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语言范文
时间:2023-04-11 04:09: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易语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进入易语言界面,在右边的工具栏中,分别找到“编辑框""标签”“按钮”三个控件。
2、在主编辑界面中,如图所示摆放位置,进行初步界面搭建。
3、在左侧的属性栏中找到“标题”属性,分别给标签设置为“X”“Y”;窗口标题和按钮设置为“模拟鼠标点击”。
代码实现:
1、双击按钮,进入代码编辑界面,为按钮添加点击事件。
2、为按钮添加代码:模拟鼠标点击 (到数值 (编辑框1、内容), 到数值 (编辑框2、内容), )。
3、模拟鼠标点击命令。
最终效果展示:
1、如图所示输入要点击的坐标位置,点击“模拟鼠标点击按钮”,鼠标就会自动移动到所设置的坐标并左键单击一次。
篇2
语言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媒介。无论是语言交谈、书面合同或者电子文档,语言应用都是国际贸易的基本工具。随着国际贸易的发展,贸易的复杂程度不断加深,语言应用的复杂程度也随之不断加深。例如,随着商品的复杂化,对具体销售商品的质量、数量、价格、运输模式以及售后服务进行相关描述也需要复杂化、精确化。对语言的要求不仅仅取决于商品的复杂程度,而且还取决于商品的国际化程度。世界级的商品又需要国际化的交流方式。这就意味着花费在语言沟通上面的时间相当于金钱,而语言交流是商品成本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二、语言与加深贸易合作
文化与语言在国际贸易中是不可分割的两个元素,语言是文化的载体,而文化元素往往反映在交流所用的语言当中。文化元素有助于增进谈判双方的信任程度,而文化元素又必须依赖语言来进行传播,因此,语言不仅是贸易双方交流的工具,也关系到双方的信任程度。例如,在1990年代,一个国际股票资产经理去日立公司(Hitachi)谈生意。日立公司当时的常务董事是一个强势、蛮横的电子工程师,在日立公司任职十多年之久。在九十分钟的会议中,该资产经理使用熟练的日语与其谈论了包括日本银行投资、日立公司的股份分布等重要事宜,日立公司的常务董事逐渐的开始对该经理产生好感,当会议快要结束的时候,日立公司的常务董事坚持要请他出去喝一杯,而在这个过程中,他们所谈论的事宜要比九十分钟会议中多的多,而且极大地加深了双方的合作关系。这个例子充分说明语言是贸易会谈中的工具,但是语言所承载的文化能够加强谈判双方的信任度,易于建立长久的合作关系。
三、语言与商品成本的关系
在国际贸易中,贸易双方通常使用能够降低成本的语言。因为低成本促进贸易双方的利润,而能够促进降低成本的语言往往被贸易双方经常使用。相反,不能促进降低成本的语言,往往很少甚至不被使用。语言的相似性决定了该语言是否能在国际贸易中起到降低成本的作用。有一些语言彼此之间非常相似,例如同一语族的语言,在词法、语法结构、语音等。语言之间的相似性可以促进沟通,因此国际贸易中语言应用遵循两点原则:第一,语言之间的相似程度简化学习目标语言的难度。例如,中文与日语之间在词法和语法方面非常相似,使得在贸易中中日双方学习语言比较容易。第二,语言的相似程度简化共通语,使得共同语方便学习与沟通。例如,荷兰和日本两个国家的贸易沟通,就会用共通语英语来沟通。
当贸易的双方来自不同的国家,由于他们使用不同的语言,所以在贸易交流过程中,要么使用其中一方的语言,要么使用两者的共通语。如果贸易双方使用同样的语言,或者语言上非常相似,那么在沟通上基本没有语言方面的障碍。Hejazi(2011)的研究表明,双边贸易或者投资双方,如果使用差异及其微小的语言,在贸易中的交易成本就会大幅度降低。另外,语言的选择与应用也被其他一些因素所影响;例如,产品的流行程度,应用程度等。这些因素都会导致贸易双方所使用的语言改变。
四、中文与中国经济发展
到目前为止,英文仍然是国际贸易中最重要的官方语言。中文在国际贸易中虽然并没有被定为官方语言,但是随着中国进出口贸易的繁荣,越来越多的国家开始学习中文,以便贸易之需。在韩国,政府举办官方的中文考试来评估考生的中文水平。2010年约150万人参加中文评估测试。而同时相比,参加英文评估考试的人数为200万。可见,在韩国,中文与英文的流行程度不相上下。另外,其他语言,例如法语,日语,这些国际贸易官方语言的学习趋势近几年有所下降。
此外,孔子学院是中文在国际贸易中的热度上升的一个重要因素。孔子学院是中国国家对外汉语教学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世界各地设立的推广汉语和传播中国文化与国学教育的文化交流机构。孔子学院最重要的一项工作就是给世界各地的汉语学习者提供规范、权威的现代汉语教材;提供最正规、最主要的汉语教学渠道。自2004年建立以来,在全世界一共开设500多家,进行中文文化的传播,以及中文的普及。这也极大地推动了其他国家对中国以及中文的了解。因此,中文在国际贸易中的应用程度也呈逐渐上升趋势。
五、总结
语言在国际贸易中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日益复杂化的贸易中,语言应用决定着贸易双方的的合作关系,因为语言是传承文化的载体,也是谈判双方建立信任的桥梁。语言的应用还影响着商品成本的变化,使用双方都非常熟悉的语言,使得交流顺畅,商品成本降低,反之亦然。英语被认为是国际交流的官方语言之一,也是到目前为止最普遍使用的语言。随着中国市场经济的繁荣,中文的国际地位也在不断上升。在很多国家,学习中文是一种热潮。所以,国际贸易的交流语言不是不可改变的,随着贸易的多样化,国家经济的扩大化,国际贸易语言的应用也会随之而改变。
参考文献:
[1]Lazear,P.(1999).Cultureandlanguage,JournalofPoliticalEconomy,107(6),95-126.
