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听语言范文

时间:2023-04-02 10:32: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听语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视听语言

篇1

【关键词】视听语言;艺术规律;影视作品

【中图分类号】G2【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309(2012)01-0145-2

在数字媒体时代,多媒体设计领域已超越了孤立对待视觉与听觉等单一感官反映的范畴,如何在作品中将视、听元素所拥有的潜力和关联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是一个与时俱进的课题,也是数字媒体时代的设计作品成功与否的关键。

一、视听语言概念厘定

视听语言就是利用视听刺激的合理安排向受众传播某种信息的一种感性语言。语言,必然有语法,这便是我们所熟知的各种镜头调度的方法和各种音乐运用的技巧。这些方法和技巧来自于人们长期的视觉和听觉实践,可以说是完全符合人们的欣赏习惯的。用一句专业一点的话来说就是不用担心没有共同的意义区间,因为这些实践经验大多来自于人的本性和长期的研究积累。

视听语言包括狭义的视听语言和广义的视听语言。所谓狭义,就是镜头与镜头之间的组合;所谓广义,还要包含了镜头里表现的内容--人物、行为、环境甚至是对白,即电影的剧作结构,又称蒙太奇思维。在广义的意义上讲,所有的影视作品都是由视听语言所书写而成的文章,只不过这文章不再仅仅存在于白纸之上罢了。

视听语言是指影视的基本表达规则和艺术创作方法,主要研究影视的思维方式、创作方法和基本语言。它是当代视听媒体和数字化网络系统飞速发展的结晶,并以高科技的数字传播手段改变了人类的语言载体,使得社会各领域里的交流更加方便快捷。

二、视听语言的规律

视听语言元素与语言系统中元素是不同的,作为一种独特的艺术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镜头、镜头的拍摄、镜头的组接和声画关系。视听语言主要是影视的艺术手段,同时有着其独特的特性;它利用画面和声音发出信息,实现与观者的交流。它由场景、音乐、色彩等元素构成,不用通过汉语、英语等各种语言叙述,只通过场景、音乐、色彩,同样能表现出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关系、以及情绪等;并且具有强烈的象征、暗示等延伸作用,通过不同的镜头切换、灯光、音效,暗示着影片故事情节的走势,人物的内心活动等。作为研究影视动画中语言的叙述方法,只有充分了解视听语言的规律,才能有效的进行栏目片头动画创作。

合理的应用视听规律必不可少。从事电视栏目片头创作的人员,不应仅仅停留在设计软件技术层面上的运用,更应不断提升艺术审美感和广阔的想象力,把好的创意与构思贯穿到片头作品中,做到构图与造型、色彩与光影、画面及音乐的和谐统一,才能不断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创作出更多成功的片头艺术作品。

多媒体设计中视听语言间的同步对位。视听语言间的同步对位,是指以一定的法则和技术将视听语言在时间同步的基础上有机整合的创作方式。视听语言的相互转化,是指视听语言以同步对位为基础、以数字媒体的运算逻辑为实现形式的相互生成或转换。视听语言的实时互动是指人在参与作品的同时,以主观意志改变作品中视听语言的转化,并以实时的方式得到反馈的互动形式。多媒体视听互动原理的商业应用范围,主要体现在舞台表演领域的多媒体数字化发展;建筑、展示领域中视听互动设计的应用;电子乐器和电子游戏中视听互动设计的应用等。在这些产业的数字化发展中,声音设计和视觉设计互相渗透、互相影响着。

三、数字媒体在影视动画中的作用

在中国的文化环境当中,有文化的人或者说读书人更爱一种曲折,一种东方的、儒教的委婉。这一点与西方是完全不同的。这就决定着西方的视听语言在语境的营造上同中国有着很大的差别。比方说西方可能更注重视觉和听觉的刺激,而中国人可能更喜欢故事本身,也就是更关注镜头呈现出的情节。所以,中国的视觉是有寓意的影象,深刻的,而且其深刻性必须完全育于故事中,绝对不是直白和热烈。否则很可能被有知识和思想的人士指斥为庸俗和无聊。这是中国特色的欣赏文化,不追求感官而要求思维。不过,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和文化的衰变,这种欣赏文化也开始转变--好莱坞的标准成了世界的标准。但是,唯一不变的是语法,这个是相通的,因为人的生理结构是相似的。

自电影电视诞生以来,艺术家们积极创作实践,不断打破传统观念与理论,进行了大量的影视视听语言的探索与总结。动画作为与故事、科教、纪录并称的影视四大片种之一,作为一种高度假定性的影视艺术,也在寻找着适合自己的发展之路。由于动画制作工艺的特殊性,决定了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特殊性及其艺术功能的差异性。在当代语境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研究显得更加珍贵与迫切。

目前,国际、国内尚没有形成完整、系统的针对影视动画本身的视听语言模式研究理论。偶然一见的也只是对某些动画片或某些动画段落的只言片语,理论的系统性和推广性根本无从谈起。这实在是一件憾事!本研究的目的,是通过研究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语言本体论,以及其主要内容与运用原则,结合具针对性的影视动画的类型分野视听语言研究,试图构建起一个具有当代语境特征的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理论框架体系。

影视动画是绘画艺术与影视艺术有机结合的产物,它的创作集美术、文学、音乐和影视于一体。同时,影视动画在构思中又有其自身独特的动画思维特征,随着影视动画的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的认知已不再局限于“一种提供给儿童观赏的美术电影”,而是一个充满多元性的立体交叉层面的综合艺术。同时,影视动画的艺术特色也越来越明显,逐渐从绘画艺术和影视艺术中独立出来,形成了自身所特有的视听语言规律,在艺术的殿堂里绽放出异样的光彩。“高度假定性”使影视动画“自由”与“夸张”的特点突出而鲜明。极尽夸张的形象与情节,在颠覆了“人之常情”的动画情境里,营造出了带有狂欢意味的“第二世界”。

动画的能指极其单纯,而所指蕴含却宽广深远,动画以及其构成元素的单纯性,又天然地具有寓言的品质。蒙太奇叙事是构成一部完整影片的特有表现手段,它是影视艺术独特的形象思维方法和叙事方式。由于影视动画“非实拍”的制作原理,它主要依靠创作者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来完成,所以影视动画蒙太奇叙事是建立在“自由”的基础上的,它拥有自由的时空、自由的调度、自由的机位、自由的运动和自由的组接,因此,影视动画的蒙太奇叙事较一般影视蒙太奇叙述更精彩、更丰富、更富有形式感和视听美感,这是影视动画在艺术上独具的特色。

影视动画的造型特色定位了整个创作过程的艺术追求。在一部动画片中,呈现于观众面前的每一个形象、每一个镜头、每一个情节,都是由一幅幅画面构成的。正是这一幅幅静态画面所呈现出来的在造型上、色彩上、构图上以及材质上的种种特征,决定着一部动画作品的角色形象,环境面貌以及整个影片的视觉风格和艺术追求。声音赋予影视新的活力和生命,向观众传达情绪和信息。在动画世界里,声音也是建立在高度假定性的基础上的,不受任何客观事物的影响。在动画片里,用声音表现出来的情景的“真实”是带有强烈主观色彩的“真实”,此时的声音是“超真实”的表现。这也是动画片能够创造独特的视听艺术、独树一帜的重要因素。面对这样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我们不能把它的创作规律和艺术特色单纯地归结为几种传统艺术的结合,更不能在一般影视(即实拍影视)视听语言规律的统领下去总结和揭示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规律。我们需要对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规律有一个独立、正确、深入的认识。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在蒙太奇叙事、蒙太奇造型以及声音蒙太奇等方面具有创新性质的特色和规律,突出其“自由”和“夸张”的本质特点,探索影视动画独特的艺术魅力。对人们重新认识影视动画、给予影视动画正确的艺术定位有所帮助。同时,也希望这个研究对我国影视动画艺术的繁荣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四、视听国语言在电子杂志中的应用

近年来,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在web2.0技术的影响下,新媒体形式不断涌现。电子杂志多媒体的传播特性及其互动界面设计,使其在众多新媒体中突显出来,受到读者青睐。在整合媒介时代,多媒体性也使电子杂志具有了整合传播终端特质,是当今整合媒体发展的典型代表。电子杂志的多媒体性主要表现在其视听语言的文本设计。电子杂志文本中既可包含视频、音频、动画等动态文本形式,也可设有图片,文字等静态媒体要素。丰富的视听感受是电子杂志吸引读者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以电子杂志视听语言设计为研究入口,能够找到电子杂志视听表现特征,从而挖掘出电子杂志的传播特点,丰富当下对数字媒体艺术形式的研究。电子杂志的视听语言设计以影视传播中的视听语言理论为指导,结合计算机屏幕特点与传统杂志的编排模式,在图片运用、页面互动导航设计、背景音乐选择等方面形成了自己的传播模式,取得了良好的视听传播效果。电子杂志视听元素的加入,打破了长久以来杂志以文字为主的线性传播模式,使读者的感官得到回归,但电子杂志的多媒性也让其走向了形式重于内容的发展模式,绚丽的视觉图像中隐藏着内容的空洞,电子杂志若要在激烈的媒介竞争环境中走得更长远,则还应把握好视听语言运用的适度性。

五、视听语言在影视广告中的应用

影视广告的最终目的就是帮助广告主达到最终的广告目标,促使目标受众最终实施购买行为。随着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交际媒体日趋信息化与数字化,全新的视听语言被引入影视广告中,形成了普及的视觉文化,因而影视广告中的视听语言同我们使用的文字语言一样重要,并正在逐渐成为人们工作、生活的经常际工具。

【参考文献】

[1]孙立编著.影视动画视听语言[M].海洋出版社,2005.

