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价调控范文

时间:2023-03-26 00:12: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物价调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物价调控

篇1

价格总水平逐月攀升,根据近期以农产品为主的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较快。城乡居民特别是中低收入群体的生活负责逐渐加大的严峻形势,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稳定消费价格总水平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的通知》国发〔〕40号)和省、市政府及物价部门出台的一系列稳定物价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做好价格调控监管工作,稳定市场价格,切实保证群众基本生活,特提出以下意见。

一、认真落实国家调控政策。切实降低农产品生产流通本钱;依照政府的统一部署,完善价格调节基金制度。协调做好食用植物油、大米、肉蛋菜等重要商品的推销、调运工作,确保2011年元旦、春节市场货源充分,价格稳定。

二、强化监测预警。严格落实重要商品日监测演讲制度,密切关注粮油肉蛋菜等群众生活必需品及煤炭、柴油、石油液化气、化肥、棉花等能源、原材料的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情况,对可能引起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及时进行预警、预报,适时启动应急工作预案,妥善化解处置。

三、暂停出台政府提价项目。近期我区不再出台新的政府提价项目。对已出台的政府提价项目,要充分考虑社会接受能力,制定完善配套措施,把价格调整对市场和群众生活的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继续抓好各项清费减负措施和药品降价工作,监督区内各交通、公路收费站落实鲜活农产品“绿色通道”收费减免政策,进一步规范和降低集贸市场摊位费和超市进场费。

篇2

关键词:第三产业;物价调控;影响

中图分类号:F0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11-000-01

近几年我国物价上涨迅速,对老百姓的生活日常生活产生的极大的影响。政府每次面临物价上涨,都会下达各种物价调控政策,但每次“调控”后,物价却越来越高。这说明物价上涨不但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综合的社会现象。近些年我国第三产业发展如火如荼,对物价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第三产业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首先提出来的术语,它是指除了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类行业。三大产业所包含的行业在世界各国没有完全一致的看法。一般来说第一产业包括农、林、牧、渔业,这是生产初级产品的初级产业。第二产业包括采矿业、制造业、电力、燃气以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建筑业等,这些是在初级产业基础上成产加工产品的产业。第三产业是除上述各业以外的其它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业、商业饮食业、保险金融业、教育文化业等等。第三产业比起一,二产业,行业更多,范围更广,内容更复杂。本文针对第三产业发展的现状,阐述了第三产业对我国物价调控的影响,下具体介绍。

一、我国物价上涨和物价调控的内在联系

经过多年对物价调控的实践证明,物价上涨的基本规律是基础生产生活资料调价,与之有关的产业会跟着提价,进而带动更多的产业随之涨价。这时政府为了稳定物价就会出台多种调控政策对涨价源头价格进行调控,这种调控策略会在短时间内控制物价,但对整个市场的涨价行为却控制不住。其它行业的涨价行为会直接影响基础资料的生产成本,促使其价格不得不再次上涨,这时政府只能接受涨价后的现状。整个物价水平就被提升到一个新的水平。从此可以看出,价格的上涨是经济发展必然的结果,政府每次对物价的宏观调控,并不能使价格下降,只是暂时不涨或缓涨。经济的发展促进了第三产业的繁荣,其影响力正在反作用调控效果。

二、第三产业的快速发展,对物价调控的影响力越来越强

随着我国第三产业总体规模不断扩大,占GDP比重不断提高,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也越来越大,已成为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主渠道。第三产业的不断发展促进我国经济结构的调整,同时其内部也进一步优化。

1.第三产业对物价影响力的形成

物价上涨是一种社会现象也就和每一个人都有关联。第三产业规模庞大,包括的行业丰富,从业人员也非常多,它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更新、消亡、壮大,其经济规模正在超过第一、二产业,一个行业对物价产生的影响力是微不足道的,但无数个行业加在一起所产生的影响力却是不可估量的。因此,一旦该产业发生变动必定会对物价产生影响。政府进行物价调控是为确保物价稳定和经济持续发展,虽然能对第一、二产业进行直接调控,但缺乏对第三产业的监控,导致第三产业内的物价上涨,进而带动整体物价上涨。

2.掌握第三产业对物价变动、调控的反应

第三产业对物价变动的反应是最快的、特别是提价速度。物价的自然规律应该是有涨有跌,但从现实来看,物价是只涨不跌,这与从业人员对物价调控的反应有关。从业人员包括高层决策者、商铺老板、私人个体等,他们对物价上涨是以积极态度对待,但对政府的物价调控,其态度却是消极处理或置之不理。政府对物价调控的实践证明,价格循环增长的现象根本不是政府能控制的,是需要政府、各行各业、每个人共同努力,才能确保价格平衡体系不会总在突破一个又一个新的平衡点。

三、物价调控应采取积极的应对措施

1.加强综合管理力度,始终不能放松对一些重点领域价格的监管和调控

必须密切关注、善于发现并及时研究市场供求关系的重大变化,运用政策引导和经济手段适时适度加以调节。要严格控制新涨价项目出台,加大价格检查力度。此外,还要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产品,特别是针对一些行业过快增长可能造成的能源和原材料紧张等问题的协调工作力度,促进生产要素的优化置、稳定市场供应,确保供需基本平衡。要加强、加大对流通环节进行清理整顿的力度,取消一些超期收费项目、不合理收费项目、过高收费标准,要加强市场价格监管,严厉打击囤积居奇、炒作、价格垄断等违法行为。

2.提升个人的物价控制调控意识

首先,加强民众对物价知识的学习,了解商品的定价知识,制定合理的价格,把握准自己的物价调整行为。其次,要认识到自己是物价的一部分,所做的任何决定都会直接或间接的影响自己。最后,无论是个人和群体,还是民众与政府,都要守望相助、和谐共勉,要有点燃自己,照亮别人的精神价值观。

四、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第三产业占我国国民经济比重越来越大,其对我国物价调控的影响也愈发显著。这时,只有通过政府和每一个人的共同努力,才能制定更全面、更有效的物价调控政策,才能将各项政策落实到位、执行到人、才能对物价上涨“进行合理控制”才能让政府、老百姓得到双赢的结果。

参考文献:

[1]古新功,王中茂.提高物价调控有效性必须强化地方政府的责任[J].中国经贸导刊,2012,36:61-63.

[2]中国人民银行西宁中心支行课题组,韩涌泉.区域物价调控机制探索――以青海省为例[J].青海金融,2014,01:5-10.

篇3

关键词:CPI;货币政策;时滞效应;VEC;脉冲响应

中图分类号:F820.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1674-2265(2012)10-0028-04

货币政策通过存款准备金、再贴现率和公开市场操作等基本工具来调整货币供应量和利率这两个经济系统中的关键变量,影响居民、企业和政府的投资和消费行为,进而影响产出、价格水平和国际收支平衡,最终达到调整总供给和总需求的目的。保持物价稳定是货币政策的重要调控目标,但由于物价的变化错综复杂,而一般从货币政策实施到真正产生调控效力,存在时滞效应,这给货币政策调控增加了难度。调控时机过晚达不到相应效果,经济波动会加大;如果调控政策出台太早,则可能使尚未复苏的经济更冷,或者本已过热的经济更热,从而出现调控过度的情况。因此,调控政策出台时机的选择,是货币政策能否发挥最大效用的重要因素之一。本文主要通过研究两种货币政策调控手段: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变化对物价的影响及其时滞效应的长短,来研究如何选择恰当的时机,使货币政策对物价的调控效果达到最优。

一、文献综述

货币政策时滞分为内部时滞和外部时滞,内部时滞是指经济出现波动后着手制定政策到实施政策所需要的时间,一般而言,货币政策由中央银行制定,内部时滞通常较短;外部时滞是指中央银行以外的商业银行及社会公众对货币政策做出相关反应并引起经济变量发生变动、宏观经济运行状况出现调整的时间过程,货币政策的外部时滞通常较长,需要通过货币传导机制来影响实际变量。货币政策的有效性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中央银行对时滞影响的把握,正确认识货币政策的时滞长短和特点,有利于中央银行正确地实施货币政策,保持经济的稳健发展。因此,国内外很多学者对货币政策的时滞效应进行了研究。