篇3
【关键词】 语文;教学;语言;艺术
古代教育理论著作《学记》曰:“善教者,使人继其声。善教者,使人继其志。其言也,约而达,微而臧,罕譬而喻,可谓继志矣。”明确提出了语言在教学中的作用及要求。前苏联教育家霍姆林斯基曾指出:“教师的语言修养在极大的程度上决定着学生在课堂上的脑力劳动的效率。”这充分说明了语言在课堂教学中举足轻重的作用。韩愈曰:“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师生之间信息的传递和情感的交流离不开精当的语言。教师通过情趣盎然的表述,精辟入理的分析,入木三分的概括,恰到好处的点拨,把学生带进瑰丽的知识殿堂,使学生开启心智,陶冶情操,获得精神享受,从而更好的为教学服务。然而,在当前的语文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只注重教学方法的探讨与改进,却忽视了课堂教学语言的精心组织,出现了种种违反语文教学规律,影响语文教学效果的怪异现象。如:语音不准、方言迭出;街言巷语、絮絮叨叨;长篇大论、繁冗拖沓;陈词滥调、照本宣科,这些都为语文教学所不可取。
那么,在语文教学时,教师要注意哪些语言技巧呢?我认为有以下六个方面:
一、透视教材和学生,胸有成竹,言之有物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讲课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有意识地把已学知识和未学内容联系起来,把课本知识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有意识地穿插有关的时代背景、作者生平、名人轶事等,最大限度地充实教学内容,使教学言之有物。而不应夸夸其谈、信口开河、空发议论、离题太远,而应言之有物,论之有实。
二、注重逻辑,条理清楚,言之有序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对每课教材做深入钻研和细致分析,弄清涉足知识的来龙去脉,掌握其确切含义和规律,精心组织教学语言解读,确定怎样开头,怎样过渡,怎样结尾,做到言之有序。只有思路井然有序,讲解才会条理清晰,学生在重点、难点等关键问题上才能够得到透彻的理解。
三、抓住心理,启迪心智,循循善诱
思维规律告诉我们,思维启动往往从惊奇和疑问开始。语文课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主体意识,增强其学习的内动力,引导学生质疑问题,多为学生制造悬念和创设意境,激发学生思维和求知渴望,使他们融会贯通地掌握知识并发展智力。为此,教师课前要设计好预习习题和课间提问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看书,去听课。课堂上要注意循循善诱,因势利导,深入浅出,多用疑问性提问、疏导性提问、铺垫性提问,使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受到启迪,探求新知识,掌握新内容。
四、激发兴趣,言之有趣,妙趣横生
兴趣在语文教学中具有很重要的作用。古代杰出教育家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要使学生觉得语文课“有趣”,关键在于教师能设疑激趣,扣人心弦。教师的语言应该形象、生动、饶有情趣,能化深奥为浅显,化枯燥为风趣。因此语文教师要广采博闻,和教材有关的笑话、故事、佳联、格言、警句、成语、典故、诗词等等均可引入课堂,调动自如,游刃有余,以活跃课堂气氛,让学生感到课堂新奇多趣,知识易于理解。
五、声有起伏,言语有韵,抑扬顿挫
在语文课堂上,教师要用好教学语言,切忌平铺直叙,随着教学内容和实际需要,要使教学语言尽量做到高低起伏,快慢适宜,抑扬顿挫,声情并茂,和谐动听,使学生听起来舒服悦耳,精神饱满,兴趣盎然,津津有味,提高教学效果。
六、摸清教学对象,言语得体,丝丝入扣
篇4
一、乔姆斯基――重句法轻语义
乔姆斯基对“语义在语言研究中的位置”这个问题的看法前后是不一致的。最初他是把注意力集中在句法上,将语义排除在他的语言体系之外。乔姆斯基在其成名著《句法结构》(1957)中明确指出:“语法是独立发挥作用,不依靠意义的。”这种“语法独立论”实质上把语法视为纯形式的东西。他把意义比作头发的颜色,认为研究语法不需要研究意义就像研究语法不需要了解说话人头发的颜色一样。他的这种观点遭到很多学者的反对。反对者认为,语义必须包括在语言学之中,研究语言不考虑语义就如同研究牛奶可以不考虑奶牛一样站不住脚。
乔姆斯基本人也发现他建立的语法规则并不能解释所有的句子结构,从而感到以前的观点过于绝对,应该进行修正。乔姆斯基接受了反对者的建议,在其《句法理论面面观》(1965)一书中考虑了语义因素。他说:“事实上,我们没有必要作出句法考虑和意义考虑可以截然分开的假设。”乔姆斯基不再坚持语法独立的观点,不再认为先由句法生成深层结构,然后由深层结构进入意义,而是认为语法和意义共同发挥作用。他提出了一套解决语义问题的理论,即标准理论。标准理论分为语法、语音、语义三个部分。尽管乔姆斯基对其以前过于绝对的观点进行了修正,但他却没有赋予语法、语音、语义这三者以同等的地位,在句法和语义的关系上,乔姆斯基主张句法自主,认为句法研究可以不必依赖语义概念而独立进行。他认为,“句子的意义是建筑在其基本成分的意义以及它们的结合方式的基础上的,表面(直接构成成分)结构提供的结合方式一般跟语义解释几乎全然无关,然而在抽象的深层结构上表达的语法关系在许多情况下却决定句子的意义。”
乔姆斯基认为,语法的基础部分生成句法表达式,然后在语法的语义部分中通过一定的语义规则对句子的深层结构作出解释。语法系统中只有句法部分才具有创造性、生成性,语义部分只有解释性,没有生成性。尽管乔姆斯基后来对自己的理论又做了几次较大的修改,但是语法和语义的基本关系并未变动,他始终把语法看作是语言的基础,仍然遵守句法是独立于语义的,句法研究不应以语义为基础,形式必须独立于意义之外进行描述。
二、乔姆斯基――语义内在论
自20世纪60年代开始,生成语言学理论成为西方语言学界最有影响的语言学说。建立在理性主义哲学基础上的生成语言学采取了与以往的语言学研究截然不同的理论和方法。它感兴趣的不再是实际存在中的外表化的语言,而是人类“内在”的语言能力。因此,生成语言学理论已经不是狭义的语法,而成为认知科学的一部分。但从语言学角度看,生成语言学实质上是广义的句法理论,旨在研究人类特有的生成无限句子的能力,其中也包括人类能够理解各种句子意义的内在能力。因此,句子语义研究就成了生成语言学理论体系中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
乔姆斯基认为语言能力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先天机制,语言具有自治性、生成性,强调心智上的内指性,提出了语义内指论的观点。
意义内在论的理论要点可以概括如下:1.人类有创造和使用语言的能力;2.意义独立于外界的感知刺激,意义先于词语,即在没有词语形式表达之前就已经存在于人脑之中;3.意义无法从别人身上用归纳、类推或演绎的方式学得;4.意义是一种个体的心理/认知事件,具有人类种属属性;5.个体之间关于意义的心理感受大体相同又相通。
乔姆斯基为证明意义先于词语的看法,给出了下面一些例证(宁春岩,2000:243~244):
1.任何人都有“心里有话说不出来”的情况,有许多意义和思想我们没有词语表达,意义的数量远远大于词语的数量。
2.幼儿可以凭借一句话的句法信息辨认出母语中不存在的词语的意义。
3.儿童能够识别父母话语所表达的意图、信念和意义,尽管他们尚无法用语言描绘出来。
4.颜色词的意义在盲人与正常人的头脑里是一样的。
5.哑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同正常人口语的语言结构及语言习得完全一样。
6.大面积感觉器官的损伤对语言习得没有多大影响。
7.新生儿对于出现在任何一种人类语言中的“对照”同样敏感。
乔姆斯基(1995)认为在意义问题上存在内在论与外在论之争,指称论和真值论的语义观属于外在论;语言被视为人脑的一种属性,意义存在于心智中,因而持内在论语义观。乔姆斯基认为语言是先天的、普遍的,一种心智自治能力,独立于任何与外界相连接的东西,与身体经验无关,并认为语言一定具有一个使其成为语言这种东西的本质,内存于语言之中。 (王寅,2005:194~195)
三、认知语言学语义观
认知语言学是以意义为中心的语言学。语言意义的理解始终是语言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但对于如何研究语言理解的模式,语言学家、哲学家、心理学家以及其他对语言理解感兴趣的研究学者有其各自不同的理解。有的认为语言的意义存在于客观现实,语言只是表现客观现实的符号,语言意义的理解就是建立语言符号与客观世界现实的联系。当代认知语言学家则对意义的理解有不同的看法:他们认为语言的意义不完全存在于客观现实中,而存在于一种复杂的认知活动中,是一种心理和现实相互作用的结果。人们对语言意义的理解不是客观现实在头脑中的简单投射。
认知语言学是一种全新的语言研究范式。它采用了经验主义的哲学主张。经验主义认为,感性经验是知识的唯一来源,经验的内容是客观世界,一切知识都由经验产生。认知语言学的经验主义观点体现在它的语义观上,即语义以概念为基础,词汇或言语的意义是说话人和听话人脑中被激活的概念。概念的形成植根于普遍的体验,特别是空间体验,这种体验制约着人对心理世界的隐喻性建构。词义的确立必须参照百科全书式的概念内容和人对这一内容的识解。(刘宇红,2006:22~23)
