价格调控范文
时间:2023-03-14 22:25: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价格调控,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当前,我国市场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高位运行的态势,引起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以及全社会的广泛关注。围绕中央提出2008年要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向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的首要任务,我们迫切需要以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价格调控工作中,寻找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对策思路。
应对物价涨势的策略
2007年初以来,我国粮食、猪肉、食用油、液化气等生活必需品价格涨幅较大,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累计涨幅达到5.2%,突破了3%的年度控制目标,通货膨胀预期增加,价格调控工作面临严峻考验。市场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走势,主要呈现出以下特征:
一是结构性上涨。据统计,从构成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类商品与服务的涨跌情况看,2007年1至11月份,食品等五类价格上涨,衣着等三类商品价格下跌。其中食品类价格上涨12.2%,影响价格总水平上升4.4个百分点,占涨价因素的84.6%。从地域价格涨幅情况看,2007年11月份,城市价格上涨7.1%,农村价格上涨6.7%,主要是农村恩格尔系数较城市高,食品消费比重大,价格涨幅也大。
二是周期性上涨。粮食和生猪等农产品生产,受自然条件约束具有较强的周期性,价格供求弹性系数较低。特别是在全球粮食价格出现供不应求、普遍上涨的大环境下,国内农产品价格上涨,难以在短期内增加供给,达到新的均衡价格,从而影响着消费者价格指数在生产周期内还将可能持续高位运行。
三是需求性上涨。2007年我国经济增长有望超过11%,已经连续5年达到10%的增长速度。与此同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信贷投放过多和外贸顺差过大的矛盾仍然比较突出。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村居民现金以及社会消费零售额都呈现两位数的增长态势。这样,在市场需求的强烈拉动下,粮食、钢铁等基础性产品价格必然出现大幅度的上涨。
四是输入性上涨。我国居民消费价格上涨还明显受到了国际商品价格传导的影响,主要表现为:国际市场石油因政治冲突和投机炒作引发价格暴涨;粮食主产国受干旱和发展生物燃料歉收减产影响,推动粮价大涨;美元对世界主要货币持续贬值,导致以美元标价的大宗商品价格上涨;加之大量的贸易顺差转化为国内的货币供应,加剧流动性过剩,使人民币国内市场的实际购买力下降,推动市场物价上涨。
针对市场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党和政府准确判断价格形势,采取了一系列的宏观调控措施,积极应对主要食品价格大幅上涨。同全国一样,我省市场价格走势复杂和严峻,各级价格部门按照国家和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认真做好价格调控工作。主要包括:启动价格监测应急机制,加大粮油和猪肉等副食品价格监测频率和力度;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投放3000万元用于支持生猪等副食品生产,恢复灾后重建;投放856万元补贴全省低保户用气;暂停新的政府提价项目出台;加强市场价格监管,重点对民生价格、主要食品价格等开展专项检查。由于各地价格部门见事早,判断准,行动快,主要食品价格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抑制,居民消费价格指数在全国的位次也由8月份的第9位降低到11月份的第20位,价格调控初见成效。
诚然,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现阶段,我省市场价格总水平高位运行的基本态势并没有根本改变,据统计,2007年1至11月份,安徽省与全国的原材料价格指数、工业品价格指数、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相比,分别累计上涨为:4.8%与4.1%、3.5%与2.9%、5.2%与4.6%,很显然,安徽省的三大指数皆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任务仍然十分繁重和艰巨。价格调控工作任重道远,未有穷期。
新时期价格调控的基本规律
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阶段,价格调控工作要有新思维、新举措、新作为、新局面,必须立足于开放理念、市场理念、发展理念、共赢理念,积极探索和把握新形势下价格调控工作的内在特点和规律。具体来说,应当把握好“五个”统筹:
一是统筹国内国际市场价格的调控关系。2007年我国市场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在很大程度上是国内外价格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随着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全面参与国际产业和贸易分工以后,国内外市场贯通的格局基本形成,国内价格形成机制也从相互排斥和隔绝走向了相互影响和融合,价值规律国际化和全球化的调节作用会越来越大。特别是国内紧缺的石油及其他重要矿产、原材料的国际依存度较大,国际市场价格上涨必然会传导到国内市场,推动相关中下游产品的成本和价格上涨。这就需要价格部门必须站在全省、全国甚至全球的高度,循序渐进,区别对待,该联动的联动,该补贴的补贴,该限制的限制,积极推进国内外市场价格形成机制有序对接,不断提高价格调控的工作水平。
二是统筹疏导价格矛盾与稳定市场价格的调控关系。当前,我国价格改革正进入攻坚克难的关键阶段,资源性产品和环保收费价格形成机制亟待完善,这也是从根本上调整经济结构、转换经济发展方式、减少流动性过剩的必由之路。2007年市场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的态势受到遏制,与不少地方搁浅和推迟了相关的价格改革方案不无关联。以“不准涨价”为代价,在一定意义上是必要的,有助于市场物价的稳定,但是并不能化解导致物价上涨的根本因素。从长期看,价格调控工作既要立足当前,更要放眼未来,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切实从宏观上把握价格调控的政策组合和分寸掌控,力求形成推进改革与稳定物价的双赢局面。
三是统筹农产品生产价格政策与流通经营价格政策的调控关系。实践证明,稳定市场物价,不仅需要发展生产,而且更需要扩大流通。否则,流通不畅,“谷”贱伤农,势必会给下一年度的价格上涨埋下隐患。近几年来,为了调动农民生产粮食的积极性,国家制定了包括粮食最低收购价、粮食直补等在内的许多支持性价格政策,实现了我国粮食生产连续四年大丰收的奇迹。但是,与此同时,市场流通组织发育滞后,小生产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没有得到有效解决,粮食产销在品种结构、地区分布上相互脱接的矛盾还时有发生。加之,工业用粮产业的过度发展,国际粮食市场价格节节攀升,最终演变成新一轮粮食价格的大幅上涨。因此,价格部门要研究出台相关政策,一方面,支持和扶助农产品流通经营组织的发展壮大,给农民传递正确的供求价格信息,引导和帮助农民走向大市场;另一方面,建立健全农产品储备和价格调控机制,避免农产品生产大起大落,价格暴涨暴跌。
四是统筹运用经济的、法律的和行政的手段稳定市场物价的调控关系。在市场经济和加入WTO的背景下,影响价格变动的因素越来越复杂,诱发价格异常波动的不确定因素越来越多。不仅要防止违背价值规律、阻碍市场机制引导资源配置所导致的价格波动,而且要注意防止市场本身存在的外部性、信息不对称等缺陷导致的价格波动;不仅要防止通货膨胀,而且要注意防止通货紧缩;不仅要防止因总量和结构失衡而导致的价格波动,而且要注意防止突发因素导致的价格异常波动。面对新形势、新情况和新变化,政府价格部门应当尽快掌握按照经济规律、法律法规、行政管理和国际惯例调控价格的本领。在大多数情况下,要更多地学会用建立健全重要商品储备制度、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等经济手段调控物价,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期,不断用促进市场组织发育的方式,熨平市场物价的剧烈波动。只有在出现突发事件的特殊情况下,才能依照相关法律对市场物价进行强制干预和冻结。
五是统筹价格产出效率与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的调控关系。推进价格改革,理顺价格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必然会对现有的利益分配格局产生冲击。应当说,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大部分群体的收入增加幅度是明显大于物价上涨幅度的,能够承受住价格改革所带来的涨价压力。然而,确实有少数低收入家庭和群体,日常生活中的恩格尔系数偏高,难以消化市场物价上涨所增加的改革成本。所以,为了顺利推进民生价格改革,争取社会群体的最广泛理解和支持,价格部门应当全面评估改革方案出台的负面效应,积极建议政府对日常生活受到较大影响的低收入群体给予必要的困难补贴,更好地把改革的推进深度、群众的承受程度和财政的负担力度结合起来,努力塑造出和谐共赢的价格调控机制。
完善价格调控的主要思路
围绕中央提出的“两防”工作任务,控制价格总水平过快上涨,降低通货膨胀预期,必须进一步加强和完善价格调控工作。其主要思路是:
(一)完善价格调控理念,明晰价格调控方向。在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价格体制的进程中,价格调控工作必须立足于全面监管、依法监管、科学监管和民主监管的新内涵和新目标,为促进落实宏观调控政策和稳定价格总水平目标提供保障。面对我国绝大多数商品和服务价格已经放开、实行市场调节价的新形势,价格部门要正确处理好放与管的辨证关系,不断提高价格调控的工作艺术。价格调控范畴应当覆盖所有的商品价格和服务价格,价格调控形式依据商品和服务的供求情况、竞争状况、重要程度和公益性大小,实行政府定价、政府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即便是完全放开、实行市场调节的商品和服务价格,也应该更多地利用经济的、法律的和必要的行政手段,包括利用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等间接方式进行调控。切实做到放中有管,管中有放,放管结合,放管双赢。
(二)充分发挥市场机制作用,正确把握价格调控边界。无论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还是实现安徽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都需要始终坚持按价值规律办事,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积极作用,不断深化价格改革,完善价格形成机制,把该放开的、市场可以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领域,坚决放开、放活,让价格真正在市场竞争中形成,反映市场供求,引导资源流动,促进经济结构调整与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对事关国民经济全局和与群众生活关系密切的重要商品价格和服务收费,以及某些市场难以发挥有效调节作用的“失灵”领域和方面,价格部门必须积极作为,从监管方向、监管重点、监管时机、监管力度、监管手段等方面,进行适度的干预和调控。政府应该承担起必要的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责任,优化公共资源配置,增进民生福祉和社会和谐。
(三)围绕构建和谐社会,突出价格调控重点。主要做好三项工作:第一,利用价格杠杆促进人与人的和谐。以整顿和规范医药、教育、住房价格问题为契机,着力解决关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价格热点难点问题,充分发挥价格政策在调节和平衡各方面利益关系中的独特作用,加快制定重点向农村、向边远地区、向低收入群体、向弱势群体倾斜的价格政策,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第二,利用价格杠杆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积极稳妥地推进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加快建立反映市场供求、资源稀缺程度以及污染损失成本的价格形成机制,按照“谁污染,谁付费”的原则,完善资源环境价格体系,向市场发出正确的价格信号,限制高能耗、高污染行业,鼓励新能源、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利用,大力促进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主要内容的循环经济发展。第三,利用价格杠杆促进人与社会的和谐。坚持依法行政、依法治价,广泛开展 “价格服务进万家”活动,充分保障消费者、经营者的知情权、参与权和投诉权;大力推进“价格诚信”建设,加快建立经营者价格诚信信息采集、记录公布制度和失信惩戒制度,不断营造公平正义的和谐价格环境。
(四)创新价格调控方式,强化价格调控力度。目前,我国的价格管理职能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更多地利用经济、法律手段,更多地利用间接调控方式,创造一个规范有序、公平竞争的价格环境,将是做好新时期价格调控工作的重要任务。在继续发挥和不断完善现有的行之有效的价格调控制度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各种与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由政府、非国有资本和行业协会相互衔接、相互补充的价格调控模式。对政府直接提品和服务的价格制定,要建立健全民主、透明、科学的价格约束和监管体系。对非国有资本投资经营的公用事业定价,政府宜采用特许专营和利润率控制的方法制定价格或收费标准,既能提高供给效率,又能实现间接调控。对绝大多数实行市场调节的商品价格,要确立“放开不等于放任,放开不等于不管”的监管理念,重视依托行业协会进行价格引导和规范,坚决制止行业协会成员串通涨价的共谋行为,借鉴国外政府通过列席和改组行业协会董事会、收回生产配额和规定生产价格授权等方式,间接调控行业价格行为和走势,真正从制度创新上将行业价格自律落到实处。
篇2
全市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预期调控目标为: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年度涨幅控制在4%左右。
二、目标责任分解
(一)各县(市、区)价格调控目标任务
1、保证本地区重要商品市场供应。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建立与本地需求相适应的设施蔬菜、城郊蔬菜基地面积,强化本地区重要商品生产、储备和调运,确保粮油、生猪、蔬菜等主副食品市场供应。
