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走势范文
时间:2023-03-25 22:27:5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价走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物价总水平呈现平稳态势
2002年年底开始的新一轮经济扩张是在我国生产能力过剩、大部分商品供过于求的背景下发生的。1998年开始连续7年的积极财政政策在拉动投资增长、刺激内需的同时,也形成了庞大的生产能力。从经济增长核算的角度分析,目前我国潜在经济增长速度在9.5%左右,而2003~2004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率为9.3%,潜在经济增长速度与实际经济增长速度基本一致。因此,我国没有出现1988~1989年和1992~1993年那样的需求拉动型大幅度通货膨胀。
但由于我国的生产要素没有在各个部门得到有效均衡的配置,在总体经济供求基本平衡的情况下,一些部门产能过剩的同时伴随着另外一些部门需求过剩,突出表现为能源、原材料和粮食价格大幅度上涨,而工业消费品价格下跌,总体上物价上涨比较温和,属于结构型通货膨胀。随着以抑制投资过快增长为目标的宏观调控政策效果的显现,2005年,我国实际经济增长8.5%左右,将在潜在增长水平之下运行,不会出现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但成本推动型通货膨胀压力加大,价格总水平保持稳定,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涨4%左右,和上年基本持平。
食品类产品价格基本稳定
随着粮食的减产和我国粮食库存大幅度减少,到2003年年中,国内粮食供不应求的矛盾开始显现。与此同时,2003年全球粮食库存处于199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国际粮食市场价格也大幅上涨。这种状况根本上改变了人们对粮食市场的预期,2003年8月拉开了近6年来粮食价格首次全面上扬的序幕,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又带动了肉、禽、蛋、水产品等其他食品价格的上涨,更推动了食品价格上涨。
2005年粮食价格同比增幅仍将保持一定的水平,但不会出现2004年大幅上涨的局面。首先,保证粮食增产和农民增收仍应是2005年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国家将继续落实农业税减免政策,完善对种粮农民的直接补贴政策,扩大良种补贴、农机具购置补贴的资金规模和覆盖范围,巩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的成果,构建国家扶持粮食生产的长效机制。我国粮食生产潜力较大,只要农民种粮积极性提高,明年粮食增产、农民增收完全可以期待;其次,市场炒作因素减弱,国家整顿市场秩序,深化国有粮食购销企业改革,加大宏观调控,流通领域中放大粮食需求促进价格上涨的动力减弱;三是目前粮食库存较为充足,目前国家粮食库存维持在3000亿斤水平,国家粮食储备尚有较大的调节余地;四是粮食价格翘尾因素基本消失;五是2004年世界粮食丰收,世界粮食库存增加,世界粮食价格的出现下降趋势。
但我国粮食供需仍存在缺口,2005年中国粮食消费在4.8亿~4.9亿吨,粮食产需缺口1000万~2000万吨,只要粮食供求有缺口,仍有可能促使粮价走高。2005年粮食和其他食品价格会稳中略升,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影响大大减小。
工业消费品价格指数由负转正
在我国各类价格的变化过程中,生产资料价格是先导指标,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通过成本推动,在半年左右的时间内又促使工业品出厂价格上涨,再经过3个月左右的传导,带动零售环节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我们利用国家信息中心开发的《中国多部门价格模型》测算,如果上游产品成本能顺利向下游产品传导,那么,2003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8.1%,通过成本推动应促使工业消费品价格上升3.5%左右,拉动居民消费物价指数上升1.5%;2004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更高,拉动居民消费物价上涨理应更高。但实际上,2004年,衣着、家庭设备用品及服务、医疗保健及个人用品、交通和通信价格等工业消费品市场价格,不但没有因为能源、钢材等上游产品价格上涨成本增加而提高价格,反而出现不升反降现象。
上游产品涨价后不能及时向下游传导有两个原因,一是我国加工工业生产能力过大。我国工业消费品生产能力明显大于消费能力,制约了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向消费物价的传导,使得上游价格上涨传导到最终的消费领域的难度增加,程度减小,时滞延长;二是我国就业压力大,工资成本偏低,没有形成物价、工资轮番上涨的机制。面临供给过剩、消费需求平稳的格局,多数生产加工企业只能通过自身消化或降价促销的方式开展竞争,或通过加强管理、采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等措施,实现最大程度的内部消化,来扩大市场份额。
但目前,下游企业消化成本上涨的能力减小,工业消费品生产企业利润增长出现减慢的趋势,企业破产兼并增加,过剩生产能力得到消化;工资偏低已经导致一些地区出现“民工荒”,工资上涨的压力开始显现。因此,一旦加工工业生产能力得到压缩,工资增加,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就会顺畅传导到下游产品,带来物价全面上涨。2005年,由于生产成本加大、工资会提高,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工业消费品传导的趋势将比较明显,工业消费品价格水平会由负转正并成为居民消费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升幅度大于2004年
2004年国家对各地的公共服务价格上调采取了严格控制的措施,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2005年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的上升。2005年,政策性调价因素影响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涨,将可能成为拉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上涨的因素。由于各地公用事业和服务价格上调受到政策制约,使各地上调价格措施出台的时间后移,因此后期价格上涨的潜在压力增大,对今后的价格总水平上涨将产生压力。同时,调整水、电、燃料等资源性价格也是通过价格杠杆解决我国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生产方式的根本举措,是树立科学发展观的客观要求。
我国公用事业中水价、电价、学费等均存在较大的涨价压力,公交运输、有线电视费等也有涨价的动力。从发展趋势来看,许多城市已经将水价上调纳入了既定的调价方案,2005年水价上升是必然的趋势;在煤炭价格上涨、电煤价格放开之后,发电成本大幅度上升,而近年电力紧张的现状和趋势也为明年电价的上调提供了良好的市场条件,2005年电价上调顺理成章。水、电作为人们生活的必需品,其价格的上涨影响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加之各地学费、公交运输费用等上调,将影响到价格总水平的上升。投资的高增长以及重工业增长过快,铁路运输将继续紧张。成品油价格的上涨,使公路与水运运输成本增加,加之全国范围内的治理公路超限运输,运输价格会有所上升。
生产资料价格涨幅趋缓
2003年以来的投资高速增长,使得运输和能源原材料供给趋于紧张,导致能源、原材料价格迅速攀升。2005年投资增速有所放慢,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基数提高,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上升的幅度将明显小于2004年。从主要品种看,煤炭产能短缺,价格会继续上涨。我国的煤炭产能建设严重滞后,造成煤炭短缺。煤炭供应不足又是缺电的一个重要原因,当前我国60%以上的煤炭都用于发电,煤炭价格提高会给电价带来压力。
由于前期投资规模过大,2005年钢材和有色金属会形成较大产能,价格趋于稳定。石化产品的价格会因石油价格趋降而有所降低。初步判断,2005年生产资料价格上涨幅度大约在8%左右,其中采掘工业和原料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出现不同程度的上涨,加工工业生产资料价格将出现小幅的补涨,农业生产资料价格继续回升。
房地产价格稳中趋升
