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口测试范文
时间:2023-03-16 18:04: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接口测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字:高速串行接口测试,T2000,6GSPM,HDMI
1 高速串行接口简介
随着各类电子设备对数据传输速率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高速串行接口正被越来越多地应用到了各类电子设备中。高速串行接口通过串行的方式逐位发送和接受数据,可以在保证高数据传输速率的同时避免并行接口中常见的通道间互相串扰等问题。USB、SATA、PCI Express、HyperTransport、HDMI、Display Port等当今流行的接口均属于高速串行接口。图1所示的PC机内部结构图很好地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高速串行接口的普及程度。可以说,高速串行接口已经完全融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中。
2 高速串行接口的测试需求
在高速串行接口的测试中存在着一系列的挑战:
1)产生和比较高速数字信号
高速串行接口的传输速率通常在Gbps级别。例如HDMI每通道的传输速率为3.4Gbps;USB 3.0的传输速率为5.0Gbps;SATA 3.0的传输速率为6Gbps。要测定此类高速串行接口,测试设备就必须能够产生和采集相应速率的数字输入信号。
此外,由于传输通路中的空间电容、电感的影响,高速数字信号在传输过程中无可避免地会发生畸变(主要表现在0/1之间的跳变趋于平缓)。此时就需要信号发生端具备Pre-Emphasis功能,通过在发生信号时强化跳变沿来抵消空间电容、电感对传输信号施加的影响。
2)支持各种时钟类型
高速串行接口的时钟通常可以分为三类:时钟频率与数据速率保持1:1(sDR)或1:2(DDR)的Source Synchronous时钟、时钟频率远低于数据速率的Forwarded Clock(如HDMI接口中的TMDS时钟频率仅为TMDS数据速率的1/10),以及将时钟信息通过编码算法嵌入到数据流中的EmbeddedClock。
高速串行接口的测试设备应当能够灵活对应各利,类型的时钟信号。
3)Jilter注入测试能力
高速串行接口必须对输入信号中的Jitter有一定的容忍度。为了测定该指标,就需要测试设备能够向发送给高速串行接口的数字信号中注入各种频率及强度的Jitter。
4)误码率测试能力
误码率测试是高速串行接口测试中的一项重要指标。它体现了高速串行接口的输出信号质量与准确度。
5)眼图绘制能力
眼图是用来评价高速串行接口输出信号质量的重要工具。通过分析眼图,可以方便地评价信号的宽度、幅度、Jitter等一系列参数。
6)Loopback测试回路
为便于测试,不少高速串行接口提供了Loopback测试功能。测试设备需具备Loopback测试回路,才能实现高速串行接口的Loopback测试。3基于T2000的高速串口测试方案
T2000是爱德万测试(ADVANTEST)基于开放式模块化的一种全新概念的测试平台。它采用了完全开放的构架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扩展性、灵活性以及经济性。
T2000测试系统由各种不同功能的软硬件模块(Module)组成,也就是所谓的模块化架构。这种构架的优点在于:
系统灵活,拥有持续升级的可能性。
方便硬件更换和升级,使测试系统升级配置时的投资达到最小化。
减少人力成本,升级后沿用同一平台/环境,测试人员可以很快熟悉新(配置)系统。
这种针对多样化的产品群体、具有可以灵活应用的模块化结构的测试系统可以利用相同的技术环境,实现产品开发方面的高性能化及批量生产方面的低成本化。通过不同级别模块的开发,扩大技术解决能力,同时有效地缩短开发时间。
针对高速串行接口的特点,ADVANTEST的T2000提供了6GSPM测试模块,可充分满足高速串行接口的测试需求:
1)充足的高速测试通道资源
T2000 6GSPM可以支持最高6.375Gbps的测试速率,充分满足HDMI(3.4Gbps)、USB 3.0(5 0Gbps)、SATA 3.0(6Gbps)等各种高速串行接口的测试需求。
每块6GSPM包含16组测试通道,每组测试通道又包含一对差分高速信号发生回路和一对差分高速信号采集回路。
其中的高速差分信号发生回路支持Pre-Emphasis功能,可通过强化跳变沿来抵消空间电容与电感对信号质量的影响。图4为T20006GSPM使用Pre-Emphasis功能前后的波形质量对比。
2)支持各种主流时钟类型
T2000 6GSPM内置PLL倍频回路及CDR(Clock Data Recover)回路,可以支持Sourcesvnchronous Clock(包括SDR和DDR)、ForwardedClock、Embedded Clock等各种主流时钟类型。
3)具备时钟源同步功能
高速数字电路的内部时钟或多或少地会存在Jitter。这类Jitter会导致高速串行接口输出的时钟信号和数据信号发生同步的漂移。T2000 6GSPM支持时钟源同步功能,可以通过判别高速串行接口输出的时钟沿的位置来调整各数据通道的采样时刻,从而消除高速串行接口输出的时钟与数据之间的同源Jitter。
4)具备Jitter注入测试功能
T2000 6GSPM内置Jitter发生回路,可根据程序设置向高速串行接口的输入信号中注入30KHz~25MHz的Jitter(幅度为20ps~700ps可设定),测定高速串行接口对Jitter的容忍度。
5)具备眼图绘制功能
T2000 6GSPM可通过连续扫描采样时刻和门限电压绘制出眼图,方便对高速串行接口的输出信号质量进行分析。
6)支持Loopback测试
T2000 6GSPM支持Loopbaek测试。它可将从高速串行接口TX端接收到的数据发往高速串行接口的RX端,并可在Loopback测试的同时分析高速串行接口的误码率及Jitter容忍度。
7)丰富的图形界面工具
T2000内置了丰富的图形界面工具,可方便用户对测试程序及待测器件进行调试。通过系统内置的图形界面工具,用户可以方便地调整测试参数、绘制Shmoo图、眼图、澡盆图,对高速串行接口的性能进行评价。
4 总结
当今,高速串行接口正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高速芯片不同于普通低速SoC的特点带来了芯片测试的挑战。高速芯片需要更先进的测试方法来进行评价与量产测试,包括:
1)高速差分信号发生与采集回路
2)Pre-Emphasis功能
3)CDR(Clock DataRecover)功能
4)时钟源同步功能
5)Jitter注入功能
6)与多种高速串行接口兼容
Advantest T2000拥有丰富强大的测试功能,其中的6GSPM测试模块为高速串行接口芯片提供了全面的测试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High Speed Serial Interfaces Testing Solution》――ADVANTEST
[2]《HDMI Specification Ver.l.4a》――省略
[3]《T2000 6Gbps Serial Port Module ProductDescription》――ADVANTEST
[4]省略
篇2
关键词:1553B总线;测试设备;协议转换
中图分类号:TP3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25-0168-03
Abstract:With the widespread application of 1553B bus in the aviation, low-cost and effective testing technology of the interface module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In this paper, a kind of general 1553B testing equipment based serial bus architecture is designed. It realized the protocol conversion of serial bus interface to 1553B bus interface with the CPU outsiding and connecting with the testing equipment by the serial bus. It has low-cost and easy to used features. The long time application and testing results show that the design satisfy the testing requirement of 1553B bus interface module. It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design of other similar interface module testing.