2、进一步完善价格调控机制。建立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明晰相关部门责任,规范调节基金使用管理,丰富价格调控手段,确保实现预期调控目标。
3、强化价格监测预警和调控监管。完善价格调控预案,及时处置本区域范围内的价格异动事件,保持相关商品价格基本稳定。加强市场价格监测,准确分析和把握市场价格走势。强化市场巡查和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违规行为。
4、切实保障困难群体生活。进一步完善困难群众价格上涨动态补贴机制,确保困难群体生活水平不因价格上涨受影响。
5、主动引导社会舆论。加强对媒体的主动引导,积极做好舆情监测和信息反馈工作,确保本地区价格稳定与社会和谐。
(二)市各有关部门价格调控目标任务
1、落实“米袋子”、“菜篮子”行政首长负责制,全力保障粮食生产供应,力争实现粮食总产50亿斤。制订与落实各县(市、区)菜地最低保有量的相关政策措施,实现市区新增2500亩菜地,加强新技术、新品种、新设施的推广力度,增强蔬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全程监管能力。督促各县(市)新增4个省级大型畜牧养殖场,生猪规模养殖比重同比增加4个百分点,畜牧业产值占农业比重稳定在18.5%左右。(市农委)
2、加强重要生活、生产资料储备。确保市政府确定的储备规模落实到位,保持粮食品质常储常新。采用多种储备方式组合,满足应急保供需要。强化粮食市场调控和应急保供,推进粮食市场体系建设,依法履行对全社会粮食流通的监督管理职责。按照满足城镇人口每人每天4两肉、7天消费需求的标准建立猪肉储备制度。完善化肥淡储旺供制度,保证市场供应。(市财政局、市粮食局、市农委、市商务局、市供销合作总社)
3、落实“绿色通道”收费政策。设立标志牌,开设专用车道,缩短查验时间,对符合条件的鲜活农产品运输车辆免费放行;对符合标准的鲜活农产品运输工具,发放特别通行证,允许进城通行和便利停靠。对运输电煤、化肥、柴油等重要生产资料的船舶,实行优先登记、优先审批、优先放行、优先通过,促进保障和供应。(市交通局、市公安局、市农委、市物价局)
4、缩减农产品流通环节。推广从“菜园子”直接到“菜篮子”的农产品直销模式,给予资金、政策扶持。帮助农产品合作联社增加直销点数量,完善物流配送。开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进大型超市直销试点,鼓励“农超对接”。对集贸市场和超市摊位费、进场费实行备案管理,规范农贸市场价费秩序。(市农委、市供销社、市商务局、市物价局、市工商局)
5、规范价格调节基金使用和管理,扶持生产,调控市场,稳定价格。(市财政局、市物价局)
6、加强市场价格调控监管。审慎出台政府调价项目。加强粮油肉蛋菜等重要农产品价格监测预警。强化市场巡查和价格监督检查,严厉打击欺行霸市、哄抬价格、串通涨价等扰乱市场秩序的违法行为。完善价格异动应急预案,及时处置价格异动事件。(市物价局、市公安局、市商务局、市工商局)
7、深化重要民生价格公示工作。分类出台常年性、季节性、节日性比价品种目录,通过价比三家、蔬菜田头价、批发价进重点农贸市场等公示方式,引导经营者规范市场价格行为。(市物价局)
8、加强商品住房销售、交易与租赁价格监管。继续完善新建普通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备案管理,认真落实并指导各县(市、区)完成新建住房价格调控目标。市区新建廉租房250套,经济适用房1000套,公租房3800套,限价商品房2000套,发放廉租房租赁补贴300户,危旧房改造35万㎡。加强存量房交易监测监管,规范商品房租赁行为,稳定市场价格水平。(市房管局、市物价局)
9、加强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的调查统计工作。做好市场价格形势分析预测,按月通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运行情况。做好全市粮食、油料和蔬菜播种面积及产量、生猪和能繁母猪存栏数量、猪肉产量等指标统计。(市统计局、国家统计局调查队)
10、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机制。编制低收入消费价格指数,落实补贴资金,按规定适时启动并落实低收入群体价格补贴,做好困难群体救助服务和基本口粮保障工作。逐步提高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和最低工资标准,落实社会弱势群体各项收费减免优惠政策。(市财政局、市人社局、市民政局、市物价局、市总工会、市粮食局、国家统计局调查队)
11、落实中小学生相关补贴政策。按隶属关系,认真落实对中小学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及学生食堂、农村寄宿制学校学生进行补贴的政策,采取措施保持中小学学生食堂饭菜价格基本稳定。(市教育局、市财政局、市物价局)
三、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由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负责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的制订、督查和考核工作,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办公室具体承担相关日常工作。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高度重视价格调控工作,切实把保障供应、稳定物价摆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加强领导,严密组织,确保价格调控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二)建立督查机制。由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牵头,及时跟踪了解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价格调控目标责任制的落实情况,分析存在问题,提出意见和建议。
(三)明确考核标准。各县(市、区)政府、各有关部门要按照价格调控目标任务,细化相关措施,认真抓好落实,每月向市市场价格调控联席会议领导小组办公室报送工作进展情况,每半年上报调控目标责任制落实情况。具体考核标准如下:
1、各县(市、区)政府考核标准详见《各县(市、区)政府价格调控目标考核评分表》。
2、市级机关考核分为优秀、达标和不达标三个等次。
优秀单位条件:
(1)明确单位分管负责人、职能处室与联络员;
(2)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
(3)及时报送部门工作信息,信息沟通渠道畅通;
(4)按规定及时报送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及反馈意见;
(5)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价格调控工作任务;
(6)在落实调控方面,探索新思路,提出新举措,实施效果得到省、市领导的肯定或在全省推广。
达标单位条件:
(1)明确单位分管负责人、职能处室与联络员;
(2)制定具体的落实措施;
(3)及时报送部门工作信息,信息沟通渠道畅通;
(4)按规定及时报送工作计划,工作总结及反馈意见;
(5)按时完成上级交给的价格调控工作任务。
凡年度工作有下列情形之一的,为不达标:
(1)因价格问题引发群众聚集、群访等恶性事件的;
(2)因保供稳价措施不力,引起本行政区域和部门管理范围内居民生活必需品断档脱销,造成哄抬价格,或引发抢购的;
(3)因重大价格违法、违规问题被举报并查实的;
篇3
一、上半年价格变化情况
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累计上涨1.3%,涨幅比上年同期回落1.0个百分点。总体上看,价格总水平运行仍然保持温和上涨的态势。从各月份的价格同比涨幅变化来看,1―6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分别上涨1.9%、0.9%、0.8%、1.2%、1.4%和1.5%,价格涨幅在春节之后呈现总体加大的走势。从居民消费价格的环比走势来看,1―6月份分别上涨1.3%、0.5%、-0.9%、0.2%、-0.1%、-0.5%,前6个月环比价格累计上涨0.5%。
(一)食品价格上涨仍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主要因素
1―6月份,食品价格累计上涨1.9%,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2.5个百分点。食品中粮食价格上涨1.3%,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2.1个百分点。但粮食价格今年以来出现了小幅持续上涨态势,改变了去年4月份以来持续下降的运行趋势;肉禽及其制品价格下降7.5%,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6.8个百分点;鲜蛋价格下降12.2%,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22.9个百分点;鲜菜价格上涨17.2%,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11.0个百分点;鲜果价格上涨26.4%,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33.4个百分点。其中鲜菜和鲜果价格上涨是拉动食品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而肉禽及其制品、鲜蛋价格的下降是今年食品价格涨幅比去年明显减小的重要原因。值得注意的是,粮食价格今年以来持续上涨,且涨幅有加大的态势。
(二)服务价格上涨是拉动价格总水平上涨的重要因素之一
1―6月份,服务价格累计上涨1.9%,涨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6个百分点。在服务价格中,影响最大的是居住价格,1―6月份累计,居住价格上涨4.7%,是影响服务价格上涨的最主要因素,其中水、电及燃料价格上涨7.6%。
(三)主要工业消费品类价格升降出现不同变化,衣着类和交通通讯类价格继续下降,但降幅有所减小,家庭设备用品类价格出现上涨
1―6月份主要工业消费品中,衣着类价格下降0.9%,降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2个百分点;交通和通讯类价格下降0.4%,降幅比上年同期减小1.0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8%,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自从2005年8月份以来已经连续11个月小幅上升,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的下降幅度总体上也在逐渐减小。
(四)城乡居民消费价格涨幅格局发生变化,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于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
前6个月,城市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3%,农村居民消费价格上涨1.2%,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低于城市居民0.1个百分点,而去年同期是农村居民消费价格涨幅高于城市居民消费价格涨幅1.0个百分点。
另外,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环比持续上升且涨幅出现逐月扩大的态势,对后期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将产生一定的压力。1―6月份,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累计上涨1.1%,涨幅虽然比上年同期减小4.5个百分点,其中前4个月生产资料销售价格同比均为下降,但5、6月份则出现了4.4%和6.4%的明显上涨。今年以来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环比出现持续的上涨,特别是今年2月份以来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的环比上涨幅度逐月加大,1、2、3、4、5、6月份分别上涨0.1%、0.8%、1.0%、2.1%、2.9%和1.3%,6月末比年初价格上涨了8.6%。生产资料销售价格环比涨幅逐月扩大的变化态势,对后期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当前价格运行中存在的问题
(一)能源、基础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对居民消费价格上涨形成较大的压力
连续4年的上游产品价格上涨,使下游的企业继续承受生产成本增加的能力越来越弱,随着上游产品价格的继续上涨,在超过企业所能承受极限的情况下,下游企业只能通过提价来转嫁上游产品涨价的负担。从今年来看,能源、原材料价格的持续上涨,在不断加大主要工业消费品的生产成本,促进其价格的上涨。虽然我国供大于求的格局有利于抑制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向下游产品价格的传导,但由于企业消化上游产品价格上涨的能力不是无限的,上游产品价格上涨将以各种形式向下游产品传导,或多或少,或明或暗,有的可能显示在价格统计数据上,有的不一定能显示在价格统计数据上。今年以来,由于铜价的暴涨和钢材价格的持续上涨,家电制造业成本大幅增加,许多家电生产企业不堪原材料价格上涨的沉重负担,纷纷出台提价的措施。例如目前的空调价格已经上涨,平均涨幅在10%以上,有的已达30%,微波炉价格也已出现5%左右的上涨。如果有色金属、钢材、塑料等原材料价格的进一步上涨,越来越多的日用消费品价格将出现上涨的局面。实际上,在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的情况下,从2005年8月开始,家电设备及用品价格已经开始同比上升。今年1―6月份,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上涨0.8%,涨幅比上年同期增加1.3个百分点。值得注意的是,家庭设备用品及维修服务价格自从2005年8月份以来已经连续11个月小幅上升,衣着类、交通和通信类价格的下降幅度总体上也在逐渐减小,说明下游产品价格下降的态势在减弱,小幅上涨的态势在增加。
(二)城市居民对价格上涨的实际感受比较大,特别是低收入居民感受更为明显
近两年来,粮食、肉禽蛋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保持基本稳定,工业消费品价格不断有所下降,但由于恩格尔系数降低,消费结构发生变化,城乡居民特别是城市居民对医疗、教育、交通、居住等服务项目支出明显增加,而近两年医疗、教育、交通、居住等服务项目价格涨幅较大,大大的增加了居民的支出压力。同时近两年居民生活必需的生活用水、燃气、燃料价格上涨幅度也较大,进一步增加了城市低收入居民的经济压力。今年以来,生活必需的蔬菜、水果价格又出现大幅度上涨,更使低收入居民对价格感受负担沉重。目前虽然价格总水平涨幅不是很大,许多工业日用消费品价格指数在统计上甚至是下降的,但不同收入阶层的居民对价格变化的实际感受都是在明显上涨,支出普遍的增加。特别是大商场的商品价格是一般中低收入居民难以承受的。加之资源价格上涨和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压力,居民对价格进一步上涨的预期较大,与价格统计数据形成的变化趋势形成较大的反差。