马克·H·瓦利斯认为,美国的货币政策时滞是4—23个月,其中内部时滞为3个月,外部时滞为1—20个月。弗里德曼(Friendman,1963)在证实通货膨胀无论何时何地都是一种货币现象这一命题时,发现货币的变化平均需要6—9个月后才能引起名义收入增长率的变化,再过6—9个月价格才会受到影响。艾卡拉(Aikaeli,2007)发现对于大多数西方国家,货币供给对通货膨胀的影响时滞一般是18—36个月,而非洲等低收入国家的时滞一般比较短,其中坦桑尼亚货币政策时滞为7个月。森山(Moriyama,2008)运用单方程模型、结构向量自回归模型以及误差修正模型对苏丹的通货膨胀进行动态分析,发现时滞在18—24个月。国内方面,郝雁(2004)利用1998—2003 年的月度数据,把贷款和货币供应量作为变量来进行测算,得出了贷款对产出和物价的作用时滞为4 个月,货币供应量对产出和物价的作用时滞为5 个月的结论。闫力等(2009)运用VAR模型分析了1998—2009年中国的月度数据,发现狭义货币供应量对通货膨胀的滞后影响在10个月达到最大,12个月后影响消失。马秀远(2010)利用1996—2009 年的季度数据,以国内生产总值、广义货币供应量和通货膨胀率作为测算变量,发现我国货币政策会通过信贷渠道和货币渠道影响产出和通货膨胀,并且信贷渠道的短期效应显著,货币渠道的长期效应较为持久。

二、货币政策调控物价水平的实证分析

篇4

综合起来看,去年中国的物价水平是下降的。去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比上年下降0.7%,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PPl)下降5.4%,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比上年下降21.8%。预计这种情况在今年内将要发生重大变化,整体物价形势将呈两大特点。

1三大价格指数全面上涨。所谓全面性上涨,即中国三大物价指数中,无论是CCPI(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PPI(工业品出厂价格指数),还是cPI(全国消费品价格指数),都将在新一年内告别同比下降局面,出现程度不同的上涨,甚至是较大幅度上涨。

据中商流通生产力促进中心初步测算,今年1季度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CCPI)将要出现20%以上,甚至30%的同比涨幅。其中,钢材市场价格同比涨幅超过20%,销区的天然橡胶(sCR5)涨幅超过30%,精炼钢价格涨幅超过50%。从进口情况来看,大豆进口价格涨幅超过15%,铁矿石进口价格涨幅超过30%,石油进口价格涨幅超过60%。

上游CCPI价格指数的上涨,无疑会对下游PPI和CPI价格指数形成很大压力。如果不出现大的意外,预计今年全国DPI指数涨幅有可能达到或超过8%,CPI指数涨幅达到4%。

上游CCPI价格指数上涨,对下游DPI和CPI价格指数形成很大压力已经在去年4季度的数据中得到了体现。据统计,2009年底CPI和PPI价格指数都出现了回升。其中11月份cPl同比上升0.6%,12月份上升1.9%;PPI也在12月份同比转正,当月上升1.7%。无论是CPI,还是PPI,12月份都是环比上升1%,呈现持续回升势头。

由于对比基数(翘尾因素)的影响,2010年全国三大价格指数的同比涨幅,在上半年,尤其是一季度涨幅较高,不仅是CCPl,并且DPI也有可能见到两位数涨幅高点。进入下半年后,三大指数同比涨幅均会逐步回落。

2 结构性差异依然显著。近年来,中国价格水平无论是在在上涨还是跌落过程中,都呈现出显著的结构性特点。三大价格指数的涨跌步伐很不一致,甚至进行反向运动。今年的物价上涨,依然存在显著的结构性差异。主要表现为资源类、原料类商品价格涨幅较大:而加工类、终端消费品类价格涨幅较小。

从产业链来看,越是上游行业,价格涨幅越高。比如,钢铁产业链中,预计今年内铁矿石、焦炭、燃油等初级产品价格涨幅最大,而钢材等投资品涨幅次之,价格涨幅最小的则是小汽车、家用电器等终端消费品。

二、中国物价上涨主要来自输入性成本推动

今年中国物价指数所以会出现全面上涨,甚至有些价格指数涨幅较大,因素是多方面的。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在于输八性成本力量的推动。

去年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强劲飙升,创下40年来最大年升幅。据有关资料,去年,包括24种原材料的S&PGSCI指数上扬50%,这至少是1971年来的最大涨幅。包含19种原材料的路透/JefferiesCBB指数上涨23%,也创出1979年来的最大年度涨幅。在伦敦期货交易的工业金属中,铜价比去年上涨一倍,原油价格上涨78%,纽约原糖期货去年涨幅也在一倍以上。

虽然近期全球大宗商品价格出现了一些回落,但整体来看,由于经济复苏和美元贬值的双重影响,预计今年全球大宗商品价格还会继续上涨,有可能接近或达到2008年历史高点。比如石油价格见到90美元/桶,甚至100美元/桶以上的更高价位。

同样受到这两大力量的推动,进入新一年后,中国进口铁矿石价格涨势难抑。新年伊始,在连续数周上涨的情况下,铁矿石现货价继续攀升到了新的高位,其中63.5%印度粉矿价格达到134美元/吨的新高,去年以来价格已经上涨了一倍多。预计长协矿价格涨幅不会低于20%。

现阶段中国大宗商品的进口依赖型较强,许多产品需求量的三成以上依赖进口满足,比如铁矿石(含铁量)、天然橡胶、精炼铜、大豆等;石油的进口依赖程度亦达到了50%左右:甚至于我国传统出口产品煤炭,近些年来也出现了大量进口局面。

国际市场大宗商品价格的强劲飙升以及继续上涨,势必抬高中国商品的生产和流通成本。如上所述,今年一季度中国大宗商品价格指数将出现(CCPI)20%~30%的同比涨幅,如此强劲的原材料,燃料、动力和物流成本提高力量,当然会对其下游指数PPI和CPI,形成很大的成本性向上推力。

因此,尽管近期内通货膨胀压力不大,但对于2010全年,尤其是下半年的物价形势不可掉以轻心。不排除受到强大成本推动力量,物价全面上涨,而且涨幅超出预期的可能。其中就包括一些基本食品价格和公共商品价格,比如蔬菜价格、肉类价格、食用油价格,居民用电价格、民用燃料价格,自来水价格,客运价格等等。对此,应当引起高度关注。

有一种观点认为,今年中国多数商品供大于求,只要有关部门搞好宏观调控,就不会出现较高的物价涨幅。这个看法有一定道理,但不全面。因为能够对商品价格产生重大影响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不仅仅是供求关系。很多时候,只要生产流通成本持续提高,或者是居高不下,这种过剩压力同样难以阻挡市场价格的上涨步伐。

通过宏观调控,中国政府确实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抑制商品价格的过快扬升,但因为引发物价上涨的最根本原因在国际市场,在于美元的大幅贬值趋势,属于输入性成本推动,对此我们调控能力不大。因此,也就改变不了今年整体物价水平的上涨大势。比如,如果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继续上涨,长时期达到90美元/桶的更高价位,国内成品油价格也必须相应调高。

三、不确定因素对物价影响很大

在正常情况下,宽松的供求关系会在一定程度上抑制成本增加对商品价格的向上推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今年中国物价上涨是可控的,不会出现恶性通货膨胀。但是,分析今年的物价走势,还必须考虑到异常情况的发生,以及异常情况对中国商品供求关系和市场价格的重大影响。