[2]张屹南.多媒体设计中视听语言间的互动方法研究[D].同济大学,2007.

[3]米高峰,苟,孟立.探讨动画角色的造型设计[J].电影评介,2007(2).

篇2

一、基本概念介绍

对概念的内涵和外延的分析和把握往往是研究的开端和必须。笔者将结合对视听语言和影视视听语言,影视动画以及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概念进行简单的分析,为后面的论述坐下铺垫。尽管目前信息技术的发展非常之迅猛,但是电影电视在我们的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仍然非常的重要,对一些老年朋友他们甚至扮演者更加重要的陪伴角色。视听语言的产生就是随着影视技术的发展而逐渐地成熟的,它的产生是图像语言和声音语言完美结合的产物,基本的特征就是将我们所看到的客观事物通过银幕或者是屏幕进行准确的表达和艺术化的再现。而影视语言的出现则是更高形态的现代科学技术的产物,毫无疑问它的最终创造过程就是人类利用对现代会的科学技术的掌握和驾驭,在依靠眼睛和耳朵两种感官进行沟通交流时所使用的一种语言,它的构成的基本特征是通过声音和图像的综合形态来进行感情和思想的沟通与交流。从动画的本质而言,我们可以将其概括为以动画形式呈现出来的影视艺术,根本特征就在于它的假定性,即它其中所包含的环境或者是角色因素都是想象的产物,而不是现实中所存在的真实的场景和构建的产物。从语言学的角度来看,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思维基础就在于形象思维,它与形象思维构成表象形式上的表里关系。从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基本机构来分析,它与自然语言有着相似的分析逻辑,故对于自然语言的研究成果完全可以拿来分析视听语言。如视听语言的层级机构就在于镜头,镜头组,镜头句,镜头段等相关的结构的组合,在构成上的相互关系上也有组合和聚合两种关系,作为一种语言,它也有自己的语言使用的规则上的要求和规律,当然也有自己的修辞上的特色。其基本功能与自然语言大致相同,即是作为沟通和交流的基本工具性的价值是不会变化的,也就是作为语言的基本的表意功能并没有丧失。

二、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发展现状

影视动画的发展,在国内的速度不可谓不快,应该说行业的发展潜力是较大的,众多高校也在逐步的设置相关的专业和课程。作为艺术的表现形式之一,动画从产生以来,就在语言的适用上借鉴了电影电视的视听语言的相关规律性的东西,但是既然作为特殊性的动画的视听语言,也有其不同于其他电视语言特色存在。如它的主要的欣赏对象的不同,它的制作方式方法不同,它的经营模式上的差异性规定等等。通过对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相关文献的检索,笔者发现,目前国内的学者在有关影视动画自身所拥有的语言视听模式化的研究尚不丰富,甚至可以说是十分的薄弱。其中只有少数的关于动画段落的断层性的研究,片面性的研究,而缺少整体化的构建和完善。而在教学上的安排,局限性也是十分的明显,传统化的教学模式,专业化但是有十分单薄粗糙的教学内容,缺少对影视视听语言的规律性的把握和认识。

篇3

关键词:《超市夜未眠》;语言;影片;蒙太奇

中图分类号:J9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5312(2011)24-0122-01

Ben Willis是一个在艺术学院学习美术的大学生,他和女朋友Suzy分手后,开始变得失眠。为了消磨晚上漫长的时间,他决定到当地的一家超市上晚班。在那里,他遇见了形形的人物。在枯燥乏味的夜班工作时间里,他施展自己极端丰富的想象力,把同事和顾客全都幻想成自己脑海中编织的故事的角色。他幻想时间“暂时停顿”,能够冻结世界的艺术之美,以便仔细和从容地欣赏世间和人物的美。渐渐地,他对女收银员Sharon产生量好感,但就在Ben准备展开爱情攻势的时候,误会一个个接踵而至,Ben又开始失眠。当Ben的作品意外地被一家美术馆展出的时候,Ben邀请Sharon来看展览,两人相遇时,Ben将Sharon拉入了自己幻想的世界,最终获得美好的爱情……

电影表达了在琐碎生活中对爱和美的理解和追求,作为时尚摄影师、广告导言的本片导言肖恩・艾利斯,运用丰富、唯美的视听语言,将这部影片展现在观众面前

二、影片的场面调度

这部影片十分注重在一个画面中人与人、人与环境的位置关系的安排,从而与要表达的片段主题相适应。片中主要运用了栅栏式的前景遮挡、人物的分合、上下、以及画面的明暗等手段来实施场面调度。

栅栏式的前景遮挡通过铁丝网或者其他物体,将人物和摄影机镜头隔开,通常用来表现人的被隔绝、被囚禁和被阻挡。在Ben为了打发多出来的八个小时,到一个超市上夜班后,影片的第15'28",摄影机镜头隔着超市巨大透明的玻璃和玻璃外面一排排的购物车拍摄超市,这暗示了本为了消遣时间而工作的超市其实是一个封闭的世界,这个镜头的下一个镜头是本推着满载商品的推车在超市的货架间行走,这个镜头,本和镜头之间隔着推车的一角,这一遮挡暗示着本虽然来到超市工作,但他依然没有走出自我封闭的状态,他依然与周遭的这个世界相隔阂着。

荧幕上人物的分与合也往往暗示了他们内心的疏远与挨近。双人近景和中景往往表明两人和睦融洽的关系,相反,在一个两人参与的事件中若只出现单人镜头,则表明两人之间深深的隔膜。在影片最开始,一个慢镜头展现本前女友Susy分手时的怒骂,而另一边的本则一言不发,无可奈何。在表现他们分手的场景时,摄影机在他们两个角色之间切换,却从未让两个人同时出现在一个画面,这也正是两个人心里隔阂,分道扬镳的表示。

同一个画面中,人物位置的上下往往暗示了实际力量对比的差异。处于上位的人物往往更具有主动性和优势。在影片25'02",给Ben带来触动的瑞士学生慢慢地爬上楼梯,这种位置上的上升,象征着本对她所展现的形体美的一种崇敬。42'46",童年的Ben和他的初恋女友在学校后面约会,本坐在石庄上,而女友站在那里,两人位置高低形成差异,这暗示着在两人的恋爱的关系中,女生是更强势的一方,Ben有些畏惧甚至逃避。

明暗同样是影片中表现人物心理的重要手段。在影片最开始,Ben因为和女友分手而陷入无边痛苦中时,他的镜头都处在昏暗的环境中,这种阴暗的的画面象征着人物抑郁、阴暗的内心。

三、丰富的镜头语言

本片中有丰富的慢镜头、快进镜头和定格镜头,使得荧幕非常生动,吸引观众注意。首先是影片开始的慢镜头,Ben的前女友以痛苦的面部表情,做出怒骂的动作,无声的慢镜头和着歌剧咏叹调,使得这个分手场景带有浓厚的悲怆色彩。之后从第十分钟开始,一组快进的镜头,表现外界的瞬息万变,映衬了本生活的度日如年,单调乏味。21'53",镜头导演别具匠心地让主角Ben站在监视器下发呆,影片用快进的手法通过色彩单调的监视器表现了主人公在此时心情的无助,空虚和失落。此时的旁白是:“我游走在想像和现实之间,在过去和现在之间,并且越来越驾轻就熟。这种置身于快进镜头中而神色漠然的本,显然和周围的世界格格不入,他依然在自我独有的思维力生活、思考。又如,在影片第36'43",慢镜头拍摄本注视着Sharon,她是那么的美,Ben的心里独白道“我想冻结时间,我想尽情享受这一刻,在那一刻停留一周”这个慢镜头表达出Ben对美的渴望,对美的回味,对美的珍惜。类似展现美的场景的画面,如放假之后安静的校园、Ben的初恋女友受伤带上石膏板之后的举动,生物老师在黑板上书写的背影,Sharon主动亲吻本的瞬间,所有这些在本看来是真正的美的瞬间和场景,影片都用慢镜头来表现,这正是影片想要告诉人们的道理,美隐藏域生活中,需要人停下来慢慢品味。而影片中的定格镜头都成为一个特征性的元素,如影片23 min钟表的定格和特写,一方面引出本对于时间理解的旁白,一方面也让时间成为本片所要表现得一个主题元素,引发人们对于时间的思考。

