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测量学范文
时间:2023-04-07 19:48:2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测量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心理测量学;双语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52-0087-02
双语教学(Bilingual Teaching)是指能在学校里使用不同于母语的语言讲授专业知识的教学活动[1]。双语教学经常被应用到教学改革实验中,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用双语进行学习、思考的习惯,提高学生灵活运用外语的能力;同时也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了解最新的国外研究现状,提升其专业能力和专业技巧。2001年教育部颁发的《关于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本科教育要创造条件使用英语等外语进行公共课和专业课教学。
心理测量学作为心理学专业的必修基础课程之一,其基本理论体系和学科原理均诞生于西方国家,并且最新的前沿研究也多集中在国外,第一手的资料大部分是以英文为主。因此,通过双语教学使心理测量学的教学和学习与国际接轨,为学生创造多元化的英语学习环境,帮助学生在掌握基本的心理测量学知识的同时,使学生逐渐养成阅读外文书籍和外文文献的习惯,便于学生更为有效地进行心理学的专业学习和学术交流。教师可以从双语教学中借鉴国外现代的教学理念、先进的教学方法和手段,学到新的教育思想,实现自身职业的长期发展。目前,国内很多高校的心理学专业都已开始进行双语教学改革的探索,笔者通过搜索近十五年的国内文献资料发现,心理学课程的双语教学改革大多集中在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等课程,针对心理测量学的双语教学改革尚未有涉及,因此心理测量学的双语教学改革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明确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教学目标是教学体系建构的出发点和归属,也是课程设置、内容选择、教学实施与评价的依据与标准[2]。心理测量学的双语教学应遵循“专业第一,英语第二”的原则,确立以学生为本的教学目标,包括三个层面:(1)基础知识层面的目标。理解并掌握心理测量学专业知识和技能,通过双语教学使学生对心理测量学的基本概念、理论和方法能够有比较全面系统的学习和理解,并能够应用到实践中。(2)语言运用的目标。能够熟悉、了解心理测量学专业术语的双语表达,阅读英文资料,并能用英语就心理测量学的问题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3)能力提升的目标。提高使用双语进行学习和思考的能力,并能在两种语言之间进行基础的切换;培养学生阅读心理测量学英文文献的能力,开阔其学习视野,逐步接近国际上与其同龄同专业学生的水准,在双语教学过程中,英语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课堂教学的媒介语言,这无疑给学生增加了学习的难度,更对教师提出了新的挑战[3]。作为双语教师,在双语教学的实践活动中,应突破传统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以参与者的角色融入教学,建立平等、民主的师生关系,营造轻松、真诚、个性化的双语教学氛围,尊重并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尝试,让学生在双语学习的过程中体验到兴奋感和成就感,从而使得心理测量学的双语教学事半功倍。
二、合理选用双语教材,精心设计教学内容
心理测量学是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方法类课程,涉及到大量抽象的专业术语、概念以及相对复杂的理论体系,同时又包含很多实践技能,例如心理问卷的编制和使用等。因此,在心理测量学双语教学改革的过程中,筛选合适的教材尤为重要,教材内容要合适,符合课程教学的要求,要具有科学性、实践性、趣味性和知识性,难度适合于教学。教师需要在心理测量学领域进行大量而广泛的阅读,并充分了解掌握所教学生的能力水平,选择出合适的教材和参考书目。研究者在教学过程中,考虑到课程性质和学生的接受水平,采用了中文教材为主、英文教材为辅的策略。中文教材选用了国内戴海崎等人编著的《心理与教育测量》,该书作为心理测量学的经典教材和考研必看书目,享有较高的专业声誉,保证了知识传授的科学性和专业性。同时,辅助参考国外的经典教材,这些国外原版教材具有独特的逻辑结构和新的思维方式,图示、案例、习题设计较好,侧重于对问题、方法和结论的归纳、理解、比较,参与性较强,介绍了很多最新的心理测量学理论和研究进展,引导学生思考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心理测量的应用问题,帮助学生了解心理测量学的最新进展和发展趋势,拓展专业视野。[4]在教学过程中,以中文教材的知识体系作为主线框架,参考英文教材的专业术语表述,融入英文教材中的案例应用。例如,在讲授“信度”、“效度”等专业概念时,以英文教材中的概念解释作为标准,教师用英文解释专业词汇,让学生用汉语进行翻译和理解,并结合信效度在人事决策中的使用案例,课后提供给学生相关的英文文献,帮助学生掌握这部分较为抽象的理论知识。在每章节结束后,对本章节所涉及的专业词汇的英文表达进行汇总,有助于学生的课后复习和巩固。
三、开展师生互动的探究合作、浸润式的双语教学模式
目前世界上流行的双语教学模式有三种,即沉浸式、维持式、过渡式。我国的教育学者姜宏德依据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综合了以上三种模式的特点,提出了“浸润式”的双语教学模式,即在一定条件下采用逐渐渗透的方式,逐步增加外语的使用比重,一般不超过30%,着重强调“适时引入”、“循序渐进”、“创设情境”、“协调发展”的教学理念[5]。心理测量学课程,在教学中长期以来存在形式刻板、内容枯燥陈旧、可操作性差等问题,被认为是教师教学难度大、学生学习兴趣不高的一门课程。因此,在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采用“浸润式”模式,在学生大二阶段准备英语四六级考试的状态下,适时引入双语课程,创设生动有趣的学习情境,借助网络学习平台等信息技术,循序渐进地增加英语知识的比重,注重学生专业知识和英语技能的协调发展。在课程初期,可以采用英文PPT、中文讲解的方法,讲授心理测量学的基础知识,及时总结归纳专业词汇,同时结合英文教材中的相应内容让学生进行阅读和理解;在克服对英文学习的畏难心理之后,学生逐步适应双语教学,此时适当提高英文讲授的比重,将实践应用与相关的理论方法相结合,使学生充分了解理论与实践研究背景,同时针对教学内容给学生一定的时间提出相关的研究问题,并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完成相关任务,在此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英语回答问题并进行小组作业的汇报。在此过程中,学生通过多次的锻炼,不仅克服了英语学习的恐惧,同时体会到双语教学培养目标的意义,更愿意接受双语教学,也使得专业学习得到进一步深化[6]。
1.建立师生双向的过程性双语教学评价。心理测量学双语教学的总体目标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学综合素养,实现专业和英语技能的双重目标。因此,在双语教学评价过程中,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入手,结合教学方式的特点,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通过开展课堂提问、专题讨论、文献翻译和主题报告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采用开卷与闭卷、笔试与口试、理论考试与实践考试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的多种表现予以效果评定记录,既要衡量学生心理测量专业知识的接受程度,又要反映其能力的提高程度,把学生从被动与枯燥的学习记忆中解脱出来,使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以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传统的教学评价注重教师对学生的单方评价,但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则强调组织学生参与到教学评价中来,促进学生的自我成长,真正提高学习成效[2]。教师可以采用问卷调查、观察、访谈等方法,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方法等方面了解学生对心理测量学双语课程的完整评价。
2.问题和展望。目前,心理测量学的双语教学改革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一个严峻的挑战。它要求教师具备较强的心理测量学专业知识并且要精通英语,具备必要的听力水平和充分的口语表达能力,教师的外语口语能力成为阻碍双语教学的瓶颈。作为双语教师,需要花费更多时间和精力查阅相关外文资料,指导学生熟悉专业词汇,强化听说训练,批改课后作业等。作为学生,他们是双语教学的主体和接受者,学生的英语水平和接受能力会影响双语教学的效果,课程设计存在一定的困难。
心理测量学的双语教学改革作为高校心理学学科的教学改革系统工程中的重要部分,需要师生的共同参与和不断探索,才能得到更好的发展。学院重视双语教学课程的开设,设立双语教学课程的课题,给予教师经费资助,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双语教学;教师努力提高自身教学水平,尤其是外语口语水平,开展教学研讨和观摩活动,相互学习,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对学生加强开课前的教育,使学生对心理测量学双语教学有所了解。随着教学经验的不断累积、教学方法的不断改进,心理测量学的双语教学改革会克服各种困难,逐步完善,为心理学科的发展和培养高素质人才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胡江艳.双语教学的目标及教学模式探讨[J].教学研究,2005,28(6):522-525.