Key words:1553B bus;testing equipment;protocol conversion
1 引言
1553B总线由于其成熟、可靠的特点已广泛的作为飞机的机载总线应用于各个分系统中,在许多分系统中,总线接口模块往往需要采用非标准局部总线设计来满足与所在系统的数据交互功能。由于非标准总线定义各不相同,这就对总线接口模块的测试和试验造成了很大的难度。传统的测试方法为每一种接口模块设计专用的测试设备,与其相配套的CPU模块来进行测试,这样不仅成本高、通用性差、测试效率低,而且在试验条件下对配套CPU模块损害大。对于总线接口模块的测试如何降低测试成本,并且提高测试效率已成急需解决的问题。
本文采用基于串行总线架构的测试设备设计,由于串行总线克服了并行总线在系统带宽、可靠性和可扩展性等方面的固有缺陷,有利于数据的长距离有效传输,这就大大提高了设备的通用性及可靠性。
2 测试产品描述
多路传输数据总线接口(MBI)模块是航空电子通信子系统最为重要的组成部分。各子系统通过MBI模块接入1553B总线通信系统中。由于各个子系统没有统一的标准,MBI模块连接器有多种标准及自定义局部总线型号,而这些总线协议并不兼容,通用的测试设备至关重要。航空产品在交付前要经过大量的试验,包括低温试验、高温试验、ESS试验及功能振动试验等等,如果CPU端随产品一块试验,这种高强度长时间的实验对CPU端造成很大的损害,所以分离式的测试设备设计必不可少。
3工装设计方案
MBI模块测试设备满足接口测试和通信测试的要求,包括测试工装(内含4块MBI模块)、CPU端、工控机三部分。测试工装完成MBI模块安装,提供主机信号、1553B信号及电源转换功能;CPU端用于模拟用户主处理器,通过运行驱动软件完成对多个MBI模块的控制;测试工装与CPU端通过串行总线连接;工控机内装1553B仿真卡,用于运行测试软件和与测试工装内各模块相连;CPU端通过网口、串口与工控机相连,完成主机软件的调试、加载。
3.1 硬件设计
方案中CPU端通过串行总线接口来访问MBI模块,串行总线信号先转换为并行总线信号,可供标准并行接口MBI模块工作使用,若为其他接口总线,可以进一步通过FPGA芯片转换。本次测试产品为自定义总线接口,本设计以自定义总线接口为例。功能架构如图1所示,测试工装硬件电路包括:电源电路、时钟电路、接口转换电路、驱动隔离电路、主机接口电路。接口转换电路中,标准并行总线接口转换为自定义总线接口,然后通过驱动隔离电路与MBI模块相连,从而实现CPU端对MBI模块的配置和数据收发功能。加载程序及调试通过自定义总线引出的调试串口和调试网口实现。测试设备供电28V,然后通过电源转换电路转为各芯片使用的低电压信号。
PCI作为一种通用的总线接口标准,它在目前的计算机系统中得到了非常广泛的应用,本身可以直接供PCI接口的模块使用。
PCI总线是地址/数据复用的总线,包括以下主要信号:AD(32位地址/数据总线)、C/BE(命令/字节使能信号)、FRAME(总线访问发起信号)、DEVSEL(设备选择信号)、IRDY(初始准备好信号)、TRDY(目标准备好信号)。PCI总线单周期访问时序关系如图2所示。
自定义总线已广泛应用于机载嵌入式计算机系统,最高总线速度可达33MHz,位宽32位。自定义总线是地址、数据分开的总线,包括以下主要信号:XA(地址总线)、XD(32位数据总线)、XBE(字节使能)、XM/IO(表示总线周期为存储器访问周期或IO访问周期)、XD/C(表示总线周期为数据周期或指令周期)、XW/R(表示总线周期为写周期或读周期)、XSEL(总线设备选择信号)XCYC(访问请求信号,表示总线周期的地址已有效)、XCMD(总线信号,表示总线周期的数据已有效)、XWAIT(等待信号,表示从设备未准备好)、XBS16(16位设备标识信号)。自定义总线访问周期时序关系见图3。
本设计在FPGA内部实现从PCI总线扩展自定义总线的控制,FPGA内部设置状态机,对总线状态进行监控、转换,实现了PCI总线至自定义总线的透明桥控制。虽然PCI与自定义总线协议不同,但是在访问数据的时候,地址线、数据线、片选信号、读写使能信号都是并行发送的,逻辑需要处理的就是依据总线访问信号来进行数据包解析和读写信号的提取,具体流程如下:
3.2 软件设计
在本文中与CPU端采用PowerPC处理器,移植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VxWorks5.5,在Tornado环境下开发串行总线驱动和测试程序。
(1)主机串行总线接口驱动
系统上电后,主机串行总线接口驱动软件对PowerPC的总线控制器和桥片进行配置,配置完成后,主机就可以访问从设备。配置流程如图5所示。
首先初始化PowerPC的基地址和空间大小。PowerPC在内部定义了多个局部存取窗口,按照优先级选取一个窗口作为串行总线的配置窗口,可配置窗口大小和窗口的基地址。然后通过ID号能扫描PowerPC的串行总线设备,并对设备进行链路训练。然后查询训练状态,如果状态为0x16,训练通过,若果链路正常,可以进行下一步设置;如果不是,则需要检查链路上的异常,出现异常的原因可能有物理链接、时钟、以及PCB走线等。训练通过后进行PowerPC的串行总线设备寄存器设置,需要把PowerPC的串行总线设备配置为主设备,设置为BUS0,点对点连接的设备为BUS1。配置完PowerPC的串行总线设备后再次扫描链路,查找链路上的桥片,桥片的总线号是BUS1,找到后再按照类型1配置桥片的头标区,配置原级总线号、次级总线号寄存器,并配置下游设备的PCI空间基址和大小。
(2)多模块访问设计
为了实现同一个宿主机CPU模块控制多个同一种MBI模块,需要区分MBI模块在主机存储空间的地址。MBI模块是通过双口存储器来实现和宿主机的数据交换、指令执行。MBI模块的双口存储器空间为0xX0000000~0xX0003FFFH,0xX*******H 的高位地址片选信号由CPU 模块通过SEL0给出并连接到MBI模块的大存储器片选引脚。MBI模块的宿主机接口部分电路用来译码的自定义总线地址信号A19~A16和MBI模块的大存储器片选来实现0xX0000000~0xX0003FFFH,可以将CPU 处理器的A22~A16 与MBI 模块的A19~A16地址信号移位连接,实现MBI模块占用宿主机CPU 不同的存储器空间设计,实现一个CPU 可以同时初始化启动4块MBI模块的设计思想。移位连接地址信号的连接逻辑框图如图6所示。
通过软件编程的方法保证主机板CPU测试程序可以同时初始化和启动4 块MBI模块。多MBI模块和主机的接口地址如下:
MBI1:0xX0000000~0xX0003FFF 命令字单元:0xX0001BC0,消息接收区:0xX0001C00,发送区:0xX0001D00
MBI2:0xX0080000~0xX0083FFF 命令字单元:0xX0081BC0,消息接收区:0xX0081C00,发送区:0xX0081D00
MBI3:0xX0100000~0xX0103FFF 命令字单元:0xX0101BC0,消息接收区:0xX0101C00,发送区:0xX0101D00
MBI4:0xX0200000~0xX0203FFF 命令字单元:0xX0201BC0,消息接收区:0xX0201C00,发送区:0xX0201D00
4 测试验证
依据产品功能,MBI模块要进行三方面测试:资源测试,对MBI模块每个节点进行资源有效性测试;通信测试,对MBI模块每个节点进行通信有效性测试;循环测试,对MBI模块每个节点进行循环测试。具体测试内容如图7所示。
(1)MBI模块资源测试
对MBI模块进行资源有效性测试,主要包括IO测试(RTC测试)、DPRAM的读写测试、BIT测试和RESET测试,测试函数逻辑如下:
a. 根据测试菜单提示,进入不同的资源测试;
b. RTC测试:根据地址读取高16位和低16位的RTC值,并将其拼为32位RTC值,调用MBI模块驱动软件接口Delay_nus延迟,再读取RTC值,与之前读取的值进行比较;
c. DPRAM测试:向指定地址写入指定值,将地址中存储数据取出,并与写入值进行比较;
d. BIT测试:调用MBI模块驱动软件接口MBI_BitDrv,检查返回值;
e. RESET测试:调用MBI模块驱动软件接口MBI_ResetDrv,检查返回值;
f. 根据返回结果打印。
(2)MBI模块通信测试
对MBI模块每个节点进行通信有效性测试,测试函数逻辑如下:
a. 调用MBI模块驱动软件接口MBI_OpenDevice打开设备;
b. 调用MBI模块驱动软件接口MBI_dataInit初始化MBI模块输入、输出串口,通信地址;
c. 根据MBI模块驱动软件接口MBI_RefreshDrv发送消息,调用MBI模块驱动软件接口MBI_ReadDrv从Buffer中读取数据;
d. 根据测试结果打印。
(3)MBI模块循环测试
对MBI模块每个节点进行循环测试,依次进行上述所有测试,测试函数逻辑如下:
a. 进入循环,根据循环次数依次进行IO测试(RTC测试)、DPRAM测试、BIT测试、通信测试;
b. 循环结束,根据设置的参量统计各个测试的失败次数;
c. 根据测试结果打印。
5 总结
本文主要介绍了一种基于串行总线接口的1553B总线接口模块测试设备的设计与实现,通过将CPU外置并通过串行总线与测试工装连接,在测试工装内实现串行总线接口到并行总线接口的协议转换以及并行总线接口到自定义总线接口的协议转换,解决了传统的1553B总线接口模块一对一测试的问题,大大提高了测试设备的通用性和可靠性,有效降低了成本,为1553B总线接口模块的批量测试验证提供了方法和技术。
参考文献:
[1] 于海勋, 苗紫晖. 基于1553B的一种测试系统设计[J]. 西安工业大学学报,2009,29(2):172?176.
[2] 国防科工委. GJB29A?97 数字式时分制指令/响应型多路传输数据总线[S]. 北京:国防科工委,1997.
[3] 王海锋,梁晶晶,田苗. 某型测试系统中1553B 总线通信设计与应用[J]. 现代电子技术,2013,36(7):44?46.