(三)住房价格仍然保持较大涨幅,对居民的支出形成较大的压力,严重影响了居民消费的增长
今年前6个月,70个大中城市房屋销售价格继续明显上涨,月同比涨幅平均为5.6%,涨幅虽然有所回落,但却在前两年大幅度上涨的基础上仍然保持明显的上涨态势。其中大连、呼和浩特、深圳、成都、北京1―5月份新建商品住房销售价格分别上涨14.6%、13.9%、11.7%、8.4%和8.2%,涨幅明显高于全国平均水平。住房支出的沉重,已经完全打乱了中低收入、甚至部分较高收入居民正常的家庭消费结构,严重影响了居民其他消费的增长。
三、后期价格走势的影响因素分析
(一)影响价格上涨的因素分析
1.经济的持续快速增长和投资需求的加速增长是推动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从今年经济的实际运行情况来看,第一季度GDP增长10.3%,上半年GDP增长10.9%,分别高于去年同期0.4和0.9个百分点,且呈加速增长态势。1―6月份工业增加值累计增长17.7%,高于去年同期1.3个百分点,比一季度的增长速度快了0.7个百分点。从需求来看,上半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29.8%,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4.4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快2.1个百分点。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1.3%,比去年同期加快4.2个百分点,比一季度快1.5个百分点;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2.4%,增速比去年同期加快0.4个百分点。从变化趋势上看,投资需求和消费需求均呈加速增长态势。总体上看,经济和投资需求的增长不但都快于2005年同期,且呈现加速增长的态势。这种经济和需求的快速增长,是推动长期价格上涨的主要动力。
2.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上涨对国内市场价格影响将更为明显。今年以来,国际市场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特别是原油、有色金属价格的大幅上涨对国内相关产品价格的上涨起到了较大的拉动作用。从发展趋势来看,未来一段时期内,国际市场主要生产资料产品价格可能继续保持高位运行态势。目前,国内不但许多生产资料价格变化在向国际油价看齐,连与油价相关的燃气、出租车、长途客运等消费价格也在纷纷向油价看齐。因此,国际石油价格的持续上涨并保持高价位的态势,将对国内石油供应和油价上涨产生直接影响,进而将会对国内生产资料价格及价格总水平产生影响。
3.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快速增长,将对后期的价格上涨形成压力。6月末,广义货币供应量(M2)余额同比增长18.43%,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2.76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0.86个百分点。狭义货币供应量(M1)余额同比增长13.94%,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2.69个百分点,比上年末高2.16个百分点。市场货币流通量(M0)余额同比增长12.57%,增长幅度比去年同期高3.1个百分点。各层次的货币供应量增幅均比上年同期明显增加。在货币供应量明显加快的同时,金融机构的信贷量也大幅度增长:6月末,全部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余额同比增长15.24%,增幅比去年同期高1.99个百分点,比去年末高2.26个百分点。今年前6个月人民币贷款增加2.18万亿元,同比多增7233亿元。非金融性公司及其他部门贷款增加1.81万亿元,同比多增6265亿元。货币供应量和信贷的较快增长,将对后期的价格上涨形成一定的压力。
此外,目前全社会普遍对资源价格上涨有很高的预期,这在一定程度上加大了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压力。一方面,资源价格改革的深化,客观上将进一步促进水、石油、天然气、土地等资源价格的上升,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另一方面,地方的公共服务价格矛盾的梳理,将会使地方政府对公共服务价格上调的措施增多。从目前来看,一些城市已经提高了居民用水价格、污水处理价格、天然气和煤气价格以及城市公交运输和出租车价格,但仍有许多准备提价而尚未提价的城市,即使是提价的城市,提价幅度也还存在未到位的问题,例如目前成品油价格与国际市场差距很大,天然气、煤气与相关产品的比价矛盾仍然很大,这些产品价格总体上仍将呈持续上涨态势。同时,今年以来,成品油已经两次提价,铁路货物统一运价平均每吨公里提高了0.44分,电力销售价格每千瓦平均上调了2.5分。这类基础产品价格的上调,对价格总水平的上涨影响将更加显著。
(二)抑制价格上升的因素分析
尽管目前影响价格上涨的因素较多,但从总体供求关系和国家确定的宏观调控方向来看,也存在相当的抑制价格上的因素,保持价格的基本稳定还是有较好基础的。
1.工业消费品供大于求的总体格局仍未根本改变,将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价格总水平的上升。同时,生产资料供求关系的改善也有利于抑制价格上升。目前我国消费品市场仍然呈现供大于求的状态。600种商品市场供求排队分析调查结果显示, 供求基本平衡的商品有172 种,占28.7%;供过于求的商品428 种,占71.3% ,没有供不应求的商品。从工业消费品价格运行的趋势来看,今年以来衣着、家用电器、交通通信产品价格继续呈现下降的走势。由于供大于求的市场关系和技术进步的影响,衣着、家用电器、交通通信产品价格的下降态势不会发生大的变化。同时,生产资料供求关系有所改善,价格上涨的程度有所减小。由于宏观调控政策措施的效果明显显现,前期实施的增加紧缺生产资料供给的措施也收到明显的效果,一方面消耗资源高的行业发展受到控制,抑制了需求的过快增长;另一方面通过加强对基础行业的投资,能源、原材料行业的生产能力增长很快,使得生产资料市场的供求关系明显改善。据商务部对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供求趋势的调查,2006年上半年300种主要生产资料中,供过于求的69种,占2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加4.6%;供求平衡的218种,占72.7%,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增加2.4%;供不应求的13种,占4.3%,数量比2005年下半年减少61.5%。另外,目前我国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焦炭、电石、汽车、水泥、纺织等行业仍然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产能过剩问题,电力行业也有产能过剩的趋势。这种生产资料供求关系的好转和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的局面将对生产资料价格的上涨产生抑制作用。总体上看,生产资料供不应求的矛盾大大缓解。
2.粮食等食品价格运行平稳,有利于居民消费价格的基本稳定。2005年粮食生产在2004年超常增长350亿公斤的基础上又获得大丰收,粮食产量达4840亿公斤,比上年增产146亿公斤,今年夏粮又连续第三年获得丰收,总产量达到1138亿公斤,增产74亿公斤,同比增长7%。粮食的连续丰收,在逐步扭转粮食的总体供求关系。因此,2006年粮食价格将仍呈平稳运行的态势。受粮食价格相对稳定的影响,肉禽及其制品、水产品、蛋类等主要副食品价格也将呈现相对稳定的运行态势,从而减小对价格总水平的上拉作用。
3.国家宏观调控政策将有利于保持价格总水平的稳定。今年4月以来,国家先后上调了人民币贷款基准利率和商业银行存款准备金率,并出台了一系列控制房地产价格过快上涨的政策措施,这将对抑制固定资产投资增长过快、货币供应量偏高、信贷投放偏快、部分地区房地产价格上涨过快等情况起到一定的作用,从而有利于价格总水平的稳定。
另外,人民币的升值将会抑制国内价格的上升。从发展趋势上看,人民币有继续小幅升值的可能。而人民币的升值一方面将有利于减少进口成本、扩大进口供给;另一方面将加大出口成本、抑制出口的增长,并使人民币的购买力提高,从而在货币价格方面构成了抑制国内价格上涨的因素。
四、今年后期价格的走势预测
根据上述分析,结合目前各种价格上涨的变化趋势、前期重要商品和服务价格上涨所形成的影响,以及宏观经济政策的取向、国际市场因素的影响等综合判断,今年后期我国价格总体将延续前几个月的运行态势,即价格总体变化相对平稳,但个别品种价格变化会有较大的波动。
居民消费价格将保持小幅温和上涨的走势,下半年居民消费价格涨幅将略大于上半年。预计下半年价格涨幅将在2%左右,全年涨幅将在1.5―2%之间。影响价格上涨的主要因素是资源价格改革预期的影响、各地政府上调公共服务价格措施的影响以及食品价格上涨的影响。
粮食价格将保持目前的运行态势,不会出现明显的升降。由于今年夏粮丰收,加上前两年连续的增产,目前粮食供求基本平衡,粮食价格不会出现明显的上涨;同时粮食的丰收虽然增加了供给,粮价有下行的压力,但国家继续实行粮食最低收购价政策,将保持粮食价格的基本稳定。加之今年国际市场粮食库存减少、国际粮食价格呈现上涨的态势,会促进国内粮食价格的坚挺,因此国内粮价也不会出现明显下降的走势。粮食价格总体上呈现基本平稳的运行态势,但个别品种会产生不同的价格变化差异。
鲜菜、鲜果价格将继续保持明显上升态势,但价格同比的上升幅度将小于上半年;肉禽及其制品、鲜蛋、水产品价格将有所回升。
服务价格将继续保持温和上升的态势。受资源价格改革和调价的影响,服务价格将继续上涨,幅度有可能略有扩大。主要是水、电、燃气、城市交通价格上涨的影响。
篇4
通知强调,各地价格主管部门密切跟踪农产品特别是基本蔬菜品种的市场供应和价格变化,发现苗头性、趋势性问题,迅速预警。遭受强降雨、洪涝等恶劣天气、自然灾害的省份,要在第一时间启动市场价格应急监测,重点加强基本蔬菜品种的价格变化,增加相关人力、物力配置,加大监测频次。
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积极协调配合相关部门,建立健全重要农产品储备调节制度,制定完善汛期农产品应急保供稳价工作预案。一旦遭遇恶劣天气、自然灾害影响,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通过投放储备、组织货源,增加市场供应;已经建立价格调节基金制度的地方,要积极发挥基金作用,通过补贴等手段,降低农产品流通成本,促进价格稳定;已经建立平价商店的地区,要充分发挥平价商店作用,采取临时性增加补贴等措施,督促平价商店保障供应、保证质量,坚持平价销售,不得跟风涨价。
针对汛期恶劣、自然灾害可能造成的生产损失,通知要求各地价格主管部门积极协调会同相关部门认真做好防范应对工作准备,一旦蔬菜大棚、禽畜栏舍等农业生产设施大面积受损,要及时通过价格调节基金补贴等手段,帮助农民尽快恢复生产,着眼后期保障蔬菜等农产品供应和价格稳定。
篇5
【关键词】利率变动;房地产价格;调控效应
一、引言
近年来,房地产行业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趋显著,每年可以拉动GDP2%左右,但居高不下的房地产价格已经成为关乎国计民生的焦点,2012年,我国城镇的房价收入比高达12.07,远远高出国际上公认适宜的房价收入比6~8。因此,抑制房地产泡沫,促进房地产业健康发展成为政府调控亟待解决的问题,而平抑房价则是这一问题的核心。
房地产业是资金密集型产业,有“准金融业之称”,货币政策在调控房价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而利率政策作为货币政策的重要组成部分势必对房地产价格的变动产生影响。本文运用计量经济分析方法,从实证分析的角度,通过研究贷款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以及其影响的滞后性,从而为增强利率对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有效性提供政策建议。
二、实证分析
(一)数据来源与选择
通过检验所有可获得数据的有效性,本文选择为2007年2月到2010年12月的月时间序列数据作为研究样本,数据来源为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和中宏数据库(高教版)。
本文将房地产价格作为被解释变量,由房地产销售额除以房地产销售面积得到[1],同时选取五年以上贷款利率作为解释变量。
(二)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
为了分析利率变动对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建立半对数线性回归模型,原始模型如下:
其中 、 为待估参数, 为随机扰动项。Price为房地产价格, 为五年以上贷款利率。
利用统计软件Eviews7.0对该模型进行OLS估计得到如下结果:
(90.34)(8.17)
=0.61 =0.60 F=66.73 DW=1.21
在5%的显著水平下,该模型通过了F检验和t检验,又经White检验可知回归方程不存在异方差,但是回归方程没有通过DW检验,即存在自相关。
采用广义差分法对回归方程进行自相关修正,取 =0.3498,可得到回归方程:
(64.26) (5.66)
=0.46 =0.44 F=31.98 DW=1.59
说明在5%的显著性水平下广义差分模型已无自相关,并通过F检验和t检验,但是可决系数偏低。
由广义差分方程得:
=6.0064/(1-0.3498)=9.2378
因此,得到利率与房地产价格的关系是:
(三)滞后效应分析
为了分析利率变动影响房地产价格的滞后性,对r做滞后18个月的分布滞后模型。结果如下:
结果表明,r从滞后11个月开始t统计量值显著,一直到滞后14个月为止,从第15个月开始t统计量值开始不显著;从回归系数看,从滞后期11月开始显著增大,12月达到最大,然后逐步下降[2]。
三、结论
通过对多元线性回归模型的分析,可以判断,房地产价格与五年以上贷款利率存在
线性关系,其系数为0.1201,说明房地产价格与五年以上贷款利率呈正相关关系,但从弹性大小来看,由于政策的干预等原因,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作用较小。同时,模型的拟合度偏低,说明房地产价格还受到土地价格,税收等其他因素的影响。
通过滞后效应分析,可以看出,在我国,利率变动对于房地产价格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滞后性,滞后期大约一年,而且滞后影响具有持续性,持续期大约四个月,其影响力度先增大后减小,滞后结构为∧型。
四、政策建议
基于以上实证分析,对于如何增强利率对房地产价格调控的有效性提出以下对策和建议:
第一,大力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相比于政策控制下的利率,市场化的利率更能如实反映房地产投资和消费的收益与风险,真实反映房地产价格。因此必须大力推行利率市场化改革,进一步增强利率调控房地产价格的有效性。
第二,采用利率政策与其他政策的政策组合。单纯的利率政策是一种需求与供给并重的措施,最终效果受多重因素的制约[3]。因此,须在利率政策的基础上加强其他相关政策的配合,如土地政策和税收政策等。
第三,利率政策必须有一定的预见性。因为利率对房地产价格的调控有大约一年的滞后期,利率政策的出台必须对未来一年房地产市场的发展有一定的预见性,正确引导市场预期,合理调控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高,史策,边锋.西安市房地产价格研究―基于SAVR模型的利率对房地产价格影响分析.商业经济.2010.8.