[2]汪淑丽,冯海英.人本主义心理学教育思想视野下的双语教学[J].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8,10(38):190-191.
[3]孙正海,李荐中,张丽宏.应用心理学本科开展双语教学的调查分析[J].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5,26(10):1199-1201.
[4]周d,张秀琴.应用心理学专业心理测量学教学改革的实践[J].教育教学论坛,2013,(49):204-205.
篇2
【关键词】心理测量孤儿教育教学
一、前言
孤儿学校是一种规模较大的集养育与教育功能为一体的儿童福利机构。吉林省孤儿学校是我国两所规模较大的孤儿学校之一。2010年吉林省孤儿学校在校生已达千人,新生人数约占到了总人数的30%,而这些新生来源复杂(福利院弃婴、父母因病或意外双亡、服刑人员子女等)。入学新生差异较大,从新生报名入学开始如何在短时间之内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以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离不开科学心理测量数据的有力支持。
二、心理测量在孤儿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的作用
1.心理测量在孤儿招生工作中的作用
在吉林省孤儿学校的招生对象主要有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学龄儿童、中职生,心理测量在针对这两类学生所展开的招生工作都有重要的筛选和鉴别作用。
对于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各年级的生源,尤其是小学一年级的学龄儿童,可以从视知觉能力、听知觉能力、运动与协调能力、知觉转换能力、数学准备、情绪与社会性、学习品质、言语与语言等8个维度来制定《儿童入学成熟水平诊断量表》,以此考察儿童的入学成熟水平。利用SPSS统计软件包对采集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显示,若所编制量表的信度和效度处于心理测量标准的可接受范围内,可以作为评定儿童入学成熟水平的测量工具。通过心理测量可以大幅度提高招生工作的质量,避免了招生工作传统地面试谈话主观性较强,缺乏客观依据的弊端[2]。义务教育阶段其他年级生源,也可以通过相应的量表对他们进行学习能力、气质类型等方面的心理素质进行了解。
对于报考中职的学生则可以通过相应的职业倾向性量表,来判断最适合其的专业。
2.心理测量在新生入学后的作用
孤儿是一个特殊的群体,每一个孩子都有不幸的过往经历,存在着程度不同的心理问题。孤儿教育之所以属于“特殊教育”,就是因为学生“心灵残疾”的特点。了解入学新生心理健康状况,及时筛查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能够避免很多恶性事件的发生,为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提供参考,并且也为孤儿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提供了一个以培养孤儿身心和谐发展的新思路。
3.心理测量在孤儿职业指导中的作用
初高中学生都面临着升学或就业的压力,本着教育孤儿“成人、成才、成事”的理念,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帮助学生正确了解自己、认识自我,做好学生的职业指导工作显得十分必要。心理测量充分发挥了帮助学生了解社会,了解社会中职业的变化、职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反观自身认识自己的个性特征,了解适宜自己发展的职业群。以便在中学阶段有意识地发展自己,提高竞争能力,为将来的就业做好业务能力和思想精神上的准备。实践证明心理测量不仅帮助学生了解自己的个性心理特征,而且对学校的教育、教学改革、教师教育观念的更新及学生的身心发展都起到了促进作用。
2008届初三毕业生甲、乙两人,他们的理想都是医务工作者,与职业个性都相适应,学习成绩差别也不大。但甲对难度大的数学题感觉很吃力,而乙则比较顺利,虽然智商均属中等,但是也有一定差异。甲经过该生班主任、生活辅导教师和孤儿亲属反复思考,升人高中再上大学潜力不足,结合实际情况,报考了中等职业学校护理专业。乙选择升入高中,将来继续上大学学医。事实证明,这两位学生的选择是明智的。在毕业生填报志愿之际,心理测量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自己的心身特点,扬长避短合理填报志愿、确定人生目标,增加自觉性、避免盲目性,提高竞争力。
在职业指导中,我们普遍采用了心理侧量技术,这对于更新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素质,发展学生个性、加快其社会化进程,都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当然心理测量有其局限性,它还不能完满地反映人的心理各方面,对其使用不当还会带来消极影响。但实践证明,它在职业指导中仍然显示出巨大的生命力。它将职业指导教育、心理素质教育、德育教育融为一体,使职业指导进入一个更深的层次,为学生健康成长铺平道路。
三、心理测量在应用中的问题与建议
1.问题
⑴心理测量结果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在实际工作中,很多心理测量进行过之后都未能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及相关教师,常常被束之高阁,未能对教育教学工作起到指导作用。
⑵对某些筛查出来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群体关注不够
通过心理测量能够得知哪些群体处于较低的心理健康水平,但是仅仅停留在了掌握此种情况的程度。由于心理教师往往都是身兼两职,精力有限,没有更深层次地挖掘这些群体心理问题出现的原因,也未能及时提出有效的心理干预措施。
2.建议
⑴开展新生入学后的心理健康教育
通过举办心理健康讲座、开设心理健康团训活动、宣传展板等方式,帮助新生了解孤儿学校生活,树立正确的心理健康观,正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可能遇到的问题,积极应对,尽快适应孤儿学校生活。
⑵有针对性地组织开展团体辅导
根据孤儿学生中存在的较为普遍的问题,如情绪人格问题、人际关系障碍等,组织具有相同心理困扰的孤儿开展团体辅导,通过团体成员的互动和支持,提高自信心,缓解负性情绪,改善人格,学习与他人沟通的技巧。
⑶建立学校、家庭、社会三结合的心理健康教育模式
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合作与沟通,使孤儿亲属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状况,改善亲属与孤儿孩子的教养模式,增进情感交流,对于培养孤儿积极健康的人格具有重要意义。还应鼓励孤儿参加社会实践,在社会生活中磨砺意志,不断增强自身的耐挫能力。
⑷加强对重点孤儿的跟踪服务及对心理健康水平较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将确实存在严重心理问题的孤儿作为重点关注对象,跟踪服务,帮助其进行心理调适,顺利完成学业。对于一些心理健康水平较低的学生如父母突然过世后来校的新生、低年级小学生等,可以根据他们心理问题产生的特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参考文献
[1] 程家福,王仁富,武 恒.简论我国心理测量的历史、现状与趋势[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1;10(15):102.
