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学范文

时间:2023-04-05 18:0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语言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语言学

篇1

认知语言学分为认知语义和认知语语法两大领域。这两个领域互相支持,相辅相成。认知语义学注重研究语义的理据性,强调语言意义的体验性,以体验哲学为它的哲学基础。认知语法注重研究句法的理据性。 

一、认知科学 

20世纪50年代,在欧美国家爆发了一场认知革命,诞生了一门新兴学科——认知科学。认知科学是综合哲学、心理学、人类学、语言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和计算机科学的新兴学科,其主要学术任务和目标是探究人脑的信息加工及处理机制,了解人脑的工作原理和运行规律。认知科学的主要指导原则是将人脑看成类似于计算机处理符号和加工信息的系统。(卢植,2006:2) 

认知(cognition)一词源自拉丁语,是指人们获得知识或学习的过程。《辞海》(1999年版)释义为:“认知就是认识,指认识客观事物,获得知识的活动。”认知科学是关于心智或智能跨学科的研究与探讨。 

1.认知科学是要全方位地揭示人的认知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对认知活动的原理、机制作出理论概括,以期揭示人的心智活动的本质。 

2.认知科学要研究认知系统的构成。一般认为,认知系统主要包括感觉知觉范畴系统、抽象概念范畴系统、意象形象范畴系统和语言符号范畴系统。认知能力是在这四个认知分系统的发育和协调中发展起来的。这一假说意味着语言能力是人的整体认知能力的一部分。 

3.认知科学认为,认知活动是人的大脑同外部世界以互动形式进行信息加工的活动,人的认知不是对外部事物纯粹的、客观的、直接的反映;大脑有认知图式作为大脑同认识对象的中介面,认知的结果并不严格地同客观世界本体对应。 

4.具体到作为言语理解的认知活动,认知科学认为,语言同外部世界并不直接一一对应,语言的结构与功能积淀了人类的经验,语言对现实世界的反映是通过人的认知作为中介的,过程大体是:外部世界——认知加工——概念范畴——语言符号。 

5.认知科学认为,人的认知活动以优化思维的思维方式为主导倾向。人的认知过程是这样来调节的:付出最小的加工代价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徐盛桓,2004:119-120) 

以认知为取向的语言研究是认知科学的一部分。在认知科学中,认知被定义为智能处理信息的过程。它包括心理平面上解决问题的过程、思维过程、语言处理过程、推理过程等;包括信息平面上的信息输入、信息激活和调用、信息的贮存(长期记忆)以及信息的输出等过程;也包括神经平面上的神经激活的过程。 

认知科学有三个分支: 

认知心理学: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过程; 

认知神经生理学:主要研究信息加工的神经过程; 

认知工程学:研究人工的智能,研究计算机信息处理的过程。 

心智语言赋予我们更大的假设空间,但假设论证难度很大;大脑语言提供我们生理载体的特征,但现代高科技不允许我们直接观察到语言认知结构及其操作;语言工程无法让我们看到自然语言的生理特征,也无法揭示语言的认知生理结构,但我们可以用它来验证复杂的假设,扩展应用领域。 

研究语言主要是研究语言系统,研究系统的信息处理机制和过程,表述机制和过程的概括性神经抽象,表述和解释语言系统和概念系统在机制和操作方面的社会文化和思维的连通关系。要完成如此的理论目标,认知取向是合理的选择。(程琪龙,2004:458-459) 

认知科学的诞生标志着人类的科学探索由外在的自然界向人类自身思维的转变。受这一科学大思潮的影响,当代语言学理论都带上了浓厚的认知色彩。认知科学对于认知语言学的启发意义在于,人类运用许多符号系统来实现沟通,在这些形形的符号系统中,最完整、最复杂和最实用的符号系统是语言系统。认知科学的一个最主要客体就是解决语言符号的形式化处理问题,实现对于人类自然智能之模拟的人工智能必须以语言作为符号载体。在语言学的研究中,生成语法提出的语言系统的形式化描述曾经激发了语言学家和人工智能研究者的热情,认为只要把语言系统的句法结构和关系分析清楚,人工智能的问题就迎刃而解了。但是,现在认知科学家却认识到如何对语义进行形式化描写才是至关重要的,因此,以语义为基础的语言学研究便开始进入认知科学家和语言学家的视野。(卢植,2006:6-7) 

二、认知语言学的来源 

与其他理论流派不同,认知语言学并非是某个语言学家提出的单个语言学理论,而是一系列经历了相对独立发展进程的理论和思想的集合,主要包括认知语法(构式语法、激进构式语法等)和认知语义(概念隐喻、概念转喻、概念整合、框架语义等)两大部分。(唐树华、田臻,2012:62) 

一般来说,认知语言学主要有以下三个来源,这些领域的重要学者也成为国外认知语言学界的主要代表人物: 

篇2

关键词: 语言;教育;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H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6-0168-01

0 引言

20世纪起语言学的发展经历了索绪尔的符号学,乔姆斯基的生成语法,派克语言中的质点,波和场的分析,佛斯的语言社会功能论,斯金纳的语言行为论,奥斯丁的语言行为论,格莱斯的逻辑与会话,利奇的语用原则等等。一方面,有关语言的内在结构研究,提出了各种理论和模式,另一方面,从各种不同的学科去研究语言,产生了诸如人类语言学,社会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实用语言学等跨学科性研究,这些理论有形无形地运用影响到教育界,特别在教学中,它的影响不仅限于外语教学,而且对其它学科起着很大的作用,对教育整体影响很大。

1 语言与教育的关系

从语言本身讲,语言与教育的关系既是教育内容的载体和输送教育内容的工具,又是指导教育活动的手段,因此了解掌握语言系统理论对完成教育任务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反过来,语言自成体系,是一个非常繁杂的体系,它包含着社会,心理,文化,运用等方面的内容,无疑同教育科学有着密切的关系,教育对语言理论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教育内容主要是以语言的形式来表现,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如古老的,现代的,活的语言,真实的语言,口头语和书面语,来组织编辑教育内容,反映了教育对语言实体的认识和语言模式的选择。其实质反映了语言形式的价值、实质的认识问题,并且也反映教育是如何看待语言这一载体的,是看作一个符号,亦或是一种行为。选择什么样的语言形式,以什么样的语言组织形式表现教育内容,对教育的作用是不同的,它影响教育的组织、教育的质量,体现教育语言观。

语言是传递教育内容的工具,以什么样的语言来传播教育内容是建立在对语言体系的认识和语言功能的认识,它涉及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教育中师资培训的内容,是以知识为主,还是技巧为主,把教育内容当作教育的整体,还是教育的一部分,是通过语言这个工具来实现的。语言在指导教育活动的功能体现在语言对学生思想的影响,学生思维的培养的影响。在西方指导教育中所有语言是以个人为中心,独立工作,自发组织,那么它们选择的语言是围绕这个中心进行的。是以培养积极主动,有创造性,还是因循守旧,被动接受知识为主,都体现在教育活动的语言运用上。