2004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同比上涨11.7%。房价大幅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是储蓄负利率导致贷款买房自住的人增多,买房后准备出租房屋“以房养房”的投资需求增大,买房后“倒卖”的投机需求也增大,购房需求短期内过快增大抬高了房价,房价上涨反过来又进一步刺激购房需求增加;二是宏观调控中对土地和信贷的控制使群众产生商品房供给将减少、房价将上升的预期,推升了房地产价格;三是土地价格的持续上涨直接推动了房价上涨,尤其是一些大中城市,地价上涨幅度更高;第四,钢材、水泥等主要建筑原材料价格的大幅上涨,使企业开发成本上升,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房价的上调压力。
由于上述几个原因不会在短时间内消除,2005年房地产价格会继续上升。房地产需求过旺、价格上涨将使房地产业预期利润率上升,社会资金更多流入房地产开发,房地产投资过快将刺激钢材、水泥等建材价格坚挺,部分城市已经形成严重的房地产泡沫。如果不能有效控制房价上涨的势头,房地产泡沫的破灭将带来较大金融风险,并影响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
国际市场价格持续上涨,对国内市场价格的影响加大
篇2
[关键词]货币供给 通货膨胀 走势分析
一、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直观分析
为了更加全面反应货币供应量变动与通货膨胀的关系,我们对各层次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率进行分析。货币供应量分别用M1和M2表示,其中M1表示狭义的货币,M2表示广义的货币,CPI表示通货膨胀率。由于月度数据波动较大,我们用X-12方法对所有变量均消除了季节因素。
对1998年以来货币供应量变动与CPI变动的数据进行简单的整理,可以发现货币供应量变动与CPI变动趋势基本相同,并且货币供应量的变动领先于CPI的变动。在每一次物价上涨前,货币供应量均出现大幅度拉升,在每一次物价下跌前,货币供应量增速也出现明显下降,这一点在M1增速和CPI变动趋势上更为明显。在1998年到2008年的10年间,M1增速同比指标,出现了4谷底和3个峰顶。四个谷底分别出现在1998年6月、2002年1月、2005年3月。三个峰顶出现在2000年6月、2004年4月和2007年8月。同期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也出现了三个谷底和峰值。三个谷底时间分别为1999年6月、2002年12月和2006年3月,峰值比较清晰,分别为2001年7月、2004年9月和2008年4月。经过简单的计算,三个谷底之间的时滞分别为12个月、11个月和12个月,三个峰值之间的时滞分别为13个月、5个和8个月。经过简单的计算M1增速一般领先于CPI变动趋势8个月左右,M1增速和滞后8个月的CPI相关系数达0.63。M2与CPI变动趋势与并不如M1明显,但整体趋势基本相同。经过简单的计算,M2变动一般领先于CPI变动12个月左右。
通过上述分析可以较为直接的观察到,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和CPI变动趋势存在较为明显的趋同性,尤其是M1与CPI变动趋势更为明显,波峰和底谷的波动周期大致相同。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均领先于CPI的变动,并且领先于CPI变动8-12个月左右。通过我国货币供应量和CPI变动的历史趋势可以看出,当前物价上行趋势符合2009年实行适度宽松货币政策货币供应量增加的滞后作用。
二、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关系的实证分析
为进一步分析货币供应量增加在多大程度上影响物价的变动,本文运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PDLs)对我国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为全面体现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我们分别对不同层次的货币供应量与CPI的关系进行检验。
(一)数据的处理
M1、M2均选取2001年以来的月度数据,CPI以2000年12月为基期利用月环比数据构造定基指数。上述数据均经过X-12方法消除了季节因素影响。为消除序列中可能存在的异方差,对所有数据取对数。由于时间序列的不平稳可能造成伪回归问题,本文利用ADF方法分别对lnm1、lnm2和lncpi的平稳性进行检验,可以发现一阶差分后的lnm1、lnm2和lncpi序列在1%的置信水平下均为平稳序列。
(二)货币供应量变动对物价产生的影响(单方程分析)
由货币供应量和CPI变动趋势的直观分析可知,CPI的变动不仅受当期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还受前期货币供应量的影响,这也与货币政策理论中的货币政策滞后效应相符合。因此应建立包含货币供应量多期滞后的模型。
分布滞后模型当滞后项较多时,自变量之间很可能具有高度共线性。存在共线性问题的一个直接后果就是参数估计失去意义。因此在这里我们用多项式分布滞后模型(PDLs)模型替代分布滞后模型。我们用2001年至2009年12月的数据进行回归。根据AC和SIC准则,模型1选择滞后2期和9期,从估计结果我们看出货币供应量随着滞后期的延长对通货膨胀影响逐步变小,因此可以对模型施加远端约束。模型回归拟合效果较好,并且通过D.W.检验,变量间也不存在多重共线性。根据上述方法对M2与CPI的关系进行回归。回归拟合效果较好。通过运用PDLs模型对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关系的进行回归,可以看出短期内货币供应量变动影响着通货膨胀水平,通过回归系数我们可以看出增加货币供应量将正向拉动物价增长,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影响将变小。
篇3
关键词:居民消费价格;经济增长;货币政策
中图分类号:F7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309(2012)01-88-03
2011年1-11月,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比上年同期上涨5,5%,全年物价水平呈现两头低、中间高的态势。2011年8月以来,物价涨幅环比呈下降趋势。到11月,全国居民消费总水平同比上涨4.2%。为2011年以来的最低水平。那么,这是否意味着物价水平变动的拐点已至,中国已经开始走出通胀呢?
一、2011年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
2011年我国的物价上涨是国内外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从国内因素来看。2011年导致我国物价上涨的主要原因包括:2009年我国为对抗国际金融危机而采取宽松的货币政策导致货币供应量急剧扩张而形成的滞后效应、自然灾害、农村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带动食品价格上涨的推动作用。从国外因素来看,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原油、粮食和工业金属等大宗商品价格上扬以及人民币升值导致境外热钱流入是影响我国物价水平上涨的主要外部因素。
(一)2009年货币供应量扩张的滞后效应
为防止金融危机引发国内经济衰退,2008年底我国货币政策由之前的紧缩状态转入了反危机的宽松状态,同时还推行了4万亿的财政刺激政策。以期通过政府投资来带动需求增长,对抗国际金融危机导致的出口萎缩给经济带来的冲击。根据央行数据显示:货币供应量M2同比增长率从2008年11月的最低点14.8%猛增到2009年11月的最高点29.74%:M1增长率从2009年1月的最低点6.68%迅速的攀升到2010年1月的最高点38.96%,是1997-2009年的平均增长率15.7%的2.48倍。到2010年底,M2已经由2008年底的47.5万亿元增加到72.6万亿,虽然央行2010年以来连续上调存款准备金,使2011年M2的增幅显著下降,但仍未能完全抑制2009年货币供应急剧扩张带来的物价上涨的负面效应。银行信贷过度扩张导致的流动性过剩从部分领域的需求增长过快和居民对通货膨胀预期加强两方面刺激了物价水平的快速增长。
根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显示,2009年全年我国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加30%,其中约3.9亿元来源于国内银行贷款,同比上年增长了48.6%。基建和房地产领域的大量资金投入带动了相关生产资料如钢铁、建筑材料的需求,从而推动了其价格上涨,同时超额的货币供给通过“溢出效应”和加强居民“通货膨胀预期”的方式转化为投机需求,带动了资产价格的上涨,在我国主要体现在房地产价格的大幅上涨。而房地产价格的上涨通过带动租金等生活成本价格、劳动力价格等成本效应推动了包括劳动力工资和城市服务价格的上涨,加深了通货膨胀的预期。2011年上半年物价水平的逐月上涨正是之前货币供应量扩张的滞后反映及通货膨胀预期不断释放的过程。