篇3
1、高考升学指导测验是从职业生涯规划的角度出发,由教育部考试中心与国内多位心理测量学、教育学知名专家共同研发的一款本土化心理测量工具。
2、该测验包含专业选择测试和学科倾向测试两部分,分别能够指导高三学生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进行专业选择和高一高二学生进行学科及课程选择。同时升学指导测验的网站提供高校查询及专业查询等相关配套功能,力求服务考生志愿填报的全过程。升学指导测验助力学生赢在职业生涯规划的起跑线上。
(来源:文章屋网 )
篇4
[关键词]心理特性 应对措施 学生
[中图分类号]G44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5349(2011)11-0160-01
21世纪,我们应该培养具备很强适应能力、竞争能力和应变能力的创新型人才。素质教育在培养学生的“才”的同时,同样重视培养学生的 “德”,这两方面都是极其重要的。对于学习工程测量的学生,其心理特性突出表现在能力与知识、技能之间的关系;以及各种心理差异所形成的人格的基本规律。国家职业标准对职业者各方面的能力有一个客观的和规范的要求,那么它对于中职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也是起着举足重轻的作用的。怎样在中职教育中应用国家职业标准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心理素质,成为目前中职教育的重点课题。中职学校的社会地位在高校扩招后呈下降趋势,因为中职学生源于高考后半段考分的学生,与进入上一层次学校的学生相比,是学习和品德行为上相对差些的学生。无论从学生本身,还是从家长和社会的角度,都有着轻视中职学校学生的偏见,且中职生在学校、家庭和社会的表现也存在着一定的问题。因此,消极的心理状态是很多中职生抱有的心态。长此以往,消极的心态会导致行为上的不拘小节和放任自流。这种现状说明,中职生的心理问题应该被特殊关注,因为学生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和精神面貌,也直接关系着培养出来的人才素质。美国心理学家特尔曼曾经说:“取得成就的因素不在于智力、学历等,而在于是否具备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健康心理品质”。所以,心理健康教育应该贯穿于中职学生在校学习的全部时间。同理,作为中职学校的工程测量学生的心理问题也相当普遍地存在着,且导致的原因复杂,应引起中职学校的重视和解决。
一、学习工程测量学生所呈现的不良心理特性
近几年来,各职业学校学生的厌学情绪逐年加剧。这一方面表现为每年的退学率有所提高,另一方面也表现为在校学生学科及格率较低以及平时学习的态度较差。特别是工程测量专业的学生,由于专业定向不明确,基础课程枯燥、乏味,使得绝大多数学生都出现不良的心理品质,如职业动机的被动性和盲目性而导致厌学、逃学、退学。学习是学生时代的第一件大事,学生身心发展的过程与学习的过程紧紧相伴。中职教育阶段是学生学习与发展的重要时期与黄金时期,因为这一时期与学生将来走向社会直接联系着。而这一时期工程测量的学生的心理问题影响着他们的学习和成长,其最普遍、最常见、最突出的心理问题诸如以下几方面:
学习目标迷茫。学习目标是学生的学习动力,但进入职业学校学习的工程测量专业的学生自信心不足,甚至没有学习的近期、中期和远期目标,导致学习态度不够认真,对于学习成绩只求能够及格,没有更高的要求。他们课上学习的注意力不集中,课后,缺乏自学,不能够积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的培养。
学习的实用化倾向明显。在学习中不注意打牢基础知识,特别在意操作能力,以至于对学习文化基础课和思想品德课很不情愿,很不上心,觉得学这些没什么必要,等于在浪费时间,还不如用这些时间来锻炼锻炼自己的操作本领,造成部分学生动手模仿能力突出,计算、验算、分析等能力明显缺失。
学习方法不得当。不少学生在初中阶段的学习中就缺乏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到职业学校学习仍然处于学习无术的状态,不知道采用怎样的学习策略更有效。相当一部分学生不能够合理地安排学习时间,比如理论课的积累、实训课的实践能力培养等等,不懂得如何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成绩进行分析,从中找出规律性的东西。因为不会学因而学习效率不高,由学习效率不高到提不起学习兴趣,最后发展到厌学、弃学、逃学。
学习焦虑情绪形成学习的心理障碍。想把学习成绩搞好,但是没有相应的学习基础和学习习惯,读不进书又不得不每天都在课堂上读书,在家得对父母谎称能好好学习,在学校得应付老师能好好学习,对学习有着一种迫不得已、摆脱不掉的心理压力。这类学生性格孤僻,行动迟缓,但是善于觉察到别人不易觉察的细小情节,具有一定的内倾性。
突发事件增多。从整体上来说,学生的文明程度有所提高,组织纪律也有所加强。然而,在工程测量实验课和实训课程中有些学生出现一些行为异常的现象和非理性的行为。对于这类学生的管理教育,如何转化把学生自觉的行为由“他律”成为“自律”,并转化为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的问题。
学生的自卑心理严重。自尊、自爱、自信、自强是保持心理健康并逐步走向成功的最基本条件。工程测量的学生普遍有一种失败的心理状态,他们往往自暴自弃,不能对自己做出正确的认识和评价。这些学生的个体心理问题、人格问题被综合反映出来,表现为缺乏自信、自尊、自爱、自强和学习困难、自控自律能力差。
学生的成才观念淡薄。学习工程测量后,许多家长对子女又重新燃起了希望,而学生中却普遍存在着一种“为家长读书”的现象。使得独生子女中的以“自我”为中心、孤独、离群、脆弱等种种负面心理特征充分显现出来,表现出与家长和学校的希望完全相反。
二、加强工程测量专业学生不良心理问题的对策
(一)打好家庭教育的基础,家长要注意引导孩子摆脱心理障碍
家庭是孩子的终身学校,父母是孩子终身的老师。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与家庭教育必然联系着,每一个心理不健康或患有心理疾病的人或多或少地都与父母的教育观念、教育方法、家庭教育环境有关。作为家长不仅要爱孩子,更要学会教育孩子,疏导孩子的心理问题。做到:树立同等重视智育、德育、体育的教育观念;身教与言教并重;重视对孩子精神生活的引导;尊重孩子成长的规律,不将自己的教育目标强加给孩子;经常和学校取得联系,将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衔接起来;及时分析孩子的心理状态,将可能出现的心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
(二)强化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认真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
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理应得到学校的重视,学校必须充分尊重学生、爱护学生,对学生的健康成长负责。从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着眼,调动学校多方面的力量,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积极推进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首先,学校领导的重视程度是强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保证,领导重视不能仅仅停留在口头上,更要体现于把对于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工作的系统中,抓计划、抓落实。在工程测量学专业开设心理教育专业课,实施经常性的心理辅导、开展经常性的心理咨询和实施必要的心理治疗。在工程测量教学中,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实验课、实训课的活动中。要构建一个学校、家庭、社区教育相结合、共互动的教育网络,使得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得到扎实有效的开展。
三、结束语
工程测量专业学生的心理问题有着自己的特性,引导和提高工程测量专业学生的心理素质,使之能够成为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劳动者,离不开家庭、学校的教育和引导,也离不开社会环境的影响。环境熏陶人,不良的社会环境会演变学生的心理特性为心理问题。全社会都应关心中职学生的健康成长,支持和扶持中职学校开展积极的心理健康教育,形成一个有益于中职学生心理健康的社会环境。为学生的成长千方百计地创建一个“保护网”,过滤掉对孩子健康成长的有害物质,及时消除一切影响孩子健康成长的因素,使得中职学校的学生能够得到家庭和社会的足够重视,摆脱掉成长路上的心理障碍。强调中职学校必须坚持“以德治教,育人为本”的办学理念,重视学生的素质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学校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中,既重视对学生的专业培养,也要重视对学生意志品格的培养。
【参考文献】
[1]姚本先,方双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导论.东方出版中心,2002年版.
