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觉引导范文
时间:2023-03-26 07:50: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视觉引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对于新闻版面,中国新闻奖“评选办法”中的要求是:“体现政治性、新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的统一,标题准确生动,照片、文字与图示兼顾,编排整体协调,版式设计讲究、新颖、有特色,便于阅读。”
这实际上是中国新闻奖对报纸版面的评选标准,当然,这个标准相对来说还是比较原则,具体评选过程中往往有一些细化。同时,中国新闻奖的评选标准也是与时俱进的,它不断吸收全国新闻媒体在新闻宣传中进行业务创新和探索的成果,又反过来引导和促进新闻工作者的实践和创新,这一点在报纸版面评选中体现得更是十分明显。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我国报纸版面的设计思路是重内容、轻形式,重品读、轻视觉的,简言之是“内容优先于形式”。从前些年版面获奖作品来看,内容丰富、分布均衡,形式端庄、风格稳重的设计特点似乎最受青睐。而最近几年,随着“读图时代”的到来,人们更加注重视觉效果,许多报纸的版面编辑适应这一特点大胆进行创新探索,推出了不少遵循新闻传播规律、体现时代精神、符合人们阅读习惯的报纸版面。从这些版面上,我们看到报纸版面的设计理念已经发生深刻变化,出现了一种以“形式引导内容”、“视觉传递内容”为基调的版面设计理念,其基本手法是一个版面只集中地突出一个或两个主题,同时运用“重彩”、“大图”,形成强烈的视觉冲击效果。这种从设计理念到具体方法的创新有效地提升了报纸版面的新闻性、思想性与艺术性,增强了报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最近三年,一些主题集中、活用图表、视觉效果强烈的版面作品,在中国新闻奖报纸版面的评选中屡获大奖,说明“形式引导内容”、“视觉传递内容”的版面设计理念受到新闻媒体和新闻学专家的广泛认可。
下面试举几例分析。
1.2010年中国新闻奖版面一等奖:《中国日报》9月9日6、7通版(图1)
这个获奖版面是一个跨版设计,内容为记者亲历国庆阅兵村,其主标题为:多年的筹划,多月的训练,只为那一日的绽放(Years of planning, months of training,…DAY OF GLORY)。
作者用10幅精彩的照片和简短的文字,形象、精炼地反映了阅兵村战士们为国庆阅兵所做的努力。在整体布局上,为突出展现阅兵村战士们的艰苦训练,特别使用了一张战士布满汗水的脸部特写照片作为底图,突出展现了战士刚毅的表情、坚定的目光和鼻尖欲滴的汗水,视觉冲击力很强,给读者以身临其境的感觉。这个版面在设计理念上非常明显地体现了重彩大图、“形式引导内容”的思路,以整版的战士面部特写作为底图,不仅吸引读者眼球,而且让战士的目光引领读者阅读整个版面,取得了“视觉传递内容”的良好效果。在其他照片的选择和运用上,注重以图叙事,以情动人,既有集体训练、整齐划一的宏伟场面,又有战士们互相帮助、亲如一家的感人细节,从不同角度反映了阅兵村战士艰苦训练中的生活情节。特别是版面下部最右边的一幅照片,反映一位战士正在处理脚上的伤疤,照片只集中展现了一只手小心翼翼地撕开脚上的纱布,却给人以强烈震撼。
这个版面的文字运用也很讲究。版面左侧以黑色为背景,文字主颜色用白色,但使用黄色重点标出了标志性数字,以类似图表的形式言简意赅地说明了阅兵筹备过程中的细节。整个版面图片多而不乱,视觉冲击力强,文字简练生动,具有很强的吸引力、感染力。
2.2011年版面一等奖:《中国日报》12月4日1版(图2)
这个版面在设计构思上勇于创新,据说是由设计者从家中拿来各种谷物、豆类,自己动手用谷物、豆类拼出了一幅中国地图,然后拍成照片完成设计,整个版面形象生动地诠释了“FEEDING CHINA”(中国粮食生产)的主题。这是一次大胆的尝试,尽管它似乎打破了传统的以新闻照片、图表和内容为主的设计模式,但仍然是遵循“形式引导内容”、“视觉传递内容”的设计理念,利用“重彩、大图”体现主题。
粮食问题是关乎人类生存的最基本问题。作为一个以仅占世界7%的土地养活世界22%人口的国家,粮食问题对中国的影响更是巨大。《中国日报》在报道中国粮食生产问题时,在版面设计上兼顾视觉冲击力和报道内容的严肃性,创意独特,设计新颖,文字与图片布局合理,图片形象地表达了内容。该版刊出后即引起国内外读者和设计界的热烈反响与好评,并在国际新闻设计协会举办的2012年度全球版面设计大赛中荣获“Award of Excellent”奖项。
3.2012年版面一等奖:6月25日《河南日报》4 -5版“龙・舟”特刊(图3)
2012年6月24日,我国在载人航天和深海潜水方面双双获得突破性成就:神舟九号飞船与天宫一号在太空成功对接,蛟龙号载人潜水器下潜至7020米,创下世界同类型潜水器最大下潜深度记录。两项伟大成就在同一天取得,值得全国人民自豪,更值得新闻工作者大书特书。然而,如何将这两个新闻事件通过版面结合表现成为一个整体,对当天的报纸版面编辑设计无疑是一个挑战。
非常事件需要非常处理。《河南日报》在这天的版面处理上展示了三个方面的创新。一是将4 -5版打通,并且由传统的横连版变为竖连版。这样编排既可将神舟对接放在版面上半部分,又可将蛟龙入海放在下半部分,既具有一定象征意味,又符合常理,同时也便于阅读。二是在具体版面设计上,以贯穿整个版面的S型线条作为视觉引导,将上下两部分串联起来,并将版面分隔组合为4个部分,相互联系又有区别,显得十分灵动。S型线条上半部分仿佛是神舟探空的轨道,同时介绍神舟探空的历程回顾,下半部分犹如蛟龙入海的路径和关键节点。一条S型纽带为读者提供了丰富的相关背景。三是标题与图片运用上有创新。版面正中以6位英雄的组合照片配大标题形成视觉焦点。整个版面共有3条大标题,其中《太空驾神舟九霄云外揽天宫》的大标题与《大海斩巨浪五洋深处腾蛟龙》的大标题分别居于版面的右上与左下,分别反映天宫神舟对接和蛟龙入海,既平衡了版面,又突出了主题,还具有中国传统文字修辞的对仗之美,为版面设计效果增色不少。
4.2011年版面二等奖:《海南日报》12月30日C2-7版(图4)
这是《海南日报》策划的年度国际事件盘点“2011国际焦点・悬念”版面,它以典型的重彩、大图、活用图表的版式呈现,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这个版面以一幅约占版面四分之三宽度的简明世界地图为背景,以5横8竖共13条红线,仿佛是地球的经纬线,在世界地图上勾勒出版面的“脚手架”,也寓意“环球时事经纬”。 5横8竖鲜红色线条划出了45个方块,将大大小小的资讯放置其中,化纷繁庞杂为井然有序,处理手法别致。用放大镜突出2011年西亚、北非问题为全球年度热点;又用10个小放大镜,提出10个国际悬念带入2012全年。整个版面设计对照片、图表、字符、线条、色彩等版面元素的运用充分、恰当,令人过目不忘。
篇2
关键词:App引导页;视觉语言
“智能手机用户每下载或更新一次手机App,进入其功能界面之前的引导内容被称为前置型引导页,一般用有趣的图文和简单的交互方式展现。”[1]手机App引导页的形式多样,用户通过滑动手机屏幕阅读引导页,可以很愉悦地达到了解App功能和关键信息的目的。在纷繁复杂的App引导页的设计过程中,笔者进行了App引导页设计固定模式的探索。本文将对三页形式的引导页进行视觉语言结构和图形隐喻的解读。“解释隐喻的魅力在于其可能解释的范围和多样性,并由此能够在境遇的不断转换中去理解设计的过程。”[2]
1 三页式App引导页的视觉结构
本系列引导页要表现的是用户通过阅读互联生活App内的各二级功能页面内容后,对用户日常生活所产生的影响。通过手机程序控制,每次启动App可随机启动一则引导页。
1.1 形式结构
引导页采用三页的形式结构,所有引导页都有固定的模式(如图1)。
图1是引导页的平铺效果图,引导页由三页的视觉图形组成,内部图形全部采用抽象的符号形式,三页形式适合作为手机启动引导页,简短有力,符号化的特征可以让阅读者快速理解,出现的文字也只有App内二级页面的名称,目的是让用户的注意力都放在整个引导页的阅读上,手机滑动连贯阅读,可以达到类似阅读漫画的效果。