(二)自然灾害、农村劳动力成本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提高带动食品价格上涨
在我国CPI构成中,食品类的权重为0.303。据此测算出2011年1-11月食品价格增幅对CH的拉动作用,如表1所示,除11月外,其余月份食品对CPI增幅拉动均超过3个百分点,其中7月份最高达到4.48个百分点。从食品贡献占比看,2011年1-11月,食品价格对CPI上涨的贡献占比介于63.57%-68.92%之间。可见,2011年,食品价格的上涨是推动物价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而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原因一方面可以归结于2010年冬天和2011年春天恶劣天气的影响,导致我国自然灾害频发,农业生产受到较大影响,部分农副产品减少。增加了农产品供给不足的预期,直接导致粮食价格明显上涨: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大量劳动力向城镇非农产业转移,农村青壮劳动力短缺,导致农业人工成本增加,此外,农业生产资料价格在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推动下,也出现了明显的上涨,直接推动了食品价格的上涨。此外,由于农产品价格供给弹性小,部分游资选择农产品来进行投机,也是导致食品价格的上涨的因素之一。
(三)全球流动性过剩、国际能源及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形成的输入性通胀
为应对全球金融危机,美国、英国、欧元区和日本纷纷采取了降低利率等扩张性的货币政策,2010年下半年美国又启动了新一轮“量化宽松”措施,全球流动性扩张对国内通货膨胀具有显著的助推作用。一方面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使得美元贬值,引起了以美元计价的全球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而我国对铁矿石、铜、铝、石油的消费增量占全球消费增量的比重很大,因而国际资源类大宗商品价格的大幅上涨直接导致了其进口价格的大幅上涨,从而推动了以进口品为原料或中间产品的国内产品价格的上涨,直接推动了国内物价水平的提升。另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价格的上涨通过比价效应带动了国内同类产品价格的上涨。其中既包括资源类产品,也包括农产品,如2010年下半年以来美国棉花期货价格指数上涨超过120%,同期郑州期货交易所的棉花期货上涨幅度也近90%。来自于国际市场的输入型通胀直接推动了我国的生产资料、原材料和能源价格。
(四)人民币升值引发的热钱流入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2005年7月21日我国启动了汇率形成机制改革,以改变我国长期国际收支失衡状况和应对国际上要求人民币升值的压力。汇改至今,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已经累计升值达到30%。2011年初至今,人民币累计升值4,3%左右。人民币升值预期加上全球的流动性过剩引发热钱流入中国,根据相关资料显示,2009年通过各种非法途径和合法外衣掩护下流人我国的热钱已达1000亿美元。热钱的流入使中央银行被动的增加货币投放,抵消了相关货币政策的效应,加剧了流动性过剩。
二、物价水平变动趋势的预测
2011年物价增幅在7月份达到最高点后,开始逐月回落,到2011年11月,CPI增幅为4.2%,为全年的最低增幅,那么是否意味着我国物价水平变动的拐点已经来到呢?结合当前国内外经济形势来看,国内物价水平的涨幅趋缓。一方面是货币政策调控的作用的结果。2011年上半年。央行将稳定物价作为首要任务。连续6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3次上调存贷款基准利率以抑制过剩的流动性。政策调控的效果在下半年开始显现。另一方面是国内经济增长速度放缓所致。当前。国际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加强,2011年下半年以来欧洲债务危机的爆发使国际经济的复苏蒙上了阴影,导致我国自金融危机以来有所恢
复的出口形势又开始严峻,同时对欧洲债务危机的担忧使得对美元的需求上升,对世界经济再次衰退的预期使得能源和大宗商品的价格上涨的趋势有所缓解,减缓了输入型通胀的影响。此外2011年下半年以来国内房地产行业进入调整阶段。房地产投资下降,对国内投资需求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2011年。经济增长已经由之前的政策刺激恢复到自主增长,而目前外部经济环境的不确定性、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将影响我国2012年的出口和投资需求,加上我国国内工业企业普遍存在的产能过剩。预计未来上游原材料成本的推动作用可能有所缓解。201 1年1-11月,我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上涨6.4%,而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同比仅上涨2.7%,环比下降0.7%。处于全年的低点。但是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国际上大宗商品的价格虽然略有回落。但仍处于高位,未来仍存在国际大宗商品和资源价格上涨给我国带来的输入型通胀的风险。
从国内要素价格未来的变动趋势看,劳动力成本、资源环境成本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仍会带动物价水平的上涨。近年来,我国经济增速快,但我国工资水平上涨缓慢。劳动者报酬在初次分配中占比下降。“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十二五”期间最低工资平均增长13%以上。绝大多数地区最低工资标准达到当地城镇从业人员平均工资的40%以上。目前,全国各地这个比例均不到30%。未来,我国要将经济增长方式由出口导向转移到内需拉动,而增加劳动者工资才能提升居民的购买力,因而未来劳动力成本应处于不断上升的趋势中。从资源环境成本看,长期以来。我国资源环境和资源性产品价格偏低,未来这种状况将会改变。以促进结构调整、资源节约和合理开发利用,保护生态环境,但同时也会增加企业的相关成本。
总体看。目前尚不能确定我国的通胀已经完全过去,因为未来仍然存在着可能带动物价水平继续上涨的因素,但预计全球经济恢复的放缓、我国房地产行业的调控将使我国2012年的经济增长速度有所放缓,未来物价水平大幅上涨的可能性不大。
三、政策建议
未来我国物价水平的变动不确定性很强。政策方面应该着眼于保持物价稳定。防止价格的大起大落。为了更好地管理我国及目前的物价水平。应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保持货币政策的一贯性,货币政策应微调。2011年我国一直将物价稳定放在首要位置,目前,虽然物价上涨的压力有所缓解。但货币政策应具有一定的延续性,保持物价稳定仍是重中之重。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仍比较宽松。考虑到未来房地产行业的调整可能会释放出流动性。外汇可能在人民币升值的进程中仍持续流入,因而央行仍应控制货币数量。防止重蹈2009年的覆辙。
(二)政府应在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预期方面拉动消费。未来我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是依靠消费,而目前我国消费对经济的拉动作用仍较弱。应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教育、医疗等领域的改革,增加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形成居民的消费需求带动企业的投资需求,从而拉动经济发展的经济增长结构。
篇4
猪肉等农副产品价格将波动上涨
作为CPI中的重要影响因素,猪肉价格2013年整体呈现出“V”型振荡格局,春节后猪肉价格回落,在5月份达到最低点,之后开始反弹。据农业部监测,2013年12月份第3周(采集日为12月18日)全国猪肉平均价格25.26元/公斤,同比上涨1.2%。
农业部的4000个监测点生猪存栏信息也显示,近几个月来,全国生猪存栏量环比连续增加。
卓创资讯生猪行业分析师刘丽认为,从2013年5月开始,猪价进入上行周期,预计上行跨度将维持10至20个月。“2014年一季度猪价将维持低位,二季度开始上涨,三季度整体高位运行,四季度稍有回落。考虑到节假日因素,9月底受国庆节影响,猪价攀升幅度预期较大。”她说。
除了猪肉,2013年一直“牛气冲天”的牛羊肉价格涨幅预期有所放缓。业内分析认为,供需矛盾仍将是支撑其2014年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