[2]林崇德等.学校心理学.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
篇5
关键词:高中;地理;教育教学;创新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07-083-01
一、培养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教师应向学生讲解阅读的重要意义,强调形成良好的习惯对获取知识、增强能力、提高成绩的巨大作用。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阅读,选择适当的阅读方法,遵循学生阅读与教师讲授紧密联系的原则,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时,应根据课本知识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实际水平,选择简便易行、灵活多样的阅读方法,让学生做起来难度不大而有趣,费时不多而收获大。在学生阅读地理知识以后,教师应结合课本内容即时组织学生讲解,肯定学生的阅读成绩,总结经验,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确使自己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赢得主动权,并有利于自己阅读理解能力,逻辑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等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习成绩的进步。这样会增强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从而逐步形成阅读的良好习惯。
1、提纲阅读法。对理论性强,阅读理解难度较大,学生一时难以把握的教材,为降低难度,便于学生掌握,可建议学生采用提纲阅读法。这就是教师在课前就教材内容精心设计好读书提纲,理出主要知识点,为学生阅读指出思路,从而达到降低学习难度的目的。采用提纲式阅读法,学生依据提纲,带着问题去看书、读图,并完成一定的要求,然后让学生提出各自的见解,进行讲解。最后由教师归纳意见,得出正确结论。这样,课堂气氛生动、活跃,学生的主动性充分发挥,学生对重、难点知识理解得更透彻,掌握得更牢固。
2、地图阅读法。地理和地图关系十分密切,地理课本上有许多的插图,还有学习地理知识的重要工具地图册。地图阅读法就是要求学生在阅读地理知识的时候,充分重视地图的作用,认真读图,分析地图,理解、记忆地图,从地图上获取地理知识、地理信息,并能够做到图文转换,应用地图说明地理问题,寻求各种地理规律、地理特征和地理成因的答案,也能把图转换成文,用语言文字准确叙述图所揭示的地理事物的分布、地理规律和地理成因等。以提高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3、习题阅读法。所谓习题阅读法,就是教师根据大纲要求,把课本知识转化为习题,让学生带着习题去看书,边阅读边做习题。它适合于知识点较密集,重、难点较集中的那部分教材。采用这种方法指导学生,教师选编习题的能力很重要,要求选编的题目与课本内容密切联系,主要知识点都应在题目中显示出来,而且题目要有一定的综合性和启发性,有利于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但难度要适中,以大多数学生通过阅读都能得出正确答案为宜。把习题印发给学生,学生带着题目有针对性地去看书,到课本中找答案,辨对错,动眼、动手、动脑,有利于学生分析、归纳等思维能力的提高,同时学生依照课本去解答题目,能够准确而简明扼要地得出正确答案,有利于学生答题的规范化,提高解题能力。
二、教师要创设多样地理情境
激发学生地理思维,根据新课程要求,我们在“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实践过程中,特别注意摆正教师的角色位置,做学生学习活动的服务者,紧紧围绕教学中心内容,创设形式多样的地理新情境,帮助学生讨论、探究,形成自主学习的氛围,注重导学、助学、组织和管理教学,这是“分组合作自主学习”教学模式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创设问题情境必须紧紧围绕教学目标、学生认识特点等。要使创设的问题情境真正成为促进整个学习任务顺利完成的有效环节,就必须创设有效的问题情境。如在复习“大气环流”时,可以借助多媒体,先设计局部地区、海陆之间、山谷山坡的热力环流示意图,再扩展到地球赤道与极地之间,然后提问:如果(1)地球不自转,(2)太阳直射点不移动,(3)地球无海陆之分,那么,全球范围内的大气环流是怎样的?有何特点?如果依次去掉条件(1)、条件(2)、条件(3),气压带、风带又会怎样改变?这种改变对亚洲东部的大气环流将产生怎样的影响?如在讲到印度农作物的分布时,课件展示印度农作物分布,展示各种农作物的图像,让学生拖动农作物的图像到地图正确的位置上。
三、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
篇6
一、从阅读内容上,不良心理大概有以下几种:
1.消遣心理。
只图轻松、惬意、消磨时光,感兴趣的是一些娱乐、迷信、传奇色彩的书刊,甚至从大街上免费领取带有成人内容的广告小册子、娱乐资讯,吃饭如厕,看得津津有味,作品的审美情趣是否健康,思想内容是否有益,能否引??树立正确人生观,一概不去过问。
2.猎奇心理。
总觉得老师推荐的经典晦涩难懂,不愿理会,单纯追求内容、情节、插图的离奇怪异。整天沉浸在凶杀、武打、言情、星相、鬼怪类作品里,不分时间不分场合,看得不亦乐乎,老师课上没收的书籍,大部分就是这些书。
3.粗俗心理。
以浅薄、庸俗的心理阅读,哪怕是名著,也只对那些能满足感官刺激的东西感兴趣。读《诗经》,只知道“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读《三国演义》,只愿意纠缠在吕布貂蝉董卓三角感情里,读《红楼梦》,只对那些、逸的部分感兴趣;读《复活》,只看男主人公聂赫留道夫引诱女主人公玛斯洛娃章节;这样的内容百看不厌,对人物性格的细致刻画,心灵变化的完美展示,环境描写的恰到好处,史诗般的恢弘展示等等,却没有兴趣阅读。
4.趋新心理。
认为只要是新的东西,就必定是好的,如果不追赶,就怕别人嘲笑土老冒儿跟不上潮流,网络读物准入标准低,监管力度小,更新速度快,眨眼之间,良莠不齐的电子小说如雨后春笋般充斥于网络的各个角落,好多同学对之趋之若鹜,手机不离身,一会不看就觉得浑身不自在。在家看,在学校看,下课看,上课还偷着看,放假更是无所顾忌,有的同学一个暑假看三百部,简直到了入魔的地步。
这样的阅读不但不能得到有益的知识和健康的熏陶,还会对身心造成毒害。针对以上不良阅读心理,应及时发动家庭、学校、社区及社会力量,及时发现,采取相应措施,行之有效的进行矫正。
首先,对他们进行专业的心理辅导,矫正不良倾向。
不歧视,不放弃,不粗暴的斥责,要热情相助,走进学生心里,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春风化雨,让他们懂得,出现这种不良心理并不可怕,只要矫正得当及时,一定会有好的效果。
其次,对他们进行严肃性的阅读教育,培养审美心理。
通过板报、广播、班会、课堂、讲座的学校宣传,以及营造书香家庭,建立社区阅读互助组等各种形式,创造良好的氛围,进行教育,让他们懂得,需要有健康与不健康、高尚与卑下、合法与非法之别,对健康正当的精神生活需要,应予以满足,对那些不正当不健康的需要,应予以拒绝。具有鉴别真伪的能力和严肃的态度,既对正确有益的内容善于吸收,又对低级错误的内容善于抵制和批判,还要对具有腐蚀的内容严加防范。引导他们以伟人的读书态度作为榜样,鼓励他们用美和真诚的心态去读一本书,用真善美抵制假恶丑,让自己变得高尚起来。
最后,引导他们读好书读好内容,树立终身受益的思想理念。
歌德说:“读一本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读一本好书,可以使人心灵充实、明辨是非,好书的范围也是很广的,有增长知识、启迪智慧的书;有催人奋进、正确指导人生的书;有健康向上、有志于培养高尚情操的书。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有着一般作品不一样的意义所在。它们是文化史上宝贵的遗产,作品匠心独运的情节结构,独具特色的环境描写,丰满复杂的人物形象,细腻动人的语言风格,宏大史诗般的作品结构,都是值得赏识、斟酌、剖析的。曹雪芹十年著得《红楼梦》,不仅仅描写宝黛爱情,也不仅仅描写封建大家族的没落,它涉及的领域很广泛,诗词、美食、服饰、养生、医药、园林、古玩、宗族等,随意涉及到一个领域都值得用一生去研究。只有读好书,才能帮助它们从优秀书刊中吸取有益的政治营养和科学文化知识,塑造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坚强的意志品质,从而使人格完美,终身受益。