从全球视野角度观察问题,今年内影响物价形势的不确定因素很多。包括世界经济复苏进程,重大地缘政治、地缘金融变化,严重的自然灾害等。比如说如果出现严重自然灾害或疫病灾害,对于一些品种,或者一些地区的种植业、养殖业和交通运输等将产生重大冲击,总体或局部供求关系将会逆转。在这种情况下,供应偏紧与成本推力因素遭遇叠加,势必推动中国物价水平急剧上涨。

比如,新年伊始,一场暴雪就使得北京蔬菜供应出现短缺,叶类菜价格最高涨幅达到125%:与此同时,严寒天气也使得全国许多地区煤炭,天然气,电力和运输紧张。在这种情况下,如果对策失当,一段时期内出现恶性通货膨胀,或者是结构性恶性通货膨胀并非没有可能。

异常情况对于物价上涨影响,有时候可以通过预期实现提前上涨。也就是说,还没有等到异常情况对未来商品供应形成实质性冲击,市场价格就提前上涨了。在这方面,投机资金的推波助澜和通胀预期,能够放大涨价效应。

不仅如此,在已经全球化的市场形势下,世界其他主产区大宗商品产量出现减产,也会引发中国商品价格相应上涨,即所谓的“蝴蝶效应”。

我国是一个自然灾害较多的国家。许多与食品供应相关的农作物能否丰收还在很大程度上仰仗”老天爷”。今年世界还是一个多变的世界。地缘政治及经济变数等不确定因素很多,随时都有可能导致异常情况出现,并引发供求关系逆转和价格上涨。

三、应对物价上涨的宏观调控政策取向

今年中国物价形势的宏观调控方面,应当坚持以下几个方面:

1 加强监测,不可掉以轻心。总体来看,今年中国整体物价水平由降转升,全面上涨。虽然正常情况下供求关系较为宽松,不会发生恶性通货膨胀。但是,新一年内强大的物价成本推动力量不可小觑。另一方面,如果出现重大异常情况,完全有可能导致供求关系逆转。两者因素叠加,就会引发物价指数出乎预料的大幅上涨。对此,有关部门不可掉以轻心,必须高度关注,未雨绸缪,及早预案,防患末然。

要加强对主要商品供求关系和价格情况的监测和预警。其中也包括对严重灾害天气、地缘政治变化和美元汇率的监测和预警,及时进行分析评估。全国主要大城市,都要建立重要商品的监测和预警体系。

2 对症下药,不可过早退出刺激需求战略。由于此轮物价上涨具有显著的成本推动型特点,并非经济过热所导致的供求关系紧张,因此当较高物价涨幅真的出现时,切不可盲目出手。要坚持宏观调控的针对性,必须对症下药。

也就是说,依靠紧缩需求的办法不仅解决不了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问题,反而会导致经济发展需求动力不足,大量企业停工,劳动者失业,破坏国民经济企稳回升势头,承担经济”滞胀”的极大风险。所以要保持宏观调控政策的稳定性和连续性,刺激需求的政策措施,包括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不宜过早、过快退出,尤其不可贸然加息。

3 建立储备,做好应对预案,防范供求关系逆转。为了防范异常情况出现对整体物价水平的重大冲击,有关部门要做好应对预案。一旦重要食品。民用燃料、棉花等商品供应和价格因为严重异常情况出现重大变化,超出警戒数值,就要及时启动市场平衡预案,比如适度抛售储备商品等。

篇5

在物联网浪潮下,海尔推出全球首款无氟变频物联网空调,携手优酷进行市场推广。

优酷考虑到目标用户群体年轻化网络化的特征,从海尔物联网空调人性化的功能设计和操作流程出发,决定充分发挥网络视频在视觉展示和用户互动方面的优势,搭建海尔物联网空调网络体验馆,全面展示产品物联网多端口接入控制的优势特征。

体验馆设计通过引导用户进入体验馆后的点击行为,以简单明了的视频迷你情景剧,通过讲述故事的方式,全方位展示海尔物联网空调的六大主要功能和操作方式。男女主人公在不同的环境设定下,通过手机端口给空调发出不同指令。这一创意既充分尊重了用户主动性,又以最直观有效的视觉方式呈现出产品优势功能,做到了信息有效传达,拉近与消费者的距离。

用户体验为先的设计理念

优酷搭建海尔物联网空调体验馆,将用户体验放在首位。产品的功能展示不再是简单粗暴的文字灌输,而是精美的有情节的视频故事。用户仿佛坐在电视前,全权掌握频道遥控器,通过点击体验馆的不同按钮,自由选择感兴趣的展示内容进行观赏了解。

体验馆的设计非常注重用户的互动性和参与性。产品展示视频的每一个环节都与用户的主动选择息息相关。用户通过鼠标点击、模拟指令输入等互动环节,充分发挥主观意愿,支配体验馆的展示过程。简单有趣的操作引发用户深入互动的兴趣。优酷为海尔物联网空调构建出超乎想象的高科技网络体验馆,运用3D视频技术,从产品功能介绍角度出发,摒弃苍白无力的平铺直叙,采用讲故事的方式,将摄影棚内男女主人公拍摄的真人秀与虚拟场景结合,用简洁直观的视频方式呈现物联网空调的效能和使用。

视频版产品说明简单直白

在优酷的镜头下,男女主人公在独立场景中,对空调使用产生不同的需求,并通过物联网技术实现远程操控,从而详尽地展示海尔物联网空调远程运行管理、家居远程监护、故障自动报修、智能安防监控、空气智能优化和运行情况监测六大物联网功能。同时优酷发挥网络媒体互动优势,在平台上实现模拟仿真的用户操控空调体验。用户进入体验馆主页后,通过鼠标选择和点击,可以完全主导体验馆的场景变换和剧情进展。

用户可以选择男女主人公的两种角色进行空调操作体验。如选择女性角色,点击“家居远程监护”,即可进入情景剧。女主角在外出时通过电话实现3G视频互联,海尔空调的红外传感器可以随时随地提供家中状况视频。如果选择“远程运行管理”,优酷则会带用户进入到另一场景,男女主人公在炎炎夏日即将回家前要开启空调,这时屏幕上出现模拟手机屏幕,要求用户发送“开机”短信,随即显示空调开机模式和智能温度设定成功。

从海尔物联网空调六大功能出发,优酷进行脚本设计,以年轻夫妇的家庭和工作生活为蓝本展开故事叙述。在情节设置上考虑合情合理地体现远程运行管理、家居远程监护、故障自动报修等功能。同时还必须控制脚本的时间,务必用最精炼的镜头传达最完备的产品信息。

脚本确定后,优酷挑选演员进行棚内真人拍摄,呈现先期剪辑出所需要的视频镜头。优酷在电脑上采用3D技术,根据用户互动引导和脚本,设计出虚拟的功能展示视觉体系以及故事发生场景如家居、咖啡店、办公室等,运用后期合成技术,将演员表演和虚拟视觉完美融合,打造出浑然一体的效果。

篇6

一、上半年价格变化情况

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3%,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总体上看,价格总水平运行仍然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从各月份的价格同比涨幅变化来看,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9%、0.9%、0.8%、1.2%、1.4%和1.5%,价格涨幅在春节之后呈现总体加大的走势。从居民消费价格的环比走势来看,1―6月份分别上涨1.3%、0.5%、-0.9%、0.2%、-0.1%、-0.5%,前6个月环比价格累计上涨0.5%。

(一)食品价格上涨仍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

1―6月份,食品价格累计上涨1.9%,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2.5个百分点。食品中粮食价格上涨1.3%,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2.1个百分点。但粮食价格今年以来出现了小幅持续上涨态势,改变了去年4月份以来持续下降的运行趋势;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7.5%,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6.8个百分点;鲜蛋价格下降12.2%,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22.9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17.2%,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11.0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26.4%,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33.4个百分点。其中鲜菜和鲜果价格上涨是拉动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而肉禽及其制品、鲜蛋价格的下降是今年食品价格涨幅比去年明显减小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粮食价格今年以来持续上涨,且涨幅有加大的态势。