认知语言学认为,意义是种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其对应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种语言形式的意义。意义是词义的非常抽象的最简表征。由于认知语言学中的语义结构并非直接等同于客观的外在世界结构,而是与人在同客观现实互动的过程中形成的身体经验、认知策略以及文化规约等密切相关的概念结构对应,因而就涉及到范畴化理论、隐喻系统、意象图式、句法象似性等方面。虽然认知语言学尚未形成一个统一的理论框架,但研究不同课题的认知语言学家有着几个共同的理论假设,具体要点如下(束定芳,2008:27):
1.意义就是概念化。某一词语的意义等于说话者或听话者大脑中被激活的概念。因此,大脑可看作是词语和大脑之间的一种关系,而不直接是词语和世界之间的关系。
2.词语和更大的语言单位均是进入开放型的知识网络的入口。要完全解释某一词语的意义,常常需要考虑可视与不可视的意象、隐喻联想、思维模型和大众对世界的理解。因此,一个词的意义一般无法通过星星点点的词典定义之类的形式来解释。
3.范畴不是通过标准―特征模型或者是由必要和充分条件决定的成员身份而确定的。相反,范畴是围绕原型、家族相似和范畴内部成员之间的主观关系而组成的。
4.是否合乎语法的判断涉及范畴化,因为说话者认为某一话语是某一公认的语言模式可以接受的成员之一。因此,合乎语法性的判断是激进的,不是非此即彼的情况。这种判断依赖语境的微妙关系和语法规约。
5.认知语言学家在一般认知方面寻找语言现象的对等物。心理学方面有关人类范畴化、注意力、记忆力等的研究成果被用来直接武装语言理论。
6.句法被看作是语音赖以传达意义的规约模型。因此,句法不需要自身特殊的原始形态和理论架构。语法知识通过设立说话者凭借接触实际出现的话语获得的规约化或已确定的符号模型得到描述。
语言理论中最基本的问题是对意义本质的看法以及意义研究的方法。Lanacker认为意义是一种认知现象,因此最终必须从认知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束定芳,2008:27)
四、认知语言学――语义等于概念化
意义是存在于认知模式中的概念。“在认知语言学中,语义是一种心理现象、认知结构,它并不反映客观实体,而是等同于概念化,即心理实验的各种结构和认知过程:一个语言表达式的语义就是在说话人或听话人的大脑里激活的概念,具体地说,语义存在于人类对世界的识解中,它在本质上具有主体性,体现了以人类为宇宙中心的思想,反映了主导的文化内涵、具体文化的交往方式以及世界的特征。”(文旭,2007:36)
概念化是广泛的,既包括抽象的概念,也包括一个人对外部的、社会的、语言的、环境的意识,概念化实际上就是认知处理;形式逻辑难以用来描写语义结构,因为它具有主观性。Langacker指出,概念化这个词应该从最宽泛的意义上去理解,它几乎包括了各种大脑活动,其中重要的有:1.原有的和新的概念;2.抽象的或智力概念,以及直觉的感觉、运动和感情经历;3.非即时的、逐渐展开的概念;4.对物理、社会和语言语境的完整把握。简言之,语言意义被看作是物理体现、以社会―文化为基础的人脑的心理活动的结果。(束定芳,2008:105)
认知语言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语言表达基于人们对外界现实的感知体验和认知加工,语法结构取决于人们的认知系统和语义结构,因此要将其描述清楚,必须从概念、语义描述着手。语义不只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与人的主观认识息息相关。语义结构不但反映了所观察到的情景的内容,而且也反映了这个内容是怎样建构和解释的。语义是人们关于世界的经验和认识事物的反映,是与人认识事物的方式和规律相吻合的。认知语言学对客观真值条件的描写与对认知概念的建构统一起来,不区分语言意义和语用意义,而是探索意义在大脑中是怎样建构的,研究原型理论、范畴化、概念形成的过程及机制。
五、认知语言学――语义为中心
语义研究是语言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但语义研究历来是语言研究中最薄弱的环节。“意义问题是当今人文科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对人类而言,人类世界从本质上讲就是意义的世界。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绝对不是一个‘人’的世界。语言是人类认知能力的一种体现,语义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焦点,这已成为认知语言学家的共识。”(文旭,2007:35)
认知语言学以语义为中心,将语义研究放在非常重要的位置,认为语言的意义与认知有着最密切的关系,而词法、句法是受语义制约的。认知语义学认为意义不是直接反映外部世界,而是反映人对外部世界的认识。认知语言学以语言所传达的语义为起点,并以语义贯穿始终。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所谓的语义实质上是语用或广义的包容语用的语义,不同于乔姆斯基仅限于与句法接口的语义。他们认为语义部分才是句法生成的基础。
认知语言学将语义分析放在首位是因为它认为,如果语言的主要功能是范畴化,那么,意义必将是最主要的语言现象。语义之所以包罗万象,是因为如果语言是一个对世界范畴化的系统,那么,就没有必要再设立一个不同于将世界知识与语言形式联系起来的语义结构层次。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法是词语概念内容的结构化。这深刻揭示了语义和语法之间的“血肉”关系,也可以理解为语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语法。这也是揭示一种语言共性和个性的重要窗口。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才具有生成性,认为词法、句法不是自主的,是受功能、语义和语用因素支配和制约的。这一点与生成语言学的语言观形成了鲜明的对立,乔姆斯基认为,句法是一个自足的系统,是人类的一种先天机制,后天的语言习得是代入一些参数,主张语义跟句法脱钩,语义是语言表达在某一阶段代入的东西。
六、认知语言学――语义内在论
认知语言学家对意义的研究也是沿着内在论方向进行的,与乔姆斯基一样都认为语言和认知存在于人们的头脑里,语义必须按照心理现象来描写。认知语言学家的一个重要口号是“Meanings are in the head(意义在人们的头脑里)”(王寅,2005:195),这一观点就明确表明他们对语义的基本态度也是基于内在论的,与乔氏的内指性有某些共识。
认知语言学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对于意义的看法,他们还有一个口号:“Meanings are on the embodied basis(意义基于体验)”(王寅,2005:197)。语言的语义是一个从语言表达到某些心理实体的映射。
认知语言学认为,人类语言是后天习得的;语言不是自治的而是基于体验和认知基础上形成的。因此,语义虽是存在于头脑之中,但其根源不是天赋的,而是来源于身体经验,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在推理过程中人的生理构造、身体经验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认知语言学还认为,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的内部,而是来源于人与客观世界互动的认知,来源于使用者对世界和文本的理解。意义取决于理解,产生于解释者主体与文本之间的辨证关系。在认知语言学家看来,人类这一最重要的认知特点正是他们与乔姆斯基理论在意义内在论上的根本差异之所在。
认知语言学说虽与乔姆斯基理论都研究心智,表面上看同属内在论,但对于心智的来源、表征的方法、研究的内容、得出的结论等方面存在一系列根本性分歧。尽管两者都持语义内在论,但认知语言学家与乔姆斯基所主张的先天的和自治的内在论存在巨大差异。前者的最基本观点是:在世界与语言之间存在认知这一中介,语言形式是体验、认知、语义、语用等多种外在因素促动的结果;同时还认为意义是基于体验和认知的心理现象,不能脱离人们的身体特征和生理机制、神经系统。乔姆斯基那种先天的、自治的内在论正是认知语言学批判的靶子。
七、结语
生成语言学认为,句法是自主的,可以独立于语义而运行;语法就是形式的运算,可以由系统规则来描写,而语义是次要的附加特征。恰恰相反,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是语言的主要成分,以感知表征的形式出现,早在语言完整进化之前就已经存在。语义图式的结构制约着可能的语法结构形式。
生成语言学认为语义只有解释性,语法是自主的,具有生成性,所以完全撇开语义因素而研究语法的转换规则。生成语言学假定句法是自足的,语义和交际功能对句法规则进行干预的可能性从一开始就被排除,这与生成语言学的研究目标是一致的,即“用符号操作的数学系统来描述语言,这种数学系统的主要对象是抽象符号的运作,至于符号的意义和系统外的其它因素都不予考虑”(蓝纯,2001:16~17)。在乔姆斯基看来,语义学是附着于语法规则系统之上的从属性的独立部分。(卢植,2006:256)
认知语言学家认为语义不能在语言系统内部的聚合和组合关系中去寻找,语义根植于语言使用者的知识及信念系统之中。语言的意义是一个认知结构,一般说来,我们只有在人的认知结构中才能理解一个语言形式的意义。
认知语言学认为语义不是基于客观的真值条件,而是对应于认知结构,表层形式的句法结构又直接对应于语义结构。语言的意义不限于语言内部,而是根植于人与客观世界的互动的认知,根植于使用者对世界的理解和信念。语义不仅仅是客观的真值条件,还跟人的概念结构及其形成过程有直接的关系。例如“横看成岭侧成峰”,客观上是同一座山,由于人的观察角度的变化就形成两个不同的心理意象,也就形成两个不同的概念。
参考文献:
[1]Chomsky,N.Syntactic Structure[M].Monton:The Hague,
1957.