1.2 叙事结构
引导页的第一页设置成生活中的各种状况,图1中为一个人物正在啃着食物,第二页为正在阅读互联生活的App。App的版面以文字标出,页面内容与正在发生的事件有一定的关联,最后一页与第一页人物相同,描绘的是用户使用App后发生的变化,本图中显示的是将食物变为了锻炼器械,暗示了从开始第一页设置的事件“原始”状态到可以任意叙述的叙事“曲线”,第二页是推动事件发生的原因(体验应用),是事件发生的“顶峰”状态,是事件发生的条件,最后,事件在第三页发生转变,进行情感的“释放”,减轻了叙事的张力,明确地描绘了由“顶峰”状态导致的结果。
三页引导页的叙事结构和连续的、线性的类似电影剪辑的漫画形式的引导页的叙事结构不同。它将叙事作为一个总体结构。在结构中,每个子页发挥着它的作用,这样的叙事结构在剪辑风格的引导页中并不适用。借鉴中国元代范德玑在《诗格》中的“起承转合”理论和亚里士多德作诗的三幕理论,三页引导页的叙事结构可以概括为“起――转――降”。本系列的三页引导页一律采用相同的叙事结构,每个结构都是一个叙事单元,叙事总是戛然而止,刺激读者的想象空间,引发用户继续使用App。
1.3 图形结构
除了叙事结构和形式结构,图形结构也是三页引导页的视觉语言的构成要素。引导页色彩比较明亮,有着一个纯色的背景,采用的人物形象也是不同性别下抽象的固定符号,描绘成要去完成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形象。虽然是抽象的符号,但是根据读者所具备的文化知识,仍然能够清楚地识别出形象的情感表达。
在这个系列的三页漫画中,代表事件描述顶峰的第二页图像是保持不变的,显示的是App应用图标,改变的只是App应用的不同版面。
引导页的重要组成部分,第一页和第三页代表着事件的开始和结束,他们在引导页的结构里相互呼应。从图形对应的关系来说,它们可以显示出三种不同的类型: (1)减少现有的图形元素。(2)添加一个新的图形元素。 (3)改变现有的图形元素。大部分作品是对现有图形元素的添加和减少,或者是用一个图形元素替代另外一个图形元素,所有这些类型都是为了页面视觉语言的概念表达。
2 三页手机引导页的视觉语言
2.1 图形的转喻
“三页引导页”中抽象图形所使用的转喻,是用一件事物象征另外一件事物的概念的行为。转喻的类型包含了整体的转喻或是整体中的一部分事物的转喻。总而言之,转喻的元素一定与被转的事物有一定的联系。
当用户阅读的是手机应用的“幽默”版面时,一个小丑的鼻子被加到了人物的身上,这则引导页能够解释转喻的概念。网络是流行的“幽默”,通常被认为是滑稽的,可以给用户的生活带来诙谐的效果。图中第二页传递出的不是故事本身的因果关系,读到段子后,人物并没大笑或者微笑,而是添上了小丑鼻子,这是要传递出的效果,小丑鼻子是滑稽的符号,它转喻的是阅读应用可以给人们带来轻松娱乐的生活。
类似的转喻用在了一条关于礼物版面的引导页中,这则引导页的版面是礼物,描绘的是人物的头上沾满了口红。在一定程度上,口红代表着女性,所以漫画的意义可以被引申为,由于上下的关系,口红和亲吻就有了一定的关联,亲吻意味着给予者和接收者的亲密关系,这样丰富的唇印在暗示着接受礼物是使人快乐的。这里暗示:接受把报纸作为礼物的建议可以使伴侣快乐。在这里,口红可以代表幸福,人们通过相互给予彼此礼物获得幸福。
上面例子都是通过改变图形元素达到概念传递的效果,转喻也可以通过画面减少元素实现。在一则有关汽车的画面中,等公共汽车的三个人中少了中间那个,代表着这个人在阅读引导页中“汽车”的版面后,购买了汽车,从而不需要再等公共汽车,公共汽车是一种交通工具,这里描绘成在不舒适的下雪的天气下,如果有私家车将会更加舒适,从而引申为App中的广告对读者是有益的。
转喻同样还可以通过对比的手法表现,这则引导页展示的是“网购”版面的实用性,是通过阅读了手机应用后,给漆黑的房间添加了灯光。在第一页中,两个白点代表猫的眼睛,但读者只能在看到最后一页看明白。黑色的页面里什么都看不见,只有当灯光打开后,展示的两个场景才是相同的场景,一个在黑暗中,一个在光明中,采用了对比手法。猫的眼睛是第一页中唯一的元素,通过整体构图的知识前提,转喻的是那个没有灯光的场景,在某种程度上,黑暗本身创建了猫的存在,完成了一个转喻关系,从而进一步转喻为一个场景,但是只有在看完整个引导页后才能理解。还要注意维护引导叙述的连贯性,因为第二页不是在黑暗中,第二页的角色完全是在不同的场景中的一个手机抽象图形,第二页的目的是表示因果关系,并不代表着事件的展开。
2.2 图形的隐喻
设计作品中的隐喻可以理解为:“从一物到另一物的意义的转换,一概念到他概念的转换。”[2]隐喻在设计作品中经常使用,用于基本概念的表达。
在一则关于“职场”的引导页中,隐喻的是改变原来的职业,或者是职业态度,第一页的人物在坐着扶梯向下,而第三页中相反是向上,强调的是积极的一面,隐喻的是抓住机遇,积极向前。无论是引导页中扶梯的向上,还是读者的从左至右的阅读顺序,都表现出了向上的态度。还要注意的是,“职业”的概念在视觉上并没有表现出来,展示出的只有坐扶梯的人和使用App的人。隐喻创建了视觉语言框架,让人形象地理解了引导页所传达出的概念。
2.3 图形的“转喻”和“隐喻”混合
隐喻和转喻也可以通过混合达到概念混合的目的,除了一个概念的映射到另一个概念,也包含把两个领域的概念映射到一个新的空间,使读者不能完全确立概念隐喻的对应关系,因为这种混合发生在一些概念不好传达的新的空间,新出现的阅读也有可能不能明确原来概念要传达的含义。混合型的隐喻也可以用图形元素来直接表达。在一则关于“科学”会让你更聪明的文章中,转喻使用了爱因斯坦的头发的元素。但是阅读App并不会让你成为爱因斯坦,爱因斯坦只是在非真实的情况下传达了高智商的概念。
3 结语
引导页所使用的图形元素可以利用相同的抽象概念,转喻、隐喻和混合成为视觉语言形式。通常这些过程由一个标志产生驱动,如口红、小丑鼻子,或者是漫画的蒸汽符号。这些标志与其他的页面所嵌入的内容一起,调用了标志的概念功能,代表了一个象征的符号的效果。可以说是整个作品驱动了转喻、隐喻和混合,而不是仅仅只有一个符号所能实现。
此外,三页引导页也依赖于整体的文字和图像,图像展示含义,没有文字解释指明方向是不可能实现的。漫画展示了图形展示创造性的抽象概念的能力,也显示了一个符号所能展示的概念网络,通过图形表达出了非常丰富的概念。通过这些手段,引导页可以超越叙事的规范,表明连续的画面不是仅仅只能模仿日常活动,这样的视觉形式反映了视觉语言和其他形式语言并没有天壤之别。由此可见,三页形式的叙事结构结合抽象的图形元素作为引导页的创作形式,可以形成独特的引导页创作风格,成为手机App引导页的一种类型。
参考文献:
[1] 厉B,杨志麟,时迪.系统论视野下的手机APP引导页设计解读[J].包装工程,2015(20):130-134.
[2] 阿德・斯诺德拉斯,理查德・克利.设计中的模型、隐喻与解释学[J].艺术与科学(卷6),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172.
[3] 李立新.设计艺术学研究方法[M].江苏美术出版社,2010:117.
篇3
关键词 视觉语言视觉次序 信息传达视觉冲击力
中图分类号G206 文献标识码 A
On the Potential Function of the Sequence of Vision
On the 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 of Plane Design
Huang Hairong
(Advertise department, College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Sichuan University, Chengdu 610064)
AbstractThis paper uses the method of demonstration to probe into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sequence and the lingual of the vision, and tries to make it clear that the importance of reflection of the sequence of vision.