2 语言学理论对语言教育影响

从50年代起,受到结构主义的影响,语言教学,包括许多学科把教学按照其结构进行编写,从教学内容和方法以掌握其结构为主。到70年代,受意念功能派的影响,语言教学和其它学科,把教学按照其意念和功能进行编写,以掌握不同功能的用法为主,情景对话,使用真实语料,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为主。

教育学家对语言本身的研究并不感兴趣,他们感兴趣的是语言同教与学的关系。过去教育学家们没有充分认识到语言在教育中的作用,忽视了语言在教育中的三大功能。教育学家认为语言学家的研究有点表面形式化,比较抽象,缺乏宏观具体地理论指导,缺乏操作应遵循的规律方法,语言学家们认为教育学家没有把他们的理论具体化,系统化,所以在实际运用中不能得心应手。这种局势已存在很长时期。我们为什么不能把二者之间存在的矛盾进行调解,探索其两者结合的方法,使两者取其长,补其短呢?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使其有机结合起来,我们有必要进一步分析其语言在教育研究中的作用,阐明语言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操作作用,来提高教育研究的水平,同时完善语言理论的研究。

2.1 语言是教育过程中的标志 “语言是教育过程中的标志”这句话对教育界的含义非常深刻。通过对在教育过程中语言使用的分析,可以告诉我们教育的指导思想和实施情况,可以告诉我们教师们对语言的观点和他们的实际水平。同时也可以告诉我们教师是如何使用语言教学的,学生是如何用语言进行学习的。这些第一手材料分析结果的可信度强,可效度高,比主观判断,用具体模式去套更科学,更真实,更有说服力。

2.2 语言是社会心理因素的体现 我们过去的研究只限于教学中的一个部分或一个面的分析,但忽视教育过程中语言的其他作用。在教育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语言使用也告诉我们有关社会背景,家庭背景。学生的语言能力,不仅是学生本身的问题,与他在家庭,社会和教育的适应有直接的关系。只有全面了解,才能提出改进教育的方法。从这个角度上讲,教育语言不仅要对在教育过程中语言的做作用进行描述,还要扩大视野,要解释这种现象的存在的根据和存在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

2.3 教学语言是一种话语体系 从以上两节谈了语言在教育中的运用,教学语言(元语言)本身也自成体系,它是按照一定规律运行的,元语言整体研究也是非常重要的。

对元语言的研究可从几个方面进行如元语言的结构分析,教学具体结构分析和教学语言功能分析。后一方面的研究还很少。少数研究也只限于对教学中学生成绩的影响,而对学生整体素质的培养作用,对教育作用还缺乏研究。

2.4 语言是教育研究的根据 教育研究应把教学中语言看作重要的一部分,它可为教育研究提供具体素材,通过对实际语言的分析,来检验教学大纲的实施情况,来评估教学质量。这样的研究不仅了解具体教育过程中的操作情况,还可以掌握从事教育工作者对教育的认识,为提高教学,师资培训,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提供改进的一手材料。这样的研究具有真实性,可靠性,有说服力。

3 总结

教育和语言的关系比人们想象的要密切的多,是直接的关系,而不是间接。是一体的,而不是相邻的。只有接受这种观点,认识语言和语言组织是教育中交际系统的一部分,把两者研究结合起来,用语言的理论来指导教学,通过教学中语言的分析,完善语言理论,教育语言学将会成为应用性很强的学科。

参考文献:

[1]Spolsky.B (1997)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Newbury House Publishers. Rowley Massachusetts.

[2]Stubbs M (2007) Educational Linguistics Basil Blackwell Oxford.

篇3

近些年来,人们对语言学的研究力度在不断加大,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截至目前,绝大多数高专学校都开设与语言学相关的学科。对于英语教学而言,同样也是如此。在现实中,语言学教学对英语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体现在很多方面,如教师、学生、教学等等。同时,这种影响既包括积极本文由收集整理的影响,也包括消极的影响。英语术语教学是英语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而然也会受到语言学的影响。如何积极利用语言学的积极作用,有效规避语言学的消极作用,切实加强语言学的应用,是英语术语教学必须认真应对和思考的课题。基于以上的论述,本文从语言学概述、应用分析两个角度,对英语术语教学问题作了如下的语言学思考。

1.语言学的基本概述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不同的人对语言学作了不同的界定。但是总起来说,语言学是一门以语言研究为主导的科学。具体而言,它主要研究语言系统以及语言应用规律。在研究的过程中,语言学形成了一套固定的理论,使研究有着坚实的理论基础。在现实中,研究语言学的目的是非常明确的,那就是探讨与验证各类语言现象,概括与说明各类相关因素。

与其它学科不同,语言学既以语言为研究对象,又以语言为研究工具。正是基于这个特点,语言学被冠以“语言的语言”。瑞士的语言学家索绪尔最先将语言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提出。随着时间的推移,现代语言学也在不断革新与发展。现代语言学的研究内容非常广泛,向人们详细地介绍了语言的定义、语言的发展、语言的来源、语言的应用等各项问题。

语言学的范畴非常广泛,囊括了语言的方方面面。现如今,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学科之间的交叉渗透现象日益显著。在这种情况下,我们很难搞清楚彼此之间的界限。因此,英语术语教学与语言学之间的联系,也就成为一种必然现象。

就语言而言,语言学可以研究不同层次的语言系统,如词素、单词、句子等等。在研究语言元素关系的过程中,出现了词法学、音位学、语音学等诸多分支学科。而在研究语言与外部事物的关系时,又出现了应用语言学、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等诸多分支学科。在当今社会,无论是哪种学科,都获得了飞速的发展。

在本文中,我们探讨的是语言学在英语术语教学中的应用,而不是应用语言学,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

2.英语术语的语言学思考

在现实中,有些人产生了语言学对英语教学不重要的错误认识。其实,语言学对英语教学,包括英语术语教学的影响,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在长期的实践中发现,英语术语教学与语言学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关系。加强英语术语教学,离不开语言学的帮助与推动作用。因此,要切实加强语言学在英语术语教学中的应用。