篇6
现代风险管理理论认为不同类型的风险具有不同的风险管理策略,同时根据风险的大小、频率和相关主体的风险承受能力,采用的风险管理方式和工具也不同。总结国际生猪价格风险管理方式和手段,可分成风险缓释型策略、风险转移型策略和风险应对型策略3种类型策略。
1.1生产经营主体的风险缓释型策略
风险缓释型策略是指依靠生产经营者自身力量进行风险处置和缓释以减少风险损失,适用于管理价格波动幅度小、发生频率高的随机性风险。生产经营者除了采用及时调整自身生产经营规模和提高储存加工能力等这些应对市场风险的手段外,主要通过组建专业合作组织或与产业链上龙头企业建立供销合作关系的方式,加强生产经营者的组织化程度和市场地位,提高自身的市场谈判能力,降低对市场价格波动的冲击。如,欧盟许多国家猪肉产业拥有自己的行业组织,世界最大的猪肉出口国—丹麦,由3大屠宰合作社牵头与养殖户签订生猪购销合同,形成对养殖户稳定的收购价格和支付体系,协会下设猪肉出口公司,代表3大合作社向国际市场出口[2];日本和中国台湾通过农协收集市场信息、提供养殖技术和咨询服务,帮助协会成员提高养殖水平、稳定市场销售价格;巴西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建立养殖户与屠宰厂联合一体化的生产方式,屠宰厂给养殖户提供母猪、饲料和技术指导,养殖户只管养猪,生猪出栏后按合同价卖给屠宰厂,养猪的市场风险由屠宰厂承担,通过这种方式克服了养猪业的高风险和“猪周期”[3]。
1.2利用市场化管理工具的风险转移型策略
风险转移型策略是指利用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价格保险、订单+期货)转移和分散市场风险的策略,适用于价格波动幅度较大、频率较高的季节性风险。国际上主要的风险管理工具包括:(1)订单+期货。养殖户通过与龙头企业、合作社建立合约,按照龙头企业、合作社订单确定的量和价进行生产,将市场价格波动风险转移给龙头企业、合作社,而龙头企业和合作社又通过参与期货市场进行套期保值交易,将风险转移给期货市场中的投资者及投机者。如1966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CME)推出了生猪期货合约,1996年生猪合约转变为瘦肉猪合约,现在瘦肉猪合约在CME买卖最活跃的农产品合约中名列第2,美国农民、农业企业和合作组织主要通过“订单+期货”这种方式来转移或分散生猪市场季节性波动风险;欧盟也积极探索生猪期货交易,以稳定生猪价格,帮助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2009年7月20日,位于德国法兰克福的欧洲期货交易所首次推出生猪期货和仔猪期货,多年来交易量呈现稳定增长趋势,农产品期货拓展初尝成功,也为养殖户规避市场风险提供了帮助。(2)价格指数保险。当市场价格波动低于设定的保障价格时,保险公司对差额部分进行赔付。价格指数保险是国际上较为新颖的一种农业保险创新产品,已在加拿大、美国和日本推广使用。如,加拿大阿尔伯塔省生猪价格保险(HPIP),该保险计划是为生猪养殖户设计的一款应对生猪价格突降时为养殖户分散或转移市场风险的管理工具,为生猪养殖户提供了以最低价格(保障价格)出售畜产品的保障[4];美国提供了畜牧价格保险,承保对象有牛、羔羊和猪,保险责任为市场价格低于某“保障价格”;日本通过建立区域性猪肉生产稳定基金实现了对生产者的价格补偿,其作用机理类似于价格指数保险:各地区设定一个区域性猪肉生产稳定基金并每年设定一个保护价格,农民自愿参与,当该地区生猪的月均批发价低于该保护价时,参与的农户将得到赔偿[5]。(3)收益或收入保险。该保险也是国际上农业保险的一种创新产品,克服了传统生产性保险仅提量风险保障而对价格剧烈波动无能为力的不足。如美国生猪收益保险主要是针对因生猪市场价格及饲料成本价格的浮动而造成养殖收益(生猪市场价格减去饲料成本价格)受损所设计的一款风险管理工具,实际起到一个抑制饲料价格上涨及生猪市场价格稳定器的作用。需要强调的是,该保险产品只考虑因价格波动造成的收益损失,对于死亡损失或其他损失则不予承保[6]。
1.3政府干预的风险应对型策略
风险应对型策略是指当面临的风险异常巨大,生产经营者无力承担,且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失灵时,需要政府出面进行干预的一种反周期策略,适用于价格波动幅度大、频率低的周期性风险。国际上政府常用的干预措施包括:(1)临时收储。如当欧盟猪肉价格(由各成员国生猪饲养规模加权计算所得)低于基础价格的103%时,欧盟通过发放补助金的方式,支持私人猪肉存储;价格较高时鼓励购买政府相关机构存储的猪肉产品。(2)最低(高)保护价。如日本出台了《畜产品价格安定法》,政府确定猪肉的价格波动上下限(每年3月公布),当价格超过该限度时,则由政府部门实行反向买卖操作以稳定市场价格。猪肉价格的上下限,每年3月由日本政府根据该产品的上年度供求状况以及新年度的供求预测等计算来确定及公布。(3)风险补偿基金。如中国台湾省政府在2000年建立了“国家畜牧行业基金(NAIF)”,主要目标就是为了稳定中国台湾全省肉类产品的价格。NAIF每日收集和监测批发市场猪肉和禽肉产品价格,当价格高于历史平均价格时,NAIF增加进口以加大供给,当价格下跌时,NAIF对农民提供补贴鼓励其减少生产,同时对加工企业进行补贴以鼓励其增加库存、减少上市供给量[7]。
2政府在生猪市场风险管理中的作用
生猪市场价格不仅具有随机性和季节性波动,而且具有强烈的周期性波动特点,政府在调控生猪市场和市场风险管理中不仅需要帮助提升生产经营者应对经常发生的随机性市场风险,而且需要推进市场相关主体创新和运用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转移及分散季节性市场风险,而主要设计并实施有效的调控政策和措施管理强烈的周期性市场风险,需要生产经营者、市场和政府各司其职,共同管理好我国生猪市场价格波动风险,稳定养殖户的养殖收益,促进整个产业的健康发展。为此,建议政府部门做好如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2.1培训和辅导生产经营主体应对风险
农业风险管理在我国还属于一个比较陌生的词汇,我国生猪养殖户尤其是小规模养殖农户的风险意识还很淡薄。需要政府组织力量对我国生猪产业中各相关主体进行风险教育和培训,提高其风险意识和自我抗风险能力,以更好地发挥生产经营者风险缓释策略的功效。
2.2鼓励和开发市场化的风险管理工具
现阶段,我国生猪价格风险的市场化管理工具还极为欠缺,如生猪期货、生猪价格保险及生猪收益保险等尚未推出,现代市场风险管理工具在我国农产品价格风险管理和稳定农民收入方面的作用有限。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不足已经成为稳定我国农产品(包括生猪)市场价格的一个短板,迫切需要政府推动相关机构创新开发市场化的农业风险管理工具,引导市场生产经营主体充分运用市场化风险管理工具管理面临的风险。
2.3加强生猪市场监测预警和信息
数据信息的有效获取是市场参与主体做出正确判断的前提条件,而政府在相关数据信息的监测和预警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职责。因此,加强我国生猪市场监测预警工作,及时公开、透明、可信的市场行情及预测预警信息可以帮助生产经营者做出理性判断,及时调整生产策略,有效避免生产的盲目性和投机性。此外,政府市场调控及许多市场管理工具(如价格指数保险)的有效运作也依赖于市场价格信息的透明和及时。
2.4提高政府反市场周期的干预能力
篇7
关键词蔬菜价格;国内实践;国际经验
中图分类号F304;F7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461(2013)10-0063-05
一、国内蔬菜价格调控的主要政策措施
(一)中央政府关于蔬菜价格调控的政策
1. 开展“菜篮子”工程
改革开放以来,蔬菜是我国购销管理体制放开最早的农产品。国家对蔬菜产业发展实行的最重要政策就是“菜篮子”工程。该政策从1988年实施以来已有20多年的历史,从其目标的角度,可将“菜篮子”工程划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88年农业部提出建设“菜篮子”工程到1994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缓解我国副食品供应偏紧的矛盾,保证居民一年四季都有新鲜蔬菜吃。通过几年的建设,“菜篮子”产品持续快速增长,从根本上扭转了我国副食品供应长期短缺的局面,“菜篮子”中许多产品的人均占有量达到或超过世界人均水平。第二阶段是从1995年开始实施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到1999年,这一阶段的目标是加大基地建设,向区域化、规模化、设施化和高档化发展,建立健全菜篮子产品市场流通体系。到1999年,我国“菜篮子”供求形势已经从长期短缺转变为供求基本平衡、丰年有余。第三阶段是从2000年召开全国十大城市菜篮子产销体制改革经验交流会到2009年,这一阶段的主要目标是以优化结构、提高“菜篮子”产品质量和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以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和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为动力,实现“菜篮子”工程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质量。第四阶段是从2010年国务院出台《关于统筹推进新一轮“菜篮子”工程建设的意见》至今,提出了新的目标:通过5年左右的努力,实现生产布局合理、总量满足需求、品种更加丰富、季节供应均衡;直辖市、省会城市、计划单列市等大城市“菜篮子”产品的自给水平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农区“菜篮子”生产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流通条件进一步改善;产区和销区的利益联结机制基本建立,现代流通体系基本形成;“菜篮子”产品基本实现可追溯,质量安全水平显著提高;市长负责制进一步落实,供应保障、应急调控、质量监管能力明显增强。
2. 制定产业发展规划
2011年12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农业部会同商务部、水利部、财政部、国土资源部、统计局等部门联合编制的《全国蔬菜产业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印发各地执行。
《规划》提出,蔬菜产业发展的总体要求是加快转变蔬菜产业发展方式,着力完善城市郊区与优势产区基地布局,着力加强蔬菜基地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强市场流通体系建设和质量安全体系建设,不断提高蔬菜生产经营的专业化、规模化、标准化、集约化和信息化水平,努力构建生产稳定发展、产销衔接顺畅、质量安全可靠、市场波动可控的现代蔬菜产业体系。要按照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给能力与全国蔬菜均衡供应能力相结合的原则进行统筹,以提高全国蔬菜均衡供应能力。
3. 下发通知和指导意见
(1)下发《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 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2010年8月,针对近年来部分大城市蔬菜自给率过低、蔬菜价格大起大落、农民“卖菜难”和居民“买菜贵”并存等日益突出的问题,国务院向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各部委下发通知,提出了七大应对措施。
一是切实强化“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要稳定和提高大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加强城市蔬菜批发和零售市场的建设、服务与管理,强化城市蔬菜供给应急能力建设。二是加强蔬菜重点生产基地建设。进一步加大对重点蔬菜生产基地建设的支持力度,改善菜田基础设施条件,配套建设蔬菜产后预冷处理设施等,提高蔬菜生产水平和重要时节的应急供应能力。三是改善蔬菜流通设施条件。加快推进农产品冷链物流发展,安排专项资金加强产地蔬菜预冷设施、批发市场冷藏设施、大城市蔬菜低温配送中心建设,推广节能环保的冷链运输车辆及相关配套设备。四是完善“绿色通道”政策。省级人民政府要进一步落实和完善鲜活农产品运输“绿色通道”政策,在全国范围内对整车合法装载运输鲜活农产品的车辆免收车辆通行费。五是提高蔬菜产销的组织化程度。要进一步加强工作指导,加大支持力度,扶持蔬菜生产合作社的发展,提高蔬菜生产的组织化程度。六是强化蔬菜信息体系建设。发展改革委、农业部、商务部要根据部门职责分工,协调配合,抓紧研究建立覆盖主要蔬菜品种的生产、流通、消费各个环节的信息监测、预警和制度。七是统筹抓好当前“菜篮子”产品生产供应。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各有关部门要积极采取措施,认真做好蔬菜恢复生产和市场供应工作,确保价格基本稳定。
(2)提出《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为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建立平稳产销运行、保障市场供应的长效机制,减少价格大幅波动,切实维护生产者和消费者利益,2011年12月13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了主要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措施。
《意见》提出,要以加强产销衔接为重点,加强鲜活农产品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创新鲜活农产品流通模式,提高流通组织化程度,完善流通链条和市场布局,进一步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成本,建立完善高效、畅通、安全、有序的鲜活农产品流通体系,保障鲜活农产品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为主要目标。
(二)地方性蔬菜价格调控政策
1. 建立农民专业合作社联合社
福建省三明市于2011年1月建立了全省首家农业专业合作社联合社——永安供销燕农蔬菜联合社。目前联合社共有永安永丰蔬菜农民专业合作社、槐南盛发果蔬农民专业合作社等12家成员单位,社员596人,蔬菜基地面积4 200亩。该联合社一方面组织全市范围内蔬菜的规模种植,并组织成员开展蔬菜标准化生产;另一方面统一注册商标、产品包装和市场营销;此外,还统一建立信息平台,加强对外交流、对接和联系,极大增强了社员抵御蔬菜价格大幅波动的能力。