(二)服务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1―6月份,服务价格累计上涨1.9%,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6个百分点。在服务价格中,影响最大的是居住价格,1―6月份累计,居住价格上涨4.7%,是影响服务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7.6%。

(三)主要工业消费品类价格升降出现不同变化,衣着类和交通通讯类价格继续下降,但降幅有所减小,家庭设备用品类价格出现上涨

1―6月份主要工业消费品中,衣着类价格下降0.9%,降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2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4%,降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0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8%,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自从2005年8月份以来已经连续11个月小幅上升,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的下降幅度总体上也在逐渐减小。

(四)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格局发生变化,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前6个月,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城市居民0.1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是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0个百分点。

另外,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环比持续上升且涨幅出现逐月扩大的态势,对后期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将产生一定的压力。1―6月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累计上涨1.1%,涨幅虽然比上年同期减小4.5个百分点,其中前4个月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同比均为下降,但5、6月份则出现了4.4%和6.4%的明显上涨。今年以来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环比出现持续的上涨,特别是今年2月份以来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的环比上涨幅度逐月加大,1、2、3、4、5、6月份分别上涨0.1%、0.8%、1.0%、2.1%、2.9%和1.3%,6月末比年初价格上涨了8.6%。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环比涨幅逐月扩大的变化态势,对后期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当前价格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形成较大的压力

连续4年的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使下游的企业继续承受生产成本增加的能力越来越弱,随着上游产品价格的继续上涨,在超过企业所能承受极限的情况下,下游企业只能通过提价来转嫁上游产品涨价的负担。从今年来看,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在不断加大主要工业消费品的生产成本,促进其价格的上涨。虽然我国供大于求的格局有利于抑制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但由于企业消化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将以各种形式向下游产品传导,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有的可能显示在价格统计数据上,有的不一定能显示在价格统计数据上。今年以来,由于铜价的暴涨和钢材价格的持续上涨,家电制造业成本大幅增加,许多家电生产企业不堪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沉重负担,纷纷出台提价的措施。例如目前的空调价格已经上涨,平均涨幅在10%以上,有的已达30%,微波炉价格也已出现5%左右的上涨。如果有色金属、钢材、塑料等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越来越多的日用消费品价格将出现上涨的局面。实际上,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从2005年8月开始,家电设备及用品价格已经开始同比上升。今年1―6月份,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8%,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自从2005年8月份以来已经连续11个月小幅上升,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的下降幅度总体上也在逐渐减小,说明下游产品价格下降的态势在减弱,小幅上涨的态势在增加。

(二)城市居民对价格上涨的实际感受比较大,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感受更为明显

近两年来,粮食、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工业消费品价格不断有所下降,但由于恩格尔系数降低,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对医疗、教育、交通、居住等服务项目支出明显增加,而近两年医疗、教育、交通、居住等服务项目价格涨幅较大,大大的增加了居民的支出压力。同时近两年居民生活必需的生活用水、燃气、燃料价格上涨幅度也较大,进一步增加了城市低收入居民的经济压力。今年以来,生活必需的蔬菜、水果价格又出现大幅度上涨,更使低收入居民对价格感受负担沉重。目前虽然价格总水平涨幅不是很大,许多工业日用消费品价格指数在统计上甚至是下降的,但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对价格变化的实际感受都是在明显上涨,支出普遍的增加。特别是大商场的商品价格是一般中低收入居民难以承受的。加之资源价格上涨和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压力,居民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预期较大,与价格统计数据形成的变化趋势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住房价格仍然保持较大涨幅,对居民的支出形成较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今年前6个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继续明显上涨,月同比涨幅平均为5.6%,涨幅虽然有所回落,但却在前两年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上仍然保持明显的上涨态势。其中大连、呼和浩特、深圳、成都、北京1―5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分别上涨14.6%、13.9%、11.7%、8.4%和8.2%,涨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住房支出的沉重,已经完全打乱了中低收入、甚至部分较高收入居民正常的家庭消费结构,严重影响了居民其他消费的增长。

三、后期价格走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价格上涨的因素分析

1.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投资需求的加速增长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从今年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第一季度GDP增长10.3%,上半年GDP增长10.9%,分别高于去年同期0.4和0.9个百分点,且呈加速增长态势。1―6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7.7%,高于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的增长速度快了0.7个百分点。从需求来看,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快2.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比去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快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从变化趋势上看,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均呈加速增长态势。总体上看,经济和投资需求的增长不但都快于2005年同期,且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这种经济和需求的快速增长,是推动长期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

2.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价格影响将更为明显。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原油、有色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国内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市场主要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目前,国内不但许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在向国际油价看齐,连与油价相关的燃气、出租车、长途客运等消费价格也在纷纷向油价看齐。因此,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并保持高价位的态势,将对国内石油供应和油价上涨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将会对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及价格总水平产生影响。

3.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快速增长,将对后期的价格上涨形成压力。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8.43%,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2.7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8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3.94%,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2.6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1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同比增长12.57%,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3.1个百分点。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增幅均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在货币供应量明显加快的同时,金融机构的信贷量也大幅度增长: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99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2.26个百分点。今年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6265亿元。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较快增长,将对后期的价格上涨形成一定的压力。

此外,目前全社会普遍对资源价格上涨有很高的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压力。一方面,资源价格改革的深化,客观上将进一步促进水、石油、天然气、土地等资源价格的上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另一方面,地方的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梳理,将会使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措施增多。从目前来看,一些城市已经提高了居民用水价格、污水处理价格、天然气和煤气价格以及城市公交运输和出租车价格,但仍有许多准备提价而尚未提价的城市,即使是提价的城市,提价幅度也还存在未到位的问题,例如目前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差距很大,天然气、煤气与相关产品的比价矛盾仍然很大,这些产品价格总体上仍将呈持续上涨态势。同时,今年以来,成品油已经两次提价,铁路货物统一运价平均每吨公里提高了0.44分,电力销售价格每千瓦平均上调了2.5分。这类基础产品价格的上调,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影响将更加显著。

(二)抑制价格上升的因素分析

尽管目前影响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但从总体供求关系和国家确定的宏观调控方向来看,也存在相当的抑制价格上的因素,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还是有较好基础的。

1.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同时,生产资料供求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抑制价格上升。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仍然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600种商品市场供求排队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 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 种,占71.3% ,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从工业消费品价格运行的趋势来看,今年以来衣着、家用电器、交通通信产品价格继续呈现下降的走势。由于供大于求的市场关系和技术进步的影响,衣着、家用电器、交通通信产品价格的下降态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同时,生产资料供求关系有所改善,价格上涨的程度有所减小。由于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效果明显显现,前期实施的增加紧缺生产资料供给的措施也收到明显的效果,一方面消耗资源高的行业发展受到控制,抑制了需求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基础行业的投资,能源、原材料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很快,使得生产资料市场的供求关系明显改善。据商务部对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供求趋势的调查,2006年上半年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供过于求的69种,占2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加4.6%;供求平衡的218种,占72.7%,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加2.4%;供不应求的13种,占4.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减少61.5%。另外,目前我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水泥、纺织等行业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电力行业也有产能过剩的趋势。这种生产资料供求关系的好转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将对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产生抑制作用。总体上看,生产资料供不应求的矛盾大大缓解。

2.粮食等食品价格运行平稳,有利于居民消费价格的基本稳定。2005年粮食生产在2004年超常增长350亿公斤的基础上又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达4840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46亿公斤,今年夏粮又连续第三年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138亿公斤,增产74亿公斤,同比增长7%。粮食的连续丰收,在逐步扭转粮食的总体供求关系。因此,2006年粮食价格将仍呈平稳运行的态势。受粮食价格相对稳定的影响,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蛋类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也将呈现相对稳定的运行态势,从而减小对价格总水平的上拉作用。