篇3
关键词:口语测试 培训考官 机考
一、大外英语教学中口语测试的现状及重要性
目前,大学英语口语测试并没有推广开来,只在部分院校举行,而且每个学期都进行的英语考试中也只有笔试和听力考试,英语口语仍然没有作为考查英语水平的一部分。一些全国性的大考只针对部分考生(四级笔试成绩568分以上,六级笔试成绩533分以上)。
但是口语测试又是极为重要的。从口语测试对教学的反拨作用、从社会对英语口语水平的要求以及从语言自身的要求来讲,口语测试都应该是英语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没有口语测试的英语测试是不完整的。
二、大外英语教学中口语测试的困难
虽然口语测试有诸多好处,这么多年来却没能大面积普及,就是因为进行口语测试有很多困难。英语口语测试不同于笔试,在施考过程中存在众多的制约因素和困难。主要总结为两大困难:
第一,评分难。口语测试是直接测试,其效度较高;同时,口语测试又是主观测试,信度较低。口试中另一个难以把握的因素是试题的区分度。区分度要求试题的难度范围分布较广,考试分数段分布均匀,使成绩好的与成绩差的学生在分数上拉开距离。如果一套口试测试只包括朗读和简单的问答,就无法测出学生的互动交际能力,一个语音语调好的而互动交际能力差的学生也很可能拿到高分,这样的话,测试的区分度就有问题。口语测试是一项主观性很强的测试,涉及多方面的因素,要想做到评分客观很不容易,比如有人发音很好,但表达能力很差;有人讲话挺流利,但语音、语调不好,说出来的句子支离破碎。口语主观性强,灵活性大,因此信度较差。因此口语考试的信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考官能否正确评分,如果考官不能正确评分,考试就没有信度,也就没有效度可言。要保证评分信度和口试信度,保障测试质量是一个关键因素。
第二,实施难。随着近几年的不断扩招,大学在校生数量剧增。由于教师少,学生多,要组织大规模的口语考试,必定面临着主考官短缺的问题。主考官的业务素质很难保证相同,这个问题也直接影响到考试的质量。而且口试一般每次只能考2人。如果是大规模考试,考生多,考官少,口试进行起来很困难。正因为如此,过去一些大规模考试没有口试。即使是每学期的正常课程考试组织起来也非常困难。正如全国大学英语四、六级考试的口语考试只针对成绩处于中上等的考生,部分原因就在于口试耗时费力,不易组织。
三、普及口语考试的几点建议
本文主要就实施难做了些思考,就怎样尽量克服耗时费力、不易组织的困难,提出几点建议。
(一)培训优秀的学生担任考官。
上文提到了口语测试难的问题:考生多,考官少,耗时费力,不易组织。如果把口语考试纳入平时的英语期末考试中,无疑会给学校和院系及教师带来巨大的工作量,耗费大量的人力、财力、物力。而口语的重要性在英语学习中又是不容忽视的,要解决这样一个矛盾,笔者认为可以采取培训优秀的学生当口语考官的方法。考官培训是口试成功的关键,培训工作包括三个重要组成部分:挑选考官、培训考官和考核考官。
第一,挑选考官。每个院系的每一届学生都会有个别极其优秀的学生,任课教师可以根据要求选中一些担任考官,如面试考官要求必须口语流利、发音准确、口齿清楚、语速适中、声音响亮、穿着得体、举止规范。此外,面试对考官的身体素质也有一定的要求。一般连续面试的时间至少三小时,考官要能做到自始至终精力充沛,对所有考生的态度同样热情友好,不流露出任何厌倦情绪。
第二,培训考官。具备考官的基本条件的学生还需经过培训,才能上岗工作。培训包括三个部分:口试简介、主考培训和评分培训。同时还需要增强考官尊重并适当鼓励考生的意识,这有利于缓解考生的紧张情绪,使他们尽快进入角色,正常发挥水平。
第三,考核考官。考核考官通过模拟主考,对语音语调、指导语的规范度、讲话态等方面给以评估。通过给录像样本评分,看评分结果与原先的评分差距有多大。对于学生考官最后的评分结果,任课教师采取抽检的方式检查学生考官是否比较客观地测试学生们的口语,尽可能保证口语测试的效度和信度。
(二)与随堂检测相配合。
如果学期末举行大规模的英语口语考试有困难,也可以把任务分配到平时的教学中去。根据笔者的教学经验,这样可以有效促进学生的口语练习,也缓解了集中组织考试的难度。教师可以预先跟学生解释此活动是口语考试,其表现将被记录下来并且占总成绩的一部分,从而引起学生们的重视。可以采取多种多样的形式进行,例如可以单个学生参加考试,或者2-3个人一组,笔者更建议分成小组进行口语测试。单个学生参加考试可以利用“看图说话”的方式进行测试,要求考生叙述图片的故事或议论图片中话题的是非,这种方式效率较低。而成组的受试者能够以“交谈”或者“讨论”的方式进行测试。考生根据试题的话题和交际情景进行交互式的谈话,或者针对试题的话题展开讨论,这都是在真实交际情景和语境中的测试,能充分发挥出考生真实的口语交际能力,因此效度较高。但由于不是正规的考试,没有严肃的气氛,不容易引起学生们的足够重视,所以此种方法的缺点在于信度低,但是这样做无疑可以提高口语测试对口语学习的反拨作用。
(三)以录音的测试形式,请教师放假后给出成绩。
口语测试的形式主要有两种:面试和录音口语测试。
口语面试又叫做直接口语测试,是一种最普遍最真实的口语测试形式。面试的形式由考官组和考生组构成。根据测试的用途、规模、人力及评分方法等因素而定,目前在大规模的英语口语测试中,一个考官组一般有2名考官。大学英语四、六级口语测试就采用这种形式。
录音口语测试一般在语言实验室进行,考生通过耳机对事先录制好的测试项目做出反应,他们的回答被录在磁带上,收集后再评分,这是一种单向交流的测试,测试结果虽然是考生口语的直接体现,但更像是考生的自言自语,很难产生口语交际性和互动性的感觉。因此,录音口语测试作为口语测试不如面试理想,但录音口语测试可以在同一时间内对大批的考生进行测试。这样就缩短了测试时间,减轻了工作量。
机考的好处之一就是可以把考官本来需要的大量的集中的时间分开来用,比组织全校性的公共英语课口语考试省时省力,对于普及大学英语的口语考试更加有效。虽然利用计算机辅助口试测试是大规模口语测试的主要方向之一,但是它也由自身的弊端。首先,“人机对话”需在语言实验室或微机室内进行,设备要求比较高,不利于在我国经济落后地区推广;其次,考官无法考查考生的非语言特征。
结语
口语测试的推行会面临实际的困难,但是,这决不能成为不组织口语测试的理由和借口。相反,全国各个高校以及其他从事大学英语教学与研究的机构应共同努力,克服困难,不断提高口语测试的信度和效度,使口语测试逐步科学化,充分发挥测试的反拨作用。口语测试的普及势在必行。
参考文献:
[1]J.B. Heaton: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New edition][M]. Foreign Language Teaching and Research Press,2000.8.
[2]杨丽颖.普及大学口语测试的探讨[J].山西煤炭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6.2:49-51.
[3]鄢春艳.大学英语口语测试探析[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Vol.24.6,2005.12:88-89.
篇4
关键词:移动终端;接口;数据;交换;测试
中图分类号:TN929.53
该标准的推出规范了不同移动终端数据交换的基本格式,即udx格式,任何移动终端只要将数据转换为udx格式就能实现不同类型移动终端数据交换,极大的满足了人们的需求。
1 标准内容分析
《数字移动终端接口数据交换》标准包含三个层面内容,首先,规范了移动终端数据交换格式;其次,明确数据交换udx具体格式;最后,在具体交互过程中需要具备的功能。
1.1 数据交换格式
移动终端中需要交换的数据类型大致分为文件、消息以及文本类数据,其中文本数据指文本内容或以文本格式存储的一些数据,例如,日程表和电话薄等;消息类数据指移动终端接收或发出的信息,例如电子邮件、短信等;而文件类型数据包括的内容较多,例如,视频、图像、音乐以及一些以文本类型存储的数据。
该标准对大部分移动终端能够支持的电话薄交换过程时的长度、字段以及内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规定的字段格式符合《标准通信薄基本格式》要求。另外,为了实现尽可能多的移动终端交换数据,提高移动终端可兼容能力对邮件、短信、日程表等数据交换过程中字段进行了说明,并且这些数据信息格式参考众多规范标准,为移动终端的数据交换奠定了坚实基础。
1.2 数据交换文件格式
统一数据格式是不同类型移动终端数据交换的基础,因此标准中将数据交换格式统一为udx文件,其中udx文件格式规定参考了Schema以及W3C中的DTD中的相关内容。其实,udx文件是利用XML相关知识将需要交换的数据信息重新组织而成。
udx文件主要由用户信息和文件头信息构成,其中用户信息指需要交换的不同类型的数据,例如,电子邮件、接收到的信息、电话薄等。这些数据信息用户可以根据实际需求进行定制。而头文件信息是对udx的概括,包括检查完整性信息、用户信息以及终端信息等内容,交换过程中需要保证头文件信息关键字段的完整性。
另外,Schema模板和标准的DTD对udx文件的字段以及顺序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因此为了保证udx文件正确的生成和解析,移动终端交换软件实现时应严格按照Schema模板以及DTD相关规定进行设计。
1.3 数据交换过程规定
移动终端数据中较为重要的数据是电话薄中的信息,尤其在数据交换过程中深受人们的重视,为此,标准规定移动终端数据交换应对该类信息支持,而邮件、多媒体信息、短信等,移动终端生产厂家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选择性支持。另外,标准要求移动终端具备生成和解析udx文件功能外,对交换过程的具体实现做了进一步描述。例如,移动终端解析过程中超出了自身能力应提示用户然后进行相关的处理或按照用户事先设定好的规则进行处理。当然在数据交换过程中是不允许对邮件、彩信、短信等内容进行修改。
标准中涉及到的移动终端接口除了有线连接、USB外,还包括无线连接、红外、蓝牙等。针对当前市场上移动终端硬件和软件配置情况,数据交换主要采用两种交换方式:其一,生产厂家提供了相关的配套软件,移动终端进行数据交换时会先将数据信息传输给配套软件,在该软件处理下生成udx文件,接着在进行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其二,移动终端中没有配套软件,而是通过自身带有的程序将用于交换的数据转化为udx文件,然后再与其他设备进行数据交换。
2 数据交换测试
生产厂家按照标准要求进行移动终端的设计和生产后,还需到相关机构进行测试以验证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目前测试结构对移动终端进行测试的主要集中在以下几点内容:
2.1 有关数据格式测试
测试的主要目的在于检验数据交换时数据的格式,主要包括字段长度、字段名称以及一些特殊字段要求的格式。
2.2 有关交换过程的测试
数据交换过程测试时首先检查移动终端数据交换过程中,一旦发生异常移动终端能否及时给出提示;其次,测试生成和解析udx文件时,交换数据完整性是否被破坏或遗漏。同时测试移动终端在无线和有线状态下,能够正常的传输的udx文件;最后,计算机端的数据交换程序是否完成udx文件和vcf、CSV文件之间的转换。
2.3 有关交换格式测试
数据交换过程中测试生成的udx文件是否符合标准要求,并检验生成的数据信息是否准确。另外,测试移动终端对udx文件的容错性能。
3 数据交换测试方法
移动终端支持的数据条目具有较大的选择范围,因此利用测试文件进行测试时很难涵盖所有方面,因此测试时选择的测试文件应尽量涵盖较大范围。测试时选择的测试文件主要由以下几种类型:格式上存在一定错误的udx文件;仅包括关键字段的标准udx文件;包含标准中明确说明字段的标准udx文件;根据待测产品的实际情况,只包含其支持字段的标准udx文件;结合被测移动终端支持能力,并依据标准要求包含有大量数据信息的标准udx文件。
测试机构运用的测试文件应能正确解析udx文件内容,并能准确的将内容显示出来,同时还能生成任意的标准udx文件。另外,为了保证测试文件的准确性和权威性,测试文件应通过专家团队评审后才能使用。
测试时应重点完成以下三方面内容:首先将udx读入,正确解析udx文件头和交换的数据信息,并检查可能会出现的格式错误;其次,参考测试目标要求,生产任意的包含指定字段内容、指定条目数量以及信息种类的udx文件,当然也能根据需要生成错误格式的udx信息;最后,对比格式均正确的两个udx文件内容,分析两项内容存在的差别。
为了保证测试任务的有序进行,通常按照图1流程进行测试。
图1 测试流程框架
具体测试时应按照数据内容种类逐一测试。首先,在待测移动终端设备中,解析标准的udx文件,通过人工观察方法对比标准udx文件中的内容,和解析后倒入的数据是否保持一致,以此验证移动终端的解析功能。并注意观察导入操作在特定情况下的表现,然后将导入移动终端数据生成udx文件,利用测试软件检验导出数据格式和内容的正确性;其次,如上述环节中udx文件生成和解析均正确,此时参考待测产品支持的字段格式和最大长度,利用测试软件生成任意的记录条数较大的udx文件(这里所说的较大指达到待测产品支持的上限),然后在待测产品中进行解析操作,接着再将其解析为udx文件,然后利用测试软件对比解析前后udx文件内容信息,以此检验待测产品在极限状态下解析的数据格式、数据内容等是否符合标准要求。
4 总结
在研究市场上不同种类和型号的移动终端设备的基础上,为了保证移动终端之间能够实现数据交换,制定了《数字移动终端接口数据交换》标准。该标准对数据交换格式进行了详细的规定,明确了udx文件格式内容,同时对数据交换过程进行规定,在移动终端设计和生产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为移动终端数据交换测试提供了有力的支持。相信不久的将来,更多的移动终端设备将会按照该标准进行设计生产,彻底解决移动终端接口数据交换问题。
参考文献:
[1]匡晓垣,何桂立.数字移动终端接口数据交换系列标准简介[J].电信网技术,2008(04).
