质量认证范文
时间:2023-03-16 01:56: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质量认证,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地址: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
乙方:中国质量认证中心
地址:_________________
电话:_________________
传真:_________________
法人代表:_____________
联系人:_______________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技术合同法》等国家法律法规和中国质量认证中心的有关规定,_________(甲方)向中国质量认证中心(乙方)申请对其生产的产品按有关产品认证的规则程序实施产品环保认证。经甲乙双方协商一致签订本合同,以便共同遵守。
一、实施产品认证范围及依据的标准
实施产品环保认证的范围为_________,开展认证所依据的标准及技术要求为_________。
二、实施产品环保认证的基本程序
1.认证申请和受理;
2.抽样检测;
3.现场检查;
4.认证结果评价和批准;
5.获得认证后的监督。
三、双方的责任和义务
1.甲方的责任和义务
(1)始终遵守认证计划安排的有关规定;
(2)为进行评介做出必要的安排,包括审查文件,进入所有的区域查阅所有的记录(包括内部审核报告)和评价所需人员(例如检验、检查、评定、监督)和解决投诉的有关规定;
(3)仅允许在获准认证的产品或包装上使用认证标志;
(4)在使用产品认证结果时,不得损害乙方的声誉,不得做出使乙方认为可能误导或未经授权的声明;
(5)当证书被暂停或撤销时,应立即停止涉及认证内容的广告,并按乙方要求交回所有认证文件和标志;
(6)认证仅用于表明获准认证的产品符合特定标准;
(7)确保不采用误导的方式使用或部分使用认证证书和报告;
(8)在传播媒体中,对产品认证内容的引用应符合乙方的要求;
(9)按时付清认证的有关费用。
2.乙方的责任和义务
(1)按照标准和有关认证程序的要求,客观、公正地为甲方申请的产品提供认证服务;
(2)按照认证活动计划,在收到甲方支付的认证费用后,立即进行各阶段的认证工作并保证工作的质量;
(3)在认证的各个阶段,乙方向甲方提出的要求,内容应明确、具体,不应使甲方产品理解上的歧义;
(4)保守甲方的技术、经营管理和秘密等知识产权,未经甲方书面同意不得向任何第三方泄露。
四、费用
1.乙方按有关认证收费标准和甲方实际申请产品认证时发生的项目收取认证费用。
2.甲方应交纳的认证费用。
合同金额为:_________
具体收费项目以本中心报价单(编号:_________)为准。
3.在认证过程中,如发生再检测或现场再检查时,甲方应按有关规定交纳相应的再检测或再检查费。
4.监督检查和管理年金费用,甲方应在每年的监督检查之前向乙方支付。
5.乙方认证某一阶段活动正常开始之后,若甲方提出活动中止,乙方不退回该阶段费用。
6.认证人员为履行本合同到甲方所在地的差旅费及食宿费由甲方承担。
五、风险责任的承担
篇2
关键词:船级社认证;管理体系;产品认证;产品检验
中国船级社(简称CCS)成立于1956年,是中国唯一从事船舶入级检验业务的专业机构。中国船级社通过对船舶和海上设施提供合理和安全可靠的入级标准,通过提供独立、公正和诚实的入级及法定服务,为航运、造船、海上开发及相关的制造业和保险业服务,为促进和保障人命和财产的安全、防止水域环境污染服务。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CCSC)是承担中国船级社(CCS)陆上检验与认证业务的专业机构,可谓是独树一帜,分外靓丽。“诞生”于1992年的CCSC是中国船级社(CCS)的全资子公司,它不但承担着CCS管理体系认证、产品认证、工业产品检验和集装箱检验四大板块业务,还积极研究开发企业绩效评价和风险管理体系认证等服务品种。十多年来,CCSC以独立公正的第三方立场,发挥技术、人才、网络和信息优势,为政府、行业、市场提供了专业化的检验和认证服务,最大限度地维护了行业的利益,推动着行业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管理体系认证:一流的国际品牌
作为企业敲开市场的敲门砖,ISO管理体系认证在我国早已深入人心,经过十多年的发展,它已成为企业管理水平和产品质量的重要保证。但是,在国内普及管理体系认证的先驱者却鲜为人知,它就是来自我们熟悉的CCS,即中国船级社质量认证公司(CCSC)。
据CCSC副总经理黄学良介绍,CCSC是我国最早从事管理体系认证的专业机构。CCS是国际船级社协会(IACS)的会员,上世纪90年代初,IACS要求成员船级社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并将通过IACS审核作为保持成员资格的必要条件。当时我国尚未开展管理体系认证服务,CCS率先在国内建立管理体系并顺利通过了IACS 的审核,同时培训了一大批既懂业务又熟悉管理体系标准的审核员队伍。当时,CCS领导层前瞻性地认识到国内广阔的认证市场空间,率先在国内开展管理体系认证业务。诚信是中介服务的基本,是认证机构的生命线。CCSC成立之初,就确立了独立、公正、诚信的质量方针。经过近20年的发展,CCSC如今已成为具有品牌号召力、行业领先的认证机构。在CNCA组织的满意度调查中,CCSC一举把“获证企业满意度第一”、“机构审核员满意度第一”、“认证机构互评第一”等殊荣收入囊中。业务范围
也从原来单一的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扩展到质量、环境、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及党的基层组织质量管理体系认证等多个领域。
CCSC的资质经中国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CNCA)批准和授权,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和英国皇家认可委员会(UKAS)认可。也就是说,通过CCSC的审核, 可以同时获颁CNAS 和UKAS 两套证书。CCSC的认可范围广泛,其中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获得35个大类的认可,环境管理体系获得32个大类的认可,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获得36个大类的认可。
二、产品认证:彰显国有认证实力
产品认证是CCS 50年来在船舶、海上设施、集装箱以及相关工业产品检验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项新兴业务,经过一代认证人员的努力,它已成为CCSC四大核心业务之一。而近几年飞速发展的绿色能源项目——风电认证,业已成为CCSC极具代表性的一项认证服务,正因为有着CCS数十年的经验与技术为基础保障,CCSC 的机电产品认证在国内首屈一指。
早在1999 年,CCS 就已进入风能认证领域,承担风力发电机组、风电齿轮箱、发电机、叶片的检验。2007年初获得国家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的资质批准。经过严密细致的策划和实施运作,当年7 月6 日,即向中国北车集团永济电机厂颁发了首张符合国家认证认可制度体系的产品认证证书,充分证明了CCSC有能力打破机电行业国际间技术壁垒,为促进我国贸易发展作出贡献。2008 年1 月,CCSC颁发风电产品认证证书给上海玻璃钢研究院,首次对1.5兆瓦风电机叶片的生产体系进行认证,标志着CCS已建立起具有国际水平的叶片检测认证体系,不仅能提高该院叶片生产开发的规范性和市场竞争力,而且有利于缩短我国在风电机叶片技术上与国外公司的差距,促进我国风能产业走自主创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CCSC总经理黄世元指出:“尽管目前我国对风电设备的认证并非强制,但获得认证的设备在国际国内市场更具竞争力。”
如今,风电产品检验认证作为CCSC的一项拳头业务,业务范围涉及风力发电机组整机、叶片、发电机、螺栓等共计28个型号的产品认证项目。CCSC也成为国内开展风能产品认证产品覆盖面最广的认证机构。近年来,鉴于CCSC 在风电产品认证领域的王牌地位,中国船舶重工集团(CSIC)与CCS开展了多方面的合作,双方从2兆瓦风电整机的认证入手,将风电认证业务作为双方合作的起点。此外,对重要产品的监造、检验;非船用产品的工厂认可和型式认可;供方的管理和评估;对其特种人员的培训和能力认可等业务都在持续开展中。正如中船重工集团副总经理董强所建议的那样,CCSC应加大对风电认证的投入,以彰显国有认证机构的实力。而在实践中,CCSC已建立起合理完善的产品认证制度,在技术方面成立了若干个产品认证技术专家支持组,在提升风电技术水平的同时,CCSC还致力于风电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提高并完善规范。CCSC正以高度的社会责任心、优质的服务、可靠的安全质量,展现着国有认证机构的雄厚实力。
三、产品检验:复制船级社模式