Key words lingual of visionsequence of visioninformation communicationwallop of vision
一、绘画艺术的视觉次序
绘画艺术和平面设计的相似表象使得它们具有相同的图形及色彩次序,无论是西方绘画还是国画,能够给我们带来视觉享受的作品无一例外的都具有良好视觉次序。
1.色彩的视觉次序
关于色彩的视觉次序通过分析印象派画家的作品可以得到最为直接的印象,印象派的绘画主要表现的是色彩在自然中的变幻效果。只要视线扫过画面,色彩的主题和次序感就一目了然了。
马奈的作品(见图1)表现了夏日的灿烂阳光,表达晴空如洗的情思。画面中色彩是从天空的蓝色过渡到黄色再到红褐色,在十二色环上依次变化为蓝――黄――红,形成一个完整的环状结构,在色相的范畴里具备了良好的循环次序。从冷暖来看,天空是冷色,人物上部色彩偏冷而下部色彩偏暖,地面是暖色,而且画家人为增强了冷暖的对比效果,依据暖色具有前进感冷色具有后退感的理论,画面呈现由暖色向冷色过渡的次序,创造了真实的空间关系。
综上所述,画面的视觉流程为:
眼睛对明暗的敏感度最高。画面的明亮色构成中心视点,亮色向暗色的移动,形成中心向边缘的发射式视觉移动。由于人物头部的吸引,视线停留在蓝色天空部分。
固有色相的移动次序。依循色环的运动规律视线由上方的蓝色,向下渐变移动至黄色再到红色,最后收束到橙褐(暖色)的地面。
依循色彩冷暖的运动感,形成地面暖色向天空冷色的移动。
明亮色吸引视线回到中心的亮部,完成一个饱满的视觉次序。
下面再来看看梵高的名画向日葵。(见图2)它突出的表现了生命的热情,与马奈的画面效果完全不同。造成这种不同表情效果的主要原因是主调色彩的变化,马奈的作品基本是一个完整的色环结构,色相的动感强烈。而梵高的却只用了色环上的一个六十度夹角(绿――黄)的狭窄色域,属于邻近色的搭配,主要突出黄橙色调以强化热情奔放的主题,具有较强的主调色彩倾向。
向日葵的视觉流程为:
明亮色构成中心视点,形成亮色向暗色移动的发射式视线移动,突出了向日葵向外伸展的动势。
由于色相(邻近色)本身的动感不强烈,视觉向下收束至桌面的暖色,再向上移动至色彩偏冷的上部。
明亮色吸引视线回到中心的亮部,完成一个饱满的视觉次序。
通过具体的分析,我们发现色彩自身具有的这种运动感是一条潜在的运动轨迹,我们的视线不自觉地被带动始终在画面中游走。这两幅画都是运用色彩的手段描述主题,利用色彩的次序感抓住观众的视线,表达情感。马奈作品的视觉次序是先发射移动再上下反复移动,形成双重动态次序,因此画面气氛活跃。梵高的作品则是中心发射移动,向上单程移动,结束于画面中心点,在观看的过程中没有反复的跳跃变化,强调的是发射的动态,因此画面凝重而具有视觉张力效果。
2.图形的视觉次序
包菊尼的素描作品,这幅画的重点是描绘一个处于动态效果的人物――一个骑自行车的人。(见图3)
为了突出主题,画家充分调动了线条的表情优势。根据平面构成对于线条性格的界定不难发现,就画面整体对比关系而言,前部为直线形,后部是弧线型,形成强烈的曲直对比。就局部来说前方利用倾斜线构成箭头式的画面分割,强调方向感和速度感。后部的弧线具有张力的视觉效果,强调无限的动力。这些线条共同作用,强化了中心人物――骑车者处于速度中。
曲线与直线对比和人物形态的暗示构成了画面的中心视点。
线条的密集与分散对比,构成中心向边缘的发射移动。
线条的箭头式形态暗示和后部的弧线向前的弹力效果构成视线由后向前的移动。
前方倾斜线的压抑使得视线向中心收束,完成一个完整的视觉流程。
这三幅作品可以说已经把视觉语言中的色彩、线条发挥到了极致,对观者来说我们感受到了愉悦的视觉享受,色彩和线条如此完美,没有一丝杂音。但是作为信息传达来说却有着明显的问题――主题的不确定性,看图后观者不能产生统一的信息认同,根据观者的文化背景、生活习惯、人生阅历等等不同,解读的层面也会变化。我们发现单纯的利用视觉语言的图形和色彩两大要素可以传达视觉的完美次序,但是不能够将更多的信息准确的快速的传达出来,观众只能得到一个模糊的主题概念。在设计中即要强调愉悦的视觉次序又要强调明确的信息,则必须提到平面设计的文字要素。
二、文学艺术插图的视觉次序
谈到文字与图形的合作我们自然会联系到文学插图。文学插图和绘画具有一样的表象,但是它们的本质却差别很大,文学插图具有下面两点个性:
1.文学插图的独特性。
文学插图的独特性突出表现在它必须依附于文字,是文字的补充说明,因此文学插图比绘画更多的强调信息传达准确度和情感力度的发扬。
2.以创造性复制文字信息为主的视觉次序。
阅读书籍具有不定的时间跨度,文字或插图先造成一定印象,再相互关联,所以我们看插图时更多感受到的是对文字的解读和发扬作用。在这里书籍的文字介入到信息的传达中,因为文字的界定,信息传达的准确性和一致性有了一定保证。但是阅读时间的间断造成文字和图形不能统一在一个视觉流程中,一段相对较长而没有划分层次的文字,每个人解读的重点必然有所分歧,这样就会造成图文在阅读印象中的不配合,从这个方面来说同样影响到了信息的正确传递,再者画家本人对文学作品的理解也带有强烈的个人好恶,对于信息传达的准确度来说也是一大问题。
综合上面两个艺术形式的分析,我们会发现图形和色彩以及文字作为单独元素表达时,都可以通过设计达到良好和愉悦的视觉次序,从而达到传达信息的目的。但是缺陷也非常分明,其中主题表达的局限性以及信息传达的准确度问题尤为明显。
三、平面设计的独特视觉次序
图形、色彩、文字作为视觉语言的组成部分具有各自不同的控制视觉次序的方式。前面的例子虽然很少,但是对于理解视觉语言本身对于视线流动的暗示作用是很有帮助的,在平面设计中充分调动这些潜在的动力,会使设计不再遭遇本文开头所说的设计尴尬。 就平面设计信息传达的角度来看,它具有和前两种艺术形式明显差异的两个方面:
对广告主题的从属性。平面设计在利用视觉语言时不会是图形色彩的独立存在如绘画艺术,也不会是对于某一文字内容的创造性复制如文学插图,而是对需要表达的主题信息的绝对服从。
平面设计要求准确快速的传达信息。必须完全合理的利用图形、色彩、文字的视觉次序进行编排,使这些视觉语言要素呈现一条完善的视觉次序,从而带动观众依次阅读需要传达的信息。
根据这两点我们需要在进行设计之前对主题信息进行整理。
以统一方便面的平面广告为例。这则平面广告的主题是推出三款不同口味搭配不同形状面条的方便面,创意点出现在广告口号中――创意搭配才够味。根据这个创意点选择的产品代言人(图形)是带有创意风格的明星――周杰伦,同时这个选择的目的也是为了吸引目标消费者(青少年)。色彩的主题色调选择红色,取其活力与积极的色彩意象。就图形和色彩的视觉次序来说具体流程如下:
1.色彩
由于明度在色彩中的先决作用,视觉会选择三原色中明度最高的黄色作为介入点(黄――蓝――红)最后视觉收束于红色。这样第一视觉流程传达了三个人物形象和三碗方便面的包装以及分段的说明文字。
红色背景的延展将视线带领向画面上方的口号式广告语。
再次被色彩明度吸引收束于黄色,完成一个完整的色彩次序。
2.图形
因为黄色的明亮度,视觉的介入点在画面右方。在画面右方有一组发射构成形式的同心圆式弧线,明亮度明显高于其他图形,(紧转第87页)
(紧接第141页)圆弧线具有张力效果和旋动的动感暗示,带同视线向画面左方移动。
画面中部和下部延续舒缓的波浪线引导视觉缓慢移动,经过主题形象。
左侧弧线起到和右侧弧线同样的作用,旋转的动态带动视线向画面上方移动。