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有利于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今年4月以来,国家先后上调了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这将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部分地区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情况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另外,人民币的升值将会抑制国内价格的上升。从发展趋势上看,人民币有继续小幅升值的可能。而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将有利于减少进口成本、扩大进口供给;另一方面将加大出口成本、抑制出口的增长,并使人民币的购买力提高,从而在货币价格方面构成了抑制国内价格上涨的因素。

四、今年后期价格的走势预测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目前各种价格上涨的变化趋势、前期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所形成的影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等综合判断,今年后期我国价格总体将延续前几个月的运行态势,即价格总体变化相对平稳,但个别品种价格变化会有较大的波动。

居民消费价格将保持小幅温和上涨的走势,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略大于上半年。预计下半年价格涨幅将在2%左右,全年涨幅将在1.5―2%之间。影响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资源价格改革预期的影响、各地政府上调公共服务价格措施的影响以及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粮食价格将保持目前的运行态势,不会出现明显的升降。由于今年夏粮丰收,加上前两年连续的增产,目前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价格不会出现明显的上涨;同时粮食的丰收虽然增加了供给,粮价有下行的压力,但国家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将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加之今年国际市场粮食库存减少、国际粮食价格呈现上涨的态势,会促进国内粮食价格的坚挺,因此国内粮价也不会出现明显下降的走势。粮食价格总体上呈现基本平稳的运行态势,但个别品种会产生不同的价格变化差异。

鲜菜、鲜果价格将继续保持明显上升态势,但价格同比的上升幅度将小于上半年;肉禽及其制品、鲜蛋、水产品价格将有所回升。

服务价格将继续保持温和上升的态势。受资源价格改革和调价的影响,服务价格将继续上涨,幅度有可能略有扩大。主要是水、电、燃气、城市交通价格上涨的影响。

篇7

关键词: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物流成本

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化,石油企业也渐渐地被发展成为一个专业化的服务性行业。近年来石油物资在内供市场慢慢萎缩,面临着人员少、工作量大、采购周期短、周转速度快等问题。为了更好地解决问题的根本,石油企业需要更好地提高物资管理水平。

一、石油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物资学管理意识不够明确。随着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石油企业物资的供应程序发生了质的变化,但管理人员的管理观念却还是停留在原点,对物资管理的重要性认识不深,对现在石油企业存在的问题也不太关注和了解,改进物资管理的主动性不够。有些石油企业本身对物资管理的认识程度不够深入,有些规章制度也根本不健全,不能很好地执行国家实施的政策措施。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明显偏低,企业本身的管理意识淡薄,不能完全消除传统的管理模式。物资部门也因为计划不周全,生产时有变更,导致了生产物资用不上,造成严重积货,这些积压的物资又不能很好地及时处理,就变成了大量的资金积压,造成资金周转不灵,加重库存成本。

2.物资资源不集中,物流间断。在物资管理的整个管理过程中,主要有采购资源、仓储资源,运输资源等几个环节,但是各个部门没有很好地进行沟通,而是处于被动状态。像物资供应部门被动性地等着生产部门的物资采购需求计划,再进行材料的采购和仓储,运输部门也是等着物资供应部门和生产部门的需要,部门之间不加强沟通,容易造成供应物流与生产物流各自执政的间断式物流管理。物资采购本身受市场供求影响,物流的间断会使供给与需求的信息不能更好地交流,对市场价格的变化难以作出决策,会出现“诸侯割据,自成体系”的局面,给企业经济带来严重的损失。

3.信息技术水平低。传统物资管理,物资设备和技术比较落后,很多石油企业没有建立统一的物资供应管理信息系统,造成信息化服务水平低,信息平台和各物资的运作没有很好地连接,不能达到信息共享。在管理过程中,物资的采购、询价,合同的管理,物资的质量、仓储和配送都没有整合到管理系统上,降低了信息的利用率,运输不合力,使物资资源没有得到合理的安排。

二、提高石油企业物资管理的对策

1.加强对物资管理的认识。目前石油产量不断下降,储量变少,更要加强对石油的物资管理。物资管理技术越来越高,越来越复杂,在管理人员认识物资管理的重要性后,我们必须提高自身的素质和管理能力。例如举办各种技术岗位培训,为物资管理人员创造学习的条件,让他们学习国外先进的管理理念、学习现代管理必备的知识。只有真正认识到物资管理的重要性,才能为企业的生产经营作出自己的贡献,保证企业物资的正常运转。

2.建立物资信息网,实现网上交易。网站的建设是非常关键的,要把网络建设和物资供应系统,网站内容结构策划出来,它是开展电子商务的场所,是各部门交流的一个平台。建立电子交易,把商店、产品、需求、订货、购买、支付等实物变成电子化信息处理。举个长庆油田电子商务物资管理系统应用案例:长庆油田物资装备公司是长庆油田公司下属的一个二级单位,承担着长庆油田各生产单位和产能建设工程的物资采购供应与管理工作。公司按照新的管理模式开发的“电子商务物资管理系统”有力地保证了油气田勘探开发建设任务的圆满完成。从2002年元月正式投入使用以来,在长庆油田的物资采购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1)极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2)提高了物资采购过程的透明度。(3)规范了业务处理流程。电子商务系统功能模块(见下页图):

3.加强物资管理中的物资采购。物资采购是石油物资管理的重要环节。好的管理物资采购体系,可以很好地降低采购成本。如果消耗的物资品种繁多,消耗量差别大,可以实现批量采购。如何根据消耗物资的数量规模和质量的影响程度,科学划分采购管理分工,是非常有必要的。也可以实现集中批量采购来降价节支。集中批量采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一个未来趋势,是降低采购成本的前提。物资部门对生产起着保障性作用,这个作用又是根据物资的采购供应来完成的。要控制就要集中采购,集中才可能形成批量,才可能在市场采购中处于有利的位置,争取到生产企业优先优惠的服务。

三、降低石油企业物流成本的控制方案

1.石油企业物流外包。石油企业物流外包是强化企业竞争力的需要,目的是为了使石油企业保持精干,集中更多的精力专注于其他管理。石油企业物流外包可以科学合理地利用石油企业外部资源,将自己不擅长的物流业务外包给擅长的专业公司完成,可以利用石油企业外部资源来弥补资源和能力上的缺陷。还可以降低和控制石油企业的生产经营成本。因为专业的公司可以更有效、更廉价地保证该业务的运输,那么石油企业避免了巨额的投资。此外,石油企业物流外包可以减少运输风险,本身物流的资源和能力是有限的,如果和专业公司合作,就可以共同承担风险,减少意外的危害。

2.加强员工的成本管理意识。企业员工是保证物流成本管理顺利开展的基础和条件,如果没有员工认识物流成本管理的方式,单凭制度和条文,那操作起来也难以奏效。把降低物流成本的工作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各个部门,使企业员工对物流成本管理方式有所理解和互相配合,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使员工具有长期发展的“战略性成本意识”,牢固树立市场竞争观念,及时预测未来市场需求和发展变化,积极调整经营战略。

篇8

关键词:价格调控地方政府

物价调控事关老百姓的基本生活,事关经济建设,事关稳定大局。各级政府正开始加强对市场价格调控力度、着力转变调控方式,此时提出增强地方政府的价格调控能力这一课题具有重大的现实和理论意义。

1、势在必行――提高价格调控能力的必然性

1.1当前物价水平及价格调控现状

自2010年以来,我国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节节攀升,从2010年1月份的1.5%一路上涨到2011年4月的5.3%,并继续呈上身趋势。物价居高不下,增加了居民的生活成本,不利于提高生活水平,抑制了消费,间接制约了经济增长的速度。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连续增长,已超过政府维持CPI在4%左右的宏观调控目标,反映出政府价格调控的不力,突出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价格调控一定程度上损伤了地方政府的利益,导致各地政府不重视价格调控、执行不力,例如各地对房价的调控行为;其二、各地物价调控机构力量不足。物价机构设置削弱了分散了价格管理职能,物价部门人员人力严重不足,难以承担繁重的工作任务,例海南省明确提出加强物价调控机构的主张;其三,地方政府价格调控主要以行政手段为主、价格监督调控手段单一,不能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舆论等手段,构建起一个科学、合理、有效的价格调控体系。