“2014年牛羊肉仍会整体上涨,但空间不大,预期春节前后会出现一个回调,上涨势头将有所缓和。”山东省畜牧兽医信息中心专家表示。
宏观政策稳定有利物价平稳运行
专家普遍认为,2014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仍将维持在7.5%左右,稳健的货币政策将有助于物价整体保持稳定。
中投顾问研究总监郭凡礼说,2014年国外经济尚待复苏,国内经济结构调整、产业转型升级,经济增速或下滑,货币政策趋向收紧,这些因素都将影响2014年物价走势。
交通银行首席经济学家连平等专家认为,2014年经济增速维持回升态势,需求扩张对物价产生上拉作用,水电气等资源品价格改革短期内对居民端价格有小幅上升影响,劳动力成本上升也会对物价形成上涨压力。
连平认为,从我国物价运行的周期看,2013年物价已经进入新一轮上升周期的初期,2014年将是物价上涨周期的第二年。根据经验,物价高点往往在上涨的第二年出现,同时考虑到当前经济运行中仍存在一系列推动物价上升的压力,因此预计2014年CPI同比涨幅可能比2013年略有扩大。
专家同时表示,2014年物价大幅上涨概率也较低。其中,经济增速大幅回升的可能性不大,未来市场流动性不会过于宽松,输入性通缩担忧犹存,猪肉价格难有大幅上涨等都将有利于2014年的物价稳定。
交通银行初步估计,2014年CPI同比涨幅为3%左右,趋势将呈现中间高两头低的倒“U”型。中国社科院财经战略研究院近期的《中国宏观经济运行报告(2013-2014)》预计,2014年我国CPI涨幅或为2.8%。
仍需防范部分农副产品价格大起大落在2014年物价涨幅预期基本稳定的情况下,专家认为,稳定粮食生产、防止部分农副价格出现“过山车”走势仍是稳定物价的重点。
据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全国粮食总产量达到60193.5万吨,首次突破6亿吨大关,实现10年连续增产。粮食的连年丰收为物价稳定创造了重要条件,但专家认为,粮食等农副产品价格上涨趋势难以改变。
“粮食产量再增长的空间有限,近年来每年粮食收购价格都以约10%的速度增长,并且劳动力成本在不断上涨,农副产品价格的上涨必将推动CPI稳步上涨。”山东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张卫国说。
篇5
什么是疲劳驾驶呢?专家认为“疲劳驾驶是指驾驶员每天驾驶车辆超过8个小时,从事公路运输的驾驶人一次连续驾驶车辆超过3个小时,或者从事其他劳动,体力消耗过大,或者睡眠不足,以致行车中困倦瞌睡、四肢无力,不能及时发现和准确处理路面上的交通情况。”《道路交通安全法实施条例》第62条7项对疲劳驾驶是这样界定的:连续驾车4小时休息不足20分钟的。一般来说,驾驶疲劳产生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失调,出现视线模糊、腰酸背疼、反应迟钝、动作呆板状况,导致驾驶员身体机能下降。
医学研究发现长途开车如驾驶超过2个小时以上,驾驶技能就会下降,超过6至8小时以上,便会产生疲劳效应,甚至出现微型睡眠,即数秒钟的浅眠。有些驾驶人在发现身体疲累时,常会裼每车窗、听音乐或是利用提神饮料,但研究发现,这些方法的成效都是短暂的,驾驶人过了一段时间后,还是会再度陷入疲劳状态。
造成疲劳驾驶的原因分析
为什么会发生“疲劳驾驶”的情况呢?可能有以下的原因:
1. 睡眠不足与过度劳累:如果在开车前晚或者经常性地熬夜,睡觉时间不足以让身体获得足够的休息,在开车时就会感觉到很想睡觉。同样地,如果在开车前过度劳累,或经常处于疲劳状态之下,即使增加睡眠时间仍不能保持清醒的精神状态,开车时就会感到困倦,甚至想睡觉。
在长途客货运等行业中,驾驶员朋友可能因为大量劳动或工时过长,为了抵抗睡意服用提神饮料,然而,长期频繁使用提神饮料,对睡眠品质本身也会造成不良影响,因此使用上应保持谨慎的态度。
2. 生理时钟作用:驾驶人在其生理时钟周期中应该休息睡觉的时段内行驶交通工具,也会发生比其他时间更加困睡的情形。人类的生理时钟大致可区分为“睡”与“醒”两个阶段,如果我们在内在生理时钟想睡的时候驾驶交通工具,就会更容易感到嗜睡,也提升了疲劳驾驶的可能性。
为了配合夜间较少的交通流量与旅客乘车需求等因素,长途客货运的驾驶员朋友经常在大部分人应休息的时间工作,不仅工作与生活品质受到影响,对公共安全更好比不定时的炸弹。
3. 睡眠疾患:如睡眠呼吸中止症、失眠以及生理相关睡眠问题(如:周期性肢体抽动疾患、食道逆流、身体疼痛)等,也会影响夜间睡眠品质,导致清醒时精神不佳,使驾驶员没有足够的注意力开车。未被诊断的睡眠疾病:失眠,睡眠呼吸中止症,猝睡症等。尤其是睡眠呼吸中止症,其盛行率高达4%,这群患者,若没有接受治疗,其发生交通事故的风险是正常人的3―11倍。
根据加拿大的研究发现,睡眠呼吸中止症患者,在未被诊断以前,其车祸发生率平均为每年每人0.18次,是正常对照组的3倍。但是在被诊断及接受CPAP治疗后的3年中,其车祸发生率则降为与正常人相同。
由于长途客货运的驾驶朋友少有时间运动,导致体型肥胖,进而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者众多;再者,因工作与时间压力导致紧张焦虑与失眠症状者更不在少数。职业驾驶除了因为每年的驾驶里程高,比他人发生车祸的机率较高之外,另外也可能是因为经常需要在夜间驾驶或过长的工作时数,而较容易发生车祸。
4. 技能不高也是影响驾车疲劳程度的重要因素之一。技术差的驾驶员或新驾驶员,驾驶途中多余动作,又离不开眼睛的监督,往往弄的满头大汗,疲劳不堪。驾驶动作机械生硬,大脑、肌肉始终处于紧张状态,一丝都不敢走神,时间一长,就很容易导致头昏脑胀,反应不灵。驾驶员在开车时,上身基本不动,手脚动作单一,身体长时间的相对静止,缺乏调节,精神又高度紧张,很容易引起脑部疲劳,造成反应迟钝,遇到险情处置不及。
5. 目前部分运输单位和企事业单位的货运车辆的实际经营权都到了个人手中,个体经营者在多拉快跑奔小康的理念驱动下,不少个体长途车驾驶员只图经济利益,置安全于不顾,昼夜行车造成身体极度疲惫,有的甚至出现“开着车睡着”的危险现象。有的驾驶员不顾个人身体状况带病出车,很容易出现疲劳驾车。
如何预防疲劳驾驶的发生
充足的睡眠,每晚睡足7-9小时。
因此,青少年应尽量避免玩得很累还继续开车;职业驾驶、轮班工作者(警察、医疗工作人员等)的超时工作问题应该要获得解决,在此之前,以上的行业,在长时间工作之后应该在足够休息之后才自行开/骑车回家或最好由他人载回。
驾驶每160公里或2小时,就必须休息。
开车时有人相伴,乘客可以观察驾驶人是否有疲惫的征兆,必要时换人驾驶。乘客必须维持清醒与驾驶人交谈(但是以不使驾驶人分心为原则)。
避免喝酒及使用会影响驾驶人的药物。
咖啡可以维持短暂的警觉度,但是喝完30分钟才会发生效果,一般效果可以维持2-3个小时左右。但是,对于习惯喝咖啡的人来说,提醒的效果较差。若您打算使用咖啡来提神,则在当次开车前半天就不应该先喝咖啡,以免效果会打折扣。但是若已觉得想睡,最好的方式还是在安全的地方停车,小睡一会(15-45分钟)再上路。
开窗、大声放音乐或将冷气开强都只有很短暂的效果,并不可靠。
另外,有的国家也会在路肩设立“颠簸线”以便在驾驶人开出路肩时,“唤醒”驾驶人。
避免在易睡时段开车(凌晨2点,清晨6点及下午4点)。
篇6
陆晨洁――走婚只是为了坚守爱情
我跟老公是大学同学,毕业后就领证了,还举办了婚礼。照理接下来就是成家生娃过日子了,可是,我们俩却成了走婚族。没结婚时,我们常黏在一起,还同居过,结了婚,反倒不一起过了。
其实双方父母跟我们商量过,想凑个首付给我们买个房子,可是我们算过了,即使让双方父母拿出养老钱给我们买房,接下来还贷、生儿育女的费用也一样够呛。我们刚工作,薪水不高,我不想把婚姻生活过得太悲情,啃老更不是我们的风格。这点老公和我的想法一致,这也是我们敢于尝试走婚的一个重要理由。反正还年轻,分开住几年影响不会太大,而且我还能多享受几年父母的疼爱呢。
实际上,我们走婚也是无奈之举。租房太贵,我跟他去挤公司宿舍也不大现实。本来我家还算宽敞,我们俩住进去肯定没问题,可是子浩不太愿意,担心别人笑话他是上门女婿。他自由惯了,我妈又特疼女婿,一大早起就嘘寒问暖的,弄得他很不自在。在讨论要不要回娘家住时,我们大吵了一架。我决定独自回娘家住,起初是和他赌气,住丈母娘家的男人多了去,就他事多。不过几个月下来,好处显而易见,一个月能省下将近3000元的花销,我们也就默默地继续这种生活方式了。我们都清楚,结婚头几年,攒钱是大方向。老公还开玩笑地说,现在的分居是为了将来的相聚。听着虽有点心酸,但是看看周围分手的情侣,心里就欣慰了许多。尽管要啥缺啥,但我们有爱情。
成为走婚一族,在别人眼里,我们就是异类。朋友认为我犯不着为了大学几年的感情,把自己折腾成没房没家的已婚女人。而我父母也担心,夫妻俩连个窝都没有,婚姻生活必然充满了变数。而对子浩来说,他要承担更多世俗的压力。
我们一周见两次面,其余的日子照单身时过。也许因为年轻,我还挺享受这样的生活:晚睡,约朋友逛街聚会,自由地安排时间。还有一点让我安心,尽管不住一块,子浩还是将工资卡交给我,每个月从我这领零用钱,我能够体会到他对婚姻的诚意。
可是我也有敏感焦虑的时候。一天晚上,我给他打电话,已经12点了,屋子里还很嘈杂,像在开Party。尽管老公解释说是一帮朋友为室友过生日,可是我心里还是不太舒服。此后也陆续发生过类似事件,有时面对我的敏感,老公也会生气,但过后还是安慰我说,顶多再等一两年,我们就可以买房了。姐妹淘都说我傻,建议我多看相亲节目,说遍地都是年薪十几万的好男人,我为什么非得找个连房子都不想租的老公。我舍不得扔下四五年的感情,我愿意赌一把。不过,趁着这次机会,我也要像应采儿一样,对着老公喊话,老公,赶紧带我回家吧。
榛果问卷:
1 以走婚的状态来经营婚姻,目前最担心什么事?