二、从阅读形式上,不良阅读心理的主要表现是:浅尝即止 ――“浅阅读”
没有阅读目的,阅读速度极快,过手很多书,没有一本能够静下心来细细的读,啪啪的换书声不绝于耳,倒像一个工厂的流水线。手机在手,指尖快速滑动,咨询一网打尽,世界似在掌控之中。这种以娱乐为目标的阅读形式,以快餐式、跳跃性、碎片化为阅读特征浅尝即止的阅读即称为“浅阅读”。
浅阅读,在身心俱疲的时候,为了休闲放松,偶尔读之,并不是不可以,可是如果作为常态化的一种普遍阅读形式,在身心发育未成熟、世界观未形成的中学生中广泛存在,是不正常的。
浅睡眠,一觉醒来如未睡一般,慵懒疲乏,浅阅读其实与浅睡眠相仿,它加深了读者的浮躁心态,不能静心阅读,不能正心诚意阅读,这种心态是不正常的读书心态,也不是中学生应该追求的读书境界。
三、针对这种阅读形式,我们还是从思想上引导,从方法与策略上指导,以此来矫正这种不良的阅读心理
篇7
一、高中信息技术课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表现分析
1.躲避行为
笔者在对本校的学生进行调查后发现,有58%的学生是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这部分学生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原因各异,其中有很多的学生是把上信息技术课看作是其他学科教学的一种解放式活动,因为信息技术课只需要通过高二的学业水平测试,平时的课业要求较低,当然其中也有一部学生是为了扩充自己的知识和技能而表现出对信息技术课学习的喜爱的。笔者在和剩下的42%表示一般化和甚至于不喜欢的那部分学生谈话中发现,这些学生或因为在学习前已经有了一定的计算机基础,老师所讲和书本上的东西无法调动其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因而表现出不愿意参与和其他学生的合作式学习,也有部分学生与之相反由于一点基础都没有,动手能力也跟不上,导致学习过程中感觉无从下手,选择逃避,通过了解这些不喜欢信息技术课的学生在遇到信息技术课时,或以生病为由,或以忘记带鞋套为借口故意逃上信息技术课。
学生的躲避行为引发了笔者深入的思考,反思我们的教学实际是不是有可以优化的地方,最主要的是我们没有从学生出发,学生喜欢自己活动,喜欢通过自己的探究来发现规律,信息技术课是知识加技能型课程,而且更注重技能这一目标,因此如果我们在教学时将所有的都安排好了,学生面对计算机只是按照教师吩咐的步骤去实施,本身就使得学习的乐趣有所缺失。学习是一个从未知走向已知的探索过程,为此给学生一定的学习目标,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去操作的课堂教学模式更受学生欢迎。
2.消极投入
不喜欢上信息技术课的学生除了上面的躲避以外还有部分同学是参加了信息技术课程的课堂学习,不过是“身在曹营心在汉”,对教师的所述和教师布置的任务兴趣度不够,这部分学生可能用聊天、不理睬等方式来拒绝教师所布置的任务,笔者在平时教学实践中观察发现,有这种表现的男同学比女同学多,高二的学生比高一的学生表现出来的课堂破坏性要更强烈一些。
对于消极投入现象,笔者也尝试着找寻原因,也许是因为高考升学压力的问题,高中学生高考学科压力过重,学校对信息技术课程的重视程度也有所缺失,教学的内容和目标具有功利性,直接瞄准了学业水平测试,导致信息技术课上的内容和组织形式单一、枯燥。所以出现了很有意思的事情,在课后学生们都非常期待着能够接触计算机,不过信息技术课上的电脑知识和他们所用于娱乐和消遣的技术大不相同,因为暂时看不到学习的实用性而缺乏兴趣度。
二、课堂问题对策研究
1.分层教学,因材施教
目前而言,家庭电脑的普及率已经相当的高了,在上某一节信息技术课之前,有一些学生书本知识已经掌握了,有一些学生还没有掌握或掌握程度不够,这种情况我们该怎么办?教学必须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此时应该正视学生间差异的存在,采用分层次教学,同教材、同进度,设置不同的要求和任务,教师宏观调控和指导,让学生们自由地发挥。赋予学生自我选择的权利,创建生生、师生多向的学习交流环境。笔者在教学实践中发现,这样的课堂学生能结合自身的状况选择到自己感兴趣的知识和活动,学习的参与度明显增加。
2.游戏中学,激发兴趣
笔者在调查中发现,学生是非常喜欢应用电脑进行聊QQ、玩网络游戏、听歌、看电影等娱乐性活动的,为此,有一点就非常值得我们思考,能否让学生在玩中学习信息技术知识呢?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告诉我们,自主的建构知识学生的学习效果最佳。我们教师可以动手制作一些跟教学内容有关的游戏软件,借此让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学到知识,达到教学的效果。
3.自身充电,以技服人
俗话说,“要给学生一碗水,教师自己要有一桶水。”现代教育理念的发展,计算机技术的日新月异,对信息技术教师来说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必然会提出这样或那样的疑问,教师唯有不断充实自己的教学理论和计算机应用水平,不断用新的知识来武装自己,才能轻松解答学生提出的各种各样的问题,科学、准确且快速地回答足已让学生心服口服,更让学生感受到学习信息技术的魅力之所在,从而更好地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积极性。
4.赏识教育,适度批评
篇8
关键词: 语言测试 发展 语言教学 意义和影响
一、前言
语言测试由语言教学而来,如今已发展成为一门成熟的跨学科的综合性学科。它涉及语言学、教育学及心理测量学等多门学科。现代语言测试产生之前曾经历过前科学时期,后来随着20世纪初教育测量学的独立与发展而逐渐发展、成熟起来。它是应用语言学的一个重要分支,在语言教学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由于不同的时期,人们的语言观不同,因此语言测试采用的方法也不同。因此,随着语言观的发展,语言测试也经历了几个阶段的发展。
二、语言测试理论的发展
1.四个发展阶段
语言测试随着语言教学的发展而出现,并在二战后发展为独立的活动。语言测试大致经历了以下四个阶段:1.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阶段;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阶段;4.交际语言测试阶段。
1.1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
人们把20世纪40年代以前(即二战之前)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统称为前科学语言测试阶段,又称传统语言测试阶段。语言学家Spolsky称之为语言测试科学前时期。在这一阶段,人们对语言缺乏科学的认识,认为语言只是一门主要包括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的学科。外语教学也把语言当成知识来传授。这是这一阶段外语教学和测试体系的语言观的内涵。教学上基本是遵循传统、主要采用语法翻译法,在此基础上产生的语言测试主要考查以上三个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一般只有笔试,试题常包括短文写作、翻译、词形变化、时态填空、语法分析,没有口试和听力,因此缺乏对技能考查的量度依据。该阶段的语言教学和测试主要依据教师的主观判断,基本谈不上科学依据。因此,这一阶段语言测试的信度和效度容易被忽视。
1.2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阶段