产品检验是CCSC与其他认证机构相比最具优势的一环。多年来,CCSC 将CCS国际化的管理制度及检验模式,从船舶领域移植到其他行业,从而形成了国内独一无二的品牌。船级社检验模式的复制最早可追溯到1980 年,当时CCS应交通部援外办公室请求,对上海港口机械厂出口马耳他的一座150吨门式起重机和两座30吨门式起重机进行制造检验和现场安装测试,从此开始了对船用产品之外工业产品的检验与发证。在这次检验中,主要的检验服务项目和船级社船用产品检验一脉相承,可以说是一次颇具历史意义的复制。
如今,CCSC的检验业务涉及多个领域:石油、造船、化工、物流、冶金、建设等行业。既有国家主管部门授权的政府检验服务,也有旨在满足客户需求为社会提供公正检验的第三方检验服务。被众多行业的领先企业“锁定”,是CCSC 发展的一大特点。在CCSC的产品检验客户名录上,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广船国际、中远船务、杭州湾大桥、首钢建设集团等知名的大型企业赫然在目,当CCSC当仁不让地成为大型企业的首选时,CCSC也完成了从数量到质量的蜕变。如广州柴油机厂委托中国船级社( CCS) 总部认可的上海沪江柴油机排放检测科技有限公司, 按CCS认可的试验方案对该厂生产的230、320 两个系列的中速柴油机进行了排放检测。结果表明230、320 系列柴油机完全符合国际海事组织( IMO) 规定的排放标准, 并将获中国船级社排放达标证书。
四、业务重组:继往开来铸辉煌
2008 年,为促进CCS认证检验事业又好又快发展,CCS在CCS总部产品处和原CCS质量认证公司(CSQA)的基础上进行优化重组,将产品认证和体系认证两块业务进行整合,完成了新的CCSC的重组工作。业务重组后,CCSC 进一步按照CCS“依水登陆”的战略决策,加速发展,力争成为CCS“陆上船级社”的重要力量和重要载体。“陆上船级社”是CCS总裁李科浚提出的一个重要理念,它是相对于海上船舶入级业务而言的业务范畴,是船级社从海上业务向陆上工业服务领域的拓展和延伸。从船级社的业务发展趋势来看,国际一流船级社都非常重视陆上业务的发展,在IACS 成员中,一些船级社的陆上业务已经超过了传统的海上船舶入级业务。船级社陆上业务的实力角逐,将直接关系到船级社的竞争力,从而影响船级社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我国陆上工业迅速崛起,各种制造业、装备业都呈现出跨越式发展的态势,但由于其多为新兴产业,迫切需要先进的技术作为后盾,以保障健康、持续发展。因此,CCSC运用自身成熟的管理模式,发挥技术人才优势,将“服务于国家相关行业发展大局”作为发展方向,也是时代赋予CCSC的使命和责任。当前,深度蔓延的经济危机对CCSC 的核心业务产生了极大的影响,港航业、制造业出现了不同程度的调整,使CCSC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但是CCSC 将其视为难得的发展机遇,危机给整个认证行业带来了负面影响,在全国良莠不齐的认证机构中,谁能率先“破茧而出”,谁就是真正的强者。
篇3
1.质量管理体系是组织基因的最重要构成
组织的“基因”是组织发展的基础。李刚博士在《组织的进化》一书中提出:所谓组织的“基因”,就是指组织机体内,控制着创新性管理元素和模仿性管理元素的形成以及排列方式的指令码。完整的组织基因如同两组相互缠绕的螺旋体,一组是创新性基因,还有一组是模仿性基因。促进组织进化的奥妙之处就在于合理安排两类管理元素的排列秩序。李刚博士提出的组织双螺旋结构,其角度侧重于创新与模仿管理元素。从远程教育工作内容角度来解读一个组织的双螺旋结构,则一组是教与学工作基因,一组是管理工作基因。教与学工作基因组是远程教育组织固有特征,是区别于其他行业领域的标志;管理工作基因组则是符合普世规律的部分,完全可以借鉴管理领域的成果。这样的双螺旋结构成为了一个远程组织的“基因”。在管理工作基因组中,包括了战略管理、质量管理、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知识管理、客户关系管理、品牌管理等等。在众多的管理分支当中,质量管理是核心工作。之所以质量管理是核心工作,原因很简单,其一,没有质量的产品(服务)一文不值,没有质量的数量等于零,没有质量就失去了组织的生存基础;其二,质量管理是一条管理的总线,它将组织的宗旨、战略、人力资源、过程管理、计划管理、知识管理、客户管理等等管理分支有机地整合,使组织成为一个以质量为关注重点的“活化”系统。质量管理是组织管理工作基因组中的最重要构成。
2.质量管理体系建设与运行是组织“活化”的保证机制
质量管理工作有序开展的支撑是要建立一套适宜的、充分的、有效的质量管理体系。ISO9000质量标准的核心思想有两个:八项原则和PDCA(Plan、Do、Check、Action)循环。八项原则即:以顾客为关注焦点;领导作用;全员参与;过程方法;管理的系统方法;持续改进;基于事实的决策方法;与供方互利的关系。PDCA循环是世界质量管理大师朱兰总结提出的工作需遵循的一般原则:计划(Plan)、执行(Do)、检查(Check)、改进(Action)。在这两个核心思想的指导下,构成了质量管理体系运行模式。从质量管理体系模式可以发现,首先,组织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它不断地从顾客(和其他相关方)获得需求和感受;其次,组织内部形成了完整的PDCA循环,即“管理职责”和“资源管理”为“计划(P)”、“产品实现”为“执行(D)、“测量、分析和改进”为“检查和改进(C与A)”。有质量管理体系支撑的组织,既避免了组织开放程度不足而产生的“熵”,又保证了组织是有控制地生长。质量管理体系帮助组织在机构层面上实现了PDCA循环,保证了组织是一个有生长、有控制的“活化”系统。以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的质量目标为例,2003年的学院质量目标中提出“学习资料提供率≥99%”,而2010年新的质量目标中已经没有了这个指标。因为随着服务水平的提升,“学习资料的提供率”已经变为了基本要求,没有再强调的必要。取而代之的是追求“教学资料的正确率≥97%”。从质量目标的变化中,可以看出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在整体机构层面上,质量的认识和工作水准实现了PDCA循环和持续改进。
二、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对远程教育质量的两个正向影响
1.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就是组织内部达成共识的过程
就教育组织而言,学校必须是有助于学生成长的组织:促进学生的学习进步和个人成长与发展,鼓励学生不断成熟,增进自信和自尊、满足感、主动性和对自己行为的责任感。成立于1969年的英国开放大学,在其《皇家特许令》中对其建校宗旨进行了如下描述:“通过各种途径(如广播和其他适于高等教育的技术装备、函授辅导、课堂辅导、研讨班以及其他相关途径!!),以教育和研究的形式促进学习和传播知识,为学生提供符合大学水准和职业标准的教育,从而改善整个社会的教育服务。”教育组织的宗旨,指明了教育组织的目的及其特征,是教育组织内部思想统一的基础。为了将教育组织的宗旨在质量方面展开,在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初始,就要在组织宗旨的框架下,制定组织自己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质量方针是组织宗旨和愿景在质量方面的展开。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建立为组织提供了关注的焦点。英国开放大学根据其大学的使命和价值观,在质量方针方面展开了如下描述:开放大学的教学与科研质量已经为其赢得了举世公认的荣誉。我们坚信通过团结协作,维护我们的质量标准和确保提供给学生、客户和教职员工的服务质量,才是重中之重,这对我们未来的竞争优势至关重要。因此,我们致力于不断改善服务,唯有如此,才有可能成功地满足学生的要求和其他机构的监督。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也提出简洁明了的质量方针,即“管理规范、资源优秀、服务满意、技术可靠,提供一流的医学远程教育”。依据质量方针的要求以及提供的框架,进而制定了符合当时发展阶段的质量目标:聘用教师考核合格率≥90%;教学资料适宜度≥75;教学资料正确率≥97%;学生综合满意度≥80;学生年投诉率≤0.24%。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确定,经历了提出、讨论、修改、讨论、再修改的螺旋式认知过程,这个过程正是组织成员达成共识的过程。除确定过程外,质量管理建设和运行过程还需要通过体系会、体系宣贯、管理评审、内部审核等活动,持续强化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认识,以保证组织内部全员持续的共识,从而保证组织实现可持续发展。
2.质量管理体系建设过程就是组织知识管理的过程
二十一世纪组织的成功越来越依赖于组织所拥有知识的质量,利用组织所拥有的知识为组织创造竞争优势和持续竞争优势对组织来说始终是一个挑战。知识管理就是在组织中建构一个量化与质化的知识系统,让组织中的资讯与知识,通过获得、创造、分享、整合、记录、存取、更新、创新等过程,不断地回馈到知识系统内,形成永不间断地累积个人与组织的知识成为组织智慧的循环。质量管理体系的建设基本过程为贯标、识别、编写、、执行、记录、检查和改进八个步骤。质量管理体系过程与知识管理的八个过程完全对应。组织建设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就是组织知识管理过程的展开。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就是通过质量体系建设过程形成了一整套质量管理的知识管理系统。这有助于其做出正确的决策,以适应环境的变迁。