画面上方的自由曲线明暗渐变形成箭头式的形态暗示,方向指向性明确,引导视线划过广告语。尾部渐变消失,使得视觉向下收束至黄色的起点。完成一个完整的图形次序。
通过色彩和图形的编排,形成一个椭圆形的视觉引导,在这个潜在的动态线上是这则设计的主题内容。最后我们得到一个完整的信息组合:
周杰伦代言的统一方便面,广告形象的选择切合广告主题并迎合产品的消费群体。
产品具有三种口味,分别有不同的配料和不同包装。注意此时设计者在文字的设计上加入了细节的调整,这些细节的强调一是增强阅读的趣味性和节奏感,二是加强信息传达的准确度。溜圆两字运用圆形归纳的美术字,滑细两字运用细圆头体,劲宽两字运用粗黑体,通过文字本身形象的变化适合文字内容,强化创意搭配的主题。
视线划过广告语――创意搭配才够味,加强特定消费群体的印象
这样我们在作者的精心带动下完成了一个不自觉的视线流动,可以说很多人根本不会意识到它的存在,但是通过具体分析不难发现它在传达信息方面的作用是巨大的。在这里图形、文字、色彩共同服务于一个目的――增强阅读效率,在相对短的时间里将大量信息次序的传达给观者,利用这个潜在的向导达成一个流畅的阅读次序,在这个流畅的次序中有目的的编排信息,依次传达层层递进。
本文所讨论的几个例子说明,科学的调动视觉语言来完成平面设计的视觉次序,是如今设计师们的又一大课题。平面设计究其根本是为了带给人们视觉的美感享受和使用的简易方便,忽视设计给人们带来便捷性的问题,单纯强调设计的创意与悦目势必使平面设计走入歧途。在追求设计独创性的基础上完善视觉次序才是真正的平面设计,它要求设计师不仅要有创意性,而且必须具备完善的设计基础知识,两者共同运作才能奠定设计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9
[2] 辛华泉.平面构成.湖北:湖北美术出版社,2002:8
篇4
关键词:煤矿 巷道 快速掘进技术
0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各行各业对煤炭的需求量也越来越大。目前我国煤炭开采主要以地下开采为主,这就对煤矿巷道的管理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保证煤矿巷道掘进的快速和高效以及煤矿生产的安全,是提高煤炭开采量的重要条件。
1 影响巷道快速掘进的因素
煤矿企业的巷道掘进是由破岩、装运和支护三大工序组成,不但复杂而且综合性强,因此影响其掘进速度的因素也很多,主要有以下几点因素:
1.1 地质构造因素
影响煤矿巷道掘进的首要客观因素就是生产环境的地质构造。地质构造存在的大量褶皱、断层或火成岩侵入体等,这些不但让采煤条件复杂化,而且也严重影响煤矿巷道掘进速度。在矿井中,工作面煤岩硬度,围岩节理现状,褶区构造、顶板与底板的稳定性,掘进面涌水量以及瓦斯量等因素,也都会影响煤矿巷道掘进速度。
1.2 装置设备落后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煤炭巷道掘进设备制造水平也随之提高,但是与发达国家的掘进设备相比,在设备整体工艺和性能上仍有很大差距。其机械化、信息化以及自动化的程度也落后于发达国家,尤其是掘进设备的一些核心元件,我国的煤矿企业仍然不能掌握,造成复杂地质条件下采掘工作受到限制。
1.3 施工工艺落后
受掘进设备落后的影响,我国煤矿的施工工艺也比较落后,一些新型的支护工艺得不到充分的利用。目前的煤矿井下支护工艺很多,我国煤矿多采用新型复合支护形式或者大断面U型棚支护,这种工艺的优点是支护强度大、巷道断面大,方便运输及安装。但缺点也比较明显,遇到大断面,支护难度陡然加大,很不利于施工,特别是在“三软煤层”锚网支护方面可循的经验比较少,对巷道掘进施工进度造成了严重影响。
1.4 施工人员素质低,施工组织管理差
目前,我国正处于经济快速增长期,原煤产量出现供大于求,很多煤矿管理者只注重眼前利益,在施工组织管理不注重科学性,在没有相应的措施下,过度开采煤层,忽视了煤矿开采的可持续发展。另外,煤矿企业的工作人员综合素质低,工作经验不足,没有掌握煤矿巷道的掘进新技术与新工艺,或者掘进设备的性能不熟悉,造成掘进设备的工作效率低,巷道掘进速度慢。
2 巷道快速掘进技术的解决措施
2.1 加强煤矿超前地质探测工作
地质探测技术对煤矿企业极为重要。准确的测量工作能够保障实现煤矿企业设计目标,很好的解决煤矿企业在采煤生产过程中出现的地质问题,因此,超前探测技术是煤矿企业巷道掘进安全最可靠准确的技术保障。
煤矿超前地质探测可以利用钻探、物探及巷探等技术方法,探清煤层的采、掘头面安全距离范围内的地质构造、水文地质状况以及岩层等重要地质信息,预防误揭煤、误透老空老巷积水、误透构造水等现象,同时也能够预防发生瓦斯突出与突水事故,促进煤矿企业安全生产。
2.2 更新巷道的掘进设备
掘进机作为煤矿巷道采掘过程中的核心设备,其装备技术的劣,直接关系到煤矿井下岩巷采掘的安全度、速度与效率。因此,在巷道掘进过程中,不仅要根据采煤工作选用适当的掘进机,还要针对掘进机的不足进行相应的改造和创新。对掘进机的维护要切实到位,这样可以方便掘进机的操作。通常可以利用嵌装式结构来提高掘进的稳定运行。
2.3 优化煤矿的施工工艺
我国煤矿安全生产的实践表明,一般煤矿岩巷锚喷支护施工的工艺都是“锚、喷、喷”。受岩性变化的影响,原有的施工管理工艺在光面爆破不理想的时候会影响煤矿巷道的支护效果,其掘进速度也就不能得到提高。其支护的网片、锚杆托盘等不能够贴紧岩面,这样不仅支护会费时费力,还会留有安全隐患。因此,我国煤矿企业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改进煤矿施工工艺和方法,快速推行岩巷“喷、锚、喷”施工工艺,这样不仅可以缩短支护时间,还能够提高支护效果,加快煤矿巷道掘进的速度。
2.4 提高施工人员素质,加强施工组织管理
加强对井下施工人员进行技术培训,在应用新技术方面,要做到技术交流。技术人员经常下井进行技术指导,各个关键技术环节及应该注意的问题,交代清楚。对于井下出现的问题,管理人员应及时处理,提高巷道掘进速度。
安全是任何一个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前提,而对于煤矿生产来说,安全则更为重要。煤矿生产的第一要务就是要落实安全生产规程,在确保安全的基础上进行煤矿施工、掘进等。煤矿企业要加强煤矿的施工组织管理,提高施工人员的素质,提高煤矿的综合掘进水平。为充分调动工人积极性,应引入激励制度,实行科学合理的计分模式及验收标准。掘进作业班组工资和奖金同掘进进尺、设备日常维护、文明施工挂钩。维护工和其它辅助人员工资和奖金同掘进作业班挂钩,并同日常的工作质量挂钩。
3 结论
煤矿巷道掘进生产一直以来都是一项复杂的工程,巷道掘进的速度受煤矿的地质构造、掘进设备、施工工艺以及施工人员的素质等的影响。要想提高我国煤矿巷道掘进的速度,就要对煤矿掘进作业中的各种影响因素进行分析,并制定出相应的措施,以便能够提高我国煤矿巷道掘进的速度,提高煤矿巷道的施工效率,为我国煤矿的生产效益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杨波涛. 浅议煤矿巷道快速掘进技术[J].科技与企业,2012(24).
