语教学的一种重要的教学方法。在小学语文教学过程中合理的情景创设,能激发学生学英语的兴趣。兴趣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教学过程中能为孩子创设直观、生动形象的各种情景,将教学置于学生容易理解的情景中,让学生身临其境,在真实的环境中学习,这样孩子的学习会变得更容易理解、接受,更大地激发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并注重真实、生动的情景创设,有助于学生口语的发展和提高。人们常说"在国内学三年英语,不如到国外学三个月",强调的就是一种语言学习环境。倘若我们能在课堂上创设这样的语言环境和氛围,将学到的知识迁移运用到生活中去,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兴趣和求知欲,而且还可以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并紧张、愉快的情景创设,能让学生更有效地掌握并巩固所学知识。在日常教学生活中,我会根据所教的教学内容,采用一些适用的游戏、竞赛、表演等形式,创设出既紧张但又不缺乏乐趣的情景,让孩子们在竞争中、游戏中强化记忆、在愉快的环境中运用知识、巩固知识。在教学新的句型时,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以及检测孩子们是否掌握了已学句型,我会采用"击鼓传花"游戏,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来运用所学知识。为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情境教学的有效开展,从而提高小学阶段英语教学效果。

2.在教学过程中善用体态语,创设情景

不容否认,体态语即教师的身体语言。它是无声的语言,能对教学情景起到恰到好处的补充、配合、修饰作用,可以使教师通过表情、肢体语言让情景的表现更加准确、丰富,更容易为学生所接受。根据小学生好动,活动量大,善于表现和模仿等特点,通过体态与表演来开展课堂教学,顺应了学生的心理及生理特点,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达到教学的最佳效果。如教数字,可伸出右手边说数字,边用手势表示,如"three"伸出3个手指,"six"伸出小指和大拇指,"ten"用右手握拳表示,也可进行排队报数、听数字排电话号码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教动物单词时,可模仿动物的叫声进行教学,如Cat.cat,Miao,Miao:dog.dog,Wang,Wang。也可根据动物的特点用形态表示,如教monkey时,左手反遮前额,眼珠上下转动,四处张望,右手抓耳挠腮,这样就可活灵活现地展现动物的神态,学生们可以边做动作边说英语,还有许多词可以用动作直接引出。

3.学生主体,教师主导

在小学英语情境教学中应遵循"教师是主导,学生是主体"的原则。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不能仅仅是观众或听众,教师应身体力行,融入到为学生创设的情境中去,并适当地对学生进行引导,加以鼓励,让学生大胆地进行情景操练和自由表演,使学生的主体性和创造性在积极、肯定的情感中得到发展,让思维变得更加活跃。这正如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所说的"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当然,在我们教师参与自己所创设的种种课堂情境中时,还需要注意很多问题,首先就是在课堂情境活动中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我们不能因为自己是教师,就把情境创设当成了个人才艺展示的舞台,这无异于本末倒置,影响了学生的学习效果。其次,我们还应当注意教师在活动过程中的主导地位,我们要充分利用自己的种种语言,引领学生在课堂情境中的具体表现,引领他们能够科学有效地学习到应该学习的知识。

4.多媒体技术的合理运用

多媒体技术的不断成熟,使得小学阶段英语情境教学成为了可能。教学中模拟表演创设的情境,往往受到时空限制无法全部做到,在这种情况下可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来展现情境,形象生动地再现有关对话的时空,做到声像结合,图文并茂,这适合小学生好奇、求趣、求新的年龄特点。教师将学生要学的对话融入其中,会加深学生对语言的理解,帮助学生在语言与表达对象之间建立起联系,从而调动学习积极性,使学生更自觉、更有趣的进行英语交际活动。

5.正确认识情境运用应注意的问题

篇9

关键词:小学语文 情感 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5)10-0189-01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的内心应该充满激情,对有意义的事情应该充满热情,否则将成不了大器。把这句话放在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来理解,就是要对阅读充满情感,用科学的态度来理解小学阅读教学中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以情融心,多进行朗读训练,从情感的深度来理解文章的深层含义,感悟到文章中的真情。