第一,语言学对英语术语教学的影响。在实践

中,语言学对英语术语教学的影响从三个方面展开。首先,通过对语言的描写与阐述,语言学有利于提高教师对英语术语的认知水平。例如,当前,有些学生不知道词缀属于粘附词素,也有些学生不知道词素是语法最小的单位。因此,英语教师可以通过语言学,使学生对英语术语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于学生记忆和应用。其次,语言学也有利于增强教师选择教学内容的科学性与准确性。对于英语术语来说,其内容是非常广泛的。与此同时,语言学对英语术语的研究也是多元的。因此,在应用过程中,需要我们对内容作出正确的选择。而通过语言学,可以帮助学生学会如何应用所学的英语术语知识,从而充分调动学习英语术语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最后,语言学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本文由收集对于英语教师来说,组织教学过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作,要正确处理好制定教学计划、组织课堂教学、实施教学反馈等各项具体的工作。虽然我们不能说语言学应用于英语术语教学可以解决一切问题,但是在很多情况下,加强语言学的应用,能够使英语术语教学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英语教师的教学组织能力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第二,语言学与英语术语教学之间是应用与暗示的关系。在实际中,语言学家对语言的描述,可以应用于英语教学的各个环节、各项内容。但是,他们对语言性质的论述,在某种程度上会对英语术语教学产生一种暗示。正如edge j.所说的那样:“如何没有对语言学知识的参考,就不会有英语教学系统的发展。”语言学家对语言的描述性分析,对英语术语教学产生了重要影响,这种影响既体现在方方面面。纵使抛开英语教学的心理学理论不谈,语言学对英语术语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等的影响也是不言而喻的。关于如何提高英语术语教学的问题,结构语言学家提出了许多建设性的方法,如细察、分离、特定分析等等。在实际中,这些方法主要体现正在语言实验室训练与语言方式练习上。可见,语言学对英语术语教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这应当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

篇4

关键词:跨文化比较; 广告传媒;社会语言学

中图分类号:G20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2)04-0148-02

“语言离不开社会, 社会也离不开语言”,这是当代社会语言学家Romaine的重要论断。广告传媒充斥着人们生活中的每一个角落,并时时刻刻影响着人们的社会生活。广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语言中发展得最快,也最有影响力。它具有时代性,能折射出社会的方方面面。目前,我国学者对广告英语的词汇,英汉广告的语言特征,修辞手段,译文等不同视角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同样,把语言学中的一些理论同广告语言结合起来进行交叉研究也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从跨文化比较的角度分析社会语言学在广告传媒研究中的地位和作用。

一、中英广告传媒语言特点分析

注意(Attention)、兴趣(Interest)、欲望(Desire)、记忆(Memory)、行动(Action),这是美国著名学者E.S.Lewis提出AIDMA原则中关于一个精品广告所应当具有的宣传和吸引效果。能做到这五点,达到让消费者购买的目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广告的要求自然很高。我们经常看到,人们对广告的反应不同,在听到或看到广告之后有人喜爱,有人厌恶,有人平静,有人疯狂,这一切都是由广告的语言特点决定的。无论中文广告,还是英文广告,通常广告语言有四大要点:言简意赅,富有感染力和吸引力,目的性强以及方便记忆。但从语言和文化差异来看,中英文广告除了共性之处,还有各自的特点。

(一)中文广告语中的特点

中国是一个集体主义化的国家,讲究谦和忍让、克己待人是历来被弘扬的美德,因此,中国的语言体系中大量存在的是敬语,谦辞。因此,在中国的语言体系中存在的“您的”和“我的”这样表示要独占利益的第一人称句式是不被社会所认同的,因此也是被排除在语言规范之外的句式表达。

这个文化语言特点表现在广告中:一是突出 “和”与“众”,强调个人的认同应当符合于公众舆论或多数人的行为方式,以使彼此之间相互适应,由此在商品消费和广告中体现出一种从众心理。例如:中国联通的“一亿人的选择,亿万人的见证”,还有广州好迪的“大家好才是真的好”,这些广告词莫不体现了随大流的从众心理。二是中国的广告习惯用固定的形式去给商品起名字,让商品的特征、功效和优点一目了然。比如像“江中牌健胃消食片”,就是采用“品牌名+商品的主要功效+范畴词”的方式。三是广告别重视文化和权威崇拜,这种观念在些广告语中比比皆是,国家权威认证、指定专用等词语在广告中出现的频率极其高,如云南白药牙膏,国家保密配方等。这类广告对中国消费者来说,是非常乐意接受的,因为这意味着在商品质量的保证和可信度的增加。

此外,汉语广告中也有不少谐音现象,并且像谐音相关这类谐音多以成语和言语出现:“咳”不容缓―桂龙牌咳喘宁,随心所“浴”―玉环牌热水器。

(二)英文广告语中的特点

西方的价值观中更强调个体,强调人本主义,认为个人是至高无上的。与此相应,文化语言突出的是个体倾向,注重个性与隐私。欧美国家消费者在商品购买中,出对众人兼用的商品兴趣不大。因此,在广告语言中很少用“all”这类词,而更多使用 “you”这类词语,这样的好处,一是加强了广告与消费者的互动性。二是符合文化心理,让消费者感到这就是为他们量身定做的商品,而获得心理上的舒适感和满足感。例如:“We’ll leave a light on for you”(Motel 6)它所传递的是“You(the customer)will always be welcome”。

此外,在英语的认知模式中,给商品的名字只要一个名称单词即可,不必要加什么功效或特征之类的修饰语,如“Nestle”(雀巢咖啡),“Alps”(阿尔卑斯巧克力牛奶夹心糖)。当然英文广告中也有许多语言谐音的出现,如Make your every hello a real good buy。这则广告恰是利用了“good bye”与“good guy”的同音异义吸引了顾客注意从而推销其产品。简练性和灵活性在英文广告语言中占据了重要的地位:Just do it(NIKE广告),Impossible mage possible(佳能打印机),Maybe she’s born with it ―maybe it’s Maybelline(Maybelline化妆品广告)。正是这种广告语的精炼吸引了大多数消费者,同时,也实现了AIDMA原则。

二、社会语言学在广告语言中地位与作用

社会语言学是研究语言与社会关系的科学;而广告语言真实生动地体现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社会语言学对广告传媒语言的研究在性别,年龄,以及语码转换等方面有重要的影响。

(一)性别差异的影响

消费者在购买活动中所产生的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心理过程,体现了人类心理活动的一般规律。按照性别的不同,男性与女性在消费心理存在着巨大的差异,这一差异来源于男女在生理、社会学、心理学以及思维模式方面的种种不同[9]。

因此其对应的广告语也有很大的差异。比如,针对男性的广告,应当把握住男性的需求和心理特征,突出阳刚、实力、品质这些关键性要点,在广告语言中一定要体现出“男子汉气概”,如:超人剃须刀,劲霸(男装)等等都体现了男性的阳刚气质。而针对女性的广告,则应把握漂亮、优雅、温柔等特质,突出对商品色彩与式样等方面内容的关注,这样才能引起女性的注意和好感,更容易接受和购买。像商品名字,就应该符合这些特征,飘柔(洗发水),淑女屋(服饰)等等,所有的词都给人一种柔顺,雅致的感觉。