河北省饶阳县于2011年2月成立了河北省第一家县级蔬菜行业发展联合总社。作为蔬菜大县,自2007年第一家果蔬专业合作社成立以来,目前该县已注册成立蔬菜专业合作社168个,入社菜农20 189人,覆盖面积82 400亩。合作社不仅发挥着稳定原料供应、控制产品质量、降低生产成本的作用,而且在品牌打造、扩大市场份额等方面也功不可没,但规模偏小、议价能力低、抗风险能力差,也是不争的事实。在这个背景下,饶阳蔬菜行业发展联合总社成立了,将相同地域、相似品牌的合作社联合起来,组成产销一体化、同步化的合作联社,“抱团”联合闯市场,增强风险抵抗力,提升产销水平。
2. 建立农超对接模式
天津市近年来大力支持超市企业加强生产基地建设,发展“超市+基地”的生鲜直采经营模式。目前已组建了16个农超对接蔬菜基地,超市蔬菜直采供应量达到50%以上,部分超市企业还在蔬菜主产区县建立生鲜配送中心,建设蔬菜分拣加工车间,购置冷藏保鲜、食品安全检测设备及生鲜配送车辆,保障超市蔬菜供应品质。全市农超对接超市网点近800个,形成较为完善的农超对接销售网络。
2010年,家乐福在上海率先推出“农民直销日”活动,让农民能够直接面对消费者,及时获得市场动态,了解消费者需求,并为消费者提供新鲜价优的产品。2010年12月底,上海家乐福店率先在全国范围内提前实现了“农超对接”产品超过50%的目标。其中与上海本地蔬菜合作社26家进行了农超对接。此外,全国还有近10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同上海家乐福合作,最远的来自新疆、海南等。上海市家乐福通过农超对接,既让当地菜农稳定价格、安心生产,又向消费者提供了新鲜、优质的蔬菜,且价格普遍低于市面价格15%~20%。
3. 建立蔬菜直供直销模式
蔬菜直供直销模式,是指政府为解决“菜篮子”问题所倡导的消除社区蔬菜供应网点空白、发展蔬菜批发零售直销对接的新模式。为更好地解决农民卖菜难、居民买菜贵问题,2011年8月起商务部开展了蔬菜直供直销试点。截至目前,全国已有北京、上海、天津、重庆、西安、乌鲁木齐等40多个大中城市开展蔬菜直供直销。由农民合作组织从定点基地采购蔬菜,每周六、日早晨用厢式货车送至社区销售,社区免费提供场地,免收摊位费、管理费等,从而以新鲜的蔬菜、实惠的价格、便利的消费和周到的服务,深受社区居民欢迎。
4. 提高蔬菜的生产能力和城市的自给率
农业部部长韩长赋在2011年的全国农业厅局长座谈会上指出,要稳定提高大中城市蔬菜自给能力,大中城市要贯彻“就近供应为主,优势区域调节”的方针,实施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及占补平衡和补偿机制,重点发展设施栽培,稳定提高蔬菜自给能力和应急保障能力。
2010年10月,北京市以提高蔬菜自给率、控制率、合格率和应急保障能力来调控蔬菜价格的思路,开始建立菜田最低保有量制度。该制度目标是到2015年,北京市将新增菜田10万亩,总量达到70万亩;同时新增紧密型区域合作菜田20万亩,总量达到80万亩。届时,北京市蔬菜自给率将由目前的年均28%提高到35%。
2010年2月,江西省政府了《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意见》,提出了城市蔬菜自给水平保持稳定并逐步提高,价格基本稳定;蔬菜生产基地建设得到加强,流通条件进一步改善的目标。明确提出要提高蔬菜的生产能力和城市的自给率。
5. 建立蔬菜价格保险制度
2008年,为了防范当年南方特大雪灾后,蔬菜集中补种带来的市场价格风险,上海市建立蔬菜价格保险制度,该政策性保险主要有蔬菜种植保险、蔬菜制种保险、设施大棚保险、蔬菜价格保险等四大类条款。2011年,该市蔬菜价格保险面积20.3万亩,占蔬菜生产面积的3/4,保险赔偿面积14万亩,赔款超过1 200万元,受益农户2万余户次、合作社1 200余社次。
6. 保障市场供应能力建设
2012年5月,针对蔬菜价格出现的较大波动,广东省物价局下发《关于充分发挥“三项建设”作用努力保持蔬菜市场价格基本稳定的紧急通知》,要求各地进一步加大蔬菜大棚、冷链设施和平价商店等“三项建设”工作力度。要按照“先控后补”原则,组织当地平价商店销售平价蔬菜,稳定蔬菜市场价格。要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支持蔬菜大棚建设、扶持蔬菜生产,价格调节基金用于扶持蔬菜生产流通的比例原则上不得低于基金总额的1/3。
2010年,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精神,甘肃省政府下发了《关于进一步促进蔬菜生产保障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的通知》。《通知》强调,要加强蔬菜生产基地建设,改善蔬菜运输和贮藏设施,加快蔬菜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强化蔬菜产销对接,提高组织化程度,加强蔬菜信息体系建设等措施。
二、一些国家调控蔬菜价格的经验做法
(一)美国:降低物流成本
在美国,菜比肉贵是一种常态,其最便宜的鸡肉,价格有时可以低于1美元一磅,一棵大白菜则折合人民币要50元左右。因为美国肉类食品生产规模大,生产成本较低。而蔬菜恰好相反,再加上不易储存,价格反而较高。所以美国在降低农产品价格方面的优势就在物流渠道上得以体现。
“农超对接”是国外普遍采用的一种农产品生产销售模式。它是指农业生产基地与超市签订定向供应协议,直接向超市供应农产品,目的就是要减少流通环节,发展农业生产。目前,亚太地区农产品经超市销售的比重达70%以上,美国达80%,而我国仅为15%左右。
在美国,现代化物流体系十分完备,蔬菜从生产、供货到销售,已经形成了大规模、系统性的供应链,这是美国菜价相对稳定的重要因素。
(二)日本:建立稳定基金
20世纪50年代后期,伴随着日本经济的复苏,蔬菜价格大幅波动。地方政府较中央政府更早认识到稳定蔬菜价格的重要性,开始颁布地方性蔬菜价格稳定法,但地方性法规和个别的蔬菜补贴制度难以稳定全国性蔬菜涨跌。1966年,日本中央政府制订了《蔬菜生产销售稳定法》,成立了销售者的自助组织——“蔬菜生产销售稳定资金协会”。1971年,日本对《蔬菜生产销售稳定法》进行修订,并为直接处理短期供需不平衡问题成立了“财团法人蔬菜价格稳定基金会”。
稳定基金制度也称价格风险基金制,调控对象是14种重要调控蔬菜(卷心菜、黄瓜、芋头、萝卜、西红柿、茄子、胡萝卜、葱、白菜、青椒、莴苣、洋葱、土豆和菠菜等)和34种一般调控蔬菜。蔬菜稳定基金制度与日本政府每年下达的蔬菜产销计划相配套,与相关法律制度共同构成了日本对蔬菜产品进行宏观管理的手段。当市场价格低于规定水准,其差价额的大部分由国家、地区政府、生产者等联合筹集的基金补助给生产者,其余差价额由生产者自负风险。当市价暴涨时,生产者团体组织货源按全国指导价提前上市供货平抑物价,基金用来扶助生产者栽培种子、育苗、吞吐储备等。包括季节性差异在内,日本蔬菜价格上下波动幅度基本稳定在50%之内。
(三)新西兰:广泛运用先进技术
新西兰在蔬菜生产、流通和储存等方面都非常重视技术应用,在将损耗降至最底和将保质期延至最长的基础上,保证蔬菜准时有效供应,从而减少蔬菜价格的波动。
生产方面,蔬菜育苗采用具有节约种子、机械化程度高、种苗质量好、病虫害少、适于长途运输等优点的穴盘育苗技术。流通和储存方面,新西兰已进入了智能化低温气调贮藏阶段,在对蔬菜运销全程中跟踪测试、模拟研究和技术经济分析的基础上,对不同蔬菜品种确定了最完备的冷链储运系统和最佳的低温气调贮藏技术,从而有效地减少产品的呼吸消耗,抑制乙烯的合成与累积,延缓品质下降,尤其是呼吸跃变型果实的衰老软化①。为此,出口蔬菜等园艺产品采收后都要及时进行预冷、冷藏或低温气调贮藏。
三、相关经验及启示
(一)我国现有政策的不足之处
近年来,随着蔬菜价格大幅波动造成的影响不断扩大,中央政府在“菜篮子”工程的基础上又出台了多项全国性政策,通过采取政策组合拳的方式,强化蔬菜市场调控,取得了一定成效。各地方政府在蔬菜价格调控过程中也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政策,虽然侧重各不相同,但均一致避免政府直接行政干预菜价,并在实践中取得了一定成效,同时获得了许多宝贵的经验。但从目前各项政策的实施情况看,现有应对菜价波动的政策还存在需要改进和完善的地方。
1. 调控的蔬菜品种过多,政府调控工作压力过大
目前,我国培育的蔬菜品种超过1 000种,常见的也有几十种,而南北各具特色的蔬菜相互流通,日常生活中,各地蔬菜供求难免短期出现失衡,经常是此菜涨完彼菜涨。无论是大路菜还是特色菜,一旦价格出现大起大落,政府就会比较紧张,疲于应付,往往是出于被动调控,调控工作压力较大。
2. 全国蔬菜产销布局仍需完善
目前,我国蔬菜批发市场已有2 000余家,但像寿光那样规模的市场并不多,且普遍存在现代化水平低、设施薄弱简陋、配套设备不够完善等问题。目前,全国六大区市场分布不均衡,各区市场建设盲目性较大,且现有市场做强做大的不多,政府调控的抓手不强,降低了政府对蔬菜市场的调控力。
3. 关注短期菜价波动的政策多,进行长效调控的政策少
菜价本身是随行就市,波动是正常的,且价格水平有一定上涨也是合理的。但在实践中,政府往往更关注菜价上涨对百姓的压力,却忽略了后期菜价下跌对菜农的影响,同时采取的措施也更多地考虑当前而忽略未来长期情况,许多措施出于被动调控,主动调控菜价的长效机制不足。
4. 市场信息和预期引导不足
目前,众多部门都在建立信息服务平台,但真正发挥实效的不多。数据不全面不完善,且时效性差,对蔬菜种植的指导意义不大,同时,一些地方部门的数据还存在冲击的问题。这无疑会导致许多菜农缺乏信息引导,盲目种植且种植品种传统、单一,生产与营销凭感觉、凭经验。同时,政府缺乏对预期的正确引导,导致菜价上涨(下跌)时让居民有进一步上涨(下跌)的预期,主流媒体对舆论也缺乏主动引导,一些错误舆论常影响市场。
(二)国外成功经验的共同所在
从国际经验看,许多国家已建立了较为完善的蔬菜价格调控机制,并且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虽然各国具体的政策和措施有所不同,但其调控的核心思路有两大共同之处。
1. 避免政府直接干预
许多国家常采取财政补贴和金融杠杆等方式纠正市场偏差,进行间接调控,避免直接的价格干预。
2. 注重蔬菜稳定供给
由于一定时期一定区域内,蔬菜需求量相对较为稳定,因此,稳定的供给是避免蔬菜价格大幅波动的关键所在。稳定的供给则来源于稳定的生产、运输和储存。
(三)相关启示
1. 明确一个原则
近年来,蔬菜价格频繁大幅波动既与其自身特点有关,又与当前新的生产、流通、消费方式等密切相关,对其进行调控需从总体把握,多管齐下。在实践过程中,应本着尽量减少政府直接干预蔬菜价格的原则,以稳定蔬菜供求关系为主线,建立蔬菜价格间接调控为主的机制。
2. 协调两级政府
近年来,随着生产和流通半径的扩大,蔬菜价格的波动已成为全国性的问题,不是一个地区一个部门能够控制解决的。需要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明晰各自权责,发挥各自优势,使长期政策和短期措施有机结合。
篇8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国务院同意国家计委《关于加强房地产价格调控加快住房建设的意见》,现转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九九八年十月二十五日
关于加强房地产价格调控加快住房建设的意见
目前,我国城镇住房出售价格过高,抑制了居民的购房需求,加上房地产盲目投资、住房布局不合理、低租金制约等因素,造成了商品住房大量空置,严重影响了住房建设的发展。
为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的通知》(国发〔1998〕23号,以下简称《通知》精神,切实解决目前存在的问题,扩大国内需求,促进住房建设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新的增长点,必须在改革住房供应体系、停止住房实物分配、发展住房金融服务的同时,加强和改善房地产价格调控,调整住房价格构成,保持价格合理稳定,促进住房建设的发展。
一、加强房地产价格调控,建立合理的住房价格体系
各地要按照《通知》精神,结合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价格法》,加强对房地产市场价格总水平的调控,建立与住房供应新体系相适应的住房价格体系。
要以保持经济适用住房价格的稳定为重点,做好房地产价格调控和住房价格新体系的建立工作。对中低收入家庭购买的经济适用住房,实行政府指导价,限价销售。确定价格时要严格掌握保本微利的原则,建立成本约束机制,促进合理的区位差价和质量差价的形成。要加强对经济适用住房成本费用的监控,禁止乱摊和虚置成本。计入房价的企业管理费原则上控制在2%以下,利润控制在3%以下,并以征地和拆迁补偿费、勘察设计和前期工程费、建安工程费、住宅小区基础设施建设费(含小区非营业性配套公建费)等4项因素成本为基础计算。
对最低收入家庭租赁由政府或单位提供的廉租住房租金,实行政府定价。租金标准,要按与最低收入家庭承受能力相适应的原则确定,并与同期公有住房租金水平相衔接。对高收入家庭购买、租赁的商品住房,实行市场调节价,由企业依据开发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确定租售价格;必要时,政府也要规定开发企业利润限制幅度。各地要制定灵活、有力的价格政策,采取多种形式,促进空置住房的销售。
加强地价管理,降低住房建设成本。抓紧建立基准地价定期确定公布制度,以基准地价为依据调控、引导地价水平。要认真做好经济适用住房建设用地年度供应计划,确保行政划拨土地政策的落实,严禁将用于经济适用住房的行政划拨土地有偿转让。城区改造拆迁,对拆迁户实行拆除房作价补偿、安置房政府定价有偿提供的办法。
二、清理整顿建设项目收费,调整住房价格构成
各地区、各部门要继续贯彻《国家计委、财政部关于取消部分建设项目收费进一步加强建设项目收费管理的通知》(计价费〔1996〕2922号),加大清理整顿工作力度,再取消一批收费项目和降低一批收费标准。取消企业资质审查、工程竣工验收、产权审核等收费及各种押金、保证金,合并重复的收费;整顿、规范征地管理费、供电贴费和各种证照收费,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经济适用房实行减半征收)。全面清理房地产交易环节的收费,取消各种名目的管理费、监证费,降低交易手续费等收费标准,促进房地产流通。工程监理、房地产价格评估等中介组织的服务收费,对经济适用住房开发建设应适当减收。要加强对住房建设中供水、供电、供气等附属设施建设费用的管理,各项费用要公开标准,严格执行预算定额。建立和完善房地产开发企业负担卡制度,加强对建设项目收费的监审。
对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较大收费项目,要进行专项治理。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凡未开征的城市,一律不得开征;对已开征的城市,由国家计委会同财政部、建设部结合税费改革和公用事业价格改革制定治理方案。在国家治理方案出台前,各地应按照合并重复的收费项目、降低过高的收费标准的原则,对现行收费进行整顿。规范人防建设费,对住房开发建设,按规定需要配套建设人防工程的,要坚持同步配套建设,不得收费;按规定需要同步建设,但因地质条件等原因不能同步配套建设,而必须异地建设收费的,异地建设许可条件和收费标准要从严核定,人防工程异地建设费规范方案由国家计委会同财政部、国家人防主管部门制定。停止向住房开发建设收取用电权费。各地要坚决贯彻国务院关于停止征收商业网点建设费和不再无偿划拨经营性公建设施的规定,住宅小区建设中按规定配套建设的商业网点,要根据“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出售、出租,建设费用不得进入房价;配套建设的商业网点,未经商业主管部门批准,不得擅自改变用途;对需要实行政府定价出售、出租的商业用房,应按保本或保本微利的原则核定价格标准。