1 美读悟情,与作者阐述情感共鸣

叶圣陶先生倡导过的一种读书方法叫“美读”。就是教导我们在朗读的时候一定要付出情感,并在朗读中尽情地表达出来,要抑扬顿挫,该高亢就高亢,该委婉就委婉。例如:在教学《安塞腰鼓》一课,在分析“鼓响之前”这一内容时,要让学生体会到想要表达的情感,朗读指导时可以注重美读,先进行正音,“粱”是后鼻音,再用情感朗读,要读的深层,蕴含力量。读出他们沉稳的深情和表演前的心理准备,正在积蓄力量。当读到“腰鼓表演”时,则应该放声朗读,要读出荡气回肠,令人振奋的,撼人心魄的力量,有的字音要读音拖长,有的语气要加重,读得情感饱满而响亮,把安塞人粗犷雄浑和磅礴的力量读得淋漓尽致。再如当读到“鼓声止息”时,要读出鼓声停止后的一种寂静,这种静与开头的静又有所不同,一个是蓄积力量,一个是对生活充满希望。朗读时,要读出一种意味深长的意境,要能让人看到安塞人对明天充满了希望。这样的朗读方式,充满了情感,更加理解了课文中想要表达的情感,与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在美读中悟到了真情。

2 研究教材,引导发掘情感共鸣点

小语新课标中写道:教材应从树立学生正确的人生价值观的角度出发,关注人类社会和大自然,并体现出时代的特色。正因为如此,小语教材在选文的方面都很注意文章的思想性,目的是想通过精彩的课文内容中的语言功能来传递知识,并以风格各异的范文的形式,让学生认识了各种人物的形象特征,以典型性的事例明确地说明其中蕴含的道理,清晰地表达出作者的情感。学生在阅读学习的过程中会注入自己的情感,用心体会,徜徉在文章的意境中,与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达到体会文章意境的教学和学习的目的。学生在读《三亚落日》和《草原》等课文时,就会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并由衷地发出赞美之情;在读《钱学森》和《把我的心脏带回祖国》等课文时,就会感受到赤子之情以及对祖国和人民的无比思念之情,学生也就会产生对他们的赞颂之情;还有更多的文章如《爱之链》和《赠汪伦》等让学生体会到人与人之间的真挚情感。在不断地用情感阅读中与文中人物以及作者的情感产生了共鸣。

3 挖掘情感,力求做到以情导情

情感的产生不会空穴来潮,总是伴随着一定的客观事物的。在语文教材所选的课文中,诗歌情景交融,小说引人入胜,剧本更是催人泪下,这些充满情感的内容极易感染每一位读者,蕴含其中的情感因素具有艺术的感召力,会让学生产生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正确的人生价值观。小学生的内心就像那汹涌澎湃的大海,不会平静,总希望获得感情的体验和共鸣并适时发泄心中的情感。在语文教学中应充分把握教材中容易引起学生共鸣的情感因素,通过朗读体味,让情景再现,体验感情的碰撞。适时地以情导情,让学生心中情感的波澜得以迸发,在和作者的情感产生共鸣中理解课文。如《船长》一文,可采用朗读的方式以情感动人,特别是文中那些简短有力的对话更能引起学生在情感上的共鸣,更加敬佩船长哈尔威,被他的精神品质所感动,然后再补充一些人物的背景资料,丰富人物的形象,还可以结合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例,扩展学生的思维,填补知识的空缺,充分利用情感因素,以情感引发学生分析思考,把握主题。

4 营造氛围,激感活动的情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在每一个人的心理活动,最具有情境性的因素是情感。教学活动中,可以通过创设一种氛围,让学生迸发出心中的情感,更加深刻地理解课文的内容。情境创设主要以触发学生的情感为主,以感情的激发为底线,可以再现一个生活的画面,也可以以实物展示,产生睹物思情的效果,也可以以多媒体的形式,用图画触目,音乐渲染和语言煽情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心中的情感。教师在教学时更要投入自己的情感,这样才能够带动学生,触发他们的情感。如教学《最后的姿势》这篇课文,可以这样来创设教学情境: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用多媒体的形式再现汶川地震的画面,伴随着哀伤的音乐伴奏,一张张大地震中留下的照片映入了学生的眼帘,一幅幅感人的救援画面感染了学生的心灵。这时教师再用语言描述,让学生产生情感共鸣,一步步把学生的思维引入到汶川的地震中。然后话锋一转,引入到其中的一个救援画面,也就是我们课文中描述的内容之中,感受到谭千秋老师的无私大爱。学生的情感被激发了,会更有兴趣探讨课文更深次的内容。

总之,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选文篇篇充满情感,我们应从不同的角度挖掘文中的情感,让学生在朗读过程中不断体验,以情融心,充分感悟蕴含其中的真情,从而产生感情上的共鸣。语文教师对这一非智力因素应充分利用,努力提高教学效率,让学生的感悟真情。

参考文献:

[1]潘小梅.充分发挥小学语文课堂中情感教育的作用[J].学生之友,2012(05).