丰富的镜头语言还表现在景别的选取上。这部影片以年轻小伙子Ben为主角,通过大量的心理独白,展现他对爱和美的不断追求。Ben的内心世界、自我特征在影片中表现得非常明显。

影片还运用特殊的镜头,以表现画面所承载的内容意义。首先是广角镜头。影片中,Ben所在超市组成的足球队在与对手比赛中惨败,这一刻时间停止了,本来到一间室内的屋子,意外发现有声响,一个广角镜头从身后对准Ben,立刻营造出一种紧张、惊险的氛围,Ben处于一种监视之下。其次是仰拍。在超市里,Ben发现在即可以将时间停住,当所有的购物这都定格在购物走道时,Ben自由无碍地穿梭于他们中间,23'35",镜头采用仰拍镜头拍摄Ben在过道向前迈进。这暗示着,在凝固的瞬间,Ben是一切的掌控者。

四、高超的剪辑技术

影片给人印象最深的是蒙太奇手法的运用。作者将不同时空的场景、同一时间不同地点的场景非常自然地衔接在一起,使得主人公本在现实与幻想,当下与童年的穿梭中不显得那么突兀,使影片传达出更丰富的内容。蒙太奇是一种电影拼接技术,如果说镜头、声音是导演和观众交流的视听语言,那么剪辑技术就是导演应该遵循的语法。

在影片的24'结尾,Ben穿梭在静止的超市过道,欣赏着停下不动的女性的美,回想起自己对美、尤其对女性身体美的最早认知。这时,镜头切到Ben童年时候的一次经历,他目睹一个瑞士女人从他面前走过,这次经历给他的震撼是很大,如果没有这一细节的交代,本成年后对女性形体的迷恋、对美的敏锐感知,都会显得没有根据。

影片29'09",Ben为好朋友开门,这组镜头和前面在超市的场景已经相隔两年,但我们丝毫看不出由于时间的间隔而造成的衔接的不畅。肖恩跑起橛子后,画面定格,由Ben的卧室切换到童年时期希金斯太太的房子里。Ben第一次看到成人杂志上的女人,他感受到一种不同于纯粹的美的他认为不太干净的欲望。随后画面切换到现在,肖恩跟本说起娜塔莉,随后镜头又切换到童年时期,为观众解释娜塔莉这个概念。

五、恰当的背景音乐

篇4

关键词: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当代语境;发展前景

1895年12月28日法国卢米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这一天也成为世界公认的电影发明日。虽然现代电影的历史只有两百多年,但是光影的历史却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我国著名哲学家墨子在其著作《墨经》中提到“光至景亡”的光学论断以及光影的生成关系、物象的反映原理,这些也被一些影视研究者看作是电影发明的理论先导。随着影像技术的不断革新,无数艺术家打破传统,进行积极的探索和大胆的创新,无论是默片时代、黑白时代以及彩色时代,影视视听语言有了越来越丰富的表达。影视片种也越来越多样化,其中动画就是一种独具特色的影视片种,作为一种高度假定性的艺术形式,独特的制作手法,决定了动画独特的视听语言。

一、视听语言和影视视听语言的概念阐述

在生活中人与人交流沟通时,手势和口语进行配合的语言表达,会让思想表达更加形象化,信息传递也更加准确,可以说这是最贴近生活也是人们最常用的视听语言。由此我们可以简单推论,视听语言就是传达信息时,同时利用听觉和视觉两种感知渠道,将声音和图像进行综合运用的语言表达形式。推而广之,影视视听语言就是影视图像语言和声音语言的完美结合。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革新,影视语言发展也展现出飞跃的姿态,尤其是影视动画,更是因为其独特的语言表达,在影视语言中独树一帜。

二、中国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特点

动画作为与故事、科教、纪录并驾齐驱的影视片种,与实时的影像拍摄不同,动画的表现可以是真实的,也可以是加以创作的形象,因此与其它三种片种相比,影视动画更能够发挥作者的创作灵感。故事、科教、纪录三种类型篇最大的特点就是客观性,但是动画是做不到这一点的,因为动画创作依赖纸笔,动画形象的诞生依赖创作者的水平、经验、创新等等,所谓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动画创作也一样,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要描绘到纸上,那么一千个人也会有一千种不同的画法,因此影视动画既是独特的也是多样的。

中国影视动画的历史发展并不悠久,1947年艺术家陈波儿和日本动画家方明等创作了木偶片《皇帝梦》和动画片《瓮中捉鳖》,这两部作品也被认为是我国动画片的先驱之作。从木偶片《皇帝梦》可以清楚的看到,中国影视动画视听语言表达的最大特点就是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在先代的动画艺术家的许多作品中,都可以看到这一点。例如1957年,上海美术电影厂制作的动画片《骄傲的将军》中,将军的形象、武打动作就借鉴了京剧造型和京戏动作;而1958年中国制作了第一部剪纸片《猪八戒吃西瓜》,充分借鉴中国传统皮影戏和民间窗花的艺术特色;水墨动画片《小蝌蚪找妈妈》则是借鉴国画技法。

动画形象创作上更接近于绘画,而故事语言的讲述上则与神话、童话更为贴近,我国历史悠久,给影视动画的创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因此中国影视动画语言表达更具有丰富性和文化性。

三、当代语境下动画的视听语言分析

(一)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现状

动画创作主要是以形象创作为基础,在早期的动画创作中,动画形象的优劣就决定了动画的质量。但是随着先代影视技术的发展,影视动画也利用这些技术,对自身进行精细化创作。例如动画音乐、台词、故事逻辑性等都成为影响影视动画语言表达的重要因素。但是,也正是因为动画的独特性,让其在受众年龄、经营方式、发行方式等方面与其它的影视片种有较大的差异。比如在国内,许多影视投资公司始终不看好动画产业,因为他们认为影视动画投资大、制作周期长、观众范围却很小(国内许多人依旧认为动画只能面向低年龄段的观众)、经济回报不高,因此影视动画语言面临市场匮乏的窘境。而还有一点就是专门的理论论述相当缺乏,这主要就体现在人才建设上,也因此国内在培养影视动画的人才方面,还是遵循传统的电影语言教学模式,没有原创的影视动画语言教学理论,教学局限性显而易见。

(二)影视动画视听语言发展

近几年,随着国内动画市场的复苏,对影视动画语言的研究也进入新的时期,许多动画作者不光是打造一部看得懂的动画作品,也积极的通过动画语言传递正能量。例如2015年国内大热动画电影《大圣归来》就代表了国内影视动画发展的新高度,与之前的许多国内发行的影视动画相比,这部影片的创作正是结合了中国传统文学体裁,无论是画面语言的亲切感、音乐的契合度还是故事语言的认同度,它无疑都是成功的,因此在影视动画语言的创作上,在充分结合观众心理需求的同时也要注重动画的独创性和文化性。因此结合我国国内影视动画的发展现状,要想走出创作基本“借鉴”、故事情节雷同的怪圈,就应该注重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的民族文化性,民族的才是自己的。

结束语:

随着国内对影视动画市场的逐渐重视,影视动画视听语言研究也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如何创作出符合时代和具有民族特殊的动画作品,并让这些作品成为宣扬民族文化最强有力的语言,这是众多影视动画人应该考虑的问题。(作者单位:重庆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 视听语言 动画专业 课程 教学改革 实践

高水平的影视动画作品蕴藏着丰富的设计思想和独特的审美价值,但无论怎样的精彩美妙,创意和制作上都必须考虑到视听语言的灵活运用。诗情画意或是震撼心魄的影视动画作品所营造的视听效果直接关乎到观众的欣赏情调,也反映着作品的品位层次。

动画专业的学生通过《视听语言》课程的学习,了解影视语言的经典理论,培养视听语言的专业意识,掌握动画剪辑的基本技巧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而作为传统的影视类专业基础课程的《视听语言》,针对动画专业的特色教学改革与实践同样是个非常命题。

一、课程地位与认识误区

影视艺术(含动画)是视听的艺术,无声电影时代,影视艺术是纯粹的视觉艺术,一切都要通过可见的形象(即画面)来表现内容。而有了声音之后,改变了电影单纯的视觉性特点,影视艺术成为了真正声画结合的视听艺术。视听语言是影视作品的基本元素与语言。人类语言的基本规律是由字组词,由词造句,由句成段。与此类同,影视语言也是由一个个小的单元来组成大的段落,只不过在影视中这个“字”变成了一个个“镜头”。影视类专业学生在《视听语言》课程理论学习与运用实践中培养起专业的“镜头”意识,即理解和掌握运用“镜头”来传达思想是最基本的。