[2]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Cambridge:
MIT Press,1965.
[3]Chomsky,N.Language and Nature (Mind,vol.104,413)[M].
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4]蓝纯.认知语言学:背景与现状[J].外语研究,2001,(3).
[5]刘宇红.认知语言学:理论与应用[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06.
[6]卢植.认知与语言[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6.
[7]宁春岩.关于意义内在论[J].外语教学与研究,2000,(4).
[8]束定芳.认知语义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
篇5
一、创设良好氛围,激发个性学习的趣味性
“兴趣是阅读的老师,快乐是阅读的动力。”教师应千方百计地营造宽松的阅读环境,给学生充分阅读的时间,让学生正确地读课文,在深入阅读时,要留有足够的时间让学生调动各种感官,读出感觉,读出味道,读出情趣。如在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故作神秘地说:“同学们,老师今天要带你们去游览一个风景优美、物产丰富的地方,请你带上摄像机,拍下你认为最亮丽、最诱人的镜头。待会儿,咱们来评一评谁是最佳摄影大师。”教师富有激情和诱惑的语言魅力,巧妙地促进了学生与课文的有效对话,使学生一下子就兴趣盎然地投入到对文本的探索与解读中去了。然后,我再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来品读,就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二、鼓励自主选择,诱发个性体验的独特性
在进行个性化阅读时,应充分尊重学生的选择,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体,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自由活动的时间和空间,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基础和阅读兴趣的不同,自主选择阅读材料,促使学生在自主学习中自我体验阅读的快乐,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从而形成独到的见解,发展阅读个性,提高阅读水平。例如在学习《黄山奇石》这课时,我就让学生自主选择最喜欢的一块“奇石”来品读学文,具体教学流程如下:
师:课文介绍了哪几块“奇石”?用心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一块“奇石”?
生: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自由读书。
师:谁愿意站起来读一读自己喜欢的“奇石”?读得好的我们聘请他当导游。
生读后,用上句式“因为――,所以――”说说喜欢的理由。
师生质疑小导游:请问“这块巨石奇特在哪儿呀”?
师相机引导学生有感情地读课文。
师:你还能用其他形式来表现黄山石的奇特吗?其余同学补充帮助。
以上教学通过鼓励学生自主选择读,用背诵、表演、编故事、当导游等生动有趣的活动方式来再现黄山石的奇特美,学生就会读得更加有兴趣,说得也更加有条理,对黄山奇石的美就有了更加深切的体验。
三、增强内外结合,促发个性阅读的有效性
个性化阅读是建立在学生大量阅读的基础上的,如果学生的阅读视野狭窄,将会对阅读失去激情与灵性。因此,教师不但要扎根课内的范文导读,还要千方百计把学生的阅读视野引向课外,引向一个更广阔的空间,加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有益的书目和各种报纸杂志,鼓励学生在网上阅读,学生从中获取丰富的精神养料,受到情感的熏陶,获得思想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从而提高语文的素养。例如一位教师在教《画家和牧童》一文时,抓住围观的人“纷纷夸赞”一词,要求学生通过朗读体验大家争先恐后赞扬戴嵩画技高超的情境,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激起学生感受夸赞的神奇魅力。她是这样设计的:小朋友,很多人你一句我一句地夸奖赞美,文中是用哪个词语来描述的?从“纷纷夸赞”一词,你读懂了什么?有的学生说,戴嵩画画本领高;有的说,戴嵩的画画绝了,大家都喜欢。她又问:“小朋友,你们什么时候也能受到别人的纷纷夸赞?一定特别开心吧,快说出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吧!”教室里的小手马上就高举如云。一生说,她每天一回家就先淘米做饭,再认真做家务,爸爸妈妈纷纷夸赞她懂事乖巧;一男生说,他主动留下来做值日,老师同学纷纷夸赞他关爱班级;还有一生说,她给老爷爷让座,车上的叔叔阿姨纷纷夸赞她尊敬老人,乐于助人……从学生喜形于色地回答中,我知道学生已经理解“纷纷夸赞”一词,不仅从文本中理解,从自己的学业上理解,还从关心他人中理解,有效地拓宽了学生理解的角度,加强了感悟的深度,使学生在理解的广度和深度上强化了个性。课后,我惊喜地发现,孩子们在一定的语文环境中,把“纷纷”“夸赞”等词语运用得十分贴切,十分巧妙。
篇6
寓言是一个魔袋,袋子很小,却能从里面取出很多东西来,甚至能取出比袋子大的多的东西。寓言是一座独特的桥梁,通过它,可以从复杂走向简单,又可以从单纯走向丰富,在这座桥梁上来回走几遍,我们既看见了五光十色的生活现象,又发现了生活的内在意义。寓言很美,美在简洁,美在内涵,美在语句。
大概大家都听说过《狐狸和山羊的故事》吧?它讲述的是掉在井里的狐狸哄骗山羊下井,然后踩着山羊背跳出了井底,却又扔下山羊自顾自走了的故事。它告诉人们:做好事也要看对象,以免上当受骗。也许大家看了都会说:现在哪去找这么傻的“山羊”呀?但是,我在现实生活中,还确实碰见了一回这么傻的“山羊”。那次我去旅游,车上突然有一个人说要换点零钱。我只瞥了那人一眼,便觉得它他长的贼眉鼠眼的。大概因为这个缘故,全车的人没一个人理他。那个人说的很诚恳,直到说第三遍时候,终于有一个人站了起来,说:我和你换吧!那人好像很激动,左一声大哥右一声大哥的喊,还说可算遇到个好人了。等到他俩换完钱,那个想换零钱的人便说他有点事儿,在汽车刚一到站,就匆匆忙忙的下了车,一会儿就消失了。等到汽车又上路的时候,只听那个换钱的人说:“哎呀,妈呀!这是假的!”只见他两手拿着一张百元大钞在阳光底下反复的照来照去。没一会儿,便一屁股坐在座位上说:“那些钱是给家里买东西的呀,那人怎么那么缺德呢?”我看着,心想:又一个狡猾狐狸和愚蠢的山羊出现了。
而《牛和蛙》的故事则告诉了我们另外一种道理。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青蛙看见牛以后,非要和牛比一比到底谁大,最终却把自己的肚子撑的爆裂了。我觉得这个青蛙好笨呀!它不应该和牛比到底谁大,而要和牛比谁比娇小,这样不就取人之短,补己之长了吗?也不会再出现肚子爆裂的事情了。而在我们现实社会上,不也是这样想的吗?我们的每一种缺陷不是都有补偿吗?吝啬说是经济,愚蠢说是诚实,卑鄙说是灵活,无才便说是德……因此,世界上没有自认为一无可爱的女人,也没有自认为百不如人的男子。这样,彼此各得其所,当然都会相安无事。但如果都像那只青蛙一样的话,那世界将会变成一个什么样子呢?真是无从想象。
《乌龟和老鹰》通过一只乌龟非要让老鹰教它学飞翔,结果从高空中落下来从而摔死的悲剧告诉我们:任何事情都有自己的规律性,决不可违背这个规律。这篇寓言又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故事,那就是《揠苗助长》。《揠苗助长》讲述了一个农民嫌自己的庄稼长的太慢,便想出了一个自认为很聪明但实际上却很愚蠢的办法。他花了一上午的时间把自己地里的秧苗都一个个的拔高了许多,这样看起来,它的苗子确实长的很快。可家里人听说这事之后,就又马上跑到了菜地里看了看,只见地里面所有的秧苗非但长高了,而是全都枯萎了。这个小小的成语故事和《老鹰和乌龟》的意思相同,它让我们懂得:一切事物都要有顺其自然。