(二)年龄差异的影响

不同年龄的消费者,消费心理和行为不同,青年消费者追逐新潮时尚、追求个性张扬、重情感易冲动;老年消费者更多综合考虑购买需求、欲望、购买力等,讲求实用价值。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的商品,广告语要会做出适当的改变与创新。可以想象,商家在针对中老年消费群的广告语中出现“给力”“神马”等一些新潮的网络词汇和语言,消费者可能会不完全清楚什么意思,会让为是故弄玄虚、华而不实的语言而非常反感。但是针对年轻消费群体,他们 “酷”劲十足,他们的消费主张是“我喜欢的就是最好的”,对“个性”张扬追求,所以广告语则应选用一些新词或者个性词去吸引年轻人的注意力。Hi-fi Hi-fun,Hi-fashion,only from Sony.(高保真,高乐趣,高时尚,只来自索尼。)这则广告中使用了语言变体,将英语中发音相同的high 改换成hi,这样的表达会立刻吸引年轻人的注意(Attention)。再如,针对儿童商品的广告,要紧紧抓住天真,率性、好奇、快乐等特征,尽量形成简洁、明快,形象可感,充满童的风格。如甜甜的,酸酸的,娃哈哈AD钙奶等,都非常符合儿童的心理和语言风格。

(三)语码转换的影响

语码转换(Code Switching)是指说话者在对话或交谈中,从使用一种语言或方言转换到使用另一种语言或方言。在一般的情况下,进行语码转换的两种语言中有一种是基础语,另一种是辅助语,基础语是会话中使用的主要语言。广告语言中也经常使用语码转换,比如广告中采用方言和普通话语码转换,目的是唤起与增进沟通的认同感,比如,有的广告词用东北口音(赵本山的“不看广告、看疗效”)或者四川口音方言(“杠杠的”),特色鲜明突出,使人“产生亲切感,产生共鸣”。现代社会也出现了很多双语广告,多语广告和语码混用。如:“海信电视,Hisense”;“酒的王朝,Dynasty”等。

三、结 语

中西文化差异对中西广告语言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而社会语言学要研究语言在社会中的使用情况,广告语言作为人类语言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真实又生动地体现了语言与社会的关系,并且将语言与社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无论是中文广告语言还是英文广告语言,社会语言学在广告语言研究中的地位,作用和影响力是不容忽视的。所以,广告语言的制造者与广告受众都应该了解和尊重不同文化中社会语言学对广告语言的影响。

参考文献:

[1] 曹志耘.广告语言艺术[M].长沙:湖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2.

[2] 陈原.社会语言学[M].北京:商务出版社,2000.

[3] 江波,景玮.社会潜意识及其在广告中的应用[J].中国广告,2010(2).

[4] 靳梅林.社会语言学与英语学习[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4.

[5] 李静.试论广告翻译的目标语文化策略研究[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0(4).

[6] 谭卫国.中西文化与广告语言[J].上海师范大学学报,2003(8).

[7] 武一微.广告语言的社会语言学分析[J].语文学刊,2009(5).

篇5

论文摘 要:生成语言学的领军人物乔姆斯基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始终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等同于概念化,认为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 

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的基础部分生成句法表达式,然后在语法的语义部分中通过一定的语义规则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解释。语法系统中只有句法部分才具有创造性、生成性,语义部分只有解释性,没有生成性。尽管乔姆斯基后来对自己的理论又做了几次较大的修改,但是语法和语义的基本关系并未变动,他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仍然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二、乔姆斯基——语义内在论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成语言学理论成为西方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语言学说。建立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生成语言学采取了与以往的语言学研究截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它感兴趣的不再是实际存在中的外表化的语言,而是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因此,生成语言学理论已经不是狭义的语法,而成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但从语言学角度看,生成语言学实质上是广义的句法理论,旨在研究人类特有的生成无限句子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人类能够理解各种句子意义的内在能力。因此,句子语义研究就成了生成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先天机制,语言具有自治性、生成性,强调心智上的内指性,提出了语义内指论的观点。 

意义内在论的理论要点可以概括如下:1.人类有创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2.意义独立于外界的感知刺激,意义先于词语,即在没有词语形式表达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脑之中;3.意义无法从别人身上用归纳、类推或演绎的方式学得;4.意义是一种个体的心理/认知事件,具有人类种属属性;5.个体之间关于意义的心理感受大体相同又相通。 

乔姆斯基为证明意义先于词语的看法,给出了下面一些例证(宁春岩,2000:243~244): 

1.任何人都有“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情况,有许多意义和思想我们没有词语表达,意义的数量远远大于词语的数量。 

2.幼儿可以凭借一句话的句法信息辨认出母语中不存在的词语的意义。 

3.儿童能够识别父母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信念和意义,尽管他们尚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 

4.颜色词的意义在盲人与正常人的头脑里是一样的。 

5.哑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同正常人口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完全一样。 

6.大面积感觉器官的损伤对语言习得没有多大影响。 

7.新生儿对于出现在任何一种人类语言中的“对照”同样敏感。 

乔姆斯基(1995)认为在意义问题上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指称论和真值论的语义观属于外在论;语言被视为人脑的一种属性,意义存在于心智中,因而持内在论语义观。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先天的、普遍的,一种心智自治能力,独立于任何与外界相连接的东西,与身体经验无关,并认为语言一定具有一个使其成为语言这种东西的本质,内存于语言之中。 (王寅,2005:194~195) 

三、认知语言学语义观 

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语言意义的理解始终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于如何研究语言理解的模式,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对语言理解感兴趣的研究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客观现实,语言只是表现客观现实的符号,语言意义的理解就是建立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现实的联系。当代认知语言学家则对意义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完全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而存在于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一种心理和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不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简单投射。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它采用了经验主义的哲学主张。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经验的内容是客观世界,一切知识都由经验产生。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点体现在它的语义观上,即语义以概念为基础,词汇或言语的意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植根于普遍的体验,特别是空间体验,这种体验制约着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式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刘宇红,2006:22~23)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是种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其对应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意义是词义的非常抽象的最简表征。由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结构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观的外在世界结构,而是与人在同客观现实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结构对应,因而就涉及到范畴化理论、隐喻系统、意象图式、句法象似性等方面。虽然认知语言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研究不同课题的认知语言学家有着几个共同的理论假设,具体要点如下(束定芳,2008:27): 

1.意义就是概念化。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说话者或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因此,大脑可看作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2.词语和更大的语言单位均是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的入口。要完全解释某一词语的意义,常常需要考虑可视与不可视的意象、隐喻联想、思维模型和大众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一般无法通过星星点点的词典定义之类的形式来解释。 

3.范畴不是通过标准—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条件决定的成员身份而确定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而组成的。 