影视动画中的视听语言,是将以文字形式存在的文学语言转换成影像元素和声音元素,综合表现在一起形成视觉与听觉感官上的一种新的语言表达。研究影视动画视听语言,是对影视动画深度美学含义的探析解读,也是对影视动画艺术表达潜力的发现开掘。视听语言已然成为学生体现自身审美水平与表达个性积极思维的重要素质,《视听语言》课程在专业教学中的重要地位亦日益凸显。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许多的陈旧观念与认识误区:

首先,学生们普遍性的认为本课是一门单纯的影视基础理论课程,从而忽略了理论学习与创作实践的结合,更意识不到其对于科学正确的专业创作观树立的积极意义。实际本门课程需要学生通过学习影视语言的经典理论与现代观念,结合实际影视动画作品案例的分析研究,头脑中逐步形成自主的“镜头感”专业意识,同时掌握影视动画剪辑的技巧规律,最终能够潜移默化的指导专业影视动画创作。

其次,许多专业教师都认为本课是一门非常初级的专业基础课程,随便一名教师都可以教好本课。而事实上,本课需要授课教师具有很高的艺术修养与综合素质,具有扎实的影视经典理论和经典作品的研读经验,以及丰富的影视动画项目的创作和制作实践。否则,流于概念陈述的照本宣科或者空泛简单的作品赏析就在所难免了。火车头跑偏了道,火车出轨似乎就不难预料了。另外,本课与剧作、创作、制作类课程之间的密切关系也应引起专业教师的足够重视。因为未来创作作品的专业性不只是炫技性的技术铺陈,最直观的反映往往是视听语言的运用。

第三,具体教学中无视动画与影视在同源基础上的微妙差异,教条的照搬影视语言的理论与经验。动画由于自身创作方式的独特性,其真正的视听语言创造主要集中于前期创意阶段,即动画文学剧本到文字分镜脚本,再到画面分镜台本的过程。创作者在前期阶段时就必须充分确定作品未来的整体结构及对剪辑诸因素与技巧的设计等,动画的前期分镜台本就等同于电影拍摄记录本(即完成台本)。动画剪辑是“规定于前期分镜,依赖于中期制作,定型于后期剪辑”,这种带有强烈预见性的“先剪后接”工作模式,也是动画作品与实拍影视在创作方式上的最大区别。显然,动画后期剪辑就不能像实拍影视那样可对作品整体结构做颠覆的处理,因为动画剪辑时是基本没有“片比”这个概念的。实拍影视作品中演员多“NG”几条的备剪素材镜头在动画制作中是不允许存在的,由于前期创意中没有充分考量而在后期被剪的手工绘制或电脑制作镜头将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资源浪费。因此,动画专业学习视听语言对培养科学专业创作观的意义就不言自明了。

二、特色改革与创新实践

动画专业《视听语言》课程的特色教学改革与创新实践,除了结合新型教学手段(多媒体等)的传统影视语言经典理论研习之外,主要还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

(1)经典案例拉片解读

依托大量经典案例的拉片解读来消化相对枯燥的理论,深刻理解记忆稍显抽象的概念,割裂或整体的分析一部影视动画作品中视听语言运用技巧与风格特色,能够更好的帮助学生将理论和实际结合,使其真正从视觉、听觉和感觉思维诸方面了解和熟悉视听语言。

篇6

关键词:视听语言;跨专业结合;自学能力培养

视听语言作为影视文学创作的一门基础课程,一直以来秉承着侧重理论教学,辅以经典影片赏析的教学模式,使影视编导等相关专业学生能够在刚进入大学的阶段,就能够迅速、准确的掌握影视创作的这一基础理论,并在今后的学习和创作中,将这些基础理论知识完整的、综合的融入到实践过程中。视听语言课程的总体目标是要帮助学生建立起视听思维即影像化思维方式,熟悉视觉传达的表现方法。①作为一门理论性极强的基础课程,在教学中必然会遇到理论讲授结束后无法及时得到实践反馈,导致学生知识接受不够全面,问题暴露不够彻底的现象。经过几年的教学总结和学习思考,笔者认为,在视听语言的理论教学过程中,进行跨专业教学结合和通过实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视听语言课程理论性过强导致实践反馈相对缺乏问题的方法。

一、跨专业结合式教学方法。

电影,作为新兴的艺术门类,与绘画、舞蹈、戏剧、文学、雕塑、音乐等其他已长久存在的艺术门类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这也正是视听语言可以借助传统艺术手段进行教学的便利条件所在。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体系总共分为三部分:视觉部分、听觉部分和视听结合部分。而在视觉部分的教学中,有很多知识点的构成可以通过与传统艺术门类的知识进行结合的方式开展教学活动。这样的跨专业结合,不仅可以使学生更清晰、明确的掌握基本知识点,而且可以通过学习,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提高综合能力。

在视听语言课程的教学重点中,对于基本布光、构图这两方面内容的讲授,是比较重要的。在以往的教学中,通常采取的是理论讲授部分结束后,通过影片经典段落分析的方式进行近一步的实例分析。这样的教学方法固然能够起到一定的实践引导效果,但因为影片经典段落的布光会随着人物、镜头等各种因素的移动而产生转瞬即逝的变化,从而无法让学生更加直观、透彻、简明扼要的抓住其中重点。针对这一情况,笔者采取的借助学院教学优势整合的便利条件,借助专业美术作品的便利条件展开相关教学,从而取得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

例如,在讲授基本布光理论中最著名的“伦勃朗光线”的时候,笔者并没有直接放出影片截图图片或经典影视作品段落来进行分析,而是直接选取伦勃朗的画作与其年代之前的画作进行对比,引导学生找出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点的优势和劣势在哪里,进而引发学生对于光线在画面中的作用的讨论,技法学生对于布光的学习兴趣。接着,列举伦勃朗的几幅构图基本一致的人物肖像画,引导学生从几幅肖像画中光线的布置、画面中呈现出怎样的阴影效果、画面带给观看者的情绪等多方面分析光线为画面带来的意境。当学生对“伦勃朗光线”有了充分认识之后,进而利用经典影视作品片段进行分析,使学生能够直观、全面、系统、详尽的了解布光和光线带给作品的各种影响和作用。这种结合美术作品讲解视听语言概念的教学方法,既能培养学生准确的理论知识积累,又能在教学的同时,引导和提升学生的艺术修养,培养更多的兴趣点提升艺术欣赏品味。

同样的,这种理论与艺术结合的方式也同样可以应用在视听语言教学的其他环节之中。例如,上文提及到的构图方面,依然可以利用艺术史相关内容进行讲解。在讲授构图时,为了更加形象生动的进行讲解,笔者引用了一段关于“文艺复兴”作品介绍的纪录片进行举例讲授。片中侧重介绍了拉斐尔的《草地上的圣母》这一作品,其中一个段落鲜活的将拉斐尔的作品和他当学徒时与工作伙伴合作的作品进行了对比,非常明显的看出传统作品将人物排成平淡无奇的一排进行绘制的方式,和拉斐尔侧重将人物放置在不同的位置进行构图的方式之间的区别。从绘画到影视作品,学生可以直接了当的体会出构图的重要性和深远意义,并且在切身感受的同时,也对文艺复兴这一重要的艺术历史事件有了一定新的了解。

二、在实践练习中培养自学能力和竞争性

自学能力是当代大学生素质的重要方面,自学能力也是培养大学生创新品质的必备前提。②因此,在初入大学之时,就应该有针对性的在课程教学中潜移默化的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视听语言课程教学中,会涉及到大量的课上即兴练习和课后实践练习,笔者认为,在发掘学生潜力的同时,培养学生的自学意识,并有针对性的提高学生完成实践活动时的竞争意识,会使学生的自学能力得到提升,实践练习效果也有极大提高。

场景调度是视听语言课程中较为复杂的一个教学环节,在进行理论讲授和经典段落分析之后,通常会进行有针对性的课堂实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并且增加学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的机会,同时也是对于学生即兴创作才能的一个培养过程。通常情况下,给出同一命题即兴小品创作,并限制同样的人数和创作时间,之后进行各组展示,并由其他小组参与到评论过程当中。这样的命题创作实践练习方法,使得学生产生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力争上游的竞争精神,能够充分调动小组的创作能力和头脑风暴的讨论结果,并力求做到与别人不同的的创作理念,在有限的时间内迸发出令人惊喜的创作才能和临场调度才能。并且,在各组进行展示表演之后,其他未进行展示小组的点评,可以更加全面、充分的得出每组的优点总结并充分暴露各组的缺点,在点评别人的同时,学生也会反思自己组作品的问题并加以调整。这种现场比拼的方式,使得学生在拥有高度积极性参与其中的同时,学会自我总结知识要点和自我解决问题的自学能力,并要求每组学生在综合各种意见之后,利用课下时间将这一段即兴命题调度拍摄下来,并在之后的课堂上进行针对性点评。这种持续性的竞争意识的灌输,有助于学生对于学习热情的持续,作业的连贯性布置也有利于督促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系统化自我总结。在强调课上练习的同时,课下实践作业的反馈也是能够帮助学生更好的掌握这门课程的关键点所在。除了上文中提到的团队型合作的即兴小品实践练习之外,在培养学生个人实践练习能力的时候也可以利用这种互相点评的手段来激励学生摒弃惰性,积极进行创新实践。