篇5
本文结合继电保护自动测试的需求,针对测试系统中的保护逻辑测试和继电保护测试仪控制进行了标准化设计,提出了一种基于XML的通用的继电保护自动测试接口,并以此为基础,在广东昂立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的三种不同的测试仪型号上进行了实现和验证,证明了该接口的通用性和可行性,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到其他厂家的测试仪,从而实现自动测试系统对多种继电保护测试仪的兼容性。
关键词
继电保护;自动测试;测试仪驱动保护;逻辑测试
1引言
自动测试系统的测试项目以保护的逻辑测试为核心,逻辑测试需要驱动测试仪按照测试需求向保护输出序列化的电压电流,并根据保护的相关开出接点记录保护的反应,从而完成保护的逻辑功能测试。由此可以看出,继电保护自动测试标准接口的设计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标准化的继电保护测试功能数据,标准化的测试仪控制。目前的自动测试系统开发模式基本上还是以各测试仪生产厂家自行开发为主。各厂家开发自动测试时基本上都是采用自定义的测试参数,并且只针对本厂家的测试仪提供控制接口,在系统设计时没有从架构上考虑对别的厂家测试仪器的兼容性,不仅限制了自动测试用户对于测试仪的自主选择权,也给自动测试系统的使用和推广带来了诸多不便。本文通过对继电保护装置(如:距离保护、零序保护、差动保护等)逻辑测试功能的研究,抽象其功能测试,提出了一套标准化的继电保护测试项目和数据接口,并以此为基础,通过对各测试仪生产厂家测试过程的分析比对,,设计出一套通用的继电保护测试仪控制接口,从而实现了继电保护测试仪的标准化控制。
2标准化的继电保护测试功能数据接口
目前继电保护装置主要包括线路保护、变压器保护、母线保护、发变组保护、发电机保护、断路器保护等。综合分析各类型保护的逻辑功能,基本上可以归结为以下几大类(1)采样值测试(2)电流型保护功能,如过流、零序过流、负序过流,过负荷等;(3)电压型保护功能,如过压、欠压、过激磁等;(4)阻抗型保护功能,如距离保护、阻抗保护、工频变化量保护等;(5)差动型保护功能,如变压器差动、母线差动、线路差动等;对于不同类型的保护,保护逻辑的工作原理决定了其对应的测试方法,包括测试需要提供的数据、测试后应记录的结果数据。以“距离保护”为例,距离保护的工作原理为“三相系统发生短路故障时,保护通过测量保护安装处的三相电压、电流,计算故障点到保护安装处的正序阻抗,从而判断短路点位置是否处于保护范围之内,确定动作与否”。由此可知,距离保护定值校验时需要提供短路点的位置信息,即短路点距离保护安装处的短路阻抗(包括幅值和角度),同时测试过程需要测试仪模拟三相系统的短路故障,所以还必须提供相应的短路计算参数,包括故障类型、故障方向、短路电流,等等。距离保护的动作逻辑结果为在规定的时间范围内跳开断路器的ABC相接点,所以测试结果数据表现现为A、B、C相跳闸时间。基于以上方法,本文通过对以上各类常见的保护逻辑测试功能测试过程的研究,抽象其功能测试,设计了一套标准化的继电保护测试功能数据接口。每一种测试功能数据接口包括三部分,分别为测试项目标识、测试数据、结果数据,采用XML标准格式表示。仍然以“距离保护”为例,其标准化的测试功能数据接口描述如下图所示,左侧为树状结构描述,右侧为XML描述,其中clsid部分为测试项目标识,params部分为测试数据,result部分为结果数据。如图1所示。
3标准化的继电保护测试仪控制接口
自动测试系统要完成保护的逻辑测试,必须通过与测试仪器的数据交互,控制测试仪实现电压电流输出,记录保护接点反馈信息,从而完成保护逻辑功能的测试。各继电保护测试仪生产厂家的软件互不相同,因此需要进行抽象分析,提取其中的共性,同时结合标准化的继电保护测试功能数据接口,设计出一套测试仪控制的通用接口,从而实现继电保护测试仪的控制标准化。
3.1测试仪控制接口设计通过对各厂家测试仪软件对测试仪控制过程的分析,总结得出以下几个共同的控制操作点:(1)测试仪连接:通过接口(网口)与PC机通讯;(2)测试参数下载;(3)测试执行;(4)测试结果获取;由此可以根据以上共同的操作定义一组通用的测试仪控制接口,包括测试仪连接、启动测试、停止测试、开出量发送、开入量状态读取等等。其中“测试参数下载”和“测试结果获取”两个操作需要提供相关数据,这一部分的数据已经通过前面标准化的继电保护测试功能数据接口描述来加以定义。测试仪的控制接口包括下行消息和上行事件两部分,具体定义如下面所示:
3.1.1下行消息定义如表1所示。
3.1.2上行事件定义如表2所示。
3.2通用控制接口的实现方式自动测试的测试仪控制接口实现包括“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两部分。客户端由自动测试系统通过“自动测试服务进程”的方式实现,包括发送下行消息、接收测试仪的上行反馈信息,包括开入接点的变位、测试结果等事件。服务器端由具体的测试仪生产厂家提供实现,用于完成测试仪控制接口的具体功能,包括下行消息的处理、上行事件的发送等等。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采用TCP协议进行数据传输,数据格式定义为XML格式,服务器端的端口固定为TCP4566。
3.2.1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的通讯数据结构定义如表3所示。
3.2.2客户端和服务器端之间的通讯数据编码方式定义
4应用举例
按照本文提出的标准化的测试功能数据接口以及标准化的测试仪接口控制设计,针对广东昂立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的三种不同的测试仪型号,包括A/AD系列传统测试仪、F系列光数字化测试仪、B系列数模一体化测试仪,进行了实现和验证,TCP实现过程如表4所示。
5结论
本文结合继电保护自动测试的需求,通过对继电保护装置逻辑测试功能的抽象,提出了一套标准化的继电保护测试功能数据接口,并以此为基础,设计出一种基于XML的通用的继电保护自动测试接口,从而实现了继电保护测试仪的标准化控制。通过在广东昂立电气自动化有限公司三种不同的测试仪型号的实现和验证,证明了该接口的通用性和可行性,可以进一步推广应用到其他厂家的测试仪,从而实现自动测试系统对多种继电保护测试仪的兼容性。
参考文献
[1]陈泾生,陈久林,郑海雁,等.继电保护检验标准化作业专家系统的研发和应用实践[J].电力系统自动化,2009,33(16):108-111.
[2]赖擎,华建卫,吕云,等.通用继电保护自动测试系统软件的研究[J].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2010,38(3):90-94.