4.是否合乎语法的判断涉及范畴化,因为说话者认为某一话语是某一公认的语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员之一。因此,合乎语法性的判断是激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这种判断依赖语境的微妙关系和语法规约。 

5.认知语言学家在一般认知方面寻找语言现象的对等物。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类范畴化、注意力、记忆力等的研究成果被用来直接武装语言理论。

6.句法被看作是语音赖以传达意义的规约模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态和理论架构。语法知识通过设立说话者凭借接触实际出现的话语获得的规约化或已确定的符号模型得到描述。 

语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对意义本质的看法以及意义研究的方法。lanacker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最终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束定芳,2008:27) 

四、认知语言学——语义等于概念化 

意义是存在于认知模式中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是一种心理现象、认知结构,它并不反映客观实体,而是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实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一个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具体地说,语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识解中,它在本质上具有主体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文旭,2007:36) 

概念化是广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个人对外部的、社会的、语言的、环境的意识,概念化实际上就是认知处理;形式逻辑难以用来描写语义结构,因为它具有主观性。langacker指出,概念化这个词应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它几乎包括了各种大脑活动,其中重要的有:1.原有的和新的概念;2.抽象的或智力概念,以及直觉的感觉、运动和感情经历;3.非即时的、逐渐展开的概念;4.对物理、社会和语言语境的完整把握。简言之,语言意义被看作是物理体现、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人脑的心理活动的结果。(束定芳,2008:105)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语言表达基于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语法结构取决于人们的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因此要将其描述清楚,必须从概念、语义描述着手。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语义结构不但反映了所观察到的情景的内容,而且也反映了这个内容是怎样建构和解释的。语义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对客观真值条件的描写与对认知概念的建构统一起来,不区分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而是探索意义在大脑中是怎样建构的,研究原型理论、范畴化、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机制。 

五、认知语言学——语义为中心 

语义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义研究历来是语言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意义问题是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人类而言,人类世界从本质上讲就是意义的世界。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体现,语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这已成为认知语言学家的共识。”(文旭,2007:35)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语言的意义与认知有着最密切的关系,而词法、句法是受语义制约的。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认知语言学以语言所传达的语义为起点,并以语义贯穿始终。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所谓的语义实质上是语用或广义的包容语用的语义,不同于乔姆斯基仅限于与句法接口的语义。他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将语义分析放在首位是因为它认为,如果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范畴化,那么,意义必将是最主要的语言现象。语义之所以包罗万象,是因为如果语言是一个对世界范畴化的系统,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设立一个不同于将世界知识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的语义结构层次。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法是词语概念内容的结构化。这深刻揭示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血肉”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语法。这也是揭示一种语言共性和个性的重要窗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这一点与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乔姆斯基认为,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机制,后天的语言习得是代入一些参数,主张语义跟句法脱钩,语义是语言表达在某一阶段代入的东西。 

六、认知语言学——语义内在论 

认知语言学家对意义的研究也是沿着内在论方向进行的,与乔姆斯基一样都认为语言和认知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语义必须按照心理现象来描写。认知语言学家的一个重要口号是“meanings are in the head(意义在人们的头脑里)”(王寅,2005:195),这一观点就明确表明他们对语义的基本态度也是基于内在论的,与乔氏的内指性有某些共识。 

认知语言学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对于意义的看法,他们还有一个口号:“meanings are on the embodied basis(意义基于体验)”(王寅,2005:197)。语言的语义是一个从语言表达到某些心理实体的映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语言不是自治的而是基于体验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语义虽是存在于头脑之中,但其根源不是天赋的,而是来源于身体经验,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在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认知语言学还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的内部,而是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和文本的理解。意义取决于理解,产生于解释者主体与文本之间的辨证关系。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人类这一最重要的认知特点正是他们与乔姆斯基理论在意义内在论上的根本差异之所在。 

认知语言学说虽与乔姆斯基理论都研究心智,表面上看同属内在论,但对于心智的来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内容、得出的结论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性分歧。尽管两者都持语义内在论,但认知语言学家与乔姆斯基所主张的先天的和自治的内在论存在巨大差异。前者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乔姆斯基那种先天的、自治的内在论正是认知语言学批判的靶子。 

七、结语 

生成语言学认为,句法是自主的,可以独立于语义而运行;语法就是形式的运算,可以由系统规则来描写,而语义是次要的附加特征。恰恰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语言的主要成分,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出现,早在语言完整进化之前就已经存在。语义图式的结构制约着可能的语法结构形式。 

生成语言学认为语义只有解释性,语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撇开语义因素而研究语法的转换规则。生成语言学假定句法是自足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对句法规则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这与生成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是一致的,即“用符号操作的数学系统来描述语言,这种数学系统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符号的运作,至于符号的意义和系统外的其它因素都不予考虑”(蓝纯,2001:16~17)。在乔姆斯基看来,语义学是附着于语法规则系统之上的从属性的独立部分。(卢植,2006:256)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义不能在语言系统内部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中去寻找,语义根植于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及信念系统之中。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人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部,而是根植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的认知,根植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信念。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客观上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观察角度的变化就形成两个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概念。 

 

参考文献: 

[1]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m].monton:the hague, 

1957. 

[2]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it press,1965. 

[3]chomsky,n.language and nature (mind,vol.104,413)[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蓝纯.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3). 

[5]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6. 

[6]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宁春岩.关于意义内在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8]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篇6

【关键词】英语语言学 语言能力 语言运用

对于学生而言,学习英语的最终目的是能够使用它。但是由于传统的教学模式的影响,使得学生在英语运用方面一直有所欠缺。近年来,人们渐渐开始重视该问题。英语语言能力涵盖了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通过语音,词汇,语法交流等来展现语言能力,而语言运用就是需要在一定环境下对于英语的运用能力。因此,必须把握好英语语言学能力与语言运用的关系,才能在英语水平方面得到提升。

一、英语语言运用的重要性

新课程标准实施后,新的教学模式不再只是关注学生的成绩水平,而是重视学生的思维能力的锻炼。对于学生而言,经过具体运算阶段、形式运算思维阶段,才能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方面,学生自身是主要掌控者。但是这并不代表外界对学生就没有影响。在英语教学方面,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能够帮助学生运用英语知识。学生通过自身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就能对教师所讲的语法进行举一反三,从而帮助其能熟练的应用英语知识。

英语语言学习并不是一个简单的过程,它包含词汇、句式结构、阅读等各个环节,这些环节的组成就是为了让学生熟练在应用英语知识。虽然英语语言学能力和语言运用有一种相符相成的关系,但是,在一定程度上,英语语言学能力于语言运用存在差异。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如何让英语学习发挥最大的价值,就需要通过掌握英语语言知识来运用它。在应用英语知识的过程中,对它就会有一个更深刻的认识。从而为之后的英语学习铺平道路。