虽然在视听语言课程的实践练习中有大量练习需要进行团队合作,但并不代表没有个人独立创作的练习。在听觉部分的教学过程中,为了使学生充分体会声音的重要性,关注生活中已经随处可见、不太关注的各种声音,也为了培养学生分析声音、体会声音的能力,笔者做了这样的教学安排。在讲授自然声音的重要性及其情绪表达的常用规则之后,布置学生以个人为单位,进行固定命题的声音收集和编辑整理作业,并且在课堂上进行随机的抽查展示与作品互评。在以“食物”为主题的练习中,学生展现出了极强的声音收集和整理能力,用各种声音因素展现出了各种食物制作过程中的声音效果,并在课堂上展开了激烈的讨论和研究,进一步巩固加深了对声音的理解能力,使课程学习的目的达到了贯彻实施。

在视听语言课程中,笔者所实践的教学方法只是抛砖引玉,对于影视创作这一需要理论、实践和其他跨专业知识合作的学科来说,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由实践驱动教学的方法,才能够培养更多复合型的实用人才,成为引导影视创作课程教学的正确改革目标和方向。(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

本文为2015年度辽宁师范大学本科教学改革研究项目:从专业合作角度对《影视创作基础》课程教学的实践的阶段成果.

注解:

篇7

关键词:视听语言;影视艺术;审美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10-0152-03

被称为“第七艺术”的电影自诞生之日起,便以其形象化的审美特征赢得受众的青睐。据2008年“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显示,电影几乎成为了每个大学生成长记忆的一部分:有67.12%的大学生的兴趣爱好在电影方面,而“一直没什么兴趣”的仅为3.58%。[1]尤其在网络时代,信息传播的便捷性使得观影成为大学生不可或缺的文化娱乐形式。2012年的一项调查表明,中国新生代(“80后”、“90后”)通过网络渠道观影的比例高达83.8%[2],网络已成为新生代观看影视作品的首要方式。

然而,与这种大众化的接受不相适应的是,大学生观影的层次却并不高,大多数人看的是热闹而不是门道。这从他们偏好的影片类型可见一斑:几乎所有的相关调查均显示,大学生热衷的影片类型多是喜剧片、动作片、爱情片,“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问及“贺岁档期,你倾向看怎样的电影”,仅有8.63%的小众化比例倾向于艺术片,而更多的则将青睐的目光投向喜剧片(40.70%)。[2]以姜文执导的两部影片为例:2010年的商业片《让子弹飞》获得6.59亿元的票房收入,而2007年执导的文艺片《太阳照常升起》仅得三千万票房,竟没收回成本。对此差异,姜文不无感慨地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上帝送给我的礼物,《让子弹飞》是我送给观众的礼物。”一份针对“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的调查问卷问及学生对《断臂山》的评价,61%的学生认同是“同性恋”,仅有17%的学生选择“人间真爱”。[3]由此可见,影视素养的不足,致使多数学生只能看到影像表面的东西,而发掘不出其有意义的内涵。这无疑影响到了大学生影视艺术接受的审美品位,成为影视艺术审美的制约瓶颈。

既然是一门艺术,影视存在的价值就不单止于娱乐。事实上,同音乐、舞蹈、绘画一样,影视艺术也是人类情感的表现形式。与作家利用文字语言叙写人事,表达对客观世界和社会生活的体验和感受一样,导演是以影视艺术特有的视听语言符号为载体完成作品的表情达意的。既然是语言符号,则影视艺术中的视听元素与文学艺术中的文字一样,都是语言的能指系统,是思维的现实载体。所不同的是,文字是一种抽象的平面表意符号,对其意义的解读需由审美者运用主观思维“再创造”形象。而以声音和画面为叙述载体的视听语言则是一种视听形象同步发生的立体语言系统,它在银幕运动的时空里将直观的视听形象直接诉诸受众感官,以形象的逼真性再现和反映生活,直接引发观众喜怒哀乐的情绪反应和意义反思。视听语言的表意形态,与文字语言相比,不需经过思维形式的转换,因而更接近物质现实的本来面貌。

遗憾的是,并不是所有学生都能理解这种语言系统的意义表达形态。或许正是因为视听语言形象化的特征,使得观众在享受影视艺术盛宴时,往往被其声势浩大的视觉场面和震撼人心的音响效果所吸引,而忽略了用心领悟隐藏在这表意符号背后的玄机。由于对视听语言表意特征认识的模糊,受众在影视艺术接受时往往囿于浅度观看的层面,无法对作品意义作出深度解读。我们应该认识到,影视艺术既然是一种文化形态,它就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人的价值观念:好莱坞在实现票房赢利的同时,更在输出美国思想,进行文化侵略,而后者对一个民族生存的潜在威胁不可估量。所以,应该重视影视艺术的文化传播价值,大学生需补上视听语言这一课。

无论哪种语言形式——抽象或是形象的,都是人类思维的物质外壳。人们借助语言的目的是能够便捷、准确地表情达意,以期实现交际的需要。正如作家锤炼语言的目的是要以隽永的文字吸引受众阅读,进而领悟作品内蕴一样,优秀的导演驾驭镜头、音响等视听元素,其目的不单单是使受众获得感官上的满足,而是要借助这种语言形态去表达他对外部世界的认识和感受。像《2012》这种大场面的好莱坞制作,虽然可以给观众带来极具震撼力的视听体验,但这种刺激的感觉过去之后却不会在思想上留下多少有价值的东西。漂亮的外衣是无法掩饰灵魂的空虚的。以视觉冲击为噱头的影视,其艺术成就自然无法如《罗生门》那样彪炳青史。同样运用镜头,黑泽明是在用镜头对人性作出反思,启迪人生智慧。中国古代文论中的“文质说”很好地解释了这种语言形式与作品内蕴间的关系:文章之道,以“述志为本”,“文为藻饰”,“为情造文”,而“以文害质”、“文蔚质否”则是创作之大忌。所以,影视艺术欣赏,如果眼光仅仅落在大场面、大制作的外衣上,或津津于故事情节的离奇曲折而忽视作品的内涵,都是背离艺术审美目标的错误意行。美学大师朱光潜先生曾用一个形象的比喻说明作品故事与思想间的关系:“第一流小说中的故事大半只像枯树搭成的花架,用处只在撑扶住一园锦绣灿烂生气蓬勃的葛藤花卉,这些故事以外的东西就是小说中的诗,读小说只见到故事而没有见到它的诗,就像看到花架而忘记架上的花”,所以“欣赏文学,我们一定要超过原始的童稚的好奇心,去求艺术家对于人生的深刻的关照以及他们传达这种关照的技巧”。[4]影视欣赏同样需遵循这样的审美原则。

然而,由于表意介质的不同,视听语言艺术和文字语言艺术具有不同的美学特征。视听艺术是“声画”的艺术,具有动态性、直观性和形象性的特点。影视作品的内容和意义,包括思想、人物、情节、意境、节奏等最终是由画面和声音传达出来,而由观众的视觉和听觉感官来接受的。因此视听艺术往往剥离了文字语言抽象的叙述和描写,而运用蒙太奇等形象思维方式,通过对场景、动作、对话及细节的描写,来营造富于表现力的视听空间。视听语言这种特殊的表意形态,要求我们在进行视听鉴赏时,能够从文本阅读的审美经验中走出来,遵循视听艺术的接受规律,积极调动造型思维,努力发掘声画视听元素背后的文化意义,以期获得更切合视听艺术层面的审美感受。

画面和声音是视听语言的两大主要构成元素。因此在进行视听艺术鉴赏时必须重视“声画”的观赏价值。这种价值,不仅表现在声画效果在感官上的感染力,尤为重要的是要理解这些语言元素在传情达意上的表现力。

画面是视听语言最基本的表意元素。正像欣赏文学必须识字一样,欣赏视听艺术首先要理解画面的意义。表面上,画面的直观性似乎易于理解,但若要深入到它的内在意义,却非易事。因为画面是形象的,而“形象大于思想”(高尔基),即形象所显示出的思想意义常常要越出形象自身的意义。比如,《阿甘正传》中阿甘的奔跑,如果仅仅看到阿甘在跑,而不去理解“跑”的意义,则对这一视觉形象的接受会因没有超越形象本身而显得无意义。画面的表现力是极其丰富的,读懂每幅画面的意义是视听语言素养的基本要求。因此,视听鉴赏中要细致领悟画面诸元素——构图、景别、角度、镜头、光线、色彩等的表意作用,尤其应留意具有象征意味的镜头,这些镜头是揭示作品思想主题的关键,集中透视出创作者的艺术匠心。《辛德勒名单》中,穿行在暴行和屠杀的黑白基调中的红衣女孩,在色调反差中显得那样触目惊心——红色隐喻了恐怖岁月中对生的渴望。而之后灰色调运尸车上的那一抹红,则更易激起观众对法西斯残害美好生命的愤慨,对于辛德勒拯救行为的意义就会有更深刻的理解。