三、规范住房价格及物业管理收费行为,建立正常、良好的市场秩序
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积极指导、协助房地产开发企业建立健全价格行为自我约束机制,监督企业销售住房实行明码标价,禁止虚假标价。对违反国家规定,乱加费用、少给面积、价格欺诈等不正当行为,要依法查处。
加强对房地产价格评估等中介组织收费行为的约束,监督中介组织按规定办法和程序开展业务及收费。禁止违反国家规定利用行政权力,强制企业和当事人接受评估及收费。
规范物业管理收费。物业管理企业为物业产权人、使用人提供的具有公共性的服务,以及代办收缴水电、煤气、有线电视、电话费等涉及公众的服务收费,由当地价格主管部门管理,实行政府定价或政府指导价。收费标准要与物业管理的服务内容、服务深度以及当地居民经济承受能力相适应。对普通居民住房物业管理收费标准要严格核定。物业管理企业要认真执行国家的价格政策,做好收费项目和标准及收费办法的公开工作,切实向住户提供质价相符的服务。
四、积极稳妥地推进公有住房租金改革,加快实现住房商品化
公有住房租金改革是住房制度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加快住房建设发展的重要条件。各地要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的各项政策措施,继续推进租金改革。租金改革要考虑职工的承受能力,与提高职工工资相结合,提租方案要纳入价格调控计划,做好统筹安排。对超面积住房的,超过规定标准的部分可实行高于同期现住房租金标准的差别租金;对多占住房应退未退的,实行市场租金。在调租幅度较大、超过职工承受能力时,经当地政府批准,可允许职工用其住房公积金的一定比例支付提租增加的租金。
各地要继续稳妥推进公有住房出售工作。公有住房出售的成本价,要与经济适用住房价相衔接,并考虑房屋的新旧程度及地段、楼层、朝向等因素合理确定。要增加公有住房出售价格的透明度,防止违反规定低价售房倾向。国家计委要会同有关部门对公有住房出售价格进行规范,促进公有住房出售工作积极健康发展。
五、加强领导,做好房地产价格调控的各项工作
加强和改善房地产价格调控,保持价格总水平的基本稳定,是当前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加快住房建设,使住房建设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重要措施。地方各级人民政府要加强领导,统筹安排,认真组织做好深化城镇住房制度改革和加快住房建设的各项政策措施的落实工作。在政府统一领导下,政府价格主管部门要与建设主管部门等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加强房地产价格调控制度和市场价格行为规则的建设,并针对住房价格构成中土地取得费用过高、建设项目收费过多及开发企业的成本和利润缺乏有效约束等问题制定专项治理方案,逐步调整住房价格构成。要加强对住房价格和各项收费的监督检查,对有令不行、有禁不止,以及乱涨价、乱收费等违反价格政策的行为,要严肃查处。
各地要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政策措施,协调、处理好出现的新矛盾、新问题。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可结合本地情况制定具体实施办法,并报国家计委备案。
篇9
一、充分认识做好价格工作的重要性。保持价格总水平基本稳定,是宏观调控的重要目标之一,也是促进经济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受去年涨价翘尾、国际市场粮油等价格上涨和全省经济快速增长、城乡居民收入增加、市场需求旺盛等因素影响,今年以来,食品等生活必需品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尤其是今年4月以来,各地生猪及猪肉价格出现不同程度上涨,推动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较大幅度上升。居民消费价格涨幅过大,突破预期调控目标过多,对人民群众的生活特别是低收入群体生活影响较大。当前,推动价格上涨的因素仍然存在,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的任务十分繁重,实现今年价格调控预期目标的任务相当艰巨。各级各有关部门必须充分认识做好价格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采取切实措施,加强价格监管和调控工作。
二、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受生猪生产周期性波动和去年生猪高热病、蓝耳病等疫情以及玉米价格上涨和外省拉力增强等因素的影响,今年5月份以来,我县生猪和猪肉价格上涨幅度较大。各级各有关部门要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做好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保持市场稳定工作的通知》(电〔2007〕9号)精神,及时解决猪肉等副食品生产、供应、价格方面出现的困难和问题。加强产销区的协作,及时组织货源,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基本稳定。要积极采取措施,扶持生猪生产。重点是要加强疫病防治,建立健全生猪疫病防治体系,逐步把生猪防疫纳入政府公共服务范畴,加快推广使用高致病性猪蓝耳病灭活疫苗等新型疫苗,有效遏制疫病的发生;研究制定扶持生猪等养殖业发展的保险政策,减少农民的生产风险,从根本上解决农民生猪生产的后顾之忧;鼓励发展标准化规模养殖,对生猪养殖大户通过政府贴息贷款等方式给予信贷扶持,解决生猪生产大户发展生产普遍缺少资金的困难;对饲养母猪和种猪的专业户和养殖场给予适当补助,保护母猪生产能力,改良生猪品质,提高出栏率。
三、深化资源环境价格改革。充分发挥价格在促进资源节约和环境保护方面的鼓励性、保护性、限制性、惩罚作用,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进一步深化电力、水、石油、土地、矿产、垃圾处理等资源环境价格改革,物价部门要认真贯彻《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制定和调整涉及群众利益政策措施有关问题的通知》(湘政办明电〔2007〕39号)精神,对国家和省政府统一部署的价格改革措施,要周密安排,平稳出台。对列入目录管理价格的品种要尽量暂缓出台,特别是涉及群众生活的价格调整,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承受能力,把握好改革的时机和力度。价格调整方案确定后,在不影响正常市场秩序的前提下,要事先公告,留出社会评议期。列入听证目录的要依法听证,广泛听取社会各方面意见。对生活困难群体,要建立补贴制度,确保改革顺利实施。
四、加强垄断行业价格监管。各有关部门对垄断行业,要区分垄断环节和可竞争环节,凡是可以竞争的,要通过引入竞争机制,打破垄断高价;对不能引入竞争,需维持垄断经营、特许经营、指定消费和服务的,物价部门要切实加强其价格监管,特别是要加强成本监审,严格按照社会平均费用支出水平确定其价格成本,为科学合理确定垄断产品和服务价格提供依据。切实规范垄断价格行为,防止垄断行业价格上涨过多,增加社会负担。
五、充分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生产和调控市场。物价部门要充分发挥价格调节基金在调控市场、稳定物价等方面的重要作用,做好价格调节基金的征收、使用、管理工作。已经出台的价调基金征收项目和标准,要加大征收力度,足额征收到位。在资源价格改革中,为促进资源节约提高价格产生的收益,由政府收作价格调节基金,专项用于调控、平抑居民生活必需品的市场价格。当生活必需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或者政府提价影响低收入群体基本生活时,使用价格调节基金向低收入困难群体提供生活必需品动态价格补贴;当市场供应偏紧或因灾情导致商品供应紧缺时,要积极运用价格调节基金扶持、恢复生产,组织货源,并对价格异常波动影响居民生活的相关品种在销售环节进行补贴销售,平抑价格,稳定市场,维护社会安定。
六、关注民生价格。物价部门要围绕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民生价格问题,进一步加大价格监管力度,规范价格行为。要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确保年初确定的稳定主要农产品和农资价格、取消农村电网改造中向农民收取的“户表费”、春运价格不上浮、加强液化气价格管理、规范医疗服务价格、降低药品和医疗器械价格、加强幼儿园收费监管、减轻上学负担、加强住房价格管理、进一步完善和落实扶持弱势群体价费政策等落到实处。要加强对经济适用房价格的管理,增加经济适用房的供应量,按照保本微利的原则确定价格水平。对直接涉及居民生活的食品、水、电、气、住房、电话、电视、公交、教育、医疗价格和收费标准,要进一步进行清理规范。
七、确保低收入群体生活水平不降低。省物价局选择了100种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按周进行监测和分析,计算其平均价格变动幅度,编制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县物价局要认真组织实施并及时上报监测分析结果。当100种与居民生活关系密切的商品和服务价格明显上涨、城镇低收入居民基本生活费用价格指数突破调控目标时,各有关部门要适当提高城镇低保金水平。对于直接涉及居民生活并由政府直接定价的商品和服务,在调整价格时,应采取相应配套措施,对低收入群体给予适当补贴,使他们的日常生活不因调价和物价上升而受大的影响。继续落实对低收入群体再就业和自谋职业减免有关收费的政策,切实抓好“零就业家庭”就业援助活动,增强低收入群体自谋生计的能力。
八、加强价格监测和监督检查。物价部门要加大对粮、油、肉、菜、气等群众生活必需品的供应和价格的监测力度,及时发现并处理市场价格异常波动的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当重要商品和市场价格出现异常波动时,要迅速采取干预措施,确保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防止事态蔓延。要加强价格监督检查,重点整顿和规范直接涉及群众利益的价格和收费秩序,严禁以价格自律为名,串通定价、联手抬价、限制企业自主定价、侵害市场等妨碍市场竞争的行为。继续做好明码标价、价费公示、价格诚信体系建设等工作,更好地促进企事业单位规范价格行为。加强社会监督,12358价格举报电话要坚持24小时值班制度,建立价格举报案件受理、查处、回复快速反应机制,及时处理群众的举报和投诉。紧紧围绕群众关心的价格热点问题,坚决查处乱收费、乱加价和价格欺诈、价格歧视、价格垄断,以及造谣惑众、囤积居奇、哄抬物价、牟取暴利等价格违法行为。对性质恶劣、影响较大的典型案件,要严肃查处,并通过新闻媒体曝光。节假日期间,还要切实加强对客运、旅游景点、公园等与群众节日生活密切相关的服务价格的监测和管理,努力维护节日市场价格秩序。
篇10
本文系国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突发公共事件对中国宏观经济的影响及其优化管理研究”(70773119)和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非常规金融突发事件的动态演变规律研究” (NCET-10-0828)的阶段性成果。
刘增印 徐晓伟
摘 要 通过将货币政策工具分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将它们纳入DSGE模型,可以讨论不同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研究表明:在抑制经济过热时,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技术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时效率更高,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消费需求冲击时更有效果;当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拉动经济增长时,就应该分别采用另一种类型的货币政策工具。为了预防产出的波动,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应该避免来自于投资、技术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冲击;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应该避免来自于投资、技术和消费方面的冲击。
关键词 货币政策 数量型 价格型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一、 引 言
2012年9月17日的《金融业发展和改革“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我国将逐步健全货币政策操作体系,推进货币政策从以数量型调控为主向以价格型调控为主转型。那么,一个自然而然的问题是,价格型工具和数量型工具分别在哪些领域进行调控更有效果?本文即试图回答这一问题。
关于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果的研究中,Taylor对美、加、德、法、日、意、英7个国家的货币政策进行研究后发现,消费和投资对利率都是敏感的,所以他认为利率工具在宏观经济调控中是有效果的。[1]Nuno & Morana对欧元区的货币政策工具效果进行了研究,发现欧元区的货币政策传导具有较强的利率渠道,因而他们认为欧元区的利率工具是有效的。[2]但是也有不同的看法,Sargent & Wallace分析了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的宏观经济稳定性,发现数量型工具调控下经济存在唯一的均衡,而利率则可能使经济陷入不确定均衡,因此数量型工具在宏观调控上更有优势。[3]Mehrotra通过比较通货紧缩时期中国、日本和中国香港利率和汇率的传递渠道后发现,由于实行行政干预而不是由市场决定利率,中国利率对物价水平的影响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作用十分有限。[4]Koivu建立了信用需求框架下的向量误差修正模型,研究了中国宏观经济中的利率传导渠道,发现虽然利率对实体经济的影响还比较弱,但是中国的信贷需求却越来越受到利率水平的影响。[5]在存款准备金率的实施效果方面,范从来等认为,如果货币当局的其他工具效用较低或者没有其他货币政策工具的话,那么存款准备金率就仍然是央行的一个重要货币政策工具。[6]蒋冠等考察了存款准备金率对流动性过剩的调控效果,发现当银行减少短期贷款和票据融资时,存款准备金率对流动性过剩问题的调控效果并不显著。[7]