陆晨洁:最担心突然怀孕,如果有了孩子,我们的计划就被打乱了,生活必然陷入更紧张的状态。
2 走婚意味着更多的是逃避吗?
陆晨洁:我倒不这么认为,因为走婚毕竟是暂时的,而且我们对未来有计划有目标。倘若缺少这两样,那真的很容易变成逃避。
3 走婚给你的婚姻危机感是什么?
陆晨洁:担心老公缺少自控力。情绪不好的时候,我会很敏感。为了避免发生情况,我们经常一起参加活动。想想看,比起天天呆在一块,现在我们好像更紧张对方。
4 也可以先恋爱啊,为什么非要结婚?
陆晨洁:不少朋友也这么说,可是遇到了就结了。我们俩还挺有信念的,不是那种遇到问题就想到分手的人。当然我希望走婚状态能在30岁前结束,毕竟拥有一个真正的家和婚姻,才是我们的终极梦想。
刘子浩一一走婚是为了走向一个共同的家
走婚,根据摩梭族的解释,我这还在母系社会里呆着呢。不过,幸好晨洁能够理解,我也才有勇气坚持下来。现实就是如此残酷,辛苦的生活很容易让感情变得粗糙。我们想用轻松一点的方式来度过最低潮的时光,从而免除很多生活细节上的冲突,这可能是走婚最突出的好处。每次聚在一起,高兴的时候多。我们约会也不像恋人那样大手大脚,有时可能逛个书店就一下午了,然后一块回她家吃饭。既不像老夫老妻般家常,又比恋人要更随性,那种感觉很奇妙。
如果夫妻分开住,全是欢乐的一面,我想,这世上就没有那么多纠结的婚姻了。我们也经历过一些无奈又心酸的事。去年有一次,晨洁半夜突然发高烧,又吐又拉的,但她没让父母打电话给我,怕我赶过来影响第二天上班。直到去了医院,打完点滴,才告诉我。我知道后,很愧疚。女人生病,最希望自己的男人在身边,可我却做不到。这件事也让我感觉到了身上的压力,除了满腔的爱,我还应该给她更多。
尽管走婚让我们变得自由,也节省了不少开支,但我还是希望快点结束这种状态。我不愿意用这种形式来证明自己对晨洁的爱。女人,谁不愿意拥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呢?如今我们的生活有点像寄居蟹,往深里想,那是一种痛。
榛果问卷:
1 走婚,男人的压力来自哪方面?
刘子浩:主要是房子。别人会觉得男人没法买车买房,还结什么婚。幸好晨洁理解我,但我心里很清楚,这只是暂时的。
2 面对外来的诱惑,容易失控吗?
刘子浩:虽然我们不住一块,可晨洁看得挺紧的。婚姻本来就脆弱,谁要一直较真,就很难走下去了。
3 家里财务怎么管理?
刘子浩:我们有共同的目标,就是攒钱买房。我的薪水交给她打理,她不是乱花钱的女人,一切都安排得很好。
4 你的父母、朋友怎么看你的婚娴状态?
刘子浩:父母挺着急的,一再催促我们改变这种状态。我的朋友倒没觉得有什么不妥,大家境遇都差不多,有的还跟我们探讨心得,准备做下一个走婚族。
读者连线:
1 只要双方认可,走婚、裸婚、隐婚都不是问题。
陈丽婷(31岁,职员):如今社会越来越包容,只要是两人认可的方式,都值得一试。以前觉得婚内分居,肯定是婚姻走到尽头的前兆,但如今看来,不住在一块,也是保护婚姻的一种方式。
2 走婚不如不婚。
刘欣(27岁,秘书):都结婚了,还各住各家,这不是很奇怪吗?如果是我,可能会考虑要么跟老公到公婆家住,要么,说服老公跟我回娘家住。再不然,也要租个房子一块住,那才叫婚姻。
篇7
以语文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教材第一单元为例,本单元是状物类记叙文,按照本市统考的模式三大题命卷。
第一大题是基础知识类考查题,落实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目标”。字词句的积累运用显然必须来自本单元四篇课文,考查字词句的音、形、义、用;口语交际或综合实践活动题,同样也必须是本单元所要求的“介绍你所喜欢的卡通人物形象”,考查学生片段语言运用表达能力。 第二大题是阅读题,落实三维目标中的“技能目标”和“过程与方法目标”。选题可以有课内名段的品读,考查学生课堂学习理解掌握程度;也可以有课外短文的阅读,但必须是状物类的记叙文,考查的则是阅读能力达成程度。而且,题目设置必须是教学重点分析和指导的知识点。如所状之物的特点把握,比喻、拟人的修辞运用,记叙、描写的表达方式,作品的情感寄托等可以设置为考题。第三大题是写作,这是三维目标综合考查题。当然命题要求还是写状物类记叙文,具体要求降低,命题明确灵活,给学生有充分的选材、立意空间,让学生有话可说。
二、把握尺度改好卷
命卷很重要,改卷也很关键。语文是一门没有所谓标准答案的学科,有的只是理解是否到位,表达是否清晰及其他一些基本技巧性的语言运用。特别是阅读理解题的评判更要站在学生阅读的角度确定标准。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但只要是“哈姆莱特”而不是“贾宝玉”就不能认定他的理解是不合理的。更何况,坐在考场上答题的是十三四岁的稚气未脱的孩子,评判的参考答案或解题思路则是大人的思维。老师们要把在课堂上对学生鼓励、肯定的人文关怀多放些在改卷的时候。当然尺度、标准还是要有,毫无原则的批改和泛滥的赞誉一样,是无论如何没有效果和意义的。
还是以上述七年级下第一单元的卷子为例,谈作文评判的基本要求:1、字数要求。学生初中毕业考试的作文是600字以上,那初一学生能写500字就可以了,没必要用中考的标准去要求刚升入中学的孩子。2、写作要求。状物类记叙文的写作,就初一的孩子而言,能把握物的特点进行叙述、描写即可,评判时对习作所言之“志”或所抒之“情”不宜要求过高。3、内容及语言表达要求。能写清楚物的特点,能做到文从句顺就行,对其立意和语言表达上的新尝试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因为这毕竟是初一的学生在规定的时间内,在紧张的考试氛围下完成的。
三、注重优点讲好卷
在讲评试卷时,很多老师往往对学生应掌握而未掌握的知识点大发雷霆,其实这没多大必要。所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更何况我们的学生不是“智者”。试卷讲评的目的是让学生从错误中吸取经验教训。关键的则是要让学生在考试后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成功点,从而产生有价值的自我肯定,并形成学习经验。教师通过对学生答题情况的分析,考察了解学生是否能按照单元学习要求掌握知识,是否能运用老师课堂讲解的方法阅读理解文段,是否具备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便及时诊断学生的困难及存在的问题,适时改善和调整教学过程。在讲评的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分析试卷,发现不足并形成改善经验,从而及时调整学习策略,克服学习困难。这样,学生才不会对考试产生恐惧心理。考试这种评价手段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
篇8
关键词:股价走势实物经济损失规避行为经济学
中图分类号:F830.9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848―2006(01)―0055―08
一、问题的提出
经典经济和金融理论通常认为风险资产(如股 票)的价格应当由与其相对应的实物经济基本面因 素,如公司的赢利水平、经济的增长速度等所决 定。因此,一个国家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也经 常被认为是能够反映该国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晴 雨表”。也就是说,股票价格应该能够引导以工业 生产或GDP衡量的实物经济活动情况,因为股价的 基础就是对这些活动的期望。与此同时,基于发 达国家资本市场的实证研究结果也大多表明,股票 市场的价格走势确实有相当一部分可以由实物经济 的运行情况来解释,从而验证了经典理论的正 确性。
然而我们发现,将经典的资产定价理论应用于 对中国股市的分析,却遇到了难以克服的困难。实 际上,中国股市自诞生之日起,就表现出有别于其它 国家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并在近几年表现的尤为 明显。以上证综合指数的走势为例,2001年6月沪 指创出2245点的历史最高位之后便一路下滑,2001 年最后一个交易日以1645.97点收盘,与最高点相 比下挫26%;2002年股市仍弱势调整,全年下跌幅 度约为17%;2003年到2004年上半年沪指曾一度 有所反弹,但自2004年5月以来,沪指又重新回落。 三年的大熊市沪指下挫1000多点,这在中国证券市 场成立以来是从未有过的景象。与股市的低迷表现 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经济近几年来一路保持良 好的增长势头,GDP增长速度2001为7,3%,2002 为8%,2003为9.3%,2004更是高达9.5%。可 以说,股市非但没能成为宏观经济运行的“晴雨 表”,甚至与宏观经济形势表现出明显的背道而驰。 为更好的分析我国实物经济运行情况与股票价格之 间的关系,我们分别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来加以 说明。首先来看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情况,我们借 助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这一指标来表示企业 的总体经营情况。图1说明,中国股市自成立以 来,上市公司平均净资产收益率就一直与股价变化 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计算得到二者之间的相关 系数为-0.54。因此我们认为上市公司的经营业绩 变化不能解释股票价格的走势。再来看宏观经济变 量能否解释股价走势呢?这里我们选取货币供应量 (M2)的增长速度作为反映宏观经济状况的指标。 图2给出了1993―2004年12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 度与上证综合指数的变化关系。从图中可以看出, 只在少数的几个年份,二者表现出同向变动的关系, 而在大多数时间,货币供应量增长速度均与股价走 势反向变动,也就是说货币供应量的增长速度也没 能成为决定股票价格的关键因素。我们发现,从我 国资本市场发展的历史来看,实物经济因素一直以 来都无法解释股票市场的价格走势,股票价格与实 体经济运行之间呈现复杂的关系。