八一希望小学五年级:哈哈222
篇7
1)“方剂”和“中药”类数量多的主要原因在于具体的方剂名称、中成药以及具体的单味药数量很多;2)“中医文献”位居第二,是由于系统收录了大量的古代和现代医书、医案等名称,如“《经方要义》《南阳类案》”等,均属于中医文献类;3)“医学人物”类,系统收录了古、近、现代中医医家,如“朱丹溪”“葛洪”等,这部分内容也很庞大;4)“动植物”类实际指“药用动植物”,即单味中药的原植物和原动物,如“白斑角鲨”“黄凤仙花”等,有些概念词的中药名称与原植物、动物相同,既属于“中药”也属于“动植物”,如“黄柏”“蜈蚣”等;5)“诊断的过程”这一语义类型是原来系统加工西医诊断学时设立的,目前暂时保留了这一部分数据,该部分的概念基本为西医诊断学术语;6)“疾病或证候群”这一语义类型也是系统设立初期建立的一个语义类型,其内容包括了疾病、证候和症状,系统旧数据有大量的概念标为这一语义类型,还未修改;7)“中药化学成分”类包含具体的化学成分名称,系统收集了中药涉及的化学成分名称;8)“食疗-药膳”类包含可以用作食疗和药膳的具体名称,如“安神茶”“八宝粥”等;9)“中医机构”类包含了全国所有中医药研究机构、行政机构、医院、制药企业等,如“安徽省卫生厅中医管理局”“安庆市中医医院”“安顺制药厂”等。综上所述,使用最多的10个的语义类型都属于实体类型,均有较多实例,故包含的概念较多,在语义类型的使用上属于正常现象。
2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语义类型的情况分析
具体分析语义类型使用数量少于10个的有30个,它们的使用情况分析如下。1)语义类型本身为大类,按照“能用具体类型的就不用上位类型”的语义类型归类原则,这类语义类型本身在分类中只起到分类节点的作用,而具体归类则归为其下的具体类型,如“事件”“物理实体”“中医基础理论”“中医信息文献学”“中药性能与功能”“有机体”等;2)语义类型本身定义范畴过窄,不能包含更多的概念,如“血”“血的功能”“津液功能”“精的功能”“腧穴功能”“五色”“五化”等;3)在中医药学系统里不能或者不需要作为语义类型存在的,如“归经”“针灸处方”“中药功能”“方剂功用”等;4)由于与其他语义类型定义分辨不清而归类错误或不完全的,如“针灸研究”“辅料”“中医预防”等;5)由于中医药学语义类型也是在不断修改完善过程中,有部分数据还未完全修改为目前的语义类型,如“中药药理作用”“矿物”等;6)语义类型分类过细,如“心理功能-中医心理”“神”“情志”“七情”。
3未用到的语义类型分析
中医药学语言系统现有语义类型128个,使用率为86.72%,未使用到的17个是:人工物质;中西医结合;医古文;自然物理学科;颜色;中医学与古代哲学;中西医结合疗法;制药工艺、农业;脏象学说;药用设备;思想或概念;研究设备;升降沉浮;研究活动;中药研究;师承关系;症状或体征。1)语义类型本身为上位概念,其下还有更具体的语义分类,如“思想与概念”“人工物质”“中医学与古代哲学”“制药工艺、农业”“研究活动”“中药研究”等;2)语义类型本身表示的是一种组合关系,而不是单一概念所能表达的,如“师承关系”“中西医结合”“中西医结合疗法”等;3)语义类型设置过大,过于空泛,目前中医药学语言系统未涉及其内容,如“自然物理学科”;4)语义类型设置问题,不表示一种语义分类。如“医古文”表示的是一种语言形式,每个医古文形式的字、词、句都会表示具体的语义含义;5)语义类型设置太过于狭小,仅表示特别具体的意思,如“升降沉浮”是具体指中药药性的一个方面,不应作为一个语义类型存在;6)语言系统目前收词范围的局限导致未使用到该语义类型,如“研究设备”“药用设备”等;7)语言系统数据问题,“症状或体征”是最近修改的语义类型,原有这部分数据均标为“疾病或症状群”,数据还未修改。
4小结
篇8
引言
乙型病毒性肝炎(乙肝)在全世界广泛流行,给人类社会带来沉重的健康和经济负担,已成为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接种乙肝疫苗已成为预防控制乙肝病毒感染传播最经济有效的措施。现将乙肝疫苗大规模接种的效果与预防效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1乙型病毒性肝炎的疾病负担
乙肝病毒感染是目前最为严重的公共卫生问题之一。世界卫生组织估计全世界目前约有20亿人感染HBV,其中2.4亿以上为慢性感染;每年新增HBV感染约500万例,每年有超过78万人死于急性或慢性乙肝[1-2]。世界不同地区HBV感染的流行强度差异很大,根据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可分为低(流行率<2.00%)、中(流行率为2.00%~7.00%)和高(流行率>8.00%)流行区。澳大利亚、新西兰、北欧和西欧、北美洲(包括加拿大、美国)属于低流行区;亚洲南部和西南亚、以色列、日本、东欧和南欧以及中、南美洲属于中流行区;东南亚及印度尼西亚、韩国和菲律宾属于高流行区。我国属于HBV高流行区。我国第2次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血清流行病学调查结果显示,HbsAg携带者流行率为9.75%,HBV总感染流行率约60.00%。据此估算,我国HbsAg携带者约1.2亿,HBV感染人数超过7亿,其中约2000万人将死于与乙肝有关的肝脏疾病[3]。与乙肝有关的肝脏疾病病人一生损失的健康寿命年,慢性乙肝为男10.94人年、女13.38人年,肝硬化为男20.53人年、女16.32人年,肝癌为男17.78人年、女15.19人年。慢性乙肝、肝硬化和肝癌病人不仅因失能和早逝导致健康寿命年的损失,而且丧失劳动力的严重影响也给社会带来了沉重的负担[4]。
2乙肝疫苗研制与改进
人们寻求疫苗来预防和控制乙肝。20世纪70年代后期,Maupas等[5]研制出利用无症状HBV携带者血浆提取HBsAg而制备的血源性乙肝亚单位疫苗。但由于血源性乙肝疫苗具有产量低、生产成本高、浪费血浆等特点,因此我国原卫生部明确规定,从1998年6月30日起停止生产血源性乙肝疫苗,并于2000年停止使用,而采用基因重组乙肝疫苗[6]。重组CHO细胞乙肝疫苗免疫保护效果优于重组酵母疫苗,大剂量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持久性优于小剂量[7]。1984年第一代乙肝血源疫苗广泛应用,以后被细胞转S基因酵母乙肝疫苗取代,这两种疫苗在新生儿和儿童的广泛应用使全球降低了70.00%~90.00%的乙肝病毒慢性携带率,但10.00%~30.00%HBsAg/HBeAg-阳性的母亲因无法通过单纯接种疫苗阻断而变成慢性携带者,原因是全球99.00%的慢性携带者中HBsAg亚型的不均一性;第二代乙肝疫苗包含部分错误折叠HBsAg、缺乏携带乙肝病毒主要结合点和中和前S1抗原的抗原决定簇;用哺乳动物细胞生产的第三代乙肝疫苗包含正确的折叠HBsAg、携带乙肝病毒主要结合点和中和前S1抗原的抗原决定簇,故能更快产生保护,克服第二代乙肝疫苗无反应的缺陷,从而发挥阻断HBV阳性母亲传给婴儿的母婴传播的作用。用哺乳动物细胞生产的第三代乙肝疫苗成本较高,但能解决高流行区的母婴传播,通过提高这种优质疫苗的接种率,才有可能消除乙肝[8]。
3乙肝疫苗推广与效果