三、质量管理体系运行对组织改进“效果”和“效率”的帮助
1.对提升教学效果的帮助
关注“效果”就是关心一个组织的使命。一个教育组织,它的使命无疑就是帮助学生成长,要坚持把人的成长与发展作为至上的原则。研究结果表明,那些有效学校或是颇有成效的学校,都是依据五个基本假设进行组织和运作的,第一条假设就是:不论学校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其中心任务就是教学,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学生在知识、技能和思考能力方面所取得的进步。学校要为学生学业的成绩好坏承担责任。有效学校的思想摈弃了传统教育思想在学生成绩不佳时责备受害者,即学生的做法。和低效学校相比,有效学校的最显著特点是,它们更多地承担了满足学生需要的责任。远程教育面对的大部分学生通常被认为是学习动机和学习能力有待提升的人。很多远程教育从业者认为教育质量不佳,大部分原因是学生的学习动机和学生学习能力的影响,而不是学校应当承担主要责任。一些远程教育组织开设的专业课程,办学十年至今,其网络课程内容及形式没有一点变化。
其理由之一就是学生并不爱学习,所以也没有必要在课程更新上下功夫。但近日从某远程教育组织内部学生满意度调查结果反映出,学生意见最大的是:课程内容陈旧、课程形式简单枯燥。这个调查结果足以说明,认为远程教育学生不关注学习是错误的。“最有说服力的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业成绩很受学校文化的影响。学校文化包括管理、交流、教育实践和方针等。”也就说,当一个学校重视管理时,其教与学的活动将会是有效的。我们来看一个里奇兰德大学(RichlandCollege,RLC)的例子。作为一个两年制的过渡型社区学校,里奇兰德大学从来没有过正规四年制名牌大学那样耀眼的光芒。然而多年来对质量的不懈追求最终让这所“先天不足”的学校在2005年一鸣惊人,成为波多里奇质量奖历史上第一个荣获大奖的社区学校,创造了教育界的又一奇迹。重视质量为什么对提升教学效果这么有效?质量管理体系八项原则中第一条就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卓越绩效模式的十一条核心价值观和概念中的第二条就是“顾客驱动的卓越”。这一点与教育界提出的“以学生为中心”的理念一致。质量管理体系都是紧紧围绕“顾客”(教育的主要顾客是学生)展开的,包括顾客识别、顾客需求识别、满足需求的措施分析、实施以及顾客感受的持续测量、持续地进行产品设计和改进等等。质量管理体系不仅提出了“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还提供了关注顾客的方法与技术,能够帮助学校有效落实“以学生为中心”,提升“教学效果”。对质量不懈追求,才能帮助学校进行最有成效、最持久的变革。
2.对组织提升效率的帮助
“效果”是一个组织生存的基础,而“效率”则是一个组织可持续发展的保证。高效率是组织管理不懈的追求。如何能帮助组织提升效率,效率原理(EfficiencyPrinciple)给出了总结:如果人们能够有效地共同加以协商,并能有效地实施其决策,那么经济活动的结果将趋于是有效的(至少对协商方来说将会是有效的)。为此,必须时刻牢记协商、实施及执行应是有效的这一条件。建立质量管理体系的过程,恰恰完全符合协商、实施和执行应是有效的这一条件。质量标准的导入首先就要组织的中高层协商达成共识,其后开始引入咨询机构、全员进行质量标准的培训、建设内部质量管理体系(要进行大量的协商,有的质量文件要在正式之前编写修改近十个轮次)、质量管理体系正式开始执行。通过这五个基本步骤,达成了组织就质量管理的共识,协商的成果以内部文件的方式得以呈现。其次,质量体系实施和执行的过程由大量的内外部评审、内外部审核、管理评审等给予了充分保证。质量管理体系自身的有效性要求在此发挥了重要作用。有一个关于网络课程开发的小案例可说明协商、实施和执行对提升效率的帮助。一个开发网络课程的小组通常由课程策划、美术设计、程序员、媒体工程师等组成。在小组组建初期,大家的文件命名是各自为政,在协作过程中经常出现文件传递和调用错误,影响项目的进程。开始建设质量管理体系后,根据GB/T19001-2008条款4.2.3文件控制中的要求:确保在使用处可获得适用文件的有关版本,项目组开始确定文件的编号规则,经协商确定文件的编号规则为:课程编号_章_节-文件序列号+文件类型+标注,例如:A06_2_4-12DH20130616,达成共识后的实施和执行非常顺利。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的一份调查显示,参加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建设的工作人员中,94%的人认为质量管理体系对工作改善有帮助和很有帮助,68%的人认为工作接口得到清晰,减少了摩擦。
四、质量管理体系的认证过程是持续改进质量的保证
一个组织能否通过质量体系认证,主要取决于两个方面。⑴组织所建立的质量管理体系是否符合质量管理标准的要求;⑵组织是否按照符合标准的要求开展实际工作。质量认证与传统的教育评估和评优不同,更看重可持续性,即整个系统的工作持续状态,而不是偶发的个案。质量认证更注重方法而不是单次的结果。所谓一辈子做一件好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能坚持做好事。要做到“坚持做好事”,就要有强大的自省能力——“吾日三省吾身”;还要有开放的心胸来接受外部意见。一些组织获证后忽视了外审的作用,把外审仅仅当做是外部检查而应对。外审真正的意义就在于利用外部专家来发现自身难以发现的问题,从而找到改进的机会。同时也是与外部专家进行沟通学习质量管理经验的机会。北京大学医学网络教育学院的第一次外部审核中,外审专家发现一个不合格项:管理评审的输入缺少了上次管理评审的内容。在上次的管理评审中曾提出了加强数据分析的改进措施,由于本次输入的缺失,该项措施一直没有得到有效跟踪和落实。外审专家每次审核都会发现不合格项,这些不合格项是组织改进绩效的机会。这些改进机会的发现有力地促进了认证单位在组织层面进行持续改进。
五、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与卓越绩效准则
质量管理标准中有两个最著名的标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标准和美国的卓越绩效准则,这两个标准从应用结果上来看,都是最广泛、最有声誉的质量标准。ISO9000质量标准是符合性标准,只要是符合要求就可以通过认证。卓越绩效准则是标杆性的标准,已成为各类组织评价自身的管理水准和引导内部改进工作的依据。卓越绩效准则最核心的是一套价值观和一套评奖要求。价值观有十一项:远见卓识的领导;顾客驱动追求卓越;组织与个人的学习;尊重员工和合作伙伴;灵活善变;关注未来;管理的创新;基于事实的管理;社会责任;注重结果和创造价值;系统化的视野。这些价值观具体体现在总分为1000分的以下七个类目的评奖准则上:领导(120分),战略计划(85分),顾客与市场(85分),测量、分析与知识管理(90分),人力资源(85分),过程管理(85分)和经营结果(450分)。如将卓越绩效准则比喻管理的最高标准即一百分的话,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要求是一个组织管理的合格要求即六十分,中间还有一个常被人忽视的标准ISO9004业绩改进指南,可以约等于管理水平的八十分。因此,通过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并非是质量的高标准,而仅仅是管理的合格水平。迄今为止,远程教育行业还没有获得卓越绩效奖项的组织。这可以是已经通过质量认证的远程教育组织进一步争取的目标。
六、总结
篇4
Abstract: ERP is a kind of advanced management thoughts and ideas, and also a large and complicated system, and its implementation has brought a lot of convenience to the enterprise, and also let the enterprises face many unprecedented challenges. The implementation process of ERP and quality certification have many similarities. The author puts forward that the enterprise should combine the quality certification and appropriately use strategies to increase the likelihood of successful implementation of ERP; in this paper, the feasibility of carrying out ERP based on quality certification is studied.