从上面的文献综述可以看出,长期以来理论界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上存在争议。此外,目前研究货币政策工具选择的文献采用的方法大多是理论分析或者计量模型,从而缺少微观基础。本文采用当今宏观经济研究领域中比较前沿的分析方法――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Dynamic Stochastic General Equilibrium,DSGE),通过建立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的中国经济DSGE模型,从而得以在一般均衡框架内检验不同货币政策工具在调控经济时的效果。
二、 模型建立
本文构建的DSGE模型以新凯恩斯主义理论为基础,基本模型来自于Gali et al.,[8]但与其存在三个方面的区别:第一,为了体现国际因素对中国经济波动的影响及货币政策应对,本文在DSGE模型中加入了国际贸易冲击;第二,借鉴Rotemberg的方法,假设厂商在每一期的最优价格调整中存在调整成本,从而引入价格黏性;[9]第三,本文分别利用修正的麦克勒姆规则和修正的泰勒规则来代表数量型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模型包含三个方面的行为主体:政府、家庭和厂商。
(一) 政策调控
政府制定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对宏观经济加以调控,财政预算约束为:
其中,Pt、Gt、Bt和Mt分别表示物价水平、政府购买、政府发行的债券、货币供应量,Rt为名义债券收益率,税收、政府实际债务与政府支出三者间满足:
t^t、b^t-1和g^t分别表示税收、政府债务和政府支出对各自稳态值的偏离。
在将货币政策工具纳入DSGE模型时,常用的做法是假设央行遵循一定的货币政策工具规则,再对这些工具规则设定变量,如李春吉将货币供给量作为数量型货币工具的变量,刘斌将同业拆借利率作为央行的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10][11]
1. 数量型工具
本文采用麦克勒姆规则来表示数量型工具。经典的麦克勒姆规则仅说明基础货币要对经济增长做出反应,没有体现对物价水平的反应。然而大量的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数量与物价水平之间存在具有较高的相关性。针对经典麦克勒姆规则中对物价反应不够明确的问题,根据物价水平和货币供应量同向变动的认识,借鉴McCallum,[12]本文采用修正的麦克勒姆规则来表示数量型工具,具体形式如下:
(3) 式中,θt=Mt/Mt-1,表示名义货币供应量增长率,θ^t表示货币增长率对其稳态值的偏离,ρθ表示货币增长率的持久性系数,反映了货币政策的平滑性。通货膨胀πt=Pt/Pt-1,π^t和y^t表示通胀和产出关于其稳态值的偏离幅度,可以代表通胀缺口和实际产出缺口,它们可以由名义GDP 增长率分拆而得,vmt为货币政策冲击,假设其对数服从一阶自回归AR(1)过程。根据宋玉华和李泽祥,[13]近年来中国各层次货币流通速度逐渐趋于稳定,因此,(3)式中剔除货币流通速度不会影响最终的结论。
2. 价格型工具
采用泰勒规则来表示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客观地说,经典的泰勒规则也存在一些问题。譬如,泰勒规则所依赖的产出缺口和长期均衡实际利率难以观测,采用不同的方法计算时会得到不同的结果。针对产出缺口难以观测的问题,参考Clarida et al.,可以利用产出对其长期稳态值的偏离来测度产出缺口。[14]同时,在国内关于泰勒规则的研究中,谢平和罗雄发现中央银行除了对通货膨胀缺口和产出缺口做出反应之外,还有很强的利率平滑倾向。[15]结合以上两点,本文假定政府采用价格型工具调控时采用如下修正的泰勒规则形式:
其中,πt=Pt/Pt-1,表示通货膨胀,可以看出中央银行在调整利率时既要考虑通胀率和也要考虑产出的变化。vrt为货币政策冲击,假设其对数服从一阶自回归AR(1)过程。
(二) 家庭
家庭的效用函数为:
其中,E0表示基于第0期信息的期望值,β∈(0,1)为主观贴现因子,σ为风险规避系数,γ为货币需求利率弹性的倒数,φ为家庭劳动供给弹性的倒数。dt为消费需求冲击,假设其对数服从AR(1)过程。其中,E0表示基于第0期信息的期望值,Ct和Nt表示消费和劳动供给。家庭的预算约束和资本积累约束为:
其中,It为家庭的投资,Tt为税收,Wt为工资水平,Dt为家庭得到的红利,Kt为家庭持有的资本,Rtk为资本报酬,δ为资本折旧率。假设在投资调整的过程中存在一定的成本S(・)=ψ2(ztItIt-1-1)2,zt为投资调整成本冲击。用λt和Qt分别表示(6)式和(7)式的拉格朗日算子,构建拉格朗日函数可以得到家庭最优化行为的一阶条件。
(三) 厂商
最终产品Yt由处于完全竞争市场的最终产品厂商生产,最终产品由一单位连续的中间产品Yt(i),i∈(0,1)进行DixitStiglitz加总得到,最终产品厂商追求利润的最大化:
(i)Yt(i)di(8)
其中,θp为中间产品之间的替代弹性,Pt(i)是中间品的价格,一阶条件为:
由于最终产品厂商之间完全竞争,应获得零利润,因此将(9)式代入到最终产品厂商的利润函数,可得到最终产品价格与中间产品价格之间的关系:
差异化中间产品厂商的生产函数为:
其中,at为技术冲击。垄断竞争的中间产品厂商拥有调价能力,但在调价时会面临调价成本,采用Rotemberg的二次价格调整成本形式[9]:
φp>0衡量调整成本的大小,这种表示方法将价格调整成本与上一期的价格水平联系起来,从而使得中间产品厂商的最优决策问题成为动态的。厂商的利润分配给家庭,因此中间产品厂商在(9)和(11)式的约束下选择Nt(i)、Kt(i)和Pt(i)以最大化目标函数:
其中λt/Pt是贴现因子,表示单位利润所带来的效用增加量。Ft(i)为厂商在t期利润,可表示为:
构造中间品厂商最优决策问题的拉格朗日函数,令ξt为约束条件的拉格朗日乘子,可以得到中间品厂商的最优决策的一阶条件为:
最后,借鉴李浩等的思路,引入国际贸易顺差冲击,则社会的总资源约束可以表示为:[16]
(18)式表明社会总产出为家庭消费、投资、政府购买、净出口和价格调整成本五项之和,其中政府支出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由外生决定,假设它们的对数均服从AR(1)过程。
(四) 对数线性化
对模型的优化条件和资源约束条件在稳态值附近进行对数线性化从而得到模型的对数线性化系统。定义x^t=ln(Xt/X)为变量Xt对其稳态值X的对数偏离,用不带下标的大写字母表示变量的稳态值,则本文的对数线性化系统可以表示如下:
其中,(19)―(25)式分别为家庭的消费需求、实际货币需求、实际工资、债券需求、资本供给、投资价值和资本积累方程的对数线性化形式;(26)―(28)式分别为厂商的生产函数、劳动需求以及通货膨胀方程的对数线性化形式;(29)―(31)式分别为政府财政预算约束、税收方程以及社会总资源约束的对数线性化形式。除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冲击之外的其他五个冲击的对数线性化形式为:
Γ=diag{ρd,ρz,ρa,ρg,ρnx}表示冲击的持久性参数矩阵,εt=εdtεztεatεgtεnxt′,假设εt的分量是相互独立的零均值,标准差分别为σd、σz、σa、σg、σnx的白噪音扰动。根据货币供应量增长率的定义μt=Mt/Mt-1,可以得到其对数线性化形式:
数量型工具调控下的货币政策规则的对数线性化形式为:
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的货币政策规则的对数线性化形式为:
上述(19)―(33)式以及(34)和(35)式构成了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的DSGE模型对数线性化系统;(19)―(33)式以及(36)和(37)式便构成了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的DSGE模型对数线性化系统,每个系统均包含了21个内生变量和21个方程。对这两个动态线性系统的参数进行估计和校准可以获得模型的波动性特征,以评价不同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各种冲击对主要宏观经济变量的影响和对中国经济波动的解释力度。求解和估计时,均分为两个线性化系统进行。
三、 模型的参数估计与适用性分析
(一) 参数估计
为了使模型尽可能地与中国实际经济运行特征保持一致,本文采用校准和贝叶斯估计两种方法相结合来确定模型的参数。分析区间为1996年第一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数据来源于CEIC数据库、中经网统计数据库和中国人民银行网站。分别选用实际GDP、实际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实际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和环比的居民消费价格指数作为模型中产出、投资、消费和通货膨胀的替代变量。采用狭义货币(M1)余额来代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选取银行间7天同业拆借利率表征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由于中国银行间拆借市场建立于1996年,这就决定了数据只能从1996年开始。采用BP滤波中的CF方法对全部观测变量进行了去势和季节调整处理后再减去均值,经过这样处理后的数据就分别对应着对数线性化系统中的相应可观察变量。
由于受到数据的可得性限制,模型中的参数不可能全部通过估计得到,因此在进行贝叶斯估计前需要对部分参数进行校准。样本期内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的均值为2.252 4%,除以4后得到季度利率,由于稳态时R=1/β,且R=1+季度利率,因此将主观贴现因子校准为0.994;根据样本期内全部从业人员劳动报酬占GDP的比重,将资本份额α校准为0.5;参考陈昆亭和龚六堂的设定,将资本折旧率δ校准为0.025;[17]依据样本期内GDP中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财政预算完成额占比均值得到稳态时社会总产出中居民消费、政府支出占比C/Y和G/Y,分别为0.3573和0.1876;依据样本期内国债发行额和M1余额占GDP比重的季度均值校准得到b/Y和m/Y,分别为0.05和0.45;根据Gilchrist & Saito(2006)将θp校准为11,根据1996年第1季度到2011年第三季度的数据将贸易顺差占GDP之比校准为0.035。[18]
模型中剩下的参数通过贝叶斯估计得到。在进行贝叶斯估计时,先验分布的选取直接关系到最终估计的质量,在经过多次尝试和比较后,本文参考Smets、Gali、刘斌和简志宏等文献,选择了参数的先验分布。[19] [8] [11] [20]在确定了参数的先验分布之后,本文利用DYNARE软件通过MetropolisHastings算法模拟10 000次得到了模型参数的贝叶斯估计值。
(二) 模型的适用性分析
为了分析本文模型的适用性,利用贝叶斯估计得到的参数值模拟当经济同时受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六种冲击时,模型经济的产出、消费、通货膨胀、政府支出、投资、数量型工具调控下的货币余额以及价格型工具调控下的利率与实际经济的特征比较,实际经济矩的特征由经过BP滤波处理后的数据得到。分别用各变量标准差与产出标准差之比来度量其波动性大小,用各变量的自相关系数来度量其波动持续性,用各变量与产出的相关系数来度量其顺周期性与否及强弱。两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模型经济与实际经济的特征比较如表1和表2所示。
根据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模型经济与实际经济的比较可以看出:模型经济预测的波动性排序依次为投资、货币余额、政府支出、消费和通货膨胀,而实际经济的排序依次为投资、政府支出、货币余额消费和通货膨胀,除货币余额外,两者的排序基本一致;模型经济预测的六个变量基本都有较高的自相关性,这与实际经济是一致的;最后,与实际经济一样,模型经济预测的几个变量均是顺周期的。
根据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模型经济与实际经济的比较可以看出,模型经济预测的变量中除消费和通货膨胀之外,其余变量的二阶矩与实际经济比较接近,除通胀之外,模型经济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经济一样是顺周期的,且模型经济预测的变量大多具有较高的黏持性,这与实际经济一样。当然,价格型货币政策DSGE模型相比数量型货币政策DSGE模型来说还有一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这可能与参数估计的先验分布选取有关,因为本文为了分析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效果的比较,对于两个模型参数的先验分布选取都是一样的,另外中国长期以来采取的是数量型货币政策,所以价格型货币政策DSGE模型的预测结果要差于数量型货币政策DSGE模型。根据李春吉,我们没有必要过分关注模型预测结果是否精确,而要把主要精力放在政策实验上。[10]
四、 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比较
本文在MATLAB环境中编程完成了理论模型的仿真,以分析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并进行比较。
(一) 基于脉冲响应的调控效果比较
本文选取了三种比较重要的冲击:技术冲击、消费需求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结合脉冲响应图来观察数量型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
1.应对技术冲击的调控效果比较