20世纪40年代以后,结构主义语言学家以Bloomfield为代表,认为语言是一套形式结构,可以用直接成分分析法对语言进行描述,把语言分离为不同层次的单位;而行为主义心理学家以Skinner为代表,认为语言行为是一连串的刺激反应过程。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就是建立在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理论基础上,采用心理语言学领域的心理测量学的方法,使人们第一次对语言有了较为客观和科学的分析和认识。其中心理测量学测试理论以Lado的经典著作《语言测试》为代表,认为语言能力可以分解为语言技能(听、说、读、写等)和语言成分(语音、语法、词汇等)。因此,这一阶段出现了衡量单个语言项目的分立式测试,认为试题应该每道题只测一个语言点,其主要题型有选择填空、词汇填空、语法填空、完成句子、改错等。这一阶段产生了使用最为广泛且信度较高的多项选择题,而且还利用统计学数据分析方法,对试题难度、区分度、整卷信度等进行定量分析,从而使语言测试成为一门既有坚实理论基础又有成熟测量统计方法的学科。但此阶段对测试的效度少有关注。
1.3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测试阶段
随着人们对语言的认识逐渐深入,结构主义语言观受到质疑。Chomsky在1965年提出了语言能力和语言行为的概念。自20世纪70年代中期起,语言测试界开始重视所谓总体综合法的研究,语言测试开始进入综合性语言测试阶段。这一阶段也被称为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阶段。其代表人物是John W.Oller。综合法是针对前一个阶段采用把语言技能加以分解并且一道题只测试一个语言点的离散题为测试方法而提出来的,综合测试则主张测试在一定的语境中进行,不在考试中刻意区分各单项语言成分、技能和能力,而是强调两项和两项以上的综合评估。这一阶段多采用综合性试题,如完形填空、听写、口试、作文等。不仅重视语言形式的正确性,而且注重考查受试者的分析、综合、信息转换等方面的语言应用能力。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是以社会语言学家提出的语言交际能力概念为理论基础,认为学好一门语言的标志不仅在于能够领会和产出符合语法规则的正确句子,而且应具备在具体的语境下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把对语言学习者语用能力的考查纳入语言测试的范畴。认为语言不仅是可以分割的整体,更是一种动态的、具有创造性的功能体系。
1.4交际语言测试阶段
美国的社会语言学家Hymes针对Chomsky的语言能力的概念于1972年提出了交际能力的概念,认为使用语言不但要能够按照语法规则产出形式合格的句子,而且应具有在不同的语境中合理使用这些句子的能力,在不同场合对不同的对象得体而有效地进行交际。
20世纪80年代,Canale、Swain补充和发展了Hymes的交际能力概念,认为语言交际能力包括语法能力、社会语言能力和语言策略能力三个方面。20世纪90年代初,美国应用语言学家Bachman在Hymes等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新的交际语言能力测试模式,被认为是“语言测试史上的里程碑”(Skehan,1992:15)。Bachman认为交际语言能力由语言能力、策略能力和心理生理机制等三项语言能力要素组成。
交际语言测试强调语境和情景,突出语言能力不仅指语言知识的掌握,更重要的是运用。因此,目前最有效的测试方法是直接测试,即在真实的语境和情景中考查受试者运用语言的实际能力,同时还提倡听、说、读、写综合技能和考点的综合处理。这一阶段的语言测试力求真实反映语言在现实生活中的运用,注重考查以言叙事和以言行事的能力,能有针对性地对不同职业、专业、领域所要求的语言运用进行测量,试题的表面效度高。但是,这种测试采用主观评分法,评分难度大,很难保证一致的评判,测试的信度不如客观测试高,不便于组织大规模测试。
2.三个理论模式
纵观语言测试理论发展的四个阶段,可以看出它从注重语言知识转变为注重交际能力,由科学前的经验型从上述第二个阶段开始发生质的飞跃,转向了当今现代语言测试的科学型。其中后三个阶段分别对应三种语言测试模式,即心理测量―结构主义模式、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模式、交际语言测试模式(Heaton,1991:15―20)。
这三种测试模式各自都有一定的优势,都有其存在的理由。尽管新的模式已出现,但旧的模式并没有完全被淘汰。下面我们从所依据的语言理论、测试方式、效度、信度、命题难易度及对教学的反拨作用等方面对这三种模式加以比较(戴曼纯,1999:32―42)。
心理测量―结构主义语言测试模式认为语言成分和语言技能是可分解的,因而采用分立式试题,通过测试听、读、写来间接测试语言能力。测试中重视语言知识的正确性。命题难度大,需抽样分析。阅卷速度快,便于大规模考试。评分客观,因而信度高。但效度低,对教学有不良反拨作用。这一测试模式属于常模参照性测试。
心理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言测试模式认为语言能力是不可分的。因而采用(一般)综合性试题,同样通过测试听、读、写来间接测试语言能力。测试中同样重视语言知识的正确性。命题容易,无需抽样分析。阅卷速度中,便于中小规模考试。(一般)客观评分,因而评分信度高。但效度低,对教学有不良反拨作用。这一测试模式也属于常模参照性测试。
交际语言测试模式认为交际功能是可分解的。测试采用综合性试题,通过测试真实的综合技能来直接测试语言能力。测试中重视语用得体性。命题简便,需抽样分析。阅卷速度较慢,不便于大规模考试。测试采用主观评分,因而评分信度低。但效度高,可以积极促进教学。这一测试模式属于准则参照性测试。
通过以上三种测试模式的比较,我们可以看出,交际语言测试从长远来看具有较大的优势。它现已逐渐成为国内外语言测试界研究及应用的主流。
三、语言测试对外语教学的意义及影响
语言测试服务于外语教学,是检验和衡量外语教学成效、促进外语教学质量提高的有效手段,是外语教学过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语言测试一方面衡量学生的语言能力,通过测试使学生了解自身的学习状况,检测学习效果,改进学习方法,调整学习方向。另一方面检验教师的教学效果,总结教学中的经验,发现其中的问题,通过测试使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所学知识及应用技能的情况,取长补短,提高教学质量。可见,语言教学离不开语言测试。
语言测试对语言教学具有反拨作用,语言测试的反拨作用是指语言测试的后效,即语言测试对教与学的积极或消极的反馈作用。语言测试可以直接影响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Arthur Hughes说:“测试对教学的影响叫反拨。反拨可以是有害的,也可以是有益的。”事实上,科学的测试会推动教学,纠正不好的教学方法、教学模式,促进教学的发展,起到积极、正面的反拨作用;反之,不科学的测试会制约,影响教学,起负面的反拨作用。
四、结语
综上所述,语言测试在语言教学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语言测试的各种方式都有其优缺点,在语言教学中应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随着今后语言理论及语言测试理论的进一步发展,语言测试方式将会更加科学和进步,其信度和效度也一定会达到更加完美地和谐统一,从而对语言教学起到积极、正面的反拨作用,促进语言教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1]Bachman,Palmer.Language Testing in Practic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6.
[2]Bloomfield,L.Language[M].London:George Allen & Unwin Ltd.,1995.
[3]Canale,M.,Swain,M.Theoretical Bases of communicative approaches to second language teaching and testing[J].Applied Linguistics,1980,(1).
[4]Chomsky,N.Aspects of the Theory of Syntax[M].Massachusetts MIT Press,1965.
[5]Heaton,J.B.Writing English Language Tests[M].London:Longman Group,1991.
[6]Hughes,A.Testing for Language Teacher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89.