视听艺术的审美是视听同步的审美,声音作为听觉元素,在影视艺术形象体系中发挥着巨大的功能,具有独到的审美价值。凝神静听这些声音对深入理解作品意蕴有着特殊意义。首先,人物的对白、独白对于表达作者的观点和作品的主题都起着重要作用。优秀作品中的精彩对白往往会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To be,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生存,还是死亡,这是一个问题”《哈姆雷特》);“All glory is fleeting”(“所有荣耀只是过眼云烟”《巴顿将军》);“当我们的灵魂穿过坟墓站在上帝面前的时候,我们是平等的!”(《简爱》)这些经典台词给我们以人生的启迪。用心聆听这些丰富多彩的人物语言,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作品的内涵。《现代启示录》中库尔茨上校在气息奄奄的一刻,于黑暗中双手掩面,含糊而痛苦地发出“The horror,The horror”的,振聋发聩,活化了这一人物矛盾绝望的心理,形象地揭示了战争对人性摧残的主题。其次,音响效果不仅可以渲染环境氛围,也可以对影片含义作出解释。《拯救大兵瑞恩》的战争场面,导演斯皮尔伯格以丰富的声音质感和多层次空间感将战争声音和自然界的声音混合在一起,再现了战争的狂暴和惨烈,以强烈的听觉冲击增强了电影时空的真实感,强化了现代战争的残酷,有效地烘托了主题。再者,音乐是与人类情感最为接近的艺术表现,视听语言中的音乐元素在奠定作品情感基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影视音乐的主题往往根据故事的主题而定,因而把握住音乐主题无疑可以加深我们对作品主题的认识。《泰坦尼克号》的主题音乐“我心依旧”,凄美缠绵的旋律将影片“爱情永恒”的主题渲染得淋漓尽致。吴贻弓执导的《城南旧事》,一曲《骊歌》曲词幽美,那份“淡淡的哀愁,沉沉的相思”如潺潺溪水流淌心间,恰到好处地烘托出主题,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事实上,影视经典音乐在完成自己的叙事使命后,往往会从影视作品中脱颖而出,以其独立的审美价值继续散发艺术魅力,缭绕的旋律也会时时勾起我们曾经美好的视听体验。

视听语言的另一个重要构成元素是蒙太奇表现手法。蒙太奇是视听语言独特的形象思维工具,具有完整的叙事功能:它可以将成百上千个不同时空的镜头组接成具有完整叙事结构的声画集合体。蒙太奇也是影视剪辑的具体技法,不同镜头的组接,可以传递出不同的立意,从而实现意义的阐释。如卓别林的影片《摩登时代》的开头,倾巢而出的羊群和熙熙攘攘进厂的工人的镜头组接在一起,暗喻了大工业时代工人像牲口一样任人驱使的命运。蒙太奇这一视听艺术独特的表现手法要求观众在进行影视鉴赏时也应具备相应的蒙太奇思维,视听跟上镜头自由转换的空间节奏,在镜头变化流动中激发想象,领悟蒙太奇组接的含义,以此加强对影片内在意蕴的理解。

影视艺术是视听结合的艺术,影视艺术鉴赏,是一个复杂、动态的审美过程。只有真正理解和掌握影视艺术的叙述语言——视听语言的表意形态,并以此解读作品,才能够真正实现与作品的心灵沟通。著名电影理论家爱因汉姆曾言:“电影、电视的出现对于我们的智慧是一种全新的严峻的考验。如果能够成功地驾驭这些崭新的媒体,它将极大地丰富我们的头脑。反之,它同样也能令我们头脑昏昏然。”[5]尤其在商品化泛滥的现代社会,一个“娱乐至死”的商业化市场使得影视作品质量良莠不齐,致使充斥着“煽、色、腥”的“重口味”“宫斗剧”、“穿越剧”大行其道。大学生如果不加辨析地盲目接受,则极易被浓厚的商业化、庸俗化蒙蔽。所以,只有努力提高自身的视听素养,带着冷静、睿智的头脑观赏影片,才能够使自己成为一个有思想、有品位的审美受众。这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文化品位,客观上也是在为净化影视市场,推进国产影视事业发展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周星,宋维才,柳天星,王攀丽,江霞,吴杨.改革开放30周年中国影视与大学生的互动调查问卷分析报告——第十五届北京大学生电影节调查问卷[J].当代电影,2008,(7).

[2]阳翼,朱筠丽,万依柳.中国新生代电影大片消费偏好调查报告[J].现代传播,2012,(1).

[3]赵虹.南京和徐州两市大学生媒介素养状况调查研究[J].大学教育科学,2007,(4).

篇8

一、彰显特色的细节展示

在电影的开篇出现的是一把锈蚀的铜剑,那些斑斑锈迹正在慢慢剥落。宝剑逐渐显露出原初的锋芒。这把古剑的纹样雕刻精美,是中国古代特有的兵器,象征权利的争夺与智慧的交锋。接着曹操的出场镜头是腰部的特写,把观众的视线集中到他佩戴的一大串玉坠上。玉在中国古代使用时有明显的等级地位,君臣佩戴玉的规格和形制都有明确的规定。这里用曹操佩戴的玉之多凸显其至尊贵的地位,大权在握的他极为嚣张,容不下半句反对的言论,为后文一系列情节的发展打下铺垫。在第一次周瑜和诸葛亮上一阵法时,乌龟出现留下悬念。之后在八卦阵启用之时揭示了谜底,原来这种阵法源于乌龟背上的纹理,隐喻了我国古人的智慧和用兵的神奇。林志玲扮演的小乔尽显江南美女的婉约与柔媚,其服装的设计以柔和的波浪线表现古典婉约,色彩上华丽典雅。同时也不乏朴素。这种独有的凸显人物性格的纹样设计,也是表现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形式。在《赤壁(上)》的结尾出现了很多自由飞翔的白鸽,它们从两军对峙的江水上轻轻飞过。就好像跨越了战争飞向人类共同追求的和平。

二、性格鲜明的英雄人物

三国鼎立时期的英雄层出不穷,但却性格迥异。电影《赤壁》抓住了各个人物身上的主要特点,将中华民族的精神恰当的附加在他们身上,表现出对和平、自由、团结等精神的向往。在影片中首要表现的是人物的重情重义,在危难之时紧密的团结在一起。共同对抗强大的敌人。周瑜在练兵时就强调“东吴军队需要的,就是齐心”,之后又用编草鞋的草告诉大家团结就是力量。在《三国演义》中周瑜和诸葛亮本是不合的,周瑜不能忍受诸葛亮比自己更有才华。但在赤壁中的他们是资料来源于/彼此的知音,互相欣赏对方的才华。在合奏的曲子中就能读懂对方的心思。在《赤壁》中除了表现英雄人物在战场上的神勇和在战术方面的智慧,还表现了不少他们的个人生活,这样就摆脱了好莱坞电影平面的人物形象,使人物更有立体感。刘备多年保持编草鞋的习惯,拿起课本教书的关羽与在战场上勇猛无敌的他判若两人,而张飞放下丈八的长矛竟然拿起毛笔也挥洒自如,料事如神的诸葛亮亲自给鸽子洗澡并用扇子为其晾干。这些情节不仅让三国中的人物走下神坛,成为有血有肉的活生生的人,而且在无形中融入了我国的历史文化,也是带有现代精神的历史传奇。

三、张弛有序的节奏剪辑

电影《赤壁》的节奏发展非常有规律,与好莱坞电影的节奏有几分相像。在松紧交替的节奏剪辑啊中,导演将中国的文化与故事情节巧妙的结合在一起。总的来看几场战役是紧张而激烈的,其中穿插了很多缓和观众紧张情绪的段落,从而防止审美疲劳。比如在紧张的练兵场忽然传来悠扬的笛声,随后摇入的几个远景镜头就像中国的水墨画,表现出大山的巍峨壮美、云雾朦胧。待笛声停止后。丢牛事件又让观众不由得的紧张起来,而为小马接生和小乔的出场又让观众悬着的心放松下来。接下来一段瑜亮的合奏非常激烈,用琴声展示了中国的古典文化。在《赤壁(下)》中主要是影片的情绪跌宕起伏,或喜或悲,或愁或忧,穿插变换,同时用两条主线叙述两军战前的准备过程。在孙权为染伤寒病去世的战士而忧虑时,曹操却大声吟唱“对酒当歌,人生几何……”无形中也传播了我国的诗歌文化,表现出曹操豪迈的气概。在赤壁之战的到来之前,小乔尽力为风向的转变拖延时间,劝曹操喝杯茶再去打仗,通过这一情节将中国的茶文化展示给世界。四、超越时代的台词设计