二、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应用的关系

1.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对于英语学习而言,语言运用的过程能够展现语言能力。所以说,语言能力的最终表现形式就是语言运用。语言运用的范围要比语言能力的范围要广。在一定程度上而言,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不可分割。英语语言能力作为语言运用的基础,起着非常大的作用。拥有良好的英语语言能力,语言运用就有了稳固的基础。英语语言能力的提升需要对英语各个环节知识进行理解,这些知识的理解最终可以在语言运用环节体现。如果缺少这个过程,就难以进行语言运用。因此,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

2.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对于英语学习者而言,是否拥有较好的语言能力是需要通过语言运用来体现的。培养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更是为了在实际交流过程中应用它。而想要有较好的语言能力就需要对英语学习的各个环节的知识有一个很好的理解。充分的理解不仅是语言能力提升的一种有效方法,更能够保证在运用的过程中不出现错误。因此,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总之,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相辅相成的。

三、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不同之处

在英语学习过程中,对于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是有很多说法。例如,乔姆斯基认为,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所涵盖的范围不相同。他认为,英语语言能力指的是辨别句子和理解句子的能力,并以此为基点对材料内容有一个更加深刻的认识。而语言运用则需要通过这些认识的总和来把具体的知识表达出来。所以说,英语语言能力与语言运用是不相等的。此外,在语言运用的过程中,还会受到各种干扰,致使语言运用会变得不那么简单。如果一个英语学习者只掌握了英语语言的规则,而没有掌握在不同的社交环境中正确合理得体的使用语言,那么,这个学习者语言运用就会出现问题。简单来说,语言运用就是语言能力在不同情境下的交流活动。有人认为,这种交流所体现的就是一个人的交际语言能力。认为交际语言能力不仅包括了语言能力,而且还包括了语言运用。对交际语言能力也有相应的描述。总之,不同的观点对英语语言学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都有不同的认知。

四、结束语

总而言之,英语学习是一个量变到质变的过程,在英语学习中,掌握基本的英语知识结构,是提升英语语言能力的重要方法。了解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是英语学习者提升英语水平的重要方式。从英语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的关系中,我们可以知道英语语言能力是语言运用的基础,英语语言运用是语言能力的检验过程。了解英语语言运用和语言能力的关系,不仅有利于教师更好的实施教学策略,而且还有利于英语学习者学习英语。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语言学 语境 言语研究 西方现代 语言学线索 研究探讨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3)12-0053-01

语言的表现形式是通过言语来体现的,而言语现象和言语问题是语言学研究的领域。现代的话的学术研究中,很多高科技和高新理论的研究,但对语言学中的言语研究较少,很多人对言语研究存在偏见,认为研究的价值不高,所以就影响了语言学的成熟和发展。在人类生产和生活中,语言沟通是最基本的交流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语言的有效表达,可以提高办事效率,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感情,和谐社会关系。

一、西方语言学史中的言语问题

西方语言学研究诞生于公元前六世纪的古代希腊,直到20世纪初期,结构语言学在西方国家诞生,直到今天,仍然对结构语言学进行研究和探讨。西方的语言研究已经经过了漫长的几千年,涉及到的语言理念和语言思想也发生了很多次的改革和创新。但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讲,西方语言进行真正的言语研究是从结构语言的研究开始的,所以结构语言的研究对语言学的意义重大。

二、结构语言学中的言语研究

现代语言学研究中,注重对言语理论和言语思想的研究,但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出现的言语思想和言语理论流派繁多,众说纷纭。导致现代的理论难以进行统一和管理,但在众多的言语研究的流派中,其中贡献较大的有Firth、、Saussure、Jakobson 和Bloomfield等学派,对语言学的研究意义重大,人们对其较为重视。

1.Saussure 和“langue - parole”二分范畴

西方学者Saussure在《普通语言学教程》中体现的是“索绪尔主义”,具体意思是说人类语言和语言学的主题都要在该思想中体现。在该思想中阐述了语言学研究的对象和研究的系统符号。二分范畴指的是采用语言来作为底层的结构系统和语言结构,体现其心理特征,但言语指的是语言点的使用,由此可以得到的理念:

1.1语言分为“概念”和“听觉现象”两种类型,是一种符号或者代码;而言语则是利用语言符号或者代码进行交流和沟通的行为。

1.2语言是人类交流和沟通所使用的代码,体现了人的意志和行为思想,而言语则包含一切语言活动。语言是一种社会的宏观现象,而言语是个人的行为特征。

语言学研究的真正对象就是描写事物的基本方式和理念以及语言的系统分析,二者都包含在二分范畴之内。

简言之,二分范畴主要分为“言语语言学”和“语言结构学”。

2.Bloomfield 与行为主义语言理论

1924年,美国学者Bloomfield对Saussure的语言思想进行评论,Bloomfield主张建立一门研究人类语言的学科,体现了其对人类言语研究的深刻认识,并做了很多学术实践工作。Bloomfield在《美洲言语》中提出了“文化人”和“文盲”的言语思想,提出了言语的研究应该遵循客观发展规律,用民俗的态度来正确性的对待自己的言语行为。Bloomfield在关于印第安语系研究中揭示了言语、语言、文化和社会结构之间存在的必然联系,重点通过学术和实践来研究美国人语言的行为思想。Bloomfield的主张思想是语言功能来自于“刺激-反应”,是在特定的情境中,言语的刺激和反应形成了一定的言语行为和动作,体现了讲话人的思想。而言语的研究重点就是对言语本身和言语研究方法的探究。前者重点是研究言语的行为、事件和情景等,后者重点研究言语行为的心理实验和言语的习惯等。

3.Jakobson 与言语事件模型

Jakobson 主张的是“布拉格语言”思想,他认为语言是一种系统功能,是为人类沟通和交流提供帮助的。Jakobson 建立了语言交际的模型,模型中包含了讲话人、受话人、语言信息、语境和与语码等构成要素,重点突出语境。且在每个言语的行为或者事件中都会有一种语言的功能体现。

4.Firth 语言学中人类学影响与社会学成份

J.Firth( 1890 - 1960) 研究的是伦敦学派的语言学,可以归属于结构语言学,但其思想观念跟Saussure 的观点截然不同,他提出了言语的研究方式和言语的理论思想,他的思想中突出了社会学和人类学的重要成分,其主要的观念为:

4.1言语存在场景和情节中,不是无边际的符号,是具有具体结构性质的。

4.2言语行为是一种语声活动,能偶控制人或者事物的行为,调整行为和情节、环境之间的关系。

4.3在结构语言学中,将外在交流环境看做是“文化背景”,而情景要素看做是“情景语境”。

由此可以看出,结构语言学的研究中,Firth 的思想主张更接近于现代人类的语言行为,为研究现代语言学提供了巨大的贡献。

三、结束语

语言学在语境中其本质就是交流沟通的语境构建过程,并且这样方式的语境慢慢演变成为由静态研究朝着动态研究发展,由封闭环境研究慢慢的转变成为开放环境研究,由外在研究转变为内外结合的发展趋势。语言学是属于一门社会学科,并且当下语言学语境基础上的言语研究正在经历社会对其的考验,语境是言语中非常关键的一个部分。对此,在平时的日常言语中,我们要重视语境的地位,需要对语境当中的言语研究保持高度集中的注意力,这是让语言学得到更好的发展的重中之重。

参考文献

[1]华,韩晓玲. 语言学语境中的言语研究——以西方现代语言学为线索[J]. 烟台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01:107-113.