股票价格的变化给经济理论研究者、政策的决 策者和投资者提出了严峻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股 票的价格是怎样决定的?股价的发展变化又受哪些 因素的影响?股票市场与实际经济运行之间存在怎 样的关系?所有这些问题的解决都要求从一个新的 视角重新研究股票价格的决定理论。
二、投资者行为与资产价格
经典理论是在简化市场参与主体行为因素的假 设条件下构建起来的,而在当前阶段人们越来越意 识到,行为因素已显化为影响经济运行最重要的因 素之一,因而对任何经济现象的分析都必须充分考 虑到个体行为因素的影响。与经典理论的资产价格 完全由实物经济基本面因素所决定的观点不同,行 为经济理论认为尽管资产价格的变化要反映一般经 济环境的改变,但不同的参与个体会对经济状况有 不同的认知与感受,进一步会通过行为表现与经济 环境产生复杂的互动关系,个体行为的结果必然会 反映在经济或市场的运行变化之中。因而股票价 格必然是由其对应的经济基本面因素和投资者行为 因素二者相互影响而共同决定,并且可以预见在一 定情况下,投资者行为因素的影响会超过甚至掩盖 实物经济基本面因素对股票价格的影响。
本文通过引入损失规避(LossAversion)这一行 为经济理论中的基本概念,在此基础上对资产价格 的决定进行分析。损失规避是Kahneman和Tversky 前景理论(prospecttheory)的核心思想。大量关 于个体决策的实验研究发现,参与人通常更为关注 财富的变化情况而非财富的绝对水平,而且对于一 个给定的财富水平参考点(reference point)人们对 财富的减少(损失)比对财富的增加(收益)更为敏 感,即决策者是损失规避,而非经典理论所假定的风 险规避。如图3所示,这可以用一个定义在损失和 收益之上的,并且在损失部分比收益部分更为 票能够提供一个较高的收益水平,否则投资者便不 会选择持有股票。这就是本文应用损失规避解释股 票价格走势的关键。
(二)传导机制
1.上升阶段
假设最初阶段股票价格保持在一个较低的点位 附近,此时来自实物经济基本面的利好消息,如 GDP的快速增长、公司红利增加、公司管理层的重 大人员变动等会使价值投资者效用水平提高,因而 会使价值投资者增加对股票这种资产的需求,从而 拉动股价稳定的上升。股价上升会影响到损失规避 型投资者的行为,根据(3)式的目标函数,股票价格 的稳定上升必然会使损失规避型投资者的效用水平 在其决策期内高于其银行存款带来的收益,因而损 失规避型投资者会选择增加持有股票的数量从而最 大化其效用水平,这样不断增加的需求会使股价进 一步上涨。最终表现为股票价格脱离实物经济的束 缚而大幅上涨,形成牛市的局面。
其中P表示股票价格,X表示对股票的需求。此时 实物经济对股价走势的影响,由两类投资者在市场 中的比重及其各自的资金实力而决定,如果损失规 避型投资者在市场中的比重较大,那么此时价值投 资者的决策就不会对股价走势产生较大的影响。也 就是说,来自实物经济基本面的负面消息虽然会使 价值投资者减少其所持有的股票的数量,但相对于 损失规避型投资者对股票的需求来说,这并不会使 股价下降,此时股票市场上就会出现实物经济的运 行与股价走势相背离的现象。
2.下跌阶段
在股价上涨一段时间之后,损失规避型投资者 由于受其资金能力的限制,无法进一步增加其对股 票的持有量,此时股价的上涨势头会趋于平缓,并最 终表现出来是维持在一个较高的点位附近。此时, 价值投资者对股价的影响又会再次显现出来,由于 由实物经济运行决定的红利支付水平会带有一定的 随机性,因而反映在股票价格上必然是股价在一个 较高点位附近发生波动。股价波动意味着损失规避 型投资者由3.式计算的效用水平会下降甚至为负, 因此损失规避型投资者发现持有股票的吸引力会降 低,进而选择抛售手中持有的股票,这种抛售行为会 反过来迫使股价进入下行空间。这样就会在市场上 形成股价下降,需求减少,股价进一步下降的局面, 使市场进入熊市。
这期间,即使有来自实物经济墓本面的利好因素出 现,同样也只会使价值投资者增加对股票的需求,这 与大量的抛售行为相比,无法改变股价下跌的走势。
3.价格变化的转折点
上述这种价格决定机制可以很好地解释我国股 市当前阶段存在的实物经济运行向好与股票价格持 续走低并存的局面。那么股价的转折点何时出现 呢?损失规避型投资者的抛售与股价下跌相互作用 直到损失规避型投资者完全抛售所持有的股票,此 时市场中只剩下价值投资者,表现出股价会在一个 较低的点位上下浮动。此时,想要使股市重新进入 持续的上行空间,必须使损失规避型投资者重新选 择持有股票进而拉动股价上涨。这就要求股票价格 至少要在投资者的一个决策期内有一个比较明显的 上涨,从而使损失规避型投资者按(3)式计算的效 用水平为正,才会使损失规避型投资者重新回到股 市之中。这种情况的出现或者是由于有重大基本面 利好因素的出现,使价值投资者大量增加对股票的 需求,使股价上涨;或者是发生较强的外部冲击(如 政策面利好、大量新资金的进入等)使得股票价格 大幅上涨。这样随着损失规避型投资者的进入股市 才会结束低迷的状态重新开始上涨的行情。
通过以上的分析,我们可以做出如下结论:股票 价格由两类投资者的决策行为相互影响而共同决 定。由于通常情况下,市场上损失规避型投资者的 人数和资金实力都要远远优于价值投资者,这样股 票价格便会表现出来主要由损失规避型投资者的行 为所左右,因此,便会在一段时期内形成股市与实物 经济运行状况相脱离的局面。需要特别指出的是, 这里我们只是对股价走势做了一种简化的分析,而 在现实情况中,模型中的多个变量,如损失规避型投 资者的决策期、评估期的长短,甚至损失规避的程度 久,以及两类投资者的比例都是相互影响、不断变化 的,这就使得股票价格的真实走势远比我们所分析 得到的结论要复杂的多。
四、实证检验
(一)两类投资者在市场上的比重 损失规避型投资者的行为能够决定股票价格走 势的一个重要前提是,股票市场上损失规避型投资 者的人数和资金实力要远远大于价值投资者,即α 的取值接近1,从而使得在股价波动的某些阶段,实 物经济因素对股价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在这里我 们借鉴Campbell的研究方法,通过计算居民消费 的波动率并与股票收益的波动率相比较,用以近似 衡量第一类投资者在整个市场中的比重,下表给出 我国消费增长和上证综指收益波动情况的统计分 析,其中年度消费增长的数据来自中国统计局网站, 时间为1978年到2003年,月度上证综指对数收益 数据来自中国证监会网站,时间为1993年1月到 2004年12月。
由表1可以看出,以上证综指计算的我国股市对 数实际收益率非常低,只有0.46%,而它的标准差却 相对很高,高达43.2%,这说明我国股票市场的投资 价值不高,投资风险却很大;消费增长率的均值相对 较高,达到13.6%,其标准差却只有6.27%,说明消 费增长的波动比较平缓,这与我国近年来经济保持平 稳快速增长的经验证据相一致。计算得到二者的标 准差比值为0.145,即消费增长的波动只占股价波动 的14.5%,近似估计得到α=:1-0.145:0.855,因此 我们可以认为第一类投资者在整个市场中所占比例 只有14.5%左右,也就是相对于第二种类型投资者来 说,价值投资者对市场的影响十分有限。
(二)损失规避对股价走势的实证检验
接下来,本文选取上证综合指数的周度数据进 行研究时间间隔为1998―01―16至2004―12―31 共340个样本值,为计算投资者效用值的大小,我们 不妨假定投资者的评估期为一周,决策期间为五周, 损失规避系数λ=2,这样就可以按照公式(1)― (3)计算得到的投资者效用值,如图7所示,从图
五、结论及启示
在当前我国股市处于发育阶段,市场投机气氛 浓烈的情况下,投资者行为因素不仅能够显著影响 股市的收益水平,而且会和股价波动交织在一起相 互作用,从而使得股票市场价格变化长期脱离实物 经济基本面因素的制约影响。对我国股市的理论分 析与实证研究均验证了行为经济理论的观点,即股 市的价格波动是由实物经济基本面因素和投资者行 为因素二者相互影响而共同决定。因而充分认识到 投资者行为与股价波动之间的内在规律性,并采取 相应的措施加以输导和调控才能够降低股市波动的 剧烈程度,提高市场运行的效率,促使股市发挥宏观 经济“晴雨表”功能,规范股市向着促进实物经济运 行的健康方向发展。