关键词:质量认证;ERP;管理可行性
Key words: quality certification;ERP;management feasibility
中图分类号:F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7)01-0080-02
0 引言
ERP作为一种密切关注生产,进而面向整个企业,再扩展至整个供需链的管理思想,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从管理的基本原则来看,两者之间存在着大量的共性。因此,在企业成功实施ISO9000的基础上再实施ERP系统有着其坚实的理论依据,本文主要从基于ISO9000质量管理基础上实施ERP的必要性进行研究。
1 管理思想的一致性
1.1 持续改进
ERP与ISO9000管理思想具有高度的一致性,都体现着“以顾客为中心、全员参与、过程控制和持续改进的管理思想”等原则。ERP是一套先进的管理系统,在这个完整的系统中都时刻体现着“持续改进”的指导原则、“过程管理”的控制思想,“持续改进和过程管理”都是通过企业在各个部门内实施“PDCA”循环来实现的。ERP系统是以计算机技术和网络信息技术为基础的一种管理系统,拥有各种模块,运作在企业的各个部门,通过记录各种原始数据来支持各项业务,为企业领导者提供及时有效的决策信息,所以ERP的各项决策方案都是真实数据为根据,这一点和ISO9000的“以事实为依据的决策方法”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2 全过程的控制
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对原材料供应商到最终顾客都有严格要求,始终要求做到只有合格原材料才能进入仓库,只有合格半成品才能流入下一道工序,只有检验合格产品才能出厂进入最终消费市场。企业一般都会根据原材料的重要程度将原材料分为ABC三个等级,然后从原料到最终实现产品整个过程的各个环节都严格按照质量管理标准进行控制。
ERP系统同样将组织内部生产过程的所有环节,如采购管理、库存管理、物料需求计划、订单管理、质量管理等方面都进行全面地、科学的地、系统地控制和管理。质量管理子模块为企业构建一个科学先进的质量管理体系,该体系具有企业质量计划、检验、控制、分析及评估等多项管理功能,并可以与采购系统、库存系统、物料需求计划系统等ERP的子模块集成使用,实现生产制造过程中对半成品及产品质量达成情况进行全程追踪和服务的管理,进而实现生产运作过程中全程质量管理。
所以,ERP系统和ISO9000在管理思想上都非常注重全过程的控制,在这一点上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1.3 基于供应链的管理
结合ISO9000标准利用过程管理方法描述出质量管理体系的关系图(如图1所示),该关系图由两个“闭环”所组成。第一个是组织内部闭环,即: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管理职责(进入更高层次的循环),表明质量管理体系是不断循环上升的。第二个是组织外部的闭环,即:顾客要求-产品实现-产品输出-顾客满意度的评价,从而实现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在这两个闭环中,出发点和归宿都是为了在最大程度上满足顾客需求,其实现中心就是企业所生产制造的产品,实现顾客质量需求的这个过程同样包含着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变化。这正是ISO9000供应链思想的全部表达。
由图2可知,ERP系统以科学系统化的先进思想为企业决策者、管理者及员工提供科学、有效的决信息。由图可以看到ERP系统包含了生产计划、物流需求计划、能力计划、采购计划、销售执行计划、利润计划、财务预算计划和人力资源计划,ERP通过这些计划模块实现了对物流、信息流、资金流进行管理、计划和协调,使整个生产过程成为一个无缝链接的供应链过程。
2 管理要求的一致性
2.1 管理标准化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以文件化的形式标准化了质量管理过程,强调说到做到、言行一致,标准化过程的执行程度主要依靠企业完善的管理机制,但是人的灵活性、不确定性因素会给持续的强执行力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而ERP系统的业务流程具有合理化与规范化的特点,并且还需要借助计算机和网络系统的强制性使各部门的各项业务都必须按文件化的标准流程与规范来执行,ERP系统的这种强制性特点刚好弥补了ISO9000体系运行中由于人的执行力差及灵活性、不确定性所带来的负面影响,使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能够持续有效运行。
2.2 业务流程重组
自从Miehael Hamme于1990年提出企业流程重组以来,业务流程重组就被快速运用到企业管理的各个领域。MichaelH和James chamPy对企业流程重组给出如下定义:“业务过程重组是指从根本上重新考虑并彻底重新设计业务流程,使得(企业)在成本、质量、服务和响应速度等主要(经营)业绩上取得突破性进展”。企业不管是在单独实施ERP系统或者ISO9000系统,还是将两者结合起来共同为企业服务,业务流程重组都起着基础性作用。
员工思想意识、企业的组织架构、管理模式、规章制度、业务流程和责权利的划分授权等直接影响着ERP系统能否顺利实施,如果这些问题不能顺应ERP系统的需求,那么实施单位要想通过ERP系统提高企业管理水平是不可能的事情。因此说,实施在实施ERP系统之前一定要先对企业的业务流程进行重组,确保企业有一个科学、合理的管理基础。
类似的,企业在实施、认证ISO9000系统的过程中,也要依据ISO9000系统的要求进行企业业务流程重组、再造。企业以往的经营理念是“以产定销”,而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求企业“以销定产”为其宗旨,也就是要以顾客为中心,以顾客的各种需求为出发点来设计产品,以确保最后输出的产品能够切实满足顾客的需求。所以,在实施、认证ISO9000系统的过程中也必须进行业务流程重组,这与ERP系统的要求是一致的。
3 ERP系统是贯彻ISO9000的有效工具
ISO9000系列质量标准通过多次修订己经得到了普遍推广,但由于在执行过程中影响因素较多导致缺乏执行力较差,所以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在企业推广过程中并没能完全发挥其本质的管理效用。鉴于ERP系统和ISO9000有高度相似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标准,两者结合将有助于实现企业管理水平的整体上升,使得ISO9000标准的应用更为有效。ISO9000:2000体系就是一个以过程为基础的质量管理模式,这些过程包括了“管理职责――资源管理――产品实现――测量、分析和改进”等业务活动。而ERP主要功能的表现形式就是ISO9000的一些实际运行流程,因此就质量管理领域而言,ISO9000所涵盖的内容比ERP更为深入。
ISO9000质量体系是ERP系统运行的基础,但企业实施ERP后,整体的运营管理环境产生了变化,ISO9000质量体系标准也必须随之改善以适应新环境的需要,体系文件相应地有必要的修订。因此ERP系统也是对ISO9000的一种强化和加强,贯彻了ISO9000持续改进的思想。
从上面论述可以看出,ERP系统和ISO9000系统之间从管理思想、管理目标到实现过程都有许多相似点和结合点,尽管如此,ERP系统和ISO9000系统是不能完全相互替代的,而应该两者相互补充、充分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有利于企业运作、管理效率的提升。
4 结论
总之,ISO9000国际质量管理标准的很多内容都可以与ERP系统相融合。ISO9000标准的很多约束都是柔性的,而ERP的约束则恰恰相反都是刚性的,ERP系统通过信息化手段高效地采集、存储、传输、处理企业日常业务中产生的大量数据,为企业各部门的管理决策者及时而准确提供所需要的各种决策信息,满足了企业追求效率的内在需求,同时为ISO9000管理标准的实施提供了新的手段,使基于ISO9000实现基础上的ERP系统实施成为必然。
参考文献:
[1]淡华珍,淡花蕊.质量认证及其重要作用[J].价值工程, 1996(05).
篇5
你们好!