我国的古文晦涩难懂,三国时代的人物说话句句不离“之乎者也”,不仅外国的观众不愿意接受,连国内的观众也不再认同。电影《赤壁》能取得如此高的票房收入,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其台词能够让国内外的观众都理解、发笑。像成语是中国特有的承载文化的词语,在《赤壁》中做了形象而贴切的创新。比如“匹女有责”是从“匹夫有责”改过来的,“如虎添蹼”是由“如虎添翼”改过来的,这样就让外国人结合语境理解了成语的意思,同时也在成语中添加了新意而使国觉得很有意思。在片中有很多现代的词汇从古人的口中说出,如“过时”、“略懂”、“哇靠”、“有个性”等等都让观众捧腹大笑。通过语言制造幽默是好莱坞电影的常用手法,观众喜欢在轻松愉悦的语境中获得审美体验。在《赤壁》中即便是英雄也是常人中的一员,也说常人的语言。比如周瑜说:“我有一个梦想……这是我唯一的梦想,也是大家共同的梦想……”这句话就是现代人常说的话,体现出现实语言对历史语境超越。

篇9

[关键词] 《舌尖上的中国》 视听语言 写意 传情

doi:10.3969/j.issn.1002—6916.2012.19.039

艺术源于生活,但绝对不是对生活的复制。同样作为艺术品的纪录片,它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并不仅仅是用我们先进的摄像工具精细地复制我们的生活,在描摹生活的同时,它更应该传达一种艺术美感、抒发一种人文情怀。本文将通过视听语言的画面语言、镜头语言、声音语言这三个层面浅析《舌尖上的中国》所传达的纪录性美学特质。

一、画面语言营造艺术美感

画面是影视艺术作品结构最为基本的组成单位,是影视造型语言的基本视觉元素。在影视艺术的发展过程中已经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视觉语言系统,构图、光影、色彩等视觉造型元素共同构成了影视影像的画面语言。《舌尖上的中国》作为影视艺术品,其画面语言所营造的艺术美感对于其成功是不可忽视的。

1. 构图——真实与艺术完美结合

影视构图实际上是对被摄对象的一种安排和布置。好的构图能准确地传达作者的意念,表现情节,同时具有独立的欣赏价值,体现出创作者的美学素养。

《舌尖上的中国》整体上构图采用了“经典风格构图”,它界于“纪实风格”和“表现风格”之间,将真实感和艺术性完美结合,让观众感觉画面真实又很精美。这种构图看似自然随意,然而作者的布置经营却是无处不在。“不着痕迹”为其最高境界,有一定视觉鉴赏经验的观众才会发现创作者的良苦用心。《舌尖上的中国》在构图上表现真实,大部分观众看到的是中国存在的真实诱人的美食,但在真实的背后又流露出作者的创作意图,用美食抒怀,使真实得到了艺术的升华。

2. 光影——渲染艺术氛围

“电影是活动影像的幻觉艺术,有了光,画面中才能呈现出物体和空间的视觉形象,才能展现出他们的形态、质感和颜色,表现出他们的空间位置和运动,进而才能表现出富有艺术感染力的可视的艺术形象。”影视中的光影不仅是满足曝光需要而必须提供的照明,同时也是渲染情绪、烘托气氛的常用手法。

《舌尖上的中国》中光影的运用,既不是一味的追求华丽绚烂,也不是简单的生活形态的还原,而是具有一定的写意性,在表现生活的同时渲染了一定的艺术氛围。第一集《自然的馈赠》中,无论是那个在柔和的清晨自然光源下采摘松茸的卓玛,还是那群在冬日暖暖阳光下在查尔干湖面上的捕鱼人,亦或是那艘在夕阳下坚定前行的捕鱼之船,他们都在别致的光影下触动着观众的心弦,让观众在光影所塑造的艺术氛围中身临其境。

3. 色彩——传达艺术内涵

康定斯基认为:“色彩直接影响到心灵;色彩宛若键盘,眼睛好比音锤,心灵好像绷着很多弦的钢琴,艺术家就是弹琴的心,有意识的接触各个琴键,在心灵之中激起震动。”色彩还原了现实世界真实的颜色,同时赋予了人们不同情绪的主观感受。影视作品的意义在于将观众的情感与思考从银幕空间延伸到影像之外,而色彩的心理感觉机制一定程度上吻合了摄影表达的艺术内涵。

《舌尖上的中国》不仅用鲜亮诱人的色彩来表现各种美食、吸引观众,更善于用不同色调传达艺术内涵。第二集《主食的故事》中,在表现陕北主食时整体采用了暖黄色调,突出表现的主食黄馍馍更是透露着黄土高原古老的黄土气息;而在表现江南主食时则用了清秀爽朗的绿白色调,突出表现的米糕、米粉等更是透亮的白色,透露出江南水乡清秀的特质。

二、镜头语言传递艺术体验

影视作品是由许多个时长不一的镜头组成的。我们通常可以经由摄影机所拍摄出来的镜头看出拍摄者的意图,去感受拍摄者透过镜头所要表达的内容,这就是所谓“镜头会说话”,也就是一般所讲的镜头语言。一般说来,镜头语言包括景别、运动摄影、剪辑等要素。《舌尖上的中国》以其丰富独特的镜头语言所传递的艺术体验同样成就了它的成功。

1. 空镜头——书写艺术情感

空镜头(渲染镜头),指影片中只作自然景物或环境描写而不出现人物(主要指与剧情有关的人物)的镜头,环境是人物内心感情变化的外化物,人的情感可以在环境内蔓延伸展,并与观众情感契合进而产生共鸣;同样景物中也包含着浓郁的情感,“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情景交融,二者不可分离。空镜头必然会在视觉上减弱叙事效果,增加情绪效果,因而带有极强的写意性。

《舌尖上的中国》中运用了不少空镜头来传递艺术情感。如第四集《时间的味道》中,在表现现在身在北京但从小在呼兰河边长大的金顺姬对故乡的想念时,当金顺姬谈到自己对故乡的热爱与赞美时并没有出现人物谈话的场景,而是一组蜜蜂采花的空镜头,让观众内心体会到金顺姬在谈论到故乡时的那种甜蜜,更能体会到她内心深处对故乡的爱。

2. 特写景别——烘托细腻感情

特写,是用近距离拍摄的方法,把人或物的局部加以放大、强调,以造成强烈的艺术效果。当表现人物时,特写可以把人们难以观察到的细微表情和心理活动清晰的传达给观众,从而达到刻画人物、烘托情绪、推进情节等目的。当表现物体时,特写实际上是用极其夸张的方式将物体强调了出来,给观众以印象深刻。

《舌尖上的中国》中较多的运用特写,这首先与它本身是美食纪录片,用来刻画突出精致美食有关。另外,片中对人物运用特写也表达了他们的感情,观众可以清楚的从他们微笑的眉目间看到丰收的喜悦,看到付出汗水收获果实的幸福,看到他们对传统美食的依恋,看到他们对故乡的眷恋。

篇10

[关键词] 动画电影;视听语言;基本特征

动漫电影自1906年诞生以来受到了广大观众的喜爱和关注,这些根据漫画改编的动画电影已经逐步的从边缘地位迈入了社会主流,占据了人们日常消费中的一个部分,尤其是长篇的动画电影。而美国一直都占据长篇动漫电影的首位,但随着日本动漫电影的快速发展,其开始动摇了美国的动漫霸主地位。

一、视听语言与动画电影的视听语言

视听语言在影视作品中,主要依靠观众的视觉和听觉的感知才能获得,同时还借助电影画面和声音的辅助作用,从而实现叙述、抒情等目的。视听语言的根本立脚点是不断变化的声音和画面,在光线作用下的造型和色彩不仅能增强视觉上的主观感受,还能进一步挖掘画面之外的深层含义,从而具有象征性的功能;而声音能很好地把观众引入到影片中的故事氛围中,能够表达出影视作品中涉及的特定环境和情感氛围。但是视听画面还必须把声音和画面两种电影元素紧密地联结在一起,才能延伸出更加广泛的审美效果。

而动画电影中的视听语言已经完全融入每一个画面中,带领观众进入到创作者所营造的视听世界中。动画电影的视听语言具有其本质属性,其一,视听语言是一种用于沟通的符号系统。其二,动画电影的视听语言能够有效地把现实和幻想搭建起来。动画电影存在极高的虚构和幻想,影片中包含的人物、景象几乎都是来自于创作者对生活的高度概括和反应;其三,动画电影的视听语言具有强烈的暗示意味。视听语言时一种信息传递的系统,不仅能把画面中的具体信息展现出来,还可以传达出更加深层的意涵。视听语言在传达信息时需要借助画面的作用,而情感的表达则需要动作、语言或者是特写镜头来加以说明;其四,动画电影视听语言具有无限的想象空间。正因为影视作品是一种虚设和幻想相结合的产物,所以它能给观众创设无限的想象空间,特别是在设计影视语言时,能把人类生活中难以完成的场景借助一定的技术从而在动画电影中得以呈现。