篇5
生物是一门实验性学科,高中生物新课程标准提出以提高学生生物科学素养为主要目的,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生物课程标准还明确要求生物学教学联系生活,联系社会实际。实验与生活实际联系不但使学生感到所学知识离生活实际并不遥远,运用可以知识解释生活现象,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我成就感,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用实验解决生活问题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那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观察生活现象,提出问题,并能应用课本知识通过实验解决问题呢?带着这样的想法设计了下面这节课。
二、教材分析与教学设计
《新陈代谢与酶》是人教版高二生物第二章第一节的内容,这儿学生第一次接触到探究性实验,实验等探究性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增加感性认识,克服学生对微观结构认识的困难,使学生领悟科学研究的方法,同时结合学生的生活经验,突破学习难点。创新的基础就是探究,所以在教学中要安排一定量的探究性实验。
本节课通过学生熟悉的生活常识引入课题,在引导讨论的过程中,提供实验用品,让学生根据所选的实验器材设计实验方案,培养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创新精神,初步进入到探究实验的环节中去。当学生设计好实验方案后,进行小组之间的交流,分析方案的优点与不足,使学生学会对自己与他人的实验方案进行分析与评价,并在分析评价的过程中形成相对完善的实验方案,培养学生一定的实验设计能力。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理解酶的概念。
(2)理解酶的特性。
(3)学会设计实验,并能分析实验。
2、过程与方法:
(1)能够通过实验设计的学习过程,体验和感悟探究活动的一般过程。
(2)能够通过与别人的交流修改并完善自己的设计方案,进一步掌握实验设计的方法。
(3)能够通过小组成员交流、组间互评和师生反馈体验协作学习的过程和方法。
3、情感态度价值观:
(1)在设计实验的活动中,体会与他人进行讨论和交流的意义,增强合作意识。
(2)通过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中出现的问题,体会科学研究的价值和实践的意义及对待科学的态度。
四、案例过程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教师;角色;引导者
中图分类号:G623.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4)20-0038-02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指出:“教师是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教师应转变观念,更新知识,不断提高自身的综合素养。应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学会学习。”这就要求教师必须重新审视自己的角色定位,即教师的角色从单纯的“教”转变为积极引导学生、组织课堂。如何能“引导”得好?只能是更新储备知识,关注学生的生活世界和思想状态,掌握全新的教育教学理念,有明确的教学目标,参与校本研究,从单纯的实践者转变为研究者,把语文教育教学工作作为一项事业用一生的心血努力经营。就扮演好语文教师的引导者角色。
一、准确把握新课程理念,深入钻研教材,点亮引导方向的灯塔
语文教师作为语文课堂的引导者,首先,必须有明确的大方向,也就是知道学生为什么要学习语文,知道引导学生从语文课程中收获些什么。这就需要我们深入研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在追求语文教学实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过程中,为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打下基础。只有在这种新课标理念指导下,教师的引导工作才有章可循。如一位教师在执教《五彩池》一课中有这样的导入设计。
师:同学们一定都喜欢旅游,大家说说你去过什么地方?
生:北戴河。
师:能把话说完整吗?
生:我去过北戴河。
师:好极了。
生:我去过上海。
师:你能在“上海”前面加上一个词吗?
生:我去过繁华的城市上海。
师:瞧,添上一个词,就把“上海”的特点说出来了。
生:我去过风景如画的桂林。
师:很好,把“风景如画”换一个词,你还会说吗?
生:我去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师:好呀!“桂林山水甲天下”嘛!
生:我去过道教发源地武当山。
师:你连武当山是道教发源地都知道,真了不起。看来,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旅游也能增长学问呢。今天,我们一起到神奇的五彩池去看一看,好吗?
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步入一个多彩的语言训练空间。教师对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的理解十分透彻,看似简单的导语和评价,却“润物无声”地训练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运用,培养了口语交际能力。语文教学中的引导者要做的就是把自己对语文课程的理解一点一滴地渗透到教学中,只有这样,才能发挥语文课程的多功能和奠基作用,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打好基础。
引导者要深入地读懂文本。有人曾这样说过:“语文教师的天职就是解读文本,解读文本就是解读自己的命运。”“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一过程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如果教师不能正确解读文本,不能在阅读教材时理解编写者的意图,制定合理的教学目标,那么,如何与学生、文本进行对话?如何判断学生的独特体验是否合理?因此,教师的引导就会无方向,不知道该怎样引导,甚至会误导学生。如何让自己读懂文本呢?可分四步骤进行:①静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感知语言文字的魅力;②透过文字走进作者或人物的内心情感世界,通过移情,身临其境地经历创作或事情发展的过程;③将文字与情感结合起来研究课文是怎么说的,为什么这样说的问题;④阅读后应作迁延、拓展,可以与课文有关的背景资料拓展,也可以查阅有关先进教学理论,或者借鉴精彩的教学设计。
二、提升自身综合素养,加深知识、情感积淀,铺垫引导的智慧基石
教师充当引导者的角色是为了更好地承担起教育的责任,是为了取得教育无痕、水到渠成的艺术效果。只有智慧的语文教师才能充当出色的引导者。智慧从何而来?
(一)阅读应是语文教师的一种生活习惯
“最是书香能致远,腹有诗书气自华。”唯有读书才是智慧的长效保鲜剂,在读书的过程中训练一双慧眼,培养一种颖悟,增长一些见识,以备不时之需。教师引导学生感悟体会时,引导得是否恰倒好处,取决于教师对教育的感悟能力,对教育的敏感度。教师在引导学生的过程中思维的敏捷度,语言的精确与艺术化,都取决于教师文化底蕴的沉淀。
(二)不断研究、探索语文教学规律
研究与探索的目的是为了有所悟,悟出知识、才能、道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论与课堂实践的全新接触、磨合正是我们一线教师探索研究的广阔空间。勇于创新、实践,不断自我反思,阶段性的经验、教训总结……这孜孜不倦的工作换来的是课堂引导的一丝轻松、惬意,一节课的游刃有余,一种因教学语文的幸福滋味。
(三)细心品味生活,追求丰富情感的语文境界
语文课程源于生活,最终又回归生活。老师不是作家,却要引导学生通过语言文字与作家对话,产生共鸣;老师不是哲人,却要通过语言文字引导学生对生活有所感悟,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只有自身热爱生活,能细心地品位生活的滋味,拥有五彩斑斓的情感世界,才能让语文教育通向学生心灵,让语文视野面向生活,让语文使命指向未来。这样,教师的引导才体现出它的价值——让教育放射出真善美的光芒。