[2]林雄奇. 系统功能语言学语境观和关联理论语境观互补性研究综述[J]. 现代交际,2010,08:101-102.

[3]陈浪. 当代语言学途径翻译研究的新进展[D].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篇8

>> 语言学中的概念意义 英语中主语和主位关系分析 关于社会语言学中语言与性别的探析 从社会语言学的层面分析语言学与英语教学 生成语言学与认知语言学的差异分析 艺术语言学与科学语言学的本质区别 索绪尔的共时语言学与历时语言学之浅析 浅析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转换生成语言学的主要差别 系统功能语言学与语用学中的语境研究 语言学与经济学的融合浅析 语言学研究中的统计学 英汉语主位成分差异与英汉互译时主语的选择 回顾与展望:心理语言学、神经语言学相关原理在我国外语教学中的应用 语言学与语言教育 语言哲学与认知语言学 实用观念中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演进与偏离 模糊语言学中的语义模糊性与翻译策略研究 认知语言学与认知心理学中的基本层次范畴 论赵元任艺术歌曲中语言学与音乐的关系 语言学知识与英汉翻译实践中的关联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中随机选取了前十段进行对比分析。

I (主位,主语)stand here today humbled by the task before us, grateful for the trust you (主语) have bestowed, mindful of the sacrifices borne by our ancestors. I (主位,主语) thank President Bush for his service to our nation, as well as the generosity and cooperation he (主语) has shown throughout this transition.

Forty-four Americans (主位,主语) have now taken the presidential oath. The words (主位,主语) have been spoken during rising tides of prosperity and the still waters of peace. Yet, (主位,状语) every so often the oath (主语) is taken amidst gathering clouds and raging storms. At these moments(主位,状语), America (主语) has carried on not simply because of the skill or vision of those in high office, but because We(主语) the People have remained faithful to the ideals of our forbearers, and true to our founding documents.

So(主位,补语) it (主语) has been. So(主位,补语) it (主语) must be with this generation of Americans.

That we(主语) are in the midst of crisis(主位,小句) is now well understood. Our nation(主位,主语) is at war, against a far-reaching network of violence and hatred. Our economy (主位,主语) is badly weakened, a consequence of greed and irresponsibility on the part of some, but also our collective failure to make hard choices and prepare the nation for a new age. Homes(主位,主语) have been lost; jobs(主位,主语) shed; businesses(主位,主语) shuttered. Our health care(主位,主语) is too costly; our schools (主位,主语)fail too many; and each day(主位,主语) brings further evidence that the ways we (主语) use energy strengthen our adversaries and threaten our planet.

These (主位,主语) are the indicators of crisis, subject to data and statistics. Less measurable but no less profound(主位,主语) is a sapping of confidence across our land -- a nagging fear that America's decline(主语) is inevitable, that the next generation(主语) must lower its sights.

Today (主位,状语) I (主语) say to you that the challenges we(主语) face are real. They (主位,主语) are serious and they (主语) are many. They (主位,状语) will not be met easily or in a short span of time. But know this, America(主语) -- they(主语) will be met.

On this day (主位,状语) , we(主语) gather because we(主语) have chosen hope over fear, unity of purpose over conflict and discord.

On this day (主位,状语) , we(主语) come to proclaim an end to the petty grievances and false promises, the recriminations and worn out dogmas, that(主语) for far too long have strangled our politics.

We (主位,主语) remain a young nation, but in the words of Scripture, the time(主语) has come to set aside childish things. The time (主位,主语) has come to reaffirm our enduring spirit; to choose our better history; to carry forward that precious gift, that noble idea(主语), passed on from generation to generation: the God-given promise(主语) that all (主语) are equal, all(主语) are free, and all (主语) deserve a chance to pursue their full measure of happiness.

In reaffirming the greatness of our nation (主位,状语) , we (主语) understand that greatness is never a given. It (主位,主语) must be earned. Our journey (主位,主语) has never been one of short-cuts or settling for less. It (主位,主语) has not been the path for the faint-hearted -- for those who(主语) prefer leisure over work, or seek only the pleasures of riches and fame. Rather, it (主位,主语) has been the risk-takers, the doers, the makers of things -- some celebrated but more often men and women(主语) obscure in their labor, who(主语) have carried us up the long, rugged path towards prosperity and freedom.

下面把他们放在统计表中看:

主位 主位 主位 主位 主位

句子成分 主语 补语 状语 小句 主语

频数 20 2 7 1 30

由上述表格可以看出,在英语语篇中,由于讲话习惯和思路等的影响,主位通常都由主语来承担,而且由主语承担的主位占据总数的三分之二。所以说由主语承担的主位被称为无标记主位,而主语并不总是主位,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的主语没有承担主位的功能。而由其它成分承担的主位叫做带有标记的主位。这其中相对最为常见的是状语,占所有标记主位的十分之七。其中最为少见的就是补语和小句做主位,同时,也显示出他们不同寻常的对比效果,容易造成强烈的修辞效果。而主语并不总是主位,从表中我们可以看出,有超过一半的主语没有承担主位的功能。

4. 结论

由上述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主语与主位既有一定的联系,又存在着很大的差别。如果主语位于句首,那么主语就是主位,但是如果主语位于句中其他位置时,主语就不再是主位,而是充当述位的一部分。即主语与主位的交叠重合条件是当且仅当主语位于句首时。而这时候充当主位的主语是无标记主位。对主语与主位的区分,有助于同学们更清楚地理解系统功能语法与传统语法的区别,更有利于加深我们对语言本质的认识,从而在学习中不会混淆概念,指导写作等;在生活讲话中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参考文献:

[1] Fromkin, Victoria, Rodman, Hyams, 2007, An Introduction to Language, Thomson Wadsworth/ Peking University Press, 2007

[2]Geoff Thompson, 2000, Introducing Function Grammar, London: Arnold. /FLTRP, 2008

[3] Halliday. 1994, 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London: Arnold. /FLTRP, 2000

[4]胡壮麟.语篇的衔接与连贯[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4.

[5]黄国文. 语篇分析概要 [M ]. 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8.