[7]Hymes,J.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C].In Pricle,J.B.& Holmes,J(eds.)Sociolinguistics Ham ondsworth:Penguin,1972.
[8]Lado,R.Language Testing[M].New York:McGraw-Hill Companies,1961.
[9]Oller,J.Language Tests at School:A Pragmatic Approach.London:Longman,1979.
[10]Skehan,P.Progress in Language Testing:the 1990s.In J.C.Alderson,B.North(eds.),Language Testing in the 1990s[C].London:Modern English Publication and the British Council,1992.
[11]Skinner,B.F.Verbal Behavior[M].New York:Copley Publishing Group,1957.
[12]Spolsky,B.Measured Words[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5.
[13]戴曼纯.现代语言测试发展:理论与问题[J].湖南大学学报,1999,(3).
篇9
关键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对策
如今新课改已经进行了一段时间,对初中各科的教学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作为初中基础学科之一,对地理的影响也不小。新课改所提倡的精神对初中地理提出了新的挑战,也使得人们发现初中地理教学存在的问题,其中一个最突出的问题就是当前初中地理课堂教学质量不高。作为新时期的初中地理教师,如何运用新课改的理念,分析当前初中地理的教学现状,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是摆在他们面前的课题。
一、我国初中地理教学质量不高的分析
1. 教学思想落后。当前新课改正在积极推行中,也带来了一些全新的教学思想,但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初中,传统的教学思想还是占据了主导地位,我国大多数初中地理教师还是以传统的教学思想为指导进行教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初中地理教师还是坚持以教师、课堂和教材为中心,坚持知识的单方面的传授,忽视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课堂上具有绝对的权威,学生在学习中处于被动的接受地位;二是初中地理教师还是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是根据考试大纲以及考试内容而定,完全不考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而且教师只是让学生把考试要考的内容死记硬背,忽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教学沦为了考试的附属品。
2. 教学方法过于单一枯燥,课堂气氛不活跃。当前我国大多数初中地理教师还是采用“一言堂”或“满堂灌”等这些传统的教学方法,这些教学方法如今已经不能适应当前教学环境的变化以及新课改的要求。那些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在课上把事先备好的内容讲授给学生,学生听讲、做笔记,师生之间没有互动,教师自顾自的把知识传授,对于初中生那样一个活泼好动的群体来说毫无兴趣可言,学生上课提不起精神,课堂气氛死气沉沉。
3. 教师队伍建设落后。教师是教学的实施者,在教学中其主导作用,教学质量的高低将直接影响着课堂教学质量。只有建立起一支稳定的、专业的初中地理教师队伍,地理教学的质量才可以保证。但现在一些初中由于物质条件的限制以及学校对地理教学的不重视,不少地理教师的专业水平不高,教学水平也比较差,甚至不少教师都不具备地理探究精神和能力,影响着中学地理课堂教学质量。
二、提高初中地理教学质量的对策
1. 加强教师的专业化建设,更新教学观念。在初中地理的教学过程中,学校一定要注意地理教师队伍的建设,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教师专业化建设,学校要提高教师的地理专业水平,使教师能够精通地理学科,通过教师培训以及讲座等形式,培养教师的实地观察能力、地理思维能力、独立科学探究的能力等,并且成立地理教学科研小组,组织教师定期对地理学科进行探讨,提高其专业水平;二是促使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对传统教学观念有一个重新的认识,努力学习全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方法,积极去理解和认识新课改所倡导的精神,重新认识教学的目的,使教师从传统的教学模式中走出来。
2. 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相对于传统的教具来说,多媒体技术有着强大的优势。它使得教学不在枯燥无味,能把教学内容生动形象的展示出来,提高学生对知识的感性认识,同时它还可以有效的扩展学生的知识面,丰富了课堂教学过程。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的功能。例如在讲到人教版教材中关于美国这一节中,教师可以向学生展示有关美国概况的一些图片,并播放美国的纪录片,向学生简要介绍美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物产资源等,增加学生对美国的感性认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另外教师也可利用多媒体来进行难点教学。例如在讲到黄河下游流域面积小这个知识点时,教师可运用多媒体模拟演示黄河中游途径黄土高原,携带的泥沙在下游华北平原沉积,抬高河床成为“地上河”的过程,让学生明白这样的高出地面的河床无法接纳沿途支流,从而造成了这一反常态现象,帮助学生深入浅出地掌握了教学难点。
3. 改善教学方法,实施合作教学。初中生的一个很大的心理特点就是活泼好动,所以死板的教学方法激发不起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并且新课改的一个基本要求就是要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所以在初中地理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改变教学方法,充分尊重学生参与的热情,把学生纳入教学的双边活动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合作教学中理解地理知识。例如在讲到气候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组,每个小组专门研究不同的气候,如热带季风气候,温带草原气候等,小组学生运用多种途径进行探究,并相互讨论合作,最后教师让小组讲出得出的结论,并引导学生对不同的气候进行比较。
4. 注意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达到学以致用。初中地理是一门与实际生活联系密切的学科,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把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增强学生的学以致用的能力。例如在讲到黄河治理的知识时,教师要求学生事先通过各种途径搜集有关黄河存在的忧患等方面资料,并且下载了一组介绍黄河领域荒漠化、水土流失、洪涝灾害等纪录片,引导学生讨论怎样更加有效地对黄河进行治理。学生对照黄河流域现状,积极发言,分别提出了相应的措施。这样学生在思考中综合运用了多种知识,加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同时也提高了学生将知识运用到实践的能力。
参考文献:
[1] 邢继德,林成策. 初中地理新课程教学法[M].开明出版社,2003.11.