篇10

[关键词]河南翻译产业;市场调查;翻译硕士;启示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15-0029-03

一、引言

近年来日益频繁的国际交流促进了我国翻译市场的迅猛发展。作为文化经济中的新兴力量,翻译产业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但是调查显示,当前翻译人才的培养工作较为滞后,不能满足蓬勃发展的翻译产业对翻译人才的需求。因此,本文结合翻译市场需求状况,对高校的MTI(Master of Translation and Interpreting,翻译硕士)教育培养体制进行了研究。通过研究高校MTI教育培养体制的改进方法以满足翻译产业的需求,是各大高校翻译教育和翻译学科建设所面临的一个亟待解决的课题。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开展了相关的研究工作。

二、调查对象及调查方法

调查对象主要包括翻译服务企业的管理者和翻译从业人员。此类企业为翻译人才的聚集地,能够使调查结果尽可能地客观真实。本次调查的范围涵盖了河南省内几个比较有代表性的重要城市:郑州、洛阳、开封、安阳等。所选取的城市要么为区域经济文化中心、要么为旅游城市和文明古都,这些城市的国际交流活动频繁且丰富,因而能够客观全面地反映河南省内的基本情况。调查主要采用两种方式:访谈调查和问卷调查。

访谈调查方法主要是通过电话咨询、网络聊天或面对面交流等方式进行有针对性的交互式信息获取。通过访谈可以掌握完成翻译工作所需的通用职责要求和标准。此外,访谈调查也能够掌握不同企业所需翻译人才的数量,以及细分专业的具体类型需求。

问卷调查方法主要是通过制作纸质版或电子版的问卷,然后发送至翻译从业人员,以收回的有效问卷作为调查的结果。问卷调查方法的覆盖范围较为广泛,并且比较有利于统计。

本次调查首先采用访谈的方法。访谈调查过程中向翻译服务企业咨询了比较有针对性的问题,获得了详细的调查结果。然后在访谈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出《河南省翻译市场需求调查问卷》并发放至各企业。问卷调查主要对翻译从业人员的职业现状和自身发展需求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通过电子邮件发放翻译市场需求调查问卷100份,回收65份,有效问卷58份。

三、河南省翻译产业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调查的统计结果表明:河南省内的翻译人才存在大约76%的缺口,职业翻译从业人员的缺口达11000人以上。由于翻译人才存在巨大的缺口,因而兼职翻译的需求几乎达到两倍于职业翻译人员的数量。

同时,与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相关负责人的访谈调查结果显示:大约83%的受调查企业均不同程度地存在翻译人才招聘困难的问题,尤其是高端翻译人才更为稀缺。但在翻译人才缺乏的大背景下,调查结果同时也显示出高校M1T教育培养的翻译人才并不能完全的契合市场需求,说明高校的MTI教育模式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通过对翻译市场的调查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可以发现高校翻译教学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方面存在突出问题:

(一)实践能力缺乏

调查表明,大部分翻译服务企业认为通过大量翻译实践才能够培养出高层次的翻译人才。然而只有不到23,5%的受调查企业认为通过读MTI能够培养出高水平翻译人才。相应地,超过半数的受访企业认为高校MTI培养的翻译人才缺乏实践能力。大多数的翻译服务企业并不赞成在职员工通过攻读MTI继续进修,说明市场对MTI培养的翻译人才的实践能力持怀疑态度。

(二)综合能力不足

当前的翻译产业中,翻译市场的业务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口译和笔译。随着跨国贸易的快速发展,进入中国市场的跨国企业将越来越多。而企业的日常事务中包含了许多与翻译相关的工作,如排版编辑、团队协作、宣传营销、新型翻译技术运用等。因而这些与翻译相关的工作也进入了翻译服务企业的业务范围。翻译服务企业的译员要胜任这些工作,就需要具备较强的综合能力,尤其是需要掌握一些与翻译工作相关的新型技术和工具,比如术语管理工具、人工智能翻译技术、翻译记忆工具等等。此外,翻译人才在进行团队合作时,除了需要具备专业技能外,还需要拥有团队合作精神和跨文化交流的能力。这就要求翻译教育需要在提供传统的口笔译课程的基础上,增加与翻译工作相关的新型技术和综合能力培养的课程。

(三)小语种专职翻译人才紧缺

近几年河南省对外交流日益频繁,许多不同国家的跨国企业在河南省设置了办事机构。然而,当前河南省内高校还没有针对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开设相关翻译专业,这使得小语种翻译人才的市场缺口尤其严重,严重制约了本省涉外交流的开展。此外,部分现有小语种翻译人才的翻译能力不足,也影响着企业的用人需求。可见,小语种专职翻译人才紧缺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河南省的跨国经济文化交流。