在乙肝病毒感染与携带者中,有21.00%经母婴传播感染,48.00%为幼儿期(<5岁)感染,表明婴儿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HepB和幼儿全程接种HepB至关重要[9]。尽管近50年来乙肝传染多在中、低收入国家,随着乙肝疫苗的普及,急性乙肝和乙肝病毒慢性携带率已经有所下降,但由于一些国家没能很好实施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乙肝传播下降率还不稳定,特别是在局部高流行区。乙肝传染扩散在少数几个低收入国家仍然相当普遍[10],由于农村新生儿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较低,因此提高农村在家出生儿童的HepB1及时接种率是当前工作的重点和难点[11]。由于HBV慢性携带者基本是20岁以前感染所致,此间感染造成慢性携带状态的概率高达10.00%~100.00%(新生儿期>90.00%,1~岁>80.00%,5~岁>10.00%~30.00%,12~岁<10.00%);而在成年后暴露于HBV危险因素时,即便感染,也极少演变成慢性携带(青少年与成人0.30%~0.90%)[12-14]。河北某80年代末90年代初献血村研究表明,单血浆或全血的采血污染能导致丙肝暴发(HIV也如此),而未见此人群有乙肝暴发,可见HBV主要由母婴传播[15],其结果与成年后暴露于HBV即便感染,也极少演变成慢性携带相一致。因此新生儿HBV疫苗接种的最佳策略是普及接种,无论低流行区还是高流行区国家,婴儿普种列为HBV疫苗接种的主要对象,该法是控制HBV感染的最经济的健康投入[16]。广东省全省HBV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间,1~14岁儿童HBsAg携带率从1992年的19.86%降至2002年的8.56%,其中1~9岁儿童HBsAg携带率从17.88%降至5.75%;估计减少了173万HBsAg携带者、43万CHB患者和5万HC患者[17]。李波[18]报告烟台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20年,预计减少HBsAg阳性携带者76710人,减少慢性乙肝患者7671人,乙肝肝硬化患者767人,原发肝癌77人。投入总成本0.37亿元,平均每人次接种费用37.78元。经成本核算,投入479.84元可减少1例HBsAg携带者;投入1.48万元可减少1例慢性乙肝患者,投入4.80万元可减少l例肝硬化患者,投入47.98万元可减少l例原发肝癌患者。20年共获得27.25亿元的净效益,成本效益比(BCR)为75.04,即每投入1元钱能得到75.04元的收益。北京市新生儿乙肝疫苗效益成本比为13.33[19]。中国全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使得1992—2005年出生新生儿累计避免发生乙肝病毒(HBV)感染6522.95万例(城市2442.35万例,农村4080.60万例),其中急性乙肝1304.59万例,慢性乙肝65.23万例,肝硬化6.01万例,肝癌0.60万例;每预防1例HBV感染的费用为81.99元,可获得2674.77亿元的净效益,效益成本比为51.01∶1(城市为49.59∶1,农村为51.91∶1)[20]。
4进一步控制乙肝的挑战与展望
乙肝控制难点之一是除广泛推广新生儿及时接种乙肝疫苗外,还采取15岁以下儿童补种。巴西虽然在1998年开始对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并在2001年扩大到20岁以下儿童,由于未进行补种,至2010年12~20岁儿童的HBV抗体阳性率仅有56.10%,15岁及以上青少年儿童疫苗接种率不到50.00%[21]。此外,边远地区新生儿首针及时率不高也是乙肝预防的难点。云南两个县1995—1999年和2000年产妇住院分娩率分别为43.77%和51.63%。1995—1999年和2000年出生儿童乙肝疫苗在出生后48h内首针及时接种率分别为1.69%和31.48%,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分别为3.74%和46.07%,乙肝疫苗3针全程免疫接种率分别为30.43%和79.65%;实施乙肝疫苗扶贫项目后,两个县2000年出生儿童乙肝疫苗首针及时接种率也仅分别为38.55%和25.00%[22]。这表明如何提高在家出生新生儿首针及时率是乙肝预防亟需创新的举措。广西自1992年开始在新生儿接种HepB,采取自愿自费全区范围内实行,并纳入计划免疫管理。自2002年开始按照国家要求全区将HepB纳入免疫规划疫苗接种程序,免费为所有适龄儿童接种。2009—2011年按原卫生部安排,广西实行<15岁儿童补种HepB工作。自2002年起广西实施免疫规划黄牌警告制度加强常规免疫后,大大提高了HepB接种率[23-25]。与此同时,广西注重在家出生婴儿的HepB1及时接种工作,鼓励交通困难的县区为在家出生每位新生儿及时接种HepB1给予补助20元政策,使得在家出生新生儿24小时及时接种率提高10.00%以上,虽多为条件恶劣的乙肝高流行县区,对降低广西新生儿HBsAg整体携带率仍有重要意义。广西新生儿HBsAg携带率随着新生儿HepB1接种率增加而下降,2007年之后HepB1接种率>90.00%,全程接种率>98.00%,新生儿HBsAg携带率随即降至1%以下。全国至今尚未有长达22年的全省范围内对全部新生儿乙肝接种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的研究与评价,广西22年的长期预防接种工作是既有国内特色又符合国外创新的举措,对全区新生儿乙肝接种社会效果和经济效益进行立题总结研究与评价颇具意义。
参考文献:
[3]戴志澄,祁国明.中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1992—1995:上卷[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7:39-59.
[4]于淑丽,龚幼龙,邵瑞太.慢性乙肝、乙肝后肝硬化和肝癌的疾病负担[J].中国公共卫生,2003,19(3):280-282.
[6]张立红.国内新生儿应用乙型肝炎疫苗免疫效果的研究进展[J].国际病毒学杂志,2011,16(3):80-82.
[7]龚晓红,王富珍,李辉,等.新生儿接种基因重组乙型肝炎疫苗6年随访结果[J].中国计划免疫,2006,12(40):259-261.
[11]卫生部疾病预防控制局,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全国人群乙型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报告[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1:4.
[15]尹文娇,韩碧华,邱丰,等.河北某“献血村”人群乙型病毒性肝炎流行现状及危险因素分析[J].中国疫苗和免疫,2015,21(2):154-158.
[16]韩永战,陈仕珠.乙型肝炎病毒疫苗免疫接种策略及卫生经济学评价[J].世界华人消化杂志,2006,14(27):2722-2728.
[17]罗耀星,李建基,邓峰,等.广东省儿童乙型肝炎疫苗纳入计划免疫管理10年后血清学效果分析[J].中国计划免疫2003,9(5):293-296.
[18]李波,崔伟红,衣学梅,等.烟台市新生儿乙肝疫苗策略卫生经济学评价[J],中国卫生经济,2013,32(3):81-83.
[19]齐亚莉,王富珍,龚晓红,等.北京市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策略成本效益分析[J].中国公共卫生,2004,20(9):1067-1069.
[20]党如波,张顺祥,张卫东,等.中国新生儿乙肝疫苗免疫效果评价[J].中国公共卫生,2009,25(4):385-387.
[22]罗梅,丁峥嵘,吴燕.云南省贫困山区县儿童乙型肝炎疫苗接种率及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率调查[J].中国计划免疫,2002,8(2):77-79.
[23]卓家同.从广西壮族自治区123456工程探索贫困地区计划免疫运作模式[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4):309-311.
[24]卓家同.当前广西计划免疫工作的四大瓶颈及其应对策略与措施[J].中国计划免疫,2005,11(3):224-226.