投资者的短期行为是股价波动的一条主要原 因。因此提高投资者的素质、增强其投资行为的理 性化程度是关乎股市良性发展的重要问题。这一问 题解决得好,才能改善股市投资气氛,进而提高市场 效率。机构投资者也同样具有损失规避的行为特 点,因此在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依靠其发挥稳定市 场的功能的同时,也要对其行为进行深入研究,防止 机构投资者成为引起股市波动的另一个源泉。
篇9
[关键词] 幼儿识字 阅读 误区
经常在网上看到有关识字教学方法的讨论,无论是老师还是家长都感觉到识字教学的难度。因为从汉字的特点上看,汉字是表意文字,形声字较多,从形态上容易辨别字义,给人以视觉美感,但是缺点是字形笔画繁多,结构复杂,学习识认比较困难,难学难用。应试的压力,使很多家长及早开始让幼儿识字,以便能够应对小学入学考试,但有的家长如果过分强调识字,而忽略了孩子阅读兴趣的培养,往往会走入一些幼儿识字阅读的误区。
一、识字不仅仅是老师的事,重要的是家长
社会竞争力的加大,许多家长从2岁起就把孩子送到了幼儿园、亲子园,家长理所当然地认为孩子的学习应当依靠老师的教,因此许多幼儿园迫于压力也不得不注意“教学质量”。有的家长及早给孩子上识字教学班,课后虽然也给孩子购买许多图画书,但是却更多地依赖外界教学。
从生理学上讲,孩子最佳的识字阶段是3~6岁。儿童时期是大脑发育最快的时期,也是记忆力特别强的时期。根据教学研究和实践证明,3岁是自然记忆能力和整体模式识别能力的最高峰,孩子能像认识其他物品一样自然接触和认识汉字;4~5岁的孩子普遍可以学认字,而且识字速度不比6~7岁的孩子慢。研究还表明,5岁多的孩子能学会汉字的大部分笔画,并且能运用笔划分析字形和书写。也有一些专家认为,从孩子有图案识别能力开始,就可以教他们识字了。也就是说,识字教育,在宝宝1岁左右的时候就可以开始了。
Morrow和Smith指出,在家庭中,“父母向儿童阅读对于儿童的语言发展和他们最终的阅读能力有着很大的影响,这要远远超出父母和教师所认识到的。”
幼儿对家长的亲昵和与生俱来的信任,是孩子进入识字教学的有利条件,家长经常在生活中采用适当的方式教授孩子识字,往往会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幼儿识字,家长的用心才是关键。
二、识字的目的是为了孩子自主阅读
幼儿识字的目的是什么?许多家长认为孩子只要会识字,就会很好地阅读,因此教育中常常重视幼儿单纯的阅读技巧的训练。如辨认图形、认字、拿着图片指认单个字等,这就走入了误区,即只重识字,而忽略了幼儿自主阅读能力的培养,忽略了早期阅读的其他功能。因为幼儿注意力持续时间短,活泼好动;尤其是2~4岁的孩子更是注意力不集中,这时候孩子的机械记忆却较成人强,对于汉字的笔画、形状能够很快强记下来,但是如果这些字义不与实际运用结合在一起,孩子即使认识很多字,可是当字联接成句时,孩子未必能够理解句意,进而影响其阅读的兴趣。家长要明确,识字最本质目的是为了让幼儿从识字逐步走向阅读,为今后自主获取知识打下基础。
从识字转向独立阅读的过程中,家长要结合幼儿识字的阶段性特点进行培养。
幼儿2~4岁,主要是机械识记,以大轮廓的整体识记为主,家长在教育时应该结合字大色彩鲜艳的图画书进行识字阅读,如《嘟嘟熊》、《幼儿画报》等杂志。国内学者柯南指出,“幼儿虽然可以通过视觉直接感知图画书的某些画面的意义,但是要独立读懂图画书却是困难的。这不只是指图文并茂的图画书中那些文字他们还不认识,要准确地读出图画所描述和表达的内容也是不容易的。所以幼儿欣赏和接受图画故事仍然需要大人的帮助。”幼儿的阅读由于识字很少,甚至不识字,他们需要成人的共同参与直接指导.常常是成人朗读、幼儿听赏。家长在为学生朗读的过程中要适时地进行提问、点拨,询问孩子对图画的理解,从而了解孩子对文字的掌握情况。当幼儿不能回答时,家长不要直接告诉幼儿答案,而要侧面引导,使幼儿在引导中逐渐找到答案,寻找到阅读的成功感。如果幼儿在听读中乱翻书页,家长不要中断阅读,而是孩子翻到哪一页,就读哪一页;如果孩子随意走动,家长仍然坚持朗读,观察孩子是否疲惫,是否还能回到阅读中来。
幼儿5~6岁,随着识字量逐步增多,思维逻辑性逐渐增强,家长应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选择一些内容相对增多,语言精美流畅,情节集中,篇幅适当加长的故事、童话、小说等,如插图版《西游记》、《长袜子皮皮》、《淘气包埃米尔》等书籍,也可以选择语言优美,带有故事情节的儿童诗,如《我给小鸡起名字》、《妹妹的红雨鞋》、《我是男子汉》等,因为这些内容容易激发幼儿学习的兴趣,读起来也琅琅上口,在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延伸幼儿的情感思索与经验。
三、方法无论多少,重要的是因“子”施教
在幼儿园、识字班接送孩子时,许多家长会交流教育孩子的方法。有些家长听到别的孩子能说会道就积极请教教育方式,回到家中效仿,如果方法不奏效,就指责孩子不如某某孩子,使得幼儿丧失了阅读的自信。
1.环境法
在家中、小区附近等构建幼儿识字环境,引导幼儿轻松、自然的认读时间、空间中的汉字。如“安全出口”、“请勿吸烟”等,在认读中理解字意。缺点是随机性强,识字受环境限制。
2.游戏法
这是幼儿最喜欢的常用识字方法。通过设计一些和识字有关的游戏,如识字棋、识字转盘、找朋友等,识字的过程变得有趣生动,深受幼儿喜欢,缺点是需要家长循序渐进、长期坚持,还要注意游戏的不断变化更新。
3.朗读法
通过日常的亲子朗读,使孩子不仅识字,而且掌握了大量的文字词汇,形成良好的语感,但是对家长的语言文化素质有较高要求。
4.作画法
利用孩子喜欢涂抹画画的特点,在识字、读篇的同时,让孩子把对字、句、文的理解画下来,用画笔沟通起汉字和字意。缺点是对工具、地点有要求,不能随时进行。
无论哪种方法,最重要的是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特殊要求,以孩子的性格特点进行教育。有的孩子性格内向,家长可以采取游戏的方式,边做边玩中,让孩子逐渐说话,逐渐大声模仿朗读。有的孩子喜欢提问题,那么多带他到不同的环境中去,是扩大其词汇量的好方法。
篇10
【关键词】内涵发展 师资队伍建设 措施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1)04-0043-02
中国的高等教育在改革开放30年时间里得到了快速的发展,高等教育从精英化走向了大众化,但是大众化高等教育也带来了一些问题,如大众化脚步过快过乱;大众化教育理论准备不足;盲目和从众制造了新的资源浪费等。导致部分高校,特别是新建本科院校教学水平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管理水平滞后、生源整体质量下降、学生就业压力大等。因此,我们要调整发展战略,坚持以人为本,强化内涵发展和学科建设,使我国的高等教育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目标。
一、高等教育内涵发展的概念
内涵发展是发展结构模式的一种类型,是以事物的内部因素作为动力和资源的发展模式。高等教育的内涵发展,是指通过挖掘现有学校的潜力,优化教育结构,提高现有学校的内部效率和质量来推动高等教育发展的模式。高等教育发展包括规模、结构、质量和效益四大要素。外延式发展更多关注的是规模的扩展和布局结构的调整,内涵式发展更多强调的是质量和效益的提高。
二、内涵发展的必要性
高等教育的重点是深入实施高等学校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的工程,加强学科专业建设和结构调整,深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教学模式,加强教育教学的实践环节,加强教学团队建设,开展专业评估和专业认证试点工作,全面推进高校学风建设。因此,以深化学科和专业建设为背景的新一轮内涵建设必将在高校里兴起。
1.内涵发展是高校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从世界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来看,规模大幅扩张以后必然需要一个调整时期,以保证规模和内涵协调发展,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实现可持续发展。从我国高等教育发展的进程来看,在经历了连续几年的扩招以后,也需要有一个内涵发展过程,以消化扩招带来的质量压力,提升办学质量,巩固发展成果。从国家对高等教育发展的指导来看,内涵发展已成为政府高等教育发展政策的基调。规模扩张过快带来的问题已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所以从高等教育的现状和长远发展来看,内涵建设不仅非常迫切,而且意义重大。