图1为一个标准差正向的技术冲击下各宏观经济变量从0―40期的脉冲响应图。
资料来源:作者在MATLAB中利用DYNARE工具箱模拟得到。
图1 两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技术冲击的脉冲响应
从图1可以发现,相比于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而言,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技术冲击使得产出和投资出现了更大幅度的波动,产出和投资在第三个季度上升到1.06和2.15个百分点的最高水平,而消费、就业、利率和通胀却呈现出较小幅度的波动。可以看出,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政府面对技术冲击所做的货币供应量调整幅度较小,表现为实际货币余额变动幅度较小;而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利率水平会有较大幅度的变化。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的实际利率水平逐渐回升表示政府采用利率工具对经济加以调控,逐步提高利率并抑制投资,而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的利率变动幅度很小,所以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可以更为有效地抑制经济过热,当然,如果政府的目标是缓解经济低迷、刺激增长的话,选取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更为合适。这一点也可以从参数的估计中得到验证: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利率关于产出的反应系数为0.504 8,而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这一系数为0.360 1。
2. 应对消费需求冲击的调控效果比较
图2为一个标准差正向的消费需求冲击下各宏观经济变量从0―40期的脉冲响应图。
资料来源:作者在MATLAB中利用DYNARE工具箱模拟得到。
图2 两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消费需求冲击的脉冲响应图
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消费需求冲击使得产出在第1期增加了0.7个百分点,远大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的0.2个百分点,此后产出逐渐回落,在10个季度后就已经回到稳态水平。由于在数量型工具调控下,政府应对居民消费偏好增加时会降低货币的发行,这直接减少了居民的财富拥有量,降低了居民消费需求,而采用价格型工具调控时虽然政府也会提高利率,但这对居民的影响却是间接的,因而产出的波动幅度仍比较大,同时高利率对投资造成了负面影响,从而使得产出在较长时间内都处于稳态水平以下。我们还能发现,就通货膨胀而言,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要优于价格型工具,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使得通货膨胀在受到消费需求冲击时几乎没受影响,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通货膨胀在冲击之初上升了9.4个百分点,此后由于政策调控的作用,通胀水平又比稳态值低了2个百分点。这表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抑制由需求引致的通货膨胀时比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更为有效。
3. 应对国际贸易冲击的调控效果比较
从图3可以看出,在两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正的国际贸易顺差冲击均导致产出和就业的增加,但是同样挤占了投资和居民消费,因为出口商品的增加就意味着可用于国内消费和投资的商品减少。同时,国际贸易顺差的增加带来了政府支出的增加和实际货币余额的减少。
资料来源:作者在MATLAB中利用DYNARE工具箱模拟得到。
图3 两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国际贸易冲击的脉冲响应图
当采用数量型工具调控时,一个单位标准差的国际贸易冲击使得产出增加了1.7个百分点,要大于价格型工具调控下的0.2个百分点,这主要是因为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消费被挤占的部分较小。就业的脉冲响应路径与产出大致相同,而利率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的上涨幅度要更大。
(二) 基于方差分解的调控效果比较
下面根据方差分解技术来比较两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中国经济波动的主要冲击来源,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货币政策工具选择与宏观经济波动之间的关系。
如表3所示,在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消费、投资和资本这三个与实体经济关系密切变量的波动来源和产出具有相似性,对它们的波动贡献力度比较大的是投资冲击、技术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只不过排列的顺序有差别,这样的结论对实际工资也是适合的。从就业的波动来看,影响比较大的是投资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这样的结论与中国的现实情况是相符的,因为中国目前的就业机会主要来自于各种投资,另外出口产业部门也解决了大量的就业问题。最后,我们还关心通货膨胀的来源,表中显示,货币冲击是通货膨胀的一大诱因,其对通货膨胀的贡献度达到了19.31%,排序还要在技术冲击之前,由此看来,控制货币供给是抑制通货膨胀一个比有效的手段。
表4给出的是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中国经济波动的方差分解。
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中国经济波动来源不同的是,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产出波动的主要来源是投资冲击,它贡献了产出波动的7613%,这是因为投资调整成本与利率直接相关,在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政府对利率工具的使用直接影响到投资的变动,进而影响到产出的波动。消费冲击和技术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贡献力度也比较大,而其他三种形式的冲击对产出波动的贡献力度则较小,消费、资本和投资这三个变量的波动来源与产出具有相似性。政府支出的波动完全来自于政府购买冲击,这显示了政府支出的外生性。对就业和实际工资影响比较大的是消费冲击,其次是投资冲击。通货膨胀波动的主要来源是消费冲击,同时货币政策冲击也对通货膨胀的贡献力度较大。
综合来看,在不同的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各种突发冲击对宏观经济波动的相对贡献度既有差异性,也有相似性。数量型工具调控下,对产出波动的解释力度由大到小的突发冲击分别为投资冲击、技术冲击、国际贸易顺差冲击、政府购买冲击、消费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价格型工具调控下,对产出波动的解释力度由大到小的突发冲击分别为投资冲击、技术冲击、消费冲击、国际贸易冲击、政府购买冲击和货币政策冲击。无论在哪种货币政策工具调控下,投资冲击和技术冲击都是造成宏观经济波动的主要诱因,而货币政策冲击和财政政策冲击对产出波动的影响力度则较小。
五、 结 论
本文通过将货币政策工具分为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分别建立DSGE模型,进而比较了两大类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当货币政策的调控目标是防止经济过热时,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技术冲击和国际贸易冲击时效率更高,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应对消费需求冲击时更有效果;当货币政策的目标是拉动经济增长时,就应该分别采用另一种类型的货币政策工具;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在抑制通货膨胀时更有效果。此外,方差分解的结果显示,为了预防产出的波动,在数量型工具调控下,应该避免来自于投资、技术和国际贸易方面的冲击;在价格型工具调控下,应该避免来自于投资、技术和消费方面的冲击。
因此,政策当局的政策工具选择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并不在于使用何种固定的货币政策工具,因为每种货币政策工具在调控宏观经济时各有利弊。央行要根据现实经济的变化和调控目标的需要,在各种信息不断涌现的情况下针对各种扰动和冲击,进行适时和正确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整,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经济态势,保证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实现。
当然,本文的研究也存在一定的不足。根据我们一般的理解,货币政策工具应该是包含“三大法宝”在内的具体形式的工具,但是限于技术处理上的难度,本文没有针对这些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来进行建模分析。未来作者将争取采用合理的方式对这些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进行刻画,研究每种具体的货币政策工具的调控效果。
参考文献:
[1] Taylor J B. Discretion versus Policy Rules in Practice. CarnegieRochester Conference Series on Public Policy,1993,39:195-214.
[2] Nuno C, Morana C. Monetary Policy and the Stock Market in the Euro Area. Journal of Policy Modeling, 2004,26(3):387-399.
[3] Sargent T J, Wallace N. Rational Expectations, the Optimal Monetary Instrument and the Optimal Money Supply Rul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75,83(2):241-254.
[4] Mehrotra A N. Exchange and Interest Rate Channels during a Deflationary EraEvidence from Japan, Hong Kong and China. Journal of Comparative Economics, 2007,35(1):188-210.
[5] Koivu T. Has the Chinese Economy Become More Sensitive to Interest Rates. China Economic Review, 2009,20(3):455-470.
[6] 范从来,朱恩涛.中国存款准备金制度演变的货币政策视角分析.中央财经大学学报,2006(12).
[7] 蒋冠,刘红忠.存款准备金率政策的传导机制.复旦学报,2007(6).
[8] Gali J, LopezSalido J D, Valles J. Understanding the Effects of Government Spending on Consumption.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Economic Association, 2007,5(1):227-270.
[9] Rotemberg J J. Stick Prices in the United State. Journal of Political Economy, 1982,90(6):1187-1211.
[10] 李春吉.中国经济波动:基于新凯恩斯主义垄断竞争模型的分析.经济研究,2006(10).
[11] 刘斌.中国DSGE模型的开发及其在货币政策分析中的应用.金融研究,2008(10).
[12] McCallum B T. Alternative Monetary Policy Rules: A Comparison with Historical Settings for the United States, the United Kingdom, and Japan. NBER Working Paper,2000(7725).
[13] 宋玉华,李泽祥.麦克勒姆规则有效性在中国的检验.金融研究,2007(5).
[14] Clarida R, Gali J, Gertler M. Monetary Policy Rules and Macroeconomic Stability: Evidence and Some Theory. NBER Working Paper, 1998(6442).
[15] 谢平,罗雄.泰勒规则及其在中国货币政策中的检验.经济研究,2002(3).
[16] 李浩,胡永刚,马知遥.国际贸易与中国的实际经济周期.经济研究,2007(5).
[17] 陈昆亭,龚六堂.黏滞价格模型以及中国经济的数值模拟:对基本RBC模型的改进.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6(8).
[18] Gilchrist S, Saito M. Expectations, Asset Prices, and Monetary Policy: the Role of Learning. NBER Working Paper, 2006(12422,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