三、尊重与关爱的评价是引导的策略
教师对学生赏识的态度、倾听的效果及帮助的过程很多都体现在教师的评价语言中。评价除了具有激励功能外,还发挥着重要的引导功能。例如,在一位老师执教一节课时,一个学生搞不清楚该叫“自然段”还是“小节”,在发言中他说错了两次,最后他是这样说的:“我读了第六节,第六自然段。”大家都笑了,但老师却这样评价学生,他说:“你们看这个小朋友多好,他说错了,大家都笑了,但他一点都不紧张,第三次的时候终于说对了,让我们为他的勇气鼓掌!”此时,被评价的孩子的心情非常 激动。这样的评价在激励学生的同时,也在暗示性地引导孩子要勇于面对错误并积极地改正错误。许多老师经常使用这样的评价语言“哎呀,这个小朋友读得好!”“我们要追求的就是这种感觉!”“你们知道这个同学高在哪儿吗?”……这些精彩的评价就是一种自然的引导,引导学生准确地感悟课文内容,恰当地释放情感体验。
在朗读教学过程中,我们也可以使用这样的评价,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看到学生专心致志地读书,可以说:“大家自由读书的这段时间里,教室里只听见琅琅书声,大家专注的神情让我感受到什么叫“求知若渴”,我很感动。”听到某学生精彩的朗读可以评价:“读得很好,听得出你是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特别是这一句,请再读一遍。” 在检查学生预习情况较好时说:“读的要求应该分出层次。首先是通读,将句子读顺口,不认识的字借助工具书读准字音。对于这一点,我们同学的认识是清楚的,态度是重视的,做得很好。”学生理解不到位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静下心来再把这部分内容多读几遍,边读边体会,相信会弄懂它的意思的。”
篇7
关键词:靖会灌区;渠道现状;淤积成因;解决措施
1 工程概况
靖会电力提灌工程是全国大型提水灌溉工程,灌区地处白银市东南部,在靖远县城西2 km的黄河右岸取水,灌溉靖南会北(即靖远县南部、会宁县北部)的2川2源(即祖厉河川、关川、三场塬、白草塬),11个乡(镇),59个行政村,约12万人口。建成大中型泵站38座,小型泵站102座,装机容量63 567 kW,总干渠1条,干渠5条,总长度178.85 km,设计流量12 m3/s,设计灌溉面积2.03万hm2。工程被灌区人民誉为20世纪70年代的“救命工程”,80年代的“温饱工程”,90年代的“小康工程”,21世纪的“生态工程”。
2 渠道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2.1 工程管理模式
灌区工程管理实行“专管与群管”相结合的管理模式。专管指管理局和水管所两级管理,总干泵站、支干泵站、总干渠、支干渠、支口量水堰(槽)上游支渠,由管理局、水管所负责管理维护。群管指支渠及以下工程由收益灌区,用水协会及村社(组)管理。
2.2 存在的问题
泥沙经过水泵时对水泵造成汽蚀、磨损,淤积后对渠道造成危害,管理单位每年都要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清淤、维修,造成了很大的经济负担,如何降低泥沙带来的危害是管理单位一直研究的问题。
3 渠道淤积的成因
3.1 黄河高含沙量期的引水
黄河是多泥沙河流,引水必引沙,由于灌区每年的取水时间是4月初到11月底,年提水总量约9 600万m3,6-8月灌溉高峰期又是汛期,提水量为5 100余万m3,占年提水量的53 %,汛期上游地区降雨,造成洪水挟带着大量的泥沙进入黄河,使黄河泥沙含量迅速增长,而灌区又是大流量提水阶段,大量的黄河悬移质泥沙随水流带入渠道,在总干渠道时,由于输水量大,流速快,泥沙含量相对处于均衡状态,输水量和泥沙基本稳定,加之近几年来续建配套项目的实施,渠道翻衬,产生的淤积较少;而支干渠道由于输水量小,水流速度缓慢,水流挟沙能力逐渐减弱,渠道大量淤积,越到末端淤积越严重。
3.2 渠道沉降变形
渠道沉降变形使部分渠道纵坡变平,甚至反降,造成渠水流速减小,挟沙能力减弱,泥沙就地淤积。白塬四泵站改建前坝体沉降,渠道底部淤积40 淤泥;麻弯趟地带,草帽旋使600余 m渠道沉陷,最深处达70 cm,形成涝坝状,渠道底部产生了大量淤积。
3.3 灌溉田地高于输水渠道
随着灌区农业经济效益的提高,原渠道设计控制面积逐年开发结束,而控制不到的高地,发展成水地后,农民为了种植这部分土地,在渠道上加设节制闸或土坝,抬高水位进行灌溉,使渠道水流速减小,产生淤积。灌区周边大部分支渠和居民点周围的渠道淤积是典型的例子。
3.4 弯道衔接不合理
由于靖会灌区建设于上世纪70年代,受当时社会的财力、物力和技术力量的限制,部分弯道建设时衔接不合理,背水面水流速度小,水流回旋,挟沙能力减弱,产生淤积。总干渠安家庄公路桥两侧渠道、关川干渠三二支前后渠道、干沟干渠学校公路桥南侧渠道等属于此类淤积。
3.5 级间水量调配不合理
由于每次灌水各支口所控制的面积及种植结构变化较大,造成灌溉时调度吃不透下情,在水量调配时不够合理,形成级间壅水,浑水进入壅水段后,泥沙扩散到全断面,挟沙能力沿流程降低,泥沙沉积于渠道内部。靖会灌区各支干渠末端渠道均有淤积,尤其白塬干渠七、八、九泵站前渠道,在3个泵站轮灌时,级间只有2个对开的支口,调上去的水支口配不完,造成支口后渠道壅水,淤积非常严重。
3.6 盲目改造
灌区支口量水堰(槽)以下渠道,由灌区用户、用水协会,村社(组)联合管理、维修,部分支渠用户在自行维修时,缺乏技术指导,导致渠道纵坡不合理,形成壅水渠道,造成壅水段大量淤积。白塬干渠五一支、七一支支渠改造前,基本没有淤积,改造后产生大量淤积,经测量五一支支渠无纵坡,七一支支渠不但没有顺水纵坡,反而有逆水纵坡。
3.7 节水意识不强,用水量增加
灌区用户的灌溉方式95 %的还是采用大水漫灌,水量浪费严重,使年用水量增加,灌溉期延长,用水量越多,泥沙越多,淤积量相应增加。
4 解决措施
4.1 降低渠首引水的含沙量
黄河泥沙含量高的问题,是无法改变的现实。灌区如果在渠首设置大型沉沙池,进行沉沙、冲沙,条件具备了效果一定好,同时对水泵的磨损、汽蚀也会小很多,每年的维修量一定会下降,但针对靖会灌区这样大的引水量,经过预算比较,在渠首设沉沙池投入的工程费用太高;建议在总干一泵站进水闸前安装新型防沙设施――橡胶坝袋,这种设施操作方便灵活,造价低廉,投资小见效快,对减少渠道淤积效果显著。
4.2 加大投资力度,改造沉降变形渠道,提高输水能力
上级部门高度重视,管理单位积极努力,加大投资力度,下大决心改造已沉降变形的渠道,提高渠道输水能力,减少淤积。
4.3 改变末端渠道的输水断面形式,提高渠水流速
由于渠道的设计控制灌溉面积已经确定,改变渠道的坡降较为困难。原有末端渠道断面多为梯形断面,根据国内外渠道防渗技术发展趋势,建议改梯形渠为U型渠,通过比较,在相同条件下,不同形态断面渠道的输水能力,U型渠道的输水能力是最强,其优点是:水力条件好,近似最佳水力断面。总干四三付支、九五支、白塬五二支、六二支支渠,通过改梯形渠为U型渠后,淤积量明显减少。
4.4 科学合理调配水,减少壅水、断流次数
管理单位要加强调度管理工作,调度员要多了解各方信息,吃透下情,根据气象信息科学合理调配水量,尽可能减少壅水、断流次数,在运行中,尽量大流量集中引水,在配水过程中,做好宣传动员工作,集中灌溉,利用“束水攻沙”原理,把渠道内的悬移质泥沙随配水水流带出渠道,减少淤积。
4.5 加强渠道日常维护,降低渠道糙率
各级渠道管理者,要提高认识,加强渠道日常维护,灌溉期及时清理渠道边坡上的杂草、杂物,减小渠道边坡粗糙度,停水期间要及时清除渠道内的淤积物,降低渠道糙率,使渠道水流畅通,减少淤积条件。
4.6 提供专业技术支持,提高渠道改造维修质量
灌区管理单位要积极与灌区协会、用水村社(组)联系,对缺乏技术力量的改造维修,要高度重视,加大技术支持力度,改造一条要成功一条,杜绝盲目改造。总干七三支、七六支、白塬干渠四三支等,在改造过程中,灌区管理单位在了解到无技术人员后,配单位技术人员到现场测量放线,指导施工,经运行效果良好。
4.7 采取抽水灌溉,严禁渠内设障
新增加的高地和居民点的灌溉用水量较小,管理单位要严禁在渠内设障,抬高水位,结合实际及时引导用户,采用抽水设备灌溉,减少人为的渠道淤积。
4.8 节水减淤
引水必引沙,节约了水,就减少了沙,各级管理单位,要高度重视灌区工程配套和节水工程建设,积极推行节水效益明显,用户易于接受的高效节水灌溉技术,提高水的利用率,减小用水量,减少淤积。
篇8
关键词:道路桥梁;设计;隐患;措施
中图分类号: U448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作为我国城市建设的重要基础设施之一,道路桥梁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虽然我国道路桥梁设计也有所突破,但仍然有许多新建的道路桥路在设计中仍然存在许多问题,严重影响道路桥路的施工质量。因此,为了提高道路桥路的施工质量,就必须对道路桥梁设计中存在的核心问题进行分析,以便采取有效的措施进行解决。