篇6
肱骨大结节骨折,临床上以手法整复外固定治疗为主,由于解剖因素的关系,难以复位。疗程长,不宜早期行肩关节功能锻炼,临床上常发生肩关节功能恢复不全,长期疼痛等并发症。本院自2005年6月~2006年11月共收治肱骨大结节骨折病例12例,5例行改良式肩关节前内侧切口骨折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术后无并发症,肩关节功能恢复快、疗效较好,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12例,Ⅰ型骨折:单纯肱骨大结骨折,轻度移位,无分离,均行保守治疗。Ⅱ型骨折:单纯肱骨大结节骨折或合并肩关节脱位,骨折块较大,复位后移位
手术的5例患者,男2例,年龄36岁1例,59岁1例,其中1例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骨折。女3例,年龄53岁1例,58岁1例,62岁1例,其中肩关节脱位合并大结节骨折2例。车祸伤1例,跌伤3例,高处坠落伤1例。按创伤程度(骨块大小、分离移位的程度,有否肩关节脱位)分型。
1.2 手术方式
切口设计:起自肩峰下缘向肩关节前内侧弧形延长,长约6 cm,根据需要切口可向外下延长。弧顶在三角肌间沟外后缘,止于三角肌前缘中份处。于弧顶处分开三角肌前缘,与肩关节前内侧切口相同,显露术野,作骨膜下剥离,如术野显露不够,参照Thompson和Henry切口[1],可于锁骨外侧1/3附丽处,适当切断三角肌组织,不进入关节囊内。内旋上臂,将肌瓣向下翻转,扩大术野,根据骨折情况选用小“T”型4头3H或4头4H钢板,全螺纹松质骨螺钉内固定。也可选用国产或进口可吸收螺丝钉3枚内固定,3.5~4.5 mm。术毕缝合重建切断的三角肌,关闭切口。术后患肢前臂吊带收紧悬吊固定。1周后行肩关节推磨运动,2周被动外展功能锻炼,3周主动外展攀高等功能锻炼。
1.3 治疗结果
5例手术患者,均获随访。最长时间1年6个月,最短时间6个月,平均10个月25 d。术后3个月肩关节功能完全恢复4例,1例外展抬举稍受限,为术后仅6个月59岁老年患者。三角肌无明显萎缩,肌力肌张力无下降,切口区痛觉正常,三角肌肌电图、诱发电位正常。均已恢复原工作。
典型病例:女,62岁,2005年10月2日不慎跌伤4 h入院,右肱骨大结节撕脱骨折Ⅱ型(图1)。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术(图2),术后3个月功能完全恢复。
图1 术前X线片,右肱骨大结节分离移位 图2 术后X线片,骨折解剖复位
典型病例:男,59岁,2006年6月7日乘坐摩托车跌伤,X线片示:左肩关节脱位合并肱骨大结节粉碎性骨折,骨碎片分离移位(图3)。急诊手法整复,肩关节脱位纠正,肱骨大结节呈Ⅲ型骨折。伤后第4 d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治疗,骨折对位良好(图4),3个月后功能基本恢复,外展抬举超过120°。
图3 术前X线片,左肩关节脱位肱骨大结节骨折 图4 术后X线片,骨折解剖复位脱位纠正
2 讨 论
2.1 三角肌的解剖特点
三角肌(deltoidregion指该肌所在的区域)。此区皮肤较厚,浅筋膜较致密,有腋神经的臂外侧上皮N分布。三角肌从前、外、后包绕肩关节,腋神经由小圆肌下缘出四边孔,绕肱骨颈外侧缘距肩峰外缘5 cm处支配三角肌,前支支配三角肌的前部及中部,其后支支配三角肌的后部和小圆肌。旋肱后血管与腋神经伴行,绕肱骨外科颈,向前与旋肱前血管吻合。根据解剖特点,垂直分开三角肌前外侧肌纤维时,切口不应超过距肩峰缘4 cm。改良式肩关节前内侧切口符合解剖要求。
2.2 改良式与传统式切口的区别
传统式肩关节前内侧切口(ollier)[1]是以喙突尖端为标志,向外上延长至肩锁关节,向下沿三角肌前至此肌前缘中下1/3交界处,保留三角肌前缘0.5 cm狭条肌纤维与头静脉一并向内牵开,该部位失去神经支配,日后势必发生萎缩和纤维化,但不会影三角肌外形及功能。改良式肩关节前内侧切口起至肩峰下1 cm前缘向前弧形,弧顶在三角肌间沟外后缘,止于三角肌前部中份处,特点:(1)失神经支配的三角肌前缘0.5 cm,狭长肌纤维与传统式切口方式同,不会造成三角肌失神经支配性损伤;(2)显露肱骨大结节骨折部位不需进入关节囊内,减少对关节的损伤;(3)肩峰下前缘切断锁骨外侧部分三角不会损伤重要血管神经,手术结束,将切断的三角肌端缝合重建不会影响三角肌外形及肩关节功能。比坎贝尔骨科手术学推荐的三角肌一胸大肌切口或肩峰成形术切口[2]损伤小;(4)小弧形切口,翻转肌瓣后显露术野充分;(5)根据需要切口可向远端延长。
2.3 改良式切口的主要优点
(1)创伤小。切口长约6 cm,分开三角肌纤维及内旋上臂可直达骨折部,稍加剥离可顺利复位;(2)费时少。手术从开始到结束,一般约40 min,最长时间不会超过1 h,降低因手术时间长而引起的并发症;(3)费用低。因以上2个优点,加之不损伤重要血管,术中不需输血,只需内固定基本材料费用。如用可吸收螺丝钉,则不需2次手术取内固定费用;(4)功能好。岗上肌、岗下肌、小圆肌均止于肱骨大结节,此种骨折多为撕脱性,往往会不同程度移位错位或合并分离移位,保守治疗既不易复位,也不易固定,常因受伤部位疼痛,患者不敢大胆锻炼,只能待骨折部位有一定量骨痂生长后才能开始锻炼,尽管采取多种方法补救,还是有相当一部分患者肩关节功能不全。此种手术因有坚强的内固定,骨折不易移位,术后可早期功能锻炼,强度锻炼,本组术后5例患者无1例肩关节功能不全者。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天线测试; 有源天线; 接口转换装置; 低噪声放大器
中图分类号:
TN927-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73X(2012)05
-0105
-03
Interface conversion device of satellite positioning active antenna performance test
ZHENG Shao-chao, HU Shu-qiao, WANG Zheng-guo, SONG Xin-xia, WU Xu-qian
(National Key Laboratory of Electromechanical Engineering and Control, Xi’an Institute of Electro-Mechanical Information Technology, Xi’an 710065, China)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satellite positioning active antenna performance test, it is limited by antenna's amplifier gain, the output of the signal power can not reach minimum input sensitivity of the back-end test equipment, resulting in the antenna performance test can not be processed. For interface mismatching and received signal field strength mismatching in the test process, an interface conversion device is added to measured active antenna and back-end test equipment. The device consists of SMA interface, low-noise amplifier, DC power isolation circuit and anti-surge circuit. The interface conversion device that can effectively be done in a dark room to satellite microwave active antenna performance testing.
Keywords: antenna performance testing; active antenna; interface conversion device; low-noise amplifier
收稿日期:2011-12-12
卫星有源接收天线由天线和所带低噪声放大器两部分组成,在接收天线性能测试过程中,受天线自身所带放大器增益的限制,其输出的信号功率无法达到后端测试设备最低输入灵敏度的要求,存在接收天线与测试接收机接口会出现不匹配的问题。在天线与测试设备之间必须增加一个接口转换装置才能有效地完成天线性能的测试。
1 有源天线性能测试
一般无源天线测试的基本原理框图如图1所示。
随着卫星定位系统应用领域的扩大,许多情况下要求必须对其接收天线的性能进行测试。
在微波暗室完成卫星接收天线性能的测试,标准天线只能作为发射天线,因为卫星有源天线内含有低噪声放大器,其工作模式为纯接收方式。发射与接收之间的间距是固定的。用于反映信号场强大小的接收机性能也是固定的。另一方面卫星接收天线一般是对-140 dBm的微弱信号进行放大,其增益动态范围和输出端口的动态范围很小,一般用它来对接收机的增益进行补充,因此反馈给它的输入信号功率电平不能太大。有源接收天线其输出端的功率为-120 dBm左右,而微波暗室里的场强接收机(实验室里的频谱分析仪、网络适量分析仪等接收设备等)接收灵敏度为-80 dBm左右,所以在整个测试回路里必须有40 dB左右的增益补充。
所以在实际测试过程受测试条件和待测天线自身所带放大器增益限制,卫星有源接收天线输出端口的信号功率无法达到微波暗室场强测量接收机的正常接收灵敏度要求。另外正常工作时有源天线的工作电源是后端接收机通过射频电缆供,而在暗室进行测试时场强接收机无此能力,这样就存在接口不匹配的问题。
基于在微波暗室测量卫星有源接收天线所存在的问题,在待测天线与后端测试设备(场强接收机、频谱分析仪、网络分析仪等)之间增加一个接口转换装置来满足后级测试设备的需求。
2 有源接收天线性能测试接口转换装置
接口转换装置在整个测试链路的位置,与前端待测天线、后端测量设备之间的连接关系如图2所示。
接口转换装置安置在待测有源天线和测量仪器之间,它必须对由卫星接收天线接收下来的射频信号具有大于40 dB的增益;为保证整个传输链路信号的信噪比,必须具有低的噪声系数(小于1)并满足电路匹配和供电匹配。
按照测试要求待源天线与后端测试设备之间的接口转换装置包括:与有源天线、后端测试设备对应的SMA接头;具有一定功能的低噪声放大器;直流电源隔离电路;防浪涌冲击电路。其接口转换装置的结构如图3所示。
2.1 直流电源隔离电路
直流电源隔离电路除给接口转换装置提供一正常工作电压外还要给卫星接收有源天线里的低噪声放大器提供一低纹波的工作电压。其技术特点是输出多路低纹波的±12 V,±5 V的工作电压。实际电路用目前技术比较成熟的微带传输线、瞬态电压抑制二极管、电阻、电容、电感及DC/DC模块等器件就可以实现。
2.2 低噪声放大器
低噪声放大器是接口转换装置的核心器件,为接口装置提供了适宜的增益(大于40 dB),保证了装置的噪声特性(前级放大器的噪声系数在0.9左右,由于它起的是一个桥梁作用,其噪声系数也必须小于1),满足了测试过程中射频信号变化的线性动态范围(动态范围在60 dB左右)。
接口转换装置输出增益就是所设计低噪声放大器的增益。该放大器的增益与所测天线自带的放大器的总增益在60 dB左右即可满足使用要求。一级放大电路仅能提供小于20 dB的增益,而有源天线自带放大器增益只有十几分贝,所以该低噪声放大器设计成两级放大器,器件采用ATF54143晶体管。
对第一级放大电路优先考虑噪声系数,后一级放大电路主要考虑稳定性, 第一级输入按最佳噪声设计匹配电路,输出对增益的平坦度进行一定的补偿,第二级按最大增益设计匹配,使放大器有较高的增益,并使幅频特性为最佳平坦。其低噪声放大器结构框图如图4所示。
低噪声放大器的偏置电路中晶体管的S参数和噪声系数是在特定的静态工作点测得的,静态直流工作点不同,各参数也会有变化,为了准确地设计,选择参数测定时的工作点为放大器的工作点。图5是取静态工作点为Vds=4 V,Ids=10 mA ,得到Vgs=0.45 V的直流特性曲线,m1所指曲线为选定的直流特性曲线。
匹配电路包括输入、输出和级间匹配电路,设计中借助Smith 圆图完成匹配电路的设计。
2.3 防浪涌冲击电路
防浪涌冲击电路是阻止整个天线测试过程中浪涌电流对有源天线及低噪声放大器的损坏,有效地保护了整个信号接收链路里的测试装置。电路实现采用专用绕线电阻、高频二极管、高频三极管、电感、电容进行组合,形成防浪涌冲击电路。
3 仿真验证
ADS是在射频微波领域具有强大的功能、丰富的模板支持和高效准确的仿真能力的EDA软件,包括从频域和时域电路仿真到电磁场仿真的全套仿真技术。
利用ADS仿真软件对低噪声放大器电路进行仿真。仿真得到的低噪声放大器工作频率为1.3~1.8 GHz,NF30 dB 、输出驻波比:VSWRout≤2.1,输入驻波比:VSWRin≤1.7。其性能指标以及其曲线如图6~图9所示。
从图6中可以看出在1.3~1.8 GHz之间,两级放大器的增益大于设计指标要求的30 dB。
在两个稳定性测量方程 Mu 和 MuPrime下满足稳定性的要求。
从仿真结果看,基于ATF-54143射频晶体管实现的低噪声放大器具有宽的线性功率范围(比所测天线自带的低噪声放大器的线性功率范围宽30 dB左右)、大的功率增益(该放大器的增益与所测天线自带的低噪声放大器的增益加起来总增益在60 dB左右)、低的噪声系数(噪声系数与增益之比远小于所测天线自带的低噪声放大器的噪声系数与增益之比)和低的增益平坦度(0.1 dB)。
4 结 论
本文提出了在待测有源天线和测量仪器之间连接一个接口转换装置。该装置由SMA接头、低噪声放大器、直流电源隔离电路和防浪涌冲击电路构成。仿真表明,该低噪声放大器具有宽的线性功率范围、适宜的功率增益、最佳的噪声系数和低的增益平坦度。该接口转换装置能有效地完成在微波暗室里进行的卫星有源接收天线性能测试。
该接口转换装置还可用于实验室通过网络分析仪或频谱分析仪对类似卫星信号这样的微弱信号进行分析,具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参 考 文 献
[1]陈邦媛.射频通信电路[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2]刘长军,黄卡玛,吕丽萍.射频通信电路设计[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3]宫波,李淑华.基于ADS的通信设备低噪声放大器改进设计与仿真[J].电子设计工程,2010,18(2):121-124.