首先,谨代表鸡东县通信分公司全体干部员工,对长城(天津质量保证中心)专家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相信你们的到来,将会对我公司ISO9001持续改进工作的开展,起到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我们也将会对各位领导、专家所提出来的问题,认真整改,真抓实干,推动以ISO9001质量体系为基准的各项工作顺利开展,努力开创鸡东网通各项业务发展的新局面。
ISO9001是国际质量体系认证,这是大家都知道的,它的主要作用是保障所生产的产品的质量合格,为了保证产品合格要在所涉及的所有环节进行标准控制,制定出一些比较详细的条款。这是一个很高层次的东西。但是,通过近两年的了解,我想我可以用两个词语来解释一下ISO9001在我们鸡东县分公司的基本的含义:一是用心做事,二是“保障”。我们在ISO9001持续改进的过程中,有不少员工总是提到质量管理体系能保障质量,我想实际上我们真正要用的是ISO9001的保障的精神,我们公司的各个方面都用这个保障的要求去看待和解决事情,这不止是我们服务质量和产品质量。而在保障的基础上更进一步,就是要用心做事了。有一句话说得好:认真做事只能把事情做对,用心做事才能把事情做好。我们企业目前面临着很多的难题,无论从工程建设方面还是到市场竞争方面,我们的压力都很大。就公司的一名社区经理而言,他要认真做事那麽他会把他的辖区用户服务的很好,这是他的职责,那麽要想再提高一步用心做事呢,他会把这个在营维过程中比较薄弱,容易忽视,和易转网的用户,再去做一一走访,去稳定客户,听取并解决用户在使用我们公司业务中的一些问题,然后再将这些东西记下来,反馈到我们公司,相关部门再做处理。这样,我们就行成了一个高效的服务环节,在某些服务细节上再出问题的概率就会降低很多。这是他这个环节所力所能及做到的,这样的人,这样的工作出来的东西,发生问题的概率就会很低,再加上其它环节的保障,就不应当再有用户转网了。我想这就是对保障程序的一个升华,是从更广义上的保障。
从以往所走过的路途来看,自2003年12月8日第一次外审后,及时对外审的不合格项即电缆充气室的测量交接处进行了封堵。在市公司此后组织的三次内审过程中,我公司不符合质量管理体系认证要求的事项也及时进行了改进和完善,这使我公司质量管理体系更加合理,更有利于对企业的发展和管理。同时,我公司根据工作,于今年初调整了组织机构,人员安排发生变动,我们都修改了基础管理手册,及时增加了新职能人员的职责权限,使公司各项工作都按照质量管理体系要求运行。
篇6
关键词:企业质量认证、质量管理、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随着我国加入WTO,质量管理已经同国际接轨,贯标是势在必行。但随着认证企业的不断增加,贯标工作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企业虽然取得质量认证,但是这只能说明企业具有一定的保证能力,贯标是没有终点的,如何才能加强企业质量管理,提高产品质量水平,并增强市场竞争力是我们必须重视并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目前企业在质量认证后的质量管理现状
虽然很多的企业公司通过了质量认证体系,但是在很多企业中仍然存在质量管理体系制度不健全,质量意识薄弱等问题,有些企业为了达到生产计划或者生产产量,企业中质量监督管理人员对质量不管不问,甚至出现绕过产品质量检查的环节。导致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因素:
(一)、不能正确认识质量体系认证
企业获得质量体系认证之后,企业管理人员或者质量监督人员认为,企业只要获得质量体系认证之后,质量就不会有任何的问题,很多企业的质量管理者不能正确认识质量体系认证,从而导致很多的企业市场竞争力下降,产品质量不合格,经济效益萧条等状况。
(二)、组织结构不合理
很多的企业由于缺少高明、文化素质比较高的管理者,导致企业内组织结构混乱,不合理,协调性差,质量管理工作只放在检测,评审的过程中,对质量的改进以及产品的开发等工作很难进行,导致企业产品的老化[1],产品不能适应社会以及人们的需要,从而导致市场地位下降。
(三)、质量管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
有些企业内,由于质量管理人员的文化层次或者自身素质不同,并且很多企业的质量培训工作做不到位,导致质量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不能得到提高,并且很多质量管理人员在统计技术的应用中没有按照科学的方法进行管理不仅导致产品质量的下降,而且质量体系也难以保证。
三、企业在通过质量认证后的对策
(一)、正确看待质量认证体系
虽然很多的企业取得了质量认证体系,但是认证并不代表质量体系问题就可以完全解决,并不能证明以后的产品是合格的,所以应该正确认识质量体系认证,企业能够通过认证说明企业在质量方面达到一定的要求,取得一定的成绩只是企业质量管理的一个新起点,贯标认证只有起点没有终点[2],所以对企业质量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仍然需要不断地努力、进步,使企业质量管理更上一层楼,并不断提高产品的质量,创造名牌的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占据重要的位置。
(二)、提高质量管理人员的素质
任何先进的管理制度都有高素质人员进行操作的,加强管理人员的素质培训,是不断提高质量管理工作的有效保证。所以为了使企业横好的发展,应该建立培训机制,制定细致的教育培训制度,利用工作的闲余时间,加强管理人员的文化素质的培养看,从而保证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不断提高,并且应该强化职工人员的素质教育和专业技术的培训,不断提高职工的质量意识,使每一个职工认识到用户与企业之间的关系,从而使质量管理工作得到提高,使产品的质量也得到提高,在企业中,对管理人员和职工不断进行教育培训是为了适应社会的发展,是技术知识更新的需要,是提高体系的有效方法,是保证质量的根本性的措施。
(三)、持续产品质量不断更新、改进
企业质量体系是一种不断循环的动态发展模式,企业对质量体系中的组织结构和产品资源的更新、改进都是一次进步的体现,不仅可以提高企业质量体系的效益,为企业和用户提供更多的效益,而且对企业不断发展壮大也具有重要的作用。因此,在企业中持续不断的对质量进行更新、改进是促进质量体系的不断完善的重要方式。企业在质量体系的改进的过程中,应该使每一个职工对质量改进形式一种观念,并且在质量改进的过程中,应该全面贯彻预防为主的思想[3],积极寻求质量改进的机会和方法。
(四)、不断完善质量体系文件
随着企业质量体系的认证,企业为了能够不断发展壮大,因此应该不断进行完善质量体系文件,作为质量体系文件化的质量手册、作业文件、程序以及程序文件也应该不断进行改进和完善,质量体系文件的完善一般有以下几种:一是:随着企业不断的发展,企业对标准的理解不断深入,为了提高文件符合发展的要求而进行完善改进。二是:由于环境的变化或者制度的改变,为了能够使文件符合企业的发展的实际需要,对文件进行适应性的修改。三是:在质量管理评审或者内审以及认证复审的过程中发现的问题,为了实施纠正措施,而进行的修改等。对企业质量体系文件的不断修改完善,最终的目的是能够保证质量体系文件的适宜性,并使文件具有更好地操作性,从而不断提高企业的质量体系的运作,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五是:完善合作协议内容,明确区分合作双方对于产品质量风险的分担及产品质量责任的承担,避免在出现产品质量风险后双方互相推诿。
(五)、积极完善企业产品的质量管理体系,提升产品的质量标准。
通过以上途径,企业对自己将来得到的产品的品质作了最大限度地保证。然而,即使是上面几点做的都很完美的企业,也无法完全摆脱产品质量问题带来的风险。我们知道,再完美的协议也不能面面俱到,再严密的约定也不是没有漏洞。我们常常可以看到,当产品出现质量问题,而商家却没有向OEM商追诉的依据。
四、ISO目前的法律地位、存在问题及对其的未来展望
目前看来,ISO作为一种内部的质量控制体系,它并不是国家的强制性认证,还不具有独立的法律地位。ISO在我国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发展,但是还存在着很多的问题。一方面,企业在通过认证以后便将ISO标准抛于脑后不再遵守,仅仅将其作为获取订单的手段。另一方面,还存在着认证不规范。很多认证机构严重不负责任,对根本没有达到标准的企业进行认证,从中牟取利益。认证机构只管认证,但不用对其认证结果承担法律责任。随着经济网络化,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企业质量体系认证只是企业质量管理体系的一个新开始,如果想要保证企业持续稳定的发展,必须保证企业质量体系的有效的运行;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不断的完善,深化,并努力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这不仅有利于企业的发展,有利于获证后的企业置于来自顾客的监督之下。有利于企业的持续发展。并且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质量将成为新时代的主题,所以我们应该准备好迎接挑战,使企业占据永远不败的地位,在市场中占据着重要的位置。
五、结束语
结合上面的论述,作为企业在取得质量体系认证之后,必须对质量体系认证有正确的认识,不断加强质量管理体系的完善,保证质量管理体系的正常运行,只有这样才能保证企业不断的发展和进步。
参考文献:
[1]孙志峰:《关于质量认证后企业质量管理工作的思考》商场现代化;2006(2):58--59
[2]张现霞:《企业认证后如何保持质量体系有效性》胜利油田职工大学学报;2007,21(1):11
[3]万进:《企业取证之后如何保持质量进步》电子质量;2002(11):69--71
篇7
关键词:ISO9001;质量认证;会计专业;推广
为满足社会各界对我行金融服务的要求,在充分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05年我行率先在会计业务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质量管理体系――要求》(即GB/T19001-2000 idt ISO9001:2000标准)建立质量管理体系,对外提供服务质量保证,对内致力于严格会计质量管理。三年来,先后有总行和十余家分行通过了英国标准协会(简称认证机构BSI)的认证审核,获得了认证证书。总结几年来的认证工作,笔者认为ISO9001质量管理在我行会计专业的推行,对提高会计基础管理水平、有效规范业务操作流程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现简要分析如下:
一、我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开展的主要工作
(一)建立全过程、多方位、多角度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
科学、系统、严密、可行的文件化的质量管理体系是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的前提。我行从梳理制度入手,将建行以来与会计业务相关的制度,包括外部监管制度、总行级管理制度、核算办法、操作规程和实施细则等,从制度的有效性、制度间的统一性、制度与系统的衔接性等方面进行全面清理、评估,对相应制度进行修订、补充,并设计我行质量管理体系,编制有效文件清单下发全行,为质量管理体系推广奠定了良好基础。
(二)抓实各级人员的培训工作
ISO9001质量管理是一个全新的业务领域,参与者对标准条款是否能够透彻理解关系到认证实施的成败。体系建立之初,我行对照标准条款的要求分别编写了《总行机关体系实施指南》和《各分行体系实施指南》,将总行各部门及分行在体系实施中应做的重点工作及实施步骤予以明确,实施指南包括质量目标的分解、文件的清理、质量管理体系记录的编制、内部审核的实施、管理评审的组织、采购供方的评价与管理、设备的维护与管理、改进工作的策划与实施等内容,对总分行认证工作的开展起到了积极的指导作用。
在此基础上,我行不断总结认证实施的经验与不足,认真分析认证实施过程中存在的难点和共性问题,每年针对认证单位组织开展质量体系贯宣及实施的专项培训,同时深入分行开展实地辅导,详细介绍体系实施的方法、步骤,针对体系实施中的薄弱环节,逐一进行交流和解答,提出对策。三年间,还邀请认证咨询公司对分行会计部总经理组织了ISO9001主任级审核员培训,针对分行认证内审员组织了六期内审员培训。通过抓好、抓实培训环节工作,保证各层次人员了解并掌握PDCA循环管理模式和八项质量管理原则,掌握质量管理体系推行过程中自身的工作职责、工作标准以及质量管理实施的具体要求。
(三)全面实施内部审核工作,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
内部审核是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重要方法,是确保质量管理体系满足质量标准和相关制度要求的有效监督形式,也是自我改进、自我完善的重要手段。三年来,我行共组织内部审核4次,规范了授权、会计档案管理、印押证管理等二十多个方面的管理与操作,有效推动了会计制度的贯彻落实。
(四)组织顾客满意度调查分析,不断提高服务质量
“以顾客为关注焦点”是ISO9001标准所依据的原则之首,我行每年都要组织分行进行顾客满意度调查(以调查问卷为主),根据分行上报的顾客满意度资料,测算全行的顾客满意率,撰写顾客满意度分析报告,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建设性的意见。三年来我行通过调查问卷测算的顾客满意率分别为:93.51%、94.55%、96.76/%。
(五)组织管理评审,持续改进质量管理体系的有效性
管理评审是管理层评价质量管理体系有效运行的一个重要手段。每年我行都要根据管理评审的内容,收集管理评审的输入信息:汇总全行质量方针,目标完成情况,撰写顾客意见汇总情况分析报告和顾客满意度分析报告,提出改进意见,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为规范全行业务操作,有效堵塞业务管理中的漏洞及薄弱环节提供指导意见。
(六)完成认证机构外部评审及年度监督审核工作
每年根据我行的会计内控管理要求,与外审机构协商确定审核计划、审核重点,并配合完成对认证单位的评审工作。此外,对通过质量认证的单位每年组织监督审核工作,督促全行会计管理质量不断提高。三年来外审机构共对我行进行认证审核三次、监督审核两次。
二、我行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取得的成效
(一)各级管理人员的管理理念和思路有了较大转变
主要体现在从注重结果管理,到注重过程控制;从就事论事的单向管理到注重系统性管理,在工作开展中遵循PDCA管理原则,将制度建设、文件管理、人员培训、能力评价、业务操作、系统管理等有机结合起来,全面分析查找存在问题,提高管理实效。
(二)会计内控建设及风险防范能力得到加强
按照ISO9001:2000质量管理体系的要求,建立了一套全面、严谨、规范的质量管理体系文件,使质量管理体系范围内各个管理层面、各个操作过程的所有管理活动、服务活动实现了系统化、标准化的要求。在体系实施过程中,通过内部审核、管理评审、外部审核等监督手段,有效识别会计业务实施中的薄弱环节,本着持续改进的原则,积极分析原因,查找漏洞,采取纠正措施,使认证工作在各个环节中得到了贯彻执行,会计风险防范能力进一步加强。
(三)会计检查人员的检查技巧和方法得到提升
通过培训、实战模拟演练、跟随审核员现场审核,我行检查人员了解并掌握了“流程审核”的精髓,充分借鉴ISO9001标准的“过程方法”,实现了由“结果检查”向“流程检查”的逐步转变,检查中更加侧重对各项管理活动和每项业务操作从策划、实施、检查、改进各个环节的纵向跟踪,从而有效识别操作风险,提升了检查质量和效果。
(四)会计服务意识与水平有了较大改善
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的核心是“以顾客为关注焦点”,质量管理的最终标准是顾客满意程度。通过推行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我行在服务环境、服务设施、服务标识等方面进行了统一规范,同时通过建立顾客投诉处理机制和公开监督制度,柜面员工的服务意识、技能水平有了明显改善。
(五)分行部门之间沟通、协作意识得到增强
ISO9001国际标准是一个管理体系,推行认证要求将会计工作作为一个系统来管理,会计核算的质量、操作风险的有效控制、内控体系的建立,不单单是会计一个专业的事情,而是与人力资源部对会计人员配备的数量和质量、信息技术部门对会计业务系统的支持与维护、办公室对文件管理的有效性、监控设施配置的适宜性等息息相关。各部门必须密切配合、有效沟通,提高系统管理力度。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是第三方的审核,按照审核原则,现场审核中只要发现一个严重不符合项,审核方即可终止审核,该行将不能通过认证或对已通过认证的单位摘牌。因此,认证审核工作对分行管理层的推动作用是显著的,几年来有效解决了部分分行的难点问题,如:长期无专用会计档案库房问题、重要空白凭证库漏雨、潮湿、无监控设施问题、监控录像老化、监控模糊、监控点位不全问题等等。
三、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审核的局限性
(一)审核时间有限
ISO9001认证审核的时间以人天计算,认证公司依据单位经营规模、会计人员总数等因素进行计算,审核时间一般相对较短。例如对一家包括9家营业机构、100名会计人员的分行进行审核,审核人天数为4人天(即两个人审核两天)。在短时间内既要审核会计部门,还要审核领导层、人力资源部、办公室、信息技术部和稽核部等部门,检查的深度和广度必然受到影响。
(二)抽取样本有限
虽然每次审核前我行均对BSI公司审核员提出审核要求、重点关注的业务品种、内控风险环节,但是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审核,我行不能干涉审核员在现场审核的抽样数量、质量和范围。审核员依据审核经验、审核时间等因素确定抽取样本,并依据样本结果做出判断,存在一定的片面性。只要抽取的样本未发现问题,即认定审核结果有效。有时候可能会出现会计内控管理较好的分行抽样发现严重不合格项,而基础管理相对薄弱的分行,因未抽到问题样本而未发现严重问题,影响对分行评价的公允性。
(三)审核人员素质良莠不齐
BSI公司的审核员中金融专业人员相对较少,审核人员变化较大,素质参差不齐,部分审核员从未接触过银行业务。认证审核作为独立的第三方审核,认证机构对审核员的培训往往注重先进的审核方法和技巧,对我行的相关制度和操作系统不熟悉,对系统中的风险节点及与制度的对应关系等认识不清楚,影响到审核的质量。
四、关于进一步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的几点想法
总结几年来会计专业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的整体情况,分析认证审核的优势和劣势,笔者认为,实施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对我行提高会计管理质量、加强内控风险防范起到了积极推动作用,对扩大我行社会影响力、提高市场竞争力必将产生深远的影响。下一步组织开展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工作,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建立好适应本行特点的会计质量管理体系
在掌握ISO9001质量管理精髓的基础上,运用好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方法,有效识别本行会计管理中存在的系统性问题,确定本行的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使其适合本行特点,便于操作。在实施中坚持“过程控制”、“持续改进”的原则,确保质量目标有效实现,要避免“为了认证而认证,获得一张国际认可的认证证书”的思想,真正构建起规范服务、防范风险、提高效率以及增强市场竞争力的质量管理模式。
(二)有效整合资源,推动会计风险内控的系统管理
以ISO9001质量管理认证为契机,实现从部门银行向流程银行的转变,通过体系管理平台,督促分行管理层,加大对会计管理工作的支持力度,确保人员、系统、培训及监控设施的配备到位、管理到位。解决目前因条块化管理以及发展压力,对会计工作支持不到位造成的诸多问题,例如,会计人员配备(储备)不足、岗前培训不够、公文流转处理不畅、监控信息不连续、信息技术部系统升级不及时、数据备份不到位等问题。
(三)充分借助外部审核手段,实现内、外部检查的相互补充
一方面,加大外审机构审核人员对本行会计业务质量管理体系内部审核的参与度,以第三方角度客观地评价每个分行会计内控制度执行效果。另一方面,充分借鉴外审人员的检查方法和检查技巧,培养本行会计检查人员队伍,提高日常会计检查的质量和效果。内部检查与外部审核有机融合,促进会计内控体系的不断健全完善。
(四)充分运用检查结果,强化数据分析工作
有效识别会计检查中发现的系统性问题,及时发现内控制度及系统的疏漏,挖掘隐藏在问题表象后面的经营管理“盲区”,提出制度建设及系统管理的建议,提高会计检查附加值,实现会计检查―系统反馈―改进提高的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刑增福主编.ISO标准知识与商业银行内控合规管理体系.中国经济出版社,2007.7.
[2]陈伟,李一军.招商银行推行ISO9000族标准实践研讨.世界标准化与质量管理,2005年第05期.