一、道路桥梁设计存在的主要隐患
1、设计人员没能把握住设计桥梁的全面情况
对于工程项目在竣工并且投入使用后的性能情况往往是不会过多的考虑的,如交通流量、温度因素以及环境因素等都没有综合的考虑,而设计人员考虑的往往是设计阶段的桥梁结构的刚度和强度必须是符合相关的设计规范的,同样的对于项目设计施工阶段可能会出现的环境因素或是人为因素也没有考虑,而对于道路桥梁工程的结构体系、材料的抗腐蚀性和耐久性也没有细致的研究,所以在设计阶段就无法清晰的显示出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计算图示和实际路线,导致钢筋规格不符合要求、混凝土强度太低以及保护层厚度不达标等质量问题的出现,同时也降低了道路桥梁主体结构的安全性和耐久性。
道路桥梁是一个大重量、高高程的人工构筑物,在结构上会出现受力点多、应力大、容易受到外界情况干扰等问题,应该进行精确的道路桥梁工程设计计算,如果计算出现失误,那么会对道路桥梁性能和安全产生影响,甚至会导致道路桥梁垮塌和寿命缩短等实际问题
2、设计方案与道路桥梁的发展情况是脱节的
在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实际设计工作中,我国的绝大多数城市采用的仍是传统的项目设计方案,而这显然是无法与现代化的道路桥梁建设项目的实际需求相适应的,同时还可能为日后的运行和使用留下一定的安全隐患。当前社会和交通对于道路桥梁的规模、功能、数量、施工、进度、质量等方面要求正在变得越来越严格,而在实际的道路桥梁设计工作中,很多设计人员采用简便的方法,沿用传统落后的道路桥梁设计方案,不仅没有考虑市场、社会的波动,而且也没有重视影响道路桥梁工程的经济、公众、环境等各种因素,导致道路桥梁设计工作失去了本身的意义,容易给道路桥梁留下各种问题和隐患。
道路桥梁所确定的设计方案是项目工程施工最重要的依据,而设计方案的实际水平对于工程项目的施工难度、施工进度、施工质量以及施工的工程量也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而实际的情况却是,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下,建设单位、施工单位等各个单位都想追求最大化的经济效益,那么留给设计部门的设计周期就是很短的,并且对设计工作的投入力度也不够,随着我国桥梁事业迅速发展,新形势下原有旧的道路桥梁设计方案过于陈旧、甚至落后、缺乏创新,跟不上形势的需要。还有一些桥梁设计人员设计思想观念落后、还在模拟过去的桥梁设计方案、缺乏创新、开拓精神和责任意识等设计观念落后,造成设计方案单一、缺乏论证进而造成设计方面的资源浪费、安全性等问题影响我国桥梁的设计创新发展。
3、道路桥梁设计的安全隐患
在一些道路桥梁设计中,工期的设计存在过于短暂的问题,这会导致道路桥梁实际施工进程的加快,这样会产生严重的质量隐患和安全隐患,进而给道路桥梁的建设带来各种潜在问题。一些道路桥梁设计受到建设方的影响,对于造价控制过于苛刻,导致正常的施工企业利润得不到根本保障,施工企业只能通过分包转包来降低成本,而分包转包单位在没有正常利润的情况下,只能通过偷工减料和以次充好等方法来实现赢利,这会给整个道路桥梁工程带来各种隐患,甚至出现为了赢利而牺牲道路桥梁质量、安全和寿命等实际问题。在道路桥梁设计中,一些施工单位对于道路桥梁材料没有明确规定,给问题材料、假冒伪劣产品进入道路桥梁现场提供了可乘之机,使监理单位、施工企业难于对道路桥梁材料进行严格把关,不但导致道路桥梁质量成为一句空话,还会引起道路桥梁的安全问题。
4、对道路桥梁设计理论体系法规了解不充分
理论体系对桥梁的墩台和主梁都有作用,但是在对于一些特殊的桥梁构件的布局设计及忽略疲劳状态的的设计是为隐患性的设计。另外,桥梁的支撑体与桥梁的面板设计寿命长短不一致,设计中没有全面考虑承载能力和正常使用极限的情况以及状态。这类情况使得,桥梁支撑体结构在达到极限承载能力时,结构的整体或者部分会丧失稳定性;因为重复荷载作用下构件材料的疲劳导致产生破坏的疲劳极限。还有虽然加强了桥梁墩台和主梁的特殊设计,但是对桥面的行车道板构件的设计不够重视,显示出疲劳状态下的设计。调查中现实,很多桥梁主体结构承受力状态良好,但是桥梁道板的损坏缺严重,这些都说明没有对行车道板的设计没有把握。
二、避免道路桥梁设计隐患的方法措施
1、提高桥梁设计人员的专业水平、质量责任意识
桥梁工程的设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到桥梁工程的质量安全问题,关系到桥梁工程的设计是否具有科学合理性。因此一座优质的道路桥梁工程与优秀的设计人员工作不可分割。桥梁的设计人员在设计工作开始前,要充分了解和查勘要建设的桥梁的实际工场地上的天文、地质构造和地理位置等综合条件。发现不利条件,通过借鉴和参考中外成熟先进的桥梁设计技术,结合实际大胆的、放开的设计,做到减少隐患甚至避免隐患。进而掌握先进科学的设计理论,加强设计人员团队建设,发挥团队人员的智慧与作用。把设计的目标和质量安全、经济指标作为评奖的依据,提升桥梁设计人员的工作热情和责任心理。
2、重视道路桥梁设计的质量
在道路桥梁设计中,应该突出工程质量这一环节,要从专业的、科学的角度对道路桥梁的设计工作进行剖析,以耐久性和安全性为核心,加强道路桥梁设计工作。要在道路桥梁设计中加强监督的力度,重点对道路桥梁施工、使用、维护等环节进行控制。在实际的道路桥梁设计过程中,应对桥梁在使用寿命中所能发挥的经济价值和社会效益进行全面的分析评价。在设计方面,设计单位应采用先进的科学手段进行精心设计,保证桥梁的造型美观、有新意,同时确保桥梁的安全质量。
3、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
要想充分的保证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耐久性和安全性,首先我们就要保证项目主体结构的实际质量,因此,选择最优的设计方案就是非常重要的一个措施。在道路桥梁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其容易受到地质、天气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同时其涉及的范围和内容也非常广,所以,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工作时,必须先为桥梁的主体结构选择最合理的结构形式,并且选择最优的结构设计方案。通常情况下,大跨度和标准跨径是我国桥梁结构设计工作中最常用的两种形式,与大跨度的桥梁结构形式相比,标准跨径的桥梁结构形式能够预制和装配,并且其施工难度更小、施工成本更低,因此,标准跨径的桥梁结构形式应用的也最为广泛。
4、提高道路桥梁设计水平
在道路桥梁设计过程中,应处理好创新技术和固有技术,传统模式与现代模式之间的关系,既要有创新意识,也要保证工程质量的稳定,决不能为了尝试新技术、新构造而用工程冒险试验。设计人应该在设计桥梁构造时,尽量选择施工风险较小,同时易于检查、控制的结构和施工方案。对于重大工程,设计者一定要以严谨的态度、周密的计算为出发点,杜绝设计计算方面的误差。
结束语
道路桥梁的设计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设计人员一定要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从每个桥梁工程的实际情况出发,不断丰富设计理念和完善桥梁的结构体系,并对设计的各个环节加以控制,保证桥梁工程的设计质量,实现桥梁设计安全、耐用及经济的目标。
参考文献
[1]郑茜茜.道路桥梁设计隐患问题研究[J].建设科技,2011,(6)
[2]程志花.道路桥梁设计的现状与改善措施探析[J].交通世界,2013,(36)
篇9
一、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解决数学问题
小学生要多联系生活实际,从学生遇到的疑惑、矛盾入手,引出新知识的实际问题或情境。
在学生学习了长方形和正方形的周长与面积后,我设计了这样一个练习:把学生带到学校大操场的一块空地上,让学生在这块空地上设计一个面积是30平方米的花坛,可以有多种设计方案。学生对这道题积极性十分高,他们几人一组,一边测量一边设计,显得十分投入,最后竟设计出十几种图形优美、很有创意的花坛。在这一活动中,教师把教学过程看作问题解决过程,在教学时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景。学生在解决这一问题时,先要对长方形和正方形面积公式这一知识重新进行组合,有一个新的认识,然后要对分割法、平移法、面积相加减等方法进行选择,看哪些方法更适合于设计,方式得到扩展。
二、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数学实践活动