[4]周伟中.低噪声放大器的仿真设计[J].科技资讯,2010(14):30-31.
[5]者奕宁.无线局域网双频微带天线及低噪声放大器的设计[D].大连:大连海事大学,2009.
[6]翟剑.超宽带系统中信号设计与频谱优化问题的研究[D].保定:华北电力大学,2009.
[7]韩文涛.SiGe高线性低噪声射频放大器的研究与设计[D].成都:电子科技大学,2009.
[8]张凯.小型化高性能的低噪声放大器[D].济南:山东大学,2009.
篇8
关键词: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政策性金融机构;发展趋势
中图分类号:F83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544(2008)03-0017-05
世界上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1919年英国出口信贷担保局(Export Credits Guarantee Department,ECGD)的成立。从英国出口信贷担保局成立至今,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已经走过了近90年的历史,进出口政策性金融逐渐成为许多国家金融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一个环节。纵观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发展历程,一般来说,是将从1919年到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作为其兴起阶段,西方发达国家相继在这一时期建立起本国的对外政策性金融体系;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的这一时期称为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发展阶段,在这个阶段,发展中国家纷纷成立相应机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组织形式,各国情况有所不同,其总体机构功能一般涵盖了经济功能、政治功能和外交功能等,其业务范围通常是为了实现相应的机构功能,包括融资业务、其他政策性业务、兼营的商业性业务以及保险和担保业务,各国机构有不同的侧重点。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资本多来自于国家拨付以及相关政府部门或本国中央银行,资金来源大多是通过借款和发行债券等方式筹集的。随着经济全球化向纵深发展,机构间国际合作不断产生新的成果,如伯尔尼联盟和君子协议。
一、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理论基础
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属于政策性金融范畴。一方面,它具有政策性金融的普遍特性,是政策性金融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产生、发展以及所发挥作用的研究同样建立在总体的政策性金融理论基础之上。另一方面,与其他政策性金融相比,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又具有独特的本质特征和作用领域。因此,随着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实践的不断发展,其理论研究也在不断深入,逐渐形成了相对比较独立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理论,并成为政策性金融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国内外研究成果来看,有代表性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理论主要有出口补贴理论、对外援助的利益分配理论、新贸易理论的不完全市场理论、“竞争工具”理论、出口补贴合法化理论以及宏观调控和经济外交工具理论。
1、出口补贴理论。这一理论最早是从体现战略贸易思想的角度,由布朗德和斯潘(J.A.Brander&B.J.Spencer,1983)提出的。他们认为,在现实中,不完全竞争和规模经济普遍存在,市场结构是以寡头垄断为特征的。这种情况下,政府补贴政策对一国产业和贸易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战略性意义。在寡头垄断的经济市场结构下,产品的初始价格往往会高于边际成本。如果政府能对本国厂商生产和出口产品给予补贴,就可以使本国厂商实现规模经济,在利润不变的情况下降低产品的边际成本,从而使本国产品在国内外竞争中获取较高的份额和垄断利润。同时,未来规模经济的实现也可以为消费者带来利益。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基本的作用就是提供优惠利率贷款对企业进行补贴,所以其本质上也就是在保持利润一定的情况下降低成本,提高产品在市场上的竞争力。
2、对外援助的利益分配理论。这一理论反映了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在一国对外援助方面所具有的特点和发挥的作用。该理论认为,对外援助,尤其是无偿性援助是接受国财富的净流入,有利于其发展和提高福利。相反,对于实施对外援助的国家来说,则是财富的流出,将直接降低其福利水平。因此,为平衡这种“不均衡”的利益分配,一国通常对其实施的对外援助附加一些条件,其中最典型的就是把对外援助与出口联系在一起,这实际上是一种“捆绑”式援助,如国际上曾一度流行的“混合贷款”和目前仍然广泛存在的“挂钩援助”等。
3、新贸易理论的不完全市场理论。这一理论是建立在政策性金融弥补市场失灵的总体论述之上,也是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发挥作用的主要理论基础之一。虽然按照传统的贸易理论,一国进出口贸易最好应该全部由市场机制来决定,政府不应该进行干预。但在近年来,随着现实的贸易特征的变化和理论上分析工具的深化,传统贸易观点也受到越来越多的挑战。从这个角度出发,新贸易理论的不完全市场理论认为,支持传统自由贸易理论的部分前提假设,即所谓的“完全市场”过于理想化,只有在满足这种假设前提的条件下,自由贸易才能被证明是最有效的。而实际上,这种假设条件并不成立,而“不完全市场”才是普遍存在的客观现实。在“不完全市场”下,一国政府可以通过相应的贸易政策干预本国的进出口市场,从而获得比自由贸易状态下更多的利益。这种福利增加主要有两个来源:一个是通过政府政策使国家获得较大份额的“租”,一个是通过政策使国家获得更多的“外在经济”。如果在某些部门中有重要“租”,而且这些部门还有能力使本部门的“租”不会轻易因竞争而消失,则相应的贸易政策可以通过让该国在产生“租”的产业部门获得更大的份额来增加国民收入。对于这样的部门,如果仅仅依靠市场机制调节,就会出现供给不足的问题,影响社会的整体福利改善。而适当的贸易政策,则可以用来扶持这类能够产生外在经济的产业部门。在此基础上,政府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活动,例如出口信贷,成为政府主要的贸易政策形式。这种形式具有独特的优势,例如政策性信贷的指向性非常明确,能够对特定行业甚至特定企业最大限度地实施、最有效的实现政府的战略性意图,同时补贴对象的转换也非常灵活。
4、“竞争工具”理论。这一理论更多的是从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作为官方出口信用机构这一角度对其进行研究和论述。该理论认为,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是各国争夺国际市场和战略资源的“竞争工具”。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国际贸易在一国经济中的重要性不断上升,国际市场对一国经济增长、扩大就业、平衡国际收支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根据博弈论,假设世界上只有两个国家,当一国设立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之后,该国企业由于获得了相对有利的融资条件,在国际竞争中就处于有利地位,就易于获得更大的市场份额,另一国家则处于不利地位。此时,另一国家惟有设立类似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提供相同的融资条件,该国企业才能在国际市场上进行公平竞争。尤其是在当前国际竞争日趋激烈的背景下,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实际上已成为各国
对抗外国同类机构的“竞争工具”。如20世纪30年代初美国成立进出口银行的直接目的,就是为了争夺国际市场,应对经济萧条。随着国际市场竞争日趋激烈,西方发达国家纷纷成立进出口银行之类的官方出口信用机构,并竞相提供条件优惠的出口信贷和其他融资便利,官方出口信用机构的功能逐渐转变为对抗外国同类机构的竞争。美国国会1971年就明确提出,“为美国出口商与其他受本国政府支持的出口商竞争,提供与其他国家政府出口融资利率和其他条件相匹配的支持”是美国进出口银行的基本职能。
5、出口补贴合法化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出口补贴理论也有了进一步的发展。在WTO框架下,政府对出口的各种直接补贴被严格限制。如果某一个成员实施禁止性的出口补贴,其他成员可以通过一定程序采取相应的救济措施,对该出口产品征收反补贴税,在此情况下,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独特作用得到了进一步彰显。出口补贴合法化理论认为,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是各国政府对出口实行“非禁止性”补贴的惟一渠道。因为WTO规定,“如果某一成员属某一个官方出口信贷国际承诺的参加方,且截至1979年1月1日至少有12个本协议创始成员属该国际承诺的参加方,或如果一成员实施相关承诺的利率条款符合这些承诺的出口信贷做法,则不得视为本协定所禁止的出口补贴”。这实际上是默认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存在,允许其继续发挥作用。OECD(经合组织)达成的有关协定,使各国政府通过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支持本国企业开拓海外市场成为国际惯例,使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成为各国对外经济贸易促进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成为一个特殊的竞争领域。
6、宏观调控和经济外交工具理论。这一理论从国家宏观经济社会政策的角度分析了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作用。该理论认为,进出口信用机构融合财政政策和金融政策于一体,是金融化财政政策的延伸,是政府宏观定向调控的重要工具。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以国家信用为基础,为特定产业和国别提供政策性金融支持,扶持公共产品性质行业和弱势行业,校正经济结构失衡,促进实现国家宏观调控目标。近年来,一些国家通过其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实施对外援助、开发海外战略资源、发展对外经济关系、实现其国际政治和外交目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越来越成为经济外交的重要工具。
二、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主要特征
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在其实践和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区别于其他金融和经济形式的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成立、运行和监管严格依据相关的专门法律规定。国际上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组建和运行都建立在具体的、独立的法律基础之上,通过法律对其宗旨、资金来源、经营目标、业务范围、经营方针、组织机构等方面进行规范。有的国家是先有机构,后有法律,如英国、美国和加拿大。英国ECGD成立于1919年,直到1949年英国出口信贷担保法案才确认了ECGD的性质和活动范围。美国1934年已成立相关机构,1945年颁布《美国进出口银行法》。加拿大EDC的前身――加拿大出口信贷保险公司早在1944年就已成立,1969年方颁布出口发展法案。有的国家是先有法律,后有机构,如泰国和韩国分别先有《泰国进出口银行法》、《韩国进出口银行法》、韩国《出口保险法》,后成立泰国进出口银行、韩国进出口银行和韩国出口保险公司。