1.2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价格具有引导资源配置、调节市场供应、影响收入分配的功能。加强价格调控监管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市场调节不是万能的,具有自发性、盲目性、滞后性等缺陷;使得政府干预成为必要。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要求,建立以市场形成价格为主的价格机制,需要政府长期的加强物价调控工作。

自1992年以来,随着改革的深化,作为越来越多的生产者和经营者将拥有价格决策自,在市场机制的负效应下,不断诱发的市场物价总水平的大幅度波动。为了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公开的市场竞争环境, 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引导和矫正微观经济主体的价格行为, 避免价格的不合理、过大波动, 建立和完善政府的价格调控体系已成为当前政府经济工作的重要任务。

1.3符合“十二五”规划的发展趋向

保持物价水平的总体稳定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中经济建设中的主要目标之一,《规划》一共在八个章节中,14次提到了价格调控,可见价格调控是我国未来五年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方向。“十二五”期间价格调控的重点领域在于资源性产品、医疗、水资源、成品油、农产品价格保护、矿业权和排污权交易等多个领域。不断提高地方政府在各个领域内进行价格调控能力是顺应“十二五”规划发展方向的必然选择。

1.4提升政府经济规制能力的重要方面

组织经济建设是政府现阶段的重要职能,这决定地方政府应大力增强市场规制能力,集中表现在弥补市场失灵、进行经济调控上。 保持稳定的物价是政府宏观调控的四大重要指标之一,而当前政府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是稳定物价。因此,增强地方政府的价格调控能力,其一方面是履行政府宏观调控职能的客观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地方政府经济规制能力的一个重要部分。

1.5维护广大人民切身利益的有力保障

价格关系千家万户、关系群众切身利益、关系社会和谐稳定。价格关系市场经济过程中,经济主体之间在让渡价值时所形成的交换关系。在市场经济中形成的价格关系直接关切到利益在各个阶层的分配,直接影响到个人的利益。且由于在市场经济活动中由于垄断、外部经济效应、信息不对称、公共物品、市场投机、群体性的非理的存在,导致价格脱离价值,不利于全体居民福利水平的提高。完全的价格自由不可能优化居民的福利分布,不可能实现社会福利的最大化,因此,在市场经济中价格干预绝对不是多余的。

目前,“菜贱伤农”事件便是一个明证,广大城市居民承受了高物价,菜农作为直接生产者,不仅未曾在菜价上涨中获利,反而受尽流通环节的剥夺,损失惨重。由此可见,合理的价格管制是经济效率和社会福利达到最大化的必要条件。

综上所述,提高地方政府加强价格调控能力势在必行。各地政府应加强对价格调控内涵、本质及手段的认识应,重视物价调控工作,着力提高物价调控能力。

2、他山之石――欧美国家价格调控的经验

欧美国家进入资本主义阶段后,最早发展了市场经济体制,随后经历了多次经济危机,有着诸多成功调控价格的经验,于二战结束后纷纷进入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阶段,形成了比较完整的价格调控体系。

西方资本主义国家政府对价格的调控, 主要采取直接和间接两种方式。直接调控,是指政府运用经济和行政的手段, 直接地调控价格的形成和变动,主要有直接定价、幅度调控和物价管制三种方式。间接调控, 是指政府通过采用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 影响价格形成的条件和结构, 来间接地调控价格的形成和变动。

在西方国家, 直接的价格调控是少量的, 间接的价格调控是大显的。从间接的价格调控来看,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而的内容。第一, 对价格构成因素的调控。第二, 对价格形成及其运动的条件进行调控和规范。第三, 建立物价监督机构, 运用法律舆论等于段, 对价格的形成及其变动进行社会监控。

尽管主要发达国家的价格调控各具特点, 但总的说来, 都是以市场机制为基础, 政府间接干预为主的价格调控体系。进一步考察, 不难看出, 发达国家的价格调控具有以下共性。

第一, 大多注重总量调节, 尤其是总需求的调节。其中虽然日、法两国也注意供给结构政策的运用, 但总体而言, 仍以总量调节, 特别是总需求调节为主。美德两国是典型代表。

第二, 政府对物价的干预, 总体上属短期。发达国家对物价的间接或直接干预均属反周期性短期干预。一旦经济缓和, 干预逐步减弱或取消。

第三, 均十分注重保持经济增长下的物价稳定。四国政府一般都不是为了单纯的稳定物价, 而是试图保持增长中的物价稳定。物价稳定本身也是为了经济的稳定增长。

第四, 四国均非常强调法制规范, 在法律规范条件下管理经济。这样客观上保证了政府经济政策及物价政策的连贯性、稳定性及长期性, 在某种程度上减少了市场经济的不确定因素。

3、立足国情――提高地方政府价格调控能力的可行路径

3.1建立价格监控预警体系

市场价格瞬息万变,要做好价格调控工作,需要对市场价格进行监控,及时了解、掌握市场情况。地方政府物价部门首先要科学设计价格监测指标体系,要明确跟踪监测、预警的重要生活、生产资料商品品种, 尤其是关注与群众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其次,健全价格监测网络,建立市场价格跟踪监测、预警体系,具体举措是建立常规监测点和应急监测点,加强市场巡查,定时定点监测价格走势,随时掌握这些重要商品的生产、供应、消费总量和构成的情况,及时发现、报告、预警价格异常波动问题;最后将监测结果撰写成市场价格分析简报,形成定期的价格汇报制度,为政府价格调控提供必要地政策信息与建议。

3.2健全价格新闻制度

物价部门将主动加强与媒体的沟通联系,组织专家学者加强对市场物价走势的理性分析和思考,及时目前的价格趋势、价格政策和价费信息,缓解社会各界对通胀的预期,引导群众理性认识物价变动规律, 引导群众理性消费;善于媒体的力量,坚持正面宣传和正确的舆论引导,加强正面宣传报道, 及时传递当前市场商品供应充裕、市场物价涨幅回降和政府有条件、有能力保持市场价格平稳等重要信息;尤其注重定期公布与群众基本生活必需品、各项收费的价格,防止人为炒,导致的哄抢某种消费品的情况,严肃新闻纪律, 从严处理不当炒作、虚假报道、误导社会预期和市场价格行为。

3.3加强价格控制能力,规范的价格管理体系

维持物价稳定、有力地调节物价是地方政府价格调控能力的核心。地方政府遵循市场经济的价格规律,充分发挥政府在公共产品和资源配置等方面的定价杠杆作用,另一方面应该完善相关的调控规章,规范自身行为。一是进一步完善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要商品储备制度,建设副食品生产基地,根据市场总供求状况,加强对市场供求调节,增强商品的有效提供,有效平抑价格波动,具体如“菜篮子”、“米袋子”工程等;二是建立价格风险基金,以增强各级政府调控价格的经济实力,一方面用在发展生产,加强市场建设,另一方面用以平抑突发性的价格暴涨暴跌;三是各地宜健全价格应急调控制度,在部分价格发生异常波动时,适时启动应急预案,有效防范和控制价格波动;四是推进依法行政,建立执法目标、执行责任、监督考核“三位一体”的依法行政工作体系,完善价格监查制度, 整顿和规范价格秩序;规范价格调控主体的行为,提高执法效能。