四、市场需求对河南高校MTI教育的启示

通过对调查结果的统计和对问题的分析,可以发现河南省MTI教育中最突出的问题就在于教学内容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主要原因是当前MTI教学中的师资构成、教学理念、课程设置、考核方式等各项制度流程受传统教育方式影响严重。MTI教学长期以来存在着如下几个方面的问题:师资构成“重学术轻市场”;教学理念“重理论轻实践”;课程设置“重课堂轻练习”;考核方式“重应试轻应用”。

因此,构建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MT[教育教学体系,充分发挥高校教育资源优势使MTI教育与翻译市场深度融合势在必行,这也是未来河南高校MTI教学改革的方向。本文在调研的基础上对相关问题进行了具体分析,分析结果对河南高校MTI教育主要有以下四方面的启示:

(一)增强实践能力

中国翻译协会副会长黄友义先生曾多次强调MTI教学内容的社会性和现实性,他认为在教学中“要注重结合社会需求,加强案例教学,培养翻译的实干能力”。而要想培养出实践能力较强、符合市场需求的高层次翻译人才,高校MTI教育需要同时在两方面进行努力:

一方面是提高教学授课中的实践环节,并增加学生实习机会。这就要求高校在课程安排中,应当尽可能使课堂形式活泼多样、练习目标明确真实。在教材选取上,高校应当摒弃体系不合理和缺乏实用性的教材,大胆选择启发性强和实用性强的教材,并经常性搜集更具地域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翻译材料作为课程内容。除课程学习之外,高校还应当积极与翻译服务企业沟通联系,进而开展校企联合办学,增加学生走出校园进行实习的机会。通过这种课程学习与实习锻炼交叉进行的过程,可以促进学生快速提高对职业前景的认知,增强学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使学习更加贴近翻译市场的需求。

另一方面也需要增强翻译教师的实践能力,提高实践教学水平。国务院学位办明确规定:“笔译教师应承担过30万字以上的正式笔译任务,口译教师应担任20次以上的正式场合的连传同传任务。”可见,国家对于翻译教师实践能力是非常重视的。因此,高校应当加强翻译教师的双向交流力度:既要鼓励MT[专职教师走出高校,投身翻译市场的实践工作;又要积极引进企业翻译人士前来授课,经常聘请经验丰富的优秀翻译人才到校办专题讲座。这种双向交流的加强将带动高校MTI教育实践教学水平的大幅提升,有利于培养出更多具备较强实践能力的高层次应用型翻译人才。

(二)增强综合能力

在翻译产业不断变革的今天,翻译市场的人才需求已经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翻译技能,各种与翻译工作相关的能力都成为企业考察和选用人才的标准。比如翻译之后的编辑排版工作、大型任务的团队协作能力、营销工作中的多语言宣传等等。这些与翻译相关的工作能力将直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进而也影响着企业对人才的个人价值评估。因此,高校的MTI教育也应当与时俱进,积极聘请金融、文秘、计算机、法律等各个相关领域的专业人才为学生做专题知识讲座,使学生能够完善知识体系。通过这些增强综合能力的教学内容,逐步使学生掌握与翻译工作相关的各项技能。

而且,在翻译服务向信息化不断迈进的浪潮中,高校MTI教育尤其应当大力提倡各种前沿技术和工具的教学,使先进技术和工具的运用能力成为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的重要牵引力量。比如术语管理工具、人工智能翻译、翻译记忆工具等有力的工具已经成为翻译工作中效率倍增器,因而也应当成为MTI教育中增强学生综合能力的重要教学内容。

(三)加强市场需求对各语种学习的导向性

随着河南省与不同国家的交流日益增多,翻译市场对葡萄牙语、意大利语、西班牙语等小语种翻译人才的需求也愈加强烈。然而,当前河南省内各高校的相关小语种翻译教育严重滞后于市场需求,这使得小语种翻译人才的供需矛盾更加突出,已经严重制约了河南省对各小语种国家的各项交流的开展。高校MTI教育下一步应当不断进行市场调研,针对各语种翻译人才需求指引学生的语种学习选择,充分体现市场需求对教学的导向性。

(四)加强针对区域特色的翻译教学

针对河南省的区域特点和地方特色,省内高校MTI教育应当及时修订课程内容,使教学课程既能充分凸显本地市场需求又能体现区域院校特色,培育适应本地化发展的合格翻译人才。比如以洛阳为例:该城市旅游资源比较丰富,因而该城市的高校MTI教学就应充分考虑这种经济文化特色,聘请领域资深人士有针对性地开办相关的翻译讲座。此外,为紧跟河南省翻译市场发展的最新动向,高校应定期调查本地翻译企业和合作实习基地,设置符合本地翻译市场需求的专业课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