2、以国家信用为保证,政府在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组建和营运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是国际上广为接受的符合国际惯例的做法,是政府通过金融手段贯彻本国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扶持本国资本性货物的出口,扩大本国对外经济交流,带动本国经济发展的普遍做法。不管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的政府,都纷纷采取各种政策和措施,支持进出口金融机构的业务活动,在资金来源和承担风险方面提供强有力的支持。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已成为政府经济干预和经济调节的重要手段之一。
3、资金运用的原则和方式不同于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具有特殊性。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是为服务于本国进出口以及本国对外投资服务的,这决定了其不同于商业金融机构的资金运用原则。一是服务对象必须是在从其他金融机构不易或不能得金融支持的情况下,才能从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获得融资资格。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在资金运用上,不与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形成竞争,而是一种互补关系,不破坏市场机制,不扰乱市场秩序。二是对资金使用期限与一般商业性金融机构不同,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一般都是支持中长期项目,只有少数国家为一些企业提供流动资金贷款。另外,目前一些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已逐步开始重视对中小企业的金融支持,纷纷设立专门对中小企业的融资部门,并创新了针对中小企业的特殊的服务政策和手段。
4、明确服务于国家政治、经济和外交政策。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一般从属于政府,为执行政府特殊的经济、政治、外交政策而建立。事实上各国都把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作为一种强有力的外交工具,通过为一些贫穷国家提供强大的信贷支持,而获得某些政治上的利益。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在某些情况下要执行本国的外交政策,或者具有一定的外交职能。如捷克外交部对捷克出口担保保险公司(EGAP)及捷克进出口银行都持有相当数量的股份,为其四大股东之一。比如为某项国际事务的投票表决而拉选票等,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可以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在这方面,发达国家一般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另外,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经常作为各国在国际上推行自己意志的强有力的政治武器。例如,美国进出口银行在朝鲜战争、冷战、越南战争等事件中多次作为政策工具,为美国利益服务。事实表明,西方大国为了在全球推行资本主义制度而选择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作为政策工具,参与推进东欧国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的过程。再如,匈牙利政府利用匈牙利进出口银行和匈牙利出口信贷保险公司,在科索沃战争结束后的巴尔干地区重建中获得了巨大的政治与外交利益。韩国为促进朝鲜半岛统一而成立的朝鲜半岛南北合作基金,由韩国进出口银行管理运作。
5、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奉行不亏损原则,并保持合理盈利水平。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不同于政府财政,既要实现政策目标,又要保证财务健康和可持续。因此,各国都存在着如何妥善处理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目标与盈利性目标的关系问题。各国普遍认识到,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政策性目标固然比盈利性目标重要,但盈利性本身是对金融机构的基本约束。如果盈利性目标完全从属于政策性目标,就很难保证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健康、稳健和可持续运行,并导致其政策性目标也难以实现。
三、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新的发展趋势
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和经济金融环境的变化,各国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实践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变化,这些发展和变化主要表
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重要性日益突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发展,各国政府越来越重视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作用,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得到进一步发展,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1)机构规模不断扩张。法国对外贸易保险公司(COFACE)在2004年底总资产为30.76亿欧元,到2006年底扩张为51.98亿欧元,两年间扩张了69%,资产增长迅速。2006年底,韩国进出口银行总资产为17.45万亿韩元,全年增长15.1%。2002年底,加拿大EDC股本为20.77亿美元,2006年底扩张为59.86亿美元,5年间增长了1.88倍。印度进出口银行2006年底的资本较1997年底实现翻一番,达到10亿卢比。(2)业务量呈现不断膨胀趋势。美国进出口银行成立以来对出口贸易的资助超过4000亿美元,印度进出口银行1997年度保险类、担保类和贷款类业务分别为1.912亿、12.094亿和38.248亿卢比,2006年度分别增长到16.972亿、35.360亿和228.862亿卢比,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27%、13%和22%。(3)通过各种形式的创新活动,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功能和作用得到提升。一些发达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根据外部环境和条件的变化,积极进行各种各样的运行模式创新。如“混合贷款”和“网上信用评级”(@rating),这两种重要的创新活动都是出自法国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分账户经营制度――国家利益账户和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自身账户分开经营是加拿大出口发展公司(EDC)的创造,在国际社会已经被相当数量的国家所采用。在欧洲国家中,法国对外贸易保险公司、德国的荷尔姆斯等都从事大量的商业性业务,甚至占主导地位,一些较富裕的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也倾向于经营一部分商业性业务。通过一系列的创新活动,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的功能和作用得到了拓展和加强。
2、许多发达国家把发展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放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其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支持力度有不断增强的趋势。大部分发达国家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基本上都经历了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他们已经充分体会和认识到进出口政策性金融的重要作用,因此,把发展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放到重要的战略高度。历史上,美国在20世纪50年代曾一度解散过美国进出口银行,但是后来又坚定不移地发展进出口银行,同时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又成立了另一家进出口政策性金融机构――美国海外私人投资公司(OPIC)。近年来日本也出现过人们对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作用怀疑的现象,但是大藏省经过实际考察和论证后发现,进出口政策性金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后在1999年对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体制进行了重整,成立了日本国际协力银行(JBIC)。这表明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不可或缺,不是存在与否的问题,而是如何大力发展的问题。发达国家在这一思想指导下,都对本国的进出口政策性金融体制进行了全面调整,使其逐步完善,以便发挥更大的作用。
篇9
【关键词】龙口市艾滋病 检测 感染途径 预防
为了掌握龙口市艾滋病感染的人群特征,有效监控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制定出预防和控制艾滋病流行的对策和措施、全面遏制龙口市艾滋病的感染和传播态势,我们对龙口市2003—2011年HIV检测结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1 资料与方法
1.1 检测对象
2003—2011年龙口市术前病人、孕产妇、羁押人员、阳性者配偶或性伴;有偿献血(浆)人员,出入境人员、外来务工人员、自愿咨询检人员等人群。
1.2 检测试剂及方法
HIV抗体初筛检测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和硒标法。ELISA试剂为珠海酶珠公司提供,硒标法试剂为美国雅培公司提供,均有效期内使用,严格按照试剂盒使用说明书进行操作。
筛查后HIV阳性待复查者送山东省疾控中心确认实验室及烟台市疾控中心确认实验室采用免疫印迹法(WB)确认。
2 结果
2.1 HIV感染者人群检出情况
2003—2011年重点人群累计检 测血清样本124097份,共检出48例。HIV感染者阳性检出情况见表1。
表1 HIV抗体检测结果
2.2 HIV感染者人群分布性别、居住地、和感染途径
在48例感染者中,男占26例,女12例,男女比为2:1,本地人口10例,外地人员38例。本、外地人员比为1:4。传播途径以血液传播和性传播为主,各占得50%。血液传播中,以静脉吸毒为主,占整个HIV感染者的39.7%。性传播中,同性传播比例较大为HIV感染者总数的20.8%
2.3 感染年龄情况
检测表明,21—40岁年龄组感染频率最高为81.3%,1—20岁,41—60岁年龄组感染率较低,各占10%左右。
3 讨论
3.1 外来务工人员的艾滋病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工作