篇10
关键词 心理测验 信度 提高策略
1信度
1.1信度的定义及分类
信度:试纸测量结果的稳定性和一致性程度。例如:王老师以成就测验对其班上的同学进行测量,即每一个学生在不同时间所得的分数的一致性如何,或是同样的学生在两个不同题目的的等值测验上得分的一致性如何,这两种情况是信度所要考虑的最主要的问题。在测量理论中,信度被定义为:一组测验分数的真变异数与总变异数的比率。即
ST代表真分数的变异,sy代表总变异数
一般情况下,标准化或者成绩测验的信度应在0.90以上,人格测验的信度应在0.80以上,教师自编学绩测验的新都能达到0.60以上,就应认为是较高信度的测验了。
由于信度是一个理论上构想的概念,在实际应用时,通常以同一样本所得的两组资料的相关作为测量一致性的指标。而测验分住的误差来源是多样的,所以信度的估计方法也是多样的。主要有:
(1)重测信度,是指用同一个量表对同一祖辈是实测两次做得结果的一致性程度。该信度能表示两次测验结果有无变动,反映了测验分数的稳定程度。
(2)复本信度,指的是两个平行测验测量同一批被试做的结果的一致性程度,其大小等于停一批被试在两个不同复本测验上所得分数的斯皮尔积差相关系数。
(3)分半信度,是指将一个测验分成对等的两半后,所有被试在这两半上所得分数的相关。
(4)同质性信度,也叫内部一致性系数,它是指测验内部所有题目间的一致性程度。
(5)评分者信度指的是多个评分者给同一批人的答卷评分的一致性程度。
1.2影响信度的因素
(1)被试因素,被试的各种除分组设计之外的差异都有可能造成测验的信度不高,就像测试智商测验,背时的原有的认知水平,年龄,受教育程度,情绪都有可能对实验结果造成影响。
(2)主试因素,主试作为心理测试中国一个非常重要的角色,不安指导语施测,或者实验者效应的出现都会影响测验的结果。
(3)施测情境因素,测验的场所对测验的结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周围环境上,同样进行智商测验,在安静的环境中和嘈杂的环境中的结果应该是存在显著性差异的。
(4)测量工具因素,测量工具对测验结果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①试题的数量。题目越多,信度越高。②测验的难度,难度过大的题目除了会降低分数的变异,还有可能引起猜测③试题的同质性程度,当一个测验的同质性题目过多的时候,所要测量这一特质被测量到的几率就会越大。信度就会增加。
(5)两次施测的时间间隔。在计算重测信度和稳定性时,两次测验间隔的时间越短,其信度值越大。
1.3提高信度的常用办法
(1)适当增加测验题目长度。测验长度是指测验题目的多少。测验题量增加,信度也随着增加。首先测验的题目越多,选取题目的随机误差就越小,有一个英语拼写测验,假设学生学过1000个单词。如果测验只要求学生拼写一个单词,那么拼对的学生得满分,拼错的学生得零分。这个测验的信度自然低下。同时测验越长,分数受猜测的影响就越小。测验长度与信度的关系,可用斯皮尔曼――布朗公式的通式表示。测验信度的起始值越小,由增加长度而提高的信度数量就越大,反之亦然。
(2)因素分析和鉴别力分析。测验的信度依赖于所有项目测量的同一种特质,尽管这是一种理想化的设想,但往往不能完全实现,往往会存在一些项目并不是测量同一种特质的,这些项目的存在会降低测验的信度,所以做好因素分析,如果一些项目在这一因素上没有负荷就可以考虑删除。
(3)控制测验项目的难度,测验的难度与信度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然而,当测验分数范围缩小时,信度将降低。因此,如果测验太难,大部分学生得高低分;测验太易,大部分学生得高分。这两种情况都会减少分数分布范围而降低,因此信度编制测验的时候应使测验所有试题的难度接近正态分布,并控制在中等水平。
(4)选取恰当的被试团体,提高测验在各同质上较强的亚团体上的信度。由于所有的被试团体的平均水平和内部差异情况均会影响测验信度,所以在检验测量的信度时,一定要根据测验使用目的选择被试。
(5)主试严格控制试验程序,测验的过程中如果严格控制实验的程序,可以减少无关因素对实验结果的影响。
(6)避免计分过程中的错误,计分中的错误也能影响测验的信度。有测量就有误差,教育与心理测验是一种间接测量,因此一个人的测验分数可能比真分数高,也可能比真分数低或者刚好相等,刚刚好的时候就是我们理想的信度值。
从对校标的研究可以看出,教育和心理测量学者们关于效度的看法越来越谨慎,这是由测量的对象――人的特点所决定的。人具有生命,具有个性和能动性!由于人的复杂性,教育和心理测量的复杂性远远超出人们的设想,远远比对于长度、重量、温度、电子运动、火箭速度、星球运行轨道等物理现象的测量复杂得多。这是教育和心理测量学者们关于考试效度的看法越来越谨慎的内在原因。
参考文献
[1] 谢小庆.测验效度概念的新发[J].考试研究2013,3(38).56-65.
[2] 郑日昌.心理测量与测验[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 陈希镇.教育与心理测验中的信度研究[J].统计研究1996,3,69-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