二、宫崎骏动画电影视听语言

日本著名动漫大师宫崎骏创作的动漫电影视听语言与其他的视听语言如出一辙,都是首先把动漫的样式绘画出来,再把其制作为精巧的电影,虽然是依靠绘画出来的,但却具有电影的影像元素。宫崎骏作为动漫电影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赋予漫画中的思想和艺术情感都是借助一定的创作技巧展现出来的。宫崎骏的动画电影视听语言包含影视的视听审美艺术,这不仅仅是他保证动漫电影品质的可靠依据,也是他借助这一影像画面来表达出自身的创作意图,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电影本身的含义,营造了强烈而富有个性的审美艺术。这里所说的视听语言其实是一种影视的概念,是一种通过影视镜头而产生变化的视觉,在探析视听语言的过程中应注重其在影视作品中展现出来的审美特征和技术手段。

三、宫崎骏动画电影视听语言的基本特征

(一)多面性的人物选择与理想化的女性形象

宫崎骏塑造的动画电影人物都具有个性化、鲜明的人物形象特征,就如同俄国艺术家提出的“七种角色特性”理论一样,宫崎骏的电影作品都满足这些特征。弗拉基米尔・普罗普根据人物的角色特性而划分了七种角色,包括公主、坏人、英雄等。宫崎骏的电影作品中表现出这一角色特征的有四种,其一是作为英雄的代表作品《风之谷》中塑造的娜乌西卡以及在另一部动画电影《幽灵公主》中刻画的阿珊。在第一部动画电影中呈现出来的娜乌西卡形象就好像是天使一样,在她身上充满了执著的信念和善良的品质,同时她也是希望的象征,通过心来感知来自于心灵世界的歌声,并勇于在人类世界以及自然之中构建一座“心”桥。在这部动画电影中,娜乌西卡是一个拥有魔力的人,她可以自由的在人类之间搭建“心”桥,也能在自然万物中搭起“心”桥,她甚至可以与鸟虫进行对话,这一人物形象其实就是宫崎骏内心中关羽英雄形象的化身。而在《幽灵公主》中塑造的阿珊则成为受害者,她的形象十分独立而深刻,在她脸上涂了代表日本文化的图形,从她身上无不展现出野性的味道。其二是展现坏人的形象。宫崎骏所创作的动画电影中塑造的坏人形象并不是纯粹的恶人,因为他认为即使是坏人也拥有善良的一面,所以在他的影片中展现出凶恶一面的同时也有憨厚的形象。例如在《天空之城》中塑造的诸多海盗形象,在《千与千寻》中的精灵等。其三是施恩者的表现,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施恩者的人物形象往往都是通过母亲这一人物形象呈现出来的,母亲在宫崎骏的电影中占有很重的分量,几乎在每一部的电影中都可以看到母亲这一形象,例如在《龙猫》中塑造的龙猫这一形象。其四,助手角色的表现,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充当助手这一职责的有男孩、猫等,虽然男孩并不是作为一个主要人物出现的,但在故事发展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每当有一个女孩出现的时候,就会有一个男孩相对应的出现。例如在《风之谷》中塑造的男孩亚吉德这一形象,他聪明而又勇敢,真诚地帮助女主人公摆脱麻烦,并协同他们一起阻止人类浩劫的发生。

(二)主题类型的多重表现

纵观宫崎骏创造的多部动画电影,其都有一个共同的主题内涵,即宣扬环保。但是针对这一主题,宫崎骏在电影的刻画上展现出多重性,这也进一步地展现出宫崎骏对自然与人类的深层思考,以及对美好未来的构建。在动画电影《天空之城》中描写的草地、花朵还有众多飞舞的蝴蝶,还有神秘的机器人日夜的守护雷帕特的陵墓,在它头上已经长满了青苔,时而有小鸟在它的上方歌唱,松鼠在它身上来回地玩着游戏,它就好像成了自然界中的一部分,充满安宁的氛围。但是影片在最后部分讲述到天空之城最终毁灭了,这一主题内涵的表达展现出宫崎骏的深层文化性思维,他要强调。无论外表看起来是多么令人向往的食物,当它离开大地的时候就注定了消亡。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现代化的武器严重地扰乱了生态平衡,这正是来自于人类与自然之间的剧烈矛盾。在另一部动画电影《魔女宅急便》中,虽然电影没有激烈的场面,而是讲述了一个年仅13岁的琪琪置身在新环境中克服种种磨难,并获得了成长。而当琪琪不顾风雨主动地帮助老妇人送货,却遭遇了冷淡的态度,琪琪的内心也为此受到了伤害,这一场景的构建正是宫崎骏旨在阐述的主题内涵,失去了家庭的温暖的琪琪也导致魔力尽失,而在友情的助推下琪琪重拾了魔力,并救回了好友。在经典动画电影《千与千寻》中表现出千寻在面对新环境时心中充满的茫然,对未知世界缺乏探索欲望,这与《龙猫》中塑造的桔月和小米在面对同一情境的态度形成了前后的对比。故事中讲述了千寻的父亲因为贪恋美味而变成了猪,所以千寻只能任劳任怨的为汤婆婆做事情才能有机会救回父母。而正是处在这种险恶环境下的千寻才真正挖掘出自身的无限潜能和意志力,并在自己的努力下成功挽救了父母。在相同的主题背景下,宫崎骏却对其实现了多重表现,千寻是一个极为普通的女孩,只是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勤劳才得以真正的成长。

(三)色彩表现中的民族趣味

在传统的日本文化中,人们都偏向于白色。要真正的了解日本文化中的色彩意味以及宫崎骏电影中的民族色彩的趣味性表达,首要的前提就是对黑、白、青、赤进行深层的认识和把握。在日本的文化中,红色代表了两层含义,其一是象征着血色,往往被认为是凶恶的颜色,所以被当做是禁忌的颜色;而另一方面,红色也代表了太阳,具有神秘感,时常能给人一种热烈的情感体会,所以红色也被经常用来形容某一种情感。黑色则是代表了黑暗和罪恶,是地狱的代表,所以在日本把黑色作为是死亡的色彩。但在日本的宗教观念中,黑色又拥有极高的地位,往往身穿黑色服装的僧侣就代表其的地位高。白色在日本社会中受到了青睐和尊重,白色常常用来表现美好的事物,象征着纯洁。在日本的神教中认为任何颜色都是不干净的,唯独只有白色才能代表神的力量,所以白色也用来反映人类和神灵之间的和谐关系。青色在日本社会中是一种较为普遍化的颜色,它常常用来形容自然界中的色彩,例如高山、湖水等。青色对于日本人来说也很重要,它表达出庄严、肃穆的氛围。而对于金色,其根源于佛教,所以黄色在日本的文化中象征着另一个极乐世界。因此,我们得知不同的民族对于色彩也有不同的偏好,在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中,也通过对色彩的灵活运用来展现出民族的趣味性。例如在动画电影《百变狸猫》中,宫崎骏采用了幽默化的形式来叙述动物和人类之间的对抗,所以在影片中涉及的色彩也是丰富多样的,并带来浓厚的民族气息。例如影片中叙述到了火球六婆的人物造型,她身上带有鲜亮的红色,并穿戴了代表日本民族文化的和服,日本妇女独特的盘顶发型;另外,在与人类的对抗中首次获得胜利时,狐狸所戴的面具是红色的,在庆功会上,狐狸身穿的是紫色与黑色相间的和服;狐狸易容为日本武士时展现出来的角色造型,他的头上就佩戴了紫色的头巾,以及黄色的战服。动画电影中融入的色彩元素,都鲜明的反映了日本民族的审美性和趣味性,代表了传统的文化特征。

四、结 语

总之,宫崎骏的动画电影不是纯粹的为了展现出娱乐特性的影片,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现出现实生活中的每一个片段,可以说,他营造出来的每一个画面和场景都是他电影艺术的展现。影片主题内涵的展现需要借助视听语言,同时也向广大观众传递了宫崎骏的生活认知和思想见解。在影视作品的创作中,有很多的导演似乎都停留在对视听语言的表层理解上,而没有对其进行深入的挖掘和创新,这就很容易导致对视听语言缺乏独特的认识和反应。因此,在恰当把握影视的视听语言时,很难从艺术角度和理论角度来全面分析,而正是因为存在这一局限性,所以对宫崎骏的动漫电影视听语言的深入研究就具有现实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刘婷,刘克晓.浅析电影视听语言与动画视听语言[J].上海艺术家,2011(05).

[2] 徐海芳.论视听语言对动画创作的作用――动画专业中的视听语言教学思考[J].南昌高专学报,2010,25(04).

[3] 高琳.从《飞屋环游记》看动画电影视听语言之特性[J].电影文学,201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