龙口市地处东南沿海,属经济较发达地区,就业机会较多,每年来龙务工人员大部分是云南、四川、安徽、河南、广东等艾滋病高发地区。这部分人大多为青壮年处于性活跃期,单身流动生活较多,他们受教育程度较低,没有接受过艾滋病防治知识方面的教育,高危行为发生率较高,感染和传播性病及艾滋病的机会增加。做好外来务工人员的艾滋病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工作,提高自身防范艾滋病感染的能力,是下一步艾滋病防治工作中的一项重要课题。
3.2 进行有效的宣传和干预,开展的替代工作
外来务工人员和外来流动人口静脉吸毒人员中的感染者占到艾滋病感染者总数的39.7%,这说明静脉吸毒依然是传播艾滋病的重要途径,加强这部分贩毒、吸毒人员的打击力度,进行有效的宣传和干预,开展的替代工作,是减少我市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有效手段和措施[1]。
3.3 推广全过程安全套使用,减少高危行为发生
同性恋人群中感染者比例较高,占到感染总数的20%,表明男同性恋人群是继非法采血、静脉吸毒人群后的又一高危人群,由于这部分人群特殊性和隐密性,增加了对这一人群进行艾滋病知识宣传和行为干预的难度,这也是男同感染者增多的主要原因。积极开展男同性恋者的宣传干预工作,鼓励他们及时进行咨询检测,推广全过程安全套使用,减少高危行为发生,是针对男同感染增加采取的一项得力措施。
3.4 加强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
从性别和年龄看,男性占到3/4,21—40岁年龄组占4/5,有针对性的加强男性和21—40岁年龄组人群的艾滋病宣传教育和行为干预,是我们下一步不应忽视的重点工作。
3.5 推广自愿咨询检测和阳性者配偶或性伴的检测。
自愿咨询检测和阳性者配偶或性伴的检测是我们发现感染者较多和阳性率较高的监测工作。自愿咨询检测检出人数占总数的27%,阳性者的配偶或性伴检出率高达10.7%。是成本最低、最容易找到感染者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早期发现感染者,减少艾滋病感染和传播的最好措施。
篇10
自动测试系统(ATS,Automatic Test System)是装备形成战斗力的重要保证,仪器的可互换性和测试程序集(TPS,Test Program Set)的重用性、可移植性是通用ATS的重要指标。当前,ATS软件的开发方式有“面向仪器”和“面向信号”两种,面向仪器的TPS开发基于仪器,很难从本质上反映被测设备测试需求,加上仪器种类繁多,功能各异,因此很难实现互换,软件通和性差;面向信号的开发方式基于被测对象(UUT,Unit Under Test)的测试需求和测试资源的测试/激励能力,解决了需求与供应之间的矛盾,通用性强。应用在ATS中的软件技术经历了过程编程语言(如C)、Windows DLL、面向对象编程(OO)、组件对象模型(COM)的漫长发展过程。COM采用面向对象的软件设计思想,以标准接口提供功能调用,实现了程序的模块化、通用性设计。近期出现的ATLAS 2K(Abbreviated Test Language for All System 2000版本)语言和IVI-Signal Interface标准均基于COM技术,二者结合,给通用ATS软件设计提供了解决方案。
1 ATLAS 2K
1962年,为了描述UUT的测试需求,美国的ARINC(Aeronautical Radio Incorporation)公司开始发展ATLAS(Abbreviated Test Language for Avionics System)语言,并于1968年定下ARINC Std 416-1标准。ATLAS独立于测试设备,提供了一种在UUT工程师、TPS开发人员和TPS最终用户之间明确传送信息的方式。ATLAS用标准信号和基于事件的表达方式描述UUT的测试需求,通过编译器,这些描述代码可在指定的ATS上执行。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技术更新的加快和测试需求的增长,ATLAS暴露出了很多问题,比如:更新速度慢;开发工具昂贵;ATLAS体系庞大、模糊等。这一切限制了ATLAS的进一步发展。ATLAS 2K是由Test Description Sub-Committee of SCC 20在ATLAS的基础上制订的新标准,它采用SMML(Signal and Method Modeling Language)语言和面向对象技术,给ATLAS语言减了肥,优化了程序结构,增强了对UUT测试需求描述的准确性;并且可在任何支持COM技术的平台上使用图形工具进行编程,简化了程序设计。
1.1 ATLAS 2K模型
ATLAS 2K模型建立在层状信号组件模型之上,由信号基类、基本信号组件和复合信号组件三层组成。
图1给出了用SMML语言构建的类名为SignalFunction的信号基类模型。SMML源于Haskell Function Language,提供了用于描述信号属性和方法的机制,通过制定语法规则和大量预定义动作来实现对信号类的定义。通常情况下,信号基类包括信号输入端(In)、事件输入端(Sync)、信号输出端(Out)、控制参数输入端(属性)、被测信号输出端(Value)等功能接口。当然,不同类型的信号也可以包括不同的接口,如激励信号类可以没有In接口、Value只对传器信号有效等。
信号(Signal)和事件(Event)是标准化的信号类接口,组成元素包括属性和方法。属性标志着信号对象的当前状态,如运行、暂停、停止等;方法则实现在状态之间切换。
信号基类模型提供了消息(连续的为信号,离散的为事件)传送机制,用来改变信号对象的状态和行为。信号对象可以通过In/Sync接口接收其它对象送来的消息,也可以把消息通过Out接口传递给其它对象。例如,一个Ready事件可把信号对象由停止(Stop)状态变为运行(Run)状态;一个Active事件可以让传感器信号对象执行数据采集操作等。
信号类经例化后,可以仿真某些角色信号(如激励信号、测试信号、事件调节器信号、信号调节器信息等)、UUT节点等。
ATLAS 2K模型的基本信号组件层提供了可重用、经格式化描述的基本信号(底层信号),它们是基于COM技术的对信号类继承、封装并进一步标准化的产物。每个基本信号组合件都存在一个静态SMML描述和一个抽象的运行期控制模型,前者定义信号特片,后者在某一特定ATS中定义信号的行为。通过这些基本信号组件可以定义所有较高层的信号。
ATLAS 2K模型的复合信号组件库与ATLAS的EXTEND功能类似,通过定义基本信号组件产生的复合信号和使用这些信号的规则,实现了对信号的扩展。图2给出了由基本信号组件1和2实现复合信号n的示意图。复合信号组件可以仿真复杂信号,如射频(RF)信号、数据总线信号等。
1.2 ATLAS 2K的工程应用
在支持COM组件开发的编程平台(如VC++、VB等和相应开发工具的支持下,ATLAS 2K可应用在“面向信号”的ATS设计中。具体应用如下:装配信号组件实现对UUT的测试需求描述,生成ATLAS 2K TPS;通过编译器编译后,转变成能在ATS上执行的代码;在充分考虑自身时序要求和仪器功能限制的前提下,实现与特定ATS的集成。
下面的VB代码给出了应用信号组件在某一测试节点PL-1上建立和撤销一个振幅为0.5V、频率为1000Hz的信号的全过程。
Dim mySig as Source
Set mySig=A2K.Require("SinusoidalVoltage") //建立信号
mySig.Amp.Units=V
mySig.Amp=0.5
mySig.Freq="1000Hz"
Set cnx=A2K.Require("OneWire") //建立节点
Cnx="PL-1"
Set cnx.in=mySig.out //连接节点
Set cnx=Nothing //节点初始化
mySig.out.Run //产生信号
mySig.out.Stop //撤销信号
mySig.in=Nothing
mySig=Nothing
ATLAS 2K作为测试标准信号,实现了代码重用和移植。对于新ATS,只要结合新测试资源信息,对ATLAS 2K代码重新编译就可在新系统中运行。
2 IVI-Signal Interface标准
IVI-Signal Interface标准是IVI基金会在IVI-MSS模型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起来的,它对IVI-MSS的RCM进一步封装,以信号接口的形式对外提供测试服务。
2.1 IVI-Signal Interface模型
IVI-Signal Interface模型的体系结构如图3所示。
IVI信号组件是带有标准信号接口的IVI-MSS角色组件,通过这些接口可用一系列方法执行信号操作,如初始化、建立、连结、更改等。它允许客户应用程序控制仪器设备上的物理信号,如初始化、切换等操作。下面的VB代码给出了在地址为1的某GPIB仪器上产生振幅为0.5V、频率为1000Hz的正弦信号的全过程。
Dim mySigSource as IviSignalSource
MySigSource.Init("GPIB:1:INSTR") //初始化
Dim control as ParamValSet
control.Add("Amp",0.5) //指定信号电流参数
control.Add("Freq",1.0E6,2.0) //指定信号频率参数
mySigSource.Setup(SENSOR,"AcSignal",control)
//给定信号的角色、类型和参数,并产生信号
IVI信号组件控制一台或多台仪器产生客户需要的信号,完成客户的测试需求。它对仪器的控制是通过VISA、IVI驱动器、SCPI命令等实现的。程序执行过程中,IVI信号组件需要的服务由IVI共用组件(如IVI Factory、IVI Configuration Store、IVI Event Server)提供。
测试资源信息是一个数据模块,用来存储IVI信号组件的测试/激励能力和配置信息,为用户选择仪器、设计测试方案提供参考;同时提供程序访问功能,实现测试资源的自动分配和信号路径的切换。它提供的IVI信号组件信息包括:
(1)组件支持的信号种类;
(2)每类信号需要的参数;
(3)每类信号的量程、精确定指标;
(4)IVI信号组件接口和仪器接口的连接关系等。
2.2 IVI-Signal Interface的信号类型标准
为了提高IVI信号组件的重用性和可移植性,组件开发者和使用者都迫切要求使用标准的接口信号信息,如信号类型、参数、物理意义等,因此信号类型的标准化问题亟待解决。IVI基金会没有严格定义接口信号类型标准,这需要由面向仪器控制的用户或其它组织来完成。在ATLAS测试语言标准中,用SMML定义了信号类型,笔者认为可以沿用这一定义。
2.3 仪器互换问题
更换仪器后,驱动器不再是困扰系统更新的难题,因为测试资源信息明确地描述了IVI信号组件的功能,标准的接口语义声明也明确地描述了组件的接口实现。设计人员可根据这些描述进行新仪器的IVI信号组件开发,实现同样的功能。
IVI信号组件提供了访问综合性仪器(Synthetic Instrument,即具备两类或多类仪器功能的仪器或仪器集合)的功能。在满足测试需求前提下,一个信号组件可以包含硬件仪器的部分或全部功能。这一切为仪器互换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不但可以实现同类仪器、异类仪器的互换,还可以实现综合性仪器的互换。
3 基于信号接口的通用ATS软件设计
由以上分析可知,ATLAS 2K和IVI-Signal Interface有很多相似和互补的功能。比如,在一个测试系统中,ATLAS 2K面向UUT,实现代码移植和重用,而IVI-Signal Interface面向测试资源,实现了仪器互换;IVI-Signal Interface模型给ATLAS 2K代码提供了执行机制,而其也可沿用ATLAS 2K用SMML语言对信号类型定义的方法;二者均基于COM技术,提供了标准信号接口等。因此,通过信号接口集成二者,可实现通用ATS软件设计。
3.1 系统结构设计
基于信号接口的通用ATS软件结构框架如图4所示。
仪器信息模块是一个文件,它记录系统中所有仪器的测试功能信息,由IVI-Signal Interface模型提供。矩阵开关信息模块和适与器信息模块与仪器信息模块类似,前者记录了矩阵开关模块的连接信息;后者记录了适配器在UUT和矩阵开关之间的转换信息。
ATLAS 2K TPS根据自己对UUT的测试需求的描述,从Run-Time System请求相应的信号对象。若ATS的测试能力允许,Run-Time System开始查询从UUT到仪器端口的连接信息,并对其进行验证。这一切完成后,Run-Time System开始例化IVI-Signal Interface信号组件和ATLAS 2K信号组件,执行测试操作。
IVI-Sinal Interface组件和矩阵开关驱动器通过VISA、IVI-C、SCPI命令等控制底层仪器,在TPS执行期间,Run-Time System应自动完成测试资源的分配和信号路径的切换。
综上,基于信号接口的ATS软件设计可描述为:通过ATLAS 2K语言,将UUT的测试需求标定为对激励/测量信号的需求,这个虚拟资源需求通过设备驱动器接口内部服务机制的解释和定位转换成真资源,再驱动仪器完成测试任务。
3.2 系统实现
图5给出了基于信号接口开发ATS软件的全过程。
ATLAS 2K TPS和IVI-Signal Interface组件由COTS产品开发,如VB、VC++等。IVI-Signal Interface组件由系统方案设计者给出,由系统集成者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