2.加强内涵建设是新建地方本科院校又好又快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几年的新建本科院校,大多是地方几所学校合并升级的,作为地方新升本的院校,必须把学校的发展放在高等教育发展这个大的背景下来思考。要深入研究学校发展是否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现实和未来走向要求相一致,这对我们开拓视野、理清思路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结合各校实际,抓质量工程、抓人才队伍建设,创建若干个具有特色的学科和专业应成为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
三、如何加强内涵建设
1.加快办学观念的转变和更新,牢固树立质量立校思想。
高等教育发展的规律表明,规模的增长有特定的阶段性和时效性,而追求人才培养的质量却是高校永恒的主题。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是高等院校的立身之本、生命之源。在日益加剧的高等教育竞争中,唯有办学质量是最关键的核心竞争力。
(1)着眼奋斗目标,培育大学精神。走内涵式发展的道路,必须重视自身所特有的大学文化的培育,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注重自身所特有的大学文化形成和发展变化,及时进行总结和提炼;二是要结合教学活动的全过程,结合思想政治工作、人文社会学科建设等工作,将大学文化作为重要的精神力量,发挥其在学校改革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2)创新办学理念,拓展办学思路。内涵式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人才强校的发展战略。这主要包含以下几方面的内容:一是坚持以学生为本,我们所有工作开展的目的就是要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二是要有优秀的教师团队,努力去培养和造就一支教学、科研并重的教师队伍;三是必须建设一支高水平的管理队伍,调动全体教师教书育人的积极性;四是必须具备一支优良的后勤保障队伍,努力营造和谐的校园环境。
2.全面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把内涵发展措施落到实处。
内涵建设的核心是提升教育质量,全面推进教育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它涉及到学校的办学目标、发展方向、战略思路、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学校的社会声誉等。
(1)强化质量意识,牢固树立教学中心地位。一是要继续优化本科专业结构,充分整合教学资源,使学科专业特色更加鲜明,更加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二是要落实质量工程,做好质量工程的项目申报工作;三是要进一步规范教学管理,提高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
(2)推进质量工程,构建以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一是根据学校的办学实际,确定适应学校和学生实际的人才培养目标以及相应的培养模式;二是根据学校人才培养规格,加快调整专业结构,设计好人才培养的具体方案,细化人才培养目标,为教学质量的提升提供指导;三是全面构建国家、省、市(校)三级精品课程、优秀教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教学研究成果和教学名师建设与培养体系,倾力培育打造国家级、市级成果和项目。
(3)以学生全面发展为目标,大力加强校风建设。营造良好的育人环境。要狠抓校风、教风和学风建设,努力使学校有一个奋发向上的精神风貌和活跃和谐的学术氛围,为教师成长和人才培养创造良好的环境。
3.以名师工程为重点,师资队伍建设再上新台阶。
学校要重点建设好三支人才队伍:一是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学科带头人队伍;二是在同学科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队伍;三是优秀的中青年学术骨干队伍。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一是通过引进高水平的学科带头人、加强专业骨干教师培养等途径改善师资结构;二是通过完善教师考核和奖励机制,调动教师工作的积极性;三是着力培育创新团队,组建以优秀学科带头人为核心、能够解决重大科学问题的校级创新团队,建立遴选机制,实行倾斜政策,特别要加强省级和国家级创新团队的培育。
4.以深化改革为动力,内部管理开创新局面。
内涵式发展需要解决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是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改革。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就必须努力营造有利于人才脱颖而出的整体氛围,而这种氛围的形成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合理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我们应从学校的资源禀赋、社会需求及自身办学条件等实际出发,找准位置,寻求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5.强化学科建设
办大学就其根本就是办学科。学校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确立学校的目标定位、特色定位和战略定位,从而形成基本的办学思路、办学思想和办学理念。
(1)明确学科的基础地位,全力夯实学校发展的根基。优秀的学科集合效应能充分调动大学资源实行队伍汇聚、方向凝练和机制创新。因此,学科的结构布局、服务功能、创新机制和发展的活力决定了大学的办学质量、学术水平,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认为学科是大学的基础,是大学的生命之所在。
(2)明确学科建设的重要性,如何抓好学科建设。一是要树立学科建设龙头性、系统性的工作理念,从决策、管理者到全体教职员工都要以学科建设为核心,科学规划,把学科建设定位在一切工作的重中之重来抓;二是要创新学科建设机制,集聚队伍,激励先进,创新发展。
(3)发挥学科的“聚合”效应,着力提高教师的学术水平。以学科建设带动教师学术活动,促进教师学术创新。一是通过学科聚合人才,把不同层次的人才聚合在一起,形成创新团队;二是根据地方经济发展的需要,在有所为的学术攻关过程中,锻炼队伍,提高水平;三是根据本校特色,以特长学科、交叉学科、新生学科造就一大批学术骨干、学术名师。
四、加强内涵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是关键。
教师是办学主体,师资队伍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学校的办学水平,新建本科院校当前的教师现状是:总体数量不足、高职比例低、学历偏低、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匮乏、青年教师比例高等问题。而要提高教育质量,建设一支师德师风好、学历水准高、教学业务精、科研能力强的师资队伍是关键,因此,我们要把师资队伍建设作为全面加强学校内涵建设工作的重中之重。要根据本校定位的层次要求以及各专业办学规模,确定学校的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加大高层次人才的引进力度,通过实施特聘教授制度和引进高层次人才办法,着力做好引进高层次人才工作。围绕学科建设认真做好教师的培养和提高工作。为青年教师创造良好的成长和成才环境。提高现有师资队伍的学历层次,有计划、有组织地安排青年教师攻读学位。通过多种渠道和各种形式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术交流场所和机会,促进国内和国际学术交流。
五、结束语
总之,坚持以人为本,调整发展战略,强化内涵发展和学科建设,以特色求发展,是高等教育发生“质”的飞跃,实现“人力资源强国”的必然之路。
参考文献
1 张玉龙.加强内涵建设,提高创新能力,谋求高等学校的长远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2007(5)
2 高亚南、寇 荣.我国教育事业可持续发展的基本方向[J].南昌教育学院学报,2010(2):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