3.4完善价格立法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而目前我国价格方面的法律法规缺失,提高价格调控能力, 要抓紧建立健全调控价格的相关立法。各地政府要加强制定价格监管条例抓紧制定出台《价格法》和反欺诈、反暴利、反垄断的法律法规, 细化和完善对垄断价格、串通涨价、价格欺诈、牟取暴利等价格违法行为的认定标准和处罚办法;完善价格监督检查条例, 鼓励竞争,反对垄断, 保护合法营利, 反对暴利, 保护正当经营,反对欺诈宰客, 打击假冒伪劣,逐步使价格管理和监督检查走向规范化、法制化。

3.5健全价格补偿保障体系

地方物价部门与统计、调查、民政、财政、社会劳动保障等部门一起抓紧研究建立与物价上涨挂钩的城乡低保等社会救助标准或价格补贴标准动态调整机制,维护广大低收入群体的基本生活水平,此外也要抓紧研究建立化肥价格涨幅与农民直接补贴挂钩机制, 在化肥价格涨幅超过一定幅度时, 给予农民适当补贴, 以提高农民种粮收益。

3.6开创价格监督和举报通道

对市场物价进行监督检查是价格调控的一个重要的、有效的手段, 其作用在于检查价格政策、法律、法规的贯彻实施情况, 保证企业正确行使定价权, 维护市场的公平竞争, 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各地要加快完善价格社会监督网络的建设,如建立“人的价格社会监督队伍”,开展价格和收费公示进社区工作,提高了群众的自我保护能力,在农村整顿监督员队伍,开展业务和法规培训,表彰奖励一大批成绩突出的监督员$提高了其工作积极性,夯实了农村价格监督网络的基础;加快价格举报平台建设,鼓励公众、企业对哄抬物价、囤积居奇等扰乱市场的行为进行举报。

参考文献:

[1]章贵军 黄秋燕政府价格调控的问题及策略分析《现代商贸工业》 2008年第9期

篇9

一、价格调控目标任务

年市政府下达我区价格调控的目标任务为全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控制在4%以内。各街道、各有关部门要进一步强化工作措施,切实建立目标责任分工落实制度,健全目标实施情况报告制度,分析例会制度,确保今年居民消费价格预期调控目标的顺利实现。

二、落实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

(一)实行价格调控目标行政首长负责制

价格问题事关发展稳定大局,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各街道、各有关部门要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加强组织领导,明确各自工作职责,把稳定市场物价作为当前宏观调控的一项首要任务,切实采取有力措施,狠抓落实。成立价格调控监管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区委常委、区政府常务副区长冯广宸担任,副组长由区政府办公室主任罗宏才、区物价局局长郝丽君担任,成员由区民政局局长邓海燕、区监察局局长梁自昌、区财政局局长闫琳、区工信局局长李嬿嬿、区商务局局长魏世科、区农水局局长王兴田、工商分局局长李杰、区供销合作社主任黄玉亨、区农技中心主任邵旭平、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所长王有祥及24个街道行政主要负责人组成。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区物价局,负责落实领导小组会议议定的事项和全区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的具体实施。

(二)实行价格调控目标考核机制

对各责任单位调控任务落实情况,要加强日常监督和行政监察,将各责任单位调控任务的完成情况纳入全区目标考核范围,年终对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领导不重视、措施不落实、效果不明显、完不成预期调控目标的,追究主要负责人责任;造成严重后果的,按照有关规定严肃处理。

三、价格调控措施及责任单位

(一)增强商品市场供应能力

1.大力发展生产。从生产的源头抓起,进一步增强“菜篮子”商品生产和供应。认真落实支持发展生产的各项政策措施,切实抓好蔬菜、生猪等商品的生产;及时兑现政府各项惠农补贴和扶持措施,增加对农业的投入;全面推进南北两山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督促检查有关单位完成区政府下达的全区蔬菜生产任务,增加生产淡季农副产品的本地调剂,扩大供应渠道、稳定市场价格。(责任单位:区农水局)

2.加大市场建设投入,开展价格平抑活动。采取多元化发展方式,多渠道筹集资金,全年区财政投入1500万元,市政府配套资金1500万元,建标准化菜市场10个(力争15个),便民菜店50个(力争100个),规模化蔬菜配送中心2个,努力降低蔬菜流通成本;加强产销对接,利用政府培育起来的蔬菜配送企业、肉类定点屠宰企业等有效资源,多方协调配合,进社区、进楼院、进超市,实现农超对接和蔬菜直销等便民销售活动,起到平抑价格作用。(责任单位:区商务局)

3.保障化肥市场供应。积极组织货源,保证农业生产正常的化肥供应。(责任单位:区供销社)

(二)加大价格调控监管力度

4.加强监测和预警预报。继续加强对粮、油、肉、禽、蛋、主要蔬菜品种等居民生活必须品的供求和价格进行监测,实行价格监测报告制度,每月定期对供求和价格动态进行分析上报;完善供求和价格应急机制,及时准确地反映供求和价格变动情况,分析供求和价格变化规律及特点,预测走势,提出有针对性的措施、建议。(责任单位:区物价局、区商务局、区农水局)

5.加大市场监督检查力度。继续抓好粮、油、肉、禽、蛋、菜等食品的市场监督检查和市场巡查。对欺行霸市、恶意囤积、哄抬物价、串通涨价、捏造和散布涨价信息等扰乱市场价格和交易的行为,依法从严从速查处,维护良好的市场秩序;加强对保证供应、稳定价格各项政策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认真受理群众的投诉举报,依法查处各种市场违法行为,维护群众的合法权益;继续开展“价格诚信单位”评选活动,提高经营者诚信意识,增强经营者经营自律。(责任单位:区商务局牵头,区物价局配合)

6.严格执行各项价费政策。加大清费治乱力度,继续落实规范收费的各项规定,对国家和省市取消和停止的100项行政事业性收费进行规范,对涉企、涉农的各项收费政策进行认真清理,坚决取消不合理收费。(责任单位:区监察局牵头,区工信委、区物价局配合)

7.加强市场价格监管力度。区商务局负责标准化肉菜市场及社区便民菜店的监督管理,加强落实明码标价硬件设施的建设和改造,提升市场管理水平。各街道要加强街办市场的监督管理力度,对固定摊位经营的主要商品实行明码标价。同时,各市场专管人员发现哄抬物价、串通涨价等扰乱市场价格和交易的现象要及时上报区商务局,所属街道和区物价局。

(三)建立困难群体生活补贴保障制度

8.建立低收入群体生活补贴保障机制,按照省、市的相关要求,建立CPI上涨与低收入群体的物价补贴办法,对低收入群体发放价格临时补贴,使其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责任单位:区财政局牵头、区民政局配合)

四、保障措施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加强价格调控监督工作,稳定市场价格,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是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坚持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各街道、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把稳定物价作为一件大事、要事来抓,进一步增强工作责任感和紧迫感,结合本单位实际,分解细化目标,研究制定价格调控监管的具体措施,开展经常性督促检查,及时解决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形成上下一致,统一协调,责任明确,管理有序的工作机制,确保各项工作任务全面落实。

篇10

【关键词】经济管理职能 有所为有所不为 物价上涨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顺利展开,原来的计划经济体制已经逐渐退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代悄然来临。在我国推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并不是完全取消政府在经济方面的调控和管理,而是认真分析研究市场经济特征,迅速转变我国政府经济管理职能,顺应市场的发展,加强对经济的调控和管理,从而保证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政府经济管理职能转变的根本就是要将政府由过去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下的集权型打造成市场经济体制下的服务型,使政府在正确分析市场环境的情况下有所为有所不为。由于政府经济管理的领域众多,本文则从我国物价上涨问题入手,探究政府的经济管理职能如何做到有所为有所不为。

一、面对物价上涨,当前政府经济职能有哪些缺位

蔬菜涨价、猪肉涨价、水果涨价……从2007年开始,物价疯长的消息充斥于耳,老百姓是怨声载道,小商小贩借机哄抬价格,一些行业也是联合出台涨价的对策……物价上涨影响了从行业到企业、从企业到商家,从商家再到普通百姓的生活。2012年6月份,全国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同比上涨2.2%。其中,城市上涨2.2%,农村上涨2.0%;食品价格上涨3.8%,非食品价格上涨1.4%;消费品价格上涨2.3%,服务项目价格上涨1.9%。物价,不仅关系到币值的稳定,关系到市场秩序和经济的平稳发展,而且关系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物价上涨可能引起多米诺骨牌效应。