篇8
ISO9000是现在在国际上通用的对于质量管理的重要标准。现结合了在高校后勤中的实际工作,重点论述了在高校后勤管理中推行质量认证标准的可行性分析,与在高校后勤中推行此认证体系的方法,最终使高校后勤管理走上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道路。
【关键词】
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高校后勤;推行
ISO是国际上通用的质量管理标准,其涵盖的范围和内容十分广泛,ISO9000涉及了40个行业,其中教育行业排在了第37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在1972年的时候指出:“工程体系中很多新的管理程序都能被实际应用在教育中。”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是提高高校后勤管理制度化、科学化和规范化的唯一方法,同时也是使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不断提升的重要手段。
1 高校后期管理中现存的问题
1.1 后勤社会化导致的同化现象
伴随着后勤中环境的不断社会化,高校已由原来单一的封闭教学环境转变成现在的多功能、全方位、具有开放性的“小型社会”。越来越多的服务机构进入校园,但他们有时只求生意红火和自身的经济利益,根本无视学校的各种治安管理制度和规定。
1.2 陷于两难境地的管理和经营
管理和经营是属于相辅相成的关系,管理既是为经营服务,也能管理经营。然而管理追求的是节流,要节约成本。经营同时也具有扩张性,要不断积极应对,抓住机遇;管理却具有收敛性,不但要谨慎,还要从根本上评估和控制风险性。
1.3 后勤在管理上的力度不够
由于在后勤社会化的改革中发生了极为复杂的变化,也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教育的发展。因体制和机制不能和管理相适应的问题得不到根本的解决,致使很多优质的资源在资源配置中难以发挥其优势和作用,导致后期服务和师生的发展不同步。
2 推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对高校后勤的必要性
高校在实行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之后,将会对高校后勤在管理思想和管理模式两大方面带来全面性的突破,具体必要性表现在以下的五个方面中:
第一,实现后勤管理规范更加规范化。质量管理体系具有四个特性,分别是全程性、全面性、全员性 和持续改进性。在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后,不但能充分发挥了质量管理系统具有的这些特性,规范了后勤管理规范,也是提高后勤管理服务制度的有效手段。
第二,彻底转变了高校后勤管理的服务意识。借助于质量管理体系中对质量管理的先进思想,可构建出属于高校自己的管理制度。
第三,有效控制了对责任追究的盲目性和随意性。通过质量管理体系,就能从软件管理上规范后勤工作,通过软件中的质量记录和程序文件,就能明确责任的来源。
第四,提高了职工和管理人员的素质。按照管理体系中的先进思想,将会彻底改变做事的态度和方法,从之前的变为我要干,从之前的做成现在的按标准做事。大大提高了后勤服务的质量水平,增加了全校师生的满意度。
第五,推行此管理体系是社会改革发展的需要。对高校后勤管理社会化改革的最终目的是为减轻高校负担,突出教学在学校的重要地位,而引入ISO9000质量管理系统是实现这一需要的最有效的手段,也是实现发展的必然选择。
以此看来,推行ISO9000对高校后勤管理工作势在必行,也是非常必要的。
3 高校推行ISO9000质量体系认证的过程
首先,设计与策划质量管理体系。在此阶段,主要是做好实施质量管理体系前的准备工作,例如:组织落实、教育培训、统一认识和拟定计划等;在管理中做好对质量方针和质量目标的制定工作;同时还要分析现状,合理配置资源和组织结构。
其次,编写质量管理体系的文件。在编写文件时要注意,要从质量体系建设的角度出发,结合编写文件的要求和内容,要强调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体系文件的编写工作要在第一阶段完成的基础上才能进行,体现出文件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实际性三个方面的内容。
2)在编写管理体系的文件时管理手册要统一制定,其他的文件应按分工职能不同分别进行制定。
3)质量体系文件编写要结合每个单位的职能特点分配工作,将工作落实到各个职能部门,不仅要在整体上和ISO9000的标准相契合,还要在实施的方法和具体的方案中找到最适合本单位发展的。
4)制定体系的试运行阶段。在文件编写完成后,就要对新的质量体系系统进行试运行。主要目的是通过此阶段的运行工作,借以考察体系整体的协调性和有效性。并针对运行阶段暴露出的问题进行详细分析和判断,从而进一步完善此质量体系文件。
5)对后期质量管理系统的评价。在一个质量管理体系刚刚成立不久,一份完善的体系评估报告常常是最重要的。只有通过评估报告,才能抓住质量体系中的重点,从而验证和确定该体系文件对系统的适应程度和有效性。
4 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后勤运行中的应避免的误区
4.1 对目的的偏离
在各大体系中,ISO900之所以能成为各大企业提升自身竞争力的首选。但对高校来说,推行此质量管理系统,并不能单单看中体系的强大的影响力和宣传力,更应重视的是系统对高校管理的作用。如果仅仅为了得到系统的认证,而采取一些投机倒把的手段,构造假文件蒙骗大众,一定会给高校带来极大的负面上的影响。
4.2 对质量认证标准缺乏理解
很多高校对于质量体系的认证标准理解的并不是十分充分,就会出现对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生搬硬套的状况,往往建立起来的体系文件与高校后勤的实际情况出现严重的脱轨现象,又或者是过分的依赖于咨询公司,但咨询公司并不能有效的了解高校后勤的管理情况,制定的规范也会与高校的后勤管理出现不同程度上的脱节。
4.3 未做到全员参加
ISO9000中的第三大原则就是全员参与,该标准表示:只有充分调动全员参与的积极性,做到全员参与,才能发挥每个人的优势,为组织带来最大的利益。在高校后勤中推行ISO9000管理系统就要真正做到全员参与,发挥每个人的优势。
5 结语
总而言之,将ISO9000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在高校后勤中进行推行,是后勤改革正确发展方向,也是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和管理水平最有效的渠道。但要注意结合高校后勤管理的日常工作,不能脱离实际;还要加强对规范的管理力度;同时也要不断完善质量管理系统,使得该系统能够更加满足高校教育不断发展的需要,使高校后勤工作进入一个新的发展纪元。
【参考文献】
[1]王政贵,郭志德,朱晓梅.应用ISO国际质量标准思想建构不完全竞争业服务质量监控评价体系[J].商场现代化.2010(17).
[2]王二翠.推行ISO质量管理体系,持续提高高校后勤管理水平[J] .经营管理者.2009(23).
[3]刘伟.ISO质量管理体系在高校后勤实践中的问题与对策[J].中国地质教育.2008(01).
篇9
2、一个人只有挺住今天含泪的耕耘,才会赢得明天欢笑的收割;人不要急于等着回报,只要你种下种子,就一定会有收获!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因为播种和收获往往不在同一个季节!有时候,不是树太高,而是你没有努力往上爬,不是井里没水,而是挖的不够深,不是成功来得慢,是放弃的快;成功不是靠奇迹,而是靠耕耘到成熟的轨迹!