篇9
注重语言的节奏感和鼓舞性体育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避免语言单调、乏味,要注重语言表达声情并茂、富含节奏和饱满的情绪,只有这样才能对学生产生强大的吸引力,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在提高学生注意力的同时,达到更佳的教学效果。例如,教学中语言声调的运用能更好地体现语言的节奏感,在发号施令时要让学生按照口号快速做出反应,因此此时的声调需要短促、坚定、有力;而在做一些体现耐力、韧性的动作时,声音要缓和、悠长;对于节奏强的动作,声音要明快,有跳跃感。因此,语言节奏感的运用要根据具体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进行适当的调整。体育教学中,教师的评价常常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学生的学习情绪和学习效果,因此,教师应当多运用鼓励的语言,让学生有更多正面、积极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他们的学习情绪。在具体教学中,当学生完成某一个动作要领时,教师要适时地用“很好”、“不错”等语言鼓励他们;当学生依靠耐力完成一项任务时,教师要用“好,坚持,坚持就是胜利”等鼓励性的语言给学生打气。这些鼓励性的语言可以帮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心态,从而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
体育教学中语言艺术运用的价值分析
1.有利于更好地传授知识,提高学习效率体育教学中教师准确、精练的教学语言能够清楚地表达教学内容,同时声情并茂的讲解方式更能让学生增强记忆,从而达到传授知识的目的。拥有良好语言素养的教师,在体育教学中能准确讲解动作要领,同时可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表达专业知识,避免因简单罗列专业术语而导致学生产生反感。此外,正确、灵活地运用语言艺术,还可以营造良好的课堂秩序和学习氛围,从而更好地传授知识。例如,对于没有注意听讲或者私下做小动作的学生,如果在大庭广众之下进行斥责,不仅会伤害他们的自尊心,还会导致课堂气氛紧张,使他们产生抵制心理,不利于教学活动的继续进行。相反,如果教师使用较为幽默或者灵活的方式提问,不仅可以让犯错误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同时还可以集中全班学生的注意力。教师在讲授知识点时,对一些动作形象生动的表述,能够唤起学生对以往生活实践的回忆,从而更好地完成动作。在体育教学中,由于时间和场地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像其他学科教师那样长篇论述某一个知识点,因此这就需要教师具备一定的语言归纳能力,能运用生动、简练的语言,事半功倍地完成教学任务。
2.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体育教师在教学中有效地运用语言艺术有利于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体育教学更重视学生的实践和动作能力,因此,在学生做一些动作时,教师要适时地在一旁鼓励,尤其是对于新教授的动作,教师更应该多鼓励,让学生在之后的学习中更有信心和动力。对于一些性格内向、羞于实践或者缺乏自信的学生,教师除了积极鼓励外,还可以运用幽默和放松的语言,给学生积极的心理暗示,让学生放下心理负担,大胆尝试。当其突破心理障碍,进行实践之后,要针对这一举动进行赞美和鼓励,让其有信心做得更好。这些赞许的语言可以让学生有更多积极的心理体验,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教师运用语言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表现在各种语言方式的灵活运用上。例如,在讲授新知识时,可以采用提问的方式,不仅吸引学生的注意,还可以让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在主动探索中产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兴趣,从而加深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记忆。此外,教师生动、幽默的教学语言,更可以让学生摆脱严肃的课堂气氛,在轻松活泼的氛围中学习知识。
3.有利于拉近师生距离,促进思想沟通体育教学中有效运用语言艺术可以使教师更有亲和力,以消除教师和学生之间的距离和隔阂,更有利于师生之间思想的沟通。体育教师的语言会直接影响学生对动作的理解和接受,而教师的感情和情绪也会随着教学语言一同表现出来。因此,体育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语言也传递着教师对学生的情感信息,教师的教学过程也是师生之间感情交流的过程。因而,教师积极的教学语言能够有效地加强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沟通师生思想,让学生更准确理解、接受教师的教学内容。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赞赏和鼓励性语言的运用能消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让学生更大胆地实践,从而使学生在更加积极的情绪中学习。对于出现问题或者犯错误的同学,要注意用鼓励、关怀的语言对其进行批评,应当以诚恳的说服教育,让学生在改正错误的同时,切身感受到教师的真心关怀。而教师幽默风趣的语言和缓和课堂气氛的教学语言能够让学生感受到更轻松的学习氛围,消除对教师的惧怕心理,拉近师生距离,同时还可以让学生有机会、有勇气大胆表述自己在一些知识、动作等方面存在的困惑,从而让教师得到更真实的教学反馈,在与学生沟通过程中完成教学任务。
篇10
关键词:儿童语言 文学作品翻译
一、英语儿童语言的特征
卡特福德(J・C・Catford)在他的《翻译的语言学》一书中指出:“全部语言”(whole language)概念下有一个“亚语言”(sub-language)的概念,而亚语言指的就是全部语言中的各种变体。“一种语言变体就是与一种特定类型的社会环境特征有关的形式和(或)实体特征的子集。”卡特福德进一步指出,语言的各个层面上都可以显示出特定变体的特征:语音、音位、图形、语法以及词汇层面;各语言除了有一些共同特征(如语法、词汇、音位形式)外,还具有自己的特色。
儿童语言也属于语言变体的一种,有着自身独特的表现形式。英语文学作品中,儿童语言主要通过语音、词汇、语法等变异手段来体现,其中极品莫过文学巨匠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
海明威曾说:“所有的现代美国文学,都起自马克・吐温的一本叫做《哈克贝里・芬历险记》的书……这是我们中间最好的一本书。”该作用生动地道的口语和方言描绘19世纪中期内战前的真实的美国:白人小孩哈克为了躲避父亲的毒打,黑奴吉姆则想摆脱被女主人卖掉的厄运,两人在逃亡路上不期而遇,于是结伴乘木筏顺密西西比河而下,奔向北部的自由洲,并结下了深刻的友谊。
这部小说一大突出特点是以哈克的口吻来叙述。在哈克童言童语的讲述中,故事栩栩如生,活灵活现,读者仿佛置身其中。在作者匠心独运的雕琢下,小哈克的语言真实生动,充满童趣。其特征大致概括如下:
1.词汇特征
哈克使用的词汇大部分出自本族词盎格鲁撒克逊语,这些词的特点是短小、具体,而且效果直接,另外,哈克的语言中还频繁出现口头短语,充分展现其口语化特征。再有,哈克词汇量很有限,往往出现短短一段话中重复使用某词的现象。
例(1):
She said she wouldn’t let me go by myself, but her husband would be in by and by, maybe in an hour and a half, and she’d send him along with me. Then he got to talking about his husband, and about her relations up the river, and her relations down the river, and about how much better off they used to was, and how they didn’t know but they’d made a mistake coming to our town, instead of letting well alone―and so on and so on, till I was afeard of I had made a mistake coming to her to find out what was going on in the town; but by and by she dropped on to pap and the murder, and then I was pretty willing to let her clatter right along. She told about me and Tom Sawyer finding the twelve thousand dollars (only she got it twenty) and all about pap and what a hard lot I was, and at last she got down to where I was murdered.
例(2):
I took the sack of corn meal and took it to where the canoe was hod, and shoved the vines and branches apart and put it in; then I done the same with the side of bacon: then the whiskey-jug. I took all the coffee and sugar there was, and all the ammunition; I took the wadding; I took the bucket and gourd; I took a dipper and a tin cup, and my old saw and two blankets, and the skilled coffee-pot. I took fish-lines and matches and other things, everything that was worth a cent. I cleaned out the place. I wanted an ax, but there wasn’t any, only the one out at the woodpile, and I knowed why I was going to leave that. I fetched out the gun and now I was done.
2.语法特征
小哈克所犯下的语法错误可谓数不胜数,俯拾即是。其语法错误主要表现为:双重否定表示否定、不区分单复数、不规则词尾变化、主谓不符等。
例(1):
I never said nothing, because I warn’t expecting nothing different; but I knowed mighty well that whenever he got his plan ready it wouldn’t have none of them objections to it.
例(2):
Well, early one morning we hid a raft in a good safe place about two mile below a little bit of a shabby village, named Pikesville…
例(3):
So I started for town in the wagon, and when I was halfway I see(=saw) a wagon coming , and sure enough it was Tom Sawyer, and I stopped and waited till he come(=came) along. I says(=said) “Hold on!” and it stopped alongside…
例(4):
In the morning we was up at break of day, and down to the nigger cabins to pet the dogs and make friends with the nigger that fed Jim ―if it was Jim that was fed. The nigger was just getting through breakfast and starting for the fields; and Jim’s nigger was piling up a tin pan with bread and meat and things: and whilst the others was leaving, the key come from the house.