[6]徐盛桓. 再论主位与述位 [J]. 外语教学与研究, 1985 (4).

[7]马铁川. 主语与主位关系的探究[J]. 林区教学. 2009 (9).

篇9

关键词:大数据;语料库;语言学

在语料库研究已经广泛应用的今天,大数据为语言学家们开辟了新的视野,提供了新的研究方向。

一.大数据的提出及其最初应用

大数据,顾名思义就是大量的数据。自从维克托•迈尔-舍恩伯格及肯尼斯•库克耶提出这一概念以来,大数据就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首先将这一概念付诸应用的是BI,工业4.0,云计算,物联网,互联网+等领域。在信息化发达的今天,大数据的提出无疑为相关领域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视野,也在不断推动其发展。

二.语言学的传统研究方法

纵观语言学的研究方法及理论,大多数是以二三十年前提出的转换生成语法,系统功能语法等为基础进行的。虽然研究成果颇丰,但也面临一些问题,首当其冲的就是研究后劲不足。我们都知道,语言学研究理论虽然经典,并且为语言学的研究提供了坚实的基础,在其研究历程中取得了丰硕的成果。然而语言学的经典基础理论大多是二十年前提出的,经过二十多年的研究挖掘,已经逐渐缺乏研究后劲,其理论的研究视阈已被挖掘殆尽,再想用此理论进行语言学方面的深入研究已很难再有新突破,语言学研究急需开辟新的视野,挖掘新的方向。

三.大数据与语言学研究结合的可能性

篇10

一、引言

对于转喻的研究最早是出现在修辞学中,长期以来转喻被认为是转喻是一种修辞工具,是词语之间的相互替代,用将一个词转换成另一个紧密相联的或相邻的词,是名词的转换(change of names). 后来结构主义语言学与传统语用学也都涉及到了对于转喻的研究,而其研究都只限于词汇方面。隐喻的研究始于18世纪初,此后,很多语言学家开始对隐喻的认知功能研究。在20世纪80年代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人们对于语言学的研究则广泛的存在于词汇,句子乃至言语行为等许多方面。人们认识到转喻不只停留在语言层面上,它处于同一认知模型里,用一个概念实体作为工具,为另一个认知目标提供认知和心理途径。

二、认知语言学下的转喻

认知语言学中的对于转喻的定义的代表人物是Lakoff和 Johoson和 Panther 和Radden。在Lakoff和 Johoson 出版的关于认知语言学丛书《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隐喻的定义和转喻一样,是我们日常生活中的一种思维方式。它以经验为基础,遵循一般和系统原则,用于阻止我们的生活和行为。他们认为,转喻是一个认知模型,是在同一认知域中相关概念的激活,这也是转喻的认知过程。转喻不是什么特殊的修辞手段,而是一般的语言现象。转喻也不仅仅是语言现象,而是人们一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我们的思和行所以依赖的概念系统从根本上说具有转喻的性质。转喻一种语言现象,更是人们的一般思维和行为方式。Radden 和 koveoses (1999) 根据同一理想化认知模型内本体和喻体的关系,把转喻分为两类:一类是模型作为一个整体和各个部分之间关系的转喻;二类是模型内各个部分之间的转喻。Panther 和Thomburg(1999)从语用功能角度,将转喻分为指称转喻,述谓转喻和言语行为转喻。指称转喻是用一个概念代指另一个概念;述谓转喻是用一种表达来借代另一种表达;言语行为转喻是用一种言语行为来代指另一种言语行为。

三、转喻与隐喻的异同点

随着认知语言学的发展,在认知语言学理论指导下,最先开始对隐喻的研究,隐喻的研究也是到现在为止最多的。而对于转喻的研究的屈指可数。隐喻和转喻的区别,我们首先从其定义上区分; 从认知 语言学的角度,转喻实在同一认知域内用易感知的,易理解的部分代表整体和整体的其他部分,是一种替代关系,转喻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和思维形式,转喻是一种思维方法,一种替代关系。隐喻不仅仅是语言修辞手段,更是一种概念体系和认知方式,它是两个不同领域的事物,通过由源域到目的域的映射过程。隐喻在语言学上的作用体现在隐喻意义的理解和对多义词和新词的理解上。

1.相同点。Eco(1983)认为,每一个隐喻都可以追溯到一串相邻的转喻关系,这些关系构成了语码框架。而且在此基础上构成了任何部分的或(理论上)整体的语意场。他提出,隐喻的机制,如果被简化为转喻的机制,就依赖两种转喻关系出现的不完全的语意场的存在。他在1985年,分析证明了隐喻性替换相近的机制,还指出隐喻之所以能够出现,是因为语言的无限符号过程,构成了多维度的转喻网络,每一个转喻都是通过文化习俗而不是原始的相似性。

2.异同点。

认知加工不同。隐喻的认知加工分为两个级别,第一级认知加工则是认知的两个域建立在可见相似性上,不需要付出太多努力。第二级别的认知加工则是隐喻里包含两个不同的域,这时需要通过主体联想产生隐喻的相似性,这种隐喻的认知加工通常要更多的努力。其中一个主词的主要特征被“影射到”映射到另一个主词上,产生词意的变换。转喻的两个认知域具有相似性相关联,所以其付出的认知加工努力不多。第一种情况是在某种语境下,为了某种目的,需要指称一个“目标”概念B。第二种情况是概念A 指代B,A和B 须同在一个“认知框架”内。以“壶开了”为例,用壶(概念A)转喻水(目标概念B),壶和水同在“容器和内容”这个认知框架内。概念壶的激活会附带激活概念水。壶在认知上比水显著。水开了,我们首先看到壶嘴在冒气,而壶里的水看不见。可见的比不可见的显著,这是认知规律。

隐喻和转喻的结构不同。从结构上看,隐喻是有由“本体”(tenor),也成“话题”(totpic),“喻体”(vehicle)和 “喻底”(ground),三部分构成。例如:杭州是上海的后花园。其中杭州是本体,后花园是喻体,而喻底没有出现。隐喻是在句子或句子以上的语言层次上才能实现。转喻也可以分为三部分:本体,喻体,和喻底。但与隐喻不同,在转喻里面,本体从不出现,喻体就是喻底。本体和喻体是以隐含的方式在起作用。本体和喻体之间是一种替代关系。喻体之所以能够替代本体,是因为它可以替代本体。转喻则是词语与词语之间的替代。

四、总结

综上所述,在本文中作者试图从隐喻与转喻在认知结构,认知加工等方面进行了比较分析,其证明隐喻和转喻在思维方面,认知功能,结构上其明显性的区别。除此之外,隐喻和转喻也有非常密切的相关联性。因此,只有将隐喻与转喻结合起来研究,才能够更加进一步的理解转喻的本质。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