3、人生的空虚不在于人的孤独,在于心的寂寞;人生的智慧不在于善于观察,在于善于辨别;人生的寻找不在于千山万水,在于咫尺之间;人生的境界不在于盲目跟随,在于自我探求。
4、时刻经营好自己的情绪和生活,学会屏蔽、远离,释怀、放过,静而不争,给自己一方幸福安宁的净土。
篇10
【关键词】政治认同;政治秩序;秩序价值
如果说政治参与是政治秩序的一个显性变量的话,那么政治认同则是其隐性变量。政治认同如何影响政治秩序,其对政治秩序而言是不是一种不带有任何负面影响的纯正的正能量?这是我国现代化建设必须要回答的一个关键性问题,这也是政治学界值得探讨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人们缘何谈论“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从理论上看是伴随着政治心理学而产生的,实际上自从国家诞生之日起就已经存在了。对于政治认同的谈论,任何时代的人们都没有中断过。尤其是上个世纪下半叶以来,政治认同更是备受关注。
那么人们缘何如此热衷于“政治认同”的谈论呢?原因有三:
第一,从社会现实状况来看,二战以后人类社会看似进入了相对和平的时期。但仔细回顾这一时期的历史,世界并没有想象中的太平:局部地区战争不断,各国现代化进程中形形的社会矛盾层出不穷等等。对于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人们不会也不得不怀疑是政治认同出现了危机。
第二,政治认同问题是所有国家都不可避免的一个政治话题,尤其是自下而上的普通大众对国家的认同,是国家合法性的正当来源,各个国家任何时候都不曾放松对政治认同的建构。因此,从政治理论层面讲,合法性的正当获取途径必须满足人们思想上的认同和行动上的支持两个条件,二者缺一不可。此外,20世纪以来人们之所以如此热衷于“政治认同”与学界的推动有密切的关系,学者们纷纷从不同的角度对政治认同问题进行了诠释。比如李普塞特认为社会之所以存在冲突,就是因为分歧的存在,分歧的性质和内容导致了社会不稳定,只有构建一致性的机制调和这种分歧造成的冲突,才能解决合法性危机。这里的“一致性”所指的主要就是政治认同。亨廷顿则更加直接的指出了“认同的政治”的重要作用,并分析了不同文明背景的政治认同对世界秩序的影响,提出重建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的一个重要条件就是构建多元文明之间的认同与合作。
由此可见,无论是对个人、国家,还是社会,积极的政治认同都具有不可忽视的秩序价值。它是个人行为、国家运转和社会发展的一个支撑,是维系政治秩序的一个内在屏障。
二、何为政治认同
政治认同既然如此受到人们尤其是学界的重视,对政治秩序又有着不可忽视的作用,我们就有必要弄清楚何为政治认同。目前关于政治认同的明确界定,已有的研究主要是从“自下而上”的角度来厘定的。具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一是罗森堡姆的解释,他认为“政治认同,是指一个人感觉他属于什么政治单位(国家、民族、城镇、区域),地理区域和团体,在某些重要的主观意识上,此是他自己的社会认同的一部分,特别地,这些认同包括那些他感觉要强烈效忠、尽义务或责任的单位和团体”。再者就是我国学者马振清先生的阐述,“政治认同,是指人们在社会政治生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和意识上的归属感,它与人们的心理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在政治社会化过程中,人们依据一定的政治态度、政治目标确定自己的身份,把自己看做是某一政党的成员、某一阶级的成员、某一政治过程的参与者或某一政治信念的追求者等等,并自觉地以组织及过程的要求来规范自己的政治行为,与这个政治组织保持一致,支持这个组织的路线、方针、政策,这就是政治认同”。
与“政治认同”相关的或者从侧面涉及到的政治认同的主要有“政治共识”和“政治承认”。《政治体制改革辞典》如是界定政治共识,“大多数社会成员就政治系统对价值的权威性分配持有广泛相同的看法。换言之,就是指一个国家的多数公民对立国的基本准则、处理政治问题的基本程序及国家对内对外的方针政策的看法大致相同。政治共识是政治稳定的必要条件,共识增强,政治体系使用强制手段的次数就会递减、既定的政治目标就容易实现。反之,如果一个政治体系缺乏必要的政治共识,该体系的大部分能量和资源都将用于派系斗争,政治动荡就不可避免”。这里所指的政治共识是建立在政治认同的基础之上的,没有认同就不可能达成共识。上述的解释都是自下而上的单向的政治认同,仅指普通大众对共同体的认同。然而随着政治的发展,这些对政治认同的解释效力越来越微弱,已经不能满足政治发展的需求,政治认同似乎还应该有更广泛的意义。
综上所述,政治认同不仅仅囿于一国或共同体内部,还存在于国际共同体之间;政治认同作为一种政治现象,它的来源并不都是外界,也可以是认同主体本身。而这样一来我们就面临着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突破现有研究的局限,从历史唯物主义的视野高屋建瓴地全面把握政治认同,对多维度的政治认同进行科学地界定。其实对于某些概念,我们很多时候很难用一句话描述其本质以及囊括其外延,因此我们不妨试着对其进行解构,分解成几个问题来回答。界定政治认同关键在于对几个核心问题即“谁之认同”、“对谁的认同”、“认同什么”、“为什么认同”的回答,据此可以将政治认同公式化:谁基于什么目的对谁产生了什么样的认同。此外并不是所有符合这一公式的都是政治认同。
三、政治认同如何影响政治秩序
政治认同作为政治秩序的一个隐性变量,对政治秩序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探讨政治认同如何左右政治秩序对当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具有重要意义。政治不认同甚至政治反对会给秩序带来严重的危机,然而政治认同是否就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万能工具,对改变“所有的社会的存在都面临着一次有一次的威胁,并最终屈从于它们”的趋势发挥着正能量呢?由政治认同的特征可以看出,并不是所有的政治认同对政治秩序都发挥着正能量,有些政治认同不仅不会发挥积极的作用,甚至会起到破坏的作用。政治认同只有发生在需要它的范围内才能对相关的秩序发挥积极作用,这也是政治认同时空特性的内在要求和体现。
(一)国际政治认同与国际政治秩序
国际政治认同的建构对于国际秩序而言是非常有利的。然而在世界范围内构建一致性的认知模式和行为模式无疑难度是相当大的,推行“普世文明”只是西方社会的一厢情愿。既然国际主体之间的差异不可能通过普世的标准同一化,不同文明之间的差异无法消除,那么“在各个根据权利要求的实体之间,其文化形式和技术水平存在着如此巨大差别的情况下,什么样的世界秩序才是可能的呢”?对于这一问题,我国外交家上个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解决的办法:。承认差异,允许差异的存在,在差异中寻求合作。我国学者也认为“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对此,亨廷顿则主张在主要文明共性的基础上建立多元的政治秩序。“单一方面的认同通常在直接的面对面的层面上最有意义”,然而在复杂的国际体系中,单一的认同往往没有可行性和实际的效用。“在冷战期间,任何秩序都是超级大国支配两大阵营和影响第三世界的产物。在正在形成的世界中,全球性大国已经过时,全球共同体只不过是一个遥远的梦想。没有一个国家,包括美国在内,有重大的全球利益。在今天更为复杂和异质的世界中,秩序的组成部分存在于文明内部和文明之间。世界秩序要么将建立在文明的基础上,要么将成为空中楼阁。在这个世界上,文明的核心国家是文明内部秩序的源泉,而核心国家之间的谈判则是文明之间秩序的源泉”,可见在多元的世界中,核心国家发挥着重要的秩序功能,“当文明缺少核心国家时,在文明内部建立秩序或者通过谈判建立秩序的问题就变得更加棘手”,“凡是有核心国家存在的地方,它们就成文在文明基础上建立新的国际秩序的主要因素”,由此可见。新的国际秩序并不是建立在高度同质化的国际政治认同的基础之上的,这种认同是对不同核心国所形成的差异的多元化的政治认同的一种整合。差异既然不能消除,那么就承认它,允许它存在,这样一种对差异的认同,对于国际秩序而言是十分必要的。
(二)国家与公民的双向政治认同与国内政治秩序
广义的一国内部的政治认同,不单单指普通大众对国家的认同,还包括国家对普通大众的认同。二者之间是一种自下而上与自上而下有机结合的双向政治认同,自上而下的政治认同往往是获得国家认同的前提条件。建国初期,当西方国家在现代化转型中面临着“承认下层阶级,特别是工人,经由普遍的选举权和集体交涉权充分享有政治上和经济上的‘公民身份’”的问题时,我国则赋予人民以主人翁的地位和工人阶级的领导地位,有效地避免了认同危机和合法性危机。然而当下这种双向的政治认同有弱化的迹象,与此同时在最发达的美国也面临着同样的困境,那么如何“找到一种重新振奋起来的国家认同感,它不依赖于外界给我们造成灾难的威胁,却又能让我们得到20世纪最后几十年缺乏的那种万众一心的团结”,以及如何建构双向的政治认同便是各国当前最紧迫的任务。
(三)自我政治认同与政治秩序
当公民的民主品质尚未达到“理性、平等、自由”三位一体的有效融合时,公民的自我认同感就会过度膨胀,这种膨胀又会引起过度的无序的政治参与,为秩序的维持加大了难度。公民主动性的政治参与已经成为大势所趋的情况下,国家的自我认同也不得不发生改变,再也不可能利用封建社会的一套驭民机制来维持自己绝对的权力,唯有还权于民、以服务的姿态满足民众日益增长的利益需求,同时努力实现社会的法治化和制度化,才是最为明智的选择,才能更好的维护既有的政治秩序。
因此,运用解构的方法研究政治认同,深入理解政治认同的特性,有利于避免我们在建构政治秩序时对政治认同过于盲目的追求。只有把握住不同的政治秩序需要与之相适应的政治认同这一政治规律,才能充分发挥政治认同的正能量,促进政治文明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罗森堡姆.政治文化[M].台北:桂冠图书有限公司, 1984.
[2] 马振清.中国公民政治社会化问题研究[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1.
[3] 范恒山.政治体制改革辞典[M].北京:中国物质出版社,1988.
[4] 塞缪尔・亨廷顿著,程克雄译.我们是谁:美国国家特性面临的挑战[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5.
[5] [美]塞缪尔・亨廷顿著,周琪等译.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M].北京:新华出版社,2012.
[6] [美]鲁恂・W・派伊著,任晓,王元译.政治发展面面观[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9.
[7] [美]西摩・马丁・李普塞特著,张绍宗译.政治人[M].上海:上海商务联西印刷有限公司印刷,2011.
[8] [法]米歇尔q克罗齐,[日]绵贯让治,[美]塞缪尔q亨廷顿著,马殿军,黄素娟,邓梅译.民主的危机[M].北京:求实出版社,1989.