3. 句法特征
鉴于哈克语言口语化特征鲜明,其句子短小,结构简单,最常见的是包括一个主谓结构的简单句,及用and, but,then 或分号连接的并列句,偶尔出现复合句。
例(1):
It made me shiver. And I about made my mind to pray, and see if I couldn’t try to quit being the kind of boy I was and be better. So I kneeled down. But the words wouldn’t come. Why wouldn’t they? It warn’t no use to try and hide it from him. Nor from me , neither. I knowed very why they wouldn’t come? It was because my heart warn’t right; it was because I warn’t square; it was because I was playing double. I was letting on to give up sin, but away inside of me I was holding on to the biggest one of all. I was trying to make my mouth say I would do the right thing and the clean thing, and go right to the nigger’s owner and tell where he was; but deep down in me I knowed it was a lie, and he knowed it. You cannot pray a lie―I found that out.
二、英语儿童语言的汉译
文学作品中,英语的儿童语言通过语音、词汇、语法变异等手段来体现,而汉语则主要通过词汇变异来显示其差异。两者之间的不平衡性给英语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语言的汉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下面以《哈克》为例,来探讨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儿童语言汉译的处理方式。本文比较的是张万里和许汝祉所译的两种版本。
例1:I took the sack of corn meal and took it to where the canoe was hod, and shoved the vines and branches apart and put it in; then I done the same with the side of bacon: then the whiskey-jug. I took all the coffee and sugar there was, and all the ammunition; I took the wadding; I took the bucket and gourd; I took a dipper and a tin cup, and my old saw and two blankets, and the skilled coffee-pot. I took fish-lines and matches and other things, everything that was worth a cent. I cleaned out the place. I wanted an ax, but there wasn’t any, only the one out at the woodpile, and I knowed why I was going to leave that. I fetched out the gun and now I was done.
这段文字是哈克描述自己出逃前的准备活动。哈克被道格拉斯夫人收养后,被逼进校读书,侥幸认识几个字,但他厌恶上学,经常逃学上课,在所选的这段叙述中,可以看出哈克的语言特色在词汇和语法层面都有所反映。
下面让我们来看以下这段文字的汉译:
张译:我把那口袋玉米面背到木船的地点,拨开藤萝和树枝,把他放在小船上。我又把那腌好的半支咸猪扛来,然后再抱那个酒瓶;我把所有的咖啡和白糖都拿来了,还加上所有的弹药:我拿了塞弹药的东西,还有水桶和水瓢;拿了一把勺子和一个洋铁杯,我那把旧锯和两条毯子,还有平底锅和咖啡壶。我还拿了鱼丝和火柴,和许多别的东西――凡是有点用处的东西都拿来了。我把那个地方给搬空了。我需要一把斧子,可屋里没有,只有外面劈柴堆那里放着的那把,但是我要把它留下是有缘故的。我把枪也拿来,现在我算是预备好了。
许译:我拿了那袋玉米粉,拿到藏那只独木舟的地方,拨开了藤萝枝桠,放到了小舟上。接着把那块腌肉和威士忌酒瓶放到了小舟上。还拿走了所有的咖啡和糖,还有所有的火药,也全部带走。我还带走了塞炸药的填料,还有水桶和水瓢。还有一只勺子和一只洋铁杯子。还有我那把锯子和两条毛毯。还有平底锅和咖啡壶。我还带走了钓鱼竿、火柴和诸如此类的东西――凡是值一分钱以上的东西,一股脑带走。我把那个地方都给搬空了。我需要一把斧子,不过没有多的了,只有柴堆那边唯一的一把了。我懂得为什么把这个留下来。我找出了那杆枪。这样,我此时此刻,一切都搞定了。
让我们看一下译文中对于这些语言特色的处理。首先,在词汇层面上:哈克使用的词汇,除了源自法语的ammunition之外,大部分都出自本族盎格鲁撒克逊语。这些词汇短小、具体、而效果直接,在短短一段文字中,重复七次使用took一词,表明哈克的词汇很少,无法变换自己的词汇来描述自己的行为。也许哈克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因而在最后一句话中使用了fetch一词,但因不常使用该词,哈克对其用法并不了解。Fetch 本身是及物动词,他却在后面加了out,这显示了小哈克急于向读者展示他的学识,但又弄巧成拙,充分体现出他的童趣。
张译对这些词汇变异采用汉语的口语词来处理,如把canoe译成“小船”或“独木船”,把 wadding译成“塞弹药的东西”。许译也是采用词汇手段来反映原文的词汇特色,如“值一分钱以上的东西”、“一股脑”都具有显著的口语化特色。对于 took的重复使用,两种译文都采用了相应的重复手段,比如两文都使用了好几个“拿”、“还”等词,在词汇层面达到了统一。张译除使用“拿”、“还”之外,还使用了一些其他动词,如“背”、“扛”和“抱”,这在某种程度上增加了译文的可读性,但似乎与作者重复使用took来表现词汇缺乏这一创作目的相背离。相比较之下,许译特意重复使用“拿”、“带”等词汇,充分体现作者这一创作目的,因而更加忠实于原文风貌。但是笔者以为,两篇译文在处理词汇时还有不当之处。如张译中把I knowed why I was going to leave that译成“但是我要把它留下是有缘故的”,而“缘故”一词在汉语中属书面语体,较为正式,很难想象会出自一个受过很少教育的孩子之口,这种译法也抹煞了哈克的童趣。许译采用懂得一词,虽比张译口语化一些,但是哈克的天真味道在译文中仍没有体现。张译还把Now I was done 译成“现在我算是预备好了”。 I was done在英语当中是极为口语化的表达方式,而“预备好了”在中文中就属于正式语体了,因而与原文风格不符;许汝祉将其译为“一切都搞定了”,无论是在语体上还是在体现哈克的语言风格上都达到了与原文的对等。但是许汝祉却把哈克口中的now译成文绉绉的四字短语“此时此刻”,反而不如张译中的直译“现在”,这似乎又与他自己的翻译原则相背离。
其次,在语法层面上,句中不合语法的成分进一步展示了哈克受教育的程度,如把I did the same 说成I done the same。两位译者也只是把它们当作正常的语法来翻译。这是因为汉语中的动词并无形态之分,找不到相应的变体的表现形式。
再次,在句法层次上,大部分句子都是由一系列的then, and以及分号充当连接词连接的简单句或并列句。两种译文对于句法上的变异是通过重复使用连接词“还”来处理的。对于像I took all the sugar and coffee there was这种句法变异,译者也未采取任何特殊的处理手段,分别直译成“我把咖啡和糖都拿来了”和“还拿走了所有的咖啡和糖”,两者在意义上并无差别。但是笔者以为,对于句法结构上的变异,译者还可以在译文的词汇上作些改变,来体现原文的这种变化,窃译为“所有的咖啡和糖我都没有放过”。
哈克的语言除了具有鲜明的口语化色彩外,还充满了童趣,这就要求译者在翻译时,当多多加入一些具有儿童色彩的表达方式,以求读者能够了解到哈克的天真与机智。
三、小结
文学作品中的儿童语言,英语通过词汇、语法、句法变异来刻画童心童趣,而汉语则主要通过词汇变异来实现,这种表达方式上的不对等,给儿童语言的翻译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由以上对哈克语言翻译的分析可以看出,儿童语言的翻译不可能是形式上的对等,也不可能做到形式上的对等,只能是在吃透原文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汉语词汇的特点,采取灵活变通的手段,尽量重现儿童的天真可爱,在风格上达到与原作的“神似”,也就是奈达所提出的“译文在译语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应等同于原文在原文读者中产生的效果”。当然,完全的对等是无法实现的,译者所能做的是增大这种对等的程度。
参考文献:
[1]Catford, J・C. A Linguistic Theory of Translation[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65.
[2]廖七一等. 当代英国翻译理论[M]. 武汉: 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1.
[3]张万里译. 哈克贝里・ 芬历险记[M]. 上海: 上海译文出版社, 1979.
[4]许汝祉译. 赫克儿贝里・芬历险记[M]. 南京: 译林出版社, 1998.
[5]常耀信. 美国文学史[M]. 天津: 南开大学出版社, 1990.
[6]姚全兴. 儿童文艺心理学[M]. 重庆: 重庆出版社, 1990.
免责声明
公务员之家所有资料均来源于本站老师原创写作和网友上传,仅供会员学习和参考。本站非任何杂志的官方网站,直投稿件和出版请联系杂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