数学来源于实践,又服务于实践。在学生的生活中,大部分时间是与父母一起生活的,家里面的一切建设都是离不开数学应用的。让学生参与其中,无疑对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是大有好处的。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家庭中的实践活动,这个工作可分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其中;另一方面要联系家长配合老师,大胆让学生参与进来。比如:让学生参与家庭管理活动。让他们回家了解家里一周的油、粮、副食、水、电、气等基本生活的各项开支情况,再将搜集的数据在老师的指导下加以整理,并提出有关的问题:你家一周共需开支多少钱?照这样计算,一个月的基本开支是多少?家里每月的收入是多少?家里每月的结余是多少?如果家里要购置一台800元左右的热水器,根据家里每月的结余,几个月后可以买一台?通过这些实践活动,促使学生从家庭这一特殊的情境中发现数学问题,让学生以大众化、生活化的方式反映数学的思维方式,使学生在朴素的问题情境中,通过搜集、交流、分析、整理、运用,逐步养成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增进学生学好数学的信心。
三、引导学生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解决数学问题
在教学中,教师要联系生活实际,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和生活经验,积极的开展智力活动,采用灵活多样的方法来解决数学问题。比如针对下面的生活实例:两位老师带46名学生去公园游玩,公园门票成人每张10元,儿童每张5元,公园还规定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可以实行八折优惠,让学生想一想怎样买票比较合算?根据以上提供的信息,教师可引导学生设计几种方案:第一种方案是一般学生都能想到的,根据有46名儿童和儿童票5元这两个信息,可以得到买票所要付的钱是5×46=230元;第二种方案可以引导学生这样思考:题目告诉了购买50张以上儿童票就可以实行八折优惠,如果多买4张儿童票,再打八折,所付的钱是否少一些呢?老师要求学生实际算一算:用5×50×0.8=200元。通过计算,学生发现,多买4张儿童票,看起来好像要多给钱,但由于可以享受八折优惠,最终还是只付200元,比第一种方案要少付30元,两种方案相比,学生都愿意采用第二种方案解决问题。通过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会逐步变得深刻而灵活,既提高了学习技能,有增加了智慧和才干。
篇10
[关键词]掘进巷道;冒顶事故;防治措施
中图分类号:TD7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3-0350-02
巷道顶板事故多发生在掘进工作面及巷道交叉口。由于巷道冒顶而导致的死亡事故80%以上发生在这些地点。分析巷道冒顶事故原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预防事故的发生,对保证安全生产具有重大
1、导致掘进工作面冒顶的原因
掘进破岩后,顶部存在着将与岩体失去联系的岩块。如果支护不及时,该岩块可能因与岩体失去联系而冒落,或虽然已支护,但支护失效或支撑力不足,就会冒落造成事故。在断层、褶曲等地质构造破坏带,掘进巷道时顶板浮石的冒落,在层理裂隙发育的岩层中掘进巷道时,顶板的冒落等,都属于前者。因放炮不慎崩倒附近支架而导致的冒顶,因接顶不严实而导致岩块砸坏支架的冒顶等,则属于后者。此外,前者也可能同时引起后者的发生,例如,掘进工作面无支护部分片帮冒顶推倒附近棚子导致更大范围的冒顶等。
2、预防掘进工作面冒顶事故的措施
a)合理布置巷道。矿井主要巷道服务年限长,断面大,应布置在围岩强度高的煤层或底板岩层中。工作面上下顺槽尽量采用沿空掘巷和沿空留巷,避开支承压力的影响,并要注意少掘交叉巷道和上下重叠的巷道。
b)选择合理的巷道断面尺寸和断面形状。
c)掘进工作面要及时进行临时支护,严禁空顶作业。靠近掘进工作面10m内的支护,在爆破前必须加固。爆破崩倒、崩坏的支架必须先行修复,之后方可进入工作面进行作业。修复支架时必须先检查顶、帮,并由外向里逐架进行。
d)掘进巷道时,禁止任意加大棚子或锚杆间距,严禁任意修改支护参数及材料规格。在坚硬和稳定的煤、岩层中,需要加大棚距和不设支护时,必须制订安全措施。
e)严格锚杆锚索巷道的工程质量,保证锚杆锚索巷道的锚固力,严禁使用失效锚固剂和不合格的锚杆、锚索。
f)加强锚杆锚索巷道的顶板岩性探测,依此信息不断修正支护参数,保证加强锚索的锚固端能够伸入到深部稳定岩层。
g)巷道掘进通过老巷、地质破碎带及淋水地带时,应根据情况采用前探支架、连锁棚子等专门措施进行支护,提高支架的支撑能力;棚子支护时应紧靠掘进工作面,并缩小棚距,在掘进工作面附近应采用拉条等把棚子连成一体防止棚子被推垮,必要时还要打中柱;锚杆支护时应采取“棚锚”联合支护的特殊措施。
h)严格要求巷道支护的规格质量,应按照《煤矿安全规程》的规定,不断进行检查和修理巷道,发现规格质量不合格或损坏的支架,应及时更换以防止冒顶事故的发生,保证通风、运输畅通和行人的安全。撤换支架和刷大巷道时,也必须由外向里逐架进行。撤换支架前,应先加固好工作地点前后的支架。在独头巷道内进行支架修复工作时,巷道里面应停止掘进或从事其他工作,以免顶板冒落堵人。
巷道交岔处冒顶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1 巷道交岔处冒顶事故的原因
巷道交岔处冒顶事故往往发生在巷道开岔的时候,因为开岔口需要架设抬棚替换原巷道棚子的棚腿,如果开岔处巷道顶部存在与岩体失去联系的岩块,并且围岩正向巷道挤压,而新支设抬棚的强度不够,或稳定性不够,就可能造成冒顶事故。当巷道围岩强度不是很大时,顶部存在与岩体失去联系的岩块以及围岩向巷道挤压在所难免,如果开岔处正好是掘进时的冒顶处,则情况更为严重。新支设抬棚的稳定性与以下因素有关:
a)抬棚架设一段时间后才能稳定过早拆除原巷道棚腿容易造成抬棚不稳。
b)开口处围岩尖角如果被压碎,抬棚腿失去依靠也会失稳。抬棚的支撑性能是与选用的支护材料及其强度有关。
c)交岔点锚杆、锚喷巷道的原支护参数不合理,没有及时进行修正,采取加密支护。
2.2 预防巷道开岔处冒顶事故的措施
a)开岔口应避开原来巷道冒顶的范围。
b)提高抬棚的初撑力。必须在开口抬棚支设稳定后再拆除原巷道棚腿,不得过早拆除,切忌先拆棚腿,后支护抬棚。
c)注意选用抬棚材料的质量与规格,保证抬棚有足够的强度。
d)当开口处围岩尖角被挤压坏时,应及时采取加强抬棚稳定性的措施。
e)锚杆、锚喷巷道开口前,必须先对开口前后5m范围的巷道支护采取缩小锚杆排间距、或增加锚索进行补强支护。
锚杆(索)支护的巷道冒顶事故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2.3 锚杆(索)支护的巷道冒顶事故的原因
a)压垮型冒顶是因巷道顶板或围岩施加给锚杆(索)的压力过大,损坏了锚杆(索),或锚杆(索)的参数选择不合理,阻力过小,从而导致巷道顶部已破碎的岩块冒落。
b)漏垮型冒顶是因锚杆(索)支护失效(非压坏),巷道顶部存在游离岩块,这些岩块在重力作用下冒落,造成事故的发生。
2.4 锚杆(索)支护的巷道冒顶事故的预防措施
a)巷道应布置在稳定的岩体中,并避免采动的不利影响。
b)合理选择锚杆(索)的参数,使之应有足够的支护强度以抗衡围岩压力。
C)巷道在掘进过程中应及时进行顶板探测,随时掌握顶板岩性的变化,合理调整锚杆、锚索的参数,使其锚固端在围岩松动圈以外,保证有效的锚固长度。
d)锚杆(索)巷道的锚杆(索)必须及时支护,避免空顶。尽可能做到锚杆(索)及早与围岩共同承载,充分发挥锚杆(索)的主动支护作用。锚杆(索)选型时,必须有足够的承载力;施工时要严格按工序质量要求进行,并特别注意按要求施加足够的预应力。
e)锚杆(索)巷道掘进遇构造时,必须实施严密措施提高其支护强度,或采取棚锚联合支护以达到有效的支护。
f)对已掘的锚杆(索)巷道不定期的观测,及时掌握巷道支护的变化情况,发现锚杆(索)失效、矿压显现明显变化时,应及时采取加棚或其他修护措施。
3、结语
为防止井下掘进巷道发生冒顶事故,必须根据巷道的不同类型、不同的施工地点及工艺采取相应的支护形式,且实际生产中,要根据巷道的围岩状况及时修正支护参数,技术上制订切实可行的安全措施,严格按技术措施执行,除此之外,还应考虑人的素质的培养及管理的加强,对基层管理干部和作业人员要定时进行安全技术培训,提高人的素质,这也是防止事故发生的重要措施,因此,在掘进工作面中,做好安全管理,并且应用适当的安全技术措施,就能够很好地防止事故的发生,从而使掘进工作稳定安全进行,保证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