导致我国物价持高不下的原因很多,本文则单纯地从政府经济管理的角度进行分析,主要有一下几方面:

(一)调控预警机制不健全。

由于牛市冲天,越来越多居民将资金投入股市,股票升值造成财富效应,人们觉得自己财富增长,消费习惯也会有所改变。这些都会必然导致商品消费结构调整,同时引起价格调整,但是并没有合理的预警机制给予指导。当物价上涨之前,政府并没有给民众任何的警示,指导民众如何应对物价上涨。如果国家有完善的预警机制,并且及时采取措施,物价上涨就不会来得如此措手不及。

(二)市场化改革滞后。

市场化改革的推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当前我国物价过快上涨与市场化改革的不到位关系密切,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第一,汇率制度尚不完善。我国自2005年开始推行新一轮人民币汇率改革,实行以市场供求为基础、参考一篮子货币进行调节、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度。从实际情况看,人民币汇率弹性不足,形成事实上的人民币单边升值。在人民币升值的预期下,境外资金通过贸易、非贸易以及其他渠道进入国内,加剧房地产及资本市场的泡沫化倾向,扩大了外汇占款规模,导致基础货币投放迅速增长。央行运用货币政策治理物价上涨和通胀预期的难度加大。第二,我国国内市场的分割、垄断现象依然严重,破坏了市场的有序性,是物价上涨的体制性原因。

(三)政府宏观调控手段不足。

首先,从宏观税收负担来看,我国税收负担较轻,税收收入占我国GDP比重小于20%,而一般发达国家该比重一般为30% ~50%。但是如果加入各种计划内、计划外收费,我国居民宏观税收负担远远高于一般发达国家。这是因为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还不够完善,各种计划外收费明目繁多,且层出不穷,在现有利益集团的保护下难以整治。中央和地方直接收入分配体制、财权事权分配方面一直变动,中央和地方争利。[2]其次,调控方式不当。农副产品“跌价无人问,涨价多头管”的现象,显示出目前调控仍停留在“短缺调控与消费者调控”的层面;暴涨某种程度上源自此前对生产环节利益的漠视,政府容易重视消费市场的反映,忽略生产环节的呼声。

二、面对物价上涨,政府应该有所为

首先政府应明确在哪些情况下该有所作为。目前市场上主要有两种情况:第一是垄断情况。目前市场的垄断色彩相当浓厚,许多垄断性行业控制市场,比如城市公共设施(如交通、供水、供电等)、国家公共部门(如教育、医疗等),在这些领域政府应该进行定价。第二是价格的操纵情况。许多大企业联合起来控制市场,限制同行企业自行定价,恶意抬高价格。虽然我们提倡市场经济的自由发展,但由于市场本身的局限性,在市场失灵,市场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政府这支只“有形的手”就必须适时介入市场,有所作为。面对我国物价上涨的现状,政府至少应做到以下几方面:

(一)加强价格监测和预警工作。

政府应加强对粮油、蔬菜肉类、医疗、卫生、教育等与百姓生活密切相关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以及煤炭、石油、钢材等能源、原材料价格进行监测。当市场上某种商品服务有可能出现价格的异常波动时,应给予及时的监测与预警,防患于未然,使总损失降到最低。

(二)加强对市场物价的监管,规范市场价格秩序。

政府应对物价上涨原因进行深入调查分析,围绕百姓关心的价格问题,针对各种乱收费、提高物价、乱加价、牟取暴利等价格违法行为,采取一定的处罚整治措施,保持物价稳定,维持市场平稳运行。而要做到这一点,从根本上讲必须依靠法治。对于市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政府部门应深入调查,查明事实,依据法律,严格处罚。如《反价格垄断法》就不失为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一项重要立法。

(三)实行积极有效的宏观调控,稳定市场价格。

首先,应实行稳健的货币政策,货币政策是宏观调控重要组成部分。由于物价的持续上涨,政府应由适度宽松转为稳健的货币政策,为经济增长、结构调整和转变发展方式提供良好的货币环境,逐步化解物价上涨和通胀预期加剧的潜在压力。其次,优化信贷结构。在我国目前融资体制下,银行信贷是配置资金主要手段。支持商业银行扩大对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贷款规模,引导商业银行加大对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的信贷投放,严格控制对高耗能、高污染、低效益行业和产能过剩行业贷款。

(四)充分运用政府的二次分配。

要应对物价上涨,必须提高国民的收入水平。物价上涨对高收入者影响较小,而对低收入者的影响却是比较大的。物价的上涨可能使低收入者的衣食住行都出现了问题,因此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情况下,要充分强调政府扶助弱势群体的责任。政府要适时启动价格补贴机制,缓解价格上涨对低收入居民生活带来的负面影响,保障低收入居民的基本生活。

三、面对物价上涨,政府应该有所不为

在市场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政府应该进入市场,有所作为,但这并不意味着政府在市场失灵的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干预经济的发展。按照经济学的思想,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基础性作用。在市场经济中,主要是通过市场来调节价格的涨落和供求变化。政府干预是对市场经济的一种补充,在市场不能合理有序地进行时,政府的干预是不可缺少;而在市场能有效发挥作用时,政府则不需要干预。从我国物价上涨问题来看,在以下两方面政府是不需要干预的:

首先,在民众的生活必需品领域应该让市场充分发挥作用。在现行的市场经济环境下,民众基本生活必需品由于其本身固有的特殊性已经能成为充分竞争的市场。在这样的领域,应该让市场之手发挥充分作用,把定价权交给市场,彻底由供求关系决定价格涨跌,以充分竞争形成均衡价格。非万不得已(如战争、大的自然灾害等),国家尽量要避免用行政之手来控制自由竞争领域的物价。如果在市场经济未失灵的情况下,政府无端介入将会对市场体制造成很大危害。政府应该实行的是宏观调控方面的政策,对于微观市场政府的介入必须慎重,避免弄巧成拙。

其次,通过行政手段限制物价是不可取的。限价政策是一种治标不治本的行为,在物价持高不下的情况下,政府要做的是调查物价上涨的原因,从根源上解决问题而不是片面的限制物价。最典型的是2007年兰州牛肉拉面的限价事件,兰州市物价局规定:“一碗兰州拉面最高只能卖2.5元。”在规定颁布之后,表面上我们看到的是拉面价格的稳定,但是紧接的是拉面质量的下降。市民反映拉面吃不饱并且牛肉变少,其实这里就涉及到经济学上的成本转移问题。政府把最高价格限制住了,如果成本接近甚至高出售价,牛肉面馆最直接也是最有效的转移成本的方式就是在面的分量和质量上做文章,实际上就是把限价的成本转移到了消费者身上。其实,拉面价格的上涨是由于原料成本的上涨导致的,政府在没有弄清真实原因的情况下,贸然采取限制物价的行动,只会破坏市场的竞争机制。因此,政府企图通过行政手段限制物价,其结果很可能是好心办坏事,即使能在短时间内控制住物价水平,也将危害价格对生产的指导作用,妨碍经济的健康发展。

综上所述,政府的经济管理在物价上涨上有所为有所不为就是:在市场失灵,市场秩序混乱的情况下,政府这支只“有形的手”就必须适时介入市场,有所作为;在市场能有效发挥作用时,政府则不需要干预,有所不为。只有这样,政府才能真正发挥经济管理的职能,解决物价上涨问题,稳定物价,促进市场经济的平稳运行。

参考文献:

[1]张培源.物价上涨和通胀预期增强的原因与对策[J].现代经济探讨,20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